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41:59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1

“从小练就童子功,终身受益万里行”,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实现小店乃至南召教育的腾飞,根据秦局长的部署和县教体局“停课不停学”工作安排,小店乡中心学校迅速召开了班子会和专题研讨会,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召开中小学全体校长会,安排部署,在会上,王主任首先强调了此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李主任具体做了安排,在县教研室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了以下要求:各校要成立“停课不停学”领导机构,组织专人分工负责督促整理,分年级(大学校分班)建立本校的小(中)学阶段假期学习”钉钉群或微信群,然后每轮结束要求教师上传本轮成绩册和所有学生的卷子批改后的图片(学生卷子必须写名字)分班分学科保存电子档或纸质档,学校将完成情况和每班的成绩册和每科至少两张批改后的卷子图片打包发到中心校业务钉钉群(名称为XX学校几号至几号假期学习总结),中心校在每轮结束后的第一天上午九点到九点半之间抽查某班或某个教师的督促和批改情况,主要检查成绩册和批改图片是否一一对应,学生上交的情况,教师批改的情况。各学校要要求家长将教师批改后的卷子按教师改的批改并得分保存,开学后收缴检查。

会后,各校立即行动起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要求,夯实了责任,并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其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主要成绩

“从小练就童子功,终身受益万里行”,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实现小店乃至南召教育的腾飞,根据秦局长的部署和县教体局“停课不停学”工作安排,小店乡中心学校迅速召开了班子会和专题研讨会,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召开中小学全体校长会,安排部署,在会上,王主任首先强调了此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李主任具体做了安排,在县教研室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了以下要求:各校要成立“停课不停学”领导机构,组织专人分工负责督促整理,分年级(大学校分班)建立本校的小(中)学阶段假期学习”钉钉群或微信群,然后每轮结束要求教师上传本轮成绩册和所有学生的卷子批改后的图片(学生卷子必须写名字)分班分学科保存电子档或纸质档,学校将完成情况和每班的成绩册和每科至少两张批改后的卷子图片打包发到中心校业务钉钉群(名称为XX学校几号至几号假期学习总结),中心校在每轮结束后的第一天上午九点到九点半之间抽查某班或某个教师的督促和批改情况,主要检查成绩册和批改图片是否一一对应,学生上交的情况,教师批改的情况。各学校要要求家长将教师批改后的卷子按教师改的批改并得分保存,开学后收缴检查。

会后,各校立即行动起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要求,夯实了责任,并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其实可行的措施,在小学2月1日至10日、2月17日至26日共计20天,中学1月31日至2月10日、2语文17日至2月25日共计20天的工作中,各位校长和全体教师发扬高风亮节,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得力,上下畅通

中心校建立了领导小组,组织专人负责,各校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任课教师成立学科组,这样确保了政令畅通,效果明显。比如各村小校长不但圆满完成自己的督促批改任务,还要检查督促本校的师生,同时还要总结上传;大点学校领导班子分包年级和学科,有人专门总结,效果都很好。

二、总结上传及时在20天的工作中,各校都能及时上传,尤其是东坪、王庄、乡中、凌楼、朱庄等学校更是总结及时,上传早。在第一轮中,龙潭李云峰校长、大曹李玉杰校长克服年龄大的不足,积极学习,圆满完成了督促和上传任务;大点学校乡小、建坪、爱心、童星学生多,整理难度大,也能不辞辛苦,按时按要求完成,川店、童星、竹园、爱心、建坪一直忙到昨晚将近11点完成并上传。

在这项工作中,各校上传中心校小结材料105篇,成绩册2000多张,批改图片5000多张。

三、收缴批改形式多样各校能够根据学校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收缴督促,如大点由于学生分散,一般采取网上上传图片的形式 ,村小根据学生一般是本村的特点,在确保防疫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不同收缴方式:有家长送的、有教师上门非接触收缴批改的、有第三天教师到学校集中收缴批改的。比如官庄采用教师轮流去收集然后教师批改;东坪、白鹿、七岔等教师在确保防疫的情况下到学生家中收取:王庄让家长代表将作业送到学校,教师集中批改;朱庄每三天集中教师到学校批改。

