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9 04:43:0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范文第1篇

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的高度概括。几乎包括了与海洋相关的一切活动,按其表现形式,在精神方面就有政治、法律、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教育、民族、宗教、外交等,在物质方面就涉及众多海洋产业,如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游艇经济、海上运动、海洋环保、海洋科技、海洋管理、海洋教育、海洋传媒、海洋军事、疍家文化、餐饮文化、海盗文化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海洋文化的研究更要与时俱进,为保护生态与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保卫海洋国土安全等提供思想文化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三亚为例,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持久吸引力的是热带海洋气候和海滨生活方式,南海、岛礁、热带、生态正是三亚海洋文化的特色。如果说地中海曾经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南海也就是亚洲现代文明与和平崛起的发祥地。因为南海与地中海不同,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除了北部和西部是大陆之外,东部和南部都是群岛国家。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开放,更加交融。因此,南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是文化体系的高度开放,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因其开放性、丰富性和神秘性的特点,南海海洋文化体系不仅富有魅力,而且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发展海洋文化,应如三亚海洋文化论坛所提出的,首先,开拓创新,深化内涵。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入挖掘本区域海洋文化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培育海洋文化人才,创新海洋文化成果,丰富海洋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海滨居民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

其次,发展产业,振兴经济。产业和经济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和文化又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发展海洋产业,振兴海洋经济中积极融入文化意识、科技意识、生态意识、包容意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完善设施,彰显特色。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三亚海洋文化创意博览园区,努力开发富含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元素,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转变,形成独具风格的南海文化、海岛文化、热带文化、生态文化的硬件设施和艺术形式。

海洋文化范文第2篇

观赏海洋渔业博物馆,体验原汁原味的渔文化

在岱山西北部,有一个叫东沙的古镇,在4000年前已有渔民生息,素有渔都古镇之称。走入东沙古镇,沿着青石板路,穿过小巷两旁极具渔家特色的一座座老宅,一座古朴的四合大院跃入眼帘,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是在岱山渔民赵行法先生近30年的精心收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以东海地区的藏品为主,集中反映了渔业生产这一主题。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一期工程占地1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900平方米。博物馆现内设渔史室、船模室、网具室、鱼类标本室及渔俗风情室等,融历史、渔业、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透着浓浓的原汁原味的渔家风俗。当我们沉浸在海洋渔业博物馆里时,

OCEAN CULTURE海洋文明

海洋文化之岛

从木帆船到机帆船的发展史、舟山渔民的闯海闹洋史,以及舟山渔业走向世界的历程,一幕幕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信步走进贝类标本陈列室,里面那形态奇异、色彩艳丽、花纹清晰的贝壳,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这里,唐冠螺、万宝螺、大法螺、鹦鹉螺这世界四大名螺齐聚一室。鹦鹉螺内有许多隔层和气孔构成气室,帮助螺体在海洋中控制上下沉浮,据说潜水艇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还有那砗磲,大得简直可以作浴缸使用。这里还有一只长达96厘米的蛇螺,形状似条长蛇一般。据馆内资料介绍,按螺纹分析,这只蛇螺已有百余年的生命,十分罕见和珍贵。

在贝壳馆里,还另辟了个日本友人常石造船株式会社社长神原真人赠送的贝壳标本室,内有763个品种,共计1199件,是他多年来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形状之独特,真让人叹为观止。

在鱼类标本室,有几条须鲸的下额骨,其中有条下额骨

中国海防博物馆开馆 An opening ceremony is under way for China Coast Defense Museum.

长5.3米,极为罕见。专家推测,这条须鲸,生前体长达到25米以上,体重超过30吨,仅次于海洋中最大的动物蓝鲸。不远处,是一条长3米、宽0.29米的巨大带鱼(“鳇带”)标本。继续前行,还有生活在温热带海区的翻车鱼,只见它尾巴很短,两边的鳍却特长,据称因为它游动起来,左右翻腾,故而得名。

在渔史室里,让人了解到舟山的海洋渔业全国闻名,而海洋捕捞为舟山渔业的绝对优势,形成了春捕小黄鱼、夏捕大黄鱼、秋捕乌贼、冬捕带鱼的四大渔汛。昔日渔民使用的是木帆船,抗风能力差,翻船丧命的事时有发生,渔民称木帆船是“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生命得不到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在已经出现了第五代机帆船,具有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渔适航性好的特点,渔船上都用上了定位仪、测风仪,部分渔船已经用上小型宽带电台、彩色探鱼仪、卫星导航仪等更先进的助渔导航设备,对我们的渔船驶出国门,参与国际渔业生产竞争提供了保障。

在渔俗风情馆里,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渔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海的敬畏和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比如说海岛渔民讲究做寿,俗称做生。30岁为头寿,“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80岁尤甚。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当地的渔民还有将足月的婴儿抱去海边,把婴儿放在脚桶内在海水上浮一下,期望小孩“长大不怕海浪”的风俗,希望宝宝能够经受住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现担任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馆长、岱山县政协委员的赵行法说:“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除了目前的一、二期展馆,第三期展馆将在5年内完工。下一步还要继续充实南海、黄海、渤海等海域的展品,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海洋渔业博物馆。”言语中充满了信心和骄傲。

走进台风博物馆,感受台风威猛的破坏力

说起台风,总让人谈之色变。但没有想到的是,台风,也

中国台风博物馆

China Typhoon Museum

可以被见识被欣赏!在岱山,就有

这么一个中国台风博物馆。

车行在拷门大坝上,远远就

看到了一个海船形的白色建筑,这是中国第一家以台风为主题的博物馆。它构造非常合理,整个建筑呈流线形,再加之旁边小山的护卫,既能有效地避免台风对博物馆的正面冲击,又能让游客在台风期间和台风面对面地“交流”,充分感受台风的威猛和张力。

博物馆的大门旁边,有7个手工竹编器具高高地悬挂在竹竿上,它们的形状分别是:沙漏、尖顶草帽、圆球、T字形、筐子、正方体、十字架,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这7个美丽的竹编器具叫“暴风警报风球”,看起来原始,但很管用,不仅是别具一格的装饰物,而且每个都能预报不同的风力大小及影响本地的时间。

在台风博物馆的一楼大厅,一眼就能看到一幅巨大的台风卫星云图:广阔的海洋上旋转着巨大的漩涡,中间的台风眼犹如万丈深渊,又如同噬人的黑洞,让人顿时毛骨悚然。台风的运行路线用红色的指示灯清晰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台风的生成、消亡过程,同时,加之大量的图片和以声、光、电为手段的台风模拟,让我们见识了台风强大的破坏力。

在二楼的观台厅,据说如果适逢台风登陆岱山,就可以呆在博物馆的落地大玻璃窗后,亲眼目睹台风来临时海面上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当看到台风掀起十几米、几十米高的巨浪,将海水甩过岛礁,重重地拍在拷门大坝上时,那将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呀!

中国台风博物馆得到了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国内有关的台风专家对台风博物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得到了全国气象系统的一致认同。台风博物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与一期相隔百米之远是台风博物馆二期,4D动感影院与模拟“亲历台风”两大项目让人享受追风之旅!该馆着重整合各种高科技手段,艺术化地打造4D动感影院和仿真模拟系统,在没有台风的日子里,你也可以亲临其境,在体验到台风凶、险、奇的同时,加深对台风知识和台风灾难的进一步

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内景

An internal view of China Ocean Fishing Museum

了解。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里除了已陈列的650余幅图片资料和57件实物外,还配置了一套先进的全自动海洋环境远程观测传输系统,为全省有效指挥防台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灯塔博物馆,航海守护神的文化记忆

舟山地区的灯塔在中国是最多的,而岱山又是全舟山灯塔最多的县。另外,在舟山所有的灯塔工匠中岱山人所占比例最高,岱山与灯塔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灯塔博物馆应势而生。

中国灯塔博物馆建在岱山县城竹屿新区内,以世界著名古灯塔为依据,规划建成体现不同建筑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并具有不同旅游商业服务功能的著名灯塔30余座。博物馆内世界各大著名灯塔汇集一堂,照亮了岱山,也照亮了这片神奇的海域。

中国灯塔博物馆的整个项目分三期,其中一期中轴主干文化走廊长河路上的6座景观灯塔已完成,分别是法国的阿姆德灯塔、德国的佩尔沃姆灯塔、加拿大的卡夫灯塔、挪威的考弗特斯灯塔、南非的罗本灯塔及乌拉圭的克罗尼尔灯塔。这些代表了不同风格和文化的世界著名灯塔,让我们大开眼界,由此,我们走进了灯塔的神奇世界。

