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1:43:16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当前,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手段的,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溶入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模型的模拟分析或过程模拟,对实际中的经济管理类进行预测、分析和应用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来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计算机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能提供模拟真实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运行环境,这些模拟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及时、准确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1.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多数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合理设计网络,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

2.建立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软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是使用经济管理类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进行的,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否则无法进行实验教学,也很难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在软件平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用于购买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教学软件;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在教改项目立项中给予资助。

3.建立全面的实验教学辅助环境

(1)建立实验辅助教学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网站,将备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各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数据、操作手册等放置在实验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实验,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效率(2)建立开放实验环境。首先建立实验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以外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其次,建立开放实验的环境,设计一些选修实验项目,业余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选做。(3)建立实验管理环境。开发实验教学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验内容的管理。(4)建立实验考评环境。制订各实验教学课程及实验项目的考评方法和标准,对学生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公正地考评。

三、构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1.创建经济管理实验中的学习型组织

在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中创建的学习组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共同学习,发挥个人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组织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使实验效果更好。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应以教师为主。

摘要:如何开设好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是目前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探讨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的规划与设计、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当前,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手段的,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溶入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模型的模拟分析或过程模拟,对实际中的经济管理类进行预测、分析和应用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来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计算机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能提供模拟真实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运行环境,这些模拟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及时、准确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1.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多数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合理设计网络,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

2.建立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软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是使用经济管理类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进行的,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否则无法进行实验教学,也很难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在软件平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用于购买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教学软件;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在教改项目立项中给予资助。

3.建立全面的实验教学辅助环境

(1)建立实验辅助教学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网站,将备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各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数据、操作手册等放置在实验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实验,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效率(2)建立开放实验环境。首先建立实验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以外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其次,建立开放实验的环境,设计一些选修实验项目,业余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选做。(3)建立实验管理环境。开发实验教学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验内容的管理。(4)建立实验考评环境。制订各实验教学课程及实验项目的考评方法和标准,对学生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公正地考评。

三、构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1.创建经济管理实验中的学习型组织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当前,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手段的,这就要求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必须溶入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模型的模拟分析或过程模拟,对实际中的经济管理类进行预测、分析和应用是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来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计算机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能提供模拟真实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运行环境,这些模拟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及时、准确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建设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1.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的模拟环境多数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合理设计网络,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

2.建立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软件平台

经济管理类应用课程实验教学是使用经济管理类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进行的,不仅要重视实验教学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大对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否则无法进行实验教学,也很难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在软件平台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的投入,用于购买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教学软件;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在教改项目立项中给予资助。

3.建立全面的实验教学辅助环境

(1)建立实验辅助教学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网站,将备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各实验项目的设计、实验数据、操作手册等放置在实验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实验,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效率(2)建立开放实验环境。首先建立实验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以外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其次,建立开放实验的环境,设计一些选修实验项目,业余开放实验室,提供给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选做。(3)建立实验管理环境。开发实验教学的管理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验内容的管理。(4)建立实验考评环境。制订各实验教学课程及实验项目的考评方法和标准,对学生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公正地考评。

三、构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1.创建经济管理实验中的学习型组织

在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中创建的学习组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共同学习,发挥个人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组织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使实验效果更好。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应以教师为主。

建立经济管理类实验学习组织有以下几个步骤:(1)由教师协调动员成立知识组织;(2)调动组织的能动性;(3)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4)加强学习的互动性;(5)建立交流制度。

2.建立用于知识交换的网络平台

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主要有两种:(1)物理网络,(2)虚拟网络。物理网络主要是局域网的构建和互连网的接入。它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物理基础。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商务实验协调化操作,并利用网络交流经验教训。虚拟网络是指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分工协作,遇到问题相互帮助,取得成功知识分享的个体沟通网络,是人的网络。两种网络是建立知识管理为核心实验教学体系必不可缺的。

3.集成知识管理工具与实验工具

经济管理类实验工具包括网上交易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企业的绝大部分管理需求。但是软件的全面性并不代表实验的全面性,以前的教学体系中,应用大部分管理系统供学生操作,但实验水平仅限于软件的使用,处于一种静态环境下。而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却是多变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假想设置不同变化的市场环境,为系统填充实验用数据,使系统运行于动态的环境中。

