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团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4 23:10:55

技校团课总结

技校团课总结篇1

关键词:社团课程 领导力 行动研究

校长要具有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能够合理运用国内外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本文从校长领导实践,社团课程发展和社团课程的成果几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北湖学校开展社团课程的经验和不足,借以引起广大教师对社团课程的重视。

一、校长总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领导力实践

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实践,笔者谈一谈校长总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应具备哪些领导力。

1.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领悟能力

笔者的观点是: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对课程与教学的有效领导是一名优秀校长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校长能够总领构建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对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能力

笔者的思想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植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立足于常规课堂教学,通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3.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调研能力

笔者的结论是:通过深入学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深度考察省内外名校,深化整合学校教师、学生、条件等资源要素,只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学校的课程文化,就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发展力。

4.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创新能力

笔者的做法是: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以学科社团为组织形式,践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堂,每周安排2课时,定位为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表,开展学科社团拓展教学,实现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边研究边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5.校长对课程与教学的规划能力

笔者的行动是:在学习调研的前提下,我校于2010年9月启动了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经过半年的探索实践,于

2010年12月,制订了《学科社团拓展教学规划》;经过一年教学实践,于2011年10月,我校《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研究》通过大庆市教科所推荐申报省级重点课题,于2012年4月,得到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并顺利开题;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按照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把我校31个社团课程设置为9个模块,列入学校课程表中,使教学时间和组织形式得到保证;形成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解决方案。

二、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行动研究与发展过程

就发展路径和过程等方面,谈一下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行动研究。

1.发展路径

我校创新开设学科社团拓展教学校本课程,其发展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一是本课程发展路径正确,边干、边研究、边总结、边创新,方便操作,可持续性强,能够启发课程建设思路;二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创作,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三是学生参与度高,具有普遍意义,价值关乎学生终生素质培养和发展能力提升。

2.发展过程

三年的学科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研究,经历了尝试期、发展期、扩张期、转型期和品质期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11个社团,11名教师,15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1个社团,35名教师,481名学生。一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路、设置、管理、实施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需求;二是选题要客观实际,具有可持续性;三是务必受到学生欢迎,务必取得成效,务必实现知识+能力+创新的目的。

3.五问社团

一问“叫什么”。每个社团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如青鸟陶艺工作室;二问“凭什么”。凭教师专长,凭资源优势,凭社会认可度;三问“学什么”。学拓展知识和再生成性知识;四问“怎么学”。即课前延伸探究、课中组内交流、课后全班展示和大家点评”,进行“三题式”教学模式;五问“学什么样”。每年进行二次教学成果大展示,接受专家、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的鉴赏点评。

三、我校学科社团课程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愿景

我校学科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的行动研究,根植于教学,理念先进,生命力强,成果显著,内涵丰富,发展愿景美好。

课程设置成果。我校按照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设置9个社团课程模块,即创意创新模块,手工工艺模块,数学思维模块,自然科学模块,汉语文学模块,外国语言模块,竞技运动模块,艺术表现模块,内省反思模块。

校本教材成果。我校成功研发了《创意技术》《栽培技术》《军乐训练技术》《中小学陶艺》等校本教材。

教学模式成果。我校总结了15种社团课程拓展教学创新做法,形成了“三题式”社团拓展教学基本模式。

人才发展成果。我校35名社团教师的专长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培养面达到93%,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

教学发展成果。我校社团课程拓展教学内容不断丰满,内涵不断丰富,面向家长及各界人士进行教学成果大展示活动5次,取得了广泛认可;参加省市创意航模、车模、机器人、艺术、动漫等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单位奖项6个,团体奖项8个,教师获奖38人次,学生获奖139人次。

学校发展成果。我校2010年7月,获得“中国创新型学校”荣誉称号;2012年4月,评为大庆市首批“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2年11月,评为黑龙江省“艺术基点校”。

校际交流成果。我校2011年12月,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组织校长培训班69名学员来我校参观学科社团拓展教学工作,得到同行一致好评;2012年4月,在湖北仙桃举办的全国首届“特色办学与内涵发展”卓越校长论坛,我校作《学科社团拓展教学研究》专题经验介绍;2012年7月,在铁力市黑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研讨会作“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经验介绍;两年来我校共接待市内外教育局和学校的教育同行学习考察1000多人次;获省市“标准化学校建设”“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规范办学行为”“艺术基点校”“教育均衡化发展”等多项荣誉称号,专项检查和市区人大代表等都对我校的社团课程拓展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技校团课总结篇2

论文摘要: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意义重大;开设团队游戏课是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团队游戏课程设计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到底的精神。优良的团队精神能陶冶团队成员的情操,发挥团队的功能,创造出比个体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现代社会,尤其是二十一世纪“高科技”时代,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分工更为细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就没有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然而,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急待提高,由此衍生出的道德缺失现象令人担忧。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至20岁,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80、90后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其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更易膨胀,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习惯。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但是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并未面向学生全体;其次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往往如同思想品德课一样理论化、成人化,枯燥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

笔者认为,中职教育不光要让学生学会技能、懂得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技能人才、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具备哪些品质、哪些精神,其中团队精神更是未来社会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团队精神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实现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开设团队游戏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中职学校团队游戏课的设计:

(一)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规律。学校德育教学应成立团队游戏课题组,负责设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每周可安排固定课时,在全校所有班级中专门开设团队游戏课。

(二)团队游戏的目标。在团队游戏中,玩是形式,但绝不是为玩而玩,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可以分为融入集体、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学会同情、学会表达、互帮互助等多个方面。按照不同游戏所体现的不同主题可将游戏进行分类:环境适应类,意志责任类,创新成长类等。

