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对联范文

时间:2023-09-24 08:02:38

数字对联

数字对联篇1

【有趣的数字对联】

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独钓一海秋。

湖北隆中三顾堂悬的一副楹联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清人郑板桥有一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 外卦三爻七 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数字对联篇2

【关键词】数字版权管理;互联网

一、数字版权管理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来看,作者总结出了数字版权管理亟需解决的几大问题:

(一)数字版权法亟需建立。我们知道数字版权还没有相应的完整法律法规,过去发生的数字版权侵权案件大多数还是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来进行审判,著作权法也基本是针对传统出版模式进行制定、监管和实施。但是数字版权和传统意义上的版权有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如果不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套用相同的法律进行约束审判,必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造成数字版权侵权局面的进一步混乱。

(二)数字版权管理平台需要统一。数字版权的保护,涉及到许多计算机专业技术,其中包括数字加解密技术、数字指纹技术、安全通信技术、安全容器技术、芯片控制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往往分散使用在不同的数字作品中。如果要对这些运用了不同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数字作品进行统一规划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或多个由众多资源和专业人士支撑的数字版权管理平台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动作。

(三)版权意识不高盗版猖狂。我们从前面的人人影视资源站和迅雷公司被美国电影协会点名为盗版下载黑名单可以得知,很多国内的公司对于数字版权并没有很高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主观一旦松懈就必然会影响客观行为,如果大公司们尚且做不到支持正版,互联网社会中众多网民的反盗版意识更是令人担忧。

二、数字版权管理的改进尝试

2014年安徽省数字版权保护平台宣布正式上线,声称可实现对各类数字作品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证据锁定和固化、侵权在线处理等。扬智科技前不久也推出整合Verimatrix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IPTV/OTT平台,多屏电视解决方案独立提供商NAGRA也开始为多屏播放提供数字版权管理保护。从这些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对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平台上的探索和开发。虽然目前尚不可知它们的成效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的技术改革和完善必将能开发出更加完美的管理数字版权的大系统。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将国家版权局报请国务院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及其修订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虽然这并不是针对数字版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法例的意见征集,但却能通过社会意见的征集不断丰富和完善著作权法,对数字版权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一定的益处。

三、数字版权管理的应对重点

(一)数字版权管理必须立法先行。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下,对于知识文化产权的保护想要树立威严性和能够强制性地实施,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法例。如果立法不能先行,数字版权管理就无法有序有效地进行,也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体相关方版权意识的提高。我们知道在互联网社会中,由于匿名性和隐蔽性,很多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信息和传播路径无法准确地查询和证实。所以全体相关方对数字版权的概念,合理使用的范畴,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准则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应用,才能在人人自我约束下,遏制互联网盗版问题,尊重权利人的数字版权。

(三)付费模式的建立和思维的养成。由于互联网产生的初衷即是免费快捷地传播信息,所以自互联网在全球遍布以来,网民们都习惯了免费模式。但是免费模式是数字版权管理的一大阻碍,因为它使版权权利人无法获得自己的作品在各种权利行使时所应得到的合法报酬。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网站公司开始探索能让网民接受的收费模式,旨在传播优秀作品和鼓励著作权人的二次创作。而适用于传统版权中的首次销售原则是对发行权的限制,即一旦作品依法出售或转让后,版权人存在于版权作品中的权利耗尽,版权作品拥有者可以其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置它,如转售、租赁或者赠送。在互联网传播踪迹难寻、复制无限性的特征下,出于保护数字作品消费者对其所拥有的数字作品的财产权,将它运用在数字版权管理中不失为一种尝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袁征,温巧燕,刁俊峰.基于水印和密码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模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29(05):98-102.

[2]范科峰,莫玮,曹山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7,35(6):1139-1147.

[3]黄铁军,高文,刘永亮等.数字版权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发展动向[J].现代电视技术,2004(12):19-21.

数字对联篇3

关键词 互联网;影像;互动;平台;审美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6-0033-02

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再到四维体验的过程,每一次的发展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拓宽其发展空间的机会。如今,随着通讯业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第五媒体,手机影像艺术有让受众无法抗拒的魅力,它的发展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伴随着4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商机,成为大众娱乐消费时代的新宠儿,吸引越来越多人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本文在关注新技术优势所带来的数字影像艺术样式的同时,还进一步思考了基于这种移动网络下的中国数字影像艺术互动交易平台对美和互联网的理性思考。