在灯塔博物馆,首先了解到的是灯塔的起源与历史。为了给航海者指引方向,保障安全,人们采用了建筑航标与照明,灯塔就是把两者集为一体。公元前282年,古埃及人在亚历山大港旁法罗斯岛上建造的法罗斯灯塔,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灯塔。中国早期的灯塔,有的来自民间,有的建于僧人,有的来自官府,有的官民同建,没有统一的章法、管理模式和固定的经费来源,更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但它对船只的航行安全、发展水运和渔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灯器,形成了现代化的灯塔链。

在展厅展示的灯塔外观各不相同,每一座灯塔都各有特色,体现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相同的是灯塔的颜色都非常鲜艳,这是因为灯塔除了在夜间发出强光指引方向、保障过往船只的安全外,它也是白天船只辨识航向的依据之一。

国际航标协会确定了10 6座灯塔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其中中国有5座,它们是:上海青浦县泖塔、海南临高灯塔、温州江心屿灯塔、大连老铁山灯塔、舟山花鸟山灯塔。中国的灯塔开始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盐业博物馆,留下“煮海”者的足迹

岱山是浙江的第一产盐大县,所产的“贡盐”享有盛名,岱西万亩盐场、高亭盐场、衢山盐场、双峰盐场等均是著名的大盐场。岱山就以这些盐场为依托,在岱西万亩盐田内建起了反映海盐文化的中国盐业博物馆。

上午时分,柔和的阳光从远处倾洒过来,大片大片的盐田在蓝天的映衬下,闪着粼粼的光,盐田旁堆积着晶莹剔透白似雪的原盐,晒得黝黑的盐民站在盐堆边,善意地朝着过往的游客微笑。不远处,外形像盐的结晶状的中国盐业博物馆就呈现在面前。博物馆前,是一座曾经管辖过岱山盐场的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塑像,他在《煮海歌》中呤诵:“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在这座博物馆内,我们了解到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自古以来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盐税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政府对盐皆课以重税。据《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唐时,“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岱山素以“渔盐之利”闻名。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在岛上留下了“渔猎煮海”的足迹。他们就海引潮,担灰摊晒,用岁月写就了“成云举万锸,落地连千锹”之苦难,也炼成了“洁白晶莹、粒细速溶”之品质。在盐业博物馆里参观海盐历史的同时,还能亲自体验到海盐的生产过程,特别是从“煎煮”、“板晒”到“滩晒”的工艺演变过程。

na Ocean

Fishing Museum

mens of 763 species, accounting for about two thirds of the species available. A close examination of all these specimens can be a rich education.

In the section of fishing history, visitors can see what fishermen

in Zhoushan Archipelago were after in the past and what boats they

have used from yesteryears up to today. Nowadays, some fishermen use a full scope of modern devices and go overseas to catch fish. You would not be disappointed if you wish to find out what busi-ness tools the fish wholesalers used in the good old times.

The museum has completed its phase 1 and phase 2 construc-

tion. Phase 3 is slated to be completed with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collection will expand to include exhibits from South Sea,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A relatively complete collection will make the museum national.

The China Typhoon Museum

Located at the north end of the Kaomen Dam, the white mu-seum looks like an ocean-going ship. With streamline structure and against a hill, the museum can well withstand head-on impact of any typhoon.

The museum has 650 pictures and 57 exhibits on display includ-ing large-sized satellite images of clouds from which visitors can see the black eye of a typhoon. The museum is equipped with an automatic system for supervising the ocean weather changes and transmitting data to the provincial anti-typhoon headquarters. An observation platform on the second floor gives visitors a vantage spot to watch, through the ceiling-to-floor window glass, a pano-ramic view of surging sea waves during a typhoon.

The museum has received approval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13th national typhoon conference held at Daishan in 2004, participating experts thought highly of the museum.

About 100 meters from the main museum is a 4D cinema, a structure of phase two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visitors with a high-ly authenticate experience of a typhoon.

The China Museum of Lighthouses

Zhoushan Archipelago has the largest numbers of lighthouses in China and Daishan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lighthouses in Zhoushan. Daishan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number of lighthouse builders in Zhoushan.

Located near the county seat, the museum is China’s very first one with lighthouses as its theme. With a 13,650 square meters built-up area, the museum sits comfortably in a zone of 3.7 square kilometers. Altogether, the museum plans to build 30 some replicas of the world’s best-known lighthouses. Six have been built as the result of development in phase one,.

The Salt Industry Museum

With a number of famous large salt fields, Daishan has been the

biggest county-level salt producer of Zhejiang. Open to the public

since July, 2005, the museum is located in a 666-hectare salt field in

the west of Daishan, where salt as tribute for the royal family was produced in ancient times. The museum looks like a saline crystal structure. In front of the museum stands a statue of Liu Yong, a poet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who described the salt-making process in a poem. In addition to pictures and material objects such as tools and other exhibits, the exhibition halls display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salt making. Visitors can make salt through a modernized salt making process.

Salt making started about 4,000 years ago in Daishan. The primi-tive method was to get salt out of soil. Nowadays, a modernized method is to pump seawater into pools. The seawater stays in one pool for a day before it flows into the next one. In peak season, it takes about 7 to 8 days to complete a cycle. In off-season, it takes about 9 to 10 days. In the rainy season, it takes much longer time.

海洋文化范文第3篇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历史上,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文化的创造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一个海洋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两条大道,一条是肇始于西汉的陆上“丝绸之路”,从当时的首都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抵安息、大秦等地,这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另一条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像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中国将丝绸和陶瓷奉献世界的同时,也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文明奉献给了世界。

在海洋交往中,与中国来往最频仍密切的是日本、朝鲜和东盟国家。朝鲜与我国山水相邻,日本与我国东北沿海一衣带水。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往来始于秦汉时期,中国的汉字、儒学,中国的书画、佛教,中国的学制、典章、建筑工艺、制瓷技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都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其他阿拉伯等国家,在汉代就与中国进行丝绸和陶瓷贸易交往,至今各国考古均发现有大量的中国瓷器残片。这些国家中的优秀古老的文化传统,诸如佛教、文学、艺术、天文、医药等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尤其是佛教对中国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造纸、养蚕缫丝、制瓷技术、民风民俗以及先进的手工技艺等也相继传播世界各国。到了明代,中国成为航海大国,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欧洲几位著名航海家,被誉为“十五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航海家”,对海洋文化的传播贡献巨大而影响深远。

由此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海洋交往的巨大气魄和海洋文化张力,使得世界各国走向合作与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广西北部湾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各国海上贸易与交流的集结地和始发港之一,从汉代开始就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逐步升温,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古老的北部湾广西沿海地区迎来了现代海洋文明的曙光,获得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海洋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12-02

人源自于自然,人类社会源自于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在对自然不断探求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认识的内容也不断进步。人的认识就如同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初浅到深刻的规律。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同样如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海洋意识似乎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海洋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不如对西方国家影响那样广泛,当然,我们对海洋、海洋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逐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需求也逐步加大,海洋在交流交往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1 认识海洋的重要意义

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最初的形式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向海索取食物。满足人们生存的最低需要,用一句广为知晓的民间谚语可以概括,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二是建立海上通道。主要用于贸易往来或人员交流。但经过研究后不难发现,即便是这两种形式给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巨大的。

首先,海洋是人类物质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完成简单的商品交换,带来新的食物和其他没见过的产品的同时,也学会了这些可作为食物的植物的种植方式和其他产品的生产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有一封波斯统治者在给他手下一位总督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提出将幼发拉底河对岸的果树移植到亚洲更多的地方,以改善我的国家,这一计划我很赞同。……”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最先种养的棉花、甘蔗和鸡传播到了中国和西欧。中国又相继获得了葡萄藤、苜蓿、细香葱、黄瓜、无花果、芝麻、石榴树和胡桃树;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橘树、桃树、梨树、牡丹、杜鹃花、山茶和传给了欧亚其他地区。无论是公元前水车的传播,还是后来的电灯电话、火车轮船的传播都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海洋在人类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与上层建筑相关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观念、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人们在通过海洋进行着商品交流、生产方式交流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文学艺术的相互学习和的相互影响。伴随着海上交流,中国的经典古籍被翻译介绍的西方;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等被带到欧洲;与此同时,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通过海路传入中国;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随着坚船利炮和各种商品进入了中国。当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也通过同样的渠道为我们所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见,海洋为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了解自身、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人类的思想意识和对海洋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海洋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另一方面,海上通道是海上贸易的经济命脉,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巨大;同时,海洋中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于是海洋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世界各国博弈的战场。

