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21:10:35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1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海洋区域,海洋也是发展我国经济空间的新途径之一。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态文明目标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对策未来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海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不断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人们不断提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大背景下,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尤为突出。这也从根本上反映出合理科学的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目标,具体分析研究如何做实做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下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也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具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尤其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交汇互通的文明,也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以来最高级的一种文明。但是在这种生态文明的环境背景下,我国目前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仍旧形势严峻,它具体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环境污染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进入到海洋的污染物无法通过海洋环境的自净机制进行彻底自净,从而形成大量污染物被滞留在海洋中,海水质量不断下降,造成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洋环境被污染。举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环境污染案例,就是我国山东省青岛市在2008年发生的近海海域浒苔污染。给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这次污染发生有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海洋开发的不合理和海上石油污染[1]。

(二)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摆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中也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重中之重,正是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重视,生态保护理念宣传不到位,导致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

(三)海洋环境治理工作有效性低现阶段在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就是政府部门。然而在不断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人们不断提高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在海洋环境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首当其冲的便是法律基础薄弱。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是欠缺的,尤其是针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我国的法律法规在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诸多硬性规定,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上受到许多限制。

二、生态文明目标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提供了思想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会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功治理了海洋环境污染,生态文明理念也会随之相应提高。因而,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政府或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宣传。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或者街道社区也可以组织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知识讲座等活动,将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向更多的人传播出去,加强人们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2]。

(二)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体系首先,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制定更加严格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比如可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关于环境保护法的修正草案等等。其次,国家和政府到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上提供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并对其加强管理和利用。比如到2024年北京市在防霾治霾工作上的总投资将超过8000亿,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拨款利用,并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比如,国家可以把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政府绩效考核相挂钩,在对政府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时,除了要像以往一样重视经济的发展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重注意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成效。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纠察力度和问责制度,对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产生重大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要给予一定的党纪处分,并且要就责任追究到底,强化部门领导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明确其有关责任。所谓“人多力量大”,除了政府部门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上要加大出拳力度之外,还可以让社会各界人士也都积极加入进来,同时注重加强环境保护组织的专业化。比如说可以让海洋环保组织实行信息公开化管理,将自身的管理工作全部放到网上来接受社会各界的有力监督,从而提高组织透明度,平时注重加强在海洋环境知识领域的学习,这是做实做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来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集合全社会的智慧早日解决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3]。

三、结论

总而言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必须尽量加快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在加强对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走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海洋经济飞速、蓬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和谐、舒适的海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炜宝.生态文明目标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曹宇峰,孙霞,于灏,林春梅.浅谈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1:104-108.

[3]蔡文恬.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传播,2012,22:97-98.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2

11近岸海域水文动力环境改变围填海项目建设是要按照“先围后填”的原则,通过在工程修建海堤、围堤、护岸等永久性水中构筑物将填筑区域与海相隔,然后通过推填、吹填等方式形成陆域。新建的海堤、围堤、护岸一般即为新形成的海岸线,此类岸线多为笔直或呈弧形,与原有自然岸线相差较大,邻近海域的潮汐、波浪都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区域的水动力、泥沙冲淤、地形地貌等。如郭伟等[6]发现经过20年的围填海,到2000年深圳西部海岸滩槽演变剧烈,伶仃洋海岸地区纳潮量减少20%~30%,深圳湾纳潮量减少15.6%,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影响;大连市于普兰店湾、复州湾和大窑湾内部进行大面积围填,使得水动力条件不断减弱,海域淤积严重,进而丧失海湾属性[7];厦门西海域和同安湾开发直接改变了海域潮流运动特性和水动力条件,大大减少海域纳潮面积,出现明显的淤积现象。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甚至可能影响到项目所在海湾的纳潮量和防洪排涝,对沿海城市处理风暴潮和内涝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产生风险隐患。

12沿岸海域生态系统受损围填海占用的是海洋空间,是将海洋变成了陆地,作为海洋的“原住民”———海洋生物所受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迫使游泳动物举家搬迁,浮游动植物随波逐流,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生物大部分遭遇灭顶之灾,红树林、芦苇等环境敏感湿地植物被砍伐填埋,从而丧失了生态调节功能,区域生物的种类、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演替[9],这种变化和影响会通过生态链、食物链逐渐延伸到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和沿岸浅海生态系统,而且其影响程度和结果都是不可测的。如胶州湾沧口潮间带的生物种类从60年代的141种锐减到90年代的不到10种,且在2007年的海洋生态系统评价中被评为亚健康。

