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1 20:36:52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简单性处理 七年级数学

一、如何创造数学

1.创造几何。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我就让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丰富图形,有著名的建筑物,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也有简单的立方体、圆柱体等图形,让他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图形更简单的表示在纸上,从而引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归纳它们的共同点,得出更简单的点、线、面等几何术语,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几何。

2.创造数。小学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已经不够用了,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中,我们就需要引进有理数。在引导学生如何创造负数、有理数时,我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的不够用,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创造他们认为可行的负数的表示方法。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最终达成一致的负数表示方法。创造了负数后,引出有理数的概念。这种创造性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负数就是他们创造的。那么创造的数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就必须引入数轴和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他们创造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与小学学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会创造数、应用数,知道创造过程标准应用的重要性。

3.创造代数。我们所有的数要一一写出觉得很费事,有没有更简单的处理办法?学生在创造了有理数后,尝试到创造数的快乐,那么对于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表示数自然而然就有了创造字母来代替很多数的欲望。引入代数式概念后探究代数式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何不同,得出合并同类项等规律。

4.创造可能性。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玩福利彩票,玩转盘游戏。大家都相信那是运气,用什么数学来描述这种运气呢?这些运气有没有一定的规律?能否通过某种方法来创造这种可能性呢?我在教学中先通过了大量的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切切实实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创造可能性,发现可能性的规律。

二、如何选择数学

1.选择几何。我们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总结出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有关概念;七年级数学下册第2章《平行线与相交线》,让学生探究平行线的特点。这实质上是选择了欧式几何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比较非欧式几何与欧式几何的不同,让学生选择学习目前生活中用处最大的欧式几何。

2.选择数。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与通常的数比较,选择科学记数法、统计图等方式更直观、形象的表示数,让学生明白数来源于生活。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选择对我们有用的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明白数在生活中够用就可以了。

3.选择代数。代数在数的世界里意义是非凡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就是通过选择代数来表示生活中具有等量关系的式子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入解方程概念。让学生发现选择代数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是相当管用的。继续研究字母表示数。

4.选择概率。可能性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描述?7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概率》引入概率概念,并简单的探究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特点。

三、如何应用数学

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采取创造数学,选择更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大大推动了人类进步。数学的简单性处理在物理中得到大量应用,这种简单的思考方式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仅从几方面举例简单性处理在七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1.应用几何。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三角形》平行线选择欧式几何的应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研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称美。

2.应用数。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课题制作“人口图”,统计图的选择,各种表格的应用,就是为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描述生活中的数。

3.应用代数。解方程能够大量简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于是继续研究。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两个表示数的字母的关系。探究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为今后学习物理、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概率。初中七年级数学没有学习概率的进一步应用。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概率却很多,要让他们明白不要相信运气,运气中有数学。要戒赌,德育思想贯穿数学教学。

总之,我在数学教学中贯穿研究式教学,大多数学生学完7年级数学后都能掌握创造数学的基本方法,简单性处理数学过程,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这些后,学习后来的数学往往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七年级数学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从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里,多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创新能力而不只是机械的操作技能,所以,今天的学生需要更多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数学知识作为未来职业的准备。那么,在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中,就必须反映这些需求:数学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

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学生懂了、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它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中才能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自主学习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刻程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动学习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先前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的意义。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学习中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立体引学式教学理论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改变传统的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首先,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负数》时,可从学生最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温度计、收入支出问题作为学习的开始,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接下来,我们要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逐步联结到形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形式化是数学的固有特点,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将实际问题形式化,是学生应有的数学素质。应该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中,学生已经获得有理数、同类项、平行线这些概念的时候,由学生适时总结出他们的定义就很有必要了。我们要的是数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唯形式化,要的是求得对数学精神实质的把握和形式化表达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七年级数学中提供了大量的做一做活动。之所以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当然,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须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由直观向抽象转化。

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既有其个人的单独活动,也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知识建构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知识建构在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的讨论可以促进自己的自主学习,所以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要与同伴的想法相比较,辨别其中的正确与不足。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前进或转换,自己的想法可能被同伴改进或否定,甚至被代替,逐渐形成成熟的解法。在自主学习中,无论是提出解法,还是改进解法,甚至是出现失误,只要积极参加,学生都会从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提高。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中无处不有议一议的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体现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要反复强调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教学不宜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应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比如,运算概念的建立,只有在获得丰富的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学生有意义,这就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自主学习过程。其中需要利用情景、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去探索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实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教学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以便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有吸引力,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要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并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

要启发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平等地交流,进行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应经常启发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启发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观察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自己所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修正猜想;当学生对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或修正他人的结论。

要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经常评价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各种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实践操作 学习习惯

