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2 13:41:41

技校学生总结

技校学生总结篇1

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学校是某某年市政府创办的部级重点技校。办学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多层次培养人才,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达到了2500多人;专任教师145人,65%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教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以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输送了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技校建成在校生达到3500人(其中高级技工班1500人)的规模,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示范性教育基地。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学校计划今年在原有食堂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食堂礼堂综合楼。

2、项目选址:在总平面图原有食堂的位置。

3、建设规模: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5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四层(含中间夹层)。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市政府制定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这一发展形势直接导致我市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重大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无疑为我市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技校作为我市目前最大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重任。加强市技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素质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技校食堂建于某年,是按当时在校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设计建造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校在校生现已达到2500多人,由于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食住都在学校,造成学生食堂十分拥挤,无法容纳全校学生一起用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只能等候用餐,或者到小卖部吃快餐,对学生的管理和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根据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的要求,技校要发展到在校生3000人的规模,那么现有的食堂规模就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技校一直没有礼堂,以致全校师生大会、文娱活动等都在露天场所进行,十分不便。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今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上讨论同意市技校改扩建学生食堂及兴建学生礼堂,工程总投资控制在888万元以内,所需资金按进度列入去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市技校食堂和礼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技校的食堂拥挤和师生开大会、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困难局面,为技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建设条件

1、项目选址的地形情况:拟改扩建的食堂礼堂场地位于校区中心地带原食堂的位置。建筑施工时需要拆部分墙、烟通、补桩基础。

2、项目选址的地质情况:以改扩建的食堂礼堂综合楼场地属于低小丘陵间地段,冲洗积成因。填土为0.9~5.5米,平均约2.5米。下伏有软弱淤泥质土及细砂层,将选用桩基础。

3、交通条件:项目在校园内,交通便利。

4、供水供电情况:学校供水由第三水厂供应,水源保证;学校供电设施完善,电力有保证。

四、管理机构和劳动定员情况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有管理机构7个,分别是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招生就业科、培训部、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基建工程办公室)。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在校生2500多人,98%以上为本地生源。

五、建设规模及建设规划

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850平方米,为四层结构,1、2层为食堂,3、4层为礼堂,建筑面积为2499平方米内设约1650个座位。礼堂顶用钢结构屋盖,面积为1200平方米。

六、投资构成及资金来源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工程总投资888万元,其中:勘察费2.5万元,监理费11.06万元,设计费44.045万元(含可行性研究两个方案的设计费5.745万元)。土建工程费630.9万元,水电及消防费106.2万元,设备费21万元,人防费及城市设施配套费53万元,其他19.295万元。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所需资金全部按进度列入200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解决。

七、建设进度安排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某某年上半年争取立项,10月进行投标并做好相应的设计等工作,某某年建成投入使用。

八、经济效益分析

食堂礼堂的建成,大大缓解了现有食堂的拥挤状况,保证了学生食用餐场地。礼堂的建成解决了师生开大会、文娱活动等困难,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作贡献。

九、可行性研究结论

技校学生总结篇2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jrzg/2006-06/11/content_306934.htm,2006-06-11.

[2]郭薇.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

技校学生总结篇3

技校毕业自我总结范文一 珍贵的三年的技校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技校三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虽然我理论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在焊接技术上面可有不小的收获。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读进技校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技校也是需努力认真的学习。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技校的学习旅程。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课本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技术方面的提高,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

我在三年的技校学习中,我认真积极参加每次实习,锻炼了自我的技术,受益匪浅。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老师也对我也是非常的喜欢,参加多次比赛,在焊接专业中小有名气,在我的不断努力中终于拿到了我应该得到的结果,我以优异的成绩那到了高级证书。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在这三年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三年技校生活,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

总之,三年的技校生涯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小段,也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期间通过理论化,技术培养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坚毅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一心一意的把我的焊接专业做的更完美。如今我有信心打败所有的困难,努力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奋斗。 加油。

