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12:58:43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源结构 高职 班级管理 方法 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多,高职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学生组成复杂、参差不齐、录取分数不高、文化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都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现,必须创新班级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模式,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下的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招考的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2+3、3+2考试招收的中专、中职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属于素质较好的一类;第二类三校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和实践能力,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全,普遍存在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第三类生源,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机不强,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高职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自于乡镇、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离异、或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爱,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二是学生在校有诸多的不适应,主要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所致。习惯于老师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习惯集体生活,面临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三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原因主要是一些学生迫于高考、中考失败别无选择或是父母的意图选择现有专业,对所选专业对应的职业,及其发展趋势都缺乏了解;大多学生比较自卑,文化基础薄弱,感到非常惶惑,不清楚自己以后能干什么,对就业缺乏信心;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1]因此,生源结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给教育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生源结构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方法与模式探讨

1.创新班级管理理念。“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构建和谐友爱的班集体”。以严格的班级量化制度做保证,从“目标管理、习惯养成”入手,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互为补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培养职业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学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素质拓展的各种平台;指导学生做好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实现“一体两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性”,即尊重他的人格,尊重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2]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重点关注学困生、贫困生的心理沟通工作。关心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提供帮助,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从学校班级里体验到关心、友情甚至是亲情,使学习、性格和心理品质得到健康成长,激扬人性中的真善美。

2.创新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职业为切入点,以班级为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导,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班级团队化教育管理模式。全员育人,使“四位”对接学生成长。明确“四位”人员的职责分工,德育导师(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专业师傅;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的日常管理者,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督导者。在班级教育管理实践中,各“位”相互协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尽己所能、全员育人,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规划、心理问题、评奖评优、贫困生的帮扶等问题以前是辅导员的工作,现在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导师、德育导师等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3]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越来越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的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突出问题。这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使班级建设有了抓手、学生教育有了助手、专业能力培养有了舵手、班级活动开展有了推手。

3.采用目标管理以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科学合理的班级量化制度是良好班风与学风形成的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每一学期的班级目标,在第一学期完成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目标的引导。在职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确定每学期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每学期初必做三件事:上学期个人学习情况盘点、假期作业展示、制订新学期计划。首先盘点上学期个人学习情况:对个人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素质拓展等方面逐一分析,查找不足,并制定新学期个人学习目标与实施计划。以科学合理的班级量化制度管理班级,规范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宿舍管理、卫生礼仪、文体活动、专业学习、班干部工作等各个方面。以每周、每月定期考量、总结反思与完善,确保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一体两翼”,专业学习与社团活动互为补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系院两级社团组织与活动,主动寻找各种平台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与交流沟通能力。围绕学生职业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期目标,成立班级兴趣小组,各小组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按期开展活动,做好小组活动记载并在期末验收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一体两翼”。

5.抓好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班级隐性文化是指非明文规定的却能影响学生学习、言行和品格的潜在文化。班级如果形成了良好的隐性文化,整个班级就会营造出活跃而不失和谐、竞争而不失团结的积极向上的氛围。一个不良的隐性文化环境,会使班级显得散漫、压抑、缺乏战斗力。班级管理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班主任与学生间联系的桥梁。其工作能力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所以,选举热心班级工作、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积极上进、有大局观的学生进入班委会,带动全班学生搞好班级建设,对班级良好隐性文化的形成起到保障作用。改变“唯分数论”的做法,也是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重要方面。凡是对班级工作和建设作出贡献、有助于班级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做正面教育和引导,少做反面批评教育。注重“两室”(教室与寝室)文化建设,如利用教室空间发挥教育功能,设立学习优良生、进步生、值日生光荣榜、班级贡献专栏、优秀作文园地、书画比赛、小论文展示栏,鼓励和鞭策学生的个性特长,正面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班级的肯定和勉励,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这种积极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感,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个成员,激励着每一个同学,这就是隐性文化所起的作用。[4]

应对高职生源结构多元化生源素质整体下降这一现状,必须创新班级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窦凯,张薪薪.探索适合三校生源高职生特点的工作方法[J].职业技术,2008,(1).

[2]白西乔.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J].学术月刊,2013,(9).

[3]陈红.高职院校“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2篇

一、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了深刻阐述,把教育摆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学期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结合本校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客观的回顾与思考,从平常的教育观、育人观及师德师风中寻找差距,提出对策。

二、巩固“两基”成果,实施“双高”普九,加快事业发展

1、巩固两基成果,落实“双高”要求。“两基”工作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还是“重中之重”,新学期,各校要根据“双高”的要求,查找薄弱环节,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提高。要继续强化学籍管理,严格休学、转学、借读审批制度,杜绝流生。要继续争取镇村、社会的重视,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学校均衡发展,争创“双高”普九。

2、加快校园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开创学校特色,创办示范窗口学校,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学期,各校要以创建示范校、文明校为契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各校要在制定好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将绿化美化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进一步提高我学区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

3、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遵循“针对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并适度、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修订“西柯镇2002-2006年学校布局调整五年规划”。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城镇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今后要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社会、家长的共识,使布局调整稳妥、有序地进行,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强化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依法治教是当前课改实验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各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律、政策,不断提高依法履行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要依据课改精神,对原有管理规章进行修订、补充,汇编成册,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依法依规严格管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向管理要质量。

2、抓好质量监控。教育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各校要围绕办学质量的目标和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不断强化学区、片区、小学三级质量监控网络。本学期,学区将对《西柯学区小学质量监控实施细则》(草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各小学的实施细则也要进行重新修订,并切实抓好质量监控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以课改为线,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验

1、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得到更新、充实与提高。本学期,要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教师与课改实验同成长”的活动,进一步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将教师个人学习情况,教学个案记录,课例分析,教学反思随笔收集归档,把教师学习培训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经常检查督促。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新课标的再培训,结合教学实验,让每位教师准确领会课改新理念,掌握新课标内涵,引导教师把课改新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2、加强课改实验工作的调研、监控与管理

加强课改过程的管理、监控和指导显得尤其重要。新学期,各校应根据本校课改实际,进一步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有效运作;同时认真做好课改档案建设工作,对课改的重要文件,活动记录等过程原始资料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进一步加强课改实验教学过程的监控,及时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本学期,学区将通过随机抽检的方式,对各校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通过监控与跟踪的手段来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任务的落实。

3、总结反思前段课改实验工作,克服盲目性

课改全面开展以来,各校能根据课改新理念、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课改实验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课改新理念及各科新课标精神如何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不少教师仍感到困惑,如何科学有效地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地建构考试方式与评价体系,如何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尽快适应课改实验的进程,特别是如何针对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课改实验教师包班的多等问题,都需要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反思与总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性。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找出不足,发挥优势,改进薄弱,使整体实验工作更加健康、规范地向前推进。

4、继续开展课改实验“手拉手”帮扶活动

根据市教育局的部署,我学区3所小学将与开元区的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城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推动活动校课改工作。也籍此以点带面,实现全学区课改工作滚动发展。

五、重视基础教研工作,巩固教科研阵地

扎实开展教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课改实验工作开展以来,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学期,各校更要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工作上狠下功夫,为此务必做到:

(1)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等各方面作用;

(2)进一步加强集体教研,坚持集体教研的常规化、制度化;本学期,学区将着手进行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改革实践,先从常识艺体科、课改年级入手,探索具有我学区特色,能最大限度发挥我学区教科研优势的集体教科研模式。

(3)认真落实好教师课后反思这一教研环节,集体备课、资源共创、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是新课程教研的新模式,课后反思这一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以至教师在教研和教学过程出现偏差,务必引起重视,并狠抓这一环节的落实;

(4)注重课改实验的常规教研活动,本学期,学区将组织“第六届电教优质课及优秀课件评比”活动,今后,学区对各种观摩研讨课不作过多的修饰和精心的演练,将求真务实、有创意、有亮点做为评价标尺,将组织教师课后点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为活动目的。

(5)加强教研的统筹、协调与管理。在强化“学区—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联系的基础上,各级课改教研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统筹安排,讲求实效。

(6)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开放日、开放周活动。本学期,各校在“第六届电教优质课及优秀课件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使课堂向外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人士开放,以取得家长、社会对课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六、加强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深入开展

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深入开展,科研教研互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新学期,各校要对原有的科研课题进行一番深入的总结、反思,从本校办学特色出发,调整实施方案,有计划开展实验研究。要重视研用结合。本学期,学区要抓紧课题研究暨课改专辑、配套光盘的修订出版工作,并将这些优质有效地利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学区的省级电教课题“多种媒体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及效果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年4月,将作为参与国家专项课题活动实验校参加各级各类交流。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按照研究计划,从4月份起,我学区的课题研究将逐步往现代教育推广普及、教育资源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逐步稳妥地建立我学区的教育资源中心、教育资源信息网站,将多种媒体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服务向多元的教育资源共享转轨,力争本学期内建成我学区的教育资源网站,而后再逐步向资源网络化、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迈进。

七、贯彻全面育人思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高唱德育主旋律,扎实开展德育工作。

新学期,要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2、持之以恒坚持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遵循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克服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盲目性,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狠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

3、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教师运用“两学”原理,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放在突出位置,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逐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从小培养学生开朗、自主、诚实、合群、顽强、好学的优良性格特征。同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加强能力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4、抓好体锻工作。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也是五育人才培养目标,本学期,各校要继续重视体锻工作,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严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抓好少先队工作,发挥少先队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特殊功能。认真贯彻全国和省第四次少代会精神,切实加强对少先队员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少先队自身建设,加大少先队阵地建设的力度,促进少先队工作的全面活跃。本学期,各校要积极组织开展“走向世界”读书系列活动,参加学区、区级红读竞赛,推动红读工作的开展。

6、加强英语教学。根据同教[2001]168号文关于转发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从下学年起,力争40%的完小要开设英语课程。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解决师资问题是关键。各校要早规划,早做好师资、教材等准备工作,确保如期实施。新晨

八、抓好工会共青团,计生、创安、退离协和总务后勤校务公开工作

1、做好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工作。学区、各校在工会、团队活动上从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并经常关心、指导、充分发挥这些部门在学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积极开展工会活动,丰富教职工生活。组织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教职工生活,增进领导、同志间的友谊。

3、抓好计生工作,实行规范管理。各校要督促教师自觉做好晚婚和计生工作、计生对象自觉参加每季度的查孕查环工作。

4、落实创安工作责任制。各校要认真实施普法教育,抓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校园治安秩序。要通过召开学生家长会、写好致家长信等形式,就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课改工作、安全教育工作问题与家长共商,加强了家校联系,进一步形成共识。要切实做好导护、值班和护校工作,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安全教育,把预防儿童儿年违法犯罪,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落到实处。

5、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开支自查,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管好、理好财,各项收费要严格按照标准,严格把关。

6、严格、规范校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把校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与加强家校联系结合起来,使学校校务公开工作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学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增强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九、成教幼教工作

1、充分发挥国标文技校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

继续巩固成人大专助学班办学成果,开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技术培训班;要尽力提高培训班的技术含量,根据厦委办[2001]029文件精神,成立社区教育机构,开班办学。同时,继续完成区委下达的2500人实用技术培训任务,提高镇、村文技校办学效益。

2、稳步推进幼教改革,加快幼教事业的发展。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模式都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评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程序,从教师的角度体现教学过程,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挥舞着手中的粉笔,口若悬河,而学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聆听教师的谆谆教诲。这样的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老师所传输的课本知识,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在这种模式下,教导与学习似乎被分割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前者在课堂上,后者在课后。这样的教学法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没有考虑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优化教学效果,教育界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改革风潮,引进了许多新的理论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认识到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技校英语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建构主义对技校英语教学设计的一些启发及意义,以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目前西方极为流行的学习理论流派。它最初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 后来维果斯基、奥斯贝尔以及布鲁纳对其进行了补充,使其完整化。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认为: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活动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因此,相应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来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

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四大要素:情境、写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它的主要优点是:学生为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设计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技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反感。他们的动手能力强,想象力丰富,活泼,喜欢彰显个性。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了他们喜欢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创设一个与所学内容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材《英语3》中的《Unit1 Invitation》章节,内容是学会用英文写邀请函。本人恰好有一同事正在筹备婚礼,上课时本人向学生出示了该教师待用的中文结婚请柬,希望学生能够为该老师拟写一个英文婚礼请柬,作为班级给这位老师的贺礼。这个主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

在学习“奥运会”这个单元时,本人展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许多图片,播放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激起了学生的回忆。虽然设计的情节很简单,但是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外语教材《英语》中的《lesson 12 After Twenty Years》这一课时,本人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出示了小时候的照片、生活环境,然后与现在的对比,再提出问题,20年后的大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描述。

单词学习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相机、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创设真实的情境,赋予生词形象直观的图片和声音等,反复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高度形象意义化。

本人发现,创设的情景越与生活接近,越真实,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教师一般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互动创造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可以按照拓展活动的形式进行分组。先使用“大风吹”游戏,将学生分为3大组,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如:“Which color do you like”“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 What’s your hobby”等让学生回答,尽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特点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约4~6人。学习小组一旦确立,要保证小组的稳定性,要有一定的机制来制约小组。比如要制定学习纪律、选出小组的组长,还要有奖励机制来刺激小组学习。在小组协作学习时,要保证每个人都有效地参与了小组学习活动。

在教学实践时,本人给每个小组发放小组活动记录卡。这样可以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提高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在小组学习中,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共同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解释个人想法,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小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小组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对老师的依耐性降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部分歧,达到意见的一致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起引导、监督的作用,实施全部由小组成员协商完成,有效地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 展示学习成果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展示是要求学生公开介绍他们已经学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展示模式,突出自己的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重演,告诉大家自己学到了什么。

办公文秘班在学习《文秘英语》中“Understanding a Secretary’s Job”(理解文秘工作)章节时,一个小组的同学采取角色扮演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将挑剔的老板与机灵的秘书演得活灵活现,大家在创作和笑声中共同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

旅游管理班在学习英语《A city Tour》章节时,小组的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导游、游客、售货员、路人等角色,表演旅游团来广州著名景点旅游的情节。学生不但运用了书本上的句型,还学会使用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单词、句型,如广州著名景点、广州特色小吃的英文说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展示,可以加深印象,强化学习效果。技校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演欲望,利用学生的这一共性,可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

4. 及时评价与反思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效果

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是寥寥数语,没有切中要害,甚至有些教师忽略了评价环节。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等要点来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以评价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每节课结束前,本人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小组互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括交际能力、语言技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隐性的方面。

在实践中,笔者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本人针对商务与文秘班的同学学习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材《英语1》,设计了一种评价表格。该教材的单元学习内容有单词、对话、文章以及阅读理解。表格中,评价内容有:词句读音(5分)——评价要点:词汇和句型的语音、语调符合要求;词句理解(10分)——评价要点:举例恰当,解释清楚到位;文章阅读(10分)——评价要点:运用不同学习方法学习各对话,理解课文大意;情景交流 (10分)——评价要点:运用句型恰当,展示效果佳;小组协作(15分)——评价要点:完成所学的任务,组员积极参与学习,为小组展示作贡献。

在评价中要反思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与教师有机会批判性地思考,讨论他们的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改正,这样才会有提高。

结束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运用知识,能够起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成果的作用。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多琢磨,更新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宋玲.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刘粉绒.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07(9).

