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1:09:20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在将论文题目翻译成英文时,学生们很多不知情,逐字翻译,对中文里常用的“关于……的研究”翻译成“Researchon...”、“Studieson”等。殊不知,这些字眼在外国学者及外文学术期刊编辑的眼中比较忌讳,他们不喜欢这样拐弯抹角的英文,一般英文论文的题目都是不费笔墨,直切主题的。摘要该怎么写,都应写什么,很多研究生还对摘要应包括的内容模棱两可。美国国定标准机构1997年指出,“好的摘要能够让读者迅速而准确地获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让读者知道自己是否会对该文章感兴趣并进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读全文”。不规范论文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还有参考文献。学生们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大多存在知而不引,断章取义,引而不确,来源不实和盲目自引等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心理上不重视导致的。学生们常常感觉正文的文章完成就可以了,参考文献不属于正文的范围,所以并没有对其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质上的规范

撰写论文是做学术的一部分,做学术如做人。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为学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折磨”的。面对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的现实环境,对于不走学术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究竟需不需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篇规范的经济管理类论文,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本人既不读博又不出国,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虚无缥缈的研究上,随便写写能过关就行了”。甚至有的学生反问:“你觉得我们会因为论文不规范而毕不了业吗?”的确,在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无法顺利毕业。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实,毕业论文才能够真正折射出一名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时还有其独特的问题。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之理工类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似乎有些“飘渺”。诚然,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是从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到整理资料,这些做论文的前期工作,都还是应该钉是钉铆是铆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获取和挖掘,仍然不应该失去学术研究务实的本色。

3培养研究生撰写规范论文

3.1让学生领会规范论文的“套路”

做好研究生入学后规范论文撰写的“启蒙”教育。通过各种平台,例如利用讲座、报告等宣传形式进行“扫盲”工作,告知学生们规范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针对现行的一些不可取现象,向学生们讲清楚什么才是真正规范的论文。这种“规范”,从论文撰写的结构、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概念方法、逻辑框架等方面都应予以澄清,加以解释。例如讲清文献引用的目的、原因和重要性,列举的小技巧等问题,学生们在处理参考文献时,就不至于仓促对付或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事先给学生们一个明确、良好的规范,比过后规范其不适当的论文形式效果要好得多。当然,现在的学生常常老师讲一套,自己做一套,不是很听话。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导师们从思想上去做工作,以身作则去给学生们树立好榜样,感染其对撰写论文的态度。

3.2为人师表培养好学生

“规范”是从人做起的,只有各种“典范”,没有人去执行,便也不能成为有意义的典范了。规范之所以成为规范,渗透的不仅仅是规范的力量,更应该是规范的精神,即人们遵守规范的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态度。一位求真务实的好导师,对自己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对同行学者的研究充满敬意,自然也会影响他的学生力争创新,认真对待别人的学术成果。只要有真正的好学生,不愁出规范的论文。导师们如果能为人师表,灌输给学生做学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从根本上培养求真务实的好学生,那么研究生所做的论文也会是在求真务实的态度下完成的规范论文。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学科发展;文献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部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in the referential inform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Its construction must surrou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Its tasks are understand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ciplines,adjusting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referential information in time,and provide servi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学科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科研究水平的高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小、高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如何。因此,各高校都把抓好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1]。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对学科建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2]。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创新力不足

科研创新力的高低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彭青秀根据某经管院校硕士学位论文评审表“科研能力与创造性”一项统计情况指出:被评为优秀的为9%,良好的为54%,一般的为27%,较差的为10%[3],可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力突出的不多,存在明显缺陷。中医药院校的此学科研究生不善于从新视角研究、探讨问题,难以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其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选择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方向,或已确定方向却无法进一步研究。

2.文献资料处理能力不强

研究生获取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期刊网站和政府官网进行数据检索和文献阅读,但一方面由于在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受文献检索种类的限制,另一方面对文献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导致最终选取的文献研究意义很小。其次,研究生在进行如课题等的前期综述时,只是简单地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罗列,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很少。