四、追踪督促及时有效各校对部分上交不及时、家长不配合的,分别采用电话访、家访等形式,及时沟通,效果显著。同时又对批改后出现错误的,下发答案,要求学生改正并日日清。比如乡中教师当天检查批改学生作业,有时工作至深夜;第二天公布作业检查数据,并及时进行评讲,受到了家长的赞扬。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谢长春,刘莺歌,李亚丽,卞雨,李珊珊,白帅业、李顺玉、王成、李冰、王艺涵、王玲、马原、李雅芝、王青云、王奇、梁栋、王启萌等。

五、学生参与度极高,效果好 从总结和检查看,学生除个别外都能按时完成。同时,学生学习的各种场景都有检查和上传:读、背名著的、背道法和科学的、做作业的等等。

六、检查结果让人满意按照放假时的安排,2月4日上午9:03分,中心校在群里发了如下的通知:今天抽查乡小四一班,建坪六年级,白鹿四年级,东坪三年级。以上四个学校校长请把以上班级三天的卷子图片及成绩册打包上传,交件夹名字为xx学校2月4日检查材料。 接到通知后四个校长立即整理上传所以学生的作业图片,经检查,这些学科教师的成绩册和卷子对照,批改认真。值得表扬,他们分别是:乡小四一班的任课教师、建坪六年级的任课教师、白鹿四年级的任课教师、东坪三年级的任课教师。

2月7日上午9:27分,中心校在群里发了如下的通知:今天抽查中小一年级,朱庄一年级,官庄四年级,王庄三年级。以上四个学校校长请把以上班级三天的卷子图片及成绩册打包上传,交件夹名字为xx学校2月7日检查材料。 接到通知后四个校长立即整理上传所以学生的作业图片,经检查,这些学科教师的成绩册和卷子对照,批改认真。值得表扬,他们分别是:中小一年级语数教师、朱庄一年级的语数教师、官庄四年级的语数英教师、王庄三年级的语数英教师。20日上午8:51分,中心校在群里发了如下的通知:今天抽查杜庄三年级,大曹四年级,七岔一年级,凌楼二年级。以上四个学校校长请把以以上班级三天的卷子图片及成绩册打包上传,交件夹名字为xx学校第四轮检查材料。 接到通知后四个校长立即整理上传所以学生的作业图片,经检查,这些学科教师的成绩册和卷子对照,批改认真、成绩册有打印的,有手写的,都很好,对以上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提出表扬。2月6日中心校又重点抽查了乡中七一班和八五班,校长立即通知,各个任课老师及时把卷子图片及成绩册打包上传,经检查,这些学科教师的成绩册和卷子对照,批改认真,值得表扬。他们分别是:乡中的七一班语文李顺玉、英语赵克丽、生物谢明伟老师,八五班的语文王启萌、数学吕静文、物理张鹏老师。

2月23日上午9:25分,中心校在群里发了如下的通知:今天抽查乡小一年级,龙潭二年级,建坪三年级,中小六年级。以上四个学校校长请把以以上班级三天的卷子图片及成绩册打包上传,交件夹名字为xx学校第五轮检查材料。 接到通知后四个校长立即整理上传所以学生的作业图片,经检查,这些学科教师的成绩册和卷子对照,批改认真、成绩册有打印的,有手写的,都很好,对以上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提出表扬。2月23日,中心校有重点抽查了七五班和八四班,中学陈校长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下去,各个任课老师及时把卷子图片及成绩册打包上传。经检查,这些学科教师的成绩册和卷子对照,提交试卷完整,批改认真,值得表扬。他们分别是:乡中的七五班语文王玲、数学刘森杰、英语李珊珊、生物刘森杰老师,八四班的语文贺瑞、数学梁栋、英语李庆玲、物理李亚丽老师。

存在的不足

1、各校都有部分学生提交不及时。

2、个别教师在手机上不能熟练利用批改符号,撰写作文评语等。

3、个别家长不配合。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科书 插图

一、小学《语文》S版中课文插图的基本情况

笔者统计的插图来源是新课标小学《语文》S版中的课文插图(含拼音和识字课文),不包括选读课文,一年级上册中不包括入学教育的部分。插图总数是统计小学《语文》S版课文插图的总数量(1-6年级)。从每一册教科书中课文插图的总数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教科书中课文插图的变化。在插图总数的变化上可以反映出小学《语文》S版的插图编排者对插图的分布以及插图的使用数量的设计意图。《语文》S版整套教材一共有393篇课文、790幅插图,平均每篇课文配有的插图数是2.01幅。

