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范文

时间:2023-10-21 20:14:35

群众利益

群众利益篇1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既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也充满着诚挚的亲民之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充分认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厚意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一路线,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根本体现。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这条群众路线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和重点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利益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有了更好的条件。但是,我们进行的改革是一场利益调整,虽然总体上人民群众的生活都会有很大提高,但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改善的幅度有大有小,在一定阶段还会出现一些困难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同志特别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唯物史观的实际体现。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坚持尊重社会发展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心向背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广大领导干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就能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发展群众切身利益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从群众立场出发看问题的必然结论。衡量一些事情是大事还是小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老百姓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老百姓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利益确实没有小事,他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运用辩证方法看问题的清醒认识。从为政者的角度看,大事和小事是相对而言的,群众利益既有长远的幸福追求,也有当前生产、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民群众的大事,无疑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件大事是由无数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汇聚而成的。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就是要从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入手。曾要求全党:“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同志也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一句名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告诫全党要关心人民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政者不能因为事大而怕为,也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既要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又要关注琐碎,把握当前,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要倾心尽力去对待,都要满腔热情去做好。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看,小事发展下去也可能成为大事,小事多了也会成为大事。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我们不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不是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展先进文化,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这是我们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的结晶。是不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不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是不是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是检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标准。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力量凝聚点。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身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追求和最终利益。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的活力。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我们的伟大事业中来。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最终要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来,党和国家对依法治国的要求更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更强了。如何与时俱进地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我们有些干部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作中,都还缺乏敏感性、自觉性,准备远远不够。比如:有的干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不关心其痛痒;有的干部片面地追求政绩,把对上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有的干部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有的甚至与民争利。这些都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有力武器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漠视群众利益、忽视群众困难的错误观念。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总把群众的困难看成是“小事”,往往以抓大事为名,忽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有的甚至错误地将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其结果不仅人民的利益得不到实现和维护,而且党和国家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群众的利益是大是小,反映的是群众利益在干部心目中的位置,是干部对群众感情的一把标尺。要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不断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切实增强为群众谋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也要动感情去办;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即使再琐碎,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做好;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客观上可能引起群众不满的事,就绝不能去做;有些事情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条件不成熟,就要缓一缓,不要急着办。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实现。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做好理顺情绪的工作,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具体利益构成的,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利益。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就要迎难而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当前,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越深入,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工作中,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是难事、急事,解决起来很不容易,有的是因为缺少基本的物质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对此,我们不能回避,不能望而却步,要敢于面对矛盾,勇于克服困难,切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越是困难越要下决心解决,不能使之成为“老大难”。要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为群众谋利益。不仅要谋一时之利,更要谋长远之利;不仅要谋局部之利,更要谋全局之利;不仅要关注锦上添花,更要重视雪中送炭,努力使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还要在制度上抓落实。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切实关心群众利益,贵在持久,重在坚持,仅靠临时的突击、一时的热情是不行的,仅靠领导主观的约束也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制度化,防止主观随意性。如在领导责任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定向联系制度、对口帮扶制度等;在实现群众利益机制上,要建立有利于保障最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保障机制、扶贫增收机制、劳动就业机制等;在办事制度上,要建立和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违诺查究制、办结公告制等,从制度的健全和执行上保证群众享受到最大的方便,得到更多、更实惠的利益。

群众利益篇2

损害群众利益自查报告范文(一)

按照市委对集中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的统一部署,我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强化工作措施,认真对我局集体和个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机构,认真开展整治工作

一是我局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为成员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叙质监﹝20**﹞36号),进一步强化“两个责任”,做到组织保障有力。

二是广泛发动宣传。7月20日我局召开动员会,传达学习了县委办发《关于印发<关于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集中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叙委办发﹝20**﹞26号)的文件精神,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专题部署,明确了各项整治重点的责任领导和责任股室,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

三是开展“履职、尽责、服务、奉献”专题讨论会,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对照整治重点,我局机关各股室、下属事业单位全部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经查,我局存在问题有:

(一)理论业务学习不深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在处理知识面专和广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在处理知识实用性和系统性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习内容上存在实用主义的态度,业务书籍看得多一些,与自己工作相关、用得上的学得多一些,相关不紧密或目前不要用的学得少一些,存在先用先学、急用急学、不用缓学的现象。三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仍然不够。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存在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不很多的情况,理论和实践仍然结合不够紧密,学用脱节,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工作执行力差。工作缺乏统筹安排,不能主动谋划,存在等上级或领导安排部署现象,被动工作,忙于应付,执行力差。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工作重心未及时做好调整,在结合体制调整和职能转变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未找准切入点,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表现在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提供服务做得还不够,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做到想企业、群众之所想,急企业、群众之所急,帮企业、群众之所需。

