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07:56:24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级;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内容,这对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出色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拥有出色的语感能力能够快速地理解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对于语文阅读来说,语感能力无疑能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打下基础。

语感能力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日常课本的诵读就是最简单的培养语感的途径。由于小学五年级的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带有很强烈的、比较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对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多诵读课本。但是要让学生注意诵读课本不是简单的张口念出句子,而是要带着体会的心态,在诵读的过程中尝试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此外,一些科普类、说明类的文章由于带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并不是很适合用来作为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材料,教师应当避免让学生去诵读这些类别的文章。

二、改掉勾画的习惯,减少注视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边读边勾画的现象。出现阅读时喜欢勾画现象的原因大都是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快速找出关键词句,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把注意力放在找关键词句上,并用笔标记出来。许多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习惯用笔勾画,由于是对文章的部分内容做出了标记,实际上会在无形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阅读完后会下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刚刚勾画的部分,勾画的部分也会成为一个个注视点,眼睛会在这种注视点上过久地停留,最后导致对文章其他部分的忽视。这就会造成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不全,从而做不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结果。长期如此,会让学生养成阅读时只找关键字词的坏习惯,这就会把阅读变成略读或者快速浏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想象理解,减少重复阅读

在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使是对刚刚看过的内容,也会马上就忘记。对于小学生而言,出现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小学生出现这种现象不只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体会理解能力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对文章中的一些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很难理解体会到,尤其是在缺少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更难以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就容易出现为了理解文章内容,不得不再次返回到前面重新阅读的现象。重复阅读不仅会耗费许多的时间,造成学生阅读缓慢,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由于需要不断返回重复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信心和兴趣逐渐降低,最后可能会导致放弃阅读的结果。

为此,教师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课本内容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而是同时运用想象,把课本里的情景转化成自己脑海里的画面,让学生尝试每次在阅读课本时就在脑海里把阅读到的情景描绘在脑海里,通过这种锻炼,能提高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最终实现在阅读时借助想象来达到理解、体会文章情感,同时减少重复阅读。

总之,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时刻关注,要注意改掉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连莲.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J].赤子(上中旬),2014,(16).

[2]游华阳,侯泽蓉.浅谈如何进行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 新课程(小学),2015,(7).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2篇

(一)语文课后习题分类讨论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共有26篇课文,7个练习;下册共有27篇课文,7个练习。课后作业中常见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基础性、理解性以及综合扩展性,其中一些习题主要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记忆能力、写字能力和诵读能力,所以归入基础性练习;有一类练习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以将这些理解型归入理解性练习;还有一类练习主要是训练小学高年级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归入综合扩展性练习。

(二)提高创造性习题比重

在2011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性思考有十种类型的习题:举例、替代、可能、组合、假如、比较、除了、想象以及类推。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及特点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特点

以苏教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的课后习题为例。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单元复习题中,第一题是在学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后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以及做笔记的三种形式;第二题是对《师恩难忘》这篇课文的作者以及文章中词句的填空;第三题是写赞美老师的名言;第四题是根据提示写成语,考察学生对词汇量的掌握;第五题是关于词语的理解;第六题是写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等等,对这些课后习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效培养学生写字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识字量的要求降低,但是更加重视写字能力的培养。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科书在对小学语文的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借鉴和参考的。

2、有效培养学生读书语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上下两册共有14个大的练习,其中关于积累的练习的比重比较大,它主要包括词语的积累、名人名言的积累以及对一些文章中精彩语句的积累。语言类的学习,对语感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而对语感的训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积累。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习题设计的问题

苏教版语文练习的最后会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但是,教师缺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检测,基本上习题的方式是“你还背诵过哪些描写……的诗文,找来读一读” 的方式。所以,应该在教科书课后习题中添加检测读书的设计,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目标。其次是基础性的题型较多,创造性思维的题目较少。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一)有效提升题型及其质量

小学高年级策略性的题目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基本上是“谈谈对……有什么理解 ”;“为什么用这个题目”等等。在十种提问的策略中可能这种策略没有被使用,“替代” 、“组合”、“假设”等策略被运用的很少。此外,对学生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少,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苏教版的语文习题显得不足,要增加策略性题目的比重。

(二)着重提升检测项目比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设计,引导有余,但检测不够。教科书应该在评价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比如,在教科书中设计读书的感想,让学生填写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这种设计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也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过程。

(三)注入多样化提问思维

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有策略地进行多样化提问,使得教科书和教学为一个整体,以便多层面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提高作业优秀率

语文课后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后作业应该引导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阔的生活,比如读完叶圣陶的《荷花》,可以去读读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 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改写,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让学生感受他们父子间的爱,并根据自己与父亲的亲身经历来进行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黄果树瀑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然后根据旅游的经历写一篇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风景。

(五)确题目中心立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一题是“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他们的含义,并思考括号里的问题”。这类题目出题意图不明显,对文章的含义指代不明,所以在出题上应该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去体会文章含义。

结论: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科书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基础性的训练、语感的培养和语言实践活动,但在一些具体的方法上存在不足,如何改进这些不足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 苏教版小语 阅读教学 指向习作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有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近年来相对广泛受小语界认可的阅读教学主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语文课程的专业性体现在这是一门基于语言文字运用展开的课程,语言文字自有其特点,作者富有个性的表达更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之处。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这些被选入教材的优秀文本在语言文字上可做的文章很多,是否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每一细节处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即使是同一篇文本,当它呈现在不同年段时,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我们选择的标准在于是否立足于学生现有的习作水平,又是否能够为解决学生在特定阶段遇到的习作难题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笔者现执教小语五年级,本文是笔者从苏教版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五年级小学生习作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指向习作进行的粗浅探索。

