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6 11:49:21

经济理论知识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范式;变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74-03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是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基石。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不断地发展、创新教学范式,以改变这一课程教学日渐式微的局面。

1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悖论”境遇及其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高校经济学的基础。由于在现实语境下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为架构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尽管这一课程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在西方经济理论“东进”和不断强化下,一些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问题。从课程定位上看,《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学术(或理论研究)意义上的一门课程,更是一门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基础课程,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这一点要与西方所谓的“价值中立”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西方所谓的“价值中立”背后,隐含着的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条件)。但从现实境遇看,《政治经济学》这一课程教学中呈现出“悖论”的局面,即《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弱势境遇形成巨大的反差。换言之,就是上层强调,基层弱化;形式重视,实质轻视。

《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边缘化”、“弱化”是其现实境遇的真实反映。一方面,一些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剔除”《政治经济学》或者减少其课时,不断弱化《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地位;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抽象程度的深奥性、逻辑严密性,致使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产生一定的障碍,出现了“厌学”现象。同时,一些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在西方经济理论猛烈冲击下,“自乱阵营”,显得“底气不足”;一部分教师甚至“摇身一变”,俨然成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呐喊者”,其转变速度之快让人咂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一小部分的“成功转型者”一改往日的常态,不仅“忘本”,而且“变本加厉”地攻击或者肆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急先锋”。与之相反的是,一部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虽然能够“坚守阵地”,却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不愿接受新事物、新变化,空谈一些理论而回避一些现实问题。

以上因素导致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面临被“边缘化”、“弱化”问题,与我国设置这一课程的初衷大相径庭。所以,改变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赋予的基础地位与被“边缘化”现实之间的悖论局面是当前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政治经济学》课程悖论境遇的“化解"之道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不能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上,要让这一课程在高校经济理论教育中进一步“生根发芽”,还需要与大学生的“可接受”、“能接受”层面相连接,其中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匹配是一个重要方面。化解这一课程的悖论境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正面面对现实境遇

1)《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要不要坚持、怎样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如果从指导意义上看,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一些人的心中还是有很大的疑问或顾虑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是最为根本的态度,决定了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所以,成为《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的首要因素就是,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敢于在所谓“主流经济学”层面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没有坚定的信念,自然会在各种思潮面前显得“底气不足”。更为重要的一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要敢于争辩、批判,勇于接受挑战。对来自于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或“挑衅”,敢于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武器,以中外发展的现实为依据,进行“有礼有节的回应”,辨明是非,树立《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理论教学中的权威,“复归”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基础地位。

2)要端正《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态度。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现实境遇,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因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意义,就乐观地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会在现实教学体系中得到强化、重视;而现实境遇则恰恰相反。就“妄自菲薄”而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自我“矮化”、“弱化”,要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思考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与问题。从教育影响看,教育者自身的威信会对受教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高为师”、“为人师表”就是对这一教育规律的真实体现。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熟读经典著作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用自己的言行去“化解”一些人的偏见意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去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

2.2 注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性

1)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中经典理论与现展理论之间的关系,注重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掌握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能够“区分出马克思的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在内容体系上正确处理好经典理论与现展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在经典理论教学中,要“弄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哪些不是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要弄清楚哪些是过去需要强调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但现在不需要强调的观点、理论”。要知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哪些方面在发展、哪些方面需要发展。教学中要突出经典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的开创性,凸显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知识的理论魅力。

另外,要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济科学,是科学而不是教条。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体、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尤其是中国的实际,能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来诠释现实问题,体现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说服力,而不是在回避现实问题。所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教学内容还需明确一点:《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经典理论与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不能孤立地分成毫无相关的两个部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系绕性,这恰好又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专业性的要求和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没有理由持有妄自菲薄的态度,关键在于自身“内功的修炼”,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2)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介于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各种媒介、手段的总和,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信息学意义上就是搭建信息传输的渠道。《政治经济学》教学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不够的,完整的教学内容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纳和消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增加教学内容的可接受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经典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主要以讲授为主,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理论理解的透彻力,但要活用教材,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案例来推动教学,要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知识的教学要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空头说教上,要在教学中以小组讨论方式,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教学中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经济发展的纵横对比也必不可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还需注重施教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方式(如微博),与学生互动,讨论一些现实问题,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要始终注意增强时代感,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懂得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和创新丰富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3 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

