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6 01:17:04

死亡医生论文

死亡医生论文篇1

关键词 农村 儿童死亡 分析

我镇2004~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计33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全镇活产数3039人,死亡5岁以下儿童33例,死亡率10.9‰。男21例,女12例。1岁内死亡24例,其中28天内死亡16例,7天内死亡10例,1~4岁死亡9例。

方法:实行县、乡、村三级儿童保健人员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的办法,由村级儿童保健人员直接负责,随时报告儿童死亡情况。发现儿童死亡及时上报镇卫生院防保科儿童保健人员,镇卫生院儿童保健人员了解情况后在儿童死亡7天内进行入户调查。内容包括:死亡儿童住址、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情况(出生年月日、出生孕周、出生体重、分娩地点、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其父母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死前发病情况、就医过程、死亡地点、死亡诊断等。经过详细调查,分别填写“儿童死亡卡”及“死亡个案调查表”一式二份,上报县保健院一份,由县保健院儿保人员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儿童死亡评审。通过分析总结,找出其中的原因及特点,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

结 果

儿童死亡年龄构成:1岁内死亡24例,占72.7%,1~4岁死亡9例,占27.3%。其中新生儿死亡16例,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48.5%。新生儿死亡16例中早期新生儿死亡10例,占新生儿死亡的62.5%。死亡特点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阶段为主,婴儿死亡中以新生儿死亡为主,而新生儿死亡中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

死亡原因:排序如下,意外死亡12例(睡眠过程中被子遮盖口鼻窒息死亡3例,喂奶呛死4例,溺水死亡3例,交通意外死亡2例),占36.4%;早产儿死亡4例,占12.1%。新生儿肺炎死亡4例,占12.1%;先天畸形死亡3例,占9.1%;出生窒息死亡3例,占9.1%;败血症、白血病、新生儿硬肿症、腹泻、先心病、面部血管瘤、肠埂阻各1例,各占3%。

死前24小时就医情况:省级医院就医5例,占15.2%;市级医院就医1例,占3%;县级医院就医15例,占45.5%;个体诊所就医1例,占3%;未就医11例,占33.3%;未就医11例中5例发现时已窒息死亡,4例因病情严重,在就医途中死亡,2例畸形儿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而放弃治疗。

死亡儿童家庭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父亲初中及以上29例,占87.9%;小学3例,占9.1%;半文肓1例,占3%。母亲初中及以上28例,占84.8%;小学2例,占6.1%;半文肓2例,占6.1%;文肓1例,占3%。儿童由父母亲直接抚养的32例,占97%;由祖辈抚养的1例,占3%。

讨 论

通过分析,我镇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意外死亡为第一位死因。这提醒儿童保健相关人员在人群中开展儿童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意识,指导年轻父母对婴儿的护理及喂养,特别是喂奶姿势及技巧,加强新生儿及婴幼儿的保健服务,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是避免儿童意外死亡的安全措施。此外,我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特点为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提醒相关人员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儿科及产科工作质量,提高乡村级妇幼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死亡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患者;死亡;伦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19-01

1 死亡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生命诞生、疾病治疗、健康养生等方面不仅在医学理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发展改进。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理论和临床问题,比如医患关系趋势紧张,遗传工程使基因改变,医学科研造假现象等等,死亡问题在现代医学中的争议日趋突出,在这一问题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于死亡问题的伦理探讨比较多的焦点主要有临终关怀和人类濒死状态以及安乐死的争议。

对于死亡的定义,1951年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血液循环全部停止以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博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终止。”1979年我国《辞海》:把心跳、呼吸的停止作为死亡的重要标准,即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是死亡的三个指征。人类社会一向都是“重生”,我们提倡人们应该崇尚自然、寡欲不争、善待生命、积功累德这样的生活状态。尤其在当物欲横流、身心承受巨大压力的今天,这个思想对贯彻新健康观对人们精神或人格健康的要求,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人的出生是无法自我选择的,我认为对于一个进入临终状态的患者来说,是可以选择死亡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进程。对于进入临终状态的患者来说,选择非自然死亡并不违背道义,反而体现了人的力量,当然前提是已经确定进入临终状态。

对于存在的问题,无论支持或者反对都至少说明现代医学已经广泛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只是受到人们生活方式、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的约束,一时还未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现代医学并不是为了剥夺人的体面、尊严、意义等人的正面因素而存在,正是为了延长人的生命,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使得人能正常、正当、长久的获得尊严,最终生活的有意义。所以当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有违于这一目标,在进入临终状态之时,死亡已大厦将倾,如何考虑让他体面地走完生命最后一段,现代医学要责无旁贷的承担责任和思考应对措施。是否让患者选择安乐死作为他体面走完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剂良药?如果有人认为安乐死会阻碍现代医学的发展,那是片面的、消极的、不理性的,现代医学一直探索如何减轻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安乐死未尝不可纳入选择范围。患者选择死亡是一种勇气,我们鼓励患者勇敢面对死亡是一种关怀。

2 医护人员面对患者死亡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2.1 尊重自主原则:尊重自主原则,指尊重有行为能力人的决策能力的原则。有行为能力的人是有理性的人,设计自身生命健康的选择都可以甚至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并对自己所作行为负责。在当前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情况引导下,医护人员在对待患者死亡问题上,往往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协商获得最后治疗方案,而最后决策者往往是病人以及家属。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

2.2 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指避免引起对患者伤害的原则。要求医护人员不能给患者带来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损害、疾病甚至死亡。医护人员在做出决策时常常受到医疗设备的局限或者使用恰当的限制,即使出发意图是好的,也有可能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双重效应。