(四)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部分干部职工安于现状,开拓精神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成效不突出、亮点不多。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有时习惯于凭经验考虑问题和办事情,工作的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够。特别是大胆探索创新思维方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路不宽,存有求稳怕乱、被动应付现象,缺乏知难而进的胆识和勇气。

(五)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督查不到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跟踪督查不到位的情况;在制度执行中,存在执行不力,责任追究不及时、不过硬情况,有强调个人原因,没按规定执行请销假制度情况;股室外出时去向告知不明确;公车使用时有时未按派车规定填写派车单;督查督办不及时,致使工作落实不力。

三、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局系统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议事规则》、《党建工作责任制》、《机关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汇编”形式印发到各单位、科室。下一步,局党组将督促全系统认真执行,严格以制度管人管事,切实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科学发展。

损害群众利益自查报告范文(二)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严肃查处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信访局按照县纪委、县政法委的要求,在全局深入开展了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自查自纠活动,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自文件下发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开展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讨论决定成立由局长陈海红为组长,副局长刘华雄为副组长,各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开展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的专项治理工作。陈局传达了县纪委、县政法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莲政法[20**]13号)文件精神,要求全局领导干部务必对照文件要求,进行深刻地剖析,并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深入宣传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信访局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积极营造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做事群众工作的良好风尚。

二、认真自查,整改到位

全局领导干部对照县纪委、县政法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莲政法[2019]13号)文件精神,主要针对干部不依法行政的、处理问题不公的、与民争利的、服务意识差、干扰基层组织建设的、幕后策划指使或放纵他人干扰政府管理和经济行为的、强行插手干预工程招标投标的、截留上级下拨的专项经费和奢侈浪费的以及其他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的问题等九方面进行自查自纠,按照“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通过”的要求,全面治理2019年1月1日以后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陈局要求每位干部认真填报《基层干部办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涉黑涉恶问题专项治理自查自纠登记表》,实事求是,绝不允许出现虚报、瞒报、漏报的现象,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所填报的《自查自纠登记表》,统计后未发现任何问题,没有出现专项治理范围内的现象。

三、完善制度,提高实效

在此次专项治理活动过程中,我局始终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敢于唱黑脸,不怕揭短亮丑,充分发挥党纪政纪的威慑作用,始终保持对违法违纪行为的高压态势,确保专项治理活动有效地展开。通过专项治理,我局虽未发现任何问题,但在有些制度比如为民服务制度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由被动接访变为积极主动下访,聚合政治、经济、舆论、道德、教育、司法、调解等社会资源参与重大、复杂、疑难信访问题的处理,增强信访办理的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社会舆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监督信访人依法信访行为,监督信访问题的处理过程,搭建社会广泛参与处访的平台,构建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大信访格局。

损害群众利益自查报告范文(三)

根据中共XX区委办《关于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要求,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我镇对照赣州市委专项巡查组在信丰县巡查发现的问题,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安排、健全组织

我镇认真开展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活动。一是制定工作方案。结合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召开动员部署大会。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及党员干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三是开展自查自纠。开展全面排查,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剖析、查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落实整改。

二、认真自查,发现问题

我镇对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纠,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一)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方面。我镇未发现“与民争利”“暗箱操作”等在民生资金使用上的违规行为,但在惠农政策的具体落实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不深入;惠民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存在问题;人民群众对基础党员干部执行惠民政策的满意度不高。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方面。通过自查情况看,我镇的村级财务管理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当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集体“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造成“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2、财务管理不规范。不规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财务制度执行不力;3、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

(三)征地拆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农民相关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不深入;有些征地拆迁中合同不够规范,个别被征地农户未拿到合同;部分村干部在做农户工作时脾气不好,没耐心;个别时候征地款不能及时打到农户账上。

(四)收费方面。未发现干部利用职权违规收费的问题;未发现各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村民集资、一事一议项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方面存在超范围、超标准的问题;也未发现在农民建房及土坯房改造中收取费用的问题。

(五)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方面。部分镇村干部“庸、懒、散”,作风漂浮,敷衍应对,推诿扯皮等问题;我镇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为官不为”问题,如个别干部存在迟到、早退、串岗、玩手机现象;少部分镇、村干部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拖延应付、马马虎虎,主观能动性不强;有些干部,特别是部分老干部,上班时提不起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制定措施,积极整改

1、制定方案。对于此次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自查自纠工作专项整治行动发现的问题,我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制定了相对应的整改方案,如《XX镇关于开展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XX镇关于开展民生资金管理使用中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XX镇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印发到各村(社区)、各站所,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不打一点马虎。

2、制定整改措施。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我镇制定了专项整改措施。如,针对农村“三资”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镇要求各村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评内容,建立考评档案,实行奖优罚劣;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群众利益篇3