中国是陆地大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共计32000多公里;岛屿有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约30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所以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重视海洋、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中国政府合理合法的正当职责所在。在2013年7月30日下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内容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根据其不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何兆雄在《试论海洋意识》一文中提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杨成志在《海洋意识初探》中提出“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对其所属海洋乃至世界海洋的认识以及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的总称”。温广宇经过研究提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六个方面。千炎平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冯梁认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系统的理性认识。他认为海洋意识主要由海洋交通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空间意识、海洋科技意识、海洋博弈意识、海洋富国意识、靖海安邦意识、海洋崛起意识、科学开发海洋意识以及构建海上和谐世界意识等内容构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社会性。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千炎平的海洋意识定义更具有普遍意义一些。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呢?“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今天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渐深入,涉及海洋地域文化、航海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信仰、海洋旅游文化等广泛的领域。

3 海洋意识的建立与海洋文化的传承

海洋意识的建立与海洋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受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发展策略也会给其带来很大影响。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建立海洋意识、自觉地传承海洋文化,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至少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

(1)国家要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国家对海洋的态度,直接影响全体人民对海洋的态度,影响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入,影响海洋产业的发展,影响海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海洋战略一般是指国家为控制、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而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海洋战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确立海洋在国家的重要位置,提升海洋意识,制定海洋政策法律,建海洋事业推进体制,加强国家对海洋的宏观管理,促进海洋国际合作,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安全,加强海军建设,发展海洋教育、科技与海洋产业,提高海洋国际竞争力等。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将发展海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国家海洋局了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5)》,结合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领域的重大事件,从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及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七个部分展开论述;还对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可见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海洋意识的建立和海洋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2)要加大对海洋文化的宣传。提升海洋意识、传承海洋文化需要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了解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及其内容,培养对海洋热爱、探索的精神;其次,加强对海洋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历史的研究和保护,包括历史遗迹、海洋产业文化、海洋信仰、民间传说、习俗和文学艺术等,保证海洋文化的连续性和可传承性;再次,拓展海洋文化宣传的渠道,通过举办各种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并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使海洋文化的传承成为个人行为的自觉。

(3)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海洋产业包括的方面很多,如:传统的造船、航运、捕捞、养殖、盐业等和新兴的海上石油开采、海上救助、海洋旅游、海洋艺术、海上休闲等。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一方面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会使人们的海洋意识得到加强,自觉地投身海洋事业的发展之中,成为海洋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4)要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投入。对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宣传、国家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都离不开懂海、爱海,致力于海洋事业研究和发展的人才。海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海洋教育的不断发展。涉海高校是开展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因此国家要加大对涉海院校的投入和扶持,从而加快、加大对“蓝色”人才的培养,为贯彻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海洋文化范文第5篇

记者: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对海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吴常文:海洋文化论坛和海洋文化节作用是不同的,论坛更加侧重学术方面的探讨。这几年,我们国家海洋文化方面学术交流太少,并且许多在区域范围内举行。通过举行论坛将专家集中在一起讨论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的成果对海洋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带动。

记者:对今后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的举办有何计划和想法?

吴常文:首先,要确立更明确的主题。以往的论坛也是从几个不同的主题切入来探讨海洋文化,比如“东亚岛屿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等。这样有主题、有针对性的探讨,能够挖掘的更深,关注点也会更集中。这一届海洋文化论坛也有自己的主题――“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很多专家从这个角度发表了看法,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对沿海城市特别是舟山市的海洋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以后的海洋文化论坛主题要更加细化,我们希望每一届论坛都能对海洋文化发展的某个侧面有所贡献。

其次,要邀请更多国内外相关专家参加海洋文化论坛。其实我们已经邀请过日本、韩国专家参与了几次海洋文化论坛。我们计划把明年的海洋文化论坛做的更好、规模更大些,我们会更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海洋文化论坛。

再次,把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和中国浙江国际海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经济论坛连接在一起。这3个论坛都是我们学院主要组织和承办。如果可能,希望能够在中国海洋文化节上把3个论坛串联在一起举行。把海洋文化真正做大做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为海洋文化的范围非常宽泛,内容非常丰富,仅靠文化方面的专家是不够的。把3个论坛捆绑在一起,3个领域的专家之间可以产生更多的碰撞,海洋的科技、经济、文化可以有更好的交融和影响。

记者:此次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代表着这个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基于怎样一种需求?

吴常文: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第一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紧接着浙江海洋学院在1998年也组建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后一些高校也开始陆续建立类似的机构。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有专门组织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时间也不过十几年,而且这些机构都分散在各地、分散在各个高校中,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现在,国家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要求我们对海洋文化有更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种要求非常迫切。从前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狭义的海洋文化范畴进行,用这种思路和模式做强做大海洋文化产业是很难的,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层面、组织更多的力量来展开工作。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来进行统筹和引领,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把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于是,在中国文化报、社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的支持下,在我们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记者: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有何优势和条件使该中心落户于此?

吴常文:舟山身处海岛,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很多城市无法企及的海洋资源,特别近些年发展的一些新兴的与海洋有关的产业,比如港口航运、船舶业、海洋旅游业等。舟山还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可以说舟山的历史就是海洋文化的历史。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海洋文化的发展,近几年对海洋文化建设的投入非常积极,有很多支持的措施。而浙江海洋学院是最早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的高校之一,除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外,还挂靠有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已经凝聚与积累一些研究力量和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批海洋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基于这些因素,我认为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具备组建和运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条件,学院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也会“收编”入中心。

记者:“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将涉及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常文:“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应该既是实体研究中心,又是开放式研究机构;既有固定的研究人员,又能吸引更广泛的研究力量。中心将以“开放联合、密切合作、前瞻务实、共同发展”为原则,逐步拓宽合作研究领域、提升合作研究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战略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组织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学术交流、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力争把中心打造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思想库、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海洋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肯定要涉及到:海洋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对海洋文化进行分类,细化研究;将海洋文化与旅游、船业等结合,让其更全面的发展。

记者:如何组织起一个部级研究中心应具备的研究力量?如何确保它的权威性和高端性?

吴常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需要组建一个领导小组,由几家主办单位共同形成决策层,制定中心运行的方向和方案。其次,要组建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吸收国内海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发挥专家在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专家能够真正从我们国家海洋的发展来考虑,切实地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最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保证中心研究力量和权威性的重要层面。在具体的运作上,需要聘请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除了常驻中心的浙江海洋学院的专家外,还要广泛聘请其他单位的专家,更大范围地凝聚研究力量。这些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推进,现在最紧要的是做好基础工作,让中心的整体运转尽快走上轨道。

记者:具体工作将如何展开?

吴常文:一是要尽快组织起负责中心日常工作的班子,处理中心运行中的日常杂务,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二是和相关部门对接,从国家海洋局、文化部、省市政府审请研究项目和争取研究经费,设立一些开放式课题,常驻中心的研究员和外省市的研究员都可以申请,大家联合起来对课题进行研究。三是争取一些大的规划项目。现在国家海洋局计划做一个我们国家海洋文化方面的整体规划,我们想尽力把做这个规划的任务承接过来,有这样一个高层次任务,中心的工作可以在更高的层面展开。四是开展学术交流。中国海洋文化论坛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今后中心会和学院共同打造这一平台,与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建立更广泛和更直接的联系,共同研究课题。五是人才培养。中心可以独立开展海洋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比如研究生的继续深造,还可以挂靠在学院研究生教育上对人才进行培养。

海洋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京族;海洋文化;社会意义

我们团队于2011年7月9日到月15日参加了京族哈节对万尾渔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主要考察了当地的海洋文化,通过了解当地的海神信仰,具有海洋波涛的舞蹈,蕴含海洋心弦的独弦琴对京族生产、生活领域进行了深层次的了解。本文通过有趣的文字描写从而使有关专家甚至更多的普通人得到某方面的启示,或者启发某方面的兴趣。甚至为我校开设海洋方面专业提供有力依据。

京族信奉的海神主要有镇海大王、海公、海婆、龙皇天子、水口大王、观世音和伏波将军等,京族传统的海神信仰习俗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和边疆稳定。海神信仰成为京族祈求海上平安、渔业丰收、村社和谐信仰习俗之核心。京族人把镇海大王列为崇奉众海洋神灵之首。据说京族祖先迁徙到三个岛上不久,就在海岛东边的白龙岛怪石滩(旧时叫网地)西岸白龙岭上兴建镇海大王庙,后几度重建。现在保存的镇海大王庙为尾村哈亭民间事务会于2005年农历十月初六重建,次年正月二十一日立有《镇海大王庙简介》石碑。庙宇和庙碑均坐北朝南,面向大海,距海面约80m,日夜守护着这片广阔的海域①。京族人在修建或重建哈亭时还把镇海大王的牌位放在哈亭中央供奉,唱哈节期间要到海边将镇海大王迎回哈亭祭拜。

镇海大王是传说中的万尾、巫头、山心三岛开辟神兼海上保护神。京族祖先确定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为镇海大王的“诞日”,各户京族派代表到镇海大王庙内或哈亭举行祭拜仪式。镇海大王的传说和镇海大王庙的建立,表达了京族人民对英雄神仙的感恩和怀念,体现了京族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过伟和韦坚平在《京族民间信仰与神谱初录》文章中认为:外来的

