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3 09:33:46

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报告篇1

从全球医药市场来看,降血脂无疑是一个蕴含无限商机的“金矿”。

2002年全球最畅销的200种药品中,有8种是降血脂产品;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第二的药品全是降血脂药品,分别是辉瑞的Lipitor(阿伐他汀)和默克的Zocor(辛伐他汀)。令人瞩目的是,降血脂药品在过去的5年中,仍保持着每年9%的快速增长态势。在降血脂药品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现代病——高脂血症的高发病率。

在过去二十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食物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中国人的膳食组成仍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的消费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上升,而谷类和薯类等植物性食物的消费却呈下降趋势。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变化,带来最显著的效应就是——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不断提升。专家估计,全国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间,血脂偏高的比例大约在10-20%左右,估计中国的高脂血症患者高达9000万。

高血脂的高发病率,已经在中国人的疾病模式中体现出来了。卫生部《200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中显示,中国人死亡原因中,约32%死于心脑血管病,也就是说,2002年每三个死亡的中国人中间就有一个死于心脑血管病,而这些心脑血管病患者,绝大多数死于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前2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变为现在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其中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日本。

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血脂在整个21世纪,都会是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高血脂,将成为中国人整个21世纪的心病。

既然高血脂能够带来动脉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那么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降血脂”。医学已经证实,降血脂可以减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因此近20年来,降血脂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极为重视的课题。

中国有9000万高血脂患者,也就是说中国有9000万需要降血脂的人,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只要每人平均每年服用100元的降血脂产品,降血脂市场就能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二、坑人的陷阱

庞大的市场、国际药品市场上降血脂产品的成功先例,这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神经。从卫生部检索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国家已批准的近3000种国产保健食品中,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三项上的就占2/3,其功能含调节血脂的保健品则不少于1000个。而在市场与保健品高度重合的OTC市场上,降血脂类药品总数也不低于200个。除了国产保健品、OTC产品,市场上海充斥着大量的以降血脂为诉求,而没有批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进口”的洋保健品,也有本土的健康食品。

如此众多的降血脂产品,市场表现怎样呢?和众多产品瞄准降血脂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降血脂市场现实的购买力却非常惨淡。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综合多方面信息估计,在中国的OTC和保健品市场上,2002年降血脂类产品的总体销售额还不到10亿元,而这其中,估计50%以上被OTC药品分割,其次是包含多种保健功能的常规保健品——如交大昂立的昂力多邦、大蒜油等。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充满诱惑的降血脂市场,已经让不少企业折戟沉沙——在这些企业中间,既有一些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如青娜油软胶囊、三将金力源胶囊、大连珍奥核酸的珍奥脂舒平、北京天曲、各种大豆卵磷脂、大蒜油、螺旋藻等;也有一些大名鼎鼎的企业,如大名鼎鼎的太太药业、成都地奥、盘龙云海等。

多年前,某降血脂产品曾在上海投入了3000万元,却很快销声匿迹。接着华盛集团的攀达康浮出水面,打造“血管清道夫”品牌,狠炒美国科技概念,大造声势地做了一些空中和地面的降血脂科普教育工作,开始反响不错,但很快便后继乏力。

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是概念营销的杰出代表,销量连年高居保健品榜首,这促使盘龙云海雄心勃勃将第二个产品定为降血脂产品——诺特参。但试销投入了1000多万,基本上都打了水漂。现在人们只能偶尔看到零星的软文,或者变相地降价促销。诺特参承负了太大的希望,结果却是更大的失望。

2001年底,雄踞南方的太太药业突然发力,推出汉林清脂,以任达华主演的电视品牌广告开道,主打“收入高、血脂高”的中年男人,但市场表现平平。或许是意识到宣传方式有误,或许是因为后续推广资金吃紧,2002年底汉林清脂开始转向报纸硬广告。其平面广告是典型的“广告公司”风格,诉求对象也转到了更年轻的办公室白领,但依然无疾而终。

分析以上产品,可以发现几大特点:

1、全国性操作,主攻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市民保健意识强,消费能力足,科学素养较高。这种选择性的进攻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2、投入资本大,尤其是广告力度大。

3、渠道完善、营销队伍成熟、操作手法熟练,各种资源都很到位。

然而,在这么多资源的衬托下,他们依然沉沙折戟,难怪OTC降脂市场被称为黑洞!

三、夹生的市场

对于习惯了炒做概念、大规模广告轰炸,然后进行快速收获的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降血脂市场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众企业前仆后继的努力、却迟迟难以启动市场需求?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可怕的陷阱,还是诱人的馅饼?

降血脂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的市场的特性。

1、消费理念不成熟。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高血脂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危害,还不十分清楚。有调查称,在高血脂人群中,知道自己患高血脂的只有25%,高血脂人群中,了解高血脂危害的只有20%左右。更糟糕的是,即使比较了解高血脂的患者,采取措施的也非常少。这就是降血脂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极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单纯的“降血脂诉求”,就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汉林清脂的失败原因正在这里——市场人员过低估计了市场开发的难度,造成了高知名度、低购买率的状况,市场自然难以为继。

2、慢热型疗效

东宇血平康的恐吓策略,虽然避开了降血脂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传播费用,短期内投入产出比比较合理,但消费者并没有被真正说服——他们不是为了降血脂而购买产品,而是为了快速消除症状。但降血脂属于慢效果产品,消费者在服用过程中间,很难感受到广告承诺的效果,这样一旦广告停止投放,销量就会快速下降——只要不说服消费者,降血脂就不会有积累。

因为产品效果消费者感受不到,症状切入、承诺疗效、不讲道理的蒙古派突击法,注定是不适合降血脂市场的。

3、夹缝型定位

在降血脂产品中,金日心源素是少有的成功案例。金日采用的策略是忽视降血脂教育,直接诉求降血脂的后果——保心健脑。在传播上,金日投放了大量的报纸、电视广告,这些广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直接诉求保心健脑、避开市场教育。

为了让金日的保护心脑的功效被消费者接收,金日举行了大量的活动,如专家巡回举行科普讲座“健康千里行”、传统的社区义诊、举办社区“文艺营销”等等,从多方面强化产品的疗效承诺,并配合广告提高品牌美誉度。应该说金日通过大量的活动,成功地把长期承诺“保心健脑”落实到消费者的美誉度上面。金日的运作也显示出降血脂市场慢热特性——为了避免这种局面,金日干脆避开了血脂,直接陈述结果。

金日心源素的成功,显示了降血脂市场的第三个特性,降血脂产品最容易打动的消费者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但这也意味着要和处方药争夺市场。

四、虚幻的需求

为什么降血脂是慢热市场?为什么说降血脂保健品是在和药品争夺市场?这是由高血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高血脂是慢性病,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只有无声的后果“动脉硬化”,等到血管堵塞70%以上的时候,患者才能感受到症状——因为高血脂缺乏症状,一旦发病又会带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高血脂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消费者难以感知,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市场的壁垒;而一旦在医院中检查出高血脂,更多人会在医生的推荐下选择药品——在这种情况下,OTC和保健品显然机会不大。

降血脂市场不成熟,市场呈现慢热特性,在需求最迫切的消费者群体上又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降血脂保健品和OTC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

五、后继者迷惘

尽管降血脂保健品、OTC产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但应该看到,在南美洲、亚洲等与中国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市场上,非处方药的销量要占到药品零售总额的40%以上。这证明,在中国市场上,降血脂的保健品和OTC药品,仍然有极大的生存空间。金日心源素(其市场主要在华东、华南)近几年的良好表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个别先行者的成功,尽管降血脂市场还有点涩,尽管已经有众多实力企业折戟沉沙,尽管市场仍不成熟,但仍然有大量的厂家瞄准了这块丰厚的市场。根据对市场的监测,降血脂产品在北京、广州等一类城市,也开始逐渐升温,从运作产品种类到广告投放量,都开始缓慢上升。

在未来的几年中,仍会有大量的保健品企业介入降血脂市场,从总体上看,降血脂市场将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原因是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媒体、民间组织、厂家等共同推动的健康教育,导致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高血脂的危害。尽管降血脂市场开发难度较大,但仍然充满机会,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富矿,只是埋得深一些而已。市场在升温、企业界仍然充满热情,这个市场到底能不能做,如果能做,又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附:降脂市场实情概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在7%以上,总体趋势是北方大于南方,城市大于农村。目前我国约有高血脂症患者9000万人,其中约有3600万的患者在使用降脂药物。还有46万冠心病病人需要进行控制血脂的治疗。此外,患有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症状的患者也因血脂水平偏高需要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由于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消费支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降脂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此降脂类产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而且是日益增大的市场。根据资料显示,国内降脂类产品大约有10多亿元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各中西药厂的进入。目前降脂类产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类是降脂药品,如血脂康、舒降之、复方丹参片等;另一类是具有降脂作用的保健品,如螺旋藻、卵磷脂、鱼油等。根据夸克公司于本年度9月份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七个重点城市7000多个高血脂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1、目前降脂类产品市场仍然以药品为主,消费者主要的购买途径是医院。

2、随着中国老百姓自我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降脂保健品市场和OTC市场正在持续升温。可以预测,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OTC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降脂产品的战场最终将从医院转向OTC零售市场。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国外药厂将把更多、更新的降脂产品介绍到国内,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3、消费者对降脂类产品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下面将结合夸克公司的部分调查数据对以上两种消费模式进行阐述。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较强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重视日常的身体保健,具有较强的预防意识,平时会服用一些保健品进行治疗。在患病后,除服用药品治疗外,还会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通过消费者“最常购买率”排在前五位的品牌可知:昂立一号、卵磷脂、深海鱼油等是消费者首选的降脂类保健品。通过综合这类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与态度等数据,发现这类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消费模式如下: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还不太强的城市,如西安、武汉等,消费者对高血脂这类症状基本没有预防意识,通常都是在患病后才进行治疗,服用药品是他们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通过消费者“最常购买率”排在前五位的品牌可知:胶股兰总甙片、地奥心血康等是消费者首选的降脂类药品。

4、对比以上两种消费模式可知:

A、就品牌忠诚度而言:a) 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的品牌忠诚度较低,消费者较易受广告等因素的影响而更换品牌;b) 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则有很强的品牌忠诚度。

B、就营销策略而言:a) 对于前者,策略重点在于市场宣传,以有效的产品市场概念打动消费者吸引其购买。b) 对于后者,以医院为重点市场,通过医生等专业人士介绍提高产品的尝试率。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降脂产品市场存在单一的消费模式,各个市场因自身社会及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厂家在制定营销策略前,应了解清楚市场的状况,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

市场分析报告篇2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6%,经济增长放缓,不过放缓的节奏比较平稳,同时,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升2.4%,涨幅比去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通胀压力放缓。在宏观经济放缓的背景下,2013年上半年,国内报刊广告市场整体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同比下降7.9%,但是跌幅较2012年上半年有所放缓。(见图1)

2013年上半年,报刊广告总花费TOP5的行业占比达66.6%,相比于2012年64.5%的TOP5总花费占比,集中度略有提高,而这主要得益于2013年上半年房地产广告份额的增加。上半年房地产行业依旧占据报刊广告投放的首席,其次为零售及服务性行业。而汽车行业报刊广告投放不尽如人意,以25.5%的两位数速度跌出行业排名前三,滑落至第四位。另一方面,以旅游为支撑的文化娱乐休闲行业的广告投放微涨4.3%,进入前三位,个人用品亦代替化妆品/浴室用品进入前五。由此可见,与个人消费娱乐相关的行业广告投放正逐步占据报刊媒体广告投放的重要位置。(见图2)

报纸广告投放降幅放缓,地产行业表现强劲

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花费整体下降8.7%,广告量下降18.5%,继续维持跌势,但跌幅放缓。整体看,第二季度报纸媒体广告投放力度有所增加,降幅亦小于第一季度。其中,排除春节因素影响的1月和2月,传统意义上的小高峰4月和5月为投放增长表现较好的两个月,跌幅相对较小。

1.重点支撑行业房地产发力,食品饮料继续保持增势

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的广告行业资源依旧集中在房地产、零售及服务业、文化娱乐休闲、汽车这四个行业中,花费总占比达到74%,而在报纸媒体广告投放TOP5行业中,除房地产行业与文化娱乐休闲,其余行业均下降,汽车业降幅最大,达29.6%。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在“新国五条”政策的影响下,二套房受限,广告主发力新楼盘,使得地产广告有所抬头,实现了17%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报纸媒体广告投放下滑的程度。但是,下半年地产行业能否继续保持大力度的报纸广告投入仍需观察。另外,食品饮料行业在2013年上半年的表现依旧抢眼,实现14.3%的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报纸广告增长的动力之一。

2.各区域报纸广告市场均面临困境

从地区来看,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市场不容乐观,华东、华北、华南居全国报纸广告投放市场的前三位,这三个区域占据了全国报纸广告总量的近70%,对半年度的趋势影响非常大。而降幅最大的地区恰是华东地区,降幅达到15.1%,其中,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26.8%、20.9%、19.0%。不独发达地区,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的表现亦令人担忧,华中以及东北地区的跌幅亦超过华北和华南,达到两位数。西南地区则是唯一实现了微小增长的区域,其主要报业竞争市场之一的重庆地区更是取得了14.9%的增长。(见图3)

