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通知单范文

时间:2023-10-13 14:27:17

死亡通知单

死亡通知单篇1

关键词:宣告死亡;保险责任;实务;建议

宣告死亡是民法中的一大制度,它的订立极大的保护了被宣告死亡人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保险法作为民法殊的一种,被保险人宣告死亡又是保险业务中最特殊的业务的一种。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对于被保险人宣告死亡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保险公司是否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一直以来都颇具有争议。成都中院的示范性案例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一、宣告死亡的相关规定和法律程序

《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①下落不明满四年的;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民通意见29条“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但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应当宣告失踪;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申请宣告失踪的,则应当宣告死亡。”

二、宣告死亡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死亡自然包括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宣告死亡具有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力。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死亡作为保险事故,即当被保险人因特定原因死亡时,保险人给付保险金。并且我国的《保险法》并未明确规定这里的“死亡”是指生理死亡还是宣告死亡,《保险法》的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保险合同的法律关系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应该属于民法的特别法。根据法理,特别法的效力优于普通法,特别法有规定的,适用特别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普通法。

因此,《保险法》中没有特别规定死亡是指生理死亡还是宣告死亡,那么这里就适用民法的规定,民法中宣告死亡具有同生理死亡相同的效力,所以被保险人宣告死亡的属于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责任,保险人应当给付保险金。

三、实务中宣告死亡的各种情形

(一)被保险人宣告死亡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约束条件

被保险人宣告死亡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约束条件是是否按期缴纳保险金。《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费后,除合同另有规定外,投保人超过规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合同效力中止,或有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第五十九条规定:“自保险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二年内双方未达成协议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若投保人没有按期缴纳保费而导致保险合同解除的,被保险人宣告失踪,保险人有权不给付保险金。因为保险公司不能通过诉讼要求投保人缴纳保险费,如果没有规定两年后失效的规定,那么就使保险人处于不利的地位,侵犯了保险人的权利。同时次条款还可以作为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一种约束,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主动去缴纳保险金。在避免道德风险方面,如果没有此项规定,那么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就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他们可以将钱拿去变现投资或是到自己的风险变大的时候再回来找保险公司补齐保费和利息,而风险变小的就不来缴纳保费,造成道德风险。所以有两年后失效的规定。

(二)特殊情形下是否按期缴纳保险金的不同规定

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人的情形下,只要受益人补缴保险费和利息,对于被保险人宣告死亡的,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

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形下,投保人失踪的,被保险人需要缴纳保费,若未缴纳保费导致保单失效的,保险公司不承担给付责任。除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教育型、少年型保险,当投保人失踪或全残等情况下,可免除保费,保单继续有效。因为投保人失踪的,被保险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知道投保人失踪,并且对于自己的保单应该负起责任,若投保人没有负相关的责任,则日后也无权享受相关的权利。但是对于为未成年的子女投保的教育险等,投保人失踪后,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无法为自身的生存提供物质保障,更无法为自己的保单继续支付保险费用。同时本着保险的原则和目的,此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免去保费,切保单继续有效。

(三)保单的保险责任的问题

对于由于战争而引起的宣告死亡,在保险合同中,战争是属于除外的责任,所以在宣告死亡的案例中,即使宣告死亡在民法中具有与生理死亡同等的效力,但是宣告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战争,战争不属于保险责任,所以保险公司不负赔偿责任。

四、被宣告死亡的人又出现,保险金的处理方式。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撤消对他的宣告死亡。宣告死亡的判决一经撤消发生以下法律后果:

1.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民事主体资格不消灭,其仍可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

2.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

3.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配偶在其宣告死亡后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消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则不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4.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子女在被宣告死亡期间被他人依法手养的,该收养关系有效,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对于保险人来说,被宣告死亡的被保险人又重新出现了或是确知他没有死亡的,保险公司有权直接主张保险金的退回,而无需等待法院对被保险人宣告死亡的撤销。同时如果存在故意欺诈保险金的,保险公司可以将其诉之法律,请求法律的制裁。

参考文献:

[1]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利民.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死亡通知单篇2

【关键词】生命统计 死因期望寿命

中国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82-03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医学统计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疾病死亡率可定量地揭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对死亡原因监测、填报、统计工作的需求做出估计,制定国家的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置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死因评估分析

㈠整合资源,加强管理

为统一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严格质量控制,依据《营口市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确定营口市中心医院等70家医疗机构为我市签发单位的通知》。目前,这70家医疗机构具备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资格。

㈡培训情况

为了确保生命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和质量全面提升,对6个县(市)、区卫生局主管局长、医政科科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主任、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医疗机构主管院长、科室相关负责人进行全面系统培训。针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根本死因的确定以及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流程、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规范等方面内容做了详尽的讲解。培训后对70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知识情况调查和考核,发放试卷70张,回收54张,及格49张,及格率90.74%。通过培训,进一步理顺了卫生同公安、民政等部门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使用过程中德协调关系,保证了登记报告统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人口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