(三)团队游戏项目的选取。团队游戏课题组专门负责搜集团队游戏,其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关于团体心理辅导、青少年团队游戏的书籍等,一是互联网上、电视节目中相关的游戏内容。由课题组将这些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如场地、安全性、资金、设备及学生特点进行改编,设计成各个中职学校适用的学生团队游戏教学计划,纳入德育教学大纲。每一个游戏都有关于目的、材料、步骤、游戏后讨论的问题等讲解说明(范例附后)。课题组成员按照大纲要求和授课计划组织各班学生实施游戏。同时也可组织各团总支、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开展发掘学生领导干部和提升组织战斗力的团队游戏。

(四)团队游戏课程的安排和利用。团队游戏课可与其它课程教学时间同为45分钟,在每一节课内,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为3到5分钟,介绍游戏的要求和规则;第二段为20-30分钟左右,在课题组成员的组织下开展游戏;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为最后剩下的时间,即在游戏结束之后,游戏者相互交流、讨论、总结游戏心得。课题组成员对游戏进行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游戏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关于团队游戏的组织工作。学生社会性形成的途径是多元的,但学校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精心有序的组织在团队游戏课中的作用是最不可低估的。一个游戏的顺利开展,有赖于组织实施者精心地选择游戏内容,详细地解释规则,在游戏过程中细心地体察学生的感受,并适时运用沟通的技巧使学生学会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团队游戏课承担着培养中职学生团队意识、社交能力、品德熏陶的任务,也可以说,它是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游戏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趣味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开设团队游戏课是对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丰富校园文化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紧研究和开展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技校团课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分类引导; “三个三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62-03

一、引言――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政策溯源

为贯彻团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年)》部署,团中央决定于2009年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从理论上将全体青年分为四大类,他强调:“面向不同类别青年群体的试点工作要各有侧重。对于大学生,既要向他们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又要善于引导他们对不同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企业青年和农村青年,要特别注重简明化、通俗化,善于将党的‘大道理’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小道理’,要特别强调结合企业和家乡的实际;对于进城务工青年,要把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发展进程中统筹城乡仍然存在的不平衡性与激励他们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2009年6月16日,共青团湖北省委召开全省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座谈会,华中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湖北高校大学生群体试点单位。学校团委在试点工作中坚持分类引导、分层教育、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实践要求的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案例管窥――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发微

团校是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以分类教育试点为契机,在反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变革传统“说教式”、“单一化”、“大而空”的教育方法,初步探索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团校新模式,即“三个三培养模式”。

“三个三培养模式”包括“三大平台”――核心班――新生起点班、发展规划班、未来技能班;“三分教学法”――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法。这种新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更加体现“分解目标、分类引导、分层教育”的精细化趋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深邃的政治理论于通俗易懂的道理之中,变传统思想教育的“虚”为满足学生需求的“实”。

1.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将思想教育目标科学分解,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架构

如图1所示,“三个三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团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置于全部思想教育的逻辑起点,把“集中”与“分类”统一起来,设计出由团校教务部管理下的“理论学习素质拓展技能提升”全方位教育环节。

“理论学习平台”是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教育平台。以校(院)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马列研究会等为单元,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开展政治学习、时政沙龙、演讲辩论、读书会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素质拓展平台”是专为青年骨干设计的长期培养制度,该平台由“校(院)骨干培养计划”和“恽代英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组成。依托各院系思想教育的优势对基层班团学生骨干进行定期的轮训,从政治素质、领导艺术、管理技巧等方面加以培训。“恽代英骨干培养计划”是以传承青年领袖恽代英的革命精神为主题,贯通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精英培养工程。每年从全校各院系中选拔100名左右优秀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历时四年全过程的跟踪和培养。

“技能提升平台”包括三个特色班,即“新生起点班”、“发展规划班”、“未来技能班”。这一平台是着眼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分年级、分对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教育体系。“新生起点班”是为刚入校的学生提供适应大学环境、选课选导师以及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规划班”是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术科研、就业创业、考研辅导等个性化教育服务的课程。根据四年级学生面对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团校“未来技能班”分专题开设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中学校长素质培训(师范教育特色)、企业家素质教育课程等。

为使以上分类引导教育的“三个三培养模式”顺畅运行,经校团委科学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标准的团校分类教学课程体系供大学生选修。团校四学年共设置87学时、49个学分,参加团校的学生除必修理论学习平台的7学分外,其余均可在素质拓展平台或技能提升平台中选择必修或选修课程学习。总共获得15学分以上的学生认定课程结业、25~40学分为良好、4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并与素质拓展学分对接。

2.再造团校教学管理流程,有力保障分类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如图2所示,参加团校学习的全体学生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团校的有关规定申请入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参加团校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团校各培训班设立“小组长岗位、班委会岗位、班主任岗位”,三大岗位确保分类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学业结束后,对全体学员进行考核,合格者结业,并就其表现给予奖励或惩戒,并记录个人素质学分网上登记表。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特殊情况导致学员不能正常结业的可在团校教务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

学校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专兼职团干、优秀学工、政工干部等均可参与团校分类教学。原则上团校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团校教师授课申请(见图3)。确定团校教师名单后,教务部将组织任课教师集中备课学习,各任课教师根据分类教育课程安排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各院系、各学生组织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设团校课程。自主开设团校课程培训的院系或组织应按照教务部制定的团校课程申报流程进行团校课程申请,团校课程申请须在一周前提交,以便教务部排课,同时课程主讲人、时间、地点由教务部统一协调安排。

3.下拨团校分类教学支持经费,规范管理团校财务制度

校团委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团校分类引导和教学,并规范分类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使用支持经费的各个平台(理论学习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及技能提升平台)、各院系、各学生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及社团联合会)以项目化方式向校团委提出申请,报至团校财务部,统一整理后经校团委审批后决定支持金额。各平台及组织报销费用时,需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团校财务报销表》,将已背书的票据及《华中师范大学团校财务报销表》交到团校财务部,统一送至团委审批,报销总金额以预算总金额为准。财务部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发票及其他有效票据妥善保存、认真整理,见图4。

