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05:19:06

园林本科论文

园林本科论文篇1

关键词:园林 风景园林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一、园林与风景园林

1.学科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2.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二、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2.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4.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5.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6.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6.1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6.2风景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三、小结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2] 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 2011,27(5):4-8.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276-277;294-295.

园林本科论文篇2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4]杜春兰.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院校中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06):29-32.

园林本科论文篇3

【关键词】理论建构;风景园林;研究

1国际上关于风景园林学科中研究的探讨

1.1风景园林学科的两种范式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实践的领域不断延伸,学科体系在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中不断壮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借助或引申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设计作为核心手段。McHarg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风景园林学科呈现出两种范式:基于保护、规划和基于美学”。风景园林师的实践也相应地有两方面,一是像艺术家那样创造性地表达其对于世界的理解而不是解决空间问题。其二是从事比较专门性的工作,以至于他们也可以被看成是市政工程师.生态学家等吲。实际上,这两种范式可以说分别代表学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虽然风景园林学科被公认为是一门艺术结合科学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却存在着设计与研究的分离。严格的学术追求与职业实践技巧之间的分离阁。与很多有着悠久学术传统的学科不同,风景园林学科在研究上存在着先天的劣势。风景园林作为一个职业。其构建方式并没有按照明确研究所需要的方式。支持和鼓励这些需要的回应以及将其与风景园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H。Landscape andurban planning的主编JonRodiek则认为:设计师和规划师一定要与学术.学习传统更加紧密联系,因为我们无法通过自发的灵感而产生新知以解决所要面临的问题吲。

1.2重新认识风景园林学中的研究

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前主席Patrick Miller对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名誉委员调查后发现名誉委员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风景园林师需要有“更好的知识”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涉及3个方面:对更好的理论或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对研究和检验的需要;对更高的学术审慎的需要。

Jame A.LaGro对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他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中研究能力的缺乏以及对于研究概念的混淆早已存在。他援引John Benson的话为证。“所谓设计就是研究,其实是一个狡辩,陈腐和简单化的论断,必然在众多证据面前不攻自破.此类论断也是风景园林学科中缺乏研究训练和研究传统的象征”。Ervin Zube认为这种对于建成环境的成败从美学、生态和功能角度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并应在研究和教育中形成更密切的关系。根据Boyers对于学术评价的框架将高校中风景园林学科教师的学术贡献分为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研究需要满足3个标准:需要在严格的同行评议后得到认可,提供全新的.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能得以广泛传播。

可以说,国外风景园林学界目前已经公认研究与设计的区别。在研究对于学科的重要性上也已形成共识。事实上,回顾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研究和研究性的实践对于学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3学科交融背景下的当代风景园林研究

风景园林学科实践的拓展和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最典型的莫过于社会学.生态学等。

近30年来,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与景观规划结合也日益紧密,为风景园林学介入更大尺度的、强调时空过程的土地利用提供了理论平台和研究方法。

2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中的研究概况

2.1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因此人居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一定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现实。经济的优先发展及其广泛的影响力。加之地区发展差异,使得转型期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紧迫的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护.传承相对弱势的传统文化并满足当代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2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较之欧美国家。我国现代意义的风景园林学科起步较晚,在最近二三十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整体看来。学科实践的范围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科教育发展迅速。在工程实践方面,大规模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开始逐渐重视研究的作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大一部分是这种规划设计的总结。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我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上也出现了较好的态势。

整体而言。我国风景园林在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足:首先,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方面,与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不够密切;其二,对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及其演变研究不够;其三。目前较新的理论往往是移植于国外。

3面向知识创新和理论建构的风景园林研究

如果将设计的主要目的归结为解决问题。教育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传授知识。那么风景园林学中的研究则是面向知识创新。建构理论以提供新的.更深入的洞察力。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这种知识创新.建构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尤其重要,要促进这种研究。

3.1拓展研究领域

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的边缘学科也迅速增多。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地理学、气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美学等。都已经或者正在与风景园林学发生联系。对应出现的很多跨学科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成果,如景观生态学应用、开放空间政策分析、景观类型学、景观人类学、人文生态学、性别差异研究、中产阶级化与城市景观等。为此。我们应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与风景园林密切相关学科的研究活动,梳理其研究与学科实践的关系;总结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哲学渊源.典型代表和实践应用,预测其发展动向。

3.2注重研究方法

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往往是催生新认识的催化剂。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风景园林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实现对学科核心和学科领域的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开放的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更理性的基础,更适用的方法。

3.3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

作为应用型学科,设计一直是风景园林的核心。对设计作为核心的传统也一直体现在学科的实践和教育中。缺乏研究传统也使风景园林先天不足。由此导致一方面“正统”的学术界不承认风景园林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准。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科内轻视研究的重要作用。这在国外和国内的风景园林界的教学和社会服务均有体现。

究其历史缘由。设计职业进入大学前是较为封闭的职业性实体,在当时其进入大学可以说是将老式的作坊移植到陌生的环境中,不像其他学科是脱胎于长期的中世纪或者现代科学的发展。从方法而言,教育和社会服务虽不是研究,但是研究成果却要通过社会服务.教育来与具体的人.具体的场所相联系。并进一步促成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园林本科论文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河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4]闫慧,毕翼飞,赵普天等.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100-101.