1 网络平台交易模式下的数字影像的艺术附加值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我们都需要从过程中对它进行解构。消费者通过网络接口,2008年网购金额突破千亿元,这一网上购物模式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比如淘宝网来说,日均访问量大约为23 820 000,日均PV浏览量大约为464 251 800,最高访问量曾经一天高达60 000 000。消费者通过数字代码进入网站,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引擎搜索,搜索出自己需要的物品图片或者数字图像,经过商议斟酌比较后购买。

随着互联网上本地化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信息和实物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O2O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掘金点。在O2O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中,开始有人挖掘数字影像的附加值,把这种艺术形式与消费者相连接。比如,数字影像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容量更多,更富于煽动性的商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影像艺术也作为附加值被销售,在被交易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影像的传播。从B2B到B2C,再到O2O,这是一个伴随互联网用户增加到互联网消费文化成熟,再到互联网商业生态共同繁荣的过程,同时从某一个方面来讲,也给数字影像艺术交易平台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2 互联网交易平台从“静”到“动”的新需求

通过对目前网络交易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网络销售在网上完成的仅仅是图片的买卖。既然是图片的买卖,同时也滋生了众多的图片艺术表现方法和形式,在买卖的过程中对艺术起到了积极推广的作用。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的构思,让图片能卖到更好的价钱,让更多的消费者去浏览光顾。为此,Google收购了瑞典互动统计软件Trendalyzer,并致力于将网络中杂乱的数据,通过艺术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具象的图像和动画来揭示数字影像艺术之美。

@里所讲的图片是指静态的图像,影像指动态的图像。正因为在网上完成的只是图片的买卖,可图片却具有它表达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让网络销售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也就无法取得更大的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比如图片和文字无法准确表现人们的意愿和意向类的事物。它们用文字表达太枯燥,无法在这个图像视觉丰富的感官世界里刺激人们的眼球。人类接受信息以眼睛为主,视觉信息占据了人类所能收到信息的最大比重,数字影像的信息结构和人类视知觉心理结构相互对应。

所以图片的言说功能不够,无法做到准确的表达,影像比文字简洁、包含信息量多、可识别性高、受众面广,比静态的图像更生动,更真实,更具体,更具变化性,更能吸引人,所以此时数字影像能准确且生动地表达目前网络“静态”中所不能很好传达的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意愿类的“商品”。

3 数字影像交易平台的“买方市场”

开始初尝“动”的数字影像交易甜头的“买方”市场开始更加大胆,着手把观众的互动和影像结合,出现了新的艺术表现和营销模式“弹幕”。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传统的影视销售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动”的影视影像开始也转向买方市场,“直播”开始疯狂敛财。4G的手机网络覆盖率的快步增长,也为这种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手机可以在任何一个信号覆盖的角落上网,手机的摄像功能也正在不断强大,GPS的定位功能已经趋于完善。平板电脑也逐步实现了4G功能。这就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完成“数字影像交易”。

我们这里所要谈到的就是利用数字影像艺术,建立“影像交易”网,在网络上买卖“影像”,建立一个以“买方”市场为主导数字影像艺术互动性的交易平台,而移动网络通讯,如手机、平板电脑是它最大的信息和传播载体。

4 数字影像交易平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种新的交易平台理解为数字影像艺术的互动交易。和众多其他商品一样,以“买方”市场为主导“买方”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用艺术包装自己的影像,基于网络互动交易平台下这种艺术包装影像的方式就开始思考数字影像的审美功能。借助这种网络交易平台表面上完成的是数字影像的附加交易,但被人忽略的却是在双方的交易和互动中,生成了这种数字影像艺术的审美需求,而且对数字影像艺术进行了平民化的传播。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的审美标准和结构提出了技术新的思考。就如Friedrich A. Kittler在“计算机图形-半技术阐述”对现代图形用户界面的这个大口号辩证的真相: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所看到的。

二是开始更多的关注艺术审美的互动性思考。开始把这种现实中的互动运用到数字影像交易中的互动和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中。

三是全方面参与的美感体验,作品、影像、商品、受众等,甚至是交易的过程都是审美生成的一部分,是美感体验的一部分。

四是通过对数字影像艺术互动交易平台审美的研究,把美学运用到作品中。注重作品对人的观照,把观众作为作品的一部分。从美、审美、美学的角度打开了另外一条创作之门,同时有助于我们进行个性化的专业教学,有效挖掘人才的学术研究潜能。

