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11 03:53:12

经营管理学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1篇

摘要:森林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外,还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其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在森林数字地球的框架上,海量的森林资源数据是数字林业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森林经营管理学可看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学;数据;特点

森林经营管理学又称为森林经理学(ForestManagement),200年前出自德国,以日文引入我国也已有近百年历史”。森林经营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最初的森林资源永续的经营管理发展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可持续的、全方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森林经营管理是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包括森林资源的特征类型数量和分布)的基础上,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森林经营目标,以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C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手段,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森林调查、空间查询、资源监控、收获调整、信息管理(包括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规划决策等空间分析技术的总称。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物圈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其林副产品外,还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单从森林具有净化大气的功能,有人就把森林看成地球的肺。森林经营管理学在监控全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在森林数字地球的框架上,海量的森林资源数据是数字林业的主要信息源,所以森林经营管理学可看成森林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

一、森林经营管理学的特征

森林经营管理学的空间数据基础是包括国家、省市(区)、县(旗),乃至林业企业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森林特征属性的时间序列集合,显然是海量数据,因此具有下述三个特性。

1、数据的空间性

数据的空间性是指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位置及各图元的关联关系(称拓扑关系)。通常以坐标的形式表示森林的空间位置,这些坐标数据必需建立在地球的参考大地水准面上,是按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建立的笛卡尔平面坐标系的空间位置,这就是森林资源分布的图形数据,这些数据是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一类重要数据,它们是林业数字地球的地理基础和数字基础。一般CIS都可进行上述地理数据的坐标系统转换。

2、数据的特征属性

数据的特征属性在I类森林资源清查和森林经理类调查中就是调查因子集,它是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另一类重要数据。在G15中,它们可存储在一个项目(或工程)文件(夹)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一致的。无论是I类森林资源清查,还是森林经理Ⅱ类调查,甚至森林Ⅲ类作业设计调查,都有一个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图形和与它相对应的森林调查因子属性序列的集合。它们共同构成各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完备集。

3、数据时间性

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森林的采伐和造林会不断地改变森林资源的结构,显然这种空间数据的时间序列(包括遥感图象)对于监控国家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上述三种特征的森林资源数据称为森林经理的空间数据,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据基础,也是其他林学二级学科与之相区别之处。

二、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实质

1、森林经营管理的特点

(1)森林经营管理的双向性

森林经营管理包括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木材生产性任务和非生产性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任务,二者不可偏废。

(2)林业生产经营周期的长期性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主要靠林木的自然生长,但是林木的成长期很长,少则几十年,多则要走过100年,这就导致林业生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森林资源一旦遭到破环,恢复则需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则需更长的时间。所以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管理它,切不可急功近利。

(3)森林经营管理面积的辽阔性

一个林业经营单位,如林业局(场),其经营面积少则几千公顷,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顷。在这辽阔的地域范围内,森林的自然类型和其他客观条件往往具有很大差异,特别森林经营管理在我国南北方均存在差异。

(4)森林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性

由于森林经营周期相当长,因此决定了森林经营管理具有宏观的规划决策性,而不是具体地研究森林的经营技术。这是它有别于森林经营学之处。

(5)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再生性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组织经营决策,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组织调整,最终可以达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6)密集的高技术性

为实现对地球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宏观监控,必须采用包括地球资源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图象处理系统等多项技术。

2、森林经营管理学的实质

面对林业的种种特点,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以便促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并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森林经营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利用强大的3s手段,包括利用实时的遥感图像作为森林资源的主要空间信息源,采用GPS作为地面控制点的手段,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森林资源的空间数据管理的核心,对某一区域的森林进行调查分析,即对该区域进行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数据的采集和动态分析。

然后在准确的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数据的基础上,以森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森林生态资源的分析,确定合理的经营周期,对合理经营和生态采伐技术进行规划设计,编制森林经营利用方案。这一系列工作称为CIS森林空间数据的分析,简称空间分析。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Forestmanagement)的核心和实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是紧密联系长期生产过程的数种多环节的完整体系。随着3S技术的发展,特别随着GIS技术的发展,为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学模型

所谓森林经营管理学的数学模型(Forest Management Model)可描述为U=F(S,A,T)(1―1)式中U――森林经营变量;

s――空间信息,通过大地坐标系统和位置坐标来确定,该坐标系统是一个欧氏平面,即用x、Y轴相互垂直的一个平面;

T――时间信息,了轴与X、Y轴垂直;

A――属性信息。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融合 伞式媒介结构 整合式人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传播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推进引发了媒介内涵的拓展,我们所称谓的媒介不再是狭义的大众媒介,而是指广义的电子通讯科技,即各种借助于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如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移动视频媒介等。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传媒市场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我们为之进行人才贮备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经历从内涵演进到市场定位再到融合式人才培育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颠覆。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学科进行“无理由”论证,研究其本质,对其价值前提再审视,从而探寻大媒介教育观下融合式人才培育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元理由”论证及其价值前提

一门教育课程之所以能够作为独立的学科立世,其逻辑起点和现实前提就是它必须拥有明确的学科内涵、丰富的学科内容、独特的学科规律与准确的研究对象。

1.反思: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本源探悉

作为逻辑和现实起点,媒介经营管理学的概念界定与学科归属仍然是国内学界最大的难题。“媒介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传媒经济”、“媒体经济”,纷至沓来的学科概念和缺乏定论的学科范式研究充斥着传媒学界,这种现实与目益勃兴的传媒市场、传媒变革极不相称。从世界媒介经营管理学的发展百年历史来看,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逐步为新闻界主导,因为它是直接为新闻传媒服务的,同时新闻传媒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令经济学家望而却步。二是坚持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研究经济问题必须在经济学的范式内展开。2004年到2006年,中国大陆掀起关于学科理论研究的两次高潮,并先后出现了“经济学派”和“新闻传播学派”。