㈢新生儿死亡报告

为加强我市婴儿死亡报告质量,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管理,准确收集医疗机构婴儿死亡报告数据,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婴儿死亡报告质量的通知》文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次到营口市中心医院、市妇儿医院等助产机构进行新生儿死亡情况调查及督导,进一步强化了危重病儿的报告。

㈣督导检查

为进一步加强居民死亡原因填报、统计报告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市中心医院等14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生命统计报告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保证了死因报告持续、规范开展。

1综合管理

从检查的14家《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单位来看,大部分单位能够按照《营口市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有专人负责领取、保管和登记死亡医学证明书,并由专人保管死亡医学专用章,签发程序基本符合规定。但个别单位在周六、周日直接将空白死亡医学证明书加盖死亡专用章后发放到医生手中,而未做编号登记,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分清责任;个别单位没有专人负责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而是几个临床医生交叉开据证明,管理相对混乱。

2填写质量

签发单位在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质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从现场抽查159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来看,其中,基本信息填写不全(工种、户口地址等)7张、根本死亡原因不明确(死因链逻辑错误)6张、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栏未填或格式错误7张、在家或院前死亡调查记录未填、不详细的14张、字迹严重潦草的2张、无医师签名印章的49张、无签发单位死亡专用章的13张。

3签发过程遇到的问题

为在家中死亡死亡人员开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大部分家属都能够提供死者的生前疾病史或相关情况,但也有部分家属由于死者生前未就诊或无病志资料,死亡原因很难或无从推断。而这部分人究竟是否非正常死亡,签发单位无从界定,仅由签发单位来认定也是不符合法律程序的,需要公安或街道(社区)出具证明。

在录入《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2002》监测系统时,发现部分死者家属联系人均为同一人和同一联系方式,《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严重项目不全,调查记录常出现胡编乱造。经回访发现,这部分人是民间红白喜事协会主持人,主持人替死者家属办理开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据有关规定签发单位应拒开,由此又经常发生死者家属与签发单位的摩擦,严重影响了生命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对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检查时,我们了解到,当地殡仪馆仍然存在人死亡后,不开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仅凭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就可以火化的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市生命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对此我们建议:在家中死亡的,特别是其家属不能说明死亡原因的,其死亡原因的判定,是否涉及刑事责任,需要公安部门或所在社区进行认定。认定后由家属凭公安部门的认定结果或社区证明,到相应的签发单位开据死亡医学证明书;对在外地死亡的应凭死亡地出具的相关证明到其户口所在地的签发单位换取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再办理户口注销等事宜;民政部门要加强对民间红白喜事协会主持人和殡仪馆等部门的管理,以利于我市生命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妨碍或扰乱签发单位正常工作的,公安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理。

5死亡率分析

市内两区(站前、西市)报告死亡人数为2555人,粗死亡率603.04/10万,选择世界人口进行标化,标化死亡率为518.11/10万;其中男 1462人,粗死亡率696.40/10万,标化死亡率611.24/10万;女1093人,粗死亡率511.34/10万,标化死亡率436.30/10万;新生儿死亡数8人,死亡率3.77‰。期望寿命为77.41岁,其中,男性为75.75岁,女性为79.08岁;死因顺位前3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标化率)分别为为308.24/10万(279.55/10万)、175.36/10万(130.49/10万)、33.04/10万(31.81/10万).

2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评估分析

1建立以乡镇为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机构

目前我市6个县(市)区25家医疗机构开展网络直报,其中大石桥市逐步实现了以乡镇为报告单位的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

2网络直报质控

我市70家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单位有25家实行了网络直报工作,2009年共报告死亡个案3199例,其中西市区报告750例,网报审核率95.12%,站前区报告287例,网报审核率97.47%,鲅鱼圈区报告349例,网报审核率100%,盖州市报告284例,网报审核率7.39%,大石桥市报告1522例,网报审核率63.99%,老边区报告7例,网报审核率42.86%。大部分县(市)区监测点存在不同程度的死因推断和死因编码错误及填写项目不全等问题。

3存在的问题探讨

1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质量普遍较差

我市各签发单位死亡报告卡填写质量相对较差,尤其是字迹不清、死因链不完整、根本死因的推断错误等。

2部门协调困难

卫生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仍存在较大困难,在统计中死亡信息的收集、核对、人口资料的获取较为困难,工作要求和相关技术指标落实较困难。

3部分监测点未覆盖全人群

由于监测点划分不清,使得鲅鱼圈区、老边区监测点人口未进入监测范围,其区域内的《死亡医学证明》数据未被录入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2005)。

4工作人员不稳定

绝大多数疾控机构因编制等问题,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从事慢性病防制工作的人员同时要承担艾滋病、地方病等传染病防制工作,导致死因监测工作基层压力较大,工作质量难保证。

5新生儿死亡报告制度不完善

部分助产机构登记制度不健全,登记资料不完整;家属不愿主动报告婴儿出生、死亡信息,不易获得在家死亡的婴儿信息;“土葬”风俗造成婴儿死亡漏报。

4下一步措施和设想

1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死亡病例网络报告信息网。利用新农合、预防接种服务电脑、网络等资源,2010年力争所有签发单位都要进行死因网络直报。

