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言范文

时间:2023-11-18 03:45:44

生活感言

生活感言篇1

罗鸣钟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对语文定义的: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发展;文学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才是学习语文的好老师。

一、打破学科枷锁,还原生活本色

由语文的本义可知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理解、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文学这面镜子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以文学为镜反映生活,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

由语文的本意可知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理解、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文学这面镜子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又以文学为镜反映生活,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

由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可知学习语文应以生活为内容,为老师,但应试教育却把语文学习引向了语言学和文学论的研究。例如:小学五年级就让学后分析造字法,要求默写形声字若干,会意字若干…这样过多的强调语言的规律,文学的形式,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是本末倒置了。必须打破语文的学科枷锁,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开放式教学观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

二、开放教室小课堂,容入生活大课堂

如果只是在教室内做语言学的分析,文学论的教研,就背离了语文的本义,放弃了生活这位老师,必然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

1、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外观内感抽象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性显现,从而理解、掌握语言。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是时,就可用色彩鲜明的画面来代替“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蓬莱仙阁”等抽象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感性形象中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领略圆明园美之所在。

2、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教师要熟悉学生生活,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例,以活的形象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书面语言得到内化和积淀。例如: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潇洒”一词,先分析学生熟悉的举止潇洒的人的神态、举止、和风貌,再引导学生用“潇洒”去评价他(她),再让学生查字典概括,学生就准确地理解了课文是以该词对小象优雅姿态做评价,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该词,“某某,你好潇洒哟!”

3、到生活中运用、发展语言,可以设置生活场景,甚至直接进入生活,让学生主持、发言、评论、辩论、采访、做推销、搞宣传、查广告牌中的错别字、纠正他人语病、收集民间词汇、整理民间故事…采用众多的方法提炼学生语言能力。

三、调动情感体验,发展意象思维,意会悲欢离合,状写人生百态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材料,更是认识感悟生活的老师。学习文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实际就是了解和感悟生活;写作实际就是反映和创造生活。感悟与创造,其乐本无穷,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情感体验比较单纯,故而对复杂的生活内涵、微妙的情感纠葛缺泛直接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意象思维,让他们能轻松愉悦地解读文学作品,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萌生表现、创造生活的欲望呢?

1、倾情投入,真情演绎,以师情激生情,以生情悟文情,在情感的激荡中激活学生意象思维。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放一曲哀乐,营造悲的氛围。教师悲情的朗诵课文,一遍一遍,直至泪如雨下,声气梗阻。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去体验人们失去总理的大悲大痛,又从这大悲大痛中感悟出总理人格的伟大以及人民那种对总理的真悲、真痛和真爱。

2、从笑声中得到启示,从悲悯中得到净化,直面崇高得以超越,直面丑恶得以警醒。一切文学作品莫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莫不蕴含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解读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而仅做形而上学的研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笑为手段,否定生活中那些不协调的形式,从而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肯定、引导和发展学生情感中善的方面,让学生心灵在悲剧冲突中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古人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中一切崇高的形象来震憾学生灵魂,使其余是以超越;以一切丑恶的现象来刺激学生良知,使其得以警醒。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文学作品中活的形象来激发学生活的生活进行感悟得以实现。

3、悲欢离合真生活,喜怒哀乐皆文章。生活的内涵是极其复杂的,要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观察者、表现者、创造者。在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时,学生的意象思维得到发展,写作技巧得到积累,表现生活自可信手拈来,大千世界皆为景,人生百态尽入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语文教材不管怎样改,教学方法不管多么先进,窃以为:语文教学应以生活为起点,更要以生活为高层次上的终点。

生活感言篇2

一、 拉近距离,导入新课

师:老师初次来到六朝古都南京,送给大家一首小诗――“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这首诗描绘了你们的家乡――南京一年四季的美景,现在正值金秋时节,我有幸来到这紫金山脚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更有幸的是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瓜果飘香的秋天。(板书:走进秋天)

【评析】授课老师从山东来到南京,初次接触这里的学生。根据本节课以秋天为活动主题的教学,教师灵活选择了以描写南京的诗歌导入新课,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二、 接近话题,打开思路

师:说起秋天,在你们眼里,它和其他季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树上的叶子枯黄了。

生:秋天的枫叶红了。

生:庄稼都成熟了。

生: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生:秋天很多花都开了。

师:哪些花都开了?