一、 梳理五年级学生阶段性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在研究和把握学生实际习作能力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并解决学生现阶段遇到的习作问题。以下是笔者对五年级学生在习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些阶段性习作问题作的粗浅梳理。

(一) 缺少整体谋篇构段的意识

新课标在课程阶段目标中对第三学段的习作有“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要求。可是就目前学生习作的现状来看,学生普遍缺少整体谋篇构段的意识,随意性强,想到哪写到哪,自然段随意罗列,想分就分,不想分就不分,有欠预设与安排,段不成段,篇不成篇,这种缺少栋梁式“框架”支撑的文章注定是软塌塌的,经不起一点推敲。

(二) 内容贫乏、空洞,不会捕捉有价值的习作材料

除去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为数不多的应用文的习作,五年级的习作绝大多数的文体仍是记叙文。记叙文对于材料的选择要求“切题、真实、典型、新颖”,《优秀作文选》等教辅用书则是主题式查找后的生搬硬套。关于“老师”,写辅导功课;关于“母亲”,写送医、送伞;关于“同学”,写借笔、借书……这些主题熟悉的记叙文,选材上仍是一如20年前,语文教师难免尴尬,丰富多彩的生活终究抗争不过学生习作中的八十年代素材。

(三) 面面俱到,不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性地处理材料

学生好不容易摆脱作文选的束缚,完成一篇记实习作,可是不会处理材料的问题又跃然纸上。外貌描写少不得,五官一把抓,学生认为非得如此才算得上“写人”;同样地,在“记事”上,没有点与面的区分,没有详略,满纸“红花”,不见“绿叶”。

(四) 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有难度

“真实”了,就不“好看”了,“好看”的又往往不“真实”。不是“真实”出了错,而是学生缺乏语言积累,不会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尤其对话中对直接引用人物语言的处理,一“说”到底,一个腔调,形式单一,词语贫乏,读来味同嚼蜡。

(五) 基本功不扎实,各种细节存在疏漏

笔者对于本学期一篇习作中涉及的基本功问题进行了随机统计。统计的习作共46篇:

标点错误(占比)错字、别字(占比)病句(占比)0处8篇(17.39%)5篇(10.87%)5篇(10.87%)1~2处12篇(26.09%)18篇(39.13%)21篇(45.65%)3~4处21篇(45.65%)16篇(34.78%)12篇(26.09%)5处以上5篇(10.87%)7篇(15.22%)8篇(17.39%)从第一年段的写话到二、三年段的习作,这是困扰学生与老师的全程性难题,人说“字好一半文”,我更坚持“基本功扎实一半文”。基本功从何处来?老师纳闷的同时,是否想过我们无效的阅读教学究竟浪费了学生多少能够用来夯实基本功提高这“一半”习作能力的时机?

其实,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问题客观地存在着,老师的抱怨与推脱改变不了现状。确实,每个学段各自有其关于写话或习作的教学任务,我们是要耕好“自己的田”,但是如果此时“田”还相对贫瘠着,势必就需要先沃一沃“土”,我们必须虔诚地去面对、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习作教学通过作前指导与作后评价,可以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可是苏教版教材中一个单元设置一篇习作,单单依靠这2~3课时的习作教学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每单元3~5篇的优秀文本,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于是,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文本为范例,教给学生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以及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到位地处理语言文字,在无痕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 践行将阅读教学指向学生习作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强调语言文字的迁移与运用,并不是排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在学生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再多加几个追问,指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些?”这多加的几个追问,其实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看文章的架构,看材料、内容的安排,看语言文字的表达,看究竟如何去完成一篇习作。

针对上文梳理的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性地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

(一) 宏观把握谋篇构段,形成框架,理清文章顺序

五年级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是记叙文,写人、记事与写景状物是常见的类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第一学段起最多引入的也是这几类的文章,也提供给了学生这几类记叙文的基本框架模式,要让学生在习作中形成文本的框架,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致力于强化这些框架模式。

1. 中心要突出。文章的中心可称一篇文章的“灵魂”,学生的文章读来死气,是因为文章缺少灵魂。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6课《黄山奇松》为例,从课题入手突出黄山松之“奇”,“奇”字统领全文,作者抓住“奇”具体描写黄山松树,如何写好黄山松的“奇”就是作者如何围绕中心安排语言文字的过程。再如《莫高窟》虽题中未见中心词但在文章篇首提及“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再在文末对全文进行反刍“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以“一颗明珠”总领全文,以“举世闻名”总结全文,以首尾呼应的方式突出中心,中间部分则围绕中心具体展开。再如写人的记叙文《艾滋病小斗士》以“小斗士”突出主题,重点部分围绕“斗士”展开叙述。这样的文章,文字的编排是紧凑的,每一个文字都在为一个中心内容服务,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这时自然就会感觉文字灵动了起来,文章自然也有了灵魂。

2. 结构要明确。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架子,文章能不能脚踏实地,取决于它有没有一副能把它撑起来的“骨架”。五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中(如《莫高窟》《天火之谜》)已有一些关于编写段落提纲的课后练习,其实就是在对篇章结构进行训练。如《莫高窟》纵向“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分”部分共三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又以“总―分”的结构呈现,结构十分明朗。又如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文中多次在段落中出现中心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得文章结构层次清楚。再如叙事散文《月光启蒙》,全篇“分―总”的结构,先分写母亲在夏夜的月光下“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再在篇末总结全文并点题,这样结构明确的文章也就“立”起来了。

