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外语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20 11:03:17

基础外语教学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1篇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CN:22-1387/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的办刊宗旨是:宣传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学基本原理,介绍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和基础外语教育教研成果与发展走向,开展基础外语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报道国家外研中心主要工作进展。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2篇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NECPS)报名工作在全国展开

桂诗春教授访谈录(二)

多媒体外语课堂教学预设外信息丢失刍议

语言的形式与理据:语法化研究与外语教学

教师态度、性别差异及外语焦虑与中学生英语学习

农村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与策略调查分析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我国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NSEFC为例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利用语言材料,体现语境功能——以“if的虚拟条件句”讲授为例

浅谈初中英语语音教学

结合英语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学习

高中英语名篇名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预测策略”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训练研究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英语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与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构成与发展研究

全国优秀外语实验学校风采一瞥——烟台一中

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宝忱老师访谈录

2010年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中考英语总复习教学优秀课例展评会在桂林顺利召开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

美国NCATE外语候选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论欠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可行性

中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问题与对策

外语教育采用融合学习之商榷(一)

Testingspeaking:narrowviewsandwidehorizons

浅谈语音意识训练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学情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策略

走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误区

高三书面表达审题训练应遵循能力发展规律

英语教学当中提问策略的介评与例析

2010年全国中考英语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掠影

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黄志红老师访谈录

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第二十二批出国教师将赴英留学

第三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沈阳顺利召开

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教师奖学金项目2009年度全国统一选拔考试顺利结束

2009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暨200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总决赛将在呼和浩特举行

终身学习视阈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硕果》——中心研究员优秀论文征集、评选

走近教育学与课程理论的西方ELT(上):反思与探索——20世纪60—70年代相关发展寻绎

论外语思维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

对当前中学英语公开课的分析与点评

TranslationandEnglishintwentieth-centuryChina

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教材使用中的语法教学初探——高中新教材英语语法“五步”培训策略实验研究

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策略

第十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暨学习策略研讨会将在南昌召开

试论新课程实施中英语互动课堂教学

关于西部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2009年春季测试一级试题

第七届全国外语实验学校校长论坛暨全国外语实验学校年会将在新疆召开

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2009年度全国统一选拔考试顺得进行

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之一(回顾与述评)30年:中小学英语课程演绎“和平革命”——英语课程从曲折走向有序

AnInterviewwithDr.MauriceClaypole(Ⅰ)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 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是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的行为方式,如不依照它行动,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依照它行动,不仅活动效率高,耗费的精力和能量少,而且还觉得顺当、愉快。当然,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小时为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后,能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则使人受罪,改之吃力。因此,对于刚进校的同学,一定要晓之以理,让他们懂得在外语学习中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作为教师,务必要督促他们养成这些习惯。那么在外语学习中究竟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呢?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尤为重要。

1 每天进行朗读的习惯。语言不是寂静的字符,而是有声的艺术,学习外语就是要进行朗读。朗读背诵是“听说读写”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道出了朗读与理解的意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手段,通过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早晨、英语课上、钻入数理化迷宫的间隙等都是朗读的良好时机。同时,朗读要力求准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切不可有口无心。读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课文、原著或改写的原著,精彩句段要熟读成诵。

2 养成勤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充分地道出了勤记的重要性。在外语学习中同样要学会勤记笔记。上课时记下一些语言点,以便课后复习,若有不懂,可及时询问。课外记一些谚语、名句,作为朗读的材料,也可记下一些生词,以便自己能常常背诵。这样日积月累,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也可记下一些日记或周记,以便提高写作能力。

3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每位高中生都应备一本语法书、一本双解词典(如现代牛津双解词典),便于在学习中随时查阅。一定让学生改掉稍有不懂就问老师的不良习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查证自己的疑惑,并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了饭来张口或只满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不良习惯。

4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囿于课内,就英语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极其狭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扎实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在词典、语法书等的帮助下,经常性指导学生阅读适宜的英文版报刊杂志(如:《21世纪英语报》、《北京周末・英语版》等),这样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想象,了解最新的信息,接受新鲜思想,吸取丰富的词汇、语法、英语特有的表达法、习惯用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这样大大增加了大脑仓库储备,有了充足的输入,才不会感到知识的贫乏。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4篇

我国元代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回回国子学,教授波斯文,为官署培养译吏。明代与西域、俄罗斯以及东方的日本、高丽诸国文化、经济使节交往日频,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047)设立四译馆,招收译字生,教授西域、北方、东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缅甸、暹罗等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译员。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额设学生24名)。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就在中国沿海岛屿开设了“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的教会学校(mission school),并以此作为向中国大陆进行侵略活动的准备。最早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Morrison,Robert),于1818年在马六甲开设了“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1835年(马礼逊死后第一年),广州、香港等地的传教士和商人组织了“马礼逊教育协会”,为中国儿童教习英文等课程。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大多数兼办教育,为中国儿童教习“西文”。“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乃向外国延访,后得英人威妥玛(Wade Thomas)的介绍,请英人包尔腾(Burdon)充任教师。是年七月,同文馆也就正式在北京成立……同治二年(1863)三月,法文馆和俄文馆,亦相继成立.同治十一年(1872),添设德文馆。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添设东文馆”,每馆最初只有学生十名。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同文馆学生名额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名.这个数目,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仿效日本“废科举、兴学堂”,颁布由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并于次年推行《学务纲要》,《纲要》要求“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这是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章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础外语教学的开端。但仅限于中学,“小学堂勿庸兼习洋文”。

