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7:51:36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材;修订;容量;话题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18-03

2011年,根据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实验情况,《义务教育教科书?摇英语》(七至九年级)教材开始了新的一轮修订。截止到2013年,整套教材的修订已经基本完成。修订后的教材仍以单元话题形式编排,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各单元、各册之间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和活动,但是话题更为广泛,体裁也更为丰富,结构也更加清晰。修订教材到底有哪些具体变化呢?现就本人工作角度的一点认识,分析如下。

一、教材容量和难度减低了

1.总体编排体系。初中阶段教材编写继续采用教案式编排,但修订后原九年级上下册合并为全一册。其中,七年级分为上下册,每册8个单元;八年级分上下册,每册8个单元;九年级全一册,共10个单元。这样,原来的初中阶段6册调整为5册;原有整套教材44个单元降为42个单元;新授课由原有308个减为252个,适当降低了教材容量。

2.单元结构。在保持教材原内容特点和教案式编排等风格基础上,每单元由7+1模式改为6+1模式,即将原来的7个新授课加复习课改为6个新授课加复习课,以方便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安排教学计划。

3.具体内容。本次修订对语法、语音、词汇等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梳理。改写或替换了部分课文内容,对语法、词汇、功能意念的呈现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安排,删除了部分超标词汇和超标语法项目。初中阶段词汇在小学阶段掌握423个核心词汇的基础上,学生能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达到英语五级目标要求。语法教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系统介绍,采用归纳法展示语法规则,并对语法项目进行小结。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在复习课中听与说部分增加语音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读音规则,及时总结归纳。

修订后的教材在保证教材语言地道生动的基础上,同一单元话题下的重点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出现得相对集中,在全书的呈现中做到螺旋式上升。教材的难度也相应降低,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话题更为丰富了

本次修订参照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24个话题项目表,重新调整本套书的话题。七年级上册的话题基本没有变动,只是将第8单元的话题由“讲英语的国家”改为意义更加广泛的“国家”;七年级下册的话题调整比较大,将原有1~4单元的旅行浓缩到1~2单元,北京之旅改成了围绕丝绸之路的中国之旅,使得故事发展的节奏加快,并扩展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增加了学校生活、课外生活、英语学习三个单元,就饮食、音乐、服装、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话题更为丰富。

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话题改为交通话题即Go with Transportation;八年级下册的话题对原有八年级下和九年级的话题进行了进一步整合,比如:将The Olympics 单元改为Be a Champion!删除对获奖个人和团队介绍的素材,增加了反映奥运历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相关内容;Internet话题中补充液晶电脑的图片,增加网络搜索信息、网络博客、视频聊天等内容;Know Our World单元减少地理内容,增加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及文化的内容,使得对geography的理解不是记忆地名,更是对一个社会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风土人情等因素上的综合理解。

九年级全一册在原有九年级上下册基础上做了较大整合,例如:去掉了DNA作为单元的内容,压缩与重新整合,将其并入Look into Science单元中;将Pardon Me!和Culture Shapes Us合并,使相关话题更为精练;改编原书单元题目You Can Write Poetry为Poems and Stories,通过增加寓言和童话故事,丰富文学题材;新增加了Movies and Theatre,Communication等单元。通过这些调整,教材话题更加精练、深入。这些话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认知水平,结合自然地道的语言,在螺旋上升中层层展开,能够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安排如下:本次修订中通过调整教材单元和内容,使其和小学内容衔接得更自然,题材更为充实多样,更具时代感。

三、结构更为系统清晰,操作更方便了

1.修订后的教材结构清晰、系统完整。教材以话题为单位进行设计,每单元设计6课。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学习活动,在整套书中部分话题不断有重复和螺旋上升。每个单元围绕主话题设计了课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段学习目标,围绕单元话题,以教材人物之间的对话或故事展开话题,逐步过渡到深入探讨单元主题。整个单元沿着浅入深入浅出的认知循环,语言信息逐步深入,话题逐渐展开。以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为例:

新授课两页对开,左面是内容丰富的课文,右面是形式多样的活动。每篇课文都是主话题下面的一个子话题,最后一篇课文是对话题的回顾和总结,复习单元所学。新授课设计有Think About It!(课前思考)部分;另外根据内容适度穿插了Dig In(学习研究)等板块。复习课引导学生对词汇、语法等单元重点进行横向复习,并归纳、总结。

