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6 04:04:20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1

关键词:图书质量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品牌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建社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办社理念,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高校文科教材,在读者中、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对于人大社较为完善的品牌链条来说,较高的出版质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多年来,人大社始终秉承质量是品牌生命的信念,通过搭建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出版社实施品牌战略保驾护航。

一、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搭建完备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人大社领导队伍历来重视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形成这样的共识——出版物的质量应该是综合质量,既包括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也包括出版物的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装质量。因此,抓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需要有制度、有措施,人人参与、重在防范、确保落实,才能保证推出高质量的出版物,打造出版精品。

1.制度优先,于法有据

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方面,人大社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力求规范,所有规章制度都要于法有据,都要与国家的有关规定接轨;二是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力求实效,不搞花架子。规章制度不在烦琐,而在便于理解和执行。比如,目前国家对出版物质量只规定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人大社为鼓励员工实现更高的质量目标,又将合格产品细化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质量等级:合格标准与国家规定相同,而优、良标准则定得更高,社内依此也对达标者予以不同的奖励。

人大社依据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意见》等相关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并严格执行。主要有:《编辑加工基本规范》《书稿三审制规定》《书稿校对质量管理办法》《关于各分社设立质量管理员的规定》《关于编外审读员管理办法的规定》《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关于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规定》《关于封面、扉页和版权页各项责任的规定》《关于核红样检查项目的规定》《付印样通读检查制度》《成品书质量检查制度》《关于装帧设计质量管理办法的规定》《关于图书印装质量检查项目的规定》《关于实施图书印装质量动态监控办法的规定》,等等。近年来,为了适应出版社改革发展的需要,人大社及时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比如,2006年又制定了《图书印装质量评价表》,建立了一套图书印装质量评价体系,对图书印装质量进行更加严格、全面、公正的检查。2011年12月,为保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出版物质量,人大社又专门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重点图书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2.细化分工,明确责任

规章制度要落到实处,最终都要靠明确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大社就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作为出版社实施质量管理的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组长由总编辑兼任,常务副组长由副社长(副总编)兼任,成员包括了总编室、质管部、出版部的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对全社质量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根据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制定本社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质量目标;抓好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基础的质量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协调和检查本社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决定本社图书质量评优工作及奖励办法;对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作出决定。

在“领导小组”之下,各部门对图书质量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责任:

第一,质量管理部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有出版社日常性质量监督的职责,对所有出版环节的质量管理进行监控。质管部目前有资深编辑五人,管理着三十多人的外审专家队伍,负责对重点图书付印样进行通读检查,对成书编校质量进行重点抽查,对所有图书印装质量进行普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作出奖惩评定。

第二,每个出版分社(中心)设立一至两名质量管理员,负责分社(中心)内部的具体质量管理工作,检查本部门图书付印样;所在分社部门负责人和责任编辑对稿件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负主要责任。

第三,出版部负责人和各责任印制员对图书排版、印刷、装订质量负主要责任。出版部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员,直接负责对纸张和出版物的制作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第四,美编室负责人和责任美编对装帧设计质量负主要责任。

3.奖惩分明,有力监控

人大出版社各项规章制度均明确规定了各分社、部门、环节、岗位的质量管理责任,一般都有相应的奖罚办法。出版物的质量与分社以及编辑个人年底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与年终效益工资直接挂钩。对合作厂家的质量奖罚规定主要通过签订厂社协议的方式加以约定。每年年底,出版社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出版社合作厂家评估小组都要对各厂家的印装质量情况进行评比和评估,并两年颁发一次图书印制优秀奖和优良奖;对于印制质量较差的企业视情节予以一定的惩罚,直至终止合作关系。

二、强化流程管理,全面提升出版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和精品。品牌优先、精品战略、质量第一的理念在人大社已经深入人心。人大社通过对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质量和印装质量各个环节的层层把关,对出版质量形成了全过程的立体化管理。

1.严把选题、组稿关,确保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

政治质量是出版物的灵魂,也是出版社的生命。人大社在出版物政治质量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一点既是员工的共识,也是出版社的铁律。出版社严格实行选题报批制度,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送审制度。如近年推出的《学哲学、用哲学》(李瑞环著)、《改革、探索与发展》(李铁映著)、《传》(特里尔著)等社会影响极大的图书都严格履行了重大选题备案程序。

在强化政治质量的前提下,出版社对出版物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人大社所有出版物在正式列入选题计划之前至少要经过三关:第一关是策划编辑的选题立项报告,要重点论证说明选题的政治质量和内容质量;第二关是出版分社论证,各分社必须组织相关领域内著名专家学者对选题和作品的内容质量进行严格审查,重大项目须采取组织专题会议或匿名评审的方式确定其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第三关是出版社选题审批委员会召开会议,对所有上报选题进行审查批准。

正是由于严格执行一般选题报批、重大选题备案送审、三级选题论证等制度,多年来人大社在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和内容质量方面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为出版社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严把审稿关,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人大出版社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以此作为保证编校质量的根本基础。出版社总编室负责对三审流程进行监控,重点审核三审人员的资质与三审报告的完整性,并对稿件付印样和三审报告进行分类存档。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大社发展十分迅速,2011年出版新书近2?000种,文字总量达到7.3亿多字。在这样的发展规模下,由总编、副总编三人对书稿进行逐一终审几乎没有可能。为了实现快速发展与保障出版质量的协调统一,人大社在落实制度的具体做法上作了一些改革变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实施总编辑委托终审的制度——由总编领导的编辑委员会在各分社部门内依据专业技术职称、编校经验、技能、业绩等指标的综合考评情况,聘任最优秀的编辑担任该部门的终审编辑,并颁发委托终审聘书。这些社聘的终审编辑能够对书稿进行全面审读,根据初、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作出整体评价,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原有的终审功能,把终审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重点选题或个别终审人员有疑问的书稿,总编、副总编再增加一个审次,严格把关。同时,定期聘请专家对终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并对终审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动态管理。

人大出版社对担任责任编辑的初审编辑向来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员工除了须通过总署统一考试获得执业资格外,还必须接受由社编辑委员会主持进行的业绩情况考评,考评合格由人力资源部备案,方可正式担任责任编辑。

3.严把生产关,确保出版物的印装质量

在继续强化出版物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的同时,出版物的印装质量也被放到突出的重要地位。出版部对印装质量负全责,实践中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印前核片。出版物在付印胶片送达印刷厂之前,出版部有关人员须对胶片进行核查,严把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关,一方面检查核改是否完全准确,另一方面检查胶片质量是否合格,检查出片环节是否发生错误。

二是印装工序。印装过程中要求各合作厂家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操作。每道工序上下监督,下一道工序对上一道工序发生的质量问题有责任监督和纠正,否则将受到连带处罚。为充分保证读者利益,出版社不惜增加成本,要求重点图书、70克胶版纸以上图书或较厚图书必须锁线胶订。

三是材料采购。人大社历来对材料采购十分重视,专门成立生产领导小组进行监督管理。生产所用大宗纸张和装帧材料都须经领导小组批准,分社社长、策划编辑认可,由出版部对其性价比和生产厂家认真分析比较后确定。主要纸张材料要用知名品牌。对油墨、版材、胶订用胶、覆膜等材料的质量也都有明确要求。

四是样书送检。这是图书印装质量监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人大社要求,凡一本书批量装订之前,必须先装35册样书送社出版部、质管部、分社和相关领导的手中,经各方检查没有问题后方可成批装订。

五是入库抽查。评价图书印装质量的好坏,仅凭几本样书是不够的,大批入库书的质量状况,才能真正说明问题。出版部每月都要到书库对当月入库的所有图书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以质量简报的形式每月通报给各印装厂。对于检查质量达到优质品级的,工价结算时上浮一档;检查质量不合格的,工价结算时下调一档,以此引导厂家重视质量、健全制度、整改问题。

在不断健全社内印装质量管理机构的同时,人大社也将管理的触角伸进合作厂家。从2003年开始要求各主要合作印装厂必须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员,对人大社出版物在出厂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竭力防止印装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

