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中的死亡

时间:2022-08-16 02:54:55

【摘 要】死亡是鲁迅一生执著坚守的书写主题,但其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到肉体表象的死亡,更深刻揭示了灵魂的死亡,相对于肉体死亡来说,这是一种更为可怕的死亡,一种死亡中的死亡!这,对于个人与民族的新生阻碍力更为强大。而鲁迅所做的,正是用自己的生存、写作,甚至死亡,摇醒沉睡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苦难和死亡,并由担当苦难和死亡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关键词】记忆死亡(忘却);情感死亡(冷漠);死亡贫乏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有谁如鲁迅那样更专注、更深刻地关注死亡、理解死亡、阐释死亡?有谁比鲁迅对死亡之神注入更多的人生况味、生命内蕴?他之所以一生一直为死亡意念所缠绕,就源于他多舛命运的生存经历和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少年时期,祖父科考案、父亲病故、小妹四弟夭折,如此早地,就这样,鲁迅就遭遇了死亡,并且死亡将威胁的种子与根苗种植在鲁迅幼小心灵,根须深入他灵魂,而枝叶远及他终生!并且死亡不断地给鲁迅下着通知单:范爱农、瞿秋白、韦素园、殷夫、柔石、刘和珍、毕磊……死亡逼视着他身旁一个个亲朋好友掠去他们生命,鲁迅又怎能无动于衷地不去逼视死亡?再加之他自身顽症一次又一次地让他濒临于死亡边缘,直至最后夺走他――少年就染上肺病,至少重病两次,又曾生重脑膜炎……总之,深刻的死亡意识都是建立在深刻的死亡体验基础之上,一切的一切:家道败落、家族之争、被故乡放逐的大痛楚、早年婚姻的大孤苦、兄弟失和的大哀伤、疾病缠身的大悲苦、文场独荷戟的大寂寞、学生朋友知己横遭暴死的大怆痛……让鲁迅纠着时局,绕着时政,去追问面无表情的死神!而在这个被疾病与死亡笼罩着的世界,在令人撕心裂肺的极端心理体验之中,鲁迅沉痛无比地说:

“我先前读但丁《神曲》,到《地狱》篇,就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到现在,阅历加多,才知道还是仁厚的了。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

鲁迅自他人、自自身、自历史经验、自现实生存情态里,望清人生旅程荒野,四处布满死亡的荆棘,这样,死亡渐渐内化为鲁迅的一个经验世界,在其心理积淀和内蕴了死亡意识的巨大张力。可是死亡并未在当时的人们心里投下真正的阴影真正的震撼,它被深深地遮蔽着。他议论死,自觉地接近、走向死,与死晤谈、对视,将真真切切的死亡体验融入到创作之中,其笔触忽明忽暗或浓或淡弥漫着死亡况味,其文本充溢着各式各样形形的肉体生命的死亡、精神灵魂的死亡。

一、记忆的死亡――忘却

死是什么,死是震惊,死是惨烈,但是在一个习惯于避讳的民族这里,人人只要死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他人之死,便是风,刮过去,归于沉寂,一切便了了无痕。人类的记忆已经死亡,忘掉,忘掉自己亲手造出的罪恶,然后在一个类似的关口和场合都肆无忌惮地造出同样的罪恶,让历史就这么心安理得地循环下去!所以孔乙己的死,仅仅在咸亨酒店的粉板上留下一个“还欠十九文”的记号,但终究到中秋老板亦是“没有说”了;陈士成疯狂之死,无名无姓或者只留下一具“身中而白无须”“浑身也没什么衣裤”无人认领的僵尸;刘和珍们的鲜血未干,“离三月十八”也就“两星期”,然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如此而已,如此而已!鲁迅说:“但第一需要记性。……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坟・娜拉走后怎样》)

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吗?是的,发生过。

大家知道这样的故事吗?也许听见过,甚至还曾看见过,但是没人知道。大家从来就不曾知道过。

记忆过这样的故事吗?没有,在它发生时,就已经遗忘了它们。这个民族一直拒绝记忆,而忙于麻木,忙于淡漠,忙于鉴赏他人的痛苦,却没有勇气承担记忆,记忆那些死者的苦难与耻辱,甚至记忆自己曾蒙受过的苦难与耻辱!这是记忆的双重死亡,善恶在这样的心里置换了位置。当被别人刺伤的时候,因为这样可以依然故我。因为心已经硬化了,就感觉不到疼,举凡侮辱、嘲讽、欺压、咒骂等等,放在头顶时,依然神清气爽,所以当神清气爽的把侮辱、嘲讽、欺压、咒骂放在别人的头上时同样感受不到疼,别人的疼。人类的尊严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坚硬麻木沉沦中消失。于是阿Q“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于是他可以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他可以鄙视还不如他的小D“‘忘却’是精神的麻木,灵魂的窒息,以至死灭。” ①