2 效法日本时期(1902-1922)

这一阶段经历了清朝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更替,但在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方面却都是以效法日本为主。大致有以下特点:课时较多。《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学制为五年,五年间总学时为1444课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3年颁发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学制四年,四年间总学时1056课时。教学目的侧重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不重视口语能力。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比较重视语法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由词类到句法,注重定义解说的教学方式。语音方面主要教字母和拼音,很少涉及语音、语调。教材主要是运用外国课本或教会人士编写的书籍。课本程度较深,古典文学片断占较大比重,词汇量大,学生很难学习。

高等小学校的外国语教学已开始引起注意,1912年9月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高等小学“视地方情形……可加设英语(或别种外国语)”。

3 借鉴英美时期(1922-1949)

1922年“北洋政府”效法英美实行“新学制”(壬卯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三三学制。外语作为必修课,从初中开始设置。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课时趋向减少。1933年规定外语课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1080学时;1936年规定初中每周4学时,高中每周5学时,六年间共972学时;1948年规定六年间约为800学时,减少172学时;初中阶段,以全面训练四会能力为主。高中阶段依然是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以张士一为代表的直接法的倡导者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外语教学,1922年张士一所著《直接英语教学法》出版发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受到挑战。句子――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被作为教学的基础。国际音标逐步推广,语音及口语教学不被重视的现象有所改变。中国人自编的外语教材受到欢迎和广泛使用,其中以林语堂先生所编的《开明英语初中英文课本》影响最大。在条件好的中学,数、理、化、外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一般采用外语原版课本。

4 学习俄语时期(1950-1956)

刚刚成立时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业都急需俄语人才,中学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俄语师资严重不足。1954年教育部做出了从该年起初中外语课停开的决定,这对外语教学起了消极的影响作用。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时锐减。仅高中三年开设外语,每周四节,三年间合计只有408课时。教学方法主要是效法苏联的自觉对比法,倡导“依靠本族语言”和“对比分析原则”。要求偏低,就词汇而言,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高中俄语和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要求俄语只掌握1000个单词,英语1500个单词。这一时期的中学外语教学处于低水平。

5 “反右”调整时期(1957-1960)

教育部于1957年作出调整,决定在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学从当年秋季起恢复初中外语教学,每周3课时,英语、俄语各开一半,有条件的学校英语还可多于一半。遗憾的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与随之而来的“教育革命”、“”及化运动交织在一起,打乱了教学秩序,使外语教学的元气难以恢复。这一时期中学外语教学的特点为:教学课时虽有增加,但难以保证;教材内容也与生产劳动和政治运动相结合,背离了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仍然以苏联自觉对比法为主。

6 五年生机时期(1961-1966)

1961年,贯彻“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外语教学出现新的生机,外语成为高考科目,学生成绩逐年上升。1963年,中央批准试行“中学五十条”,教育部又重新修订和颁布了中学外语教学大纲,增加了外语课时,六年间共1236学时,平均每周6课时,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教学要求,六年间共要求掌握3500-4000个单词;引进了听说法,开始克服“聋哑外语”的缺陷,录音机、幻灯机等外语教学设施开始进入外语课堂。

7 十年停滞时期(1966-1976)

十年“”动乱,又一次扰乱了外语教学,外语课被迫停开。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陆续恢复,但课时减少。教材内容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外语课成了阶级斗争的阵地,整堂课几乎一半时间用汉语进行回忆对比,或大批判。教学水平降到了极点,教训深刻。

8 恢复开放时期(1977-1985)

结束后,教育开始拨乱返正,中学外语课得以恢复,并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思想。外语课(以英语为主)成为与语文、数学并列的重要的基础课,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必考课,考生成绩逐年上升。开始几年英语师资严重不足,国家为此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中等师范英语教育为此起了很大作用。外国学者来华讲学,功能法开始传入我国,并开始编写功能法教材和进行教学试验。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功能法的原则。为推进外语教学的改革,原国家教委于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外语教育工作会议。广播、电视外语教学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如我国中央电视台1982年1月5日开始播放的F ollow Me《跟我学》就很受欢迎。

一些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开始从小学五年级起试开英语课。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初定两年间英语课为216课时,每周三学时。

各地外语教学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外语教学薄弱。

9 全面发展时期(1985-2001)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我国的基础外语教学进入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时期。

国家根据“一纲多本的原则”先后编写了适应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多种英语教材。其中,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联合推出的JEFC(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和SEFC(Senior Enghish for China)成为普遍使用的教材。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听、说、读、写技能有了量化指标,使培养口头交际运用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强调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听力、口语开始成为考试内容。要求“应当使尽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对教学数量的要求有所降低。新大纲要求掌握1800-2000个单词和习惯用语,而旧大纲则要求掌握2000-2300个单词和习惯用语。

