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02-28 21:34:2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顾名思义经济效益审计包括了对企业经济、效益、效果的分析评价和监督,审计人员运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鉴证后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形式。

所谓经济性即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效率性即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效果性即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动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国内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资源的稀缺性逐渐显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将面临着由以往单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效果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效益审计应运而生。

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其最佳管理。通过审计进一步发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三、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目前流行的审计主要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合规性、合法性鉴证的一种审计,是一种较原始的审计其目的比较单一。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则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它主要运用了财务的分析方法,是财务审计的一种延伸。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其他审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不同与其他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效益审计的针对性较强。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与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针对性较强,主要针对企业是否经济的使用资源及资源使用的效率、效果进行的评价和监督。

2、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些常规审计方法,还有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数学、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

3、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多样性。通常审计标准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使用的标准不尽相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标准选取是否合适。

4、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系列审计方法与审计标准,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是一个更高的挑战。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收集更为详实、细致的被审计单位情况。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的信息更为全面,内容要比其他审计更多、更为复杂。主要包括资金使用总体情况、利润成本完成情况、销售采购总体情况、预算管理完成情况、单位经济考核完成情况,以及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等等。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涉及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具体步骤为:(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指标。(2)审查企业各项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4)分析差距原因,找出影响经济效率效果的本质原因,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第三、结束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详实系统的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因此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要大量引用详实的数据进行阐述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图形的方法进行表述。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不会产生审计决定。

六、目前我国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难点

首先,经济效益审计目前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先例可寻,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是目前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之一。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缺乏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体系可供使用。第三,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比较匮乏,仍要靠我国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去逐渐探索。(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2]刘艳玲,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新思考,商业研究,2002年第11期(下半月版)。

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经济 经营效益 市场经济

医院作为非营利性机构,肩负着为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保健服务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职责。而同时,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有承担着自负盈亏的责任。因此,在福利性与经营性双重原则的要求下,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在当前卫生行业的改革进程中,医院受到的最大的冲击来源于经济方面。医院经济效益的高低已成为医院自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医院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

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促进医院持续发展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医院的经济效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包括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政策和医疗环境四个方面。(1)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包括医疗水平、护理水平、医技水平等,这些因素的高低可以通过治愈率、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病死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入院3日确诊率、临床与超声诊断符合率、临床与放射诊断符合率等统计指标中反映出来。(2)服务质量。随着目前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工作人员素质、文明礼貌程度、工作效率、便民措施等。(3)管理政策。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只有应用恰当事宜的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医院的声誉,提供医院的经济效益。(4)医疗环境。先进高级的医疗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优雅整洁的院容院貌能够为患者就医、医生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医疗设备如CT、MRI、彩超、胃镜、B超、生化等,设施用具如病房设施、室内用具、冷气、暖气等生活供应都是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设备。

2.外部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环境,这些大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政府政策。政府如果能够发挥经济调控者和社会监管者的作用,出台有利于医院发展和医疗进步的政策,对医院医疗质量、发展规模、医疗成本等实行有力的干预,必将对医院的经济效益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包括医院所处道路交通状况、通讯设施完善状况等因素。良好的地理位置对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社会环境。医院的社会环境包括整个社会,尤其是当地群众对医院的就医环境的认可度、医疗水平的信赖度及医院的知名度,对医院的长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1.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医院建设的推进,医院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医院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渐渐显露。而客观上政府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使得医院运行的经济负荷进一步加重。医院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弱化等问题。因此,在医院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以成本控制为主,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医院内涵建设管理目标的重要举措。

首先,医院应建立分级成本核算网络,加强全院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例如对行政、后勤科室以科室为基本核算单位,对临床科室以病区为基本核算单位。第二,医院应增强全院成本核算的可比性,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支出项目。第三,医院应逐步实行完全成本核算,完善成本核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第四,医院应尽力减少各项成本支出,建立节约型医院,有效降低医院管理经营成本,保证医院经济效率不断提升。

2.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产高效、安全的周转对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医院要慎重考虑库存设备、药品材料的储备数量,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备定额,提高资产周转率。在保证医院用药的前提下,减少库存物资,进而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医院的往来款项积压也是不容忽视的资金浪费,医院要做好往来款项的清理工作,尽早收回应收账款,做好坏账准备,加强成本管理。再次,医院要善于将现金等流动资产投入收益较好的项目,合理利用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加快医院发展步伐。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般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的70%左右,明确固定资产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提高医院的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发票和使用调拨单据对资产的购建、调拨、投资、捐赠、融资租入、转让、变卖、盘盈、盘亏、报废等进行准确登记和核算,严格执行资产报废审批制度,定期清查盘点。

4.适度负债经营,增强医院声誉。适当的负债经营,可以为医院的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医院发展的步伐。负债经营,资金可用于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护理设施,人才培训,医疗研究,从而为病人提供规范、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医疗服务质量上档次、扩大医院知名度,赢得患者的信赖,自然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增多,医院的经济效益提升。

因此,负债经营要求管理者必须将负债资金用在恰当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医院赢得信誉、加强医院发展的后劲。否则,如果资本运作不佳,不仅不能创造效益,而且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偿债压力和信用风险,使医院的发展背上沉重的资金包袱,最终甚至导致资不抵债,无法经营。医院对负债经营一定要慎重,从医院现有状况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负债经营规划,增加医院声誉,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研究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所涵盖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建立有效公司管治的需要,因此其核心内容还要围绕风险管理开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可以根据管理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在实际应用中,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经营目标与计划审计

由于企业经营目标和计划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前提,因此对经营目标和计划进行审计成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事前审计的重要内容。主要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中经营目标和计划是否明确,所指定的内容有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制约,所指定的内容是否完整、协调和一致,各项指标是否合理化,具有可行性,其实施情况以及最终结果等,最重要的是所制定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合企业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另外,经营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建立在管理层对风险充分识别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调一致的目标和计划,因此在对经营目标和计划进行审计时需结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经营决策审计