3.主要广告主报纸广告投放情况

和去年同期相比,2013年上半年,报纸媒体广告投放TOP10广告主中,国美与苏宁依旧位于前列,同时保持了微小的增幅。随着汽车行业广告投放的不景气,汽车品牌由去年的4席减少到3席,上海通用汽车跌出TOP10。地产行业仅恒大地产进入TOP10,可见地产行业集中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中小开发商亦占有一席之地。

杂志广告市场初显负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以来,传统杂志停刊转版的消息接连传出,而杂志广告市场亦遇冷。梅花网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杂志媒体广告花费整体下降7%,广告量下降10.4%,杂志媒体广告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增长势头,呈现负增长。整体看,与报纸相反,杂志媒体第二季度降幅大于第一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杂志负增长更加明显。

1.2013年上半年主要行业趋势

从行业来看,化妆品/浴室用品、个人用品、服装三个行业占据了杂志广告50%的份额,TOP5行业集中度达到70%,其中,3个行业皆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服装与汽车行业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下滑。重点行业中,个人用品保持与去年相当的投放力度,微增1%。位居第五的文化娱乐休闲类广告投放逆势增长25.6%,其中,除了旅游带来的广告投放增长之外,体育文化活动也钟情于杂志广告的投放。

2.时尚美容服装类杂志半壁江山不动摇

2013年上半年,即使时尚美容服装类杂志广告投放花费整体下降了9.2%,但这也没有撼动其半壁江山的绝对占有率,其广告主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服装以及个人用品行业。同时,汽车行业以及文学文化艺术行业亦为杂志媒体贡献了8.9%以及13.5%的增长率。从上半年来看,《世界时装之苑》以及《时尚伊人》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个人对自我需求的提高,财经类资讯的地位凸显,以管理、时事调查、市场调研、经济分析擅长的经济管理类以及新闻时事评论类杂志稳定了自己的广告投放,上半年分别实现1.3%以及1.4%的微增长。

3.主要广告主杂志广告投放情况

2013年上半年TOP10杂志投放广告主主要集中在个人用品、化妆品以及汽车行业。和去年同期相比,路威酩轩与欧莱雅(中国)依旧位于前列,并且保持着5%与9.3%的增长,宝洁则跌出了前十。虽然汽车行业在杂志上的广告投放下滑比较严重,但TOP10广告主中汽车行业仍能占得四席,当然,除了上海大众外,其余车企均出现负增长。

小 结

2013年上半年,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消费市场购买力整体上升态势趋缓,广告主信心不足,预算紧缩;另一方面,面对着新媒体的不断冲击,报刊媒体广告份额不断被压缩,同时成本也在提高,报刊媒体发展步履维艰。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报纸媒体广告投放虽然继续着跌幅,但随着节假日消费的拉动,跌幅亦有所放缓,而下半年亦还有“金九银十”以及圣诞、元旦双节拉动,预计文化娱乐休闲与食品饮料等个人消费娱乐的行业会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不过,我们对下半年地产行业能否持续发力持怀疑态度。

杂志媒体虽然广告投放跌幅小于报纸媒体,但从前两年的持续增长到负增长的开局着实令人担忧。和报纸一样,杂志媒体对于重点行业的广告资源依赖度也比较大,目前来看,重点行业的广告投放增长力度都不尽如人意,并且也没有后进的投放增长有力的行业来填补。不过相对于报纸,杂志确实拥有着较好的广告环境,而随着中高端杂志市场规模的扩大,标杆杂志品牌的竞争力会越发明显,并且能够和品牌价值相得益彰。

(数据说明:以上统计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梅花网广告监测数据库,所统计报刊广告皆为硬广告,投放费用按媒体广告刊例价格计算,不包含特价、折扣等因素,和实际花费有一定差异,仅供横向比较使用)

市场分析报告篇3

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跑赢GDP

2012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在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令的影响下,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全年增幅仅为5.7%,为近年来罕见低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5.5万亿元,相比去年四季度,内需短期有收缩,年中有望逐步企稳。3月份CPI为2.1%,低于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减弱。对外贸易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反弹回升的势头,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2013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开局喜人,增长11.3%,高于GDP 7.7%的增幅,同时也远远超出去年同期1.5%的增长。(见图)

电视媒体恢复增长网络增长进入平稳期

一季度增长主要靠电视拉动,去年年初由于受到限娱、限广等广电政令调控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恢复增长,增幅13.2%,高于广告市场的平均涨幅。其中央卫视收入额和时长均有增加,地面频道收入增幅缓慢,广告时长缩减。广告投放继续向全国性高端化品质化平台聚焦。电台广告收入稳步增长13.6%,继续引领传统广告市场涨幅。继报纸后,杂志也出现负增长,纸媒堪忧,需要更快进行数字化、电子化步伐。网络(不包括搜索类)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比增长18.8%。(见图)

“大消费”行业依然集中传统平台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

行业方面,日化、食品、商业及服务性行业、饮料、药品“大消费”行业继续传统广告投放市场的主力军团。除了商业及服务性行业和药品投放依然缩减外,其他三大主力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来自春节因素的影响,食品和饮料增长显著,增幅均超过20%。日化行业10%的增长稳居投放额霸主,其中欧莱雅是中国广告市场一季度投放刊例额最大的品牌,但增长减速。宝洁稳居广告主首位,不仅在传统媒体投放最大额的投放,在互联网上也是投放冠军,并保持快速增长。除了主力行业增长外,酒类、清洁用品、房地产和交通行业一季度增长也表现强劲,房地产虽然环比去年四季度下滑,但对比去年同期呈现24%增长,房地产市场已然回暖。而在去年同样低迷的交通行业也有25%的增长。家电家居行业从一季度的投放表现看,依旧低迷。(见图)

互联网广告投放市场上,交通、网络服务类、食品饮料是主力投放行业。食品、饮料、酒类、医药、日化、个人用品等传统行业增长显著,继续加速在互联网传播。尤其在传统媒体上投放缩减的医药行业,在互联网上有62%的高增长投入。部分行业的媒体传播转型,值得关注。(见图)

昌荣预测:2013中国广告市场增幅约为9.7%

2012年经济放缓迫使企业压缩成本,广告市场成为直接受害者;2012年广告市场增幅仅为5.7%,输跑GDP为近年罕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实现软着陆,企业生产力的回升,2013年第一度广告市场整体形势好转,昌荣传播预测,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将会有9.7%的增幅。(见图)

市场分析报告篇4

油脂油料依旧利空频出。国内大豆临储政策,拍卖暂停,油粕价格下滑显著,美农业部报告利空超出市场预期,加之南美大豆种植情况良好,国际豆价破位下跌;国内食用油库存充裕,贸易商采购积极性较弱导致期现货行情继续下跌,国际上棕油主产国库存上升,利空因素依旧主导市场。

国家统计局月末公告,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较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实现连续第九年丰产。同时,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11267千公顷,较上年增加694千公顷,增长0.6%。

11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42.47(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上涨0.1%;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31.55(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降1.26%。

本月,国内经济走势依旧在底部徘徊。10月份CPI为1.7%,维持在“2%以下”,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PMI为50.2,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虽有起色但形势依旧严峻。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11月份,我国小麦行情整体呈稳中有增态势,主要表现在产区涨幅明显,销区价格稳定;面粉加工企业承压前行,小、散企业受原粮价格高企、面粉出路不畅影响,经营惨淡,大、中企业也在勉力维持,为保住面粉市场份额而不惜让尽利润;受养殖行情及面粉加工量影响,麸皮行情基本稳定。月末,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小麦生产数据,小麦总产量达12058万吨,较上年增产318万吨。

一、供需矛盾凸显行情持续升温

11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稳中有升,个别地区受供应偏紧影响涨幅明显。据市场信息,河北、山東、河南北部、江苏中部、南部等地区粮库收购价在1.19-1.22元/斤,河南中部、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中部、北部、湖北大部等地区收购价在1.17-1.2元/斤,相比上月末,各地小麦收购价格涨0.03-0.05元/斤。各地面粉企业收购价相比粮库收购价还要再高0.01-0.03元/斤。

分析认为,市场有效供给趋紧是导致小麦行情稳步走高的主要原因。从供应层面来看,由于今年托市收购价格水平提升,市场行情较好,农民售粮积极性相对较高,社会整体收购量高于上年,目前,主产区农户手中剩余存粮平均不足三成,而可供上市流通的更少,市场于是出现了“轮换尚未开展,农民几无存粮”的青黄不接的现象。而对于连接原粮仓储和面粉加工之间的贸易环节,由于涉及到存储成本、资金利息以及运输费用,再加上适当的利润,小麦入厂价格也“水涨船高”。

从需求层面来看,自从进入面粉消费的传统旺季,面粉加工企业多采取“维持库存,随用随采”的方法,但由于小麦价格不断上涨,而面粉价格又因市场竞争而难以上调,导致多数中、小面粉企业不得不动用自有库存来维持市场供应。目前,这些面粉企业自有原粮库存水平快速下降,只有外购才能维持生产,个别大型加工企业自有原粮虽然充足,但作为年底储备,也大量从市场采购,共同导致需求回升。

相比产区,南方销区行情整体处于平稳态势。一方面有国家移库小麦定期定量的投放,满足当地加工需要;另一方面,南方面食需求量相对较少,主要是饲料对原粮的需求,而自从新玉米上市,价格显著低于小麦,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需求也随之减少,缓解了南方市场的供需紧张状况。

二、临储交易向好指导意义增强

11月初,国家对“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则”再做细节上的补充:对于2012年新投产的面粉加工企业,通过地区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并出具新投产和加工产能等相关证明材料后,即可参与临储小麦竞价交易。普遍认为,调整后的新“细则”将有助于更多的新面粉加工企业参与国家政策粮食采购,缓解市场压力,对于稳定市场行情有一定作用。

在现货价格高位坚挺、市场粮源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据统计数据,本月周均投放量400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50万吨;周均成交量达88.6万吨,较上月均值增加30.2万吨;周均成交率达22.1%,较上月提升5.4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157.54元/吨,增长18.51元/吨。其中,河南市场以及销区移库小麦相应数据有显著提升拉动了整个成交情况。

分析成交情况较好的主要原因,除投放量稳定在400万吨、投放区域稳定在20个省份以上这两个因素外,市场现货流通偏紧,地方加工需求不减也是重要的原因。从成本上来看,临储小麦以及移库小麦的交易底价加上出库费用再加上短途运输等杂费,具有较为明显的价格优势。而在目前较高的参与热情烘托下,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也使得临储小麦交易的成交均价更具参考性和指导意义。

三、多重因素偏空强麦积重难返

本月,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主力1305合约在上甸围绕2550元窄幅震荡,中旬出现断崖式下跌,最低跌至2460元,跌幅达4.2%,创2010年8月份以来最低水平。尽管下旬回吐部分跌幅,月末收报于2508元,但颓势尽显。

分析认为,基本面偏空是导致强麦期货探底后寻找新的价格定位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年优质麦“快涨急跌”的行情让很多贸易、仓储企业“很受伤”,加之今年市场上优质麦现货供应宽松,需求平稳,而较大的进口量又阻断了华北优质麦南下去路,导致优麦行情缺乏支撑,当前华北地区优质小麦的面粉厂收购价在1.18-1.24元/斤,和普通小麦价格相当。

同时,市场中多达5万多张的强麦仓单也让行情积重难返。经了解,这些仓单成本多在2500-2520元/吨,与现货优质麦相比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尽管有分析认为仓单数量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对市场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减弱,但依旧巨大的仓单数无疑会拖累强麦期价向上的速度和幅度。

当前小麦较好的种植形势也是影响强麦1305合约走势的原因之一。今年的秋冬种已经结束,据农业部门信息,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冬小麦播种面积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主产区种植面积累计增加约100万亩左右。同时,具备综合抗性好、稳产高产等特点的优质麦品种使用率较高,加上播种基础扎实、农机作业率高等特点,当前出苗情况整体良好。

四、进口小麦减少美麦高位调整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2年10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5.038万吨,环比减少17.4万吨,但同比增加29万吨。本月进口小麦分别来自澳洲、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比48%、34%和16%。截止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356.51万吨,澳洲小麦占三分之一,主要是其小麦价格较低。

本月,国际小麦行情走势呈“μ”型。上半月因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利空,今年的干旱对作物造成的损害不如预期那么严重,高盛的报告将CBOT小麦期货三个月价格预期从10.25美元调降至9.5美元,导致美麦连续6个交易日下落,美麦指数最低跌至840.4点,为近4个月来新低。在经过低位徘徊之后,美麦快速走高。主要是因为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最新报告预计,由于黑海地区小麦减产、澳洲籍欧盟小麦产量预测数据下调等因素,2012/1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54亿吨,较上月预期下调100万吨,同时比上年减少4100万吨。尽管在月末由于美软红冬小麦市场的交割数量高于预期,现货供应比预计要宽松,盘面下跌,但全球供应趋紧的现实依旧支撑国际小麦高位运行。

综上所述,供需偏紧的现状依旧是推动行情走高的主要动力,但也应该看到,目前较为火爆的普麦行情也许会引起政府有关机构的关注。由此建议相关企业在后期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2012年新收的托市小麦合适投放市场,投放区域和投放底价如何确定;二是临储小麦的投放数量和移库小麦的投放区域是否会进一步增加或扩大;三是临近元旦和春节,国家是否会采取其他措施来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预计12月份,国内小麦现货行情将依旧有小幅提升,面粉的加工、企业的备货都将加剧市场供需的紧张态势;明年1月份,春节放假因素将使行情将高位趋稳;2月份开始,企业届时将有较大数量的补库需求,但市场供应渠道和供给数量也将会较之前显著增加,供需紧张状况将显著缓解,价格稳定。

