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30 06:31:22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1

电解质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热点。从命题形式和题型上来分析,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从知识点方面来分析,命题主要涉及: ①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②盐类的水解;③离子共存;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⑤离子的推断和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本文结合我校实施新课标三年来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 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必须注重相关概念的理解。要理解和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对它们的辨析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字,也就是说,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些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2. 高考中的常见题型

高考命题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题型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概念辨析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 离子共存问题,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得分与否取决于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是否充分。①有些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②有些要求不能共存,但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如溶液的颜色、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溶液的酸碱性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①书写。让学生严格按照“写、拆、删、查”的步骤书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书写的难点在于过量问题,采取的策略应抓住少量。②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原子、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3. 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从高考试卷来分析,电解质考查不外乎两大块: ①概念;②离子。对于基本概念考查,只有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对于离子问题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 ①离子共存;②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③离子除杂和鉴别;④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决离子共存问题,认真审题是关键。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加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要紧抓离子反应实质,只要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都会容易解答。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首先要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2

“自主诊断”可从以下方向入手:

1.解题障碍

①找出做错的题的出错原因。②对那些答题过程不顺畅、出现障碍的题,要记下解题突破口或者关键词。③记下特殊的、易错的现象、方程式、分子式、知识规律等。④总结解题模板和解题感悟。考生不妨把做过的练习和试卷拿出来,进行以上总结,另取笔记本或者直接在试题旁的空白处做记录。今后在做题中也需注意同步做记录。

例1 某透明溶液里只可能存在下表中的离子,该溶液能跟金属铝反应放出氢气。依据反应后铝元素存在的形式,判断原溶液里离子大量存在的情况:

阳离子 Mg2+、Fe3+、Ba2+、H+、Ag+

阴离子 SO、CO、OH-、Cl-、NO

(1)当生成Al3+且有金属铝剩余时,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2)当生成AlO且有金属铝剩余时,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错误答案:(1)Cl- 、NO Mg2+、Ba2+

(2)Ba2+ Cl-、NO

障碍诊断:本题存在审题错误。①“透明溶液与无色溶液”混淆。透明溶液可能是无色溶液,也可能是有色溶液。审题时将透明溶液等同为无色溶液,错误地排除了Fe3+的存在。②“原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与“反应后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混淆。本题是要推断原溶液(即反应前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而不是加入铝之后溶液离子的存在情况。③忽视了任何溶液都呈中性(阳离子与阴离子必须同时存在)。

解析:(1)加入铝生成铝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大量H+,而能与H+反应的阴离子SO、CO、OH-则不能大量共存;又因为H+与NO共存时相当于稀硝酸,表现强氧化性,会与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Al(NO3)3、NO和H2O,而不产生H2,排除了NO;阴离子只有Cl-,而Ag+与Cl-不能大量共存,所以可以排除Ag+;由于Fe3+的氧化性比H+强,铝优先与Fe3+反应,当Fe3+完全反应生成Fe2+后,剩余的铝方与H+反应,产生氢气,所以无论Fe3+是否存在,一定会产生氢气。总结可知,不能判断Ba2+、Fe3+、Mg2+是否存在。(2)加入铝产生氢气,生成偏铝酸盐,说明原溶液一定存在大量的OH-,则与OH-反应的离子Mg2+、Fe3+、H+、Ag+不能大量存在;阳离子中只有Ba2+存在,则与Ba2+离子反应的SO、CO离子不能大量存在;无法判断Cl-、NO是否存在。

【答案】(1)H+、Cl- Fe3+、Mg2+、Ba2+

(2) Ba2+、OH- Cl-、NO

2.知识漏洞

知识漏洞是解题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教材知识细而广,教材之外有延伸,考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要及时发现,及时补充巩固。如:

(1)复习深度不够,对教材知识掌握不到位。这是知识漏洞的主要方面。

(2)教材延伸知识。例如,判断“无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是否正确时,考生会受教材中多数化合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误导,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实际上,教材延伸知识“SO2+Na2O2 Na2SO4”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教材边角知识。例如,欲除去AgNO3溶液中少量的Ag2CO3时,考生很容易与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进行类比,误用Ag2CO3 + Ca(NO3)2 2AgNO3+CaCO3原理答题。但由于Ag2CO3难溶于水,而盐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盐都可溶,考生常忽略这一点而出错。

(4)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的知识规律。例如,Na2O2与H2O、CO2反应,Si、Al与NaOH溶液反应等的电子转移数目以及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中需要分步探究其反应本质,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解释。要补充这些知识,需要考生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讲解或者在平时做题、阅读中总结。

3.方法误用

高考限时考试,技巧就代表分数。同一道题,可能由多种途径得出正确答案,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还可以减少错误,提高得分率。

解题方法有:(1)筛选(或排除)法。抓住题目条件或明显信息,先跳跃式确定容易判断的选项。(2)推算法。将计算问题转化成推理加计算问题,减轻计算负担。(3)终态分析法。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淡化过程,抓住始态和终态存在的物质进行分析。(4)常用技巧:守恒法、差量法、极端假设法、分类讨论法、关系式法、一边倒法、三态法等。

考生看到题目,不能埋头就做,要先冷静审视分析,如画出图像或流程图,挖掘隐含条件,想想是否能用简便的方法解题。

例2 25℃和101 kPa时,乙烷、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32 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 mL,原混合烃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 )

A. 25% B. 50% C. 75% D.无法计算

方法诊断:常规方法是代数法,即设混合气体中乙烷、乙烷的体积分别为x、y,列方程组求解,不仅耗时多,而且易出错,在缺数据条件下还会无法直接计算。

本题由三种气体组成混合气体,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内在规律,可采用巧妙的方法处理:

2C2H6+7O24CO2+6H2O(l),V

2 5

2C2H2+5O24CO2+2H2O(l),V

2 3

2C3H6+9O26CO2+6H2O(l),V

2 5

从体积变化量看,等体积的乙烷和丙烯完全燃烧,气体体积减小量相等,可用整体法。将乙烷和丙烯作为整体,设乙炔体积为a,乙烷和丙烯总体积为(32-a)mL,根据体积差有1.5a+2.5(32-a)= 72 mL,a = 8 mL, 则原混合气体中乙炔气体分数为 8 mL/32 mL = 0.25。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3

关键词:离子共存;微课;智慧教育;初中化学

《离子共存问题》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十一单元盐之后的专题复习内容,本专题的重点在于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判断以及离子共存与否的判断。学习到酸碱盐以后,学生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还有离子检验,离子共存,除杂问题颇感陌生,不能与以往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融会贯通。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优点为目标明确,流程顺畅。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缺点则为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表层的高效不代表真正的实效,因此我一直期望能寻求到一种科学睿智的方法,取传统教学之优长,博创新实效之智慧。在我知不足而后进的路上,智慧教育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我开始了对智慧教育的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是什么?是要让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发自内心愿意学习,能够个性化地学习,尽可能以归纳方式学习,让学生会思考、会创造、变聪明、有智慧。这样的教育就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智慧”体现在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学生智慧学和老师智慧教。

原有的教学思路一般是,获取需求、抛出问题、知识讲解、得出解题思路、典型例题解析、应用拓展,在此基础上融入智慧的教育,学生要智慧学,老师当然也要智慧教。因此,教师不应再是单纯讲解,而是通过逆向思维引导,结合微观动画模拟,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效地建立微粒观。

《离子共存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是源自于学生学习反馈,离子共存问题纷繁复杂,且存在大量共性,所以我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分析,哪些不能共存,进而得出解题思路,优化教学。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共存,不发生化学反应,就可以同时存在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常见的沉淀、气体和水进行系统的复习。思路有了,接下来具体操作我以动画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酸碱盐微粒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画面中展示出了因产生沉淀而析出,因产生气体而冒气泡逸出,用直观的视觉冲击去理解逻辑思维下,不能同时存在的客观事实,化解微观粒子难接受、难理解的尴尬,达到视听合一。