生:秋天来了,桂花开了,也开了。

师:秋天的变化可真大,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记住,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善观察)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有话可说,有言语想表达,拉近活动主题,打开表达思路。

师:刚才聊了这么多我们身边的秋天,那你们平时积累了哪些赞美秋天的成语呢?

生:风轻云淡。

生:金风送爽。

生:秋风萧萧。

生:秋高气爽、千秋万代、春花秋月、秋收冬藏、一日知秋。

师: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词语,真了不起!可是,请你仔细想想这么多词语里,有一个词语虽然也带着“秋”这个字,但它不是来描写秋天的,是哪一个?还有吗?

生:千秋万代。

师:一日知秋。这个词语不太准确,再想想,应该是――

生:一叶知秋。

师:对!从一片落叶开始,我们就知道秋天来了。

师:请看大屏幕,我把这么多赞美秋天的词语请到了这里。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请教同桌或者老师。(学生练习认读,并以开火车形式检查认读词语情况)

师:同学们,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就能把秋天的美丽读出来。谁来试着读一读?

【评析】由同学们熟悉的秋天相关的话题入手,复习积累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初步体现归类学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想象秋天的画面,丰富言语表达的内容。

三、 看图说话,练习写话

师:刚才,同学们有声有色地读词语,我们听出了秋天的美好。其实啊,秋天不仅蕴含在这些词语里,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欣赏秋天吧。(配乐欣赏秋天的美景图)

师:我们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秋色里,你最喜欢哪幅图画?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成熟的累累果实。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往南飞。

师:哪个季节大雁往南飞?

生:秋天。

师:加上季节,把句子说完整。

生:秋天来了,天空中有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

生:秋天来了,银杏叶变得金黄金黄的。

生:秋天到了,公园的枫叶都红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就把你们想对秋天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由熟知的生活,到相关秋天的图片,练习说话,连词成句,进行句子练习,尝试写话,并告诉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降低了写话要求。先说后写是习作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样的言语练习,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觉说话不难,写话不难,做好了写话习作的起步工作,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师:写完了没有?谁来读一读写好的句子?

生:秋天到了,公园里的枫叶变红了。

师:写秋天的枫叶,你想到哪个成语?

生:枫叶似火。

师:能把这个成语放在句子里就更好了,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秋天到了,公园里的枫叶似火,把人们的心都燃烧起来了。

师:真好!用上成语,句子变得生动形象。请大家也试着把平时积累的成语,用在自己的写话里,修改补充一下刚才的句子。(修改后交流)

生:秋天到了,农田里五谷丰登,农民伯伯可高兴了。

生:秋天到了,我和妈妈来到果园,那里瓜果飘香。

生:秋天到了,大雁南飞,飞到它们的第二故乡。

生:金秋时节,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园里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

生:走在秋天的路上,秋风习习,桂花飘香,秋天真美啊!

师:好!平时要多积累成语,并能正确恰当地使用,相信你的文章一定会妙笔生花。(板书:多积累)

【评析】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文字积累还不够丰富,如何把一句话写得生动具体,还缺乏能力和技巧。在这节课上,老师指导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用上学过的词语,引导学生把想说的内容整理、润色,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进行句子练习,逐渐培养学生下笔成文的能力,初步体会“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同时,提醒学生习作来源于生活,要留心观察,善于积累,初步培B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做到说话有内容,有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连句成段,片段练习

师:要想把秋天的图画描绘得更全面细致,我们可读读学过的几段话,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秋天的?(出示学过的有关秋天的片段)

(1)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选自二上《秋游》

(2)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选自三上《北大荒的秋天》

(3)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选自三上《北大荒的秋天》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天的?谁来谈谈感受?

生:第三段话把大豆当成人来写,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这是拟人的方法。

生:第二段话描写了流云的颜色,还用上了比喻。

师:描写颜色还可以用哪些词语?