2.3 行善原则:行善原则,指要求阻止伤害、促进利益和权衡利益的原则。在医学人道主义中常提到要在医患关系中把患者和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医护人员要利用合适的手段,禀着救死扶伤的宗旨,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上,应该为病人保密。行驶白衣天使“善”的义务。

3 面对患者死亡的对策措施

3.1 充分尊重患者选择:在医患关系中强调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最大限度满足病人身体健康恢复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满足大多数病人(社会)的利益。医护人员对特定情况下各种事实、意见和环境的了解及对他们伦理重要性的估计对患者死亡时间估计,提出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并且尊重患者最后的选择结果。

3.2 落实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帮助病人治疗或治愈疾病,恢复健康,避免过早的死亡,解除或缓解症状,解除或减轻疼痛。尤其面对临终的患者,要展开对他们的临终关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每位医护人员正面义务。可以与利用宗教本义相结合,宗教所提倡和实践的博爱、慈悲精神与临终关怀的目标和宗旨是相吻合的,利用其积极有益合理的一面以此达到患者心理上的平衡。也使医务工作者多一份善心,为人类提供医疗福利。

3.3 避免极端社会功利主义:伦理学就是提倡和呼吁人性的“善”,我们要靠社会舆论,靠传统习俗,靠每个人的内心信念来实现趋利避害。现代伦理学不止关注如何获得最大效果,更关注如何防止最坏后果的产生,表现为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选择。考虑的是自己行为影响的他人或群体的利益,甚至人类的利益。一个人在临近死亡的状态下选择主动死亡除了提早减轻自我负担、还以自身体面尊严,也为家庭减少经济负担、为他人节省了医疗资源。有一些利他主义的安乐死和“死亡义务论”说法极端片面,不符合伦理学原则。要站在责任的伦理维度与立场分析理论和指导实践,对患者、对社会、对生命负责。

3.4 利用法律保护患者死亡权利:伦理的手段只能依靠舆论宣传,靠文化习俗,靠个人信念来改变,手段和约束力是有限的,当患者或者医护人员权益面临损害之时,也需要法律的保护;当心怀恶念的人利用医疗手段伤害生命之时,也需要法律的监督和追究。2003年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主要当事人王明成“安乐死”,他选择的死亡方式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争议。所以呼吁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保护、保障人民的权利、监督、追究做恶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明丽,张京平.临终关怀的发展形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

死亡医生论文篇3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 监测

中图分类号 R71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5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83

中国围产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的围产医学观念和技术被引进中国,目的是为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1]。近年来,国家推行降消项目,提倡住院分娩,通过爱婴医院复评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笔者对某市近两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力求减少孕产妇死亡病例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孕产妇死亡统计对象为2014-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者(不包括意外死亡)。

1.2 方法

孕产妇死亡疾病构成比及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根据死亡报告卡进行计算。孕产妇死亡诊断和疾病分类主要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原则。死亡地点按省级医院、县市级医院、乡镇级卫生院、转运途中、家中等归类统计。

2 结果

2.1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共23例,按市级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8例,不可避免死亡15例。因直接产科原因死亡11例,间接死亡原因12例,其中产后出血每年所占比重均为最大,见表1。

2.2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地点构成

在省级医院死亡6例,县级医院死亡10例,乡镇卫生院死亡2例,转运途中死亡3例,家中死亡2例,以在县级医院死亡例数最多,见表2。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死亡地点分析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产后出血成为剖宫产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则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3]。经过每年的产后出血培训班学习,产科质量有所上升,但在死亡原因中仍然以产后出血为主。间接产科原因死亡即妊娠合并症逐年递增,2014年5例、2015年7例,提示对不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孕妇的宣教及早期干预工作面临严峻态势。

2014年、2015年孕产妇死亡地点最多均在县市级医院,自文件要求乡镇卫生院不能截留高危孕产妇以来,2015年已无孕产妇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病例。县市级医院为城乡孕妇分娩主要地点,而部分县市级医疗单位应对突发疾病、危急重症能力尚不足,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人员、设施、接诊能力的提高跟不上分娩量的剧增,导致部分县市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相关部门的管理问题。孕产妇系统管理欠缺,高危筛查不到位,特别是乡级未履行高危筛查和高危管理的职能;绿色通道、急救网络尚不完善,导致家中和途中死亡;助产技术服务单位的产科质量管理未严格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执行,许多助产单位未按产科常规处置患者。

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资源明显不足。不能及时识别产科出血、羊水栓塞等产科危急情况,未能及时、正确处理休克、子痫、羊水栓塞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特别针对产后出血出血量估计不足,产后出血原因未查明,止血措施不力,未及时输血,抗休克处理不规范;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健康的妊娠期疾病,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及母儿病死率高等特点,未及时有效治疗导致预后极差[4];血液供应不及时,孕产妇需要输血时不能及时提供血源。

社会其他部门问题。受一些计划生育地方政策的影响,医疗保健机构不敢或不能为计划外孕产妇提供正常的产检和接生服务,计划外孕妇未接受正规产检。

3.3 建议

产后出血仍为主要死亡原因,不仅在基层县医院,在市级医院也有产后出血死亡病例。相关研究表明,同阴道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出血量要较之高出1倍,且产后具有较高的出血发生率[5]。医生对产后出血量估计不足、止血处理不及时不果断、休克处理不规范,耽误抢救最佳时机。今后工作仍需加强爱婴医院建设,切实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并对产后出血强化培训,提高县市级医疗单位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提高产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各医疗单位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危重症的识别及抢救能力。