[5]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 中国园林,2013(6):6-9.

园林本科论文篇5

园林设计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得人们对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学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并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在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渴望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把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园林设计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园林设计教学的质量。本文对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探讨,以期切实提升园林设计教学的质量,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对园林设计的需求。

关键词:

学习迁移理论;园林设计;教学;应用

在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渴望把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但是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实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完美。面对学生渴望学习的热情,教师们要努力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学习迁移理论的诞生与应用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该理论对应于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理论便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在学习迁移理论中,不仅注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也重视学生自身已有经验对所学知识的影响及创新和类比。对此,西方教育心理学做了深刻研究,认为学习迁移是个体在一方面掌握的经验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当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应用已有经验快速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学习迁移理论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自身已有技能基础上的。此外,学习迁移普遍性极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深刻影响,其应用价值加大,将其应用于园林设计教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学习迁移理论与园林设计课程的结合

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需要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共同参与,把学习迁移中所涉及的行为分为A、B与园林设计教学过程相结合。由迁移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层次与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上文得知,A与B都是学习行为,当A对B起促进作用时为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在园林设计这门学科中,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两门课程密不可分,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就异常重要。建筑设计一般是针对于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业或者商业空间需求,而园林设计则是侧重于和自然环境结合的部分,在建筑设计之外,所以园林设计的过程必然受到建筑设计的风格、审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的设计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共同服务于人类,倘若二者的结合处理不当,势必影响系统整体的美观与价值[2]。因此,在学习园林设计时,必需学习建筑设计,如果重视建筑设计而忽视园林设计,则无法达到整体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建筑设计兴趣浓厚,尤其是对现代新式建筑物的关注程度更高,现代网络科技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们有各种渠道与建筑设计大师接触,获得建筑设计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如果应用于园林设计,会有明显的推动效果,也就是产生了正迁移;但是建筑设计知识本身也是复杂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则会对园林设计产生负迁移的效果。

(二)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在学习过程的认知结构中,根据所学内容逻辑关系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高低水平不同产生的上下位结构用A和B表示。当A、B在同一抽象概括层次而相互影响时为横向迁移,也称为水平迁移,反之为纵向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类迁移效果共同发挥作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迁移发生时间次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这种迁移中学生的先验知识与后继学习相互作用。很多学生在接触园林设计教学之前就对绘图有所了解,但是与园林设计中的图纸绘制完全不同。在园林设计学科中,制图是作为基础课程而出现的,对图纸绘制中涉及的基本方法、规则等进行讲解,但是没有园林设计的方法。在园林设计教学体系中,通过把制图课的知识顺向迁移到设计课中,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体系中重复出现一些问题。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园林设计的系统

在园林设计体系的构建时,每一节课程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应用。要求学生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对园林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摒弃原有的思维方式,在对园林专业进行考虑时要采取可再生形式。在设计中充分贯穿学习者已掌握的其他专业知识,增强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者要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破设计者局限,灵活转换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角色。

(二)注重园林设计学习方法的讲授和学习

要从园林设计学科自身特点出发,重视对学生解释信息、寻求替换方法等技能的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与勇气。此外,在园林设计中,还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境,快速思考、活跃思维,寻求最佳答案。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设计团队的领导者,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如生态学、经济学等对设计的要求,从城市、建筑、园林等综合角度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生态和人文系统的关系,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从而理解园林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更多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大学阶段的教学仅仅是一个起点而已。此外,在园林设计课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在设计中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4]。

结语

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更多的是要注重对园林规划过程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因此,广大园林设计专业的师生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同时也是学习迁移理论应用的重点。

作者:夏忠军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南.浅析学习迁移理论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14.

[2]王海敏.正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杨红美.基于案例推理的学习迁移研究[D].扬州大学,2012.