四、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

1.从教学理念上,提高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

2.从学科专业角度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分析经济管理专业各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提炼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制订其实验教学大纲。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顺序,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3.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计实验项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与理、工等学科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不需要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在课时数量上可多可少;在实验时间安排上,可集中实验,也可分散实验,可使用正式上课时间,也可利用业余时间。

4.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演示、验证性的,往往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扼杀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在开设演示、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实验项目的设计。演示、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设计性、个性化的实验就是让学生在遵循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性的实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问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设置开放实验。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选修实验项目,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与能力选做这些实验项目。或者利用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设计开发实验项目。这类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一个跨知识点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规划、各课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江.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功能及其知识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l999.(2):26—29.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

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实践教学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教学和验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目标,则应该是对学生动手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验。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一般主要是依托计算机,围绕课程知识传授,进行理解性的课程知识点的实验,以此建立的实验室,在功能上主要以满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没有很好地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跨专业及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实验。实验内容较为落后,如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内容比较陈旧,许多实验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教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使实验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基本是借鉴传统理工科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实验示教学生实验),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因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实训。实训教学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的比较成熟,但在普通综合高校,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实训教学概念模糊,定位不清,导致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专业教师之间意见不一;教学状态与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3、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一直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企业,因为市场竞争的严峻,或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需要,不能或不愿给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提供适合的、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加之学生出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往往选择在拟就业单位实习,导致学校实习集中安排越来越困难,学生的实习较以前分散,学校管理较难,因此实习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实习环节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作用越来越弱。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一方面,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多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为主,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毕业生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和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重视不够,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毕业论文的教学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般都比较重视毕业论文而忽略毕业设计,实际上毕业设计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和提高。因此,经管类专业要改变只重视毕业论文不重视毕业设计的观念。

5、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是大部分财经类专业都普遍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和一般社会实践相区别的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即便安排了专业社会实践的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偏少、空洞、缩水和甚至放羊的现象,有的甚至无法落实,这样的社会实践实际上是减少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6、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改革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编制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能力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还相对较少。

二、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商学院实践教学已具备的基础和优势

1、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从建院之初,商学院经管专业就已经开始进行课程实验教学,发展较快,成果突出。进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在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2、在实训方面的探索,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在学校内被忽视的实训教学环节,已开始受到重视, 为开展实训教学,探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学校组织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在校内开展研讨, 逐渐明晰了实训的内涵,并通过精品课程(实训)项目建设促进了实训课程的建设。

3、在实习教学方面的探索,开展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模拟实习的改革,近年来将实习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探索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地实习结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上,已取得一定成果。重视在专业实验室中创造模拟社会、经济活动的条件,使学生针对社会、经济模拟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方面,商学院已与宝供物流公司就学生实习事项达成合作意向;在2011年3月,又选送09级物流、商管专业的部分学生赴浙江润迅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4、在实践教学文件的规范性管理方面,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等是规范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商学院陆续对这些文件进行了重新规范和修订。这些文件反映了我院广大实践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凝结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智慧,目前这些文件在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方面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方面,商学院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与质量提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写作、评阅、答辩、格式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还对应届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入选论文进行评选和编辑工作,多篇优秀论文被选编到《安徽新华学院学报》,调动了毕业生写作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使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商学院实践教学的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1、应用型的实践教学理念还要进一步总结,商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还需要总结和提炼,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2、实践教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显不够,对于实践教学的有关问题,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准、意见不一等现象,影响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和手段跟不上实践教学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保障均滞后于实践教学的现实发展。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4、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科学完整地固化。由于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我院正在逐步加大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

5、实验教学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院初步对毕业论文建立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一系列质量监控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还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和手段。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投资效益均得不到及时的评估和反映。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1、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1)实验教学课程的优化与开发。使学生通过优质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外显”,提高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以知识为导向,进行课程实验(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的优化和开发,以能力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的优化和开发,按照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学科综合性实验、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模拟实习的实验层次进行实验课程(或课程实验)的建设。

(2)“精品”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实验项目是实验课程的基本单元,建设高质量的实验课程,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实验项目,我院正在加大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在精品实验项目规模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建设一批精品实验课程。