三、结论与启示――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现实路径

1.坚持“三个结合”原则,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坚持将思想引领与解决青年思想问题相结合。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具有普遍性的关键点,深入剖析其内在深层原因和逻辑关系,在“个性”中捕捉“共性”,从而找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顿的“泥沼”。[1]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开展大学生群体自我“纠偏”的教育活动,这种以“解决某类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使他们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更稳定。其次,坚持将思想引领与服务青年具体需求相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就学难”、“就业难”、“创业难”、“婚恋难”、“维权难”等热点问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成长阶段性需求差异,相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存在兴趣偏好难以完全一致的现实,这要求思想工作“以人为本”,细化思想教育的目标,分类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用服务吸引青年、感召青年。最后,坚持将思想引导与尊重青年时代特点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21世纪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善于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教育大学生,善于用生动活泼的教育表达方式,善于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时尚元素创新教育手段,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时俱进。

2.探索“差异化引导”的实现形式,不断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创新灌输法,使其与渗透法相结合。高校思想教育中正面的理论灌输仍然是需要坚持的。但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必须对传统的灌输法教学加以改进,把它与渗透式教育方法结合起来。[2]为此,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求,扩大“第二课堂”作用,发挥学生党校、团课、社团活动等思想教育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优势,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系统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科技竞赛、爱心教育、心理辅导等差异化、丰富化、现代化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分类引导和分类教学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3]

3.尝试“流程再造”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机制创新

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流程再造”是思想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方式、程序、制度等整个过程和运转机制的重新设计,以保证分类教育青年的有序进行。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日益习惯于从全球和人类的视角认识问题;日益把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能力发展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4]实践证明,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将思想教育目标、方式、程序、制度进行再造是分类引导模式得以实行的机制保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本身就是对青年教育目标的区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建设国家的本领和技能,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塑造则更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当前,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交流沟通技巧等培养都是吸引青年、凝聚青年的拓展领域。因此,伴随教育目标的重设,必然要对教育的方法、程序、配套制度予以变革。具体而言,确保分类引导的效果,应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实际需求与偏好、重新调整师资力量、规范教学管理各环节、提供必要的分类引导资金、创新大学生激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

[2]马先锋,汤仁虹,余维生.理论灌输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7):14-15.

[3]陈海,李春晖.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5):87-89.

技校团课总结篇4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排球社团;梯队建设;实践研究

排球作为世界三大球之一,因为其观赏性、趣味性、竞技性较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现阶段排球运动在各级学校中开展得也较广泛,部分学校组建了排球队、排球社团等。纵观2010年以来排球社团组织建设类论文内容,发现有75篇文章都是从排球教学理论、排球社团组织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此类论文占总数的65.8%,单独论述教学理论的有9篇,论述组织方法的有10篇,论述管理模式的有15篇,论述排球社团梯队组织建设与实践相联系的有2篇。上面的统计数据提示我们,排球社团梯队建设类的文章仍然存在着重理论探讨轻实践研究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为排球社团梯队建设的实践研究带来了操作层面上的困难,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在排球社团梯队组织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排球社团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1.从调查对象对排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动机方面分析本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217份,针对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爱好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50.2%,水平一的学生占到5.4%、水平二的学生占到8.6%、水平三的学生占到15.5%、水平四的学生占到20.7%,反映出随着水平段的提升,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比例在增加。(2)学生喜欢上排球课或排球社团课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54.08%,水平一的学生占到6.8%、水平二的学生占到16.08%、水平三的学生占到20.5%、水平四的学生占到10.7%,反映出排球课或排球社团课有利于在学校开展。(3)学生参加排球运动的动机方面,对项目有兴趣和爱好的占总问卷数的36.99%,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占总问卷数的60.4%,丰富业余生活的占总问卷数的42.26%,扩大交往、增进友谊的占总问卷数的23.82%,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占总问卷数的30.94%,因课程需要的占总问卷数的12.67%,其他占总问卷数的35.41%。本次教师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48份,针对教师对排球运动的兴趣爱好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教师对排球运动感兴趣的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61.69%,其中男性教师感兴趣的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12.54%,女教师感兴趣的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49.15%。(2)教师经常留意排球运动相关信息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45.16%,教师不经常留意排球运动相关信息的占比为54.84%。本次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413份,接下来就家长对问卷中的问题作如下统计。(1)家长认为孩子都有必要进行排球锻炼的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75.09%。(2)家长认为孩子对排球运动感兴趣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47.12%,水平一的家长占到6.7%、水平二的家长占到13.5%、水平三的家长占到14.25%、水平四的家长占到12.72%。2.从调查对象对排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比赛方面分析本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217份,针对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比赛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学生有排球课或排球社团课的占到总问卷数的27.51%,水平一的学生占到4.51%、水平二的学生占到9.3%、水平三的学生占到8.2%、水平四的学生占到5.5%。(2)学校有排球场这个问题占到总问卷数的77.49%。排球场地条件方面,很好的占到19.53%、良好的占到43.12%、一般的占到37.35%,都具备了开展排球运动的条件。(3)学生课外活动时参加排球运动占总问卷数的28.46%,水平一的学生占到3.29%、水平二的学生占到5.47%、水平三的学生占到9.4%、水平四的学生占到10.3%。学生认为影响学校开展排球运动的原因:(1)打球手疼占总问卷数的10.37%。(2)易挫伤手指占总问卷数的27.15%。(3)技术动作难掌握占总问卷数的31.98%。(4)学业负担重占总问卷数的51.69%。(5)家长不支持占总问卷数的22.19%。(6)其他占总问卷数的46.91%。排球运动技术、比赛在学生中的反映情况:(1)学生掌握传球技术只占到总问卷数的13.67%。(2)学生掌握垫球技术只占到总问卷数的13.94%。(3)学生掌握了发球技术只占到总问卷数的15.61%。(4)学生掌握了扣球技术只占到总问卷数的8.84%。(5)学生掌握了拦网技术只占到总问卷数的6.86%。(6)学生能运用各种技术打比赛只占到总问卷数的4.69%。本次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413份,针对学生家长对排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比赛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家长在家会定期陪孩子参加运动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6.09%。(2)家长在家不会定期陪孩子参加运动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93.91%。(3)家长会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排球运动学习进行监督比例为79.61%。(4)家长不会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排球运动学习进行监督比例为20.39%。(5)家长认为孩子对所学过的排球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在60%以上的占比为24.2%。(6)家长认为孩子对所学过的排球技术知识掌握程度在60%以下的占比为75.8%。(7)当孩子排球运动成绩下降时家长通常会鼓励的占比为90.76%,批评的占比为5.76%。(8)家长认为能提高孩子排球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方面,选择学习兴趣的占比为82.3%,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占比67.14%,学习态度占比64.15%,学习动力占比63.12%。本次教师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48份,针对教师对排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比赛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支持排球运动在本校推广的教师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98.79%,教师所在的学校开设排球课的占比是71.37%,教师所在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开设排球社团课的占比为81.05%。(2)学校排球社团招生时,教师支持本班学生参加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98.79%,教师认为参加排球运动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帮助的问卷数占到总问卷数的60.89%。3.从调查对象对排球运动在校园文化价值方面分析本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217份,针对学生对排球运动校园文化价值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获得排球运动文化价值知识的主要来源:(1)体育课占总问卷数的58.23%。(2)排球专业书籍类占总问卷数的16.33%。(3)电视、多媒体之类占总问卷数的65.27%。(4)班级板报、校园文化墙19.58%。(5)大课间升旗仪式占总问卷数的5.86%。(6)其他占总问卷数的40.01%。本次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413份,针对学生家长排球运动在校园文化价值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排球运动对身体健康有帮助占总问卷数的99.38%。(2)当孩子排球运动成绩下降时家长通常会鼓励的占比为90.76%。(3)家长认为参加排球运动对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有帮助和很有帮助的占比分别为52.42%和10.15%。本次教师问卷调查中总共收回有效问卷数248份,针对学生对排球运动校园文化价值方面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1)教师认为我国新时期女排的精神是有必要宣传的问卷数占总问卷数的99.6%,认为学校有必要每年开展校园排球赛的占比为95.79%。(2)教师觉得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益处是强身健体的占比是99.19%,教师觉得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益处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占比是97.98%,教师觉得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益处是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占比是99.19%,教师觉得学生参加排球训练的益处是丰富课余生活的占比是95.16%。