2建立医疗机构婴儿(新生儿)危重、死胎、死产等情况的登记制度,并制定危重儿自动出院追踪调查实施方案,做到助产机构登记报告并填写追踪调查表,然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户调查填写回访调查表,报到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死亡通知单篇3

关键词:死亡赔偿金;性质;代位继承;被抚养人生活费

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如何?是否适用代位继承?被抚养人生活费如何认定?这是在司法实践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处理,在理论界及司法实务界历来存在争议,笔者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死亡赔偿金做一些探讨。

一、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要把握死亡赔偿的性质,我们就不得不探求死亡赔偿金的发展历程。

第一,死亡赔偿金最初是以抚恤费的方式出现的,兼具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双重性质。1963年,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交通肇事是否给予受害人家属抚恤的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肯定了“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加害人支付的抚恤费用包括抚养费但不限于抚养费。”这是我国司法上首次出现关于死亡赔偿金的最初表述。

1965年,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致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的《关于交通肇事的补偿和抚恤问题的函》中指出:“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家属生活补助问题,我们考虑,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与因公、因私死亡不同,肇事单位给家属经济上的补偿,是表示对死者负责,也是精神上的安慰,因此,除了肇事单位根据肇事人所负责大小发给一定的补助费为,原单位仍应劳保条例发给抚恤费。”此函明确了抚恤费兼具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双重性质。

第二,立法中的死亡赔偿金首先是以死亡补偿费的概念出现,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收入损失的赔偿。立法中正式出现死亡赔偿金的概念,是在1994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死亡赔偿金和死者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是作为一个并列的项目。

此后的《国家赔偿法》、《产品质量法》对死亡赔偿金和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规定也都显示,是将二者作为赔偿项目一并赔偿的。笔者认为,上述死亡赔偿和死亡补偿金的提法虽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说明一个人受害死亡后,赔偿项目都是丧葬费、死亡赔偿金或者死亡补偿金、死者生前抚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但是对死亡赔偿是属于精神损害赔偿还是财产损失,都未作出规定。2001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九条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死亡赔偿金。”将死亡赔偿金认定为是精神损害抚慰金。2004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将死亡赔偿金认定为是财产性质的赔偿,是对受害人死亡后实际收入减少作出的补偿,并将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作为并列的项目来规定。《侵权责任法》再次确认死亡赔偿金属于对受害人因侵权行为造成的“实际收入”减少的损失赔偿,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损害赔偿金属于并列的赔偿项目。

综上,死亡赔偿金自从以最初的抚恤费的方式产生以来,由最初的包括抚养(扶养)费但不限于抚养(扶养)费,到现在的被抚养人必需的生活费、死亡赔偿金为一个并列的赔偿项目;由最初的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中确定抚恤费兼具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双重性质,到现在的司法解释正式确定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抚慰金作为并列项规定,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死亡赔偿金是财产性的、物质性损害赔偿。

二、死亡赔偿金是否可以代位继承

要解决死亡赔偿金是否可以适用代位继承,就必须先明确死亡赔偿金是否属于遗产。

(一)目前存在的两种学说

我国法律对死亡赔偿金采用的是物质损害赔偿说。该学说又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抚养丧失说”,该学说认为由于受害人死亡致使其生前抚养的人丧失了生活来源,赔偿义务人赔偿的范围是被抚养人在受害人生前从其收入中获得的抚养份额。至于因受害人的死亡而导致对受害人享有法定继承权的人受害人处所继承财产减少的损失,则不属于赔偿的范围,即除被抚养人生活费外,不承认有其他财产损失的存在。另一种观点是“继承丧失说”,该学说认为若受害人未死亡,他在未来获得的收入将作为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因加害人的加害行为致使这种未来可以获得的财产丧失,赔偿义务人赔偿的范围是因受害人死亡而丧失的未来可得利益,采用该学说的,在立法上往往在伤害致死赔偿项目上不再单独规定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与被抚养人生活费表现为相互排除的关系。

我国关于死亡赔偿金的这些规定中,除《国家赔偿法》外,实际上其他的规定所采纳的是“抚养丧失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规定的死亡赔偿金明确认为是精神损害抚慰金,采取了“抚养丧失说”。但是以“抚养丧失说”解释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在司法实务中也出现了困境。《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进行了司法调整,放弃过去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采取“抚养丧失说”的立场,而是以“继承丧失说”解释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死亡赔偿金制度。

《侵权责任法》可以看成是对以前司法解释的一个明确。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在伤害致死赔偿项目上不再单独规定被抚养人生活费,该法是对采用“继承丧失说”的一个的肯定,也确认了死亡赔偿是对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属于财产损失赔偿。

(二)死亡赔偿金不能适用代位继承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有人认为,既然该法已采用“继承丧失说”,那么应当据此认定死亡赔偿金作为遗产处理。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不应作为遗产处理,也即不能适用代位继承。