一、突出提出“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意义

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当作自己的重要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当前,党中央把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更加突出地提出来,有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当前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突出,形势严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当前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形式主义、问题严重,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屡禁不止,吃拿卡要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居民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上学难、看病难、农民负担重,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群众反映仍很强烈。这些突出表现,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呈愈演愈烈之势,到了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正的时候。

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历史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思想,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胜利地完成我们党的各项任务。如果任由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蔓延发展,我们党就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光荣事业和任务就无法完成,党的性质宗旨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当前必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再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决纠正那些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才能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才能真正践行“三个代表”。

二、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分析

从主体上讲,权力的滥用是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产生的首要原因。所谓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主要是一些国家机关和公共事业部门凭借手中的权力,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为本单位、为小团体、为个人谋取利益,其实质是滥用权力、。因此,损害群众利益的主体,不管是部门、行业,还是地方政府,关键是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损害群众利益的根本主体。领导干部之所以会滥用权力,作出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既存在客观因素,也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从客观因素分析,我们国家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法制还不健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等原因,难免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从主观因素分析,一方面是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淡薄,在行使权力时考虑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太多,顾及人民群众利益太少;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的发展观、权力观和政绩观错误,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达到个人官位的升迁,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超越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热衷于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代价必然是牺牲人民群众利益。

从客体上讲,地位的弱势是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产生的重要条件。“人民”、“群众”,对于行业部门和政府来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反“损害”能力有限,这种地位上的弱势,为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产生提供了充分条件。一是人民群众的反“损害”意识不强。有些群众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认为个人无力挽回,只好听之任之。二是人民群众的反“损害”的途径不畅。有些群众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知如何进行投诉,或者投诉时经常遇到各种阻力,救济途径不畅通。三是人民群众的反“损害”成本过高。当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进行投诉时,有时处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经常得不到有效解决;有时要上访几次,甚至十几次才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有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弄得精疲力尽,最终还得不到解决,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成本太高,造成有些群众不愿反“损害”。正是如此,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才得以滋长和蔓延。

从客观方面讲,体制制度的不健全是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体制制度不科学、有漏洞,就很难规范部门或个人的不正行为。如当前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不能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人民群众的权益就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又如当前的干部考核机制不科学、决策制度不民主,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没有全面具体的量化标准,片面强调GDP的考核,领导干部任期的不稳定性等等,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在短时间内谋求政绩,决策时不听取民声,不进行可行性研究,盲目上项目,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终造成群众利益受损。

三、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对策探讨

有效预防和治理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必须针对其产生的根源,积极探索对策,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方针,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落实,讲求实效。

第一,加强教育,着眼防范,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维护群众利益的自觉性。立足教育,着眼防范,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内在动力,是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反腐倡廉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要加强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决不能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勤勤恳恳为群众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做到爱民、为民、富民、安民。三是要加强党纪法规教育,增强纪律意识。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表现出来的是干部作风问题,但许多是违的纪律问题,尤其是违反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最近,党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保证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维护群众利益的有力武器。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纪条规,尤其要抓好两个条例的学习贯彻,用条例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警示自己;同时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

第二,深入治理,从严查处,坚决刹住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当前,要按照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坚决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不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规定造成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要继续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等工作;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问题。要通过自查自纠、全面检查、重点抽查等多种形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对于那些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肆意欺压群众的行为,失职渎职、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作风粗暴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坚决查处,绝不留情,绝不手软。对那些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要进行通报,公开曝光,以严明的党纪政纪法纪,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利益篇4

[关键词]政府 应对 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39-01

在主体多样化和诉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利益表达需要,从而为各个阶层之间的协调发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决策,更好地营造一个适宜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环境。

一、政府要转变传统观念

在我们过去的观念中,对利益冲突有几个明显的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不承认利益冲突的合法性,甚至对利益冲突作一种负面的道德评价,以为利益冲突是一种自私的表现。第二,过多地从政治角度来理解利益冲突,很容易将之与反对政府甚至社会动乱联系起来。结果往往是忽略了建立能够容纳利益冲突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种种制度安排。而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是一种比较温和的社会互动方式,是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某些严重利益冲突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实质上导致冲突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表达,而是对立的利益本身,甚至有时恰恰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因此,我们尤其需要一种务实的、理性的对待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态度。利益表达要求日增,制度手段明显缺乏,由此提出的对社会的挑战是:社会的制度和结构能不能容纳这种利益表达,以及如何为这种利益表达设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一句话,我们要承认社会利益高度分化的现实,承认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就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做出制度性的安排,使各种利益表达在有序中进行。

