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园林展与德国当代园林

时间:2022-08-16 12:54:57

联邦园林展与德国当代园林

摘 要:联邦园林展是德国大城市建造公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给风景园林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的机会。回顾联邦园林展40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当代德国园林设计完整的变革脉落。

关键字:联邦园林展;风景园;休憩园;假日园

自1951年起,联邦德国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园林展览——联邦园林展(bundes gartenschau),从1953年开始,展览每隔10年邀请一些国家的园林界参加,称为国际园林博览会(internationale garten bauausstellung)。1993年于斯图加特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园艺博览会是至今规模最大的园林展。在100公顷的自然风景式展览园中,分布着种类繁多的有关自然与园林的展品,其中包括小花园、主题花园、小农庄、药用植物园、菌类植物园、墓园。在为期半年的展览中。举办了23次不同主题的大型室内国际花展。展园中有来自亚、非、欧三大洲22个国家的园林(其中包括中国的清音园),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设计的2000年生态型住宅。此外,公园中还有各类休息地、娱乐设施、露天音乐台,并举办了数十次节庆活动。中国园林界对联邦德国的国际园艺博览会并不陌生。通过博览会,中国的芳华园和清音园作为获奖作品永久地留在了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笔者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之余,调查了大多数园林展展园,在此基础上对园林展及德国当代园林作一概括介绍。

作为大众广泛参与的园林展只有伴随着公园的出现才有可能举办。可以设想在手工业、商业为主的中世纪的城堡园或修道院园等属于亲王、帝侯的私园中,是不可能举办园林展的。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及中产阶层的崛起,许多历史园林开始向公众开放。1789年慕尼黑开始建造德国最早的,也是欧洲大陆最早的公园——366公顷的“英国园”(englischer garten)。昔日的私园敞开了大门,而新建的园林成为真正的大众公园。在这种环境下园林展也就应运而生了。

1809年比利时举办了欧洲第一次大型园艺展,从此形成了园林展览的初步观念。98年后的1907年,德国曼海姆市为纪念建城300周年,举办了大型国际艺术与园林展览。半年的展览时间里,游客达600万人次,展览时间与游人次数均与今天的园林展相近。它成为德国园林展的里程碑,从此园林展深入人心。这以后,德国又举办了多次园林展,重要的有1929年在埃森和1939年在斯图加特的园林展。和现在联邦园林展一样,这些展览强调的不仅仅是园林展本身,同时着眼于展览对社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一切都面临重建,于是又荫生了举办因战争而中断的园林展的念头。经过数年的酝酿,终于于1951年在汉诺威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联邦园林展。尽管当时20公顷的展园,面积上还不及现在多数展园的三分之一,规模与今天更无法相比。但它却奠定了联邦园林展的基础,也成为德国大中城市二战后新建公园的起点。

能获得联邦园林展的举办权是一个城市的殊荣,一届成功的园林展对展览城市来说,决不仅仅是半年的展览本身,它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更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留下一片大型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的环境,甚至于改善整个城市的结构布局。因此,申办展览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为举办一届园林展要提前十年左右向德国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提交一份详细的申办报告,内容包括城市概况、交通、展览园选址、展览宗旨等,以便获得举办权后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报告中所提到的目标。因为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和建造一个展览公园并使之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决不是二、三年所能完成的。同时德国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通过审查也保证了展览园中文物古迹不因园林展而遭受破坏,新建的园林能更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并且成为市民的休息空间。

以199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为例,斯图加特在1977年举办第14届联邦园林展时,就已决定申办1993年的园艺博览会,并于两年后递交了申办报告。获准后于1986年举办了设计竞赛,从24份方案中评选出一等奖作为实施方案。从展览园规划设计到展览开幕的六年时间里,按申办报告所提出的“城市与大自然交流,自然需要您,您需要自然”的宗旨,建成了位于市中心北部的100公顷的公园。它把市中心东、西部的分散绿地联系起来,成为一条6.5公里的环绕市区东、北、西三面的u型绿带,大大地改善了该市的城市结构。

再以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博览会为例,尽管这个13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500年以来已建造了1890公顷的园林绿地,但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绿地分布不均,城市西南20多万人口的密集居住区里没有一处公园。虽然60年代就有在此建造西园的设想,但是由于要建造1972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公园,使此计划被搁浅。1977年慕尼黑申办198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得到批准,通过竞赛从23份方案中选出一等奖,并于次年开始实施,到1983年展览开幕时,一个完整的70公顷的公园在原采石场的荒地上建成。