京族渔民祀奉当地土著居民的海上保护神,是外来居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认同的表现[1]。

尾村京族人苏维芳说:“镇海大王是我们京族人心目中的保护神,我们尊称他为“神翁”。凡是出海打鱼的渔民,都要在海边祭祀镇海大王,特别是到了哈节和大王诞日,全村各大姓氏的京族代表都会到哈亭和镇海大王庙拜祭镇海大王,感谢他一年来对我们的保佑,祈求

来年更加平安、丰收。” ②

京族的海神信仰仪式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京族人世代面对辽阔的海洋,久而久之便具备了博大的胸襟和富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们在面对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复杂恶劣的海域环境又感到不安,出海平安归来成了京族最虔诚的祈祷。钟珂认为:“镇海大王在京族人心目中是一位足智多谋、机敏勇敢的老者,……京族人尊崇降妖伏魔的镇海大王, 这与京族人以海为生,畏惧大海又渴望征服海洋、战胜海洋的心理特征吻合,表现了京族的海洋民族特性。” [2]京族把镇海大王的牌位放在哈亭中供奉,且每年哈节村民抬着神座到海边将镇海大王迎回哈亭祭拜。祭神当天,师公读祭文,“哈妹”唱道:“月下是谁顶灯?行舟为何停?……”[3]

此外,京族海神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也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京族人在开展迎送、祭拜海神仪式中涉及的“海洋神话”、“海洋诗歌”、“海洋舞蹈”、独弦琴“海洋音乐”以及频繁的出海前祭祀、海上生活禁忌等各个方面,通过共同完成祭祀活动和遵守海上作业禁忌,彼此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互相帮助,不但陶冶了族人的情操,培养了协作习惯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某家有人畜不宁、天灾人祸、生病卧床等,京族民间认为是家有婆媳不和、邻里口角争吵,或是家人有犯禁。京族民间就要请当地的“法师”或“降生童”到家里降神解难。生童烧香念咒,双目微闭,手舞足蹈片刻,渐渐入化,“令箭”穿过左右面颊,以神灵的口吻,为主家道明缘由,如说“主家出门犯禁,冲撞土地”,或说“府上翁媳不和,神灵欠安”等[4]。同时降生童会按照一定程序帮主家做法事,驱邪除鬼神,保佑主家恢复安宁,人畜兴旺。京族的海神信仰心理及信仰习惯的养成过程,自然而然规范了京族人的道德行为,形成了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团结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村风村貌。

京族舞蹈穿插于祭祀仪式活动之中,祭祀一般与或神秘的自然崇拜有关,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京族舞蹈在维系自然与社会关系、情感交流与达成统一民族心理等多个层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唯一的海上民族,祭神时,主祭向神灵献酒,这时跳起《敬酒舞》和《敬香舞》,这两支舞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并向神灵祈福;《天灯舞》是人们对海洋渔业文化、对族人出海打渔归来的抚慰,对族人辛勤劳动的感恩;哈节结束前跳《花棍舞》,具有驱逐鬼邪欢送诸神回归天位的意义。除了哈节舞蹈外,京族还有专门用于丧葬的《竹马舞》和《摇船舞》等。族舞蹈常常穿插于祭祀仪式中,以鲜明的表演形式表达京族人民与神灵、与自然以及族群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美好期望。舞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元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组合成的,京族舞蹈的起源正是祭祀仪式、劳动生产、海洋性文化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年的哈节除了祭祀祖宗之外还有祈求来年丰收和出海平安的意思,在哈节举行的地点哈亭内供奉的神灵以镇海大王为首,其他福神为高山大王、兴道大王、广达大王等等,这些神灵代表达了京族人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敬。京族舞蹈是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的,在祭祀活动中,舞蹈穿插其中,成为了祭祀仪式的一部分,语言动作是表达涵义深刻的意旨符号,京族舞蹈以固定的祭祀意义的身份形成和发展,这也是京族舞蹈区别于许多民族舞蹈之处。京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形成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京族舞蹈起源于京族人民在沿海的生活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和需要。劳动生产是力度、姿势和技巧的配合,京族人织网、撒网、收网、出海捕鱼,在劳动经验和审美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塑造了京族自身表达美感的特殊方式,渗透到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京族的舞蹈必然也会带上浓重的海洋性劳动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舞蹈动作对海洋生物、海水波浪、人类游泳姿势等相关的海洋特征的模仿和表达。

京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很明显,表现出了海洋性特征,在动作、道具、节奏和整体氛围这几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一)在动作上,圆、柔、收三个字可概括京族舞蹈的总体特征。

特定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了特定的生活习惯。“京族哈节文化植根于处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海洋文化,体现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适应独特的海洋环境而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 [5]轻与柔的手部动作,是对海洋的模仿,让人想起海水的起伏不定,吞吐反复。海水能够根据地心引力保持海平面,京族舞蹈模仿了这种平衡感,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手臂和腰、腿互相弯曲的具有和谐美感的角度。在模仿海洋生物方面,舞蹈《海石花》就模仿了水母、鱼和螃蟹等海洋生物,展现出了海洋生物生动的生存状态。人遨游于海水中,利用海水浮力与大自然进行嬉戏与活动,手的摇摆正好展现了人类在海洋中的自由浮动状态。

(二)特定的舞蹈都会有特定的道具,用以象征、表达不同的含义,京族舞蹈也不例外。

跳《天灯舞》时,跳者的头顶放一只倒扣的大碗,碗上再放一只碟子,碟子上均匀地竖放着三支点燃的蜡烛,舞者双手各拿一只酒杯,杯中也竖放着一支点燃的蜡烛,这被称为“天灯”京族人靠出海打渔为生,需要提防风浪,也需要时刻辨别方向灯有光明之意,少女头顶天灯,扭动缓慢柔美的舞姿,一是以灯象征光明和灯塔,时刻为海上远航打渔的族人指明航向;二是头顶“天灯”以缓慢柔美平衡的动作来祈祷渔船在广阔的海面上一路平缓安全出航,用于丧葬仪式中的《摇船舞》,是由一女两男配合表演的舞蹈,道具是用纸模拟船只的样子扎成一个小舢板,女性表演者在前面做拉船动作,男性表演者持浆在船左右划动,“船”的道具不仅反映了海上生活的场景,再现了族人的劳动状态,追忆了亡灵生前的劳动场景,寄托了亲人的哀思,同时“船”还附有佛家“渡”的含义,有把死者“超度”之意。

(三)在节奏上,京族舞蹈在展览一个动作的姿势时比较舒缓和缓慢,注重对过程的展示;整体氛围虔诚肃穆,宗教气息古朴浓重,表达了京族人民对海洋的崇敬。

京族的宗教祭祀舞蹈,是祭祀诸神及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表示对先祖的怀念,这些宗教及习俗规约着京族人民的行为,世代传承,成为京族海洋文化习俗的主要组成部分。京族人民居住在偏僻的海岛上,每当男人出海打渔,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祭海活动,在家的亲属无不牵肠挂肚,担心着亲人的生命安危。一遇险情,家人们就焚香点烛,祈求神灵保佑,并扶老携幼,拥向海滩,盼望着亲人的归来。

因此,京族舞蹈有很深的海洋审美意义。京族舞蹈能表达人类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同时京族舞蹈的现代意义――回归自然,放慢节奏,构筑温情氛围。京族舞蹈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出了特有的海洋性特征,它曾在京族人几百年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海洋文化中的奇葩和瑰宝。

京族海洋文化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独弦琴。独弦琴又叫一弦琴,因为它装有一个匏瓜状的扩音器,所以又叫匏琴。又由于它的音律主要表现出悲凉婉转,因此又叫“悲凉琴”。一琴多名,反映了京族同胞对独弦琴这一祖传乐器的珍爱。

独弦琴在独奏时使用若有若无的共振表现手法,是京族语言特色的加工和扩大,是京族民歌民谣、小曲小调等所独有的艺术才能,是京族独有的特色风味的演唱技巧。当独弦琴与独唱者同发一个音时,演唱情趣和演奏的魅力相济共融,能把听众带入迷宫式的幻想,回味无穷独弦琴用一根弦奏出了丰富的曲调和感情,其曲调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鱼翔碧波,时而百鸟朝阳,时而惊涛拍岸,音调丰富,音色优美,每当明月当空,夜阑人静时,琴师拨弄琴弦,悠扬的琴声划破海岛长空,动人心魄。

注释:

①访谈人:吴恒.男,汉族,年46岁,白龙村村农民.访谈时间:2011年9月17日。

②访谈人:苏维芳.男,京族,是年68岁, 尾村籍人,退休前为防城港市公安局副局长,长期从事京族民歌和喃字的收集整理工作.访谈时间:2010年9月16日、2011年5月12日。

【参考文献】

[1]过伟,韦坚平.京族民间信仰与神谱初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2]钟珂.京族鱼文化在哈节中的表征与传承[J].河池学院学报,2010(4).