三、提升编辑素质和编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编辑队伍

制度再好,流程再规范,也要落实到人。多年来,人大出版社在编辑招聘、培养和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编辑招聘方面,由于人大社是一家专业性很强的出版社,自2003年开始,招聘要求新入社编辑必须为国内相关学科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且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人大社编辑队伍中有硕士156人、博士16人、在职博士7人,硕士学历以上的编辑占到了编辑队伍的80%以上。

在编辑培养方面,每个新编辑一入社都会由所在部门的终审编辑作为“师傅”指导看稿,直到被编辑委员会授予责编资格后方可独立工作。同时,出版社每年都要举办新编辑入职培训活动,安排社领导、社内资深编审和总编室、质管部、出版部等部门负责人授课,讲社史、讲法规、讲经验、讲案例,还邀请优秀编辑谈亲身体会,使新编辑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牢固的质量意识和观念。

人大社鼓励并引导编辑不断充电学习,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编校技能。社内设员工培训课堂,举办编校技能大赛,组织相关编辑参加、总署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并鼓励编辑“回炉”高校在职深造学习。其中,员工课堂除安排资深编辑对特定问题进行讲解外,还邀请、总署、兄弟出版社的领导来社解读政策、传授经验。

几年前,人大社质管部在社局域网上建立了“质量论坛”,定期及时通报出版社质量情况,总结质量检查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供各种有借鉴意义的案例,并随时解答编辑提出的疑难问题。“质量论坛”的建立对于提升编辑技能、促进出版社质量管理工作发挥了显著作用。

总之,在这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出版社只有依靠品牌图书、精品图书才能取得优势并获得快速发展,而质量则是品牌图书、精品图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将质量视作出版社的生命,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编辑技能,进一步提升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为出版社实施品牌战略保驾护航!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2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宏观布局及结构的调整,高校科技期刊即将面临 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十分迫切。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队伍仍存在 一些 不足和问题,表现为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经营性管理人才;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 创新意识”亟待加强;缺少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因此应从战略的高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合理调整编辑队伍的人员结构;培养经营性的“领军人才”;抓好编辑团队建设,增强凝聚 力;按照市场规律抓好编辑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出 版事业的宏观布局及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加快发展我国的出版产业、积极参与国 际竞争的国家战略的导向下,大学出版社被推上了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的改制轨道。随着 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逐步实施[1],高校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也 必将面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虽然目前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尚未形成具 体的方案,但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市场,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如何面对即将面临的激烈的市 场竞争,是摆在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人员面前的紧迫问题。科技期刊市场化,人才是关键。现 就高校科技期刊的人才战略与队伍建设,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队伍的现状

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三大科技期刊群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无论数量还是 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促进高校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及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近10多年来,高校科技期刊人逐渐更新办刊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刊优势 ,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3] 。但是,我国高校 科技期刊的发展很不平衡,期刊的竞争能力普遍不强,没有自己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低,同 质化现象严重,办刊水平不高。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学报工作研讨会 上指出的,“学报目前总体上还是‘全、散、弱、小’状态”,“主动进取精神不够,改革 意识不强”,“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上述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反映了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队伍存在的 不足和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经营性管理人才。虽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基本上实现了 高学历、知识化、专业化,总体科研学术水平较高,但由于期刊编辑部普遍规模较小,不能 形成合理的人员梯队结构,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等严重失衡,尤其缺少懂 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亟待加强。由于高校科技期刊行政上隶属于高校机 关部门,编辑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机关人员基本一致,期刊的出版经费往往由学校事业费拨款 ,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编辑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期刊编辑往往靠经验办刊,坐等来稿,因此 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创新和进取意识。

三是缺少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高校对期刊的管理往往停留在行政干预上,对编辑部的 人力资源缺乏管理、激励机制,编辑部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编辑人员 学习、成才的机会不多,编辑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由于 高校在职称评聘、职务任命中普遍重视“高学历”,客观上造成了编辑人员放下自己的本职 工作,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不仅造成了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 了编辑队伍的稳定性,影响了编辑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从战略的高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科技期刊办得好与差,关键在人才。科技期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战斗力强的编辑队伍。我国出版业市场化进程的进 一步加快和深化,必将会引起出版业各类专门人才的争夺战,出版业各类人才的需求必将会 快速加剧。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认识,因为它关系着科技期刊 的生死存亡。

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功能健全的组织,承担着期刊出版以及围绕期刊开展多元化经营等 一系列活动。在其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有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专门人才,那种 “唯学历”、“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观显然是不能适应目前科技期刊的市场化进程和时 代步伐的。因此,应从编辑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调配、优 化组合,激活每位编辑的创造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培养经营性的“领军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部主任的专业水平及业务管理能力决定了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办 刊质量以及期刊的发展前景。编辑部主任不仅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还要有强硬的管 理手段和刚正的人格魅力,在管理的过程中擅用友谊和信任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 4]。一个优秀的编辑部主任,不但要善于平衡各种关系,以身作则,激发编辑人员的积 极性、创造性,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带动编辑人员,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捕捉适合本期刊发展的商机,为期刊的生存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

编辑部主任要有超前的思维与观念,不但要踏实抓好“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更要把 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上,以“出版”带动“经营”,以“经营”促进“出版”,围绕期刊 的品牌建设,作好与期刊品牌相关的多元化经营[4],不断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使 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期刊编辑部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出版与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多个成员共同来完成 ,这些成员就是一个团队。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将编辑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 队目标统一起来,激发每个成员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为实现团队总目标而努力[5] 。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成员对团队产生归属感,使编辑成员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从而增强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科技期刊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逐步实施,编辑队伍将 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编辑成员也会得到锻炼并逐渐成长。因此,编辑队 伍的建设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有利于编辑人才 成长的人才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培养人才、管理人才;二是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 的奖励、激励机制和氛围,让出版产业链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才尽快脱颖而出[6]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战斗力较强的编辑团队。

参考文献

[1] 于国华.我对出版社转制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9(9):45.

[2] 谭金蓉.论培育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 11):254257.

[3] 颜帅,郑进宝,佟建国,等.论高校科技期刊的6种属性.编辑学报,2009,21(2): 9798.

[4] 刘炳琪.论科技期刊主编的管理能力对提高科技期刊品质的影响.编辑学报,2006, (s1):6870.

[5] 余望.论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团队管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57160.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3

一、记者中心制的弊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进入九十年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都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中国媒体的现状是,媒体定位既是,又是信息产业。新闻媒介的功能大为拓展,从单一的宣传教育,增加到传播信息、舆论监督、提供服务和娱乐。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增大,报道方式从简单的动态消息发展到解释性报道,为读者、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媒体种类从较为单一的日报走向多元,报纸有日报、晚报、信息报、行业报、都市报;广播从综合到专业,增加了信息台、娱乐台、交通台;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增加了教育台,增加了多套节目;网站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并很快从综合网站发展到专业网站,从门户走向垂直。媒体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从政府财政拨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媒体结构从粗放到集约,大媒介逐步吞并小媒介,集团化趋势方兴未艾;媒介从相对的自由竞争逐步升级,走向垄断竞争,并面临着国际间的媒体竞争。

所有这一切都先于机制改革在新闻领域里展开。事实上,当新闻改革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新闻领域的诸多矛盾也就越来越醒目地暴露出来。症状集中表现在新闻产品的质量问题上,比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条线痕迹明显,生产性、工作性报道过多,各报、各台面孔相似乃至雷同等等。如果不从机制、人员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矛盾,矛盾恐怕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尖锐。为此,我们需要在机制方面找原因,看看记者中心制对产品质量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影响,以利于解决矛盾。

首先,记者中心制限制编辑思想的形成和实施。记者中心制事实上形成记者高于编辑的现状。新闻报道权、甚至发稿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记者手中,编辑无法形成自己的编辑思想,对版面、节目的总体策划、设计不够,难以形成风格。这些年强调“新闻策划”,即强调新闻报道的深度开发,但有些策划不是编辑根据版面特点进行的,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条线情况进行的。尽管不乏优秀之作,但有相当部分内容与版面要求、读者要求相去甚远。由于缺乏编辑思想,新闻报道中新闻性较差,新闻编排杂乱、零碎、相似或雷同的报道较多等问题都一一浮现出来。

