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20:35:53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 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 2 3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小摄影师》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小男孩很有勇气,有的说小男孩很有耐性很好学------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如《十万为什么》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1 2 3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花钟》后,组织学生到课堂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尚差甚远,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继续努力工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1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 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 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 、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设计交流,观摩优秀课件及教案,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现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了自己相关的业务技能。

4 、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借以带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

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授课时重点不够突出,平时对于学生整体照顾不够等。现在,我也正在不断改进中。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滨城区六小 马希霞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一、在揣摩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文中有许多“语言泡泡”的用意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句

如在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看似提出疑问,实则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比喻句,让学生初步了解恰当的比喻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初步懂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如在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中,“学习伙伴”提出问题:“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和“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养成边读书边在关键处思考的习惯。

3.引导学生揣摩方法和规律

在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这一内容中,“学习伙伴”都提出:“我发现……”这样的提示,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思考,发现当中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又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有时候,“学习伙伴”的话是鼓励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

如在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和《太阳是大家的》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这些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从提示引导中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

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词语理解能力,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2.提示句子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提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的时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

三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写景的文章,“学习伙伴”都有相关引导,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等提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画面。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的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旁,“学习伙伴”提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在文末提出:“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从引导示范中落实积累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积累与拓展。其实在“学习伙伴”的提示语中我们也能了解到课文所必须要积累与拓展的一些内容。

在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之后,“学习伙伴”说:“我想去找列宁的故事读一读。”和“我还要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这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完成名人故事的课外拓展。

在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的“课后问题”中,“学习伙伴”说:“这是我收集到的描写月亮的句子。”教师需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后去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从而感受月亮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秋天的雨》之后,三个“学习伙伴”在讨论:“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暗示了我们应该要求孩子们在生活中拓展语文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一、段意合并法。

先将课文理清层次,把每段的意思归纳出来,再将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整理,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段落 + 段落 + 段落・・・・・ = 整篇文章,所以:段意相加 = 主要内容。

刚开始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要多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题材的文章。但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只抓重点段,非重点段落的意思可以舍去。如: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四年级上册的《九色鹿》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渗透小标题训练。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分四个层次,可以让学生先概括每层的小标题:1、“无火” 2、“盗火” 3、“受罚”4、“获救 ”,然后将小标题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六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六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呼之欲出了。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三年级上册《第八次》《军神》《掌声》《金子》等课文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课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有些文章,题目中有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围绕课题进行提问,最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将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课题扩展法”。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借助课题,引导设置相关问题。如:《哪咤闹海》一文,题目中已有主要人物(哪吒),主要事件(闹海),引导学生明确后,再围绕课题提问:哪吒为什么要闹海?(闹海的原因)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了,然后稍加整理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咤为民着想,不畏大闹东海,制服了龙王父子,人民又过上安定的生活。

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卧薪尝胆》《三袋麦子》《孙中山破陋习》都可以用扩充课题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这种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骤:

1.通读全文

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注意事项:

(1)课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

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如:《少年王勃》,读文时找一找,王勃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连起来就是: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还有《军神》、《菩萨兵》等。

以物命名的文章(一般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主要看“介绍了物的哪几方面”。

(1) (1)写景的文章

阅读时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广玉兰》描写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美、香幽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夹竹桃》描写了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2) (2)状物的文章

阅读时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恐龙》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如《小稻秧脱险记》读题后可质疑: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了?(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气得病倒了。)后来怎么了?(喷雾器大夫收拾杂草,小稻秧脱险了。)只要把两个问题的答案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主要内容。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中年级的课文经常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总是有总起句或者是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找到总起句或是总结句,它们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天安门广场》就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只要抓住开头的总起句。如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课就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时只要抓住开头的总起句和末尾的总结句,适当缩减,就概括出“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被誉为“东方之珠”这一主要内容了。