1、依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时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遗产是公民死亡时留下的个人财产,公民死亡的时间是划定遗产的特定时间界限。死亡赔偿金是公民死亡之后才产生的,而不是公民死亡时所遗留的,因此死亡赔偿金不符合遗产的概念特征,不能认定为死者的遗产。

2、司法实践中也不认为死亡赔偿金是遗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空难死亡赔偿金能否作为遗产处理的复函:空难死亡赔偿金是基于死者死亡对死者近亲属所支付的赔偿。获得空难死亡赔偿金的权利人是死者近亲属,而非死者。故空难死亡赔偿金不宜认定为遗产。虽然该复函是对空难死亡赔偿金的答复,但我们可由此推测,对其他类型的人身伤害致死的,死亡赔偿金也不应认定为遗产。

3、认为应按照遗产处理的,有一种理由是基于这样的担忧,《侵权责任法》未明确对被抚养人必需的生活费进行赔偿,如不认定为遗产,可能造成被抚养人权利的主张无法律依据,被抚养人的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笔者认为,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七条第三款相比,《侵权责任法》看似取消了被抚养人生活费这一赔偿项目,似可认为自《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无须再赔偿被抚养人生活费。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虽然该《通知》第四条规定并不太明确,理论上对于死亡赔偿金与被抚养人生活费的关系,以及实践中受害人死亡案件是否仍应赔偿被抚养人生活费产生了很大争议。但无可否认,《侵权责任法》的立法本意,只是用死亡赔偿金吸收了被抚养人生活费项目,并不是说被抚养人的生活费不再需要赔偿。因此基于这种担心要将死亡赔偿金认为定遗产的观点也就显得杞人忧天了。

三、被抚养人的权利如何保障

《侵权责任法》既未将被抚养人必需的生活费与死亡赔偿金作为一个并列的项目,也未明确在死亡赔偿金之外可以请求侵权人赔偿被抚养人必需的生活费。那么被抚养人的权益应该怎么保障呢?

要理清死亡赔偿金与被抚养人生活费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通知》第四条的规定。《通知》中的第四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被抚养人生活费包含在死亡赔偿金之内,两项主张相互排斥,权利人不可同时主张,应先按照《人损赔偿解释》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被抚养人生活费数额,在死亡赔偿金原有确定的数额不变的前提下,从残疾或死亡赔偿金中析出;另一种理解是被抚养人生活费与死亡赔偿金属于并列的赔偿项目,即全部的赔偿数额包括被抚养人生活费和死亡赔偿金,也就是说《侵权责任法》上的死亡赔偿金是指广义的死亡赔偿金,它包括狭义的死亡赔偿金和被抚养人生活费,权利人可主张的赔偿数额为广义的死亡赔偿金。

对于以上两种理解,《条文理解与适用》(以下简称《条文理解与适用》一书是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的:“我们认为,司法实践中,如果侵权人已经赔偿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只能要求就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进行析分,无权向侵权人主张。如果直接受害人或其他被侵权人怠于行使该赔偿请求权,被抚养人则有权诉请侵权人支付被抚养人生活费。”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第二种解释较为可取。

首先,保持《侵权责任法》与原有法律的一致性、统一性。从死亡赔偿金的发展历程中,死亡赔偿金与被抚养人生活费一直属于并列的赔偿项目。笔者认为既然被抚养人生活费在法律及司法实践中仍然被予以支持,那么理当与原有的法律规定相统一,这也符合新法与旧法相一致的立法原则与精神。

其次,《侵权责任法》明确了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属于财产损失赔偿。而将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数额与其确定的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数额,相加之和才是受害人的收入损失。如果采用将被抚养人生活费从死亡赔偿金析出的计算方法,无疑使受害人原应得到赔偿的收入损失中,缺少了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赔偿部分,这样,受害人的损失就不可能得到全部赔偿,这与该法中确定的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收入损失的赔偿相矛盾。

最后,被抚养人生活费在实践中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实践中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被抚养人为近亲属中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但由于第一顺位继承人存在,第一顺位继承人却怠于行使死亡赔偿金请求权,从而导致被抚养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虽然《条文理解与适用》一书中提到“在受害人死亡的情况下,被抚养人的抚养请求属于独立的请求权在理论上并无争议”,“如果直接受害人或者其他被侵权人怠于行使该赔偿请求权,被抚养人则有权诉请侵权人支付被抚养人生活费”。但是《侵权责任法》对被抚养人的独立的请求权却并未有任何规定,仅仅依据理论上支持被抚养人独立的请求权,将使被抚养人请求权的行使变得无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冉艳辉,钱颖萍.论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2).

2、张新宝.侵权死亡赔偿研究[J].法学研究,2008(4).

3、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最高人民法院就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是否给予受害人家属抚恤的问题的请示》(63)法研字第42号[Z].

5、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65)法研字第15号,公安部办公厅(65)公(治)字第443号《关于交通肇事的补偿和抚恤问题的函[Z].