其次,记者中心制给新闻报道方式改革带来难度。记者中心制中,记者来稿基本上决定了编辑的版面,这就给改革目前不合乎要求的报道方式造成了难度。尤其进入九十年代末,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媒体中崛起,它集文字、图像甚至声音于一体,时效性极强,并采取链接式报道方式,把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使读者通过链接可以看到完整的新闻报道。比如9月份发生的常德杀人抢劫大案,新浪网的相关报道就有200多篇。而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却既受传统新闻思想的影响,又受传统采编方式惯性的制约,无暇也无意对新闻的意义进行阐释,即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前景和影响不作细致的展现,只是习惯性地采用动态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由于记者缺乏对版面的了解,编辑又无权指挥记者进行追踪采访,导致新闻报道往往草草了事。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口味了。只有重视编辑的功能,才能积极地解决传统报道方式面临的困境。

再次,记者中心制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遏制有偿新闻。有偿新闻主要表现为新闻与金钱的交易。记者中心制中,记者对内控制着事实上的发稿权,对外控制着媒体与报道对象的联系。现行机制对记者权限并不加以约束(除法律、道德之外)。如果个别记者成了某生产条线的“代言人”,“以稿谋私”的现象一旦发生,有偿新闻也就顺理成章地上了版面。这种行为影响新闻质量不说,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编辑中心制实行编辑控制记者,而编辑不直接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则可以从机制上对有偿新闻有所遏止。

最后,记者中心制中生产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记者中心制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已与现在整个大环境不相适应,即在新闻采访、利益分配、信息交换等全过程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固定且滞后的人与人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已落后于时代,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地说,由于内部分工不合理,导致编辑、记者的发展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形成了不畅的部门关系,使编辑部的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不能达到最大化,甚至出现“集体磨洋工”现象。在新闻媒体中,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即指发稿数量和质量,采编人员协同作战、快速应变所具有的能力,以及获取受众认同的程度等。人员满意度则指记者和编辑通过工作获得的满足感,包括实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等。实际情况是,记者工作主要实行“计件制”,对数量的要求超过对质量的要求,并且受到的关注程度要大得多,在“名”与“利”两方面均优于编辑;编辑工作则较难评判,功劳也常被忽视,获得的满足感要大大少于记者。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新闻质量,使新闻产品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切实调整生产关系,才能适合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编辑中心制和记者中心制的不同

那么,什么是记者中心制?什么是编辑中心制?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记者中心制和编辑中心制是两种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在新闻领域的深层反映。

记者中心制是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新闻采编制度的结果。它以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为参照,在媒体内部设立了庞大的记者部。记者部下辖条线记者群,负责报道各条战线的工作和生产情况。记者不仅人数众多,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而且是“第一线”人员,处于中心位置,为版面提供各条线的新闻;而编辑则主要负责编辑版面,按照条线的重要程度安排新闻稿件的顺序。在实际操作中,记者的作用大于编辑。一方面记者来稿决定着新闻来源,记者如果不提供稿件,编辑就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记者的稿件又决定着新闻产品――版面、节目的内容甚至风格。编辑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新闻稿件文字加工,做标题,划版样,而不能策划报道、组织稿件。换句话说,编辑对记者选择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无从把握。所以,记者稿件基本上是以“原装”状态出现在版面上。俗称“大记者部,小编辑部”就说明了这种采编机制的实质。

而编辑中心制则是国际上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这种采编机制的特点是,尽管记者在数量上占多数,但编辑却拥有很大的权力。编辑不是“等米下锅”,而是“找米下锅”,可以直接分派记者的采访任务,派遣记者补充采访,甚至分配记者的奖金。国外的编辑中心制中,只有少数编辑具有这种特殊地位,有资格被称为Editor。还有一些编辑仅仅作为编辑中的“技术员”,不具有安排版面、调遣记者的权力,而仅仅进行文字加工、做标题等,他们被称为Copyeditor。总之,编辑的功能就是直接规划、掌管版面,围绕版面组织记者采访。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如果稿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要组织记者进行补充采访,直到稿件合乎要求。这种采编机制是针对报纸版面和读者口味而设定的,建立在新闻规律和市场原则的基础上。

其次,记者中心制与编辑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常常着眼于被采访对象,编辑中心制则着眼于读者;换句话说,记者中心制以稿件为中心,编辑中心制则以版面为中心;或者说,记者着眼于局部,编辑着眼于全局。

记者中心制把着眼点放在记者对各项工作和生产的宣传上,其实质就是强调被采访对象,即满足被采访对象的要求。有些稿件很可能是某个单位的日常事务、具体工作的报道,并不带有普遍性,但由于记者具有主导倾向,稿件仍然被编辑采用。这种机制下,记者提供的主要是自己所联络行业的新闻或生产信息,而对条线以外领域的新闻重视不够。它的版面特点是,行业性、工作性较强;版面的编辑思想不突出,内容较为零碎、散乱;读者兴趣体现得不够,社会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弱。

编辑中心制的着眼点则在于版面,在于强调版面的编辑思想与读者兴趣的结合。其实质是强调读者群体,在内容上满足读者兴趣;在编排上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以获得高额发行和广告。比如,美国著名的《华尔街日报》是一份商业与财经报纸,行业性很强。但它的一版却经常刊登具有社会共同兴趣的新闻作品,并摈弃传统新闻的五个W原则,采用解释性报道的形式吸引读者。他们投入的编辑力量很大,《华尔街日报》的200个新闻部门中需要600多编辑专门改写记者的稿件,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由此可以看出,在编辑中心制中,记者必须服从编辑思想,编辑则必须服从版面,服从读者需要。编辑是报纸产品的直接出品人,处于新闻信息、版面和读者的交汇点,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

最后,记者中心制与编辑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交融性不强;在编辑中心制中,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两者共处于一个系统,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担负报道任务。

记者中心制的组织类型是协商式,即记者、编辑两大部门基本上是平行建立的,两大系统较为封闭,各有不同的系统目标。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反馈程度较弱,不容易真正形成合力,形成团队协作。

编辑中心制则是参与式组织类型,即采用编辑领导记者的架构,使编辑、记者共处于一个系统。具体地说,编辑负责版面,下辖为版面采写稿件的记者,编辑与记者的信息交流是多渠道、互动的;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反馈很容易到编辑那儿,形成新的意见。从人力资源学角度看,这种机制可以保证编辑和记者的力量不致相互销蚀、形成壁垒、产生惰性,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目前,建立编辑中心制是改革措施,也是一种趋势。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编辑中心制呢?

依据国外通用的编辑中心制的内涵,结合国内已经实行的某些新机制的具体情况,我们作一粗略设计,以期抛砖引玉。

我们所说的编辑中心制,就是在科学地设计报纸全部版面基础上,构建以版面主编为骨干、主编下辖具体版面责任编辑、编辑再统辖记者这样一种编辑部体制。它以编辑系统为轴线,加大版面中编辑成分的含量,突出版面的统筹安排和深层思考,以求最大程度地适应宣传需要和读者要求。

具体说来,就是在编辑部门按需要设立若干主编,大致相当于兼管采访和编辑两项业务的部主任,让主编统管内容相近的几个版面。例如,有的主编可以管三四个经济新闻版;有的主编则可能只管一个版面。具体版面则由主编聘用责任编辑负责组稿、文字编辑等工作;责任编辑之下是围绕版面进行采访的记者,他们与主编、责任编辑形成直接的信息链,共同商量报道重点,并尽快地执行报道计划。

我们认为所要建立的主编制应该有以下特点:

首先,选拔合格的主编,形成对相近版面的统领格局,实现强势的新闻宣传和丰富的新闻信息传播,突出版面的独特风格。

所谓主编制,就是撤消传统的记者部,打乱按政府和企业划分行业条线的采编机制,根据报纸全部版面的科学安排,选取板块状结构,整合编辑部门。最主要的就是选拔主编。主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部主任,两者的指导思想、工作职责均有所不同。主编应该是新闻尖子人才,不仅熟悉采访业务,更要熟悉编辑业务。对报纸的编辑方针烂熟于心,对分管版面了如指掌,对版面涉及的领域和行业非常在行,尤其要善于宏观思维和组织领导。主编由总编辑直接任命并领导,他可以由总编辑授权,对下辖版面的责任编辑以及相关版面的记者进行任免聘用。主编上对总编辑负责,下对版面负责,把编辑与记者协调统一于一个部门之内,使之产生互动效应。

编辑部应该是一个富有层次的编辑系统。这个编辑系统的内在构成是这样的:

第一层次:总编辑、副总编辑,处于编辑系统的领导核心地位,接受党委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闻工作中得以贯彻;对重大的新闻报道具有决定权,确立报纸的指导思想,办报方针;直接领导各主编,协调人事及业务活动,负责处理整个编辑部事务。根据主编制的特点,报社副总编辑似乎不宜多设,不宜像过去那样各人分管一摊。

第二层次:主编。如上所说,设立统管编辑和采访业务的主编,分管多个内容与风格相近的版面或一个相对独立的版面,一手抓编辑,一手抓采访,是编辑部的“中坚”层次。

第三层次:版面责任编辑,负责具体版面编辑业务,下辖记者。

另外,设立几种相对独立、不直接负责编辑版面的编辑,如评论编辑、摄影编辑、美术编辑等;设立专业性的改稿编辑,他们无发稿权,专门负责修改文字,制作标题。

最后,建立为版面服务的记者系统,培养高级记者、名记者。

记者通常是处于编辑之下,为版面服务的。他们发现新闻,及时向编辑通报,并根据编辑的意见采写新闻。他们有义务分管自己片内的新闻,不致漏报。根据版面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新闻追踪,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的纵深发展。经过多年磨练,这些大部分由年轻人从事的记者行业将出现一批名记者、高级记者,他们有的可以晋升编辑,或者主编;有的可以开辟个人专栏,不受或者较少受编辑制约,因而在读者中具有更直接的、更大的影响。

建立编辑中心制涉及方方面面,难点很多。

首先,建立编辑中心制涉及宏观体制改革。

这些年,改革开放使人们对新闻宣传、信息传播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是我们进行机制改革的内在原因。但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面临着很深的矛盾,这些都使我们的新闻体制改革包括采编机制改革困难重重。

不久前,中组部、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启动,正在朝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将与党政机关人事制度脱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趋向发展。这一切为我们建立编辑中心制带来了契机。

实际上,建立编辑中心制就是建立符合新闻媒体特点的组织人事制度。通过实现编辑中心制,转变对媒体工作人员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实现新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向专业人才、优秀人才倾斜;通过建立编辑中心制,辅以聘用制、灵活的激励机制,深化新闻媒体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采编机制改革受制于多样因素,既需要条件成熟,也需要创新勇气。

现行机制下,新闻媒体等同于党政机关,有些新闻工作者也习惯于把自己看作国家干部。从思想深处看,“官本位”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很深,并关系到新闻采访作风和新闻报道。一旦进行机制改革,可能会有一批人难以转弯,甚至影响工作。

建立编辑中心制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旧有观念,尤其是官本位思想,大胆探索适合新闻传播规律的采编人员机制,调节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长期实行的记者中心制已经奠定了编辑、记者的职责权力、活动范围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固有基础。建立编辑中心制,则须完全打破其原有的内在规则,调整其原有的框架结构,这对现有机制必然带来极大冲击。

最深层的波动,源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建立新机制,利益受到最大冲击的应当是记者,记者将更多地受到编辑的制约。其次受到较大冲击的是部分中高层领导,他们有些人可能不再担任业务领导。相反,编辑的利益则得到了巩固,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人。如何对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调整,即保护什么样的利益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利相较选其重”,应尽可能满足整体利益,满足事业发展的利益。只有事业发展了,才有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的满足。

最后,建立编辑中心制涉及建立新型编辑队伍。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其实就是俗话说的“画版匠”,相当于美国某些媒体的Copy editor,距离新机制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只有提高编辑的自身素质,才能迎接挑战。编辑中心制下的编辑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编辑应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掌握或知道到哪里迅速了解各种信息,需要多了解基层,多掌握报道线索,以加强与记者协调作战的能力;第二,编辑应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尤其是宏观思维能力。他们是策划者和组织者,需要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及时组织稿件并布置追踪采访。第三,编辑应是全面人才,需要吃透中央政策,培养理论修养,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网络知识及其他新兴学科知识,以利于把方向出点子,搞好新闻报道。建立新型编辑队伍,不排斥淘汰某些原有编辑,提拔一些年轻编辑。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4

关键词 总编室;工作职能;转换提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33-02

总编室是出版社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全社编辑业务的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总编辑及社领导贯彻编辑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制定、调整并完成编辑出版计划;维护本社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协调业务部门的工作;组织形象宣传以及重点出版物推介;服务社内社外,为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等。所以,在出版社的工作中总编室不仅是桥梁和纽带,还是出版社运行的中枢,在出版社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守土有责,管理转型

作为出版社的核心管理部门,管理是总编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总编室的管理工作内容庞杂,主要有选题管理、出版物质量管理、版权管理这3个方面。首先,在选题管理上,总编室要树立选题全程管理的整体意识,加强选题流程化管理与动态监控。协助总编辑和编辑出版部门及时召开日常选题工作会议,确保编辑经营部门的选题及时汇总讨论;将出版成本和盈亏做实,做好选题计划管理,掌握后期动态,确保出版物有序、按时出版;尤其是做好重点选题的生产进度管理。其次,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要抓好重点图书的抽查、辞书及工具书的抽查、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的专项检查和年度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查。

在出版社的日常运营中总编室就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首先,总编室要以国家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出版行为及相关的出版物内容。其次,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确保出版物在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不出现问题。第三,要以著作权法为依据,在尊重作者权利和利益的同时,避免出现违法的出版行为。”

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物的兴起,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出版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化之外又被赋予了更多内容。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总编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有相应的转变与提高。总编室不仅应“守土有责”还应该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出版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出版社的“把关人”,“把关”不仅要避免问题,还要过滤信息和筛选信息。将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及时的传递给相关的人。总编室在选题规划时要强化政治意识,于国家政策、政府导向之中寻求出版的契机,协助出版社做好出版导向的方向工作,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例如,《中国台湾百科全书》《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就是服务国家需要的精品出版工程。

2 细致服务,组织协调

服务出版社的整体运行是总编室的基本职能。从选题、发稿、合同审定到为读者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维护出版社的形象,总编室的服务内容多、范围大、重要性高。大量日常性的、看似琐碎的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系着出版社的整体运行,会直接影响出版社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图书产品品质、整体社会形象。

在社内,因为总编室和的枢纽位置,总编室的服务对象从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到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和图书的印制和发行人员,在社外,因图书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总编室与主管领导机关、行业协会、媒体、作者、读者都要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员决定了总编室服务工作的差异性,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编室工作既需要扎实的国家意识、政策意识,又需要懂图书、懂市场、懂读者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应对自如,展示或代表出版社的形象。

服务的更高层面是总编室要进一步提升协调组织能力。这将直接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如在图书评奖的组织工作中,总编室的工作人员要脱离以往的组织材料,递交材料的简单性工作,要分析各种评奖规则和要求,为出版社遴选出最适合的出版物参与评选,同时总编室还要根据参评结果,和各类奖项的入选结果,认真分析总结,得出出版社图书产品的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出版社出版物的组织生产。

出版社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各个部门之间会有沟通不畅的地方,在出版社编辑部、印制、发行之间经常会有各类问题,协调沟通各部门,全局考量是总编室的重要任务,总编室是总编辑和出版社内各个部门的桥梁,是出版社信息的集散场。所以,总编室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把社里的决策和信息及时、准备地传达给各相关部门,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落实政策和规章,通过日常的监督把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3 信息分析,参谋建议

