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0 20:36:45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红军长征”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四、总结

对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谨、真实的学科,但学生对其的思考所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抨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评述历史、批判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2

关键词:历史地图册;学习兴趣;知识体系;直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209-03

一、利用历史地图册开展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大幅度的发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科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历史”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上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课一开始抛出8张卡片,每张卡片分别体现中国历史的8个知识点。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领走一张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卡片上的知识点在课本和历史地图册上找论据,然后每组派代表再进行陈述。学生领到任务后都很兴奋,每一小组的成员都能团结协作,积极寻找材料,由于历史地图册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在历史地图册上找到答案。例如有一卡片的内容是“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烧烤食物了”,学生很快在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2~3页里找到所需的材料。完成任务的学生显得很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提供了很多课外知识,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上课时加以利用,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第9页展示了唐都长安的平面图,在平面图的旁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你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要买必备用品,要去国子监,考中后要去赴国宴,要去大雁塔题名留念,你都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问题二:请问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册上清晰完整的唐长安城布局图,能较快地找出答案。经常利用历史地图册开展课堂活动,能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历史地图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地图册根据历史课本内容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单元,每单元内容由单元导读、地图、历史图片、读图等组成,内容非常丰富直观,历史线索整理得很完整。新学期一开始,就可以指导学生浏览整本历史地图册,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授课内容。开始讲授新单元的时候,单元导读发挥了巨大作用。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单元导读写道:“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日益强盛,19世纪中期,其侵略魔爪开始伸向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从未间断。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这样的单元导读层次分明,突出重点知识。通过细读这篇单元导读,把分散到各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掌握本单元的脉络,后面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历史知识又是互相联系的,利用历史地图册的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实用性更强,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充分感知历史

古人有“左图右史”的读史习惯,现代教学论认为,观察是历史思维的开始,也是探索、发现、思考的开始,历史地图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历史的阵地。历史地图册内容非常丰富,图文并茂,就图而言,就有地图、图片、图表,这三者都是课本语言的延伸和补充,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空间概念,把抽象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立体感、真实感、空间感的历史环境中,对事物的表述更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28~29页展示了“西域图”、“张骞通西域图”、“丝绸之路图”、“班超经营西域图”,把西域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丝绸之路的路线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配上文字说明,把本课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上课时只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思考,由学生讲解这四幅图的内容,教师再加以总结,就能很生动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对教学活动帮助较大的就是历史文物图。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日常生活中极难见到文物,历史地图册里的文物图片成为学生认识文物主要的途径。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11页收集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等文物图片,和课本的内容相呼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的真实感。

近现代史的历史地图册出现大量珍贵的历史人物图片,细腻传神地记录了近代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近代历史人物学生通过其他渠道都能略知一二,历史人物图片的出现会让学生感到好像遇到老朋友一样觉得亲切,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而图片的“现场性”则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迅速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容易把已掌握的知识同课本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拓展。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28~29页展示了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及香港回归的有关图片,学生通过观察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表情、姿势,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揣摩两个领导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会想:“假如我是邓小平,我要怎么说?”从而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现场,缩短与历史的距离,更具体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使知识得到升华。

四、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这一方面,历史地图册以其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给学生提供了培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更能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更易于培养和上升情感。如体现古代科技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都江堰、秦长城图;展示人格魅力,体现人物风采的左宗棠、、邓小平人物像;控诉西方列强对我国犯下罪行的《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等,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这些图片面前,学生更能进一步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激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这些,单靠语言表述是难于达到的。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句话也概括了历史地图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地图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传播知识,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运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非常直观的教具和课程资源,课堂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必然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3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总结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

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看了“人教版初一下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2.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4.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目录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4

1.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4.仔细阅读下表,它反映的是( )

时间 指挥者 规模 战绩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八路军投入105个团 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D.贺胜桥战役

5. 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

6.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若飞 D.朱德

7.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 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A.血战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 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第二次合作

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 判都是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长征的胜利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抗日战争

13.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嫩江大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A.背景B.时间C.指挥D.意义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7.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9.“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21.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 --《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反映的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3.在该斗争中,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至今年7月已有60周年。它应该是( )

A.肃清******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4.“……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25.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作为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施行种种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华中 D.北平

26.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 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 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

2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序号 事件 时间 作用

①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③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天 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④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 B.② C.③ D.④

28.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 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卢沟桥事变 细菌战 B.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C.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 细菌战

29.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 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

30.抗战期间,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31.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 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 利。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3.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三民主义。

(2) 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______________”,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三、问答题

34.(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

(1)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驶什么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1945年9月,重庆新闻界举行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宴会,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知名人士和记者欢聚一堂。席间,文人以猜谜为乐,议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谜底。与会人员纷纷亮出各自的谜底……

(2)请你参与,从你所知的或下面提供的人物中做2个谜底并解释理由。(3分)