5 数字影像交易平台的社会性价值

数字影像艺术要发展需要传播,传播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适合市场机制的移动网络下的数字影像艺术的互动交易平台。通过“数字影像交易”的数字影像艺术互动交易平台,把艺术的学术性延伸到社会性。同时,给高校数字影像艺术教学提出了参考性建议:与不同学科的人员的协调与合作,突破纯粹的学科界限;数字影像艺术互动交易平台建设填充了目前的网购需求空白,诠释了另一种网络影像艺术的媒介传播方式。虚拟现实所产生的新的社会正在改变着人与人交往的结构关系;在社会效应上,移动网络下的数字影像艺术的互动交易平台是打开影像艺术传播和产业市场经济的钥匙。

海德格尔提出一种对感知的描述:“在事物的出现中,我们永远是不会的,无论是最初的还是本质的,都会感受到一阵惊奇……。”在这里,笔者也愿意这样去描述数字媒体影像交易平台,我们正处在互联网时代中,面对技术的快步发展我们永远是不会,可是无论是最初的,还是本质的,还是未来的,我们都在感受着数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惊奇。

参考文献

[1]陈犀禾,徐红.“飞索引性”、数字画笔和技术的“非透明性”对数字影像与巴赞现实主义美学关系的再思考[J].电影艺术,2008(6):11-17.

[2]周春源,新媒介互动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研究[J].美术学报,2008(3):56-57.

数字对联篇4

of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Ouyang Zhongwan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摘要: 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mature. During the course,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s is profound, enormous. As we enjoy the effect of audio and visual it brings, we should consider its some idea and issues.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影视艺术 影响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visual arts;effec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83-02

0引言

影视艺术包括了电影艺术(第七艺术)和电视艺术(第八艺术),它从一诞生起就在复原物质世界方面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这一优越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数字技术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影视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巨大的,当我们陶醉在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中的时候,也要对其中的有些观念和问题进行深思。

1数字技术促使电影电视的合流

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和电视有着各自不同的技术支持。电影与电视在拍摄载体上有着质的区别,电影是利用摄影机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化学成像方式。电视则是用摄像机以磁带为载体进行拍摄的,成像方式是光电子成像方式。这种区别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在制作方式、生产流程与接收方式方面有了质的差异。但是到了20世纪,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进一步融合,促成真正的“家庭影院”的诞生,打开电视看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离开电影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不是不看电影,而是看电影的方式改变了。

2数字技术让影视中的梦幻世界成为现实

数字技术带给影视艺术的已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最真实的表现,而且能够创造出根本不存在的视觉影像,它所依赖的技术主要是电脑图像生成技术,即CGI技术(Computer-Generated Images)。那些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粉身碎骨,面对惊心动魄的挑战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人物,过去只是存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忠实的读者或观众的想象中,数字化艺术却让这些意念中的英雄须眉毕现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在诸如《烈火狂风》等经典的影片之中,假如没有运用电脑特技,那些摆在观众眼前的奔腾中的炽热岩浆以及影片中演员在龙卷风中随风飞舞的逼真场景等令人们跟随影片的节奏而提心吊胆的观看,都是不可能在荧屏上出现的,也不会获得观众的好评。

对于现实的爬上拍摄过程中,一些不能实现的影响,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例如,《真实的谎言》这一影片中出现的在飞机上打斗的情景,演员是不能够进行真实表演的,只能运用数字技术。还有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涉及到的众多数量群众,如果用现实的群众演员组成,不但消耗巨大的人力以及财力,同时也不容易组织安排,另外对于这种海难的场景,也不吭能让群众以生命为代价去表演,因此这几使用到了计算机特技,利用计算机制作出数字人,进而替代了现实演员。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一些惊奇的场景被创作出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使得人们只能在脑海中幻想的场景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在音频的领域内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在整个用那个片中,相比较于采用模拟立体声来讲,使用环绕数字立体声技术具备更宽和更平的优点。并且,因为记录信息空间的加强,改善了原有立体声像,给人们带来更为强大的空间感。整个的音频工作,全部通过数字音频完成。一方面使影片音频制作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优质的听觉感受。

3数字技术让我们建立新的电影观念

千百年来,人们知道,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现代影视迫使人们改变了这一观念,往往看得真真切切的东西,却分明纯属子虚乌有。在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真实”王国里,观众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艺术“虚拟世界”的某种意义上的“主宰”。只要观众愿意,在“金苹果”的故事中,你可以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身份依次接受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给他的许诺,或与最美丽的女子海伦结为伉俪。当大嘴美人罗伯茨在银幕上歪着头,美丽的眼睛梦一般忽闪忽闪地冲着你微笑时,你如果可以拍拍她的脸蛋拉拉她的手,那么,对于你来说,她和一个真正的罗伯茨有多大的分别呢?