[4]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3(4).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博 成人教育 英汉翻译 优势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步入web2.0时代,网络社区的功用越来越明显,强调大众的参与性使得个人的只言片语也可以对网络乃至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在微博这一网络的新宠儿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在2011微博十大事件中提到的微博打拐潮其起源只是郑渊洁关于我国禁止儿童乞讨的法律陈述及呼吁大家随手拍照解救因被拐而成为儿童乞丐的呼吁的一条微博,短短不足140字,却引发了全民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打拐潮。微博这一新型的工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其用户数也迅猛增长,自2006年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国外最大的微博网站twitter的用户数已达4亿,而国内的微博用户则是3亿,是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1%,由此可见微博在中国之盛,微博已经深入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可是我国对微博于教育的功用的研究却十分有限,笔者在万方数据中输入 “微博、教育”只找到文章184篇,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搜寻 “微博、英语”,只有169篇论文。为了探寻微博英语教育之路,尤其是微博成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路,本文展开了一定的研究,论证了微博在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势及可行性,并以实例的方式探讨了其教学方法。

1微博的定义及其特点

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三方面的理解: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可以包含图片和音视频等内容。广播式: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微博的特点有以下两点:

1.1微与博的统一

微博是微与博的统一结合。这有两层意思,(1)就使用者的身份而言,取的是人微言轻之意。微博使它的使用者的门栏很低,普通百姓和名人一样可以使用它,一样能用他来吸引很多的听众,实现博聚的目的;(2)所传播的信息及听众的回应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而言,微博的内容要求很少,只有140字左右,其中多数只有只言片语,可以说是微言。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却可能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大义。微与博的统一最好的例子是2011年4月,邓飞,一个普通的记者与一群爱心人士共同通过微博平台发起了“免费午餐”公益行动。之后全社会积极回应,捐款1700万元,而后政府对此举进行了肯定,拨款160亿给农村贫困学生作为午餐费。???

1.2微博信息的及时性及一对多模式

微博由于其途径的多元化,尤其是手机的普及及其相关网络服务的推广,使得微博成为信息的一个最佳最便捷的平台。而微博特有的关注功能及话题功能,使得其发言的对象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听众或者粉丝的一种广播。

2成人大学学生的特殊性与用微博进行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势及可行性

成人大学的学生多是已参加工作,有了一定的经历而来抽时间参加学习进修的,其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强,主要是把其当成取得文凭或为个人发展铺平道路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其特殊性。而微博这一工具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特殊性,使英语翻译教学更符合教育的规律。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源自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合作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而在传统的翻译课的教学中,教学方法采取“教师举例―学生试译―教师评价”的方式,这对于有过工作经历、注重工具性效果的成人学生而言无法引起其的兴趣。而通过鼓励学生使用微博进行小组、乃至整个班级的讨论,把练习和评价的时间给了全体学生,教师只是适当的加以指导和讲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及其沟通的有效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微博信息的及时性及一对多模式而其一人对多人的特质,使得学生能有许多听众,进而充分激起其表演欲,能有更佳的社会助长作用。

(2)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内容也能全面扩增。成人学生由于有工作或生活的原因,要常规性的抽出一段时间来集中学习较难,而微博这一可以手机为媒介的学习工具,使得学生学习翻译时间和空间都不受到限制。而微博与互联网良好的兼容性,使得学生能便捷的搜寻到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材料,能够做到学习的因人而异。

(3)体现了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特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认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学生在于情境的交互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包含了学生的价值追求。这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实现,因为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而微博的一对多,使得教师可以关在多个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帮助其进行学习的建构。此外,学生本身也可以关注多个学生,实现生生互评,相互帮助建构翻译学习。

(4)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一致性。相比于传统教学,利用微博的关注功能使教师能便捷实时地看到上课时每个课堂成员就要讨论的译例的所作的努力,进而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关注教师来了解教师在评价中是否掺杂了个人情感,是否用了统一标准,从而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用微博进行英汉翻译教学具备了可行性且创造了更佳的学习途径。

(5)手机上网用户激增,为成人微博英语翻译教学奠定了设备基础。截至2010年12月,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20-29岁年轻用户是手机网民的主流群体,手机网民年龄向成熟化方向发展,而且以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主体为特色。这点在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习惯了手机上网,为微博教学的开展准备好了硬件。

(6)网络上的英语学习资料利于英语翻译学习。在中国最火的新浪微博中搜索微博“英语”得到500多个用户,而找微群“英语”共得2332个微群,每个用户或微群的发言数基本都成千上万,总的发言数目算起来是极其庞大的。而为了兼顾大众的理解,其中绝大部分是英语名言附带汉语翻译,或者英语内容加汉语翻译。这对学生积累翻译语料,对比翻译作品无疑是个很好的平台。

(7)微博本身的特性提供了英语翻译教学的学习平台。传统课堂除了硬件,更多的体现在课堂关系,大的来说有两类,一教师与单个学生或学生集体的关系;二是学生与单个学生或学生集体的关系。微博通过一点对多点,一点对一点的方式,很好地还原了这种关系,而且能更好地实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能方便的进行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再加上方便的相互评价,其互动作用无疑要比传统教学平台要好。

3微博在成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本人以新浪微博为平台,要求学生注册新浪微博,加入封闭的微博群,开展了一学期的微博英语翻译教学实验,初步形成了微博教学的框架,具体如下:

3.1课前应用:了解学生基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上好英汉翻译课,课前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之外,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传统的做法可以采用做试卷等,但是这样要印制,还有详细评阅,费时多,而且针对翻译这种主观性较强的学科,其效果也不佳。而课前预习于成人高校学生而言,很多由于时间原因也不会去做,结果导致上课听得稀里糊涂的。为了了解学生,也为了让学生能够实现发现式学习,更为了学生能便捷地了解下节课要学的内容。本人在微群内发起了一系列活动和话题。首先利用微博的投票功能,提供若干个翻译理论或译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以断定其对特定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把握,方便在上课时对学生翻译上的普通倾向进行讲解。其次是开展话题活动,分专题让学生围绕着什么是翻译,翻译的技法有那些,请基于译法举几个你觉得好的译例等进行讨论,并规定学生必须要有评论。这些方法使我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基础及预习情况,学生也由于能利用一些松散的时间进行课前的讨论而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并且对在讨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心理预期,在课堂上就会更专注、更积极。

3.2课堂运用:精讲多练,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有了课前的调查和讨论,教师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之前的投票和话题进行分析、讲解了。但此段的讲解当精炼,注意要进行引导和概括式教学,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精讲之后要对本堂课对应的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在话题栏里输入今天要训练的内容,学生就训练内容进行练习,而后可以开展学生与学生互评活动,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答案和评论进行实时点评,最后再就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全面评析。

3.3课后作业:有的放矢,鼓励扩展

由于前面课程内容的灵活机动性,学生所暴露的问题也许与教师预期不同,课后作业的布置应在总结前面内容后再有针对性地布置。依然可以采用话题的形式来开展,规定学生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完成,教师就此进行点评。除了每个专题的练习,教师还可以不定期布置一些如名作赏析之类的材料,使学生能更学习到翻译名家的精妙之处。或者设定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有自己的评论的基础上多去转一些较好的翻译材料,以拓展翻译学习的资源。

4微博用于成人大学英汉翻译学习问题及对策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学生在上网登陆微博的时候也会看到别的微博用户的发言,尤其是在用微博进行课堂练习讨论的时候,可能导致学生在微博里发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或者就此在课堂上走神。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课堂纪律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且在上课时确保自己的内容精彩而且可以采用点名的方式来防止学生走神。而为确保练习、讨论与课堂要求一致,可以用微群和话题的方式来展开,同时对发表无关言论者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能在多媒体教室用投影仪实时更新大家回复的方式则能从技术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5总结

微博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由于其良好的互动性能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国内对其研究还是很不够,尤其是用于英语教育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微博的特性及其能用于成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势及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论证,并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的模式,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及解决办法。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与同仁。

参考文献

[1] 张艳琼.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探微――以新浪微博在《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3).

[2] 黄艺琴.浅谈微博在大学生英语课外学习中的应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1(6).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5篇

在中共*学院党委和*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学习先进性、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活动”为主线,以后备干部队伍和基层支部的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优势,为推进全民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实事、做好事,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全体盟员的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缺点,现将*年工作汇报总结如下:

(一)思想建设

我支部始终注意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成员中没有政治经济问题。

20*年12月9日,支部主委*参加盟市委“学习先进性、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活动”会议后,立即主持进行了支部组织生活会,经过支部盟员们的广泛讨论,支部宣传委员钟明耀三易其稿,最后制定了支部“学习先进性、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活动”计划,报盟市委和学院党委并下发至支部每位盟员,该计划确定了全年的中心学习任务,每次组织活动均抽出一定时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hjt同志的重要讲话、中共十六大和五中、六中全会文件以及盟史、盟章,同时按照上级布置及时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人大政协两会文件、盟市委的工作报告等有关文件。学习中大家联系实际开展认真研讨,交流学习体会,撰写统战理论研讨论文。学习后,钟明耀写出《用言行实践荣辱观的内容》,*写出《高职专业课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钟仕明、杨爱萍分别写出《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支部全体盟员获益匪浅,进一步提高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增强了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法律意识。另外我支部还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每年的春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多次走访每位盟员家,了解思想动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及时将盟市委的关爱和盟组织的温暖送到了每位盟员的心坎上。通过多次走访,与盟员一起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心以“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为中心开展调研,大力推进参政议政工作,为构建和谐平安*发挥盟组织的积极作用。该方面的活动在《*盟讯》20*年第二期报道。

(二)组织建设

我支部一贯重视组织建设,坚持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基本做到了每月一次,全年共*,每次都有书面纪录,平均出勤率都超过6*,采用签名考勤制,而形式则灵活多样,如专题学习讨论、专项社会调查、邀请上级领导亲临指导组织生活会等。支部的全体盟员在20*年3月22日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组织生活。盟员们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命运与学院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围绕着怎样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会上盟员们踊跃发言,最后统一了思想,决心要以学院为中心,打造出一片职业教育的新天地,争当*职业教育的先锋,为学院亮出职业教育的品牌。这次组织活动受到了新上任的*学院党委书记杨烈佑同志和*乡市委副主委何绍鹏同志的一致认同和高度重视。并且该活动在《*盟讯》20*年第二期报道。由于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所以组织活动有一定的吸引力,除个别特殊情况之外,每位盟员均按时交纳盟费,按时参加组织活动,盟费有专人管理、专用帐本和存折,每次使用前后均向盟员公布;我支部现有成员13名,副高职称*,其他为中级职称;已退休5人,40岁以下*,50岁以下*,其余*均超过50岁;13位盟员工作单位分别为学院1*,王家源小学1人,英岗岭矿务局*;*市政协委员*,学院正科级干部*,学院副科级以上干部*,英岗岭矿务局副处级干部*,教研室主任及年级组长*,班主任*。另外按照《盟章》及有关组织发展规定,在工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工作、发展为了工作,严格履行入盟程序,坚持“三个为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点发展中青年知识分子。06年发展盟员*,联系人士*。

(三)班子建设

我支部充分认识到基层班子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支委成员吃得苦,耐得劳,受得屈,不计较,心开宽,思路广,素质高。目前支部设主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三位支委两个副高职称,一个中级职称,均为单位业务骨干、均对党对盟充满热爱,工作相互信任、积极主动、密切配合,相处十分和谐,每次支部活动前支委会均反复商讨。由于支委成员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组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另外,根据《民盟江西省委会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实施细则》,发现、推荐和使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并大胆使用。

(四)参政议政

一年来,我支部以参政议政为工作的总枢,发挥群众优势,围绕经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以提案为主的参政议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提案方案: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写出提案《关于优化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布局和结构的建议》、《关于我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联合提案《关于要求在我市兴建植物园与动物园的建议》、《关于要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议》,并在分组讨论会上作了发言,会议简报7期和11期进行了刊载。

2、建议方面:我支部规定每年每位盟员至少要为本单位或本地区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或建设性意见。年初的学院职工代表大会上,*、范立仁、钟明耀、杨爱萍等就招生、创收、就业、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工资分配、高职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产教研结合、加大科研投入等提出建议,积极为学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提建议;支部主委*在萍矿统战工作新春茶话会上发言建议针对下岗工人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教育工作;在*学院征求意见活动中,*提出应支持制定学院全年教科研工作计划、明确教学计划的制定程序、对新进教师的学历应有要求、对教师每周任课最高课时应有限制等;文建国建议支持民办企业和民办教育,刘培钊建议加强老年工作,范立仁建议调研中小学教育成本以及家庭承受能力,*建议中小学应进行应试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钟仕明向王家源村及王家源小学分别提出民办教师转正后的工资职称待遇、学校规章制度健全、防火烧山等。

3、社情民意:我支部即发挥盟员个体特点又利用支部优势,进行方方面面的社情民意了解,*等前往青山煤矿了解情况后,写出社情民意《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的建议》。前往江西机床厂了解发展*数控产业的问题,前往上饶、抚州、*、高安、湘东、芦溪、安源等地,广泛了解贫困学生就学难的各种困难等等。

4、调查活动及调查报告:我支部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年初在组织生活会上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平时经常围绕所在单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所在单位党政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按照盟市委的要求,在盟市委领导的亲自带领下,支部主委*前往*市经济开发区教育局、*七中、二中、三中、芦溪教育局、芦溪源南乡小学和中学、大安中学、湘东教育局、下埠中心小学和中学、麻山萍兴小学、麻山中学等地开展*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状况调研。2月份,*、钟仕明、钟明耀前往盟员家中了解意见和建议;3月份,*、文建国前往*市一中、*树人学校、*应用工程技术职业培训学校调查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困难以及发展前景;支部主委*、盟员文建国多次就职业技术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前往江西机床厂开展考查与调研,提出发展*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与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职业培训科长钟世荣等就*市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在我院进行调研。

(五)宣传工作

我支部在做好自身工作,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宣传工作,加强支部工作的宣传力度,例如,积极作好盟的宣传工作,经常在高素质年轻人中广泛宣传民盟,使较多高层次的年轻人了解民盟,支部主委*、组织委员钟仕明不辞辛苦,多次前往泉江中学联系邹国荣、阳兴荣、张萍文等老师,多次前往王家源学校联系钟江武老师,支部主委*、宣传委员钟明耀在*学院多次联系易禄珊、曾鑫、陈国先、杨洪斌等老师。广泛宣传盟员先进事迹和工作业绩;及时向有关部门介绍盟员的成绩,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也及时交有关部门,邀请学院党政领导和盟市委领导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开展影响较大的组织活动时,有书面小结并向《*盟讯》、《萍矿工人报》投稿;积极参加各种协商会议、座谈会和各种活动并积极发言,坦诚进言献策。将支部的年初工作计划、年中各种活动情况、年终工作总结等及时向学院党委、*乡市委及有关部门汇报,总之,通过一切途径和各种方式展示民盟的风采和盟员的风范。一年来向《*盟讯》投稿*,报道*,《萍矿工人报》5月16日报道*,学院校园网支部组织活动新闻4次。

