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6:34:04

经济统计学论文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

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现代经济学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随着理论计量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计量经济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早已成为定量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在未来这门学科仍然快速的吸收他学科的产生的新理论而迅速的结合经济学原理,产生自己的新的方法论,因此,计量经济学对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改进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输入式教育改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避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计量经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经济案例,统计软件相结合,让同学更好地体会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衔接来看,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和先导课程。目前,统计学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高等数学等内容,统计学中的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都是通过数学演绎推理而来的,而且统计学课程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一门重要的方法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课程。这些数学基础是统计学课程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计量经济学中有很多是涉及和使用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统计学又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这两门课程共同成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简单地说,如果学生没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相当困难的。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新疆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的教学实践看,经管类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难度因专业不同而不同,更多表现在经济学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经济类专业的要求高于管理类专业。同时,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再者,教材甄选与学生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基础存在差异,致使学生的统计学基础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这种情形在新疆高校的民汉合班教学中更为明显。这些都给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

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

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3.应采取“讲授”和“考核”适度分离的考核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角度来看,教师授课应保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应用能力。而站在学生角度,他们当然重视考试分数。为此,考核的试卷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学生差异凸显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建立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结合该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科学制定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我校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宽口径”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厚基础”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统计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基础,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重应用”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管理统计人才,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体现了作为方法论、管理工具的统计学学科性质;“高素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2.以“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教育的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保证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夯实专业基础;二是给足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学时、学分,力求专业主干课能讲深讲透;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是突出统计学专业“市场调查与定量分析”核心竞争能力培养要求;五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从2006级统计学专业开始,我们按照学校的统一架框要求,按照“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框架构建了应用型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双体系”是指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管理学等重在夯实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校各专业统一规定的军训、就业指导等实践课程,模块二则是根据统计学专业要求设置的独立实践实验模块。“双平台”是指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修养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平台,以及帮助学生拓宽口径、加厚基础,以适应专业和人生发展的统计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8门,约占理论课程总学分的25%,该模块作为统计学专业核心内容,既保证了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也突出了统计学专业的核心知识、能力培养。“多模块”是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支撑,按照统计学科专业的服务方向和人才规格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模块,即“社会经济统计”、“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精算”三个专业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三个方向的课程设置,既突出本方向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考虑到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1.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突出统计应用主线

从2005级到2009级,我们每年都在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到2008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实验课程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6%。实践实验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独立实验实践课。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平台,构建以统计核算、分析为主,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相互支持的企业实践课程群,使学生了解、把握企业的创办与整体运作,用数据解读企业经营,此课程群包括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计划实训等。同时,结合统计工作过程,设置了SPSS软件应用、统计分析综合实训等独立实训课程,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到分析报告撰写进行强化,加强统计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掌握。二是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主要包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内同步实验实践课,如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课内实验,一般安排本课程总课时的1/4课时,主要实训内容为EXCEL、SPSS应用、课程论文等。

2.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实战型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重点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验室建设。这几年来,我校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并努力使其成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统计学专业建成了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分室的统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目前广西高校唯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中心,配备了SPSS、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等先进统计教学软件。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实践实训基地,每年安排统计学专业学生到基地实习,参与实习单位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广西高校唯一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统计业务及软件应用培训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人才培训和师生科研的基地。

3.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创新平台,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本科教学全过程

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第一课堂,还需要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和数学建模等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这对于促进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明确统计学专业学习目标,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这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主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一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立项,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另外,也吸收了一些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广西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实习单位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等统计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会计从业资格、统计职称等,邀请政府部门、企业高管或相关业务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此外,为了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和成才,我们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业和就业等各方面进行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现实性和专业特色

针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毕业实习难、分散形式效果较差的现实,我们在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逐步改革毕业实习方式,变“放羊式”毕业实习为集中实习为主、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将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学生平时的一些竞赛活动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使学生较早了解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及素材积累;二是向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征集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现实问题选题,并且适当邀请实践基地部分专家或业务骨干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通过毕业论文撰写为实际工作部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强调统计学的专业特色,要求论文必须用数据说话,以检验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

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实践应用

根据统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以打破“学科本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我们对课程体系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特别是对统计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之后,将各门课程按照内在联系和教学要求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分块建设。制定分阶段课程建设规划,重点是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内容,进而形成了每一门课程完整的课程档案。

在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方面,对于专业课程,选用理论内容体系较完整、丰富,与经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践性强,面向21世纪的优秀新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国外优秀教材;对于实践课程,目前部分选用兄弟院校现成教材、实验指导书,部分实训教材通过自编完成。下一步,我们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本专业完整的实践教材体系建设,形成本专业特色系列实践教材,如统计学案例教程、商务研究方法与应用等。这些实验(实训)教材可作为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步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统计学专业独立实验教材。

四、以人为本,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确定后,如何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鼓励教师探索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尝试对《统计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模块、与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进行教学,即将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分解为“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统计理论与方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两大模块,前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上课,后一部分内容由统计专业教师和非统计专业的专业教师合作上课,将统计方法教学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结合起来。在《统计学》(或《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试行“读(阅读)写(写作)议(讨论)讲(讲课)”教学模式改革。“读”是指在课外阅读统计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奠定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数据意识;“写”是指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课程小论文等;“议”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课堂辩论,实施交互式教学;“讲”是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就统计教材或现实某一问题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进行评议。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统计理论方法与非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分模块教学、“读写议讲”教学方式改革得到了学生普遍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多元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也借鉴此思路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教学+课程论文”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写”(分析)的能力,强调统计理论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现代经济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我们正在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分别制定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案,将“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每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应用统计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研究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相成.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思路[J].统计研究,2008,(5).