3.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根据周围环境和活动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推理出符合逻辑关系的结论的能力,逻辑有助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主体鲜明、思路清晰和材料可靠。但从经管类研究生或者扩大范围,从全部专业的研究生论文中发现有相当多的论文逻辑杂乱、结构不完整,严谨性需要加强,而且不能围绕主体进行论证,不善于辩证看待他人观点。从以上现状,可以分析得到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较低的原因。(1)学科属性: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繁杂,但可以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课题项目相对较少,且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医药院校由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原因更加无法充分发展公共管理学科;(2院校属性:当前中医药院校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作为现实的战略选择,专业设置上从单一的中医、中药专业向理、工、经、管、文、法、教、农扩张,但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注重发展的是中医药学科,对于公共管理等边缘学科的重视程度较低;⑶缺乏科研动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文科的务实研究相冲突,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往往认为科研并不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帮助,从而会重视工作、忽略科研;⑷培养模式不合理: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训练科研能力两个环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结合社会实习来训练科研能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时使得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之间无法融合,存在脱节。在社会机构中的实习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效果较小。

三、让学科建设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充分发挥作用

1.研究生教育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

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要其学科建设的现实条件出发,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学科之间的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有所不同,故学科建设的起点与阶段目标和期望值也各不相同。研究生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事实,不能超越学科发展的阶段。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于2006年取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通过验收。学科依托学校中医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和国际资源,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特色。以卫生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医疗保险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医药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学科在国内中医药管理领域已具备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形成良好的学术影响。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导师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依赖于导师资源与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创造一流的导师资源。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聚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也就很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的指导,是指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自学为主、独立进行研究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创造力,对其研究工作仅做方向性的指导、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坚持让研究生独立选题、调研,独立设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案,独立撰写科研报告和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的能力,拥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能够瞄准本学科内外研究前沿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磨合,形成中医、中药与管理经济的学缘互补知识共享,协调创新的团队。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3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其导5人,硕导37人,形成了学历年龄结构、师资职称结构和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3.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手段。研究生是否具备合理的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撰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主要依托于优良的课程体系与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凡是学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专业,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多、级别高,其所带教研究生的毕业选题起点就高,毕业论文质量高。近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共1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39项,教育课题25项;全院教师共600余篇,教育论文54篇,其中SCI/EI收录28篇,CSSCI收录73篇,中文核心127篇,双核心48篇。主编副主编教材60余部,个人专著16部。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性工作:一是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人才知识互补效应。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行合一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给予一定资助,让研究生在其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贤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

[2]徐慧,李丽琴,罗军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共生互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28.

[3]彭青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研究生,2014(9):50-52.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校联合;研究生教育;企业发展;核心价值

为了吸引国内外重点院校优秀学生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增进企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企业通过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的方式,既加强了企业科研力量,提高了科研能力,又节省了成本。

校企联合,三方共赢

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是企业吸纳研究生进站,可以缓解人员短缺、科研任务繁重的矛盾。企业由于受指标限制,每年接收的大学毕业生满足不了科研生产的需要,许多科研人员要承担一、二个课题,有的甚至达到三、四个课题,任务的繁重加上人员配备的不足,往往影响了任务的完成质量和进度。研究生到企业后,可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并充当主要参与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科研人员分担了工作压力;

二是进入工作站的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思路灵活,再加上工作站良好的科研条件,加快了科研步伐;

三是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对进站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接收为本单位的正式员工,这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2、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校学生接触得大多是理论知识,研究课题的方向比较注重理论研究,进入工作站后,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理论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这就要求进站研究生要根据现场生产实际的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提升了综合能力,拓宽了视野与知识面,企业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设备先进齐全,资料查询方便,并且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做指导,因此,在企业完成论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研发能力。同时,校企双方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方式,也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是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学生进入工作站后,在一段时间里,不仅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进入角色,缩短了工作适应期。

3、拓展了高校办学空间。

一是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了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是充分利用了外部优质资源,拓展了办学空间;

三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制度,规范管理

一是企业根据研究方向,与各院校研究生部联系协商,选择专业对口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二是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由企方指导老师和校方导师共同指导进站研究生。企方指导老师负责进站研究生课题的选择、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工作等;校方导师根据企业提出的科研需求,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科研活动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审阅工作;

三是研究生进入工作站后,根据企业的安排,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并完成其学位论文。企业要制定培养方案和工作进度计划,要选择技术性强的课题,保证研究生论文的质量;

四是研究生进站后完成的科研论文,须经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同意,方可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署名单位为学校和企业双方;

五是对进站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做如下规定:研究生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归企业所有;研究生参加校企双方联合承担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归双方所有。

结语:

企校联合,企业把企业文化提前传递给学生,为培养目标人才提前做了准备;高校解决了所培养的人才类型和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不相匹配的矛盾,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适应社会竞争,对研究生以后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企业和高校各自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得以充分发挥。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雨. 密切校企合作实现三方共赢,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9)4