针对“经济学派”和“新闻传播学派”两种观点的不相上下,学者们把有关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研究归为四种取向:

(1)经济学取向。经济学派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代表者与观点是赵曙光、史宇鹏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

(2)管理学取向。管理学派把传媒经济学列入管理学的范畴,主张从宏观战略层面上探讨传媒经济现象和传媒运作。如喻国明、张小争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与模式》,邵培仁、陈兵的《媒介战略管理》等。

(3)传播学取向。主张以传播学为主导,认为只有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传媒现象,才能保证传媒经济的科学性,才能科学回答或解决媒介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4)交叉取向。不少学者主张把媒介经营管理学科视为一种交叉学科,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中提到:电视媒介经济学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

四种取向代表着传媒经济研究的不同思维与学科定位,虽然。我们认同一门学科教育从雏形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众多学者的千锤百炼,观点的意见市场越丰富昭示着学科愈加强劲的生命力与研究价值。但是我们也坚信一门课程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存在,就是基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高校中开设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课程正是为培养适合传媒营运的各类人才服务,如果一个学科缺乏核心的学术概念,没有严谨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范式与进路,人才培养如何定位?课程设置如何安排?学界的研究必须符合业界的现实需求才是我们探讨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最大价值点。正如陈中原所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网络带动媒体冲破了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市场不存在,所有媒介基本上都面向同一个市场――全球市场,而且提供多媒体产品,在传媒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媒经济学即将爆放理论革命”

2.回归知识管理: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正名的研究

对一门学科本源的探究,终极目的是为探讨这门学科对社会贡献的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有关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经济学取向,管理学取向、传播学取向三足鼎立,难以形成众望所归,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对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的质疑。当我们无法对一门学科教育的进路和范式基础形成主流倾向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考路径:从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的另一端――为社会培养的人才需求模式上,通过考量学科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生的价值实现等方面推导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本质属性。

本着这样的思维路径,我们以为在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应该选择“知识管理”作为自己定位与深入研究的进路,媒介经营管理的本源应该是知识管理教育。媒介是生产并传播知识的机构和一种产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知识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知识管理作为其本源取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学科培养的人才取向来看,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培养的是懂经营、擅策划,能够娴熟掌握传媒运作流程的管理型人才。这样的培养取向要求我们应该将学科教育的进路归在“管理学”门下。而有关传媒产业运作、商品定价、促销等经济学的分析能力又要求在管理学科的范畴内开设经济学相关课程,这就解决了传媒经济学中经济学与管理学如何占位的问题。

其二,从媒介经营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来看,其研究的主体是传媒组织的效率选择,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学习型的组织,提高组织生产的有效性,学科培养的取向与学科本源定位的有机契合,要求我们在管理学科的归属下,具体从知识管理的进路研究媒介经营管理学。

我们认定知识管理取向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进路,还因为在数字传播时代,它能够满足三大价值前提:

一是大媒介教育观。 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的内涵空前扩展,传统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延伸出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同时大众传媒还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与电信业、信息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正如美国学者凯文・曼尼的《大媒体潮》所描述“传媒业不分领哦全面竞争的现象,一切传统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产业之下,这个新产业就是大媒体业。”。由大媒介到大媒介教育观,建立大媒介教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大媒介教育观的核心就是以各种媒介形态包括传统的四大媒体、新兴媒体、数字媒体等媒介组织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摆脱目前学界关于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视野仅限在四大传统媒体的片面,培养懂数字技术,懂市场运作,又具有商业敏锐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数字传播时代,对人才能

力的要求更高,复合性、交叉性的人才素质是必备,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所以,为满足多媒体运营下的传媒经营,人才贮备必须提升到知识管理的语境下。

二是融媒经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最大的改变是将不同介质的媒介交融形成新的传播载体,媒介市场从多元走向一体化――数字化媒介大平台;媒介消费者的消费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传媒组织的收益无法依凭单一媒介效益衡量,适合新型媒介市场的“融合媒介”应运而生。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延伸学科,诞生于技术拓进的背景下,组织的管理与运营能够在技术平台上实现统一的资源调配,通过信息共享,从而达到运营成本的最优化。这些学科特点正好能满足在融媒经济时代,传媒的产品生产到运营的有效实现。所以,融媒经济要求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借助知识管理的理论学说。

三是大规模共享。媒介融合的终极形态是建立在数字平台上的多媒体运营,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大规模的内容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出现了规模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可以带来更大规模效益的作用机制,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就是技术。而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就是如何将技术作为一种可控资本进行管理,营造人人都可以平等和普遍地获取知识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知识共享,多媒体运营要求与知识管理学科的内在特质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我们认定在数字时代,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的“元理由”应该是知识资本管理,而且学科的层级设定应该本科教育起步,拓深至研究生和博士生。

二、“伞式”媒介形态对人才教育的新需求

1.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观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传媒业者中谙熟媒介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目前全国主要新闻院系多数开设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同时一些著名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人民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博士点,并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其学科设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闻传播。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个有代表性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考证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况。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事业管理”已经作为新闻学本科必修课纳入教育部大纲,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开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媒体研究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而且从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偏重于四大传统媒体,这样的学科设置肯定无法满足在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2.“伞式”媒介形态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融媒时代。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类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这种新的“伞式”结构链对内容生产带来的直接变革是团队作业取代了单一媒介新闻记者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传输,团队成果不为某一个载体所独有,载体的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最优为月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的管理,每一套新闻产品都对应所有的媒介,每一个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组织结构发生如此变化,为传媒组织培养、输送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和教育的媒介经营管理学,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地从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化调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所说:“融媒时代。媒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流程、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工作,在实际中磨练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转化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适应实际传媒市场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1)整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整合式人才不同与以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重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项技能的叠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从事“伞式”媒介形态运作与管理的各类人才,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生产、储存、传输、知识共享的流程与经营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在新的市场需求下,顺应时代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模式。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依然是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塔基。