示例: 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温馨提示:毛遂、共工(神话人物)、蒋干、屈原、华佗、袁世凯……仅供参考)

(3)距今120年前,日本也曾发动过一次侵华战争, 请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说说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2分)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1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1分)近代,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1分)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勿忘国耻,爱好和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1937年7月8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材料中“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日双方代表在芷江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40年8月”、“华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彭德怀在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抗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场战役。A发生在1937年7月;B发生在1937年8月;C在1938年初,由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西安事变”、“时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上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9.C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第一次全民族”、“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由此开始。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他并未参加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时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①④排除,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知识点。嫩江大桥战役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仔细阅读资料卡片,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由彭德怀指挥,这次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结合课本所学,1936年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或者背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结合课本所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内容。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台儿庄战役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方针,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后来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这里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安事变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 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D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1953年7月,至2013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则是1945年8月15日,计算可得201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向中国大片的领土。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四万万同胞的全民族抗战,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起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历史的伟大转折。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南京。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六个史实中,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不 能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只能反映美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商秧变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军机处设立是封建皇权加强的表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归不作亡国奴

30.重庆

【解析】

试题解析:1937年12月,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1.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指挥官。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

考点: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2.(1)鸦片(2分)

(2)五四(2分)

(3)西安事变(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式上仍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实际上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等。

(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两党关系逐渐朝着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33.(1)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3)扫荡、百团大战

(4)商务印书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事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第(4)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34.(1)决定权。(1分)

①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维护民族尊严。(2分)(其他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理由每条1分,人物每个0.5分。(3分)

毛遂——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共工——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常务会的职权。考察的是学生对全国人大职权的识记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说明全国人大行使的决定权。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设立纪念日的目的。根据两个事件“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国家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尊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给的事例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学生不管选择那个人物,只要答出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原因即可,要自圆其说。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还可以选择“屈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3)此题是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周年的计算能力。这是2014年中考题,题干“距今120年前”,就是2014—120=1894,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学生确定答案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解决了,第二小问就没问题了,就是问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记忆答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3分)

(3)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等(一例即可)。(1分)

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要符合史实即可)(1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5)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当前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洋务运动时,19世纪70中期——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20年前的甲午年即1894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日的友好交往和日本近代惨绝人寰的屠杀。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等等;近代以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还进行人体活体实验;七七事变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提出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本题考查的是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提出*。加强中日两国青少年的友好交流等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5

关键词:北京政府;民国新疆;回部王公

清代在新疆建省以前,对于新疆回部的治理采用伯克制。一切设官执掌均沿袭旧制,设阿奇木伯克,又设伊什罕伯克以佐之。兼管农田水利、民事诉讼、警察税务等等,其职能可谓无一不备。伯克之制,以三品之七品为等级,并按其品级而授予土地(即采邑)。但是此种制度在南疆行之既久,则弊窦丛生,伯克或依势欺人,或为所欲为。特别是在阿古柏之变后,伯克们苛待甚烈,横征暴敛,民生痛苦。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后,每克一地则设局治理该地,如此伯克之虐才有低头之势,新疆建省之后,伯克制遂通令取消。伯克制虽然已经取消,但是部分回王公的王爵与特权却保留了下来。

民国肇始,北京政府为了稳定全国局势,在维吾尔族人口[1]占五成以上的新疆采取了安抚与优待新疆回部王公(民国时期称呼维吾尔族为回部)的策略,对于回王公的爵位和受封不做改动,完全承袭清时旧制,旨在通过上层王公维持新疆稳定局势。安抚策略主要体现在承认回王公们自清代承袭的爵位和优待,并在法律和执行力上予以实现。

一、民国时期新疆回王公的袭爵与受封

民国时期袭爵的回王公皆沿袭于清代,其爵位与待遇遵循清时旧制,并无甚大更改。

新疆的回王公主要分布在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和南疆的几个主要回城。哈密与吐鲁番两地回部因在乾隆年间平定西域时世有军功,袭有王爵采邑,世袭罔替,与其他南疆回部不同,其王有采邑,其采邑之土地人民均归回王管辖,并且不用负担政府之徭役与赋税。而其他地区的回部王公均守虚位,所置护卫与典礼各官尚存,但是人员不得随意增添。民国初期经北京政府明令受封的回王公如下。

1.哈密回王。光绪末年,老回王逝世,由其妻侄沙马苏特亲王袭爵,至民国时受袭封爵不变。哈密回王的管辖的界址,东至星星峡,西至一碗泉与镇西分界。南至砂矶,北过雪山明岗与蒙古分界。境内人民土地山林草木及住牧之地均归札萨克管理,相沿二百余年。

