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8 08:24:57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案例一: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在学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导火线、开始、经过、转折、结果、性质、意义及林肯的贡献后,可组织学生回忆《美国的诞生》的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开始的标志、领导机构,美国诞生的标志,战争的转折,1787年宪法的制定,美国的政治体制、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意义,华盛顿的贡献等。

案例二: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回忆九年级下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知识点:“巴黎和会”使德国的全部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凡尔赛和约》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双方的矛盾。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随着德国东山再起,果然在20年后再次发动战争,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案例三:九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回忆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两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性发明、理论基础、领先国家、新型交通工具、动力机器、新能源、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等,再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自然地导入新课,还复习了旧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区别比较,分清异同

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点互相混淆头疼不已,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有关知识点进行区别比较,帮助学生分清异同之处,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事件。

案例四: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与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局部抗日战争和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和正式建立。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比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西安事变”后,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案例五: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可组织学生对三个知识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进行比较。相同之处: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发生在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之间;中国军队都取得 胜利;都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 焰,振奋了我国的民心和军心。不同之处:“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敌作战,“台儿庄战役”是军队对敌作战。

案例六: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比较。相同之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之处:英法的革命是为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和法国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民族解放战争;英国的领导者除了资产阶级,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法国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三、连点成线,构建知识体系

很多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连成线,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

案例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清政府在与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从封建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整合: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案例八: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从学习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分清有关知识点的异同之处,并构建知识体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2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删减、改动,可以说达到了比较精炼的程度。教材在学科知识的信息编排顺序上,主要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为线索而不是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往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产生较大的差距。教材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而设计的问题也会因信息容量过大而导致学生思考时思维受阻,以致对问题产生厌倦,影响到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有这样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感受工业文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地处县城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对广大农村中学来讲,更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鸦片战争》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旦讲到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往往都是“爱国主义”,这种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顺其自然,讲究水到渠成。

如我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红军长征》这一课时。讲到青少年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长征精神”,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大家一起回忆小学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联系到了“舍己为人”(老班长)、“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要顾全大局”(小红军)等可贵精神。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3

本学期我担任初中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是八年级6个班的历史教师。

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历史课程一年了,因此学生已经了解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容忽视,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上的每一节历史课,努力完成好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的历史知识。

在本学期,我的教学成绩主要有:1.讲授校级公开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2. 在海滨教育中心组织的“聚焦核心素养,创海滨优质课堂”教学大赛系列活动中,参加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续写”荣获一等奖。

本学期我还是一名初中德育干事,完成一些德育工作。1.主要工作是组织值周生检查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五上午大课间召开值周生会,总结值周生检查情况,发值周手册,周四下午大课间收齐值周生手册,统计值周生为班级打分的情况,按分数高低评选出示范班级。2.还完成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如评选出2018年暑假手抄报、手抄经典获奖学生;中学校服库存保管员;担任禁毒平台的校级管理员,监督管理学生注册学习等。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4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合作战的局面。

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军事学术史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阐明其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应居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知道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再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时,同样要揭示它对西方近代枪炮的发明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有关火药的传播的内容,进一步向学生指出,13世纪,欧洲人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学到我国的火药技术,但直到14世纪中期,欧洲人在和伊斯兰国家的战争中得到了火药武器之后,才看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火药的制造,由此揭开了近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序幕。马克思曾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在欧洲封建社会灭亡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德。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1990.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如: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属于正义战争;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外侵略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通过对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诸方面的分析而成。如:战国时期,秦国和其他国家交战;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国的领土和人口,是争霸战争、掠夺战争,因此具有非正义性。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力量逐渐强大,这一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国这时进行长平之战等,是统一战争,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义性。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构建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36 -01

初中历史内容多,课时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总会居高临下,从大处着手,学生往往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节奏的现象。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勉强跟上进度,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则会与老师的进度逐渐脱节,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历史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置小一些的跨度,照顾大多数能力一般的学生。课堂教学要设置精巧细致的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学习要实现当堂反馈,强化记忆,把学习的知识变成有形的成果。

一、知识联系跨度小巧

历史知识是前后继承的关系,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承前启后。但是“承前”不要联系太远,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接受速度。科学设置“小步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看得见的成功,学习便有了自信心。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要及时回顾《改革开放》一课的内容。从改革开放的影响和意义切入学习,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做到温故知新。由已知到未知,这是基本的学习规律,在历史学习中更为明显。

