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7:44:38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转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

[2]凡奇: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特殊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3,06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管理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往往需从头学起,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同时,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管理科学属于“软科学”,传统的观点认为,软科学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时,通过教师提供案例或辅之以学生实习即可,不需要建立实验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性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同样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来源于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绩效更是展现并落实在现场,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参数,提出改进措施,选择最优方案,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搬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学方式调整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我国通常认为的案例教学。实际上,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早已倍受重视,已有相当规模并建成了管理学科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早已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及案例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增长实际工作的才干。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①提供感性材料,使理论联系实际。②加深和巩固管理理论与方法。③加强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多面手”。④从整体上使管理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实验教学可以应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些主要核心课程,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

一、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子系统。通过学生对各类决策者角色的扮演,体验不同决策环境与任务下的决策过程的特点及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各类管理决策的能力。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模拟演练子系统。通过在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和团体谈判情景与过程模拟演练,使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特点,培养驾驭谈判过程灵活应变的能力;通过对某种产品与服务推销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体会推销过程中情绪与态度、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在推销工作中的独立性、自信心、创造力。③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子系统。通过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组织内部法定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传递过程中的规范,掌握提高正式沟通效率的方法,促进正确合理的工作导向型行为的形成;通过非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明示和暗示信息的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距离在非正式沟通中的重要性,掌握提高非正式沟通效率的要诀;对沟通中遇到的冲突问题(包括人际冲突、团体冲突、组织冲突)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了解各类冲突发生的原因、动力、表现形式、演变过程和可能的各种结果,掌握和了解应对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冲突过程中第三方的作用与调解仲裁各类冲突的技能。④会议模拟系统。通过在不同会场环境下对各类会议(决策会议、执行会议、研讨会议、磋商会议)的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等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举行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在组织会议过程中,组织者、参与者双方工作导向型行为和关系导向型行为的正确把握与应用。⑤公关交际礼仪与形态语言训练子系统。通过公关场景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行举止及仪表形态的要求;模拟演练各种公关专向活动的组织技能。⑥头脑风暴及个人和团队创意激发子系统。通过各种个人和团队创造技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公关、危机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和创新管理技能。

二、企业运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大部分:①企业实际运作模拟演示系统。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企业制造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资薪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技术管理子系统等构成。系统的运行以网络管理系统(如MRPII)为技术支撑,能够演示某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②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同样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等子系统所构成。不同的是,它可以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用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扮演企业主要决策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运作一个企业,制定满意决策。

三、市场运作模拟仿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市场实际运作模拟演示子系统。由需求、供给和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变量集所构成,能够直观形象地模拟演示一个市场的运作情况以及各主体的行为方式,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市场;②商战模拟决策子系统。模拟多个竞争主体,每个决策主体赋予一系列的决策变量,每个决策变量都影响其经营绩效,可以训练用户在市场中的综合决策能力。③证券市场交易模拟子系统。包括公共信息接收子系统和交易模拟子系统。其基本功能如下:行情显示功能,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可动态显示任一时刻的各种证券和商品交易的价格和成交量,为投资者(学生)提供交易信息;委托交易和申报、电脑自动配对成交功能,通过设置委托柜台,接受投资者的买进和卖出委托,通过设置申报柜台,将委托单输入交易电脑主机;盈亏计算与成绩评定功能,自动记录每位投资者的交易资料,计算其投资盈余,自动生成每位投资者的投资绩效并转换成百分制的成绩单。④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子系统。包括钱龙股票、期货静态及动态技术分析软件;用友财务分析软件。该子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信息库功能,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及各金融产品交易的历史资料的存储、显示和打印;技术分析功能,借助信息库资料,运用配备的分析软件包使学生学会各种技术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超级秘书网

