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1 22:01:07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公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引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学术界更多地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研究集中在了经济学和教育学上,从供给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理论入手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在我们千辛万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本质的回归程度,那就是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大众的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本质是什么?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来溯源大学本质如何能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另辟蹊径?相信这就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

自古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公民社会叫做“Politike Koinonia”开始,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社会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直至哈贝马斯运用“公共领域”来阐明对公民社会的认识,以及后“公民社会”概念的迅速转换和流行,“公民社会”理论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正是缘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建设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意义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家—经济—市民社会”三分法来进行阐述和研究,也就是强调文化领域作为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列的单独一个领域的独立性,这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轨迹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及其组织机构——大学,在现代成熟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是由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其核心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简单概括,公民社会与高等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大学是公民社会构建主体——公民的“养成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向前的最高精神“引领者”,这正是对大学本质和本职的回归性认识,也是本文成立和展开的核心源发基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中,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现在国际上通常用这一划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数。

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进程中,作为大学两大核心功能之一的合格公民“养成地”功能发挥作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从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9年629万人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9月6日新华网访谈中曾谈到,高校扩招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正是对高等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的公民社会属性的验证和回应,而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归罪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则导致我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坐标发生严重偏离。所以,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一个再认识:看似高校扩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表象迷惑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性的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断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为社会向更高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一)反思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纠缠”导致了什么?

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增加有效需求拉动就业需求到质疑高校扩招“过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到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献计献策。然而时至今日,该难题却依旧未见破解。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奥肯定律将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就业问题归属于经济领域范畴已无可置疑;而通过对大学本质的追根溯源,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属性亦十分明确。如此一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势必出现一个悖论,即将大学作为解决归属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现实同公民社会中大学的本质的严重背离。高等教育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庸俗化”,大学发展严重偏离本质。

大学“不是政府、不是企业。从其宗旨、目标、组织、产品等多方面的属性来看,大学属于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产业化、法人化、私营化等背景和问题,但是,如果从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现代大学是由西方中世纪大学演化而来,即是宗教和世俗知识团体的演化物。

因此,尽管大学时刻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条件,时刻面临会被“政治化”或者“商业化”的可能,但是始终伴随其发展的核心是传播知识,不顾一切追求真理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对大学的认识一旦回归了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与日俱增、在面对高等教育无论怎么改革却似乎依旧受到质疑的现象背后,透射出的问题本质是:大学偏离了其无条件追求真理的本质,却被迫“承担”起了“就业”这样经济领域的“功利性”政府责任,其结果当然是“本末倒置”、问题百出。

(二)反思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在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高校身上,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发展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更是让高校质疑不断,矛头直指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可逆转的发展轨迹中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公民社会”理论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就业问题本质上应归类于经济领域范畴,不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职责人归为大学,这只是整个国家、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第二,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进程中,高等教育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原因归于两大功能:合格公民的“培养地”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公民社会的构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合格公民”。什么是“合格公民”呢?简单说来,就是同时具备“公民身份”和“公民素质”的人就是“合格公民”。而在有效地参与民主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等公民素质养成上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无疑就是高等教育。文化领域的高度发达是文明社会显著标志之一,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对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前行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大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引领社会文化和培养合格公民,解决就业不是其本职。

三、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两点思考

(一)思考一:回归大学本质,重塑“象牙塔”精神

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之所以屡步为艰、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好比“没有找对开门的钥匙”一般,一直处于“错位”状态。从“公民社会”理论来看,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清就业问题的经济领域实质和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和本职,改变围绕就业“指挥棒”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把本就不该属于大学本职的就业问题卸下,理清高等教育同经济的“纠缠”,避免“不伦不类”,实现大学本质的回归,重塑大学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最高“象牙塔”精神,将注重研究和创新、独立和自由的“大学之风”发扬光大,让高等教育在成熟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发挥应有功能。

(二)思考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本文至此之前的论述似乎让人不免产生一个疑问:高等教育难道就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任何关责?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高等教育质量该怎样进行有效监督而又不影响其本质发展才是重点。