而融媒时代,直线式的、单向的媒介形态已经为伞式结构所取代,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的整合能力成为传媒产业链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做支持。因此,为适应融媒时代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定要增设知识管理课程为新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开设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结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智能、知识挖掘等技术性课程。

而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最终是为传媒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中还必须开设管理学概论、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必修课程。

同时还必须要求未来的管理人员熟悉国情与政策理论,这样便形成以传播学、经济学为基础的、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以政治、文学为边缘的知识结构应运而生。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人才培养大致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市场开拓意识,懂传媒运作流程,知晓多媒体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来承担。传媒需要的另一种人才是有一定媒介运营经验的,懂多媒体战略决策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也就是在传媒细分市场有专长、或者懂得整体运营设计的高级管理者,或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成果。一方面我们开设媒介经济学、媒体管理这样的深层次、专业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科研能力,如文广传媒已经开设博士后方向,为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走向社会,与媒介实体联合开办传媒职业经理人培训教育,培养cKO(知识管理总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学科交叉培养:即鼓励第二学位教育,让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介领域,让新闻学专业的学者选修经济学与管理学实现学科融合。在本科阶段创办“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两年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通识化教育,让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子互相选课,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入各自的学科领域。

在职培养模式: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式教育无法满足数字传播时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在职培养,通过在职教育,为媒介机构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机会平台。

MBA式培养模式:数字传播时代,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不断融合,制播分离的实施,传媒集团化的推进,媒介产业急需各种资本营运人才和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媒介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的走进媒介市场,采取MBA式培养模式,就是为满足新时代媒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产权;改革

一、问题提出

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可以把整个经济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个部分,其中公共部门又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国有企业属于公共企业,与私人企业相对应,应该属于公共部门,除追求利润这一共同目标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贯彻政府的特定经济职能。然而,国有企业从本质上还是归属于市场体系,需要追求利润,因而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中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种形势又造成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一)从企业管理目标和使命来看

从国内文献来看,国有企业的使命大概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实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2)国有企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工具。(3)保证国家对战略部门的控制。(4)经营国有企业以实现充分就业。(5)保证国家税收。(6)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7)克服自然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8)国家作为大股东强化公司管理机制。(9)利润最大化,或资产的保值增值。可见,除了最后两点外,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基本上为非商业目标。国有企业要以公众为服务目标,追求公众利益,如充分就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保证国家税收等,这就造成了国企既要兼顾商业效益,又要兼顾非商业效益,很难进行平衡。数据显示,以上年实现利润按比例征收央企红利为主而实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08年、2009年分别为547.8亿元、873.6亿元,2010年约为440亿元。而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近2万亿元,只拿出5%左右上缴“红利”(数据来源:新浪财经)。这种纯粹以利润为目标,却并没有惠及普通民众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国有企业的使命,相反,却让国有企业无偿占有的大量优质资源最终却并没有有效利用。

(二)从管理的竞争与效率意识来看

现在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中脱胎换骨而来的,与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意识方面先天不足。国有企业依靠其行政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难以自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力度是很大的,引用郎咸平教授的数据,可以发现,1994~2006年国家财政对经营性的国企亏损进行补贴,共计3653亿元,而且这期间没有一毛钱的分红。2007年之后名义上补贴取消了,事实上依然存在,2007~2009年仅中石油、中石化就获得774亿元补贴,相当于每天7000万。在信贷方面,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刘小玄的研究,国有及控股企业实际利息率1.6%,个人及控股企业实际利息率5.4%。如果按5.4%融资费率进行测算,国有企业在2001~2008年间少支付的利息为28469亿元,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名义利润总额58%。业绩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幅加价。这样,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厚爱,让国有企业获得优质资源并且垄断价格,更加使其难以产生竞争意识,结果很多被国企占领的行业,根本不去理会消费者,依靠其自身的垄断地位,甚至去剥削消费者,这样,自然资源没有被善用,消费者也没能得到良好的服务。只能造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衰落。

(三)从管理的责任意识来看

相对于产权清晰的私人企业,由于利益机制的原因,国有企业缺乏内在的责任机制,需要更为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管理学家古德帕斯特指出,企业必须既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实现必需的社会利益,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造成没有伦理学的企业,也不能造成没有企业的伦理学”。国有企业责任意识不强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企业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紧密相关。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应当是建立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等利益相关者互相制衡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经营者(内部人)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往往利用不对称的信息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才会出现国有企业分配不公,国企高管、行贿受贿的腐败事件。在会计政策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多重性,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的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于是,这其中利益上的矛盾就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造成人之间的“合谋造假”。因此,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一般会受到很大质疑,另外,会计服务于财政;强调生产而非获利能力;缺乏外部的经管责任都会造成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政府把目标放在产量上,忽视竞争和获利能力,这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十分落后:没有成本中心,没有标准成本体系,没有预测机制,会计的管理功能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建立并完善会计政策与会计制度,努力提高绩效。