1)正确认识西方经济理论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西方经济理论是以隐含其价值观为特征,往往以对经济现象表层的现实解释力来“迷惑”社会公众,在其所倡导的“去价值观”的背后则是让受众群体接受他们的价直观,推行他们所谓的“天堂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不容许任何“反对之声”,更不能容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诞生以来,一些自我标榜为主流的西方经济理论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频频发难,这恰恰说明了西方经济理论的“霸权”心态和害怕遭受“颠覆”的恐惧心理。所以,中国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大国,更要辨明是非,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高校学科发展与课程安排的指导力度,不仅要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主导地位,而且在经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时计划安排上,要强调《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复归其应有的教学地位。

2)坚持发展,注重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益的成分,是确保《政治经济学》课程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一直是各学科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是经典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因此,坚持基本内核而不墨守成规,注重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益的“科学成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正确处理两种经济理论知识体系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实,从经济学发展溯源上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经济学的前身就是政治经济学。从我国学科定位上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重要的基础。从研究内容看,两者都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探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所以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共性的。而当前理论界中的一部分人,“刻意”地区分出“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并以“主流经济学”自居,其背后的动机令人怀疑。

但两者的共性并不能取代两者的差异性,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在理论研究的观点、价值诉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西方经济学,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总的来说,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我们对西方经济学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把它们神化而采取照抄照搬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分析比较的态度,吸收和借鉴其有用的合乎科学的东西,拒绝其错误的东西”。善于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一般经济规律,包括科学内容的成分和经济研究方法的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特色性;要强调“以我为主”,合理借鉴;而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或是做西方经济理论的“应声虫”。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3 结束语

在西方经济理论“东进”和不断强化下,又加之一些自身因素,导致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呈现“悖论”局面。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及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新变化,都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化解这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悖论”境遇。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2.

[2]纪宝成.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1-8.

[3]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5,(9):23-29.

[4].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6.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作用。

一、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两条实现途径

现代市场经济教育指的是市场主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现市场经济理论、思想的过程,其实现途径有两条: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自发教育是市场主体所受到的来自其他市场主体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是市场主体在市场博弈过程中的自我演化;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自觉教育。自觉教育是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学术团体对市场主体施行的教育,是排除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思想障碍、提高市场主体对现代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1、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自发教育的渠道有两条。

其一,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成功人士。对于其他人而言,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能够起着自发教育的作用。这些暂时没有成功的人群必然会模仿成功人士,积极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对这些知识加以运用。

其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有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市场主体与之相适应,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市场主体迟早会招致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淘汰。

2、现代市场经济的自觉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是文化经济,体现为市场主体成熟、市场客体完备、市场制度完善、政府干预合理、科技发达等方面,而其中许多方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功能难以胜任的,需要自觉教育功能发挥作用。现代市场经济自觉教育的内容包括:现代市场经济法规教育、现代市场经济技术知识教育、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宏观调控知识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思路

在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与自觉教育功能是协同发挥作用的。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不能只取其一。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必须同时从自发教育与自觉教育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引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发挥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

首先,树立合格的成功人士为典范,让诚实守信、合法经营、遵守市场规则而致富的市场主体脱颖而出,带动更多的人以同样的方式致富。其次,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在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勤劳、智慧、诚实、勇于创新品质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几率更大,那么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就称得上是好的、规范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主体走向成功营造外部环境。因此,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仍是必要的。唯有从以上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发挥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教育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

2、继续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

强调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为此必须做到:首先,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应注意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变化同步调整并深化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只有能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才真正具有说服力,才能真正教育人,才能真正符合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推行全面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的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内容比较片面,结果一些人对现代市场经济缺乏全面的了解,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也毫无所知。最后,全面推广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当前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覆盖面比较狭窄,针对社会人员的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还应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传授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全面推广现代市场经济教育。

3、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传播等环节间的联系

当前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传播环节联系的紧密性还有加强的余地。学者们往往更注重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而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传播关注不够,这样的理论往往是不彻底的。因此,加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教研等环节间的联系,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建设和现代市场经济教育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