产科合并症导致死亡原因也居高不下。妊娠一旦出现严重合并症则可能出现不可避免死亡,因此需从源头抓起,加强孕前筛查及宣教,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大优生优育的宣传,对不适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的,应做好宣教工作,对特殊病情的孕产妇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落实卫生及相关部门各级人员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检查,依法行政,对违法、违规、违纪或不作为者,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政府应加大投入,切实稳定三级妇幼保健网,落实各级保健人员报酬,特别是村级保健人员报酬。

对于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来讲,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最困难的是掌握必要的临床基本技能[1]。强化培训,可采用直通车的形式,由省级专家直接培训到乡级,避免信息丢失,提高培训效果。

进一步明确各级助产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按高危评分方案来分级转诊,避免普通乡卫生院过多的开展剖腹产和会阴侧切手术,制定有效措施,杜绝因经济利益驱动而截留患者的现象发生。

强化产科质量建设,重视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能力建设。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配置相关人员、设备等,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提高产科质量,在配齐设备的同时,注重设备的功能定位、功能状态和功能使用规范。对乡级助产人员,可制订必要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乡级助产人员和妇幼保健专干的考核档案并奖励技术骨干,对不具备接产资格的人员进行待岗培训并停止其助产资格。

对产科死亡率高的地区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基层产科标准化建设,定期对各县市设置产科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核,对不能达到标准化的产科取消其助产资质。

参考文献

[1]段涛.围产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精品荟萃:1-2.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1.

[3]张玉敏.158例子宫B-Lynch缝合防治产后出血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25.

[4]熊薇,周容.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循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6):333-335.

[5]肖利敏.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30-31.

死亡医生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临终关怀,一种理性照护生命终端的方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开展,而在中国推广却是步履维艰。传统孝道观以及医务人员的现有医道观等是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由此社偿日仑理环境的改变足破解临终关怀开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临终关怀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处置终极生命的方式,提倡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患者,转变延长无谓“生命”长度的治疗,转向关注患者在有限时序里生命质量的提高,使患者在最后的短暂时间里身心幸福并且有尊严地走完余生。

面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端的老人、艾滋病人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照护他们的终期生命,临终关怀应该成为一种理性和道德的选择方式。在西方很多国家,临终关怀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普遍支持,并且也被认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中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剧,临终关怀逐渐被人们关注,但在现实推行中,却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笔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南京、武汉以及合肥等多家开展了临终关怀的医院或科室,这些地方确实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地方已经转变了临终关怀的服务方式,临终关怀的开展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1临终关怀开展受阻的重要因素:传统伦理思想

我国推行临终关怀步履维艰,是移植过程中理论理解的偏差还是技术操作层面出了问题,还是我国根本就不需要临终关怀这种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普遍存在着过度治疗终期患者的现实,无不强烈呼求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方式出场。二十多年来,内地志向于临终关怀的学者也大量介绍了西方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理论上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临终关怀的条件,但是临终关J坏被移植到我国后,它与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适应度决定了它的生存状态。解决临终关怀推行艰难的难题,必须探求其与传统伦理思想的抵触点所在。

1. 1传统死亡伦理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践中受阻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大众固守的传统死亡伦理观。在中国,一谈到“临终”二字,往往认为是生命即将消失,死亡的降临是对人的彻底毁灭,死亡是极力回避和忌讳的字眼,伦理观念上把死亡看作是最大的“恶”,所以面对临终关怀活动,国人从概念上就会拒斥,这其实反映出中国大众整体死亡态度为“重生忌死”。笔者在安徽中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对此问题设计过问卷,其中对问题“您酬尺遥远的死亡问题一A有过思考;B从未思考过;C不愿思考;D忌讳思考”进行随树由取568人调查时,数据显示选择B, C. D的答案占到52%,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折射出把死亡价值看作是最大的“恶”仍然左右我们的思想,也就是传统“忌死”文化观还在起着强大的作用,因而临终关坏受到排斥。

1. 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艰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它是违背“孝”道观的。临终关怀在西方操作上一般是把临终患者送到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舒缓治疗和关爱,使患者在医院或临终关怀科室里走完人生最后时一光。这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当老人即将临终时,家人或亲属把老人送到外面,然后撒手不管,在中国人看来这是违背了传统“孝”道观的。传统“孝”道观要求子女在老人即将谢世时必须床前守护,方可显示孝心。

1. 3传统医道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在现实推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医护人员面对临终患者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表现为医护人员对生命无法逆转患者的救治还是按照传统的救治方式来进行,总是设法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来延缓患者的无谓生命,至于用“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理念来指导医疗实践,医护人员往往是措手不及,认为这样做是与医学坚持的传统医道观一一救死扶伤有悖的。

2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路径: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临终关怀在我国实施与我们固守的一些传统伦理思想有诸多抵触,所以顺利开展临终关怀必须放弃、拓展或突破不利于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思想,营造出适合临终关怀“生长”的伦理环境。