2.吐鲁番回部。吐鲁番鲁克沁回部札萨克郡王叶明和卓,于民国二年六月二日晋封亲王镇国公衔。同时,鲁克沁回部镇国公衔伯克即木进封为镇国公。[2]吐鲁番员哈德尔因赞助共和,对其授予三等嘉禾章,于民国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大总统明令公布[3]。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蒙藏院颁发大总统册封吐鲁番鲁克沁回部札萨克亲王叶明和卓,镇国公伯克朗木浩轴。[4]

3.库车回部。库车郡王买买提敏赞助共和晋封亲王,民国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大总统令公布。[5]至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蒙藏院颁发大总统册封亲王买买提敏浩轴。[6]

4.阿克苏回部。民国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封哈尔迪为郡王。[7]

5.拜城回部。辅国公司迪克与民国二年八月十四日晋封为贝子。[8]

6.乌什回部。贝子衔辅国公伊布拉音・伊斯马义于民国三年十月十七日授贝子衔辅国公。[9]伊布拉音其子阿布德拉于民国九年六月九日授二等台吉,[10]并于民国十年元月二十六日给予伊布拉音二等嘉禾章。[11]

7.和阗回部。辅国公木沙,于民国三年二月七日晋封为镇国公,[12]其于民国六年末病故,其爵有其子拉承恩承袭,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批准。[13]

以上便是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执政期间所封爵的新疆回部王公们,北京政府根据各爵级予以不同的待遇,其待遇标准参照前清旧制。

二、北京政府对新疆回部王公生活之优待

北京政府对新疆回部王公之待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年俸,年俸包括俸银和俸米;二是来京与驻京待遇。而来京与驻京待遇方面则由政府全权报销来京、回京川资与驻京廪食车马等各种费用。

(一)年俸

年俸包括俸银和俸米。民国对新疆回王公发放的年俸标准,完全参考前清标准。新疆回部王公之爵位等级有: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以下分为台吉,台吉又分为一至四等,台吉之后又有各等级爵位,其年俸与俸米皆有明确规定。

1.俸银

在民国元年、二年北京政府规定了各爵等级俸银,其详细数据如下表。

亲王俸银2000两,折合银元3000元。郡王俸银1200两,折合银元1800元。贝勒俸银800两,折合银元1200元。贝子俸银500两,折合银元750元。镇国公俸银为300两,折合银元450元。辅国公俸银200两,折合银元300元。头等台吉俸银100两,折合银元150元。札萨克二等台吉俸银80两,折合银元120元。札萨克三等台吉俸银60两,折合银元90元。札萨克四等台吉俸银40两,折合银元60元。以上俸银每两按一元五角折合,数字按照民国元年、二年之规定标准。[14]

如上数据,一位吐鲁番郡王的年俸是1200两银子,折合当时的银元为1800元。根据民国初年1911年―1919年大致物价水平,当时一元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今人民币40―50元,那么经过换算可得吐鲁番郡王月俸平均在今币6000―7500元之间,年俸合今币7.2万―9万元之间。吐鲁番郡王的年俸相当于当时北京政府中央行政官委任一级官员和荐任七级官员的工资水平。但是相较于北洋政府中央高级官员,如国务总理年薪70―90万就显得薄少了。

2.俸米

至于回部王公之俸米,又分为春季俸米和秋季俸米,两季俸米发放额相同。其台吉以上各级爵位所发之俸米石数根据北京政府民国元年、二年规定,俸米每石按六元折合。

亲王可得春季俸米277.5石,秋季俸米277.5石,共475石,折合银元2850元。郡王可得春季俸米142.5石,秋季俸米142.5石,共285石,折合银元1710元。贝勒可得春季俸米95石,秋季俸米95石,共190石,折合银元1140元。贝子可得春季俸米59.375石,秋季俸米59.375石,共118.75石,折合银元712.5元。镇国公可得春季俸米35.625石,秋季俸米35.625石,共71.25石,折合银元427.5元。辅国公可得春季俸米23.75石,秋季俸米23.75石,共47.5石,折合银元285元。台吉可得春季俸米11.575,石,秋季俸米11.575石,共23.15石,折合银元138.9元。[15]

俸米的价值到底几何。如根据以上数据,按1911―1919年通用量制,每石米合今制89公斤,那么一位亲王一年的俸米475石,换算成今制就是42275公斤,也就是42吨。其价值在11万―14万之间,几乎等同于年俸。如此巨量是个什么概念?按照今日饮食标准,一个以米为主食的成年人一年便可以吃掉108公斤的米。那么一个民国亲王所得的近42吨俸米,足够一个成年人吃用近400年,一个三口之家吃用近150年。

(二)新疆回部王公来京与驻京待遇

新疆回部王公除了享受年俸等优待外,中央按例安排各省王公来京朝觐,各王公根据政府安排的朝觐年班次序来京活动,其来京川资与驻京期间所有的车马廪食费用皆由政府财政支出。