4、处理好现代市场经济教育与市场监管、法制工作的关系

教育是通过感悟或感召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并不具有强制力。实践证明,仅靠现代市场经济教育而不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法制工作是不行的,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由于缺乏监督照样成了市场经济的危害者,甚至比一般人危害更大。因此,当前应着力把对市场的监管和法制工作落到实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现代市场经济教育的作用,毕竟,现代市场经济教育能起到促进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防微杜渐的作用。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7-02

《西方经济学》作为旨在研究西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面向财经类高校全校学生并为其各专业基本理论奠定学习基础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各专业教学中位居重要地位。客观上,该课程授课对象基本为新近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其学科知识体系处于初步建立和有待完善的阶段;而且,学生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接触和认识还十分有限和模糊,以上现实勾勒了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和实际条件。然而,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性和数理化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学科性质,无疑进一步提升和加重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在此基础条件和现实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也成为了任课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总结《西方经济学》相关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的基础之上,依据经济理论与经济问题相结合、注重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以及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这一逻辑主线,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教学设计的探索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经济理论与经济问题相结合

目前,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西方经济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即所谓的“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理论知识,而严重与现实经济相脱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我分析潜能的开发,在经济学不仅需要具有大量数理论证而且还需要系统知识和一定经济实践经验的前提条件下,最终形成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学得累,教师教的苦”的双败局面。对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进应以具体经济问题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为首要任务和突破口,具体包括:①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具体经济问题特别是热点经济问题相结合。教学中,通过具体经济问题或案例引出学科知识点,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使得教学对象产生真实感,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展开教学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能强化知识点的记忆。②注重现实经济问题发展与理论验证的平行推进。在经济理论和与之匹配的经济问题提出后,应采用现实经济问题实际发展与理论推演和论证相结合的平行式、互动化的讲解方式,使得理论推演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对枯燥、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的记忆,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其对基础经济理论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注重基础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文字描述、图表直观表达和数学模型刻画是描述和解释经济学理论的三种典型表述方式。在经济学早期研究中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图表表达为辅,数学模型方法则较为少见。而目前,国内外主流经济学学者都已广泛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现已成为一种主流研究方法。然而,由于目前学生中大多数人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教材中存在的大量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授课教师忽视了将基础数学知识与具体经济理论分析的结合,随着基础理论教学的深入,学生将会对基础理论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加之,目前各个教学单位基本将《西方经济学》列为经管类基础专业课程,授课群体规模一般都较大,而且授课时间也非常有限,这无疑进一步地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教学难度和降低了授课质量。面对以上问题,提出三点建议:①注重和强化数学基础理论的讲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面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理论含义的实现,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将基础数学理论的含义讲深和讲透,并能指导和帮助学生将基础数学理论与经济理论分析实现平稳、有效的嫁接。②强化课后练习和计算机实验教学。在完成学习和基本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学生能有足够的配套练习,以发现理论学习的空白和难点,并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为后续理论学习奠定不可或缺的前期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深度和激发其对理论学习的兴趣。③严格保证理论学习和课后练习的时间安排。有必要提出的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和习题指导时间安排一定要充分,否则,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将相关数理推导过程彻底诠释,学生也不能通过足够的课后训练掌握课堂知识,就更谈不上实现各章节知识点的融汇贯通了。

三、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

凯恩斯指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萨缪尔森也强调: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在于结论,而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应旗帜鲜明地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应用能力,并应遵循以下几项要点。

1.突出应用性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当中,任课教师不仅要理清学生应该达到的理论知识目标及其检测方式,而且还应该要清晰确立和量化分析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指标;以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注重和引入案例教学。在充分准备经济学素材的同时,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是成功实践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通过对能反映经济学原理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适应时代要求的案例层层分析和推演,不仅能将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同时,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注重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经济问题调研、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或辩论及研究报告撰写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具备综合性的实际经济研究和应用能力。

4.对于任课教师自身而言,在具备全面、准确地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力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组织、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教学能力。这无疑将对任课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动力,迫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实际困难,本文认为,应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注重基础数理理论的分析和训练以及贯彻实践思维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三项教学重点作为改善传统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和努力方向,从而顺利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较强社会竞争能力的优秀学生,使之成为经济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郑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姚寿福,刘泽仁,袁春梅.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学研究,2010,(2).