[2] 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3] 曾五一.关于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若干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4).

[4] 王春明,莫光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统计学是包含经济统计在内的统计科学,狭义的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对应,是与经济统计并存的概念。我国关于社会统计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把它界定在狭义的社会统计学范围之内。国内统计学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社会统计学包括经济统计学内容以外的所有内容;二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三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上述三种观点也有一致性,就是把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脱离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研究中社会统计学要完全脱离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等其他学科,而是应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研究。中国的社会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3年,以介绍国外社会指标的研究成果为主,并尝试开展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阶段自1983年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版了一批较为齐全的社会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教材,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统计的研究开始向综合评价的方向发展。国内对社会统计学的学科体系构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教育统计、人口统计、卫生统计等专业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经济统计学相对应的宏观性、综合性的统计学科。该学科内容主要是运用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属于特有的统计方法。以该观点为依据出版了一批教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方教授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教材共16章,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环境统计、人口统计、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统计、社会劳动资源统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统计、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等,由蒋萍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基本上也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这类教材内容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每一章具体内容上均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专辟章节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熟练描述与分析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统计学为人口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卫生统计学、人民生活统计学等提供了一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属于一般统计方法。代表这一观点的教材有张彦主编的《社会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社会统计资料的收集、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集中趋势测量法、离中趋势测量法、概率与概率分布等;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上述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实际上是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内容。蒋萍等学者认为,持第二种观点的社会统计学学科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相似,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门同类的社会统计学势必会造成重复,也没有必要,社会统计学应从宏观角度、更高层次上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它是一门特有的统计方法论,而不是通用统计方法论。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因此本文讨论的社会统计学是第一种观点。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思考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

基于特有的统计方法论的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节中每章介绍一个社会领域,主要从不同角度利用专门的指标描述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教材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出发构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及介绍综合评价方法,也就是对前面章节各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因此授课时每章内容可以按照“指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这样的思路讲解,既先弄清某一社会领域(如人口、社会生活、教育、卫生等)应从哪些方面(如发展水平、规模、结构等)评价,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标合适,然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该社会领域构建指标体系,学会建立各领域指标体系后,再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综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从指标介绍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循序渐进,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框架体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研究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主要特色,案例教学法也应该成为本课程的常规教学方法,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不断探索多种案例教学法。

1.认知性案例教学法

初次接触社会统计学课程的学生,往往会被社会统计学中描述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大量的指标信息量冲击得不知所措,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的内容,大量的指标罗列会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有必要为学生增添认知性案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实例,以说明在哪些领域应使用哪些指标和评价方法。实例可以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优秀的相关期刊论文。讲述内容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法,即首先讲清分析某一领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应使用哪些指标分析,然后再用分析该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加以说明解释;另一种是归纳法,即先选择若干篇反映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期刊论文,在课堂上通过对论文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和指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对优秀的期刊论文的分析和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文献及写作科研小论文。

2.实际调研案例教学法

为配合某部分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带领学生对某一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有目的的实地调查,如可以对当地农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研,从设计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把课堂教学教授的内容灵活运用进去,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成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最后,根据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系列程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

(三)提倡网络教学

社会统计学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如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和资料,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讲解。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网络资源中提供的我国最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不断接触描述各个社会领域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掌握了社会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也了解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实际状况。

(四)改革考核方法

社会统计学强调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考核形式非常适合灵活多样的作业与考试形式,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主要有:1.在学期开始时就把学生分成各小组,随着课堂讲授内容的不断推进,各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全国或本地区社会发展某一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下收集资料和指标数据,并进行分析讨论,讨论结果以分析报告的形式给出,小组做出PPT,在课堂上讲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鼓励学生撰写关于社会统计学的小型学术论文,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3.课程考试中加大主观性与灵活性比较强的综合应用分析题的份量,在课程的成绩的综合汇总中加大对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又培养训练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1987年,从北京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的杨立坚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有志青年。带着对人生的无限期待,他负笈海外,于1993年、1995年分别获得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数理统计专业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统计与计量经济研究所从事2年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随后的13年间,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与概率系历任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终身正教授以及研究生主任。

三国时期,诸葛亮告诫子女,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大家眼里,杨立坚正是这样一位既有学识又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2010年,他响应中组部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出的回国服务号召,受聘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从2010年至2012年先后入选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江苏双创计划和国家第七批“”,任苏州大学高等统计与计量经济中心主任。自此,杨立坚就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徜徉,用统计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通过有效地观察世界,来获取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进而科学地认知和了解世界的学问,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中,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在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在两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