2. 1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

开展临终关怀首先要颠覆死亡是最大“恶”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受着深层伦理文化影响,认识死亡必须回归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来解读。一般来说,生死是自然生理现象,本没有伦理评价的意义。但由于它关涉人生的两个终极问题,对它们的考量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以及形成行动的指导,这时人们对其探求就赋予了伦理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主流趋势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对待生死考量上,由于一味重视“生”的价值,忽略了对“死”的价值认识,甚至是排斥思考死亡的意义,以至于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定式一一“重生忌死”。儒家思想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出这一点,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开始,就奠定了传统思想中“重生忌死”的生死文化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更把“生”的意义规约在“仁”的范畴之下,“生”的意义变成了对道德的追求。孟子也有“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就是看到了生死有别,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来延长“生”的长度。其实都反映出传统思想着重于“生”的价值探讨,赋予“生”有积极意义,而缺少了对死亡价值意义的探求。这在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因为死亡给人的表象就是一切现实的消逝,是对所有现存的彻底毁灭,“生死两茫茫|”、“死去元知万事空”等都是对死亡价值的消极认识表现,因而死亡被认为是最大的“恶”,人们因此过分贪恋生而不愿去思考死。这种生死观对临终关怀的推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改变这种现状,要对死亡价值进行再认识,也就是对死亡是最大的“恶”的观念进行颠覆。伦理学上的“恶”其实就是对行为或事物存在的价值以否定的评价,或称为其与客观“应然”的相悖,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就是“恶即是它与客观实在的不同。”按照这种思路来看待死亡的存在可以发现,死亡其实不能被看作最大的恶,因为它是与自然的符合并且也有着终极的价值意义。首先死亡是自然安排而无法逃越的现象,以自然观来看这是符合自然伦理的,也就是死亡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生的事物不应从恶的角度来评价。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要积极看待死亡的价值,比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早就有这样的思想,“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其次死亡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机制是新陈代谢,也就是新的事物的出生必然有陈旧事物的消亡,社会以此来达到平衡,才能发展。死亡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的动力系统,丧失了死亡也就无所谓发展,因此死亡现象具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再次死亡的存在是人完善的需要。人的一生包括生死两端,生与死是人生必须思考的两大问题,有死亡的存在,它会时刻警醒着人们对“生”的珍视,所以人们才会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奋进。丧失了死亡存在的人生,也就是对死亡不去思考的人生其实是麻木的存在,也就会没有目的意义的生存。只有死亡才是敲打人前进的最好武器,死亡在促进人完善方面也有最高价值。当然改变死亡观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完成的,但理论认识上的准备是必须的,接下去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应该像西方一样,尽快开展全民死亡观教育,营造积极看待死亡价值的氛围,更应该宣传儒家文化思想外的一些超越认识死亡的思想,消解对死亡恐惧的心理。死亡价值观的改变才能使大众接受临终关怀这一事物。

2. 2摒弃临终关怀有悖“孝道”的观念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伦理型文化国度,伦理在维系国家发展和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孝”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一开始就是作为至要德性被认知的,《孝经》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上升为衍生一切善性的根基。孔子更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而把“孝”凝固为贯通天地的要德以及人间的道德法则,“孝”成为检视和评判行为的标准。传统社会中,“孝”主要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来表现,它是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可随意违背的天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是农耕文化为主,这就要求形成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单位来协作劳动,为了维系家庭的延续,使劳作不至于因缺乏劳动力而停止,生育后代来传宗接代成为晚辈必须尽的责任,并且上升为“孝”的要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孝道观在家庭伦理中的意义要求作为晚辈不仅仅完成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必须服从长辈和奉养长辈,因为晚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并且“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这就要求晚辈在长辈老年时要在跟前赡养老人直到老人去世,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也要在坟前守上三年,《论语》中即有“父母在,不能远游”、“孝始于事亲”等,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而显示“孝道”。“孝”成为传统中国人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伦理基础。

那么临终关怀是不是违背孝道观呢?其实要把临终关怀要义理解清楚,临终关怀在西方最早产生的原因是临终关怀先行者看到临终患者要么是受到过度的医疗救治,要么是在家庭里不能得到应有的护理,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的折磨,更主要是心灵的痛苦不能去除,从而不能有尊严、幸福地走完人生,对待临终患者往往是过多关注“生”的救治而忽视了“死”的照护,所以提倡成立专门的临终护理机构,用伦理关怀来对患者短暂的最后时光进行“身、心、灵”的关爱。这其实是不违背孝道的,孔子曾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十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把传统“孝道”内涵表征为不仅仅是能给亲人吃好穿好就是“孝”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人的挂念和尊重,考虑如何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和尊严,“孝”应是一种心里的敬仰反映。那么现在我们在老年人面前怎么才算上“孝”呢?现在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即“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传统尽“孝”基础的丧失要求我们对“孝”的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不是说把老人放在眼前亲自照护,能够吃好、住好就是“孝”。现实中对于一对夫妇要供养四位或更多的老人,为每位老人的去世而在床前尽“孝”或老人去世后要守“孝”三年现在己经不大现实,家庭照护老人的方式可以说己经呈现出不能承载现实状况的重压。把临终老年送入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让他们在那里得到充分的照护,其实对老人可以接受到家庭中不能完成的照护,这并不与“孝道”相悖。其实质只不过是把家庭照护转移到社会机构来进行的方式上的转变。

2. 3去除医“死”违背“医道”的观念

顺利开展临终关怀,作为临终关怀主要实施者医护人员的认识观念也要澄清,也就是面对临终患者,医护人员采取的舒缓照护方式违背医道吗?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能够对生命终极的两端“生、死”进行干预,或制造“生”(代孕、克隆人)、或延迟“死”(当然很多状况下,是以过度医疗延缓无价值生命的长度)。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道的问题更显突出。临终关怀的首倡者桑德斯就曾说过:“垂死病人往往被迫在医院病床卜度过最后一段日子,身上插满了管子,并与家人隔绝。他们亦很少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罗斯博士也曾说:“他(垂死病人)可能迫切需要得到休息、宁静、尊严。但他得到的是输血、输液、心脏机或气管切口术。”这都是医务人员在传统医道坚守下把医学使命狭窄化的结果。