公民社会是凸显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民主社会。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思想开始,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的“重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成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形成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就该同其核心地位“一贯到底”。如此一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开拓另一种思路:一方面,将大学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责任人”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让高等教育回归本职;另一方面,从成熟公民社会中寻找解决之策:既能对大学起到质量监督又不怕破坏其独立、自由属性的公民社会核心载体——非盈利组织首当其冲。因此,通过民间认证机构的“第三方性”的充分发挥来监督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责任人”——经济领域解决途径的相互配合,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必定会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翻开崭新一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Paris 26th-29th June,1973.63.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拉动就业的疲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运用PEST模型对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宏观就业环境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从2001年的114万[1]增加到2011年的650万,高校毕业的就业环境也从一个“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帮助高校毕业生认清就业环境、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运用PEST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宏观就业环境分析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PEST模型简介

PEST模型分析是指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主要通过对对政治因素(Political Factors)、经济因素(Economic Factors)、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和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这四大类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PEST模型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态度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等;政治、法律环境实际上是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的一组因素。

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说: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该法第二条明文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009年3月18日,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20条新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010年10月22日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等。

从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的种种举措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国家政府的巨大重视与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治法律环境不断优化。

2.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系列能够影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水平的GDP增长水平、经济发展趋势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白分点。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而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弹性大约是0.3至0.4。[2]2011年,由于受后金融危机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我国的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预期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减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薪资待遇、就业饱和度、行业前景等一系列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以及省会城市经济发达,薪资待遇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西部以及边缘地区急需人才,但无人问津。同时,就业单位性质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突现,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考试的高校毕业生急聚攀升,很多地方出现“千人一岗”的激烈竞争场面。但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对求职者翘首期盼,却无人问津的局面。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受中国传统文化、“统包统分”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包当“国家干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在工作岗位、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对目前就业市场上有利于“买方市场”的总体态势没有一定的认识。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很苛刻。

当代高校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宠爱,独立思维、独立意识比较差,做人做事比较自我,普遍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岗位、期望的行业缺乏了解;毕业生在实践中动手能力差,造成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欠缺。

高等教育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导致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匹配,造成供需失衡;高校办学模式雷同,缺乏对于就业而言尤为重要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能级结构失衡。[3]

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中有近30%的贫困生,其困生比例也达到了10%~15%,这些毕业生对贫困有深刻的感受[6],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一般吃苦耐劳,但自信心缺乏。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当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技术环境就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造成学习成绩的大副下滑、沟通能力的缺失。但网络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大爆炸,让信息交流更快捷、资料查询更方便,也给高校毕业生的自我充电提供了便捷的环境。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高校毕业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

三、基于PEST模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

1.积极利用政策导向,实现就业多元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广大农村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各省、市、自治区和地方政府也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4]尤其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鼓励。针对于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生,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为符合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会。

2.拓宽渠道,搭建就业供需平台

根据历届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相关统计,校园招聘会、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学校推荐、专业网站、亲朋好友的介绍是高校毕业生也主要的渠道。作为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争取多场次多频次的举办校园招聘会、宣讲会、视频招聘会,构建企业、学生一体化信息平台。

同时,校友是社会资源中很重要的资源。遍布五湖四海的校友,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让用人单位对母校人才产生认可和一定的倾向性,同时发挥中介渠道的作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就业的桥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5]

3.加强调研,按需培养人才

作为高校,要不断加强人才需求的调查,充分做好办学周期内人才需求的预测,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来拟定专业的设定和招收的人数,从而避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的发生。要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多方面、多角度培育自己的特色人才。要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4]

4.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中“双困生”的就业帮扶

“双困生”是指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把择业当做自己以及整个家庭告别贫穷的最佳机会。他们对需求层次中的“安全需求”比较重视,希望能有稳定的来源和收入,要求工作和生活比较有保障。同时,自卑通常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困扰,对他人的言、行往往敏感度较高,对“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有强烈的渴望。鼓励他们从基层做起,保持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以尽快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6]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复杂的宏观就业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创业促进政策,但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高校毕业生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找准定位,充分利用外部有力环境,克服自身优势,实现好就业,就好业。

参考文献

[1]辛燕.基于SWOT分析的80后毕业生就业能力规划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0(3).