学生升入七年级伊始,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那么,如何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入门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入门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可多运用几何体教具进行教学,还有多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体,课上多动手操作,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第三节“几何体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剪、展纸盒,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一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害怕学数学的心理,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二、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初步兴趣后,要保持七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永久兴趣,教师还应抓住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对此,我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教师可用实际切豆腐演示的方法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疑点,引起兴趣。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故意制造疑团和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的数学因素,教师就应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牌),让学生任意抽取四张牌,然后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使运算结果为24或-24,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做小游戏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这样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做一做”、“大家谈谈”等栏目,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数学兴趣真正变成永久兴趣。具体做法:

(一)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引导出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思考习惯

具体方法是课前或课中出示思考题,如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出示思考题:你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解这道应用题吗?鼓励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探讨,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对于数学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4篇

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99-01

反思是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再次思考,也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思想的再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教学反思课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课模式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反思,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基于创新、实践、探究与应用的数学学习目标,展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一、加强问题情境反思,鼓励发散思维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反思课模式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以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的回答、总结与反思中,收获新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问题情境的反思,从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散性、创新性等角度出发,反思问题是否能真正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促进学结与归纳。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重点要教给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常用公式与方法。教师要反思问题情境的创设,基于类比分析的角度,将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率问题进行类比,发散学生的思维。距离、工作量、部分量为一类量,时间、工时、全体为一类量,速度、工效、比率为一类量,学生在了解到路程=速度×时间后,依次类推得出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公式与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发散性、创新性,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二、加强学用结合反思,立足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要反思数学教学背景的现实性:是否立足于生活实际,是否以生活为问题情境,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这些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课堂需要重视的内容,加强学用结合反思,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拓展延伸,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设定“学校花坛面积计算”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用结合的反思,展开实际问题解决探究。运用皮尺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实际长度,并用表格记录下来,之后再根据一定比例,画出花坛的示意图,结合多边形面积割分方法,展开实际面积的计算,还要注意比例和单位的转换。通过学用结合,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加强学习过程反思,培养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性分析和探讨,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是否人人参与,学生动手实践、思维与活动能否有效联系,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发现与运用,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操作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运用画图、模型拼凑等方式,将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再分析思维的正确与否。以“两边相等及一角对应相等是否全等”为例,学生可以运用反证的方法,借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棍棒模型,展开对SAS、ASS是否能证明全等问题的探讨。结合绘图、反证的思想,分析出在角为两边夹角时,能证明2个三角形全等,而角不是夹角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正三角形才能全等。通过这样加强学习过程的反思,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探究意识反思,鼓励探索创新

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探索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领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推理、总结与反思,结合“点与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类比推理,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创新地运用“圆心与圆心的距离”来推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相离、外切、内切、内含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进行数学猜想,进一步探究寻求证据,得出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做题量,而应适时转换角度,站在问题情境、学用结合、学习过程、探究意识这几个角度展开教学反思,分析数学课程是否重视了以学生为本,是否坚持了因材施教,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习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七年级;兴趣;激发;培养

进入初中,很多学生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尝试,认为数学兴趣的培养可以分为如下“四部曲”。

第一部曲:了解学情,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可是有些学生对数学却有着畏惧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同学们积极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正如教材所要求的: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第二部曲: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课堂永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战场,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要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动机。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课堂引入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并提问: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中“读一读”为契机,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牛顿、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的生平和他们对数学的贡献及一些数学趣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好奇心,收集图片资料,利用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应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我在新授课和复习课时经常留一段时间进行课堂小竞赛。如讲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完,看谁解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在每一次小测验后有意识地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评比、奖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成立各种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师应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后进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后进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要特别注意唤起差生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对于差生,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越多,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就越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阅读完毕,可通过提问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观察习惯。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可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作品,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四部曲:融洽师生感情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每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高度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需要,但如果使学生感觉某位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上该老师的课,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老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特别是班级里的数学学困生,更需要老师奉献一颗爱心,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对他们寄以期望,让他们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要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05-01

激发学生积极、正面的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教育,努力让学习活动“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唤醒学生的热情,以情境来烘托情感

为学习内容“披上”情境的外衣,将知识容纳于相匹配的具体场景中,不但可以降低数学知识带给学生的那种生硬、冰冷的感觉,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能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自发地展开思维活动,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赋予情境一定的情感色彩,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各种情绪;也要通过创设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进入到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继而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频数分布直方图》时,教师结合热点话题创设问题情境:

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性雾霾天气。玉林市的某某记者以“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题,随机走访了部分市民,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表格,请根据表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见下表):

这样的情境切中了学生关注社会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频数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时充满了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节能减排意识。

二、感染学生的思维,以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够充分、恰当地用语言来表达。在强调教学语言的简明、清晰和准确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追求教学语言的情感魅力,使得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且富有情趣,有激情、有力度更有变化,进而感染学生的数学思维,做到既传神又达情,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此外,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领域,将与数学知识相关联的笑话、故事、诗词、典故等融入教学,变枯燥为风趣、化深奥为浅显。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时,教师在教学“相反数”时作如下表述:

师:观察并比较,2和-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数的表现形式;②数轴上的位置;③得出“相反数”的概念)

师:同学们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

师:想一想,你认为相反数还有什么特点?