同时一鼓作气,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解题技巧,我设置了三道典型习题的讲解训练,得出规律,考虑离子共存问题时要牢记,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注意溶液颜色,注意溶液的酸碱性及pH值。

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提升后,再引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化学联系生活,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离子共存在生活中也有多方面应用,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其实就是消耗胃酸中多余的氢离子,食物的相生相克很多也是利用离子共存的原理。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资源包中的习题,强化训练,巩固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个微课,历时8分50秒,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问题聚集在离子共存上,让学生认同学习,按照已有知识水平、认知规律、个性化地学习,尽可能以归纳方式学习,能够建构学科解决问题的个性化能力体系。

同时我将学习资源包上传到网络云盘,学生可登陆学习,进行专题复习课之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使用。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通过微课和其他资源学习并完成进阶过关测试题,我也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出有效调整。其中学习资源包包含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过关测试、学习工具以及拓展资料供学生学习过程中参考使用。基础好、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溶解性表、离子反应的动画模拟进行自主探究;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讲解类微视频资源。

依照智慧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帮助孩子个性化梳理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哪里会,哪里不会,找出薄弱环节,随时可以复习,这些传统手段是做不到的,但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借助信息技术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尽可能用个性化、探索的方式学习。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4

关键词:基础;能力;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48-02

一、做好基础的复习

每年的7道选择题均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课改后的《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蓝本,考查同分异构体,阿伏伽德罗定律,同位素、核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有机反应类型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内容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键类型,弱电解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常考常新,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42分的答题。会对后面的做题节省好多时间。因此,在三轮总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内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分析点评、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对几年高考试卷的解读

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总复习综合提高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内综合。学科内综合是每次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Ⅱ卷试题没有纯知识点试题或模块试题,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用语、概念、性质等知识交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有: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重点考查Na、Mg、Al、C、Si、N、S、Cl及过渡元素的Fe结构、性质、用途等。化学反应原理方面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电源电解原理的应用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6、27题表现突出。

2.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新课程下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试题比重加大,在物质制备、提纯、含量测定、环保和物质性质探究等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化学观。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析,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用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高考中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因此,在总复习中要注重既要抓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保存,常见气态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实验安全,仪器的洗涤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做好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和强化化学计算能力,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几年来高考理综卷中并未单独设置化学计算题,而是将无机、有机、实验和简单计算相结合来强化学科内综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4.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

5.注重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在化学反应原理考查时总是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常数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加工成15分的一道大题进行考查。

三、做好选修模块的复习

在选修模块的高考考查以多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我校从“新课标”实行以来,一直选择《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教学生弄清基本概念。配合综合训练,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的有:(1)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构型。(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同周期、同族半径递变规律,电离能、电负性及其递变规律、最高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的递变规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的递变规律。(4)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特征。(5)等电子原理。(6)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7)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其关系。(8)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9)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0)溶解性。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分类。晶胞:定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立方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配位数以及体积、密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常见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要抓好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具体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式的确定,烃和卤代烃的性质,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醛、酮、羧酸、酯)性质及其联系,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通过以上基础知识及其联系的综合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有机模块。

四、高考预测与展望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在高考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侧重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能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方面进行创新,力求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基本技能。

2.注重主干知识作用: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注重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的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图像分析,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溶液酸碱性的计算与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转化与判断等

3.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基于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题量限制,往往一个试题涉及多个知识的,如综合实验题中,涉及化学仪器的选取与组装,气密性的检验,仪器的洗涤,溶解、过滤、洗涤和蒸发等基本操作得等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综合应用能力。今年仍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增加试题的容量和区分度,试题的背景资料基本为学生所熟悉,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5

一、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常见考查点

1.考查“22.4 L/mol”的适用条件

有关NA判断题选项中,若后面设置的量为物质的体积,则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物质所处环境是否为标准状况,二是所给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二者缺一不可.由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可知,“22.4 L/mol”适用的前提一般是“标准状况下(0℃,1.01×105Pa)”,而不是“非标准状况下”.需要注意的是,若题目给出的是气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则就不需考虑物质所处环境是否为标准状况.“22.4 L/mol”针对的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物质,不是气体物质不适用.命题者常选一些易混淆的液体或固体作“气体”来设问,迷惑学生.如标准状况下,SO3(固态)、CCl4(液态)、甲苯(液态)、戊烷(液态)、氟化氢(液态)等不能应用“22.4 L/mol”计算.