[2]马恩,宋爱忠.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变量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3]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4]李正军.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略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郝月.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毕节试验区;多党合作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91-02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毕节试验区的创建及发展思路

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并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当时贵州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口压力极大,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生存压力迫使农民陡坡开荒,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无限制的平面垦殖使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大、耕地破碎、植被稀少。陷入“越生越多、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人与自然严重对立,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并伴随人口的剧增愈演愈烈。联合国有关组织把毕节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与当时全国启动的改革试验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同志非常重视以创新的思路开展试验区工作,他强调指出:“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就要针对全区有300万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现实,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加快资源开发,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要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实现,那就说明试验区的任务没有完成。” [2] 这一明确的发展思路及决策,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毕节试验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发与扶贫并重,开发是为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扶贫是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转化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建设是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举措,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口控制则以人口数量控制为突破口,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试验区三大主题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是把发展看做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通过开发扶贫探索经济建设、生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整合;通过生态建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人口控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进步,根本目的是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贫困地区的贫困、生态、人口问题统筹考虑,并制定完整的治理方案在大范围内实施,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中科院研究员、经济学家薛永应教授在评价试验区时,把这一超前的探索和实践称作“党的十六大以来多次强调的科学发展观的雏形”[3]。

三、毕节试验区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共同富裕和整体正义,它强调的是在发展中要全面地、广泛地实现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是试验区整个工作的指导思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五子登科”的生态建设新模式,成为毕节试验区综合治理、科学开发的主要方向。

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

二十多年来,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素质提高并重的措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全区产业结构实现了从“ 一二三”排序到“二三一”排序的历史性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3.4亿元,产业排序为“一二三”。2009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64.2亿元,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3.02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84亿元。二十多年间,毕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从倒数第三跃居正数第三。

二是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7.26%。各种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基础支撑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

三是绝对贫困人口从345万下降到49.89万(2007年底数据。贫困线提高后的低收入人口2008年为112万)的巨大变化。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转变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扶贫成效显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82元上升到2009年的3 100元。全区人口少出生近14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30万的巨大变化。从试验区建立前的1987年,到试验区经过21年改革发展的2008年(2009年未收集到数据),全区粮食产量从103.83万吨上升到262.62万吨,全区人均占有粮食从179公斤上升到353公斤,全区粮食基本实现了总量的富余。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日益融汇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四是全区新建公路11 41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5 894公里,是1987年的2.6倍。完成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994公里,等级公里增加到6 346公里。内(江)昆(明)铁路威宁段121公里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毕节无铁路的历史。

四、毕节试验区是多党合作的成功典范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始终把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作为着力点。民建中央引资232万元,在毕节地区修建和改建学校18所;民进中央在试验区及金沙县实施“教育西行”计划,培训教师;致公党中央引资在毕节设立资助贫困学生奖学金,援建毕节特殊教育学校;九三学社争取国家部委资金,为农户举办科技知识培训;农工与大方县政府联合成立“前进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先后举办了经果林管理技术、茶叶栽培加工、耕牛改良等农业综合实用技术培训计49期;台盟中央集资10万元、其他捐资128万元,在赫章县援建中学10所、小学123所……二十多年来,中央统战部、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为试验区直接投入资金1.21亿元,引进资金4亿多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培训干部1.75万人次。毕节试验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党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程序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在基层层面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形成了“团结合作、‘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各派的智力优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体制机制,把各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毕节试验区实际上是国家探寻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践,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它的建立,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喀斯特地区各族群众改造世界实践相统一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列,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成功探索,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先进文化鼓舞和激励各族人民重塑山河、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 [4]。在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及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等战略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先期探索。

五、展望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及影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毕节试验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但是,“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区位劣势正在变成西部大通道的优势,富集的资源正在转化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正愈来愈吸引着外界的目光。着力优化各种有利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试验区人民要抓住机遇,奋起直追,不等不靠不要,自主自信自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勤劳致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2].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R],1988-06-08.