3. 条理要清晰。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被选入教材的记叙文其常见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致力于指导学生如何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叙将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按照事情“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叙述比较常见的便是“起因―经过―结果”的模式。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已有渗透(《探母》《大禹治水》《木兰从军》等),第二学段要将渗透逐渐加强,到了第三学段放手让学生对记事类阅读文本的条理进行梳理与总结。如五年级上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部分写林冲发配沧州途中来到柴进府上,这是故事的“开始”;第二部分自以为是的洪教头认为林冲是个没有真本事冒充武师的犯人执意要跟他比武,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描写比武的精彩场面,最终林冲打败洪教头,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五年级上册的阅读课文中,这篇课文共966字,字数较多的文章为何阅读过程中没有头绪杂乱之感,源于其记叙条理的清晰。在学生记事类记叙文的习作中,学生应当去模仿这样的记叙顺序,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几个部分交代清楚,并且要有重点地对“经过”进行详尽叙述。我认为这就是对这一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在习作方面的价值体现。

4. 探究一般框架结构模式等的规律,有意识地指导习作。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都有其一般规律可循。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总结一些文体特点、写作手法等习作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在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上引导学生做一些探究,只有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才能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

(二) 捕捉有价值的习作材料

这是对学生习作内容的拷问,内容可称文章的“血肉”。贫乏、空洞源于学生不会捕捉有价值的习作材料,文章自然显得干瘪不鲜活。

1. 围绕人物品质,精选人物材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中,人物有时不止一个,有主人公,也有一至两位配角。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在材料使用上都要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如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在表现主人公不屈不挠的精神时选择其“学习知识”以及“学习说话”两个事例,选择这两个事例是因为这两件常人较容易做到且能做好的事情对于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而言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极其困难最终却得以完成可见其“不屈不挠”。突出人物品质,这样的材料就是有价值的。而对文中配角(两位老师、主人公的父母)的描写,作者也有选材上的考量,老师的“教导”以及“心疼”,父母“兴奋的泪水”,这便是很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不屈不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何如此选材的训练,渗透写人的记叙文关于选材的原则,即习作时所选的材料要能够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 围绕文章主旨,精选叙事材料。材料是围绕文章主旨确定的。一篇记事的记叙文,无论是“点”与“面”都要考虑选材。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围绕“扬帆起航”“友好交往”“化险为夷”,作者叙写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为何要选择这三个场景?因为课文的主旨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及郑和顽强探索的精神,而这三个场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题。再如《爱如茉莉》选取了“吃饺子”“编谎话”“奔医院”“叮嘱”“牵手”等细节,这些内容极其普通,但是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细节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一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这些细节背后的“爱”正如那洁白纯净、清幽香远的茉莉。

3. 围绕景物特点,精选景物材料。写景状物类记叙文最主要的选材原则便是突出景物的特点,纵观苏教版五年级上、下两册的教材涉及的此类文章不在少数,如上册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下册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灰椋鸟》。以《秦兵马俑》为例,“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秦兵马俑的特点,围绕其特点一方面对三个俑坑进行描写,另一方面对将军俑、武士佣、骑兵佣、车兵佣、弓弩手、马佣的外观及神态进行描写,为何选择这些材料进行描写?为凸显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作者选取三个俑坑尤其是最大的一号坑为材料;为凸显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作者对不同兵种的兵俑及马俑进行描写,并通过对“各异”神态的描写强调其“个性鲜明”。在确定景物的特点之后,这一类文章所选的材料便已有了范围,这是此类文章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的习作内容。

4. 围绕道理,精选说理文的材料。说理文,即今后学生会有更多接触的议论文,在小学二、三年段也有少量涉及,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选取了“中外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持之以恒最终成功”的事例以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谈礼貌》选取了“牛皋、岳飞问路”“小学生、女青年乘车”“、朱师傅理发”的事例。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正反对比的事例说明一个事理,正反对比越是强烈的事例则越具有说服力,这是对此类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在习作方面的价值体现。

(三) 根据表达的需要处理已捕捉到的习作材料

材料准备就绪,是否一股脑入锅就能端出一盘好菜来?当然不是,对材料详略、先后等的安排都需要细致考虑,这便是对材料进行再加工的过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表达的需要处理已选定的习作材料。

1. 记叙过程中对详略的妥善安排。一是围绕记叙文的主体事件交代“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板块,当然详写的是“经过”,略写处理的是“起因”与“结果”。如《少年王冕》详写的是王冕的勤奋刻苦与孝敬母亲,略写的王冕的出生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详略按照事情的发展确定。

二是点面结合,略写“面”,详写“点”,这也是详略的设计思路之一。《郑和远航》中“郑和七下西洋”是面,“第一次远航”是点,作者详写第一次远航,只用寥寥数语便将其他几次航行一笔带过,不平均用墨详略得当也使得重点更加突出。

三是根据文章主旨、人物品质安排材料的详略。以《海伦・凯勒》为例,所选的材料有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内容,有体现两位老师悉心教导关爱的内容,有体现父母对女儿优异表现满怀欣慰的内容,那么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又将什么一笔带过了呢?既然“不屈不挠”是文眼,那么两位老师的教导与关爱,父母的兴奋与喜悦众星拱月般地为主人公的“不屈不挠”添砖加瓦就是“略”,可见作者在详略上的安排是得当的。

2. 表达过程中对材料先后顺序上的处理。一是记事文中材料先后的处理。以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作者通过“栽花赏花”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爱,通过“写信教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其中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共有三段话,这三段话能不能调换顺序?其实高尔基最想表达的是哪句话?