二、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利益表达环境

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良好的表达环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当为公民的利益表达创设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在社会上造成一种民主的平等协商的气氛,形成一种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局面。有了良好的利益表达环境公民才会积极地表达,而公民的表达不仅需要有完备的利益表达规范,而且还需要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在社会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的等级化体系等诸多因素,促使中国传统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生长出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他们对政治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和冷漠感。因此,良好的利益表达环境是公民利益表达的基本要素。要营造良好的利益表达环境,政府应加强宣传的力度,普及民主、平等、法制等现代政治意识,引导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形成独立的人格,积极主动地进行利益表达。

三、政府要积极回应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

政府系统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保持足够的回应性是其保持稳定和谐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利益表达效能的不平衡性问题,据以具体表现为来自于上级领导或组织、同级部门的“内输入”的效能远高于“外输入”的效能,政府内部强势“衙门”的利益表达效能远高于弱势“衙门”的利益表达效能,社会强势群体的表达效能远高于普通成员的表达效能。社会强势群体表达的政策诉求往往能得到充分的回应,被及时进行利益综合并反映到政策内容中,而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表达之后则存在着回应不足的问题。以为例,与庞大的量相比,不仅立案几率非常低,而且解决率更低。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官员对公众利益的责任感,通过完善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众利益的高效回应,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有效回应性。

四、政府要建立利益表达的保障体系

(一)要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解决保障制度

为促进群众诉求问题的解决,党政机关应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拓展工作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工作效能,认真受理群众的诉求。建立完善群众诉求收集、处置、反馈的工作链条,提高解决群众诉求的效率和水平。

(二)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保障制度

为了群众的诉求能解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有效的督察激励机制,加强对群众诉求受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群众的愿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要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保障制度

法律服务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走依法维权的路子,通过司法调解、行政仲裁、开庭审理等途径解决合理诉求。同时,注意调动社团、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诉求、公开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要建立责任追究保障制度

对因、形式主义、违法行政以及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侵害群众合法权益,致使群众投诉居高不下的,或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不认真解决的,或重复投诉、激化矛盾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责任。从而把群众诉求表达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化解社会矛盾[J].经济观察报,2005,11,13.

群众利益篇5

一、利益表达的内涵

1.利益和利益表达

“利益”是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的满足,每一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愿望。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在利益关系中,经济利益是其他利益的基础,支配和影响着其他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个人利益是利益主体的基本单元,也是利益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国家存在的历史时代,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不得不向各级公共权力机构及其组成人员反映、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并希望得到有力的促进和保护。这就是所谓的利益表达活动。简言之,利益表达是一定的利益表达主体,通过一定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向利益表达客体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主张利益,并以一定的方式努力实现其既定目的的一种行为。

2.利益表达的要素

一个完善的利益表达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发送和信息反馈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作为信息发出者的利益表达主体向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利益表达客体发送信息(表达利益诉求),以及作为信息输出或反馈的利益表达客体向利益表达主体反馈指令的过程。因此,利益表达的要素实际上包括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客体、表达的内容和利益表达渠道。

3.利益表达的功能

(1)利益表达是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化。因此,不同利益群体对自我利益的自由表达就成为公共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利益的自我实现表现为一个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确立、利益满足各个环节的动态过程。在诸环节中,利益表达是首要环节,是实际政策运作机制的起点和归宿。

(2)利益表达是利益实现取得合法性的来源

在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由于实际利益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利益表达,使不同利益群体对自我利益的主张进行充分自由的表达,进而形成社会利益,体现了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公平博弈,形成政策合法性的来源。

(3)利益表达对消除利益冲突的重要性

当社会分化导致社会分层的两极分化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优势群体的利益垄断、困难群体利益被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全面表达,引发不满,必然造成政治动荡和社会冲突。建立健全各阶层的利益表达制度,及时采取对策,疏通民意、倾听民声,充分有效地维护并实现各阶层的利益,才能消除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二、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的价值标准

利益表达是人们有目的的行为,采用何种途径和方法表达群众利益,这要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制度体制等必然性规律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表达必然要遵循市场竞争和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则和价值标准。

1.实质标准

在社会阶层利益日益多元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找到全社会公认的普适性价值理念,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和精神心理秩序,促进社会成员内部的认同和信仰,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从而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持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2.形式标准

王春福教授认为,和谐社会的利益表达机制包括主体化的利益表达意识、平等化的利益表达权利、合理化的利益表达渠道、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和法治化的利益表达制度。笔者表示赞同,并据此提出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之价值分析的形式标准。

(1)自主性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首先需要形成不同群体的主体意识。有了主体化的利益表达意识,各个群体对自己的利益要求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会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影响公共政策,追求合理的利益要求,并且采取正当的手段维护合理的利益要求。基层党组织要经常通过细致的工作和生动的事例,教育民众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念,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以及通过利益表达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勇气和信心。