[3]陈学璞.略论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黄有第.防城港市京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4]符达升,过竹.韦坚平,等.京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海洋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南;妈祖;海洋文化

妈祖,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为重要的海神信仰,至宋元时期扎根海南,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妈祖能够历经岁月沉浮而持续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与海南岛独特的海洋环境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国土面积第一大省,海域面积辽阔,约2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在海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海洋的气息。“海南的社会因‘海’而起,海南的文化因‘海’而生。涉海性是海南文化的首要也是本质的特征”。[1]9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海南兴起、扎根、发展以致对外传播与海洋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以海南妈祖信仰为切入点,考察其中的海洋文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南文化中的海洋属性。

一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兴起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圣母”。相传确有其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因而福建莆田也成为妈祖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宋元时期妈祖信仰传入海南。据《海南岛史》的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2]56《道光琼州府志》中亦有记载:“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3]377可见元朝时,妈祖信仰在海南就已颇具规模。而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兴起和发展,两个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是移民;二是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先看移民。海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数千年的移民历史。移民在海南区域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对海南社会影响深远。根据海南各主要姓氏族谱资料显示,海南的先祖大多来自福建莆田。以妈祖凡人时期的姓氏“林”为例,目前已成为海南七大姓氏之一,当今海南林氏多为林裕和林暹后裔,其中林暹即福建莆田人,宋朝时迁入海南。可以说,闽人入琼在海南移民史中居于显著位置。宋朝时,恰逢中国北方社会向南方大举移民的高峰时期,很多福建人,包括落籍福建的中原人,开始沿陆路及水路向广东、海南一带迁徙。这也是当今的海南方言为何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闽南籍移民的涌入,妈祖信仰落户海南。而无论是移民,还是妈祖信仰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南远离中原,孤悬海外,自古就是贬官流放之地。宋元时期,中原战乱,海南又成为南迁避难之所。同时,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广阔,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可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海南岛内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较多,农业生产落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海上经济往来对海南岛至关重要。不得不漂洋过海的无奈与航海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进一步促成了妈祖信仰的传播。正如《重修海口天后庙记》中所云:“环琼皆海也。当南北之冲,一大都会为往来舟楫所必经者,则莫如海口,……形家谓海口之得地者,则莫如大庙,庙祀天妃,灵爽迭著,舟行者必请命于神,许而后济,事亦如之。”[4]1052

二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发展

海南妈祖信仰兴起于宋元,发展于明清。据统计,海南岛上共有妈祖庙47座,其中4座始建于元朝,其余43座均建于明清,遍布于琼州府13州县境内,且重修复建现象尤为多见,仅康熙年间就有13次之多。如海口天后庙,“明洪武年间屡葺,商人谭海清等建后寝三间及观音堂,并塑诸神像。国朝雍正七年(1729年),监生陈国定、生员杨凤翔等募建大门三间……乾隆十一年(1746年),陈国安复募建庙铺屋十间”。[3]377此外,重塑妈祖像,或增添拜祭用品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如:“在定安县中街的天后庙,乾隆四年(1739年)就有广府商人铸铁鼎1个,重千斤,高5尺,周围8尺,周身龙蛇花鸟山水人物。”[5]381-386从以上调查数据及地方史志记载中均可知,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海南已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民众对妈祖的崇敬程度是相当高的。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海南岛于明清之际迅速发展,这与海南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明清时期,海南的远洋渔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民国时期《禹贡》杂志记载:琼东、文昌渔民,“因生活所迫,于清道光初年(1821年)到其地(指南沙)从事渔业……”[6]15同时,上世纪70年代,根据有关学者对海南沿海渔港的走访调查,认定流传于海南渔民中,指引世代渔民的航海图即《更路簿》的成形时间应该在清康熙末年(即18世纪初期)。《更路簿》主要以手抄本或口传的形式流传于海南渔民间中,“它记载了海南渔民从海南岛东部文昌清澜港和琼海潭门港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及东南亚等地的航海针位和更数”。[7]78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海南渔民已经开始了闯远海的生涯。茫茫烟海,巨浪滔天,轻舟薄板,命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妈祖作为海洋守护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海上航行极大的危险性,从而使渔民对神灵的祭拜显得十分虔诚,祭祀活动也伴随着整个航程。当然,妈祖能够在明清时期从众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多海南民众的主要海神信仰,与当时当地政府的支持及妈祖自身的海洋属性也是分不开的。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七下西洋。1661年郑成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外加明清之际的倭寇入侵之患,一系列事件均与海洋有关,而妈祖也在这些事件中屡建奇功,如郑和在《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中曾写道:“直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8]16-24正是由于妈祖信仰迎合了统治阶级发展海洋贸易、安定民心、抵御外辱的政治需要,从而不断获得朝廷赐封。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先后两次加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妈祖由原来的“天妃”上升为“天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更是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此外,每年各地还要举行祭祀大典,并树碑赐额以示尊崇,于是在当时当地政府的大力倡导之下,妈祖从一个地方神上升为遍及东南沿海的海神,影响力大为提升。而海南作为妈祖信仰的传入地,本身已有较好的民众基础,在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终于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兴盛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妈祖信仰与当代海南的民俗生活

妈祖信仰在当代海南社会依然有其广泛的影响力。在今天的海港渔村或渔船上,依然处处可以看见其身影。三亚的旅游胜地蜈支洲岛上,就供奉着一座临海而建的天妃庙,虽然年代久远,但香火不断。附近的渔民经常会去祭拜,祈求天妃娘娘的保佑。临高调楼镇的天后宫是目前海南规模最大的天后宫,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次重修,规模大大超出昔日。庙分三进,占地亩余,庙内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每次出海捕鱼前,船老大们都要到天后宫上香祈福,祈求航行顺利,满载而归。而在文昌市中心孔庙附近的林氏大祠堂,一楼供奉的就是妈祖。妈祖在海南信众较多,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每逢妈祖诞辰和忌日,海南各地都要举行祭典活动。2011年4月24日,纪念妈祖诞辰活动在海口秀英区西委镇新海村天后宫隆重举行,人们载歌载舞,舞龙舞狮,海上渔船列队整齐,红旗飘飘。2013年,首届琼州妈祖文化节于4月30日在海口市新大洲大道响水桥海南比干妈祖文化园举行。2014年4月20日,海南各宫庙纪念妈祖诞辰1054周年祭典仪式在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隆重举行,千余名妈祖信民盛装巡游。刚刚分灵到海南的一尊来自台湾鹿港天后宫的黑面妈祖神像亦参加了此次活动。2016年10月2日,千人祭祀妈祖(吉礼)大典祈福活动在海南澄迈举行,共同祈福国泰民安。2017年8月5日,海南琼海潭门镇举行赶海节,祭拜天妃娘娘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仪式。祭祀庆祝活动之所以多在上半年三、四月、下半年八、九、十月举行,与出海捕鱼时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海南渔民赴西沙和南沙生产,一般“于每年冬季(农历11-12月)乘东北风南下,先至西沙群岛,其中到西沙作业的船只留下,其余船只则停一二日,再赴南沙群岛。经过冬春两季约半年时间的捕捞作业,至第二年清明谷雨期间顺西南季风北返。”[9]61而妈祖诞辰日(三月二十三日)恰好是季候风转换的时间,古代郑开极等撰的《福建通志》卷五十六所附的风信条中就有:“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咫”[10]的说法。而“《台湾县志》卷三却把‘咫’称为‘暴’。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就说道:‘三月二十三日妈祖暴后,便应南风’。”[10]261-264而无论是出航还是归航,渔民都会祭祀妈祖,感谢妈祖的庇护。除了海南岛内的祭祀妈祖信仰仪式活动,还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文化交流。2013年,以台湾彰化鹿港天后宫为代表的22家台湾妈祖宫庙的信众尊请22尊妈祖神明像,与大陆沿海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妈祖神明,于同年7月30日至8月2日汇聚海南省琼海市潭门国家中心渔港,举行妈祖巡游及祈福祭典仪式,共同为南海渔民祈愿祝福。2016年11月,海口白沙门中村天后宫、澄迈东水港天后庙的两座妈祖金身赴台参加道行天下——祖天师巡台祈福文化庆典,这也是海南妈祖首次受邀赴台参与巡境祈福活动。2017年7月,海南澄迈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及海南各宫庙到厦门朝宗宫参访。180多人海南宾客千里寻根,14尊妈祖像拜访朝宗宫。妈祖在当今海南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妈祖的作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琼海嘉积万泉河畔的大溪头村码头右边有座“南天圣娘庙”,庙里供奉的正是妈祖。“庙最早是由从大陆渡海来做买卖的船老大修建的,后来专事码头搬运的大溪头人也到庙里朝拜”。[11]到了现代,“南天圣娘庙”成为村民求子、求财、求平安以及求姻缘的去处。”可见,妈祖的形象已不单纯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而是成为海南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万能之神。而妈祖形象的这种变化恰恰体现了海南社会的适应性、包容性,这与海洋文化的属性不谋而合。