园林本科论文篇6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论述 建议与思考

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念

1.1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关于人性化设计,南京市各公园均较为重视,以南京市石头城公园(南京国防园)为例,公园按照以人为本原则,突出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于杜鹃山南侧山坡建设实木四角亭,简约、大方,自成一景,同时可供游人歇息、赏山海杜鹃之美景;人性化的标识系统、座凳、垃圾箱等配套设施也是石头城公园建设中体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1.3艺术性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1.4创意性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述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都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建议与思考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

主要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园林规划设计法规,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面向学科、面向社会以及面向中国园林建设市场培养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园林本科论文篇7

关键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建筑景观园林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自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风景园林学”列为工科门类一级学科以来,这门学科从国家层面得到了重视和认可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在风景园林学科飞速发展的现状下,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本学科存在一些问题。即不同高校里该学科所在的学院大相径庭,导致了不同高校在该学科教学理念上有不同的偏重,因此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词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梳理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正文

2.1 landscape的概念分裂

英文单词Landscape来源于古英语 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和其古日耳曼语系的同源词表示的含义是接近的,都是指土地、地域、地区、乡间,与英文scenery(自然风景)无关。

16世纪到17世纪荷兰语 Landschap 开始用来表述区别于海景画和肖像画等画种的陆地自然风景画。随后该词作为绘画术语传入英国,演变为landscape。

18世纪中叶,英国造园家William Shensto第一次使用了“Landscape - Gardener”这个词,认为优秀的风景绘画家也是优秀的自然风景园造园家。自此,landscape从绘画术语转向造园术语。

19世纪以来,从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创造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来形容“营建风景的艺术工作者”开始,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与 Landscape Gardening 两词开始专门用来表示传统造园,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或私人庭院等设计活动这个时间段,landscape都表示“人造的自然风景”。

同时,德语Landschaft继续保持了原始的含义,仍是指一个社区的环境。通常指小的行政地理区划。19 世纪中叶德国的洪堡将Landschaft 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来,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在这里,“landschaft(landscape)”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和上文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landscape”的含义完全不同。

从这里开始,“landscape”的概念产生了分裂。

2. 2.landscape的概念统一

从地理学上“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 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 Landscape Planning 逐渐形成,在城市规划领域、生态学领域、都有不同的研究发展成果。1969年,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发表,标志着生态学思想开始应用于区域及景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1986 年,创刊于1973年的第一个以“景观”规划为主题的国际性刊物《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和《城市生态学》杂志合并成《景观与城市规划》。自此,Landscape Planning正式确立其特定地域空间的综合性整体规划的研究领域。

在奥姆斯特德的创建下,landscape architecture转化变成一门学科,并开始了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和区域规划实践。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设计结合自然的影响》, Landscape Design和Landscape Planning开始融合,自此,西方的 Landscape Architects 融合了Landscape Design 和 Landscape Planning 的 Landscape 的含义差异。

2. 3景观及风景园林的概念发展

景观是英文“landscape”最为流行的中文译名,来自于日本,是日本植物学家为了翻译德语“Landschaft”而创造出来的,在1930年后被中国林学家陈植引入中国。

1949年之后,受苏联影响,“景观”一词被用于地理学概念中,成为中国地理学的一个术语,景观学被发展成为综合自然地理学。

同时中国的园林界开始有意识使用景观一词,兼有视景和地理学上的意义。在1980年左右,景观一词被大量用于中国园林界中,表示“景色、景物、景象”。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开展了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以及风景名胜区体系的规划管理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景观一词被认为是风景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相当于“景物”的含义。

随着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经典书籍被引进,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在这个不断向国外学习发展的过程中,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学科被更多国人认识,景观被用于翻译其中的landscape一词。

风景在中文中是景观与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复合体,指景色风光,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字,风景与中国传统学科“园林”结合起来,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一种翻译方式。

3.总结

笔者认为,“风景园林”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能够广泛的涵盖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出现至今的发展过程,即包含人工和自然两种风景的含义。

景观一词虽然在外延上比风景园林更相似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但是其内涵过于片面,而且由于曾作为地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容易引起混淆和混乱。

一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过程不断在改变和充实自己的内涵,这其中必然有特殊的价值才能让它不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中失去自己的特殊性。风景园林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一方面很好的体现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词义变化,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其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包容,也更好的充实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本身的内涵。同时因为风景园林又体现了传统园林中传达的中国自然山水观和精神论,不仅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丰富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J]. 时代建筑. 2002(01)):14-17

[2] 俞孔坚. 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J]. 中国园林. 2004(07):37-41

[3] 李树华. 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土千年――从景观、风景与风土的关系探讨我国园林发展的大方向[J]. 中国园林. 2004(12):29-32

[4] 黄昕. 论“景观”的本质――从概念分裂到内涵统一[J]. 中国园林. 2009(04):26-29

[5] 于冰沁. 从麦克哈格到斯坦尼兹――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园林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嬗变[J]. 中国园林. 2013(04):67-72