(3)实验教材的建设。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载体,应加大实验教材的建设力度,以有效固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成果,以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2、实习课程体系的设计

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要研究和明确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同时加大课程实习的开发力度。深化总结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积累校内模拟实习的数据资料形成有新华学院专业特点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毕业实习的培养方案。

3、研究能力课程培养体系的设计

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虽然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但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目的性与阶段性的区别。目前,我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方面比较薄弱,需积极倡导,加强研究和实践,鼓励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使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不同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戴维・罗伊斯,苏瑞提・S.多培尔,伊丽莎白・L.罗姆菲.社会工作实习指导[M].屈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对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何磊.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2010.8.

[4]张海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8.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4] 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收稿日期:2013-07-19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订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职教论坛.2003.14

[2] 曾建文.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征[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17-03

近些年来政府、社会和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录用越来越多地要求考生有基层工作经验,企业招聘的经济管理人员更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的需求也倒逼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更加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承担高级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韦文联,2014)。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对高校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背景现状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美国、欧洲为典范的MBA教育就是该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标杆,MBA是培养高级商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平台,其经典案例教育模式反映了当今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使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收到更大实效。相比而言,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背景缺乏。高校受持续扩招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相关政策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大都直接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这些进入高等学校从事学术职业的教师主要是毕业的博士、硕士,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高校讲台的,他们的理论知识功底扎实、观念新,但实践背景相对缺乏。据2013年公布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近70%的大学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这些人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也没有到相应的组织进行锻炼,实践能力欠缺(张蕾等,2014)。据中国2012年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三分之二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到大学门再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门。高校经管类专业“会技能”的教师少,应对课堂教学“懂理论”的教师多(詹晶,2014)。

同时,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对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认识还不高、重视还不够。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人们固有观念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科而言就是大而空的专业,其教学方式受限于教学资源与设备的限制,知识的传授更多靠三尺讲台。而且大多数教师认为理论才有高度,有理论就有深度,实践操作是“工人们干的事”。许多教师自身是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潜意识里认同这种培养模式,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教授学生的方式自然会依葫芦画瓢,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张志,2014),满足于抓好课堂理论教学。或者说现在有一定的认识,但“抓理论、重技能”的教学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对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黄新波等,2014)。此外,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占用教师一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需要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开拓和积累,而这些恰恰是教师们的“短板”,由此产生的畏难情绪也会影响其培养实践能力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心态还未进行完全调整,认为实践主要是学生的事情,教师自身的实践学习可有可无,还放不下姿态主动要求到企业工厂等实际工作一线去实践锻炼。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客观制约因素

1.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注重教学科研,对实践能力考评刚性不强。当前,在本科教学序列的评价体系中,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教学工作量作为评价硬指标的比较多,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缺少相应的评价指标。在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拔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未对教师实践能力作任何硬性要求,现行的职称评审中对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承接政府企业调研咨询项目没有具体要求,在教师岗位的年度考核中高校对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考核还处于“真空”状态,这些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高校教师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动力。经管类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师实践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笔者了解,从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的三个学期,武汉高校经管类专任教师的周平均课时分别为13.14、13.78和13.67,有部分专业教师的周工作量甚至超过20课时/周。要完成这些课堂教学任务,需要备课、作业、考试等环节,一些教师难以有充足的精力主动参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资源不足。一是高等学校内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高校初任教师的岗位培工作中,主要还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讲授,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专门的企业实践锻炼环节,使得教师错过了入职初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和入职开始就重视实践的意识。二是培养教师的校外基地、平台不足,教师到企业实践推行力度不够。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自然是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首选之地,共建基地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方式也得到了许多高校的认同与实施。高校推进教师实践锻炼的过程还缺少成熟的制度引导和可行的操作方式,如怎样合理解决教师在基地实习锻炼期间的经济待遇、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计算等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否则,实施起来也并不顺利。