“给”对象东西地点父亲鲜花岛上人们美好的东西随时随地“给”永远比“拿”愉快我在指导学生文本阅读并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三句话由看得见实质性的帮助到比较抽象的关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当然三句话在顺序上是不能互换的。

二是对于文中景物描写的文字在先后顺序上的安排,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其中有两个自然段是对园中景物的描写,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充满“生机”的园子,第十三自然段重点描写园中景物的“自由”,相较于第二自然段,作者后安排的写景文字着墨也更多。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部分可否互换顺序。根据文章的主旨,作者要表达的是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可见由第二自然段与第十三自然段存在递进关系,“自由”才是重点,后者更是借景抒情,自由的心灵才得以感受如此自由的景物。

3. 根据表达需要精选人物对话。记叙文的习作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几乎不可逃避,可是学生习作中的人物对话往往是一说到底、一个形式、一个腔调、零个性。如何选择人物的对话?《二泉映月》中仅有小阿炳和师傅的一处对话,这处对话内容紧扣“听泉声”与“听懂泉声”,仅此一处人物对话引入全文的两次“听泉”,泉声、乐声、心声相融。《海伦・凯勒》中也有唯一的一处在表现人物“不屈不挠”品质时的语言描写,“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看似普通的语言,却得到了父母兴奋的回应,可见人物语言背后的巨大的成就感,不屈不挠的成果通过人物这唯一的一处震撼人心的语言表露无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习作中人物对话的安排是需要精选的,选择能够突出主人公品质的语言,而且要切合当时的语言环境,不拖泥带水。

(四) 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既要“真实”,也要“好看”

“真实”和“好看”并非不可调和。“真实”了也能“好看”,关键在于一定的语言积累。

1. 积累词句,体会不同的表达,避免形式单一。在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阅读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三个词语中“看”的不同含义。一个“看”字,就有好多个词语供我们使用,如单音节词“瞅”“瞪”“瞥”“瞧”“视”,双音节词则有“观察”“浏览”“收看”“俯视”“仰望”“眺望”“瞻仰”,四字成语中带有“看”意思的则有“左顾右盼”“东张西望”“高瞻远瞩”“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等等。一个“看”尚有如此多的表达,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就要针对性地做出选择,不同的形式会有别样的表达效果。

2. 善于捕捉,夯实仿句训练。仿写,从仿句开始。字词达句,难度其实不高。如《莫高窟》部分对于壁画中“飞天”的描写采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先确定词语,再完成分句。再如《秦兵马俑》中对于兵马俑“神态各异”的描写采用“有的,,好像”的句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前文涉及兵马俑神态的词语完成仿句练习。

3. 随文练笔,尝试片段式仿写。由句成段,需要更高的水平。古诗教学对于诗歌画面的具体描绘是很好的片段式习作训练,如五下的《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都可以指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留白,描述画面中的情景,这是很好的练笔材料。又如《谈礼貌》课后练习部分要求“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并写下来,在学习了文中正反对比事例的写法后,相信这样的练笔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巩固阅读教学学习效果的作用。

4. 在阅读教学中完成综合性的篇章随文练笔。篇章式的随文练笔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中这样的训练也有。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再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分享一件你童年的趣事”,在要求上已经将仿写的内容提升到了“成篇”的层面,相对前三种语言积累的形式难度明显提高。但是在阅读教学进程中进行随文练笔,并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求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这一种对写作方法“模仿”式的训练就是一种无痕的习作教学。

(五) 夯实基本功,着眼小处,关注细节

“基本功扎实一半文”,夯实基本功不是习作教学中能够达成的目标,主要还得依赖阅读教学。

1. 小小标点符号,不可怠慢。常见标点符号的学习任务到了五年级已基本完成了教学,而阅读文本为巩固标点符号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情境。当然,真正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比较透彻地巩固标点符号还需要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气量,是否舍得将无效教学浪费的时间省下。

2. 关注错字、别字及病句问题。三句五句一个错别字,一段两段一句病句,再好的文章框架,再精选的内容,都会大打折扣。从第一学段起这便是阅读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正确用词、连贯成句的基础上理解如此遣词用句的深意,这是阅读教学第二课时中常见的师生互动,那么有必要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夯实正确的字词及通顺的语句基础。

3. 书写质量有待提高。到了高年段,不是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下降,而是习字的态度不再那么端正,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其实给了老师很好去正视学生习字的机会。

综上,本文笔者从自身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五年级学生习作现状的基础上对阅读教学促进习作作了粗浅的探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以教材文本为范例,教给学生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以及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到位地处理语言文字,在此观念驱动下学生才能真正习得一些货真价实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4篇

一、中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编排体例上的差异 二、中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具体内容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概括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日本的教学大纲作了这样的规定:“培养对国语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当的表现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感觉,同时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从中我们看到两国都把培养正确地理解语言、表现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首要目标。不同的是我国强调“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日本不把思想、道德教育列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任务,而强调“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通过对国语的尊重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对这一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去认识,对国语进一步关心。当然这种态度的培养,是与国语教育、培养一定的表现力、理解力和充实、丰富学生的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方面。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听说方面,主要从听说内容、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提出要求。如“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听话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再如“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别人说的一件事,能转述内容”,“听别人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能边听边想象”,等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日本的教学大纲主要从“正确地听”和“主体地听”两方面来要求。如“正确地听”,体现在听话的姿势和态度上。一年级,“听话时看着说话的对方。”二年级,“听对方把话说完。”三年级,“没听明白的地方反问或复听。”四年级,“一边听一边记下话的要点和中心点。”五年级,“注意细节。”六年级,“考虑话的内容中事实部分和想象部分之间的关系。”再如“主体地听”:一年级,“话的内容大体能听懂。”二年级,“考虑对方说话的顺序。”三年级,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着总结归纳。”四年级,“抓住话的中心点,总结自己听后的感想。”五年级,“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讲出自己的评价。”六年级,“将话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观点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主体地听”,在听话的程度、方式方法上不仅作了具体要求,而且逐步与“自我”联系起来。使听话这一“客体”行为很强的活动逐步变成一种能动的“主体”行为。在说话训练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要求上同听的表述形式大体一致。比如“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当众说话,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等等。日本在说话训练方面分两部分,即“有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地去说”与“正确的说话方法”。如“对方意识和目的意识”,一年级,“被询问的事能回答,并主动寻找话题来说。”二年级,“根据对方说话的内容来继续话题。”三年级,“听取对方话的内容,深入话题来说。”四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考虑说话内容的主次来说。”五年级,“对应不同的听说对象和不同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并考虑具体情况来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考虑时间和说话的顺序,有计划地去说。”很明显,强调带有明确目的和注意听说对象,针对不同需要、不同场合、不同目的,选择不同话题,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是日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听说训练要求。也是日本听说训练的重要特点。在“正确的说话方法”方面,日本的教学大纲将听说读写的有关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进行。如一年级,“经历过的事,考虑顺序来说。”二年级,“理清事情的条理后再说。”三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要点,考虑一定的段落、层次来说。”四年级,“为了突出说话的中心,有主次地去说。”五年级,“有明确的意图和确切的根据说。”六年级,“对应不同的目的和意图,恰当地说。”另外,在说的方面,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从一年级开始讲普通话,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日本,只是从四年级开始,提出“理解共通语和方言的区别,在必要的时候能用共通语来说话。”