(2)有效性

利益表达是否高效,不在于利益表达渠道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利益表达渠道是否通畅。基层党组织要经常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从而减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中间环节,缩短利益表达信息与公共政策决策系统的传输距离,减少利益表达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畅通弱势群体和中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同时,要积极推动利益表达主体的组织化,让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公民、法人、非政府组织联合起来表达群体性的意见,一方面可以提高民意表达的效率,降低立法机关征集民意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性意见已经过利益主体的认真讨论、研究,反映的问题更有代表性,意见的质量更高,更符合规范化要求。

(3)平等性

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强调国家运用强制性力量,保证弱势群体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和利益表达机会的平等。在制度安排上,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利,是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主流取向。不同的社会群体要平等地享有利益表达权利,就必须消除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和中势群体在话语权上的不平等。因此,基层党组织要不屈服于无理取闹,不让老实人吃亏,不徇私情,维持公平正义。

(4)理性化

理智型的利益表达方式,就是能够自觉地把利益表达视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按照程序进行表达。情绪型的利益表达方式,往往以宣泄情绪为基础进行利益表达。

参考文献:

[1]杨景明.基层党组织表达群众利益的途

径和方式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

年06期.

[2]曾仁忠.加强组织建设 推进群众工作

群众利益篇6

一、营造和谐的拆迁关系,必须坚持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原则

我所现有职员162名。内设办公室、拆迁科和拆迁管理科,是具体实施房屋拆迁安置的全民企业单位。在长期的拆迁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拆迁工作中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利益的矛盾,而要做到和谐拆迁,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坚持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原则。

着力解决城市建设拆迁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被拆迁群众利益的高度关注,也对城市建设拆迁工作提出了力求和谐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随着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实施,群众依法维护自己财产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表现在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中,就是越来越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与拆迁工作人员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给拆迁工作的和谐开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拆迁中的矛盾主要是利益的矛盾,要维护和谐的拆迁关系,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是关键,利益问题解决不了。拆迁矛盾就无法避免。作为具体实施房屋拆迁安置的部门,在拆迁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复杂的非拆迁因素主导了拆迁矛盾,比如在拆迁补偿中,有时为了加快拆迁进度,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往往出现“先搬吃亏,后搬得利”的现象,造成被拆迁户彼此攀比观望,拖延拆迁,影响和伤害了多数拆迁户的利益。拆迁中的“难缠户”,希望值严重脱离实际,甚至以种种“要挟”漫天要价。面对这类拆迁户不合理的利益要求,当然不能无条件、无原则的满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因为拆迁部门对于拆迁补偿实施的前后标准不一,才导致了类似“难缠户”的出现。南此可见,维护和谐的拆迁关系,必须坚持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则,同时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的关系,既坚持原则,又能够采取灵活艺术的处理手法,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纠纷问题。

二、营造和谐的拆迁关系,必须坚持把服务理念贯穿到拆迁工作全过程

要做到和谐拆迁,必须全力做好拆迁服务工作,以真诚的服务感化群众,赢得群众对拆迁工作的支持。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为拆迁服务的理念。通过抓好“以人为本”的主题教育、“积极向上”的主线教育、“化整为零”的分散教育、“典型示范”的引导教育等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情化服务,有情化拆迁”的理念在职工中逐步得到深化。2008年我所几乎所有职工放弃了节假日、双休日,废寝忘食地服务在拆迁第一线,不怕跑断腿、磨破嘴,对拆迁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赢得了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近两年签订安置协议2100多户,拆迁面积34万多平方米,均名列全市拆迁单位第一,未发生一起上访和诉讼案件。

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拆迁队伍的能力。建所之初,镇江市建设局局长鄂金书寄语我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吃苦的拆迁队伍。”为此,我们从“源头”上抓起,把好“进人关”,明确规定:所有干部职工必须持有上岗证,迫使职工上岗前就要加强学习,懂得与拆迁相关的知识,并逐步建立了职工学习培训机制。常年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为载体,开展读书活动,充实思想,提高素养;结合岗位需要,认真学习拆迁法规及拆迁《十项制度》,努力掌握拆迁的法律法规;坚持贴近实际、注重实用的原则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活动。每当新的项目启动前,组织拆迁人员集中学习培训,研究新情况,寻找新途径,已经成为事务所的工作常规。我所在参加市重点工程石马湾路拓宽改造拆迁工作竞赛中,担负29户5000多平方米拆迁任务,其中大部分是企业和门面用房拆迁,虽然拆迁量不大,但补偿安置难度大。市政府要求当年拆迁、当年竣工、3个月拆迁结束。我们借助竞赛契机,又在拆迁现场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创新服务争一流”的“竞赛标兵”活动,只用一个多月就拆迁完毕,成为市石马湾路拓宽改造拆迁竞赛中的一大“亮点”。