二、影响九年一贯制学校排球社团梯队建设的因素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建设不完善运动场馆、器材、设备等都是基础硬件设施,是运动的基本保障,可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排球运动场地的缺乏是大部分学校存在的问题,在普及义务教育情况下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导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受限,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有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排球活动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2.学校排球文化氛围淡薄,学生缺少排球锻炼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逐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排球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与锻炼意识,学习排球运动相关知识内容,完善学生对排球运动及锻炼价值的认识,积极主动地进行排球锻炼,增进健康。3.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排球教师缺乏排球运动在中小学校普及过程中,具有健康身心、基础广泛、易于普及等优点,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对影响九年一贯制学校排球运动发展因素的调查中可知,大部分学生缺乏指导,学生即使对排球运动有兴趣与爱好,但由于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够,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对于一些仅有爱好与兴趣的学生,由于没有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经验,又缺乏教师的指导,会逐渐丧失运动兴趣,这对于排球课的普及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排球社团梯队建设的应对措施

1.规范社团训练在排球社团训练中,可以将小学与初中的训练层次分开,小学以兴趣引导为主,逐步打好技术基础,要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初中以实战为主,讲究训练方法的多样化,根据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培养学生的灵动性。2.加强梯队建设在梯队组织建设上,排球社团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应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划分训练小组,年龄差异、技术水平能力差异,导致梯队建设与管理模式、练习内容与方法都应不同。通过分层练习与选拔,在训练小组里找出最高水平的学生,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种比赛,争取荣誉,以此来激励排球社团里的学生刻苦训练,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排球社团,从而更好地推进排球队伍的发展。另外,排球运动要更注重普及性,应在学校全面推广,以各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排球的乐趣并积极融入排球运动之中。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个优秀的排球团队,离不开一些优秀的教练,所以在教练的培养中要做到专家请进来,教练送出去,从而让教练团队接受更新的知识。教练团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学习、实践、总结。学校要不断强化并充实师资力量,聘请专业的排球教练进行教学与训练。4.普及排球文化基于“普及加提高”的标准和“年龄加能力”的分层分类建构排球梯队建设的文化,更进一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我们一定要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和学校自身的体育文化与思想结合起来,突出特色,形成自己的体系,构建自己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排球社团梯队建设中,一定要凸显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特色,建设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队魂,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聚集在一起,这样才能战胜各种困难,让学校的排球社团越走越远,书写九年一贯制学校排球的辉煌历史。5.形成梯队管理方案制定社团活动总则,形成完善的组织机构并合理分工,合理安排排球社团梯队活动计划,规范排球队员选拔的标准和途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水平安排训练内容,形成以老带新、不同梯队组织管理的模式,保证梯队的延续性。其中主要包括梯队组织方案、梯队组织人员发展规划与衔接以及梯队组织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张然.排球纵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1-24.

[2]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3-290.