(六)社会服务

我支部成员均是单位业务骨干、在本职岗位上做好事做实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乡市委社会服务部扶贫助学爱心基金章程,开展捐款扶贫助学爱心会活动,捐款49*上交盟市委社会服务部,另外,根据*乡市委的统一布置,在学院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支部开展扶贫帮困、扶教助学献爱心活动。20*年4月21日,支部全体成员带着价值近1000元(其中现金200元)的圆珠笔、铅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及衣物等,驱车来到高坑镇王家源小学及高坑镇石上村,开展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高坑镇王家源小学校长曾奇志同志的热忱欢迎和高度赞扬。同时也使高坑镇石上村多年来瘫痪在床的特困户易新芬同志激动不已,热泪盈眶。当盟员们将捐赠的现金及物品等交到易新芬同志的手中时,他深情地感激说:“谢谢你们啊,这样我的女儿易杏的学费就有着落了。”该活动在*学院及王家源小学均引起较好反响。范立仁为社会提供刑事案件辩护多次;钟仕明招商引资百万元,创办王家源铸造厂,为该村脱贫解困作出了贡献;文建国自筹资金百万元,创办*应用工程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同时为学院创办高新技术培训部,并为它们提供技术支持,实行招生、培训、就业、加工制造服务一条龙,面向农民、工人、社会青年等培训数控技术、模具技术,先后向社会各界输送近50*名各类人才,多次为企业加工制造模具产品;盟员们到上饶、抚州、高安、湘东、安源、芦溪等地,广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为学院招生6*人;肖孟楫参加周家坊社区工作,义务撰写文艺节目、走访退休职工,热心民办教育工作,不计报酬,深受好评;*多次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多次无偿为*应用工程技术职业培训学校提供技术支持。

(七)盟员业绩

1、范立仁副教授,任学院督导室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同时还担任了《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法理学》、《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周课时达18节;范立仁3月份聘为*市看守所执法监督员,8月份在*市情与法论坛作专题讲座,该讲座在《*日报》、《萍矿工人报》、《新法制报》、*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等宣传媒体报道;江西电视台一套“井岗先锋”档目9月份报道范立仁评价徐正华的义务维权;范立仁为社会进行多次法律服务,提供刑事案件辩护多次。其论文《论构建律师文化体系》获江西省律师协会论文评比第一名,推荐为全国律师论坛参会文章。

2、钟仕明高级讲师,任王家源小学负责人、支部组织委员,立足本职工作做好事做实事,每周担任十几节课,且教学效果显著,在高坑镇统考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获学校唯一的最高奖,评为学校的优秀教师。

3、肖孟楫副教授,任*市政治学会理事、高中思想政治课题组成员、高中思想政治助学丛书副主编。

4、文建国副教授先后培训、就业安排近200名数控模具技术人员,受到好评;还先后协助安源管道公司研制开发管道开孔、带气抢修等设备,在全国管道行业中是第一流的,填补国内空白,先后为长林机械厂等加工军工产品受到好评,同时为扶贫捐款30*,为助学捐款10*。

5、钟明耀任学院建工教研室主任、支部宣传委员,主讲《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其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及课程设计》、《建筑工程及课程设计》等课程并兼任*高专等学校的讲师,认真教学、突破常规,取得较好效果,评为学院先进工作者,其教研室评为学院先进班组;论文《浅析工程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投标报价》发表在*高专学报,取得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

6、杨爱萍主讲《电气制图》、《机械制图及课程设计》、《电工学》等课程。

7、张国锋主讲《制冷设备维修》、《制冷与空调技术》、《汽车空调》等课程。

8、*任教科所主任、市政协委员、支部主委。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主持制订学院全年教科研工作计划;确定学院年度教科研工作目标、措施及实施方案,制订教科所每学期工作计划及工作目标;完成每学期初的授课计划的审核工作、每月的常规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系数考评、每学期的学生评教工作、每学期末的教师业务考核;共进行了*大范围和*小范围学生评教及统计分析工作,有关情况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并通报系部及其教研室,甚至教师个人;开展教学进度、作业布置与批改、教案、听课等教学工作检查,开展实践教学的检查工作、检查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实施计划、指导书、报告、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论文等,并根据检查情况打出a、b、c、d各等级,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完成了《电工电子学》﹑《pro/e》、《3ds》等25门课程的公开教学;开展学院先进科技单位和先进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组织教科研项目立项工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开展省中职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省优质课程评选工作、省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攻关工作;协助考务工作,坚持了教考分离制度,保障了教学质量稳定;开展数控技术课外科技小组活动;组织“省职教学会”、“省安全生产”、“萍矿科协及煤炭学会”、“省煤炭学会”、“六省煤炭学术论文”等论文征集工作;向《煤炭高等教育》、《现代电子技术》、《煤炭职业技术教育》、《江西煤炭科技》、《萍矿科技》、《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计算机与现代化》、《新余高专学报》、《江西煤炭科技》、《江西师大学报》、《中国民意》、等刊物推荐论文;开展学院学报征文工作;前往厂矿进行生产实际科研课题调查工作;

开展“创业杯”工具钳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职业技能竞赛工作,获市优秀组织奖*、市级个人三等奖*、市级个人优秀奖*、省级个人优秀奖*、部级高级工*。推动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課题、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高校第三届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申报等工作。推动开展省《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论文评比、赣西片区技校学生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优秀奖*。组织开展学院教科研成果和教科研论文评选活动;完成“劳动法和合同法”等专题讲座;完成“计算机技术”、“制冷技术”、“电工技术”、“英语”、“数控技术”、“会计技能”等3*学科竞赛;协助开展“电信杯”第二届江西省学生网页设计大赛工作,获优秀组织奖*、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各*、个人三等奖*;推动各系部开展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国家煤炭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科研课题等申报工作;完成萍矿科技成果奖推荐工作,获萍矿科技成果奖2项;发展煤炭学会新会员;完成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成果、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申请工作,已有6项获奖;协助计算机系开展网络课题的科研攻关,协助能源系、安培中心与青山矿联合开展风动钻、超前支护、掩护支护自燃防火、煤层透气性等研究课题攻关,协助机械系、电气系开展钢管结构楔式连接件课题和安源管道模具课题攻关;

协助完成中央职教煤矿安全实训基地项目申报工作,协助完成06年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协助开展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案检查;独立主讲大专《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数控编程》、《数控机床设计》等主课,独立指导大专《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数控编程实习》、《数控机床课程设计》、《数控专业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训课程,省级教改立项重点课题1项并获省教育厅资助经费100*,指导参加的“高职高专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结果待教育厅公布;受到《萍矿工人报》记者采访并于20*年5月16日头版矿山精英报道;根据赣教高字<20*>50号文要求,经*学院推荐,省教育厅审核,网上公示评选,盟员教师*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由盟员教师*担任领队兼指导老师的*学院代表队,参加江西省及*市“创业杯”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市级个人三等奖*、市级个人优秀奖*、市级集体优秀组织奖*、省级个人优秀奖*、部级钳工高级工*、部级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工*;*获萍矿及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其多媒体课件《mastercam》获省中职二届课件评比三等奖,其论文《矿难背后的煤炭职业技术教育》获萍矿及江西煤炭集团公司安全论文一等奖,其成果《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的创建》获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每周达18节课;3篇。

9、其他盟员均是单位业务骨干、在本职岗位上做好事做实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八)存在问题及其教训

*年,我支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盟员齐心协力下,作了一些工作,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够,调查报告不齐,宣传报道不及时不全面,在《*盟讯》等刊物的上稿率很低,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服务不多,业绩不突出。

二、工作设想

(一)指导思想: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肩负起参政党的时代使命,使支部工作紧紧围绕本单位及盟市委的中心任务开创新局面。

(二)工作计划:

1、思想建设: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和《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为主进行重点学习重点研究,发挥大家的特长,写出高水平的统战文章、盟务稿件和学习心得。

2、进一步完善组织活动制度,形式生动活泼,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开展影响较大的组织活动,另外坚持发展新盟员巩固联系人士。

3、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支委分工,加强联系,加强合作,配合工作。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课堂评价;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一体化课程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技校系统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以来,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学校的引领下,各地技师学院在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完成了不同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架,开发了一批工作页等教学文件。目前,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迈入课程实施和教学试点阶段,遇到了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一体化课堂评价方式急需改革

一体化课程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的一体化、学生评价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一体化。在当前的教学试点中,教师在使用传统课堂评价方式和方法对一体化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常常遇到评价结果偏离、无法有效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或者操作技能,忽视工作内容和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评价时,习惯性通过口答、笔答、课堂作业等形式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重点“考评”,部分还以问答操作步骤、叙述主要流程等形式对技能操作考核进行辅考评。为应付这类评价,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或者操作步骤、操作流程,便可在课堂的考评中取得较高评价。但这类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导致学生在实施真实工作任务、遇到实际问题时,只会机械地引用理论知识、重复操作步骤或流程,暴露出工作能力缺乏、不能胜任岗位等问题。

2.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参与

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沟通、协商、合作等社会能力。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常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时,通常以小组展示、小组提问等形式进行评价,往往仅能观察到小组内优等生的表现情况,忽视大多数沉默学生或内向学生的表现。

3.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

一体化课程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思维,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传统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常根据学习任务最终完成情况,判定学生课堂学习是否合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定论。这一评价结果不利于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也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体化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质量既不能依靠一次或者两次的教学、训练形成,更不能通过传统的一次性考试或考核进行量化评估。综上所述,从评价内容、主体、方式三个方面看,传统的课堂评价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亟待进行变革。

二、一体化课堂评价方式改革策略

针对上述的情况,以水质重金属离子指标检测课程教学为例,笔者尝试围绕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围绕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依据工作标准,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进行考评,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评价内容围绕工作过程展开,覆盖知识、技能和素养多个领域

以水质重金属离子指标检测课程中“生活污水中铅含量的分析”学习任务为例,这类任务在开展过程依据接受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检测、验收交付、工作总结5个环节开展。在制订方案环节,学习者需依次对工作流程、试剂清单、仪器清单、人员分工等4个工作步骤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设计时,笔者针对这4个方面进行了评价设计,如表1所示。由表1看出,在评价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提出了评价要求,且评价点覆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大方面。职业素养评价,主要依据企业岗位要求,着重训练、考察学生的纪律、沟通、合作能力、策划和创新意识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强化,将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或生活中,避免空谈素养,体现了一体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优势。职业能力评价,紧密结合学习、工作步骤,体现在每一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并依据评价结果对集体或者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够掌握每一项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工作岗位中“效率意识”和“安全意识”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共性要求,是企业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始终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职业能力评价维度,笔者还关注了“时间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两方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任务为载体,教师反复考核、评价,强化学生“效率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

2.形成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

由表1得出,评价过程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包含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三个维度。这种评价方式形成了学生老师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有助于准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以“人员分工”步骤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可以了解该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程度;依据互评结果,可以认知该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地位;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可掌握该名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结果综合,便可以准确得出该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避免了小组活动中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也避免了教师仅凭借笼统印象和感觉打分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相互印证,可发现学生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心理状态。对于自评较低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使用表扬、鼓励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对于自评严重偏离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这类学生认知合作、沟通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领导、交流能力,让他们摆脱孤芳自赏的境地;对于互评较差但教师评价较好的学生,教师应深入分析小组合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及时地对小组组成、人员结构进行调整,改善小组合作状况。通过不同主体的多元评价,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对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习行为的顺利开展。

3.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

一体化课程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对学生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无法通过一两次课程的教学实现,只能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工作实施环节不断训练、强化。因此,评价学生职业素养,需要在每个工作环节开展。每个环节对学生职业素养过程性的评价,都能够反映出学生素养培养的成效,也能对下一阶段培养方向和内容做出指导。以“生活污水中铅含量的分析”学习任务为例,笔者在“接受任务”环节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发现学生“工作纪律”方面评价持续达到要求,但在“策划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因此,在后续的“制订方案”“实施分析”环节,着重对“策划能力”进行引导、讲解、示例和训练,并在各工作环节的评价中持续进行追踪。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引导和针对性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才能取得成效。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后,笔者依据企业考核形式组织了项目考核,并在最终评价中,按照表2所示比例,根据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果,综合给出了学习任务总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中各环节的权重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进行分配。“制订方案”和“实施分析”两个环节在“生活污水中铅含量的分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占用了超过60%的课时,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这两个环节的权重之和也超过60%;相应的,“接受任务”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占用较少课时,在评价中的权重也仅有10%。这一分配原则体现了对工作要点和重点的关注,符合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一体化的要求。

三、一体化课堂评价方式改革带动了培养质量的提升

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个角度入手,笔者在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评价方式进行了试点和探索。经过两个学期对3个高级工平行班级的观察,笔者发现改革后的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边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在以往的课堂中,“三无一有”学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这部分学生常常沉溺于手机之中,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钉子户。在开展一体化教学和变革评价方式后,真实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满好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及时关注和指导下,学生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增加了学习效能感。实践发现,“三无一有”学生减少30%以上,其他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三有一无”,整个班级和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明显改善。

2.学生独立性显著增强,学习成效明显提升

作业雷同也是技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通常班级30人中,10~15人的作业属于严重雷同,这种情况体现了学生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的特质。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接到独立的任务,完成过程和任务成果也是彼此独立的,而且针对任务的每一个学习环节有完整的过程性评价,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和操作,逐渐摆脱了依赖别人的坏习惯。同时,引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学生为避免在互评和教师评价中被给予较低评价,在小组活动中争相表现,形成小组内部良性竞争的态势,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笔者通过项目考核发现,30人班级的项目考核试卷中雷同比例不到5%,大部分学生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数据表明学生普遍具备了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习成效得到提升。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做好课程设计、教学文件开发,还需要在教学实施中不断创新,尤其是在课堂评价中勇于开拓、探索。基于工作过程,面向工作内容,采取多元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一体化课堂学习质量评价模式,是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是准确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模式,更是评价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为一体化课程实施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样,职校生的就业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对职校生实施职业素养质教育,锻炼学生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职业素养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意识(职业思想)教育(知识智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行为教育(社会竞争意识,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

成才先成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首先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品德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之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的所在。同志在全教会上精辟的论述过,他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平时教学中,我注意把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加强爱国主义意识、公民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我在教财会专业课时,多次以社会上的会计人员因思想品质恶劣而贪污受贿,导致公司、国家、集体遭受巨大损失,自己也最终身陷囹圄的典型经济案例,教育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教学生如何去抵制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侵蚀,消除精神垃圾的传播,激励学生今后争做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具有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刻苦钻研、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的合格的会计人才。