2.教材听说读写等活动融入了教科书中。原有在实验教材中与课文相配套的活动另外成册,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造成了学生活动方便。新修订的教材每课内容安排遵循“新授+活动”的形式,新授课文后面增加的活动即Let’s Do It部分,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Let’s Do It!中设计了与新授课相结合的活动,每一个活动都经过精心设计,分别从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的角度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活动数量控制在3~5个,分别从课文理解、听力训练、基础知识、小组对话活动及项目(Project)等几个方面着手,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并保持整体平衡,语用练习的形式多样,有效控制学习过程的难度和进展幅度。

3.小知识板块,增加教材弹性。根据单元具体内容,适时增加了Dig In(学习研究),Culture Tip(文化点滴),Learning Tip(知识点拨),Hands on Activities(动手做一做)等板块,和教材内容自然穿插?其中,Dig In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关键内容作进一步思考;Culture Tip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异给出必要的说明,渗透跨文化意识;Learning Tip是对课文中知识点的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语言要点;Hands on Activities则强调学生在动手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体裁多样,时代感更强了

经过十年的实验,教材原有一些时事性的话题随着时间的变化显得陈旧。修订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及时调整,将原有单元中时事性内容删除,增加体现单元主题的内容。教材呈现方式以对话和故事为主,结合海报、问卷、报刊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博客及微博等多种体裁。如:七年级上册第30课,詹妮的奶奶过生日,詹妮用微博的方式写出;七年级下册第11课,詹妮从丝绸之旅回国后,用论坛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七年级下册第13课王梅和詹妮用网络聊天工具交流学校生活,七年级下册第26课Alicia和老师用网络视频电话交流英语学习。这些更有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丰富了体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教材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话题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支持,便于学生用语言思考并做事情,对同一话题可进行多方面、深入的探讨,以此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套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1.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原有单元页以图片等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本次修订在保留这一特色基础上,增加了We Will Learn板块,将本单元的主要功能、语法和句子结构列到单元页,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一目了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凸显了学生的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活动科学系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在安排每课的活动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于合作学习,有的侧重于个体的思考。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八年级开始,每单元以对话教学为起始课,适当加大了教材中语篇的长度,适量增加了针对语篇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对篇章信息和主旨大意进行分析理解,对写作方法进行比较,设计了改写、缩写、仿写、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3.自我评价更加科学。单元复习听说部分中系统安排了对语音知识(读音、重音、语调、连读等)的学习和归纳;拓展欣赏部分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单元知识作适当拓展。评价部分由原有的Do You Know?改为Self-Evaluation,采用发现式的方法呈现,不再是对学习目标的陈列,而是提纲挈领,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本单元所学主要内容,同时评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完成情况。

4.学习策略指导更为细致。教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多种板块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呈现学习英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收获成功的喜悦;适时对比和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如:英、美词汇的差异,合成词的示例,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归纳来记忆词汇。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或求助于老师、家长甚至是同学来使问题获得解决。

5.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在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其他国家文化的介绍,并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重,渗透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使学生开拓视野,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 历史教学 融合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面对面传授”为主的传统型课堂受到巨大冲击,只靠课本、黑板,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这给中小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研究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而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思路。

二、微课概述

微课,是一种基于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而成的,注重及时反馈的微型化在线视频课件。它是根据教学实践或教学大纲的要求以3-10分钟的小视频为主要载体,着重讲解某个知识点的微型小课程。

微课有三大主要特点:

1.短而小,针对性强。2.视频容量小,各种设备兼容性强。3.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三、微课的制作方法

了解过微课的概念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一部好的微课不仅需要好的内容和设计,微课的制作方法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

(一)PPT录制式

PPT录制式是利用PPT自带的录制功能,将PPT演示和讲解同步录制并保存成视频的方式。

需要的工具:2010版以上的Microsoft PowerPoint、讲演用的PPT、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

(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

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相比于PPT录制式,它最大的优势是PPT之外的电脑操作和讲解是同步录制的,而且录制过程中,摄像头能够读入教师的形象。