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中日两国的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朗读、默读和背诵的基本功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强调阅读中要注意“感想、意见”和“有目的地去读”。如三年级要求“读后小结感想,并考虑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去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不要落掉了去读。”四年级,“注意读后个人的不同感受。”“对应不同的读的目的,归纳重要的地方,注意必要的细节。”五年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和感受。为了收集必要的知识和情报去读文章。”六年级,“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对应不同的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书来读,并下工夫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阅读训练的要求上,突出读书和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密切联系。在另一方面,日本还比较重视阅读态度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就要求“培养愉快地去阅读浅显读物的态度。”二年级,“提高对浅显读物的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三年级,“培养阅读各种各样读物的读书态度。”四年级,“扩大读书范围。”五年级,“通过读书,加深思考。”六年级,“培养选择适当的读物来阅读的习惯。”显示了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视。在读写结合上,日本强调“依照文章的表达思路来读”,“区分事实和想象(感想、意见)来读”,“想象、鉴赏”以及“读后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发表看法”等等。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5篇

一、积极创建阅读环境,为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区内14个课题实验基地校分布在城市与农村,横跨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三个层次(见上表)。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各基地校之间显得极不均衡。鉴于此情况,区教育局、学校大力投入图书室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二、潜心研究,构建指导体系

1.开设阅读课,积极保障阅读时间。

有了阅读资源,什么时候读,这是很重要的。为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一是各基地校根据校情,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或者利用班会活动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必须落实,减少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教研跟进,构建多形式阅读指导课型。

既然开设阅读课,教师的指导就必须跟进,以此有效保障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实验中思考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为构建多种指导课型,全区、校际和基地校三大层面积极学习与探索,目前,已经成型的指导课型如下。

第一大类:课内外阅读融合课

紧紧围绕该子课题研究目标,我们在实验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研究整合为一体,探索具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努力实现课内得法、课外使用。因此,课内外阅读融合课成为此项研究的主打课型。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主题阅读课、“有法”的阅读课、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三种小课型。

①主题阅读课。这是较常见的课型,指导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抒感等方面的表达特点,确定相应主题,然后引入与主题相符的课外阅读。如航天小学陈明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感受浓浓的父母之爱”主题阅读》,航天小学陈燕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思乡古诗词曲”主题阅读》等。这类阅读指导课既兼顾了课内阅读教学,又将学生引向广袤的课外阅读,在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有法”的阅读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练习。如北关小学肖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内得法,课外沿用》,北关小学刘小玲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交流》,均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

③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它的特点一般是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激发学生阅读作者其他书籍、原文或整本书的兴趣。如航天小学向秀琼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安徒生童话故事集》,育才小学刘红、赵正凯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北关小学程大易老师执教的六年级《鲁滨孙漂流记》等。

第二大类:课外阅读指导课

这类课型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切实增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群文阅读课、读法指导课、师生共读课、阅读赏析课四种小课型。

①群文阅读课。就是在时空有限的阅读课上,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多方面言语实践。如高桥镇十字学校骆诗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神话故事群文阅读》等。

②读法指导课。这种课型的重点是阅读方法指导。如笔者执教的五年级《学习阅读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济小学帅月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师生共读〈雾都孤儿〉》,重在“粗读加精读”方法训练,航天小学刘正霞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看绘本,画结构,知脉络》等。

③师生共读课。如高桥镇高桥小学张华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师生共读课《笑猫日记》,航天小学潘贵强执教的四年级师生共读课《我的母亲》,航天小学段华执教的二年级《窗边的小豆豆》等。

④阅读赏析课。“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型,因为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北关小学贺亚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品析》,航天小学胡应强执教的六年级《调皮的乐趣》等。

3.加强研训,保障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

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决定了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和课题成败。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极其重视师资培训,主要采取区内研讨课、交流、竞赛、“请进来,走出去”等研训形式。通过基地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区小语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持续提升,指导体系得以正常运行,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正确导航。较大型培训活动统计如下:

三、优化阅读,展师生风采

我区“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内外阅读方法策略体系”的建立,促进书籍成为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密友。师生假期阅读、好书推介会、读书汇报展、主题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我区学生在阅读天地中汲取营养与力量。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4月22日,同济小学课题实验班的钟亚妮同学在“书香遵义‘我与书,成长的故事’”全市电视演讲大赛中,喜获小学组第一名。这次演讲大赛是“书香遵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培养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四、新枝结硕果,催人奋进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具书;大语文;学生发展