强化管理,确保拆迁服务到位。按照省“平安拆迁”的要求,我所积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积极探索管理的新方法,推动拆迁服务水平的新提升。首先是加强拆迁的计划管理。根据年度各个拆迁项目的要求,制定缜密详实的拆迁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指导和推进拆迁项目有序运作,有效做好拆迁服务工作。其次是完善拆管分开的管理机制。将拆迁科拆迁项目的承接、拆迁评估的配合、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核准、拆迁档案和拆房管理等职能剥离出来,统一归口新建立的拆迁管理科,拆迁科专门负责在现场与拆迁户商谈签定安置补偿协议,实行拆管分离,各司其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促使拆迁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再次是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将年度各项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片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使指标完成的情况与效益收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做好拆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最后是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了所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对每个拆迁项目实施的规范性、拆迁户补偿的公正性、公平性等跟踪检查,并走访拆迁群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营造和谐的拆迁关系,必须坚持阳光操作,给予群众公平合理的补偿

阳光拆迁,在防止“暗箱”操作、给予群众公平合理的补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每一个拆迁项目的政策措施都公开公布,把拆迁的整个过程变成公开公平的过程,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的过程,努力做到让群众明白,使群众满意。

公开拆迁补偿规定。把拆迁户最关心的拆迁补偿政策、激励措施、补偿评估结果、享受政府补贴特殊人员名单等公布于众,使拆迁的各项规定体现到拆迁补偿安置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群众对拆迁补偿政策的猜疑,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自由裁量,保障被拆迁户利益在公示制度的监督下公平合理地得到保护。

公开办事制度。我们制定了“十项工作制度”,在拆迁现场建立了由所内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接待室,随时和拆迁户公开对话、解答和协调群众反映的问题;设立意见箱,公开投诉电话,对群众的意见件件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积极化解拆迁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为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氛围。

群众利益篇7

铁的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热爱人民,爱护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他说人民是上帝,高呼人民万岁。正如英国女作家韩素音在《早晨的洪流》一书中评述时所说:“他和人民之间有一种亲切的感情上的交流,他好像永远生活在群众之中。”1943年10月,他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说道:“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共产党员要替人民着想。”

早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就时常教育干部战士们要自觉维护群众的利益,对老百姓的一草一木都要珍惜爱护。对亲自领导的第三团,要求大家注意爱护群众的财物,不要损害群众的利益,对群众要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不拉伕,请来的伕子要给钱,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使部队所到之处受到了群众的热爱和欢迎。1927年9月下旬,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路过莲花县甘家村时,部队用了老百姓家里的一点粮食,走时便把米钱放在米缸里,还附上一封信说明情况,回到家的老乡看到这一切,无不为之感动。

然而,在当时极为艰苦转战的环境下,加上战士们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阶级,受旧军队恶习的影响,仍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做下了违反群众纪律、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针对此情况,决定对工农革命军必须遵守的群众纪律做出严格的规定。

1927年10月下旬,工农革命军沿着湘赣边界游击到了遂川县的荆竹山。在荆竹山的一块平地上,郑重地向工农革命军宣布了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1928年初,部队继续在遂川分兵发动群众。有些战士在打土豪的时候,没收了部分小商贩的货物,甚至连药铺称药的戥子也给收掉了。知道后立即开会指出:我们反对封建剥削,只能没收地主的财产,对于中小商人,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一个红枣都不能拿。后来还了解到,有的战士借了“老表”的门板,临走时没有及时归还,或者没有做到归还原物,使一些“老表”把门板拿回去后上不到自家门上,等等。立刻把这些情况归纳起来,又为部队规定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到1928年3月,在桂东沙田正式颁布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为红军的统一纪律。

1928年4月,又将三大纪律中的“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改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款子要归公(后改为筹款要归公)”,后又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并且,对于“六项注意”,陆续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两项内容,成为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到1947年10月,演变成为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谱成歌曲传唱,成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主旋律。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成为人民军队的铁的纪律,而且成为所有党政干部的铁的纪律。

纪律之好,不仅要内容好,更要执行好。1929年农历大年初二,红四军主力在大柏地打了个大胜仗,当天就地宿营。当地老百姓对红军还不了解,在打仗前就都跑光了。按照群众纪律要求,不能随便拿群众的东西。这样,部队烧火吃饭便成了问题。3600多名将士,刚刚打了胜仗,却吃不上饭,、正在为此事着急。前委有一干部提议:“只好先吃房东的粮、菜,给房东留下欠条,以后归还。”同意道:“这个办法好,立即通知各部队照此办理。”红军在大柏地休整了一天,吃用了群众的东西都留下了欠条。第二天部队离开后,回家的群众拿着欠条议论纷纷,众说不一。大多数群众对还款不抱多大希望。