3.社会单位对高校教师到岗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提供的有效资源不足。一是企业缺乏接受教师到岗实践的热情。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事业单位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还不够强,且无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义务,特别是企业要讲求效益,认为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实习锻炼时间短,不可能在这期间内为企业做出实际的贡献,相反,接受实习的企业还要考虑相关的接待、实习的安全问题,甚至担心教师到岗实习会影响企业生产,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一些企业只是提供一些有限的参观实习机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实践。二是企业难以提供对口的专业实践岗位。这样的专业教师在实习中很难找到对口的岗位,因为财务问题对企业来说是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企业可能不会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实习教师很难接触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高校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

对于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7年6月起,就先后利用寒暑假安排了二十多名青年教师赴机关、企业短期工作锻炼,不断培养实践能力,为打造一支理论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开拓了培养渠道。根据这些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1.引导更多的教师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高学历教师以往通常会主动去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以期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教师通过博士后进站工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和管理、运营难关,提高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可以主持和参与到相关的研究中,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真课题”中解决经营管理实际问题,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

2.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博士服务团”进驻企业服务。博士服务团,简言之,即选拔博士到地方企业挂职锻炼、帮助解决技术和管理、经营难题,是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1999年中组部和团中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而组建的,许多省也结合当地实际在本地开展此项工作。从2010年起,湖北工业大学就组织参加了湖北省“博士服务团下基层活动”,通过参加博士服务团与企业实际项目对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可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进驻企业一年的时间里,参与到企业管理、运营和项目策划的实践中,通过产品生产的实际操作、技术服务和生产组织管理等环节的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战水平、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教师不仅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实实在在得到提高,对企业的整体认识更加深入。

3.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一些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为发挥高校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湖北省就颁布了《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政府搭建的这类政策平台,利用各种企业资源,分期分批地把经济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送到企业进行一年左右的实践锻炼,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在帮助企业开展管理、投融资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寒假、暑假,组织经济管理类专业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某种专业技能的集中培训来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4.引进“产业教授”、兼职教授传帮带。高校根据需要聘请合适的企业成功人士担任高等学校兼职教授,通过这样的方式,经济管理类教师一是可以对企业情况进行深度熟悉了解,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了解;二是通过这一合作机制,与兼职教授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实施双导师制促进校内外导师的互动,校内导师在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同时学习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四是借助指导学生到兼职教授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增强对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的具体了解;五是就经济管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向企业界人士进行学习、探讨,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此举可有效弥补校内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短板。

5.引导教师积极承担调研或决策咨询项目。政府和企业委托的调研或决策咨询项目多是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师承接此类实证研究课题,一是可以加强对地方或企业总体发展状况的了解,更加感性地认知社会或企业实情,二是在深入一线走访调研过程中可以掌握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可以把理论运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指导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对理论的正确认识。可以说,这类课题是锻炼经济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的良好机会,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既为政府或企业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提升,还将大大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注入无穷的活力。

6.选派优秀教师到地方政府挂职锻炼。高校服务社会的渠道之一是省级党委政府推行的“科技副县市长”制度,即选派高校优秀的经济管理类教师到县市政府挂职锻炼。这一举措一是可以面向基层将所学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接地气,直接运用于地方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二是在相对较长的挂职时间里,更加感性地认识和掌握县市政府管理决策工作的出发点、履职程序、合理路径方法等;三是以自身分管或负责的工作、项目来检验或丰富自己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四是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国情民意,增强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更加自觉地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才干。高校在选派过程中注意把那些理论基础扎实、愿意赴基层一线服务的经济管理类优秀专业教师选,送到地方锻炼,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8.

[2]黄新波,刘毅力,郭昆丽.关于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4):208-210.

[3]廉思,等.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C]//北京社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4]韦文联.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5):43-52.

[5]詹晶.浅析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J].高教论坛,2014,(2):78-80.

[6]张蕾,董恩国,徐清.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9-61.

[7]张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5):153-154.

