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0 12:39:49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1

关键词:技校教师;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第三,学习先进人物。由于先进人物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理想,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所以向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向本行的先进人物学习,也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向先进人物学习,目的是进一步找出差距,看清自身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不足,在先进人物的表率作用和精神感召下,努力提高职业道德境界。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7-0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则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简单的讲,修养就是个人的修身与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高校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及其结果,既有内在的品质修养,如热情、公平、诚实、和蔼、善良等;同时也包括了稳重、端庄、整洁、大方等外在行为的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按照教师的职业活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道德。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化的特点。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指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服务性、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属性。示范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言行、举动均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践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锻炼提高逐步习惯养成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特点,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小事入手,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应不仅仅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而应达到自觉自律的高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马克思主义和师德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明白“何以为教”、“为何而教”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理论,充分认识教师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修养中,要注意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综上所述,教师优良师德品质、完善品格的培养和形成,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如果不重视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则职业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2.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师德修养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还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至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高校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3.反思。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2]。反思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当责任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措施

1.内省。“内省”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角色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反而不容易听到外界的批评。因此,强调“内省”对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尤为重要。

2.自我激励。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但内因是主要的、直接的,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反思激励,教师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挫折或失败,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从而走向成功之路。第四是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

3.致知。“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及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践履”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要想真正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的催化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宜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时代教育,2010,(10):59.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205.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3

精神文明是由“精神”和“文明”两个范畴组成的概念。它的表象特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文明的精神性,二是精神文明的文明性。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自由状态的反映,是人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丰硕成果。精神文明的主体价值是和谐、有序、文明、进步。

职业道德修养特点主要表现:

1.“内省”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善、自我斗争,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也不是教师对外界施加影响,而是教师对自己施加影响,在内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其行为进行反省、检查、解剖,也就是对自己进行自我“审判”,把自己当成“被告”,同自己打“官司”,同自己“辩论”,审视自己的言行。“原告”“被告”,甚至“法官”“律师”都是自己。因此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内省”性。

2.自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己进行的自己改造、自我磨炼、自我解剖、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活动。没有外界施加的直接影响,也没外界的直接监督,教师是否进行修养、修养到什么程度、在哪些方面进行修养以及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修养完全取决于教师自己。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3.实践性。任何修养都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阶段,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必须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认识、体会去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修养才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个体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指导下,积极地、自觉地参与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断地反省、培养和提高自己,才能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4.持衡性。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的,而必须经历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受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消极思想的影响,自己的思想、言行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强化思想品德方面的改造、锻炼和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能力,才能抵制落后职业道德观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师德的具体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行为。态度决定选择,态度决定思路,态度对行为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构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让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要的是文明建设,它是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4

关键词:师德;尊师重教;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97-01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常把教师比作父母,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多么的受人尊重。那么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呢?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试想,把一个幼稚、天然的自然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人,是何等的不容易!教师的职业的确是伟大而又神圣的。我们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培养我们成长起来的那些教师,他们的确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精神、灵魂上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还因为教师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是人中楷模,职业要求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而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尘不染”,敬业尽职,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就不很容易了。再者,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就上述两点讲,为培养一支师魂崇高,师能过硬,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育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适应时代给予的任务,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自身修养。工作中体会到,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认识。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有知识,这就要学习。同样,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首先,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过程中育人。

二、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那样,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时一事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探求,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

三、制定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一样,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而必须有着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做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但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原有的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必然有着层次之分,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磨练,达到更高的境界水平,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铸就中国教育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5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师德 立德 行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4-02

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强调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性、紧迫性、而且是一项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广大的人民教师应担当起这个责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的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教师通过自己的活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其次,师德对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师德不仅通过教师对学生优良品德培养而影响社会风气,而且还会通过教育对象作用于其家庭进而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要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良好的师德更是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是世界的礼仪之邦,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国古代教育家,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的根本。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被同志称为“道德高尚的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杨昌济说“盖君子之于修身,乃毕身之事,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自己身体力行,重视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建筑人格长城”。

21世纪的今天,广大教师在党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下,他们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支持和推动他们这样做的,正是他们为教育而献身的强烈事业心,高尚职业道德和主人翁责任感。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市场经济和负面影响,“道德无用”论毒害了一些教师的心灵,使师德水平下降了。一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师德教育,利己主义思想严重,“金钱至上”的观念使他们不安心于教师工作,一心想“跳槽”,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以致“误人子弟”,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危害。因此,我认为:必须有效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造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这对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加强学校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新的条件下如何管理好教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前有些人偏重于“制度约束”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手段。我认为,建立一套健全过硬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固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它并非唯一有效的手段。为什么呢?制度中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手段,只能起到外在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对那些没有教育良心,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的人们不能起到内在遏制和感化他们的思想动机的作用。因此,治本之策,该是能够从人们的内心深处彻底摈弃利已的思想动机。要做到这一步,关键在于道德建设,在于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因为道德不同于其他行为规范,它不是靠外来的强制力量起作用,主要是靠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系,它具有利他性和自学性的特点。也就是说,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立法”,它是人们在通过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正确认识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选择和遵守真善美的行为准则,进而调整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约束机制,作为人民教师,如果都能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地以教师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愿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制度的约束是不是不那么重要了呢?