生: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火红火红,金黄金黄……

生:第一段话把天上的云比喻成了动物。

师:像第一段话,把天上的云的形状想象成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像这么多并列的事物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用上――

生: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生:有的……有的……还有的……

生:有时……有时……有时……

师:从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表达方法。要想把事物描写得更加形象具体,我们还要学会合理的想象。(板书:会想象)学习借鉴以上这么多有趣的方法,试着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继续描写你眼中的秋天。(生写作,师巡视)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提出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见闻与想象,让学生有话可写,连句成段。教师始终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放在首位,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观察与积累的好习惯,架设了说与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习表达,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 交流展示,课堂总结

师: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习作。

生:在我的眼中,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黄灿灿的,像铺了一地的金子。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在我的眼中,秋天又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果园里,果实累累,柿子树上的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苹果红彤彤的,像小朋友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那一串串葡萄拥挤在一起正在说悄悄话呢。那么多的水果,真让人馋涎欲滴。

生:公园里,枫叶如火,那些正在飘落的枫叶,就像一只只红蝴蝶翩翩起舞。那些落在地上的枫叶,又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张火红的地毯,看着这些美丽的枫叶,我不禁想起了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可真了不起,不仅想象了公园的火红的枫叶像蝴蝶,像地毯,还用上了古诗句,增添了文采,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可尝试运用古诗词或者名言警句。(板书:学引用)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对秋天的景色的描写,训练步步深入,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

最后,这个学生的习作使用了学过的古诗词,老师顺势而导,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学过的古诗句或者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鼓励用上古诗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学以致用,关注语言实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迎着秋风,沐着秋阳,赏着秋色,吃着秋果,感受了秋天的美好。我们知道了在平时生活中要善观察、多积累、会想象、学引用,相信今后大家笔下的景物一定会栩栩如生。趁着十一小长假,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拍下最美的秋景,并给它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

【总评】小学三年级属于习作的起始A段,要让他们的习作言之有序、文通字顺,抓句子和片段训练是关键。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背诵积累好词佳句,并把积累的语言学以致用,自觉养成积累运用的好习惯。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平时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及其基本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言语表达中去,学习语言例子,进行言语的构建重组,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体现初步学习言语表达的基本方法。总之,教师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特点,让学生从阅读中悟表达,从仿写中学运用,初步掌握构段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表达习惯。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研究成果]

生活感言篇3

2、是他给了你恩惠,是他给了你现在,去感恩他吧!

3、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4、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5、可能你一天的爱心,可以换来别人一生的感激。

6、用点滴的心去品味生活,用感恩的心去环视周遭。

7、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8、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9、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10、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生活感言篇4

很快我的寒假便来了,这次的寒假,我等很长的时间,我觉得我在上课的时候实在是太辛苦了,而且我平时也有很多的作业要完成,但平时又很多的事情要处理,很少会有闲下来的时间去放松,所以我想着在这次寒假我一定要好好的放松自己,犒劳一下自己。所以我每天做的事情非常的单调,但是我知道了别人平常都在做什么时候有了一些小感想。

我可能像大多数的人一样,在寒假总是窝在家里面看电视看手机玩电脑,经常会睡到很晚,然后起来就开始吃早饭,吃了早饭之后就开始玩手机,然后续住了整个上午之后吃午饭吃午饭,下午又开始玩电脑和做一些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到了晚上便开始吃晚饭,然后再开始睡觉,再开始新的循环,我觉得这样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寒假的前几天都是这样过的,直到我有一次在空间里刷到了一些东西,我看见有的同学去幼儿园当实习老师,就是那种比较短暂的打工,还有一些同学到酒店里面端碗端盘子,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到服装厂工作,他们都是去兼职做一些非常苦的事情,每天从早上忙到晚上,非常的累,但是到最后就会有一点酬劳。这些酬劳可能是两千,也可能是1000多,也可能甚至是三千,虽然数目不多,但是我觉得可以多获得一点零花钱,并且也可以积累一些关于工作和社会上面的经验,让我们懂得该怎样更好的和人相处,和上级和同事怎样处理好关系。