13滨海湿地生态和景观破坏滨海湿地除了在净化海洋、降低海洋污染、防治海岸侵蚀方面有重要作用外,芦苇、红树林等滨海湿地也可为丹顶鹤、白鹭和黑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地及迁徙的中转地,独特的、优美的滨海景致和自然风光,也是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自然、促进身心健康的首选。可是当大片滨海湿地被围填海项目占用后,原有的自然景色风貌必然消失,原有的自然岸线变得趋于平直,曲折率大幅降低,使得高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向低生态功能的半自然或人工景观转变,沿岸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生境的自然性下降或丧失,生态功能衰退,严重的则造成珍稀物种的消失。兴化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围填海,滩涂湿地景观生态人工化和破碎化日趋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严重衰退;马玉等通过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调查发现受滩涂开发与围填海等的影响,珠江口滨海湿地围垦严重,使得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湿地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14渔业资源受损滨海滩涂潮间带、河海交界、沿岸海域是主要经济鱼类、虾蟹和贝类的产卵场或栖息地,围填海工程建设导致滩涂面积大幅减小,海岸带的自然生态平衡和鱼类洄游规律被打破,海洋渔业生物因生境遭到破坏而无法生存,尤其是各种水生生物的幼卵会被覆盖掩埋,使得渔业生物资源大幅减少甚至灭绝。舟山群岛作为我国四大渔场之一,近年来受大面积围填海影响,渔业资源锐减;被称为“中华蚬库”的大连庄河市蛤蜊岛附近海域生物资源亦因连岛大堤的修建,生态系统被破坏而彻底消失。

15海水质量下降海湾内围填海工程导致纳潮量减小,使得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变差,降低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削弱了海水的自净能力,从而也引起水环境质量下降。胶州湾海域因受围填海养殖的影响,富营养化指数在20世纪60年代为0.03,本世纪初已上升至2,赤潮发生频率也日渐增多。根据海洋环境调查结果,泉州湾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近10几年来亦有大幅增加,富营养化问题依然严重。此外,围填海工程在建设期间涉及修建围堤、取沙、海上吹填、陆域推填等工艺,施工过程中泥沙、油污等或多或少的将进入海洋,影响到海洋环境。项目建成投产运营后,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废弃物又将是海洋污染的一个来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围填海使沿海地市的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较低成本快速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不过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螺旋式发展,上述问题又逐渐转变成制约海洋经济继续向前的“瓶颈”,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措施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1切实优化用海项目产业布局要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确保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就是说要协调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从优化结构、保证重点、合理用海、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建立海洋产业布局,提高各级政府对围填海工程建设规划的宏观调控水平,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防止粗放型用海造成的过度开发利用,对规模性用海项目在运营后的排污处理、防洪防涝做统一考虑和规划,做到合理选址、达标排放,降低用海项目叠加和累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容量压力增大。

22开展用海项目不可行性论证评估虽然围填海项目在申请用海之前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环境评估等工作,但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政治经济利益面前,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利益交换甚至申报虚假项目等情况并不少见,更遑论在项目立项后改变用途,项目运营后造成环境污染等。因此,有必要针对某类大规模围填海项目开展不可行性论证,深入研究项目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的风险,论证评估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和环境代价,以供海洋行政主管单位综合考量决定。

23加强海洋环境动态监视监测和监管围填海项目建设涉及海洋生态、海岸地貌、水文动力等多学科多专业方面的工作,且在项目运营后带来的风险尚不可测,为保证其不会对海洋环境形成污染和影响,对某些重特大型围填海项目,从建设之初就要实施动态监视监测和监管,对于变更用途的进行严肃查处;对于施工或运营后对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的,及时纠正甚至关停整改,同时通过在项目周边布设固定的监测站点,定期进行生态环境调查,长期跟踪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24建立区域海洋生态预警机制在某些典型的、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海域可开展敏感指示生物研究,加强对环境质量出现明显变化时的监控,建立区域性海洋生态预警机制,当出现恶劣影响或污染时,能及时地、有组织地开展应急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评估结果能及时提供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决策者,为其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依据,同时能及时通告社会民众,降低或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涸泽而渔”。