小学外语教学实验进一步展开,“凡具备师资、可解决中小学外语教学衔接的地方,可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外语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外语教学开始受到关注。

10 全民普及时期(2001-)

2001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治本之策。当年九月起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了外语课。2002年秋季,农村乡镇所在地小学也相应开设了英语课,如今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做到了校校开设英语课。各地在开设过程中,注意借鉴教育改革中其他课程教学的经验,使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以教育部《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以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由中外专家合作编写的多版本中小学一贯制新教材,于2001年9月在38个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如今已推广遍及全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选用数、理、化、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英文原版教材的高级中学将成增多趋势;双语教学倍受青睐。儿童学习英语的年龄继续提前:小学一年级起点的英语教学已开始试行,社会组织的少儿英语培训和学前班英语教学的尝试成为基础外语教学发展的新风景线。民办中小学,继续把高质量的英语教学作为吸引生源和实现发展的竞争优势。网络外语教学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外语教学及现代电教设备和直观教具的广泛应用成为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使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外语教学实现良性发展有了政策保障。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外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外语教学的地域差将逐步缩小,不同程度上掌握英语基本技能的人数将随着农村基础外语教学的发展而大幅度上升;人们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将逐步提高;困扰外语教学的“聋哑症”将得到根治。

针对目前全国外语教学存在的费时低效和分割重复的两大突出问题,国家将在系统化、层次化、复合化的“三条行动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小学、中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在小学、初中阶段以发展生活交际为主,语言性知识为辅;在高中阶段逐步加强语言知识课程;在大学阶段加强专业外语、文化知识教学,并同步培养专业外语交际能力。考虑到我国不同的地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尤其是在外语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实,可分别设计外语教学的课程与标准幅度,实施“一纲多本”或“一纲多层次”的要求,以利于贯彻外语教学目标连续性与目标层次等级差异性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2] 舒新诚.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 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5]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6] 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7]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 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0]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11] 唐力行.TEFL in China,Methods and Techinques(英语教学法与技巧)上海:上外语教学出版社1984.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5篇

刘 道 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

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去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活动

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外语师资队伍是比较薄弱的。中学47.4万名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43.8%。这种状况是难以应付21世纪的挑战的。现代化的外语教学要求配备外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小学外语教师起码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初中教师应有中专、高中教师应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非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需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并取得证书。

现在,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高水平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专业与在职、脱产与函授、长期与短期、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动员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部门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派出骨干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或讲学,请外籍教师来华与中国教师共同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中国教师。除了以上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教研评优等,以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理解和处理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矛盾

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前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对教改中的〖BF〗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可能“铁板一块”,完全一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讲科学,二要讲民主。要多搞点科学分析,少来点主观随意性;多搞点唯物辩证法,少来点极端化、绝对化。总之,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搞改革。纵观近年来有关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讨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似很有必要。

(一)传统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知识、方法、体系不断经受历史的考验,接受时代的筛选。有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继续保留下来,有的若不改革便可能被淘汰。这叫“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沿革就是个好例子。分析起来,每种教学法流派都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的人才,语言严谨、文字优美,适应文学(特别是圣经)翻译的需要。结构法重视语言的结构,强调通过正确模仿和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促进了学习者直接理解和运用外语,满足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争期间)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功能法强调以交际功能为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标准,这体现了20世纪末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大纲的制订原则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原则、体系和经验。

在大谈改革创新之时,对于传统的好经验和方法,不应一概否定,应毫不犹豫地加以保留和继承,如中国人学习和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方法,长期为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然要大加宣传,大胆使用。所谓推陈出新,是去掉旧事物中的糟粕(如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引导学生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取其精华(如遵循规律科学地记忆单词等),并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语境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并加以运用)。

改革创新是有困难的。例如要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就得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花大气力学习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有快慢之分,但必须迈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要求,不可消极等待、观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如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敢讲语法、重视听说而忽视读写等。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以纠正。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应该肯定。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立足于祖国,放眼世界,才是使教育现代化应采取的态度。仅仅介绍外国人的教学理论、观点、方法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国人为中国研究出了现成的方法。中国人必须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差异、地区不平衡等),吸取外国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体系。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洋,认为凡是外国人的教法、引进的教材准比中国人自己的好;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认为引进的教材和教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嗤之以鼻。目前这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然而对于极左的思潮,人们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是有人对中外合编教材也有非议吗!根据我国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聘用外籍专家与中方合作编写外语教材,语言地道、方法先进、符合中国实际,是无可指责的。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我国不是力求向外推行自己的教材,外国汉学家不是也愿意和中国的汉语专家合作吗?