这需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在经营目标上、经营决策程序上、经营决策上等几方面,考察其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并需要对经营决策在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方面,能否真正落实也是评价的要点之一。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审查决策中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与评价,通过一系列的审查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保证和依据;也要审查、分析决策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其完成情况,作为以后改进原决策方案的重要依据。另外,重大经济合同、投资方案、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内容的审计事项,也是经营决策审计的重要内容。

3.内部控制审计

管理者切实履行责任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仅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保证。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重点是要评估企业的内控能力,审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找出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审计中要把握好两点:第一是要重视过程,在问题出现之初,甚至未出现时,就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把问题最小化,这就需要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第二是要重视系统,要通过审计对企业内控进行系统的整体评价来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另外,由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财务、经营管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不仅与企业运营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4.资本金保值与增值审计

按照规定,企业法定资本是不能随意抽调,其款额应当稳定。但是,如果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因此,企业的首要责任是防止亏损,保证资本保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盈利,使资本得到增值。审计时要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财务指针,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本是否保值、增值。

5.资产使用效益审计

检查被审计单位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是否有效益,有否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等问题,有否一些资产长期闲置,另一些资产却在超期使用。只有资产能够有效使用,资产才能保值或增值,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6.资金使用效益审计

对被审计单位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全面分析资金预算论证是否切实可行,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是否合理、有效益与效率和效果。同时提出合理使用资金的建议,促进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7.企业投资风险审计

在审计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时,应本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面监管,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考察其研究在正确、适当、合理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研究报告的论证是不是很充分,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等,此外还应该从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费用和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入手,全方位审查,竣工投产以后,也应该全面分析评价工程效益;对投资企业的审计要从立项、合同签订、实施等方面进行审核,全面评价其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投资状况,藉此降低投资风险。

8.成本费用效益审计

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目前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1.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明确概念含义,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审计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措施。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方法或模式可供借鉴、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情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与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与突破,尽快制定相应合理科学的可行性模式。

2.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队伍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人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员的素质、能力 工作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效益审计实践的经验还很有限,使得他们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高标准高要求的需要。尽管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较高较丰富的知识体系,但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忽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尽管很多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不断在管理上做文章,以适应如今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审计工作抱有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可与可无得机构,也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有没有经济审计,工作一样做的顺利,而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体系,自律就可以保证监督需要了,从观念上就没有重视发挥现有审计机构的作用,而是把经济审计工作当作是没事找事的麻烦机构,烦人工作。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经济审计,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和睦,不团结,这种根深蒂固不科学也不合理的观念,使得经济审计工作更难以开展。

三、如何完善经济审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经济审计工作

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人员,要紧随时展,不断开拓创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办法,树立新观念,将陈旧不合时宜的观念摒弃,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态度上转变,从观念上改变,强化经济审计工作职能;在机构设置、人员与工作安排等方面,将经济审计工作的结果作为决策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2.组织专业培训,提高经济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为确保经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高素质全面化的现代化审计人员是一个企业审计工作方面必不可少的人才,为保证在经济审计工作能够规范化、专业化,就需要企业加大在这方面的人才投入,积极倡导在职人员不断学习的理念,外聘专业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来企业指导,授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经济审计能力。

3.提高经济审计工作可行性

经济审计是企业得一种内在需求,它在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使经济审计工作更有效可行,已经是一个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具体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并有计划的开展审计成果实施情况检查,发展审计建议和审计意见向管理行为的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提高,保证提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达世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7.9 .

[2] 郑力.积极主动地向管理审计进军.《中国内部审计》. 2003 年第 12 期 .

[3] 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国际比较审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7 .

[4] 李学柔,秦荣生.《国际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1 .

[5] 长沙市内审协会课题组.管理审计的现状与研究对策. 《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 1 期.

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我国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之间的关系界定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这些审计各有侧重,适用性有所不同,且名词的提法也不尽统一,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的,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客观评价其经济效益状况和潜力,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的扩展。

二、当前开展效益审计的难点

(一)内在因素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

这种内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审计人力不足和综合素质不高,使效益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展效益审计,特别是目前针对某一专项资金开展的效益审计,由于涉及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和数量繁多的项目承担单位、部门,使现有的审计力量更显得杯水车薪;同时,由于效益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合规性审计,不但需要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效益的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性、前瞻性,这样作出的评价才能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服和应用,效益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实际上我们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效益审计流于形式。

(二)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加大了审计风险

效益审计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经济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和环境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价。具体讲,就是通过揭示被审计单位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关信息或提出整改的建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但由于效益审计所涉及对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指标缺乏统一的公允性标准,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差别,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防范和控制内部经济效益审计风险的对策

风险系一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意指特定事件、措施或行动对特定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或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或项目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或者采用的审计标准有失公允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由此而生的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为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风险的后果可能涉及:因采用错误的、不及时的、不完整的或不可靠的信息所造成的错误决策;错误的记录、不适当的会计处理、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各种财务损失;未能充分、有效地保护资产;客户不满意,反面宣传及其对本组织声誉形成的严重损害;未能遵守本组织政策、计划、程序或有关的法规与规章而遭受各种惩罚;不能合理地取得资源或不能实现设定的组织意图等。为此,需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一)制定统一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署应当组织内审协会及有关专家尽快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效益审计评价要尽可能使用统一的量化指标标准来衡量经济业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这样,评价审计业务中获取的实际指标时有标准可依,以达到效益审计在促进资金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方面的作用。

(二)借助ERP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资源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事”可以解释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器”指的就是“信息化手段”。借助ERP技术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财务网络系统留存审计接口,借助网络技术对财务实施动态监督,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样既改变了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面,又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改进监督办法,实行参与式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是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部门的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弊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并与有关部门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审计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为此,一方面要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内部的界线,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的力量,特别是一些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实现人力上的优势互补。执行审计业务时以专业审计人员为骨干,实行专兼职人员结合,把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财务、技术、预算、法律等人员聘为兼职人员,在审计中把他们纳入审计组正式成员,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另外,还可通过向有关咨询机构咨询、吸收被审计部门参加审计评价工作等方式,以便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