三、解决路径

面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那么,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怎样去解决呢?由于作者知识能力有限,只能较为简单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针对国有企业依靠自身优势、政治资源而缺乏竞争与效率意识方面,并不能像一些人鼓吹的那样随意变卖国有资产以达到所谓的国有企业“市场化”,他们盯着的是国企的产权,他们呼吁把国企卖掉,他们在贩卖“一卖就灵”的假药,他们这些假市场化之名搞改革的,其实是希望这些巨额补贴和免费资源随着企业改制,进入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腰包,随后再以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为由,把这种特殊利益合法化、私有化。我认为,国企现在的种种弊病是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和国企治理出现了系统性偏差,这种偏差让国企看起来虚胖。对于我们来说,正确的做法是限制国企享受补贴和免费资源,这样才能逼着国企靠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来赚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国企赚钱、赚大钱,但是有两个前提:第一,国企赚的钱不是靠滥用垄断地位搜刮老百姓。第二,国企赚的钱不能自己留着,必须上缴财政,然后返还给老百姓。针对增强国企责任意识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我们可以有效借鉴“共同治理”模式,让不同的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为规范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同时,应该切实理顺国有资产的监管关系,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赋予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更多的权利,建立“防护墙”,保护子公司、孙公司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改造,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并建立清晰的“委托—”和“分权—制衡”体系。

从会计政策的角度来看,由于正在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因而需要建立更为广泛的会计目标和更为完善的会计政策,需要引入绩效导向的预算和以应计制为主的会计体系,建立良好高效的内部管理会计体系,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与管理。参考文献:

[1] 郎咸平.中国的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 邵念荣.国有法人治理结构探析[N].首都建设报,2007.

[3] 刘美玉.国企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加强[J].时局,2005(7):4445.

[4] 侯勇.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构建新型和谐国企[J].企业家天地,2007(10):6162.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创新创业能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8-03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竞争力,学校也在此情况下对学生就业观念进行转变,着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连锁零售业是目前我国较为常见的一个行业,这种特许经营模式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发展创业梦的首要之选。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思维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其属于很强的实践性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来实现。所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具有直接关系。首先,学生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系统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加深创新创业的意识,并激发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其次,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知道实现这一目的所需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条件。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目前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仅停留在模拟与仿真阶段,创新创业平台缺失。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却天天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担忧。对于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实战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欠缺,求职时不能真正了解自我,且定位过高,以致“眼高手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还有学科体系教育的阴影,重理论学习研究,轻实践技能培养。特别是经、管、文类专业,课堂理论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流,实践教学仅大多停留在模拟训练与仿真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仅停留在口头理论上。由于缺乏实境育人平台,很难使学生得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和养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脱节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实战型人才培养处于探索层面,具有“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实战型人才是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培训,就业后见习期短,适应岗位快,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流通类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如“企业管理模拟沙盘”“三维仿真软件模拟”“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等,还有的引入企业项目,但无法让学生集体参与经营与管理,大学生创业仅体现在“个体”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创业运营机制。所有这些做法经验较零散,不具备移植性和操作性,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

3.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入岗周期长,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原来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校内实训和企业见习来进行,学校没有真实的育人平台,校企合作不实,指导教师也没有经过企业实际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给予不同指导和相对应的个性化培训,创新意识不强,创业经验不足。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经过很长的培训或师傅引导度过漫长融入期和成长期,才能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企业用人成本费用增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校企共建校园“实体店+网店”,专业对接产业,搭建实战型创业平台。通过对京东商城、宁波顺丰、天津韵达、北京布瑞琳、聚美优品等20多家单位进行走访,分析现代流通行业的人才需求,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确立高职流通类人才培养规格。与西安人人乐等多家企业联手建设校园物流仓储与配送技术训练中心、连锁运营体验店等企业项目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专业对接产业及项目,搭建校园“实体店+网店”的实战型创业平台。

2.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实境育人、校园创业”培养模式为引领,按照流通业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搭建学生入职、转岗、提升岗位能力的平台,构建“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仓储业务操作、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门店开发与设计、营销与策划等课程的综合改革;开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了科学系统的“实战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3.改革教学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实境育人、校园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技能层级的要求,将高职三年分成三个阶段三个模块:第一阶段,进行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主要是理论学习、专业基本技能和企业认知;第二阶段,为工学交替模块,以“实体店+网店”为载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学习四周,工作四周”组织教学和实战训练,实行全真项目运作、课程内容嵌入、学生轮岗训练、工作学习交替,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顶岗实训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进入企业,培养职业能力和业素质。在学习中,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教学环节与企业岗位相互对接,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零距离上岗(如图2所示)。

4.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以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为目的,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来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围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开设利于人才培养的,且有目的、有方向的相关专业素养课程。同时,高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包括:一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责任感;三是团队荣誉感;四是沟通能力;五是执行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思想应当是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思想。为了体现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特性,教学中应当注重以“教、学、做”进行整体融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目的。

5.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培养。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室为主要教学环境,而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应当突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校与校外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当前,很多学校都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对实习实训基地加以有效建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很大便利。

6.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实施教学的主体就是教师,其应当对课程教学理论有良好的掌握,并同时具备连锁单位的相关工作经验。要有效提升实践性教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良好理论知识,且实践技能知识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来进行教学计划。学校应当定期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和授课计划。同时,将工作经验丰富,且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对教师队伍加以融合。另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资深教师可以为附近一些连锁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讲座等方式来加强互动,这种过程对双方专业知识的提高都有很大作用,并能让高校连锁经营管理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加大学生将来的实习机会。随着我国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其已经在各行各业迅速渗透,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员也成为社会最为紧缺的对象。作为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主要基地,高校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当前竞争条件越加激烈的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应当具备连锁企业基础职业道德,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有充分认识,满足连锁企业经营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并成为附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般而言,B锁经营管理学生就业的职业目标是以连锁企业的管理岗位为主,比如业务主管和店长助理等后备人选。在拥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和出色表现后,优秀连锁经营管理学生会成长为连锁企业中的重要管理人才,并能胜任更加具有挑战的工作岗位,如分店店长和区域负责人等。

四、结语

总之,高校应当以当前社会发展状态进行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等,较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利用在校的机会多多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利于能在就业环境中快速和社会企业接轨。同时,连锁经营管理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最终形成实现自我事业的创造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方教育,2015,(12):52-54.