看到他们的生活分享,我又想一想,我自己从早玩到晚,每天睡到很晚才起床,然后就开始浑浑噩噩的碌碌无为的忙活一天,到最后晚上的时候甚至也睡不着,因为白天并没有做什么,所以晚上睡眠质量也不好,搞得我身体有点不舒服了,所以我觉得我需要动起来,在生活中给自己多一些忙的事情,这样也能睡得舒坦一些,并且也可以赚一些零花钱。

其实在寒假的时候也有很多同学去学车了,他们都想着早点把学车学完之后,能够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后上下学上下班都比较方便了,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但是我到现在也没有去学车,其实我应该向他们学习,早一点就开始张罗这件事情,而不是这样每天在被窝里在房间里面,只知道打游戏和看手机。

生活感言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语感”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就是对于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深入分析,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学习、运用与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感性认知能力。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而加强对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引导。

一、在吟咏诵读中整体感悟语感

俗话说:“读能通神。”读是学生感知语言、丰富情感、感受生活、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语文教学困境的一剂良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就应落实一个“读”字。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手、脑并用,以思维为核心,相互结合,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领略到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使得学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因此,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吟咏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它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文章真谛,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范读、领读、有感情地读、集体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对字音的正误、音调的和谐、词义的内涵、表达的准确、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缜密、意境的优美等都有体会。因而,反复朗读,熟读背诵,感悟语言,体会深层意蕴,进而形成语感。

二、在主动感知中深入品味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题感受,语感的培养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其发生共鸣,体会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才会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语言,揣摩语言材料,深入理解语言的含义,提高语感。

(二)展开想象,培养语感。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较为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化为生动直观形象的图像材料,让课文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展现,从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三、在强化实践中注意语言应用

语感的形成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累的结晶,只有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力“听说”,突出“读写”。

(一)听。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比如优秀的朗读材料、校园广播等,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二)说。引导学生在一定场合中,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组织语言的速度也较快。因此要求学生说话要准确、连贯、得体。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活动、口语交际等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契机,同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活动,比如故事会、话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

(三)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运用语言写作的过程中,既仔细地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四、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上的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位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生活感言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语感能力培养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语感是语文直觉思维能力的反映,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想象产生的。它是对语言文学本质的反映,是对语言文字想象、联想思维的感知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在生活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的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应该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的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的生机;秋天里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里出现的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些生活的经验从哪里来呢?只有从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美好的记忆。

二、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生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读与朗读并重。阅览是手、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像、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1)精心设计导语。精美的导语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往往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2)穿插媒体演示。巧妙的演示也可创设情境,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可播放美妙的音乐,用投影片可展示文中的诗情画意,可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运用这些,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情意盎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进语感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读画结合,播放录音等形式,培养语感。

(3)积累生活经验。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本课教学在理解船夫操纵自如的技术时,让学生表演,与生活联系,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生活感言篇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博闻强记,重视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课内外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若不敢放手让学生海量阅读,其目光是浅见的,思想是错误的。语感其实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读,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为积累而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精读、品读、赏读、复读等,还应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二、讲求方法,强化训练

学以致用,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且具有互为促进,教学相长的功效。

语文学习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比如,经常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强化训练,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唤醒联想的翅膀,诱感的生成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即所谓的“文以载道,道以承文”。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每有阅读,眼前能尽可能跃动出一幅与文本信息相关的画面。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喻为“骤雨”;“流苏”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这一过程还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一位名人说过:“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与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语言积累比较厚实的人,面对眼前所见,总能妙语连珠,感叹一番,正是厚积薄发的具体表现。

如《安塞腰鼓》一文,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多媒体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再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语言的铿锵、激越、恣肆之美,从而感悟到作者是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作比照,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多媒体视频的适当应用,可使语文更具生活化。

生活感言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语感培养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把语感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诚然,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通过语文活动来实现,而人们的读、写、听、说等活动,主要凭借语感。抓住了语感这一根本,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提出本构想,以《课标》精神为指导,以语感培养为核心,开放教学时空,通过学生自主性的课内外语文活动,全方位多形式训练、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抓课堂教学,以读写训练为核心,进行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培养语感。