在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处处事事都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需要由实践去检验,不可搞教条主义,更不可扣帽子压人,否则就难以解放思想。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世袭的阶级地位,通过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保证在选拔人才中实行公平的竞争,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最用功,课堂纪律最好。今天,外语课倍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必考外语。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提出了全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发展、人的权利、教育的公益性等问题。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抛弃大多数学生;突出以文化课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使教学进入误区,难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名目繁多的层层考试和铺天盖地的习题集练习册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得损伤。

90年代,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算小,但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尽管大家在理论上看法一致,但到了实际教学中,往往依然故我,“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高考指挥棒”。大量的题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难以克服。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改革考试,才能使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主化,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主性。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其中包括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但不只是为了选拔高级人才。实际上,高级专门人才-“精

英”是可以引进的,但我国12亿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第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第五,要研究出一套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办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要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当取消考试,而应改造考试,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知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过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教师讲了许多语法知识,学生背记了若干语法规则,也能应付知识性的考试,以为讲知识很有用。可是,八九百个课时学完了,却发现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于是,大家明白了,知识不等于能力。接受了教训,又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努力体会大纲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开展多种交际性活动,课堂生动活泼,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然而,事情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因课时少而忽视知识的教学,例如教科书中的“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学生记忆词汇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掉队。有的教师不敢讲语法,生怕被人批作“走老路”。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取消不得的。一旦发现这种倾向应加以纠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教改的方向,甚至认为教学大纲不该要求学生培养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极端化、绝对化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要多讲点唯物辩证法。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一点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是,知识讲解绝对不要贪多求全,应该“精要、好懂、管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15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刘道义:《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

3.郑新蓉:《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5日。

4.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的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5期。

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

刘道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

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是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计划、大纲、教材、

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无一不是通过教师去贯彻、实施的。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外语师资队伍是比较薄弱的。中学47.4万名外语教师,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4%和43.8%。这种状况是难以应付21世纪的挑战的。现代化的外语教学要求配备外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小学外语教师起码有师范学校的毕业证书,初中教师应有中专、高中教师应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非师范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上岗前必需经过师范专业的训练并取得证书。

现在,一方面要解决当前高水平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有长远的师资培训计划。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专业与在职、脱产与函授、长期与短期、国内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动员高等(师范)院校、各地教育学院、电视大学、成人教育部门等,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加强对外语教师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派出骨干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或讲学,请外籍教师来华与中国教师共同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中国教师。除了以上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教研评优等,以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二、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理解和处理外语教学改革中的矛盾

基础外语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前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对教改中的〖BF〗许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可能“铁板一块”,完全一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讲科学,二要讲民主。要多搞点科学分析,少来点主观随意性;多搞点唯物辩证法,少来点极端化、绝对化。总之,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搞改革。纵观近年来有关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讨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矛盾似很有必要。

(一)传统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知识、方法、体系不断经受历史的考验,接受时代的筛选。有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继续保留下来,有的若不改革便可能被淘汰。这叫“推陈出新”。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历史沿革就是个好例子。分析起来,每种教学法流派都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的人才,语言严谨、文字优美,适应文学(特别是圣经)翻译的需要。结构法重视语言的结构,强调通过正确模仿和操练形成语言习惯,促进了学习者直接理解和运用外语,满足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争期间)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功能法强调以交际功能为纲,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标准,这体现了20世纪末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迫切需求。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我国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大纲的制订原则和教材的编排体系,努力体现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原则、体系和经验。

在大谈改革创新之时,对于传统的好经验和方法,不应一概否定,应毫不犹豫地加以保留和继承,如中国人学习和记忆外语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方法,长期为实践证明是有用的,仍然要大加宣传,大胆使用。所谓推陈出新,是去掉旧事物中的糟粕(如为学语法而学语法,引导学生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取其精华(如遵循规律科学地记忆单词等),并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结合语境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并加以运用)。

改革创新是有困难的。例如要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就得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要花大气力学习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的步伐有快慢之分,但必须迈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要求,不可消极等待、观望。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如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如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敢讲语法、重视听说而忽视读写等。通过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会在前进的过程中得以纠正。无论如何,改革的方向应该肯定。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

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21世纪的人才应是适应国际形势快速发展的社会人和现代人。他们应面向世界、思想开放,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应具有对国际的理解,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而且勇于创新,敢于竞争,才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实行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立足于祖国,放眼世界,才是使教育现代化应采取的态度。仅仅介绍外国人的教学理论、观点、方法是不够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国人为中国研究出了现成的方法。中国人必须根据中华民族的特点(多民族、多种语言、文化差异、地区不平衡等),吸取外国的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体系。

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洋,认为凡是外国人的教法、引进的教材准比中国人自己的好;二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性,认为引进的教材和教法都不符合中国实际,而嗤之以鼻。目前这两种倾向都有所表现,然而对于极左的思潮,人们还是心有余悸的。不是有人对中外合编教材也有非议吗!根据我国制订的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聘用外籍专家与中方合作编写外语教材,语言地道、方法先进、符合中国实际,是无可指责的。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我国不是力求向外推行自己的教材,外国汉学家不是也愿意和中国的汉语专家合作吗?