此外,插图的基本情况还包括插图的位置和是否为背景图等信息。插图位置主要分为文前、文中、文后。文前和文后是指插图与课文相连的相关插图,中间没有其他的助学文字。文中则包含两种,一种是插图前后都有文字,另一种是课文的背景图。文前的插图可以看出文前图对读者的导读作用;文中的插图则是辅助课文的文字说明;文后的插图是为了弥补课文文字表达的不足。而背景图指的是出现在课文中,占了一整页篇幅的课文的插图,并且插图上必须附有文字。其他没有占整页篇幅而且没有文字附在上面的插图都属于非背景D。背景图是图文同步的表现,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去看文字,在文字上面铺染一种环境的衬托。从背景图和非背景图的分布差异和分布的比例可以看出在课文插图中背景图在各个年级中的需求。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二、小学《语文》S版课文插图设计存在的问题

1.插图位置分布不太合理

图文之间的位置对课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插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插图的位置可以分为文前、文中和文后。《语文》S版中关于插图位置的特点十分突出,文中的插图数明显要高于文前和文后。第一册教材中文前插图数量是最高的,第八册和第九册当中没有文前的插图,所有教材中文前的插图数都低于10幅,可见文前的插图数在整个《语文》S版中的数量都很少;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七册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最高,《语文》S版整套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都是在30到75幅之间,可见整套教材中文中的插图数最多;而文后的插图数确实很少,最高的也只有14幅,在第四册中出现,第十册教材中文后的插图为0幅,显然和文前插图相比,文后的插图又多一些,但两者与文中的插图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2.插图与课文契合度有待提高

插图与课文契合度越高,插图的效果越明显,读者学习的效率也更高。插图与课文的契合度不高可以表现为插图的内容不精准、插图的内容缺失、插图的内容多余、插图没有表现课文等。插图的内容不准确也就是插图错误的表达了课文的内容,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第21课《青花》,插图中父亲仍然拿着青花瓷瓶,两鬓并没有斑白的痕迹,而且眼睛没有看着作者,并不是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在这里插图错误地表达了课文内容;又比如有些插图没有表现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五课《世界多美呀》开头有一幅画,画着两只黄色的小鸟,可是文章全文都在讲述母鸡和小鸡的故事,没有任何文字在讲述小鸟,此图明显的是多余的,而且这幅插图还是文前的插图,在读者还没开始读文章的时候,看到这张图片会误认为是在讲述小鸟,插图与课文的契合度明显不够。

3.插图中人物的性别失衡

我们可以将人物插图分为男性图片和女性图片。对男、女性出现数量对比可以看出,男性图片出现数量明显要高于女性图片。

从表3能够看出,男性在人物图中出现的次数呈现波浪趋势。所有年级的教材中男性人物图出现次数为89幅。其中在第七册教材中男性出现的次数最高,为22幅。只有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和第八册男性图片出现的次数都是10幅以上,其他册数的出现数量均在10幅以下。即三、四年级的教材中男性图片出现的次数最多,要高于其他年级。而在十二册教科书中,只有第五册教科书中女性图片出现的数量要高于男性图片。在课文中,不管是课文内容需要的人物,还是泡泡语的小人,这些人物在比例上都是男性图片要多于女性图片。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3课《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不管是课文内容的主图,还是泡泡语的小人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现的。

4.漫画图数量整体偏少

按插图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图和非实物图。实物图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写照、照片、作家作品等等。非实物图可以分为漫画图和手绘图。漫画图和手绘图存在显著差距,手绘图明显要高于漫画图,漫画图在低年级的册数中比较多,而手绘图在所有的册数中都有很大数量。从图1可以看出,漫画图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在不断地减少。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课文插图中非实物图中的漫画图都是50幅,到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很明显在减少,到第七册时漫画图的幅数有小幅度增加,第八册的漫画幅数为0,最后几册中漫画图的数量都在10幅上下波动。在语文S版中除了第八册和第十册之外,其他册数中的漫画图几乎都是在10幅以上。

而关于手绘图的柱形图明显地反映出,手绘图的幅数要高于漫画图的幅数,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和第八册中手绘图的数量均在50幅以上,第一册的手绘图将近50幅,其他的几乎都在40幅以下。由此可以看出《语文》S版的三年级和四年级中的手绘图最多。