总编室是整个出版社信息流转的核心环节,在信息链上居于中心位置,这就决定了总编室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上有绝对优势。总编室可以研究出版社图书基本结构、图书出版情况等大量信息。总编室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信息的重要性,用好这些信息,服务于全社工作的大局。及时对本月度、本季度的发稿、选题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为编辑部提供可供发展的产品,为出版社形成在市场上占有优势的产品线做出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对自身编辑能力及资源的全面考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大型百科全书和工具书为主,发展学术著作、学生工具书、大众读物等多条产品线,坚持发展4+1品牌战略,进一步部署落实发展优势项目,增加产品集中度,打造优秀产品线,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参谋建议是对总编室工作职能要求中的高要求。作为外联的窗口和出版社的枢纽。总编室接触面广,就外部而言,它有渠道,有方式能够及时了解上级主管部门、其他同行、行业组织等的信息,就内部而言,它掌握着全社编辑生产部门的选题、发稿、出版等信息,总编室工作应该有所提高,也就是要在分析这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和方案,供社委会参考决策。同时,由于总编室还从事着大量的管理协调工作,与、国家广电总局和所属出版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的沟通,与出版社内部各编辑部门的协调工作,与出版社外部其他单位以及媒体的联络工作等。在出版社的整体工作中,总编室位居枢纽位置,关系出版社的选题、版权、质量等多处要害。这就要求总编室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出版社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及时、认真分析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解决方案,当好领导的参谋。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5

1.1数量与品种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目前我国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有4386种,其中医学期刊949种,占总数的21.64%,这足以说明医学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的医学期刊分为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检索性和科普性5大类;涉及到医药卫生科技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中华”系列、“中国”系列、“学报”系列、“实用”系列、“国外医学”系列”等多系列的局面。

1.2总体质量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学期刊的质量在稳步提高。从学术水平看,在1997年被引频次最高的100种科技期刊中[1],医学期刊占29种;在1997年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科技期刊中[2],医学期刊占20种。从编辑质量看,多数医学期刊基本执行了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部分或全部地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从出版质量看,各刊几乎均已采用电脑排版和较先进的印刷工艺及较好的纸张,做到了文字清楚、版面整洁。

1.3编辑队伍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已有数万人[3],其中不乏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精通业务、乐于奉献者,一支新型的精通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务,掌握最新医学知识和市场运营理念的的医学编辑队伍正在形成。

1.4管理工作为了保证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试行稿)》、《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等[4]。在日常工作中,医学期刊主管部门不是只负责审批新刊的创办和现刊的变动,而是对医学期刊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如定期对医学期刊主编进行岗位培训,组织医学期刊自查工作,对出版单位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扶持、协助主办单位为出版单位,提供或筹措资金、购置设备等。

2我国医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期刊结构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中对期刊的分类,现有949种医学期刊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R(医药卫生综合)及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医学期刊数量较多,分别为204种和165种,占总数的21.49%和17.39%;R2(中国医学),R3(基础医学),R4(临床医学),R5(内科学),R6(外科学)和R9(药学)类医学期刊分别为85种、64种、58种、72种、67种和72种,各占总数的8.96%,6.74%,6.11%,7.59%,7.06%和7.59%;R71(妇产科学),R72(儿科学),R76(耳鼻咽喉科学)类数量较少,分别只有9种、10种和10种。

2.2出版频率低,发表周期长对我国949种医学期刊进行统计,其出版频率分布以双月刊(35.93%)和季刊(48.16%)为主,占总数的84.09%,月刊占12.86%,半月刊占0.21%(只有2种),周刊没有一种。也就是说,出版周期长于季刊(含季刊、半年刊、年刊和不定期期刊)的低频区医学期刊占51.00%,半月至双月的中频区医学期刊占49.00%,短于一周的高频区医学期刊在我国还是个空白。我国医学期刊出版频率低,必然导致时滞长。有人对“中华”医学系列刊物标有收稿日期的44种期刊作了统计[5],得出其平均报道时差为14.67个月,而英美等世界著名医学期刊的报道时差大多是7个月左右。相比之下,在我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显然时效性差。

2.3学术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学术质量是医学期刊质量的核心,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在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的数量多少上。以美国《医学索引》(IM)为例,1997年我国只有56种医学期刊被收录其中,仅占IM收录期刊总数的1.76%[6];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检索工具,收录的我国医学和药学期刊只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国药理学报》[6]。

2.4期刊编辑出版不规范首先,医学期刊在编排结构上差异较大,与《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中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例如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等项目在许多期刊中根本没有设置。其次,医学期刊中的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我国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对一些医学术语进行了修订,但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烧”,“肝硬变”,“大肠杆菌”等旧名称的使用仍较广泛。再次,医学期刊中的论文摘要及参考文献编排不规范。此外,我国医学期刊在开本及其版面尺寸,封面设计,量、单位、符号的使用,表格插图的应用及标点符号、人名、地名的使用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不标准、不规范的现象。

2.5编辑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较低建国50年来,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编辑工作的性质、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使编辑队伍不稳定,高级编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医学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3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对策

3.1调整医学期刊结构,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我国医学期刊的学科结构不合理,这就需要医学期刊管理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种类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医学期刊的学科分布与医学学科发展相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疗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社区医疗的蓬勃发展又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因此,今后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专科医学期刊,全力扶持全科医学期刊”,以充分发挥其对医学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功能。

3.2树立精品化、国际化意识,提高医学期刊的整体质量

3.2.1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首先,医学期刊工作者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以提高期刊质量为中心的责任制和各项保障措施,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编、印、校诸环节都要力求精益求精[7];其次,医学期刊管理部门同样需要提高认识,认真行使其审读期刊、定期检查、监督指导的权力,并按相关规定根据质量高低给予奖励和处罚。

3.2.2制定编辑出版规范,谋求与国际标准接轨。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医学期刊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我国的医学期刊编辑规范,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期刊的规范要求和一些常规做法、习惯用法等,更要了解SCI等国际重要检索期刊对收录各国医学期刊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为进一步实现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2.3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打造精品。对于医学期刊,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医学期刊管理部门应立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有重点地优先支持已被SCI等国际重要检索期刊收录的或被连续评为国家优秀期刊的以及具有我国特色并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医学期刊,使其迅速成长为具有活力和综合实力、学术水平高的精品期刊,从而带动整个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8]。

3.2.4全力支持医学期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已出版的外文医学期刊有20多种,它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已经无语言障碍,今后对这些期刊要大力扶持,使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对于中文版期刊,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英文信息,如论文中附报道性英文摘要;把重要图表用中、英文同步刊出;每期重点推荐几篇值得推向国际的论文直接用英文发表。此外,医学期刊编辑部门还应有意识地吸收国际知名学者参与编委会工作和吸引国外医学工作者投稿,以提高刊物的国际知名度和促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3.3.1重视选拔和培养优秀医学期刊编辑人才。在医学期刊编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要大力推进期刊主编和编辑持证上岗工作的进程。无论是编辑部还是医学期刊管理部门都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学习和进修,使期刊编辑人员在思想理论水平、职业道德修养、编辑业务素质、期刊经营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3.2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针对目前高级医学期刊编辑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要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为编辑们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安排他们参加专业与编辑学术活动;支持他们从事与医学期刊相关的各种研究;鼓励他们在编辑岗位上建功立业。

3.4建立健全对医学期刊的评估体系及奖励办法医学期刊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人员,以目前实行的《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为依据,对医学期刊的质量从选题、编辑加工、出版印刷和装帧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估体系及相应评比办法,并把医学期刊评比工作列为一项日常工作长抓不懈。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可尝试将优秀期刊的评估纳入科技进步奖范围,获奖期刊的医学编辑人员应享有与获科技进步奖的医学科技人员同样的待遇,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办刊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

3.5加快我国医学期刊出版现代化的步伐首先,在保障期刊编辑、排版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期刊出版电子版本。其次,医学期刊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有实力的编辑部,建立自己的中英文双语主页,并通过因特网在各大搜索引擎(如Yahoo,Infoseek等)登记注册,以使广大国内、外读者了解这些期刊。争取在几年内使大部分医学期刊进入因特网,形成网络出版物,开展联网服务,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期刊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6