人的生命阶段包括生和死两个阶段,疾病和死亡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必须承认,医学技术面对自然的死亡现象是无能为力的,虽然它可以干预死亡进程,但却无法最终战胜死亡,医学使命面对必然的死亡不是使生命灰烬在闪烁,而是考虑如何使生命之火在最后阶段燃烧得最旺盛。也就是医学不能单纯靠技术来延缓生命,把患者阻挡在死亡的门槛上,而是考虑如何使患者死得有尊严和幸福。这样医学的全部使命可以理解为:不但要看护“生”也要看护“死”。所以,当面对临终患者时,医学的职责不是用现有高科技来无谓延缓患者的生命,延缓患者的生命长度可以说就是延缓患者的痛苦,而此时患者最需要的不是医疗技术的过度使用,需要的是医学如何应用来减轻患者心灵的痛苦,也就是使患者在余下时光如何过的尊严和幸福,所以医学目光触及到如何照顾临终患者“死”是符合医道的。由此可见,医务人员传统医道观的拓展是临终关怀顺利开展的重要环。

死亡医生论文篇5

关键词:分析;儿童死亡;干预措施

Analysis of Honghe Prefecture Affected Children below 5 Years Old the Cause of Death

YANG Jia-lu,WANG Wen,XIONG Yu-hua

(Hong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onghe 661199,Yunn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influence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honghe,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reducing child mortalit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state in 2014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years the number of deaths, extraction of honghe reported cases, 603 cases of 13 counties and cities to review the case analysis. Results Through the child mortality dat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family factors affecting death for emergency and severe cases children rescue,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the green channel is not smooth, children emergency rescu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sound, etc.,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on how to reduce child deaths. Conclusion Strengthen antenatal examination, promote hospital childbirth,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hospital pediatric first-aid knowledge training and medical aid relief policy, set up children first aid network,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referral.

Key words:Analyze; Child deaths; Interventions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红河州13个县市妇幼卫生统计数据报表及死亡个案,抽取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数603例个案,组织长期从事儿科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师进行个案分析。

1.2方法 按照年龄别死亡、性别别死亡、死亡地点、出生地点、死前治疗进行分析。

1.2.1年龄别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603例,死亡率10.71‰;婴儿死亡444例,死亡率7.89‰;新生儿死亡267例,死亡率4.74‰。

1.2.2性别别死亡 5岁以下儿童男童死亡364例,占60.36%;女童死亡239例,占39.64%。婴儿男童死亡268例,占60.36%,女童死亡176例,占36.64%。新生儿男童死亡163例,新生儿男童死亡163例,占61.36%,女童104例,占38.95%。

1.2.3死亡地点 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医院199例,占33%;途中死亡75例,占12.44%;家中328例,占54.39%。

1.2.4出生地点 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地点,省级52例,占8.62%,县级335例,占55.65%,乡镇卫生院125例,占20.73%,村卫生室4占0.66%,家中75例,占12.44%,途中9例,占1.49%,不详3例,占0.5%。

1.2.5死前治疗 住院治疗299例,占49.59%,门诊治疗95例,占15.75%,未治疗209例,占34.66%。

2结果

根据儿童死亡资料,通过专家的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2.1家庭因素 儿童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医疗保健常识,无法识别儿童的异常情况,不能预知疾病的严重后果,导致儿童病重来不及就医或未就医。

2.2医疗保健机构因素 主要是医疗保健机构部门认识不足导致的死亡,突出表现在。一是对儿科常见病诊治不合理;二是治疗水平不高,用药不规范,医疗文书书写不符合规范等情况。

2.3危急重症儿童抢救绿色通道不畅通,危急儿童抢救管理系统不健全,没有覆盖全州的儿童急救网络,给危急儿童的救治带来了困难,县、乡两级掌握不好转诊时间,患儿病情很重了,但不评估危重情况,导致患儿的死亡。

3讨论与对策

3.1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必须加强产前检查,改善产、儿科的服务条件,提倡住院分娩,提高早期新生儿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3.2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科建设,强化基层医院儿科急救知识及对常见病死因疾病培训、复训,规范儿科用药,在培训中强调动手能力训练,并能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基层医院对各种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3.3加大医疗保障系统建设,加强新生儿疾病医疗补助救助政策实施,进一步将新生儿出生随母享受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尽量减轻患病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成立儿童贫困及危急重症救助政策,减少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死亡儿童的发生。

3.4各县市医疗保健机构应加强对社区居民科学育儿、合理喂养,防病诊病知识的普及,开展儿童意外伤害咨询和健康指导,提高家长对儿童的保健意识,以及对意外事故及伤害防范意识,指导正确识别儿童危急重症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指导家长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减少儿童不必要死亡。

3.5加强城市社区卫生网络建设,建立全州儿童急救网络,各县有儿童危急重症抢救小组及抢救中心,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配备救护车及抢救设备,完善转诊机制。

3.6按照"重点地区重点干预,重点疾病重点防治"的原则,加强本辖区内的儿童系统管理,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高危儿,建立专案管理。

3.7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基层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做好孕期高危筛查管理,积极预防和减少危重新生儿出生。

参考文献:

[1]李淑仙.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中华医学创新,2011.11:136-137.