6、最高人民法院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死亡赔偿金能否作为遗产处理的请示》(2004)民一他字第26号[Z].

7、张新宝.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20号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死亡通知单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转变为非疾病因素。意外死亡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为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意外事故发生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对2000-2008年武平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武平县2000年10月1日-2008年9月30日出生的活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为监测对象。以2000-2008年武平县各乡(镇)各年度上报的《村级出生、死亡季报表》为基础数据,每年度县保健院根据《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要求,到计生、派出所、防疫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产科、儿科、急诊科、病案室)进行全面核对、补漏,并走访乡村医生、计生专干、村干部等人户复核,确保出生、死亡数据的完整、准确。本资料均为全面补漏后数据。资料可靠。

1.2 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全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儿童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标准,意外伤害死因分类参照《ICD-10损伤和中毒外因的补充分类》,并采用Y:检验。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构成及顺位 2000-2008年武平县全县活产数为33819人,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547例,死亡率为16.17%,意外死亡81例,意外死亡率为2.4%,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14.81%,为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第3位:其中婴儿共死亡427例,死亡率为12.63%,意外死亡18例,占婴儿死亡的4.22%:1-4岁儿童共死亡120例,死亡率为3.55%,意外死亡63例,占该年龄组死亡的52.50%,为第1位死因。

2.2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构成及顺位2000-2008年武平县儿童意外克亡的主要原因为溺水、意外窒息、交通意外、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及其他意外,其中意外窒息是婴儿意外死亡最主要医疗服务情况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81例,其中1-4岁组意外死亡63例,占77.78%,为婴儿组的3.5倍;男42例,女39例,性别无明显差异;农村80例,城市1例,农村意外死亡占98.77%;按季节分布总的意外死亡季节性差异不大,但意外窒息和溺水死亡有明显季节高峰,意外窒息以冬、春季节多发,溺水以夏、秋季多见;有56例意外死亡发生在家中或途中,69.14%儿童意外发生后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于家中或途中,保健服务在儿童意外死亡中利用不足。

3 讨论

儿童意外死亡对儿童生命威胁比较突出,武平县近9年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有关数据表明,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已成为危害本县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应制定出适合本县实际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造成的死亡,从而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9年来武平县儿童意外死亡始终占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的前4位,占1-4岁儿童死因顺位的第1位。儿童意外死亡原因主要是意外窒息、溺水、交通意外、意外中毒及意外跌落,多发生在农村,意外发生后大部分来不及救治而死于家中或途中。意外窒息是婴儿时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冬、春季节多发,主要是因为呛奶、蒙被、异物吸入;1-4岁儿童意外死亡原因以溺水及交通意外多发。因此,降低意外死亡是降低本县儿童死亡率的关键,结合本县实际,预防意外死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婴儿期主要预防意外窒息,意外窒息的发生主要与家长缺乏正确保死因,占61.11%,溺水、交通意外为1-4岁儿童意外死亡主要原因,占61.90%。

死亡通知单篇5

关键词: “死”类词语 汉语词汇史 委婉语 死谓

人生自古谁无死,世间万物新陈代谢,生长与消亡都是大自然的定律。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所以从人类产生语言开始,对这个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死”就有着极其丰富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死”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死亡含义的表达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不断繁衍。

本文就古代汉语中的“死”类单音字词进行探索。

首先,“死”这个词是表示死亡的通称,也是直接意义的表达。《说文解字》:“澌也,人所离也。从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

“死”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由一个“”字和一个“人”字组成,“”乃残骨之意,人居于残骨旁,做垂首凭吊状,形成了“死”的概念。会意字本身就是以象形符号的组合来引发联想,形成新的字义,“死”这个字将人和残骨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死了,有别的人凭吊,也可以理解为人将变成残骨,表达生命消亡的意思。

这里用了一个字来解释死,那就是“澌”。澌:本义为水尽。《说文解字》:“水索也。”索,即尽的意思。由此引申为万物竭尽之意,就有了和“死”相同的意思。《释名》也曰:“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

再看别家关于“死”的解释。《庄子・知北》:“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这里是道家的说法,将生命看成气的聚合,气散则为死义。

又有《礼记・曲礼》:“庶人曰死。”《礼记・檀弓》:“君子曰,小人曰死。”这里的死似乎就有了等级之分和褒贬之意。孔颖达疏:“庶人曰死者,死者,澌也。澌是消尽无余之日,庶人极贱,生无令誉,死绝余芳,精气一去,身名俱尽,故曰死。”这里将死的等级划分得相当明确,即、庶人才称“死”。这里也用了“澌”的引申义来解释,就是消尽,什么都没留下。这可理解为没有地位的人因为无名无誉,默默无闻,死后没有可留念可赞誉的,不足以提起,相当于消失殆尽,故曰“死”。而有地位有名誉的人死后留有余芳,不能称“死”。这种用“死”来区分等级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古人在很多时候对有地位有名誉的人也用到“死”。如《左传》在用于一般人的死亡时常常用到这个词,而且相当普遍,并未含有褒贬等级之意:“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等等。《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公生有闻于当世,死有传于后世。”