事隔50多天,当红军从闽西向赣南转移时,、决定绕道第二次进军大柏地,目的是向群众偿还所欠的款子。他向军需干部交代说:“我们上次在这里打仗,借了老百姓很多吃的、用的东西,这次一定要偿还,只许多给,不许少付。”于是,军需干部和一些战士手持小红旗,走街串巷向群众作宣传:“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和吃了你们的东西,这次来一律如数偿还。”

得到消息的群众都于下午集中到村坪上,亲自向群众宣传劳苦群众只有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反动派,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才能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道理。随后,便开始兑现欠条,办理还款的事。群众报多少给多少,有欠条的一般都多给,欠一雇农的一石粮食给了五块光洋,那位雇农连说:“给多了,给多了。”没欠条的也给,一共发出3500块光洋,相当于这支红军十天的伙食费。

对于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也决不会姑息迁就。有一次,发现个别战士吃了老乡地里的苞谷。在对违反群众纪律的战士进行批评教育后,还让人找来一块竹牌子,在上面写上:因为我军战士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苞谷吃了,违反了纪律,现把二元钱埋在土下,请收下。然后,把牌子插到埋钱的苞谷地里。1928年3月30日,等率领第一团抵达桂东。他们一面设法了解湘南暴动部队的情况,一面在当地开展群众工作。部队在桂东受湘南特委代表“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个别战士偶尔有焚烧房屋的情况,甚至有的还把“焚烧房屋”写到标语里,在村子里到处张贴。为了制止这些危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再次发生,重申了爱护群众利益、遵守群众纪律的重要性,再次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从严要求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用严明的纪律管理和规范干部战士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从严要求,毫不例外。

的警卫陈昌奉回忆了这样一件难忘的事。

1934年12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后,接着将进入苗族地区。刚过湘江,就对身边的警卫人员强调:“我们要进入苗族地区了,苗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同汉民族不同,大家要更好地遵守群众纪律。”

一天傍晚,和警卫员们围在一起,边吃着用地瓜做的晚饭,边向大家讲着到苗族地区后要注意的事情。而这时,陈昌奉心里却一直在盘算着:不知苗族地区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要想办法搞一些,好给改善一下伙食。

陈昌奉正想着这件事,耳边又响起了的声音:“广大苗族兄弟跟汉族老百姓一样,也是常常受白军的骚扰和压迫,吃尽了苦头。咱们红军可要注意影响呀!”说着,很香甜地吃下地瓜,挺了挺身子,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说:“到了苗族地区,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一不许到处乱跑,二不许拿群众的东西!”他扫视了大家一遍,严肃地说:“大家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警卫战士们嘴上虽然答应了,但在心里却嘀咕开了:那到了宿营地以后借东西怎么办呢?正当大家心里犯嘀咕时,陈昌奉先开了口:“主席,我们宿营下门板可以吗?”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口气中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陈昌奉接着又问:“那您睡觉拿什么搭铺呢?”听着笑了:“睡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睡人家的门板!”见大家心里似乎并没有完全想通,在队伍临出发前,他再次叮咛身边的警卫战士说:“记住,一定不要动老百姓的东西!”

又是一夜的急行军,对于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来说,广西12月的寒风刮得钻心透骨。不时检点着人数,看有没有掉队的,然后带着大家继续前进。

天亮时,部队来到苗族兄弟居住的地方。警卫战士们为了让吃得好一点,想从苗族兄弟的池塘里打几条大头鲤鱼。但一想到昨天嘱咐的纪律,有点拿不定主意,陈昌奉便去找探听口气。

此时,还在工作。陈昌奉提着一壶水进到屋里,慢悠悠地把水壶放在一张竹桌上,踌躇了好一阵儿,终于开口了。他问:“主席,您饿了吧?”确实饿了,他就问:“有吃的吗?”陈昌奉克制住自己兴奋的心情,故意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一边倒水,一边说:“有啊!有鱼哩,很大的鱼!”马上问他:“哪里来的鱼?”陈昌奉用手指了指窗外,“就那儿呗,外面的池塘里。”走到窗前看了看,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儿。他盯着陈昌奉,严厉地说:“我昨天刚给你们说的话,难道这么快就忘了吗?!”陈昌奉不敢直视,他耷拉着脑袋,小声地嘟囔着:“咱们花钱买还不行吗?”坚决地说:“花钱也不行!”陈昌奉仍然不死心,决心作最后一次努力:“少买几条总行吧?”