杨立坚说,在数据时代的今天,找出数据的规律就是用统计的方法。数学是严格的推理,统计是推断,有点像侦探在寻找一个事情的原由。推理是统计很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其精髓。统计和生活比较近,可以直接指导决策。现在人们对于数据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从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检测、新药的研发到生物科学相关的心肌酶、基因识别等的检测,从水情的监测与预报到《红楼梦》的文本挖掘,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是统计学大展拳脚的舞台。即使没有数据,产生数据也要应用上统计科学。

尽管古代政治学家管仲就有“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由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的警言,现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也有“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实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的名言,可是目前许多人甚至一些学者也认为,统计就是简单地统统数据。然而,如果你听过杨立坚教授描绘的统计世界,就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

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杨立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基本研究对象是非参数统计方法,也可以说是非线性统计,研究成果主要用在计量经济和金融领域,以及环境地理,遗传学等新兴领域。“一般的统计研究都会假定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里就有一个既定的公式,但是社会学里很多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单一公式可以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就要用到非参数统计。他举例说,“GDP增长有个经典的cobb-Douglas模型,就是资本和劳动力驱动了GDP增长,但如果我们用非参数的模型来研究这个模型,就有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研发投入可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对GDP增长贡献的幅度,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

的确,作为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统计学在工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管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要正确解释数据分析的结果,统计学家需要深刻地理解数据的来源和背景。所以,沿着统计学的维度,可以涉及到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与单调乏味正相反,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毫无疑问,杨立坚正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书写着人生。

在统计世界建功立业

2011年,杨立坚因为在“在非参数光滑化方法和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领域所做的贡献”当选为美国统计协会会士。他也因“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理论研究以及统计应用”和“对统计学教学的贡献以及对统计职业的服务”,被大家所认识。

作为世界最大、历史最久的统计职业组织,美国统计协会每年经严格程序评选,把会士这一终身荣誉授予不超过会员总数0.33%,对统计职业有杰出贡献的会员。之前,杨立坚教授已于2006年被另一重要国际组织――国际统计学院选举为会员。

众多的职责、头衔加在身上,是国内、国际学术界对杨立坚的认可与期望。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却也丝毫没有放缓在学术道路上前进的脚步:在高维数据、线性时间序列、同时置信带、函数型数据等当代统计学主要领域,杨立坚做出了广泛和根本性的贡献,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了包括经济学、食品科学、农学、地理学和遗传学的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他在理论研究中融会贯通地使用相关数据,核光滑化,样条光滑化,极端值理论,强逼进等工具,形成了许多系统化的技巧,并指导一批美国的青年统计学家掌握了这些技巧,给数理统计的发展带来了持久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在统计、计量经济、食品科学和农学的核心期刊上共40余篇。其中10篇在统计学的顶级刊物,1篇论文获耶鲁大学出版社颁发的Koopmans计量经济学理论奖,这也让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项国际大奖的华人学者。

关于核光滑化方法,他发表了20篇高水平论文。这些被同行广泛引用的论文涉及高维和相关数据的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和回归函数的估计与检验,其中发表于顶级期刊JRSSB,关于多元局部线性回归窗宽选择的论文Yang and Tschernig(1999)已成为文献中的基准。

在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各个研究方向,杨立坚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8篇,涉及非参数自回归、变量选择、预测、金融波动率GARCH模型、去趋势自回归的渐近有效性,已成为非线性时间序列方向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样条光滑化领域,他也发表了22篇具有根本重要性的论文。特别是首次解决了4个长期未决的问题:Ma,Yangand Carroll(2012),严格论证稀疏函数型数据平均函数同时置信带的渐近性质;Song and Yang(2010)严格证明了可加自回归时间序列同时置信带的渐近性质;Wang and Yang(2009),使用经济学家欢迎的单指标模型,对高维数据进行快速,和最佳有效的半参数估计:Song and Yang(2009),严格论证条件方差函数同时置信带的渐近性质。其中最出色的成果是对高维数据进行可加模型SBK(Spline-backfitted kernelsmoothing)推断的5篇论文:以发表在顶级期刊JASA和AoS的Liu,Yang andHardle(2013),Wang and Yang(2007)为代表,用B样条光滑化把高维数据快速简化成一维数据,再用核光滑化对一维数据精密估计,融合了两种光滑化方法最好的特性,使算法速度提高数千倍,并达到理论上最佳的准确度。

这些统计成果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解决了重要的实际问题。除了计量经济学,他也把统计学的同时置信带方法介绍给了农学和食品科学的学者,发表了4篇高水平的论文。此外,杨立坚还提出了遗传因子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对疾病产生效应的新的遗传学模型,并用样条函数方法提供快速可靠的统计推断方法,发表在顶级统计期刊Bioinformatics。

从1997年起,杨立坚开始致力于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并于2007-2010年担任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研究生主任,培养了一批统计学高端人才。他指导的7名博士都于毕业当年成为美国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其中的3位已获得所在大学的终身副教授职位。如此出色的培养学术人才的记录,即便在众多优秀的中青年华人统计学家当中也实属罕见了。鉴于他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他写的晋升推荐信在美国统计界也被广泛重视,他因此成功推荐过13名美国助理教授成为终身副教授,1名终身副教授成为终身正教授。