有的课文虽然不是总分结构,但仔细阅读的话,会发现课文的结尾总有一句话能够总结全文。如三年级上册的《学会查“无字字典”》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字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字典’哪!”就总结了全文。把这句话缩短一些,去掉关联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最后一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也总结了重点段的意思。找到这句话,改感叹句为陈述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说勤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北大荒的秋天》《开天辟地》《槐乡五月》……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要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学会这些概括的方法,让学生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方法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对这些方法稍加补充巩固,不断地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地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逐渐培养形成独自有效的学习能力,以后概括故事梗概就得心应手了。对于中年级段,可先扶后放。而高年级段,可大胆放手。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以仿导创;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中年级学生正处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巧用文本,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仿写指导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的一剂良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有的放矢地引导,让学生仿句、仿段、仿篇,举一反三地练写,实现以“仿”导“创”,切实提高习作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仿写句子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形式。仿写句子就是以课文中的句法为例句,启发学生仿照句式写好句子。如仿写总述句、过渡句、修辞句式、总结句等。

1. 仿写总述句。总述句在文章中起到点明本段主要内容的作用。在中年段教材中,这样的课例很多。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组总起句式――“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为了让学生掌握这样的句式并为写作打下基础,教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仿写训练。先让学生诵读这些诗句般的语句,体会每一句跟后面的几句话存在的关系,明白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再让学生“仿说――仿写”。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生们一下子掌握了这种写法,再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强调,加以训练,加以测试。在之后单元命题中碰到此类作文,他们都不再感到难写。

2. 仿写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上下部分(段落)的一种主要方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开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上段讲赵州桥的雄伟、坚固,承后这段讲赵州桥的美观。这样的句式,是一个习作中的新的训练点。课上,教者让学生进行此类句式的仿写,教者不断转变训练种类:动物、植物、人物、景物、物品等。如人物类命题:“铭铭不但……而且……”;植物类命题:“蜜柚花不但……而且……”;动物类命题:“这头水牛不但……而且……”等,并且在校本作业中多次出现此类习作题目,让学生加以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经过一阶段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习作层次更加分明了。

3. 仿写修辞手法。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当,会让一篇文章增色,赏心悦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排比句式――“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从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起来像皮球一样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第二自然的语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把白荷花的各种姿态写得具体而生动,将池里的荷花写活了。教师追问:“同学们能不能也运用这种句式写一段话?”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开阔。练习描写阅读课、体育课、活动课,“同学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写《家乡的蜜柚》,可以用上“春天到了,蜜柚花开了,花香满园,迎来了很多可爱的小蜜蜂,它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在指导学习《秋天的雨》的第二段内容“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时,教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后,让学生说说作者将秋天的景物联想成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想。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个语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还发现“你看,它把______给了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教者不失时机借助课件、提供词组、展示画面:黄黄的落叶、红红的柿子、紫色的葡萄等让学生进行仿写。有了例句引路,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写得很精彩。如“你看,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孩子的笑脸,笑呀笑呀,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看,它把黄色给了落叶,黄色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飞呀飞呀,悟出了秋天的美好”“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闪呀闪呀,照亮了秋天的原野”……

4. 仿写总结句。这又是一种表达方式。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教者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此类习作的训练,这篇课文的特点就是先分后总,先写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最后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我又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进行总结句(段)的训练,如布置课堂习作作文:校园里的桉树、庭院里的玉兰树、家乡的蜜柚、家乡的白牙奇兰茶等,学生很快掌握了这种作文表达方式。

5. 仿写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就如画龙点睛的“睛”。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教者要求学生练习写完每一篇作文强化提炼一句中心句,开头、文中、篇末都行,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内容更加清晰。

当然,文章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外,还有设问句、反问句等,这就要求教者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引导练习,巩固写法,灵活运用,让学生在习作中掌握方法、积累写法,让他们想写、会写,从而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二、仿写片段