例如:① 标准状况下,22.4 L甲苯所含分子数为NA( × );

② 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 );

③ 标准状况下,22.4 L甲烷和乙炔混合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为NA( √ ).

2.考查物质的组成

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离子、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物质分子的组成、原子结构及晶体结构等知识.学生必须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知识点,掌握各种微粒间的关系.

(1) 考查物质所含的离子个数

晶体中含有离子的化合物只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强碱、绝大多数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共价化合物中无离子而言.强碱、可溶性盐溶于水时可完全电离成与原来相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计算水溶液中离子数目时,要考虑盐类是否水解.酸类物质虽然无离子,但溶于水后可电离出H+和酸根阴离子,计算酸溶液中的H+数目时,一定要考虑酸的强弱及酸的元数.

例如:① 7.8 g Na2O2晶体中所含阴离子数为0.2NA( × )

② 1 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含有CO2-3离子数为0.1NA( × )

③ 100 mL 2.0 mol/L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数均为0.2NA( × )

④ 53 g碳酸钠固体中含0.5NA个CO2-3离子( √ )

⑤ 1 L 0.1 mol/L NaHCO3溶液含有阴离子数为0.1NA( √ )

⑥ 12 g NaHSO4晶体中含有H+离子数为0.1NA( × )

(2) 考查物质所含的分子个数

含有分子的物质有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晶体硅等少数原子晶体外)、绝大多数共价化合物(除二氧化硅、碳化硅等少数原子晶体外),离子化合物中无分子而言.酸类共价化合物溶于水时要发生电离,其溶质分子数目减少;不能与水反应的非电解质类(如绝大多数有机物),溶于水后其溶质分子数目一般不变.

例如:① 1 L 0.1 mol/L盐酸中含有的HCl分子数为0.1NA( × )

② 1 L 0.1 mol/L醋酸溶液中所含的CH3COOH分子数为0.1NA( × )

③ 1 L 0.1 mol/L葡萄糖溶液中所含的C6H12O6分子数为0.1NA( √ )

④ 60 g SiO2晶体中所含SiO2分子数为NA( × )

⑤ 标准状况下,11.2 L NO与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 )

(3) 考查物质分子所含的原子个数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如O2、N2、NO等),有的是多原子分子(如O3、P4、NO2、NH3、CH4等),有的是混合物(如O2和O3、NO2和N2O4、C2H4和C3H6等).对于单一物质,若是单质,可直接用其质量除以原子的摩尔质量即得其原子的物质的量;若是化合物,必须先求出化合物的物质的量再求其原子总数.对于最简式相同的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可先求出其最简式的物质的量,再求其混合物的原子总数.因此,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它们分子的构成情况,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例如:① 标准状况下,11.2 L氦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 )

② 室温下,21.0 g乙烯与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1.5NA( √ )

③ 常温下,0.05 mol CO2和SO2混合气体中所含原子数为0.15NA( √ )

④ 常温下,1 L 0.1 mol/L的Na2CO3溶液中所含碳原子数为0.1NA( √ )

(4) 考查物质中所含的电子数、质子数或中子数

此类题主要考查ZAX的含义,质子数、电子数、质量数的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同位素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分别相同,但由于中子数的不同,质量数不同.答题时要充分注意,如D2O、T2O的摩尔质量与H2O的摩尔质量不同.