25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各类海洋保护区210多处,面积大约3.3万km2,占海域面积的1.1%,海洋保护区网络已初步建立,下一步要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内加强珍稀物种的保护性研究,加强对海域环境容量的研究、加强对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19],提高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科研水平,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进步源泉。

26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海洋生态文明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或者说是基石,并不是作为政府或者管理者的政绩口号而存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和不断改进,用现代的海洋经济理念和法律制度来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通过海域使用金、海洋生态税的规范缴交和使用,为海域开发利用的科学推进和海域使用管理技术研究提供资金保障,促进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通过加强海洋执法的联动性、交互性,消除行业执法的孤立性,推动和扩展海洋环境保护的范围,通过建立公众参与用海监督的模式或渠道,增强公众参与海洋管理的意识,用广泛的群众路线来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结束语

围填海项目仍将是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仍将会为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而长期存在,仍将是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体现,更应该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共赢出发,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与统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填海工程施工期落实相关事故防范和环保措施,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从海洋空间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出发,坚持走海洋科技创新、科学管理海洋之路,调动地方政府和项目企业的积极能动性、发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力量、发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支撑,多管齐下,多方联合,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 海岛及周边海域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海洋综合管理 风险预防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或岛是指四面环水并在涨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我国拥有6536个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海岛总面积约80km2。海岛四周被海水包围,成因、形态和价值各不相同,但都与其周边相关海域一起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偏重海岛海域的经济开发,而忽视了对海岛海域环境的保护,造成目前海岛海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局面。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近40年来,与海洋相关的法制建设已得到重视,在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基础上,我国关于海洋的综合立法和单独立法陆续出台。一些海洋、海岛和海域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研究成果逐步为各级立法机关所采纳,海域环境保护立法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原因,与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域环境保护立法,尤其是在海岛海域环境保护立法上仍相对落后。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出现了一些适应海洋发展需要的新原则和新理论,例如风险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及生态修复原则等。但我国现行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对上述原则和理论的借鉴和体现还显不足。我国需要将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作为整体,综合考虑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建立立足国情并与世界接轨的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一、我国海岛及周边海域的环境问题

由于海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差、易遭到损害且被认知度不足,一旦受到人为的破坏,就难以或根本不能得到恢复。目前我国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第一,资源开发无序。很多无居民海岛上存在掠夺式的开采现象,采石、挖沙、挖掘珊瑚礁和贝壳堤、砍伐树木和捕捉岛鸟等,都严重干扰和破坏海岛资源。第二,海岛海域生态失衡严重。由于非法开发及陆源污染物的影响,在华东、华南的海岛周围海域赤潮频发,不顾及海岛的环境容量,超负荷接待游客,加剧了海岛及周边海域污染、干扰海岛生物的繁衍栖息和生存、造成了海岛及周边海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失衡。第三,监管不力。海岛具有四面环水的自然特点,这也就决定其与大陆之间交通不便,经济交流不畅,国家对海岛进行法制监管存在困难。我国相当一部分海岛仍存在着炸岛、炸礁,修建实体连岛坝和海岛大面积围垦等严重改变海岛自然属性的行为。

二、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海岛资源全面开发中,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和海岛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加强了海洋、海岛相关立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于1994制定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我国第一部关于海岛保护与管理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于2010年3月1日开始施行,这填补了我国海岛保护法律体系的立法空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一道初步建立起海岛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在规范海洋环境保护行为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国海岛及海域环境保护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尚未成熟,表现在立法上就会出现一些立法空白,例如,严重改变海岛自然属性的行为,海岛及周边海域自然矿产资源的勘探,鱼类资源开发及合理捕捞,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影响海岛海域环境的问题都亟需法规制度建设。

三、思考与探究

在海岛和海洋环境保护领域,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明显不能满足海岛海域环境保护对立法的需求。在国际层面,一些理念和原则被逐渐引入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中。因此,应该放眼世界,针对我国海岛海域环境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立法原则和技术来改良整个海岛及海洋保护立法体系,以达到国内海岛海域环境立法与国际相关先进立法的无缝对接。

