地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2:41:29

地图教学论文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从而增强记忆

历史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社会科学,传统的看法认为历史偏重记忆,其内容无非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两大类,历史教学中的事实部分几乎都为转述内容,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规律又往往形成定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会觉得枯燥无味,加入历史地图进行直观教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加深记忆。

2.有助于学生形成时间和空间相互对应的概念

历史,其实就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有特定的人物,所发生的特殊事件及产生的特殊影响,其中的“地点”,就是指特定时间内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空间,而历史地图正是反映特定时间内空间位置的有效工具,演示历史地图,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时间与空间联系的概念,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3.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影响历史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决定性因素并不单一,但地理环境一定是一个重要的起始因素,对于延续或加速的历史发展,都起到了源头作用。借助历史地图,采用对比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发意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有助于学生锻炼分析史实的能力,培养历史的逻辑思维,深化理解造成史实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分析问题

历史教科书的编排中,很多结论是忽略了推论的过程,直接由编者作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但是这个关键性问题由尚未形成历史思维的中学生回答,往往会出现摸不着头脑的局面,在书中也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这时候使用地图,可以通过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形成与书本相吻合的结论,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增强历史记忆。

在中国史讲述战国七雄时,教师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简易地图,同时配以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简明直观,一目了然,还可以请学生现场练习。在世界史讲述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的使者时,配合地图,让学生找到阿拉伯半岛的位置,处于欧亚两大洲交界的地方,水到渠成,学生对阿拉伯人起到的沟通东西作用自然而然的印象深刻了。再如在《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中,有一个内容是元代的运河,我提了一个问题:“元代为什么又挖了一条运河?”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提示把隋代运河图和元代运河图结合起来看,学生仔细研究才恍然大悟:一是运河服务对象不同,隋代是洛阳,而元代是大都;二是黄河改道,旧有运河部分不便使用了。这种图文的结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了优势,学生成了历史的主人,越学越有自信了。

2.形成时间和空间相互对应的概念。

在世界史中,关于罗马有两个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分别是“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称霸地中海”和“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疆域最大,地中海成为其内湖”。时间、主体、地域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学生极易弄混。此时若结合地图,分三层讲解:1、时间的先后(公元前和公元2世纪);2、国家性质的变迁(共和国到帝国);3、地域的变迁(称霸地中海,此时地中海周围还有其他国家———地中海成为其内湖,此时已吞并地中海周围所有国家)。有了对比,能使学生把时间空间的概念结合起来,在特殊时间看特殊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

3.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世界史中有两课分别介绍东方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古罗马),东西方文明之所以在当今呈现巨大的差异,是因为两者的起点就南辕北辙。此时可结合地图,让学生自己归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带来的文明形态的不同:东方文明因为地处大河流域,形成了定居的农业文明,西方文明因为海上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的文明形态。这里最好还能结合使用地形图,学生还会看到,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由于地形的关系,根本无法像平原地区一样发展出农耕文明,只能另辟蹊径寻找生存之道了。通过地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学生自发意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锻炼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培养历史的逻辑思维,深化理解造成史实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思考、分析问题。

在世界史中讲述凡尔赛体系,要使学生理解“凡尔赛体系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教师在解释时可以使用德国地图,着重分析《凡尔赛和约》中的军事规定: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在地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是在德国领土内的军事规定,直接侵犯了德国的领土,所以学生很快可以得出《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侵犯埋下了欧洲动荡的另一颗种子的结论,理解了为什么在短短20多年后,欧洲乃至世界重新陷入战争的阴影中。这是“右图左书”最好的使用,能养成学生历史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幅地图的出现,都有其使用价值。在历史教学中,不应该忽视地图的作用,充分利用地图,事半功倍。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我们常说“史地政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切相关的。学习历史时,要求记忆的地名很多,很多学生缺乏地理常识,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地图,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历史教材中,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中大部分配有1-2幅图,从这些地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发展的态势,借助这些地图来讲述相关内容,可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记忆重点知识点。例如,甲午战争是教材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认识此次战争对中国的严重危害呢?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地图进行分析语综合。教师可以展示《甲午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形成“经过甲午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的概念;连同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帮助学生得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一般来说,凡是教材内容涉及的历史空间概念,都应当尽可能使用历史地图。例如,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首先就必须使学生形成关于“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通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创造条件。在学习元朝行省制时,参照《元朝疆域图》和必修Ⅰ《清时期疆域全图》,可以理解行省制设立的作用和对后世所沿用的情况,以及对元朝行省制的评价等问题。再如,讲授美国南北战争时,查看地图《美国南北战争》,对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等若干问题,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讲堂