四、开展效益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效益审计的项目选择

效益审计选项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效益审计能否取得实效。选择项目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促进相关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投资机制,提高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二是具有典型性、重要性,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从审计的现实性考虑,应选择那些资源利用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易出现损失浪费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易于审计和评价。

(二)关于效益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预期的审计效果,是审计项目的工作方向。一般情况下,审计项目一旦确定,审计目标也就初步确定了。效益审计总的目标是要考察效益性,具体来说包括经济或节约、效率、效果、适当或公平、环境五个分目标。经济或节约是实际投入比计划投入,即资源财产实际投入(所占或耗费)比计划投入,目的在于发现究竟在哪里出现了浪费资源的不经济现象;效率是实际投入比实际产出,即资源财产实际所占或耗费比实际所得,目的是考核投入利用的效率,这类指标可反映一个单位、一项活动或一个项目的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效果是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即实际资源财产所得比计划所得,目的是考察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适当或公平是计划投入比计划产出,即资源财产计划所占或耗费比计划所得,目的是考核计划所得的适当性;环境是指影响效益的内部或外部的经济、社会、自然等环境条件,如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政策变更等。效益审计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促进管理者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将获取的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四)关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指对被审计事项的理想预期或认识,它说明的是组织或活动“应该怎样”。恰当的审计标准能为审计搜集证据提供依据,能为得出审计结果提供基础,还可以为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奠定基础。审计标准的选择和对审计问题的确认,往往都需要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部门的参与。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注意与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取得支持和配合,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对审计标准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将影响其对依照审计标准作出的审计结论的最终接受程度。一般情况下,审计目标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评价标准也就不同。

实践中,以下三类标准是可以直接作为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是易于被审计单位接受的:一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等;二是经审计部门评估或确认的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的可行性报告、预算、目标、计划、定额等;三是公理或常识性标准。如公认的或良好的实践标准,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等。审计部门确定的评判标准都应事先让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受、认可。

(五)关注效益审计建议

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必然性;体系建设

20世纪4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并且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中,不断完善与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有条件的机构也开始组建独立性较强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对机构经济活动的定期评价和监督。简单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新趋势,是在原有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和审查。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评价机构经营状况、经济成果效率性和成果性的双重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在各机构、组织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既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目前,建立健全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经济效益审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意义

(一)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推动机构组织转变意识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机构尤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存在一些抵触市场经济的思想和行为。一言堂、一股独大、官僚作风等现象仍旧在一些机构残留,容易诱发、决策失误、打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风险。通过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将发现在不正之风公之于众,对这类落后意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并且从根子上展开治理,敦促各机构进行自查,扫除一些妨碍、组织机构进行现代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为机构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发现问题,一定不能姑息,否则会给机构遗留下运作风险,要准确、客观地做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尽快转变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提高各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二)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解决我国各机构组织的人才短缺问题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关键因素仍然在于人才储备。目前,我国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形式也不容乐观,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流向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和外资企业。要想尽快遏制人才流失的现象,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更要充分发挥出经济效益审计在解放机构思想上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将各机构、组织的企业制度呈现在公众面前,客观判断其是否能够为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能够为优秀的科研性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平台,是否具备科学、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等等。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同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应该及时向机构组织进行反馈,让其充分重视起来,解决好人才培养、管理问题。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组织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让各机构、组织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相应资源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这一举措来提升机构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提高机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各机构的自我调控能力还比较薄弱,控制手段也十分单一,再加之我国的宏观调节机构仍未建立健全,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可以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有助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层面的自我完善,还能够进一步挖掘机构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和损失,并且及时发现机构的不恰当经营行为并予以调整。

二、提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水平的措施

(一)逐步完善审计标准体系

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制定了体系化的审计法规和准则,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以美国审计总署为例,已经颁布的《政府组织、项目以及职能部门的相关审计准则》,就是以“优先实践”这个概念作为衡量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标准,同时采用“金额化”辅助实施。澳大利亚在审计标准体系的制定上也是可圈可点,该国审计署先后了《内部预算实务指南》、《效益审计业务指南》等政策,在审计准则、指南、立法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完善性工作,推动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国在经济效益审计的立法工作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未来应该引起充分重视。首先,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相关审计机关的权限还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并在基础上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出更高程度的规范。从我国现有的《审计法》来看,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成为了经济效益审计得以开展的主要法律根据,但是实际可操作程度并不高,因此,在立法层面,仍有需要针对经济效益的法律定位做出进一步明确。

(二)提升审计规范性,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制度

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离不开健全的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各机构和组织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以此作为对具体审计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与此同时,除了常规的事后审计之外,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也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三者之间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上看,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梳理机构资金运作、规范经营行为有积极影响。具体来说,机构为了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在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实时对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工作机构进行安排和调整,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为不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组建匹配的工作机构,将审计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三)重视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效益审计水平的提升,必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队伍,才能够不断适应未来各个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需求。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过去对审计人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强化对审计人员的重点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机构的审计人员往往都直接来自于各大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或者是直接从单位财务部门、内审部门抽调组成,从知识结构上来看较为单一,对法律、工程、计算机、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渗透较少,人才复合型程度不高,在一些机构中已经逐步显现出难以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求的情况。鉴于此,机构在培养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过程中,不要再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内审人员,而是可以将眼光放长远,考虑让经济师、工程师和其他对机构管理工作十分熟悉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的一支审计队伍才有可能准确、及时地找出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继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

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管理和经营两个环节而单独存在,经营管理和经营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组织的实际经济收益。对于每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明确的管理目标,就极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难以达到理想的收益水平。鉴于此,努力提升经济效益,是任何组织经济工作领域的头等大事。在这一客观背景下,经济效益审计无疑给我国各个机构或组织提升管理水平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蕊.论经济效益审计 [J]. 经营管理者,2015(05).