写好片段是习作的基础。在第二学段教学中,教者把片断练习紧密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将片段教学这一入门工夫练好,夯实写作基础。主要训练点就是充分运用教材,将一段话写具体、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行片段仿写。

1. 学习心理活动描写。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一文中描写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刻画了小男孩心理变化过程,由拒绝承认错误到产生矛盾再到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写得非常具体。学习完这篇课文,学生把握了文本,理解了课文,很有必要进行此类习作的训练,教者就让学生进行片段的仿写练习,让学生仿照文中写法,写出当你做错一件事与老师(或妈妈、爸爸……)之间的心理变化描写;或单元测试后发考卷前、时、后的心理描写……要求写出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学生因为有了课文的借鉴,思路打开,一下子就掌握了写法,写作变得轻松了。

2. 学习过渡段式写法。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第三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前一段写规模宏大,后面4~8自然段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布置写景、写人、写物分类训练。

3. 学习静、动态描写。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有很多适合训练片段仿写的范例,如《鸟的天堂》等都是训练仿写静、动态片段描写的好题材。文中描写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热闹场面。让学生回去仔细观察、捕捉学习生活中热闹场面。布置片段描写作业《集市上可热闹啦》《大课间活动开始了》《游戏开始了》等。

片段描写训练除了仿写这些内容,当然还有很多写作方法。每一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只要教师勤于挖掘片段训练教材,善于引导,巧于点拨,具体指导学生仿写要领,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他们就会写出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他们就会消除畏惧作文的心理。

三、仿写篇章

作文如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从识字、写字、学词,到说话、写话,再到中高年段的习作,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了前面的训练过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入篇章结构的训练了,进入成篇小作文的仿写训练。在仿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而达到掌握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让学生乐写,最终在训练中提高写作的综合水平。

1. 学写看图作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0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该文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描写。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大小、内容、保存情况做了简介;而后几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人多、街闹,之后选择一处场景加以描绘;最后写出它的历史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学习作者如何根据这幅画进行描写,再指导(下转64页)(上接61页)学生仿写,从单幅字画到多幅插图等不同类型进行仿写,学生兴趣盎然,提高了他们的看图习作能力。

2. 练写想象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想象力最好从写童话入手,童话类课文就是训练想象作文很好的题材。童话富有想象力,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其动人的故事以及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孩子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让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教学本单元课文,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喜欢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教者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童话特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围绕童话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学写童话――《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狐狸和兔子的故事》《稻草人的故事》《灰太狼续集》《正义的机器人》……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插上形象的翅膀,一篇篇生动、智慧的童话故事跃然纸上。

3. 学习状物类作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从杨梅树到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安排材料。读后可启发学生写“家乡的特产”: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特产?选一种介绍给同学们。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结构来写,也可以启发学生在写状物的文章时,从结构特点和用途等方面来写。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作者精心选编的,文体多样,仿写题材广泛。如仿写游记的例文有《颐和园》;仿写写景的例文有《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写人记事的例文有《灰雀》等。

仿写让学生掌握写作的一条捷径,它为孩子的写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年级学生掌握了写作的入门之道,才会想写、乐写、写好,才有可能在写作中乐于表达,增强自信。在小学阶段,每位语文教师一定要将抓好学段写作目标的过关为己任,将学生的作文基础打好、打牢,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才会一路通畅,一路阳光。

【参考文献】

[1] 张化万. 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 孙永然. 中年级习作可尝试从仿写入手[J]. 新课程学习(下),2013(11).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6篇

修订版教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喜欢威尼斯小艇吗?为什么?