(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在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运用历史地图使学生有所认识。例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时,通过地图认识西班牙、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交接的地方,可以直接进入大西洋,使这两个国家最早开辟新航路。

(四)帮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直观材料的辅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时,就可以运用《战略反攻示意图》,向学生说明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整个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在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影响时,如果让学生看《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标出台湾、辽东半岛的位置;结合条约的第一条“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学生分析得出其对中国影响是: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割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适时出示地图出示地图要把握好时机。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过迟,又与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效果。

(二)边讲述边演示,讲述与演示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应当以讲述为主,以演示辅之。教师不能背向学生演示,而应当侧立面向学生,边讲边演示。如讲述新航路开辟时,就应在地图上准确指示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位置以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开辟新航路的路线。

(三)由简到繁,由局部到全面演示教师地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演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应首先指出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再指出三国的都城。随着演示的层层深入,三国鼎立的形势便逐渐明朗了。

(四)讲清重要地名的演变如演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要指出说明: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三国时为吴国都城建业,东晋、南朝四代建都于此,均称建康,元朝命名集庆,明朝定都时叫做应天,后改为南京。讲清地名的变化,既可避免学生认识上及记忆中的混乱,又可使学生了解地名的历史变迁。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历史地图不断地以新面孔出现在教学中,以其方便、简捷、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相信历史地图会呈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地理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尤其是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的天文地理部分,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这部分涉及的地理事物离我们太遥远,例如地球的运动。讲地球运动时,学生都无法想象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更不能理解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了。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的演示模仿地球的运动,这样地球的运动就直观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会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地图教学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地理现象,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具备很高的地理素养。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地图结合了语言、文字和图片标记为一体,能够有效传递高中地理的空间信息,是一种具有最直接、最形象的教学工具。地图的直观、系统表达地理空间信息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且直观和系统又能清晰的表达出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具体来说,地图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

特色与其他学科注重计算、识字、识意不同,地理学科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图表系统”的学习,各种地理图像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地理信息合地理规律。这些地理图像在呈现出众多地理信息、简明表述地理事物空间的分布等方面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加形象和具体。因此,地理学科中的图像系统是反映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特点。

2.包含地理学科的教学

内容与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图像只是发挥辅助功能不同的是,地图在地理学科中还承载着地理知识的重要功能,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所发挥的知识载体功能也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教材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文字、图像合作业共同构成了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从新课程的教材改革来看,课改后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4,地理知识图像化成为教材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地理地图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图像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合简明特征,经常的阅读、研读相关的地图,综合掌握对各种地理知识要素的归纳和地理演变过程图像展示,也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

二、地图教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充分地了解地图的作用与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取地图中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具体来说,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的标记、比例尺和图例等等。通过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看地图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所需的地理知识。此外,地图中的许多图像素材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教授学生如何的正确阅读地图,把握地图中的有用信息。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应该进行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是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在讲授“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课程知识时,首先告诉学生们气旋与反气旋中的高压、低压的相关理论,然后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天气状况图,帮助学生了解该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地图,在对比中尽快掌握和了解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其次是看地图的图例和注释,指导学生掌握地图的重点和细节。最后是看地图的内容。通过地图主题的了解合细节的特征分析,为学生学习地图的内容打下了扎实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地图的内容和课本教材知识进行归纳合整理,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前做好地图分类

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图像较多,分布较为零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地理地图的教学,必须要先做好地理地图的分类。根据地图的内容可以分为专题地图和普通地图两大类,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某一类地图的特点,进行比较合归纳。例如专题地图中的自然地图、环境地图、人文地图中大多包含了气候、地貌、海洋、水文、土壤等等,将每一类地图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中国的铁路网图进行了归类,归纳起来就是①~⑥代表的是我国南北向铁路干线;⑦~⑩则代表我国的东西向铁路干线。其中,①京哈线;②京沪线;③京九线;④京广线;⑤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⑥宝成线-成昆线;⑦京包-包兰线;⑧北疆线-兰新线-陇海线;⑨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⑩兰青线-青藏线。