[3]李陈续,王晓樱.毕节试验:实践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3-18(9).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深入研究高校恩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创新,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心理、就业等问题逐步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热点问题,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教育部门对网络信息传输方式和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总的来说应该注重以下的工作原则:

1.确立“ 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所谓“ 大”,一是要把整个网络都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争论的空间;二是要把大学生的现实社会环境也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和系统结构中来。

2.用系统的思路整合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偏重于“中观”层次( 如校园网站) 的建设, 任何单一网站无法做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应首先考虑自身特色。其次,考虑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态原则。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原有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进而引起舆论生态和结构的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跟上发展, 显现出一种动态结构态势。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除了要具有一般思想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还要具有信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信息素质”,善于通过网络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需要四方响应,发挥优势正确引导,通过网络形成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干预的格局。

二、复杂社会关系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大学生自我伤害和互相伤害的恶性事件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随着大学办学的开放化,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都能在高校找到缩影。大学生不够成熟的心理还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使得一些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把“健康的心理与成才”等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推进心理咨询工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设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咨询常态化,以此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调查档案。不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调查档案,排点“帮扶”对象。

4.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开设心理健康网站或是论坛,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窗、校刊、校报等有效媒介普及有关知识,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三、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主要原因有: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不容乐观。二是高校专业的调整和学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三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不良的心理误区。部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好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针对毕业生思想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毕业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2.加强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要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辩证地看待就业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同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马立梅.浅谈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科技信.2013(13)

[2] 胡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谈[J]. 经济师.2012(7)

[3] 陈军.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好转将是缓慢的过程。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必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切实抓好高职院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也是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的形象概括。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金钱看做最高价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这不仅给即将进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处于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失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要面临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高职院校自身应加强学校的小环境建设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彻底改善。

2.金融危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形成大学生群体意识。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和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知识教育,不适应时展要求这引起了大学生思想上的巨大震动,动摇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致使他们对党和政府能否控制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信心不足,甚至有学生已经怀疑,过去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市场导向是否恰当,加入wto是否过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现实的需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新主题。

3.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2008年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也被卷入到这场金融风暴中。由于不少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求职困难或起薪过低的窘境。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毕业求职大军预计将达63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与此同时,受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对就业的恐惧,对经济来源的担忧,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对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产生动摇,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压抑、空虚、烦躁、悲观、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兴趣消退,学习行为被动的现象,严重的还出现心理失衡、思想极不稳定的情况,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多年来全球经济超速发展不平衡和过度的经济泡沫所造成的,但这些解释都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长期积累引发的,也就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不过这次危机间隔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危机间隔的时间长,其表现形式也与以前不同而已,但其实质并没有不同。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机遇,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必须从根本上找到规避、防范、克服金融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建立防范危机于未然的制度性、长效性的规避防范体系。最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教育学生沉着应对危机,树立起必胜的信心,相信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2.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形势,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直接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扩张与思想渗透的双重挑战。首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扩张的挑战。其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直接面i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经济、科技、信息为载体或渠道,积极向我国推行其自以为公正的法规,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向高职学生扩散西方思想与价值观念,大肆鼓吹普世性价值,炒作“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论调,妄图借助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打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将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和价值标准扩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而主导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还利用各种手段推卸责任,企图把金融危机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更把全球失衡和中国顺差视为危机的起因。在西方国家这种强势推进与顺势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给予正视和应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对社会各类群体的职业生活影响非常大,而且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但我们也要告知学生,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包括政府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振兴经济,扩增就业岗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到西部边远山区建功立业,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参军献身国防等等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同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而且有利于毕业生用理性思维分析和思考客观经济形势,正确看待目前面临的就业困难,增强应对就业形势压力的能力。其次,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压力,我们要变危机为机遇,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自身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降低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加强自主创业意识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学会在危机中成长,明确未来发展走向。

4.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社会、高校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共同来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而作为学生最为主要和重要的学校在学生的就业方面给于正确的疏导,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就业方面的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毛泽东提出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十分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三大改造使我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伴随着当合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毛泽东反复强调,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是毫无疑问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这个历史背景下,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历史地继承了党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而且结合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这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有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理论。江泽民在总结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新世纪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分析