四、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管理岗位模拟演示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及运作过程。②管理岗位运作模拟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某个管理岗位中进入角色,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业绩评价系统衡量和改进其管理行为,学到多种岗位技能。五、EDI模拟系统该系统用于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使实际业务的诸多环节集中在实验室内完成。包括:①外贸业务交易磋商模拟子系统。它包括了外贸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种业务联系方法及技巧(发盘、接受、商检、发货、保险、运输、索赔、理赔等),通过设计若干业务内容,采用案例库的形式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学生的外贸业务联系技巧,提高函电交际能力。②合同签订模拟子系统。通过设置各种标准格式合同,进行合同签订,让学生掌握合同的类型和格式,学会合同的起草和签订。③外贸制单模拟子系统。包括从外贸业务员的角度准备制单和从银行的国际结算角度审核各种单据,使学生既能适应外贸工作,也能适应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④外贸运输模拟子系统。掌握海运、陆运和空运中各国、各公司之间的运输单据。

六、会计实验模拟系统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论文联盟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获得经济或社会利益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从政府及学校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宣传、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设立一个部级的奖项,大力表彰、宣传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让企业家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互惠型的共生关系。因为教学科研层次低的高校很难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形成共生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尽力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合作,要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论教学以讲授理论为主,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

(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应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攀升,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增,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关注的又一大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以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培养人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掌握技能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到企业就业。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因而,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必须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沿袭学术型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不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本科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学时安排上,实践教学学时明显偏少,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普遍较低。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目前,虽然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本科生教育的单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改革,但是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和思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完全衔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较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鉴于社会和教育部对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宣传和引导,各高校都已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基本建设等耗用的资金较大,人均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国外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大多在任教的同时也兼职于企业做咨询顾问,对工商管理的现实环境与实际问题了解较多,也更加注重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但是,高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但由于没有从事过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必然缺乏进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

(五)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基于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规定,各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大多数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的,难以稳定。为增加就业的砝码,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取得各种证书,对毕业实习不感兴趣。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校外实习、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套“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认知能力。实验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各部分理论内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分析、判断事物,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校外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做好铺垫。专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打下基础。毕业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相关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知识与才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通过对家乡或某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学科竞赛将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所学全部理论,集中探讨某一层面的具体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实践实例分析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本科专业,自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跨越校内专业模拟实验到学生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再到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中,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果,无法准确分辨某项管理工作运用了什么知识。此外,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不能仅指望通过一门或几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北京物资学院提倡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案例教学等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方式。

(二)建立先进的教学实验室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主要利用实验室进行各种实践模拟。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利用的实验室包括:ERP沙盘实验室、SAP实验室、用友实验室、金蝶实验室、苹果实验室、汽车营销4S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另外,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平台建设,购置了SAP、微软、苹果、用友、金蝶等知名厂商的应用软件课程,帮助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丰富学生课余实践活动

北京物资学院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市场营销大赛等等。此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做实习生。

(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北京物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比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简称“商道”)、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简称“尖峰时刻”)、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行动计划等。近年来,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的学生中有多人在全国及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五)培养双向型教师队伍

北京物资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另外,还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授,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

(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与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实践,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根据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商,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延长了校外实习的时间,专业认识实习延长至6周,专业实习延长至10周,毕业实习延长至12周。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2.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有关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4.于福.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视角,2010(4)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2.3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与特色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专业建设的目的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均为工商管理类的下设专业。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会计学专业先后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及优势。市场营销专业为我校特色专业,自2005年创建以来,在专业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财务管理专业创建于2008年,并于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可以整合与共享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在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改革、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以会计学专业为核心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为相关专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会计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引领、示范、带动整个专业类的综合改革与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专业类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构想

依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原则,商学院拟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富、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类,为南京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一)创新工商管理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均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在设置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模块与任选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专业分流与专业方向自选,打造“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灵活性、模块化的分流加自选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共同学习公共基础课模块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模块;在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在第三学年进行方向自选;四年学制中,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任选课平台中进行专业选修课程选修,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开展实践能力培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

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团队中3-4人晋升正教授;培养和引进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2-3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6名。