[3]吴平.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学报.[4]刘曙亮.我国青少年排球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郑焕然,等.河北省高校排球运动展望及教练员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25(2):271-273.

[6]靳小雨,徐国红,张本强,等.软、硬排排球前后教学实验论证和教学进度安排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55-57.

[7]何志文,杨大宁.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77.

[8]曾四清.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措施[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89.

技校团课总结篇5

上半年中,我校团支部在校党政的关心帮助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坚持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思想,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和谐校园的工作思路,围绕以“提高课堂实效”为主的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团支部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团员青年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及影响力,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一、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团支部发挥生力军作用

1.教学第一线的团员青年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积极服从学校安排,上出一堂堂高质量的公开课、评比课,示范课,所有的上课都运用多媒体技术。青年团员楼云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脑教师更是发挥了他的专长,在教学上努力探究创新,他的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还被刊登在了教育类的杂志上。

2.团员们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研究,通过研究,老师们二期课改的理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取得了新的提高。在与深圳全海小学的教学交流会上我们的团员青年王燕华、沈俊瑶和吴滨老师上的三节副课均受到了一致好评。

3.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聚焦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以团员青年为主的各教研组开展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课前设计、课后评课、反思总结,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通过随堂课教学评比,团员青年们上课质量又有了快速提高,学生主动求知、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展示团员的青春活力。

1.本学期初就是三月学雷锋月,团支部开展了“爱生日”活动,组织全体团员青年教师为学生服务:包书、剪指甲、测量身高体重、梳头等。此次活动将学雷峰日推向高潮,老师的举动打动了学生们的心,有些学生甚至把已经包好的书皮斯掉,让老师重新给包一张。老师们的辛苦换来了孩子们的欢乐,这就是我们团支部组织这次活动的最终目的。

2.为了纪念五四青年节,在学校党支部还书记的关心下,我们团员与党员一起参观了上海市提篮桥监狱,这次参观活动意义非常,不仅让团员青年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还进一步增强了法制教育。

3.在团区委组织的读书漂流节活动中,我校的团员青年教师都积极参加,踊跃的捐出各类好书,潘浩俊老师更是主动参与到团区委组织的慈善义卖活动现场,并把义卖所得的钱款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技校团课总结篇6

*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由*县*实验小学总校与*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等四所分校组成。集团现有5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人,在职教师160多人,其中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名、省教改之星1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县学科带头人11名,市、县教坛新秀11名。四所分校属于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结构层次不均,城乡差距比较大,为了使集团各分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以及师资队伍结构上都能全面优化和提升,一年来在集团里开展了支教、诊断听课、集团主题相约教研、集团年级学科组(城乡结对)活动、集团联谊、集团会议、集团质量监控、集团国防军事夏令营、集团心理健康主题等活动。

二、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年来,我校积极按照*县教育局关于组建城乡小学教育集团的工作思路要求,以“资源共享、相对独立”为管理原则,采取“统筹管理、师资共享、文化融合、互促互进”的举措,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求真务实、和谐进取,教育集团工作取得了全面进展。

(一)统筹集团管理,形成优势互补

1、设立集团管理机构

在遵循集团总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成立集团校务机构,下设集团办公室(主要负责集团内部的事务联络)、质量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集团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集团的教科研管理),集团校务机构不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集团重大活动事项。成立集团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总校及各分校校长、教导主任组成,全面负责集团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2、加强集团教学管理

(1)引导教师对备课质量进行自我监控。集团在规范教学常规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已能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2)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监控。为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同上一堂课”、“跟进式上课”的校本教研活动(人人参加)和集团相约教研活动,集团相约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4次(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积极邀请县各学科教研员参与到活动中作专题指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3)注重对教学效果的监控。不定期对学科教学进行质量抽测,及时掌握各学科教学动态,对学科教学成绩作出质量分析,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

3、重视集团科研管理

一是以课题为抓手,加强集团科研建设。以省教研类重点立项课题《加强常规管理,提高集团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研究》为平台,邀请分校老师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在提高集团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帮助分校教师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二是加强科研过程的指导。充分发挥集团本部“土专家”的作用,与分校教师结成科研对子,对分校教师的科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做好科研引领工作。

(二)师资共享,打造集团优质师资队伍

1、分层培训,任务驱动促发展

构建了5年集团教师共成长培训工程体系,根据集团教师的年龄结构、业务水平、工作业绩等因素,分成“潜质教师培育班、骨干教师成长班、中老年教师发展班”。并给不同班级的教师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组织不同的培训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青蓝工程,师徒双方共发展

集团每月组织一次“师傅”与“徒弟”共成长的专题教研活动,针对某一教学专题“师傅”与“徒弟”共同进行上课、评课,互促互进,参加了集团青蓝工程教学研讨。积极开展下乡支教,每学期安排总校优秀教师到各分校支教一周、一两天。有效帮助和推进了分校教师与学科教学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融合,丰富集团教育内涵

一年来集团以开展市级重点类立项课题《发挥享受教育办学优势,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为载体,将“享受教育、回归本真”的办学理念贯穿到分校的教育管理中,使之成为集团总的一个办学思想,丰富了集团教育的内涵。该课题研究成果获丽水市重点课题类一等奖。

1、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一是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在总校举行的系列学生活动中,邀请分校的学生参与进来。如总校举办的讲故事比赛、心理健康演讲比赛等活动,都将安排分校学生前来同台竞技,在展示自我风采的同时相互认识,增加友谊。二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总校择优秀学生与各分校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进行一加一帮扶活动,目前集团共有20位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暑期国防教育夏令营活动。暑期国防教育夏令营是我集团的一项重大活动,集团分校的部分学生参与到该项活动中,与总部的学生同吃住,共同完成所有训练项目,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们在推进教育集团向前发展的各项工作中,经过集团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暴露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校际分散,教学研讨组织困难