技校毕业自我总结范文二 经过三年的技校生涯,从中成长了自我,如今是将学业划上圆满句号的时刻,带着这一份成绩我将走向社会,以下是我的自我评价:

在校期间,校园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定的基础。我思想上没有技校生的厌学情绪,积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不无故旷课,早退,有事及时请假,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管理。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在校内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能有力地组织同学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有出较强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

在学习当中,我更是惜时如金,不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技能就是未来,我勤奋刻苦,力求向上,虚心请教,努力进取。努力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当今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时刻注意自身的全面提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模具和数控方面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计算机基础、极限公差与合、专业数学、编程、电脑绘图等各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作为快要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技校生,我以百倍的热情与信心去迎接这一幕。

技校学生总结篇4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将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将课堂教学与技能强化有效结合的方式,它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实现了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过度”,而且为企业快速培养了技术骨干。因此,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校企合作强化了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学校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师资雄厚,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企业在设备、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能发展优势,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强化技能的市场需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运用的要求,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可以将三大体系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即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体系;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体系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给企业创造了最大价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脏、累、苦的工作处境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生产一线中来,很多发展中的企业岗位工种面临着招工难,流动大的困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可以因材施教,因岗培养,将人才需求和技能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节约了岗位成本,又满足了发展壮大之需。

四、经验与不足

为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目标,强化学生专业对口的动手操做能力,我校在2011年7月与承德市公交集团商榷,最终达成协议,实行定单培养,培养从事汽车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在校一年半的理论教学如汽车修理工艺、维护工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在公交集团半年的轮岗实习如公交车的构造与维修等使所学技能深入化,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在打造学校品牌专业的同时为公交集团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难题。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实习岗位,定期交流,把因需施教、因需培养落到实处。企业提供了实习场地、设备和岗位,学校和企业派出专业教师和技术能手参与实习管理。校企双方制定或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合作文件,如《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实习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等,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1.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既是本校学生又不在校进行教学,既是企业一员又不能单独从事岗位作业,如何让学校与企业有效地衔接呢?

(1)加强管理和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共同管理,遵守校企的规章制度。

(2)强化带队老师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准备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情况、法律法规、要求和意义;二是企业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告诉他们企业的情况、企业的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交流、交换意见与建议,总结近期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让学生在企业里安心实习、安全实习、快乐实习,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2.遇到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查找问题,以便迎接第二批学员的到来。

(1)实习生的双重角色管理难度增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期间身份具有双重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学校如何共同进行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对口与轮岗的难题。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方面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要求和学校方面的专业对口问题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3)安全生产与保险的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究竟算不算用工,应买那些保险?出了事谁来负责。

(4)实习期间待遇问题。这是实习期最为敏感话题,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技校学生总结篇5

自1986年中国开始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来,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实施奥运战略、为国争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改革、体育改革似乎想将中国高校转变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库、培养基地,希望大学生运动员成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主力军。然而,纵观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史,横比国际大赛获奖者背景,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培养出来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生运动员实在太少,与国际上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强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高校竞技体育不堪担任人才库的重任呢?笔者试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现实困境、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寻找答案,为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235所高校的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一种历史选择,回顾历史,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一所示。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体育更多的是一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育活动,高校竞技体育的价值目标还没有达到成为实施奥运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它只是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我国省市体工队的许多优秀运动员来源于高校,高校体育为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高校竞技体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停滞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体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发展历程被迫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行。

基于上述历史发展背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的是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中国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体育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实质上指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实体的大学竞技体育,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竞技性。强调竞技性而忽视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不均衡的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和教育在结合上曝露出很多问题。

4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4.1三个关系如何发展的现实困境

1986年至今,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已经近25个年头,经过20几年发展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目由50多所增至200多所,运动队由140支发展到728支,运动项目由原来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25个,无论是高校总数,运动队总数,还是运动项目总数,都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2003年国务院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教育部,同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文件强调学校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然而,事实上体教结合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以及运动员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和高校竞技体育分属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体制上的障碍使得体和教至今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