1.关于来京川资

来京川资又分为初次来京特别川资和来京路费两大项。

关于初次来京特别川资,北京政府在民国二年九月六日公布规定蒙回藏各王公初次来京特别川资。[16]其中汗2000元、亲王2000元、郡王1600元、贝勒1200元、[17]贝子1000元、镇国公800元、辅国公800元、协理台吉400元。[18]川资完全按照前清外藩王公标准发放。

来京待遇除了要给予路费外,还要对来京回疆王公的行程给予事无巨细的安排,包括不同等级的王公交通工具的安排、所能携带的物品重量、跟役枪支等细规和沿途一切招待事宜等,一应行程所需细节接在照拂之内。

新疆回王公均由沿途地方官照章提供夫马、车辆和食宿,通火车之地方乘坐火车,并酌情派军警人员护卫其顺利抵京。

回部王公启程前应预先将随带人员、行李数目、路经地方等信息,来京后报知蒙藏院,蒙藏院会根据填写支应凭证并沿途地方官严明凭照核实后,给予相应财务报销。

王公们来京需携带大量的物品,不仅需要安排人员护送物品,还需要大量运输工具将物品运送至至京。因此北京政府对新疆回部各级王公来京时所需运输工具、准随带的人员、枪支与行李数目都有明确规定。

汗王、贝勒、贝子、公及台吉等,每人给引马二匹,包马四匹;协理台吉、头二三四等台吉、伯克、回部随带子弟每员配给引马一匹,包马二匹,所有有爵人员均配给骑马一匹。如果有汽车、轿车者则停支骑马,对随带护卫、通事、跟役各自配给马一匹。行李每520斤配给大车一辆,若用扛夫,则每五十斤配给扛夫一名。北京政府规定的新疆回部各级王公来京时准随带的人员、枪支与行李数目表规定如下。

亲王可随带护卫8人,通事1人,跟役8人,护身枪支8杆,行李6000斤,需车辆12辆或扛夫120人。郡王可随带护卫6人,通事1人,跟役6人,护身枪支6杆,行李5000,需大车10辆或扛夫100人。贝勒可随带护卫4人,同时1人,跟役5人,护身枪支4杆,行李4000斤,需大车8辆或扛夫80人。贝子可随带护卫3人,通事1人,跟役4人,护身枪支3杆,行李3000斤,需大车6两或扛夫60人。镇国公和辅国公可随带护卫2人名同事1人,跟役3人,护身枪支3杆,行李3000斤,大车6辆或扛夫60人。头等台吉以下均不能随带护卫。头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3人,护身枪支2杆,行李3000斤,需大车6辆或扛夫60人。二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2人,护身枪支1杆,行李2500斤,需大车5辆或扛夫50人。三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2人,护身枪支1杆,行李2000斤,大车4辆或扛夫40人。四等台吉可随带通事1人,跟役2人,护身枪支1杆,行李1500斤,需大车3辆或扛夫30人。[19]

来京途中还提供每日所需廪食。汗王、贝勒、贝子、公、札萨克台吉、伯克及回部随带子弟等人每员每日配给粮菜钱二角、羊肉二斤、白面二斤、京升粳米八合三勺、油三两。随带一员护卫,札萨克每员配给菜钱二角四分。二等护卫等每日配给菜钱二角一分。三等护卫每员每日配给菜钱一角八分,都有羊肉半斤、白面半斤、京升粳米八合三勺、油三两。通事跟役每员每日配给菜钱八分、羊肉一斤、白面一斤、京升粟米八合三勺、油二两,每日供给茶叶二斤。王公若来京时自带有呈进马匹,每日配给草料三仓升、麦麸二升、草十斤。贡品等物均照其数目加给车辆与扛夫。[20]

对于新疆回部王公来京需费、一切支应以实支为限,不准折价或额外需索。

2.关于驻京待遇

驻京待遇包括盘费及口粮,按照民国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布的驻京及年班来京王公廪食条例[21],其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爵、台吉等爵级的盘费与口粮标准如下。

关于盘费有两种,一是驻京期间的盘费,二是回城盘费。亲王盘费每日给洋15元,每月给洋450元,回城路费给洋30元。郡王盘费每日给洋12元5角,每月给洋375元,回程路费给洋20元。贝勒盘费每日给洋9元,每月给洋270元,回城路费给洋11元。贝子盘费每日给洋7元5角,每月给洋225元,回程路费给洋10元。镇国公与辅国公盘费每日给洋6元,每月给洋180元,回程路费给洋8元。除此之外,北京政府还对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四个爵位的府邸予以照顾。看守亲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到1元5角的补贴,每月领45元。看守郡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到补贴1元2角,每月领36元。看守贝勒与贝子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补贴1元,每月领30元。[22]