3.加强地理填图、绘图训练

做好地图分类是地图教学的前提,而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则是基础,在这前提合基础之后还需要加强地图的理解,这时通过加强地理填图的训练,让学生准确地将信息填到相应位置是学生掌握地图技能的升华。例如让学生准确填出外国各种矿产的位置、主要河流的流向以及水资源的分布等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此外,还要做好绘图的训练,绘图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通过绘图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可以先让学生跟着老师版图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然后再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最后让学生及时的对知识进行归纳合整理。

4.适时归纳总结

地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为了用图而用图,而是应把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及图表解决地理问题或实际问题放在首位。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高中的地理学科中,地图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的时候为了对某一特殊区域的相关研究往往会运用到多种地图,这就要让学生学会掌握综合的运用地图的能力合水平。例如在分析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时,往往就需要应用到西南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以及气候图等到。所以,当老师在讲授完一个重点区域内的地理知识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搜集、整理归纳。

三、结语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正确用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对脑、手、眼、口等齐头并进,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的知识更牢靠。所以教学中教学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用图,充分发挥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要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地图的运用,只有充分发挥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做到对高中地理地图的详细了解,才能提高学生认识地图、分析地图和掌握地图的能力,从而帮助掌握地理知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

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灵活用图,扩展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要将这种有效性持续下去的话,就需要学生能灵活用图。首先,一图多思,学会归纳总结。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的内容时,学生既可以从中读出它的分布特点,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同时,还可以和北美洲的同类气候分布图进行有效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这种气候的差异及形成的具体因素,有效地掌握这类气候的相关知识。一图多思的方法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牢固知识点的记忆。其次,规范读图,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的时候,首先师生共同分析长江、黄河的具体走向,接着教师在板书上画出两干流图,让学生对照地图,分专题查找沿途地形单元,省、市、区,主要城市、支流、水电站等重要知识点,最后教师把空白地图上的内容依次填出来。填写内容的时候,教师要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和难点。

三、结语

地图概括了地理学中的所有语言、文字以及相应的知识,其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可以这么说,地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理解图的能力的强弱。很多地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进行解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读图、用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地理知识,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由于地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对于地理知识的研究离不开地图。研究地形、地质等需要有图像解释,才能直观地看出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也正是因为有了地图的形象描述,才可以了解中国各省市分布方位等。当课本中涉及气候、降水量等问题的时候,也是依靠地图这一重要工具中各种图形标示以及区域颜色深浅变化来直观反映问题。

2.地图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地理教学中,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专业术语过于抽象,当学生听过之后不能完全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老师的解释有时只会让学生感觉更加混乱难懂。这时,地图的重要性就有了充分的体现,用图像将术语内容表现出来,学生可以从直观上看清楚老师传授的内容。因而学生会加强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有时他们从中学到的可能会比老师讲授的还要多。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记忆知识的时间与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3.地图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地图是由图形与颜色相辅相成、共同配合的有机构成,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直观清晰的图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地图的敏感度会更强,换句话说,也就是地图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从而进行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来补充漏洞。

二、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

1.对地图有一个大致了解在初中生中提起地图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完全熟悉,因为好多人拿到地图后都不清楚如何去看,不清楚每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什么。所以,在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各种地图如何分类,每一类地图包含的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在新课程中,应改变之前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独自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地图来教学与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不但可以缩短学生用于理解的时间,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度大大地提升。而且,地图的使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教师想要其关注的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应用地图,加强学生在地图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让简单的地图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如果遇到复杂地图,例如铁路、河流等相关地图,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相应的简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总结

综上情况可以看出,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了一个重要位置。教学进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地图或者使用、制作地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达到可以独立绘制简单地图并以此分析问题的水平,传授给学生在地理中观察事物变化的方法。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在初中生中提起地图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但也并非完全熟悉,因为好多人拿到地图后都不清楚如何去看,不清楚每一个标志表示的是什么。所以,在地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先给学生展示一下各种地图如何分类,每一类地图包含的内容。