四海南妈祖信仰的对外传播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生根发芽,并通过海南岛进一步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作为我国著名侨乡,“海南华侨早在宋代就有出现,经明代,来自南洋各国的贡船,有一部分也经过琼州而转赴广州等地。在国内各地人进入海南的同时,中国人以海南为基地开始了向所谓南洋,即今日的东南亚地区移民的历史。”[12]255-256据统计,东南亚各国海南籍华人众多,仅泰国一地,就有100余万人。海南渔民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将妈祖信仰带到了世界各地。以马来西亚为例,“奉祀天后圣母最多的是福建人,其次是海南人,后者对这个海上女神更加虔诚。”[13]4-13在全马各地的天后宫中,最负盛名者当属雪隆海南会馆所属的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最初创建于1889年,1960年与1989年分别重建,因其文化悠久,建筑精致,而成为吉隆坡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在登嘉楼州瓜拉登嘉楼,同样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天后宫,亦属当地海南会馆。而“在新加坡,琼州天后宫在1854年创建,是当地最古老的神庙之一”[14]92-101。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地民众都会举行庆祝妈祖诞辰活动,包括巡游、酬神戏、文化表演等。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与海洋有着直接关系。在大型客轮没有使用的1890年以前,海南渔民出洋多借助木帆船,从海南启程向西,沿北部湾南下,到越南后,或南下到暹罗,或转程到马来半岛的新加坡、槟城、马六甲以及苏门答腊等地,少则半月,多则更久。在海上风急浪大,舟沉人亡时有发生,因此每艘船上都供有妈祖,以保佑航行平安。而在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之后,琼籍华人们因其下南洋时间较国内其他地区稍晚,在早期南洋华侨社会多以籍贯、帮派分野之时,面临着人地生疏且备受歧视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妈祖又一次发挥其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琼籍华人祈求事业兴旺的一种希望与寄托。加之,海南民众向来宗族意识强烈,重视族谱的修订,特别是在浪迹天涯、流亡海外之际,祭拜妈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琼籍华人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今天的东南亚等地随处可以看到妈祖庙多建立在姓氏宗祠或同乡会所在地。而当一代代的琼籍华人们通过不断奋斗,终于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之时,妈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信仰,又连接着琼籍华人们的思乡之情,祭拜妈祖的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认同。纵观所述,海南妈祖信仰,从宋朝发展到今天,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一个地方性女神上升为东南沿海到跨国性的航海保护神,在这个过程中,海南岛的作用不容忽视。海南四面环海,因海而生,独特的地理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使其既是妈祖信仰的传入地,同时也因海洋文化的熏染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输出口岸,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

[2]小叶田淳.海南岛史[M].张迅齐译.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

[3]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M].明谊,修.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朱为潮,李熙,王国宪.民国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王元林,邓敏锐.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6]张震东,杨金森.中国海洋渔业简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7]林金枝,吴凤斌.祖国的南疆——南海诸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朱天顺.元明时期促进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9]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渔业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10]李金明.论述闽南妈祖信仰中的海洋文化因素[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厦门市委员会.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鹭江出版社,2007.

[11]陈耿.盛行海南700年的妈祖文化[N].海南日报,2007-03-19(15).

[12]张兴吉.鸦片战争后海南华侨出国潮研究——兼论宋耀如出现的海南历史背景[C]//海南省宋耀如研究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宋耀如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

[13]林水檺,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M].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

[14]石沧金.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的民间信仰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14(2).

海洋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西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204-05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广西海洋文化是广西沿海人民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充分开发和利用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形成特色海洋经济,是广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富民强桂战略的重要措施。

一、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历史积淀深厚

广西南临北部湾,拥有1,628.59公里长的海岸线。作为中国西部的唯一的涉海省份,浑厚的海洋文化优势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是广西的文化优势和特色之一,并为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一)浓厚的民族特色

广西沿海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蛋家和耕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中,又接纳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但广西海洋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这体现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所表现的鲜明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如这里长期崇拜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多种神文化,其中伏波神与伏波将军南征活动有关。孟尝神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等的影响。在区域内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

(二)浓郁的南疆特色

广西沿海地区有独特的人文风俗。古代广西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在与大自然顽强斗争中,广西沿海人民形成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广西有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

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鸟海湾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等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蛋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

(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及三娘湾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海洋文化厚重的历史。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们在近年来得到更为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被列人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

(四)独特的渔村人文景观

广西沿海有渔业县(市、区)10多个,渔村乡镇35个,渔业村130个,共有渔民705300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渔港(如南漓渔港、犀牛脚渔港、企沙渔港、营盘渔港、龙门渔港、沙田渔港、渔万渔港、电建渔港、涠州渔港、石头埠渔港、大风江渔港和双墩渔港等),渔村(犀牛脚渔镇村、企沙镇渔村、京族三岛京族渔村、外沙和地角蛋家渔村等),还有渔市,民间习俗、节庆会展等。

(五)特色鲜明、项目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2年5月,广西沿海三市已列入自治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涉海类项目有23项,如民间传说《合浦珠还》、《美人鱼传说》,传统民俗“京族哈节”、“外沙龙母庙会”、“蛋家婚礼”,传统手工技艺“北海贝雕技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鱼露”、“北海蛋家服饰制作技艺”,民间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和《北海咸水歌》,民间曲艺《老杨公》、《京族民歌》等。其中“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和“钦州坭兴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与广东广州、浙江宁波、福建泉州、江苏扬州、山东蓬莱正在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已取得一定成就

1 广西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

滨海旅游业已形成了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民族风情游等五种滨海旅游模式。2005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为190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13.2%。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为570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50.4亿元,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5.2%。201 1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654亿元,滨海旅游业为83.01亿元,增加值为32.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

广西沿海已形成了观赏渔业、垂钓渔业、体验渔业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大大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

海洋节庆会展业,形成了京族哈节、中国钦州三娘湾观潮节、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蛋家文化艺术节、北海银滩沙雕艺术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节、千年古陶文化旅游节、北海市国际珍珠节、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等具广西海洋文化特征的节庆活动。还涌现了大型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大型舞剧《碧海丝路》等大型演艺活动。

海洋休闲体育业,广西建有滨海体育训练基地.为国家和各地运动队提供训练场所.承接国家和国际有关体育赛事。如北海市的海上跳伞、沙滩排球、足球,防城港市的帆板划船、摩托艇、龙舟赛等。同时,群众休闲体育如海域游泳、海水浴、水上摩托艇、游艇、滑水、冲浪、沙滩球类运动、沙滩健身走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和规模,如北海市外沙中国蛋家民俗村、北部湾水下考古、北海涠洲国际休闲度假岛、白龙珍珠城遗址公园、汉文化公园等各种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等的建成。各地正在建设旅游码头,拓展北海、防城港、钦州至广东和越南下龙湾、岘港、胡志明市的海上旅游航线。

广西沿海饶有民族特色的海洋工艺品有贝雕、角雕、石雕、坭兴陶、珍珠制品等。珍珠和坭兴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北海市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其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钦州坭兴陶的年产值已达一亿多元。

2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产值不断攀升

“十五”期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年均增长14.3%。“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增加57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6%,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8.86%。2011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654亿元,比上年现价增长19%,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5.6%,约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国民生产总值的17%。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41%、42%。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广西海洋发展新的增长点。

3 打造了一批成功的海洋文化产业

广西沿海地区各地开发海洋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海洋文化一条街”、“梦幻北部湾”等项目,滨海休闲度假胜地、海上观光旅游、海洋竞技旅游、海上饮食文化旅游等项目不断得到开发。如防城港市筋山古渔村、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东兴金滩等的打造,都是成功的海洋文化产业运作。

(二)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凸现的问题

1 海洋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投入不足

与相邻的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起步晚,在交通、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配套能力不强。

2 重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严重不足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低层次,同质化现象严重,闻名全国的重点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如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业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的加工,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不多。

3 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偏低,产业化程度较差

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不平衡,集中度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广西海洋文化产业总产值仅占全国1%,而且以滨海旅游业为主。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演艺、康体养生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庆典活动经济味过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4 海洋文化产业缺乏亮点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文化产业缺乏亮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总体来看。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仍以粗放型开发为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尚未形成。如何充分盘活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与周边省份形成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加快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作为我国沿海最后一块“处女海”,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一个增长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一)在发展目标上