[2]刘新艳,甘琼.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5(01).

经济效益范文第6篇

但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粉量不断增加,加上洒水除尘,使得井下原煤水分迅速提高,有些煤矿原煤外在水分已达到12%~14%。这些又湿又粘的原煤给筛分作业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在<6mm筛分(如1mm脱粉、3mm脱粉等)时,潮湿细粒级粘性物料互相粘结成团,松散困难,或粘附在筛面上堵塞筛孔,使筛面的有效筛分面积降低,导致筛分效率下降,料群不松散、不分层、整体运动,使筛分过程难以完成。目前筛分技术在6mm以上的分级已经比较成熟,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找到一种适合神东煤质的分级筛。

洗选过程中的煤泥减量

减少次生煤泥量:在洗选过程中的煤泥减量,主要是减少次生煤泥,①煤泥能不进水就不要进水,浸水就一次洗到位,前期能解决的问题不留在后续;②在工艺流程中最好使用自流方式,尽量减少泵和旋流器的使用;③尽可能减少煤泥接触水的时间,减少煤泥在系统内的循环次数。为了减少次生煤泥,大部分末煤选煤厂已经做了较多的技术改进,并且已经在全洗选中心推广,其中石圪台选煤厂和大柳塔选煤厂较为典型。

石圪台选煤厂具体措施:①目前矸石脱介筛的筛缝都是2~3mm,磨损后甚至更大,减少矸石脱介筛筛下的细粒矸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矸石脱介筛的稀介段,尤其是喷水的后两排筛板,完全可以换成0.5mm,甚至是盲板,因为本身矸石脱介筛的介质量就非常少,改换后,不会造成介耗的增大,但是这部分细粒矸石从系统内排除,对于减少泥化至关重要。同样条件下,末煤的矸石脱介筛影响更大;②减少高频筛筛下水循环次数。这是细矸石回收的症结所在,这部分目前是重新回到煤泥桶,做二次循环,最终回到浓缩池的都是极细颗粒的矸石,这才是制约浓缩池沉降和压滤的关键,把这部分称之为“迷路的孩子”的筛下水尽早的去浓缩池,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次生细颗粒;③浓缩池串并联使用。改造后,在浓缩池的使用方面可以达到串并联自由组合,浓缩池串联使用后,可以自由调配加压和板块的入料粒度和浓度,对于细颗粒的沉降和循环水的澄清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在细颗粒较多时使用。并联可以增大一倍的沉降面积,减少药剂消耗,降低循环水的浊度。

由表1可知:①高频筛筛下水浓度较大,目前筛缝是0.5mm,并且已磨损,建议换为0.35mm以下;②根据粒度组成可知,+0.125mm占88.7%,这部分目前是重新回到煤泥桶,而高频筛又无法收,如此的反复循环,直到粉碎成极细颗粒才可以回到浓缩池;③这部分的处理,是为全厂煤泥水,尤其是泥化的关键。大柳塔选煤厂具体措施:①针对末煤系统细粒级矸石量大,造成浓缩池负荷加重,煤泥灰分过高的情况,将矸石弧形筛筛下水由去滤液桶改引至矸石桶,经过现场运行观察后发现细粒级矸石得到了有效的外排;②为了加快浓缩池细煤泥的沉降速度及提高加压过滤机的处理效率,在水力分级旋流器入料管道上加装一根分支引至浓缩池入料管道,即“放粗”,但这样造成浓缩池负荷加重,煤泥灰分过高。改造后将放粗管道改至粗煤泥弧形筛入料管道,然后直接引至压滤机上料缓冲桶里面。

上述两项改造后的效果:①矸石外排量中-0.25mm的细粒级矸石从20.12%增加到了26.30%,提高了6.18%;②截断了细粒级进入浓缩池的途径,从而避免了细粒级矸石在浓缩池中不易沉降,增加浓缩池负荷甚至导致循环水发黑的情况,降低了药耗节约了生产成本;③降低了压滤机滤液管、滤扇、分配头及滤布的磨损量,更换周期延长;④细粒级矸石无法进入细煤泥中,通过采样化验得出,细煤泥的灰分由29.28%降到了24.37%,发热量提高了225大卡,稳定了商品煤煤质,增加了生产效益。

目前神东矿区选煤厂主要是通过招标由国内知名设计院以总包形式设计和建设,各设计院对于选煤厂设计,尤其是末煤系统的设计理念不一,为了布置美观、设备紧凑等因素,对于次生煤泥,尤其是细粒矸石泥,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旦发生泥化,这部分矸石泥没有一次性全部排出系统,而是多次在系统内循环,对于后期絮凝沉降、压滤和煤泥水澄清造成很大压力,这是煤泥难处理的关键。另外一般设计院块末煤分级选择13mm,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水分原因,选煤厂分级一般是25mm,使末煤入洗率比设计提高至少10%,导致神东大多数末煤系统的选煤厂,无法达到设计小时量或煤泥水恶化,被迫减量生产。

最大化提升块煤生产能力:神东选煤厂块煤系统主要生产工艺是200-13(25)mm采用重介质浅槽分选,不管是从洗选成本和工艺复杂度,块煤分选的介耗、药耗、电耗、水耗都比末煤系统要少很多,对于减少煤泥量更是效果明显。其具体措施,①调整破碎机的齿间距,使尽可能多的物料在13(25)mm以上,还可以减少过粉碎和次生煤泥量;②煤质较好时,把原煤分级筛的筛板由25mm换成13mm,加大块煤入洗率,通过块精煤破碎后达到混煤的考核指标;③原煤仓禁止低仓位,减少过粉碎;④合理调整浅槽分选机的水平流和上升流,提升处理能力。