[3]詹锦华.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3).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多元化 自主性 创新性 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16

1 《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课程,《西方经济学》所要实现的任务是解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指导市场经济的经济实践。其课程具备以下特点:

1.1 系统性强,学派较多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并在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又融合了许多流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

1.2 内容抽象,数字化趋势明显

《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很强,在适度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其所有。抽象的经济理论需要用一种合适的语言诠释,而数学语言严谨简洁,使用它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经济知识明了清晰,所以,经济学的所有论题几乎都使用到数学分析工具,借助几何图形、数学公式、数学证明等建立数学模型,一步步将严谨的逻辑关系精确推演出来,使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和更好理解,据此解释、预测经济现象。

1.3 实用性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为目标,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中,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同时它反作用和指导着现实经济生活。近几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西方经济学》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2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系庞大,学派较多,初学者易困惑

由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构成庞大的《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其中过多的学术争议与对立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

2.2 理论抽象,缺乏社会实践,学生难理解

《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非常抽象、数学知识和复杂图形频繁运用的特点,加上本课程开在大一和大二,低年级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初学本课程时学生无法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以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和阐述经济理论,学习中感到理解困难。

2.3 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课时少,学习效果不佳

大一、大二的学生仍保留着高中时期被动的学习方式,而大学里《西方经济学》一般是合班上课,信息量大、课时少、师生之间不是中学时期的“保姆式”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完全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阶段的主动、自由、自制地学习,学习本课程会很吃力,导致其丧失兴趣和信心。

2.4 教学形式单一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述为主,单一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前临时抱佛脚,教学效果不理想。

3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如何在教学中既保留《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和理论体系,又能较好地做到外为中用,并与其他学科和课程衔接,是本课程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讲授法和案例法并用

讲授法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的经济理论知识存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方式准确、细致、具体地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一传递给学生,但这些经济理论抽象、枯燥、不好理解,教师需要精心准备高质量的案例,通过对真实可靠、表象清晰、生动的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思维加工,形成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对火车票涨价、房地产价格等案例分析,讲解供需法则与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巩固理论知识。讲授法和案例法并用能使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同步,有利于教学相长。

3.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思维活动中萌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机,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授课中,可以结合时事对前段时间发生的禽流感、中国大妈“抢”黄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等设问,使学生感觉经济活动就在身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经济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讨论,逐渐提升他们对经济现象的敏感度,增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总结和利用能力。问题教学法把枯燥、抽象的经济理论学习过程,转变成为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学习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问题意识,构建创新素质。

3.3 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将辩论活动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分组控制式的辩论,教师的分析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获取心灵火花,启发对辩论主题的更深层次的领悟和升华,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观者变为思者,由听者变为辩者。真正做到了学而有思和学而有悟,为其今后的学有所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相互对立的理论或观点,而且这些理论和观点都有各自成立的充分理论和背景,能够成为较好地辩题,例如,公平与效率、失业与通货膨胀、竞争与垄断、均衡与非均衡、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等,在讲授某些论题时,可以列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在学生中选出正反方辩论代表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和分析。辩论式教学不是辩论比赛,它与辩论比赛的根本区别在于没有胜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技巧不能作过多的点评。教师的一个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辩题的详细分析,提升学生对辩论主题的理性升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

3.4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经济工作中的工作项目,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围绕完成项目而展开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运用项目化教学,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定某一主题,分组或每个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集、分析判断、综合总结,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消费者行为分析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身边的商圈或企业选择对象,设计企业消费者行为调查任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并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消费者的欲望、效用、偏好等,对企业如何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项目的主题密切联系真实世界,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让学生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自主性地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5 团队教学法

3.5.1 教师团队

将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整合组成教学团队,将同一门课程分成若干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专题时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并据此分配教学任务,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上的优势,有效弥补单一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专业水平有限、教学方式单一的缺点。

3.5.2 学生团队

《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这就需要将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作为课后活动来安排。本文所指的学生团队是学生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所组成的课外组。团队具有承担义务(成员对团队的整体利益的承诺和义务)、担负责任(成员间的信任及对团队活动的最后结果负有责任)、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的人交往、与他人协作工作、解决冲突能力的学习机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专业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马丽娜.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2年度天津工业大学校级课题:《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基于对我院试题库的补充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作为后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深度较强,出现了学生难懂、教学效果欠佳的尴尬局面,而案例教学法合理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平台,能够使微观经济理论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既保留其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1.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