1 对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不同创意转换方式,形成不同产业类型。务必将产业型资源积极向文化产业转变。

2 通过重大项目的创意开发。以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品牌、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业集群为支撑,吸引特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形成海洋文化产业消费市场。

3 通过海洋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将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主导产业。

(二)在发展战略上

1 充分利用时代趋势与政策优势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共十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为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实施“海洋强区”战略、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机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时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和保税港区政策等多种优惠政策。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相邻各省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带动,其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以低碳健康为取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的大力需求,各类文化产品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为广西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指导性文件,广西正在制定和实施《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经济布局规划》等,进一步实施合理配置资源,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为广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撑。

2 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要明确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特点,与周边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重点突出广特的民族、边境等海洋文化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争取特定的文化消费人群,开发较稳固的文化市场。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与周边区域形成协调互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避免同质竞争。实现跨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互利共赢。

3 实行集群化发展战略

针对目前规模小、产业技术不高等现状,通过规划引导、市场化整合,在重点区域形成内涵丰富、产业链条完整、软硬结合的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发挥集聚效应,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实行精品化发展战略

以高起点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为基础,以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为支撑,培育一批具有广西北部湾特色的文化精品工程。同时培育支柱型的海洋文化新兴产业,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区域性海洋文化传播与产业培育基地。

5 实行品牌化发展战略

打造滨海旅游、边境旅游、海洋工艺产品等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南珠文化、京族文化、海豚文化等精品品牌,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品牌。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多层次的品牌结构。

6 实行人才战略

采取多种策略,形成卓有成效的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机制。重点培养与引进目前比较缺乏的创意策划人才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全面激活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在产业结构上

依据现有的产业现状与资源优势。确立海洋文化旅游业与海洋工艺产业为重点产业,积极培育康体养生产业、节庆会展产业、演艺产业、影视传媒产业,形成“双主导,四产培育”的海洋文化产业布局。

1 海洋文化旅游

着重发展边境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方展现广西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与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等特色,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创意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形成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同时发挥海洋文化旅游的产业辐射力和影响力、吸纳力,带动演艺业、会展业、影视产业等产业全面发展.将广西海洋旅游打造成为立体、活化、多产联动的综合性海洋文化产业。

2 海洋工艺品产业

要充分利用广西南珠品牌,以南珠为亮点,带动相关海洋工艺产业发展。要将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与工艺美术品巧妙结合,赋予工艺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加其产业附加值。要适当提高产业品质,走高端路线打响品牌。提高经济收入,创建城市品牌。如以广西沿海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典故为题材。设计具有代表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景点微缩模型、坭兴陶、贝雕等特色民俗工艺品。

3 康体养生产业

通过打造东兴长寿城市名片.发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大力挖掘、开发广西沿海康体养生系列产品,加快休闲度假游、绿色生态游、康体养生游等重点项目的培育建设,发展集康体养生、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4 节庆会展产业

以现有品牌为主体,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创建并推出有广西海洋文化特征的节庆活动,如“北海老街艺术节”、“钦州坭兴陶艺术节”、“钦州刘冯文化节”、“京族民俗文化节”、“金滩风筝节”等,切实把节庆会展活动与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结合起来,依托平台品牌,培育会展主体,开拓会展市场,积极打造亮点、热点和卖点,发展节庆会展经济,创造节庆会展品牌效益。

5 演艺产业

可依托京族文化、蛋家文化、客家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以民俗、传说、音乐、舞蹈、服饰等为主要题材的演艺产品。

6 影视传媒产业

充分地利用区位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区域资源,利用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元素等地域文化特征,大力发展影视传媒产业。

(四)在具体层面上

1 制定规划,统筹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规划。统筹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广西沿海特色文化产业群,着力打造一两个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海洋文化龙头企业。

2 要充分挖掘、整理和弘扬广西海洋文化遗产,激活历史文化沉淀

不但要深入挖掘、整理广西海洋文化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遗产,还要重新审视广西海洋文化的特有内涵,强化海洋文化氛围。

3 要加快各种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

把广西海洋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文化等整合为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化系统,实现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及多样性、持续性。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文化发展搭建立体的、全方位的载体

海洋文化范文第9篇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广东省要加强海洋专业人才教育,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保证人才培养统一规划;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既可以与市场同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技能,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高等学府针对人才需求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建立合适的实习基地。例如江门市,要想在海洋文化领域获得快速发展,必须具备高层次专家、海洋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江门市的海岛地区可以制定一些福利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湛江市则可以鼓励旅游企业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重点培养潜水教练员、海钓培训师、冲浪陪练、帆板指导师等。广东省要突出滨海城市优势,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促进海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海洋文化范文第10篇

坐在记者对面的王忠志略显疲惫。但是聊起舟山市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话题,他的眼神中却立刻焕发出一种奇异的光彩,人也马上精神抖擞起来。听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侃侃而谈,根本看不出来,其实他此前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了。

记者:很高兴再次采访王副市长。我记得您2005年在岱山时,就开始主抓第一届海洋文化节的工作。此后一年一届办下来,很有影响。为什么今年的这一届海洋文化节不按以往的届数往下延续,却改叫“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今年这一届与以往举办的海洋文化节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王忠志:明天(5月17日)开幕的这一届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是“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整个节会包括开幕式、海洋文化博览、闭幕式三大板块共十九项活动内容。

我市举办海洋文化节,确实是始于2005年的岱山。每一届节庆活动都是突出感恩海洋、关爱海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展示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海洋文化建设成就。这是他们相同的地方。已成功举办多届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影响力逐年扩大,2007年被评为中国节庆产业十大自然生态类节庆之一,被确定为浙江省18个重点扶持节庆之一。到了2009年,海洋文化节第一次提升到部省级的规格,由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和浙江海洋学院承办,中国海洋学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协办。规格提升了,内容当然在继承往届特色的基础上也就有所拓展和提升,更加丰富和广泛了,所以本届海洋文化节不再按以往的届数往下延续,而是用年份来做标志,改叫“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本届海洋文化节,我们努力做到五个有机结合:一是国家层面的强化国民海洋意识与地方层面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相结合。二是文化节庆与群众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为海岛群众艺术文化的弘扬搭建交流平台,力争把海洋文化节办成海洋群众文化的盛典。三是举办节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海洋文化元素注入到海洋旅游、海洋特色产业等经济活动中来。四是做到地方文化节庆与宣扬拥军固防相结合,就是在本次活动中,通过驻舟部队的配合,既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大力宣扬新时期军民之情。五是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在充分享受舟山海岛旖旎风光的同时,强化以人文的精神提升节庆活动的品质,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美誉度。

为了延续海洋文化节的传统,这届海洋文化节的闭幕日期设定在6月16日,也就是过去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式的日子。闭幕式祭海谢洋大典还是在岱山的海坛来举办,将点香、敬酒等等传统祭海谢洋仪式保留了下来,只是把过去的开幕式变成了现在的闭幕式。

记者:舟山的节庆活动非常多,搞的也大都很成功。前年我采访您时,曾听您介绍过整合这些节庆活动的设想,而且还提出了“一主二辅”的概念。现在我在舟山又听说了节庆活动“1+2”的整合公式。请问“1+2”是怎么回事?

王忠志:这里的“一主二辅”,其实也就是“1+2”。“1”,就是重点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2”,就是普陀山的观音文化节和朱家尖的国际沙雕节。

舟山市的节庆活动很多,节庆文化也很丰富。但过多过杂,也就发现了一些弊病。比如活动分散、形成不了品牌,层次不高、效率不高,打不响。而且领导们的精力也有限,不好管理。所以需要进行整合。后来我们提出“1+2”的设想,来整合这些节庆资源,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标准,将原来的四十几个节庆归纳为“1+2”系列,也就是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主,国际沙雕节和观音文化节为辅的方案。力争通过品牌节庆“搭台唱戏”,集中包装、展示舟山海洋文化独特魅力。

“2009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是我们整合节庆活动后举办的第一个海洋文化节。筹备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各项具体方案一定要做细做实,确保活动圆满成功;二是注意统一文化节名号,所有分活动项目都要围绕海洋文化节展开;三是要充分体现海洋文化内涵,活动宣传要体现中国海洋文化节元素,不失时机地推出海洋文化和舟山群岛概念,进一步提升节庆的海洋文化内涵,促成更加和谐的节庆氛围。

海洋文化节明天就要举行了,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的观音文化节和国际沙雕节。

普陀山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观音文化是舟山文化的精品。普陀山是观音文化的承载地。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已累计接待香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舟山从2003年起已连续六届成功地举办了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这也进一步传承了观世音文化,发挥了普陀山在全市旅游业中的龙头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普陀山,光临了普陀山,推动了舟山经济跨越式发展。

国际沙雕节在朱家尖岛举办。那里山海风光秀丽迷人,岛上金沙连绵、奇石峻拔,有“海上盆景”“海上雁荡”之誉。其中十里金沙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沙滩群――青沙、里沙、千沙、南沙、东沙五大沙滩绵延5000米,景色极为壮观。这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已成为舟山旅游的又一个亮点。

记者:您认为海洋文化这个词组是偏正词组还是联合词组?海洋文化中的海洋是文化的修饰语还是并列的内容?也就是说,海洋文化的内涵怎样理解?