需要的工具有:演示材料、带有内置话筒或使用外接话筒的电脑以及合适的录屏软件。

(三)拍摄式录制方式(手机+黑板、白板或大屏幕式)

拍摄式是利用手机或其它拍摄设备进行拍摄,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当然我们也可以独立完成。

需要的工具:手机支架、灯光、带有录制功能的手机。

(四)摄像头+手写板式

我们还可以将电脑摄像头和手写板搭配使用来录制微课,通过电脑外接摄像头能更灵活的录制教师讲解。用手写板将教师的手写操作输入到电脑中,两者结合便可生成微课。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传统历史课堂枯燥无趣,教师只是泛泛讲述课本内容,课堂上也只是以知识点背诵和习题练习为主,再加之大部分学校不太重视历史等所谓“副科”的学习,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下,历史课堂急需推陈出新,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实现“碎片化、移动学习”。作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知识点巩固与反思三个环节阐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为学习历史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忽视历史教材的预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5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忽视教材内容的预习,觉得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行。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者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预习制作了一个微课,微课的内容包括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完成预习任务后需要做的练习题。

(二)利用微课串起整个课堂环节

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在学生没有深入预习课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一般都会先给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历史背景,然后再花大量时间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给学生总结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最后再带领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教材内容。如果我们利用微课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重难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学起来就不会吃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少数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作者制作的第二个微课视频再次学习。第二个微视频会发在班级的学习讨论组里,课上没有听透彻的学生可以用它再次学习。

(三)利用微课复习巩固教材内容并进行拓展

温故而知新,学习了新课之后就要及时复习。虽然本节课知识点内容较简单,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如果课后不及时复习,再上下节课时就会遗忘大部分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复习。生动有趣的微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复习知识,而且利用微课来复习的效果比单纯机械式记忆的效果要好。

五、反思与展望

将微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能将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势完美的发挥出来,将微课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一部优秀的微课作品,离不开精心的选题、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精湛的技术处理。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教育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微课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永著.微课,让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5,(12).

[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DB/OL].2013-04-23.

[3]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教育技术装备,2013,(07).

[4]杨鹏.微课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微课作品《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5]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互动;积极性

《历史与社会》在课改后,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老师“传道授业”的课堂模式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农村学生,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地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互动中发展,在体验中认识,在探索中成长,在自主中成熟。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是很多人探讨过的问题。我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小议几点个人的看法。

1 课堂表演――给学生一方舞台,让他们能充分展现自我

课堂表演是活泼好动的初中生疏解繁重功课压力,能够一展身手的舞台。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很多课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以课堂表演的形式,既让学生投入了极大的表现欲望和表演热情,也在这个我提供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如: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中的“关爱世界大家庭”,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中的“牧海耕渔”;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的“来自家乡的报告”等。

在表演课前,我先提前给学生分组,每组让学生自己分配角色,给他们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熟悉,并事先告知本课的重点和中心,然后分组表演,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组给予评分和评价,最后由老师给出综合分及总结基本知识点和主题思想。在表演时,每个小组的表现形式都不完全一样。虽然有些生涩和害羞,但他们却极其认真和投入,幼稚的表现形式和稚嫩的语言时常引起其他同学阵阵的笑声和掌声。我也常常感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活力。看到孩子们课堂内久违的笑脸,我也感到了一股股的温暖和欣慰。有些课我们可以以表演引入,如去年五月份天凝中学的柯海虹老师开的《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一课,就是以时装表演引入,比较古代与现代服饰的不同引出该课的课题――生活中的变化。虽然学生的猫步走得有点生硬,但还是引来听课老师的掌声。有些同学在得到表演通知后,还回家自己动手做起了道具,也有些同学急中生智,把自己身上带的日常学习用品当成道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相信,给学生们一片天空,他们可以展翅高飞。

2 求知抢答――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如《东西部差异及交流与互补》一课,我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代表东部和西部,两组摆开擂台互提本部优势和对方劣势。每提一点得一分,学生发言相当踊跃,参与积极性较高。也许是人的“好胜”心理的充分体现,学生对这种抢分的方式很感兴趣。我在平时上课时经常采用了让学生抢分,但这种方法有好也有坏,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有时学生对每一次抢分异常认真和计较,这也影响到了课堂纪律,有时还会出现为了分数大吵起来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又采取了“回答正确加分,纪律不好小组扣分,最后评出优胜组”的方法,这样教育了学生学会团体合作,要有团体荣誉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使得课堂气氛控制在比较活跃有比较严肃的状况之下。