从23次历届展览来看,展园的面积相差很大,小的仅20公顷,大的达160公顷,但多数为70公顷左右。多年的经验证明,这样的规模最为理想。展出时间均在4至10月,在这半年时间里,可以充分体现出春、夏、秋不同季节的景观。迄今为止,所有的联邦园林展均在大城市举行,有些城市举办了多次,如汉堡和斯图加特各有三届。这是因为举办一届展览投资巨大,如1993年斯图加特国际园艺博览会投资达一亿马克,这对小城市是无法承受的。但各州也定期举办小型的园林展,使小城市也可以通过园林展来建造公园。

园林展迫使城市本身在基础建设及公园设施上投以巨资,它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参展者要通过最好的展品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成绩,四面八方的游客是为了看其它地方所见不到的东西,可以观赏也可以受到启发。所以说城市的投资、园林界的参展以及游人的参观三者缺一不可。展览的组织者就是要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展览是不可能成功的。

回顾联邦园林展40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当代德国园林设计完整的变革脉落。50至60年代的园林展还仅仅是着重于设计一个公园环境。设计者的着眼点也仅仅是景观质量,这样游人就成了完全被动的观赏者。对他们来说,脚下、眼前仅仅是道路,公园中几乎没有活动场所,草地也禁止践踏,观赏是第一位的,它差不多是公园的全部功能。

但那时的园林展重要的是成为战后德国城市重建的发动机,成为医治战争创伤的动力。1953年汉堡国际园艺博览会掀起了该市重建的高潮。而卡塞尔市更为典型,由于位于原东、西德边境处,该市在战后恢复极为不理想,1955年在此举办的联邦园林展极大地促进了私人在该市的投资,以此对市区进行了规划,老城得以改建,180公顷的karlsaue这一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18世纪初建造的巴洛克园林,作为园林展展园,也有幸得到修复。可以说,今天卡塞尔市的格局仍是当时打下的基础。

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众的观念已大大改变。人们更看重个人权利,游人希望不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观赏也不再是公园的唯一功能,更主要的是作为大众闲余的休憩与消遣地。园林中空间开阔了,草坪比重加大并能在上面进行多项活动,活动场地大大增多。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展园把这个钢铁生产的重工业城市的景观完全引人了70公顷的公园中,游人在公园中可以望见远处的高炉、矿山设备等工业景观,公园与城市连为一体,成为市民消遣的中心。园中的音乐台、舞厅定期举办节庆活动及艺术表演。1973年汉堡国际园艺博览会的主题便是“在绿地中度过假日”,休息、娱乐成为公园的主要功能。

70年代末开始,人们充分认识到,要使环境不遭破坏就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它。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人了园林设计。1977年斯图加特园林展第一次出现了向大自然的转向,园林中有大片的原始状态的原野草滩灌木丛。尽管当时许多游人不理解,但设计师坚持在以后的几届展园设计中规划大片的原野地。1981年卡塞尔园林展中有6公顷的自然保护地。1993年斯图加特园林展中也有大片自生自灭充满着自然野趣的原野地。现在,游人对这佯的景观早已认同。

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可以从1983年慕尼黑园林展体现出来。这个处于高速公路与城市环路交汇处的公园,建国前是一块平坦的采石场荒地,由于地处交通要地,噪音颇大且影响周围居民,是一处看来毫无建园希望的地段。设计时大动土方,沿地段东西纵深下挖6至8米,土方达150万立方,形成了长3.5公里、高差25米的谷地式风景,仅地形处理就达一年之久,耗资500万马克。建成后的西园几乎无一丝噪音,是理想的风景式休息地了。尽管变革脉络如此,但每一届展览都有自己的宗旨。有变化,才使园林展不陷于僵化,才能吸引数百万的游人。从以下几届园林展可以看出其对城市、对市民的贡献。

1955年卡塞尔园林展成为该市战后重建的动力;

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为原西德留下了有3000多株月季的月季观赏园;

1979年波恩园林展使该市不再仅仅是政治中心,也成了风景城市;

1981年卡赛尔园林展后,卡塞尔成为德国绿地系统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1983年慕尼黑园林展使该市绿地布局趋于平衡;

1993年斯图加特园林展把斯图加特分散的绿地连成环绕城市的绿带;

1995年cottbus园林展把城市与德国十九世纪著名风景师pueckler的branitz园联系了起来。

......