4. 2两个主体如何发展的现实困境

竞技训练最核心的要素是运动员和教练员这两个主体,高校竞技体育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事实上,由于受到利益驱动,高校为了成绩效应、明星效应伙、社会效应,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良性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5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体坛公认的竞技体育强国,在美国构成竞技体育金字塔尖的运动员绝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其大半以上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获得者为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成为美国高级竞技体育人才库的主体,成为美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美国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经历了由校际间自发的竞赛活动到目前非常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在美国学校把开展校际体育竞赛看作是向学生、教师、社会展示学校魅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吸引社会资助的有力手段,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是学校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对学生运动员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的理念是发展运动素质不可忽略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以人为本的终生教育观念贯穿始终。在对学生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制,并将体育和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运动员在参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不仅能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还能根据个人的特点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展示自己的价值。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体教结合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高校竞技体育的生存之本。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在高校教育和体育的双向驱动下成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6. 2建议

技校学生总结篇6

一、广泛开展农民需求调研,明确产业办学方向

调研农民产业需求是做好田间学校工作的基础,因此,平谷区农广校在每所田间学校开办前,首先做好农民需求调研工作,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主导产业生产现状、推广培训现状、农资购销、产品销售、引进的关键技术及问题等内容。2009年,平谷区农广校多次深入乡镇村,对调研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并撰写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民生产中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技术需求情况确定是否适合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10年和2011年,平谷区农广校根据上一年学员特点、学习情况和主导产业进一步调研,制定了新的培训方案。

二、田间学校严格执行“六个一”的建设标准

一组:每所田间学校成立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1名名誉校长、1名校长、1名常务副校长和至少1名技术专家组成。指导小组不仅要在农民田间学校运行期间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农民田间学校结业后长期负责该校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名誉校长由乡镇有关人员担任,负责协助区县规划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和辖区内农民的各项培训活动;校长由村干部(一般为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负责为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及基本条件,负责科技、培训需求信息反馈,组织协调农民田间学校开办及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常务副校长由培养的农民辅导员担任,可在培训后通过学员投票综合评估的方式产生,负责组织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技术专家主要由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和市、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技术专家担任,主要工作包括技术咨询、各种农业科技资源的协调等。

一田:每所田间学校必须设置一块科学试验田,要求学员在参与田间试验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试验设计、试验内容、试验记录、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和试验示范报告必须完整、规范,以此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

一批: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土专家。每所田间学校要发现、培养不低于10人的农民土专家、科技示范户。探索建立农村农技员、乡土专家等备案制,建立一支扎根农村、乐于奉献的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和乡土专家队伍。

一员:每所学校要逐步培养一名辅导员。农民辅导员负责组织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结业后负责组织农民活动日、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与推广、农资服务等有关工作,确保农民科技服务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

一网:发展一个农民田间学校互联网。辅导员和农民学员对科技的需求和农产品信息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技术支撑单位会在第一时间推荐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信息;农产品信息的,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相关专业题库的建立等,为辅导员顺利开展田间学校的建设提供了保障。辅导员培训计划、培训教案、培训总结能及时、准确填报,使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撑单位可以实时了解每所学校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农民田间学校互联网的建设,畅通了农民、市场和专家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了对田间学校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管。

一栏:建立一个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为提高农民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社区内农民学习科学、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形成大家共同学用科学、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发展致富、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开办田间学校的每个村都要设计制作一个信息宣传栏,用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信息,以及农民学用科学的试验成果、农民学员团队活动、学员的种植经验和心得体会、优秀学员或种植能手典型介绍等内容。

三、开创培训新模式,多种形式办“田间”