由此得知,“死”其实是在客观阐述死亡事实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和“澌”一样,就是单纯地表示消尽、灭亡的意思。《释名・释丧制》也道:“死亦通称。”

然而,因为“死”为直义,过于直白,在汉民族的忌讳文化影响下,就出现了大量表示死亡含义的委婉语。委婉语原义就是“说得好听些的话”,汉语中委婉语的数量相当多,“死”类委婉语就是其中之最。对于死亡现象的恐惧,加上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语言也有言灵,语言和所代表的事物是相互沟通的,使得人们对“死”这个词所表示的意思非常忌讳。且汉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儒家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提倡公允和谐,这种含蓄的民族性格也不主张将事物直白地说出来,含蓄而富有内涵的表达方式也为汉语中委婉语的繁衍提供了文化基础。

现代汉语中说“死亡”,将“死”和“亡”连在一起表示死的意思,“亡”其实也是最早表示死的同义词之一。“亡”和“澌”一样,是通过引申义而表示死的意思,但“澌”的消尽之意同“死”一样直接,故并不作为“死”的委婉语使用。“亡”则是“死”的委婉说法。《说文解字》:“亡,逃也。”段玉裁注:“亡之本义为逃,今人但谓亡,亦谓死为亡,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这里就说明了借“亡”所包含的不在、离去之意暗示死亡。这和今天的“某某去了”是一样的用法。“亡”表示死义的时期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周礼・春官》就有:“以丧礼哀死亡。”历代古籍中,“亡”代替“死”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存亡不可知。”《资治通鉴》:“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袁枚《祭妹文》:“长者先亡。”

由于“亡”的引申义用得普遍,渐渐失掉了本义,到了现代汉语里,“死”与“亡”已经完全同义了,“亡”也就不再有委婉的作用,而是“死亡”同用。

与“亡”类似的还有“丧”,丧的篆体从哭从亡,《说文解字》:“丧,亡也。”段玉裁注:“凶礼谓之丧者、郑礼经目录云不忍言死而言丧。丧者、弃亡之辞。”

同样委婉地表示不存在的词还有“没”,作此义时读mo,去声,本义是沉没水中。《说文解字》:“没,沉也。”从沉溺而不见引申为亡之意,进而表达死的意思。后来,表示死义的“没”又写作“殁”,与“死”一样从,表死亡之意。《广雅・释诂四》:“殁,终也。”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者殁而长者存。”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没”的口语读音变成mei,仍可表示死亡,如《红楼梦》:“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在《广雅》解释中,用了“终”来为“殁”释义。“终”在《说文解字》里为“丝”,本义为把丝线缠紧。《广雅》:“终,极也;终,穷也。”《集韵》:“一曰尽也。”极、穷、尽,有了到达尽头的意思。生命到达尽头便是死,于是“终”也有了死义。《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礼记・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由“终”的穷尽之意引申而来的还有“卒”。《礼记・曲礼》:“大夫死曰卒,寿考曰卒。”从这里可以看出,“卒”作为死义,和“君子曰终”的“终”一样,不单单是委婉地表达死,还有了比较好的意思,即死得有身份,还活到一定寿命。这种死得其所死有所终的释义,对死者显得尊重且正式,于是后来“卒”用于表达死义也被广泛运用开来,而不仅限于“大夫”之死。如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周山人传》:“山人乾降一十八年卒。”

同有沉水之意的“没”,本义表坠落的“陨”也引申为死义。《说文解字》:“陨,从高下也。”《尔雅・释诂》:“陨,落也。”由坠落之意引申为失去,就有了死的委婉表达。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殒”同“陨”,《一切经音义》引《声类》:“殒,没也。”“殒”后来也多见于古文中,很多时候与“落、丧、命”等合用。如潘岳《寡妇赋》:“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荆钗记》:“不幸椿庭殒丧,深赖萱堂训诲成人。”

在较为远古时期,还有一个用来代替死的词,那就是“殂”。“殂”,说文解字:“往死也。从且声”。《尔雅・释诂》:“谓之殂落者,盖殂为往也。”《尚书・舜典》:“(尧)帝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唐孔颖达疏引郭璞曰:“古者尊卑同称,故《书》尧曰‘殂落’,舜曰‘陟方’,乃死谓殂落者,盖殂为往也,言人命尽而往。落者,若草木叶落也。”我国自古就将人与天地看作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思想体系。在这个认识里,人的生命、朝代的更替也如同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一般,有兴有衰、有起有落。这其实也是对死亡现象和规律的一种理性思考与认识,在死亡面前,人无尊卑。

同样作为引申义表示死的,还有到了现代也会经常使用到的“毙”。“毙”本义为仆,即前覆,倒下,引申为死。现代汉语中,“毙”往往含有贬义,在部分古语中也有这类色彩,如《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但大部分情况下,“毙”仍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客观地表述死的这一事实,如《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僖公四年》:“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的等级格局要求“上下有序”,不同人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也有与其对应的死谓。《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庶人曰‘死’。”《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这种整齐对应的死谓,不但丰富了古汉语中“死”的同义词,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和封建宗法社会体制的实质。