在职业学校倡导“德育为先,教育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我校建立了德育学分制和星级学生评定为评价体系,“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便于把口头说教变成行为教育,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最终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起努力。

让学生学会为人的基本原则,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再辅之以星级评定制度,以班为单位,按学生当月所得德育操行分高低评定“十星级”学生,然后根班级再推选校级“十星级”学生,到下月初全校给予表彰。这样一学期班级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十星级”中的一员,学生的行为规范得以量化,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我校在加强对学生日常品行规范教育的同时,群策群力,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通过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和科技技能节,把说教性极强的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教育,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以“营造企业环境中的学校和学校环境中的企业”为目标,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意识教育

(一)、知识智能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倍增长,其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以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我认为下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时,我努力摸索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的知识智能素质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我认为,在这一点上职业学校要首先取得突破。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不能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可以把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来。我在给学生讲解《财务会计》以及《经济法》等学科时,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并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具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接受了许多知识,因为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事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前要求学生自学并对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课堂上请同学登台讲解,结果多数学生讲解认真、生动、分析得彻底、把握得准确。有的学生还能设计板书,有的在讲解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学习了新的知识、总结出了新方法。就这样,在教师的调动下,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下,一堂讨论式、分析式的课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其次,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信息捕捉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己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有用的知识,帮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研究性学习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激发创造欲望,锻炼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收集一些经济案例、观看电视台的经济节目,激发他们关心经济热点的兴趣,鼓励他们自由地对经济热点问题讨论、分析、总结,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经济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写出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良好习惯,使其受益终生。

(二)心理素质教育

市场经济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表现在自信心上,相信“我能行”,其次是抗挫折的能力,再次是熊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处变不惊,独立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刚进校的中职学生自卑感很强,大多数学生认为进人技校或中专是无奈的选择,不能和进入普能高中同学相比,感到中职学生没出息,错误的认为中职学生书读得再好也是当工人,干肮脏、辛苦又赚不到钱的活,既无名又无利。有些同学还认为到学校就是混混日子,混一张文凭。我注意到这个问题,首先利用学生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新环境来加强引导和教育。开导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从事什么职业,而在于他们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其次,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指出当一名工人也很不容易,要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即使一名普通的工人也照样有出息,许多劳模、先进人物大多是工人出身,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经常用全国劳模李素丽、徐虎等的先进事迹来激励他们,改变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自信心、责任心。

三、职业行为教育

(一)、竞争意识培养

有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往往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产生了厌学情绪,他们逐渐被视为学习上的“后进生”。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榜样示范法,用以前几届考取本科的学生为例,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分析这些同学的心理特点,以爱为基础,从内心真正爱学生,多利用他们的优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尽快走出认识的误区;以育为核心,重视寓专业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中,教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以严为原则,在加强思想指导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耐心为根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渡过学习上的难关。促使他们摒弃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还要多次反复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有具备强烈市场竞争意识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上那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实际教学中,常向学生介绍严格的就业形势及应聘时的激烈情况,介绍用人单位对需求量的条件,让学生有“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根据专业的特点,经常结合学生讲应聘的技巧和推销自己的策略、方式、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条件,正确定位,坚持积极的择业态度。以我校成功就业的典型例子来增强他们的竞争信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比较注重“物质”层面的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忽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况且现在美国已经提出“让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这个观点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企业已往注重“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所以当前的职业教育千万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教育,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尤其应该如此,因为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精神层次方面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我校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教育机制。

(1)、建立以创新教研室为主体的专题研究中心。创新教研室主要任务是不断设计具有争论性、实践性、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的知识和内容,或个人学习,或小组研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给学生以协助和指导。

(2)、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必须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两门以上的选修课,通过考核评价获得学分。在这种全自主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去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研究,学校及教师经过选择后,提供各种资源,必要时聘请校外创新专家给学生予以指导。

(3)、建立问题导向型学习模式。我校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化分组式学习形式,每个小组形成一个协作团队,平时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设计出一些问题,小组讨论,开展辩论,往往一些创新灵感来源于学生思想碰撞。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只扮演教练的角色。

在学校的正确引导,教师积极倡导,学生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中,我校创新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全国第18、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了两金、9银、11铜的好成绩,并且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42项。这在全国中职学校中是少见的。

四、职业技能训练

中职学校与大专院校不同,它主要培养面向企业,扎根基层,能动手、一专多能型的实用人才。现在产业结构趋于高科技,组织形式趋于现代化,岗位的分工较为模糊,各个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理论教学,还要有多样性的实践性教学。要想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首先实训室的职业文化建设很重要。我校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将每间实训室布置成仿真的车间、办公室、操作室等。学生进入实训室就如同进入企业一样,有“上课如上岗”的感觉。这样,一方面便于中职教师在授课时相应地结合专业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通过环境熏陶,树立职业发展意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扮演准职业人角色。

我在财会专业学生技能教学中做了如下偿试:

第一步:把学生划成几个小组(模拟企业部门设置),设计出小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提出严格的操作训练要求。

第二步:以仿真的实训资料为蓝本,进行各个环节的操作。各小组内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各小组之间也要相互协调,整个操作流程才能顺利完成。

第三步:轮换各个小组的任务和职责,反复操作、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操作规程,通过模拟实习,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第四步:通过学校或学生家长联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持学校的介绍或证明联系实习单位,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了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操作,而且还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了锻炼。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8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招生工作要求,科学构建公平、有序、群众满意的招生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市教育局招生政策意见和《关于做好20*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仑教〔20*〕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年我区高中段及以下学校招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幼儿园招生

一、招生计划:(见附件一)

二、招生对象:年满3周岁(20*年8月31日以前出生)且在区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体检合格的健康幼儿。

三、报名时间:20*年5月8—10日

四、报名办法:由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带小孩到就近幼儿园或其他幼儿园报名,报名时须随带户口簿、房产证、出生证、免疫接种卡等证件,流动人口子女还须带居住证或暂住证。

五、工作要求:

1.各街道、镇(乡)要确保3-5周岁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8%(城区100%)以上,学前一年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街道、镇(乡)集体幼儿园、三星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以及新建幼儿园,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提高饱和度,让更多的幼儿享受优质的幼儿教育。

2.公立幼儿园应优先满足幼儿园所在地附近居住小区的儿童入园就读。各幼儿园在优先满足本地幼儿入园且不突破教育局核定事业额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接纳持有居住证或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就读,区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事业计划必须完成。

3.各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加强对本辅导片内个体幼儿园招生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要根据个体幼儿园的实际接纳能力,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劝阻个别家长到无证幼儿园报名就读。

4.各幼儿园要积极做好招生政策的宣传工作,对可能发生的诸如排队等现象要制订必要的应对政策,并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知识性测试。

(二)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

一、小学招生

1.招生计划:(见附件二)

2.招生对象:年满6周岁(2002年8月31日前出生)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儿童。要求延缓入学的适龄儿童须向户籍所在街道、乡镇(各街道、乡镇文卫办)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报户籍、居住地所在的服务区小学备案。

3.报名时间:20*年5月8—10日。

4.报名办法:报名时须随带户口簿、房产证、学前教育登记卡、免疫接种卡等证件,到户籍、居住地所在的服务区小学报名。其中户籍、房产证明有效期截止20*年6月30日。属流动儿童少年的须随带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办发〔20*〕241号文件规定的相关证明资料。

5.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小学招生方案自行制定,报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二、初中招生

1.招生计划:(见附件三)

2.招生对象:小学应届毕业生(含非本区户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属流动儿童少年的须随带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办发〔20*〕241号文件规定的相关证明资料。

3.招生原则:初中招生坚持就近划片与校校对口相结合的原则,免试入学。

4.小学毕业、初中招生交接等有关工作要求:

(1)6月20日前,各小学负责收齐本校所有毕业生的户籍证明、房产证等材料。

(2)7月2日各小学向对口初中学校移交本校小学毕业生中地段生的《小学毕业生登记表》、《义务教育登记卡》、户籍证明、房产证等证明材料。其中户籍、房产证明有效期截止20*年6月30日。借读生、择校生的毕业信息资料在其确定初中就读学校后由所在小学另行转交。

(3)7月3日各小学(完小由所属中心小学负责)带本校小学毕业生中的地段生统一到对口初中学校集中报到。

(4)各小学毕业生中的借读生、择校生由学生家长自行确定初中借读、择校与否或回原籍地初中学校就读,如仍需借读、择校的,可自行到意向的初中学校登记报名,由初中学校确认入学资格。各初中学校对已经在本区公办小学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原则上也应予以安排入学。

(5)原在区外小学借读现要求回本区就读初中的适龄儿童或户籍中途变更至本区的适龄儿童(户籍、房产证明有效期截止20*年6月30日),可在本学期结束前一星期或下学期开学前一星期到户籍、居住地所在的服务区初中学校报名。

5.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初中招生方案见《20*年*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初中招生方案》(仑教〔20*〕101号)。

三、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工作要求

1.严肃执行招生计划。各中小学必须严肃执行下达的招生计划(包括已在读年级),在优先满足本地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读且不超过规定班额的前提下,应积极接纳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不得随意设置门槛。同一年级新招收的流动儿童少年应混合编班。

2.均衡编班、规范办学。各中小学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减负”意见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坚持均衡编班。严禁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尖子班、实验班等特殊班级。已经区教育局批准实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9所学校可继续实行小班化教育,其他学校均不得再开办任何形式的小班。严禁各中小学在招收地段生中以分班录取为由另行组织各种类型的测试。

3.分层有序招生。各中小学应优先满足本校服务区内的地段生及居住在本校服务区内持有《*区居住证》(包括长期居住证和临时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其次应在不超过规定班额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接纳户籍不在本区的借读生入学,尤其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服务区内地段生较多的学校接纳借读生的比率应至少达到空余学额的62%以上;第三是在接纳的借读生人数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招收少量择校生。因区招商引资、大工程建设需要,部分外籍、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子女入学由区教育局统一协调安排。

4.严格控制招收择校生。各中小学在确保服务区内地段生入学后,尽可能多地接纳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应至少达到空余学额的62%以上,然后方可招收少量择校生。各校招收择校生时间原则上安排在8月下旬。从20*学年起,各初中学校招收的初一年级择校生将失去今后省级重点高中定向保送资格,初一年级择校生名单须于20*年9月20日前报送区教育局教育业务科备案。除起始年级外,其他年级中途转校插班原则上不再接纳择校生就读。

5.为严肃各义务教育段学校的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从20*年起,对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中适龄儿童少年的户籍、居住房产等证件的有效期作适当调整,有效期从原来的每年8月31日调整为每年的6月30日,即6月30日之后户口迁入、购置房产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再视作当年度的地段生,均作借读生或择校生处理。

6.严格控制班额。小学和初中新生班额原则上应分别控制在40名和45名左右,最高班额不得突破45名和50名,特殊情况需突破班额的须报教育业务科审批。实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小学和初中班额应分别控制在30~35名和35~40名之间。

7.统筹协调。各中小学应协同做好义务教育中的小学升初中交接工作。各小学毕业生除户籍在本区的地段生根据初中学校招生地段升入相应初中学校之外,各初中学校对已经在本区公办小学借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原则上也应予以安排入学。对小学毕业后未到对口初中报到的学生,各小学要协助初中及时摸清去向情况,确保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

8.重视特殊教育。各校要特别关心残疾儿童的入学,或本地随班就读,或帮助他们联系到市内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特困家庭子女必须落实各类减免政策,保证其入学。丧失学习能力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延缓或免予入学手续。各校必须保证本服务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四、外来工子女学校(民办性质)招生入学

1.各外来工子女学校(民办性质)的招生计划(见附件四)

2.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条件: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241号)文件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具备下列条件,可以到就近学校提出接受义务教育的就学申请:(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我区工作,依法取得《暂住证》并暂住1年以上;(2)父母依法交纳社会保险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或提供单位就业证明;(3)父母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并且持有当年度《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动儿童少年户籍所在地有法定监护人的,应当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3.报名时间:报名时间原则上安排在20*年8月15~31日。

4.报名办法: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报名时须带户口簿、学前教育登记卡或义务教育卡、转学证明、免疫接种卡、计划生育证明、暂住证、单位就业证明或劳动合同等相关有效证明到就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报名登记。如所在学校无学额,由区教育局确定学校安排入学。

5.各校的招生简章必须于20*年7月20日前报区教育局职成教科审批。各校必须严格按照区教育局核定的招生计划划片招生,仅限招小学生(除新碶街道东城学校外),不得超范围、跨区域招生,不得超计划设班,班额原则上不得超过50人,面积未达到45平方米的教室不能开班;公办学校无法接纳的流动人口初中生,小港区域原则上到江南中学承办的枫林学校就读,新碶、大碶区域原则上到高塘中学就读,其他区域均到当地公办初中就读。

(三)高中段学校招生

一、招生计划

普通高中:约1824人。共38班,48人/班,最多不超过50人/班。其中,*中学10班,柴桥中学10班,明港中学12班,泰河中学6班。

职业高中:约1550人。其中区内职高29班,约1450人;区外职高约100人。区外职高专业计划由区教育局职成教科另行公布。

普通中专:约350人。招生计划由区教育局招生办另行公布。

技工学校:约100人。招生计划由区教育局招生办另行公布。

二、报名

1.报名对象:

(1)具有本区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含在外地借读要求回本区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户籍初中毕业生);

(2)年龄不超过18周岁(1990年9月1日以后出生)且未被高中段学校录取过的往届初中毕(结)业生;

(3)在我区初中学校借读的非本区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2.报名时间:20*年4月16~18日

3.报名地点:在本区就读的初中毕业生(含要求在本市高中借读的非*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向所在初中学校报名;往届生向原毕业初中学校报名;在外地借读要求回本区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户籍初中毕业生向区教育局教育业务科报名。

4.报名办法及有关要求:

(1)考生报名时应填写《20*年*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生登记表》(以下简称《考生登记表》),同时还须提交近期一寸免冠正面照片2张,并按物价部门规定标准缴纳考务费65元/人。在外地借读要求回本区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户籍初中毕业生还须提供本人户口簿、《义务教育登记卡》、借读学校学籍证明、体检表(或健康卡)、体育升学考试成绩单等材料。

(2)允许在本区初中学校就读的非本区户籍初中毕业生报考本区的各类高中段学校,此类考生须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并填写《20*年*区高中段学校招生借读申请表》。对涉及其他宁波大市范围内的高中段学校招生按宁波市教育局相关招生文件执行。

(3)在外地借读并要求回*升学的考生必须参加*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4)考生报名序号由各初中学校负责编排。报名序号采用8位数,自左向右第一、第二位数是*区代码17,第三、第四位数为学校代码,第五、第六位数是班级代码,第七、第八位数是考生顺序号,按从小到大顺序连续编排。报名序号编妥后,各初中学校按报名序号顺序编制《20*年*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生名册》,于20*年4月28~30日上报区教育局中招办。

(5)考生准考证号由区教育局中招办负责编排。准考证号采用9位数,自左向右第一至第三位数为市、区代码217,第四、第五位数是毕业年份*,第六至第九位数是考生顺序号。