漫画图都是采用各种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而一般我们认为低年级的教材中应该多一些漫画,高年级就不需要了。《语文》S版一年级教材中的漫画图有50幅,而高年级的却只有10幅,甚至没有漫画图的出现,而手绘图几乎都在20幅以上。其实高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儿童期,他在内心仍然对漫画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并不是高年级就不需要漫画图。

三、改进插图设计的建议

1.合理地安排插图位置,构建平衡统一的意境

插图的位置要注意与课文的主题结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习惯和阅读习惯还比较简单、单纯,在设计插图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方便学生的阅读,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插图,并进一步理解课文。插图是在文前、文中还是文后,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文前的插图能够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心向,阅读心向是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愿望以及阅读兴趣及意向的准备状态。积极的阅读心向能够引导读者迅速融入文章,感受文章的情境;文中的插图可以及时补充知识信息,再现文章的情境,将文章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文后的插图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记忆,甚至可以弥补文字的差距[1]。每一个位置的插图都有不同的意义,插图的位置不同决定着其在n文中发挥的作用。合理的插图位置为课文构建了统一的、平衡的意境。插图的作用又在于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插图在传递知识和信息上要比文字更加直接,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合理的位置搭配能够避免学生阅读理解错误的存在,避免错误的干扰,帮助学生巧妙地走进课文。

2.完善插图的内容,达到图文一致

插图是一种视觉媒介,它的生动直观是文字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抽象能力差,比较善于依靠直觉性来学习的小学生来说[2]。因而插图与文字一定要做到紧密结合才会真正发挥插图本身的效果。当然在依赖文本的情况下,插图的内容也要适当地作创作与想象。教材插图的内容一定要有侧重点,不能盲目选图,要学会有选择性地来设计插图的内容,使插图的内容更加完美,更加贴近课文。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文字表达不到位的地方要适当地插入插图,利用插图来完善文字不能表达的意思。插图的内容设计一定符合课文的思想,从而达到图文一致的效果。

3.丰富女性图片,使学生获得完整的性别认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要体现时展的的特点以及现代的意识[3]。而语文教材的建设要树立一定的社会意识,其中性别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方面。教材中男女主人公出现的比例、插图的性别比重以及对男女的描写等等都会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两性的职责,从而实现男女平等的教育。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真正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公平的、多元的[4]。公平也就是不再总是以某一种固定的性别模式来界定男性或者女性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到两性平等。所以教材的编排者必须要注意到性别的刻板映像,教科书中的课文插图要注意两性平等,通过插图中的人物来唤醒老师、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只有在课文中不断地丰富女性插图,才会使教科书更加生动灵活。

4.平衡漫画图与手绘图数量,发挥插图的功效

学生是教科书的使用人,因而插图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要求的插图,以促进其进一步的学习[5]。所以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与发展特点。另一方面须注意小学高年级插图的使用,高年级的学生同样也处于儿童期,因此,在设计插图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年龄来适当地调整漫画图在各册教科书中的比例,以便发挥插图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淼.语文教材插图效应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建设,2005(11).

[2] 李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 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直接映射――对小学语文教材人物的性别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 刘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刘冬岩,薛日英.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问题及对策――以人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3(3).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3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

课后即时训练

1.下列 事件标志 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 )

A.西晋建立 B.魏灭蜀 C.西晋灭吴 D.曹操病故

2.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来源:学科网]

4.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 田制

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7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9.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来源:学科网]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综合思维导航

12.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一简要评价。

合作探究学习

1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 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 话

七年级下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A 6D 7A 8A 9C 10C 11D

12.(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

(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特别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 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得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 形态,甚至还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看了“七年级下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测试题”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测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3.初一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及答案

4.2017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测试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4

【关键词】观察;探索;分析;归纳;总结;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学会从具体、特殊的数学事实中探究出其存在的规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学生养成探索规律和发现新知识的行为习惯,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本)编写有以下的规律探索题目:

图1

1.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第73页数学活动1: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

2.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第84页习题7.3第1题:画出六边形的全部对角线。(拓展思维:如果是n边形,全部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3.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28页习题22.1第7题: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

4.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48页习题22.3第6题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饿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探索规律数学题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和列表),从简易开始,逐渐递增,认真观察,寻找常量和变量,探索变量变化的规律,并归纳总结解探索规律数学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思路。以上1-4题应列表如下(表1):