于是和气地招呼他坐下,耐心地跟他讲了一番我们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表明自己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动老百姓的东西。

的卫士长李银桥和他的爱人韩桂馨也回忆说:1947年10月下旬的一天,结束了在南河底村的农村调查工作,他和随从一起回住地神泉堡,他的家人恰巧回来和他团聚。临近中午时分,大家走得又累又渴又饿。让大家在一个小村旁停下来,吃过午饭再赶路。饭后,照看女儿李讷的小韩阿姨便领着李讷在村边散步。她俩走到一颗大枣树下。许多熟透了的红枣散落在地上。小韩阿姨拾起几个红枣,用衣服擦干净,顺手就递给李讷吃。没想到和李银桥刚好走了过来。见她们俩正在吃枣,严肃地说:“你们怎么吃老乡的枣呢?我们有纪律,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小韩阿姨解释说:“这枣不是我们摘的,是掉在地下的,我们只是捡几个尝尝。”说:“你们在枣树下吃枣,群众见了,怎么知道是摘的还是捡的呢?这样做可不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地遵守群众纪律。”又强调一句:“我们要做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啊!”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攻克遂川后,随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当时天气很冷,晚上睡觉,警卫战士从老百姓家借来两块门板准备给搭床铺,而坚持睡在地面上,并说:“快把门板还回去,老乡家没了门板是要骂娘的!”警卫战士回答:“说好了的,是借来的。”依然不答应:“天这么冷,老乡家没了门板怎么行呢?屋子是要进风的,还是还回去吧!”就这样,坚持在地上铺了稻草睡觉休息。

1928年3月中旬,受瞿秋白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湘南特委强令工农革命军前往湘南。到了酃县中村,给战士们上了七天政治教育课。离开的那天,亲自带头收拾床铺,细心地将铺草一把一把捆起,准备送还“老表”。这时正好被一个姓刘的“老表”看见,他说:“毛委员,这禾草要它干什么?割禾后有的是禾草。”认真地回答:我们不能乱拿群众一件东西。这禾草是向老表借的,拿了就应该归还。说完便亲自把捆好的禾草送了回去。刘“老表”眼见这个场面,心里激动,赞不绝口,逢人就讲:“毛委员真是事事带头,这么忙,还亲自送禾草。”事情传到战士们那里,大家无不为之感动。

党中央进驻北平后,的亲朋故旧们纷纷来信,请求为他们在北京安排工作。对此,明确地向秘书田家英交代说:“凡是要求来北京看我的,没有我的允许一律不准来,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一律拒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他这“四不”的精神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脉相承的,是给自己定的规矩,也是成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遵守的纪律规定。

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工作人员告诉说:“人民政府各机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许多新人。也有许多老干部的家属和亲朋来了,只要历史上没有什么问题,一介绍也就参加工作了。”却说:“别人的亲友可以来,我的不能来。”的堂兄弟、表兄弟们,尤其是那些对他有过帮助的文运昌、毛煦生、毛森品等亲朋好友们提出请他帮助安排工作的要求时,他都没有答应。特别是当他的至亲即的哥哥杨开智提出进京工作的要求时,也没有放弃原则,而是坚持照章办事。他致信杨开智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你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后来,杨开智听从了的劝告。

毛森品是在湘乡县立东山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后来又一同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学习,两人关系很好。非常珍惜这段友情,解放以后,曾三次给毛森品写信,并从自己的工资里三次周济毛森品,可谓关怀备至。但当毛森品提出请推荐工作时,很委婉地说明:“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拟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反而有累清德,不知以为然否?”念旧,但仍坚持照章办事,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榜样。

群众利益篇8

经过仔细分析、深入思考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透明度、公开度不高,影响政府公信力。具体体现在对公开的本质认识不清,内容有待拓展,缺乏统一的章法和监督机制。例如:在信访问题中,很大一部分上访户告某某某村干部贪了几百万、几千万,其实村里穷的很。造成这种现象很多是由于部分干部不重视村务公开,存在被动应付,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避重就轻导致。

二、发展难、难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想引进惠民项目时,例如,征地补偿等问题群众配合积极性不高,不支持甚至阻碍项目落地。

三、部分党员干部为民办事责任意识不够,服务态度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损害了政府部门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些老百姓受了欺负、受了委屈或者遇到困难,本来把咱们当“娘家人”来向咱们求助,替他们撑腰,解决困难,如果遇到一些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不但不帮忙还讽刺挖苦不给好脸色,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把百姓放到了我们的对立面,政府给群众的印象大打折扣。

因此,处理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大力推动党务、政务、村务公开透明,确保内容完整、程序规范。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站,全面提升便民服务工作水平,逐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二、加强宣传,转变群众落后思想观念,积极配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上一篇:反馈意见范文 下一篇:乡村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