三、考试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时间、形式:

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时间及分科考试时间安排将根据市教育局有关的招生文件另行公布。

2.考点、试场设置:

全区分4个考区,设10个考点,各考区设负责人,各考点设主考、主考务各1人。各考区、考点的负责人、主考、主考务负责做好本考区、考点的考试工作。《20*年*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秩序册》由区教育局另行印制。

四、志愿填报

1.报考志愿根据招生学校类别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等四类。其中普通高中志愿可按招生录取批次顺序、收费标准高低(正取生与三限生收费标准不一样,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收费不一样)等情况填报。我区在普通高中录取中,对同一批次的普通高中志愿填报不实行限报政策。

2.考生填报高中学校报考志愿时,区内职高、区外职高志愿之间不得兼报;普通中专、技校志愿之间不得兼报;其它志愿之间均可兼报或单报。

3.填报志愿必须规范、慎重。《考生登记表》志愿栏要表明报考志愿情况,填报时应符合各类高中段学校对考生综合素质测评水平的要求,报考志愿一旦确定,一律不得更改,涂改作废。各校根据《考生登记表》中的考生志愿信息如实输入计算机,做到表库完全一致,如有不符,则以《考生登记表》中的志愿信息为准。

4.各校必须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但不得强迫、命令或代替包办,志愿应由学生和家长自主决定。《考生登记表》必须由考生家长签名。不报考高中段学校的考生和家长也应在《考生登记表》中的相应意见栏中签名。

五、招生录取

1.坚持各项招生录取原则:(1)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2)遵循考生志愿的原则;(3)综合素质评定作为前置条件,按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的原则;(4)城乡统筹、全区统招与公办普高部分招生计划指标直接分配到校相结合的原则;(5)部分提前保送与统一学业考试招生相结合的原则。

2.继续实行省一级重点中学保送制度。*中学保送生招生方案见《关于*中学要求安排20*年保送生资格认定工作的批复》(仑教〔20*〕29号)。保送生录取后不再参加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体育升学考试。

3.继续实行公办重高、普高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政策。原则上先将公办重高、普高招生计划(不包括“三限生”计划)的65%指标按各初中学校毕业生人数(含保送生)在全区初中毕业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余下的35%招生计划指标实行全区统招,同时兼顾城区学校与非城区学校的均衡。

4.部分省一级重点中学在宁波大市范围内跨县(市、区)招生按宁波市教育局有关招生政策文件执行,具体办法另行公布。

5.对于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体育、艺术、科技(包括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考生(以下简称“特长生”),允许适当降低分数录取。特长生降分幅度由区教育局根据今年学业考试的试卷难易度及考生整体考试成绩水平确定,其中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水平的体育特长生经区教育局中招办批准可以由高中学校直接录取,不考虑学业考试成绩;其他特长生均须结合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特长生招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1.5人/班。采取特长生与高中学校双向选择的办法,各高中学校应在5月25日前完成特长生的专业测试,5月30日将特长生招生方案(包括备取考生名单)报区教育局中招办备案。每位特长生限报1所高中学校,填写《20*年*区高中学校特长生招生报名登记表》,且必须有家长签名。

6.考生录取采取计算机划线定位的方式。当出现划线定位分数档相同考分的考生较多时,视该招生学校的总招生计划、相同考分的考生人数等情况将录取分数线略作上浮或下降。

7.加分投档录取的政策

实行考生优惠加分政策,具体办法、要求按《20*年*区高中段学校招生考生加分录取的实施办法》(仑教〔20*〕102号)执行。要求加分的考生须及时向报名学校提供相应证件原件及复印件、证明原件等材料,并填写《20*年*区高中段学校招生考生加分申报表》,加分办理截止20*年5月15日止,逾期作自动放弃处理,不再认定加分。各初中学校汇总后,于20*年5月21~23日到区中招办统一办理。

8.普通高中各批次招收的学生名单必须由各校定期及时公布,有关补招的学生必须报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同意。

招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各校要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招生工作的各项规定,加强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招生工作透明度。要认真听取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坚决杜绝各种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9篇

一、关于2011年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及相关分析

2011年,教育系统职成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精神,积极落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努力抓好中职招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招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3.87万人,基本完成年度招生任务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于2011年教育统计报告相关数据,2011年中职招生813.87万人,完成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任务820万人的99.2%,基本完成了年度招生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连续5年超过800万人,保证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培养的基本规模,为初中毕业生和城乡劳动者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机会,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完成招生任务的有14个省(区、市),没有完成招生任务的有17个省(区、市)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数据,有福建、北京、宁夏、青海、黑龙江、广西、海南、上海、山东、广东、安徽、陕西、四川、重庆等14个省区市完成了招生任务;招生任务完成率在90%-99%的有河南、江苏、浙江、河北、湖南等5省区市;招生任务完成率在80%~89%的有云南、天津、江西、吉林、内蒙古、山西、新疆等7个省区市;招生任务完成率在70%~79%的有辽宁、甘肃、贵州、湖北等4个省区市;低于70%的有自治区。

(三)有11个省区中职招生人数超过30万人,为完成全国招生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广东招生(85万)、河南(68万)、山东(59万)、四川(57万)、安徽(43万)、江苏(42万)、河北(41万)、广西(37万)、福建(37万)、湖南(33万)、陕西(3l万)等11个省,11个招生大省合计招生534万人,占全国招生数的66%,为完成全国招生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招收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12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18.6%,初步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定位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初步统计,2011年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招生的650万学生中,应届初中毕业生529万人,占招生总数的81.4%,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121万人,占18.6%,初步体现职业学校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定位。招收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比例超过20%的有广西、福建、黑龙江、吉林、海南、青海、河北、宁夏、山西、内蒙古、新疆、北京和湖南等13个省区市,其中广西和福建超过40%。

(五)全国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为49:51,总体保持大体相当

2011年中职招生比上年减少57万人,比普高少招38万人,而普高又比上年多招15万人,一增一减,使中职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51%降低到2011年的49%。全国有14个省区市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超过50%:分别是福建、广西、北京、海南、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河北、江苏、青海、黑龙江、宁夏、上海,其中福建达到60%。但部分省区市还没有实现大体相当,有10一个省区市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低于45%:分别是山西、湖北、天津、辽宁、新疆、甘肃、吉林、内蒙古,其中,贵州(37%)、(24%),需要继续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职普比大体相当。

(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减少33万人

2011年中职在校生2205万人,比2010年的2239万人减少34万人,降幅为1.5%。全国有14个省区市在校生规模比上年增加,其中福建、海南、安徽、宁夏的增幅超过5%;全国有17个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比上年下降,其中,天津、上海、江苏、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9个省区市降幅超过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2250万规模相比实现度达到97.6%。

(七)提高了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了贡献

2011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4.5%,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0年的87.5%提高到88.6%,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国有17个省区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0%。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青海、宁夏。有8个省区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80%~90%之间,分别是辽宁、吉林、安徽、江西、湖北、广西、海南、甘肃。有7个省区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80%及以下:分别是河南、新疆、云南、贵州、。上述数据表明,部分省区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较重,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的潜力较大。

二、推动中职招生的做法和经验

(一)印发文件、召开会议,部署落实招生工作

201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促进职普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力争到2012年,全国大多数省份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广泛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对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对职业学校和招生计划实行年审制度,推动各省审定、公布具有招生资格学校的名单,根据办学条件确定招生计划。

召开相关会议推动地方招生工作。2011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全面做好年度中职招生工作做出了部署。同年3月和5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利用在云南昆明和浙江杭州举办的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分别召集与会的10多个省份教育厅职成教处负责同志研究落实中职招生工作。2011年10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在重庆专门召开了部分省中职招生工作座谈会,招生工作先进和招生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的15个省区市教育厅职成教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招生工作,努力完成招生任务的举措。2011年11月,教育部职成教司在西安召开的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再次召集9个省区教育厅分管领导,研究部署抓紧做好招生补录工作。

各地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召开了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教育部招生通知的要求,普遍把招生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健全机制,狠抓落实。许多地区采取逐级分解招生任务,签订招生责任状等做法,把完成招生任务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做到目标到学校,责任到校长,确保招生任务落到实处。

山西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招生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重要指标之一,以《责任状》的形式下达各市政府,并列入省委对各市重点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全力完成年度招生任务。各市县政府部门都细化分解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奖惩措施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

辽宁省2011年实施中职招生工作三级目标管理制度,即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各市政府与各市教育局(各县政府)、各市教育局(各县政府)与职业学校逐级签订中职学校招生目标责任状,把中职招生完成情况列入各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三级目标管理,确保完成年度的招生任务。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招生工作,将稳定招生规模作为实施“教育扶贫”、“技能致富”的主要内容,将完成中职教育招生计划和中职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任务列为对自治区教育厅的效能考核目标。

重庆市教委与区县教委签订了责任书,重点强调完成中职招生任务、普职协调发展、规范招生行为。各区县纷纷与辖区内的初中学校签订分流协议,落实市教委的任务。

(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招生工作督导检查力度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激励,通过资格公示、专项督查、目标考核等,进一步规范招生工作秩序。

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拿出专项经费150万元,对上年中职招生任务完成好的省辖市和中职学校进行了奖励。继续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处级干部分片联系制度”;把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与职教攻坚表彰、中央职业教育项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职教攻坚三项工程和职教强县评审等挂钩,计划加大对各地招生督查力度。

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两次召开中职招生工作专题会议,分管厅长亲自带队对全省16个市的招生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要求进一步拓宽中职招生渠道,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对招生工作的考核奖惩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的招生任务。

重庆市教委2011年两次召开了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推进会,重点推进了招生工作。成立6个督导小组,分片区督查中职招生工作,并建立普职协调发展年度的考核机制,年底将通报给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并与今后的资金、项目、评先评优等挂钩。

宁夏教育厅建立招生奖惩制度,完成任务的重奖,完不成任务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有关项目不予安排;建立招生定期督查制度。6月份、8月份分别组成督查组赴全区各市、县,召开座谈会,到学校实地督查,帮助解决招生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半月通报”制度。对全区各学校招生进展情况每半月进行通报,同时抄报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抄送各市县人民政府,强化自治区各部门、各级政府完成招生计划的责任。

山东省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列入各级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2012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将进行职业教育专项督导。

(三)加强招生工作管理

一是北京、上海、广西等不少省区市教育部门审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资格,公布了具有招生资质的职业学校名单,取消了部分学校的招生资格,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招生秩序和教学质量。如广西统一组织各地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开展招生资格认定工作,确定了363所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招生资格,并向全区公布招生学校的基本情况。二是严肃招生纪律。如广西教育厅、劳动保障厅、监察厅联合制定《关于严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纪律的七项规定》,并印发至全区所有职业学校和初中学校,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行为、打击招生违规违纪现象,有效净化了中职招生环境。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如云南省招考院投入100多万,开发“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管理系统”,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了计划、报名、考务、征集志愿、投档、录取、电子注册等众多网络化功能。全省各州(市)和县(市)均实现了在工作网上学校填报计划,省、州(市)、县招办分级统一录取,考生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学校网上远程录取有效地提高了招生录取工作效率。四是完善中职招生任务统计办法。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分别下达了各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和生源计划数(在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和本地学生在外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并用这两项指标完成情况来衡量招生任务完成情况。

(四)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力度,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

教育部在印发《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时,根据各省上报的招生相关数据,按照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原则,把招生820万任务分解到各省(区、市)。大多数省区市在安排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计划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各地进一步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招生工作平台。广东省理顺招生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省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工作,推进建立统一招生部署、统一招生宣传、统一组织输送生源的“三统一”招生工作平台。天津市在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市中招办统管全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避免高中扩招对中职招生的冲击。

(五)努力拓宽生源渠道,扩大招生面向,多方组织生源

各地积极面向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退役士兵、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劳动者开展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招收的649.9万学生中,应届初中毕业生529.2万人,占81.4%,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120.7万人,占18.6%。2011年招收往届生和城乡劳动者比例超过25%的有河北、山西、海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市),其中超过30%的有吉林、黑龙江,超过40%的有福建、广西。许多地方采取“送教下乡”、“送教下企业”的做法,如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全省每年招收约10万农民学员,3年30万农民新生入学后,有力地扩大了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拓宽了生源渠道。山西省教育厅继续组织煤炭类职业院校通过“送教下矿”等办学形式,把职业教育办到煤炭企业。2011年,山西省煤炭厅出台了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要求到“十二五”末,煤矿现有老职工中煤矿B类安全管理人员、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及煤矿特有工种要全部达到中专、技校以上学历;对新招员工推行“变招工为招生”,要求煤炭类职业院校从2011年到2015年,每年为煤炭企业从业人员招生人数要分别占到煤炭企业招工人数的25%、35%、55%、75%和100%。上海市2011年中职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毕业生6000人就读中职,既扩大了中职招生生源,可以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劳动者,也体现了城市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面向初中流失学生开展招生工作。针对许多地方反映初中学生的流失率还比较高,许多初中学生没有参加中考就流失的问题。教育部职成教司与基础教育司协商达成共识,在2011年中职招生文件中明确提出“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四川通过春季在初中学校预订学生、秋季正式招生的办法,提前落实15万中职学生招生任务的做法。天津市对中职学校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多次补录的办法,确保职业学校完成年度招生计划。广东省春季招生是在市、县两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进行,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于初中阶段第六学期上半学期开展组织工作,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春季招生人数接近10万。春季招生面对的是学习成绩相对不好,即使复习也难以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职业学校不提前招生,极易流失到社会直接就业,提前招生可以提高初中巩固率,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成绩相对不好的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河南省辉县市教育局2011年启动了“寻找失学孩子”工程,动员全市上千名教育系统的干部、各职业学校和初中学校教师,走村入户,深入排查未升学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本人自愿、家长同意的前提下,累计“找”到961名失学少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六)加大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力度,面向西部地区合作招生取得突出进展

针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有生源、缺资源,东部地区职业教育有资源、缺生源,区域之间职业教育难以协调发展的现状,教育部加大统筹推进力度。2011年年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确定1500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建立稳定的东西部对口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工作。3月,职成教司汇总印发了《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跨省招生计划》,下达了30.1万余人的跨省招生计划,涉及927所学校。4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座谈会,西部8省区教育厅负责同志与天津市委、市政府、市教委领导共商合作办学事宜,鲁昕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6月,教育部在天津举办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鲁昕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合作办学提出新要求。全国23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教育厅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生、送生各7.35万人。

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要求,积极推动合作办学工作。2011年,重庆与贵州、云南达成了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协议,重庆市财政已筹集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贵州、云南来渝就读中职的学生免学费、补助住宿费,并要求各校自行设立两省来渝学生免书本费、补交通费等资助政策,目前,已经招收贵州学生1.3万多人,云南学生数千人,2011年重庆中职招外省学生将从上年的2.2万人增加到4万人以上。四川省2011年从外省招收了约5万中职学生,保证了中职招生任务的超额完成。东部地区的省市积极招收西部学生。近年来,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教育厅厅长签订省际职业教育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分段培养工作,山东省2011年面向外省招生约6万人,合作办学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天津市2011年面向外省招生约3万人,中职在校学生中外地生源已近50%,每年有2万多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在天津就业。上海市2011年中职学校共招生5.16万人,其中非本市生源2.03万人,已占招生总数的39%,成为上海中职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约八成中职学校已招收外地借读生。