负责学院大小活动的新闻稿写作,同时反馈同学对活动效果评价,以新闻人的姿态时刻注意校,院内动态。

一、做好编辑部纳新工作,组建年轻团队。

编辑部为新成立部门,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按照团委工作要求,从编辑部的工作职能出发,经过个人申请,面试,笔试,复试重重筛选组建了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记者团。试用阶段团内共9人,最终录用成员5名。

二、积极完成任务,抓住机会提高成员各类文体写作能力。

不管任务大小,编辑部尽其能力,积极配合完成。大事记、各类发言、各种活动报道、其他部门的文字配合等各项文字工作任务给了部门成员机会锻炼,经过多次锻炼,一些优秀的成员已经能够独挡一面,部门成员的整体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任务完成效率逐渐提高。

同时,积极联系外界媒体努力将学生会活动推向社会。

三、做好部门建设,增强部门成员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门的任务接踵而来,部门建设思考的空间较少,但是通过工作中的不断交流,部门成员在互相帮助和鼓励当中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同时,以邮箱为桥梁,通过一些范文和写作模式的写作培训,实现提高部门成员素质的目的。

四、融入团委学生会大家庭。

继承“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分工不分家”的优良传统,编辑部和其他部门互相帮助共同前进携手共建学院团委学生会大家庭。

五、存在问题和拟解决方案。

整个编辑部作为团委一股新生的力量,在负担起各项责任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工作被动,职能不明确。本学期编辑部的工作被动,主动性未能发挥,部门不够成熟是造成此现象的重大原因。下学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发挥主动性打造属于本部门的平台,形成编辑部的品牌并将其以创新形式延续下去。同时,将以学院各网站媒体为依托载体,尽编辑部心力将院团委文化通过互联网发扬光大。

其次,任务完成后的反馈信息缺乏造成下次工作任务定位的模糊,这需要高度的默契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希望团委不断指导编辑部改正不足,促进编辑部的成长。

第三,审稿,编排时粗心大意,造成年第3期出刊出错率偏高,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我部门该认真谨慎检讨的.我部门在日后工作中,将全力把工作做到细处,降低出错率,把院刊做得更好,更具外院特色。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7

编辑部作为我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学校的文化建设、特色发展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对学校教师进行真实、有力的采访报道,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展现学校文化特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编辑部工作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编辑部工作计划1一、工作方向:

1、及时将我院的动态信息传送到同学当中,使学生对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我院学习生活情况。

2、将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反馈到老师手里,以便老师及时的针对同学中间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出现的亮点给予鼓励,以便使其能够良好的发展。

3、关注、关心其他学院建设,为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建设优质的校园氛围做出贡献。

二、部门建设:

(一)、召开例会,每周一次(特殊情况灵活变动)。

会议规定:

如果因事请假或者晚到,要事先说明。我们将建立严格的部门考核制度,对例会制度量化考核:对于一个学期未事先说明而迟到四次以上者,劝其自动退出部门;未请假而缺席者,三次以上即劝其自动退出部门;一个学期不能请假超过四次。

会议目标:

一个部门要发展,必须要团结,为了达到部门内部成员“和而不同”的目的,我们要加强内?a href='//www.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钡娜鲜逗秃献鳌K裕诓康墓低ń涣饔Π谠谑滓恢茫?/p>1、每次会议结束后进行部门成员总结,可以谈近期工作上的发现和收获,也可以聊最学习情况,更可以是对于部门内部建设的提议。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热情讨论。

2、鼓励成员多交流报纸的编辑、排版工作,营造好的部门文化气氛。

3、通知部员学生会近期的活动安排,组织学生会的工作。

学校编辑部工作计划范文

(二)、我们的部门提-事素质,根据我部的职能,现在暂定以下培训:

1、写作培训,主要是策划、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等培训。

2、新闻写作培训,主要是通讯、采访、评论的写作。

3、摄影培训,如何拍摄具有新闻意义的瞬间或者镜头。

(三)、记者团建设,努力将记者团建设成为我们学院学生和老师的眼睛,每人配发记者证,做到证不离身,有有访必采,不知拘泥于学校,学院,学生。

随时注意加强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建设。

(四)、建设部门文化。一个优秀的部门必然有着优秀的部门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在我们部门内部尚未形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寻找新的方案和出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特色活动。

三、部门活动

1、联合其他部门合作组织学生活动。

时间、主题因时而异。

2、举办征文比赛。

主题应富有时代气息,易于,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3、采访工作,将采访内容在系刊刊登。

主要针对系领导、老师、学生会干部等,指导大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报纸板块的设计

1、增添教师风采板块。

2、报道学院近期教育工作动态。

3、增加摘登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新闻消息。

4、为学生课外阅读服务,摘登近期报纸杂志上适合学生阅读的精美小说、故事、散文、诗歌、面向广大学生,使他们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文学爱好的兴趣。

5、选登学生优秀作文,为广大学生提供发表优秀作文的园地,鼓励、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和工作能力。

6、在文章内容积极健康的原则上,版面形式由干事自主创新。

四、创新设计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优势,在校园网上创办特色数据库,拟建三刊电子化期刊共数据库,方便作者查询有关的信息资源。

2、设立学报优秀作者奖、优秀稿件奖、优秀编辑奖。

学校编辑部工作计划范文

五、结束语

编辑部是联系书院与学生的纽带和强梁。在这个使命的前提下,我们部门的工作相对比较琐碎,但是我们会合理安排,争取不落下一个活动的报道。编辑部的人员有-和梦想,现在是我们上演绚丽青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努力,不管会面对怎样的困难。而继承优良传统,寻求新的发展高度势在必行!我们在行动!

四、在本学期的比较大的活动中,协助各个部门作好工作,做好稿件的征集和编辑工作,尤其在本学院的演讲大赛中帮助学习部做好演讲稿的筛选工作,发挥编辑部的重大作用。

五、坚持三步走战略。即征稿、审稿、出书,首先在学院发放征稿启事,并把征收的文章出版在我们的《阳光语录——展理学院风采》上,供广大读者品读。

六、配合社里及各部多拉赞助,补充经费,为我们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同学们多写稿,多投稿,奖励优秀小作者。

七、听从校编辑部的安排,积极配合和支持校编辑部的各种活动,为校编辑部即将出版的半月内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部是一个年轻的部门,到现在我是第三任部长了,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在自己的手里把编辑部做成一个能承胜任绝大部分文工作的部门。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编辑部的工作一定会处理的有条不紊。编辑部会积极努力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相信我,相信我们编辑部,相信编辑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编辑部工作计划2新学期伊始,学校各项日常工作已开始进行,为更好地服务于老师学生,我部正积极运行着本部地工作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的工作计划,计划如下:

一、系刊出版方面

1、50系刊的排版、审稿已完成,应及时打印成册,在3月初分发给我系各班级,并与此同时做好第51期系刊的征稿,提前做好宣传,以便使有意投稿的人有足够时间准备。

这学期要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的同时,保证系刊的质量,做到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在去年的基础上,让我系的同学活跃在电气风貌里,向全院展示我系学生的风采与活力。

2、3月份是我院的“雷锋月”,我部将围绕“雷锋精神印我心”的主题,举办一次征文比赛,而同时第51期的系刊也将围绕于此展开,充分而有效地弘扬雷锋精神。

以征文比赛为媒介,以系刊为平台,展示我系学生的雷锋风貌,以此来促使大家更好的学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我部将在系刊中设置一个专栏,以此来反映雷锋月我系学生的动态。

3、4月份是我院的文化月,在文化月期间,我部将配合院里的相应的活动,积极响应活动主题,同样是以系刊的方式来展示我系学生的动态与风采,及时整理我系各项主要活动的通讯,并打算将52期改版,设为以文化月为主题的专刊,争取在52期中增添几个栏目,如开心乐园、生活小贴士等一些实用而有趣的内容,丰富同学们在文化月的日常生活。

二、部门交流合作方面

1、征文比赛将再次与学习部联手,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我部要更积极主动的与学习部配合,在细则上要有效地商量统一,工作中彼此互助,争取使此次征文比赛比上一次的更成功、更有意义!全方位的反映我系学生的风貌!