死亡医生论文篇6

【关键词】医疗机构;住院新生儿;死亡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10-02

分析新生儿在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的初步措施,本文对龙州县县级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2011年死亡的14例新生儿死因做了回顾性分析,有利于确定防治工作重点,从而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提高人口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龙州县新出生人口2586人,住院分娩2573人,住院分娩率99.5%。新生儿死亡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

1.2方法本组对2011年全县14例新生儿在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2.1孕期保健孕周:28-37周9例、38周以上5例;孕期保健:0次产前检查1例,1-3次产前检查7例,4-5次产前检查3例,5次以上产前检查3例。

1.2.2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0例,剖腹产4例,臀位牵引产0例,胎头牵引产0例。

1.2.3阿氏评分0-3分2例,4-7分5例,8-10分7例。

1.2.4救治情况由产科直转入儿科13例,在家发病后直入院儿科1例,在家发病后入卫生院再转院儿科0例,在家发病后先到个体诊所再入院儿科0例。

1.2.5死亡时间24小时内3例,3天内5例,7天内4例,28天内2例。

2结果

2.1新生儿死亡与产科因素的关系胎膜早破5例(35.71%),妊高征4例(28.57%),内科疾病2例(14.28%),脐带因素2例(14.28%),胎盘因素1例(7.14%)。

2.2死亡原因窒息3例,占死亡总数的21.43%,早产儿5例(35.71%),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28.57%),败血症1例(7.14%),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例(7.14%)。

2.3出生体重与死亡关系早产儿5例均为极低出生体重,占35.71%。

2.4孕期保健与死亡关系0-5次产前检查有11例,5次以上产前检查有3例。

3讨论

3.1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报道新生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已大幅降低[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本组资料5例极低体重新生儿都是住院分娩的,分析原因均为病理状态下的新生儿,故死亡率较高。

3.2新生儿窒息本组窒息3例,占死亡总数的21.43%,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重度窒息可以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缺血性心肌病、肾功能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产前缺氧是死胎的主要原因,产时严重缺氧、产后复苏不力,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肺部严重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

3.3早产及低体重我国的早产儿病死率为8%20%,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为17.67%[3]。本组资料早产占35.71%,占本组死亡的第二位。因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各系统功能不全或生活力低下,机体抵抗力差,病死亡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越高。本组早产原因以孕产妇并发症为主,如妊高症、羊膜早破、胎盘早剥等。故应预防早产要防治孕妇的并发症,同时加强早产儿的护理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开展新生儿科、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也是减少新生儿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县医疗保健机构还没有开展新生儿科病房。

3.4新生儿感染本组因感染性疾病(败血症1例,新生儿吸入性肺炎1例)占14.29%。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易患呼吸及肠道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未愈合的脐部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新生儿肠壁通透性差,胃酸少,杀菌力弱,网状皮系统清除能力较低,易导致感染不能控制,而引起全身感染,应加强无菌观念,做到产时产后杜绝污染,减少感染。另外,胎膜早破可引起宫腔感染,胎儿窘迫,脐带脱垂,产程延长等,而宫内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

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产科及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心肺复苏技术的定期培训和考核,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基础[4]。同时上级医疗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指导和督察工作,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侯丽容,戴钟英,匡幼心.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J].武汉医学杂志,1992,16(3):146.

[2]立鸿,符灵素,糜丽珍.92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8,14(1):62.

[3]许植之,程锐,董自巧,等.低出生低体重儿死亡率的措施探讨[J].生儿科杂志,1998,13(3):112.

死亡医生论文篇7

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四川眉山 610020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死亡病例讨论,探讨泌尿外科住院死亡病例抢救过程中及临终前后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及其改进措施,以期提高科室护理水平,提高低年质护理人员护理水平,为科室管理改进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眉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7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死亡的33例患者临床及护理资料,通过死亡病例讨论分析患者抢救过程中及其临终前后存在的护理问题。 结果 通过讨论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于病情观察能力欠缺、医护配合欠协调、护理记录完整性及准确性不够、临终关怀及病员安全管理等方面。结论 在泌尿外科开展死亡病例讨论有利于护理管理者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并能做出有效性的改进措施,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在病情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科室护理质量水平。

[

关键词 ] 泌尿外科;护理管理;死亡病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05-02

死亡病例讨论通过再现疾病诊治、抢救、护理的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患者死亡原因,审查诊断正确性及治疗护理过程是否适当及时、存在哪些问题及不足,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抢救成功率,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过去以来,医生非常重视死亡病例讨论,护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而忽视了其重要性,部分医院开展死亡病例讨论未有护理人员参加。但是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死亡病例讨论能够使护理管理者更容易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从而从根本上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1-2]。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2007年3月—2013年12月共开展33例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每次讨论中相关护理人员及护士长均参与,总结了相关的护理管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12月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开展死亡病例讨论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资料,其中男性病例23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34~85岁,平均年龄约为48.4岁,住院时间为1~65 d。死亡原因如下:外伤性肾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4例,晚期肾癌全身多器官衰竭者24例,心源性猝死2例,心肺功能衰竭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致肺栓塞1例,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

1.2 方法

1.2.1 讨论组织形式死亡病例讨论时间一般安排在患者死亡1周内,会议应由科室主任主持,所有医生及低年资护士、责任护士、参与抢救护士及护士长参与讨论。

1.2.2 讨论内容整个讨论围绕患者自住院开始至临终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医疗护理措施,如患者入院时接诊处理、诊断及治疗措施、患者病情变化时医生所做的处理措施、护士对病情变化的第一反应及处理措施、医护之间的配合情况、医生和护理人员病历记录情况、急救时物品准备情况、急救时护士的心理状况、死亡原因等。

1.2.3 讨论方法首先在开展死亡病例讨论前,科室管理人员应要求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理人员仔细阅读病例资料及化验检查结果,并查阅相关疾病的文献资料。讨论时应由主管医师汇报死亡病例的一般资料、住院期间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主要化验及检查结果、病情变化情况及抢救情况,再由参与抢救人员仔细汇报抢救过程及情况。所有人员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基础上,围绕病人的医疗护理处置措施进行讨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应总结患者护理相关的问题,在会上进行讨论。会后由护士长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其护理进行总结,并提出整改措施。