当“看得见”已经不能在信任的时候,要想划分正式和幻象,人们能够使用的最终法宝就是“摸得着”。然而,在“集成就是触摸”的理论(德克霍夫提出)出现之后,人们的这一法宝却再次的失去了“魔力”。虚拟现实技术之前多应用在游戏里,虚拟现实技术的引进激活了游戏者的触觉, “戴手套”的游戏者对于之前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立体动画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不但能够“可望”,同时也能够触手“可及”。在交互式的影片之中也会产生,人们能够按照自身喜好,进入电影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和玩电子游戏机似地简单。人们还能够让影片中的主角依据自身的爱好来加工,例如,让黛米・摩尔扮演林黛玉等等,能够使不同的影迷自由地徜徉在影视圈中。假如能够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电脑技术就会更加的强大有力,可以说人们的“所见即所想,所想即所得”的梦想能够很快变成现实。或许,在将来电脑虚拟的世界里,真得可以用“只怕想不到的,没有办不到的”这句话来形容。

当克隆技术受到全人类普遍关注的时候,特别是当生物克隆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遇到种种复杂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扰时,梦幻视野虚拟影像中的“克隆明星”并不会遇到这些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精密化,“非人影星”的出现似乎也指日可待了。目前,美国科学界已经看到了预示这一未来的东西:一个名叫蒙蒂的银幕“克隆人”,它能读出现场输入一个便携式电脑的语句,而且口形和发音能够与真人一样保持一致。尽管到目前为止,蒙蒂的声音听上去还有人工合成的痕迹,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相应的声音合成技术攻关组织很快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正如沃尔特・迪斯尼图像设计公司负责研究与开发的资深副总裁埃里克・哈兹尔廷所说的,这个梦幻世界的数字“克隆人”蒙蒂很可能就是把电影业带入一个全新空间的向导。

总之,数字化对影视艺术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甚至是革命性的。但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特技画面永远只是影视艺术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取代演员的表演,不可能占据主宰地位。观众欣赏时,他们所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银幕上显示出来的那种影像是否为真实的再现,更准确地说,是否有真实感,影片的效果是否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因此,我认为:数字技术创造了神话,创造了奇迹,这只能预示着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会有新的艺术形式(第九艺术)的诞生,并不预示着影视艺术的末日,只是到那时影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格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19-21.

[2]李磊明.数字化时代的影视艺术[J].新技术t望,2002,(1):54-55.

[3]廖祥忠.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84-86.

[4]张歌东.电影特技的发展与意义(上)[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8):11-15.

[5]张歌东.电影特技的发展与意义(下)[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4,(10):25-27.

数字对联篇5

关键词 数字化 教育资源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从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使用过程智能化和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的特点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是一个对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量非常大的群体,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1 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界定。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数据。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方式来搜寻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CD(DVD)-ROM、电子邮件、网站、计算机模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网络下载、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与数字化资源一样存在多种形式。

“机制”一词起源于机械构造理论,后来用以说明事物各有关部分在一定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因此,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即为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和过程。它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与理念、规范与标准、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

2 建立共享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中华学习网首席执行官黄波在资源建设与共享——国内外经验与实践的案例分析中提到:“很多院校都在建自己的资源库和技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多各自为阵,缺乏共享机制,让各院校尽快的用大家共享的资源,尽快实现全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共享的实施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组织——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igitiz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DERSAU),借鉴CORE,联盟中的每个高校都是其成员。本组织为非盈利机构,是区域性大学的联盟。以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一个组织,想要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联盟的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相关制度,如果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体制和资金上都是条条块块、各自为阵,很难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持续发展。所以联盟应该建立相关的部门,对联盟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成立资源部,进行资源的收集与管理;成立网站部,进行联盟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维护等等。

联盟的经费可以是政府或学校赞助;申报项目资金;联盟成员会费;培训服务及其他收入。联盟须展示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成果;可以优先、免费使用联盟的资源,并能得到技术支持;参加项目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监督权、选举权。联盟成员必须遵守联盟章程;在使用联盟推荐的资源时,须遵守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按时交纳会费。

在DERSAU建立的基础上,我们从理念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共赢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来讨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若干问题。

2.1 共享相关的理念与技术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联盟中各成员的理念。联盟管理理念、教育资源数字化理念等等。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旧的理念。比如一些成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兴趣浓厚,但对于教育资源共建就不那么积极了。但是,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因此,需要所有的联盟成员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投身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网络中去。

在共享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的共享,不断更新观念。当然理念的共享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一些奖罚策略来推进联盟成员的理念共享,能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碰撞,从而推进联盟管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不断创新。