第一,在我国海岛海域环境保护立法中规定风险预防原则,以弥补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并逐渐发展到区域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在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获得共识并被采纳,会后发表的《伦敦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风险预防原则。1992年《里约宣言》中的第十五项原则对风险预防作了最为权威的表达 。1990年以后生效的所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性法律文件几乎都就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规定,例如《波罗的海海域环境保护协定》及《联合国跨界与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公约》等。随着风险预防原则在国际及各国立法中逐步被借鉴和采纳,其适用范围也从海洋环境保护领域逐步扩展到环境法的其他领域,并日渐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风险预防原则是近二十几年来国际环境立法中最具创新性,最具影响力,且最重要的新兴概念和原则,现今许多国家在国内海洋环境立法中都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例如《比利时海洋保护法》、《加拿大海洋法》、《英国防止石油污染法》及《澳大利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等。然而,在我国现行环境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岛保护法中都还没有规定风险预防原则,但在2002年10月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风险预防原则已有体现,该法规定建立环境预测和评估机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国内法学界,尤其是在环境法学研究领域,对风险预防原则不乏探讨,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对风险预防原则的基本内容、基本构成和内在逻辑性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阐述和分析。也有学者提出,未来我国有必要在对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时引入风险预防原则。但我国传统“治理已造成损害的环境污染”的环境价值理念与该原则有所冲突,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出“以法为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政策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

第二,探讨将海洋综合管理理论应用于海岛海域环境保护立法之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海域环境保护立法。海洋综合管理是政府对特定海域涉海事务进行管理的高层次形态,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中指出,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有学者对其可行性提出了质疑,因为海洋难以用一种单一的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来管理。我国学者最早于1997年阐述了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客观基础及其与行业管理的关系。海洋综合管理的“综合”是把海洋区域作为一个资源和使用者的完善系统来管理,是国家通过各级政府对海洋的空间资源环境和权益等进行的全面的统筹协调的管理活动,以在整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海洋综合管理的立法框架。此外,对海洋综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适合各个国家自身的特点,例如,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海岛管理中存在一些职责交叉、条块分割以及权力和义务混乱的局面,因而我国有必要调整国家海洋管理模式,建立并实行以综合管理为主,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三,要充分考虑海岛及海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海岛海域环境劣化的现实,开展海岛海域环境修复的立法。我国海岛保护法已提及对遭受建设工程项目破坏的海岛进行修复,但是在海岛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没有涉及海岛及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的规定。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政策提出加强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的同时,应尽早将生态修复作为保护海岛及海洋环境的重点内容进行立法,使得我国海岛海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法律的保障。当然,在海岛海域生态修复的立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选择何种方式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修复需要跨学科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保障相关法律有效施行,制定法律法规的目的还是在于并付诸实施。未来的法律要在加大整治和修复力度,推进景观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海岛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活动,促进海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配合行政法律规定,明确相应机关的权力和责任,切实推进海岛及其海域生态修复。

世界离不开中国,海岛海域环境保护是国际责任,割裂中国与世界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关系无疑是非理性选择。因此,我国在研究制定海岛海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国际公约的各项原则,也要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海岛及海洋立法的成功先例,以国际的视角,从立法到执法尽可能多的和国际环境法形成协调一致。