历史知识纵向联系的特点比较明显,在知识梳理时常常按照纵向轨迹进行系统归纳。横向的知识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中更加全面。如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史时,要及时和八年级的中国史比较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单元的学习中,要及时联系同一时代的中国科技文化的成就。这样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清晰地了解,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科技发展中所占的位置。知识的联系要从小的切口导入,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找到联系点,在学习中能够看到进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教学环节的设置要精巧,可以结合时政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的兴趣点上优化课堂结构。尤其是到九年级时,教材的内容非常多,老师就可以删掉一些比较杂乱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把教材知识梳理成一条线。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面对现实和未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可以结合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体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背诵间隙,感受大阅兵的恢弘场面,内心深处产生了珍惜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学环节中精巧的穿插,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的历史学习还可以加强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可以把“科技的发展”教学放在一起,如《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蒸汽时代”的到来》以及《璀璨的近代文化》可以放在一起设计教学,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联系。在知识识记时有比较有分析,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适当为学生拓展知识。课堂内容的优化整合,可以删除部分难度过大的历史知识,为学生节约时间。

三、课堂知识反馈快捷

及时跟进的检测反馈才能让老师明白学生学习的动态。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知识反馈的环节,可以及时暴露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在问题面前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有个性差异,设计课堂反馈时要分层次,不但要有明确答案的客观基础题,还要设置主观性的分析提高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快捷反馈的主要方式就是当堂训练,老师通常采用学案的形式,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有利于学生整体提高。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然后讨论探究深入学习。30分钟以后,老师出示课堂反馈题,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以“南北战争”为中心话题,概括出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焦点、战争开始的导火索、战争的结果。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概括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解决上述问题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个拓展题: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时,我国发生过什么大事?经过回忆,有的同学能够想起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美国的南北战争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学生积极讨论,力争在下课前解决这个问题。课堂及时反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要想有大收获,必须从小处着手,设计精巧的课堂结构,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整合,有学习与检测的互相促进,整个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和高效。从小处着手,可以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的节奏,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向知识的纵深处挖掘,简单设计能够有不简单的收获,“小”的台阶同样能够助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顾中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J].才智,2013,(36).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活动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9

课堂导入是在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联系新旧知识等作用。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方法作如下探讨。

一、以综艺活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还处于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对于比较抽象、形式比较呆板的事物兴趣不大,形象、有趣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时要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才艺展示等多种综艺活动手段推动学生快速参与课堂学习。比如我们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的导入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按下文这样进行角色扮演。

指挥官:02,02,我是01,现在命令你立即向三点方向起航,歼灭入侵我领海之敌。

02:明白,坚决完成任务。

指挥官:03,03……

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已从海陆空三方面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从而产生对“这道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包括哪些国防部队,这些部队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这些问题的探究欲望。这类导入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利于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效果。

二、以有效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迅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通过问题能引导学生迅速开始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思维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产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思考,有效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进行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导入时可以这样提问:“美国独立战争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大家知道这里的欧洲主要是指哪个国家吗?”通过这类问题设置,很自然地将上节课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过渡到本课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也加深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对欧洲革命的重大影响。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设置的导入问题要遵循有效原则,即问题要有利于课堂导入。n堂导入提问不等于旧知识复习,不能为了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什么问题都提问,这样会既浪费大量课堂时间,也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难以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以情境导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是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情感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使正确的情感态度得以形成。如我们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导入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抒情诗《哦!船长!我的船长!》,使学生在诗歌朗诵氛围中初步感知“船长”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和美国人对“船长”的怀念,为在教学中重点突破林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重大作用埋下伏笔。再如我们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的导入设计时,可以使用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重大阅兵仪式导入,通过阅兵仪式的恢宏场面让学生感知我国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的同时,也迅速激发起学生对“抗日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求。总之,通过情境创设进行课堂导入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展示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作用,因其资料易找、学生最爱、手段最活、效果最好等,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导入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正确选择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时效性的导入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效益,培养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瑞红.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方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7

3.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一年级的复习任务,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调动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搞好分层具体指导。做练习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搞题海战术,不追求偏、难、怪,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参照《历史教学大纲 》和2003年历史会考《考试说明 》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2003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要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知识面,学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三.教学要求教材提供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史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授课与复习。

教师力争在四月底五月初完成新课的讲授,留出大约一个月的全面复习时间。

希望老师认真抓好学生的知识落实,抓住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不落空。抓住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概括特征、阐释表达的历史学科能力。

四、教学安排1.每周3课时,本学期共授课时间18周左右,大约54课时。

2.本学期有《高一历史》单元练习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书店出版)辅助教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希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大约在4月份,区里提供《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全册练习题一套,仅供参考使用。