一个理想的资源共享体系应类似当前的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环境。对用户来说,它把众多同构、异构的资源整合成了同构的虚拟环境。因此,实现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资源共享体系,我们应该共享技术。一个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需要运用的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以技术的共享,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资源数字化标准包括:资源编码相关标准(字符编码标准、静态图像资源编码标准、音频资源编码标准、视频资源编码标准);资源组织标准(SGM、HTML、XML)、资源描述框架RDF)、资源描述标准(机读目录MAR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元数据)。由此延伸出来的标准规范更多。可见,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混乱、多元,对资源数字化时依据的不同标准导致资源应用方式的五花八门,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它制约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相互操作和交换,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这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保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蒋颖、彭绪庶主持的院重大课题(B类)“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对资源数字化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我国数字化资源标准混乱、多元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DERSAU应该在联盟内部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3 设立共赢的机制与活动

DERSAU对联盟成员的有效管理和组织,节约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并且避免了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开发,达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都明显提高。

这是非常好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共享机制,联盟成员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合作伙伴,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这是起码的利益;联盟成员可以参加联盟举办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以有与联盟成员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在联盟网站上找到联盟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能提出和实施一系列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关的合作计划和项目,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ERSAU)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把投资者、项目计划者等利益相关方联系到一起。

2.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法律体系相当不完善。由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也应随之加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资源数字化建设之前,对已有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另外,教学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版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强网站的安全维护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网站的安全性。目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实施来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CA),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移动 Agent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等。

2.5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高效、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联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可行而且有效的,并且适合联盟的机制,该机制的动机,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和长期坚持;同时结合考核制度,它可以激发联盟成员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勤奋工作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潜在能力。最后,机制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即要达到工作细化的目的、联盟系统必须全面分析收集和激励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工作质量是好还是坏,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DERSAU通过建立评估中心,制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的数字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例如以高校参与联盟活动的资源“共享量”作为主要考核机制(共享量指参与资源共享的受益人数与时间的乘积),并根据评价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形式(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等奖励方式)给予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秀高校以奖励,从而刺激其它高校、单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的方式来刺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有竞争才有活力,有竞争才有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体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

[2] 申慧.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及其体制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06.5.

数字对联篇6

摘要:文章论述了“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新变化,阐述了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构建要素,最后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希望对公共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发展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02-03

近年来,互联网受众群体广泛,“互联网+”思维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谓“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与优化作用。针对图书馆而言,传统的阅读推广服务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已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只有拓展“互联网+”思维,构建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才能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

1“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新变化

1.1阅读方式:向移动阅读方向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很难在图书馆中享受阅读时光,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快速与便捷的移动阅读。所谓移动阅读,是指通过手机、iPad、kindle等移动设备,将数字化文本存储其中,以便读者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方式。面对这种变化,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必须向移动化与数字化方向转变,拓展阅读推广服务模式。

1.2阅读对象:向数字资源转变

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读者的阅读对象也从纸质文本变为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具有易保存、低成本、广流传的特点,与纸质文本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基于数字化技术与资源的优势,用户逐渐青睐于数字文本资源。

1.3阅读结构:向碎片知识转变

与阅读方式、阅读对象的转变相呼应,我国社会的阅读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往,人们偏向于整本阅读,即慢速精读的阅读结构。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等软件的流行,使得快餐式、碎片式阅读成为新的阅读结构。

1.4阅读规模:向社会阅读转变

“互联网+”环境下,用舻脑亩磷变更直接、明显地体现在阅读规模上,即从个人阅读向社会阅读转变。具体而言,读者不仅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完善自我,还热衷于将自己收获的东西通过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分享和交流,表现了阅读从个体化向群体化方向变化的趋势[1]。阅读规模的转变表明了“互联网+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模式将成为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2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决定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广大的受众群体、图书馆的技术支持与社会网络的客观环境是图书馆构建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有利条件。

2.1必要性

2015年12月的《中国互联网络网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88亿人,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移动阅读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新选择、新方式。“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此相矛盾的是,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方式相对落后,部分公共图书馆在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方面与时代脱节,尤其是地方乡镇图书馆仍以图书交流会、培训讲座、意见箱等方式进行推广,缺乏与电子化、数字化的联系。因此,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2可行性

首先,庞大的受众群体说明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其次,图书馆有能力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也有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成功案例供公共图书馆参考(见表1)。最后,日益成熟的社会网络为图书馆构建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身份认证、安全密匙等技术的发展保证了数字资源传播的安全性。总而言之,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构建要素

公共图书馆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需要对推广主体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支撑,通过社会网络等推广媒介对推广内容进行宣传,从而影响广大用户,再由用户进行反馈与效果评估,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步。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构建要素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3.1推广主体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阅读推广的重任。公共图书馆只有依托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发展环境,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与服务态度,才能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贯彻“互联网+”思维,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3.2推广内容