3.课文对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做了精彩的描写,先找出有关部分读一读,再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习惯把我国的苏州称作东方的威尼斯,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苏州的文字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课标版教材

1.朗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的好处。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3.默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

4.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小练笔:写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略)

从不同版本的同一“思考・练习”看出,编写都遵循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但仔细琢磨,课标版的思考练习有较大的改进。

呈现的方式:修订版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呈现的方式主要以课后练习题目为主,而课标版的教材除课后思考练习,随文还出现了“泡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呈现的内容:修订版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内容主要是读、背、悟等内容,注重了积累和运用。而课标版的课后思考练习从第N的整体感知的读到具体语段的品读悟法,背诵积累。还增加了不少的小练笔,还有链接相关同类题材的课外阅读,内容既精练又丰富,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呈现的目标:两者都是从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角度来设计,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课标版的课后思考练习是从多个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综合练习: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及表达方式的感悟、积累和运用;3.注重引导课内外及读写结合,从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

课标版教材的思考练习题内容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每一方面,全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思考练习题融入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去解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就一定能全面阅读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思考・练习”给了我们阅读教学一些启发。

一、以“读”为本――凭读促悟,以悟促读

众所周知,“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课标版实验教材在思考练习题中安排了大量读书的内容,有朗读、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默读、快速读、背诵等。实验教材《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出现了:初读,感知课文;品读,体会表达;默读,思考问题。但也有因课文内容、体裁不同而呈现不同形式。例如:

1.这篇童话很感人,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

2.我默读了几遍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3.颐和园的景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背下来。(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可见,思考练习题中关于“读”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要求也各异。除了第一学段是把读书安排在课文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前两题是关于生字的内容“我会认、我会写”),其余学段的每一篇课文都把第一题相机安排了读的题目,有些课文的后面的题目也安排了读书中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教材把《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各年段教学目标“阅读”版块中读书的要求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思考练习题就提示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尤其是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更要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二、呈现积累范例――以“积”促用,用中再“积”

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呈现出的语言积累指导避免了偏重于知识的扩充,重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因为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和课程总目标中多次提出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教材中思考练习的编写也突出了这一点。例如: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课文里有不少用得好的词语,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我要把他们抄下来。(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3 .这是我收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年级上册《和时间赛跑》)

教材中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积累题目”告诉我们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问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中语言的积累安排得非常全面:从内容看,有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格言警句、古诗词;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从积累的方式看,有朗读、背诵,也有抄写、默写。我们在课堂上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读书、背诵、抄写、默写,同时,要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效结合起来。

三、读写相机结合――凭读助写,以写促读

实验版教材很多“思考・练习”的小练笔等读写题的思想都是以教材为凭借,把课文素材作为作文起步的出发点,这对于小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积累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大量阅读中储备知识,以范文、例文为借鉴,从中体会“应该那样写”或“不应该那样写”的道理,从而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遵循“从读学写”的原则。课文思考练习题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例如:

1.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五年级上册《鲸》)

2.小练笔: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

3.课文中两次讲到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

以上题目中有了解说明方法、有体会人物心理描写等,还有关于如何表达的内容,也有取舍材料、内容详略处理等关于如何选材及谋篇布局的内容……教学时一定要结合相关的课文内容,相机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把阅读和习作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再说说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写的题。一类是要求抄写、默写。抄写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等让学生积累语言。二是小练笔。有仿写、续写、写空白处、写对文中人或事的评价等。例如:

1.让我们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四年级下册《尊严》)

2.小练笔,读了课文,我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三年级下册《争吵》)

掌握了阅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还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还须将一般规律和方法反复应用于实践,变知识为能力,变积累为表达、运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思考练习题中,要求动笔写的题很多,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把这些题都落到实处,每节课都留时间给学生动笔写,提高学生的用笔表达能力。

四、培养问题意识――以问促思,思中促疑

“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差异。我十分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呢?思考练习题作出了切实可行的安排。例如:

1.(课文中“泡泡”提示语)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三年级上册《灰雀》)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五年级上册《梅花 魂》)

从例1知道,这个问题在课文里以“泡泡”形式提出,其目的不光是让学生读懂答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作出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例2要求学生不但要提出问题,而且要和同学讨论讨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找答案,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五、传授学习方法――以读悟法,得法助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该凭借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材在思考练习题中安排了许多这样的内容。例如:

1.(三年级下册课文《亡羊补牢》课题旁边学习伙伴的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

2.“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年级上册《触摸春天》)

3.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三年级上册《花钟》)

4.作者“―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观察;指导;批改

进入小学三年级,作文就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写作文往往是三年级小学生最头痛的事情。刚接触作文,他们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应付作文,总是拿范文来抄袭。真正让他们自己写时,脑子却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了。我任教语文十多年,总结了一些作文教学的经验,现在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三年级伊始,我每天都要求学生要阅读课外读物,题材不限:作文书、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科普书籍等,每天至少两篇。我每天总要抽出5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共同热议:你看了什么书?内容是什么?你觉得书上的哪个地方最精彩(有趣、感动、优美)?你从中学到(懂得)了什么?这5分钟,学生最自由,最开心,互相畅谈,互相比比谁读得书最多,谁的收获最大。我在讨论、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他们鼓励、表扬,并每天评出“读书小状元”,在他们的读书小册子(小册子上记录着他们每天所看的文章及读后小感受)上贴上小红花。一星期总结一次,看谁的读书小册子上得的小红花最多,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小奖励。这样,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就更高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让他们汲取了课外读物的精华,为自己写作文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平时我就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比如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事的来龙去脉;物的色、香、味、形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美,并以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日记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一两句话,贵在坚持。这样,就为习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不至于写作文时无物可写、无话可说。

三、课堂指导,掌握技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初学习作,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书上习作中的范文。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范文,并指导他们从中学到范文的写作方法。比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范文《我的自画像》,我就引导学生写人要抓住人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来写。又如,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范文《山坡上》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学会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并延伸到教给学生“分―总”“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文章可以仿造范文中的写法,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明确这样写出的文章更优美、更吸引人……

其次,学生写作文时要认真做好指导。每一次写作文,我都指导学生品读好习作范文后,掌握本次作文的写作重点及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说、互说,再指名说,师生共同补充指导,让学生有一定的写作思路,接着打草稿,写好后再指名读草稿,师生再共同评议,不合适的地方大家共同修改。这样,一篇作文就比较成熟了。其他同学按照这个方法互相品读、指导、修改,最后定稿誊写。

再次,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渗入一些有关习作方面的指导。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段,我让学生多读几遍,并引导学生抄下来或背下来;适合学生仿写的片段我就鼓励他们仿写;课文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我引导他们多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引号”的用法还很懵懂,引号的运用既是三年级学生习作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教会学生记住引号的用法,我这样教给学生:准备说话了,发给他两个圆话筒“:”;开始说话了,张开嘴巴露出上齿““”;话说完了,合上嘴巴闭上下齿“””。用这种形象的记忆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引号的用法了。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就会慢慢掌握习作技巧,写作文也不会再犯愁了。

四、批改多样,重在表扬

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要认真、及时地批改。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甚至抓住学生习作的某一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看到了老师的评语很高兴、很兴奋,激起他们习作的欲望。学生的作文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批改方法,比如“面批”是最好的,也是最有针对性的批改方法。有些学生的作文,毛病比较多,这时,我就把学生叫过来,当面批改。句子不通顺、标点符号不正确、分段不明确、用词不当等等,可以一一引导他们加以改正。有些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容易发怒,但切记不能一味地批评,要和风细雨、耐心地去指导,并抓住文章中较好的一点给予表扬,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当然,面批需要耗费老师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在学生作文誊写前我也经常采用学生互批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对草稿进行修改(我之前已经适当地教给他们一些批改方法)。这样,在让学生互批互改的同时,也会互相促进学习,文章也会更完善。另外,批改后,较好的作文我把它当作范文来点读,使范文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总之,小学三年级是学写作文的关键阶段,只有老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入门,学生才能乐写、爱写、会写。正可谓“师傅领进门,习作在自身”呀!相信学生沿着老师的指导路线,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作文会越写越好……