2、雷锋月与文化月期间,对于我系个部门的承办活动,在保证系刊正常出刊的同时,我部要积极协助其他部门的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我系各部门的联系,维护团队之间的友谊,以使我系各部门的活动办的更精彩、更顺畅!

3、交流不仅仅是大二部长之间,更重要的是各部门学生干事的交流。

为此,我部要求本部的学生干事不仅要在工作上与其他部门的学生干事合作,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互相帮助,协助彼此解决一些问题,要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我部成员与他部的交流,为以后更好地合作做铺垫,促使我系各部门和谐相处,增强电气系学生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成为一只出色的团队,为我系争取更多的荣誉!

三、内部管理方面

1、上学期由于我部管理不够严格,致使我部部分学生干事的积极性降低,做事易拖沓,使整体的工作效率有所降低。

因此,这学期我部的管理要渐渐加强,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来逐渐提高我部成员的积极性,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改变一些工作方式,如模拟公司的办公环境,组织我部成员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我部成员,使之提高个人能力。

2、我部不仅要出版有质量的系刊,更要注重培养我部成员的能力,通过编辑工作,要让他们真正的学到东西,并让他们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实践的成果鞭策他们前进,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更好的展示自己。

一个团队的核心是团结,团结的基石是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在管理中,应突出此点,让我部成员学会如何与其他成员更好的合作,同一个目标,需要统一的管理,达到共同的高度。

编辑部工作计划3新闻编辑编辑部主要负责学生会各项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以便于广大师生了解我院学生会各部的各项活动,捕捉、整理信息并及时向校内各媒体单位汇报我院工作情况,加大我院的宣传力度,增强我院的知名度。

一、工作目的

新闻编辑编辑部是学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分团委和学生会主席团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协助其他兄弟部门,服务于广大同学。本部开展的各种宣传工作,力求体现出我院和同学们作风严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学院风采,为我院和广大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工作计划

(1)我们首先要做好新闻编辑编辑部的基本工作,充当好电信学院向外展现自我风貌的平台和外界了解我院的窗口,对我院和学生会的最新动态做出及时的报道。

(2)加强各位成员对新闻编辑部的认识,将我部门发展成一个团结向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所以,要加强各成员思想认识,建立学习性组织,不断提高个成员的写作水平,提高发稿量。

(3)新闻编辑部争取与《校报》和广播站沟通交流,积极向《校报》、广播站、航标灯投稿,力求加大我院新闻的发稿量,更好的展现我院风采;加强与本市各大报社、网站、广播台和电视台的联系,对有价值的新闻编辑将向镇江市各大报社发送稿件,并邀请电视台前来进行新闻编辑报道,加强我院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双向沟通与了解。

(4)除去文新闻编辑外,我们部还将会每次活动的图片资料进行留档保存,建立一个完整的图片资料库,将文与图片资料分类整理保存,尽量做到对每项活动都有报道、有存档,以便于老师和同学们阅览、使用,力求使新闻编辑部成为我院学生会的信息库和资料库。

(5)我们要继续保持学工在线网站的更新及维护,对网站存在的问题尽量找专业人士解决,及时向我校及我院同学展现我院的风采,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们电信学院,热爱电信学院。

(6)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新闻编辑部决定结合本部特色,开始筹划创办院刊。这是我们的一个新尝试,新挑战。我们要周全考虑创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多向老师们和学生会其他的同学沟通和请教,在同学中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不急于求成,尽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将其发展成全校都能接受的优秀刊物,以曾强我院的影响力。

(7)努力协调好各个成员之间以及工作上的关系,公平分配各项任务,努力做到让各个成员都有事可做,让各项任务都有人负责。这样不仅能增强各个成员的责任感,也能让他们更深入了解本部门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

三、完善部门制度

(1)每次按照规定时间召开列会,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2)新闻编辑部对各部员的考察和评定,将统一按照学生会拟定的标准实施,如每次例会的到会情况、工作手册的记录情况、工作态度(如是否积极肯干,是否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富于创新精神等)级工作水平的情况,都将准确地记录在册,在年终评优时作为参考。

总结:对新闻编辑部,我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协调与其他部的工作,从实际出发,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开展特色工作,使工作效率达到最优。我将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计划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以期更好的立足本院,放眼全校。力争更好的服务同学,开展高效优质的具有本学院特色的活动,将学生会工作与学院成长紧密结合,迎合信息时代的主旋律,作一支e时代的先锋!

编辑部工作计划4一.总体打算

1.按期召开例会,每周一次(特殊情况灵活变换)。

成员彼此交流周刊的编辑、排版,营造好的文化氛围;通知部员近期的活动布置,组织安排编辑部的相关事宜。

2.出版《师之趣》周报和季刊。

面向校内外教师约稿和征稿,预计出版周报30期,季刊四期。

3.积极主动地举办的各类活动,将教师的特色与活力展现出来,并进行积极报道。

扩大宣传力度,把学校的新闻、亮点等及时、准确的报道出去,促进我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我部将更好地和其他各部融合在一起,积极和兄弟部分合作组织常识竞赛,从而更好地促进各部之间的协作,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具体安排

七月份:编辑出版《师之趣》夏季刊。责任人:卜庆振、乔波

八月份:组织编辑《师之趣》--暑假网络版,开展网络读书交流活动两次。责任人:李海燕、樊祥惠

九月份:春蕾文学社开展社长竞选活动。开展暑期读书写作交流活动。举行-- 年第 3 期网上论坛。责任人:尚昌英、卜庆振

十月份:组织秋游采风活动。 编辑出版《春蕾-----学年度合订本》、《师之趣--秋季刊——校本课程专号》。责任人:赵桂芸、王新

十一月份:开展了“师之趣教育征文活动”。举行--年第4期网上论坛。责任人:焦政、权柯柯

十二月份:评选“师之趣编辑部--年度人物”,组织年度总结交流活动。责任人:焦成杰、李超

同时,本年度我们将继续开展各项文体、公益活动,让老师们更加愉快地完成各项面工作。我们将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调动部员积极性,力求编辑部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编辑部工作计划5一、提高新闻宣传-引导水平,为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树旗定向,以使-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挞-,形成社会-的健康主流。善于处理热点问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使-导向实现正效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出精品,创,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

二、要做好我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宣传报道,做好对内宣传

在新闻的焦点上,我们要求新闻将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惜篇幅,深挖深究,形成重头报道,力争一期新闻,在群众心中打一个烙印。我们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要求,明确责任,准确定位,坚持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每天发生农业、农村、农民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动情故事和农民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文化精品、通过声音、通过电波传递给广大农民,切实为“三农”服务,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应“三贴近”要求,改进节目结构,扩大农村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在广播节目的结构设计上,将逐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以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播报最新消息,关注人间万象,传承社会文明为宗旨的《峄城新闻》,以短新闻为主,内容全,种类多,既有动态报道,也有深度报道,既有时政新闻,也有社会百态,既有领导活动,也有群众实践。

随着峄城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壮大,我们在制播方式上,将变过去单一的录播方式基础上,发展为录播、直播两种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形成听众与电台互动,吸引的听众参与,提高收听率;在节目设置上,将精心设置《峄城新闻》、《法制与生活》、《三农直通车》等7个录播节目和《与你同行》、《生活资讯网》、《娱乐新干线》、《戏曲大放送》等直播节目,在播出时间上由过去的6小时延长到12小时,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收听人群的听众需求。

三、切实提高峄城区的知名度,做好对外(上)宣传

1、在现有基础上,认真分析上级台的用稿需求,查找问题,寻找对策,同时加大在省级电台的上稿力度,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工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自主创新等主题,及时宣传和挖掘我区各单位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作法,加强对我区各项工作的报道力度,切实提高峄城区的知名度,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县。