[2] 赵杨.基于创业导向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2,(11):112-113.

[3] 陈晖.高职院校创业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22):27-29.

[4] 高光照,曹露露,王晓凌,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机制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 (2):60-62.

[5] 王红.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6,(5):20.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教学硬件;教学软件

1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我国本科教育系统中居3本或2B类的普通本科院校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性,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探索专业的设置和选择独特的课程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办法。因此,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应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长期担任该课程教学,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不足和关键环节有着切身体会,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真实操作环境的模拟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体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增加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体系不明晰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关于独立学院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还非常模糊,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很难确定其目标的具体标准,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高职、专科类的教学主要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如银行前台的会计、出纳、综合查询、信贷等基础业务;一本和二本院校则更偏重于银行的中间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的实践学习;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践课程设计类似于高职和专科类培养要求,却没有高职专科学校的专业化,体现不出独立学院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而影响到学生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2.2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商业银行的实践教学中,上机操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近年来一些独立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等,但大多都在计划中,真正落实的院校少之又少,即使某些独立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依托ASP.Ne和JAVA技术开发Web服务应用平台。基于操作IE界面的Web服务,虽具备远程教学、管理方便等优点,但操作平台及界面与商业银行现行柜面系统差别巨大,仿真度低,无法支持密码键盘、票据扫描器等外设,难以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与技巧。同时很多独立学院软硬件的维护和开发缺乏自己的专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较为混乱,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规划,虽然已有少部分独立学院在硬件配置上进入了先进行列,但更多的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支撑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除了像银行实验室这种模拟仿真配置设施外,很多独立学院还不能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环境的实习机会,如去银行去实习,没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后上手较慢、动手能力不强。

2.3教学软件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做基础,还需要教学软件条件做辅助,而软件条件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强大师资的学校教学软件才能完美的推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从长远来看,教学软件条件甚至比硬件条件的作用还要大。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调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部分来自于外聘教师。青年教师缺乏社会经验、缺少科研基础和实践积累,而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一般都只是限于完成课时,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帮助不大。另外,该门课程对实际操作有要求,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对于银行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首先,银行职业应用能力体现出的是职业的应用和创新,不是流水线的技能培养。例如我们在银行信贷调查过程中,如果只按照流程要求提取客户的相关资料,而不考虑现实情况的差异,那将会增加银行大量风险。其次,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高度,银行对人才自身的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会更加的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可能会更有优势,那么我们在实践培养中可偏重于学生在银行发展业务中的营销能力培养。最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是学生在人才竞争中的有力砝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介绍并推荐目前最常见及其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3.2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要重量兼质。首先学校要根据专业人数的多少,配置相应数量的电脑和软件,尽量能做到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多从知识、经验、阅历出发,应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促使学生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够透过业务表面现象深入分析金融领域的本质问题。其次,学校还应参考任课老师的建议及借鉴其他学校的使用情况,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软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包括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业务、特殊业务、系统管理等教学功能。目前软件的使用一是来自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二是学校自我研发。对于师资强大的独立学院,建议研发自己的模拟银行软件,结合本校专业特色,配合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此外,学校可以借用自己的内部资源,比如有和自己业务往来的银行,与其展开合作,建立银行业人才培养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们为积累就业阅历到商业银行实习的强烈需求,帮助学生们更加熟悉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获取更为切身的从业感受和体会。

3.3提高实践教学软件的条件

在教师队伍方面,应注重老中青年教师的结构合理化。学校应聘任高水平的外聘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来帮助一大批年轻教师尽快取得巨大进步。目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师基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讲师职称,专业基础都比较好,可以定期聘请银行的在职人员到学校给教师培训;学校在业务经验方面,一是制定教师进修培养条例,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到实验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并定期选派教师到银行进行业务实践;二是请金融机构的人员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让他们把工作经验带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进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万佳.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改探讨[J].北方经贸,2012(5).

[2]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3]范淑芳.《商业银行经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

[4]许崴.创建“实验银行”培养金融人才综合业务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5]祝文峰.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之一,属于应用金融学的范畴,具有理论起点高、牵扯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色彩相对较浓,金融理论与研究教学一直偏重于宏观理论分析。受金融教学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这门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而忽视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这与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的目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思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亟需建立一套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推行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微观化、技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金融学科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到微观的市场化研究过程,微观化、工程化、技术化趋势在金融学科发展中越来越明显,在实践中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也表现出微观化和技术化的趋势,如业务流程方面越来越精细化、风险控制方面内容越来越技术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不配合实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