2结果

所有死亡病例经讨论后均发现或多或少的护理问题,主要存在于抢救方面、临终关怀及病员安全管理方面,其主要的护理问题见表1。

3讨论

3.1死亡病例讨论对护理文件书写管理的启示

护理记录是反映患者从入院到临终过程中的治疗措施、病情变化、抢救及各项措施的一种客观真实记录,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3-4]。本研究从7份死亡病例护理记录发现的问题主要有:言语措辞不当,抢救措施记录不完全、不体现泌尿外科病情观察记录不完整及不准等。针对死亡病例讨论中发现的护理记录问题,我可开展了泌尿外科专科护理病情评估内容的讲座与培训,对护理记录实施二级质量控制,护士长及护理组长对每份危重病人及死亡病例的护理文书书写情况进行监督,护士长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其他普通病历的护理记录书写,将所有存在的护理记录问题进行详细登记,定期召开护理人员学习讨论会,进行讨论发现的问题,供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并督促整改问题护理记录,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3.2死亡病例讨论对护士培训管理的启示

加强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室及时更新护理、医疗知识、国内外相关护理研究进展,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保证临床日常护理工作质量及安全的关键,但是如何使护理培训内容更加贴时的常规工作,且使培训具有强的针对性,是护理管理者开展培训时需认真思考的问题[5]。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护理工作中难度极高的,也最容易反映出护士知识的匮乏,暴露出护理缺陷,参与死亡病例讨论有利于护理管理者了解各级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和技能,尤其是应对急救时的应变能力[6]。许多死亡病例中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例如心源性猝死的前期观察、呼吸循环衰竭生命体征的把握、各种并发症的防治疗、吗啡副作用的观察等等,临床护理人员处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第一线,及时对各种威胁患者生命的早期临床表现的观察和处理,能够为患者获得及时救治争取到非常宝贵的实际。通过死亡病例的讨论发现病情观察能力及急救技能的欠缺主要集中在低年资护理人员,这可能与年轻护士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不足有关,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更加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科室根据讨论中得出的护理薄弱环节、风险隐患环节,应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和计划。在培训对象上,应倾向新入科、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开展分层次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应采用业务查房、提问式业务学习、医生讲课、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在内容上应该增加常见护理工作应急预案、安全教育、医护之间抢救配合、内外科常见急症的护理、癌性疼痛的管理、临终关怀等内容[7-8]。

3.3建立临终关怀模式病房的启示

临终关怀是指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痛疼及心理焦虑,包括社会心理、躯体和心灵上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心身痛苦,从而改善面临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9]。临终护理强调镇痛、安宁、解除不适症状,在临终前维护患者尊严,让患者安静舒适的自然死亡。在本研究33例中,约60%的患者死亡前都有疼痛表现,呼吸困难、不良情绪、强迫体位也会带给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终关怀是泌尿外科肿瘤组护士不可缺少的重要职责,护理人员在泌尿系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护理干预机制应在泌尿外科肿瘤患者症状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呼吸道管理、癌痛管理、心理护理等,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困扰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其自杀率。讨论中还发现泌尿外科肿瘤患者在症状管理的护理举措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科室在癌痛的管理方面,制作了疼痛的健康指导教育手册,指导护理人员做好患者及家属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非药物疗法的运用。另外从讨论中还得出,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临床关怀知识的培训,针对泌尿外科癌症晚期患者的常见症状管理可以开展循征护理及开展相应的科研课题。

3.4死亡病例讨论对病员安全管理的启示

患者安全是日常护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死亡病例讨论中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比如跌倒、坠床、压疮、管道滑脱、用药安全、自杀等。虽然上述因素往往不是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但是应该是值得管理人员深思和总结的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10]。①强迫体位导致的压疮的管理。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由于采取强迫体位以减轻癌痛,不愿意翻身,造成了压疮,从而造成了对压疮防治工作的困扰。为此护理管理者专门查找了相关的压疮,并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对强迫体位导致的压疮管理提出了良策。②固定管道方法。针对部分患者存在管道滑脱的问题,讨论后规定对于易于滑脱的管道采用思乐扣固定的方法。③防范泌尿外科肿瘤病人自杀。本研究中2例患者因突然得知自己患恶性肿瘤后采取割腕自杀未遂,这值得护理管理人员注意的是,患者病情告知方法需要个体化方法,同时还需要注意终末期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评估以及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筛查,这是十分必要的,及时发现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防范自杀是泌尿外科肿瘤病人护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1]。为此我科在新设计的泌尿外科专科护理评估表中纳入了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近期是否有重大应激性事件的评估项目。④保证用药安全。抢救病人时使用某些血管活性药,必须要做到用药安全。如多巴胺、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需要小剂量、稳定的输注,以保证用药的效果,在可调节输液器、输液泵无法达到精准给药要求的情况下,科室新购置了注射泵,以保证特殊用药的安全。

3.5死亡病例讨论对医护配合方面的启示

医护之间的紧密配合及团结合作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死亡病例讨论、定期邀请医生讲座,开展医护人员共同学习培训内容,是目前加强医护配合和沟通采用的主要方式[12]。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医护之间的合作和具体分工,进而有效的推进医护一体化,实现共同学习成长,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学习,也是护理及医疗管理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4 体会

总之,开展和参与死亡病例讨论是一种提高护理质量的方式,有利于护理管理者从中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有利于增进医护工作之间的理解与衔接,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水平。

[

参考文献]

[1]胡敏,王敏,李玉梅.通过病例讨论有效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5,5(4):61-62.

[2]杜淑英,韩景璐,穆红,等.基于案例剖析对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51-52.

[3]王弃,许剑锋,王亚丽.死亡病历护理记录294份质量检查结果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93-694.