例如:① 0.1 mol 8135Br原子中含中子数为3.5 NA( × )

② 30 g甲醛分子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

③ 78 g Na2O2晶体中所有阴离子的电子数为18NA( √ )

④ 0.1 mol ―NO2中所含的电子数为2.4NA(×)

⑤ 22 g D3O+离子中所含的中子数为8NA( × )

3.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

计算某种特殊的物质参加或生成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要考虑不同的反应会有不一样的电子转移数目.如1 mol Cu与强氧化剂(如Cl2、HNO3、H2O2、NaClO、KMnO4、K2Cr2O7等)反应时转移2 mol电子,与弱氧化剂(如I2、S等)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1 mol Fe与强氧化剂(如Cl2、HNO3、H2O2、NaClO、KMnO4、K2Cr2O7等)反应时转移3 mol电子,与弱氧化剂(如I2、S、Cu2+、Fe3+等)反应时转移2 mol电子.1 mol Cl2与水或OH- 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只作强氧化剂时转移2 mol电子;1 mol Na2O2与水或CO2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只作强氧化剂时转移2 mol电子.

例如:① 5.6 g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 × )

② 32 g铜与足量的硫粉充分反应时,铜失去的电子数为NA( × )

③ 1 mol OH- 放电被氧化时失去NA个电子( √ )

④ 7.1 g Cl2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

⑤ 7.8 g Na2O2投入到足量的水中,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

4.考查可逆反应

要注意所回答的问题中是否涉及到可逆过程或是否存在化学平衡,如果涉及到可逆过程或存在化学平衡,则注意不能按纯净物或不可逆反应考虑问题.若溶质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就存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使得弱电解质的分子数减小;若溶质为能够水解的盐,就存在弱离子的水解,使得弱离子数减小;若某反应为可逆反应,就不能按照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例如:① 1 L 0.1 mol/L FeCl3溶液含有0.1NA个Fe3+离子( × )

② 1.0 L 1.0 mol/L 醋酸溶液中含有CH3COOH分子为NA( × )

③ 1.0 L 1.0 mol/L 氨水中含有OH- 数目为NA( × )

④ 1 mol氯气与水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A( × )

⑤ 0.2 mol SO2和0.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SO3电子数目为0.2NA(× )

5.考查物质中的化学键的数目

此类题涉及物质的晶体结构,必须熟悉物质的结构,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抓住晶体结构的本质,最好先画出物质晶体的空间结构,再分析解答.特别注意SiO2、Si、P4、CnH2n+2等的化学键数目.如1 mol P4分子中含6 mol P-P键,不是4 mol;1 mol SiO2晶体中含4 mol Si-O键;1 mol晶体硅中含2 mol Si-Si键等.

例如:① 31g白磷中含P-P键数为6NA( × )

② 1 mol 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NA( √ )

③ 60 g SiO2晶体中所含Si-O键数为2NA( × )

④ 60 g乙酸分子中含σ键总数为7NA( √ )

⑤ 12 g 金刚石中所含C-C键数为4NA( × )

二、2012年高考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试题赏析

例1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意在考查考生对物质组成的理解及化学计算能力.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中含有2 mol氧原子,A叙述正确;乙烯和环丁烷的最简式均为CH2,故28 g乙烯和环丁烷的混合气体中n(CH2)为2 mol,故应含碳原子2 mol,B叙述正确;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n(NO2)=2 mol,故其混合气体中原子总物质的量为6 mol,C叙述正确;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转移的电子不是2 mol,D叙述错误.

答案:D

例2 (2012年高考四川理综卷,第7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33.6 L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1.5NA

B.常温常压下,7.0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A

C.50 mL 18.4 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的数目为0.46NA

D.某密闭容器中盛有0.1 mol N2和0.3 mol NH3,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意在考查考生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氟化氢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不能通过其体积计算物质的量,A叙述错误;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均为CH2,7.0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n(CH2)为0.5 mol,所含氢原子物质的量为1 mol,B叙述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不断变稀,反应停止,硫酸未完全反应,C叙述错误;N2与H2反应属于可逆反应,0.1 mol N2未反应完全,转移电子数小于0.6NA,D叙述错误.