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如:抢答总是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虽然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但并没有真正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所以有时我就故意在最后留一些问题给没有抢答的同学来回答,这种有点强迫性质的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地完善。

3 畅想未来――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给自己定一个奋斗的目标

在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的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一课中有活动题:假如我是经营者,为自己设计一些名片,同时为自己生产、营销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设计广告。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考虑,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每个同学都很踊跃地把自己的名片规划好并认真写下来,有要在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的,也有自己开公司做老板的。这完全是一次智慧和能力的体现,有许多很有创意和想法的名片设计和广告创意新鲜出炉,如有同学专卖新疆水果的:苹果你酸,梨子你甜,葡萄你酸又甜。也有经营石油的同学,结合了时事,把萨达姆和布什都搬了出来,为他们设计了漫画及对话。

学生的这些课堂成果我还专门在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墙上贴出来,作了展示。虽然有些言语上的稚嫩,但对于一个热情参与的初中生而言,也属不易了,充分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想法和创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4 现身教育――以学生自己为原型,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审视某些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这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河湖众多,物产富饶,人口密集。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课“傍水而居”中的“水乡孕育的城镇”一课,正是介绍水乡。在这一章节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水乡城镇的一幅幅图片,详细的水乡的资料,还播放一些水乡的歌曲,学生自己也在课前收集图片、资料和介绍,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其中还有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归纳出水乡的美及不足,学生的回答非常周到,有些不太有人注意的行为也被学生说得非常透彻,这时我适时教育学生要爱我家乡,建我家乡,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中,对学生的现身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章节。如“沟通与理解”,“尊重和平等”,“友谊与诚信”等问题,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举出实例,并有很多很好的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法出台。“学以致用”永远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累点滴的课外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达到现身教育的真正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尽量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案,比较活跃的,要适当控制课堂纪律,比较内向的,就多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以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还注重以理服人。开展理性化教育。

5 辩论明理――既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很多内容都是给一个观点,问同意不同意此观点并陈述理由。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探究课有组织辩论“青少年看电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展开较量,结果两队人马,一队说正面影响是主要的,有理有据;另一队说负面影响是主要的,针锋相对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辩论,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都说了出来,学生“动”了起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我再作正面的引导:在完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收看正面的,比较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节目,是可以而且是有必要的,既了解世界大事,开拓视野,又是健康成长中的必要娱乐。学生对这一观点

的认识也明朗了。

在辩论中,有个别学生会说着说着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但大部分完全体现出有能力学生的良好的口才和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透彻,见解独到。在唇枪舌剑中一现身手-锻炼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强了课本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6 走上讲台――让学生“学”,老师“教”的角色转变,以达到提高学生 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别看有些学生平时喳喳呼呼,讲话叽叽喳喳,可一旦真的让他们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他们也会怯场的。刚开始时可能会冷场,但有开始才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我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会安排让一些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讲。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后,我会让一些学生准备一些演讲稿:如《妈妈我想对你说》、《爸爸我想对你说》、《理解万岁》等,虽然有些同学还放不开,但大多数同学很坦然,也敢于走上讲台,把自己想说的话和自己心里的想法勇敢地说出来,有些同学的演讲非常感人,可谓声情并茂。如果几位同学讲一个主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评比,这也是一个“互评”、“互动”的好机会。

7 走入生活――让学生把课堂搬进家庭、社会,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采用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即采用了“展示案例一呈现问题一学生探讨一寻求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该模式特别主张用情节真实的生活案例、情节来呈现问题。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极大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体验、参与、感悟中形成和确定起来。