师:这时候,有一个数不乐意了!“你们都有朋友,就我孤零零的!”这是谁呢?

(强调:0的相反数就是0)

教师模仿那种委屈而又可怜的语气,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认知烙印,同时也赋予了数字拟人化的表象,使得冰冷的数字变得富有情感起来,让学生感到趣味横生。

三、师生的互动,以表情来传递情感

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言语表达,都是对课堂情感的显性传递,而表情对于课堂情感教育方面则可以发挥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这种隐性的情感传递,不但不会对教学流程造成停顿、支离的影响,及时且恰当的表情运用反而会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和通畅,让学生在“无言胜千言”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心、温心和诚心,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提升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收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时知识内容展开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③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④你还有哪些收获?

教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寻找学生在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亮点,通过点头微笑、皱眉沉思以及竖大拇指、轻轻鼓掌等方式给予回应,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获得被尊重、被肯定的愉悦情感体验。

总之,无论是教师情绪饱满的话语、充满期待的眼神,还是趣味盎然的情境或是现实具体的场景,都可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的感染力。在情感与知识的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中,数学课堂教学必将绽放出更为绚丽的色彩!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68-01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很吃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强化数学意识,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的策略,以案例的具体性、步骤性、思维性等特点,将抽象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案例中,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创新思维

分析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与规律,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分析中理清思路,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并分析得出更为完善的知识与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强化数学思维与能力,笔者引入“杨辉三角”这一分析案例,鼓励学生拓展整式的相关知识。结合“杨辉三角”这一案例,学生将杨辉三角的一部分画出来,展开研究与分析,了解到杨辉三角第n行是(a+b)n展开式的系数,n行中的第i个数是斜行i-1中前n-1个数之和,第n行n个数之和为2n-1,还有其他很多规律,并且杨辉三角与斐波拉契数列有很紧密的关系。通过结合多媒体辅助课件,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探索数学的奥秘,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引入研究案例,强化合作交流

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方案是数学学习中较常用的两种方式,针对某一课题或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与探索,发现它涉及哪些知识与方法,并查阅资料、理清思路、研究分析和总结归纳,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研究性案例的引入,一般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与初中数学知识紧密相连,鼓励学生研究理论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以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了解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关知识,引入了研究性课题“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鼓励学生结合等腰三角形知识,展开研究分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画图、交流合作,运用辩证性思维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工具,得出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等边对等角相关规律,边与角的对等和不等关系可以互换。

三、引入探索案例,挖掘学生潜力

探索与发现是获得知识、学习方法的关键途径,没有自主探索过程,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更不可能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入探索案例,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与技术,进一步探索分析,运用数学方法与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规律,发现数学奥秘。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相关知识时,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角形与多边形相关知识,教师以“多变形内角和探究”为主题,展开问题探索过程。师问:结合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四边形可以分割成2个三角形,梯形可以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那么多边形是否也可以分割呢?由此,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展开探索分析,动手画图、建模,结合已有知识,了解到多边形可以划分为(n-2)个三角形,由此,学生得出其内角和为180(n-2)度。这样,教师结合探索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完善了学生的能力。

四、引入实践案例,提升应用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善各方面的能力。引入实践案例,将数学与生活应用实例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奥秘和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时,教师引入实践案例,借助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美轮美奂的一些图案,并引导学生欣赏和交流这些图案中图形旋转、中心对称、轴对称的相关运用。之后展开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的实践活动,以公益图案、奥运会图案、学校标志图案等为主题,展开图案设计的自主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将复杂知识变得简单,将系统知识变得条理化,更好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第8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问题情景。教学可根据新课标内容、生活实际背景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识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

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你今年几岁了”这一节课,我创设了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向学生提出用你所熟识的人今年的年龄,乘以这个年龄与2和的积,减去这个年龄的平方,再减去1,把得到的数字说出来,老师就会猜出你所熟识的人今年有几岁了。有一位学生算得数是25岁,我说:“你所熟识的人今年是13岁。”接着几位学生说出得数,我都猜准了,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带出来了,于是我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这课的知识探索学习中去……

二、巧设“阶梯”,提高探索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教师应适时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时,我先向学生说明如何截,并且做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想象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6个人为一小组,每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2个正方体的白萝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以是哪些图形呢?活动完后,代表都能说截面是:(1)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但不能是直角三角形。(2)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教师提出能不能截出五边形,又让学生去试,结果有很多小组不能截出五边形,老师紧接着问:“六边形行吗?”六边形是很难截到的。当学生的活动出现“偏离”受阻时,教师不应该再让学生没完没了地争论,可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找到截面的方法。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的喜悦。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探索知识的场所。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展。

在课堂里,采取这种分小组分析、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主动参与,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识,使学生树立探索的信心,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逐渐得到培养。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而是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我教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探索规律”这一课时,设计了一道课堂练习:下面是用棋子摆成的“小屋子”如图,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枚棋子,摆第3个需要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出规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方向:一是对数之间的规律进行比较;二是对图形的组成进行比较。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