杨立坚在编委工作方面同样对统计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0年至今,杨立坚先后担任5个重要统计期刊的副编审,包括国际泛华统计协会主办的一流期刊《中华统计学志》Statisticasinica、美国统计协会主办的一流期刊《商务与经济统计杂志》Journal of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和《非参数统计杂志》Journal of NonparametricStatistics。自2012年,国际著名的统计学府,印度统计学院任命杨立坚为其旗舰期刊《印度统计学报》Sankhya B的正编审,这也是第一次一位非印度裔学者担任该期刊的正编审。

把统计学科做大做强

基于在培养优秀统计学家和统计学科建设方面的丰富成功经验,2010年5月,杨立坚加盟苏州大学并组建了校级单位“高等统计与计量经济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他希望用五年的时间,大幅度提升苏州大学统计学的学术地位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杨立坚向记者描绘了学科的建设和规划的蓝图:

――在五年内使中心成为时间空间数据和函数型数据研究的重要基地,使苏州大学统计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时空数据”和“函数型数据”是当代统计学的两个热门领域。时间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等按照时间次序记录的宏观经济数据,空间数据包括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等按照空间地理位置记录的数据。函数型数据(又称“曲线数据”)指的是诸如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细胞数量曲线等数据。对这些复杂数据的分析需要量化其中的随机变异,解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并以简单有效的统计模型对其描述和预测。自2011年,中心已在包括顶级期刊Bioinformatics和JASA的统计核心期刊发表了10余篇相关的论文,今后会取得更多这方面的出色成果。

除了杨立坚对函数型数据以及时空数据中时间序列的研究做出过一系列重要贡献,中心还全职引进了毕业于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AnandamayeeMajumdar教授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职引进了毕业于美国RutgersUniversity的姜文华博士为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柔性引进了美国lllinoisState University终身正教授程福霞和美国Oregon State University终身副教授薛兰为讲座教授。每年来中心工作两个月并共同指导研究生。Majumdar教授和程福霞教授是时空数据方面的专家,姜文华博士和薛兰教授在纵向数据研究方面取得过重要成果。今后中心还将继续引进海外优秀统计学家,邀请国际统计学名师来讲学,开展多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苏州大学统计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课程的设置,内容,授课方式都向美国的知名统计系靠拢。

苏州大学统计学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年成为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2年增设博士后流动站。这一系列学科建设成绩的取得,是对苏大统计学团队在新的学科带头人杨立坚带领下,在教学、科研,制定新的统计学培养计划和专业硕士细则、人才引进与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的肯定。

――在五年内使苏州大学统计专业研究生达到美国知名公立研究性大学(如密西根州立大学)统计系的水平。

中国的统计学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靠引进不是长久之计。杨立坚在密西根州立大学把7名博士生培养成美国研究型大学助理教授,目前他正按照这一成功模式在苏州大学授课和指导研究生。从2011年开始,杨立坚为统计专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授了双语课“非参数和半参数推断”、“时间序列分析”、“函数型数据分析”和“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基本上都是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学讲过的课。Majumdar教授和薛兰教授也各自为研究生开设了英语课“空间统计”和双语课“广义线性模型”,程福霞教授为研究生讲授了时间序列分方向的科研专题课。中心今后引进的人员也将讲授更多双语课并指导研究生从事国际一流水平的统计研究。

2012-2013年,苏大统计专业的研究生多人次在北美举办的联合统计大会作口头报告,通过这个全世界统计学家每年一次的大会扩宽视野,直接了解统计学的最新动态。未来几年,苏大还将选送优秀的统计专业研究生出国进行长期学术交流。

――推动统计学在多学科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统计学是数理科学与实验学科交叉的界面,对各类数据(工程,医学,经济)进行有效可靠的定量分析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杨立坚在美国与食品科学、农学以及遗传学的专家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合作,因此他计划在苏大以最新的统计工具协助其他学科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并通过中心这个平台普及推广统计学的知识和观念,帮助企事业单位在质量管理、产品设计和市场预测方面有效地运用统计方法,获得经济效益。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邱鸿江: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学术论坛,2006(6)下.

[2] 丁立宏、王静:对财经类院校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的若干思考[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6(4).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87-02

引言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一门用于验证和测度的学科,是运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社会科学学科。计量经济学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型学科,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应用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计量经济学的评价,如P.Samuelson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P.Henry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R.Klein评价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之后,这门课程在国内普及开来。

计量经济学虽然在中国普及的时间较短,但近几年国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特别快。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本、硕、博课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内出版的教材不断更新,研究中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的论文比重持续上升。然而,实际教学当中计量经济学却是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经济学类学生来说是“难学”的一门课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本文拟对教学实践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薄弱