表1

个数1234567…n

火柴数33+2×13+2×23+2×33+2×43+2×53+2×6…3+2n

边数45678…n

对角线数22+32+3+42+3+4+52+3+4+5+6…2+3+…+(n-2)=0.5n (n-3)

人数23456…n

次数11+21+2+31+2+3+41+2+3+4+5…1+2+3+…+(n-1)=0.5n(n-1)

队数23456…n

场数22+42+4+6=2(1+2+3)2(1+2+3+4)2(1+2+3+4+5)…2(1+2+…+n-1)=n(n-1)

探索规律是数学发现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探索发现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试行以来,规律探究型试题成为中考命题热点。这类中考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动手、观察、类比、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从具体、特殊的数学事实中探究出其存在的规律,把潜在一些数学问题表象中的本质挖掘出来,既考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又考察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能力,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类试题大都作为“小压轴题”出现在选择、填空题的最后一题,带有较强的选拔性。由此,学生应深透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5

1.“东汉末年分三国”。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人口大量南迁 B.张骞出使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江南的开发

3.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5.“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管仲 B.商鞅

C.秦孝公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8.“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A.魏晋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南宋 D.元朝

9.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在三国时期,这一带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

10.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A、造出了千里船

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1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牧野之战 D、官渡之战

12.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

A.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13.下列选项中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B.《兰亭序》 —— 顾恺之

C.《齐民要术》 —— 贾思勰 D.《水经注》 —— 郦道元

14.在影视作品中,因为出现不合历史的场景、物品或前后场景不一致,被 称为“穿帮”。电视剧《三国》摄制组布置了一个曹植的书房场景,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哪个道具的出现会导致“穿帮”

A.椅子上放着一件丝绸衣服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有《洛神赋图》 D.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15.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①西周 ②曹魏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16.贾思勰是我国古代的农学家,他编著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兰亭集序》

17.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不相关的( )

A.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B.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18.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这种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情况开始于( )

A.西汉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晋

19.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0.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21.“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下列古典小说中包含这些故事的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22.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23.“……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4.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 《兰亭序》 B. 《洛神赋图》

C. 《女史箴图》 D. 龙门石窟佛像

25.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2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中没有( )

A.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

B.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

D.南方遍布人工运河

27.“三 顾频繁天下计,一朝晤对老臣心。”这是一幅有关三国人物的联语。此处“老臣”是指( )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2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语出( )

A.司马迁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29.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是一部改革与创新的波澜画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0.“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②唐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③辽仿效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④清朝时,反击沙俄入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二、填空题

31.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有的人的事迹影响千代,有的人的行为左右一个时代。以下这些人物你熟悉吗?

(1)我国的四大发明享誉全球,人物l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是 。

(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人物2的名字命名,他在数学领域的一项突出成就世界近一千年。该人物是 。

(3)人物3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他是 。

(4)人物4相信大地是球形的,以欧洲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他最后发现了美洲大陆。他的名字是 。

(5)“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这句名育的是人物5。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

32.唐诗《蜀道难》是 代表作之一,古蜀国是刘备建立的,都城在 。

33.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成就辉煌。

(1)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此战役是 。

(2) 1898年,安徽巡抚 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3) 1984年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在合肥成立。拉开了全省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序幕。

34.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1)“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______。

(2)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在江南各地尤为活跃,有“______”之说。徽商好儒,极重视______。

(3)改革开放后,1985年,第一届安徽______洽谈会在合肥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3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明成祖把都城从 迁到北京。

36.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促进了安徽经济的繁荣。

(1)_____后,前秦政权瓦解,东晋相对安定,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2)徽商活动范围广,许多集镇因徽州商帮而起,故江南流行“________ ”之说 。

(3)安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安徽近代工矿业以1877年杨德创办的_______为开端。

37.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1)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5)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38.我国古代许多作品为后世所传诵。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________。

(2)东汉时期具有当时 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学名著 ______________ 。

(3)老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

(4)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医圣的作品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是________。三、问答题

39.阅读下列 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

(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

40.(8分)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制,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材料二:在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他在接受提名人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一定要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哪次改革?(2分)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中的“危机”指什么?(2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分)