另外,关于口粮供给均已米为实物发放,其标准如下。汗亲王每日口粮每日口粮3斗3升,每月给米9石9斗,回程给米5石。郡王每日给粮2斗8升,每月给粮8石4斗,回程给粮4石。贝勒每日给粮2斗2升,每月给粮6石6升,回城给粮3石。贝子每日给粮1斗8升,每月给粮5石4升,回城给粮2石8斗。镇国公与辅国公每日给粮1斗5升,每月给粮4石5升,回城给粮2石2斗。留守在府邸的护卫们除了每日可领到补贴外,还可领取每日口粮。看守亲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口粮1斗1升,月领3石3升。看守郡王府邸的护卫每日可领口粮1斗,月领3石。看守贝勒与贝子府邸的护卫每日均可领8升口粮,月领2石4斗。[23]

综上所述,北京政府对新疆回王公们的来京和驻京待遇可谓事无巨细,关心细致,从亲王到护卫、跟役,从来京驻京到留守府邸,各项人员均有补贴与口粮照拂,这种照拂不仅免去了王公们一路的廪食路费,连留守府邸的护卫都在优待之列,可谓使得王公们消除了后顾之忧。

此举通过优待王公们使其对北京政府的向心力不断加以巩固,也就加强了新疆对于中央的向心力,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结语

北京政府通过优待新疆回部王公,承认回王公自清时便受袭的爵位和执行爵位优待,旨在通过上层王公维持新疆稳定局势,维护国家统一于民族团结。此举也确实起到了比较积极地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成为英苏等国角逐的利益场,一直图谋将新疆分裂出去,但是他们的阴谋却失败了,这离不开回王公们的维护之功。

只是北京政府颁发的规定条例固然是好,但在政策的执行力上就略显不租了。由于主宰中央政权的首脑人物如同走马灯似的更迭不已,政出多门,加之当时全国各地军阀战争不断,各省挪用了库款,以致政府积欠留京各地王公们的廪食费用不发,使得留京各地王公无米为炊,只能自掏腰包渡过留京之日。仅就民国五年而论,四、六、八三个月及七月半月均未按时如数补发。总计驻京王公应领廪食费近万元,共计积欠二十余万元,全国照蒙藏院民国五年年度预算共计有60万元。[24]

尽管政府曾向王公们发放国库券以抵偿费用,但并不能全偿留京回王公们的一应食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对回王公的优待实现大打折扣,此举势必使王公对政府离心离德趋势日增。(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 据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70―571页所载当时新疆总人口大概在250万―260万人之间,而维吾尔族人口就在125―156万之间,占到五成至六成,可谓人口众多.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4册.第37页,1913年6月3日第386号.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25册.第374页,1914年3月28日第678号.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44册.第453页,1914年11月28日第922号.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633页,1913年3月25日第317号.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44册.第453页,1914年11月28日第922号.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83册.第228页,1916年3月23日第77号.

[8]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年,第701页.

[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42册.第107页,1914年10月18日第881号.

[10]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第701页.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69册.第634页,1921年1月27日第1772号.

[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23册.第232页,1914年2月8日第631号.

[13]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第702页

[14] 汗亲王至郡王年俸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411―413页,1917年6月23日第521号:《统计局编行政统计汇报・蒙藏类》.贝勒至军功八品年俸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291―292页,1917年6月25日第522号:《统计局编行政统计汇报・蒙藏类》.

[15] 亲王至贝子俸米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292页1917年6月25日第522号.镇国公至台吉俸米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1册,第323页,1917年6月26日第523号.

[1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7册.第155页,1913年9月8日第483号.

[1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09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公报《蒙藏事务局呈大总统拟定初次来京能回藏王公等特别川资条例请批示遵行文(附条例)》.

[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0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1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87册.第411―413页,1916年5月28日第143号:《回疆等处年班王公经班喇嘛来往沿途支应章程》.

[20]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M].台湾:兰溪出版社,1980.第733页.

[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0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2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1―712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2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1册.第712―713页,1913年3月29日第321号.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6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使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指导、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法; 初中历史 ;应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由于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都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会感到陌生,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难度。为此,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或幻灯片等现代教学设备“再现”历史,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片段。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然后组织学生分析、探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长征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关于长征的视频或短片,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导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你对红军长征有什么体会?从红军长征事件可以给党建工作哪些启示?你怎么看“重走长征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重点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秦始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问:“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1回答:“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的建立,功不可没。”学生2回答:“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给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修建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生3回答:“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促进了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学生4回答:“秦始皇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也导致了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学生5回答:“秦始皇是一个既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物,所以我们要客观评价这个人物。”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师有效的预习指导,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教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有效的预习指导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但是,就目前的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历史教学只是简单地陈述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提高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预习指导,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的历史背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哪些?怎么评价?”使学生通过预习,加深对的了解,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及时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的探究体会。