2、加强的学习培训力度。

继续选送优秀到省市电台学习培训,进一步熟悉省市台报道的重点,加大重点新闻的报道。

3、进一步搞好上联,做好通联。

继续加强与上省、市级台及兄弟电台的业务联系峄城人民广播电台继续加强与7个镇街站的通联工作,及时下发宣传报道要点,确定节目选题,做好内外宣传工作。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8

关键词:转企改制;出版社;总编室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32-02

随着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新的经营和竞争环境下,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出版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总编室作为出版社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出版新形势下,其工作特点与重点、工作方向与方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总编室工作,找准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探索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提升总编室工作水平,使之在出版社不断做强、做大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总编室的基本职能

总编室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通过协调与管理工作来保障图书出版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具体职能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协调功能。(1)内部协调。一本书从收稿到最终出版,需要经历收到稿件、选题申报、合同的签订与登记、三审三校、审稿意见的落实与检查、书号和CIP的申领、美编封面版式设计、新书出版信息的上传、样书的检查与分发、合同执行情况的检查及稿费的开具、发稿档案的整理与归档等一系列具体、繁杂却又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一个出版社,每年编辑出版的图书成百上千种,要使这样的一个庞大系统工程能够有效地运转不出差错,就需要总编室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功能。它在出版社中的地位就如同人的中枢神经一样,指挥并协调各个环节的出版进度,及时解决出版环节中产生的问题,确保图书出版流程的高效与顺畅。(2)外部协调。除了协调出版社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总编室还应充分协调与之相关的外部相关单位或个人,如书号、CIP的申请需要做好与所在省新闻出版局和国家CIP数据中心的协调工作,以保证出版进度不受影响,而高校出版社的选题还需要其所在的学校审批通过后才能上报教育部及新闻出版总署,还有重大选题的备案等。同时,总编室要完整、准确、清楚、及时地将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指导意见、工作布置传递给本社,还要做好外审人员的联系及沟通,以及读者意见的反馈等。总之,总编室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协调功能,决定着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工作能否有序高效地进行,因此,总编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熟悉图书编辑出版业务,踏实细致地完成每一环节的工作。

2.管理功能。总编室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如书号管理、CIP申请、图书质量管理、编校工作量统计、新版书与重版书统计、出版合同管理、书稿流程管理、书稿进度管理、样书管理、书稿档案整理、稿酬计算与发放、评奖和重大项目申报、搜集资料、宣传筹划、著作权管理与涉外版权贸易等,均需要通过总编室实施管理。总编室要拓宽管理职能,加强图书出版的把关,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强化信息工作,开展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协调,发挥出版社整体功能。总编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联系本社实际,研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加强精细化管理。

3.窗口功能。总编室是出版社对外联系的窗口部门,一般都要定期地参加外部各种与出版业务相关的会议及培训,与管理部门、各个出版单位相关人员的接触也较多。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与管理部门及其他出版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学习出版行业内优秀的管理方法,为本社的管理创新提供借鉴。同时,在对外交往中,总编室代表着出版社的形象,应该与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及与本社业务相关单位建立友好的工作关系,为本社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是总编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为编辑、上级部门、作者以及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与编辑相关的工作环节认真负责,耐心解决环节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编辑能够专心完成本职工作,提高图书出版效率;对上级部门的各项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其交付的各项任务;对作者的疑问及要求能够按照所签合同规定办理,及时支付相关费用,使其满意而归;对读者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认真听取、具体记录并交与相关责任编辑解决。

5.信息传递功能。作为出版社的“枢纽”,不论是上级管理部门最新制定的政策法规,图书编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者的出版要求或图书出版后的各类问题,还是读者提出的购买要求或反馈的错误等,都需要总编室进行信息传递,分门别类,准确地提供给其负责人解决。如果少了这些信息的传递,出版社便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另外,总编室还应主动捕捉图书出版信息、专业学科发展信息、图书市场销售信息、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 图书所属专业的专家、学者的评价意见等方面的信息,做到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有用,努力为出版社的经营决策服务,做好社长、总编的参谋和助手。

二、转制后总编室工作应做到“四个转变”

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后,要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总编室作为出版社的编辑业务管理机构和社长、总编的办事机构,必须首先转变传统观念,用企业的思维办事,具体应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转变思维方式,提升工作标准。当前,出版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版社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管理向企业管理的转变过程。因此,总编室也要完成从专心埋头于事务性管理服务工作向抬头面向市场的“华丽转身”,工作标准和要求也应随之“水涨船高”,不能再满足于置身单纯的编务部门,而应该从市场要求出发,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出发,将编务工作与市场运作对接,将工作理念与市场特点融合,充分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发挥自身在上下联络、内外沟通方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推进出版社的市场化进程。

2.转变价值观念,提升工作质量。总编室的工作看似都是一些琐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都是一些“跑腿”、“收发”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但正是这些“小事”才成就了出版社有序运转的“大事”,总编室人员首先要转变价值观念,不要“妄自菲薄”,特别是转制后的出版社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增强、现代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对总编室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总编室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3.转变服务理念,提升工作水平。服务性是总编室工作的根本特点,具体表现在为社长、总编服务,为上级管理部门服务,为编辑、作者、读者服务等等,转企后,为适应机制转换的需要,总编室的服务理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从过去的“被需要”转向现在的“我需要”,从过去的以领导指令为导向的被动服务,转向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动服务,并在服务的范围、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出版社加速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现阶段,出版业正沿着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的道路发展,数字时代的风生水起,无纸化办公的全面普及,使得总编室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编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方便了各种数据的采集、汇总和上报,网络化办公更是加速了工作流程,这就对总编室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外,还要善于迅速、准确地调用各种资料和数据,把编务信息管理与应用作为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的数据库系统,为出版社其他部门提供各种数据支持,从而推进出版社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新时期总编室工作应重视“四个能力”的加强

转制后的出版社总编室要想在出版社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沿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前进,做到“把关到位、参谋到位、服务到位、协调到位”,这就需要总编室工作人员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加强政策解读的能力,做出版社的“风向标”。总编室是出版社主要的收发文件的部门,但不能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起到一个“收发室”的作用,特别是转企改制后要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解读,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时刻以出版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为指导,把握好市场的尺度,确保本社不出版违背党的出版方针、国家出版政策法规的图书,为图书出版工作指引方向,使之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2.加强创新工作的能力,做社领导的“参谋部”。参谋职能是对总编室一项较高的职能要求,总编室接触面广,就外部而言,能够及时了解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出版社的信息;就内部而言,掌握着全社的出书工作,容易发现出版社在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总编室工作人员要具备创新工作的能力,为社领导当好参谋。比如:创新选题管理工作,围绕出版社经营目标为社领导提供选题决策依据;创新信息管理工作,加强数据的收集、汇总与分析,为社领导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科学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项科学管理制度,改善本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通过这些工作,切实做好社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3.加强灵活工作的能力,做编辑们的“好帮手”。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要求图书从选题策划到正式出版的节奏性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十几天就能出版一本图书的例子屡见不鲜,当然我们反对粗制滥造,但这也证明了图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总编室工作人员要学会灵活机动地处理紧急问题,在不违反工作原则的情况下,尽力想办法为编辑们解决问题,科学安排好各环节的衔接,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惠,比如:书号申领、CIP数据申报都有一定的加急处理的名额,还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加快出版进程。总之,只要肯想办法,就能够为编辑们快出书、出好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加强协调沟通的能力,做出版社的“协调处”。转制后,出版社面临的各种关系更为复杂,所以总编室的协调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一是协调好本社编辑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出版社与上级出版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出版社与媒体、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在出版社内外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做好上下配合、内外协调,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总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步入企业环境下的总编室如何进一步优化岗位职能,挖掘现有出版资源的优势,为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出力献策,这是身处总编室岗位上的每位工作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的方向,总编室人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素质,才能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进而在出版社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秀全.新时期出版社总编室的职能定位[J].科技与出版,2008(8).

[2] 吴慧娟,陈晓溪.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总编室工作探讨[J].出版参考,2012(19).

上一篇:技校学生总结范文 下一篇:老师对学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