(三)建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和立体化

教学资源库本着“资源优势整合,推精品,抓双语,网络课程平台化,实践课程有突破”的建设原则,对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进行课程资源优势整合,设置工商管理类基础课程模块与任选课程模块,构建工商管理类课程大平台,建设由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共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

(四)教学改革出成效

形成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类特色的教学成果基于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将其各自具有特色、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类中进行示范、带动、推广;同时,探索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五)拓展创新创业培养空间

形成一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创新创业培养空间,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课外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的开展情况

自2012年工商管理类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以来,学院加强重点专业类建设,推进专业类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全面实现了专业类的建设构想及阶段性目标。

(一)构建并实施“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内容,构建“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该构想,工商管理类专业建立了专业类基础课平台、专业类选修课程平台、专业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专业类基础课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商管理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包括《管理学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等课程。专业类选修课平台为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30多门选修课程。为实现专业类软件化特色,2013年起,在专业类选修课程平台中加入了《云计算及其应用》、《电子商务》等6门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网络运用+软件应用+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类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则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类开设的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在确定平台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根据构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方向。商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平台共享、专业分流、方向自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按原构想,应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大二开始实施专业分流,大三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但由于学校实际招生情况的限制,2013级专业类新生未能按原设想进行大类招生,而是分别按专业招生。为最大程度上与重点专业类建设思路相吻合,经商学院研究并报教务处批准,在一定比例的2013级专业类学生中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分流。2013年10月,商学院面向2013级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召开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宣讲会,向学生介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规划及2013级专业类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详细介绍了自主选择专业对象、名额、资格和程序。目前,2013级专业类学生已完成专业分流,共有7名学生进行了自主选择专业。

(二)教学团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业类以会计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为基础,向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推广,目前已基本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类课程负责人制度。同时,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实施“扶青工程”、“博士学历提升工程”、“双语教师培养工程”,全面提升专业类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建设期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毕业5人;1名教师赴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半年,3名教师赴国际合作办学单位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学交流3个月,2名老师分别到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挂职锻炼。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建设要求,商学院对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进行全面的梳理,构建三个专业共同的专业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类选修课程模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体系,修订、完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等教学文件及资料。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建设了由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共享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习题等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使教师的个人静态资源在网上“流动”。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精品课程、研究性课程与双语课程的建设。目前,专业类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研究性课程4门,校级双语课程1门,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教材2部。

(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建立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并通过课堂讨论、上台演讲、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外出参观、调研、完成小组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另外,《高级财务管理》等5门课程试点采取PBL问题导向教学法。同时,推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部分课程已改变传统的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50%-60%,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主要内容;部分课程则将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期末考核方式。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综合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2012年以来,工商管理类专业1项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教改课题获得校级立项,2项教改研究课题获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其中1项课题获得重点项目立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1篇。

(五)建立多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渠道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斐然专业类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拓展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覆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内课外)、第三课堂(校外课外)三个层面,并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目前,专业类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9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8项;成立商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孵化基地1个。

四、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过去的近2年建设期中,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开展情况良好,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2013级专业分流方案有待完善

1.2013级专业分流方案中,对于学生获取自主专业选择的资格有如下要求:(1)所学课程全部及格;(2)以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序,排名在前10%的同学具有申请资格。其中,以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序,在选拔学生方面会存在噪音,应考虑更为合适的指标。2.2013级专业分流结果显示,有7名学生进行了自主专业选择,均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选择转入会计学专业。自主选择占比较低,方向单一,这是专业类建设方案设计时未曾预期的。

(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类拟在国际合作方面建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类拟尝试打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课程与学分互认,为专业类学生提供到海外高校进行校际交流的途径,以培养国际化的工商管理人才。但由于校际合作相关政策和要求尚不明确,截止目前,专业类尚在探索合作模式的相关机制和实施方法。

五、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专业类学生的专业分流方案

1.在排序指标方面,将对2014级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采用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替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使排序更为公平、科学,以消除选拔学生方面存在的噪音。2.分析2013级专业类学生自主专业选择中出现选择比例较低,方向单一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学生对专业类中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定位及就业等情况了解不够充分,未能激发学生根据自身个性进行专业选择的意愿。基于此,商学院将对今后专业类学生加强专业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类三个专业的特点及未来职业方向。