五、联系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的探究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历史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我国现代的“三农政策”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汉朝休养生息政策对我国现代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考试制度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考试制度,并提出应怎样评价传统科举制度等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当前,在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教师应倡导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呼吁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的利弊,并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应对措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作者:洑亚珍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洋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超.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2]王钰.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探究式学习[J].求知导刊,2014,(11).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7

一、利用谐音记忆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是整个初中历史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中招考试考查知识点最多的一本书,以往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总是抱怨知识点太多,背诵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减轻负担,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该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有四件大事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记忆时可以把这四件事情的首字连接起来,即“洋戊辛新”,再用谐音记忆为“洋务信心”,在班上推广以后,学生对这四件大事记忆深刻,每次提到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学生容易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即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洋务运动混为一谈,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把两件事情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即近代史和鸦片战争,以及近代化和洋务运动,取其中的两个字组成“鸦史”和“洋化”,再用谐音记忆为“鸭屎(鸦史)”、“氧化”(洋化)。当时学生听了我的解释后哄堂大笑。虽然“鸭屎”听起来不太文雅,但是学生立刻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以后再做与此有关的题目就几乎没有出过错。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我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军强盗似的掠走了我国大量的白银,皇帝的名字起得真好――盗光(道光),学生开始还摸不着头脑,待我写在黑板上后,全都点头称是,自然也能将答案熟记在心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总是把英国占领香港岛、日本占据台湾和这个知识点相混淆,我上课时突发奇想,将澳门―葡萄牙简记为门(澳门)牙(葡萄牙),这样就不易记错了。

中国现代史讲到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四”和“市”谐音,这样选择题就不会选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讲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罗伯斯庇尔这个人,学生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不容易记忆,我当时就教学生利用谐音记忆“萝卜丝片儿”,于是学生就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个法国人。

二、利用歌词记忆

世界古代史讲古巴比伦王国时提到它的位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有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对外国的人名、地名很陌生,于是我就以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作为新课导入,结果从上课开始到下课,课堂气氛一直都非常好,学生不论是听讲还是讨论,都格外投入。下课后我问了一位学生:“为什么这节课听得如此专心?”学生说:“再不好好学历史的话,连歌词都听不懂了!都要out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多下些工夫,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些,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谜语记忆

我在平时教课之余,不断地搜索、积累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谜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绞尽脑汁地想,争先恐后地回答,乐在其中,这就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平添了几分活泼与幽默感。下面,我列举一二,和同仁分享:

1.太白全集(猜一近代清朝官员)

2.山东突飞猛进(猜一近代文学家)

3.恪守信用(猜一近代地名)

4.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

6.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答案:李鸿章、鲁迅、遵义、祖冲之、陈独秀、关汉卿、长安。

四、利用关键词记忆

七年级下册《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讲到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把星和天联系起来――天上的星星。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挫折“”、化运动、“”三件事,可以取其首字:“大”、“人”、“文”或者“大”、“文”、“人”,这样,记忆起来就非常省时。

五、利用比较法记忆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40年,中国近代史则是1840年,都和英国有关,英国在1840年完成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了200年。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8