[2] 韦福雷, 杨茂兴,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东方联合设备租赁有限公司[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

[3]肖鹏 ,刘莉,杜鹏程. 校企联合研发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商学院,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29(13)

[4] 徐淑华,马艳 ,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J】. 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2008,27(12)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因材施教,质量

2006年,我指导的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招收的一位博生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从此,我结束了长达20年的历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指导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工作中(包括在国外、境外大学参与研究生教学、指导),多少有点体会,应《历史教学》主编之约,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一、“法无定法”

不管哪个学科,指导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程序、要求,学校、教育部都有文件下达,方针政策比较具体,毋庸赘言。我这里说的“法无定法”是指研究生教学,论文选题、开题、引导过程中的一个指导原则,意思是从实际出发。

“法无定法”这句话,引自云南筇竹寺山门的对联,全联曰: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世外人”指佛门子弟,“非法”指不是公认的修行法门,“非法法也”的意思是:不是公认的修行法门,却是真正的法门,这就是“法无定法”。

我记得那位海外教育学院招收的博生研究生,选题是关于中国家族企业的中国文化传统问题。由于他的本科、硕士阶段读的是澳大利亚大学的经济管理与计算机学系,懂得西方经济管理理念,又因他是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他选择做这个历史课题,未尝不可。但他毕竟缺少中国历史的明清、近代史训练,阅读相关史料只能“一知半解”,不得其门。这样做出的论文,初审便未通过。后来我改变指导方法,以他的外文优势,做《评“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家族企业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结果他读了80多篇相关论著,写出自己的体会,虽然论文结构和逻辑还不理想,但言之有理,通过答辩。“法无定法”在这里体现了研究生特别需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另一位在职博士研究生,曾做过近代海关丁恩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选题为《中国早期盐务现代化: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研究》,由于他成功诠释了这场改革的“两难”困境,论文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省、校优秀博士论文;还有一位在职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博士论文以运河为主题,结合文学记述,展示其经济意义,论文颇有特色。我支持他们的选题,因为选题能发挥其所长,“法无定法”在这里体现了研究生特别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法无定法”的另一个意义是展现分析方法的独特视角。有一位研究唐至明清潮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博士生,做论文之前多次去汕头等地调查,阅读包括潮州名儒饶宗颐等人著作,史料收集可谓合格,但对人口与美食问题的看法,囿于“阶级属性”分析而难于展开。潮州人口增长与客家移民关系密切,饮食则又与闽南移民和客家移民融合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移民与饮食一旦形成潮流,就是一种经济现象,一种文化,不能再盯住“阶级属性”,要着重把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一种文化,进行经济学分析,方可得到合理的结论。最后,她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论文写作,顺利通过答辩,并出版了论文。

论文指导的难点是启发研究生展开第二层次分析,即所谓“研究”。提出问题,多属第一层次分析。我是做经济史研究的,比如商业,如果把商业类型、市镇分布、交换规模一一列出,那只是做了第一层次分析;如果从交换规模变化去讨论价值规律反映,从商业类型、市镇分布去进一步讨论各个行业、地区互为市场和产业链的加长等问题,就进入第二层次分析。当然还可继续深入作第三层次分析。

我注意到,直到现在,一些论著仍停留在第一层次分析上,没有上升到第二层次,如经济学、哲学、文学意义上分析,颇有功夫浅薄之嫌。举个例子说,“茶禅一味”,几乎是许多人挂在嘴角的话,那么,“禅”是何过程?人多不详。《法苑珠林》卷2引《如婆沙论》(中)说禅有初禅、二至四禅、五至九禅。凡人只能修到四禅,要18天时间。圣人从四禅起,修到九禅就是涅。所以“茶禅一味”是否指凡人都可做到的四禅?“一味”指四禅所到的“无想天”、是一种忘却尘世的境界、感觉?需要探讨。欲知何以为“禅”,唐代钱起有“尘心析尽兴难尽”句,恰好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脚。所以,如果你在写博士论文,“茶禅一味”的解释就不能简单意会了事,必须从佛学角度作第二层次上的分析,才能“尽兴”也。怎样从第一层次分析转入第二层次分析,就看具w问题如何了,这时往往出现“非法法也”的情况,你的分析必然也是“法无定法”了。

二、“横经荷笈,虚往实来”