园林本科论文篇8

【关键词】 园林设计,造园理论,发展趋势

魏晋 (公元220年~420年) 时期,“园林”已出现在张翰的诗词中:“白日照园林”,以及陶渊明的诗词中:“静念园林好”。至此我国独特的风景式园林风格形成。此后造园的设计经验和艺术理论不断发展演变。1634年,计成的著作 《园冶》 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典造园理论。所以说,园林景观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它们并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力的物质资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城市中的人们由于自然缺失所造成的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这些需求势必相应地亦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繁复、从低级到高级变化发展,即酝酿了园林发展的最基本原动力,园林景观发展趋向性不言而喻。

趋向性- (TAXIS) 是一生物或细胞天生的行为反应,指其对一指向性刺激 (由特定方向给的刺激) 而会有趋近(正趋向性) 或远离 (负趋向性) 刺激源的动作。趋向性和向性不同,生物学上的趋向性有移动性且表现出趋进至远离刺激源的指向运动 (Kendeigh1961),例如眼毛虫属的鞭毛原生动物会趋向光源。这里,指向性刺激为光,而其动作为趋向光,而趋光性正是对光刺激的反应。在自然科学中“趋向性”一词主要是描述低等生物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在科学理论的研究中不乏有不同领域学科相互借鉴科学原理的例证存在,正如汤因比在 《历史研究》 一书中报阐述的:“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从局部的统一 (分裂的文明) 向最后的大同 (统一的全人类文明) 发展的趋势。”意即文明如此,那么作为文明的一个表现形式―――园林艺术同样也会显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园林景观的发展方向理论以“趋向性”类比,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面,总结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将园林艺术的发展置于文明社会发展中来观察,园林的产生、发展、演变各阶段也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渐进而发展演变。以一种文明的艺术发展为例,园林艺术的产生是受当时社会文化形态、当地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断地进步完善,逐渐形成该体系下的艺术形态。文明的发展是在不断地“挑战-应战”模式中上升的,因此,在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来自外来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对这种外来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注入到本土文明中,顺应融合、循环、进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一种完全适应本土文明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文明形态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变革,自上而下的反馈交流,在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影响之下,形成本土的园林景观艺术形式,最终完成改造。在各种不同的园林艺术波形的不断交错行进中,相互影响、干涉,然后相互叠加,逐渐趋同,相互影响,继之重新形成一种受到前面多种不同波形曲线共同作用的波,就可以被称作最后的大同,也就是全人类的文明交融。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吸取了大量西方有益的文化,东西融和,使本国的新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日本景观设计是从人们认知周遭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力图构建全体公民身心再生的空间,即“场所理论” (19世纪60年代中期稹文彦),使景观逐步融入普通人生活,满足普通人的需要。日本现代景观摆脱了单纯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不再用一组画来设计,比较注重形式上的简洁,力求给观赏者以最直接的视觉感观冲击。例如桑德药品筑波综合研究所内庭,即通过“形”来体现“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来表达设计的目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手法,注重视觉上的刺激,并通过整体氛围渲染出独到的日本民族特色气质。日本园林设计已建立起融合了民族文化精华、艺术风格独到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当今,园林已经从少数贵族阶级享受生活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所受用的公共必需品,在类型、功能等方面也逐步向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关系方面考虑,相应地,园林艺术 (garden) 的学科范畴也逐步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19世纪,奥姆斯特德首先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内涵更强的新名词,逐渐得到各国园林界的接受和采纳,此后迅速发展,并于1948年成立了“世界景观建筑师协会 (IFLA)”。在欧洲,巴黎区域总体规划在20世纪初城市化进程开始初期便被提出,巴黎是对城市化加速进程采取措施最早的城市。随着巴黎地区的发展,第一个区域规划法案―――PROST规划的提出,就强调了“保护自然空间”,为巴黎地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随后几十年的区域规划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并不断完善、强化,区域规划的日趋成熟也推动了区域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的完善。20世纪70年代间,大量优秀的公园设计作品将风景园林的发展推至巅峰。在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中,巴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对区域规划、领土景观、地域特征的关注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善是最值得借鉴的方面。

从环境角度看,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需通过整合景观网络,恢复城市生态平衡,逐步收复失地。这也就是西方景观设计师们对城市景观空间设计十分重视的实质所在。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师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是他们对城市、对自然的态度,和把景观作为对话自然,复兴城市的媒介的理念。同时,功能、艺术风格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亟需解决的难题,因而在今后的设计中更需强调景观是功能性、艺术性与生态性三者的有机融合。现代景观设计还应具有对古典园林艺术理论的深刻理解及发扬,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寓于“现代”之中,从本质上把传统理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从而开辟出具有中国化印象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胡运骅主编.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美] PeteMelby,TomCatheart编著.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景观设计实际运用 [M] .张颖,李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采矿工程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化学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