玉米

11月份,国内玉米整体稳定,个别地区略有涨跌。東北地区玉米临储政策正式并启动,但对市场影响有限;华北玉米价格整体平稳,由于质量较好,外运销区数量不减;销区饲料及加工企业对玉米需求平稳,“随用随采”的方式限制了价格涨幅;南北港口因到货量先少后多因素影响,成交价格先涨后跌。玉米饲料消费维持平稳,深加工行业持续低迷。国家统计局公告,12年全国玉米产量20812万吨,增产1534万吨,玉米单产提高明显,从5748公斤/公顷提升至5955公斤/公顷,增幅达3.6%。

一、玉米临储启动执行料对市场影响有限

本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称,将在東北三省及内蒙继续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根据地区不同,玉米(国标三等)收购价格为2100-2140元/吨,较上年提高140元/吨,临时收购起始时间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研究决定,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30日。时隔不久,国家粮食局即开始部署临储玉米收购工作,要求指定库点按照规定价格公开挂牌收购,对农民交售的玉米做到应收尽收,不限收、不拒收。

从政策对東北地区实施的影响来看,预计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一是当前東北三省及内蒙的玉米市场价格不一,能够满足启动临储条件的仅有黑龙江省;二是直到目前東北玉米价格始终是维持平稳走势,气候原因导致東北玉米的上市量较少是其一,另外,关外深加工行情又遇低迷的经济形势而难以提升;三是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加上東北玉米上市时间推迟近一个月,東北玉米销往南方销区的数量将因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填补空缺而减少;四是临储政策旨在调剂库存、缓解农民销售压力,而非影响市场供应及价格走势。

二、東北雨雪影响上市华北行情持续稳定

11月份,東北产区雨雪不断,导致新作玉米上市量始终难以有效放大,尽管黑龙江地区国有收储企业已经开始挂牌收购临储玉米,其他地区仓储、深加工等企业也相继挂牌收储贸易粮,但由于多地玉米水分较高,整体来看,各地的收储数量较少。据市场信息,月末按照净粮折干价格折算,市场收购价格黑龙江地区多在2020-2080元/吨,吉林地区多在2150-2180元/吨,辽宁及内蒙地区多在2200-2260元/吨,相比上月末,大致涨幅在10-20元/吨不等。

東北地区价格基本稳定、略有上浮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临储政策从预期到落实,确定了市场价格底部,稳定了市场预期;二是外运量扩大,特别是港口需求扩大,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部分地区的价格;三是烘干塔开机率提升,标准水分玉米上市量增加,提振了收购价格。

本月,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稳定。由于上市量不断增加,加上前期一直挂牌收购的中储系统暂停贸易粮收购,尽管外运数量不减,但近段时期价格持续平稳。目前水分在14-16%之间的净粮收购价,河南地区在2120-2180元/吨,河北地区2140-2180元/吨山東地区2280-2340元/吨,安徽地区2140-2160元/吨,相比上月末变化不大。

三、南北港口先扬后抑销区需求维持平稳

本月,南北港口行情波动较为明显。北方港口方面,主要是受产区玉米运输影响,前期因汽运集港数量较少,港口优质玉米存量水平下降,贸易商纷纷提高收购价,并相应提高平舱价格;后期随产区玉米上市量扩大,运输条件改善,集港数量增加,港口价格随之回落至上月水平。月末北方港口如锦州港及鲅鱼圈港贸易商收购价在2350-2360元/吨。

南方港口前期因陈玉米变质现象突出,价格下跌,而采购企业青睐的新作玉米到货量却始终有限,导致新玉米行情坚挺有增。中旬之后,南方港口玉米集中到货,港口平舱价格稳中趋弱,加之贸易商对后期价格预期降低,多是“随用随采”,价格维持稳定。月末广州港口東北玉米成交价在2480-2490元/吨,广西港优质玉米成交价在2510-2520元/吨。

本月,销区采购华北玉米数量维持较高水平,東北玉米因上市量提升也有部分发往南方市场。但从销区整体行情来看,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因,一是产区价格基本稳定,在公路、铁路运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销区到站价格处于平稳状态;二是销区当前对玉米的消费量相对稳定,尽管当前小麦玉米价格逆转,但南方的中等偏下质量的饲料小麦价格相对较低,加上南方目前用量最大的华北玉米供应能够保障,所以销区玉米市场价格鲜有波动;三是玉米深加工及饲料用状况平稳,企业采购谨慎,也是导致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地区東北玉米到站价分别为2540元和2560元/吨,而河南新玉米到上述两地的价格分别为2380元和2400元/吨,和上月末价格持平。

四、进口玉米环比增加国际行情触底回升

据海关总署数据,10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44.5万吨,较上月增加5.9万吨,主要以美国玉米为主;1-10月份累计进口455.7万吨。本月,我国玉米少量出口,约为600吨;1-10月份累计出口0.99万吨。出口玉米主要以援助形式。

国际方面,CBOT玉米指数本月中旬出现一轮探底,创两月来708.4点新低,主要是由于高盛将未来三个月CBOT玉米价格预估自每蒲式耳9.00美元调降至每蒲式耳8.25美元。之后,多重利好引导美玉米指数缓步回升至750点左右并窄幅震荡。据国际谷物理事会报告,将2012/1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估维持于8.30亿吨,因全球供应减少预计限制饲用和工业需求,但远低于前一年度的8.76亿吨。将2012/13年度全球玉米年末库存预估调降100万吨,至1.16亿吨,2011/12年度年末库存为1.34亿吨。IGC表示,2012/13年度库存将吃紧,尤其是四大出口国,四国结转库存料降至16年最低水平。

五、养殖利润逐步转好淀粉酒精难有起色

养殖方面,本月,生猪价格缓步提升,加之饲料价格有所回落,猪粮比稳定在6以上,养殖利润逐步转好。但应该看到,当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依旧不高,能繁母猪及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一段时期内猪肉价格回升乏力,对饲料需求预计难有显著扩大。

玉米深加工方面,由于当前玉米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深加工企业普遍提升开工率,导致库存水平提高,而需求不旺、市场竞争等因素又导致企业利润回落。尽管最新公布的汇丰PMI初值从10月份的49.5%增长至50.4%,经济处于筑底复苏时期,但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行业与经济运行紧密相连,行业整体回暖有待时日。

综上所述,随着東北玉米上市量不断扩大,市场供给显著提升,尽管双节即将来临,但消费瓶颈依旧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观,养殖业、深加工业等行业对玉米需求将维持平稳。后期随着收购量的提升,以及农民惜售情绪抬头,行情或有回暖。预计12月份国内玉米行情整体维持稳中趋升态势,但涨幅微小,产区行情以稳为主,销区价格或略有提升。

稻米

11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整体继续维持弱势,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保持稳定,粳稻价格继续小幅下探。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继续展开,成交活跃度有所减低,但收购价格依然保持最低收购价格上方;多省获批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得到稳定,价格跌势暂时有所减缓。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经过上一月的连续盘整后,本月波动幅度大幅增加,中上旬价格连续上涨,随后于月末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南方主销区大米价格逐渐停止下跌,出现一定企稳态势。10月我国大米进口数量环比出现了明显回落,但仍远超去年同期。

一、籼稻市场运行稳定

根据国家粮食局公布数据,截至1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中晚籼稻1266.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0.3万吨。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月底湖南江西两省的晚籼稻收获工作已基本结束。两省晚籼稻总产量超过去年,总体质量较好,单产高于去年,稻谷出糙率有所提高,种植面积也较去年有所提高。

今年新季晚籼稻上市以来,价格呈现高开低走,直到目前的稳定运行。在收购前期,加工企业由于经营利润较低入市积极性较低,而贸易企业由于对于市场行情发展方向较为担忧也没有大规模入市采购。后期随着部分储备企业入市收购,市场逐渐稳定,价格波动也逐渐减小。目前普通稻入库价格在1.20-1.35元/斤,优质稻在1.40元/斤以上。

当前的籼稻市场基本呈现价格稳定、活跃度较低的运行态势。一方面是收购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对收购价格向下做了调整,另一方面是种植户对当前的价格很不认同,惜售心理进一步增强。总体成交量下滑,市场活跃度不高。由于粮农对当前价格不认同,就目前的价格加工企业和储备企业已经很难收到粮食。如果价格再向下运行,市场成交量将会更加萎缩,而农户的惜售行为也将更加坚决。因此关于籼稻托市是否会启动,笔者的观点是市场短期维持目前的价格可能性较大,托市启动基本无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南方阴雨天气对稻谷的晾晒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没有得到有效水分降低的粮食的后期保存将面临较大的风险。部分企业采用烘干设备进行处理,使稻谷水分降至安全水平,从微观看此举放宽了收粮范围,提高了农民的卖粮积极性;从宏观看,对于粮食丰收后的原粮损耗减少也意义重大。不过此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出于鼓励企业正外部效应溢出,有关部门可以适当推出补贴措施,来鼓励企业使用烘干设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整体战略。在扩大种植面积困难、科技助力单产增加边际效益低减的现状,减少粮食损耗的意义将愈发的凸显。

二、多省启动粳稻托市

新季粳稻上市价格高开后持续走低,价格连续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是粳稻产量连年增加以及今年稻谷水平偏高这两个因素最为关键。東北普通圆粒粳稻收购价格从1.50元/斤滑落至近期的1.35-1.40元/斤水平,低于国家年初制定的最低收购价1.40元/斤的标准,具备了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本月中旬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12]204号),最早于黑龙江省启动了粳稻的托市收购政策。随后吉林、安徽等省也相继启动了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東北地区相关文件中指出“鉴于本年度稻谷水分偏高,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对高于标准水分的粳稻,每高0.5个百分点扣量0.6%,而低或高不足0.5个百分点的,则不计入增扣量。同时财政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最低收购价粳稻的烘干标准为每吨50元,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解决,并计入稻谷库存成本。”较大限度的保证了种粮农民和参与托市收购企业的利益,预计此举将在后期逐渐显现出其对提高市场收购积极性的作用。目前粮库已经开始入市收购,收购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执行,政策底已经出现。

虽然说粳稻托市起到了一定的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市场价格依然出现了小幅下跌,究其原因还是稻谷水分较高的影响。由于新季東北粳稻较往年水分偏高,加之市场供应充足,未来价格预期悲观,贸易企业并无意愿入市收购,而加工企业受限于加工利润不佳,也表现的十分谨慎。完全依靠储备收购的市场,严格按照收购标准执行,那么在今年水分偏高的情况下,价格下行也就显得较为合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今年后期雨水偏多增加了收获成本,增加了晾晒难度,而低迷的价格更增加了农户的惜售心理。虽然有关部门适当调低最低收购价收购水分扣量标准,同时给予企业烘干费用补贴,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户售粮,但总的看市场价格仍然无法就此反转,短期内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弱势。应当说托市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丰收之后的卖粮难问题,其政策意义在于维持市场稳定避免粮价大幅下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2011年粳稻储备库存较高这一现实的基础上,一旦今年新季粳稻市场价格恢复到托市价格水平时,价格继续向上的推动力量将减弱。

三、早稻期货波动加剧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一改上月的窄幅震荡,走出了剧烈波动的行情。主力1305合约开盘于2698元/吨,中上旬价格连续上涨,最高到达2779元/吨,随后于月末出现了快速下跌的走势,最终月底收于2708元/吨,波动幅度急剧增大。

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最新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预计新增供给为20700万吨,年度总消费量为20200万吨,年度结余进一步增加,总体供大于需状况未改。一方面早籼稻基本供需相对稳定,一方面进口米冲击依旧,虽然存在粳稻托市启动的些微利好支撑,但是此前的早稻期货价格连续上涨更像是短期的资金行为。由于市场整体情况较为清晰,缺乏基本面的利多因素和炒作内容,价格继续向上压力较大。而此时获利盘的出现更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下跌,更加证明了本次价格的波动是一次短期行为。预计后期继续维持区间震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短时间内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较低。

四、进口大米环比下降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各类大米198.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47.8万吨。其中10月份进口大米10.8万吨,环比下降12.6万吨,但是同比仍然增加了9.2万吨。进口地主要来源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其中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占比仍为72%。近期越南大米价格有所上涨,与国内同等规格的早籼米价差接近0.10元/斤,价格优势有所削弱。另一方面,配额有限也是进口数量下降的原因。

综上所述,国内稻米现货市场后期稳定运行的可能性较大,籼稻价格由于卖方惜售而易涨难跌,粳稻价格政策底出现,但水分偏高问题仍然存在。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出现趋势性行情的可能性较低。当前南方大米主销区虽然消费状况没有出现明显提振,但是由于库存较低以及到货量减少的原因,市场价格已经开始停止下跌。预计随着春节前的备货期来临,大米市场价格将有可能出现小幅的上涨。

大豆

11月,USDA报告利空超预期,南美天气持续好转,美豆期价继续破位下跌,市场心态发生变化,需求开始走弱,大豆步入熊市下半程。大豆临储政策出台,临储大豆拍卖暂停,内盘大豆价格底部确认,国内油粕价格快速下滑,进口大豆压榨严重亏损。国产新豆购销全面启动,豆农惜售致购销不旺。