四、结语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4

一 生态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文学批评领域出现了一场把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推崇“生态主义”认知视角的“绿色”诗意革命。那个年代,人们已经开始担忧日趋严峻的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危机——田园牧歌消逝、机器生化当道、“水球”危机四伏,受此类问题驱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自然应运而生。也因此,生态批评一直把环境问题置于现代性危机的中心。上世纪末,美国生态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布伊尔(LawrenceBuell)就认为,继20世纪最关键问题种族界限难题之后,21世纪最紧迫的问题是地球环境的承受力问题。新世纪初,英国生态批评研究者贝特教授(JonathanBate)例数冰川融化、海水上升、过度捕捞、淡水匮乏、酸雨苯污、牛疯人殃等一系列环境危机后,再次提出了那个不得不提的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 生态批评自诞生后,便逐渐成为一门全球性的文学研究显学。新千年里,生态批评的发展更加迅猛。世界各语种重要文学研究刊物分别推出了“生态批评特辑”,以哈佛为先导的各国名校纷纷开设了有关生态文学或文学与环境的课程。 布伊尔于2001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了新著《为濒危的世界写作》和《环境批评的未来》。斯坦福大学厄休拉•海斯教授(Ursula•Heise)2008年发表生态批评力作《地方感与地球感:环球环境想象》,提出了生态全球化和环境世界公民的观点。继布伊尔教授生态批评自然作品研究、关注环境公正的各文类研究“两波理论”之后,新世纪里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文学与环境研究会”首任会长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Slovic)提出了生态批评研究“第三波”的概念与设想——一种多语言、多种族、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研究模式。2009年4月8日,斯洛维克在北京大学题为“美国生态批评与环境文学最新潮流(CurrentTrendofAmericanEcocriticismandEnvironmentalLiterature)”的讲座中指出,当今环境下,生态批评者需要的是勇气。他们需要勇气去阅读涉猎文学之外的更多领域,需要同时了解和研究法律、经济等社会科学或水文学、食品学等自然科学,因为生态批评是跨学科的。更重要的是,生态批评者需要勇气去与文学领域甚至其它领域的人合作研究,一起写文章、著书。生态批评继自然作品研究、关注环境公正的各文类研究之后将进入第三阶段:跨学科、跨国界合作研究。 这一阶段的跨界研究无疑将为生态批评提供更多的视角,面向海洋的“蓝色批评”或许也将由此走向兴盛。其实,早在2001年,布伊尔的新著《为濒危的世界写作》就第一次把批评视角从大陆延伸到了海洋。在此书中,布伊尔以麦尔维尔的《白鲸》为个案,以整章的篇幅从海洋和鲸鱼的角度论述了海洋这个“作为资源与偶像的全球公地”。 二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如果从太空回望地球,就会发现我们栖居的星球其实是个“水球”。在这个“水球”上,生命的原色并非绿色,而是蓝色。然而,国内外生态批评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大地”,其流行色一直是陆地的绿色,“绿色研究(greenstudy)”、“绿色文化研究(greenculturalstudies)”是这门新显学的别称。1999年,美国批评家斯雷梅克在“环境文学论坛”里撰文赞叹生态批评发展速度之迅猛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全球范围内,‘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这两个词出现在期刊、学术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的无数专题研究、杂文和论文里,有如洪水泛滥、海啸席卷。”他大概不曾料想到,在生态批评风潮正旺、势头不减的新世纪里,就在人们喊出2004年世界环境日“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之后,印度洋海啸引发了举世惊骇的生态灾难,生灵涂炭,天地同悲。2011年,日本在地震、海啸与核辐射中再一次遭受海洋生态危机。在生态批评学者都热心于寻找“荒野”,阅读大地的时候,海洋——处于人类关怀视野边缘之边缘的大自然生命的摇篮,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警醒人们: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奥秘、保护“水球”生命的和谐与完整。 如果说传统的生态批评是“阅读大地”的“绿色批评”,我们可以把“阅读海洋”,关注整个水球水环境的批评称作“蓝色批评”。海洋几乎占据了地球表面的3/4,古往今来波光浩淼的蔚蓝色大海给了人类无数诗意的想象和美丽的梦幻。从地球生态发展史上考察,海洋是地球流水的源泉、生命的摇篮。人类若要象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Holderlin)所言的,在地球上“诗意地安居”,毫无疑问,离不开生命之水与诗歌之魂——海洋。大海对于生命和文学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人类千百年来都忽视它的内在价值,漠视它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的事实。随着大地的“开发”殆尽、千疮百孔,人类开始把现代科技种种狂妄索取的手段转而施展到海洋身上。大海中贝壳变黑了,珊瑚窒息了,鱼类因过量捕捞物种难以恢复,海床因巨型拖网刮过植物动物无法安身,海水中漂浮着核废物、DDT和泄露的原油,含有其它许多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成亿吨地注入海口——现实语境的压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海洋环境恶化、人海关系紧张——促使我们必须拓宽生态批评的视野,开始研究海洋写作和阅读,关注“水球”脉络网系。 从荷马到柯勒律治,从梭罗到卡森,甚至到中国当代生态作家徐刚,古今中外众多有识文人都情钟于水,于湖海江河中窥神理、雕文心。在人类转向海洋大开发,海洋频频陷入生态困境的二十一世纪,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亟需一种阅读海洋,关注“水球”的新视野。这也正是“蓝色批评”的使命,通过研究文学/文化与大海的关系,阐释海洋生命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让人类科学地了解海洋现象与本质、排除海洋危机、汲取海洋精神,主动承担海洋生态责任。#p#分页标题#e#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5