不管园林展是多么重要,展览时间有多长,游人有多少,作为展览本身总是要结束的,但展览园留下的效益却是永久的。实际上园林展结束后展园的利用远比展览本身更为重要。历年来前后共举办过的23届园林展为德国建造或重建了1500多公顷的园林。如果说德国历史上最精典的园林作品是十八至十九世纪亲王俟爵的自然风景园,那么德国当代园林的精典作品则多是为联邦园林展而建造的公园。二者共同构成了今天德国大城市的园林骨架。

做为联邦园林展的展园在设计之初就已考虑到展览结束后的利用问题。从历届园林展展后的情况看,这些园林主要形成了下列三类公园:

(一)风景园(landschafts garten)

展览园在展览结束后恢复成自然风景园,公园不设围栏,自由出人,园中是开阔的大草坪及湖泊风景。为保持其宁静的风景特性,园中也不再举办展览。大多数园林展展园在展览结束后成为这类园林。

1968年起规划建造的,为1979年波恩举办园林展的莱茵公园就属这种类型,这个位于莱茵河畔与德国政府办公区之间的160公顷的公园,在展览结束后恢复成莱茵河河谷式自然风景园。自然起伏的缓坡地形上,由密林分隔出片片开阔的大草坪及湖泊。其中草地面积100公顷、水面15公顷、林地仅25公顷。与十八、十九世纪的自然风景园比,它的空间更加开阔。由于建筑很少且地形简洁抽象,整个园林充满时代感。

慕尼黑的西园则是阿尔卑斯山山前谷地式风景,高差达25米的谷带中是开阔的草坪及水面,它是游人活动与观赏的中心。山谷风景既可避噪音,又与慕尼黑所处的阿尔卑斯山山前这一地理环境相协调。建园时由于距展览开幕只有4年时间,所以园中种植了7000株20至40余年树龄的大树,今天公园虽然只有10余年历史,但却已郁郁葱葱了。

(二)休憩园(erholungs park)

这种公园主要目的是供游人休息与消遣。园中有众多的活动场地与体育设施,并且定期举办一些展览。多数公园也不设围栏,出入自由,也有些为便于管理只白天开放。从景观上看它与自然风景园并没有区别,都是开阔的自然景观,只是在此游赏已不是主要目的,大多数游人来公园是为了休养、活动、消遣。

1981年为卡塞尔园林展而建的富尔达河谷公园即是此类园林。这个120公顷大的公园,挖土方100万立方,建成40公顷的湖面并堆出不同的地形,分隔出不同的景观空间。游人在此可休息,也可开展剧烈的体育运动。水面是市民的水上运动中心,公园整体气氛是湖泊式风景,林地面积很少。大的基调是起伏的草地及湖泊等自然景观。可见休憩园虽是为市民休息、活动所建。但景观也是其重要的一环。

(三)假日园(freizeit park)

这类公园的活动设施更为齐全,为便于管理,公园用围栏围起,并收门票。与前两类园林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在园林展后不仅仅是恢复成自然风景园,而且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又增建了一些活动设施。

如41公顷的为1975年园林展建造的曼海姆路易森公园,在自然风景中有齐全的活动设施,如体育场,游戏地等,展览结束后又建了音乐台等设施。

以上三类园林是德国当代城市公园的基本类型,就景观上看,除了人工设施的比重不同外,无太大的区别,都是自然风景式园林。即使象假日园这种设施较多的园林也由于人工设施与自然风景紧密地结合,并没有改变自然景观的气氛。

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风景园相比,当代的德国园林除了形式上更简洁外,本质上也有着很大差别.这突出地表现在人与园林的关系上。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园林还属于艺术的范畴,园林还是奢侈品,是为少数亲王侯爵所建造的。欣赏风景是它最根本的要求,人与园林的关系就如同人与美术馆中的藏画一样,处于欣赏与被欣赏的状态,人是园林被动的观赏者。而当代的园林则成为城市与市民的必需品,游人与园林的关系已完全改变。公园已不再象美术馆的藏画而更象现代博物馆中的展品了。参观者可以摆弄、利用、享受这些展品,在展品与观众之间已没有距离。从这方面看,人与园林的关系更象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更不是矛盾的。人给风景带去生气,就如动物为大自然增添了灵气。每个人在公园里都能找到各自的需要,都能充分享受自然的恩惠。十八至十九世纪的风景园优雅浪漫,但一旦游人过多,景观就受到影响,在景观与众多游人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因为观赏是这些园林的主要功能。当今的风景园则亲切简练,游人的多少已与景观没有矛盾。人属于公园,公园属于人,人本身就是风景,因为风景的观赏已不再是园林的唯一目的。这就象1993年斯图加特园林展的口号:“自然需要您,您需要自然”一样!

德国当代园林是在风景园的基础上发展变革的。促进这种发展变革的因素很多,联邦园林展无疑是动力之一。它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的机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德国一样,每隔两年就举办一次大型的综合性园林展。任何展览都无法象联邦园林展一样为城市生态、为社会带来如此之大的永桓的效益。

上一篇:凯口镇杂交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分析 下一篇:21世纪的朝阳产业--海水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