计量经济学“教学难”的最大特征是文科背景经济学专业学生们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众说周知,计量经济学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对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而且还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同样要求良好基础。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是导致学生们“难学”的直接原因。这个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对于大多数文科背景学生来说数学性质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缺乏兴趣,因此,没有打好高等数学基础。客观因素是学校课程安排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比如笔者所在大学以前开设的是统计学原理,并不是统计学。因此,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学到统计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知识。还有微、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类基础课程内容并没有学好,这主要来至于教师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讲教材内容之前,先利用两、三节课复习统计学基础知识,并在正文讲授当中注意复习微、宏观相关内容,与学生加强沟通一步一步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差异

目前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跟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的确具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板书教学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数学推导过程当中板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有些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推导过程并不重要,只想利用其结果,但不通过推导过程怎么能理解计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呢?没有打好基础就根本学不到更深的内容。笔者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都试过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现在的学生都习惯了多媒体教授方式,但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当中板书教学方式还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认为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计算,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下来,也能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多媒体教学当中也重视板书,有些图形或公式通过板书重复说明,并利用大量例题解释相关内容,因此,教学速度与板书教学速度相差无几。通过实践发现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方式的结合,以及大量案例的应用是与目前笔者在校学生们水平基本吻合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安排与实践

计量经济学是强调理论和运用软件的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因此,实际教学由理论课和上机实验两个部分组成。由于学校的课程调整,我校计量经济学的学时从32学时增加到48和64学时等不同学时。2006年笔者到校任教时开始这门课程的学时调整至64学时,但有时又调整至48学时。如果是32和48学时教学安排的话,就根本上不了实验课,教学仅限于理论课的讲授。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合理的学时安排是48学时理论课和16学时实验课。48学时足够讲完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内容,16学时上机课也让学生基本了解相关软件操作。上机课安排开学第二个月开始上,第一个月主要讲授相关理论,第二个月开始一周一次理论课和一次上机课。上机先利用两节课讲Excel操作,目的是要掌握Excel图表处理的基本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功能的回归分析操作。之后具体实践STATA或者是Eviews等相关软件的操作。

(四)论文不规范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在实际研究中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特定经济现象。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或者是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中的论文审查,发现计量论文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生对模型的建立缺乏了解,容易把数学恒等式当成模型进行分析。这突显学生们对计量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对各个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不足。第二,相关检验的问题上容易把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弄混,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与计量分析结果背道而驰。第三,采集的样本数量少,而解释变量却很多,在自由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做回归分析写出论文。实验课当中曾经讲过典型模型的推导过程,以及根据经济理论建立模型的过程,但效果不佳,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我们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强化基础课程

通过多年的计量经济学和其他专业课的讲授当中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学生们相关课程的基础较弱。与高等数学课程不同,微、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数理统计等课程是学院教师主讲的课。笔者认为目前所在学院学生基础课程的较弱原因,主要是学院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和教学梯队的不完善所引起。重视程度上笔者曾几次提议要强化习题课,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安排上,要求基础课程以年为单位设置课程,但都没有得到体现。教学梯队问题上开会时所探讨的梯队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落实,之前不管学生们的评价如何,基础课程由老教授们垄断。随着扩招讲基础课的教师增加,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安排并不是按照学科出身来安排,而是出现互相抢课的现象。因此,要强化基础课程,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梯队。

(二)建设案例库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都离不开案例,通过案例加深与计量模型相关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国内有些大学已经编写相关实验课的教学指导书,并建立案例库,这方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做得较好。笔者刚开始编写教案时大量参考日本教材上的案例,每个章节都设几个案例,重视通过案例来加深相关学习内容。只是理论课中的案例从样本数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实验课中缺乏针对性,因此,需要专门用于实验课的案例库。但案例库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紧靠任课老师难以完成。我院能讲计量经济学的教师较少,难成立教学团队或成立专门的案例库建设小组。目前只能实行拿来主义,收集电子版教材发给学生,以此来弥补欠缺部分。数据整理和分析、案例的选择等对我院来说一项长期工程。

(三)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方法论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写过计量分析论文的人都知道,刚开始写计量论文的时候写作难度较大,最好在导师的带领下边写边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受师资力量的单薄,还有教学中忽视相关问题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很大限制。无论是为毕业论文,还是读研究生等长远目标着想,必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实际教学当中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讲课当中选择几篇符合学生水平的相关计量论文,讲解计量论文的格式、建模、检验和经济现象的解释等相关问题。第二,适当的布置课程小论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达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通过学院组织的各种论坛和学术会议的积极参加,拓展学生的视野,围绕会议中的题目进行讨论,循序渐进地提高基本素养。

结论

自从计量经济学在国内普及之后,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学者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普及的时间较短,很多院校存在教师队伍的计量功底参差不齐,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清楚了讲这门课程的一般规律,相关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的安排得到了强化。通过理论课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过实验课学习相关计量或统计软件操作,能够借助辅助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毕业论文中运用计量方法的论文比重逐步上升。我相信,教师队伍的不断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会不断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的计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2] 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3] 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 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6).