“横经荷笈,虚往实来。”是《续高僧传・释洪偃传》里的一句话。我带的研究生里,也有不爱读书的,嫌烦。他们不知道,做学问是一场“苦旅”,读书就是其中一“苦”。我记得做韩国磐教授助手时,他要求研究生读原著,有个研究生问我这么读?(意思是书太多,从何读起。)我说从头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我当时就这样读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的。但读后,书的内容会渐渐忘记,如再读时,会突然感到曾是相识,颇觉“岁月弥久别有情”(方干《赠萧山彭少府》)。

我说以上几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主要指必要的参考书)并不是要你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一种做研究前的必不可少的酝酿过程。我以为,做学问时读史料犹如作画时提笔“晕染”。古代画家张僧繇运用晕染法,用色彩的渐次浓淡来表现物体的透视;我们则通过研读史料,悟出其中奥妙,发现问题,并找到相应答案,而后写出有见解的文字。目前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比较方便,致使年轻学人先设计文章框架,然后检索相关资料,“组装”成文,极尽“多快好省”之能事,估计“”营生,唯此一技。我不反对利用网络资源,我自己也乐于应用。但前提必须读相关的书,书读多了,才有“史识”、明“史德”、长“史才”,言不孤发,独步同侪也。所以,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傅衣凌教授命我当研究生班主任,照管傅衣凌、韩国磐二位先生的研究生(李伯重、刘敏、杨际平、谢重光、陈铿、魏洪沼、陈明光、陈支平、陈春生、郑振满等),其中傅先生特别交代,要看住他们有没有去图书馆读书。这件事令我永世难忘。傅师关于研究生要去图书馆读书的嘱咐,尤其在当今信息化加速、纸质文献门庭处冷时代,更弥足珍贵。现在想来,这就是学术传统,即所谓文脉也。

研究生只有养成读书习惯,多读各类书籍,就可形成自已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好比古人,挑着满箱的书箱,“虚往实来”,成就可期。

三、行有殊,法则一

研究生的生源各有不同。以厦门大学文科情况而言,有一小部分研究生来自大专毕业生。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或为了寻找更合意的工作岗位,在获得本科毕业资格(如自学考试本科、函授本科等)或同等学力后,即可报考硕士研究生,同样获得硕士毕业资格后即可报考博士研究生。据我的经验,他们因为本科阶段缺乏最重要的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攻读博士学位阶段,是很辛苦的。即使是正规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生,多数也有同样问题。

所以,这类学生入学后不宜直接进入论文写作的预热阶段,应有一个过渡阶段,至少一年时间的文献阅读训练、懂点学术史,前者如通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几部(《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后者可在导师指导下通读一些本专业方向的代表作,然后写出读书笔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知道历史是讲哪些人和事的,怎样讲的,本专业方向的代表作是哪几本,有什么特色。有这阶段训练,他才能切身初知历史和历史写作。缺了这一阶段,老师的学位课讲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研究生文献阅读训练这一关,我有时也没有把严,想起来会自责。因为布置任务后,学位课开出了,加上行政事务多,失于督促,有的研究生读了部分著作,有的则蒙混过去了。当然也有制度安排上的问题。一般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限是三年,延期可至七年,但延期期间不给资助经费。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期限一般四年。第一、二年有三四门学位课、选修课和政治理论课,研究生文献阅读的时间有限,他们完成“文献阅读训练”计划也有困难。也就是说我们的培养计划和生源缺陷,不能互补,而是两短。我们知道“行有殊,法则一”的道理,培养对象不同,做法应不同,但质量要求是统一的。可是实际情况呢?导师无法延长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限,即无法支付资助经费,无法承担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这样的两难问题有待教育主管部门出面解决了。

四、举一反三,“入微独步”

我曾接触到一些研究生,他们比较强调“专业”,读文学的自以为与历史无关,读历史的自以为与哲学无关,读哲学的以为与经济学无关等等,知识面偏狭状况堪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具体说就是偏难知理。

有一次,我让一位博士生读欧洲艺术史,她把我给她的书拿走,几个月无回音。我问她,她说:“呀,我以为是您送我的!”我解释说:“让你读的。艺术和历史的使命是一致的,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你读历史,不仅要看相关的史籍,还要看点艺术史,了解绘画、石刻、雕塑等艺术品所表现的历史。”其实这是很多人熟悉的道理。著名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就有很多插图属于名画。