(一)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由于现实的压力和对职业的片面观点,很多的大学生在就业毕业之间首先选择的就是国家机关或者是事业单位,而对于基层的和生产一线的工作并没有兴趣,对于民营企业也没有什么兴趣,现在我国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人数确实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淘汰率极高,但是这并没有阻挡毕业生前往国家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就业的热情。还有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的专业和知识,如果进入生产一线就很亏了,就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辛辛苦苦读的大学,而有些即便是找到工作,也对工资的期望值和社会给予毕业生的工资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待遇的不如意让他们在工作上也也挑三拣四、错失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差

在根据资料显示,在将来您最希望通过哪种途径就业的问题上,有一大部分学生很希望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业。有的毕业生就想依赖父母和其他社会关系来找自己的工作,自己坐享其成,而有的毕业生就只是想通过参加考公务员来找到自己的工作,有的毕业生甚至不愿意去找工作,心甘情愿的去当“啃老族”,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毕业生本身心里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去吃苦,就只想找到安稳的轻闲的工作,缺失了很大的主动去找工作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上观念偏差

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地域方面只是喜欢比较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却很少喜欢去西部失去和欠发达的地区,他们不喜欢西部边远地区的艰苦条件,虽然国家的政策一直向西部地区倾斜,但是还是没有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另外许多大学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去贡献给自己的家乡,嫌弃自己家庭的贫穷和落后,没有信心和勇气去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形成了在招聘会上,来自西部和偏远山区的企业少有人问津,而部分毕业生却又“无业可就”的局面。

三、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的事情上,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发挥自己的有效性。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健康与否,与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其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每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当社会现实和自我就业愿望存在差距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造成心理上不可弥补的创伤。不少的大学上是从寒门考进大学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占全家很大成分的,因此身上带着全家人的期望,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更会对这样的状态失去平衡,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抓紧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始终把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由于心态失衡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让大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学会自我调试,磨练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在我国各个时期显示出了他自己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就业的选择上也不再是单一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要让学生认识到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就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有明确的认识、并使其具有根据国家政策的颁布做出相应职业规划调整的能力,结合国家的“新农村”战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转换。让所有的同学都知道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来进行择业,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从零开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的教育,也就不能够仅仅局限在专业教育上,而应该着力于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必须使大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力和情感、生理与心理、学习与创新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有效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对求职者除了成绩优良的要求外还需要有极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而政治素质特别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总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很重要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工作本身就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寻求多种途径和手段来促进就业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就业之路。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优秀大学毕业生 高校思政教育 精神反哺

近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又或在企业里面发挥自己的才干,又或自主创业实现人生理想。当他们获得一定成功的时候,则以不同的方式报答母校和社会。

一、优秀大学毕业生含义界定

(一)学校根据在校情况评定的“优秀毕业生”。每当毕业季的时候,学校或者省里面都会根据毕业生在校的表现情况评定“优秀毕业生”。国家有统一的标准,相应每个学校也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制定适合学校内部的评定细则。“品学兼优”这是优秀毕业生最根本的法则,是为选出德智体美综合突出的校园模范。

(二)社会根据对社会贡献程度界定的“优秀毕业生”。当高校学子毕业后,则进入社会开始新一轮的生活体验。经过时间的沉淀,会在创业、从政、教育、科技、文艺等方面展示自己的特长,成为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成功者,将会对社会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这就是社会认定的“优秀毕业生”。所以,“优秀毕业生”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取得成功(在学校必须品学兼优或者在社会上某一方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学毕业生。学校评定的“优秀毕业生”不一定在社会上具有很大作为,一般的毕业生有可能会成为社会认同的“优秀毕业生”。

二、反哺的内涵及反哺社会的方式

(一)反哺的内涵。反哺基本内涵是:指动物长大以后,反过来对父母养老。“嗟斯乌之克孝兮,心识养而知慕;同蓼莪之报德兮,怀凯风之至素;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简而言之,反哺即是对本身具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或者社会的一种赡养和反馈。

(二)反哺社会的方式

1.物质财富的反哺。不论是对父母、母校或者社会,主要的反哺方式是物质财富经济方面的反哺。作为子女最直接的反哺是用金钱多少来作为衡量标准;作为优秀学子直接的反哺是出资成立奖学金、修建教学楼、图书馆、学校等。这是从物质方面回赠了父母、母校或者社会。