地处西部地区省区加大了送生力度。如贵州、云南、宁夏分别提出送出5万、3万、1万学生到外省就读中职的计划。青海省分管省长亲自带队到山东落实2011年送出1500人,“十二五”期间送出1万名学生到山东就读职业教育的工作。2011年全省已经选送2700名中职学生到天津、山东、辽宁等地接受职业教育。

2011年全国合作办学工作呈现了三个亮点。亮点一,通过顶层设计,省际合作,把合作办学推向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把合作办学从职业学校之间、职成教处之间的合作上升到省级教育部门之间合作的层面。青海、宁夏与山东、天津,云南与上海,北京与内蒙古等省区市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亮点二,实施优惠政策的地方在增多,力度在增强。重庆市政府实施优惠政策,由市教委与贵州、云南省教育厅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对到重庆就读中职的1-3万名贵州学生、3000名云南学生实行免学费、就业后提供公租房、转户口等优惠政策。上海、辽宁鞍山等地继续对外来中职学生实行免学费、补生活费等政策。亮点三,教育部职成教司采取行政推动、协会搭台方式,推动区域联合招生。充分发挥全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协作会作用,2011年先后在杭州、昆明、贵阳等地举办了4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有关省区市教育部门和1000多所职业学校参加洽谈,签订了16.2万余人的联合招生计划。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已成为中职招生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招生工作的重要措施。

(七)加大资助免学费力度,为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011年国家中职学生助学金受助人数905.88万人,资助资金135.8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78.31亿元;国家中职学生免学费资助人数395万人,资助资金7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9.81亿元。中职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对巩固中职招生规模,减少流失现象,特别是对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少省区市扩大了中职学生免学费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实施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两免”政策作为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自治区新增劳动力素质、减轻城乡居民教育支出负担的重要举措。2011年,自治区对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实施“两免”政策,增强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福建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秋季起,将中职一年级所有正式学籍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包括为“送教下乡学生”免学费。山西省将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起,先免除职业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学费,2012年免除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学费;山西省财政为“送教下乡”的非全日制学生每年补助600元学费,煤矿企业为工人读中职支付学费。四川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对约3万名藏区、彝区学生实施了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省财政每年用于免学费的资金约3亿元。重庆中职学生全部享受资助政策,31%的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和住宿费补助(每人500元);还对到重庆就读的贵州、云南1万多名学生免费。上海对从对口支援地区到上海读中职的学生免学费,并补助学金。辽宁鞍山市对3000名外省中职学生也免学费。

(八)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2010年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一是启动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审核确定了647所示范学校项目单位。二是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一期),支持了229所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是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支持了640个实训基地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数量达到2300多个。四是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年内完成5650名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和2万名教师省级培训。各地大幅度地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些省区市努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如四川职业教育攻坚工程3年投入128亿元,省级基础能力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增加到7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九)加强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就读中职学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和中职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

广西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招生计划编制、招生工作纪律要求等,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中职招生宣传。全区组织职业学校分赴全区14个市的所有普通中学开展招生大篷车宣传活动,举办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比赛和技能作品展示会、发放中职学生国家资助宣传册到各初中学校;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招生宣传进学校、进家庭、进乡镇、进社区等,全方位进行招生宣传。

河南省教育厅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开展“职教巡礼”“职教攻坚中原行”“职业教育公益宣传”等活动,全面宣传职业教育。全年在河南电台音乐广播的新闻资讯栏目播出职业教育新闻或资讯。

辽宁省沈阳、大连、辽阳等市教育局组织了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大篷车队”,深入到全市区县、乡村初中学校,宣传职业学校发展状况和招生政策;丹东、本溪、阜新等市教育局专门开展了“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招生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原因

(一)一些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社会上,部分家长“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家长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迫切,仍花高价买普通高中的学位。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在高中阶段没有按照大体相当的要求安排招生,普通高中先招多招,职普比例还不合理,这种现象东部省市有,西部地区表现得更突出。2011年全国有11个省区市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低于45%,需要继续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职普比大体相当。

(二)不少地区初中毕业生数量继续减少

从各省区市上报的数据看,2011年全国有初中毕业生约1737万,比2010年减少约14万人。2011年普高招生约851万,中职招生约808万,合计约1660万人,加上中职招收了约150万城乡劳动者和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从全国来看每年完成800多万中职招生任务的生源是有的。但部分省区市初中毕业生数量比上年减少比较多,如河北减少12万人、湖北减少8.5万人、江苏减少7.6万人、陕西减少4.1万人。

一些地方参加中考的初中学生数与教育部门所报初中毕业生数据差距较大,中职生源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初中学生流失人数较多,与一些省区规划部门提供的初中毕业生数据差距较大。如据宁夏教育厅统计2011年初中毕业生是9.8万人,参加中考人数8.26万人,占毕业生数的84.3%,人数相差1.5万人。目前各地报送的初巾毕业生数是确定中职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在普通高中先招生,中职后招生的模式下,一些省区市留给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量明显不足,使中职招生面临实际生源不足的很大压力。

(三)一些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西部地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能力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当地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2596.27元,其中东部地区平均为3369.54元,中部地区为2778.3元,西部地区为2021.9元,西部地区比全国平均低574元,比东部地区低1348元,仅为东部配置水平的60%。职业教育区域差距仍很明显,难以满足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现行中职资助免学费政策难以满足面向人人的招生需求

中职招生已经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了,但城乡劳动者难以全日制接受学历教育,也就不能享受资助免学费政策,过去许多地方把送教下乡纳入全日制学历教育,享受学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2010年和2011年,有关部门连续两年对中职资助免学费政策进行检查,不允许非全日制学生享受资助和免学费政策,中央财政不给钱,多数地方财政也没有解决非全日制学生资助经费,据统计,2011年12月中职助学金覆盖学生794.9万人,占学生的56.5%;免学费覆盖学生244.5万人,占在校生的12.8%。助学金覆盖学生比计划数1100万人减少了305万人,免学费覆盖人数比计划数440万人减少175万人。2011年中职学生资助和免学费资金214.88亿元,比2010年减少43.52亿元。中职学校为规避资助和免学费管理方面的风险,不愿意招收非全日制学生,“宁愿少招人,不愿挨处分”的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了涉农专业招收青年农民、职业学校招收城乡劳动者的数量。

(五)城乡区域职业教育统筹缺乏有力的政策措施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和生源难以统筹协调,东部地区中职招不满和西部地区中职招不了的现象并存。

(六)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偏低,影响学生就读中职的积极性

2011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升到86.5%,而高职招收中职学生的比例只有17%。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偏少,将影响毕业生今后人生发展的机会,直接影响了学生就读中职的积极性。

(七)就业准入制对部分行业企业缺乏有效约束措施

近两年经济回暖,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明显增大,持续出现企业“用工荒”现象。建筑、电子、服装、餐饮等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直接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导致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过早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落实

各地要认真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4500万人和4700万人,中职在校生分别达到2250万人和2350万人,从在校生数量上讲,对中职和普通高中要求达到1:1。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2010年减少57万人,在校生减少34万人,在校生规模与2015年要求相差约50万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相差280万人,这就要求全国和部分省区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还要继续扩大,才能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二是要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要求全国和多数省区市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尽快实现大体相当的要求,要求尽快改变一些省市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不合理的现象。同时,落实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不仅是国家提出的要求,也是绝大多数省区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各省区市共同努力。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要广泛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优先做好招生大省的工作。抓好广东、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江苏、河北、广西、福建、湖南、陕西等中职招生30万人以上大省巩固招生规模的工作,就可以完成全国约2/3的招生任务,对完成全国中职招生任务至关重要。

要切实做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相对较低的省区的招生工作。2011年全国有河南、新疆、云南、贵州、7个省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80%及以下,还有不少省区没有达到87%的目标,这些省区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相对较低的地方,也是中职学校生源较多、扩大招生规模的潜力和空间较大的地方,要积极做好这些省区的工作,千方百计招收更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努力扩大中职招生规模。

要多渠道解决初中学生流失问题。许多地方反映初中学生的流失率还比较高,许多学生没有参加中考就流失了。因此职成教司与基础教育司协商达成共识,在2011年中职招生文件中明确提出“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今后要继续坚持这一要求,对因不愿继续升学而可能流失的初中学生共同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帮助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帮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要研究开展在农村普通初中举办职业班,或在农村职业学校举办初中阶段职业教育班的活动。

要总结推广四川、广东、云南、天津等地与普通初中合作、开展春季招生的办法。总结推广四川通过春季在初中学校预订学生、秋季正式招生的办法,提前落实15万中职学生招生任务的做法。总结推广四川省由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办统一领导,学生自愿,初中第六学期招生的办法。积极推广天津市对中职学校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多次补录的办法,确保职业学校完成年度招生计划。

要总结推广河南辉县开展“寻找失学儿童读中职活动”的经验。不但要发挥教育部门的作用,还要依靠公安、民政等管理部门的力量。对社会管理部门来说,减少没有就业技能的流失学生,使其通过职业教育成为具有就业技能的劳动者,对学生、学生家庭、社会都有利。要研究开展农村职业学校动员失学青年读中职的活动,动员农村未升学的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2 城市职业学校要努力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的初中毕业生

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在初中就读的有328.2万人,比上年增加25.4万人,增长8.37%,其中在东部地区就读的约175.4万人。这些学生应该成为东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重要生源,这也是中职招生要关注的新的亮点。东部城市要总结推广上海、北京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初中毕业生读中职的经验和做法,要研究开展城市职业学校广泛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住子女读中职的活动。

(三)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拓宽招生面向和招生渠道,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理念

在初中毕业生数量不断减少,高中阶段职普比1:1的要求基本不变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拓宽招生服务面向,积极推动农村职业学校举办送教下乡班或成人中专班,积极推动城市职业学校举办成人中专班、进城农民工班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城乡劳动者者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四)大力推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充分发挥东部和城市职业教育的优质办学资源,发挥西部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是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对口支援省级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东西、城乡中职学校在联合招生、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深入合作。要树立一批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成绩突出的省级典型(如每年送出学生或接收学生1万人以上的省区市),建立3000所东西部合作办学学校(如连续3年每年送出学生或接收学生100人学校),并给予表扬、鼓励。要继续开展东部城市学校举办西部学生中职班、内地职业学校举办民族班、内地职业学校举办贫困学生移民班等活动,统筹发挥东部办学资源丰富和西部学生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联合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

(五)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拓宽中职升学渠道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办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要继续举办中高职衔接班,继续办好“3+2”或“3+3”中高职衔接班;继续抓好高职自主招生等工作,推动中高职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还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办好校企合作班,企业冠名班,努力争取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用工企业就业岗位的基本一致。

(六)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争取提高资助标准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是保障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改善民生的重大改革;是让农村学生带着知识和技能进城,实现转移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是调整教育结构,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措施。但是,目前中职免学费覆盖面不够宽,在农村、西部和贫困地区还有上百万学生没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就直接就业了,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学生。因此,我们一要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中职资助和免学费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已有的政策。二要与财政部门抓紧研究方案和文件,落实“尽快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全体农村学生”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尽快覆盖所有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免费,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还要争取提高中职学生资助标准。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扩大免学费范围,总结、宣传、推广福建、山西、四川、重庆、内蒙古、上海、辽宁鞍山、沈阳等地的经验和做法。

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和免学费工作的管理。解决一方面资金不足,一方面资金滞留的问题,按照有关部委文件要求,该发的钱一个不能少发,不该发的钱一个不能多发。对不能全日制参加学习的城乡劳动者的资助办法,目前看来全国统一解决难度较大,要总结推广福建、山西、河北、海南等地解决非全日制学员学费的经验,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先行实施免学费政策;研究如何从其他渠道解决经费的办法,如海南从组织部门的经费、甘肃从扶贫经费、贵州从就业培训经费中解决一部分的办法。要总结推广北京、上海对成人学员的管理办法,积极研究根据学员学习时间、学习成果或采用学分制等更加科学的管理和补助办法。

(七)切实加强招生管理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文件要求,严格审核学校办学资质、招生专业和规模,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省级教育部门加强审核,公布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学校名单。对达不到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规定的设置标准或管理要求的学校,要限期整改,限制或暂停招生。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根据用工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确定专业招生规模,使招生规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更加适应就业需求。

(八)对招生工作实行激励政策

技校个人学期总结范文第10篇

胡万春、费礼文、唐克新、陆俊超等工人作家,是当时活跃在海上文坛的耀眼明星,也是这段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者。其中最有成就的胡万春因病已经过早地离世,而费礼文、唐克新、陆俊超等也已是逾八十的老人。当记者日前找到他们,回首往事,说起这段已经逝去的岁月,老人们依然怀有激动和眷恋之情。

难忘工人创作进入的黄金期

让我们的视野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上海工人文学创作曾经的火红年代。

新中国诞生后,一批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拿起笔杆,用自己喜爱的文学体裁记录、描绘、探索上海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这一派文学是上海当代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最具上海城市特点的文学之一。

1952年,上海第二钢铁厂工人胡万春的第一篇小说《修好轧钢车》在《文汇报》副刊上发表,接着他又写出了其自传体小说《骨肉》和小说《青春》。

1953年,上海柴油机厂工人费礼文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老兄弟俩》,在同年5月号的《文艺月报》上发表。接着他又发表了短篇小说《一年》《两个技术员》。

与此同时,上海第六棉纺织厂工人唐克新将小说处女作《车间里的春天》寄给了《解放日报》,几乎没有修改就刊登出来。不久,他又发表了近3万字的小说《古小菊和她的姐妹》。

稍晚起步的海员陆俊超,将他的处女作《海洋的主人》投寄给了《萌芽》杂志,小说为中国海洋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当《萌芽》主编哈华审看稿子后,当即决定发表。而后,陆俊超的小说《国际友谊号》和《九级风暴》相继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当工人写小说势头正旺时,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也成为了工人们的最爱。从民歌吟诵到写诗作歌,上海培养工人诗人和推广诗歌活动的两大基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沪东工人文化宫热闹非凡。白天,工人们在炉前炼钢,在车间织布,晚上,他们带着火热的生活感情来到“市宫”和“东宫”尽情抒发。

国棉十九厂工人李根宝的诗《烟囱》就是从这儿传开的:“高高伸向白云边,青烟缕缕绕蓝天。哪棵大树有你高?哪根天竹有你甜?你是一只铁手臂,高呼口号举上天;你是一支大毛笔,描画祖国好春天。”

上海电话局的仇学宝参加了伊尔18型飞机试飞后,写下《飞翔在上海高空》:“黄浦江是一条镀金玉带,满城的宝石花在闪光,烟囱像晚雾笼罩的森林,新楼像绿色稿笺上的诗行。脚手架像长城连绵不绝,新工业区在发展成长,啊,飞跃前进的城市,啊,万马奔腾的故乡。”