所以,要鼓励多读相关学科著作,甚至跨学科的著作。很多历史资料,只有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如我给研究生讲《汉唐经济史专述论》课程时,分析“均田制”时指出:50年代以来,出于阶级分析要求,认定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从法学角度研究土地法令(田令)则比较忽视。所谓“均田”的“均”,是指实施田令的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指导思想。要从田令的条文去了解汉唐土地法的土地a权特点等问题。就是说,要对田令作法学、经济学的解释,而不是只作意识形态的解释,这样才能切入问题的本质。因此,如果没有法学、经济学的知识,就很难说清土地问题。

又如最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经济与外交战略的展开,关于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热度上升。据个人管见,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既是跨学科研究,又是跨国度、地区研究。因此涉及各国文字文献、碑刻、雕刻、游记、考古遗存等文字、物质的资料。若只从单一文字文献或地域去研究,就易断章取义、一叶障目。更重要的是,在陆、海丝绸之路研究中,形而下的物资交换,会带来形而上的遐想,即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形”也。“意”就是表达文明的意蕴。西方经陆、海丝路,而“触景生情”,于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英国和欧洲精英们审美视野中产生了挥之不去的“东方想象”,开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深度交流。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角度看,其实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的养成是科学研究训练任务之一,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课。大约在十年前,我应邀在南昌陆军学院研究生班作过一次报告,其中讲到历史研究的思维科学化问题,归纳为:①长时段时空观和短时段时空观;②辐射式思维;③逻辑思维;④联想式思维;⑤个性化思维;⑥逆向思维六个方面。②以上几点概括可能有牵强之处,尚祈同行指正,但意在说明科学研究训练重在思维科学化,这一点大概没有问题。所谓“举一反三”,就是思维科学化的通俗表达。思维科学化即为创新过程,“文章自古通造化”(郑板桥诗句),古人所说“造化”,应该就是思维科学化的意思,这样必独步入微见创新。

五、倾耳听殊音,举目望崔嵬

目前历史学科研究生外语水准偏低,除少数研究生外,多数硕、博士的第二外国语训练不足,第三外国语训练更少。我参加过欧洲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博士生在会上必须用三种语言回答。如果做印度古代史论文,答辩加梵文、印地文等语种。答辩会场殊音绕梁。其次,论文的注释,国外比国内讲究,不但要求详尽、辩误,而且涉及多种语言,必须原文出注。我看过的国内研究生论文中,此两点相差尽远。

目前历史学科研究生外语水准偏低原因很多。其一是中学外语语种单一,如荷兰的古典中学,高中生必修三门外语,其中一门是拉丁文。我们至多一门。其二,研究生教育一般不要求学习多种语言。其三,对论文引用国外著作没有具体要求,也许导师自己也少看国外著作,或外语水准差强人意,不怎么重视。其四,汉语的特殊性,难于在外语学习中举一反三(学日文或有此可能)。因为外语水平限制,论文的视野不能开阔,远望不及崔嵬,难于悟诸未悟者。

为了使研究生的外语水平提高到可应用水准,建议研究生外语考试设置质检考试制度,由教育部研究生司直管,分类确定合格线。其次,对指导教师的外语水平,分类提出必要的要求。这个建议估计阻力很大,可否难料。

六、析疑解惑,抗辩求真

我接触过的历史学科研究生硕、博士论文,其弱点之一是缺乏批判精神。论文的字里行间往往充斥百般自谦之辞。导师亦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引导学生去触动名家旧说。谁都知道,不破陈说,难有新见。既然破旧如此之难,论文创新只有迂回侧击一途,正面交锋无从谈起。这样,疑难析,惑难解,真相难求。所以,要从导师做起,端正学风,引导研究生,敢于用批判精神激励自己,去析疑解惑,抗辩求真。

当然,要做到研究中坚持批判精神,确实很难的。首先,本身要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否则批判文字会简单化,或以误正误。其次,在相当长时期里,因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学术批判”阴影未散,学术界无法处理好尊师(学术前辈)和学术批判的关系,没有足够勇气挑战成说。我曾有过深刻体会,一篇石敬瑭评价文章,引起二位大师的讨伐,心有余悸,怎能要求研究生义旗高举呢?希望我们的学术界日渐宽容,“百家争鸣”成为常态,有利于青年一扬批判精神。