一、选择题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2.我国在古代政权更替频繁。下列中政权更替关系成立的是A.581年隋朝取代北周 B.280年,魏国灭掉吴国C.960年,北宋取代唐朝 D.1276年,金灭掉南宋3.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都在中国历占据重要地位。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宋代妇女缠足、坐轿B.唐代长安城内坊、市分开;宋代城市瓦子、勾栏随处可见C.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宋代指南针、火药得到应用D.唐代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宋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 )A.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B.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C.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D.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5.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A.文成公主入藏 B.玄奘西行C. 鉴真东渡 D.遣唐使来华6.古人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对此话解读最正确的是A.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B.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7.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古代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其中和平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主流不符的是A.汉元帝时昭君出塞B.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D.“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8.“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9.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这种制度是( )A.科举制 B.世袭制C.禅让制 D.分封制10. 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思想A.重用人才 B.重视农业生产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11.为完善科举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不包括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1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的主要因素是A. 隋亡之鉴 B. 知人善任 C. 居安思危 D. 虚心纳谏13.元代《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间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4.“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B.唐朝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C.明朝时,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1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长审核的是A.漫画“焚书坑儒” B.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玄奘去天竺取经 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16.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17.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A.深邃的战国思想——百家争鸣B.壮观的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C.辉煌的唐朝文化——耀眼的诗坛:李白、杜甫、白居易D.创新的明朝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18.在下列四本著作中,你最不能在哪本书中看到有关唐太宗的事迹?19.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多项政治制度得以完善,中华文化圈形成。请问这一阶段特征属于中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A、隋唐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先秦时期20.下列建筑不是反映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是 ( )A.灌溉 B.运输 C.泄洪 D.饮水21.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出现空前盛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B.增强了汉藏友谊,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C.使吐蕃与唐会盟立碑于拉萨D.加强了唐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2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唐玄宗 D.武则天23.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隋律》 B.《唐律疏议》C.《贞观政要》 D.《贞观氏族志》24.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主要功能为( )A.灌溉 B.运输 C.泄洪 D.饮水25.不属“科举制演变”这一主题的是A.诞生于隋朝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清朝实行文字狱26.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7.“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28.农具的改进及广泛采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图所示曲辕犁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9.“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30.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二、填空题31.下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一 。它的设计者是 朝杰出工匠 。32.列举隋唐时代的三大盛世的别称: ; ; .33.隋炀帝时修建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34.唐朝时我国的科技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诗仙”指的是 ;“诗圣”指的是 .35.唐朝时,有两次重要的和亲: 时,文成公主与 成亲, 时,金城公主与 成亲。36.对号入座(将序号填到适当的位置)(8分)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遣唐使来华 ③“交子”出现 ④郑和下西洋 ⑤郑成功收复台湾 ⑥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⑦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⑧设立军机处唐朝 宋朝明朝 清朝37.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人 创立了佛教。唐朝时,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著有《 》,该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38.下图是唐朝画家 的代表作品《 》。他描绘的是 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求亲的场面。39.文史不分家,名言名句给人启迪,是历史的馈赠。请你结合下列名言名句写出对应的名人。(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史学家)——(2)“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帝王)——(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近代禁烟英雄)——(4)“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英国物理学家)——40.7世纪前期,唐太宗将_______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到了8世纪初,唐朝又将_______公主嫁到吐蕃,使得唐蕃“和同为一家”。三、问答题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请回答:(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3分)(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2分)(3)材料二中的“开元”与哪位皇帝有关?历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3分(4)材料二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什么?(2分)42.(9分)当前举国上下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为民、务实、清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古鉴今,唐朝时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心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历少有的治世局面。材料二 50年前,一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50年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二次来到兰考,瞻仰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新华网郑州2014年3月18日电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2分)针对这一思想,他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3分)(2)材料二的焦裕禄同志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与焦裕禄同一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哪些?(2分)他们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什么?(1分)(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你有何感悟?(1分)参考答案1.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①是在汉代,②是在清代,③是在明代,④是在唐代。故选A。2.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B应该是280年,西晋军队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C.960年,北宋取代后周 ;D.1276年,元灭掉南宋。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的相关历史史实。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宋代妇女缠足、坐轿。唐代长安城内坊、市分开;宋代城市瓦子、勾栏随处可见。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宋代指南针、火药得到应用。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宋朝政府在广州、杭州等地设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不是唐代。所以答案选D。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衣食住行时尚;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放与交流•国际大都会长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雕版印刷;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瓦子、勾栏;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宋代制瓷业;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指南针、火药4.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中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评价的“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这一制度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5.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题文强调的是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四个选项反映的史实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只能是玄奘西行,因为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是为了取经,而A、C两项所反映的史实都体现唐朝对外传播知识,遣唐使来华体现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故答案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6.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题文史料为南北经济交流提供了方便,因此,它主要称赞了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7.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题文史料主要讲述我国各民族和平相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而C选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反映的是当时匈奴与汉族的冲突,因此与和平相处的主流不符。故答案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解读,题干“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中“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中国,实际上指的是隋炀帝时开创的科举制度,所以答案是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的建立1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能力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表达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武则天作为历的女皇帝,重视农业生产,选拨贤才。故答案为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1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完善科举制”,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故答案为A。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唐太宗”、“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唐太宗说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说明人民群众力量伟大。故答案为A。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13.: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阅读题文材料,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可知反映的是知识分子科举成名的社会现象,题文要求选出科举制度最早出现时间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14.