 

“宣传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这是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基层党支部作为我党宣传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及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除了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之外,还要肩负对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方面的引领和带动。基层党支部是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新时期,党支部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自身原则,完成基本任务,做好发掘与宣传。

 

一、新时期,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基本任务

 

党支部宣传工作是在支部委员会集体领导下进行的,基本任务是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是基层党组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坚持思想建党,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海洋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3]。结合我国海洋监测事业工作实际,宣传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1.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政治理论知识,围绕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宣传工作。在新形势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完成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

 

2.了解党员及群众的思想情况,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与建议。围绕《国家海洋局2015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点》,落实从严治党,强化党建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梦”“海洋梦”“海洋强国”宣传和主题教育工作,引导党员树立崇高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使命感。

 

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党支部宣传工作要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要求,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中,着力开展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推进海洋监测事业科学发展。

 

4.完成上级党委和支部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秉承“三个坚持,三个引领”

 

(一)坚持思想作风建设不放松

 

基层党组织是我党保护永久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基础条件,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关乎党的职能及政策方针的全面落实,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组织宣传工作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必要性体现在主观及客观两方面:

 

主观层面上,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文化层次及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拥有国外学习经历。高素质人群思想意识活跃,对于意识形态能够清晰的做出正确判断。但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更容易了解其他社会制度或政党的有关信息,其主观意识形态容易受到侵蚀。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坚持思想作风建设不放松,团结广大党员、群众,防患于未然。

 

客观层面上,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快捷化和便捷化,手机、网络等成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日常的必备设备。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海洋监测工作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不断升级的领海问题使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成为他国有关组织极力获取的重要信息。党支部宣传工作应结合实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从主观层面树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的安全意识,杜绝泄密事件发生。

 

(二)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工作中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政策才能得到宣传,措施才能得到推动。坚持从实际工作中出发,坚持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党支部宣传工作必须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到海洋环境监测日常工作中,就是宣传工作要做到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往往需要海上作业,工作条件较为辛苦,且大量的监测点位重复作业,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感。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研究人员的严谨态度,使各个监测步骤按照规范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应结合这一工作特点,注重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培养。在宣传工作中多渗透我国科研成果实例,用生动的案例感染大家,激发活力。此外党支部宣传工作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成果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让监测人员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形成认同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三)坚持业务能力提高不放松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依托。自1972年开展黄渤海污染调查工作以来,40多年时间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在其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党支部宣传工作在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不能脱离海洋环境监测这一主要业务工作。宣传工作应在坚持国家海洋局领导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全面深入发展”的前提下,多宣传有关技术体系、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相关内容。

 

(四)引领党员、干部,明辨是非

 

当前社会,信息发达,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通讯、网络设施遍布我们周围。党支部宣传工作应引导党员、干部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受蛊惑,严守数据安全。党支部宣传工作要努力提高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增强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始终具有正确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根据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提高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对数据安全的防控意识,将数据安全、单位安全、国家安全始终牢记于心,预防海洋数据泄露。

 

(五)引领年轻同志,勇挑重担

 

在新形势下,党支部宣传工作要引导年轻同志勇挑重担。这一方面体现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更表现了一种成熟的政治态度。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老同志凭借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往往能在多方面优势于年轻同志。党支部宣传工作应号召年轻同志向老同志学习,加强大局意识、责任心意识,使之自觉置身于其中,勇挑重担,在艰苦条件下完成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六)引领日常工作,紧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提高海洋生态意识,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技术支撑,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新时期下,党支部宣传工作要紧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日常宣传工作中鼓励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围绕《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中对“推进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建设” “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 “强化海洋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海洋环境应急响应体系” “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几方面开展业务与科研工作。