一、市场心态改变豆价步入熊市下半程

11月,美国农业部再次大幅上调美豆单产,令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尤其是美豆的供给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之南美天气趋于正常化,市场对于全球大豆供给紧张的担忧得到缓解。在多重利空的袭击下,美豆期价下破10月低点,月跌幅达7.01%,创下本轮回调的新低。

11月美豆基本面维持偏空基调。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报告将2012/2013年度美豆单产由37.8蒲式耳/英亩大幅调高至39.2蒲式耳/英亩,令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环比上升301.4万吨,2012/2013年度美豆产量同比仅下降333.4万吨,同比降幅仅4%,使市场对今年美豆产量的担忧得到极大的缓解。二是南美天气好转。虽然9-10月南美大豆种植开局不利,但11月南美天气持续好转,巴西干旱地区出现持续降水,缓解了旱情。阿根廷前期降水过多地区出现晴朗天气,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尽管阿根廷局部降水过多导致种植进度放缓,但是大豆种植的时间窗口依旧存在。俗话说“旱谷涝豆”,大豆作为喜水的作物品种,阿根廷充沛的降水将为后期大豆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局部涝灾严重地区,部分玉米种植地块可能被迫转种大豆。三是南美天气预期持续好转,11月上旬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确认今年厄尔尼诺气候条件成中性,也预示着后期南美天气将朝着有利于大豆生长的方向发展。四是需求开始走软,美国农业部出口月末检验报告显示,截止11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23.8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160-175万吨区间,且为过去8周最低水平;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止11月22日当周,美国大豆净出口销售量为31.9万吨,低于市场预估的50-75万吨区间;同时美豆出口市场间歇性的出现了大规模取消订单、违约洗船的消息,显示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疲软态势。

11月,宏观面呈现利多出尽、利空浮现的局面。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中共十顺利召开等利好消息公布后,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均呈现大幅跳水的走势。市场注意力转向美国财政悬崖等黑天鹅隐患,加之欧债危机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放缓,此类因大选和政府换届而延后的系统性风险问题正一步步逼近。在明确的政策利好出台前,市场可能维持震荡偏弱的走势。

11月资金面上,基金对豆类品种的态度依旧偏空,截至11月27日的CFTC持仓报告数据显示,11月基金全线减持豆类品种多单,并增持空单,豆油净空持仓持续上升,而大豆、豆粕的净多持仓持续下滑,说明基金对豆类价格的后期走势依旧看空。

二、临储政策使连豆陷入政策市

11月,连豆指数震荡下行,跌幅为1.16%,表现较外盘明显抗跌。本月市场盼望已久的临储政策颁布,大豆临储收购底价由去年的4000元/吨提升至4600元/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临储大豆收购底价的公布,标志着连豆期价政策底的确立。但由于国产大豆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食用领域,且多在主产区本地消化,因此国产大豆价格触底对豆类整体价格走势的影响有限。

相比外盘,国产大豆价格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一是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市场供给锐减支撑国产大豆期价;二是今年国产大豆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10月出口量为23.66万吨,同比增长42.3%,1-9月出口就已经超过2011年全年的出口数量;三是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大幅提升,人为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运行的底部,利好后期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四是临储大豆拍卖在收购期间暂停,意味着2013年5月前国产大豆的政策供给中断;五是今年全球市场持续呈现粕强油弱的格局,说明蛋白相对短缺而油脂相对过剩,国产大豆因其高蛋白含量而有望受到市场青睐,并导致国产大豆相对进口大豆的溢价。

本月主产区临储大豆收购全面展开,但市场供需双方价格分歧较大,大豆价格上下两难。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25日,黑龙江、吉林等5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2年产大豆48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3万吨;11月21日至25日临储大豆收购量为0.83万吨。临储收购量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锐减导致农户惜售;二是11月进口大豆价格继续下滑,导致主产区油厂压榨亏损严重,压榨需求不旺。如果后期进口大豆价格没有起色,今年国产大豆购销仍将呈现政策市格局,国产大豆将主要流向临储库存。

三、成本下滑需求趋缓粕价继续探底

11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豆粕指数月跌幅5.74%,合约持仓量大幅减少。豆粕豆油价格均走弱,但本月粕价表现更弱一些,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3700-3800元/吨,月环比下跌220-270元/吨。豆粕价格继续大幅下跌,一是受到进口大豆成本快速下滑、全球大豆供给担忧缓解的影响。二是价格大幅下跌后,饲料养殖企业采购心态趋于谨慎,企业的库存趋势由库存增加变为库存减少,需求因此走弱。

11月国内养殖数据依旧利多。一是生猪存栏高位企稳,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生猪存栏量较9月增长0.1%,同比增长0.8%,增幅较之前3个月明显放缓,10月份能繁母猪存栏较9月份增长0.3%,同比增长4.2%,仍处较高水平。二是猪粮比回升,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猪粮比价为6.25,连续9周处于盈亏平衡点上方,猪粮比回升有利于稳定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后期看来,一是养殖需求依旧高位趋稳,但增幅放缓的趋势已经形成,加之节日来临,出栏量增加可能导致后期养殖需求下滑。二是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如果成为现实,豆粕供给紧张局面将大为缓解。因此,后期粕类反弹空间可能受限。

四、油粕价格下跌油厂严重亏损

11月底,主要港口进口大豆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900-4920元/吨,月环比下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500-4550元/吨,月环比下降。由于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进口大豆榨收益维持在-500元/吨左右,最低时超过-650元/吨,国内油厂深幅亏损已成常态。由于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大于外盘大豆价格跌幅,本月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幅度维持在一150至-400元/吨区间,在后期美豆期价缺乏上涨想象空间的背景下,点价负收益将抑制油厂的采购积极性。

五、10月大豆进口量微增豆粕出口依旧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10月大豆进口量达到403.02万吨,同比小幅增加5.78%,月环比减少18.84%。2012年1至10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16.42%。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5.42万吨,同比大幅上升948.91%。2012年1至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83.22%。

从进口趋势上来看,我国大豆进口后期可能放缓。一是,前期进口量同比增加导致企业库存高企,熊市来临导致国内大豆去库存化。二是压榨收益持续亏损导致油厂大面积停产,去库存化阶段将因此而延长。商务部预估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94万吨,去年同期为569.6万吨,如果该数据成为现实,11月进口将同比大幅下滑13.27%,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12/2013年度中国进口量可能不及美国农业部预估的6300万吨。

后市看来,美豆减产幅度远远小于市场先前预期,市场对后期全球大豆供给的担忧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未来南美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南美大豆产量将创纪录新高,并重建全球大豆市场库存。11月的天气预报显示,南美当前及后期的天气较为理想,南美丰产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按照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描绘的场景,全球大豆供需将在2012/2013年度趋宽松。前期全球大豆供需转向宽松导致了大豆价格的熊市上半场,随着近期市场心态发生根本转变,全球大豆去库存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后期需求可能持续走弱,豆类价格走势将步漫长的熊市下半场。

食用油

11月份,USDA上调美豆单产,棕榈油主产国库存上升,国内植物油库存充足,基本面利空因素主导市场,国内外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较10月份继续大跌,见阶段性底部并震荡筑底,小包装植物油价格也随之回落。贸易商采购积极性不高,国内植物油库存集中在油厂。

一、基本面偏空前题下宏观面风险也增加

11月份,基本面因素继续主导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在内因偏空的前题下,国际市场宏观面也不容乐观。一是虽然希腊债务问题达成协议,欧债问题暂时缓解,但美国“财政悬崖”受市场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做多意愿受到抑制。二是OECD下调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警告称如果欧元区和美国决策者不能有效解决自身财政问题来重塑市场信心,全球经济可能将面临新一轮衰退风险。预计未来一个月,宏观面上美国“财政悬崖”仍将是市场关注焦点,如没有具体解决方案出台,随着明年1月1日的临近,商品市场因避险情绪上升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

二、利空尽释仍需消化豆油见阶段性底部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随期盘大幅下跌,见年内新低。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农业部在11月份供需报告中再次上调大豆产量,由9月份的同比下降15%的预期上调到11月份同比减少4%的预期,降低市场对后期美豆阶段性供给紧张的预期。二是全球棕榈油库存环比上升价格下跌,拉低整个豆油市场价格。三是国内植物油库存远超历史同期,大量的库存压制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和国内植物油价格。

12月份,国内豆油价格将有反复,整体以弱势震荡为主,在高库存压力下,中间环节采购仍较谨慎,操作上建议先观望,不可急于进场。利空因素:一是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国内植物油进口总量均达到100万吨(含棕榈油硬脂),是过去3年来月度进口量的最高水平,远超今年1-8月的53万吨的平均水平,再加上10-11月我国大豆进口数量接近1100万吨,也超于预期,因此我国包括豆油在内的植物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二是国际市场豆油和棕榈油价差进一步扩大,国内外豆油价格很有可能受到棕榈油价格拖累。三是CBOT盘大豆虽已见阶段性底部1400美分/蒲式耳,但未见中长期底部1200-1250美分/蒲式耳,因此外盘暂时的反弹并不能说明捌点已出现。利多因素:一是在经历了从9月初到11月中旬两个来月的持续单边下跌后,市场向下看的空间已不大,一些趋势性资金可能陆续入市。二是油世界预计2013年一季度全球大豆库存可能降至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明年2月份底前,国际市场大豆仍主要依赖于美豆,不排除资金在春节前后炒作大豆供给的可能。三今年春节在明年2月,市场备货旺市与全球大豆低库存时期吻合,双重因素有利于资金炒作。

三、继续处于比价劣势菜油价格受累向下

11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受豆油、棕榈油的拖累,呈稳中下跌态势,现货需求不畅,购销低迷。主要早由于植物油品种可替代消费,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居高不下,菜油需求受抑,处于竞价劣势。而在国内植物油基本面整体偏空,终端需求疲弱,国内豆油和棕榈油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菜油价格也难幸免。

12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震荡筑底,菜油现货需求仍然不畅。操作上,现货随用随购,期盘可逢低陆续买入1305合约。一是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菜油处于竞价劣势,不利于菜油需求。二是国内植物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在去库存化之前,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将受压制,国内菜油价格和需求也将受连累。三是进口油菜油到港成本环比下降,且进口油菜籽和进口菜油数量增加。不过,资金出于对明年将继续出台菜籽(油)临时收储政策,并继续提高收购价的预期,在当前菜油期价远低于现货价格,也远低于明年新菜油收储成本的情况下,资金将逢低陆续进入菜油期货市场,支撑菜油现货价格,并传递到菜油现货市场。

四、国内外库存均上升棕油跌至底部区域

11月份,国内棕部油期现货价格继续震荡下跌,价格见36个月新低,同时在港口高库存压力下,贸易商采购热情不高。一是棕榈油出口乏力,主产国马来和印尼的棕榈油库存量均环比上升,打压马盘棕榈油期价见三年来新低,并传递到国内棕榈油市场。二是美豆上市,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全球经济不景气,众多利空因素下国内外植物市场信心低迷。三是国内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植物油工业需求、餐饮和团体消费,而棕榈油作为主要工业用油和中包装主要用油,受到的不利影响最大。

12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反复震荡筑底,由于棕榈油内外盘向下空间已不大,操作上,现货市场建议随用随购,期盘可逢低陆续建中长期趋势多单。利空因素:一是部分企业加快将主产国棕榈油库存向国内转移,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将进一步上升,压制中间环节的采购热情和行情反弹幅度。二是由于棕榈油出口不振,市场预计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将继续增加,11月底达到260万吨左右水平,比10月底创纪录的251万吨库存上升3%-5%,预计马盘在12月中旬前多反复筑底。三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回暖乏力,棕榈油作为主要工业用油,需求难以明显好车,去库存化将是一较长期过程。利多因素:一是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棕榈油和其他主要植物油品种的价差均已在历史低位,这将抑制棕榈油现货的向下空间。二是根据往年规律,11月份至明年2月份,棕榈油产量将逐步下降,棕榈油实际产量环比下降,市场做空动力将受到抑制。

五、进口增加库存上升植物油后期供给充足

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90万吨,较8月份的86万吨大幅增加4.7%,较去年同期的51万吨增长76%。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641万吨,较上年同期的516万吨增长24.2%。加上进口大豆同比增加折豆油126万吨,今年1-10月我国植物油供给量同比增加251万吨。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今年植物油消费零增长或略微负增长,因此,预估当前仅豆油和棕榈油(不含棕榈油硬脂)的商业库存就接近300万吨,考虑到其他植物油商业库存和国家临时存储。维持上期“四季度国内植物油供给充足”的观点,各地植物油库存较大局面短时难以扭转,大量的库存必将压制贸易商的采购囤货积极性,最终压制植物油的反弹空间。

市场分析报告篇5

油脂油料行情因利空因素围绕,月内依旧处于下行通道,豆油受大豆行情影响及消费不振,期现货行情皆显著下跌;棕榈油受全球经济放缓拖累,国内行情大跌;菜籽、菜油缺失政策扶持,行情随其他食用油下滑。

我国秋冬作物收种稳步推进,接近尾声。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底,全国秋粮已收获10.6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90.4%,进度同比快0.8个百分点;全国已播秋冬作物5.03亿亩,完成意向种植面积70.7%,进度同比快0.7个百分点。