The Exploration of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eachers

LI Xue-feng,ZHU Ping-li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8,China)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is essay’s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it can create the teacher training practice base,build management class bridg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organiz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 attachment to the enterprise and so on.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体为结构,系为联系,体系即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等特征。教学体系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而且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一种手段和机制[1]。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狭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2]。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从过去单纯的学术教育向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从兼顾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总目标,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2•系统导向原则。根据高等教育规律、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律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一方面,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防止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割裂;另一方面,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内容体系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

3•层次导向原则。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形成由大类阶段到专业阶段,由课程同步实验到独立实验,由校级平台实践教学到大类平台实践教学、再到专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同时,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4•规范导向原则。为保证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防止随意性,对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加以规范。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体系一同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管理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基本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等;同时,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5•实践导向原则。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具有应用特点,因此,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建立在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上,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效应。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学校的招生体制、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活动规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按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和大学生课外活动规律,逐步形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阶段+模块+平台”的“两阶段、三模块、六形式、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二阶段”(大类阶段和专业阶段两个阶段)

按学科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大学四年实际上可分为1•5学年的大类阶段和2•5学年的专业阶段两个阶段。在大类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专业阶段,主要进行专业教育。因此,按照大类和专业两个阶段分别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既体现了实践教学层次性特点,又实现了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四年教育全过程的要求。

(二)“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校级实践教学模块、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和分流后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三大模块)

校级实践教学模块是“通识的实践课程群”,旨在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一般素质和能力,因而面对学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开设,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所对应的实践课程,如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信息资料采集处理能力训练和社会调查等课程。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是“学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是在大类阶段时开设的“大类专业”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大类专业属于不定式、宽口径培养,因而要求我们必须通盘考虑大类所涵盖的各个专业的共性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如我校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按财政类实行大类招生,财政类大类阶段开设的《会计模拟实训》《财税一体化》就属于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是指大类分流后,针对具体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所对应的同步实验课程、独立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跨专业实践课程等,如我校税务专业开设的《纳税申报实训》《税务稽查实训》《网上税务局实训》和《税务实训》等课程都属于这一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三)“六形式”(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

1•实训。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模拟生产项目或模拟生产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3]。应用软件模拟训练是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软件模拟,以仿真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学会技能,熟悉应用的教学目的。实训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其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经济信息资料采集处理实训(如文献检索和数据处理等)和就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实训包括业务处理技能实训和专业软件操作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包括综合业务处理训练和综合软件操作训练。

2•实验。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它包括单项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单项性试验即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跨专业实验,所有这些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理解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3•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并将校内所学理论和技能转换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种形式,专业实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综合实习也称毕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主要通过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仿真实习按照“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原则,在实验室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增进学生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了解。

4•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其主要有学科知识竞赛、创新试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系列创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创业论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通过创业前培训活动,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区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完成学生创业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通过“创业竞赛”活动,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和成果。

5•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大学生认识社会、训练能力和提高素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受环境、经验、阅历等因素制约,大学生相对缺乏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因此,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四种能力”。另外,社会调查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就经济、管理、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系统搜集资料,进而提出完善和解决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

6•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也是为本科生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

(四)“四平台”(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第一实验场”,并主要通过实验(包括课程同步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实训和校内模拟实习等形式进行;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巩固、提高及实践思维、思想、体能、视野等多方面的开拓,如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同样,校内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各种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各种大型活动项目策划和组织等,都是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校外是对校内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校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就业与创业所需的各种实际业务员技能和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等,最终完成从理论向实际、从学生到员工、从学业向职业的转变。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历史并不长,是在借鉴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而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加之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不够。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统一思想,纠正认识偏差,打破传统财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而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2•修订培养方案,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和组织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一方面,突出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把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全部纳入到教学计划,按计划执行。另一方面,编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计划”,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以“创新学分”形式在最高限额内充当选修课程学分,并给予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指导教学体系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每年有一定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到地方有关部门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实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经济管理部门、实验室工作;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4•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包括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学校预算安排、中央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资金等多方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再次,建设一批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切实保障其高质量的运转。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系统参与社会创新实践过程才能培养出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企业业务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涉及面广,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难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大,因此,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应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实行分类管理,对每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和要求、成绩评定、质量监控都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体为结构,系为联系,体系即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等特征。教学体系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而且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一种手段和机制[1]。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狭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2]。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从过去单纯的学术教育向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从兼顾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总目标,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2•系统导向原则。根据高等教育规律、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律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一方面,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防止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割裂;另一方面,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内容体系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