“崩”“薨”“卒”都是“死”的委婉表达,对死者表以敬意。“卒”前边已经提过。我们来看用于帝王之死的“崩”。《说文解字》:“崩,山坏也。”《谷梁传・隐公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之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之,故不名。”皇帝居于万民之上,故其死之意义形同高山之倒塌,所以用“崩”来表示,以山之倒塌来喻帝王之死的重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崩”仅用于帝王、太后或皇后之死,可见其含义及用法的重大庄严。之前提到的“殂”,也曾与“崩”连用同表帝王之死,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后渐有分别,正统之君一律称“崩”,偏闺之君则有称“殂”。

再看“薨”,《说文解字》:“薨,公侯卒也。”“薨”还有巨大的成群的声音含义在内,《释名・释丧制》:“薨,坏之声也。”《诗经・周南》:“螽斯羽薨薨兮。”诸侯地位仅低于天子,故也需要有一定影响意义的委婉语表示其死义。

除此之外,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也有不同的称法。前边提的“卒”、“终”是指活到一定寿命而死,未成年而死则用“夭”“昏”“殇”表示。《释名・释丧制》:“少壮而死曰夭”“未二十而死曰殇”。郑玄:“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可伤者。”《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不满三个月之死则为“昏”。

根据死法的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的死谓。如“殪”,多用于射杀之死,如《国语・晋语》注:“一发而死曰殪。”《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抽矢,城射之,殪。”再如“殍”,饿死曰殍,本义为饿死无人收尸之人,如《盐铁论》:“野有饿殍。”还有陪葬之死的“殉”,悬绳而死的“缢”,抹脖而死的“刎”等。

如果用以上的“死”类词为例进行分类,可以有以下的分法:

第一类:“死”,最直接说法,作为通称无感彩;

第二类:“亡”“丧”“殁”(“没”)“毙”“殒”,引申义,无感彩,无等级区分;

第三类:“终”“卒”“殂”“崩”“薨”,引申义,有等级之分,有一定感彩;

第四类:“夭”“昏”“殇”,“殪”“殍”,含有死亡分类的信息在内。

这些只是单音字词,双音节或多音节“死”类词语就更多了,隐讳曲折的说法可有好几种,且遵循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有的委婉语完全就是按照当地习惯或特定文化来说,甚至和死本身不存在直接联系,而是这种文化在语言习惯上的一种折射,比如佛教和道教中关于死的说法“化”“灭”“归”等。

随着时展和用语习惯,古代汉语中的“死”类词语也有所改变。有的不再使用,如“崩”“薨”等,也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不再作为死谓;“亡”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到了现代汉语里已经和“死”同用,合成“死亡”一词;“卒”“终”“丧”等继续使用,且范围持续扩大,多用于正式场合;“毙”有死于非命之意,逐渐有了感彩的分化,多用于不好的情况,对地位高的人不使用该词;“殂”“殒”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只见于书面语;“没”“殁”的说法在口语中也逐渐减少;“夭”持续使用,作为未成年人死亡的委婉语,“昏”到了现代汉语已基本不再使用作死谓,“殇”使用范围扩大,不限于未成年人之死,在古语中也经常用作死亡的代称,表示死这一事件或死者,如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根据“死”类词语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人们大多喜欢用表示过往、往、不在、尽等含义的词作为死谓,那不仅含蓄、避讳,而且通用范围广,比如“亡”“卒”“终”等便是如此。现代汉语中常见于正式场合中的“逝”也是如此,《说文解字》:“逝,往也。”《广雅》:“逝,行也。”在古语中经常使用该义,即表示去了,不在了。如《论语・子罕》:“君子可逝也。”《楚辞・九歌・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这里并没有表示死的意思。但逐渐地也同死亡信息联系在了一块,如袁枚《祭妹文》:“如影历历,逼取便逝。”这里的“逝”依然是本义,但已和死者联系在了一起。到了近代,“逝”便已经成为了“死”的委婉语,如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在现代汉语中,“逝”作为“死”类词语已经变得很常用了。

参考文献:

[1]吕友杰,冯好杰.《古代“死”的别名》补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21).

[2]刘洪.《左传》中“死”族词与周代礼制文化.丽水学院学报,2006.12.

[3]温显贵.死亡用词的文化考索.湖北大学学报,2000.11.

[4]李军华.中国古代死亡婉语映射的社会人文观念.湘潭大学学报,2009.1.