[5] 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9).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教学;案例;体系

统计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学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广泛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去。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统计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更应该强调如何运用其方法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及重要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现在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整理及加工分析统计数据,培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统计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与经济、管理类知识紧密结合,重视统计方法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从学生的课程论文、分析一些统计问题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现,统计学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教师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

部分教师传统教育和封闭型的教育理念比较重,在教学中忽略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一般体现在以下现象中:学生在实践时经常把统计指标弄混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清楚知道各个统计指标的含义及用途,但是在实验或实践时,系统性较差,胡乱运用统计指标。比如,一条手工生产线5个工人的产量和一条半自动生产线5个工人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要比较这两条生产线上平均工人日产量的代表性。考虑到代表性的大小,那么就选择变异指标(极差、平均差、方差和变异系数),有些同学往往随机选取一种指标进行比较,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只能运用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判断。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幻灯片运用的频率较高,但是网络的教学手段很少运用。这导致学生的电算化能力有限、分析方法和表达形式单一。在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中从始至终都是文字表达,其实有时候图或表更能说明问题;也有的学生进行图或表的绘制后,不做任何的文字说明。读者要一一对比图或表中数据,这样读者就会受限。

(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狭隘及片面化

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实践教学往往在实验室里面进行,主要是给定的案例进行按部就班式的分析操作,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兴趣,从而事倍功半,同时也是曲解了“实践”内容的含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做毕业论文或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统计分析方法乱用或运用不完整,导致错误的结论。

比如,分析某一地区旅游收入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时,首先把能考虑到的因素旅游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费用、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费用、公路里程以及铁路里程等罗列出来后;其次设定并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三,识别多重共线性模型;第四,修正多重共线性模型并进行结果分析。但是有的同学单单运用相关系数来分析判断各因素与该地区旅游收入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当作理论内容在课堂上演示操作,而不是当作全部实践内容完成。如果这样做,学生无法体会“将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统计学精髓。

(四)集中的实践教学时间有限,效果不明显

很多高校统计学的总学时60个,实践教学课时10个,甚至有的为了方便考核,还把10个学时全部放在实验室一次性进行。这样没法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

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完整化体系的选择

基于以上问题,所以文章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统计理论与实际社会经济现象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即在各个环节增加实践部分或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运用现代统计分析软件系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并能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甚至撰写系统性的研究报告。该部分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和考核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材选择

作为本科生或专科生的教学,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案例

授课教师选择教材时,要看其案例是否结合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经济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举一个简单的实例,中位数的概念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学生看着这一串文字就理不清头绪了,如果附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随机抽取9个学生,那么这9个学生的身高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授课老师可以故意不将9个同学按照身高顺序排列后得出一个中位数值,接下来授课老师又将9个同学按照身高顺序进行排列后得出另一个中位数值,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个数值对。至于统计总体为偶数时要判断中位数大小,授课老师可以再抽取1位同学加入9位同学的行列,问题迎刃而解。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含义,二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和难点内容的印象。

2.实用性更强

传统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在选择教材时最好是各部分内容对应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今很多本科生适用的教材,只有各种统计指标的介绍和案例,没有介绍使用各种软件如何计算和操作。现今是科技时代,计算器或笔算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骤和效率,再说也不能综合解释问题的关联或依存。很多适用技校生的教材,只重视操作而忽视理论,学生知道软件如何操作,但是不知道指标的含义和用途,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学生进入社会后,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单一的服从。所以,对于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材应该选择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教材。

3.教材中数据要紧跟时代以及结合地域特色

选择教材时要注意教材中的数据不陈旧,而且数据应该具有当地地域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积累其社会知识。比如,数据尽可能从当地统计年鉴中获得。当然,这就对教材有更高的要求,有实力的学校尽可能让自己的老师编写教材供学生使用。

(二)教学全过程

1.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践内容

在理论教学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上强化实践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做到学并运用于实践。

(1)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推导的同时结合案例,案例要富有区域特色或与学生密切相关。即要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案例可以来源于周边的典型经济案例,也可以来源于教师课题和教师或学生已经完成的论文。这种通过学生自我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判断、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教学方式及手段

1)课堂体验方式。即在课堂进行现场实验演示教学。这种方式, 使同学身临其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他们直接感受到了抽样调查和估计的整个过程, 从而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搜集和处理方法。

2)直接参与方式。即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亲身完成某项工作。比如,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调查目的而展开方案的撰写,而后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地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修改和完善。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更方便,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当场演示软件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统计调查中,很多要依靠小组作业才能完成,所以小组作业法(讨论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效果会更佳。

2、社会实践教学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遵循社会实践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1)选题

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明确地目的,那么在选择实践目的时可以遵循的原则是与专业相符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和学生自我确定。这样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而且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2)系统性操作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要讲究系统性,让学生了解在面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时,应该如何着手。那么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资料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和运用软件分析资料这几个方面。也就是说,学生在统计学实践时,这几个方面必须一一涉足。在设计调查方案时,特别注意调查项目,考虑问题的连贯性及必要性;在资料的加工整理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人认为这个环节就是机械式的录入。所以,很多在这环节只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加以录入,而其他的问题就忽略了,这样往往片面。

(3)撰写研究报告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总结归纳能力和统计分析的能力(描述统计能力和抽样推断统计能力)。授课老师可以规定研究报告的提纲,一般而言研究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调查总体的情况说明;二是样本的描述和分析;三是结论的说明。如果学生对该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增加一部分内容即,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考核

这部分主要从考核形式及考核标准两方面加强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的重视实践教学。

1.考核形式

传统与现代考核形式相结合。传统考核形式大多以闭卷、开卷的书面形式和课程论文的形式出现,而现代考核形式大多以网络和上机考试的形式出现。所以,针对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传统考核形式与现代考核形式有机结合。

2.考核标准

加大小组作业法和实践部分内容的考核分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传统考核中理论内容占大部分比重,这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也不能调动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相反,加大小组作业和实践部分内容的考核标准,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也能把理论更熟练运用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蒋桂英.高职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9(32).