41.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2分)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2分)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1分)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很多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我国古代的书法成就。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也就是C图。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材料中“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 汉族礼法。”,这些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的相关内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上图反映的就是《天工开物》的内容,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天工开物》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开发的相关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再加上民族融合的影响,使得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

8.C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要读懂材料再进行选择,材料反映的是“东南”已经成为全国财政的主要来源。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经济重心就不断南移,到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9.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刘备占据湖北及湖南的大部分地区,还向西占领了四川,孙权据长江以南,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成就。祖冲之是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机械制造家,他一生成就很多,最突出的是在圆周率方面,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11.D

【解析】

试题分析:东汉末年比较的战役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战争,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故选D项。牧野之战发生在商周之间,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与前秦之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开发的原因。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A、C、D均属于主观原因,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著作与作者的搭配。《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不是顾恺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所以B项搭配错误。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医圣”张仲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世界的科学技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世界的科学技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书圣”王羲之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期的相关内容。三国时期人们会穿丝绸衣服。汉朝时期造纸术就发明了并得到改进,所以三国时期会有书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的葡萄就已经传入我国,所以三国时会有葡萄。《洛神赋图》是东晋人顾恺之的作品,不会出现在三国时期,所以答案选C。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顾恺之和绘画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历曾经定都洛阳的政权。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东晋定都在今天的南京。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定都洛阳,所以②③⑤符合题意,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的更迭•西周的建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魏的建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的农学家,写有《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B、C、D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而A选项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与江南地区开发二者一北一南,没有关系,所以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而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江南地区的开发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而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2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文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均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 初年,因此它们出 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南京的历史的相关内容。历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都在今天的洛阳,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淝水之战

2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无力南下,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

2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葛亮生活的年代的识记。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兰亭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东汉的作品,龙门石窟佛像则是南北朝石窟艺术的杰作。东汉和三国距离年代近。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石窟艺术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时出现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劳动力,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中出现“三顾频繁天下计,一朝晤对老臣心。”这是一幅有关三国人物的联语。给我们解题提供了重要信息,老臣是三国人物,三顾应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有关。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曹操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其的作品《龟虽寿》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故此题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3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②唐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辽仿效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④清朝时,反击沙俄入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这四件事中,①和③是符合“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潮流的主题,②是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题,④是符合抗击外来侵略的主题。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31.

(1)改进造纸术;(2)祖冲之;(3)袁隆平;(4)哥伦布;(5)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的历史人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我国的四大发明享誉全球,人物l,东汉的蔡伦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改进造纸术;(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人物2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他在数学领域的一项突出成就世界近一千年;(3)人物3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4)人物4是哥伦布,他相信大地是球形的,以欧洲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他最后发现了美洲大陆;(5)“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这句名育的是人物5牛顿,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祖冲之和圆周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籼型杂交水稻;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科学的革命

32.李白 成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繁荣文化的代表唐诗的相关知识,《蜀道难》是唐朝影响的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名山大川的代表作之一,古蜀国是刘备称帝建立汉的地方,史称蜀,都城在成都。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33.

(1)淝水之战

(2)邓华熙

(3)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相关知识,准确记忆课本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此战役是淝水之战。

(2)本题考查安徽近代教育发展相关知识,对安徽地方史进行系统学习即可回答,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3)本题考查安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知识,结合安徽地方史即可回答,1984年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拉开了全省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序幕。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安徽地方史

34.

(1)淝水之战 (2)无徽不成镇 、文化教育(3)对外经济贸易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的掌握。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侵,谢玄以少量精兵打了胜仗,这就是的淝水之战。苻坚兵败,登寿阳城,见八公山上草木连绵,以为山上布满了晋兵,全军惊惶败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出自 此战。

(2)此题考查是明清经济发展的史实,安徽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徽商兴盛”意思是安徽的商人很多,在江南地区的市场安徽商人占多数,支撑着江南地区商业的发展。所以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商好儒”,“儒”儒学这里指思想文化,代表的是安徽商人还比较重视文化教育。

(3)此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后,南方地位的发展,特别是安徽地区发展的史实。题干中说“改革开放后”所以在安徽举行的洽谈会,肯定是跟开放有关,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确定答案是“对外经济贸易”。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35.洛阳 南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历史和明朝明成祖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36.(1)淝水之战 (2) 无徽不成镇 (3)池州煤矿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东晋相对安定,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徽商的相关内容。徽商活动范围广,资本雄厚,形成了商帮,许多集镇因徽州商帮而起,故江南流行“无徽不成镇”之说。