选后煤泥处置

1选后煤泥的处置方式

目前神东选煤厂的处理方式是将其直接掺入煤炭洗选主产品内混合销售,往往造成最终产品质量降低,影响洗选加工的效果。这种方式在末煤不入洗、煤泥产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还可行得通,但随着原煤入洗比例的提高、煤泥产率增大后,该问题会愈加明显。根据目前测算,部分选煤厂-13mm末原煤入洗后,由于煤泥问题无法解决,从提高商品煤发热量的目的出发,末煤入洗后效果不明显。而如果将该部分煤泥直接排弃,无论从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保证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还是从保护环境、避免有效耕地占用等方面来说,都是明显不合理的。洗选煤泥具有粘度大、易结团、易粘连、排料不连续、在洗选加工过程中往往具有滞后性等特点,导致其运输、储存过程经常给生产系统的运行带来许多致命问题。如掺配不均造成商品煤质量波动较大、极端情况下造成车皮粘结无法卸车、冬季车皮冻结无法卸车、运输溜槽和煤仓堵塞造成系统停产等。以上问题都是频繁出现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2选后煤泥的经济效益

为了考虑煤泥处置的去向,通过对煤泥掺配到混煤、煤泥排弃和煤泥干燥后,是否掺配做了经济效益测算,找到最佳的处置方式。煤泥排弃经济效益测算:通过表2和图1可以看出,煤泥排弃率与利润成反比关系,煤泥排弃越多,利润则越小。煤泥干燥后是否掺配混煤经济效益测算:通过表3和图2可以看出,在干燥率为零时,即煤泥不干燥情况下时,煤泥单独销售比掺混煤多盈利2675万元;当煤泥干燥时,在干燥率递增时,煤泥单独销售比掺混煤利润也是递增的;煤泥掺配混煤后,煤泥干燥越多,利润越高,当煤泥全部干燥时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煤泥干燥单独销售比掺混煤盈利。煤泥处置的经济效益:①煤泥排弃率与利润成反比关系,煤泥排弃越多,利润则越小。因此当煤泥回掺混煤时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②煤泥干燥后单独销售利润比掺配混煤利润要大,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煤价起关键作用;③煤泥干燥是否掺混煤,进一步分析混煤销售价对总利润的影响。市场煤价是决定煤泥干燥与否盈利的关键。

结语

煤泥的绿色处置,必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指标,找出最佳煤泥减量方式,从生产系统优化减少煤泥量,煤泥产生后,也要以最经济可行的方式进行处置。另外必须尽快解决煤泥合理利用问题,否则,煤泥系统有效利用的缺位必将影响矿区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并给环境质量的改善留下隐患。总之,洗选煤泥的有效处理手段及综合利用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神东、乃至神华煤炭生产加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经济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经济效益;难点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活动。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经营资金效益审计

随着资金成本的提高,经营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大因素,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重视对企业经营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和分析。

1.固定资金利用效益的审查。固定资金即企业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对企业固定资金的审计就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果的审计。固定资产的审计主要是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充分提高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要重视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

2.流动资金利用效益的审计。在对流动资金进行审计时应将各项往来账款作为重点。往来账款容易形成呆死账,呆死账的形成有外部原因所致,有一部分则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如:赊销产品后不及时催收货款,造成应收货款错过诉讼时效,失去法律保护,给企业造成损失。再如,如果企业备用金的管理工作不严格,由于借款人员工作调动或恶意拖欠,使借款难以收回,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此外,还应对抵减企业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销售退回、折让与折扣的合法性进行查实。

企业资金的体外循环也应引起重视,在进行集团式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下属的单位应上交集团公司的款项,或是下属公司故意拖欠,自行使用,达到长期占用集团公司资金的目的,在进行会计报表合并时,不将实现的全部利润或亏损反映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或是集团公司授意下属单位不上交,不作为集团公司的收入入账,而将一些不便在集团公司报账的费用在下属单位报账,或是在集团公司急需时再上交,人为地调节收入和利润,违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二)项目投资效益审计

企业项目投资包括技改、扩建、新建等投资。在市场经济中,不确定因素较大,上项目普遍存在投资风险,实践中不少企业盲目投资,重复上马造成经济损失或投资效益不佳,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对那些有项目投资内容的企业,应将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作为重点,要进行项目投资方案可行性的评价,考虑投资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对项目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

(三)企业成本效益审计

成本效益体现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低成本决定着高市场占有率和高效益,因此加强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效益审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进行成本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重点,一是目标成本和计划成本制订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实现;二是成本的高低,审查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合规性。对构成产品成本的诸要素进行查核,证实成本支出的真实性是产品成本审计的核心;三是对成本的升降进行因素分析,提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为管理者提供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四是审查评价成本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

(四)经营决策效益审计

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的好坏,有时一项决策的失误就会使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加强事前审计工作,如对决策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要审查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已提供选择的决策方案,要进行合理性、效益性审查,确保企业作出正确决策。其次,要掌握企业的经营要素,分析企业的人、财、物资源是否与经营目标相适应,是否达到合理配置和最佳效能。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难点

(一)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衔接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有一部分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完成的,内部审计在经济效益审计中,有责任帮助本单位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本单位的目标,并协助本单位的管理人员了解信息,评价经营方案、经营决策,但这些方案和经营决策最终仍是由企业管理人员确定并负责实施的,内部审计人员只是根据审查评价的结果提出建议,而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其次,外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不认同或认同程度较底,造成重复审计和审计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有一个很好的链接点,外部审计既能很好地利用内部审计已有的审计结果和审计资源,又能保持外部审计较高的独立性,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二)审计队伍内部建设亟待加强

为了适应转型期间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审计队伍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强:一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复合性审计人员,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法律水平。审计中所遇到的各类经济活动,均与审计规范、法律法规紧密相连,为保证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需要加强对审计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三)实行新会计制度后的挑战