当然,提倡对研究生进行批判精神训练,不等于要求研究生能发现这样大而难的问题,任意旧说,而是训练他们去质疑、辨别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学习研究过程中如何攻坚克难,举一反三,旁敲侧击,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七、质量控制,尚须努力

关于文科研究生质量问题,坊间亦有议论,时有所闻。其实,质量与上述生源、培养计划、培养方法、学风校风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有关,不可简单设框划线。总的印象是前紧后松,面宽基弱,创新不足,批判罕见,扩张过度,量重于质。

前紧后松,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质量要求比较严,据本人回忆,李伯重、杨际平等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时,请王仲荦、杨志玖、黄永年等先生审阅和答辩,其论文质量把关是比较严的。而以后,很难这么严格了。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们审阅博士论文时,专家提出几十个问题也不奇怪,曾见过有专家对一篇博士论文提出100多个问题。后来不但问题少了,而且好话反而多起来,说明答辩有时流于形式,或答辩委员仅限于附近学校的同行。参加答辩专家碍于同行的面子,难于直陈问题。当然也有例外的,我指导的两个博士生论文初审就被同门专家否决,发回重做,一年后才通过。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文科硕士、博士论文通过率是否太高?虽然这一通过率不可硬性规定,只能由导师和专家Q定,但缺少监督机制则是事实,需要考虑完善和切实执行必要的、有效的监督机制。

面宽基弱,指的是,因学术交流增加,学术信息量增多,学生知识面拓宽,但限于三年培养期限,上面提到的文献阅读和外语训练弱化,至少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学科部分研究生如此。创新不足,这从历年博、硕论文目录可见一斑。我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知道一点外国经济史学者的情况,如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他的博士论文《菲利普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947年),被公认为一代名著。我没有奢望,有朝一日我们这一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也能有此成就,但我希望我们博士生论文选题应有特色,可能成为理论创新、论证创新、探索未知领域的佳作。

批判罕见,指目前博硕论文,批判精神不足,这可能和当前学风有关,一时急不得。但是,要知道,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学术生命力。应该鼓励博硕新进们有勇气去清除陈旧的学术成果,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

扩张过度,量重于质。前几年听说有教育大家主张裁减部分博士生导师、撤减部分博士、硕士点。最近披露教育部决定裁减一批博士、硕士点,去博士、硕士“产能”,预示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由扩张期转入调整期,减产提质,这是好现象,有所期待也。

根据个人的感受,提高文科研究生质量,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导师、研究生共同努力。作为曾经的导师,我认为,指导研究生要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着力开发研究生的特长,鼓励其创新性、批判性思维。所以,对于一个导师来说不必也不应该“子孙满堂”。多了自必会走放羊式培养的路子。20世纪90年代某些专业导师,竟然带着二三十位博士生,简直不可思议!在指导研究生数量上,导师应该自律,以免顾此失彼,误人子弟。

以上回忆文字,只是个人管见。目前研究生教育已大有进步,所以有的意见已成无的放矢,仅仅是同行的记忆而已。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并且能适应特定行业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能力和理论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创新、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由单一学科向专业领域的转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现象,实践效果不佳。

1.课程设置过于学术化。长期以来,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在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时,未能根据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设足量的实践课程。在很多情况下,直接搬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资源,或者对其进行简单“包装”,就拿来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资源使用,一些基于真实情境、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未能充分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中。授课老师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比例较低。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理念的代表性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基于实践课题或专业实践,但是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专业学位论文没有很好地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有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做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有46.88%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校内导师课题,18.75%来源于校外导师安排,只有25%来源于现场实践[2]。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不突出,工程性不强,仍有很大比例的专业学位论文重学术轻实践,没有把学术性和职业性统一起来,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职业价值不高。

3.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参与不够。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实现理实结合,资源互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通过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未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进行细致、清晰的职责划分,为避免职责冲突,导致校外导师不能积极地参与研究生实践与论文指导中[3]。某些校内导师科研能力比较强,但是实践经验不足,没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校内外导师职责界定不清晰,导致校外导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参与不够,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实践过程监管不细致。专业实践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但是不少实践基地并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专业实践平台,很多只是挂个名,某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只是从事“走过场”的实习工作,不能接触专业的核心、前沿的项目,专业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学校对实践过程跟踪监管不力的问题。某些高校未能制定详尽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对专业实践考核过于单一化、笼统化。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我国于2015年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提出了建O性的指导意见[4]。因此在协同创新视角下,产学研结合,探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如何体现其专业实践特色,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1.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方案,加强案例教学。为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课题立项以来,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我校重新修订了《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并对各专业领域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新方案对实践环节有更明确、详尽的要求,规范实践形式,强化实践过程监管,提高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前沿课程、专业案例、精品课程、学术素养课程的开设比例,重点建设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核心课。