 

三、做好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讲好身边的海洋故事,将一线海洋监测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发掘出来,表达出去”

 

党支部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党支部宣传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及政治头脑,具有坚定的政治敏感性和政策执行力。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基层党支部宣传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宣传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国家海洋局2015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点》中要求思想建设工作要讲好身边的海洋故事。在日常宣传工作中,多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将一线海洋监测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发掘出来,表达出去”。所谓发掘要重在观察,值得宣传和报道的人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总是做着和我们一样极其普通的工作,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将简单的事用优秀的思维或者方法去做。作为宣传工作者要努力发掘身边优秀的人和事,将他们的优秀品格宣传出去,感染他人,带动他人。所谓表达要注重途径与手段,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社交软件等信息途径,将先进的事迹予以宣传,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产生共鸣。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海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性[3],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对海洋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许多国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是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前沿阵地,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不容忽视。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虽然还没有一个完备的、被广泛认同的概念,但是综合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存而不断更新的一种海洋文明形态[4]。陈建华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的意识文明,道德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和产业文明[5]。刘健将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概括为包括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的“六因子论”[6]。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综合概念,是人、海洋、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具有特定的“实力特征”“幸福特征”“文明特征”和“价值特征”,而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丈量“实力”“幸福”和“价值”质量的重要指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这充分显示了党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推进人类、社会和海洋三者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

2.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将与时代脱节。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精于专业技术,而是知识、心理、道德、视野等都要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发展,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社会发展更全面的观察。海洋生态文明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是关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蕴含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3.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8],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观念是全面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着眼未来,具备海洋生态文明观念和高度的海洋生态责任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进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这是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现状,积极主动地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9]。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足,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普遍不高。而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被提出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严重不足,仅在几所涉海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高校在普遍缺乏海洋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情况下,加强面向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将海洋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围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推动海洋课程体系优化建设[10]。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涉海高校承担了众多海洋科研课题,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教师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和关键,但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决定了高校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效果,因此教师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具备较高的海洋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和从事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将在实践中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

另外,对于开展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涉海高校,大部分仅停留在课程上的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有的高校通过引导高校环保社团的方式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环保社团是生态文明理念影响下的具有明确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学生社团,主要依托如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建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弘扬环保观念的热情,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向广大同学宣传环保、践行理念,并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社团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广泛的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寓教于乐,通过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社团不具备专业的海洋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和实践。

四、展望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7

政策文明指引

观察世界各国,无论是韩日,还是美国、澳大利亚,在海洋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会将政策以及计划放在第一步。

中国和南海开发息息相关的省份有广东、福建和海南,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三省政府一直都在强调的问题。2012年4月5日,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会见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时就曾提到广东“不走陆地上走过的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的海洋发展战略;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以海岛保护为基础,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使6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而海南岛本身处于南海中,近些年来则通过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来参与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

日前,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制定出台《广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提出要把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到2015年要实现全省海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初步构建起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中,2015年该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保持在90%以上;近岸海域符合国家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85%以上;纳入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率达到70%。还将新建或升级海洋保护区10个,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全省海域面积的3%;已划建的海洋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配备率达到80%以上;新建人工鱼礁区10个、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增殖放流海洋生物7.5亿尾(粒)以上,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示范区4个,建立生态修复区14个。

到2015年海洋功能区水质监测覆盖率达到80%;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5%;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0吨位以上船舶防污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将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实现上述目标。

重大工程包括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修复、海洋蓝色碳汇、海洋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等6项工程。还推出了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宣传等多项保障措施。

构建海洋生态文明上顺天意、下依民心,前可治污染,后能益子孙,而当下各种政策的落实则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铺好了地基,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如何做了。

政府文明管理

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战略性问题,需要各部门统一协调。今年3月份之前,中国海洋管理:海监、海事、渔政、海关、海警、海军、环保、地矿、石油九大部门,机构冗杂,处于无秩序状态,有人贴切地称之为“九龙治水”和“群龙闹海”,各类问题暴露重重,亟需进行改革。