根据调研结果,初步制订培训计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确定每期25~40名学员。学员必须是进行相关产业生产的家庭主要决策者,有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并有一定的种植水平,以利于开展农民经验分享,从而确定培训内容和范围。平谷区农广校为田间学校学员制作了具有统一标识的服装,还为每所田间学校制作了铜匾,并在开学典礼上授牌。

(一)参与式课程设置

根据需求调研和测试结果,由辅导员初步拿出培训方案,组织所有学员共同参与讨论,最终确定学员满意的培训课程,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方法。

(二)精心组织开展田间学习

1. 票箱测试方法

票箱测试方法是独立性检测的一种,分培训前和培训后测试两次。培训前分别从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学员进行测试,主要是了解学员的技术知识水平和现状,为辅导员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提供依据;培训后测试主要是评估培训效果,为制定下阶段目标提供依据。

2. 分组制定学习约定

分组是农民田间学校第一次课的第一项内容,每个小组确定本组的名字,在方便管理的同时,能激励和确保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所有活动。学习约定是由全体学员共同制定的学习规范,包括培训时间、活动纪律、奖惩办法等,从而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保证田间活动顺利开展。

3. 课程安排

田间技术问题分析。田间技术问题分析是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田间技术培训的全过程,是农民充分展示自己观点和技术的平台。通过田间考察,各小组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辅导员点评总结,从而提高学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专题讨论。根据不同作物生育期和不同管理时期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学员的兴趣,确定讨论专题,目的是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锻炼农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周村西红柿田间学校在进行“西红柿坐果率低、畸形果严重的产生原因”专题讨论时,学员踊跃发言,都从自身做法找原因,有说打药影响的,有的则说浇水不当,也有的说是施肥造成的。当学员王淑华讲出“关键是由苗期低温造成”时,很多学员都惊讶了。辅导员让她细说缘由,王淑华告诉大家,这是她平时注意观察和学习的结果。通过讨论学员明白了西红柿坐果率低、畸形果严重是与苗期管理有关,原来只知道苗期温度低不好,但并不知道影响开花坐果,更不知道从2、3片叶开始花芽分化时,温度条件是影响开花坐果的关键。

重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重需求”的教学特点,注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辅导员经常接到学员打来的求助电话。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平谷区农广校不论何时都能及时派出专业教师前去解决,并利用发现的问题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和专题讨论。

2009年11月28日,大官庄村田间学校学员尤广发现种植的西红柿茎、叶长了斑点不知是否生病,给辅导员打电话,平谷区农广校得知后,马上组织人员前去“会诊”。两位蔬菜讲师到现场一看就断定这是番茄晚疫病的症状,应立即施药防治,并开出“防治处方”。第二天,辅导员就组织田间学校学员进行了番茄晚疫病发生与防治的专题讨论,以尤广家的番茄晚疫病对学员进行了“现场说法”。 2010年5月,针对大庄户村架豆病毒病发生较严重的具体情况,聘请专家亲自到田间调研,并给学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4. 技术落地,实现无缝对接

田间学校是市级专家和最基层农户链接的纽带。北京市平谷农广校12名辅导员进村入户抓点带面,把科学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新技术与成果推广工作。

2010年6月3日,北京市农广校在夏各庄试验示范基地召开了2010年果类蔬菜主导品种植保新产品现场会,聘请了北京植物环境保护研究所黄金宝教授。参加人员有区农业局、区农村合作社、种子管理站、植保站等领导及蔬菜田间辅导员13人,推介对象是平谷区蔬菜种植大户31人。推出了应用BT2000-IV型自控臭氧消毒常温烟雾施药机,较常规施药机节省农药20%~40%,节水30~50倍,而且施药不受天气限制,不增加空气湿度,施药均匀、扩散性能好,不受农药剂型限制,具有施药效率高,省工、省力,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现场会还推出了最新有机药品0.5%小檗碱水剂,主要防治对象为番茄灰霉病、叶霉病,黄瓜白粉病、霜霉病,辣椒疫病,对细菌性溃疡病和一些疑难病害均有较好防治作用。