食用油:利空因素主导市场期现价格探新低

10月份,美豆收获上市,单产和总产好于预期;主产国棕榈油库存处历史高位,马盘棕榈油期价见3年来新低;国内经济景气度低于预期,植物油终端消费不畅。利空因素主导国内外市场,促使国内期现货价继续下跌,小包装价格也纷纷下调。

基本面主导短期宏观面长期利多

10月份,基本面因素主导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在内因偏空的前提下,国际市场外因也是空头主导。

一是国际原油期价震荡下跌,见近4个月来低点;二是欧盟公布了新的生物燃料法案,预示欧盟以植物油为主要原料的生物燃料行业增长将受限,甚至出现萎缩,植物油需求的增长少了一支重要动力。

不过,面对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近两个月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美联储推出QE3,这推高了市场对长期的通胀预期;二是欧盟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也增加了市场对长期潜在通胀的预期;三是中国的低通胀为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条件。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纷纷开动印钞机,使得市场对明年至后年的长期商品价格看涨,植物油价格也包括其中。

利空主导市场豆油继续下跌

10月份,利空因素主导市场,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下跌。其主要原因:一是美豆收获上市,单产好于预期,加之相对于1200美分/蒲式耳的大豆种植成本,今年美豆农种植收益处于历史高位,美豆卖盘压力大,促使10月份CBOT大豆期价继续下跌,并传递到国内豆油市场;二是从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来看,中小包装植物油销售处于10年来的最差水平,终端需求明显疲弱,市场信心不足,油厂不仅散油库存压力大,中小包装库存压力也大于去年同期。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市场仍将震荡走弱,现货表现将弱于期盘。

利空因素:一是机构预期美农业部很可能在11月份月度报告中再次小幅上调大豆产量,预示未来几个月美豆实际供给偏紧程度并不像此前预期的紧张;二是机构预计2013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合计增产2800万-3000万吨,美豆种植面积接近8000万英亩,刷新历史纪录,预计大豆产量约9400万吨,明年大豆供给很可能变得宽松,这将压制油脂油料的中期走势;三是全球棕榈油库存已经非常庞大,四季度仍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四是国内植物油库存远超历史同期,必将压制贸易商采购积极性。

利多因素:一是明年2月底以前,国际市场大豆主要依靠美豆供给,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比去年减少近300万吨,不排除后期资金炒作中国需求和供给紧张的可能;二是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市场认为国内豆油、棕榈油价格向下空间已有限,连盘植物油也有技术性反弹需求,也会传递到国内植物油现货市场;三是在过去的5年中,国内植物油市场有4年在元旦、春节“双节”前后出现上涨行情,届时贸易商很可能提前囤货,有助于库存向中间环节转移。失去政策支撑菜油价格回落

10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明显下跌。夏收菜籽临储政策结束后,在国内四级菜油与豆油价差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国内豆油和棕榈油现货价格双双大幅下跌,菜油价格不可避免地受其拖累。

秋收油菜籽集中上市,国家对秋收菜籽(油)的临时收购政策从9月开始到明年2月底结束。由于10月份国内菜油、菜粕均呈下跌态势,菜籽压榨处于亏损状态,秋菜籽收购价整体呈高开低走趋势。主流油厂继续维持观望态度,收购力度亦明显放缓。

11月份,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呈稳中趋弱态势,现货需求低迷。一是目前国内菜油和豆油的价差均处历史高位,菜油处于竞价劣势;二是国内植物油基本面整体偏空,终端需求疲弱,豆油和棕榈油仍有下跌空间,替代效应下,菜油价格也难幸免;三是目前港口四级菜油价格为10500元/吨,低于主产区菜油主流价格,毛菜油价格为10200元/吨,远期1月份毛菜油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环比走弱;四是未来几个月油菜籽到货量将处于高位,国内菜油供给数量增加,价格易受压制。

库存增需求弱棕榈油见新低

10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连盘棕榈油1301合约跌到6500元/吨。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库存同比大幅上升,马盘棕榈油期价急跌,见3年低点,棕榈油进口成本大幅下跌。

11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震荡走低,重心下移。一是目前印尼棕榈油库存比正常水平高50%,马来西亚库存比正常高45%,主产国的高库存将压制马盘反弹空间;二是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棕榈油工业需求受到较大影响;三是美豆上市,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打压国内外植物油价格;四是后期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很可能继续增加。

进口增库存升后期供给充足

海关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合棕榈油硬脂)86万吨,较8月份大增34.4%;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55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8.3%。加上进口大豆同比增加折豆油数量,今年1-9月我国植物油供给同比增加205万吨。

从实际情况看,今年我国植物油需求低于去年,目前国内植物油库存超历史同期,后期充给充足。调研表明,棕榈油多集中于港口,豆油集中于大豆压榨企业,菜油集中于中储,中间环节囤货较少。维持上月“四季度国内植物油供给充足”的观点,大量库存必将压制贸易商采购积极性,最终压制植物油反弹空间,使得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见新低。

综合分析,11月份,在新的利多出现之前,利空因素仍将主导国内外市场。虽然不排除因期盘出现技术性反弹,带动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短期小幅回升,但也是下跌过程中的回升,市场整体继续探索新低。操作上建议以空头思维为主,可逢低短多,现货商观望,不要急于入市。

大豆:美豆或将宽幅震荡

10月份,在宏观面和基本面利空的联合冲击下,美豆期价继续下跌,中下旬在需求持稳和南美天气不佳的利多支撑下,期价触底回升,季节性低点可能已经形成。受收储政策出台和产量严重下滑支撑,内盘大豆期价表现较外盘抗跌。国产新豆收获结束,收购价格高开低走。

季节回调结束外盘触底回升

10月美豆收获完成,农户季节性抛售结束,尽管USDA超预期地大幅调高美豆单产和产量,但美豆期价仍然走出触底回升的走势。基本面上,美豆的季节性利空基本出尽,南美天气炒作即将粉墨登场。在明春南美大豆上市前,美豆供需依旧偏紧,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利多方面:一是在南美2011/2012年度大幅减产的前提下,南美新豆上市前,全球进口需求仍将转向美国,而美国新豆产量同比下降,美豆供需前景依然偏紧。中国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旺盛的出口需求将令美豆后期供给更加紧张。俗话说:

“牛市看供给,熊市看需求”。后市需求将成为美豆期价高位运行的首要支撑因素。二是南美天气开局不佳,局部干旱和洪涝并发,可能对南美大豆的高单产预期构成威胁。

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报告可能继续上调美豆单产;二是随着后期南美天气的改善,南美丰产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基于以上分析判断,未来3个月,笔者维持后期美豆期价将呈现底部抬高、宽幅震荡走势的判断,但仍需防范宏观面利空带来的系统性大跌风险。建议待11月美豆期价回调至20日线附近分批逢低买进。

政策利好预期内盘表现抗跌

10月,连豆指数触底回升,表现较外盘明显抗跌。本月东北地区国产新豆收割基本结束,新豆高开上市,但购销量有限,受到同期美豆期价大幅回调的影响,价格高开低走,导致购销僵局,市场等待临储政策出台。

国产大豆价格受到以下因素的支撑:一是今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市场供给锐减支撑国产大豆期价;二是今年国产大豆出口形势良好,今年1-9月出口量为22.4万吨,同比增长42.21%,已经超过2011年金年的出口数量;三是临储大豆拍卖底价大幅提升,人为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运行的底部,利好后期国产大豆价格走势。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连豆期价将持续表现抗跌,或将走出独立上涨行情。

养殖需求支撑粕价低位企稳

10月,国内豆粕期现货价格大幅下跌,连豆粕持仓量大幅增加,显示在期价大幅下挫后,资金分歧加大。

豆粕表现较豆油疲弱,油强粕弱格局明显,油粕比值有所反弹。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但现货价格较为抗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为3920-3970元/吨,月环比下跌150-200元/吨。

从期价表现上来看,内盘期价跌幅明显表现较外盘要大,内弱外强的格局持续,10月下旬外盘企稳反弹,而国内豆粕期价仍然阴跌不止,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内盘粕价涨幅巨大,泡沫较多;二是国内以永安期货为主的多头资金严重弃盘,资金操纵的可能性较大。

豆粕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成本下降、供给充足的影响。后期看,在外盘豆粕期价季节性低点确立的背景下,内盘豆粕价格将追随外盘弱势反弹,并受到国内养殖业高存栏和养殖收益回升的支撑。油粕价格下跌油厂深幅亏损

10月底,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5000-5050元/吨,月环比大幅上升,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4700-4750元/吨,月环比大幅下降。本月国内油粕现货价格大幅回调,月底进口大豆压榨收益环比下降至-300元/吨以上,创出年内新低,油厂前期外盘点价大豆到港加工深幅亏损。后期油粕价格继续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出现一波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大豆进口大增豆粕出口强劲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9月份大豆进口量达到496.57万吨,同比大幅增加20.23%,月环比增加12.4%;1~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17.5%。9月份我国豆粕出口量为17.89万吨,同比大幅上升453.14%;1-9月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激增150.59%。

综合分析,在北美基本面利空基本出尽、南美天气开局不利的背景下,后期南美天气和北美需求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美豆期价后期或将呈现底部抬高的宽幅震荡走势,未来3个月将运行在1500-1850美分/蒲式耳的高位区间,存在创新高的可能性,逢大幅回调可适当增加库存。

稻米:进口冲击已成常态

10月份,国内稻米现货市场整体弱势运行,籼稻价格略有回落,粳稻小幅下跌。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顺利进行,收购价格保持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托市预案无法启动;东北新季粳稻收获进度同比推迟10天,目前接近尾声,收购价格高开后出现小幅下跌。

终端需求不旺籼稻弱势运行

国家粮食局10月10日公告宣布夏季粮油和早籼稻旺季收购结束。开秤价格在1.25元/斤以上,较去年同期上涨0.10元/斤,收购价格最高曾涨至1.40元/斤。随着收购接近尾声,储备收购任务完成,价格逐渐回落至1.30元/斤以下。由于籼稻米终端需求不旺,加工企业并未大量入市采购。

新季中籼稻大量上市,目前湖北普通稻价格在1.35元/斤左右,安徽1.30元/斤,四川1.42元/斤。

新季晚籼稻即将进入收获期,目前看作物种植情况良好,单产有望再度增加,但是种植面积略有减少。综合考虑未来籼稻产量继续增长将面临较大困难,如果市场供应环境发生改变,势必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晚籼稻上市价格高开后平走的可能性较大。大米终端消费需求不旺、进口米冲击以及供需较为宽松,是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阴雨天气影响粳稻价格回落

预计东北3省粳稻产量将达到3350万吨,较2011年增加116万吨,增幅为3.6%。当前的不利因素就是阴雨天气带来的稻谷水分下降困难,后期储存面临考验。

阴雨天气对东北地区粳稻生产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导致收获工作较去年推迟10天左右,直到10月底才使得收获进度完成超过90%;二是造成收获成本上升以及损耗加大;三是水分偏高且晾晒困难。

虽然近几个月东北粳稻因为可用加工粮源紧张而走出一波涨势,但新稻上市以来整体价格逐渐下降。目前圆粒粳稻到厂价在1.46元/斤左右,长粒粳稻到厂价在1.55元/斤左右,均较开秤时下跌近0.10元/斤。预计东北粳稻价格仍将以弱势运行为主,在市场整体弱势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在收购时采取提高收购标准或者压低收购价格的策略。

早稻供需未变期货跌势暂缓

10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走出震荡下跌行情,但总跌幅仅为0.97%,跌势暂时有所缓解。1301合约开盘于2675元/吨,最高达2688元/吨,最低2629元/吨,月底收于2644元/吨,整体交易重心进一步下移,呈区间窄幅震荡走势。

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的中国稻谷供需平衡表分析,基本面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总体供需仍呈产大于需局面。早稻期货将主要跟随整体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内谷物市场的运行模式,预计短期内早稻期货仍将维持窄幅震荡的走势。

进口环比略减单月数量趋稳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大米187.5万吨,同比增加138.6万吨;其中9月份进口大米23.4万吨,环比下降0.6万吨,但同比仍增20.9万吨。目前进口大米数量已经稳定在20万吨/月的水平。进口地主要来源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其中从越南进口的数量占比为72%。

综合分析,国内稻米现货市场仍可能弱势运行,其中籼稻价格相对较为稳定,而粳稻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早籼稻期货价格短期仍将以区间震荡为主。大米终端消费依然没有起色,单月进口数量逐渐稳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已成常态化。

小麦:后市行情以稳为主

10月份,我国小麦现货行情高位坚挺,个别地区小幅提升;由于面粉消费稳定,企业开工率正常,出厂价格基本不变;国家在10月下旬调整临储小麦竞价交易细则个别条款,并增加投放量、扩大投放区域;玉米大量上市,价格显著低于小麦;秋冬种全面开展,整体进度略快于上年。

多空因素共存行情稳中有升

10月份,国内小麦主产区行情呈稳中趋升状态,供需关系偏紧是导致价格微升的主要原因。至月末,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小麦贸易商收购价为1.14-1.17元/斤,河南中东部、江苏中南部、安徽中部等地收购价为1.12-1.15元/斤,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为1.11-1.14元/斤,各地价格比上月末提升0.01-0.015元/斤。