针对此类问题,今年3月,国家海洋局进行了重组,整合了海监、渔政、海关、海警等部门,并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实施海上维权执法。

当下,中国亟需构建完整的大海洋管理体制而不仅仅是海洋执法体制,加强海上执法力量建设,形成“研究咨询、决策协调、执法行动一条龙”,“立法、司法、执法一条线”,“政界、学界、军界、媒体、民间一条心”,“海监、海事、渔政、海关、海警一家人”的局面,方能消除目前存在的障碍,走出海洋管理的困境。 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大背景下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文明参与

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是一个大的问题,南海开发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但从区域的角度来讲,只有企业单位积极参与进南海开发项目,为南海开发过程提供文明地支援和帮助,才能更好地促进南海开发过程中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施。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篇8

【关键词】海洋污染;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09-01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开发海洋与利用海洋活动的增多,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间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日益加强。自二十世纪中期国际社会开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的制度至今,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己经基本形成。同时对我国海洋环境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我国加强海洋法制的完善,建立健全我国海洋法制保护系统。

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历程

1967年3月18日,“托雷·坎永”号重大溢油事故的发生震撼了整个国际社会,从此国际社会才开始重视海洋污染。之后在1969年召开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国际遇有油污损害事故公海干预公约》调整的内容只针对油污污染源,管辖权坚持船旗国管辖。

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首次将坏境问题提上最高的国际政治议程。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在于达成了以下四项协议:一是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二是确定了扩大的国际行动计划;三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设立常设的环境秘书处;四是设立一项1亿美元的环境基金,以满足会后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l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通过标志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海洋环境是世界各国的义务

在第三届海洋法会议上,各国确立了各国的海上权力,这也有效的促进了各国对海洋资源及其环境的管理和维护。会上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条明示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义务,各国应依据国际法制定国内法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同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是各国的责任与义务。

(二)从单方面针对船舶污染到各种污染源的全面控制

最早制定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为了针对船舶引起的海上油污染事故。1980年代以后,许多国际公约对所有可能造成国际海洋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做了分类,对国际海洋环境实行全面保护。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从针对特定来源(船舶)之单一物质(油)污染往全面控制各类污染源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三)转变船舶污染管制方式

对船舶污染管制方式由单纯的船旗国管制转变为船旗国、港口国与沿海国共同管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肯定了传统的船旗国管制原则,另外也规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沿海国或者港口国也有权管制外国船舶对海洋的污染行为。

(四)国际组织愈发重要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了国际主管组织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上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即应该积极参加此类国际组织;又有义务按照这些国际组织制定的制度完成其国内立法工作。

三、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影响

海洋环境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海洋保护十分重视。中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国际船舶防污公约》、《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等,对中国的海洋环境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海洋环境立法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海洋环境保护法》。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国家行动方案》,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海洋环境立法逐步缩小了与国际社会的差距。然而,与国际海洋环境立法的发展相比,我国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统一、完整性方面以及海洋环境的综合管理方面,都落后于国际社会。这也是我国海洋环境立法和管理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二)切断海洋污染源

依据我国于1985年加入的《防止倾倒废弃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即《伦敦公约》)的规定:增加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的污染造成的损害,严格规范国内的单位和个人向海洋倾倒废物的行为。另外,依据我国1991年加入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即《巴塞尔公约》)的规定,禁止境外废弃物倾倒在我国的海域。

(三)制定海洋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我国为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条约》国际公约的义务,保护我国海洋环境,明确规定:国家根据防止海洋污染的需要,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由国家海事局制定的《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与修订法同时实施。根据该计划,我国建立健全海上溢油应急组织系统和反应队伍,配备相应的设备,一旦发生船舶溢油事故,可迅速作出应急反应,控制和清除溢油,把对海洋的污染减低到最小程度。

(四)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法律制度

近年来,严重的污染和人为破坏使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形势严峻,国际上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对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后也增设了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内容,明确规定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保护和修复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对已经破坏的海洋生态进行整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

参考文献:

[1]宿涛.全面整合国际海洋环境立法的大趋[J].郑州人学学报,2002(3).

[2]金永明.论海洋资源开发法律制度[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6).

[3]张丽娟.国际公约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影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2).

上一篇:海洋资源论文范文 下一篇:探索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