王忠志:我认为用偏正词组或者联合词组来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都是片面的。这里的海洋和文化并不是人为割裂开来的内容。要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其实我们的《海洋文化节节刊》的序言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海洋文化,就是涉海的文化,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

海洋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现实活动对海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如今,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一直走在前列、并率先显示出强大活力的沿海城市,也担负着走出困境、面向未来的重要使命。

记者:舟山为什么提出来要举办海洋文化节呢?

王忠志:中国海洋文化节是舟山“四海”建设(即: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文化节这个载体把舟山群岛打造成中国海洋文化代表地。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舟山海洋城市品牌,提升我市对外招商引资和宣传营销水平,服务于舟山海洋经济大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第一,可以提升我们的海洋意识,进一步凝聚人们对海洋的共同情感,让更多的人对大海怀感恩之心、有善待之举,充分体现保护海洋、和谐发展这一海洋文化的内在品质。国际上先进地区都是开发海洋最早的地区。过去我们对开发海洋重视不够,全球化的格局下,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是非常迫切的。我国海洋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海洋文化还没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其发展水平与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通过海洋文化节这一平台,学习和借鉴各沿海地区建设海洋文化的先进经验,对于共同推进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蓝色家园,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带动舟山旅游地发展。舟山作为中国沿海的一个窗口,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滨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更让世人领略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厚重内涵和独特魅力。中国海洋文化节对舟山旅游带动效应是很明显的。对招商引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工作等,也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舟山旅游工作重点要突出差异性、提升综合性、强化集群性、增加愉悦性。中国海洋文化节这样的平台,是这四个原则的一个集中体现。

第三,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海洋文化节的节庆活动在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了舟山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舟山的城市品位,刺激了经济发展,培养了干部,让老百姓得到了丰富的文化享受,在对外宣传推介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

第四,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方面的效应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中国海洋文化节给舟山带来的积极效应是深远的,绝对不是某些人理解的热闹热闹那么简单。

记者:海洋文化节的确很重要,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办,也很有必要。但是对舟山这样一个四面环海的城市来说,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条件和文化基础吗?

王忠志: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既是我国东海海域的中心区域,又是我国南北海域的联系要道,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1300年的城市史。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市的地级市,不但拥有丰富的港、景、渔等海洋资源,而且具有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承、发展舟山传统的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舟山完全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条件和文化基础。

首先,舟山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舟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渔都,海岛人民在长期的生息劳作中创造和积聚的海洋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个性、独树一帜的。在唐、宋、元、明时期,舟山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必经港之一,舟山定海还是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在400多年间,历经抗倭、抗英、抗日等战争,留下了十分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沿海人民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也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舟山岱山的渔歌号子以旋律粗犷豪放、节奏欢快和谐著称,祭奠大海也再现了古代渔民祭海的盛大场景和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舟山民间艺术种类不少,舟山锣鼓、嵊泗渔民画、白泉跳蚤舞、定海侯家班木偶戏、逯拮呤椤⑨飞接娓杌褂卸谰哂婕曳缜榈男禄楹乩上盗谢疃等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舟山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以及众多的航海保护神,如观音菩萨、羊府大帝、泗洲大圣、妈祖、财伯公等,如此众神“共处”同一蓝天下,形成了舟山独特的宗教景观。

其次,舟山已经成为反映中国渔文化的代表地。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之一,也是与千岛渔场、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齐名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舟山的沈家门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和秘鲁的卡涯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舟山海鲜产品的产值、产量和出口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海鲜烹饪在这里也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

再次,舟山具备举办国家层面的海洋文化节庆应有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的硬软设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海洋文化建设全面进步,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十年舟山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舟山成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城市,使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载体更加坚实、形式更加多彩。

第四,舟山有着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的独特地域优势。舟山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冬暖夏凉,淡季不淡。这里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旅游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世界闻名的普陀山、嵊泗列岛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岱山、桃花岛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拥有山海自然景观、海岛渔俗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佛教文化景观1000余处,并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称号,“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美誉名扬海内外。

第五,海洋文化是舟山的城市主题文化,是在上千年的群岛城市演变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着丰富的观念性城市形态和强大的实践性操作系统。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美丽的海洋和海岛自然品质、丰饶的海洋资源、特殊的海洋产业以及渔文化特色、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和城市价值、以普陀佛教为代表的人类精神文化样式等等,构成了我市城市主题文化的独特内涵。它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海洋文化既是我市的一种历史现象,也是我市的一种社会环境,更是我市的一种发展力量。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是舟山人对城市文化的定位和城市地位与形象的不懈追求。

第六舟山有着独特的海洋城市精神。舟山是一个移民城市,处于南北文化和经济的交界点,海洋位置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上曾遭遇的多次列强武装侵略,锤炼了舟山人的性格和品质。因此,舟山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海洋城市精神,它们是舟山人的性格写照和品格追求。勇立潮头体现了我市人民积极进取、敢为人先、不惧风险、开拓创新的气魄;海纳百川体现了舟山人开放包容、谦逊好学、广交朋友、广积善缘的胸襟;同舟共济体现了舟山人团结互助、友爱人人、感恩图报、共享共荣的品格;求真务实体现了舟山人胸怀大志、追求真理、诚实守信、讲究实效的作风。

记者:舟山在打造中国海洋文化节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王忠志:主要还是在体现更多的国家性上。这次海洋文化节引起了国家海洋局和文化部的支持和重视,再加上海军和地方上的努力,档次就提高了,影响也扩大了。希望今后的中国海洋文化节能够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中国海洋文化节还有好多文章可以做,可以逐步提升完善。

记者:一次节庆活动是短暂的,海洋文化建设毕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请问在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方面,还将有什么举措或规划?

王忠志:海洋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接下来,在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方面,我们还有以下具体规划:

做好宣传教育推广工作,创造海洋资源保护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地图》和《舟山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责任制》等,建立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志愿者队伍,发展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爱好者兴趣团体,鼓励我市市民加入社会保护网络。

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研究探索我市海洋文化资源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变“文化遗产”单纯的封闭保护为对“文化资源”开放的积极开发利用。通过与文博业、旅游业、演艺业、影视业、休闲娱乐业的结合,打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文化名牌。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和文化生态区,扶植一批具有渔农村民俗特色的民间展览馆、陈列馆,发掘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等。

用为后代遗存新海洋文化资源的眼光和气度,做好现当代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和保护工作。今后每年都要对新海洋文化资源目录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修订和扩充。每年举办海洋文化新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每年评选群众喜欢、社会公认的优秀的应保留、可传承节目入选舟山民间民俗博物馆。

我们还将开展“清爽舟山、美丽岛城”海洋文化生态工程、文化产业繁荣工程、“舟山的荣耀”名景名人名作名品名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等多项活动,推进海洋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文化惠民工程”的情况好吗?

王忠志:舟山的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以下几点:

1、重点建设舟山市海洋艺术中心、舟山大剧院、文化创意大楼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充分发挥其在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舟山市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好现有的县(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多功能影剧院、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场地和娱乐设施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新建、扩建一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提供配套服务。

3、依托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开展“快乐读书、成长品格”全民阅读节、“海洋、大地、蓝天、生活”群众性文化展演活动等全民自主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4、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保证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持续的生命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以“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为抓手,大力提高专业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6、切实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实行文化“低保政策”,让市民优惠享受更多的文化艺术展演。

7、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在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的总体要求下,深化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舟山连岛跨海大桥通车指日可待,舟山孤悬海上的历史将彻底改写,舟山交通即将完全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发展腹地也即将从不到600公里的本岛延伸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地理上的巨大跨越,必然带来发展空间的惊人巨变。舟山人适时提出了“大桥时代”的概念和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响亮口号。通过对王忠志副市长的此次采访,记者对“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尤其是对舟山人民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雄心壮志,有了更深入更直接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海洋文化名城”战略发展理念武装的舟山人民,一定会迸发出气势磅礴的昂扬活力和蓬勃生机,而“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海洋城市精神,也一定会呈献给我们一个激情飞扬的自信、创新、和谐的海洋文化精华品牌。

上一篇:农村文化范文 下一篇:湿地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