参考文献: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引导

一、从说、看、读、想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引导教学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求一般而言是在两百字以内,要将学生平时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的内容转换为实际的语言描写,需要从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引导,让学生学会将聆听到的、观察到的、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去,进而展开自己的想象,丰富写作的内涵。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第六单元口语交际《风景优美的地方》为例,一般而言,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在某天,“我”和哪些人去了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很美丽、很吸引“我”,我们玩得很快乐,然后回家了。这种写作方式基本上是一种陈述事实,没有突出文章的主题。因此,老师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说”方面的指导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利用语言表达充分地针对作文中心进行描写。如针对《风景优美的地方》的作文教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用语言表达,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问:在你心中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里?你和谁去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景象是什么?……通过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看”的方面,主要是指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将独立的思维运用到写作中去。如在指导学生写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该地方所观察到的美丽的东西,发现与平常生活场景中不同的地方,从而多角度地进行描写。

在“读”的方面,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平常学习到的文章中总结写作经验,将所学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积累,仿照其描写的手法,活学活用,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在“想”的方面,即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在写作前先思考写作的具体思路是什么、要突出什么重点、怎样才能感染读者,让学生理清写作的方向,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作文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将学生的写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写作源于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让学生将写作融入生活,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小学生认识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利用自我的观察,形成思维认知。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物可写、言之有物,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学》为例,学生要对同学进行深入的刻画,找寻到该同学值得夸赞的地方,必须建立在对同学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同学的了解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多角度地在生活中观察该同学,发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对同学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展开描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展开相关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语言的良好表达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连一句话都不能完整地表达,那么便无法写出一篇结构完备的作文。首先要从句子开始,作文是由许多段落组成的,而句子又是段落的组成成分,学生掌握了句子的写作方法,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段落的写作,从整体上提高表达水平,从而完成作文的写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同时可总结学生写作中的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给学生灌输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语言表达得更加流畅、通顺。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时,首先从仿写入手。由于是小学生的第一次写作,因此需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从标题到行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参照已经学过的课文格式来进行写作。其次,要告诉学生把一件事写具体必须保证语句的通顺性。此时,可将错误表达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修改,从而向学生讲解具体句子的构成要素,让学生在把握理论知识后,不会再出现语言表达的失误,从而提高写作技能。

结束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而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作文表达的初始阶段,它并不同于一年级的写话,也与二年级的小短文写作有别,是学生开始简单作文及散文写作的开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到了相对一、二年级的更高层次,需要学生去理解作文的含义,通过观察生活的事物来激发写作灵感。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的初始学习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需要掌握教育的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燕萍 硬“堵”不如巧“疏”――谈网络语言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冲击和对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01)。

[2]杨宏芳 解决好“五大问题”,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高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7)。

[3]曾红梅 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改变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8)。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9篇

一、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这种记忆方法是最古老、最常见的方式。不仅语文课使用,品德与社会课中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此种方法要做好与语文课中阅读朗诵的衔接,掌握其中停顿、轻重缓急的方法技巧。除此之外,品德与社会课中哪些问题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是一大关键。

如在六年制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有一课是《谢谢您,爸爸妈妈》,文中有一道题是爱是什么,答案是这样的: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爸爸的爱是谆谆的教导;奶奶的爱是幸福的摇篮;爷爷的爱是满意的微笑。这道题的答案是一首小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关键词应该很快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二、因人列答