综合来看,当前影响普麦市场的因素相对显著。一方面,经过今年国家规模性收购之后,几个小麦主产省的可流通粮源显著减少,使得市场在前期看涨预期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尽管进入面粉消费旺季,但从整体宏观面看,面粉销量不如往年,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正常,但中小企业的平均开工率仅维持中等水平。由于小麦与新玉米价格的逆转,部分饲养企业开始重新将玉米作为主要饲料用粮。

临储细则调整交易量价齐升

10月下旬,国家对临储小麦交易细则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一是放宽了参与交易的加工企业的资格标准,并扩大了采购数量限制;二是加强了对临储小麦出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对于出库纠纷的责任认定和处理办法。在现货价格高位坚挺、市场粮源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依旧高涨,特别是在临储小麦交易细则调整之后,成交量更是屡创年内新高。

玉米低价上市暂难拖累小麦

10月份,华北黄淮新玉米上市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普遍低于小麦,部分地区玉米与小麦价差甚至达到180元/吨,这将导致饲料企业小麦采购量明显减少,进而导致麦价出现下滑。

笔者认为,饲料小麦的用量在一定时期内会有所波动,但不至于让小麦行情显著回落。首先,依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情况,饲用小麦大增但并未导致玉米饲料用量大幅减少,说明饲料原料的使用格局并未因玉米价格曾大幅走高而出现结构性改变;其次,小麦市场价格底部受政策支撑,难以出现明显下滑;第三,从饲料蛋白转换角度来看,同质量小麦的蛋白含量高于玉米,大中型饲养企业一般在小麦、玉米价差不大于140元/吨时,愿意使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

进口大幅提升期货弱势整理

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进口小麦52.4万吨,同比增长196.21%;其中产地为澳大利亚的29.2万吨,美国22.2万吨,哈萨克斯坦0.94万吨。今年1-9月我国进口小麦总计321.5万吨,同比增加233.59%。截至目前,我国暂没有小麦出口。

郑商所强麦主力1 305合约在上月深幅下挫之后止跌回稳,弱势整理,尽管月末最低达2527点,破9月份2531低点,但2530点的底部支撑已然显现。10月份强麦利空因素不断,预计后期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震荡回升或是后期主要趋势。

秋播进入后期进度同比加快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9日,全国已播冬小麦2.81亿亩,完成计划播种面积的82.7%,同比快1.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华北地区麦播基本结束;黄淮、江淮地区已播1.8亿亩,完成计划88.4%;西北地区已播3770万亩,完成94.9%。

预计11月份国内小麦将平稳运行,产销区价格波动微小;12月份尽管需求不减,但市场供应或因企业还贷等因素而扩大,行情依旧以稳为主,部分地区或有0.01-0.02元/斤涨幅;临近春节会有0.01-0.03元/斤的涨幅。

玉米:行情仍将弱势徘徊

10月份,东北玉米受天气影响上市量偏少,华北黄淮玉米及时填补市场空缺。东北、华北及南方销区行情各异,整体看,东北因陈粮出库压力较大而导致行情低迷,华北因期初价格较低、农民惜售及销区采购量提升而逐步走高,销区需求趋弱导致行情稳定。

东北上市推迟行情弱势运行

10月份,东北玉米由于天气原因,收获周期拉长,当地玉米延续上月弱势,行情进一步走低。

分析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贸易商手中及港口地区陈粮库存较大,去库存行为让行情持续下跌,而低迷的市场消费环境又使库存水平下降缓慢,导致市场价格进一步承压;另一方面,华北黄淮玉米增产增质,上市及时,导致销区市场被抢占,而东北玉米不断推迟上市时间,失去市场先机。

10月下旬以后,市场对临储传言日渐盛行,各方对临储收购价格大胆猜测,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入市收购,提振了市场预期。

华北量增质升价格稳步提升

10月份,华北玉米开始进入大面积收获上市。从产量和质量上看,今年华北玉米可谓“量增质升”,由于在整个收获期鲜有降水,使得新玉米收获后稍经晾晒就基本达到15%~17%的水分,而往年收获后的含水基本在20%以上。不仅新玉米水分底,霉变率也显著下降,据各地信息,今年华北黄淮新产玉米的霉变率普遍在3%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只有1%左右。这是吸引销区饲养企业采购的关键因素。随着玉米上市量增加,前期混乱的价格渐渐形成主流趋势。新玉米在本月末的净粮收购价多在2100-2200元/吨,水分14%-15%,比月初涨50-80元/吨。

销区稳中趋弱港口行情下挫

10月份,销区行情整体稳中趋弱。

目前华北玉米到南方销区的价格普遍在2350~2400元/吨之间,水分多为15%-17%。月末,东北玉米在西南部分省份价格为2550~2600元/吨,较上月末下降80-100元/吨。由于东北玉米上市期偏晚,后期有进一步走低空间。

北方港口平舱价连续下降,从上月末的2480元/吨降至本月末的2350元/吨;南方港口由于到货数量多、出库进度慢,广东港东北玉米成交价已从上月2570元/吨降至2450元/吨。

进口环比减少国际小幅震荡

海关总署数据,9月份我国共进口玉米38.6万吨,较上月减少21.3万吨,其中进口美国玉米37.5万吨,占97%;1-9月累计进口玉米411.1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少量来自老挝及其他国家。9月份我国出口玉米0.6万吨,环比略增0.1万吨,主要出口至朝鲜,1~9月累计出口24.8万吨。较大数量的进口将压制国内玉米行情。

CBOT玉米指数徘徊在740~760点之间,震荡往复。

市场分析报告篇6

分品种看,小麦市场因面粉消费清淡、市场供应充足而维持平稳走势;玉米则因上市集中、饲料消费不振而有所下滑,这主要体现在华北玉米主产区,而东北临储持续收购有效支撑了前期不断走低的行情;稻米供需平稳,中晚籼稻略有走低,粳稻稳中趋强;国内大豆因临储收购结束行情有所回落,国际方面则因南美豆供应滞后而支撑美豆行情,国内豆粕虽面临禽流感疫情,但表现抗跌;棕榈油产量进入增长周期,而国内食用油库存居高不下,使得食用油价格显著下跌。

4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39.76(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0.9%;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28.4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0.92%。

小麦:供应充足需求稳定,5月陈麦价格坚挺

4月份,由于面粉消费进入平稳期,加工企业对小麦的需求维持稳定,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不仅有政策性小麦常时常量投放市场,各级储备轮换也陆续进入尾声。在供需平稳的背景下,国内小麦行情整体稳定,部分地区小幅下滑。

供需宽松行情趋弱

4月份,国内小麦整体呈稳中趋弱态势,个别地区就仓价跌至1.20元/斤以下。市场信息,河北石家庄、邢台等地为1.30~1.32元/斤,山东德州、济宁等地1.29~1.30元/斤,江苏镇江、宿迁等地1.24~1.25元/斤,安徽六安、蚌埠等地1.20~1.22元/斤,河南安阳、濮阳等地1.28~1.30元/斤,河南郑州、商丘等地1.24~1.25元/斤,河南南阳、驻马店等地1.18~1.21元/斤。黄河以北麦价平稳,黄淮及其以南地区弱势运行。

导致行情稳中趋弱的主要原因:一是面粉消费难有改善,当前中小型面粉企业的加工形势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其对小麦的采购积极性;二是市场供应总量维持较高水平;三是政策性小麦投放底价较市场价明显偏低。

政策交易量价齐减

4月份,中央政策性小麦交易量价齐减。据统计,月内周均投放量为501.1万吨,较上月略增0.3万吨;周均成交量为75.7万吨,较上月减少39.2万吨;成交率为15.1%,降低7.8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308.1元/吨,降低19.58元/吨。

本月,河南2012年托市小麦至今未登台亮相。原因:一是目前河南尚有较大数量的2010年及之前的托市小麦,需及早出库;二是尽快消化陈粮有助于及早回笼收购贷款;三是掌握一定数量优质粮源有助于调控后期可能出现的行情波动。

强麦期价承压下行

4月份,郑商所强麦主力1309合约震荡走低,最低落至2506元/吨,为该合约上市以来最低。近交割月1305合约更是呈单边下跌行情,月末最低至2411元/吨。

强麦现货维持稳定,河南郑州优质麦出库价1.28~1.30元/斤,河北藁城及山东德州等地1.31~1.33元/斤。尽管期现货基差进一步扩大,但有效仓单数量大于单边持仓使行情承压走低。

从盘面看,目前1309合约在底部调整已有一段时期,后期逐步反弹走高的概率加大。随着强麦1305合约退出,新的规则执行,预计5月郑麦1309将回升至2580~2600元/吨区间。

长势良好病害不减

4月是我国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整体看,冬麦主产区长势良好,但依旧面临较大的病虫害威胁,据有关机构报告,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将呈严重发生态势,预计全年病害发生面积4.8亿亩,虫害发生面积5.3亿亩。

5月将是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气象部门预计后期西北东北部、华北西部冬麦区或出现干旱、干热风,而华北大部月降水量可能不足50毫米,平均气温偏高,或对小麦灌浆不利。

进口完税成本降低

据海关总署数据,3月份我国进口小麦28.9万吨,环比增6.7万吨,同比减24.7万吨;1~3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69.1万吨,同比减少43万吨。分国别及进口金额看,累计进口加拿大小麦40.6万吨,平均完税成本2992元/吨,环比升20元/吨;进口澳洲小麦15.8万吨,其中硬粒、软粒澳洲小麦分别为2837元/吨和2628元/吨,环比分别下降266元/吨和84元/吨;美国软粒小麦12万吨,完税成本2570元/吨,环比下降108元/吨。

综合分析,5月份市场关注重点是新季小麦的长势及相关政策落地情况。依据往年经验,5月份陈小麦行情整体处于坚挺状态,5月初上市的新季小麦价格或较陈麦低0.08~0.10元/斤;6月份新麦大量上市,各地收购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价格将显著提升,黄河以北地区托市收购启动可能性较小,而沿淮地区启动可能性较大;7月份

玉米:5月有望筑底企稳,6月或将小幅上涨

4月份,我国玉米整体弱势下滑。东北上半月持续走低,后期随着收储深入而止跌企稳;华北则因上市量不减、消费不振而显著下滑;南北港口因到港量放大、库存居高不下,交易价格环比下跌;销区则因禽流感疫情影响,直接减少对饲料的消费需求。

东北临储收购行情止跌

4月份,东北玉米经过一段时期的弱势下行后,止跌企稳。其原因:一是持续进行的临储收购,起到了有效的“托底”作用,月底东北临储收购2477万吨,占东北玉米商品量的四成多;二是企业收购抄底心态浓厚,而且优质粮源显著减少;三是加工需求维持稳定,饲料及深加工需求虽处低迷期,但企业依旧维持收购。

据市场信息,目前黑龙江哈尔滨标准水分(15%)玉米收购价为2020~2030元/吨,吉林长春2130~2150元/吨,辽宁沈阳2150~2170元/吨,内蒙古通辽2110~2130元/吨。

华北供应放大价格下滑

4月份,华北地区玉米行情普遍弱势下滑,河北、山东等地跌幅显著。

据市场信息,河北石家庄地区14%~15%水分的玉米收购价为2120~2140元/吨,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320~2340元/吨,河南玉米收购价2220~2250元/吨,比上月底下跌40~100元/吨,说明市场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撑。

造成华北行情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禽流感疫情对畜禽养殖造成严重打击,导致饲料行业整体下滑;二是市场供应量较大;三是不同区域间竞争导致价格走弱,如西北地区玉米与华北地区玉米共同争夺南方销区市场,而港口东北玉米和火车站台的华北玉米都形成竞争。

南北港口库存环比大增

4月份,销区对玉米的消费力度较3月份大幅降低,特别是禽流感影响到的东南沿海,更是对玉米的采购降至最低,而华南、西南等区域也因储备收购结束、饲料消费低迷等减少采购总量。不断调低的到站、到港价也让销区贸易及加工企业在收购时趋于谨慎,多以“随用随采”方式规避风险。

南北港口则因港口库存过高、收购不畅而出现平舱价格走低现象。月底,北方港口水分15%的玉米收购价多在2220~2260元/吨,平舱价多在2270~2290元/吨,分别较上月底下降60~80元/吨。而北方港口库存却高达350万吨左右,高出上月同期70万吨。

广东港口东北玉米成交价2380~2390元/吨,较上月跌60~70元/吨,由于北方港口库存压力较大,往南方的周发运量都在50万~60万吨之间,而上年同期仅30万吨左右。

畜禽养殖及深加工低迷

4月份,国内养殖行情继续走低,月末出栏肉猪及仔猪价格分别为11.67元/公斤和21.6元/公斤,分别较上月同期下跌0.64元/公斤和0.58元/公斤。猪粮比价在4月一度跌破5:1,达4.89:1,养殖利润也从上月末的一184元/头扩大到一236元/头。

东北酒精企业多下调出厂价格,由于走货缓慢,库存有持续增加趋势;玉米淀粉行情虽没有显著提升,但随着消费季节到来,对企业减缓库存压力将起到极大帮助。

进口减少国际低位震荡

据海关总署数据,3月份我国进口玉米23.7万吨,同比及环比分别减少23.5万吨和15.7万吨,其中进口自美国的玉米占99.8%;1~3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02.8万吨,同比减少41%。