2.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专业实践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希望通过完成专业实践,大幅度增长研究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前融入实际工作环境,缩短就业适应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也属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形式。我校一大批实验平台或实训基地条件日渐成熟,例如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在行业内和省内有影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基地。该实验室为MPAcc提供专业实践平台,促进会计专硕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提高会计专硕实践能力提供保障。我校每年都派出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与联合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推进产学研结合。我校积极加强和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迄今已建立140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拥有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优秀基地,并建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涵盖各个学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体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规范,每年入站研究生两三百人,近4年我校有1000多名研究生进入各类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阶段汇报制,以及实习实训报告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强化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对接,不少合作课题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产学研成效良好,培养大批服务船舶行业,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4.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及评价指标,强化应用导向。学位论文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他们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6]。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具体的专业技术需求进行研究整理成学位论文选题素材,通过对专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对其进行提升与拓展,形成学位论文。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仅要具有实践性价值,还要具有学术型论文的学术价值,不能过于强调专业学位论文的实践意义和职业意义,而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迫使学生从更高层次出发,以更宽广的思路和视野去研究实践问题,成为既有宽厚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为避免专业学位论文过于职业化,又为避免过于学术化,我校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拟制定《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对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做出导向性的规定,而且针对学位论文过程提出具体、明确的规范要求。要求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不局限于学术论文,要求聘请业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审论文,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同时制定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细则与评分标准,突出应用性,评选实践价值高、具有专业推广价值的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

5.完善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我校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定评定条件,分类评聘,出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聘任办法》,选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具有实践课题支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逐步形成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专业导师团队,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外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制度。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参与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地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B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4.

[2]孙红霞,张乐勇,王绍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2(3).

[3]焦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切合社会所需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5-7.

[5]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29.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2010]49号,2010-09-18.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控制体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17]张峰. 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2(1): 114-116.

[18]张意湘. 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J]. 大学教育科学, 2003, 21(2): 77-79.

经济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在世界各国中,俄罗斯的教育事业算得上是比较发达的。目前,俄罗斯与中国都处在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在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以期能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对比;启示

俄罗斯作为世界教育大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学术大师、治国之才和兴业之匠。俄罗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形成了自己在世界教育史上独特的俄罗斯模式。

中国与俄罗斯同为金砖国家,面临相似的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机遇。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今,中俄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以期能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笔者从事技术科学的研究,因此本文观点更加适用于技术科学专业。

一、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概况

俄罗斯拥有前苏联约60%的教育资源,是其教育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属于大学后职业教育。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上秉承了前苏联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及学位制度。前苏联解体后的最近十几年, 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科研人才体系中的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

前苏联高级学位设两级: 副博士和博士,且不设硕士学位。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通过考试可进人研究生部学习,在读完三年的研究生课程,完成其“在某一问题上有新突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可获得科学副博士学位。而科学博士学位则是科学副博士学位获得者再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领先成果或足够数量的有创造性的或有很大应用价值成果” 后,经本人申请并由所在单位或相关学术机构推荐,将自己的这些成果汇总,并在其基础上完成申请科学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本继承了前苏联时期的学位制度,学位仍然仅设两级,即副博士学位、博士学位(副博士之前的五年制毕业生授予“专家”的称谓,说明该毕业生具有了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但随着俄罗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这种结构类型比较单一的学位体制,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高教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为此,俄罗斯先后在1992年3月和1993年8月出台了《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决议》和《关于俄罗斯联邦多级高等教育制度中硕士生培养的规定》,并在1996年8月颁布了《俄罗斯联邦高等和高等后职业教育法》,对本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力图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正在形成一个既保留原德国模式的影响,又吸收了英美模式的成分,并结合自身特点的新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1]。由此,形成了俄罗斯现行双轨的高等和高等后教育体系,即一轨为专家—副博士—博士;另一轨为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而后一轨发展势头迅速 [2]。