5. 及时开展应急培训,为农民排忧解难

2009年8月,北京市在大兴区首次发现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病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9月24日,田间学校蔬菜专业教师参加了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紧急组织的应急普查和防控知识培训。教师们积极行动,同农业局一起在平谷区全面调查,明确了病害发生分布,为全市准确掌握病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他们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积极应对,开展病害预防工作。

2009年11月1日和11月10日,北京地区突降了两场罕见大雪,使平谷设施蔬菜生产受损严重。灾害发生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及时开展灾后补救措施培训,以保温和增温为第一要务,以及防止植株在久阴暴晴或因雪连续几天无法揭苫后突然见强光而造成损害,及时为田间学校学员上了一课。到收获季节时,学员感慨地说:“要是不参加田间学校学习,我的蔬菜今年全部都要被冻死啊!”2010年春天出现罕见的倒春寒,大庄户村辅导员及时告诉学员,架豆要适时晚播,由往年3月20日左右播种,推迟到4月2日以后再种,因此,该村就没有发生冻死苗的现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三)阶段性总结

阶段性总结分为学科、学期和学年,也可在作物全生育期结束后进行总结。由农民学员分组制作学习成果展板,展示培训效果,分享经验。

三年来,平谷区农广校开办农民田间学校15所,培养学员400余人,培养农民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技术带头人百余名,农民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无公害生产意识和合作意识普遍提高,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今后,平谷区农广校将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更加注重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争取把田间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田间学校惠及更多百姓,使农民更加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技校学生总结篇7

关键词: 需求分析;英语技能;动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2802

随着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加突显。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ESP)相关的专业应运而生。大多数学校对于商务英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部分教师们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忽视了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岗位特征,大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摸索前进,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课程设计理论与模式,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着眼于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程设置,结合“需求分析理论”中“当前情况分析”和“目标情况分析”两种模式,分析当前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提出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和学生实际英语技能水平分析来进行,并试图建立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模式。

1 需求分析理论

在经贸英语专业教学领域,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需求分析可分为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两大类。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是对外语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以前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以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的分析,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强项和弱项,因此也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

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是指学习者目标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的分析,并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以目标情景为核心的需求分析(阮绩智,2009)。因为在经贸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英语语言技能比其他英语专业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其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2 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技能培养模式现状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将除公共课以外的专业课程分成英语技能课、英语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个模块。按照《大纲》)规定,将除公共课以外的专业课程分成英语技能课、英语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个模块。根据经贸英语专业的具体情况,英语技能课通常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英语知识模块包括英语口笔译、语言学、文体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等传统的英语课程;相关专业知识模块则有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谈判等课程。针对英语技能课模块,笔者比较了湖北省有代表性的三所经济类院校(分别为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经济学院经贸英语(2010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英语技能课总学分为43,占总学分的24.9%;总课时为718节,占课堂教学总课时2617节的27.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级)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总学分为53,占总学分的30.0%;总课时为912节,占课堂教学总课时2528节的36.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总学分为55,占总学分181的30%,总课时为848节,占课堂教学总课时2266节的37.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有细微的差异,就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课程设置而言,作为独立院校的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与其他经济类高校没有明显的差异。

同时,在我国高校经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英语技能课只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而高年级阶段英语技能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也就是说,经贸英语专业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只有“读”和“译”这两项英语技能得到了有针对性的培养,而“听”、“说”、“写”等同等重要的英语技能的培养没有得到延续(见表4)。

这种培养模式可能符合一般高校经贸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拥有英语基本功相对扎实的客观优势和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的主观优势。而在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经贸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这门课的教授过程中发现,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技能存在严重不足;而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针对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和供需发展态势的不平衡,基于需求分析,笔者提出了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是动态的和不间断的。