达丰印染厂工人郑成义的诗《布上鲜花朵朵开》在当时广为流传,还被谱成了歌曲,歌词这样写道:“布上鲜花朵朵开,鲜花永远开不败,鲜花本是我们栽,机器一开就春天来。嗨,嗨,嗨!我们的劳动多光彩,多把幸福的花儿栽。”

上海工程机械厂工人谢其规紧紧抓住劳动的特征写的《翻砂》诗,语言干脆有力,音节琅琅上口:“黑脸、黑袄、黑手翻黑砂,修修、刮刮,墁刀飞上飞下。张师傅把砂比作花,墁刀整枝修芽杈;修出千台汽轮机,明珠挂满荒山洼。”

沪东船厂工人居有松的《火工谣》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劳动场景和高昂的热情:“火工战斗船台下,手上乙炔开蓝花,榔头擂起震天鼓,再硬的钢板也听话。太阳西沉满天霞,火工抬头笑哈哈:我的衣裳汗未干,你倒偷偷溜回家。”

“工人写工人”的文学作品,在上海高潮迭起,为此,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在1954年和1955年,先后编选出版了《上海工人文艺创作选集》一、二集,收有二十名工人作者写的近五十篇作品。与此同时,工人出版社出版了选有很多上海工人作者作品的《工人文艺创作选集》。

1956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和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首届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这次会议对推动文学创作特别是青年和工人创作起了积极作用。胡万春、费礼文、唐克新、毛炳甫、樊福庚、郑成义、徐锦珊、金云等8位工人作者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了大会。费礼文还当选为主席团成员。

根据会议精神,为加强对青年和工人文学创作的领导、培养和辅导,会后,作协上海分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建立起专门组织,还创办了以发表工农兵和青年作者作品为主的刊物《萌芽》。从那以后直至六十年代初,上海工人创作进入了“黄金期”,涌现出一批工人作者、作家,写出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

其中,进步较大的是胡万春,他被推荐参加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之后,接连写出《内部问题》《特殊性格的人》等多篇作品,出版了《谁是奇迹的创造者》《红光普照大地》等小说集;费礼文写出了《晨》《不落的太阳》等中短篇,出版了第三本小说集《早春》;唐克新写了《沙桂英》等新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种子》等;海员陆俊超继出版了中短篇小说《九级风暴》后,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幸福的港湾》。

围绕上海工人创作的发展,许多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此进行分析和评述,他们既热情肯定其中一些可取之处,也中肯指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如罗荪写的《上海十年工人创作的光辉成就》,魏金枝写的《上海十年来短篇小说的巨大收获》,是很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文章。同时,北京《文艺报》对上海工人的文学创作也十分重视,据统计,“十七年”期间,共发表专题报道、评论达36次。

新文艺政策让“工人拿起笔”

那么,上海为何能成为全国工人文学创作的重镇?又是什么原因,能涌现出众多的工人作者和文坛明星?与费礼文、唐克新、陆俊超等老作家探研这些问题时,他们一致表示,这不是他们先知先觉或聪明所致,这是上海这个城市赋予了他们的幸福使命,是党在这个时期推行新文艺政策而结出的硕果。

上海是我国特有的大工业基地城市,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自清末李鸿章苦心经营洋务运动以来,在上海这个大本营中,他开设的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不仅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也培育了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1843年的开埠也使上海较早沐浴西风美雨,促进了上海工业的发达。其中英商和日资开设的纺织厂就奠定了上海纺织业的中心地位,外商投资的发电厂、自来水厂和电话局等现代化企业也都提升了上海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据统计,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工人数量迅速增长,1920年工人人数为56.3万人,1939年增加到60万人以上,1949年达到100万人,而仅仅过了两年,即增加到141.38万人。

作为大工业基地,工人生活成为上海人民生活的很大组成部分,文学作为生活的反映,火热的生活本身就为工人题材创作提供了条件,而此时我们特有的文艺政策使得这样的创作如沐春风,如虎添翼。有着庞大的工人队伍,不仅使群众性创作有了雄厚的基础,也为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包括主席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提出,要建立一支工人阶级的文艺大军。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队伍。”邓小平也说过:“要加强从工人农民中培养知识分子的工作,要建立业余群众文艺的新据点,培养工人农民出身的文学写作者。”当时文艺界的最高领导周扬也说:“你们是从工农兵群众中来的,你们又会劳动又会创作,拿起枪来是战士,拿起笔来也是战士。你们既是生产的队伍,打仗的队伍,也是创作的队伍。这么一支队伍,在我们的文艺战线上出现,是文学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庆贺的大事。”

因此培养工农作家成为当时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而普及性的扫盲运动为此打下了基础。到1965年,全国共扫盲9571.3万人,职工中的文盲基本扫除。由于文化程度的提高,直接刺激了一部分工人群众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拿起笔写心中的感受,写身边发生的一点一滴,而此时,我们的报刊杂志、电台中的记者编辑纷纷放下架子,为培养工人作者大开绿灯。其实,中国作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考虑过如何组织和培养工农作者的问题。时任领导的邵荃麟提出的措施就是:先让工农作者在生产单位的小型活动中崭露头角,然后再由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把其中的先进分子组织起来。

上海文学组织在培养工人作者的工作中成为重要角色。上海工人创作队伍的培养基本上就是按照中国作协提出的那个思路运作的。

文学组织热情浇灌创作之花

胡万春生前曾参加过本刊组织的创作笔会,他多次与记者谈及他的成长史。说到上海工人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时,他告诉说,在开始文学创作之前,他们的文化基础很低,都只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基本都是从参加学习班,从反映真人真事的小通讯、小故事开始,中间经过文学期刊,或电台,或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培训、辅导,后来才做小说家、诗人或编剧。他深有体会地说,上海工人创作队伍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上海的工会和文学组织所起的积极作用。

早在1953年,上海市总工会就委托《劳动报》组织工人作者学习班,请作家协会的专家辅导。《解放日报》也办起了工人通讯员学习班,很多作家担任辅导员,其中包括胡风、柯蓝、叶以群、靳以、魏金枝、菡子、王若望、赵自、阿章、唐铁海、茹志鹃等。

《上海文学》的前身《文艺月报》,创刊不久,就开辟了“习作”专栏,主要发表工人作者的文章。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后,为更好地发表工人等群众作者的作品,上海决定办一份青年文学刊物,起名《萌芽》,从第二期起,该刊就开辟“文学青年笔谈会”园地,并首先发表了电话局工人福庚的诗歌创作经验介绍,以及编辑刘金撰写的讲评文章。编辑赵自写了不少诗稿随想,对工人的创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并适应群众文艺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上海对文学刊物作了重要调整,把市一级文艺期刊《萌芽》《群众文艺》及《街头文艺》和《工人习作》合并起来,从1958年9月起改版为《萌芽》半月刊。新《萌芽》除定期发表短小生动的指导性专论、述评和典型经验介绍外,又开辟“文艺笔谈”、“友谊书斋”、“作品分析”、“文艺信箱”等专栏,大力辅导群众创作。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也发挥了重要的辅导作用。早在1952年,电台就成立了“工人文学协作小组”,坚持两周一次的文艺学习和写作讨论活动。开始的时候,学员只能写一些简单的通讯报道和快板唱词,后来经过专业作家和电台编辑的具体帮助,逐渐掌握了写作生活小故事和速写等文体,创作出一批较好的短篇小说。

上海各级工会组织是浇灌工人创作之花的园丁。最著名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成了培养工人作者的大学校。1950年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题写的横匾“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挂在了大厅。自此,这里成为工人学习创作和接受辅导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位于上海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大杨浦”建造了沪东工人文化宫,以及后来各区建立的工人俱乐部,在培养工人创作队伍中,做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从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工人作者,上海还采取了选拔工人作者到文学期刊担任编辑的培养方法。其中胡万春先后去过《劳动报》和《解放日报》;唐克新、仇学宝、郑成义和王宁宇到了《萌芽》;费礼文、殷锡泉到《劳动报》,费礼文后又调入《上海文学》;张英、孟凡夏调到《解放日报》;陈琼英调到《支部生活》;樊福庚调往浙江省作协工作。经过历炼,他们后来都分别成了作家和编辑。

正是在这样的重视和培育下,上海的工人创作队伍逐渐壮大。这支队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参加了电台《劳动报》或《群众文艺》等编辑部举办的创作学习班,他们都发表了数篇作品,但还不太出名,人数大概有两三百人。第二层次是在上海及全国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较多文学作品、已经小有名气的工人作者,人数约有50人,其中包括沪东船厂的居有松,上海电话局的仇学宝、福庚,国棉十九厂的李根宝,上海分马力电机厂的张英,达丰印染厂的郑成义,华东开关厂的周嘉俊,上海钢铁结构厂的毛炳甫,新民机器厂的谢其规,上海电机厂的胡宝华,上海汽轮机厂的俞志辉,俞培荣,亚细亚钢铁厂的丁承羽,上海申新六厂的宁宇,上钢一厂的王金源,国棉二十一厂的徐锦珊,新亚电工机械厂的楼颂耀,上海铁路局的朱珊珊、陈继光,上海航道局的张士敏,以及金云、徐俊杰、肖木、高金荣、谷亨利、水渭亭、孟凡夏、钱士权等等。第三层次是很有名气,已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被收入作家传略的工人作家,如胡万春、费礼文、唐克新、陆俊超等。这个时期上海工人作家发表作品之多,获奖之多,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胡万春的《骨肉》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国际文艺竞赛中获得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奖。费礼文和唐克新的短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日、俄语和世界语,并被介绍到许多国家。

胡万春:从写真人真事开始

胡万春,1929年生于上海一个工人家庭。解放前,他家庭贫穷,母亲给人家当老妈子,他只是在耶稣教堂里免费念了两年多的《马太福音》,一天到晚唱着“哈里哈里哈里罗耶”,建国后才开始学文化,1951年开始给报纸写短小通讯,并试探着写一些特写与小说。

胡万春曾回忆说,“1951年,有一天,我在陕西北路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两本破旧的书,这就是高尔基的《童年》和《人间》。我翻了下就喜欢上了它们,买了下来。每当我工作完毕,我就一个口袋里放一本字典,另一个口袋里放一本高尔基的书,随时翻字典,随时读作品。尽管在这种困难下阅读,但我还是深深地被高尔基的作品吸引住了。当我读完《童年》,开始读《人间》时,不知怎么的,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似地映出了我童年时代的情景。我想,高尔基也只念过很少的书,能将自己惨痛的童年生活写出来,告诉别人,这该多么好。就是这样,高尔基的作品不仅教育了我,提高了我的阶级觉悟,而且还启发了我对文学发生兴趣,并从而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然而真正拿起笔来写作依然困难重重。胡万春当上通讯员后,第一篇稿子是用嘴巴讲,记者帮助记下来的,结果稿子登出来是他的名字。他说:“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还是开心煞了!厂里的师傅讲,‘喔唷,小胡啊,你做秀才了!’我讲,‘断命秀才!’但心里确实高兴。后来就自己拿起笔来写了。错字别字一大堆,当然退稿也一大堆,总共有200多篇。”但正是这200多篇后,他的字也写端正了,文化也提高了。1952年,他写出了3000字的特写《修好轧钢车》,在《文汇报》的副刊上登了出来。胡万春说:“我就是从写真人真事开始的。”

胡万春17岁进钢铁厂当工人,他熟悉炼钢过程,了解并热爱钢铁工人,他把最多的心血放在了钢铁工业这个题材上,所以胡万春写得最好、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就是不久后写成的中篇小说《特殊性格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王刚,人物生动,性格鲜明,是胡万春精心刻画的一个钢铁工人的形象。

1955年,他的自传体小说《骨肉》获得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文艺竞赛“世界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发行。他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青春》、《爱情的开始》、《谁是奇迹的创造者》、《过年》、《红光普照大地》、《特殊性格的人》。论文集《我怎样学习创作的》。

与此同时,胡万春积极参与电影和话剧创作,著有电影剧本《钢铁世家》和《家庭问题》;先后与黄佐临等人合作编写了话剧《激流勇进》和《一家人》,这两个剧本都曾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优秀创作奖。1964年他来到越南抗美战争前线,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拳》,获越南政府奖。他的作品被选进多种文学选本和语文教科书。

但胡万春再纯朴,也无法摆脱时代的制约,受到当时整个社会对知识分子不公正的评价的影响,胡万春也在小说中把技术人员或技术干部,设计成“对立面”,造成人物模式的概念化。比如《发生在钢铁厂的事》《一个女炼钢工人》里,将技术员设计为思想保守,而缺少文化的工人反为先进,大力歌颂不当技术员而当工人。

同时,他在有些作品中将艰苦劳动万能化,有些作品甚至违背了科学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接班”主题的概念化。小说《家庭问题》(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就很具代表性。小说中的福民从技校毕业进厂当技术员,可福民父亲硬逼儿子当工人,否则他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大少爷和小开,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接班人。就这样把一个家庭问题政治化。接班的命题,是作者当时在“阶级斗争”思想影响下在文学上自觉和不自觉的表现。

正因这样,后,胡万春审视自己,他把描写的中心从工人转移到了技术人员。如发表于1980年的《寂寞中的安慰》,小说讲述了一个从大学毕业生成为轧钢机械设计专家的故事,尽情歌颂国家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主题。1982年,他发表的《烘云托月》,主人公王双喜虽仅是一个小组长,但为让科研人员得到重用,巧妙地利用外宾来征服具有洋奴思想的厂领导。这是一篇具有歌颂和讽刺双重主题的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对国人思想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也为胡万春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他写作的题材已不局限于工人和工厂,而把触角指向社会,伸向老上海。曾引起强烈反响的长篇小说《蛙女》《情魔》《女贼》等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前两者被拍成电视剧后,深受观众的欢迎。

可惜这位工人作家不满70岁就因病去世。否则,在锐意改革、深入开放的今天,他一定会为读者奉献更多的作品。

费礼文:从《老兄弟俩》开始《成长》

费礼文,1929年生。解放前只读了3年书,14岁当童工,1945年后到上海做临时工。建国后进上海中和机器厂当工人。1950年转到吴淞机器厂(后来的上海柴油机厂)先后做铣工和滚工。费礼文说到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回忆起那段从“不敢”到“敢”的路程,依然激动不已:

“1952年,我因积极参加职工夜校学文化并取得一点成绩,被评为上海五金工会系统的学习模范,夜校老师要我写篇获奖后感想,发表在厂部食堂门口大黑板报上。未料想,我写的这篇以解放前后学文化的苦与甜为内容的短文,竟引起当时在厂里参加民主改革的《劳动报》记者唐铁海、杨振龙等人的关注,他们和厂工会领导找到了我,说我那篇短文写得有真情实感,有点写作潜力,因此鼓励和动员我担任报社通讯员,给报刊写稿。一开始我遭到12次退稿的挫折,但在报刊编辑、工人群众的帮助支持下,我写的稿子终于在报上刊出,而且越登越多。接着,我参加了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组《劳动报》这一组的学习。开始是旁听,我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老兄弟俩》,就是在我当‘旁听生’时写的。稿子投寄给《文艺月报》,使我第一次有机会跨进巨鹿路作协的大门,见到当时编辑部负责人之一的老作家魏金枝和小说组编辑、女作家罗洪、欧阳翠,经过他们热情帮助,这篇习作很快在该刊1953年五月号上发表。从那以后,我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而它们都经过魏金枝的亲自审阅和指点。”

1955年,费礼文的早期小说代表作《一年》发表于《解放日报》颇得好评后,1956年被调往上海《劳动报》当记者、编辑。不久,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成长》。1959年调到《上海文学》任编辑。1960年成为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期间写有《不落的太阳》等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出版短篇小说集《金色的雄鹰》,中短篇小说集《早春》和《竞赛没有结束》等。大都是描写工厂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工人们的心声和对未来的追求。

接着,他参与了电影剧本的创作,相继发表了《钢人铁马》《船厂追踪》《他们在成长》《风流人物数今朝》(根据自己小说《王林鹤的故事》改编,与艾明之合作),话剧《一家人》(与胡万春等合著)。

费礼文说,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中,一直得到老作家的关怀和培养,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如欧阳文彬写的《费礼文的“钢人铁马”》《致费礼文同志》,晓立(李子云)写的《费礼文短篇创作的新收获》等等,他们从点到面地剖析了当时创作的得与失,对自己帮助极大。

作为从产业工人中培养出来的工人作者,费礼文感慨地说,尽管那段时期,不少作品还很稚嫩,但毕竟反映了过去很少见到的工人生活,使得整个社会文学画廊中或多或少增添了普通工人和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但他毫不讳言,由于当时受到“左”或“右”思想影响,使有些作品变成了某项政策的图解。费礼文谈起过去的教训还带有激动。他说,比如我在创作电影剧本《激流》时,当时正是庐山会议后所谓“反右倾”时期,为了完成这一“主题”,就根据事先画好的框框,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尔后根据“政策”要求来编故事、安排人物。尽管当时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不少因“反右倾”造成的种种恶果,以及许多浮夸、虚假的东西,但是我却怕违反“政策”而把它当作“非主流”、“非本质”丢在一旁。结果是,剧本写得似乎离“政策要求”越来越近,而它所反映的却是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尽管这个剧本后来还是拍成电影发行了,但是这种只是为了图解某项“政策”和“中心任务”的作品,又怎么能打动观众的心?只能是过眼黄花而已。

他还说,又比如我在写一篇反映工人搞技术革新小说时,开始写得还较为生动,但等到我按“政策”框框去衡量它时,又开始害怕起来,感到这儿不符合先进典型标准,那儿有损人物形象,于是先对它一遍一遍地“磨平”,把原先尚能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些生动情节,都当作“犯忌”东西“磨”掉,然后,再脱离生活实际地对人物进行“拔高”,向所谓“高大英雄形象”靠拢,不断加大他的“英雄行为”和“豪言壮语”,直至顾不得吃顾不得睡,没有家庭生活,更不许谈情说爱等等,你想,这样的人物还能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吗?

费礼文是真诚的。不过他还欣喜地告诉我,今年正逢他创作生涯60年,上海作协为他编选的四本文集(约百万字)将出版,为正视这段历史,他“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己的作品。

唐克新:纺织厂里写“女神”

唐克新,1928年生。他只读过2年的书,12岁当童工,建国后进了上海国棉六厂。比起其他几位工人作者,唐克新的起点是比较高的。虽然他受的教育并不多,但是却接触了大量民间文学,他有一定的文艺素养和艺术积累。不过,唐克新心里很清楚,光有过去的一点东西,光有旺盛的创作力是不够的。

1952年,唐克新参加了电台的工人学习班,每周都赶去听课。文艺组的编辑陈榭和王友枚经常组织大家讨论、分析作品。他勤动脑筋,细心揣摩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各有什么优劣之处。他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一定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本质东西,并且要写自己熟悉、理解的生活。

唐克新对新旧工厂的变化十分敏感,他几乎是在一个夜晚就写出了处女作《车间里的春天》,讲的是要安装冷风机,使车间温度降下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文章寄给了《解放日报》,编辑没有怎么改,就登出来了。由此,唐克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唐克新熟悉纺织厂,了解纺织女工,自打这篇作品后,他的笔触有了转变,专注于写人物,特别是纺织女工,写他心目中的“女神”。纺织女工们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劳动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创举,他要用作品展示的,就是她们的美丽心灵。

《萌芽》编辑、老作家欧阳文彬在《文艺报》撰文评价唐克新,说他在写作过程中肯动脑筋、越来越重视工人劳动的热情的由来,又注重对人物本质力量的发掘,他创作的速度不算快,把很多时间都化在了提炼思想上。小说《种子》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种子》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了一位女工王小妹,从一个人们眼里的“累赘”,而无声无息地成了挡车的高手。作者采用心理线索和行为线索交相推进的手法,让读者心悦诚服。作者喻意,王小妹就像一颗种子,且是先天条件极差的种子,结果却结出硕果。把这种经验在全体工人中推广开去,使整个社会都“硕果累累”。这是何等美景。

1960年,唐克新又发表了短篇小说《主人》。小说的主角仍然是纺织女工,不同的是她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女工。她不甘心做机器和生产工具的奴隶,于是摆脱了“只是为了做生活方便”的朴素想法,而投入到改造旧技术和发明新工具中,完成了“从工厂的主人到社会的主人”的升华中。这是作者靠着对生活的熟悉揭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

1962年,唐克新发表了影响最大,争议也是最大的中篇小说《沙桂英》。年轻的挡车工沙桂英以连续10个月不出次布的优异成绩跨入了工厂的先进行列。然而,她可爱吗?小说正是以一个大大的悬念为读者揭开了她美丽的面纱。接着,在工区落后、调车争论和恋爱风波等多回合中,面对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工人阶级的责任等尖锐问题,沙桂英作出抉择。这样一个新人物使作品获得相当的深度。但当时有人却认为,作者把人物写得不高,作为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邵顺宝,更有“中间人物”的嫌疑,甚至更有人指责作者不应花这样的大力气来塑造这样的人物。但唐克新认为,这是他对现实生活和真实人物的理解和刻画。“先进人物带动、促进中间人物,正是沙桂英精神的一个闪光点,工人阶级的荣誉感和先进帮后进的思想使沙桂英成为当代文学女性形象中一个光彩熠熠的典型。”

对此,著名作家编辑魏金枝专门写了一篇《为〈沙桂英〉辩护》的文章,指出:“我们有些同志总是从主观出发,希望在工作中不出现精神状态低下的人物,只希望出现英雄,而且是完整的英雄。这种心意固然是好的,但也确实违反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唐克新本人坚持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遵循艺术规律,不能把原来真实的东西任意拔高而成虚伪的东西。《沙桂英》的诞生,体现了唐克新的文学良心和胆量。

唐克新后来被调到《萌芽》杂志当编辑,但他依然坚持下工厂,坚持写工人。十几年中结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车间里的春天》《种子》《我们的师傅》,中篇小说集《失去了威信的父亲》和长篇小说《夜海飘流记》等。

面对创作上取得的瞩目成就,唐克新没有停止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追求。粉碎后,他也开始反思工人形象的创作,他把关注生活的视野从工厂扩展到社会,从生产扩展到政治。期间,他写的《李天王》,就是反思后对于工人阶级人物特征的新观念,他向社会诘问,什么是老一辈工人身上应该继承的宝贵品质,老工人应该把什么留给后代。

1980年,短篇小说《选举》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大胆触及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敏感领域——干部选举。作者正式运用文学方式,参与到整个民族对现代化的思考中去。

1984年,他又为读者奉献的反思形象是一个失去威信的工人,最后还竟成为“杀人犯”。这是当代文学从未出现过的工人形象。小说的震撼意义并不在于暴露了中发生在工人家庭中的悲剧,而在于揭示了工人心灵上最大的痛苦。过去曾经是最受尊敬的工人阶级,为什么现在被先进、被帮助、被提高,为什么表面上的先进伟大,实际上却失去了威信?作者用他艺术上日趋成熟的笔触给我们描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一段惨淡的人生,发人深省。

陆俊超的“幸福港湾”

陆俊超,1928年生于上海崇明县的一个海员家庭,自幼随叔父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侨居。叔父是教师,有很多藏书,因此陆俊超虽然上学时间不多,但却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书籍,特别爱看张天翼、严文井的童话。稍微长大一点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成年后,可能由于在远洋船上生活的缘故,对欧美文学发生了兴趣,而且喜欢把欧美文学、欧美生活同中国文学、中国生活作比较。早在17岁那年,他就上船当水手。1946年回国后在所属的商船上工作,在水手舱里度过了青年时代。1949年解放时参加船上起义,后来在中国和波兰合营的中波轮船工作,先后担任驾驶员、大副和船长。

陆俊超接触许多不同国籍和民族的海员,又经历过漫长的航程,到过各式各样的码头和港口,听过形形的故事,这些都为陆俊超准备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而这时,时机到了。陆俊超说:“是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海员扬眉吐气,使中国真正有了自己的远洋事业。正是在这种完全崭新的生活刺激下,我的创作欲激发了,这才使我走上了业余文学创作的道路。”

不过,陆俊超清楚地知道,要把经历变成精彩好看的文学作品,并非容易。他在仔细阅读欧美海洋沿岸国家作家所描写的海洋生活的作品后,有了这样的体会:“不但要把海洋写得生动,更要写出人物的精神,人的精神才是文学的灵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写出了一个老人的价值,这是当代文学最动人的篇章之一。我还发现,欧美民族很早就有开拓海外市场的意识,民族性格比较开放,所以海员生活也比较丰富多彩。而中国人少有开拓意识,长期闭关锁国,民族性格也比较收敛,倒是中国海员的反抗精神却是出了名的。”

1956年,陆俊超的处女作《海洋的主人》写成,他像普通作者那样寄给了《萌芽》编辑部。中国的海洋文学很少,现代文学中只有冰心等人的一些零星描写,当代文学中陆俊超可谓是第一个海洋小说的作者。《海洋的主人》描写了一个年轻船长逐步变成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船长的过程。小说中优美的海洋风光,映衬着海洋主人的硬汉风情。当《萌芽》主编哈华从编辑手中接看这篇作品后,不由被感染了,当即决定发表。

初尝创作甜头的陆俊超大为鼓舞,他决定全方位地描写中国海洋工人这一伟大的群体生活。果然,在以后的创作中,他的观察“雷达”扫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从后来他创作的《姐妹船》《劳动号油轮》《海的回声》《台风》《幸福的港湾》等小说中看到,陆俊超书写的对象从船员、水手长到船长,无一不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一曲集体主义的赞歌。

中篇小说《九级风暴》是陆俊超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一场不逊于海上九级风暴的起义斗争,很有传奇色彩。小说讲的是1949年9月,停泊在新加坡的政府商船巨轮“凯旋号”,在地下党员和革命烈士后代的鼓动带领下,大多数船员响应起义,将巨轮开回新中国,回到人民怀抱的故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困难连着困难,在与内外斗争中,斗智斗勇,赢得了胜利。同样写好后,陆俊超仍以一个普通作者的身份,寄给了北京《人民文学》。虽然他那时已认识了有关编辑,但陆俊超告诉我,文学作品靠的不是名气,也不是关系,“投稿”才能看到它的“真质量”。编辑部真是慧眼识宝,相关编辑在来稿中读到了它,不仅是情节,更是被人物的心灵所打动,主编审读后毅然决定刊出,而且是破例。于是,1959年8月9月,这篇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海员英雄传奇分两期刊出。据说,该刊中篇“连载”还是第一次。

国际主义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陆俊超有段时间在中波公司工作,较多地与外国船员共事,较深地感受到国际主义的宽广伟大,所以从代表作《国际友谊号》到《铁锤和镰刀》《惊涛骇浪万里行》等,在结识和赞扬中国海员先进思想的同时,又宽泛地上升到了国际主义的高度,使之小说更真实,更显高度。

我们不能否认,陆俊超的小说中有过多的阶级斗争意识以及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对立的描写,使小说承担了过重的政治功能。但这并不是陆俊超作假,而是当时的历史就是那样在发声。陆俊超独有的海洋小说还承担了历史记载的功能。如昨日的苏联已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但陆俊超的小说里,依然记录和保存了这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

那天,在上海西区的一幢老房子里,坐在那间简易的书房里,听陆俊超谈论他的创作之道。远洋轮出洋一般得几个月,我好奇地问,这期间是写东西的最好时机?没想到陆俊超却说,不。因为,他是大副、是船长,“掌握远洋轮的方向盘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尤其是在远离陆地的大海之中,天气异常恶劣之时。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作为船长我也得全面管理。”所以,他的作品基本就是回港后,利用“积假日”写成的。

不过,他非常感谢船员们准确地提供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素材:“在船上,看来看去这几个人,讲话炒冷饭,翻来复去这么几句。穷极无聊,只好打牌或者恶作剧。从这个角度看,船员的世界又是太窄小的世界。然而,文学却要讲幻想、讲浪漫的。这需要人的化腐朽为神奇本事。几十个人,小小的天地朝夕相处,在漫长半年一年的航程中,把家里包括祖上的事都讲遍了。了解一个人没有比船上更有利。你不要他讲,他也要找你谈。船上的人各式各样,都看透了,闭上眼睛或写的时候,这些人物就一个个跳了出来。”

“把人物看透”,是陆俊超的本事,到了岸上自然能笔下生风。不用说,陆俊超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聪敏和刻苦。后,他仍没有停止创作,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相逢在安特卫普》是最好的证明。

陆俊超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他称自己是“慢手”。他说:“我自信每篇稿件都经过了长期酝酿,深深打动自己才动笔。完稿后至少朗读修改数遍,定稿后还将其搁置一段时间,我称之为冷处理,最后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再朗读一遍,若它仍能感动自己才将其寄出。我的主要职责是当船长,创作是业余爱好,我缺乏发表欲,追求的是质量,强调以勤补拙。”

一个为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海洋文学填补空白的作家,尽管当了大副、船长,依然在海洋文学创作中耕耘,可喜可贺。

记者手记

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陈思和曾在《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中写道:“海派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繁华与糜烂同体共生;另一个是现代工业发展中工人力量的生长。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

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留下的辉煌,它所描绘的是上海最为发达的工业行业、工业技术和最为先进的工人形象,它概括了海纳百川、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这与当时提倡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和民主精神的主流思潮相吻合。在当下社会,虽然遭遇拜金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冲击,但是工人文学关心民族工业的发展,关注上海的城市建设,为国家和自身利益大声疾呼,仍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描摹着我们所向往的“中国梦”。这或许就是今天我们重谈当年工人文学创作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教师个人学期总结范文 下一篇:职校学期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