在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处处事事都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需要由实践去检验,不可搞教条主义,更不可扣帽子压人,否则就难以解放思想。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世袭的阶级地位,通过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国恢复高考以来,保证在选拔人才中实行公平的竞争,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严格的考试制度对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最用功,课堂纪律最好。今天,外语课倍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必考外语。

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质量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人才、教育受到重视,教学秩序井然。80年代中期以来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提出了全社会如何看待人的发展、人的权利、教育的公益性等问题。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正逐渐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抛弃大多数学生;突出以文化课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使教学进入误区,难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名目繁多的层层考试和铺天盖地的习题集练习册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得损伤。

90年代,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算小,但来自应试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尽管大家在理论上看法一致,但到了实际教学中,往往依然故我,“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高考指挥棒”。大量的题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难以克服。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改革考试,才能使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主化,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了民主性。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其中包括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但不只是为了选拔高级人才。实际上,高级专门人才-“精英”是可以引进的,但我国12亿人的素质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提高。第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

绩当作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第五,要研究出一套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办法,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要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当取消考试,而应改造考试,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知识与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过过分依赖知识讲授的教训。教师讲了许多语法知识,学生背记了若干语法规则,也能应付知识性的考试,以为讲知识很有用。可是,八九百个课时学完了,却发现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于是,大家明白了,知识不等于能力。接受了教训,又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努力体会大纲精神,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并开展多种交际性活动,课堂生动活泼,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然而,事情往往有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有的教师因课时少而忽视知识的教学,例如教科书中的“发音和拼法”被舍去不做交代,致使学生记忆词汇不得要领,不少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而掉队。有的教师不敢讲语法,生怕被人批作“走老路”。这样做也是不可取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不等于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的支撑,知识是取消不得的。一旦发现这种倾向应加以纠正,但不能因此否定教改的方向,甚至认为教学大纲不该要求学生培养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极端化、绝对化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要多讲点唯物辩证法。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一点语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是,知识讲解绝对不要贪多求全,应该“精要、好懂、管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15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刘道义:《中学英语教材的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昕:《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1月。

3.郑新蓉:《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5日。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外语教学模式;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对比分析法;越英双外语对比

在对以往多届学生教授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刚入学的新生面对一门全新的外语—越南语,他们往往表现出担忧、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在初学阶段把控不了学习方向和目标,进而失去越南语学习的信心和斗志。结合本校越南语专业学生的初学现状,笔者和同事尝试将双外语教学模式运用至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教学中去,并分别在2010级、2011级、2012级新生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授课者在课堂上以英语作为对比语言,辅以汉语,开展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习惯等方面找出越南语与英语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其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也随之增强,就能尽快地适应全新的外语学习,在初学阶段能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最基础的越南语会话知识,并逐渐地形成越南语自主学习能力。

一、以双外语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运用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可行性

双外语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母语以外的第二、第三门语言组织教与学的活动。世界上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双外语教学已近行之有年,但我国的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实践成果也较少。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开设有双外语专业,甚至不少普通中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双外语实验班,教授英语以外的小语种课程,课堂上实行双外语教学模式。

在作为第一外语越南语的教学中,将越南语与英语的某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组织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以往的越南语教学课堂中,我们通常运用传统的教学法来进行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如果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假如我们导入英语从中进行对比教学,找两者的异同点,学生会觉得学习越南语原来可以这么有趣的,可将学过的英语知识运用其中,以此激发他们学习越南语的热情和兴趣,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新入学攻读越南语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大多有6年及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点,具备一定的英语语感,积累了一套外语学习的方法。这些必备的因素为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实施对比分析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打破传统的单一外语教学法,导入英语,教授时母语、英语和越南语三语穿行授课,在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越南语会话练习的同时,母语和英语起辅助作用。通过双外语对比教学,通过运用已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对比着学习越南语,学生们既能找到学习越南语的乐趣,自然也就重拾学习越南语的信心。综上所述,在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中运用对比分析法的双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是可行的,是可以尝试的。

二、越英双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对比内容

越南语基础会话课程是越南语学习最基础的入门课程之一,该课程要求学生最起码能掌握越南语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习惯等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点。因此,进行双外语教学模式授课时,笔者和同事就上述四个方面内容开展越英对比分析教学。

(一)越英语音发音规律的对比

相对于英语而言,越南语的语音发音较难,但如果音发不好,发不准,将导致别人听不懂,或容易引起别人会错意,对未来的学习和翻译工作势必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语音发音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授课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掌握越南语的语音发音特点和规律,克服初学者的信心不足。

1.越英元音有所区别。越南语有十一个元音字母:a,?觍,?覾,e,ê,i,o,?觝,o?謘,u,u?謘元音字母发音时,口腔开度、嘴唇形状、舌位高低和前后一定是保持不变的。根据发音特点,越南语的元音字母还可以细分为长元音字母(a,o?謘)、短元音字母(a,?覾)、圆唇元音字母(o,?觝,u)、不圆唇元音字母(a,?觍, e,ê,o?謘,u?謘?觶)。这些不同类型的元音字母发音时都有各自特定的规律:长元音字母发声时间较长一些,短元音字母则相反;圆唇元音字母发声时嘴唇呈圆型,不圆唇元音字母则相反。此外,越南语的单元音字母还可组成双元音字母ia(ya,iê,yê),ua(u?觝),和u?謘a(u?謘o?謘),双元音字母由两个单元音字母组成,发音方法是:由第一个元音向第二个元音滑动发音,所以双元音字母的发音部位必须有所变动,但两个元音的强弱程度基本相同。相对于越南语的元音而言,英语的元音则少多了,发音规律也简单许多。英语有五个元音:a,o,e,i,u。英语中的元音在以一个元音字母结尾的重读音节中读长音,如:sky,hi,me,no等;在一个元音字母加一个辅音字母、后再加一个不发音的字母e的音节中也读长音,如:bike,these,name,note等;当它在一个元音字母加一个辅音字母结尾的音节中则读短音,如:at,not,with,catch等。