(二)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途径

在目前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磋商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的契机,进一步创新机制,尽快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借助学校“中澳学院”的平台,探索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打造专业类“地方性、国际化”的特色。

六、结语

重点专业类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引导高校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我校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建设得到校院两级的大力支持,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满意度较高。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很快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招生规模扩张最快的学科之一。近年来,大量此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就业难的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暴露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1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均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各类单位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明显偏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有1000余所(包括独立学院),基本上每所学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100多万人,但最终能够走上高层管理岗位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长期在公司中层或基层工作。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显然不一样,高层管理人才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决策能力,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才更需要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定位必然影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选择,这种偏高的定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对执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而大部分高校不具备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办学实力,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需要。

1.2 缺乏自然科学素质教育

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科学。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也是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必要知识储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任何一项任务的解决都需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养,缺乏必要的自然科学素质的管理人员在面对复杂管理问题时将会束手无策。但是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像外国语大学、财经大学等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的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没有开设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在一些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即使有开设少量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引起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群体的足够重视、缺乏能胜任工商管理类专业科学素质课程的教师队伍、课程设置和选修制度不合理等多种原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掣肘。

1.3 理论课程太多

现在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正常毕业所需的理论学分达到150左右,除了最后一学期只安排实习和毕业论文比较轻松之外,其他时间每学期至少要修七八门课,每周要上二十五六节课,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三十多节,学生感觉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寝室睡觉,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这么繁忙的课程学习任务并没有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由于每门课程安排的学时比较少,老师的讲解速度过快,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深入消化。期末考试时老师划个范围随便背一背就可以及格,这门课程就算结业了,甚至有的课程交一篇毫无学术水平的论文就可以过关,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时回顾大学四年所学课程内容时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设置过多的理论课程门数不仅降低了学习效果,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发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自由时间,这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学习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的做法,大大压缩学生的总学分,减少理论课程设置,制定科学的课程考核办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牢固掌握每门课程的精髓,并能够学以致用。

1.4 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型学科。要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而目前我们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统一的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指导下,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的比重偏少而且效果不佳。现在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就只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总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无法统一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要求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和实习单位,但是很多学生无法联系到合适的单位,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实习。即使有联系到单位并参加了实习的同学也很难得到专业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 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2.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我国一千多所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资源优势和生源质量差异明显,每所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对于部分研究型大学,其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而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目标定位的多样化决定了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差异化,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自我学习与发现知识的能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知识创造的能力。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强调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管理实践,在实践中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2.2 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就是将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等技术工程活动或者对这些技术工程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工程活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诸多方面,但其中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要适度加强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素养,才能胜任较复杂的管理岗位。第二是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德国的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典范,德国的大学与企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便借助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他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产学合作,一种途径是大学与企业双方的人员交流,学校从企业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或者派学生到工厂去参与他们的研究项目或工程管理实践。另一种途径是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这些机构的人员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通过这一平台稳固了大学与企业界的联系。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加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不管是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对教师的考核都以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作为唯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可言。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考核的压力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重构大学竞争力评价机制和教师素质考核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1] 陈万培,胡学龙,刘时.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61-75.

[2] 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6(1):20-22.

[3] 黄亚妮.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经济,2006,2:61-64.