2.学会如何分析地图

学生拿到地图后,想要得到需要的信息必须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因此,对于地图的分析就是地图教学中的第二个任务。对于地图的分析,主要是看图表的四个方面:标题、图例、注释、内容。标题会指明图表所属,明确了一个研究方向。图例与注释可以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帮助学生分析地图的补充与说明。最后是内容,在内容分析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地图构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因为这三者对于学生遇到的比例尺的大小比较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面积判断问题来说都是重要的分析工具。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判断地形的方法,其中主要是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这两类地形图的判断。由于地形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这些判断分析的方法更具有实际意义。

3.在实际中正确应用地图

在新课程中,应改变之前以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独自分析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地图来教学与解决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不但可以缩短学生用于理解的时间,而且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度大大地提升。而且,地图的使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到教师想要其关注的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应用地图,加强学生在地图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让简单的地图成为学生日常使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如果遇到复杂地图,例如铁路、河流等相关地图,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相应的简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综上情况可以看出,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了一个重要位置。教学进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地图或者使用、制作地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达到可以独立绘制简单地图并以此分析问题的水平,传授给学生在地理中观察事物变化的方法。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课文每讲到朝代的建立时,必讲它的疆域或四至,课文常用寥寥几十字进行简单的介绍,给学生的印象就显得比较模糊,采用地图就很好地消除了这种模糊。地图也可消除学生对古今地名不同而引发的区域或地方的混淆。例如在讲秦朝疆域时,课文文字这样记录“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大海”。那么陇西在哪,长城又具体指那段长城,南海包括今天的南海还是古代意义上的南海?这些文字叙述就显得过于笼统、模糊不清。如果不配合地图弥补的话,学生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战国时期的形势,就对这段历史存在一种模糊的影响,或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历史地图具有“以图释文”的功用

地图能较全面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形势,能给学生宏观、整体的认识。课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往往高度概括,不能较全面、细致地平铺直叙,而这些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地图较为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出整个历史事件的全貌,也补充了课文文字表达的缺憾,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此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这样说“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在课本中凡涉及古代农民起义或战争时,为配合文字,必附战争形势图,用以简化文字带来的繁琐,直观全面地反映历史事件。

三、历史地图具有与其他学科较好链接的功用

历史地图能较好地反映历史、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科间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地理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自然环境长期的变化,历史上原先存在的事物、现象可能因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的逐渐地消失了或正在消失,有的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或踪迹。例如,在宋、元、明、清时期黄河流向了黄海,而不是注入渤海,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会不会是教科书搞错了?还是黄海在入海时分成两股注入不同的海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出示黄河在不同时期入注大海的示意图,根据地理知识讲解因人为或自然条件的因素,黄河注入不同大海的原因。在讲授中国近代早期资本主义时,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都在沿海地区?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因为这些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较早,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摧毁了这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为官僚、地主、商人提供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平台,于是这些地区便产生了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在通过近代史的学习之后,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时,有这样的特点:首先从上海、宁波、福建、厦门、广州的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再从沿海逐步到长江中下游,最后扩大直至西南内地。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应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就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如果教师在运用历史地图上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学习历史地图,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在历史课中有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地图,不一定需要关于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图”,如《张骞出使西域》图,则需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再造两千多年前的“西域”这个地理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当学生将地理知识用于理解历史课的问题上,这种运用已经不再是重复过去所学的机械记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开始学习不同学科的综合运用,以扩大或加深对事物的记忆和理解。这种做法,对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历史学科问题,发展智能,培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是有帮助的。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主体 情感 想象 体验 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教师的以教为主,转变为启发学生学习、思考为主。面对新课改理念,笔者就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有效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积极的兴趣能推动人去认真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历史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不少途径,如创设情境,即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创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近似于历史事实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近距离感知教材内容,由此引发学生积极联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活跃情绪。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者必须动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表、模型、幻灯片、课件、音像资料,从感性认识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接触历史知识。历史情境的创设与直观再现,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视听效果,把远离学生生活环境的历史事实,以形象可感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强化、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教学世界历史的《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借助世界地图,学生理清了人类历史起源的地理特征、古代文明发源与一些著名江河的关系,便可把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结构。同时,我利用教学课件,把金字塔、“空中花园”等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形象、具体的画面中更能加深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点的记忆。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其认知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二、激活思维,唤醒学生的想象意识