答案:B

例3 (2012年高考广东理综卷,第11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4 g CH4含有NA个C―H共价键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C.1 L 0.1 mol/L NaHCO3溶液中含有0.1NA个HCO-3

D.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

解析 本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事实的掌握程度.4 g CH4为0.25 mol,1 mol甲烷含4 mol C―H键,A说法正确;当硝酸足量时会生成Fe3+,应转移3 mol电子,B说法错误;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和电离平衡,故HCO-3 物质的量要小于起始物质的量,C说法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气体不是1 mol,D说法错误.

答案:A

例4 (2012年高考江苏化学卷,第8题)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0. 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常温常压下,18 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11.2 L CH3CH2OH 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D.常温常压下,2.24 L CO 和CO2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状态及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的掌握情况.氯气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0.1 mol Cl2与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1NA,A说法错误;18 g H2O即为1 mol,共含有3 mol原子,B说法正确;标准状况下,乙醇不是气体,C说法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气体不是0.1 mol,D说法错误.

答案:B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6

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重要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1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2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2+——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OH)2CO3—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其他: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摄氏度)

品红溶液——红色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3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

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

Fe3+(黄色)

Cu2+(蓝色)

MnO4-(紫色)

有色固体:

红色(Cu、Cu2O、Fe2O3)

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

NO2(红棕色)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4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

(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3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

(2)配平。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

(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PbSO4

PbO2 +2e-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

(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

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

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

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

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

(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

(1)加入电解质;

(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

(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

)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5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如:

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

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 等;Ca2+与F-,C2O42- 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

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7

关键词: 衔接教学 共有知识 完善知识 补充知识

从表面上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简单计算及某些应用;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还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细作深入探讨,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三教师要明确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必须解决讲透,哪些只需点到即止;高一教师也要明确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解决讲透,哪些仍需要补充详解。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联系与衔接教学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成功体验。

一、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共同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

要做好衔接教学,首先要知道初高中共有的知识点,否则就缺少衔接点,衔接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共同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那么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哪些共有知识点呢?

我初步归纳了一下,有很多。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物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氧化物、简单有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电子排布、差量法的应用、离子检验、共存问题、电解池、原电池、实验安全、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些共有知识点找准了,衔接教学就有抓手了。

二、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完善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重要基础

初高中共有知识找着了,并不等于初高中着力点都一样,否则就是重复教学。因此在共有知识点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区分清楚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教过,但要在高中教学中加以完善。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完善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这些共有知识点中需要完善的有: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电子排布,差量法的应用,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无机酸,等等。

例如,电子排布:初中只是以卢瑟福理论简单地介绍了电子排布的几点规则,并以1-18号元素为例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到高中要求提高,并以波尔理论讲到能层、能级、电子跃迁、全满、半满等问题。再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H 、O 、CO 等气体,并分别介绍了其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高中结合实验室制取Cl 、SO 、NH 、C H 等气体,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归纳,并让学生学会填写实验报告。还如,无机酸:如硫酸,初中仅要求掌握稀硫酸的酸性,浓硫酸的腐蚀性;高中则系统地讲解了酸的通性,更强调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以及硝酸的强氧化性等内容。

这些就需要初中教师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讲解留有余地,很多语言要注重规范,不能妄下结论。高中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将初中的相应知识指出并加以完善。

三、抓住初高中化学知识补充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初高中共有知识中,还有一些知识点并没有学到位,仍需要在高中教学时加以补充、拓展。这类知识点在共有知识点中占比较高,所以抓住初高中化学知识补充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这些共有知识点中需要补充的有:电解池、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离子检验、共存等问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问题。

譬如初中人教版教材讲到的电解水实验,这便是最简单的电解池。在初中教师往往会编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负氢正氧”。到高中时,教师讲解电解池时若先以电解水为例:水部分电离出少量的H 和OH ,H 向阴极(与电源负极相接)移动,且表现为得电子,转变为H ;OH 向阳极(与电源正极相接)移动,且表现为失电子,转变为O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学生在攻克这一学习难点时便又多了一分把握。初中书本上提到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入了少量的NaOH或稀H SO ,为什么不能加HCl溶液呢?以这样的疑问引出电解池反应的规律。