2.同一个元音,英语中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发音,越南语则只有一种发音。英语中有一种发音现象比较常见,同一个元音字母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发音,但越南语中一个元音字母只发一个音。举例说明:英语元音i,在开音节中发【ai】,如:bike,like,time,nice,drive等;在闭音节中发【i】,如:milk,fish,swim,big等。越南语元音i只发一个音【i】,如:vi,phi,qui,khi等;英语元音e,在开音节中发【i】,如:we,she,he等;在闭音节中发【?覸】,如:leg,letter,bed,desk等。越南语元音e只发一个音【ε】,如:bép,nghe,xe等。

3.在以辅音结尾的韵尾音的发音规律上,越英有所不同。英语中,一些以d,t,s,z等辅音结尾的单词,其后尾音是爆破音,如:cat,以t辅音结尾,发音最后需爆破发t音结束;dog,以g辅音结尾,发音最后需爆破发g音结束。越南语也有很多以辅音结尾的单词,这些后尾音一般是不完全爆破音,但发音时口型必须呈现出从元音滑向辅音结尾的后尾音的饱满的发音口型,如:hát,以辅音t结尾,发音时必须饱满的发出at音,at韵母的发音则是由元音a滑向辅音t的;又如,tách,以辅音ch结尾,发音时由元音a滑向辅音ch,发出一个饱满的ach音。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依托;内容;大学;外语教学;模式

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content2basedin2struction)(以下简称“依托式外语教学”或“CBI”)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虽然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其特点

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即使指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将某一具体学科或主题内容设定为教学基础的外语教学模式,依托式外语教学主张将学科知识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它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将英语看做学习主题知识或学科的媒介和工具,这样在提高大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依托式外语教学教学必须以学科知识或主题内容为教学的核心;其次,依托式外语教学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必须使用真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再次,依托式外语教学还要保证新的学科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学习;最后,依托式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必须符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为此,不少高校在外语教学中都采用了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依托式外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十分有效,但是其在具体时间中还是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大学生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差,不利于依托式外语教学的开展。在当代不少的高校中,为了顺利的通过各种外语考试,很多大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但是其学习的重点一般都是书面外语知识,而忽视了外语口语的训练,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外语口头表达方面往往比较薄弱。

(二)不同大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基础不同,依托式的外语教学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在现代的高校中,学生的外语水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现在的各高校中,一般是一个教学内容适用于多个班级和专业,这种方式是十分不合理的,可以说现代高校中外语教学的内容往往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三)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缺少专业教材的支持。教材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标准,教材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效果。但是对于依托式外语教学来说,由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在我国实行的历史较短,因此,我国关于该模式教学的专业教材十分的稀少。

(四)高校中依托式外语教学缺少专业的外语教师。我国传统外语教师大多只需要了解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知识即可。但是,对于依托式外语教学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外语知识,还要掌握一门或多们学科知识,以便依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措施

经过研究调查,加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各高校应该强调外语书写能力与口语能力的并重。外语口语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的基础,因此,各高校都应该重视学生口语的训练。首先,在外语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口语训练的强度,给予学生训练口语的机会。其次,学校在进行外语考核时,不仅要有“听”和“写”的内容,还应该有“说”的内容,加强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

(二)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顾及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选择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依托式外语教学,往往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评定,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而对于外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的调节教学内容,先让其接受一定的外语技能培训,在让其进行依托式外语的学习。

(三)充分开发适合依托式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首先,广大的外语教材编写者和开发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多与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进行沟通,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编写外语教材,保证外语教材的有效性。其次,开发商还应该加强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软件、网站等辅助教材的开发,保证大学外语教材内容的丰富性。

(四)加强高校外语教师的培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各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对依托式外语教学的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其次,各高校应该注意外语教师学科知识的培训,使其能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外语知识相融合。综上所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能充分的训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因此,在当代的大学中实行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周丽.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大家,2012(05)

[2]陈岩.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3

[3]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01)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社会语言学;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对语言的研究和分析描写不能不影响外语教学。我们研究一种外语教学法思想,必须先弄清楚这种理论的根据,无非是心理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教学法思想,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进入20世纪后,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蓬勃兴起,语言学流派林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在相应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外语教学方法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趋势,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外语教师研究教学法应与研究学习者策略并重等间题。