(3)本题考查的是安徽工业的起步。安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安徽近代工矿业以1877年杨德创办的池州煤矿为开端。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明清经济发展•徽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近代工业的兴起

37.(1)统一国家的建立(或大一统)。(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鸦片战争。(4)五四运动。(5)三大改造基本完成。(6)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1、2小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史单元章节的大标题。3、4、5、6小题则是识记层次的要求。

38.(1)《齐民要术》(2)《九章算术》(3)《道德经》(4)《伤寒杂病论》(5)《兰亭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作品。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东汉时期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学名著是《九章算术》;老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作品是《道德经》;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医圣的作品是《伤寒杂病论》;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是《兰亭序》。

39.

(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

(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的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此问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属于 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统治者重视。

(3)此问是此问是总结性能力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40.(1)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意义: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分)

(2)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2分)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一提供的史料来看,它的内容始终是围绕“学习汉族文化”这一主题叙述,这说明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具体表现为: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材料二中“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指的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日益恶化的危急形势,为此,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41.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统一中国;没有。

(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

(4)三国鼎立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所给时间和战争双方可判断材料一说的是官渡之战,材料二说的是赤壁之战,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为以少胜多;两次战争都出现在东汉末年,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两次战争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现象。

(2)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中有关曹操的知识,结合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联系当时南北分裂的社会状况,可知,诗中“志在千里”反映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全国,他的抱负没有实现。

(3)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本题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4)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孙权、刘备的联军大败曹军,此后曹军退回北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6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七年级下册中具体体现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七章三角形,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七年级下册中体现在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八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做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它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在整个初中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说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⑴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本册教材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下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再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说理。

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这册教材包括: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七章:三角形;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点

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树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二)、能力点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

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对已获得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如有序数对用排座位说明,点与坐标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位置当做坐标原点,其他学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4、及时捕捉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第一、善于捕捉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为有用的教学资源。第二、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错误资源。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7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较大的困境。那就是:对英语的学习效果,常常受制于对英语单词的掌握效果。例如:经常见到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做一些填空、选择题时,不断地翻看教材上的单词表。一部分学生在上课听课及听力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单词的掌握效果差,而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就会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经过本人多年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如下:(1)单词量过大;(2)学习方法单一;(3)学习过程低效等。下面就针对以上问题探讨。

(1)单词量过大。以已经使用多年的现行英语教材,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为例。七至九年级的5册教材的词汇表中,共需要学生认识和掌握3050个左右的词汇(含短语)。平均每学年就需要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若再加上大量的词形变化和句型,任务量更大。如:七年级上册词汇大约560个左右;八年级上册,Unit 9这一单元就有50个单词和12个人名需要认识和掌握,并且每单元单词量不均衡,这就使得很多学生极不适应。

(2)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方法单一,是指大部分学生在掌握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虽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事倍而功半。

(3)学习过程低效。学习过程低效,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当中,因为某些学习活动的安排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尽可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效果。经过笔者近几年的摸索,逐渐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现分享如下:

1.适当减少词汇量

适当减少词汇量,是指通过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的编写,适当减少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当然,这只能寄希望于新版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在这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体现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精神的人教社2012年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和2013年版八年级上册教材,词汇表中的词汇量(含短语)分别减少到了410个和464个左右,与上一版本的教材相比,分别减少了大约150个和82左右的词汇,这无疑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2.提高学生掌握词汇的效率

2.1充分重视七年级的音标教学。由于现行评价机制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音标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对音标的掌握程度自然就不如人意。导致学生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拼写和读音分离,甚至用汉字注音,只能死记硬背,造成记忆效率低下、记忆效果差。所以,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对音标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音标教学应该堂堂正正、扎扎实实地进行。这对于促使学生把读音和拼写结合起来,根据音标拼写单词,根据拼读规则记忆单词,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总结同一拼读规则的单词。例如:对于七年级新生,帮学生把含有重读开音节的单音节词汇如name, case, game, date, age, tape, take, sale, price, nice, five, nine,time, write, life ,like, ice,等,总结到一块,统一讲解它们的拼读规则,然后利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他们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在指导学生学习词汇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规律,可以帮助或引导学生总结,以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留意和总结单词的组词规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批量"记忆和掌握词汇,必要时完全可以打破单元的限制,搞"大联合",以大幅度的提高效率和效果,增强学生记忆词汇的兴趣和自信心。