我们先来看一道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浪费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老师总结几条答案让学生去背,有时学生背诵的顺序颠倒了,老师也不允许。细想此题,答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有成百上千个,那么在这么多的答案中列出几条让学生用上一种方法熟读成诵是有难度的,也是不科学的。针对此题,应该鼓励学生用脑去想、去记,而不是用口去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应把此题展开,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答案。这种私人订制的答案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在后面的背诵记忆中是轻而易举的,同时也为学习下一题“你有哪些节约的好办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辩证论述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有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练习题就是判断分析题。只不过这种题型在小学低年级不常出现。在泰山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中有一道判断分析题这样说:“有人说‘别人插队我不插队,我不就吃亏了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回答此种问题首先要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并且单独占据一行,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然后在下一行从正面回答排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紧接着从反面论述插队的种种危害,这样把此题简单分成两道小题后,学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了,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我国内地教材 苏教版 小学语文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就发起了一个关于消除对少数民族在教育、公共场所、就业、住房、经济等方面存在偏见的运动,运动的成果就是“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产生[1],后来多元文化概念及思想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再逐步被中国特色化,各文化间表现出它们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当多个文化融入到一个国家中成为一个共同体,文化间就必不可避免产生差异性和冲突,这时就需要文化群体间相互融合,人们相互包容、理解及认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以“和平”为主题,多元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思想化是必然趋势。多元文化的融入,充分体现文化的平等性、交往性、差异性和内聚性。经过一段磨合期,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文化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本文研究教材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具体分析各文化分类所占比重,根据数据比重权衡利与弊,对教材的分析和编写有积极意义。

二、多元文化的分类

多元文化可以在多个领域中比如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国籍进行分类,可分为: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地域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群体文化等[2]。为了方便以下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地域、社会和年龄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多元文化就地域方面可就广义狭义地分为外来文化和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农村与城市文化;社会文化主要是指阶级、阶层文化,主要分为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阶层文化[3];年龄文化主要分为化和同辈文化[3],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对多元文化进行分类,以此为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

三、在苏教版中所占比例及具体例子

1.苏教版各种文化的分布

本文选取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共12本教材进行分析,明显以地域(国内外、民族、城乡)为主题的归为地域文化,反之为非地域文化;各册苏教版教材中明显以人物(伟人、名人、普通群众等各阶层劳动人民)为主题,一般情况均归为阶层文化,反之不属于阶层文化;各年级苏教版教材中明确以儿童生活为主题属于同辈文化即年龄文化,明确描述成人生活,同样归为年龄文化。总结三方面文化在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十二册各年级教材中所占比例和篇数,地域文化约占29%(82篇),社会文化约占31%(88篇),年龄文化约占35%(99篇),以此分析理解各文化渗透状况。

(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地域文化分析

本文把各册教材中明显描述祖国或是表达爱国情怀,歌颂祖国大好山河的,如六年级下册(第十二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二年级上册中《2008,北京!》、三年级下册《长城与运河》等归为国家文化一类;把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等有明显外国元素和风格非本国文化的归为外来文化,把明确描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的课文,如六年级上册中的《草原》、二年级下册中《欢乐的泼水节》等文章归为民族文化;把清晰描绘城市风光,人们生活习惯的文章如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年级上册的《东方明珠》等课文归为城市文化;把明确描述乡村生活,有乡土气息的课文如二年级上册《乡下孩子》、《水乡歌》等归为农村文化,通过对各年级教材中地域文化具体分类进行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284篇课文中,地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占了16%(40篇),外来文化9%(26篇),民族文化有6篇,所占比例为2%,城市文化1%(1篇),农村文化2%(7篇)。由此可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渗透较少,特别是中国多元文化渗透日益普及的今天,民族文化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元文化的渗透,重点在于民族文化的渗透,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尤其应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为了改变民族歧视,适应中国现有国情发展,培养民族间相互理解包容平等相处的意识。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上有所欠缺,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受教育者认识彼此的生活,并理解和认知。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社会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确描述各阶层人民生活状态,歌颂赞扬某阶层人民事迹及品德之类的归为社会文化,其中以领导人、名人等为主人公的课文归为精英文化,如四年级下册中的《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宋庆龄的故居》,六年级上册的《郑成功》、《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二年级上册的《的扁担》、《孔繁森》、《梅兰芳学艺》,等等,这些均归属与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把明确以劳动人民阶层作为主人公描述的课文归类为大众文化,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永远的白衣战士》、《黄河的主人》,六年级上册的《最后的姿势》、《船长》,五年级上册中的《艾滋病小斗士》、《师恩难忘》,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等等。通过归类与统计,苏教版一到十二册教材中明确关于社会文化即阶层文化(大众和精英文化)共88篇,所占比例约为31%,其中精英文化共54篇,占总篇数284篇的19%,大众文化34篇,约占总篇数的12%。由此可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家文化和外来文化所占比例较均衡,编写者既注重伟大人物的品德宣传,又注重平凡群众的人物故事描述,以此传颂某些精神或道理鼓舞和教育读者。但在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渗透上还有所欠缺,占各册书籍中几乎平均为1到2篇课文,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