一、现代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法流派是在相应的语言学流派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语法翻译法是在传统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以结构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认知法以转换生成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交际法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60年代创造的沉默法是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

各种语言学流派和各类教学法都有自己的长处,不然就不可能流传,不可能有生命力;但同时又各自有短处,不然就不会有体系产生和共存。如果把某种流派的长处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认为唯它最正确、最先进,那就会使其固有局限性发展成严重的片面性,使事物走向反面。所以,在具体的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学习各教学法流派的长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

二、研究外语教学法应与研究学习者策略并重

语言学理论一直是外语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源泉。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充分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探讨教学法的同时,注重研究学习者策略。因为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只为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本世纪初以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还在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外语学习主体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主要看重的是这一能力的先天性,忽视了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在后天语言环境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实际上应该始终把外语学习主体的研究摆在重要的位置,研究其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特征对外语学习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新的信息的接受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选择:选择环境中感兴趣的特定信息,将此贮入大脑(短时记忆),2、习得:学习者积极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为长期的记忆。3、建构:学习者努力在贮存于短时记忆诸种信息中建立起一种联系,此时大脑长时期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可以被用来帮助理解和巩固新获得的信息,并提供组织新信息的框架;4、综合:学习者在长期记忆中寻找信息,将此转化为短时记忆。选择和习得决定学习的数量,而建构和综合决定学习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新信息的摄入和组织。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显然要对新知识的吸收产生影响,因而产生一系列的重组。学习者选择、习得、建构和综合新的语言知识实际上就是一个运用认知学习策略的过程。

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对我们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原则的确定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语言是形式系统,是交际工具,因此,制定外语教学大纲应贯彻系统原则、交际原则。同时,考虑到语言学习中的情感、认知和文化因素,我们还必须坚持情感原则、认知原则和文化原则。另外,外语教材的编写、练习材料的设计也应注意学习者的记忆特点,注意课文和练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外语学习者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一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一是"鱼",二是"渔",外语教学过程中,"渔"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在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处在一个引进和借鉴的阶段,缺乏自己的外语教学理沦体系。传统的方法-翻译法和后来流行一时的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情景法和直接法等实际上把学习者作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刺激而做出反应的语言习惯的承受者,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教学乏味,极少关注学习者的不同社会背景和个人认知特点。结果,大部分学习者视外语学习如苦役,事倍功半.造成极大的浪费。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还是有不少学者成功地掌握了一门或多门外语。这就说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除了研究教学法以外,还要研究学习者策略。

对于我们外语教师来说,学习语言学知识十分必要,尽管一开始可能会怀疑这种知识对外语教学是否有用.但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用语言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方可对语言教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得心应手从事外语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首先要学习普通语言学知识,然后学一点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话语分析、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等理论知识,以此来研究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刻领会外语教学的原则、大纲、教材,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吸取各家所长,创造出自己独到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著;《语言学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2]戚雨村等编:《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

[3]李观仪主编:《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章兼中主编:《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5]城炜栋(《对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理论,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几.点看法》,《外语界》1991年第3期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外语 教学改革 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6-03

专业外语是当前高校大部分非外语专业开设的区别于基础外语的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生修完基础外语和部分专业课程的高年级阶段。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用外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利用网络和专业外语刊物等信息渠道获取国外本专业知识发展的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和出国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外语教学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表现在:第一,教材建设初步起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等均出版了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外语教材;第二,教学研究论文开始涉及专业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关系、专业外语的教学方法、专业外语教学的创新、专业外语教材创新等;第三,专业外语教学完善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外语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共识的反应;第四,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深化了受教育者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和沟通,也训练了受教育者获取外语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参与社会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具有必然性,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专业外语建设也应该持续变革。

一、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持续变革

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专业外语教学对于完善专业、提升学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随着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专业外语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外语人才

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变革的运动,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知识经济需要更为广泛的文化和技术国际交流,而国际交流和国内科技创新都需要依靠专业人才专业外语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专业外语人才缺乏,在经济全球化形势及开放战略背景下的我国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更多掌握熟练专业外语技术的专业人才。

(二)大学生基础外语素质提升要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外语教学

外语已经成为高校的必修课,作为检验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大学外语等级通过率近年屡创新高,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2009年6月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是96.62%,六级通过率是85.68%。[1]近年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四、六级考试,较多大学生考取了各种英语等级证书。因此,单纯以证书通过率为标准来看,大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提高了。此外,专业外语的设置目的除了专业课目的之外,还有个重要目的,即保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不断线。笔者所在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外语的设置就遵循了这一原则。而且,现在的英语学习正在逐步改变“哑巴英语”的状况,学校、教师和学生更注重能听能说的“素质英语”能力学习。大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专业外语教学的模式、教师的综合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显然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的自身特征。

(三)专业外语教学要求在英语和专业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性

专业外语本质上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只不过这种专业素养需要凭借外语技能工具,使其能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发展情况并能利用外文资料。但当前部分专业外语教学不仅沿袭了基础外语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而且在所选材料上也与基础外语相差不大,即使引入了一定的专业文献,也多是从报纸上摘录的大众化的所谓专业文章。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公共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专业特性,目的是培养管理人才,并且是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人才。因此,其专业外语应该突出“专业”两字,而不能仅仅是基础英语的升级版。目前的情况是专业外语教学的专业性问题并不突出,部分教材摘录的文章陈旧过时,甚至与一般的英语文章雷同,这不利于受教育者专业素养的习得。因此,专业外语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持续改革。