由于各分校间地理位置比较分散,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集团总部落实在分校的教研活动开展困难,从而造成集团总部教师“走下去”教学容易,分校教师参加难的局面。加上分校属于寄宿制学校,很多时候教师时间调配上会有许多冲突,一些活动教师的出勤率势必会受到影响。

2、集团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加强

缺乏学科权威性教师。现有的师资水平与集团的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缺乏有权威性的学科领军人物,名师效应不足。

3、集团活动经费投资机制有待完善

每一次活动都要涉及到车旅费、食宿费,没有政府部门的经费保障,将对我们集团里开展的一切活动有着致命的影响。

四、今后工作思路

根据*县建设城乡小学教育集团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十一五”教育规划总体目标,在集团总体办学思路已初步定型的背景下,将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下一阶段将着重加强以下四大方面建设:

1、建立和完善集团管理与评价机制

一是继续按照“资源共享、相对独立”的集团管理原则,统筹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享受教育”办学优势,使总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各分校,形成优势互补。二是建立一套适合集团发展的管理评价体系,做到有章可循,实现集团管理行为的优质化。

2、建立和完善集团教育监控体系

一是继续推行集团学科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总校班级与分校平行班实行学进度,统一期终监测。二是继续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三是要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对特长学生的评价机制要进行逐步完善,要建立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综合评价体系。

3、建立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继续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舞台。把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以及国防教育夏令营等“五节一营”活动推向深层次发展。

4、继续加强集团教师“共成长”工程的培训力度

技校团课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

作者简介:卫武(1976-),男,湖北黄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CTQ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01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45-02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既是科研的中心又是教学的中心,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且趋于规模化,课程之间也逐渐开始交叉和渗透,使得各学科之中一门课程有多位教师进行教学的现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传统的一门课程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越来越少见,单兵作战的教学形式已难以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教学人员不仅需要独立思考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而且需要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来进行教学活动,设立课程教学团队将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2]因此,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已经替代教师个人成为高校教学工作和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是高校承担各项课程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实际上,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经验和技能互补、具有相似的课程教学任务、勇于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并且愿意为共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一起努力的高校教师为主组成的群体,他们以课程教学研究与交流为工作内容,组织形式以高等院校中的精品课程组、教研室、教学研究中心等为代表。[2,3]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高校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创新已成为相当普遍的教学活动形式,并得到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提倡,许多课程教学任务也都由各类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负责。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来说仍存在明显的缺陷,诸如教学力量分散、教学平台薄弱、教学资源配置不完善、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冲突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能力的发挥,无法有效地实现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而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的目的在于优化每个教师个体教学知识和经验,整合高校内分散的教学力量,加强教学人员之间的协作,使高校教师在教学思想的交流中形成放大效应,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出更新的教学视角,以利于高效地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

一、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概念及其类型

有关团队资本的概念首次是由Chillemi and Gui(1997)明确提出的,他们将人力资本扩展到团队基础上,强调了团队资本的整体性及团队成员的协调问题。[4]张维迎(2005)则将团队内有关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或与他们的关系都纳入团队资本的范畴。[5]基于这些学者的观点,将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定义为服务于高校课程团队教学工作的、由高校和教师共同投资形成的、为社会培养人才且能创造持久性收益的凝结于课程教学团队范围内所有教学人员身上的专用的知识、技能、精神、文化及其协作能力等。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首先必须考虑课程教学团队各成员的“可加性”,即各个教学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在“叠加”后能形成更加满意的整体教学经验和素质;其次,必须考虑课程教学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课程教学团队能够提高其总体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包括团队人力资本和团队社会资本两种类型。

课程教学团队人力资本关注“教学人员知道什么”,强调处于课程教学团队的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技能和知识。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团队人力资本是每个教师共同交流教学经验形成的团队专用技能、知识。团队专用知识指的是服务于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等,团队共有的技能包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教师的沟通、交流技能等。这两项技能都直接服务于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其次,团队共同交流形成的教师教学团队精神、文化以及团队中的惯例等,这属于一种协作性的默会知识。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通过课程团队教学合作形成对其他成员教学技能的认同或协作精神。但是,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个性特征是异质和互补的,且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可产生协同效应。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化的人力资本通常是团队各成员的专有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和综合的结果,不是等于而是大于每个教师个体人力资本的总和。

课程教学团队社会资本则是对课程教学团队人力资本的一种补充,关注“教学人员认识谁”,强调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成员个体的关系网络和人脉,通过这种关系可以使整个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获得运用其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的机会。也就是说,课程教学团队社会资本存在于特定课程教学团队联结网络中,能促进课程教学团队内外部教师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行为,以减少教学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但是,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的社会资本是由课程教学团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共同构成。外部联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突破课程教学团队边界,通过每个教师社会关系网络中拥有特殊的优势获取为学校所控制的教学资源。而内部关系主要反映课程教学团队集体的内部特征,如共同的教学规范和彼此的信任等。两者都可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教师的关系,以利于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团队内部展开充分有效的合作。

二、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

就课程教学团队整体而言,在过去的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发展历程中,课程教学团队知识向团队资本转化要关注教学研讨会、学校支持、团队互动、教学规范和团队构成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对于一个成功的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来说,教学方法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研讨会是课程教学思想和智慧直接交汇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研讨会的方式促进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间沟通、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等等。为了交流详细的最近课程的教学动态,关键的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可能会召开大量的会议,至少应该定期召开一次课程教学研讨会,这既保障了成员表达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见解的权利,又发挥了成员的智力潜能和教学专长,全体教师都有充分的机会影响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看法。每一次会议都给教师提供了重新审视自我、正确定位的机会,每一次会议都能够让教师受到整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经验的影响,每一次会议都能更好地理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发和增进教师教学的团队精神,从而实现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存量的增加。