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中,在每册开篇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两次直接提到了“工具书”――勤查字典、随时使用工具书,还有多次出现诸如“主动识字”“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勤于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等习惯的培养,也要涉及工具书的广泛使用。

一、大语文理念下工具书的归依

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观”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实践大语文的过程中,对“工具书”资源的有效开发,可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1.亲近工具书的意义

“工具书”是指一种在学习中和工作中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书籍,专供查考资料,以解决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些疑难问题。工具书能很快地帮助学习者解决难题,疏通知识障碍,丰富知识储备,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此外,工具书的使用还有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人,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自主学习。最后,工具书的使用有助于理解能力的提升。长期坚持使用工具书,将其中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理解能力。

2.工具书与终身学习的关联

学习时代亲近工具书,可以拓宽自主学习的道路,也会因为不断地尝试获取知识―克服障碍―取得成功而形成两性的学习结构和模式,为进一步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中“亲近工具书”的探索

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明确提出“随时使用工具书”。工具书的种类繁多:纸质的、网络的、电子的,为了便于研究的针对性,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方式的限制,我们选定《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进行学习。教学中通过如下举措,让学生充分亲近工具书,同时也不断地实践“大语文”。

1.明确查字典方法

查字典,在二年级就已经涉足,但是到五年级,学生主动查字典的意识并未形成,对查字典的方法也不是很明了。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进行查字典的专题辅导很有必要。总结“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难检字查字法”,并且学以致用,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进行查字典实践。

2.主题活动巩固技能

主题活动,就是指围绕一个有价值的主题,根据具体目的,特别形式,在一个较为完整的时间、一个固定地点举行的活动。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就举办了一个这样的活动。

(1)海选。全员参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查字典”专题竞赛考试。选拔优秀选手参与下一轮现场比拼。

(2)现场比拼。每个班级选派三人组成代表队完成现场出示的任务:30秒确定读音(大屏幕出现五年级推荐的课外书目中较难的生字)、语境下理解字的意思(出示阅读书目中较难的词语,要求说出其中字的意思)、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出示一个句子,通过查字典判断句中成语的使用情况)。

(3)观众幸运题。现场都事先出好了查字典的题目,并有机会把题目出示给幸运观众。此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于“查字典”初衷的定位是否偏颇。

活动结束,孩子们都坦言:活动现场的表现和平时对字典的关注程度以及使用频率关系密切,应该多使用字典,并使之为学习和个人发展服务。

3.特色机制保证效果

语文老师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应该建立长效机制。比如,调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点,开发字典在平时学习中的更多用处;每周固定时间反馈查字典的收获,每月评选班级查字典大王;利用写话平台,丰富学生写话内容,等等。

三、大语文观下“工具书”更多存在可能

本文以五年级为试点、以字典为工具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关照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引入更多“工具书”。在合适的情景下,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亦或网络的工具书都可以而且应该走进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拓展学习途径、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而服务。

工具书固然重要,但是它也并不是万能的,作为教师还是要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牢记“工具书”是工具,而不是阅读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7篇

高尔基是____(国家)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________中,把革命者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他不仅积极投身革命,还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来配合革命,所以说高尔基本人就是________。他还为孩子们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答案:前苏联、《海燕之歌》、《母亲》、《童年》、《在人间》、勇敢的“海燕”、《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

刚看到这道题目,我就问身边一位五年级的老师:“这样的题目不是考大学生的吗?五年级的孩子怎么会啊!”这位老师一笑,告诉我这是书上的内容。原来,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中,教材还附了一份“作家卡片”,对大文豪高尔基作了简要的介绍。没想到就是这段“文学常识”性质的话,竟然大部分内容都出现在了这份期末考试的试卷中,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

仔细读读这篇课文与这份“作家卡片”,本来教材安排这样一段人物介绍,主要也是想让学生增加一些对高尔基的了解与认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当然,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发挥一下“作家卡片”的作用,让孩子对作家产生兴趣,从而去阅读作家的作品,想必这是教材编者安排这一内容的主要意图吧!然而,也许是因为这份“作家卡片”中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值得孩子记忆的“知识”也很多,也就成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查项目”。翻着手里的课本,我也不禁心生担忧:就像“作家卡片”这样的、教材中那些角角落落的内容孩子们能会吗?当我向这位老师说出自己担心的时候,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就是一道送分题,像这样的内容都是平时教学、训练的重点,孩子们早就会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评价指标。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对“知识”的极度重视不仅体现在语文试卷上,更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学的内容是《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古诗。这是两首写儿童的小诗,教学这样的内容,老师们通常都要拓展一两首写儿童的古诗,让孩子积累背诵。本来通过内容相似的诗歌对比,能够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可这位老师不仅拓展了两首童趣诗,又让孩子记了几句写儿童的诗句。老师说:“考试的时候,还会让你写一首儿童诗,大家要背下来!”不止于此,在读完、背完这些诗句后,老师又说:“《池上》这首诗中写了荷塘的景色,所以我们还要记一两首写荷花的诗。”及此,我这名听课者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再比如,学完一篇课文,或者一堂课教学结束,老师常常要跟孩子一起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往往就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认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懂得了什么云云,极少有学习方法、写作手法的总结,更没有课堂上孩子学习进步、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现。长此以往,就算孩子某些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但语文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兴趣却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成为不折不扣的、被喂得白白胖胖却不能运动的“知识小胖墩”。

其实,出这样一道试题还有深层原因:那就是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核比较复杂,难以操作,而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却比较简单,甚至可以实现标准化的命题。还是说高尔基先生的这份“作家卡片”,既不能考孩子到底有没有读《童年》《母亲》等高尔基的作品,又无法考查孩子喜欢不喜欢阅读他的作品,喜欢不喜欢课外阅读,唯一能“考”的就是这份卡片本身。考试是根指挥棒,指到哪里哪里亮。于是,老师们平时教学时把教材中旮旮旯旯的内容翻遍了、嚼烂了,再把能想到的知识点拓展到位,一名语文老师能做的似乎就是这些了。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也曾在一份三年级的试卷中看到这样一道考题,问写“晶”“蒜”这两个字下半部的时候要注意_________才好看,答案是“左小右大”。考查孩子书写,不是看他写的字,而是考怎么写,这种考题用“变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究其原因,不就是字写得好不好难以评价,而出一道填空题可以有标准答案吗?