微观经济学以经济概念、经济原理为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有相应的假设前提,否则结论难以成立。其系统性强,内容庞杂,包括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分配理论等,同时也会牵涉到大量的经济学家和学派的学术继承与争议等,也会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惑。

2.数理方法运用较多

在教学中《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科,需要使用大量的图表、函数等数学工具来表达经济学思想,借助数学模型推演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变量间的逻辑性也很强,很多理论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很多知识需要通过图形来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术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整体来看,学生普遍对于复杂的数学公式感觉很不适应。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借助数学模型来推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大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更加大了初学者的困难,使学生感觉该课程枯燥乏味,难以掌握。

3.教学过程多关注模型的推导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关注于模型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的解释,但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师不应过度关注模型的数学推导,而应将精力集中投入到讲解模型中的变量相互关系,以及模型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含义。否则,学生会迷失在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只会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还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管理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等都需要微观经济学做前期的理论铺垫,因此,如何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和运行规律,探索一条适合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模拟和再现真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把学生引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深奥、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图表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因为学生缺乏兴趣而效果低下,如何能够生动形象地讲好相关理论,使学生摆脱困惑或厌学情绪,并能喜爱上该门课程,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如下:

1.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抽象的经济理论和模型,没有扎实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难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通常,在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多采用抽象的讲授法,在进行数学推导的过程中,使得本就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会愈发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原本充满期待的热情度迅速降低。如,在“消费者行为”中,会使用到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在“生产者理论”中,会运用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以及TP、MP、AP曲线、市场结构中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曲线、均衡状况等多条曲线,学生掌握起来往往非常困难。若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案例的选择,必然会涉及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足以吸引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拓展学生视野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多在大学一年级时进行,对于刚刚接触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社会阅历尚浅,也缺乏对经济生活现象的敏感,通过适时引入与微观理论相关联的现实案例分析,把学生带入案例场景并进行讨论或研讨,可帮助学生理解并牢记和应用相关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如在讲述弹性理论时,关于“需求弹性和总收益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谷贱伤农”的现实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真真切切地渗透在我们生活周围。在讲述“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时,可以引入经典的灯塔案例,以及提出“为何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无繁衍之忧?”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引入“博弈论”的囚徒困境,便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这些相关知识的导入会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其相关知识的积累。

3.注重双向交流

合适的微观经济案例通常来自现实生活,有充足的真实数据和媒体评析,便于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微观经济学中包含诸多理论模型,单一的理论阐述和推导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真谛,更谈不上客观分析现实中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同行业所在的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特点、市场失灵等问题。而采用案例教学,其优点是很明显的,它可以使得刻板生硬的课堂氛围提升到丰富多彩的感性认知,便于将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

1.案例的选择应恰如其分

首先,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所取案例应恰当地服务与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资料。其次,案例的选择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较好地解释理论模型。用恰当的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会激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引起对理论知识的高度关注,课堂氛围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到该堂课内容上,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可对案例进行分层选择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特点,进行案例的选择、编排。如关于经济理论热点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故事中的经济学案例等进行归类。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层与归集,能使学生了解到经济学与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密切相连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教师用分层案例对不同章节的教学案例进行强化说明,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并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如对于贯穿微观经济始终的“边际”一词的理解,学生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很难以理解,这时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来使学生加深对边际决策的理解。 如在讲授蛛网理论时,可选取现实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如结合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在讲授劣质品的收入效应时,1845年爱尔兰发生的吉芬现象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这是采用历史事件进行佐证的相关例子。

3.注重案例与实际的结合

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经济理论在分析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假设前提,目的是进行简化分析,但是假定越多,偏离现实就越远。从表象上看,理论和实际并不能完全吻合,教师在进行案例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应理论进行分析,并且应让学生明白被简化的理论与现实实际的差距与关系,并解释案例中某些细节偏离理论的原因。同时,可采用新闻事例、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以及身边的经济现象对知识点进行描述,这些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产生兴趣的兴奋点,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4.适当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图文并茂、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决定了其理应成为案例选材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平面媒体,对于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等,则可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图像、声音感官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将相关的概念、原理反复映射到学生头脑中,教学效果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如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后,教师可播放《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财经郎眼》等视频进行播放,对于较长的视频资料,可截取其中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视频播放结束后,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视频中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有效在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结合现实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静:案例教学法在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王业雯: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科教导刊,2012,8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学 实践教学 市场经济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基本经济理论知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和应用条件,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掌握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理解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1、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只有在课程标准中强化实践教学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