据测算,3月份我国进口玉米完税价为2260元/吨,较上月涨85元/吨。

国际市场因缺乏实质性利好,CBOT玉米指数本月在600点附近维持震荡格局,最低跌至571.4点,创10个月来新低。

综合分析,国内玉米价格经历4月份下滑之后,预计在5月份将筑底企稳;6月份市场粮源将进一步减少,畜禽养殖回暖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但幅度有限;7月份消费需求平稳,预计玉米行情将稳中有升。

稻米:早稻移栽渐入尾声东北春播条件改善

4月份,南方早籼稻移栽逐渐进入尾声,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较好适宜春播;东北粳稻主产区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对育秧工作影响较大,不过4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明显,有利于消除不利影响。国内稻米现货市场运行较为平稳。

籼稻市场价格走低

中晚籼稻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农户手中仍然有部分稻谷没有卖出,市场价格运行平稳并略有回落。湖南三等普通早籼稻平均价1.31元/斤,江西1.32元/斤;湖北三等普通中籼稻平均价1.31元/斤,安徽1.30元/斤;湖南三等普通晚籼稻平均价1.32元/斤,江西1.31元/斤。早籼稻与中晚籼稻价差缩小甚至倒挂,部分地区市场价格已经跌破早籼稻托市收购价。

随着新季稻谷播种,农户将手中余粮售出的意愿逐渐增强,市场供应量有望继续加大,而且目前进口大米价格仍然很有优势,对国内籼稻米市场的冲击仍然较强。较大的供给量导致籼稻市场仍将弱势运行,预计价格短期内仍难出现上涨。

东北粳稻市场低迷

东北地区优质粳稻基本进入各级储备库,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粮源质量相对较差。高水分原粮保管困难是此前市场供应量加大的主要原因,农户急于出售手中余粮对市场价格起到拉低作用。不过,目前市场优质余粮相对较少,也使得手中仍有优质余粮的农户不急于卖出。收购企业也不愿意去购买质量较差的粮食,而优质粮源又较难寻找,市场购销低迷。

从全国范围考虑,东北粳稻在进口大米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其区位品牌优势仍然存在,后期市场优质优价的行情将成为主要的运行模式。

天气改善春耕受益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预计2013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为8760万亩,比上年增加113万亩,若后期气候条件基本正常,预计今年早稻产量为3370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

与此同时,此前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偏低,雨雪天气偏多,土壤化冻晚,新季稻谷种植明显推迟,似乎将直接影响今年的东北粳稻生产。4月中下旬东北地区气温回升,各地气温开始接近常年同期,月底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以上。东北地区春播条件总体改善明显,粳稻播种也将明显受益。

进口大米数量高企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6.8万吨,上月为12万吨,上年同期为13.8万吨;1~3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69.2万吨,上年同期为23.9万吨。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仍是我国进口大米最主要的国家,3国份额合计超过98%。从进口构成看,主要品种为低价大米,其到港完税价较国内同级别大米低0.3元/斤以上。预计后期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早稻期货价格下跌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继续呈现单边下跌行情,早稻指数开盘于2634元/吨,这也是当月最高价。随后价格一路下行至2556元/吨的低点,最终在低点附近的2559元/吨收盘。

全月下跌75元/吨,跌幅2.85%,其间伴随的是成交量极度萎缩。虽然目前的早稻价格已经出现期现倒挂现象,但是市场低迷态势明显无法短时间得到扭转,政策的支撑作用也需要随着时间来兑现。总体看,在2500元/吨价位附近止跌企稳的概率仍然较大。

综合分析,中晚籼稻现货市场短期内仍将以弱势运行为主,东北粳稻的阶段性行情仍有可能出现。国内外大米价差较大提供了明显的进口贸易机会,进口量仍将高企,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影响也将继续。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弱势运行较长时间后,止跌企稳的可能性加大。

大豆:美豆库存处于低位,期价近强远弱持续

4月份,南美供给继续滞后,导致全球需求仍集中于美豆,加之美豆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水平,支撑美豆期价,但南美供给延后导致远期供给压力增加,期价近强远弱持续,近远月价差拉大。临储收购到期,连豆期价大幅回调。

短多长空美豆走低

4月美豆基本面继续维持短多长空,利空主导CBOT市场,使得美豆期价震荡下跌,月末期价受到作物种植进度严重滞后的利多支撑,跟随谷物期价反弹。

本月宏观消息面持续偏空,中国一季度GDP远低于市场预期,中欧制造业PMI均低于市场预期,IMF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认为欧元区可能长期陷入滞胀。中国经济放缓和欧洲财政紧缩持续,令大宗商品价格承压,空头氛围持续。

数据显示,本月CFTC公布持仓报告显示,CBOT豆类品种资金面持续偏空基调。综合看,尽管南美短期供给延后,但中长期供给压力持续存在,而且南美供给高峰期延后导致远月期价下行压力加大,大豆熊市氛围浓厚,市场对远月豆价的预期非常悲观,主流机构观点看到1050~1100美分/蒲式耳。后期市场将会聚焦美豆播种期天气,如无实质性利好,期价仍将等待利空的时间窗口到来,以实现大家对远期豆价的底部预期。在此之前,价格走势将维持区间宽幅震荡。

临储到期连豆回落

4月,连豆指数震荡走低,持仓月环比略幅,临储收购结束,做空资金入场。月底按照内外盘的现货报价,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差价升至370元/吨以上。本月国产大豆现货价格稳中有降,临储收购月底到期,政策支撑结束。本月主产区油粕价格走弱,使得主产区油厂压榨亏损加大,油厂收购积极性不高。

本月市场关注东北地区春涝,预计后期部分玉米种植地块或将因此改种大豆。尽管春涝或导致大豆面积增加,但大豆整体种植面积下滑趋势难改,国产大豆新作的供给将会更加紧张,这将支撑远月大豆期价,或导致连豆1401合约抗跌。技术面看,1401合约在4600元/吨一线有较强支撑,可在下方逢低轻仓买入。

猪价低迷支撑粕价

4月,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大幅收跌,连豆粕指数月跌幅达5.69%,但跌势主要实现在月初,随后粕价在需求和库存紧张的支撑下止跌企稳。豆粕较其他豆类品种抗跌,总持仓量继续上升。豆粕表现较豆油强势,油粕比值继续下降。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为3800~384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160元/吨。

猪肉价格创出2011年1月底以来新低,反映国内生猪严重供过于求,生猪存栏高企支撑豆粕现货需求。禽类养殖需求依旧受到禽流感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禽流感疫情依旧可控,畜禽存栏短期并不会大幅下降。

在供给偏紧、需求难以大幅走弱的背景下,短期豆粕价格仍将获得支撑,但在中长期偏弱的基本面压制下,价格难以大幅走高,由于中期豆粕价格存在继续下跌的可能,建议饲料养殖企业随购随用,控制豆粕库存水平。

油厂压榨亏损扩大

4月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继续下跌,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400~442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元/吨,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跌至4300~4350元/吨,月环比下跌200元/吨。

由于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且跌幅超过大豆成本跌幅,导致4月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和港口分销大豆压榨收益持续负值。4月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小于外盘豆价跌幅,月底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下跌至盈亏平衡点附近,企业在外盘点价后,仍可在内盘油粕远月合约做相应套保,以锁定利润和风险。

3月进口同比再降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3月大豆进口量达到384.14万吨,同比下降20.4%,月环比略增;1~3月大豆进口同比减少13.63%。1~3月国内大豆进口降幅明显,而豆粕出口增幅显著,加剧国内大豆及豆粕的供需紧张态势。

3月进口继续严重依赖美豆,从美国进口的数量达330.76万吨,而从巴西进口仅41.99万吨,1~3月从巴西进口量同比下降83.25%,高需求和低库存并存,使得美豆期价在南美丰产压力下仍难以大跌。

综合分析,5月美豆期价在反弹之后可能出现价值回归,期价呈阶梯式下跌行情的可能性较大。鉴于5月豆粕供给将随南美大豆到港量增加而上升,而短期需求利多支撑有限,中期需求利空较多,5月豆粕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建议5月饲料养殖企业维持随购随用的豆粕采购策略。

食用油:库存依然居高不下,市场情绪延续悲观

4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走弱,南美廉价豆油上市,棕榈油进入产量增长周期,多重利空致使国际市场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明显弱于油料和粕类。受外盘影响,加之库存居高不下,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市场情绪较为悲观。

豆油价格继续大跌

4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单月跌幅达400~500元/吨。市场心态疲弱,购销不旺。一是国内食用植物油终端消费疲弱,分销商及中间环节拿货不积极;二是市场预计后期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下降,豆油出库成本预期回落;三是国内食用植物油库存一直居高不下,市场心理较为悲观。

5月份,预计国内豆油现货价格仍有下跌空间,并接近年内底部区域。未来几个月,低价南美大豆大量到港、豆油供应增加,国内食用植物油市场进入传统的消费淡季,国内豆油购销仍将不旺。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压力下,预计未来2~3个月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将在底部区间运行,操作上用油企业可随用随购,投机资金可陆续建趋势性多单。

利空因素:一是5月中旬后,低价南美大豆将大量到港,市场看弱心理不会改变;二是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疲软,前期急于抄底的贸易商出现较大的账面亏损,进货意愿受抑;三是随着CBOT5月合约的到期,基金逼仓行为将会结束,CBOT大豆跌破支撑位的可能性大增。利多因素:一是经历自2011年2月份以来近26个月的下跌后,国内豆油价格累计跌幅在3000元/吨以上,市场普遍认为向下空间已有限,趋势性资金将陆续布局;二是阿根廷大豆单产低于预期,美国农业部在5月供需报告中可能有所表现;三是今年南美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后延,上半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将低于去年同期,在5月下旬前这一因素对市场有一定支撑。

临储菜油抛售停止

4月份,国内菜油现货价格稳中有降,跌幅为50~100元/吨,相对于豆油和棕榈油现货价格较为抗跌,国内菜油和豆油、棕榈油之间的价差也扩大到历史高位水平,菜油消费处于竞价劣势,市场购销不旺。

4月,国家临时存储食用菜籽油在18日进行一次竞价销售后,就停止销售。截至月底,今年临储菜油累计拍卖60万吨,实际成交0.66万吨。

高底价、低需求是今年临储菜油成交率低迷的主要原因。

5月份,预计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仍将在当前价位运行,大幅向上、向下均不易。政策在5月份出台的可能性较小,市场多在观望。

利空因素:一是进口菜籽所折菜油价格低至9500元/吨偏下,下拉国内菜油价格平均水平;二是国家对进口菜籽管制放松,具有竞价优势的进口菜籽数量有可能增加,所折的低价菜油将冲击国内市场;三是新作菜籽在5月下旬将开始收获,并在6月集中上市,供应增加的预期,抑制5月份的需求。

利多因素:一是陈菜籽进口成本居高不下,所折菜油出库成本向下也难,对国内菜油价格下拉空间有限;二是政策预期也支撑国内菜油价格,目前政策因素即是最大的利多因素,而其不可控性又成为最大的风险。

棕榈油陷库存泥潭

4月份,港口棕榈油价格继续探底,单月下跌幅度为100~200元/吨,小于同期豆油下跌幅度,棕榈油与豆油之间的价差缩小。由于棕榈油到货速度较快,加上购销不旺,港口棕榈油库存维持在历史高位水平。

5月份,预计港口棕榈油仍有下跌空间,高库存压制下,市场将陷入底部区域的价格泥潭。操作上仍建议随用随购,不建议大量囤货。

利空因素:一是低价南美毛豆油上市量趋增,棕榈油价格需要保持在较低水平,才能维持竞价优势,以利于出口;二是目前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仍在130万吨以上,继续处于历史偏高水平,棕榈油去库存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抑制贸易商的追涨热情;三是国际原油价格走弱,不利于棕榈油的能源消费。

利多因素:一是天气转暖,有利于国内外棕榈油消费的增加;二是从2011年2月起,棕榈油价格已累积下跌4400元/吨以上,跌幅近42%,处于2009年9月以来的低位水平,市场认为向下空间有限,趋势性资金将陆续进场;三是市场对7月斋月节前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需求看好,有利于马盘棕榈油期价反弹。

进口数量同比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硬脂)70万吨,较2月份大幅增加42.9%,去年同期为58万吨;1~3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18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3%。其中,3月份棕榈油进口45,8万吨(不含硬脂),1~3月累计进口棕榈油109万吨,同比下降5,6%;3月份豆油进口3.2万吨,1~3月累计进口豆油19万吨,同比下降39%;3月份菜油进口15.6万吨,1~3月份累计进口菜油38.7万吨,同比增加69.4%;3月份菜籽进口23.7万吨,1~3月累计进口菜籽81.8万吨,同比增加5.22%。

3月份到货的油菜籽折合完税成本5350元/吨,比2月份上升190元/吨。3月份到货的毛豆油折合完税成本9195元/吨,比2月份上升75元/吨。到货的24度棕榈油折合完税成本6790元/吨,比2月份上升235元/吨。到货的毛菜油折合完税成本9940元/吨,比2月份上升20元/吨。

市场分析报告篇7

一、当前我区农村住户耐用品消费现状

耐用品历史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居民生活中较突出的变化是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变化。耐用品(特殊品)即购买时价格比较高,并且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品,如彩电、冰箱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的购买力迅速增强,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农户对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已逐步从简陋、实用向高级享受的方向发展,各种时新的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一)部分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耐用品从无到有,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包括彩电、洗衣机、移动电话等的许多时新用品迅速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尤其近几年来,部分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