当然,强调道德建设的关键作用并非不要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育政策法规及其具体的规章制度都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对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教师受“金钱万能”观念的影响,“一切向钱看”,自己不讲职业道德,竟胆敢诘问“职业道德能值几个钱”。在这种职业道德抑恶扬善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的时候,在职业道德的制约机制和激励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在职业道德只是对讲职业道德的人产生影响,讲职业道德的反而常受到不道德行为的损害的时候,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加强,而绝不能削弱。但是,规章制度不能孤军深入,它要起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道德氛围。否则,再好,再完备的规章制度也难免在执行中受阻、走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为了使学校集体劳动中的每一位成员在行动上步调一致,不仅需“制度约束”,更需职业道德。也就是说,规章制度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并重。

当前,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修养。

从总体上说,教师职业道德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知”,即师德原则和规范;二是“行”,即把师德原则和规范变为教师的主观意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作用就是促使“知”和“行”的统一,没有这种统一,道德原则和规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应地,师德建设也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立德”与“行德”。其中“行德”是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却是我们当前道德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应该通过加强道德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来强化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和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已经颁布实施多年,师德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但离《规范》的要求相差甚远,关键是还没有真正变成人们自觉自愿遵守的价值观念。有的人口头上讲德,实际上却缺德,要求别人讲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而自己却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也有人虽然自己能遵守道德规范,但对其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却熟视无睹。这些都是“立德”与“行德”脱节的表现。加强道德评价,可以促进道德原则和规范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有助于“立德”与“行德”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道德评价对一些教育行为,用善良、高尚、正义、诚实等观念予以肯定的评价;而对另一些行为则用丑恶、偏私、低劣、虚伪等观念做出否定的评价。通过这褒与贬的评价,逐渐形成扶正祛邪的师德风范,使教师懂得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逐步形成相应的善恶道德观念。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这种正确的观念得到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一种真善美的内心信念和相应行为品质。

教师道德评价好比一个执法者,它通过社会和自我的道德法庭来维护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权威性,这个执法者的执法水平高低和执法力度强弱又要看教师道德修养水平。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的是为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教程和功夫。“功夫”重在“自我”二字,这与我国古代个人修养方面的“内省”,“慎独”之说,意思相近。因此“内省”,“慎独”也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就是说,要注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内省”和“慎独”。

“内省”,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约束的,不自觉或自觉性不高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以师德规范为准则,对言行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言行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民教师都应该做到这一点。

“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刘少奇同志曾对“慎独”有一个界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做慎独。董仲舒有言:“为人师者可无慎耶?”是啊!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活动是单个进行的,教师能否“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行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要自觉进行“慎独”,离开了它,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道德修养,也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总之,师德修养过程是教师心灵深处不断地吐故纳新的过程,是择善者而从之,识不善者而改之,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的高度自觉性。师德修养要达到的目的则是通过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认识和体验,形成教师内在的道德信念,并转化为教师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继而付诸高尚的道德行为。

由此看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要加强道德评价的力度,更要加强师德修养,这当然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的努力。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仅应掌握一是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和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北京 人民日报,2012-11-18(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5(03)

[3]陈承社.论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8)

[4]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8)

[5]张阳.中学教师师德问题及建设对策探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6]刘宏来.加强师德建设 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8)

[7]刘安平.加强师德修养 促进师德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4(09)

作者简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自主构建

【论文摘 要】 文章探讨高校教师如何加强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提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转化为内在自律的形成过程。教师的自律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的,即自主建构而来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包括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温家宝总理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这里的“教师”自然是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一切“教师”,教师人格修养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包括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加强自我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过程,固然要依靠社会的道德教育把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要求“灌输”进去,同时更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里的自我教育就是教师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然后,通过找差距、立目标等方式,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进取的心理,战胜内心妨碍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的消极因素,自觉自愿地用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教育,不但能使教师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还可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承担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第一,加强自主学习,接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自主学习,是教师加强自我教育的必要方法与步骤。教师对职业道德相关要求的认识与接受,是良好职业道德情形成的前提与基础,要想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就必须加强自主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习我国高等教育的德育原则、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再次,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掌握丰富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强化教师意识与责任,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能力。教师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与把握,是对自己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明确认识。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特点,明确当今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教师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积极承担历史赋予的光荣职责。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实践,做教书育人的楷模。教师教书育人过程,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过程,也是其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高校教师能不断体会和把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进而形成正确价值追求与价值评价,不断提高认识、磨练意志、丰富自己道德情感。同时,道德实践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展现舞台,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荣誉感和幸福感,才能激发教师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与追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师德境界的升华。

二、加强自我修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按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进行自我教育,其次还要进行反省、对照、体验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自我修养过程。教师自我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以适应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素质要求。[1]

高校教师自我修养的主要方法有:

“慎独”。“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是道德修养应该达到的一种信念,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2]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独处的,需要“慎独”。“慎独”很重要的,当然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经历一个不断锻炼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倡高校教师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磨练和改造自己,从而达到“慎独”境界。

“自省”。“自省”是教师在内心深处按照相应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改正与提高的过程,是师德修养的一种根本方法,也是一种虽然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如有不当之处,及时改正。高校教师要按照我国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自己的职业道德高标准、严要求,争取做一个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三尺讲台写春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加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当今时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应地高校教师也要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不少高校教师长期进行着超负荷的工作,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缓解压力,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如果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可能形成道德要求降低甚至失控,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教师成为具有高尚师德教师的内在基础条件。 转贴于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调节身心健康

形神兼养即既要注重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这是我国古代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思想。先秦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出了毛病,就会给心理上带来忧伤、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高尚师德最好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的最好载体;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从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培养摄影、音乐、美术等兴趣爱好、读书自省等方面进行自身调节,提高适应能力,保证心理的健康,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正视自己的同时,还要修身养性,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塑造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待他们,才能够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具有心理感染、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健康心理的功能。培根曾说:“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个体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4]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特别是与领导、与同事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理解,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人愉悦的工作环境,心中充满阳光,从而增强工作、生活和学习信心和力量,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保持健康心理。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是指教师个人接受外来教育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在职业道德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是道德成长的“内因”,表现为“自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外因最终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他律最后必须落脚在自律上,通过自律表现出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由外部的他律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律的形成过程,自律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起根本作用。教师的自律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的,即自主建构而来的。

参考文献

[1][2] 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7,288,292.

[3] 王蓓颖.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4,NoZ:32一34.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7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场境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当代教育宏观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科技取向思潮兴起,科学技术治国的功能被强调,英、法、日本和联邦德国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抢抓机遇掀起教育科技取向的高潮,科技教育的确带来了经济提升。然而,这是把双刃剑,70年代这种教育取向弊端开始出现,教育的经济化取向,教育培养“经济动物”开始受到指责,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降低和精神文化素质跌落。全面教育发展重新成为热点,教育必须寻求同社会、同人的精神、道德层面协调发展。社会教育学功能论、冲突论学派的兴起和对科学技术主义、经济主义弊端的批判,这一宏观教育价值取向成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当代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要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成为了继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学会生存”之后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又一重大变革和更新。内尔•诺丁斯认为学会关心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文人道主义,以关心为内容并以关心为目的。“学会关心”要做到将德育和智育、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一教育内容和目标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和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下,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焦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加强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德行养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任务更成为亟待解决之问题。

三、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素质,它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他才可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教书育人,所以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如何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呢?首先,我们高校教师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把自己终生的希望、终生的追求寄托在学生的成才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其次,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对学生的爱是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培养学生心灵中闪光的智慧、思想和品德,帮助克服不足,成就国家人才。再次,爱要具有普遍性,即爱学生的整体发展,爱全体学生,尽可能抛开个人成见和偏见,全心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最后,爱的恒久性,爱学生是长久的事,这是一个老师的不变的心境,不能为一时的情绪或者其他因素而不停摆动。

(二)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要担当社会交给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忠诚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义务、责任和使命。为此,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教师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才可能内化为教育工作的内在不解的动力。

(三)加强教师的“义-利辩证统一”观。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利观”,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所以,正确、科学“义利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即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多少有益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出多大对人类和历史有重大价值的栋梁。诚然,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的身份地位和物质生活的现实下,我们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顺利进展。

(四)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提升职业道德修养。21世纪教育的重要呼吁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类精神、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曾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用思想政治学习来引领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

(五)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尤其是科研要给学生作成表率和榜样,用教研活动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形势、新问题下,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但一个线索就是:一方面,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信念、理想,通过职业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实践完善和巩固职业道德信念。简言之,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尤其是教研实践为基础,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归宿、唯一标准和根本途径与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篇8

“树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023―01

“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化修正陋习,其必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状况及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教师素质及师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事业是“树爱”的事业

“爱”是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崇高境界,“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育人的动力之源。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但“丑小鸭”更需要阳光,为此,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执教的过程中,把一份“爱”传递给孩子,让这份“爱”去创造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二、教育事业是“树德”的典范

师德的重要性是做人的灵魂和根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甚至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注重师德修养才能以德育德,铸造学生健康人格,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每一位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加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任务。

尽管职业道德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讲,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情感、意志和信念,去塑造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为此,教师要重视人格力量的震撼力,培育高尚的职业人格。教师要改进工作作风,以育人为己任,刚直不阿,廉洁从教,并以此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社会,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不仅要讲给学生听,更要做给学生看。“德”的功能是巨大的,但这种巨大的作用又是以教师的才学为基础的,没有才学的“德”是苍白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外,还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才学修养,全方位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自身职业的重要性,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教育思想,创新教育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用精湛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教育事业是“树人”的进程

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这本身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重要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认识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上一篇:疾病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 下一篇:护士长总结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