2.3巧编顺口溜。把一些需要记忆、难于记忆的词汇,通过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的方式,增强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词汇。举例如下:①基数词变序数词,很多同学由于掌握不牢固而经常出错,为此,在学生牢固掌握基数词的基础上,我编成了顺口溜"基变序,有规律,基数词尾加上th;一二三,特殊记,first,second,third要牢记;八去t,九去e,末尾再加th,五、十二,ve要用f替,末尾再加th;整十y,变ie,末尾再加th;若是遇到几十几,只变个位就可以。"这样,学生快速地说上几遍,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律。②对于规则动词变成过去式加ed后的读音,学生经常搞不清楚,为此,我校教师编成了"清后清,浊后浊,元音跟着浊音浊,t、d之后读/?d/",它的意思是:清辅音之后所加的ed读作清辅音/t/,浊辅音之后所加的ed读作浊辅音/d/,元音之后所加的ed和浊辅音之后所加的ed一样,也读作浊辅音/d/,在t、d之后所加的ed,读作/?d/。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致的快速说上几遍后,对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读音也就牢牢地掌握了,堪称有趣、高效、牢固。当然,不只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样,不也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可利用的学习时间吗?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比如,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应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比如两三天内)对所学词汇进行反复复习,这样,短时记忆才能转化为牢固的长时记忆。

再如,读单词时,要求学生采用"指读"的方法,即用手指着单词读背,并且对自己制定一个要完成的目标,这样,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记忆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所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纠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优化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是很有帮助的。

七年级上册数学总结篇8

关键词:解题策略;一元一次方程;基本量;等量关系;方法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说过: “与其说学习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因此,会善用、活用一元一次方程这个数学模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有很大帮助。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认为初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步骤:

1、审: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2、设: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4、解:根据解方程的基本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

5、验:检查求得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形。

6、答:对题目中有关问题进行回答。

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1.图示法:

对于一些较直观的问题,可以用示意图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由示意图中有关基本量的内在联系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比如用线段表示距离,箭头表示方向,此法多用于行程问题等。

2.列表法:

对于数量关系较复杂的应用题,有时可先画出表格,在表格中表示出各个有关的量,使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变得直观明显,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此法多用于比例分配问题,等积变形问题,工程问题以及其它条件较多,关系较复杂的题目。

3.公式法:

学生熟识的公式诸如 “利润=售价-成本”、 “本息和=本金+利息” 、“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直接套用这些公式就可以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常见类型:

1. 和、差、倍、分问题:(日历中的方程)

例1. 在一份日历中,任意框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四个数,观察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框出的四个数的和为58,这四天分别是几号?

[分析] 观察、分析日历中相邻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发现日历中相邻的数据横差1;竖差7

解:设竖列的四个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其余三数分别为 +7, +14, +21

由题意,得 + +7+ +14+ +21=58

解得: =4

答:这四个数是4号,11号,18号,25号。

总结:此题可采用“图示法”,可以借助“日历表”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2. 销售问题:(打折销售)

例2.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进价是多少?

[分析]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折扣后价格—进价=利润

解:设进价为 元

由题意,得80% (1+40%)— =15

解得: =125

答:进价是125元。

总结:此题可采用“公式法”,关键在于掌握销售问题的公式:售价-成本=利润

3. 比例分配问题:(“希望工程”义演)

例3. 我区某学校原计划向内蒙古察右后旗地区的学生捐赠 3500册图书,实际共捐赠了4125册,其中初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20%,高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15%. 问: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图书多少册?

[分析]题目中存在两个相等关系:初中学生原计划捐赠册数 + 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册数=3500册 ;初中学生实捐赠册数 + 高中学生实捐赠册数=4125册

解:设初中学生原计划捐书 册,则高中学生原计划捐书(3500- )册,由题意,得120% +115% (3500- )=4125

解得: =2000 3500-2000=1500(元)

答:初中学生原计划捐赠2000册图书,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1500册图书。

总结:此题可采用“列表法”,使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变得直观明显,更容易找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在教学中要突出关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的引导。要引导学生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逐步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翠;杨尚茜.表格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09年第10期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