百户家庭耐用品拥有率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概况的基础性指标。据*年我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年报数据显示,百户拥有率超百的有:自行车、移动电话和彩电分别占225%(其中电动自行车占27%)、173%、117%(其中接入有线的63%),自行车和移动电话的使用对于所占劳动力人数来说在我区基本接近饱和已经步入更新阶段。介于50—100之间的有洗衣机、电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影碟机等分别为80%、51%、58%、和65%,处于旺盛的消费增长期。(详见表1)

表1:

20*年*区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一览表

抽中点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吸尘器微波炉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生活用汽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电#接入有线黑白电视机摄像机影碟机照相机计算机

耿集103215620225151138

汴东8111311648231168

泉东10521282545718104101

大路96215625391724135131

湖里109410195677105422

姚庄117244302211715156

合计483192223351351628135104703813933

百户拥有率80511533385822527471581731176316555

(二)不同时期购买耐用品品种和档次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我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生活仅仅处在温饱阶段,购置耐用品很少,以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为代表的老“四大件”在那个时候都属于奢求,农户拥有的并不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迅速走进农家,农村耐用品市场的消费潜能开始凸现。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老“四大件”在我区农村开始退出主要市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开始普及;90年代后期,彩电、洗衣机、摩托车和电冰箱又成为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进入本世纪以后,热水器、空调、移动电话和家用电脑等新型高档用品又成为农民朋友的新宠。添置耐用品档次不断提高,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高档耐用品进入农家,既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又提高了生活质量,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

(三)时尚耐用品不断出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和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与时俱进”,农村住户耐用品购置的变化也证明了我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不断提高这一特征。

家用计算机从无到有,20*年我区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5台,空调机、抽油烟机、微波炉、电磁炉分别为15台、3台、3台和38台,移动电话173部,彩电也从普通发展到数码和液晶。家用汽车再也不是城里人的专利,*年我区农村居民百户拥有生活用小轿车一部,昔日只有城里人才使用的耐用品已经逐渐走进农村居民家庭。

二、农村市场购买力需求分析

初步核算:20*年全国和江苏省GDP分别突破30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2.5%。按当年汇率(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8346)折算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700美元,*区为3106美元,占全省比重为54.5%。

20*年,全国和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1.3:48.6:40.1和6.9∶55.0∶38.1,*区为8.6:55.9:35.5。区域工业化进程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低4.6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第三阶段现代经济发展理论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可以划分为低收入阶段(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温饱阶段(以轻纺工业为主导阶段)、小康阶段(以公共交通和廉价住房等为主导产业)、中等富裕阶段(以小汽车及较高级住房等为主导产业)和高富裕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等五个阶段。初步判断,目前我区处在小康阶段向中等富裕阶段过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决定未来农村市场购买力长效增长机制,我区未来农村市场购买力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一)从支出角度看:

20*年,全区涉农行政村122个,总户数10.16万户,总人口36.24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比重74.6%。据全区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5000元的户占农村总户比重为75%,其中超过8000元的所占比重为17%,这部分户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强烈,随着收入的增加,已经具备了很大的现实购买力。20*年,全区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生活消费人均支出181元,比上年增长33.9%;总购买力达6560万元,占城乡居民新增储蓄余额比重仅为8.3%。今年,受居民预期收入心理压力和物价回落双重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全区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生活消费人均支出增幅在15%左右,人均支出2*元,总购买7538万元,按国家家电等耐用品13%补贴标准计算全年财政专项补贴将达980万元。

(二)从耐用品拥有角度看:

1、黑白电视机百户拥有1台,全区农村总户数10.16万户,如完全更换需彩电1016台,总价值约203.2万元;电冰箱百户拥有51台,缺口49台,达到饱和全区仍需49784台,总价值约9956.8万元;洗衣机缺口20台,全区仍需20320台,总价值约2032万元。如此推算我区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品消费潜力仍有很大空间。

2、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年末,全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汽车百户拥有1辆,初步测算全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汽车数量约在千辆左右,经济学理论的“二八法则”推算,年内新购、更换车辆约为200辆,总价值约2000万元。据住户调查资料,至*年底我区已有约17%的农户达到小康社会收入标准,享受型高档耐用品将率先走进这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家庭。

3、*年百户电磁炉拥有量38台,同比增加16台,增长72.7%,照此发展速度以一台300元左右计算,近两年仅此一项我区就新增购买力1889.76万元。如此看来,物美价廉的时新耐用品在我区农村有着看得见摸的着的实际消费市场。

(三)从储蓄资产规模看:

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2.37亿元,比年初增加7.88亿元,增长22.9%。人均储蓄余额8741元,比年初增加1629元,增长22.9%,增幅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10个百分点,购买力总量达到31.68亿元。今年初国家金融储蓄利率继续调低,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达到近年最低水平,储蓄利率的降低一定伴随着消费利率的增加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增长,储蓄的增加和金融利率的降低,一增一降共同的拉动,必将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对我区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耐用品消费市场趋热升温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若从增加储蓄中拿出10%作为即期消费,人均增加消费162.9元,全区农村将新增购买能力5903.5万元。

(四)从消费心理上看:

近期,在对全区农村居民住户60户的电话随机调查中发现,能够引起农民购买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量入为出,确实拥有购买力才买的占47%;二是邻里带动,观望攀比心理才买的占37%;三是物美价廉,目前购买比较划算才买的占16%。

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我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并且国家逐年加大支农扶农政策力度,但就总体而言,相对于城市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受收入水平和传统消费习惯心理的影响,借贷消费在农村仍没有出现,农民在购买耐用品时普遍注重廉价和实用。往往要求价格低廉、耐用性强,而对商品的品牌、包装、式样等外观因素相对不十分看重。很多在城市里已经滞销的耐用品,因为其经济实惠,仍受农民欢迎,在农村大有市场。

影响农村居民购买耐用品的因素不仅有家庭收入水平,而且其生活习惯和邻里之间的带动作用也不容忽视。从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区湖里调查点电冰箱和太阳能热水器10户拥有率分别达到90%和100%,而同样耐用品在汴东调查点10户拥有率分别为10%和10%,即使考虑经济收入的差距和部分抽样误差的原因,但是存在集中消费的倾向却是相当明显,这与邻里相互之间的带动是分不开的。

三、影响耐用品走进农家的因素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着力点。在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政策下,开拓农村耐用品市场、改善农村耐用品消费环境、发掘农村耐用品消费潜力正当其时。无论从部分耐用品占有比例还是从使用的升级换代上看,目前我区农村居民耐用品购置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但是,制约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发展的诸多因素仍不容忽视。

(一)购买力不足。

购买力不足是制约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关键性因素,受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生产规模缩小,减薪裁员,影响收入的因素增多,农民对未来一段时期的收入增加的压力增大,增收信心受挫,现期消费勇气减少。受城乡之间经济和收入水平差距的限制,农村的消费仍以传统节俭型为主,价格往往成为购买耐用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物美价更要廉。据全区六十户住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区农村居民部分耐用品虽然拥有率不断上升,但是从商品价值和功能上来看低档型居多。虽然都叫洗衣机和电冰箱,农村居民购买的价格,洗衣机大多在600元/台,电冰箱多处于1700元/台,同样名称耐用品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购买价格相差甚大,功能大大不同,并且买来后为了省电和受日常肉食消费,“伙食标准”的限制,洗衣机、电冰箱等闲置较多,很多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

信贷消费在农村尚未得到开发。高、低收入不同的家庭购买力悬殊很大,部分家庭对大件耐用品的消费能力还存在欠缺,单靠自己积累还需要一段时间。农村的信贷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并且缺少信贷抵押条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农民缺乏生活的安全感,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大大限制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

(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制约。

关注农村消费,其实农村的消费趋势也折射出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的变化。在农村即使拥有了一定的购买能力,但是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综合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对部分耐用品在一段时间内仍不会有多少购置,像吸尘器、摄象机等耐用品在我区农村一时还很难拥有市场;另外,由于农村传统的炊事习惯和就地取材的廉价方便,抽油烟机等炊事用具大规模进入农家还需要在农村进行一场不小的“炊事革命”。农村居民的生活传统更改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综合消费环境差。

一是耐用品的售后服务差。农村商业网点配套服务相对于城市仍有很大距离,在我区乡镇市场,耐用品售后服务不及时,很多甚至处于空白,部分较高档的耐用品虽然买得起,但是坏了维修起来却十分不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消费需求,成为制约高档耐用品进入农家的很大障碍,售后服务渠道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电网不稳,电价相对偏高。从实地调查发现,我区部分农村地区农电线路还不够安全,电网不稳,停电次数较多,有线电视信号接收较差,限制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

四、相关对策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中国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政策从12个省(区、市)全面推广到全国。据有关部门统计,在许多大中城市近乎饱和的家电消费,在农村则是严重消费不足,农村家电消费水平整体落后城市10年以上。随着今后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必将不断增长,耐用品在农村市场还有很大的消费空间,在消费上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其必将成为拉动我区消费市场活跃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一)有效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量入为出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特征。收入虽然不是限制农村消费家电产品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根本原因。因此,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保证农业持续增收,利用近年国家支农、扶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既有利于农业丰产丰收,又有利于农村居民从农村基建项目中增收,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经济大发展。

增加工资性收入主渠道。根据住户调查资料*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759元,同比增长15.3%,占纯收入比例为56.5%,工资性收入成为我区农村居民增收的主渠道,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贡献比重逐年提高。据实际调查显示,有工资性收入半工半农的家庭,其生活大多处在较好的水平,购买力强。因此增加农村居民就近就业机会,多辟工资性收入主渠道,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培育未来增收信心,对增强农村居民耐用品购买潜力致关重要。

在提高未来增收信心的基础上,规范和建立农村信贷体系,给农村居民提供增加信贷条件的政策支持,帮助和鼓励信贷消费的发展,使有能力接受信贷消费的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快速升级,形成当期购买力。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生活消费安全感,使农村居民从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鼓起消费信心。

(二)大力改善综合消费环境。

一是健全农村商业销售网点,把超市、连锁专卖等现代零售商业经营网络继续向乡村延伸,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售后服务,方便维修,消除农村居民购买耐用品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对农村家电等耐用品市场监管力度,净化农村商品销售市场,严防向农村销售低劣、处理产品,让农民足不出镇也能买到高质量商品。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适当降低农村电费价格,稳定有线电视接收信号,目前农村平均生活电价与城市相比仍有下调空间,如果把电价的下调和提高家电销售的贡献作比较的话,短期内下调电价必将极大地刺激农民购买家用电器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家电市场销售的旺盛。

(三)创新营销策略,积极引导和鼓励婚嫁消费。

市场分析报告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hg6”为你整理了这篇发改委价格监测分析中心市场调查巡视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据我委市场调查巡视和监测数据显示,本周我市除鲜猪肉价格小幅下降,草鱼价格小幅上涨,蔬菜价格涨跌交互外,其余品类价格基本稳定。具体情况如下:

一、粮油价格基本稳定

早籼米、晚籼米、富强粉、标准粉价格分别为每500克2.3元、3.0元、3.0元、2.5元;对比上周价格所有品类价格均持平;同比率分别为上涨9.5%、上涨7.1%、持平、持平。

花生油(一级桶装、5L)125元,大豆调和油(一级桶装、5L)53元,菜籽油(一级桶装、5L)75元,大豆油(一级桶装、5L)60元;对比上周价格所有品类均为持平;同比分别为持平、上涨6%、上涨25%、上涨9.1%。

二、土杂猪、土杂仔猪价格基本稳定

良种猪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850元、土杂猪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1250元;对比上周价格良种猪、土杂猪价格持平;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00元、下降250元,同比降幅分别为45.2%、16.7%。

良种仔猪价格为每500克57.14元、土杂仔猪价格为每500克35元;对比上周价格良种猪仔、土杂仔猪价格持平;同比降幅分别为46.6%和50%。

三、鲜猪肉价格小幅下降,草鱼价格小幅上涨,其余肉禽和水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鲜猪肉、鲜牛肉、鲜羊肉、鲜鸡肉、草鱼、鲤鱼价格分别为每500克14.5元、45元、52元、11元、9.2元、5.0元,对比上周价格除鲜猪肉下降0.5元,草鱼上涨0.4元外,其余品类均为持平;同比分别为下降37%、持平、上涨30%、持平、上涨15%、下降16.7%。

鸡蛋价格为每500克5.2元,对比上周价格持平;同比上涨33.7%。

四、蔬菜价格涨跌交互

大白菜、黄瓜、茄子、西红柿、青椒、白萝卜、南瓜价格分别为每500克2.0元、3.6元、4.0元、4.0元、4.0元、2.0元、2.0元;价格对比上周除大白菜、南瓜、白萝卜持平外,其余品类价格均有所变化,其中:茄子下降0.2元、西红柿下降0.2元,青椒上涨0.1元、南瓜下降0.1元;同比分别为持平、上涨20%、持平、下降20%、持平、上涨33%、持平。

五、水果价格基本稳定

苹果、香蕉、西瓜每500克8.6元、3.1元、3.0元,对比上周价格均持平;同比分别上涨43.3%、下降11.4%、下降14.3%。

六、液化气价格基本稳定

液化气价格为每公斤6.08元,与上周价格持平,同比降幅21.5%。

益阳市发改委价格监测分析中心

上一篇:人员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岗位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