2.学校支持是指课程教学团队因学校关心自己并重视自己的贡献而产生的一种幸福感,即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所感受到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支持

当学校支持有助于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形成时,学校支持不仅使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有努力学习、提高教学技能以及共享教学经验的动力,而且也提升了每个教师在整个课程团队中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这首先是因为学校支持让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帮助。例如提供课程教学培训的机会,当他们感知到的这种帮助有利于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时,作为一种回报,能够激发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对学校的责任感,于是在互惠原则下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学校及其他团队成员实现培养学生的目标,有可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其次,学校对课程教学团队的支持满足了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社会情感需求,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关心和认同,意味着学校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贡献的认可,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工作以及向其他成员传授教学知识和经验的热情。所以,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感知到的学校支持决定了他们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学校通过发展与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平等互惠的关系来强化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对学校教学目标的认同,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传授教学知识和经验的意愿,进而最终实现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

3.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能否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也取决于课程教学团队能否更好地促进内部成员间的互动

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互动强调在完成教学工作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这将使学校对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投入更好地转化为产出,力图达到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团队内部的互动主要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和冲突等行为。课程教学团队内部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会增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学知识或经验的交流,使成员间的互动过程得到增强,从而有利于成员之间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促成课程教学团队高效地解决教学方面的问题和获得学生较高的接受度,从而提高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水平。课程教学团队需要尽可能地产生独特的、有争议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上的冲突既可能增加抵触和不满,也可能增强理解与创造力。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可以进行开放性讨论,倾听其他成员的教学想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观点和建议,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促进不同教学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有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并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整体教学优势,获得较高的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

4.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与正式组织一样,也需要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认可的行为准则、奖惩制度等,保证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质量的达成

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规范是一切实际影响成员教学态度与行为的某一团体中教师共同遵循原则的总和。课程教学团队内的教师行为规范的形成依赖于教学经验和知识,由课程教学团队内成员的教师经验和知识所决定。因为这种行为和规范可能已经融入了成员的内心深处,使这个团队的成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关系着课程教学团队内成员所持的特定的教学立场、看法或意图。团队成员在吸收了课程教学团队规范后,这些被吸收的教学经验、内容和方式就转化为他们所拥有的教学规范,影响着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成员的行为,课程教学团队知识也就转化为团队资本。团队成员的教学工作技能开始快速提升,并且成员之间慢慢走向教学经验交流与合作。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建立了适当的教学行为规范,为教学团队成员普遍遵从,增强了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凝聚力。随着团队成员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敌对情绪减少,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信任感增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越来越强。所以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规范可以直接影响与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传达课程教学团队所期望的教学行为模式,促进了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形成。

5.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知识向团队资本转化的过程还涉及到课程教学团队构成,包括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团队课程内容的组合、任务及其权责关系等等

通常,具有较高异质性的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形成教学梯队,拥有互补的教学技能。在这种团队中,信息、观点多样化,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互动以及综合教学能力更强,团队具备更强的教学创造力以及更高的教学质量,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教学质量的教师课程团队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课程教学团队中每个教师掌握一门课程内容,这门课程内容既适合于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又与他们的个性相吻合,他们就会感到正在作贡献,也会得到学校的认可和赏识。这样由于团队成员是在将他们自己独特的贡献予以价值化,而不是与其他团队成员为课程内容设置而竞争,课程教学团队中就会有更少的对峙与冲突。同时,当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教学任务相互依赖性较高时,团队成员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相互协作,就会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产生依赖,这样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将更有效。因此,如果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的成员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梯队,他们承担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才能各尽所能、相互配合,就可以加快团队成员之间的整合,避免破坏性的教学冲突,更有利于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形成。

三、结束语

课程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和传播知识的基本单位,如果一个课程教学团队能够将教学经验和知识更好地整合及资本化,那么毫无疑问必然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但是,我国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高校对于教师课程教学团队存在着理解和管理误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学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尚未实现,由于种种问题限制了课程教学团队的资本化。因此,在我国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研讨会的交流与沟通作用,强调学校对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营造相互支持和开放的课程教学团队互动氛围,建立基于教学经验共享的课程教学团队规范,构建高效的、互补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这些做法将对我国高校开展教师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加快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博琴.打造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1,(9):13-16.

[2]史烽,蔡翔,李远远,等.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与组织要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2,(8):172-173.

[3]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4]Chillemi,O.,& Gui,B.Team Human Capital and Worker Mobility[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7,15(4):567-85.

技校团课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团体焦点访谈 教师胜任力

[作者简介]楼红平(1978- ),女,浙江浦江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浙江 温州 325035)涂云海(1975-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宣传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人力资源管理。(浙江 杭州 31002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92-02

胜任力研究是管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目前有关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则相对缺乏。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这一特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本研究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团体焦点访谈法,验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要素。

一、团体焦点访谈及其实施程序

团体焦点访谈是一种信息收集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它起源于社会科学,最早用于市场调查研究,是欧洲和美国应用最广的定性调研技术,主要利用团体的互动形式来获取受访者的经验和信息。团体焦点访谈的被访者必须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并应具备相应的知识,通常由8~12人组成。团体焦点访谈是胜任力模型构建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施程序一般如下:

1.界定研究问题。界定研究问题是团体焦点访谈的起点。团体焦点访谈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进程安排,团体焦点访谈的目的就是确定并深入讨论焦点问题。

2.组成访谈团体,确定样本空间。团体焦点访谈的第二步是组成访谈团体,确定样本空间。确定访谈的样本是团体焦点访谈能否有效的关键一步,所选样本应能较好代表研究总体。团体焦点访谈一般不进行随机取样,团体焦点访谈的主题或焦点是确定的,要求参与访谈的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取样要考虑参与访谈者的年龄、性别、专业知识背景等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互补性,组成团体时可能产生的团体动力等,因此,团体焦点访谈往往进行的是有目的取样。