长期以来,专家、教材和教师垄断着话语权,学生被当做容器进行灌输,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主体地位被无情地剥夺,在历史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思维往往处于沉睡状态。教学最本质的一面就是要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所以,如何唤醒学生的自主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

推理是历史教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乎情理的情况下,历史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新教材中的“编写历史小故事”“说说《清明上河图》”等内容不仅允许而且要求学生去想象。也只有通过合理的想象,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感知历史,并活跃、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在一些非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做。在讲到一些历史事件,如“玄武门事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因去设计经过,进而猜测后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单纯讲授。在此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学生一方,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其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三、动手实践 ,尊重学生的感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次成功的动手实践活动常常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启发。这是空洞抽象的讲解所无法取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

在新教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节的学习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如此区别”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按书本单纯讲解,效果不会很好。我们不妨让学生参照图片动手绘制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头像,再比较二者的异同,进而探讨相关原因。在《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中,有“文字演变”一目,我们不妨让学生参照相关图例,从二里头遗址的陶器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篆书动手临摹一下。这样,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模仿,积极思考。历史课在读、议的基础上练习的内容很多。如请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将包括孔子、屈原、司马迁、张景中、祖冲之等的朝代和时期、身份、主要贡献等做一比较,就会使学生在整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得来的苦涩与甘甜。我们尊重了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权力,学生得到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能力与知识得到了同步发展,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四、读议结合,鼓励学生的互动交流

读,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在历史教学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读的功效。所以,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读。首先,读“导入框”,学生通过读“导入框”内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读诗歌,使学生浮想联翩,读文物、图画,遥想历史人物当年。其次,读“正文”,提问学生读本段、本课内容后了解、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巧妙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了知识,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发展性,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的基本理念。

议,就是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辨别是非,探讨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议的问题应该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秦始皇功过”“商鞅之死”都可以通过适时组织一些小辩论会,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结论。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酝酿,互相切磋,思维亮相,思想碰撞,“理”越辩越明。一方面使学生的问题明朗化,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会学到多角度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悟出与同学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不言自明。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所以,历史教师的角色要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主,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构建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互动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共享方法、知识,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戚荣,男,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在《甘肃教育》《教育学》《张掖教育》等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同时有多篇论文在甘肃省、张掖市组织的教学论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地图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共有两个班83人,本届学生基础较,上进心不够,甚至有部分学生厌学。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为理想,上学期期末考试参考人数92人,其中67人及格,及格率为72.83%左右;优生只有26人,优生率为28.26%左右,这个成绩相对于同类乡镇来说应该很好了。这期要参加泸州市会考,因此教学内容较为繁重,这学期我将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学成绩。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共五章内容,针对每章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本章学习是以区域为单位,将中国大致按方位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在已学的地形、气候及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特征和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在本章的最后设计了综合归纳和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学习活动,在各大地理单元中,也对认识区域部分未能涉及的一些具有较大意义的地理知识,进行了简介,意图通过这些设计和活动,在整体知识背景和区域学习方法方面为后续认识区域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能填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特征。

3、能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认识不同区域

在学习了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了解中国整体概况之后,本章转入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本章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的主体,课本选择了东北、首都北京、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和台湾五个不同内型的区域构成本章的五节内容(另外还有第七章专门讲珠江三角洲地区)。课本选择的区域,纵贯南北,横联东西,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由部分到整体地认识祖国,并学会不同类型区域的学习方法。

本章重难点: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为本章重点之一。

2、“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为本章重点之一。

第七章、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本教材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典型区域作为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内容,还同时介绍了与珠江三角洲毗邻并联系密切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本章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教学论文 )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举例说出影响珠江三角洲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本章难点:

1、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影响。

第八章、继往开来的天府之国--四川省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认识我们的家乡--四川。本章的学习内容多,但需要记忆的知识并不多。

本章重难点:

1、据历史资料说明四川名称的由来;用地图呈现四川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差异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差异巨大的自然环境。

2、在自然环境差异巨大的四川,如何搞好经济建设。

第九章、走向世界

三、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希望这期的地理成绩在全县同类乡镇学校排名中提升两至三名。转变学困生对地理的畏难情绪,让每个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地理。

四、教学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计划。

2、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3、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4、认真写好教案。

5、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盘绕目标进行。

6、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7、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离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8、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中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