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一是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审计技术需要升级;二是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

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企业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现在许多公司经营不善,出现现象,归根结底与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帮助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内控制度,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内控制度,并用这套制度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

(五)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

涉及对企业经营决策审计时,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如由国家审计来做,在某种意义上就有审批的成分,这样国家审计就保持不了其独立超脱的地位,再者国家审计也不能干预影响企业决策。如由内部审计来做,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又使它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比较单调,大多数内审人员对会计知识比较熟悉,对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不是很熟悉,进行企业决策审计困难较大,形成审计部门实质上不进行决策前的审计,只是在决策项目失误或收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时才进行审计,起不到经营决策审计应有的作用。

总之,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济效益审计程序,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挑起为企业“诊断”的这一重担,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竹德操,吴云飞, 达世华.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

经济效益范文第8篇

本文作者:金恒工作单位:淮南煤勘察学院

科技档案管理难度大、效率低煤炭企业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事项很多,因此需要制作和整理的档案也很多,如图样的设计、文件的批发、案例的搜集等等,在整理编排时要按照类别和科目详细分类管理,这就使得煤炭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繁重,工作难度很大。而且由于档案的类型多样因此涉及到的部门也很多,在传送和接收转发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传发不及时、不完整,一些电子资料收集的不到位,或者在整理归档时分不清它的所属类别,大大降低了煤炭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技术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操作运用,而当前在煤炭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时期,对计算机和现代科技的使用还不够熟练,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技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手工操作和纸质文件的水平上,没有很好的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管理档案,使得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相对滞后。而且在煤炭科技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科目和类别很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有档案管理的水平,还要熟悉各种专业的相关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而现阶段煤炭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因此,提高煤炭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是发展煤炭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煤炭科技档案的管理,关系到煤炭企业矿区的总体规划,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才能方便快捷的查到所需要的电子资料,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提高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煤炭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完善科技档案管理的设备设施煤炭科技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设施,能使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更高效、更便捷,使科技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有极大的提高。当前,在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上,煤炭企业要做的是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利用扫描条码来代替传统查找档号的方式,这种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的方式能大大提高档案的借阅归还和查找速度。同时不管是在档案的制作还是档案管理以及档案信息交流上,都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二)做好科技档案的归档工作在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方式。在现阶段,很多煤炭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为传统的纸质文档在整理归档时会更简单,而放弃对计算机的应用,这跟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有关,虽然在管理纸质文件上看似简单,实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而且在档案管理上会普遍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材料,不需要对其分类归档,也不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很多管理人员在计算机操作上也不熟练,而在煤炭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在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不仅有纸质的,更多的都是电子形式的,因此档案室除了要接收整理文书档案,还要将声音、图像、视频等科技档案进行保存归类,以及从一些档案原件中提炼出档案信息加以加工制作,以便更好的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档工作。(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煤炭企业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想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就应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思想意思等多方面,有的高知识水平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今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要想规范和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就不能缺少拥有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煤炭企业应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系统性的培训,可以采用定期的不定期的方式,有目的有重点的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状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改变传统落后观念,传导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提高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

煤炭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加强煤炭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科技档案的准确、完整和系统性,提高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才能使煤炭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煤炭企业前进的步伐。本文分析了目前煤炭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煤炭科技档案管理经济效益的措施。

经济效益范文第9篇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途径。旅游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占用和消耗同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劳动占用和消耗,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规划组织旅游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占用和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即旅游成本和费用等。所谓有效成果,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最终产出,它既包括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又包括通过旅游经济活动获取应有的利润,从而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在一定的劳动占用和耗费情况下,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满足程度越高,旅游经营部门或企业的旅游收入越高,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越好,则表明旅游经济效益越好。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旅游经济效益既有和一切经济活动相同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经济效益是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旅游经济活动通常由旅行、餐饮、住宿、交通、观赏、娱乐等多种活动所组成,因而旅游经济效益实质上是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各种要素作用发挥的好坏,最终也必须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因此旅游经济效益不仅体现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其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体现整个旅游产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并通过旅游活动及其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把旅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辐射、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旅游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二)旅游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经济活动必须面向市场,以旅游者为中心。这就要求旅游经营部门和企业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必须树立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思想和观念,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考虑,尽可能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在充分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和利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因此,从以上两方面来衡量旅游经济效益,可采用以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即接待游客人数、游客逗留天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利润和税收、客房率、游客人均消费、游客投诉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以及服务质量等多项指标。

(三)旅游经济效益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旅游经济效益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也有量的规定性。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取得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必须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和指导下,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含量和改善服务质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性,是指旅游经济效益不仅能用量化的指标来反映,而且还能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比较作分析,发现旅游经济活动中的问题,从而寻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旅游经济效益质和量的规定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质的规定而片面追求量的目标,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旅游经济发展宗旨和方向,甚至成为不良社会行为生长的土壤;反之,若只考虑旅游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性,而没有量的追求,就没有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难以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只有把旅游经济效益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旅游经济活动健康、正常地开展,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技术因素,又有政策、法律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等。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研究。

(一)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和旅游服务的对象,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前提。旅游者数量的多少与旅游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劳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若以较少的劳动占用和耗费,而为更多的旅游者及时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好;反之,若为一定的旅游者服务而劳动占用和耗费不断增加,则旅游经济效益就差。因此,旅游者数量的多少对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

旅游者数量及构成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者数量的增加必然相应增加旅游收入,从而提高旅游主要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用率,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占用和耗费,特别是表现为固定费用部分(如基本工资、折旧、管理费用等),在一定范围内会随旅游者数量的增加而相对减少,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者数量越多,则对于每一个旅游者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就相对减少,从而相应使旅游经济效益增加。