又譬如离子检验、共存等问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高中涉及的离子共存、检验等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初中的酸碱盐相应的知识点。在初三化学中酸碱盐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从问题根本出发,讲解清楚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即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如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以HCl+NaOH=NaCl+H O为例,重点讲一讲其本质是H++OH-=H O。这样既可以快速掌握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本质,又可以理解H 和OH 不能大量共存,还可以类推出其他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典型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到高中时能很快理解CO 、NH 、Ba 、Ag 、SO 、H 和OH 等的检验及离子方程式。。

这样初高中知识相接应,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更符合认知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篇8

1.分门别类绘制投影片

要使用投影,除了需要投影器等硬件外,还必须有投影片软件。然而现成的可供高中会考复习用的投影片却一张也没有,这就得靠自己动手制作。我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会考标准》中的要求,把近10年来我省高中会考化学卷中出现的试题,按会考卷的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简答题,四、计算题)四大类整理,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再按知识点、线或面把它们分成20小类,把有关试题精选在投影片上,共编制了35张投影片,供会考复习用。

2.由浅入深,因材施教

同一张投影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离子共存这一张投影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先让他们看题、做题。由于会考题大多较基础,使这些学生在做题时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情绪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经分析、归纳,得出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及常见的几种形式。通过这种复习方法,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先提问后总结的形式,如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离子不能共存通常有几种形式?试举例说明,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接着再做投影片上的会考题,做到学懂会用。同时投影还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以防“吃不了”;又便于学得快的学生多学些,学深些,以防“吃不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分析已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时,除了可从《会考标准》中了解到以外,我们还可从近几年会考卷中有关该知识点的试题出现几率来判断,即可从投影片中一目了然。如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四同”(即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这些内容几乎年年出现,对这些重点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熟练掌握并争取人人过关。对于难点知识,如在选择题、填空题中的部分计算内容,在近几年会考中经常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形式就有所不同。如1996年天平平衡计算、过量及离子浓度守恒计算;1995年元素质量百分含量巧算等,对这些难点的突破,首先要理解,并在平时练习中要加以分析、归纳,举一反三,培养自己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能力。在每节课上力求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扫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1.增加教学密度,减轻师生负担

教师把要讲的内容投影在银幕上,可节约在黑板上抄、擦题的时间,增大教学密度。同时利用投影还能减轻教师刻印讲义,学生做讲义的负担。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因此,通过投影把部分课外的作业放到课内解决,既增加了教学密度,提高了45分钟效率,同时还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记忆效果

由于投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实验资料表明:学生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视觉记忆的效果为70%,听觉记忆的效果为60%,而听视觉结合记忆的效果可达83%。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记忆,而投影恰具有这一功能。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

把投影引入课堂,是教学原则中直观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形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旬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即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昼地放到感官的跟前。”通过投影教学,有的学生说:“要是以前上课也用投就好了。”另外我还发现,每当在电教室上课时,好多学生都来得特早,以便能“抢”到一个好座位,形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风气,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矗。

4.有利于资料积累,事半功倍

高中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遍高中学生学业成就考试,每年具有可比性。近几年来,会考试题总趋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虽稳中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把近几年来的高中会考化学试题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并把它们写在投影片上,既有利于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有利于会考脉搏的把握,复习时加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及时把握知识的难度、梯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制好的投影片便于扩充、保存,并可随时取用,避免以前每年均要刻印大量会考复习用讲义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投影引入课堂教学,虽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考虑投影出现的时机、时间等,因为同一张投影片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另外,若长时间使用投影,易使学生大脑产生疲劳,既影响视力,又会降低教学效果,这些均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

(2)根据人数、教学内容等选择电教育的大小或投影器的种类,以便学生看清投影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初任公务员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务员思想政治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