死亡通知单篇6

2000年1月~2006年12月6年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死亡患者共180例(其中包括来诊即死亡和出诊到现场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男128例,女52例;年龄4~82岁,平均43岁。成人死亡者集中在21~65岁。从病因看,外伤和心脏猝死最多,其次为脑血管意外、中毒、电击、溺水、癌症、肺心症等,儿童死亡多属意外。详见表1、2。

结果

年龄分布见表1,病因及性别见表2。

讨论

死亡原因:本组结果表明,急诊病例死亡率最高的是外伤,其中70%是交通意外,其次为坠落伤和斗殴。交通意外主要原因:①公路发展落后于车辆发展。②部分驾驶人员技能差,有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因素,30%~50%农村摩托车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带头盔。③部分人法律意识不强,打架斗殴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外伤死亡者以青壮年为主,抢救成功与否意义较大。因此城管部门要加强法制教育,做好交安全宣传,治安部门要做好治安管理,在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从而将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心脏性猝死占急诊死亡病例第2位,本组报道除2例为风心病心衰,肺心病呼吸衰竭死亡之外,余均可能为冠心病。约50%的病人平时无任何症状,年龄以中青年为主,有年轻化趋势,应引起关注。可能与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生活规律差、饮酒、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社会压力及心理压力大、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高危因素增加有关。

死亡与年龄的关系:180例死亡病例中,青壮年死亡数最高,占死亡总数的1/3以上,青壮年死亡以外伤、中毒和猝死为多。20~60岁的人群是生产力中最主要因素,他们劳动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为各种意外的高发人群。老年病例死亡的比例也相对较高,除猝死外,因年龄大、脏器功能衰竭、免疫力低下,加之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自然死亡率会逐年增高。癌症近年有高发趋势,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此除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处,还应该注重老年医学。

死亡与季节的关系:本组资料表明,秋冬季节猝死率占总死亡率的20%,占全年猝死病例64%,绝大多数为老年人。这可能与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心脑血管易受影响,且秋冬季节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局部血流缓慢,易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外伤夏季高于冬季,可能与夏季户外工作较多有关,CO中毒冬季发病率较高,与农村取暧烧煤、房间封闭较严有一定关系。其他原因引起的急诊死亡无明显季节性差异。

死亡通知单篇7

    我丈夫系一单位职工。上月初,他因交通事故死亡,肇事方已按有关规定作了赔偿。请问,我还能向丈夫生前所在单位要求支付抚恤金吗?

    晓缓

    晓缓同志:

    你仍有权享有抚恤金等待遇。一方面,是因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有关条款所作出的赔偿,都不属于抚恤性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已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交通肇事的补偿和抚恤问题的函》中指出:职工因交通事故残废……除了肇事单位根据肇事人所负责任大小发给一定补偿费之外,原单位仍应按照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发给抚恤费。民政部《关于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交通事故死亡抚恤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公乘坐车船、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或因公外出(包括上、下班途中)被车辆撞死责任又不在自己的,除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发给保险金或赔偿金外,仍由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的标准发给家属一次抚恤金。”“军人、机关工作人员乘坐车、船、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死亡(严重违法不包括在内),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民政部门仍可按照病故抚恤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抚恤金。”民政部、财政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社会困难补助暂行规定》中指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的,遗属补助费按应享受遗属补助的人数的标准计算,其总额不得超过死者生前工资”,“遗属在享受定期补助后,当遇上特别困难,死者生前所在单位还可酌情给予临时补助”,“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用,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的经费内支付”。

死亡通知单篇8

鲜花是灿烂的,人生是美好的,可是,再美的鲜花也有枯萎的时候,再靓丽的人生也有终结的时候。既然人的死亡不可避免,那么,就应当学会正确面对它。

不可否认,中国是一个讳言死亡的国家,好像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而西方一些国家,常常会让小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3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于是,西方人面对死亡总显得坦然,会提前写好遗嘱,把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对于他们,我们的“死亡教育”,却是一片空白,人们除了直观地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的感性教育外,很少有其他的“死亡教育”,这对公民整体认知世界,全面认知人生,无疑是个缺憾。

四季更替,新陈代谢,这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通过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让公民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伤亡事件的发生。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正如鲁迅所言,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乃至敬畏生命,是为人父母者应当尽的责任,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甚至全社会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在时空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标示和衡量生命的指数除了长度,还有宽度和内涵。当遭遇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因失却亲人而带来的痛苦。

“死亡教育”又是一个敏感话题,在具体教育中,要注意方法。可以通过讨论死亡话题、开展死亡游戏以及渗透临终关怀等形式,让公民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惜生命。一些学校和组织通过举办烛光晚会来悼念此次汶川大地震中的亡者,就是进行“死亡教育”的一个好形式。震灾过后,还要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开展这项教育。

有位妈妈在临终前是这样对3岁的儿子描述自己死后的情景:“妈妈不久就要到天上为你种一棵枇杷树(儿子特别喜欢吃枇杷),如果你以后学习努力,各方面都很好,那么妈妈就会非常高兴,那棵枇杷树上的枇杷也就会越来越多。”这位妈妈能在充分理解孩子心情的同时,用温馨的语言来表达冷酷的事实,让孩子愿意倾听,并且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会陪伴他。这样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不会转化为焦虑,同时也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死亡意识。

上一篇:什么是散文范文 下一篇:冰心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