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教师要抓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坚持全面训练的原则,听、说、读、写并重。但听说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读写能力的发展,且读写能力的形成比听说能力的形成更困难、更复杂一些;同时,读写活动对学生语感形成的作用也更显得重要;而且,读写活动过程已经进行着听说活动。所以语感培养要以读写训练为核心。

1.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从教学论角度说,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诸多能力中的一种重要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味和旨趣进行品味、领悟,获得理解和感受。教师应改变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繁琐的机械的课文内容分析的做法,摒弃程式化的理解内容的教学套路,着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独特的、有灵性的、充满激情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揣摩语言。

语感训练必须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使学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比较、揣摩,从语言文字的细微差别和变化中,强化语言差别感受,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从而体会字词的意义和情味,理解遣词造句的巧妙,领悟文章的旨趣。这样,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领悟力。

(2)诵读课文。

语文教学强调对材料的整体感知、领悟,而对课文的诵读是实现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诵读,把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作品的意境中感受到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味和旨趣,进而理解内容,并获得审美享受,提高语感能力。同时,诵读是占有语言材料的基本措施。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积累了语言,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和积淀。

(3)感受形象。

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被激起,就不可能获得对语言材料的感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语文提供的语言,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使学生“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文章内容,受到艺术熏陶,产生审美愉悦。这样可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受形象,激活情感,进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背后的意蕴和语言的美妙,提高语感。

2.写作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写作教学能从语言文字方面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等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它对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生动、准确、得体地叙事记人,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写作活动中,教师可着重进行如下训练。

(1)推敲文字。

引导学生推敲自己的习作,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进行删、改、调、换,强化对语言运用准确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语言分寸感。

(2)梳理行文。

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程序,安排开头、结尾,段落、过渡;“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语气呼应,使句子通顺连贯,乃至语脉通畅,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畅达感。

(3)抓特点,写具体。

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描述事物,并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形象;行文时,做到结构完整,内容具体,给人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觉,从而对学生的语言形象感进行训练。

(4)写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有创意的叙述、状写,表达出自己的意趣,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倾向,对学生的语言情味感进行训练。

这里我们提出以读写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忽视以听说为核心的口语交际活动的作用。其实,听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离不开听说的参与。讨论、交流、听课、答问、口述作文等无不是有效的听说训练。这样,读写听说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训练体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促课外活动,以大量阅读为龙头,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淀语感。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形式,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的诸多形式中,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感的培养,无疑要以课外阅读为龙头。

1.大量阅读,积累语言。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张志公),“语文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积累足够数量的言语材料”(汪禄应)。语感能力的基础是对语言最大量的积累,而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课外阅读,博览群书、丰富语言。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诵读一些精美篇什,使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语感自然就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方面,《课标》规定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可作为低位要求。应指出的是,课外阅读,老师可给予必要的指导,但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

2.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写作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对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课外练笔活动中,教师应主要抓以下三个方面。

(1)写日记、周记、随笔;

(2)做读书笔记(写心得,做摘记);

(3)自由练笔。

上述活动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是编抄报、办班级黑板报等活动结合,全面训练学生的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积累语言、处理信息、表达情感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语感。

3.听说活动。

听说是人们最基本、最常用的语言活动,是口语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强化培养听说能力意识,积极创设口语交际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这个过程可根据《课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发表意见”的要求,组织训练活动。诸如:

(1)师生间日常生活的交流,学生即席讲话,口头报告;

(2)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向他人介绍自己了解的内容,或直接向他人介绍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3)开展故事会、问题讨论、话题转述、主题演讲、演课本剧等专题性课外练说练听活动;

(4)模拟访问、采访、节目主持、新闻、导游介绍;

(5)听别人发言,并进行评议,问题讨论、辩论。等等。

通过训练,学生“听”能辨音、识义,不遗漏主要内容,能抓住要点,甚至由表及里,听出言外之意;“说”能语音清晰、用词得体、语句连贯,意思完整,能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表达感情,从而获得听得明白、说得得体的能力,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清晰性,培养敏锐的语感能力和“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素养”。

课外的读写听说活动与课内的读写听说话活动双头并进,可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上一篇:丧事对联范文 下一篇:数字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