2.精神的反哺。在精神方面的反哺似乎还更加欠缺一些。父母可能更多希望自己的子女常回家看看,或者时常可以互通电话,父母这些希望不是束缚,而是关心爱护孩子的同时获得心灵深处精神上的责任与满足。精神反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精神反哺:主要指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方面的教育影响;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影响。让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有一个依靠、有一个指引、有一个沟通、有一个榜样。

三、精神反哺的方式方法

(一)知名、杰出、优秀校友(毕业生)论坛。定期的举办知名、杰出、优秀校友(毕业生)论坛(下文中的知名、杰出、优秀校友等亦是优秀毕业生之意),或者邀请这些成功的校友回母校进行经验交流,重大节日邀请杰出成功校友,甚至我们可以开设《优秀校友论坛》课程(可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知名校友论坛通识选修课)。我们利用这些优秀校友的事迹、优秀品德、成就经验对在校同学进行德育、专业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通过这些杰出校友们的演讲报告,能够给予同学们的感动、教育、启示和由此改变观念,树立信心与勇气。特别是学长们在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挫折时冷静的思考、沉着与妥善的处理,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能起到特别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建立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可以分为创业篇、从政篇、教育篇、科技篇、文艺篇等等建立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在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中可以找到和同学相应职业规划的榜样,让更多的同学拥有成才、成功的归宿感。通过纸质、电子文本的形式建立优秀校友簿、优秀校友事迹材料库。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查阅优秀校友事迹,指导自己人生规划,鼓励学生追求成功,是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在开学招生开始的时候:应该与学生手册一起,每一名同学发一本相应大学杰出校友录。相信这本杰出校友录的精神力量无可估量。

(三)优秀校友励志名言、书籍、宣传片。高校的辅导员或者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老师在时间、精力上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拥有一些什么东西,才可以让学生自觉的具有激情、积极性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呢?其实,学生不仅需要现实中的朋友,还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朋友”。高等学校应该拥有自己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励志书籍、宣传片、名言等,通过这些隐性、无意识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精神反哺的作用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爱好、社会热点变化多端,大学生的兴奋点也不断发生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途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优秀毕业生典型的塑造,并使其反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多层面多角度的有效补充。

(二)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转变是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教育反哺正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沟通,互动式、多层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建立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大学生有了精神向导,有了奋斗目标,就会自觉的积极进取,通过学习实践努力向杰出校友前辈看齐。这样的氛围之中,校园事故大大的降低,利于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

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时更新观念,改变以“课堂与说教”为唯一形式的教育模式,以各种创新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多层面、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影响,通过平等、互动式的教育,科学引导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广博的知识,活跃学生创新的思想。充分挖掘、开展、利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反哺,让优秀毕业生成为在校学生的一种精神领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前进榜样。

参考文献:

[1](唐)徐坚等著.《初学记》3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732――733页.

[2]四川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2011)[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3]郭莉.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反哺作用研究[J].学理论,2009(12)

[4]史和平.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任“村官”的做法和成效[J].党建研究,2007(08)

作者简介: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篇8

 一、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识水平

         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我坚持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从xx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于xx年至xx年自修了山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四门基础理论课。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系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十六大精神和xx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增强了党性观念,坚定了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为实现xx奋斗终身的信心。现在,为进一步提高自己,我又于2001年考取了博山区委党校经济管理本科班,继续深造。

二、立足本职,狠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而且坚持理论指导实践。自己作为公司政工科科长,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先进的同志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注意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办好企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公司绿巨人纯净水厂开业前夕,广大职工不怕困难,日夜奋战,齐心协力,无私奉献,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此,我及时进行总结,在市供水系统政研会上发表了《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开辟以水养水、发展三产战略》,将公司的成功经验和职工中先进典型进行了大力宣传 ,收到了极大的轰动效果。同时,狠抓公司的对外宣传工作,专门成立的宣传工作小组,签定宣传工作计划责任书,组织对外宣传。几年来,公司的对外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发表各类稿件一千余篇,收到了较好效果。自己撰写的《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以及《当前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认识》等论文先后在市供水系统政研会上获奖。 · · · ·

三、严于律己,为供水事业积极奉献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