近些年来各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尽管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课时和经费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制约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增加感性认识,拓宽视野,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经济思维、深化学生对经济社会的认识。

3、加强《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对接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高职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实效,实现校企对接的要求,通过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经济实践,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开展实践课有很多困难。经济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其内容和特点。一方面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1、案例式情景教学法

将情景涉及到案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情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案,不仅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激起其将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实践的尝试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故事,例如对“第三个面包的效用”、“谷贱伤农”、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的讨论等。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会有相应体验,锻炼学生分析经济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对待经济现象的能力。

2、问题式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就是给出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表演者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双方都通过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自主分析并做出决策,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的能力。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每个小组给相应的资金,每个小组按照资金情况分别选择商品,小组中的成员职责分开,最后在校园里成立市场,让学生分别模拟商贩和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过程,体会买卖对“消费者剩余”的获取过程。

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就是给出一定的目标,由学生到市场、学院食堂中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交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学生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数据资料收集、案例收集、利用网络收集、实地考察收集等。资料收集后应分析材料,并得出相应结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性更强,是实践教学中的高级形式。例如在均衡价格一章课后布置调查项目:对学校食堂中某个菜档口菜品的需求状况、影响需求的因素进行调查等。

三、《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1、制度的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保障机制,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实践教学制度涉及人员、设备、安全等诸多因素,建设完备科学的实践教学制度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2、经费的保障

要按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有关要求,确保《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经费落实到位。所需经费应单独列入学院课改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要按照专业实训课的标准,按学时、生数划拨实践教学经费,核定教师工作量和发放课时津贴,以保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必要开支和正常进行。

3、师资力量的保障

配备与培训《经济学基础》实践课教师,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同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做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4、实践场所的保障

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场所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结合课程社会实践需要,校内建立实训室,校外建设一批《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践教学是《经济学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以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经济学基础》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7篇

一、微媒体与微课

(一)微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社交网络及各种APP占据了人们的智能手机,进而占据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当前的时代可以被称之为微媒体时代,所谓“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和微信等网络软件为代表的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型网络媒体。微媒体具有门槛较低、数量庞大,形式多样、速度极快,内容灵活多变等三个特点[1]。微媒体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对于大学生具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导致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衰退。因此,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二)微课。自从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microlec-ture的理念之后,国外对于微课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已深入各层次的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中,在国内的发展则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所谓微课,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或知识点而展开的、以在线视频为形式的、短小精悍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2]。微课具有时间短(5~8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精、资源小、目标明确以及针对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微媒体的推广,使得微课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二、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3],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一)经济学的课程性质。经济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自从1989年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开始,历次的改革和调整过程中,都被教育部确定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由此可见经济学的重要性。教育部之所以如此重视经济学的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是其他经济管理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学习经济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科目,以及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无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新兴教学方式,只要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是好的教学方式。(二)经济学的课程特点。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经济学完整学科体系的正式确立,同时形成了严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1.理论体系严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各部分理论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和掌握不到位,都会导致后续相关理论学习的困难,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理论抽象。作为舶来品,经济学不同于其它课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经济学的理论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点看似与现实很接近,可理解起来却又感觉很难,比如需求、消费选择、效用、弹性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3.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实践的归纳总结,微观个体的经济决策与宏观的经济政策则是经济理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则指导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经济理论和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知识碎片化

(一)知识碎片化的定义。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先进网络多媒体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这种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已经深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4]。所谓知识碎片化或碎片化的知识,是为了适应网络社交媒体和微课设计的需要,把完整的知识与信息予以细分,拆解为精炼、独立的内容,将复杂的知识拆分、简化,以达到易于传播和学习的目的,从而适合微课设计和微媒体传播的要求。(二)经济学的知识碎片化。在当前科技与社会背景下,如果要对经济学进行微课化的教学改革,就需要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拆分、碎片化,以适应微课设计的需要。但是,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而又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拥有自己独有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对经济学知识进行拆分和碎片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以众所周知的一个经济学知识点———需求为例,如果要把理论体系讲透又要满足微课对内容和时间的要求,至少需要把需求碎片化为如下知识点:什么是需求(或叫认识需求)、需求与需要、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需求的影响因素等,如果再考虑到需求弹性的话,需要拆分和细化的内容则更多。