推广内容是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核心要素。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兴起之前,读者的阅读内容以纸质文本为主,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内容也集中于印刷文献。近年来,公众的阅读习惯日益向数字化、碎片化方向转变,各地各级图书馆也纷纷建立数字图书馆,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3]。因此,当代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内容既包含纸质文本也包含移动数字资源。

3.3推广媒介

推广媒介是指“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图书馆进行宣传推广所采取的工具、平台、媒体等。传统的推广媒介往往局限于馆内或馆外的导读文章、宣传海报等纸质文本。而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媒介还包括覆盖面广、受众率高的社交多媒体平台,如媒体报道、网络短片、QQ软件、豆瓣书评等。

3.4推广对象

推广对象是指公共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受众群体,我国公共图书馆一直秉承公开、公平、免费的原则。理论上说,图书馆阅读推广对象应为全国公民,但由于采用移动设备阅读数字资源的读者以年轻人居多。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主要为视觉健全的中、青年提供。

4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构建策略

4.1拓展阅读推广媒介,加强与社会化媒体的合作

近年来,微博、微信日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各图书馆也搭乘社会化媒体的快车,开始加快与其合作的步伐。如:杭州图书馆于2012年先后开通了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账号,定期推送馆内动态、新书导语、书目推荐等内容;2011年,首都图书馆利用微博平台参与图书交换,粉丝增至2,000多万人。“互联网+”思维下的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要求图书馆积极拓展阅读推广媒介,以此来增自身影响力,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4.2完善阅读推广内容,构建移动数字图书馆

“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内容以数字化资源为主,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已经构建起移动数字图书馆。如:长春图书馆不仅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和储存各种图文并茂的纸质馆藏资源,还积极收录影音视频、知识信息等多种形式的移动数字化资源。由此可见,要想推进“互联网+”思维下的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关键在于数字化推广内容的建设与完善。

4.3改进阅读推广设施,推出数字移动阅读器

2011年4月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移动阅读器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阅读设备,仅2010年一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数量就达到0.8本,年度电子书阅读量为6.13亿本,与2009年数字移动阅读器接触率相比,增长幅度高达200%[4]。如:2013年上海图书馆正式推出数字移动阅读器,即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服务,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外借率一度达到100%,有效地提高了上海图书馆数字文献的利用率。笔者认为,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可效仿上海图书馆,以方便读者、贴近读者为目标,不断改进阅读推广设施,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地阅读数字资源。

4.4创新阅读推广服务,为读者打造互动式网络平台

完善公共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构建,不仅需要提升推广媒介、推广内容以及推广设施等硬件,还要在推广服务方面进行完善。“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大数据挖掘与追踪技术,对用户的阅读习惯、涉猎的专业进行全面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西安图书馆主页即设置了专门的数字阅读链接,以方便读者查询、下载信息;其还创建了“读者反馈”版块,图书馆工作人员既可在线即时解答读者的问题,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给予读者回馈。总而言之,为读者打造个性化、互动式的网络平台,一方面能够方便用户自助获取数字资源,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拓展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推广的服务范围。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与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向数字化、移动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思维也为图书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依托网络技术平台,加强与社会化媒体的合作,创新更多更好的移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从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骁斌.“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情报探索,2016(1):116-120.

[2]万行明.阅读推广,助推图书馆腾飞的另一只翅膀[J].当代图书馆,2011(1):76-81.

[3]彭菲,王少春.浅析我国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55-257.

[4]边国尧.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重构[J].图书馆学刊,2016(1):85-87.

数字对联篇7

关键词:字数;平仄;押韵;对仗

给下面的宋诗标平仄,并从歆律的角度分析它是否是近体诗。

池 面 过 小 雨,树 腰 生 夕 阳。

一││││, │─一│─

云 分 一 山 翠,风 与 数 荷 香。

一一│一│, ─││一一

素 月 自 有 约,绿 瓜 初 可 尝。

│││││, │──│─

鸬 鹚 莫 飞 去,留 此 伴 新 凉。

──│─│, ─││──

一、近体诗格律的第一个要求:字句有定

本诗在句数上共有八句,每句五言,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四联,属于五言律诗。在字数和句数这一方面符合近体诗格律严格的规定,满足“字句有定”这一要求。

二、近体诗格律的第二个要求:用韵严格

首先,本诗为宋诗,并以《广韵》为押韵标准。

其次,“阳”、“香”、“尝”、“凉”在《广韵》中皆属阳韵,做到了一韵到底,中途没有换韵。

再次,本诗做到了隔句押韵、偶句押韵,一般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本诗首句的“雨”与“阳”“香”“尝”“凉”不属于同一韵,首句没有入韵。