3 需求分析下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动态模式

目前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追随一般高校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来的,不能结合独立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满足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做好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是确保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先决条件,经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做好需求分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经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同时要求学校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通过调查问卷或其他方式了解其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工作的要求;在做好英语班新生的课程之前,应该首先做好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最后,在课程设置实行了一段时期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只有这样,学校设置的英语课程才能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既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又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要,也能使学校的英语课程更受学生欢迎。

4 总结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三所财经类院校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发现独立院校相关专业的英语技能课程设置和一本、二本财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显著差异。然而,独立学院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从自身特点还是就业方向都和其他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对其英语技能要求实用性更强,更为多元化。作者从需求分析出发,结合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特点,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英语技能课程设置模式。但是该模式的提出是否合理和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

[2]冯晓萍,许菁.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3]夏璐.独立学院设立商务英语方向课程需求调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技校学生总结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 技能教育 教学反思

职业类技工院校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莘莘学子学习向往的地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工院校不得不面对自主招生带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现状。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为教师教授技能实习课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技工院校的学生。技能课如何使学生由被动练习变成主动练习呢?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每一位技工院校教师的思考。

所谓技能课,在职业类技工院校就是实习课,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的课程,是学生动手练习基本技能操作的过程。通过实践练习技能,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方法和要领,从而为适应将来的工作打下技能基础。

一、改变技能课教学思路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地上技能课的情况,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练习技能,让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能课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门课,笔者建议从学生思想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做出改变。一是技能课教学不同于理论课,上技能课需要同时付出体力和脑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在思想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进行大胆的操作,同时,向学生介绍往届技能优秀选手的成功事迹,让学生学习成功者的经验,通过典型的榜样看到优秀毕业生具有的成功品质,从而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敬业精神,为适应技能课的训练做好心理准备。二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主角、配角换位,把课堂交给学生。

二、改变技能课的教学环节

可将技能课的每一部分都划归为课题模式,每一课题由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构成,在进行课题前由技能指导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领到任务后查找资料并制作有序的工艺步骤,从而自主完成课题内容。具体表现为分组预习整理、讨论汇总、答疑解惑、课题试制和总结心得体会五个阶段。

1.分组预习

预习并不是理论课的专利,技能课的预习尤为重要,每进行新的课题前,依据课题构成的各部分内容,要将课题的不同部分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小组领到任务后,通过查阅资料、翻阅图书、浏览网页等了解课题目的,要求的工艺、内容和性质,加工方法和有关工具设备,让学生对所查的资料进行整理。

2.讨论汇总

这一阶段尤为重要,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环节。各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整理后,在技能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充分的交叉讨论,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发挥,将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进行充分的讨论。同时,在讨论的基础上,由专人将讨论结果汇总并总结出最适合本次课题的工艺步骤、设备情况、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将汇总结果汇报给指导教师。

3.答疑解惑

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领到的任务及完成情况做详细的点评,对各小组同学的汇总结果、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指出优点和缺点,并结合课题的内容指出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对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进行必要的疏导。通过这个过程的解惑,让各小组对自己的课题加工有了进一步认识,各小组学生继续完善各自的方案,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深刻地掌握本次课题加工的过程。学生再次归纳课题加工过程,并写出课题最佳的加工方案。

4.课题试制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学生自己动脑及检验阶段,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学生已对课题已经有了比较的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课题内容的试制将再一次检验学生的加工工艺方法,以及学生对技能操作的掌握情况,并对实际加工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再次寻找解决方案。

5.总结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了整个课题制作。在这一阶段,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课题的完成情况,总结心得体会,特别强调要针对他们在前四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找到的解决方法记录下来。让学生做到有始有终,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以上五个教学阶段的实施,改变了技能课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起穿针引线和解疑答难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技能课教学环节的改变,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技能课,使学生更乐于学、乐于练,并深深喜欢上技能课。

上一篇:志愿部部门总结范文 下一篇: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