四、经济学微课教改的可行性

(一)知识碎片化的利与弊。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微媒体,方便利用零散的时间了解和学习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知识碎片化不但能够适应信息获取快餐化的需要,而且简化推演过程,使得知识简单化、易接受,再加上微媒体灵动活泼的特性,可以使得碎片后的知识对于受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尽管知识碎片化适应了当前社会微媒体发展的需要,对于社会发展进步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知识碎片化也存在较多的负面性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知识碎片化最大的问题是把完整的理论体系拆分、破碎,使严谨的逻辑体系变成众多知识点的集合,不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知识不再像传统教学方式下那么严谨和全面,容易使受众对于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知识的进一步传承。(二)经济学微课化教学改革的可能性。经济学诞生至今240余年,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和传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自从微媒体出现、微课普及以来,新兴的教学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吸引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给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如果还是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拘囿于正规的课堂中,通过点名、强化课堂纪律等方法保证出勤率,会进一步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偷玩微博、微信、QQ等。当前,微媒体、微课既给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又为经济学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如果能够处理好经济学理论的知识碎片化问题,在碎片化知识满足微课设计需要的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的话,通过微媒体传播进行微课教学,反而更有利于经济学的传播和提高教学效果,把学生重新吸引到经济学的学习上来。但是,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知识碎片化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科目,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更好地掌握自己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完美地分割、碎片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微课设计,同时设计好碎片化之后相关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和整合,让学生在轻松学习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把握经济学的逻辑脉络,最终掌握完整的经济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微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在此背景下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吸引并分散了大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艰涩、抽象的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经济学课程是又爱又恨,甚至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玩微博、微信、QQ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广大经济学教师必须作出改变,利用全新的媒体和方式,重新把学生吸引到经济学的学习上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科目和未来进行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微课化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将严谨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碎片化,同时还能设法保证碎片化后的经济知识之间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克服上述困难并设计好微课,利用无所不在的微媒体进行传播,再加上课堂教学和引导,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勇 单位:大连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泽.微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15):95~96

[2]谢强.微媒体背景下“微课”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9):209~210

[3]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3):19~25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课程 教学方式 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动引导,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想到,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知识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因材施教,灵活把握。目前,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授课对象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教考结合,突出特色。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考核是目的。因此,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2010,(7):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9,(1):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39-41.

[6]张歌.论启发式教学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代商贸工业,2010,(6):219-220.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当前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作为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学好《西方经济学》尤为必要。《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又是基础。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它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意识形态上具有阶级性。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分清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然后,对于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去引进、消化、吸收,以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庸俗错误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辨明,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轻重有别。重点讲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基础理论,做到讲深讲透。同时,对经济学前沿理论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选择理论等内容作简要概述并推荐一些相关参考书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经济学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培养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形;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数学与经济理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内容,展现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及现实难题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操作能力。

4、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的东西给感性化。

3、被动学习。《微观经济学》较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则学习效果就好。笔者多年来上第一节《微观经济学》课都会强调自身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推演、练习、实践。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这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没预习学生课上听不懂,听懂的自己也不会做推演,纵使会做推演的在练习题面前也是捉襟见肘,会做书上习题的未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很丰富、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消化,特别是运用大量的高数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晦涩难懂,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成功地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填鸭式”灌输,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贴近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生活化的、本土化的实例来阐释经济理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如用“蜜蜂与果园”、“二手烟”来解释外部性。“谷贱伤农”、“灯塔”、“搭便车”现象等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专用名词。同样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信手拈来身边的案例,往往能起到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

2、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避免满堂灌现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并科学引导学生思维,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游戏式教学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学的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对比教学法。《微观经济学》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来诠释的,熟悉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一图胜千言”,其方便、简洁、直观的优点是《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图形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在于利用图形进行对比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形太复杂,宁可死记硬背也不愿意仔细研读。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微观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形状极其相似,都蕴含着边际递减规律;垄断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也很相似,但却体现不同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应该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练习卷的题型应该尽量丰富,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6、考核方式要多样化。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笔者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注:基金项目:2010年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资助研究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G10025123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4] 张支南、杨国才:地方高师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经济理论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技术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一般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加以分析讲解。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1]。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4.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5.

上一篇:医药科学研究范文 下一篇:文化宣传策划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