[4] 席酉民.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兼论文科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型 应用技术型大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 核心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75-02

一、构建契机

平顶山学院既是河南省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之一,又肩负着2020年将建成省级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重任,这对于一个底子薄、发展快的地方型本科院校来说,既是一个转型发展的良机,又是对每一个院系、每一个专业建设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因其地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更是要在转型发展中积极探寻改革的新出路,谋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新发展。

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出发点

基于地方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定位,既聚焦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又突出这些专业面向地方中小企业的培养特色。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既集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优势力量,又要确保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在专业培养中的落实。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目前创业经济下的社会变革。因此,构建一个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的综合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及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构建核心课程群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三、课程群设置考虑的因素

(一)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通过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从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三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胜任基层执行工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专业思维及理论高度,又能适应职业发展中的管理岗位工作的需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塑造专业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对职业生涯管理的认知,以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相应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地方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定位,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达到:第一,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建立起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管理惯例与规则。第二,具有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技能。熟悉企业主要管理活动,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会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工具,具有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质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方面的讨论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郑冠芳(2014)总结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素质是指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在职业意识、个人形象、人际交往、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形成的一种整合知识和技能,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所形成的无可复制和无可取代的个人特色。

因此在进行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着重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管理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等核心素质进行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思维模式,即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思维逻辑和意识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能按课程中所揭示的一系列原理展开自己的思维过程;(2)管理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是专业的内在要求之一,既是专业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专业的特性之一;(3)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较为自如地运用于日常的管理工作,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较强的迁徙能力。

(四)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总理在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到:“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同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创业知识体系上有着天然的专业优势――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已涉及,因而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时加入创新创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将创业信念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中去,进而推动创业行为,既缓解就业压力,又为创业型社会培养储备人才。

四、课程群构建与设置

(一)专业基础课程

重在基本经济学、经济法理论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四门课程奠定工商管理类学生所应有的多学科知识基础。

(二)专业课程

通过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五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企业的内外管理环境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以培养学生对企业核心管理职能的管理思维、管理技能、信息化管理能力、会计基础能力。

(三)创新创业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创新创业管理、创业管理实训、管理模拟实验等课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熟悉创业实际,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

(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唤醒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与发展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意识,以促进学生毕业后有目的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以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为主,学业指导老师要辅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我与职业的探索。

(五)实践性课程

利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内的实践性训练,专业实践训练,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使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塑造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

课程群构建由宽到窄、点面结合、通识与个性结合,既保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又突出专业特色。而且,课程模块相互间是有机联系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各课程模块有效地完成了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的整合。

五、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既是一个大胆尝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群构建、教学团队组建等诸多方面。因此,构建的难点在于既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突出培养特色;既要专业性与共性结合,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的教学改革仍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易松芝.地方商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8).

[2] 郑冠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基本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5).

[3] 欧阳晓,杨水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4(4).

[4] 朱国华.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情,2013(45).

[5] 李广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实验;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如何利用信息和平台来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管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1管理实验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来自于管理实践,而管理者必须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研究、传播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1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19世纪末期一20世纪40年代)

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积极性等。人们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探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分析如何设计合理的工序,梅奥的霍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

1.1.2管理实验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一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1]。

1.1.3管理实验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人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也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在管理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在研究领域和企业不断提出和实践,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1]。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受到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也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1.2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强调学生实践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据高等教育司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点增至2866个,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2]。通过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排名前几名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调研,发现这些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挖掘等。

我校是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数不多的民族类院校,同样存在如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对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

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移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能。

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三轻”上面.

2.1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宽口径、适应性较强的管理通才。目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薄弱,对工作实践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难以尽快胜任工作,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即使有部分实习实践环节,但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验环节的系统设计和科学的考核标准,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习起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2.2重硬件,轻软件

许多工商管理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曾先后投入了3—4百万元进行工商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但还有部分院校工商管理类实验建设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技术限制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功能单一。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了近百万元,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并有其他教学设备70余台,也购买了人力资源测评、统计学教学模拟、ERP、物流管理等软件,但主要是硬件设施。目前可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10余门,但还存在很多软件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内容过时,实验手段不适应现代金融、证券、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要求;二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支撑,一方面资金不够,另一面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有些软件是免费下载版本,有些软件是因为学科交叉,重复购买的等;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包括实验室老师的引进和培养、授课老师实验课程方面的培训、与软件提供商提供的培训合作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措施。