2、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操作技能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学校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具体到金融学专业中则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能够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银行业务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为了顺应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必须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对银行业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可以缩短在银行的适应期,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从事银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学的推行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具体的业务管理方法。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进行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在实验室里,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以独立的主体、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进行银行业务的模拟操作,可以熟悉、掌握银行相关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系统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形式可以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的学习兴趣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原则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上必须与理论课程相配套,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技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行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提供一个银行业务实际操作的环境来加强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内容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的精髓,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2、科学性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业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必须与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化,使学生既能加深对银行业整体的认识,又对具体业务经营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银行业务操作的基本环节和经营管理问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安排所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到银行实地实习的成本非常好高,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效果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须具有可行性,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均可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提供相应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作保障,配备合理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模块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化理论源自于对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开发的研究。近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对模块化理论也非常重视,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这种理论在现实中也被运用于银行管理上,银行业务可以按性质分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是个性和统一的组合,能够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内容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组合成若干个业务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教学操作体系,以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为主线,学习和模拟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操作要领,通过对商业银行系统主要业务模块的直观而具体操作,与模拟的客户发生业务关系,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现实银行业务氛围中,进一步熟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金融教学内容和金融实验发展之间的距离。同时验证商业银行管理学中某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巩固和加强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银行业务模块的具体操作界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应用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软件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把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决策管理流程以模块化的形式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一个覆盖银行管理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国内部分高等院校通过建立银行模拟实验室等方式对商业银行实践性教学及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实验教学仍是金融专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也要随之不断更新。目前我们仍需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2]吴洁.商业银行经营学教学模式的改进[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7篇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接轨。衡量人才的标准既要看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检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在施教过程中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便于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社会对旅行社及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强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遵守“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对于旅游产业而言,随着旅行社及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就是应聘者具有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高职旅行社管理专业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适应行业的发展,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接轨,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环节,使自己的毕业生被社会接纳并认可。

(三)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业能力低下

目前,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好地适应各岗位工作需要的现象,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透彻,缺乏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不过硬,对旅行社及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运营更是缺乏了解,造成了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进入角色慢,企业还要进行“再培养”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

二、高职院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师在学历层次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普遍均是刚出校门就直接上讲台,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出现了“学历高、实践弱”的局面,因此专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常常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很重,很少有时间能够到企业挂职锻炼,极少参与社会工作,从而促使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普遍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大多高职院校均制定了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少数专业课程之间甚至出现了实践内容重复的现象,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脱节,学生无法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很难有效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实际操作专业技能及自身专业素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资源欠缺

受国家政策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有限,无法承担昂贵的校内旅行社实验室的日常支出,从而导致实践设备落后、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实践教学场所一般位于校内,与真正的旅行社及旅游相关企业差距较大,学生顶岗实习的旅游企业又比较分散,不利于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

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实训和实习,占总成绩的比例偏低,一般是总成绩的20%~30%。实训环节的成绩考核依据是实验报告,而实验内容一般是整个班级完成一项内容,致使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不愿动手,甚至存在抄袭他人实验报告,应付了事的现象,完全失去了实训课的教学意义。另外,实习环节的成绩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现场考核,粗略地评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三、高职院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旅游管理为社会服务的本质体现。因此,要培养旅游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教师创建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支持、激励专业教师外出培训,鼓励教师在社会兼职等,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还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促使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成熟的实践教学计划在课程衔接上应科学化,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对应,使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同时,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应避免少数人操作、多数人围观的现象,更多的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实践经验稳步提升。

(三)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投入校内旅行社建设经费,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践平台;提高校内旅行社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支结构相对合理,能够熟练掌握旅行社及旅游相关企业各个岗位的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校内旅行社真正对外开放、运营等;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选择能满足实践教学条件的旅行社及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维持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开放校内旅行社和实践教学基地,创造满足学生技能提高的实训条件,学生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训项目,进行各个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完善学生技能考核方法,实践环节的评价机制可采取“过程性考查为主,终结性考查为辅”的方式,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训量化考核标准。在每次单项实训技能、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后,教师可按照考核标准及时对学生进行评分,并计入课程总成绩。另外,实践环节的考核应适当调高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以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为宜,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创新性和交叉性。总之,面对当今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岗位接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良好的专业声誉和稳定的就业市场。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8篇

企业经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经过历年来的发展积累,创下了诸如“分粥理论”、“马太效应”、“水桶定律”、“鲶鱼效应”等企业管理学定律。这些管理理论虽然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但对各单位职能部门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运用“分粥理论”——在提高职能部门人才队伍辅政能力上求突破

分粥理论就是在肯定人利己性的前提下,把一桶粥平等地分给五个人,如果选择五个人中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分,结果是一人喝饱四人挨饿;如果选择一个人分、一个人监督,结果是二人喝饱三人挨饿……似乎很难做到公平。最后是选定一个人分粥,一个人监督,然后让其他三个人先端,而让负责分粥、监督的两个人最后端粥,将粥公平地分给了每个人。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分粥过程之所以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关键取决于分粥和端粥两个环节,分粥是“谋事”,端粥是“干事”,只有将策略谋划与执行落实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将粥公平地分好。各单位、各职能部门是上级领导决策的辅助者,是上级领导决定部署的落实者、具体工作的承办者和督办者,同样担负着谋事、干事双重职责。为此,在此类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提高人员的综合辅政能力抓起,通过举办“如何干好辅政工作”、“上级需要我们干什么”等研讨会,引导各单位、各职能部门人员正确处理好谋事、干事两个职责之间的关系。既然能善于“干事”,认真履行承办、督办职能,做好上级领导的“左膀右臂”,确保上级决策、领导安排部署落到实处,更能善于“谋事”,不做简单的“跑腿者”和“二传手”,从“事务型”干部向“谋略型”干部转变,把自身置于本单位和上级指令工作的全局之中,树立起辅助领导决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及时向领导文秘站:提供细致、全面的决策信息和缜密详实的决策建设,切实履行好职能部门“参谋助手”的职责。