[2]韩桂兰.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4]徐秋艳,万秋成.高校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6(6).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硕士项目(TDSKQN1002);基于区域物流人才培养的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TDGJ1219)。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科研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20-03

1引言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情报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为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科研情况,笔者使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搜索引擎检索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情况。中文数据库使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2]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3],外文数据库使用ISI[4]与EI[5]索引数据库。主要以机构为检索词,即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检索词来进行检索,于2012年1月8日与2012年1月12日分别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2011年的文章发表情况及三大索引数据库的收录情况进行检索。由于外文数据库中对机构的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其中ISI使用SCI-EXPANDED,SSCI数据库,以“Capital Univ Econ&Business”为检索词来对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CPCI-S(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之前称“ISTP”),CPCI-SSH(社科及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之前称为“ISSHP”)的论文收录情况也是用ISI,检索词使用“Capital Univ Econ & Business”。EI检索数据库使用检索词“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以及将“country of origin”设定为“China”进行检索。

2中文论文检索结果

2.1 发文量统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2011年的发文量总计为约2981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量为1145篇,占总发文量的38%。从整体上来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总发文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核心发文量近五年来总体上升,在2009年核心发文量是自200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此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及《人口与经济》作为我校主办的核心期刊在2000~2011年约有791篇文章,占核心文章总发文量的69%,在核心文章中比重偏大。

2.2文章引用统计

总发文被引用次数为10073次,其中核心期刊文献被引次数为6248次,占总引用次数的62%。整体上被引次数有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被引次数达到最大值。

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H指数统计分析,见图3。H指数为35,说明至多有35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35次。

2.3被CSSCI收录情况

从图1不难得出,我校2000~2010年发表的论文被CSSCI收录的总体成上升趋势,值得深思的是2009年我校论文被CSSCI收录量达到最高。

3三大索引数据库收录情况

3.1 SCI/SSCI、EI及A&HCI、ISTP、ISSHP收录论文情况

外文数据库使用在科研评价中认可的引文索引数据库进行,分别检索我校论文在三大索引数据库中的收录情况。主要包括年收录文章的数量、文章所属学科、发文作者及其文章的被引情况,然检索结果发现我校被收录的论文相对较少故只对发文数量、发文的语言种类、文章类型及学科分布进行了讨论。

图2显示了我校作者论文被三大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其中我校论文共有241篇被EI检索、53篇被SCI检索、134篇被A&HCI、ISTP、ISSHP检索。

我校被三大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2009年我校的论文被收录数量明显加快。

(1)2000~2011年EI的收录情况

(2)2000~2011年SCI/SSCI的收录情况

(3)2000~2011年A&HCI、ISTP、ISSHP的收录情况

图2 2000~2011年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情况

3.2 三大索引收录论文的特征

3.2.1 论文的语言及其类型

对我校2000~2011年三大索引收录的情况的发文语言极其类型得出,三大索引收录的主要以英文为主,论文类型主要以会议为主。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我校学者近年来积极参与了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并有文章发表。但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一些缺点,即我校学者在科技期刊上发文且被检索的比重偏少,当然这主要偏重于被EI和A&HCI、ISTP、ISSHP收录的文章。SCI/SSCI收录的文章都发表在被收录的期刊上。

3.2.2论文的学科分布

文章的学科分布显示了我校某些学科的发展情况。从图3EI收录的论文分析可以得出,我校信息学院、统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学科在科研上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从SCI/SSCI的收录情况看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类学院、统计学院等学科科研的发展较好,但我校总体被SCI/SSCI收录的文章数量仍然较少。从A&HCI、ISTP、ISSHP收录的论文亦可得出我校经济类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学院作者论文收录的数量较多。目前,我校被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数量仍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在这里未对所收录文章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4讨论

对于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及其教师来说,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体现了一所学校科研的基本水平以及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综合上述分析不难得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水平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且目前总体的发展趋势仍然良好。根据本文的统计结果及其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4.1从中英文检索的结果不难得出我校的科研水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我校的科研情况相对其他年份来说较好,笔者认为2009年的数据相对比较特殊。背后的原因进一步考证后可以对以后的科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2我校作者被收录的论文中会议论文偏多,为了提升论文的影响力,期刊论文收录的比重需要在下一步的科研发展中重视。发表于权威期刊上的杂志虽然有增长的趋势,SCI/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仍然很少。这或许与我校特殊的学科结构有关。此外,从核心发文量的比例来看,发表于我校学报及《人口与经济》上的核心发文量比例偏大。