2.3重局部,轻全局

培养管理通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上,除了在各个专业课程上弄清弄懂外,要投入相当精力在各专业、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上[4]。例如在会计电算业务中,还要关注其在资金流的层面上与财务管理、与物流、甚至与信息流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只弄懂会计的电算化问题。目前,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各专业实验之间衔接不好,整个实验体系中各专业实验之间互不联系,人为地割裂了各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业已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有的相互重复,有的则相互脱节,有的还存在知识上的空白点,造成了知识结构上的错位,不但达不到实验所要求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忽视课程本身的要点,也不能提起学生实验的兴趣。这种重局部、轻全局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课程分属于不同业务系,实验教学大纲和备课均是教师单独完成而造成的,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3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问题探讨

3.1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系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3.1.1教学环境

建立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平台,以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拟系统为核心,以核心实验和扩展实验为层次结构,辅以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和不断更新的实验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实验软件的引入,实验教学规章制度的设立和执行,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加强。

3.1.2教学环节

借用实验平台,要设计好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环节,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同时,要加强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文档方面的建设。

3.1.3实验考核

各实验教学环节应该设立相应实验课程考核标准,为避免学生互相替作、抄袭的现象出现,应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考核依据是其实验过程、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高效,而不应该单纯考核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一个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3层次结构教学结构。根据管理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和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抓好基础实验,再以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辅以相应的扩展实验。就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而言,先完成如统计学、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基础实验课程,再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加强重点试验,如工商管理可以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做为重点核心实验。在抓好重点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重点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

3.3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验环节的策略与方法,如在理论教学时,上机实验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部分,要基础扎实、运用熟练,掌握其规律,这时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实践为主;在课程设计部分,可采取教师辅导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定题、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和工具,规定一段时间提交成果;在课程论文部分,以整个专业课程的范围内实行自主设计为主,老师定期答疑;在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部分,结合所有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的知识,实行综合性的自主设计为主的形式。老师可以间断陛进行检查和答疑。在各实验教学环节中,为了起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可以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和实现举例等放在实验室网络上,供学生提前预习。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理论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使我们更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何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来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解决。本文从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教学存在不足对民族类院校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作了经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80(3):9-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Z].

[3]王云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20—121.

[4]彭峥,任鹏.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87(1):46—47.

[5]王雪岭,包中文.工商管理类实验室如何加大开放与整合力度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34—135.

[6]刘晓鹰,郑长德,张明善.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室与高校教学科研关系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0):

工商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协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22-0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时,就应该主动结合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寻求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平衡,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一、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工商管理教育迄今已有长足发展,但很多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制约却日益显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应当说,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很注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但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实训实践环节明显不足。个别学校是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涉及实践教学环节,更多的学校是培养方案中突出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和时数等,但实施中,教师热情不高,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成了纸上谈兵。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等因素造成,但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战术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手段已显得尤为关键。

2.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散孤立,缺少系统协同性。现实中,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只是在学校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在某些课程的某些环节展开零散实践教学,或至多组织学生去个别实习基地简单的参观,缺少系统性思考,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效果也差强人意。对实践教学的结果也没有一个可执行的检验机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强,联系的学科和产业较多,涉及经济、法律、人文多个学科,内容包括采购、生产、营销、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等环节。因而工商管理知识及其相应的实践环节就不应是分散和彼此孤立的,而应是系统协同的。

3.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实践能力培养层次低。当前各高校都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有的高校花巨资建设了包括软件模拟和实物仿真的较完备的工商管理实验室,但却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的荒疏现象。要么是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没有得到深入开发利用,实习基地也仅限于挂挂牌,偶尔参参观;要么是少数课程进行孤立的实验室观摩和简单流程操作及软件操作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导致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层次低,缺乏系统性。很显然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开拓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需要深入开发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多实践教学模式的协调应用。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