为什么这个民族面对无尊严的羞辱、可怕的死亡与罪恶可以无痛无悔?有人说,中国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苦难中,早已培养成了“不在乎”与忘却精神,《史记》中那么多令人发指的故事,《资治通鉴》里那么多令人恶心的故事,谁有力量认认真真面对与记住它们?谁愿意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战战兢兢过日子?――“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还能欣然活着”。(《华盖集・导师》)所以“鲁迅不幸成为一个孤独的吊客,绝望的葬送者。当一个民族的良心和道义已经灭绝,当国人做人的理由已经被罪恶掩埋,一个悲愤而又清醒的掘墓人,他举目四望,发现整个世界都被他埋葬了,只把一只哀鸣的乌鸦留给了黄昏,把所有的绝望与耻辱留给了自己”。②

二、情感的死亡――麻木、冷漠

“每个人的卑怯都是我的卑怯,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我的苦难,每一个人的不幸都是我无可摆脱的耻辱,每一个人的恐惧和堕落都会在我心上刻下永不愈合的伤口”。③但是,这里没有,他人的卑怯、他人的苦难、他人的不幸、他人的恐惧和堕落皆是与己无关痛痒的,甚至面对死的悲惨,没有罪过,没有恐惧和绝望,没有物伤其类、唇亡齿寒的哀恸,人类的情感、同情、悲悯已然彻底死亡,这只是些衍生麻木与冷漠的心灵。所以在阿Q被枪毙时,“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人,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祥林嫂在年关的祝福中孤寂、凄惨地死去,鲁四老爷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长工淡然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但不管是如何的谬种,能死去终究让活得有趣的人松了一口气“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里对于死者粗野得没有一丝尊重,麻木得没有一丝悲悯,只有下流得直想戏弄之、掠夺之,刻毒得直想杀戮之、毁灭之。人人的心糊上一层粗糙坚硬的糨子,因为粗糙坚硬,苦难、、荒寒在他们的思维之外、愿望之外,更在他们的现实关怀之外。而他们对行刑剥夺人之生命或相互杀戮欣然鉴赏中透露出的漠然、冷酷与愚昧更是令人心寒:《示众》里孩子、妇女、学生、老人、车夫、商贩、知识分子、工人各个在围观被示众者都显示出来热情与急切;《复仇者》中看客们“从四面八方奔来,密密层下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抗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伸长颈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药》里夏瑜就义时“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提住了,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

“示众”原是一个羞辱将死者的仪式,现在,这个仪式却变成了一场盛宴,于是,围观者就变成了人肉宴上的食客。但同样的,在他们自己浑然不觉中,他们也成为示众的对象――鲁迅尖锐的笔与文字看见他们微不足道的满足怎样饲养他们麻木不仁、冷漠的习性,最后看见他们的脸怎样龟缩为一个死寂的原点!灵魂渐渐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地狱,一片黑暗,一片恐怖的黑暗,鲁迅发现,在所有黑暗中,最最可怕最最可鄙的黑暗恰恰是人心与灵魂的黑暗。这是一个人的死,更是许多人的死,甚至全部的死!面对一个一个生命死亡,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悲惨遭遇所应体现出的人性时,死亡将一种人群或者一种文化的麻木、冷漠、残酷集中显现出来,就这样,无情揭开这种人群或者这种文化的内在秘密!

在他心目中,无处不在的死亡诚然令人恐怖,但更令人恐惧的是,麻木的宾中成了死亡戏剧的看客,“苟活”在世。对人的不能在造的生命毫不顾惜,对死亡惨剧毫无知觉!个体如此沉沦,真正的生命被遮蔽,何来不沉沦死寂的民族?鲁迅的目的正是唤起每个个人的自觉,要“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坟・娜拉走后》)悲剧哲学家乌纳穆诺说:

摇醒沉睡者。……应该让死者去埋葬死者。……我们不当服食鸦片 以求安逸,而应当在灵魂的创伤上敷散盐粒和酸醋,因为一旦你堕入睡眠当中而不再感觉到你的苦难,那你就不再是一个人。④而鲁迅所做的,正是用自己的生存、写作,甚至死亡,摇醒沉睡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苦难和死亡,并由担当苦难和死亡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①王乾坤.回到你自己――关于鲁迅的对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43.

②吴康.新文学的本原[M].长沙:岳麓书社,2005:282.

③摩罗,许抄珍.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鲁迅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37.

④(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等译.北京:文艺出版社,1991:89.

⑤(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1986:138-139.

上一篇:浅谈对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 下一篇:探讨速记“五笔字型”字根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