很多年前,笔者参观过一所学校,听完校长的介绍,老师们对其中的一点印象都很深刻:就是这个学校的语文考试是开卷的,除了不能讨论,像语文书、字典等都可以带进考场。一开始,老师跟孩子们都很兴奋,后来做了两次单元练习后发现,孩子们带的语文书、字典什么的基本没有用武之地,试卷中都是一些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的题目。老师和孩子们很快发现,这样的试卷要考好,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只能凭借扎实的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有好的成绩,课堂教学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所学校的孩子在升入中学后,语文成绩也普遍好于其他学校的孩子。

随着2011版课标的实施,“语文知识”的地位得到了重新回归与确认。然而,对语文素养的评价更有着“三维目标体系”,即便有些内容在考查过程中不宜操作,但我们也要深入研究,精心命题,还语文试卷一张应有的面孔。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8篇

一、试题应对接教学目标

曾经看到一所学校同一次期末考试中的试题:三年级把句子“画画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换个说法,四年级把“人类的老师不就是大自然吗”改为陈述句,五年级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改成陈述句。为什么同一所学校不同年级的期末试卷中都出现了“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试题?该校教师们认为“学生总是考不对,我们就多考几次,让学生引起重视”。究竟该谁引起重视呢?这样的试题折射出教师在命题时常常凭借经验、惯性,未深入思考每一道试题该如何对接教学目标。

若要试题的测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需要经历三个层次研读: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学段目标;仔细研读整册教材,体会学段目标是如何具体落实于一册教材的;研究每个单元教材,明白每一个目标是怎样通过一组教材逐步实现的。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编制的试题也会在目标范围内。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的一道阅读题:阅读《美丽的规则》一文,请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整个事件,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命题的依据是,从课标看:《课标(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足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三学段一个很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各组教材安排看:第1组要求“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第3组要求“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第4组要求“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第6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本册教材共八组课文,除第5组综合性学习外,有四组课文涉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本册教材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这道题就让测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导向教师的日常教学。

二、试题要体现学习重点

试题的测试目标除了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外,还要体现一册教材的重点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锁定重点学习内容。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期末习作测试题:读了《美丽的规则》一文,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请根据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能联系实际述说,有真情实感,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自拟一个题目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字数在400左右。

《美丽的规则》一文,就是该测试题的阅读文本。确定“读后感”为本册教材的习作测试题是基于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

教材第1组的主题是“我爱读书”,编排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都与读书有关:分享读书故事、谈读书体会、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展开关于读书优劣的辩论。本组教材还设计了以“我爱读书”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读书方法。

教材第4组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编排的四篇课文都要求从阅读中感悟道理:《钓鱼的启示》课后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你由此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和大家交流。”《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珍珠鸟》一课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这些编排意图是在逐步渗透写读后感的方法:联系关键句子、结合生活体验谈感受。本组编排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要求学生从“一件事、一句话、一幅画”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写从生活中获得的启示。

教材第6组的主题是“父母之爱”,编排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小练笔是:“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是以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学会思考自己的生活。

教材第7组的主题是“不忘国耻”,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感”是读后感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本组编排的四篇课文都有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要求,也是为学生写好读后感做铺垫。本组教材编排的习作就是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本学期新出现的习作形式。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读后感没有固定格式,但由于是初次出现,为降低习作难度,教材在编写时循序渐进,逐步渗透读后感的写作知识,通过例文示范,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及要注意之处。因此,读后感是五年级上册要重点学会的习作样式,命题时紧扣教材的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重点。

三、试题要针对教学问题

明确测试的内容与标准能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评价是方向盘,是指挥棒,往往“考什么”直接影响教师平时“教什么”和“怎么教”。如果编制的试题能针对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就能有效纠偏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面对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下降的问题,可以编制考察学生书写的试题,以引起教师与学生对书写的重视。我区近几年对五年级学生的期末测试都会设置一道书写题。

200年第一学期书写题:

把下面一段话抄写在方框里,要写得正确、美观,也可以设计成一幅书法作品。

2010学年第一学期书写题:

春节即将来临,请把下面这副对联工整美观地书写在右侧正确的位置上。

2010学年第二学期书写题:

把下面的句子抄写在书签里,要写得正确、美观,可设计成一幅书法作品。

2011学年第二学期书写题:

校园的水龙头边要贴一张标牌,请设计一个内容写下来(不少于6个字)。

这些形式各异的书写试题,所占分值一般为2~3分,考察的内容、要求都与学生所学的教材有关。《课标(2011年版)》把书写提到很高的位置——“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通过编制合理的抄写试题,考察学生的书写情况,引起教师对学生书写质量的关注。这些试题不仅考察学生的书写是否美观、正确,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自主设计,体现书写的实用价值。