经济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统计;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主要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前者的特点是计量不计质,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后者与不同领域的实质性科学联系紧密,具有复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管理统计学是一门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经济问题的应用性学科。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科和本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一直被教育部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经济管理类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管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管理统计学一般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课。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许多没有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或者虽然学过,但基础知识不牢固,所以在学到管理统计学中某些章节,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推断统计部分时,通常觉得非常吃力,甚至需要教师为他们补充讲授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如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等。这就对教师的数学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对这些章节的教学比较难以胜任。

若由数学类专业的教师去讲授这门课,虽然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但由于教师对管理统计学的应用背景不熟悉,容易把管理统计作为纯粹数学的一部分,这样就偏离了管理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管理统计学中的某些章节,如市场调查,需要一定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较为生动地为学生讲解各种调查方式、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调查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调查方式和方法去完成统计调查任务等。这些章节的教学对纯粹数学类专业的教师有一定的难度。

这一问题是由管理统计学的复合性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既具有牢固的数学基础,又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教师,才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学。

(2)统计学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结合度不够。目前管理统计教材普遍“大而全”, 囊括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推断和回归分析等内容,但大多数都是对理论知识的阐述,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容易照本宣科,极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经济管理类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压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统计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忽略统计方法的软件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统计应用软件,如SPSS、SAS等。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它们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管理统计学教学时,只重视理论教学,对这些统计软件的应用不够重视。很多管理统计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就是给出几个例题,却并没有教学生如何根据软件操作来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实际数据束手无策。

虽然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软件操作手册学习掌握软件的使用,但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由于学生较少接触统计软件,即使对照软件使用手册,也有许多不明白之处,需要教师的指导。此外,这些操作手册往往过于强调操作过程和技巧,忽视对软件输出的统计结果的解释,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读统计分析结果,从而面对一堆输出的结果而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授管理统计课程中涉及的能运用管理软件解决问题的章节时,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基本的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解读软件输出结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形式单一。与其他理论课类似,目前管理统计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试卷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这种考核形式容易组织并评分。但由于它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或者即使教师为学生传授了某些前沿知识,但由于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不会被考核,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投入精力在这些考试时无用的前沿知识上。这种静态的、单一的考试模式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会限定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

二、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1)选用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统计学教材。管理统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选对教材是教好这门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取管理统计学教材,既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实际案例为依托,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管理统计课程。此外,还要注重教材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应在教材相应的案例中纳入统计软件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针对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难以兼具的情况,学校应投入资金和时间,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管理统计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使用各种统计软件的技能等。这要求教师们在课余多学习。现在有许多著名高校在暑假期间会开办统计学的短期学习班,管理统计教师应尽量多参加这一类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管理统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管理统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搜集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可以从统计应用类杂志,教师自己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或其他方式得到。在授课时,教师根据统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统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此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搜集较好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软件应用。统计是对大量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的科学,因此定量分析较多。目前,已有许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等,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不与实际脱节,采用计算机化教学,突出统计软件的使用是统计教学的大势所趋。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计算机流行软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统计学中的许多章节,如统计整理、多元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都可以在统计软件上实现。在学习这些章节时,应安排一些实验课时,在机房为学生讲授如何通过软件的某些功能实现课本上的某些统计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上完所有统计学理论课时,再统一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应章节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兴趣。因为学生新学到某一章节时,正是对这一章节兴趣最浓厚之时。如果等到管理统计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讲授完了再来学习软件使用,则学生对前面某些章节的兴趣已经逐渐消失,对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开始遗忘,则软件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降低,事倍功半。

③课堂外教学。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管理统计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完全可以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采用课堂外教学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市场调查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去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具体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果的整理等,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当学习到回归分析等章节时,还可以让学生用相应的软件分析前面市场调查得到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对输出结果作出相应解释,得到相应结论。在应用中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学生能发现许多实际问题,甚至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书本上没详细介绍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来解决问题,会有成就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管理统计教学考试方式的创新。目前,管理统计的考试形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这虽然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测试学生的能力,以及对这门课的理解深入程度。因此,应对当前的考试形式做出改革。

①闭卷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机考试则部分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两种考试方式相结合,可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活跃程度、课堂外学习的表现、上机操作进行评分,最后与闭卷考试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综合起来,作为最终考试成绩。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还有助于学生更关注自身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②课程论文。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意味着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具有相当的动手能力。所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对管理统计这门课综合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课程论文时,要注意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内容限制不用太死板。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结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选题、构思、查资料方面若有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全程指导。最后,教师根据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可以分别对学生搜集整理数据、利用统计软件估计模型、设定各参数、软件运行结果的表述、论文结构、逻辑性、语言文字表述、学习态度、创意、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等各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和打分。

结束语:管理统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概念多、公式多,内容逻辑性强,涉及许多概率论的知识,计算量较大,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这门课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学生日后工作很有帮助。改进管理统计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上好这门课是授课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帮助,张秋菊.统计学原理、方法与SPSS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路春艳.浅议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投资,2013

(4).

[3]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2(2).

上一篇:比较刑法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口与社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