3.编制主持人指南。团体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指南主要由一系列非结构化的开放性问题组成。问题一般不能太多,以不超过12个为宜,表述应简洁明了,不能有让参与访谈者产生焦虑、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内容。

4.对团体焦点访谈结果的分析。访谈结果分析是将访谈录音进行文字整理,讨论所能作出的结论,主要包括文字整理、剪贴分类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基于团体焦点访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进行分析,验证基于专业课教师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要素,并讨论胜任力模型中各个要素重要程度的问题,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补充。

2.研究方法。(1)被试。从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抽取主题专家8名,其中专业课教师6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2名。研究者作为主持人,此外还有一位实习生专门进行录音及文字记录与整理。(2)主持人指南。本研究编制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团体焦点访谈提纲,主要由5个开放性问题组成,涉及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影响因素以及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问题等。问题1:您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要素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在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要素有:解释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技术专长、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心理承受力、与企业结合能力、责任心、沟通技能、正直诚实、公平性、自我控制与管理、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宽容性、信息收集能力、创建信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信、教学策略、尊重他人、创新意识、注重质量、效率感、理解能力等27项,请你谈谈您对此结果的看法。问题2:您觉得上述胜任力要素哪些是非常确切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胜任力要素?谈谈您的看法。问题3:这些胜任力要素的重要性排序,您的看法是什么?问题4: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与其他类型高校专业课教师相比,有哪些特有的胜任力要素?问题5:这些胜任力要素是否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绩效的优秀与否存在相关?能否举身边的实例来解释一下。

3.研究过程。(1)访谈方法。事先准备好访谈工具,包括录音笔、记录用的纸和笔等。电话通知事先确定的参与专家,按照确定的时间在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会议室进行,整个访谈过程大约为70分钟。研究者为主持人,管理访谈的进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访谈的目的,接着阐明访谈原则: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对每一个问题作答;一个人发言结束后,其他人可对其进行评价,也可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所列出的问题引导大家进行逐项讨论。主持人在访谈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和鼓励说话较少或不说话的人参与,但不参与对发言的人进行评价,一部分人发言时间过长,主持人给予了适当提醒。(2)数据收集。数据收集采用现场录音和详细笔录两种方式。访谈结束后,根据现场录音对笔录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形成下一步研究分析使用的文本资料。

三、团体焦点访谈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得到了以下比较一致的结果:

1.参与访谈的专家一致认同的研究结果。其所显示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与企业结合能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职业技术专长、教学策略、心理承受力、沟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等27项胜任特征,认为调查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专家A认为:“这27项胜任特征基本涵盖了作为一名高绩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所必备的胜任力,既包括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备的一些通用特征,也包含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特有的胜任特征,比如,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结合能力、行业影响力,这些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教师不一定需要具备,但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专家B认为:“本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我看这些结果,访谈问卷和数据统计得出的胜任力是符合实际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研究必须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本科院校教师相比,‘双师’是其鲜明的特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理论功底要非常扎实,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几年教育部门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下企业实践,达不到一定的企业锻炼时间,今后将不能晋升职称,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2.专家和专业课教师认为高绩效专业课教师还应包括反思与改进、主动学习、关爱学生。专家B认为:“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不同,一般来讲,理论基础相对差一些,高职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经受过高考的失败挫折,因此,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交往时,应经常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交往方式,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学习上生活上关爱学生。”专家C认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知识信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主动学习,以增加自己对本专业最新资讯的掌握,不能主动学习,当老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学在先,我发现我身边的老师,能主动学习的,信息量大,授课效果好,比较受学生欢迎。”专家D认为:“我本人教了十年的高职,我认为作为一名高绩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该有很自觉的主动经常反思的能力;另外我们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比较多,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主动关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重要性排序。专家F认为:“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第一重要的应该是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和基础。”专家D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中双师特有素质是最重要的,其中的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与企业结合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的排序都应该靠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里高绩效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特别强。”

4.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相比的特有的胜任特征。专家H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特有胜任特征除了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结合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必备的胜任特征。比如高职院校的学生上课纪律相对差一些,作为老师要沉得住气。”专家F认同专家H的观点:“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心理承受力、创建信任感和自我控制与管理等。”

5.这些胜任特征是否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优秀与否存在相关。专家A认为:“研究所得到的胜任特征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业绩优秀存在高度相关性,在我研究过的几所高职院校里,那些高绩效专业课教师基本都具有上述胜任特征,而普通绩效专业课教师则不具备其中某些胜任特征。”教师D认为:“我在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十余年,看着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慢慢具备的胜任特征与该研究结果还是比较一致的,所以,我觉得该研究结果是比较可靠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些胜任特征确实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优秀与否存在着相关性。”

以上团体焦点访谈结果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管理实际的角度,验证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特征,并获得了一些解释和说明。团体焦点访谈的结果验证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的可靠性,如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结合能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等都是能区别高职院校高绩效专业课教师和普通绩效专业课教师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四、结语

通过“团体焦点访谈”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反思与改进、主动学习列入追求卓越这一胜任力维度,形成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的6个维度29项胜任特征,具体有:行事风格(正直诚实、公平性、尊重他人、宽容性、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双师特有素质(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术专长、行业影响力、与企业结合能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教学策略、理解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自我意象(自我控制与管理、创建信任感、自信、心理承受力);追求卓越(效率感、创新意识、注重质量、反思与改进、主动学习);沟通与交往(沟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这一结果得到了参与团体焦点访谈的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和一线专业课教师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楼红平.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2]楼红平.探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3]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涂云海.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5]涂云海.基于管理学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上一篇:防疫团课总结范文 下一篇:升旗团课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