2011学年第二学期测试结束后,有位教师这样诊断学生的测试情况:“本班级学生能合理设计标牌上的语句,能合理摆放位置。抄写正确美观,该题满分率达84%。16%的学生扣0.5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字迹涂改有2人,出现错别字2人,不够美观1人。分析原因:教师认真参加区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对课程标准的修订部分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强调了书写态度,关注书写过程中对个体的过程性评价,甚至有时对一个字做着重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和家长吸取去年期末测试的教训,真诚地接受老师的改进意见;各科教师协同教育的结果。今后教学对策:继续对学生加强书写习惯的培养,三思而后行;多鼓励,精心指导书写,对班级中书写较差的学生不放弃,着重个别化教育教学,让学生一生受益。”从这样的诊断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试题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教师改善今后的教学行为。

四、试题能传递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其价值,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过程”中历练。如果编制的试题也能准确传递教学理念,一定会引起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因为教师喜欢且擅长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

如“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怎样在试题的编制中体现这一思想?我们来看三道试题。

1.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试题:我们班的同学各有特点。你看,班长办事很讲原则,你若犯了错可别想从他的眼皮底下溜过,可称得上是包公断案——____________ ;又高又胖的虎子,可不是个粗人,他呀,是张飞穿针——______________……可是我们这个集体很团结,为了这次班队会,大家是八仙过海——____________,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受到一致好评。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如果运用恰当,能让语言表达更加精彩。三年级下册有积累歇后语的要求,设计以上试题可以提升语言积累的价值。学生在答题时,要调动他们的语言储备,使“死”的材料一下子变为“活”的语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的语言,才可能在学生的记忆中存活,否则,它只能是文字符号,会随考试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如此命题,指向语言运用,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原则。

2.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试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风之中,张籍《秋思》中的乡愁是____________引起的,纳兰性德《长相思》中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____________勾起的。我知道表现乡愁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句)

这样命题,一是落实五年级上册第2组导语中提出的学习要求“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二是引导高年级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理解编者意图,将这三首诗词做整体考虑,寻找作者表达秋思的意象,让学生形成阅读写景诗词的能力;三是通过自主拓展,既考察学生课外积累的诗词量,又能看出学生是否能运用阅读写景诗词的方法。

3.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试题:阅读《手上的皮肤》一文,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请结合文中内容,注意劝说的语气。

学生完成这道题目,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从阅读能力的层级看,将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融为一体。注意“劝说的语气”,将口语交际的要求渗透其中,说话要得体、要有理有据。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一份科学的语文试卷中的每一题都应该按照课标和教材要求命题,尽量做到每一题都能从课标和教材中找到依据,这样的试卷才能让教师明确教学方向与内容,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纠偏,教师就不会靠题海战术加重课业负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9篇

作文教学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公认的一个重点内容和难点关卡,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就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了如下的反思: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生活积累比较少,平时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刻。但是作文是一门生活的艺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发现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是真实的、心灵的写照。但即便是有些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原因,会接触较多的外界事物,但是,如果学生对于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依旧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无法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写出来的文章,依旧是缺乏真情实感、违背生活现实、缺乏生活智慧的。

再加上当前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家家都有电脑。有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缺乏阅读,生活圈子狭隘,眼界狭小,即便是对生活有所感悟,也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还有一些学生即便是在读书,也是阅读一些武侠小说,于作文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就是为什么冰心说要读书,要多读书,而且还要读好书了。

2.教学方面的因素

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却将其功利化。作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的做法,都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一些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是一些固定的模板,只追求考试的高分,却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写作而写作,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死记硬背作文公式,套用作文格式。要么就是作文呈现千人一面的情况,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要么就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使书写和表达的都是虚情假意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文兴趣,而且还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并不高,自己也不能坚持写作文,研读和积累写作的理论。只是有时候迫于职称的压力,偶尔写写论文,或者应学校的要求,写一些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等,为的也只是应付差事,完成任务罢了。没有时常的写作、练习和积累,自然写作的素养也没有增进。

3.教学手段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行业也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教学媒介的出现,也带给学生缤纷多彩的感官体验和冲击。很多学生选择在QQ空间等地方,进行简短、明了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深受影响,写作在学生的心中变得越发的不重要,而被逐渐地淡忘。

二、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要树立大作文的教育观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兵器教育的功利性色彩,认识到学生学习作文,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为写作而写作,更多的是为学生增加文化底蕴,打下精神底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多积累,积淀语言基础,最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2.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写作素养

“学高为师”,教师学生的典范,要做好带头的作用。教师要在平日的闲暇中,多读书,多写作,并且将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适合学生的书籍,文章推荐给他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正视作文的,才能让学生重视作文。

3.要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五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知识;教学;鲸

小学五年级是初步接触说明文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对于说明文学习与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说明文的教学,我们也提出了知识教学的说法,实际上这就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说明文分析方法,了解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等最基本的说明方法。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说明文阅读和分析的过程当中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结合课文《鲸》,分析了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兴趣激发和导入教学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较为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知道鲸鱼吗?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呢?它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身体是什么颜色呢?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进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当中将教学效果发挥出来。

二、让学生认识文中出现的字,并且流利地进行课文的朗读

针对五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课本当中的文章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生字和生词的现象也比较少见,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课文,朗读全文,找出学生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并进行标注,对于一些提到的数字要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三、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自然段,并且归纳出段意

拿到一篇文章,除了要阅读全文,更重要的就是进行自然段的划分,然后对每一段的内容都进行归纳,总结出段意。因为对于初学者学习的说明文,基本上一段就讲述的是一个意思,所以大家在归纳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例如,第一段说的是鲸鱼的体积比较大,第二段讲的是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的一种等等。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意思,学生归纳出来之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四、教师揭示其中的一些说明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说明文的阅读

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段落大意之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一部分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说明方法。例如,举例子、列数字等等,都是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进行说明文的阅读和分析,提升说明文阅读的能力,掌握解决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说明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阅读总结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