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总结表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1.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是交互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探测性教学法,一般是由教师提供源于实际的案例素材,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分析方法,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进行分享交流。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模式。案例搜集和撰写是案例实践教学开展的关键。除了与课程同步的案例实践教学外,各级各类管理类大赛也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的形式,这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2.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模式是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的参观、调研、现场授课、控制型实习和顶岗实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基础,以及专业特点。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多赢,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的流程和制度,为今后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3.实验(训)室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室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常用模式,它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实验室,通过课程实验获取相应知识,培养学生在模拟或仿真环节下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模式是以软硬件实验设备为支撑,对实验目标、方案、指导教师资格、教学过程监控、设备更新都有明确的要求,以确保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模式。毕业实习属于学生毕业前的入职实习。学生一般在工商企业的有关部门从事实际工作,有的为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是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有效过度,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收集素材。毕业论文实践一般是针对毕业实习中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选题、资料收集、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撰写论文等过程,将实践问题理论化,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撰写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答辩,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应用的思路和实践

前述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那么怎样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流程中协同应用这些实践教学模式?多实践教学模式应遵循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应用的目标,即要结合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规格,使之细化为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技能目标,进而整合相应的课程与之配套,在这个基础上,突出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体系,具体来说,可从专业认知—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几方面逐步递进。于此同时,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和系统论相结合的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以社会需求为指针,学生为主体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应用中,有如下具体思路、做法和实践。

1.具体思路和做法。①对新生开展专业认知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专业认识实习(或实践),具体方式主要是设置简单的实践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查或社会调查活动。这样的课程应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②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的投资建设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学校实验室资源和实习基地资源的闲置荒疏问题就在于开发利用不够上。对此,学校应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开发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之间开展实践教学的互动协作和支持,另一方面着力降低实践教学资源使用中的交易成本,增强其开放性。③针对各类课程开展单项实训。单项实训不仅增进了对课程知识原理的理解,更从基本元素上积累了培养实践能力。单项实训应该协同应用案例分析、实验室实验和实习基地实践等教学模式,挑选最优的模式和模式组合。案例分析的素材除了教师精心挑选准备和学生调研编写外,还可请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或历届校友提供案例资料,或请他们现身说法。④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参加企业项目,展开综合性实践教学。教师有机会参与商业实践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结合专业特点,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到企业的项目中来,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将课堂所学与实践业务结合起来,整合多门课程资源,加之了解各行业、各发展阶段企业的特点,也进一步弥补了工商管理类诸多课程体系针对成熟企业设置而与学校培养目标不一致的缺陷,特别是本科工商管理类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对很多管理经典的理解还很抽象,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对管理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⑤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为提升,展开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环节,这是对学生4年来学习的总结,也是学生将专业系统知识在具体的实习工作中首次独立验证,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和再认识的过程,落实得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将上一个台阶。这一实践环节教师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毕业论文选题应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导向与特色,制定和选择切合企业实际富有挑战性的选题。二是启发应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以及各项实践中积累的方法和经验,开展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保证前后实践教学的协调连贯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升华。

2.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应用的尝试。①强化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强化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学院层面拟成立了实验中心,设有专门的实验中心主任,调配管理实验室资源。各实验室配备了正副实验室主任。这样一来专业的很大比例的专任教师作为管理者都直接卷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不仅培养方案中各课程实践教学开出率大大提高,而且很多教师还积极开设独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供学生选修,还自发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训练。②充分发挥专业学生组织的作用,师生协同搞好实践教学,过去,学生对于个别课程的单项实训中的过过流程,填填表单的模式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现在学院拟成立了专业学生组织“工商管理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组织发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企业参观调研、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地区和全国性工商管理大赛等,学生们热情高涨。学生专业组织还成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好帮手,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教师整合应用多实践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降低很多,如学生组织可以参与到跨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以及实习基地的协调沟通等工作。

多实践教学模式协同应用,成效逐步显现。源于组织和制度的革新,所有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现在思想意识层面被确立下来,重实践教学的氛围开始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各实验教师的调研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企业调研,创作出实践性、应用性强,技术含量较高的作品,受到了实习基地企业的重视和好评。在ERP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均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谷再秋.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3).

[2]石蕊.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3]郑建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8).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机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