(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龄文化分析

本文把明显讲述不同年龄阶段所追求的精神事物,比如友情、爱情、亲情或是某种品质等的课文归为年龄文化,不同年龄层主要分成人与小孩,由此把以同属与小学受教育者阶段的同龄人为主人公及小学生阶段所特有的生活或是思想为主线的课文归类为同龄文化,以孩子即同辈人的角度,带着情感看待问题,如一年级下册中《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鲜花和星星》,三年级上册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字典”》,四年级下册中《走,我们植树去》、《苹果里的五角星》、《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男孩子必读的书》、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这些均归属与同龄文化;把以成人阶段所追求的爱情或是反映某种高尚品质的课文,如六年级上册中的《爱之链》、《牛郎织女》,五年级上册的《嫦娥奔月》,六年级下册的《三打白骨精》、《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等均属于化。一到六年级十二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年龄文化(化和同辈文化)经统计共有99篇,约占总篇数的35%,其中化有37篇,约占13%,同辈文化数量高达61篇,约占总篇数(284篇)的21%。从比例来看,编写者较注重同辈文化的渗透,同辈间精神思想的熏陶和传递,在化渗透上与同辈文化相比较少,帮助孩子了解感知成人生活,使其对成人世界不陌生。总之,笔者认为,苏教版的年龄文化比例适当,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

2.总结

由上述对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十二册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见,该版本的地域文化、年龄文化和社会文化三类文化所占比例较为均衡,但在其下各自的文化分类比例分布明显不均,就地域文化而言其下的国家文化比例与地域文化下其他分支的文化分类(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比例相比较大,笔者认为外来文化的比例适当,但应增加民族文化、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比例,阶层文化中精英文化的比例相对大众文化比例高,应适当增加劳动人民阶层即大众文化的比例,年龄文化中的化渗透虽较少,但笔者认为苏教版在年龄文化上的比例安排适当。

四、利与弊

目前我国内地主要语文教材都有较普遍地渗透一些文化,这些表明教材的编写和文章选取已经开始重视多元文化的渗透,分析了我国内地国标苏教版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中以爱国为主题的地域文化即国家文化和阶层文化中的精英文化所占比例较大,这样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从小形成爱国、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强化民主意识,尊重他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各方面的好品德;能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能够从多元角度出发,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向实现教育公平靠拢。

但苏教版教材中存在某种文化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的大众文化相对所占比例较小。这样不仅容易狭隘并限定了孩子们的思维,思想单一死板,无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和沟通交流,民族间不能相互理解,意识上不平等,国家发展得不到真正的公平与团结,缺乏城市文化、地区文化,孩子们形成不正确的意识,产生偏见甚至歧视,最终导致城乡间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

五、结语

我国内地教材的编写与文章选取必须紧跟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符合时展的趋势,因此应不断关注学生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扬长避短,增加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比例,朝着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共性的目标发展,应符合当今中国发展主题,各民族间相互团结友爱,互相理解,彼此认知认同对方的文化,互相包容,讲和平、促发展,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两手抓。

参考文献:

[1]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13(2).

[2]陈怡.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探索,2010(7).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下一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