与苏联成立初期废除沙俄时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建立具有苏联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基本培养模式相比,俄罗斯联邦转型时期研究生教育却继承了苏联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之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明显区分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俄罗斯的硕士生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职业活动的专家型高级技术和应用人才,副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科学教育人才。单从表述上来看,通过比较可见,俄罗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尽管寥寥数字,但面向实际,内容明确,硕士生教育与博士生教育区分度高,便于操作,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表述宽泛,硕士生教育与博士生教育容易混为一谈,可操作性较差。笔者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分度高,乃是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1. 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欧美的硕士教育往往带有本科继续教育的特点,修业年限短,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同样,俄罗斯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也明确指出,旨在“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职业活动的专家型高级技术和应用人才”,强调职业与应用,淡化学术与科研。

反观我国的硕士生培养目标与现状,一方面要求硕士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硕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国内许多高校目前仍然把发表学术文章作为申请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硕士生修业年限短,并不适于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

2. 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现状中,与硕士生受学位要求的制约而往往无法全身心投入带有工程性质的科研项目的尴尬情况相类似,博士生由于在同一个课题组从事了较长时间的工程项目,却往往无法保证投入学术研究的时间和精力。纵观近现代科学史,博士生乃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博士生阶段乃是一个人最具有创造力的阶段。因此,完全有理由要给博士生创造最好的学术环境,将他们从工程项目中更加充分地解放出来,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为达到这个目的,一个课题组中,硕士生与博士生要有相对明确的分工,硕士生应以做应用型工程项目为主,博士生在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要积累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前期可以指导硕士生开展工程项目研究,并在此期间努力凝练科学问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后期则应全身心投入更具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研究中去。

总而言之,对比俄罗斯与欧美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导致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效果不够理想。近一两年来,国内部分著名高校已经开始改革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例如发表学术论文不再作为获得硕士学位的要求、加大招收研究生中工程硕士的人数比例、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途径 [3],等等。

(二) 研究生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

俄罗斯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具有多样化和自主化的特点。首先,招生指标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而是由院系提出上报学校,由学校审核决定院系的招生人数;其次,没有全国的统一考试,而是由各高校单独进行入学考试和录取工作,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自。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从招生人数到考试科目、考试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国家的控制,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可以相对地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却削弱了高校的办学自。

硕士入学考试统一分数线、统一形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部分具有专长的优秀本科生由于考研分数没有达到分数线而未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损失。笔者相信,研究生招生的多样化和自主化将是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三) 重文轻理现象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著名大学例如清华、北大,高分考生重文轻理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受到就业形势的引导,包括“状元”在内的高分考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趋之若鹜,而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传统工科愈发遭到冷落。与此类似,俄罗斯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近几年上升为仅次于科学技术类专业的第二位,对此,俄罗斯教育部制定的缩减研究生招生人数主要涉及人文和经济领域,因为近几年人文和经济专业答辩的研究生几乎占所有研究生人数的一半,但论文质量却一年不如一年。有相当一大部分人文社会及经济类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纯属“伪劣产品” [4]。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摒弃工程师的职业,而把目光纷纷投向华尔街。于是,美国的一流高校包括常青藤学校、MIT等,都发出回归实业的呼声。美国和俄罗斯的做法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四) 研究生教育的纯净化

俄罗斯大学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多种多样。除了一部分学生报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自身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谋求自己满意的职业,还有为数众多的学生是为了其他的目的报考研究生。例如有人是为了捞取“功名利禄”,国家政权机关的公务人员和企业的领导人得了传染性的“学位病”,他们利用权力和非正当方式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前教育部部长菲利波夫指出,目前俄罗斯副州长中半数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去年5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王进文在其个人微博上爆料,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一把手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但同学均未见到本人”。微博发出以后,网友纷纷跟帖留言,指出教育不应该“产业化”甚至“行政化”,“教育腐败会伤国之根本”,高官不应“不学而得学位”等。对于该官员是否真的利用权力获得读博资格,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有关方面调查。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俄罗斯的情况相似,官员利用权力和非正当方式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的现象肯定存在。研究生教育的纯净化对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迫在眉睫的。

在世界各国中,俄罗斯的教育事业算得上是比较发达的。历经几百年,特别是在20世纪历经70年的发展,俄罗斯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俄罗斯与中国都处在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两国的研究生教育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在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面明亮的镜子。教育改革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李雅君, 乔桂娟. 俄罗斯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述评. 外国教育研究, 2008(5):81-85。

[2]王立. 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24):63-65。

[3]于福莹,肖宏,王加春,漆汉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 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途径.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231): 50-53。

[4]姜炳军.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述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2):107-110。

上一篇: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