此外,在旅游者数量既定的情况下,旅游者逗留时间越长,所需旅游服务项目越多,则每个旅游者的平均消费支出就越大,于是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因此,不仅旅游者的数量规模大小对旅游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旅游者的结构状况也对旅游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旅游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利用率。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是指对各种旅游景观、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和通讯、旅游辅助设施的总称。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旅游物质技术基础与旅游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旅游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好,则吸引的旅游者就多,旅游人数多必然使旅游收入增多,而劳动占用和耗费相对减少,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应促进旅游业适度超前地发展各种旅游设施,尽可能配备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技术设备和手段,以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耗费,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还必须不断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而提高旅游物质技术设施的利用率,就意味着花费在单位游客上的劳动占用和耗费减少,从而降低旅游成本,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全过程涉及到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衔接配套的。因此,在旅游活动中能否有效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否高质量地组织和安排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就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中,一定要针对不同旅游者的类型、需求特点、消费习惯等,有目的地规划和组织好旅游活动。尽可能在旅游时间安排上张弛结合,留有余地,保证旅游时间有效利用;在旅行线路上尽可能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提高旅游者的兴致,使其得到最大的身心需求满足;在旅游服务质量上,要礼貌谦和、服务周到,使旅游者真正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旅游业的科学管理。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最根本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离不开现代科学管理。因此,旅游行业必须科学地组织劳动的分工与协作,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衔接好、做好配套,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因而要积极安排好培训,以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旅游经济效益评价

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这也是评价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准。通常,对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必须重视对以下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社会需要的比较。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当旅游产品能够有效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时,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不仅不能体现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旅游经营单位遭受损失,而且会因旅游者的反面宣传而使旅游产品失去更多的客源。因此,必须努力生产和提供旅游者满意且又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才能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劳动消耗和占用的比较。作为广泛经营部门和单位,为了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必然要耗费社会劳动,占用资金,从而形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成本和费用。如果旅游经济活动只讲满足社会需求,而不计成本高低,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因此,要讲求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主要是利润和税金)同劳动占用和消耗进行比较,以评价旅游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好坏。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资源利用的比较。旅游经济活动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把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成果同旅游资源的利用相比较,可以揭示利用旅游资源的程度和水平,从而寻找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在利用旅游资源时,还要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因为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情,对其保护就是保持旅游产品的质量。如果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文风情遭受破坏,就直接表现为旅游产品质量的下降和损坏,就不能持续地带来旅游收入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经济效益审计综合实施公示与比较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一种审计”。这是我国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长期认识,我们将其归类为“种类论”。

经济效益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就一直是审计种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经济效益审计实施得怎么样呢?从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经济效益审计在所有开展的审计工作中仅占不到百分之二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占85%的水平。为什么我国经济效益审计是现在这样一种情况?这是值得系统研究的。

各国都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设定在监督“节约、效率、效果”。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也称为“三E”审计。“三E”是指 “economy”、“efficiency”、“effect”。“经济”指尽量少花钱,也称“节约”。“效率”,指少投入多产出。“效果”指产出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好的效用,通俗地说就是把事情办好。加强经济效益审计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流失,防止,促进充分有效利用资源。这样的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实施,简称为效益审计。但是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审计种类来单独地开展是否切合实际?这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审计单独实施有其先天性的欠缺。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被定义为一种审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计工作而存在,看似没有什么值得怀疑,实际工作中进行专门的实施因而也被认为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在地方审计局的调查也证明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情况确是如此。审计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专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是值得商榷的。审计的原始意义是查账。(陈荣法,审计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3月版,369页)我们可以推理为经济效益审计也要审查账目。即经济效益审计不仅要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审核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各项资料、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而且必须以核对账目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对被审对象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即是说经济效益审计仅仅是审计工作中刻意实施监督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任务单独地实施它,也可以根据需要、任务把它作为整体监督工作的一部分来综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作为按审计内容划分的一个审计种类,在学习中单独认知有其必要性,甚至还可按其侧重点不同分为业务审计、管理审计等。但是,在实施中没有必要非得分开计划,分开实施。可见把经济效益审计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机械地单独地去实施,这在定义理解上有失准确性,在工作上是不可取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指导工作,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应该是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有关经济效益方面所实施的审计监督。从而避免机械地单独实施而给经济效益审计带来困扰。通过将经济效益审计纳入整个审计工作中,综合地实施的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向深度发展,提高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二、经济效益审计实施的问题

我国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较少,基本处于初步偿试阶段,导致其形成这一情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基本的认识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有具体程序中的问题。笔者将其整理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经济效益审计单独地实施缺乏效率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认识不准确,也是缺乏效率的。缺乏效率的审计工作在人力、物力既定的条件下必然难于大范围推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的难点主要在这方面。

现实中进行的许多审计工作都可以归为财政财务审计这一大类中。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对账簿资料的查证其实已经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核实分析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对信息资料失真的追究也基本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明确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

专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也必然涉及到查实账簿资料这一工作环节。只有对账簿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查实后,对节约、效率、效果所进行的分析认定才有意义。

除财经法纪审计以外的审计工作,其工作计划中没有必要不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合并一起综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不采用综合实施方式,既阻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阻碍经济效益审计经常性地开展,也不符合审计本身就是对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的基本原理。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审计监督应该是今后政府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2.经济效益审计实施中准确把握理念的问题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有基本定义的认识问题,还有审计理念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不理想也有这方面的认识原因。

经济效益审计在认识上的准确与否会影响到实施效果中来。审计中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的认定过程中,许多分析是与经济效益的判断交织在一起,不可完全截然分开。例如政府审计中广为开展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如果仅就开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方面进行审查,不分析项目的经济性,不分析项目的开支与效果是否合理,这样的分开就会有意无意地形成审计监督的缺口。如果谁执意要将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与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割裂开,其实就是不重视或否定真实性。

对经济信息真实性的任何回避,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问题温床。美国回避“真实和公允”,强调“公认”形成的安达信袒护安然的现象决非偶然,这与其长期的随意性处理风潮和理论上的会计艺术论有紧密联系。可见规范上的正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上的旗帜鲜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经济监督的审计,对经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是理顺审计运行机制的关键。