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选项,驻藏大臣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符合题目意思,但驻藏大臣是在清朝雍正时期设置的,不是明朝,故选C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5.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目要求“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文字狱等,都是从思想上加强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而玄奘西行反映的是唐朝对外的开放包容,故选C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16.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是唐玄宗时期,张骞通西域是西汉时期,郑和下西洋是明朝,马可波罗来华是元朝,排序:西汉——唐朝——元朝——明朝,故选D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17.D【解析】试题分析: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A项正确;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石窟艺术突出,B项正确;唐朝诗歌发展成就辉煌,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当时的杰出诗人;《本草纲目》是“东方医学巨典”,不属于科技创新,《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是明末清初人,故选D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8.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问的是“最不能”。分析四个选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房玄龄是唐朝名相臣,贞观正是唐太宗的年号,《史记》由西汉司马迁所著,不可能出现唐朝历史,故选D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1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我国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繁荣的表现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表现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表现有“文成公主入藏”、“天可汗”等。多项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如科举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圈形成。故选A。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科举制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文成公主入藏;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放与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2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大昭寺的兴建与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有关。千寻塔建于唐朝南诏保和年间,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唐蕃会盟碑是为了纪念唐朝与吐蕃王朝长庆会盟。大昭寺、唐蕃会盟碑反映的是唐朝汉族与藏族的友好交往,千寻塔反映的是唐朝汉族与南诏的友好交往。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它的建成与民族关系无关,故选C。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唐朝的民族关系2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出现空前盛况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国力的强盛,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B、C、D项是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汉藏两族的关系,故选A。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放与交流•唐朝的中外交往2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有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美誉,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D。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女皇武则天2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中就轻,制定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B。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贞观新政2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所以这段评论指的是隋朝大运河主要功能为运输,故选B。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解题时紧扣主题“科举制度”,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而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科举制度无关,其是文化****制度,故选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完善26.C【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的年号,在开元年间,唐玄宗能励精图治,任用贤臣,重视吏治,亲自考核官吏,能注意节俭,能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唐朝的国力也达到了全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唐代诗人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亲眼看见了繁荣局面。但很快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在战乱中的杜甫写下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样的诗句,回忆了开元盛世的场景,不由得感触心酸,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一)27.C【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明朝,终结于秦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一科。考中进士的是天子门生,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可以参加国宴,接受皇帝的召见,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这种荣誉被古人称为人生最得意一时。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28.B【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曲辕犁。唐代之前的犁的辕都是直的,叫直辕犁。到了唐代,经过改进,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29.C【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统治。唐太宗是我国历的君王,被誉为“唐宗“,与”宋祖”齐名。他在位期间能认识到君民关系是舟水关系,有着的三镜之说,能以开明的政策处理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被称为“天可汗”。‘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则是强调虽是人主的他能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如的谏臣魏征,一生对唐太宗提出了无数的谏言,这些唐太宗几乎都采纳,正是他这样的明君,才造就了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3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给我们解题提供了重要信息即是大运河北可达涿郡,南可到江都,再到杭州。由此可见,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所以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31.赵州桥(1分);隋(1分);李春(1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时期的石拱桥的相关知识,由隋朝李春设计的石拱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所以答案是赵州桥;隋;李春。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32.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盛世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唐贞观年间,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唐玄宗开元(715-741)年间,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3.京杭大运河【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京杭大运河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大运河34.李白 杜甫【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诗歌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诗歌35.唐太宗 松赞干布 唐中宗 尺带珠丹【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36.唐朝:①② 宋朝:③⑥ 明朝:④⑦ 清朝:⑤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 把唐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①②均发生在唐朝;交子是出现在北宋的四川成都,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在清朝,宋朝时期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明朝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清时期君主****的加强37.乔达摩•悉达多;大唐西域记【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知识,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人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唐朝时,玄奘西行印度取经,回国后著有《大唐西域记》,故答案是:乔达摩•悉达多;大唐西域记。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38.阎立本、《步辇图》、唐太宗【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阎立本绘画成就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初唐的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他的代表作之一《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求亲的场面。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39.(1)司马迁(2)唐太宗李世民(3)林则徐(4)牛顿【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司马迁的内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著有《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内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他注重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3)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的相关内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出自近代禁烟英雄林则徐,这句话反映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4)本题考查的是牛顿的相关内容。“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现代科学之父”牛顿。这句话反映了牛顿谦虚、严谨的科学态度。牛顿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司马迁与《史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的烽烟•虎门销烟;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构建文化的圣殿•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现代科学之父”牛顿40.文成 金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7世纪前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到了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使得唐蕃“和同为一家”。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41.(1)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以民为本的思想。(2)注重发展生产,轻徭薄赋。(3)唐玄宗。开元盛世。(4)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唐太宗;同时根据《贞观政要》也可得出答案,材料一的主要意思是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巩固政权措施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出现了“贞观之治”。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 称为“开元盛世”。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经济繁荣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等原因,出现的经济繁荣、百姓富庶的社会现象。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42.(1)思想:民本思想(或重视民众,以人为本)。(2分)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减轻农民负担。(3分)(2)人物:雷锋、王进喜、邓稼先。(写出其中2人即可)(2分)时代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意思相近也可给分)(1分)(3)感悟:为政要心存百姓,清正廉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1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其主要治国措施。材料一中,唐太宗反复强调“心存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体现了他的治国思想是民本思想(或重视民众,以人为本)。针对这一思想,他采取的统治措施有: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减轻农民负担。(2)本题主要考查与焦裕禄同时期的模范人物及其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材料二的焦裕禄同志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代表,与焦裕禄同一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雷锋、王进喜、邓稼先等。(写出其中2人即可)他们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意思相近也可给分)(3)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群众,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这就告诉我们,为政要心存百姓,清正廉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上一篇:初一英语下册重点范文 下一篇:初英语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