最后,“阳”、“香”、“尝”、“凉”四字属阳韵,是阳声韵。因此是平声韵,不是仄声韵。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知,本诗严格满足“用韵严格”这一要求。

三、近体诗格律的第三个要求: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有三个基本原则:平仄相间、相对、相粘。

1.平仄相粘。

本诗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都是相同的:“腰”与“分”都是平声;

“与”与“月”都是仄声;“瓜”和“鹚”都是平声。

2.由于本诗平仄不和基本句式的平仄完全符合,其中有拗救现象,因此比较复杂、下面分联来分析。

(1)首联:出句和对句分别是A型句和B型句,但出句(A型句)第三、四字同时拗(都为仄了),对句第三字就得救(“生”为平),对句(B型句)要求第一字必须为平,但是本诗为仄了,第一字拗了,就得用本句第三字来救(“生”为平)本联一字三救了,而且仄收式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虽然本联表面上不符合平仄相间原则,但通过拗救现象可以解释,因此不违反律诗原则,且本联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面”为“仄”、“腰”为平)因此也符合平仄相对原则。

(2)颔联:本联出句和对句分别是C型句和D型句、出句(C型句)第三字“一”为仄拗了,得用本句第四字救( “山”为平);对句(D型句)第三字“数”为仄,没有出现三平调现象。“风”虽然为平,但它是第一字可以不管它的平仄,而且本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分”为平,“与”这仄)因此不违反相间、相对原则。

(3)颈联:本联出句和对句分别为A型句和B型句。出句三、四字拗了,对句第三字又救了,对句首字为仄,拗了,得用本句第三字来救(“初”为平),本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又相反(“目”为仄,“瓜”为平)因此不违反相对、相间原则。

(4)尾联:与颔联相同。

本诗四联中只有颈联的出句违反了平仄相间的原则,其余各句都符合平仄协调的要求。

四、近体诗格律的第四个要求:讲求对仗

1.颔联:“云”、“风”,天文与天文相对;“分”、“与”都为动词;“一”、“数”,数目相对;“山”、“荷”,事物相对;“翠”、“香”都为形容词,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类。

2.颈联:“素”、“绿”颜色相对;“月”与“瓜”事物相对;“自有约”、“初可尝”都为动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类。