九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8

一、近三年历史高考对知识点的测试情况

(一)近三年试卷中知识与能力测试的分值究竟是多少?我们把主观题和客观题都估算在内可得到下 表:

表一、近三年知识与能力分值比较表 时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项目 分值 记忆 思维 记忆 思维 记忆 思维 中国史 57.5 39.5 47.5 49.5 53 45 世界史 16 37 17.5 35.5 16 36 合计 73.5 76.5 65 85 69 81

上表说明近三年历史高考试卷中知识点的分值:中国古代史稳定在50分左右,世界史稳定在16分上下,中 外史合计稳定在70分左右;中外史合计测试能力的分值稳定在80分左右,略高于知识点的分值。这说明了对知 识点的掌握仍是很重要的。

(二)近三年高考试卷中测试了哪些知识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近三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关系,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当年试题中有上年考过的部分知识 点。这些重复部分的知识点往往以三种形式出现:①知识点所在区域(章、节、目)的重复;②题眼切入点( 与此相关相邻近的内容)的重复;③知识点原样重复(但设问、角度、层次不同)。请看表二:

表二、一九九八年对一九九七年高考知识点的重复 时间 区域 切入点 1998 原始社会、西汉、唐、元、 半坡氏族、思想启蒙、北宋商

北宋、太平天国、中日战争 业繁荣、鸦片战争、中国近代

、北洋军阀、国共十年对峙、 社会主要矛盾、武昌起义、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 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俾斯 1997 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法国大革命、 麦、北美独立战争、 德国

、 俄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中 法西斯 1996 国建立初期、美国霸权政策、二 (年) 次世界大战、德国 知识点数 19 11 时间 知识点 合计 重复率 1998 机房、、《资

政新篇》、同盟会、晋

绥、晋冀豫、官僚资本 1997 、国民政府财产、英议

、 会限制王权、马奇诺防线、 1996 (年) 知识点数 11 41 约23%

据统计,1997年试题对1996年试题知识点的重复率为16.6%;1998年试题对1997年试题知识点的重复率为 17.6%; 表二是1998 年试题对1997、1996两年试题中知识点的重复(基数按两年知识点总数的平均数计算) ,重复率约为23%。

在知识点的重复中,包含有大题变小题,小题变大题的情况。大题变小题,即上年考过的大题所涉及到的 知识点往往在下年试卷中的小题目内出现。如1996年第44题涉及到《资政新篇》,1997年第5 小题(单选)就 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主张的比较题。小题变大题如1997年的16题的答案(C)项 ——、 化和“反右倾”的后果与1998年的第46题(化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1 998年的第49题,也是由1997年的第20题拓宽加深而研制成的。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小题变大题,大题变小题的情 况,不一定每题都是命题者有意而为的,但在客观上却形成了这样的事实;而其中所反映的考过大题的地方还 可能出小题,出过小题的地方也不一定就不考的导向却是实在的。

通过近三年已考过的知识点,我们还可以发现连续三年都定在高考范围之内而却没有考到的区域和知识点 ,这些区域和知识点是:①我国的人类②商文化及其世界地位③商鞅变法④东汉⑤三国两晋⑥三国两晋南北朝 文化⑦隋大运河⑧唐对外关系⑨唐朝衰落⑩辽夏金元(11)金与南宋的对峙(12)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中国(1 3)元朝的统治和民族融合(14)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5)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16)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和中共的诞生(17)国民运动的兴起(18)红军长征(19)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20)第二条战线的形成(2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革的完成(22)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23)“”的发动和 集团的覆灭(24)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25)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外交战线的成就(26)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27)英国工业革命(28)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9)日本明治维新(30)《四月提纲》(31)苏维埃人民反对外来干涉 (32)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5)大萧条(36)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37)慕尼黑阴谋等等。

(三)近三年所测试的知识点中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占比例的情况请看下表:

表三、近三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点比分表 时间(年) 政治(分) 经济(分) 思想科技文化(分) 合计(分) 1996年 84 34.5 22.5 150 1997年 91 51.5 7.5 150 1998年 100 26.5 23.5 150

这个表反映了近三年来测试政治史的知识点(含能力分)分值逞上升趋势,经济史逞下降趋势,文化史的 分值稳定在22分左右。1997年的文化分过低,仅占全卷总分的5%,1998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使文化史比分 趋向合理;但1998年的经济史与1997年相差25个百分点,经济史的分数过低,政治史分数又偏高,其整体结构 的分值比是不尽合理的。