3•层次导向原则。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形成由大类阶段到专业阶段,由课程同步实验到独立实验,由校级平台实践教学到大类平台实践教学、再到专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同时,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4•规范导向原则。为保证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防止随意性,对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加以规范。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体系一同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管理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基本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等;同时,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5•实践导向原则。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具有应用特点,因此,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建立在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上,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效应。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学校的招生体制、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活动规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按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和大学生课外活动规律,逐步形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阶段+模块+平台”的“两阶段、三模块、六形式、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二阶段”(大类阶段和专业阶段两个阶段)

按学科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大学四年实际上可分为1•5学年的大类阶段和2•5学年的专业阶段两个阶段。在大类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专业阶段,主要进行专业教育。因此,按照大类和专业两个阶段分别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既体现了实践教学层次性特点,又实现了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四年教育全过程的要求。

(二)“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校级实践教学模块、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和分流后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三大模块)

校级实践教学模块是“通识的实践课程群”,旨在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一般素质和能力,因而面对学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开设,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所对应的实践课程,如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信息资料采集处理能力训练和社会调查等课程。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是“学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是在大类阶段时开设的“大类专业”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大类专业属于不定式、宽口径培养,因而要求我们必须通盘考虑大类所涵盖的各个专业的共性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如我校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按财政类实行大类招生,财政类大类阶段开设的《会计模拟实训》《财税一体化》就属于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是指大类分流后,针对具体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所对应的同步实验课程、独立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跨专业实践课程等,如我校税务专业开设的《纳税申报实训》《税务稽查实训》《网上税务局实训》和《税务实训》等课程都属于这一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三)“六形式”(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

1•实训。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模拟生产项目或模拟生产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3]。应用软件模拟训练是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软件模拟,以仿真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学会技能,熟悉应用的教学目的。实训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其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经济信息资料采集处理实训(如文献检索和数据处理等)和就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实训包括业务处理技能实训和专业软件操作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包括综合业务处理训练和综合软件操作训练。

2•实验。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它包括单项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单项性试验即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跨专业实验,所有这些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理解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3•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并将校内所学理论和技能转换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种形式,专业实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综合实习也称毕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主要通过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仿真实习按照“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原则,在实验室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增进学生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了解。

4•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其主要有学科知识竞赛、创新试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系列创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创业论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通过创业前培训活动,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区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完成学生创业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通过“创业竞赛”活动,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和成果。

5•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大学生认识社会、训练能力和提高素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受环境、经验、阅历等因素制约,大学生相对缺乏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因此,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四种能力”。另外,社会调查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就经济、管理、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系统搜集资料,进而提出完善和解决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

6•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也是为本科生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

(四)“四平台”(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第一实验场”,并主要通过实验(包括课程同步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实训和校内模拟实习等形式进行;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巩固、提高及实践思维、思想、体能、视野等多方面的开拓,如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同样,校内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各种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各种大型活动项目策划和组织等,都是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校外是对校内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校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就业与创业所需的各种实际业务员技能和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等,最终完成从理论向实际、从学生到员工、从学业向职业的转变。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历史并不长,是在借鉴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而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加之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不够。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统一思想,纠正认识偏差,打破传统财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而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2•修订培养方案,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和组织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一方面,突出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把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全部纳入到教学计划,按计划执行。另一方面,编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计划”,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以“创新学分”形式在最高限额内充当选修课程学分,并给予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指导教学体系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每年有一定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到地方有关部门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实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经济管理部门、实验室工作;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4•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包括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学校预算安排、中央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资金等多方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再次,建设一批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切实保障其高质量的运转。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系统参与社会创新实践过程才能培养出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企业业务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涉及面广,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难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大,因此,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应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实行分类管理,对每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和要求、成绩评定、质量监控都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是以管理实施技术知识为主导框架,其他知识作为基础和辅助的教育,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人才;这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用存量知识中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管理项目的开发及实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1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1.2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

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1.3 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2.1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2.2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3.开展“订单式”教育

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订单式教学班开设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校内理论及实践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四类共32门;二是企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课、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类,实践教学项目也作了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模拟实习、卖场实习等。校企双方分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考核,实行“滚动淘孤”,非“预备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经过学校推荐,企业考核,经双方认可再补进来,原则上保持该班30人不变。订单式教育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该方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

上一篇: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