总之,这道诗属于近体诗,满足近体诗格律的要求。

附:A型句:仄仄平平仄

B型句:平平仄仄平

C型句:平平平仄仄

数字对联篇8

摘 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的音意内涵丰富,形声兼备,为对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对联作为我国文学的传统形式,它篇幅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内涵,而这正是源于对汉字的巧妙运用,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关键词:对联;汉字;特点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42-02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有的还包括横幅),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对联非常注意用字造句,要求鲜明适当,高雅清新,精练蕴藉。一、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在形式、内容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从整体来说,上下联就是要对称,字与字,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既要字数完全相等,又要形式相对,而使形式整齐美观,而内容上要相对,语言简洁凝炼。对联,形式方面来说,要讲究一个“对”字,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上下联要字数相等,上联居右,下联居左,竖行书写,相对而立。其次,上下联要词类相当,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在结构上,成语对成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从而使对仗工整。第三,节奏要鲜明。一方面,节奏要相当,这是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上联是二、三节奏,下联也就应是二三节奏,“欲知千古事”,对“须读五车书”上联是二三节奏,下联也应是二三节奏。另一方面,上下联平仄要相对,遵循“上仄下平”的规律。上句末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末字要用平声字,而使声韵和谐。在内容上,要讲究一个“联”字。语言精粹、内容相关是对联基本的要求。首先,义类要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居室对居室,节令对节令,器物对器物,数字对数字等等。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旨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在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两联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叫反对。其次,语言要精炼、简洁,在有限的字数里传达最深远的意义。因为对联的形制短小,想要传达意义,就需要语言凝炼。二、汉字特点与对联形制对联的形制特点以及它的巧思妙对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联选择了汉字,汉字成就了对联,对联特征就是汉字特征的缩影。汉字集形、象、音、义于一身,而对联则充分运用字形结构、象征要素、音韵平仄、字义之对待虚实而构成对仗工整,韵味无穷的名联佳作。换句话说,对联的形式与内容都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关的。首先,汉字被称为“方块字”,这些方块的大小和长宽比例也都一致,汉字的方块形状和书写特点保证了汉字与汉字之间能做到所占空间大小一致,这为对联的长度相等、平衡对称创造了条件。汉字的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互对立,又能使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同时,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或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同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换句话说,对联形式的对称性是由汉字的形体特征决定的。其次,汉字独特的造字法,使对联具有形象美。汉字具有象形、象声、会意、偏旁部首和一字可以拆散为几个字等特点,这就为析字联、双关联等的发达创造了条件。作为一种表意文字,绝大多数的汉字是以偏旁拼合起来的。而汉字的偏旁又可以充当独立的文字,因而也具有独立的音义,这种特性使得绝大多数的汉字可以让人对它们进行拆分或拼合。析字联,就是利用离合、增损或借用字形等手段,利用汉字的结构来表达含义和思想感情。在对联中运用文字的拆合是对联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具体分为离合字形和增损字形。离合字形是利用部件分离和组合的一种符形修辞方法。电影《三笑》中,有一副对联是用来表现伯虎敏捷才思的: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上联“十口心”合为“思”,“思”字又三次出现,意在强调。下联“八目尚”合为“■”(简体作“赏”),“赏”字也三次出现,意在突出。对联上下一气,文意通畅。增损字形是利用增加和减少字符的笔画或部件来表达有关含义和隐喻。如: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这副对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把全国人民推进内战的深渊,教师们生活困苦,对字形既拼又合:合“欠食”为“饮”,合“无才”为“抚”;拆“泉”为“白水”,拆“墨”为黑土,同时也讽刺“无才”却偏要“抚墨”。再次,汉字音义内涵丰富。汉字一个字具有多种意义和读音,一个音可以表示多个汉字,这种现象在汉字中比比皆是。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字的历史悠久,所以在历史传承中有了丰富的音义沉淀;另一方面,汉字是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表意的汉字对音义的包容要大得多。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字词的特点,来加工润色对联,这样就产生了双关联。有时一字一语就可以双关两方面的事物,字面上既可以这样理解,而字的深层涵义或字的谐音又可以那样理解,而通常后者是双关联的主题所在。因此,双关联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含蓄美。如:莲子已成荷长老,梨花未放叶先生这是一位姓叶的秀才和寺院里姓何的长对的妙联。上联“荷长老”既指荷花已长成熟,又谐音“何长老”;下联“叶先生”既指树叶先生长出来,又指“姓叶的先生”。又如明末清初的对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上联“清”暗喻清朝统治,下联“明”暗指已经灭亡了的明朝。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实质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昔日明朝统治的怀念。而充分利用汉字音义特点的另一典范就是叠字联。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深化对联的主题。叠字联常常通过叠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字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读者的印象。试看下面的对联:乐乐乐乐乐乐乐,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是北京故宫太和殿联,上下联各用七个叠字,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读起来不禁让人想起百乐声中人们三拜九叩的情景,叠字可谓妙极!第四,汉字因形示义的特征造成了汉字之形与义联系紧密的特点。见字知义这种直观效果使人们更快地理解语言,意义上的对偶、对仗以及一些特殊意思的表达都能在视觉上找到感觉,有时甚至形成一种文字语言或文字语言游戏。对联中的同旁联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其同一偏旁代表着同一意义范畴,所以极易形成一种意趣,再加上下联相对称,两组意义范畴、两种意趣,再合二为一构成一种意境。如:泪滴湘江流满海,瞪叹嚎啕哽咽喉上联均用三点水旁,渲染出泪水之多,有灌满江海之势;下联均用口旁,标示着嚎啕之烈,一直哭哑了嗓子。同旁汉字的使用为对联意义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第五,汉字声调的巧用,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而平仄同节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平仄,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古代把四声划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则把四声划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古汉语的四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一副对联,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就能构成节奏与旋律,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例如:大地春回添锦绣(仄仄平平平仄仄),江山雪后更妖娆(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副对联严格遵守平仄规律,使得这副对联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同时,平仄的使用又是具有其灵活性的。对联有严对与宽对之分,严对为“仄起平落”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宽对为“仄起仄落”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现在一般只讲求对联结尾两字上仄下平。一副对联,内容相关,在个别字的运用上平仄不对立也是允许的,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即联中奇数字的平仄不影响整句音调的流畅,可以灵活;而偶数字却是决定音调的关键字眼,不能马虎。至于末尾一个字,无论是几言对,平仄都必须分明。结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而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而对联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对联文化的形成,基础是汉字。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参考文献:[1]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34-149.[2]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9-121.[3]杜逸娇.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J].大众文艺,2010,(20).[4]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5]于华东.文苑奇葩―――中国楹联文化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上一篇:生活感言范文 下一篇:一百岁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