(四)近三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考知识点(含能力分)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四、近三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考点分数表 国别 英 美 法 德 俄 日 意 国际 分值(分) 关系 时间 1996年 1.5 3 17.5 4.5 4.5 1.5 0 18 1997年 3 13.5 1.5 1.5 2 1.5 0 22 1998年 1.5 10.5 3 3.75 3 12 0.75 7

此表表明:1.分值重头在美、法、日、国际关系;2.意大利分值过低,三年中两年空白,仅有一年占0.75 分;3.英国本是分值重头国家,但近三年没出重头题,故分值在3分以内徘徊。

(五)近三年来在资本主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三个面上测试的比分情况看下 表:

表五:近三年三条线索知识点(含能力分)考点分值表 项目 资本主义 工运、社运 民解 分值(分) 时间(年) 1996年 41 7.5 4.5 1997年 50 1.5 3.5 1998年 28.5 1.5 22

此表反映了测试资本主义的分值在降低,工运、社运的分值也在降低,而民解运动史的分值却上升到高峰 。根据对以前高考史的回顾,社运、工运、民解史一般5~7年才出一次重头题,1998年的第49题可以认为是又 在民族解放运动史这条线上出了大题。

二、对一九九九年历史高考知识点的估计

(一)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的学习。近三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表明:80%的试题内容都是考查的 重要知识点、常考知识点,且重复率在16—23%之间,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认真掌握近三年来已考过的但还在 1999年高考说明内的重要知识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常考知识点的学习,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半坡氏族、山 顶洞人、分封制、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土地政策。世界 史上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和国际关系史方面的史实等。

(二)重视近三年来未考的重要的知识点的学习。有些重要的知识点,近三年来未考,应当高度重视对这 些知识点的学习,如中国史上的井田制、开元盛世、以少胜多的战役、大运河、唐的对外关系、唐的衰落、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反帝爱国反动、红军长征、重庆谈判;世界史上的拿破仑、《人 权宣言》、《权利法案》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亚洲觉醒、《四月提纲》非暴 力不合作运动、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七大、经济危机、苏联建设成就和模式、慕尼黑阴谋、两次大战、30年代 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兴起等等。

(三)重视16开本比32开本中新增加的知识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 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英国航海条例、欧洲启蒙运动、法国的初步 改造、16—18世纪的亚洲、维也纳体系、资本主义列强对于全球的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 殖民体系的形成、《朴茨茅斯和约》、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19世纪晚期的欧美工人运动、一战前帝国主 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评价、亚非民族解 放运动的新特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含义、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的形成、田中内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雅尔塔体系、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 立和巩固、亚非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二战后亚洲的民族 独立运动、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苏联的改革和受挫、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经济发展、印度经济 的发展、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影响、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世界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对中国近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章节内容的把握。山东双月园会议(1998年8 月初全国高中教学改革会 议在山东双月园学校召开)和郑州会议(1998年9 月下旬河南省历史教学改革报告会在郑州民族饭店召开)都 估计到1999年全国普通历史高考试题涉及两个近现代史的文化章节内容(近几年来供学生阅读而未划入高考范 围之内),但这仅仅是个估计,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有关权威性刊物都没有这个意向的表示。因此,对这些 专门章节的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六章,下册第十一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宜进行不同的处置: 1.不讲述的文化课,要求学生阅读,并尽量和政治、语文的有关知识联系。2.在采用外来资料和试卷中涉及到 的所有文化史题都要做,都要解答学生提的问题,都要评讲。3.不讲述的文化史部分的内容中若与其他章节的 政治、经济(包括工业革命)有密切联系时,应该积极联系,如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就很 需要结合世界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的电磁学的成就;讲到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达尔文的进化文化,就有必要 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学 的巨大进步》等等。

(五)根据前述,我们在把握1999年历史高考知识点的学习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近三年来政治史的分 值比重扶摇直上,1998年达到“”后历史高考的最高峰,上升到不能再上升的地步了。高考命题专家在谈 到试题要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点时,曾明确指出“首先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区、民族等部分的适 当比重……”(1996年12月《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东方出版社,第13页)把政治史放在第一位,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经济史分值过低,仅是政治史分值的1/4强,它与文化史的分值相接近,这样的分数结构 只能是在失控情况下出现的特殊情况,不会再这样发展了。因此,我们应当适当加重经济史知识点的学习。2. 对世界史,要加强对英国、法国、俄国、国际关系史的知识点的学习。3.鉴于1998年49题刚出过民族解放运动 的大题,要加重对资本主义主线和对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知识点的学习。

上一篇:初英语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英语做题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