二、借鉴“马太效应”——在发挥职能部门人员比较优势上作文章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约·马太福音》一个故事:国王给自己的甲、乙丙三个仆人各一锭银子让其外出“创业”,过一段时间三人回来时,甲赚了10锭银子,乙赚了5锭,丙的银子一直包着未动。国王于是奖励给甲10座城堡;给乙5座城堡,将丙仅有的一锭银子赏给了甲。马太效应要求我们要找出“最长的木板”,并且把它们做得更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各职能部门作为“留人”和“流人”的地方,一直是各单位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重要“摇篮”。为将职能部门人员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尽快使他们走向领导岗位或关键岗位,在人才建设中,我们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职能部门人员自身的“亮点”,并将其放到适宜的岗位上,使其“亮点”更好地发挥出来,力争优势更优、亮点更亮,从而在严格履行选人、用人条例的基础上,将其尽快“推出去”。在工作中,我们要对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同志,尽量将其放到职能部门或科室领导岗位上;对协调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志,尽量将其放到处理公共关系工作岗位上;对写作能力强的同志,尽量将其放到调研工作岗位上;对善于捕捉信息和思考问题的同志,尽量将其放到信息工作岗位上;对工作扎实、干事果断、作风泼辣的同志,尽量将其放到督查岗位上。从而借助不同的工作岗位,使每个人的不同优势都发挥出来,充分显示“马太效应”。

三、遵循“水桶定律”——在弥补职能部门人员自身差距上出实招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水桶中最短的那块木块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水桶定律。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不齐,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影响着整个组织的水平。各职能部门,各自的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工作要求高,整体形象至关重要。为避免出现由于个别同志的不良言行、工作能力差造成职能部门整体形象“跑遍滴水”的现象,我们从帮助职能部门人员查找自身差距入手,在职能部门和生产协调会中,需要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通过自查、帮纠,帮助每个人找出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自身“最短的木板”。同时,在职能部门内部开展读书笔记、报纸剪贴、调查报告、书法、演讲等各项项评比活动,通过形象真实、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使每个人都明白与其他同志相比,自己哪一块是“最短的木板”。要求职能部门人员加强自身整改、学习提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业务骨干或互补优势较强的同志,通过“帮、带、传、教”,带领、指导他们尽快提高,将“最短的木板”加长。

四、发挥“鲶鱼效应”——在实现职能部门人员自我提高上下功夫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体系

拓展实训基地功能、挖掘实训基地资源、融合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化、打破教师身份界线、承担实训基地经营管理指标任务、吸收学生参与经营管理链条等教学、管理的多个方面,这种新模式赋予了高职院校教师更多的角色内容,使其由单一的教学能力向能教、善做、精管多元化能力延伸,新形势下,加强专业教师文化内涵建设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物质文化体系构建

1、教师形象塑造。酒店是一个对外服务窗口,整齐得体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是赢得客人的良好印象必要条件。在培养“三师型”教师时,酒店管理学院从教师职业素养塑造起步,按照酒店礼仪要求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一是在教学及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按照酒店基层管理岗位着装要求统一服饰。二是在以教师角色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渗透酒店职业行为习惯,树立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

2、职业环境营造。酒店管理学院目前拥有三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师多元化角色的转变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在教师办公区域进一步营造职业氛围,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展示厅,张贴世界各知名酒店的图片及服务理念。

二、制度文化体系构建

1、项目部运营制度。酒店管理学院在“教学经营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下,将酒店的经营功能与及教学功能进一步相溶,依据酒店运营模式,结合学生的三大核心就业岗位,构建饮项目部、客房项目部、经营管理项目部、拓展项目部及综合办公室五部一室的组织体系,在运转过程中,采取项目部运营制度,各项目部针对性地负责实训基地的接待项目及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

2、教师顶岗实习制度。酒店管理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和顶岗实践,根据项目组的划分,所有教师轮流进行相应部门经理的岗位挂职实践,实施部门经理负责制,制订部门经理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分解经营任务指标,使得教师真正融入到酒店经营过程中,体验职业经理的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增强职业能力。

3、教师学徒制度。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酒店管理学院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采用了学徒制,每位教师根据顶岗岗位,拜行业专家为师傅,促进教师对标岗位。

4、实训基地例会制度。酒店管理学院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采取周例会制度,由各实训基地副总经理主持,作为各部门的值班经理----教师根据所在部门一方面对近期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着重介绍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例会制度,强化教师经营管理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促进教师的思想、行为更快地向酒店人这一职业角色转变。

5、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经营一体化中的多元角色,决定了教师考核的多元化。酒店管理学院对教师考核形式和内容上打破单一的教学考核,实施组织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1)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专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有专门人员负责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学期初对课程标准的制定、授课计划的编制、单元设计的编写进行检查,学期中对所有任课教师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量化打分,综合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

(2)实践指导质量监控。酒店管理学院对教师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其目的一方面实现由关注教学功能到教学经营管理的齐抓共管;另一方面实现由常规性教学监控到教学和组织绩效考核的齐抓共管。为此酒店管理学院引进酒店质量监控体系,查找问题成因,积累实践案例,增长实战经验,促进专业知识向专业能力的转化,改变单一技能实训功能,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促使酒店管理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提升教师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为教师向“三师型”转变,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期末综合素质考核制度。酒店管理学院每学期末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实施量化考核,包括专业技能、岗位管理知识等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6、教师培训制度

培训体系的建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练、引、走”三结合提高培训效果。(1)练内功。酒店管理学院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包含高职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职业教育、实战演练、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掌握核心技能的标准,挖掘掌握核心技能的技巧。实施教师管理岗位挂职措施,要求教师按照企业标准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搜集整理案例,对起因、经过、解决办法归纳总结,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进来。引进企业专家讲解酒店发展的行业动态,使教师及时了解酒店发展的变化和趋势,及其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

(3)走出去。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酒店管理学院本着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以石家庄为核心,建立京津冀三维型校外酒店实训基地体系,协议单位共有20家左右。校外实训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岗位的同时,根据酒店管理学院教师实践教学安排,也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实习岗位,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

三、精神文化体系构建

“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的实施,需要酒店管理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扭转传统意义上的岗位角色,紧紧围绕酒店管理学院的服务宗旨:作为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为服务单位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教学单位要实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学院下属单位要实现服务学院所有工作最大化的目标。建立教学经营合二为一的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重塑职业精神,以教学促经营,以经营促教学,四项归一,相互兼顾,平衡协调。

经营管理学范文第10篇

Abstract: Management is a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management activities basic law, with practical,scientific and abstract feature. 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method is backward and the practice is weak.The constructivist have advocated situ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which have a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nagement. Sand tabl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a dynamic simulation to th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and it coalescents participatory,interactive and competitive together.Sand tabl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which are advocated by the constructivism.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ngaement,using 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approach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quality and capabilities.