3.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发达国家有公共部门等的资金使用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东西可供使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效益审计开展有难度,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建造一项工程,既有它的开支是否真实、正确、合理、有效,也有它建成后产生的效益是否合理或者其在社会范围内的效益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我们在这方面尚无切实可行的东西,其交流也比较欠缺。在没有形成适用的指标体系之前,对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多少都会有所影响。这是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健全的。否则就有可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给审计监督的效果造成冲击。

4.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

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甚至于社会审计都有条款专门规定。但是依然对经济效益审计或政府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这本身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现存操作模式。调查中也发现没有现存操作模式的困难阻碍着效益审计的开展。笔者发现基层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方面比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正在尝试争取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取得突破。可见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应该深入研究的专门问题。

通过对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当的对策是推动经济效益审计有效开展的关键。

三、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审计法中一直有“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今年2月28修订的审计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开宗明义,四个要点中无一不与经济效益审计挂钩,使国家的审计监督贯穿了经济效益审计。其中专门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调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对有效地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指出了方向。

为了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针对前述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正确处理审计工作计划与审计工作实施的关系

审计工作计划应该有所侧重。审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审计工作也应该针对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布置和本级政府工作安排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是这样的工作安排不应当排除审计工作的综合性实施。

审计工作实施中应当有综合实施的观念。首先,审计工作中应当既讲求完成任务,又要有发挥监督职能的意识。即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兼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即完成审计任务中应该进而思考审计监督到位了吗?使审计监督尽到职责。其次,应当以民间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借鉴,分析被审事项可能存在的情况,在效益方面的情况也不能忽视,避免审计线索被机械地割裂。再次,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应当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整体地组织,高效地实施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可见,审计计划有侧重,审计工作强调高效率,审计实施综合化,将能够正确处理审计工作计划与审计工作实施的关系,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打开通道。

2.根据审计工作规律组织审计工作

审计是不同于财政、税务等经济监督的经济再监督,具有更加综合的性质。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是审计监督到位的关键。这关系到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根据审计监督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再监督的性质,将各种审计综合起来实施,实现遵循以查什么的分析为龙头,具体查实帐目为基干,分析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导向,评价被审对象业绩为目的等的基本审计规律,去合理地组织、综合地实施审计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审计监督的范围。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适当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经济效益审计的普及就基本形成了。

许多审计工作任务也需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去深化。比如审计工作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如果审计工作停止于财务审计上,那么这样的审计也是不完整的,对被审单位的评价也是有欠缺的。如果审计检查从财务再适当深入到效益,则基本建设支出合规、合法与合理、有效的全面评价才会在社会上产生促进作用,对经济责任的履行具有更加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许多审计工作需要将其监督内容从对财政财务的监督深入到对效益的监督方面。

3.推进经济效益审计与做好基础工作并重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在整个审计工作中的比例是有必要的。我们还主张这是深化审计监督的基本任务。也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是做一项审计工作的问题,做好这项工作还是加强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建设是当务之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有关业务效用等标准难于取得,没有业务方面的效用标准,审计标准就存在巨大的缺口。政府审计涉及工程效益牵涉面广,审计标准更是缺乏。如治理环境工程的效益,既涉及工程建造的经济效益既投入产出比,也涉及工程发挥效用的问题。在工程发挥效用方面,既涉及治理前的测量,也涉及治理后的测量。在没有现成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建设十分有必要。同时,在当前情况下,为了推动各地的效益审计,可以采用公布于众,与其他地区有关该类工程进行横向对比的办法尝试解决。每进行一项审计工作就前进一步。将已经评价的审计效果进行横向交流,可以取得逐步完善审计标准的功效。这在计算机网络发达的今天,交流已经不再是难事,应该说效率还很高。而每次审计探索中,我们针对审计项目采用的部分标准的使用如环境治理前后的及时观测、治理工程的投入、工程性质与规模、不同工程解决的问题的计量、评价等,可以逐步积累、比较、充实、完善。公示与比较可以促进政务更加有效。这也是在没有形成全面指标体系之前的积累与建设过程。这样将推进经济效益审计与做好基础工作并重,既可以使审计监督工作在逐步完善中及时展开,避免可能的放松审计监督给事业造成危害,也为审计工作走上更好的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积极努力建设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操作模式。通过开展工作,公示情况,比较效益的方式,可以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步骤。公众对审计工作成绩的认可之时,就是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成熟之时。在这之前,笔者认为可以财政财务审计的基本操作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尝试。比如政府拟定实施某治理环境工程,就可立即启动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观测工作,责成勘探设计部门必须报资料给有关审计机构。工程实施完成报送政府审计进行工程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时,首先分析查什么,进而具体查实帐目。再则分析存在情况并跨地区请工程专家观测、分析、鉴定工程效果并提供该专家所在地区同类项目资料,最后审计机关评价被审对象业绩,网上公布评审结果。

至于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与程序,比政府审计简单。此不赘述。

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政府审计中审计人员如何适应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个基本问题。政府审计人员长期主要从事财政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进行效益审计的经验。至于深入到进行有关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更加缺乏技术与知识储备。这一方面需要审计人员自身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组织系统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能力。此外,要认识到进行经济再监督的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机关等有较大区别,应该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满足开展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基本需要,禁止非国民教育的非专业人士进入审计机关。如果不从源头上把好审计人员的质量关,提高审计人员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将从根本上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此外,还应将针对项目引进智力也应纳入工作轨道,及早建立专家信息库,建立引智工程的制度化运行机制。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因为在本企业范围内开展,审计人员熟悉经营业务与管理工作,所需专业人事还可以就近方便地解决,因人员因素而产生影响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较少。此不赘述。

四、结论

上一篇:功率器件范文 下一篇:物联网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