如七年级下册赵大爷救火案,遇到紧急危险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不仅是书本要传授的知识,也是日常生活应该掌握的。于是,我就设计一个险情,让学生来模拟表演,演时有板有眼。再如教学《合理的购物方式》时,我就让学生去询问父母家人,了解影响他们家庭购物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第二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总结:有很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学生发出由衷的感叹:看来购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见,用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可以拉近学生与问题、知识的距离,油然而生亲近感,再通过教师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也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时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7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已长久根植于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理想中。我长期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2013―2014学年上学期我所带的七年级参加市期末统一考试,年级均分62.99,与市区的学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深切体会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性。下学期一开始,我在本校七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历史的学生达91%,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只有63%,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原因有:课程内容单调乏味;与现实生活脱节;虽然上了不少历史课,但对身边的历史却一窍不通,不喜欢每节课都小测等。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问题,我采取了措施,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面提到的七年级学生在2013―2014学年下学期区期末统一考试中,年级均分70.51,居区属校第一名,其中两个班级均分超过76分。以下是我对提高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做的探索。

一、整合课程资源,让简单的教材“复杂化”

新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只有主要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缺乏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和精彩细节,而历史学科本身具有具体性和综合性,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我认真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参、教材,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对课本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特别注意增加关键史料、图片、当事人的真实情况,让过程更精彩,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故事性。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增加了玄奘“偷渡”出境的惊险、西去路程的艰险、在天竺游学的细节、回国在大雁塔译经的努力,“重播”了一遍当年玄奘西游的经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临其境。当然,决不能为了讨好学生的“故事欲”而滥讲故事,应紧扣教学内容,恰当处理,收放有底,这样既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亲历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特别喜欢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拍摄所到历史景点的图像、视频,加以整理后在课堂上播放。如上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影像资料,把自己旅游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请到过北京旅游的学生发言。同学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对紫禁城、明长城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比较到位,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拓展,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课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只重视课本重点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不能贴近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适时引进时事热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夏D尊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1]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引入现实生活的一些事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上郑成功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整理台湾的历史资料,以史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立足现实,对两岸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追本溯源,从三国讲到抗日战争结束,所列举的材料远远超过课本内容,由于本地区地处侨乡,很多学生都有亲属在港澳台,学生对两岸的关系各抒己见,表现出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既系统地学习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锻炼了收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个性的特点,使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引进时事,要立足教材,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面对所有学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加以评价。

三、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地方史的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地方史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2]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也提到对家乡的历史不了解,造成对历史的隔膜感,觉得学习历史跟自己关系不大,忽视了历史学习。为了弥补教材不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特意增加了地方史的内容,例如讲到鸦片战争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林则徐、关天培的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抗英事迹,讲到明朝,我增加了明朝时期本地历史人物蔡复一的政绩,介绍了蔡复一与本地著名小吃“薄饼”的关系,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蔡复一故居和孔庙,讲到郑成功时,介绍了厦门演武小学、演武大桥与郑成功的渊源,并带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鼓浪屿皓月园参观郑成功的塑像等等,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邀请本地的地方史专家到学校开讲座,系统介绍家乡的历史,鼓励学生听完讲座后再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历史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地方史,对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历史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方史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过多过滥地使用地方史进行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可能还会喧宾夺主,淡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应适可而止。

四、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继承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可见,学会评价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过于简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详细介绍了郑成功的经过,但对郑成功评价只有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没有对的意义进行评价,影响学生对的这一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点,我增加了对郑成功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述:“郑成功捍卫了国家,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通过对郑成功这方面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郑成功的历史地位和他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教材对历史经验教训甚少提炼,在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方面存在不足。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3课介绍了宋元文化的科技部分,教材仅仅限于对宋元几个科技成就的介绍,没有总结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使得教材内容略显单薄。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除了介绍教材里的科技成就外,我着重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宋元时期科技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归纳出宋元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宋元时期国家相对统一,政治相对稳定;(2)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3)宋元时期重视教育,培养了科技人才;(4)宋元时期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5)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6)对前代科技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引申到今天我国要发展科技,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怎么做这一问题上来。通过这样的归纳提高,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对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比较清楚,也能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课堂上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材料题解答非常有帮助。通过课堂上加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树立学生对历史的判断准则,使之成为欣赏并追求真、善、美的人,同时升华学生对历史的认同,使之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4]

一学期来,我力求每堂课都让学生有认知收获和历史感悟,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通过把时事和地方史引进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加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的这些探索,提升了历史能力培养的效果,更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良南.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2]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