关键词: 情境式;体验式;建构主义;沙盘模拟

Key words: situational;experiential;constructivism;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77-02

1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抽象性与模糊性,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了解这些特点,能够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模式,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管理学的学习者,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管理学的性质,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方法落后,总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教师被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毫无益处的。其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时间在变,社会在发展,管理理论在发展,但课堂的教学还是以前的内容、案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能与时俱进。再次,管理学的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单一、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校企结合难度大,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更不可能到管理岗位上去实习,也不能进行管理技能的训练;校内实训薄弱,由于经济原因,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也不多。

2 建构主义学习观

2.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表征,它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只能是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管理学的理论也在不断的革新中,因此,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或者万能的管理理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2.2 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传递,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主体内部的主动建构,不是外界信息的单纯输入[2]。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且这种建构是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者倡导以学生、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以教为中心。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开企业所在的具体环境,只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要把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的学习和参加管理实践两条腿同时走路。

2.3 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而必须通过个体的建构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的管理方面的知识,要从学生身边的管理案例讲起,不要一开始就讲一些很大很全而离学生生活很远的案例,那样也不利于管理理论的消化和掌握。

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学习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稳定性结构形式[3]。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单项注入式”、“作答式”等。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顺应此种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学应采用如下的教学模式:

3.1 支架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3.2 抛锚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要建立在真实的、有感染力的教学事件基础之上,通过这种真实的情景使学习者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有深刻的理解。故此,教师要努力为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景,把管理学的理论、概念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建构意义。

3.3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所呈现的内容的重点是不同的,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

4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沙盘模拟教学法

4.1 沙盘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沙盘模拟是一军事术语,它是运用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全真模拟企业若干年的运营管理过程,它所构造的经营管理环境是企业真实状况的微缩。沙盘模拟教学法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动态模拟,它将厂房、设备、物料、资金、人员、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等企业资源在沙盘上进行抽象,使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组织企业生产,实现利润最大、成本最低的经营目标,从而完成管理学的体验式、情景式教学目标。

在模拟经营管理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企业实际运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要透彻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资源实力,制定整体战略规划,还要在生产、销售、营销、财务、研发等方面做决策,在顾客、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利润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认真参与所有战略和财务决策的制定以及年度损益表和平衡表的编制等。从而对企业基本的管理实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沙盘模拟教学中,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基本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中心。

4.2 沙盘模拟教学法的特点 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企业经营管理的真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与管理学的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沙盘模拟教学法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4.2.1 生动形象 沙盘模拟教学法集参与性、互动性、竞争性于一体,寓教于乐[4],真正实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体验式、情景式教学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单中,各小组针锋相对,靠着各自的技巧与策略逐鹿群雄;当某个小组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也必定会有他人通过沟通、协调来帮助对方解决困难。“我们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在竞争中互相朝着积极向上的目标发展,从而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理论教学,让其产生兴奋的、充实的成就感,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4.2.2 全新的实训手段 沙盘模拟教学通过企业环境设定、行销角色扮演、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管理等完成相关的营销规划、市场预测、决策、分析和总结的全过程。这既是一门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管理类课程实训室建设的一个突破。

4.2.3 在错误中学习 在沙盘模拟教学中,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方向和速度。在模拟中,不管你犯了多少低级可笑的错误,暴露了多少自身存在的缺点,有多少决策和执行的失误,都不会给企业造成任何实际的经济损失。但是模拟经营中那些痛苦的教训和失败的经历却能令学员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永不重犯。这就是沙盘模拟演练的特殊收获,这就是沙盘模拟教学的超强“纠错功能”。

总之,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案例教学,该教学法涉及企业的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整个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

4.3 沙盘模拟教学法的价值分析 沙盘模拟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充分体现“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全新的教学理念。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沙盘模拟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4.3.1 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融入职业角色,富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性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

4.3.2 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沙盘模拟教学法借助沙盘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再现于学生眼前,通过沙盘模拟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切感,进而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在沙盘模拟教学中,通过模拟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使企业管理活动不再是一条条空洞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把学生带入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情境中,让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有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4.3.3 锻炼学生的情商、智商、逆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沙盘模拟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认知,教学就成为学生的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沙盘模拟教学法正是抓住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才得以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在管理学的情境教学中,把情感作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情商是极大的激发。在沙盘模拟教学中随着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经营规模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会对学生的智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极好的锻炼。沙盘模拟教学法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充分锻炼,培养了学生顽强精神和不怕挫折的毅力。因此,沙盘模拟教学法能锻炼学生的情商、智商、逆商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沙盘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接近企业实战,在沙盘模拟中会遇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们必须共同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组织实施。沙盘模拟提供现场实战气氛,在实战中培育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在这种体验式情景式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民.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22-2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9-31.

[4]赵晓铃,李永红.透视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J].会计月刊,2005,8,76-77.

上一篇:体育管理学范文 下一篇:物流管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