[4]吴焰,郑晓芳,张晶.心内科监护室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的体会[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86-87.

[5]金丽红,潘华,赵素玉,等.死亡案例模拟急救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074-1075.

[6]严勤,施永兴.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J].生命科学,2012,2 4(11):1295-1301.

[7]Dixon H,Hordern A,Borland R.The breast cancer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urse for specialist breast care nurses[J].Cancer Nurs,2001,24(1):44-52.

[8]Brown CG. Symptom cluster research offers new efforts in patient symptom management[J].ONS News,2004,19 (12): 1,4-5.

[9]Lorenz K, Lynn J, Dy S, et al. Cancer care quality measures: symptoms and end-of-life care[J]. Evid Rep Technol Assess,2006(137):1-77.

[10]Hsiao CP,Loescher LJ,Moore IM.Symptoms and symptom distress in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J].Cancer Nurs,2007,30(6):E19-32.

[11]Nasseri K,Mills PK,Mirshahidi HR,et al.Suicide in cancer patients in California, 1997-2006[J]. Arch Suicide Res,2012,16(4):324-333.

[12]Muehlbauer P.Screen for psychosocial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 ONS Connect, 2013,28(1):34.

死亡医生论文篇8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死因原因及分布特征,找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做好提前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网络直报死亡个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死亡病例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在医院病房内死亡的有27例,占84.38%,在医院之外死亡的5例,占15.6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占死亡总数的100.00%;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46.88%)、脑血管病(15.63%)、心脏病12.50%)、呼吸系统疾病(12.50%) 、糖尿病(3.13%),前5位死因的死亡病例共占死亡总数的90.63%。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应加大综合预防保健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力度,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关键词】死因;数据分析;监测

死因登记和报告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置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引发死亡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2]。从2011年开始深圳华侨城医院的死亡病例个案全部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进行网络直报。现对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深圳华侨城医院2011~2012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所有死亡病例个案,由于深圳华侨城医院未实行居民全死因监测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为深圳华侨城医院报告的死亡病例包括120接诊病例和入院治疗病例,未就诊的死亡病例未列入统计。

1.2 死因分类 根本死亡原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死因监测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总死因构成 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死亡病例32例,2011年报告16例,2012年报告16例。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32例,占100.00%。

2.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因分类和构成 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死亡病例32例,其中恶性肿瘤15例、循环系统10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例、精神疾病1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例,分别占46.88%、31.25%、12.50%、3.13%、3.13%、3.13%。

循环系统死因构成: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循环系统死亡病例10例,其中脑血管病5例、心脏病4例、其他高血压病1例,分别占50.00%、40.00%、10.00%。

恶性肿瘤死因构成: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5例,其中肺癌6例、肝癌3例、胃癌2例、胰腺癌2例、结肠癌1例、卵巢癌1例,分别占40.00%、20.00%、13.33%、13.33%、6.67%、6.67%。

2.2 死亡病例分布特征

2.2.1 死因顺位 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及构成分别是;恶性肿瘤(46.88%)、脑血管病(15.63%)、心脏病12.50%)、呼吸系统疾病(12.50%) 、糖尿病(3.13%),前5位死因的死亡病例共占死亡总数的90.63%(表1)。

2.2.2 年龄分布 深圳华侨城医院报告的死亡病例都在30~岁以上,其中30~岁组1例(占3.13%)、40~岁组0例(占0.00%)、50~岁组2例(占6.25%)、60~岁组6例(占18.75%)、70~岁组 11例(占34.38%)、80~岁组 12例(占37.50%)。

2.2.3 死亡病例性别分布 32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男女性比为1.13:1;男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7例(占41.18%)、脑血管病4例(占23.53%)、心脏病3例(占17.65%);女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8例(占53.33%)、呼吸系统疾病3例(占20.00%)、脑血管病1例(占6.67%)。

2.2.4 死亡地点分布 32例死亡病例中,在医院病房内死亡的有27例,占84.38%,在医院之外死亡的5例,占15.62%。

3 讨论

3.1 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死因监测数据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占死亡总数的100.00%。深圳华侨城医院死因顺位前5位的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 损伤和中毒[3]。我院与全国居民死亡原因基本一致。因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深圳华侨城医院辖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今后应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应大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的饮食和行为方式,提高居民就医意识;加强社康医务人员素质和设备建设,鼓励居民定期进行体格检查,进一步提高全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尤其重点人群),早期防治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2 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5例(占46.88%),位居死因第一位,特别是肺癌、肝癌、胃癌占恶性肿瘤的73.33%,这与居民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过度的精神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人们应注意劳逸结合,提倡乐观、积极的心态,医院应努力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积极开展肿瘤普查工作,加强对恶性肿瘤的预防、保健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3 循环系统疾病成为第二死因,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进入21世纪,我国居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人数迅速增加,由此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升高[4]。本资料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9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90.00%,以大于60岁者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结构和功能亦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而引发老年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疏于防范和治疗,最终导致死亡。而这些疾病是可以防范防控的,相关社会机构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5],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

3.4 死亡病例性别分布显示,男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女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8例、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提示性别是影响死因构成的重要因素,应高度重视男性、女性死因及顺位特点并开展有针对性干预工作。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慢性疾病发病较多,各种损伤也日益增多。因此人们在考虑疾病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学习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医生在疾病救治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2007.

[2] 钱合笑.温州市2009年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9-12.

[3] 朱立文,张玉军.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4):359.

[4] 黄建萍,施旭光,杨自力,等.南通市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居民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中国卫生统计,2009,26(6):628-630

[5] 董蒲青.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2):203—204.

上一篇:医学晋升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护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