二、当前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存在模糊认识

专业外语的课程定位应该是专业课程。但这一认识因为与外语挂钩以及长期的基础外语教学方式而变得模糊起来。有观点认为,专业外语只是基础英语的简单升级,目的也是为了保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英语不断线。这种观点存在偏颇。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课程仍然由外语学院系教师来担任,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依然是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有观点认为,该课程就是专业课,因此,课程学习只要学习专业知识即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又会忽略适当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设置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词组及惯用法等比较陌生的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在接触有关专业的英语资料时不至于感到陌生。[2]

(二)教材编写存在重视不足

当前专业外语教材数量偏少且体系雷同,此外,还有部分学校使用自制教材。以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外语教材为例,目前只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英语》三本教材,三本教材均是围绕某个主题截取新闻报纸的文章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报告片段。从教材文章的安排来看,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文章编辑逻辑,且教材文献的收录更多偏重于一般管理即“管理”上,没有突出公共管理的“公共”特性。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课程则采用自编教材或外文原版的专业教材,自编教材主要来源于任课教师的选择,主观选择性大;外文原版教材内容偏多,且很多内容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雷同,所以更侧重于翻译练习。因此,专业外语的教材数量偏少,且缺乏配套的词汇、短语表和视听、模拟辅导资料。

(三)专业外语教师储备缺乏

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水平、合理而宽泛的知识结构、较为广泛的社会阅历、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3] 当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来源有两个方向:一是来源于外语院系,一是来源于专业院系。这些年轻教师一般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这是优势;但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大学生普遍提升的英语水平,在对话和交流方面有时候会力不从心,这是劣势。此外,较多专业没有后备教师,甚至有的专业缺乏专业外语教师,这使得专业外语教师与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专业外语教师的素质成为专业外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教学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专业外语与基础外语的重要不同在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部分专业外语教学仍然沿袭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学习新的单词词组、然后学习课文、最后进行练习。这种局限在词汇、课文解读以及简单翻译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不能使学生理解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区别。同时,部分专业外语的教学未能充分地利用现代视频播放、互联网、专业期刊和网络作业等资源和手段。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手段会使学习者精力不集中,造成课堂焦虑。

(五)课程考核机制有待健全

基础外语考核已经改变了原来只重视词汇、阅读和写作的考核方式,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当前的基础外语考核更为注重包括听说在内的交际能力的全面检测。但部分专业外语的考核反而停留在了一张只注重词汇和翻译等能力的试卷上,并且由于专业外语课程纳入专业考核,这张试卷还降低了难度。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课程考核为例,近年来课程考核虽然进行过专业听力测试和专业口语测试、平时个人考核和分组测试考核等考试改革,但仍不完善。

三、当前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突破

专业外语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有效改革对实现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性、国际性人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专业外语改革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明确课程的目的和特征

专业外语是指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掌握国外相关专业的第一手资料而学的英语。[4]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要取得适应时展需要的效果,就需要明确课程自身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外语词汇、表达,查找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追踪本专业国际学术资讯和动态的能力,能用外语就本专业知识进行初步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象的说法是:外语人才专业化,专业人才外语化。所以专业外语既有英语化特征又有专业化特征,是“用英语深化专业知识”与“通过专业学习英语”。只有明确了课程目的和特征,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明确,学生才能认识到,专业英语是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专业外语不仅是外语,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外语交际能力的综合。[5]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为例,其开设正是为了满足我国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重视高质量教材的编写

在自编教材、选用外文书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英语现状,结合专业特点,提倡编写适合学科特征的专业外语教材。在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遴选出权威、统一的标准教材。教材建设应该是体系建设,包括辅助材料和资料,还应该利用好现代的视听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主要的三本优秀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英语》各有特点,有的每篇文章附有翻译,有的附有大量练习。如果集合三本教材的优点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外语教材的编写,再辅以与国外公共管理的学术网站介绍和外语情景模拟练习,则教材建设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拓宽专业外语师资渠道

经济全球化使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培养专业型的外语人才成为专业外语教学突破的方向。专业外语师资渠道可以多元化解决:一是培养年轻教师,二是引入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任教师。特别是在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任我国对外部门的官员兼任辅导教师,或从国外直接引进留学人才,或者直接聘任具有本专业学位、年富力强的国外访问学者或研究人员。在增加教师来源渠道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教师质量,利用各种机会对专业外语教师进行培训。当前部分高校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进行语言培训已经成为常态,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需求,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外访问机会和国内交流机会。

(四)改进专业外语教学方法

第一,专业外语的特性要求其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每一环节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与一般专业课不同,如果没有预习,专业外语教学效果会黯然失色;课后拓展可采取聆听外籍专家讲座、查找外文资料、举办模拟活动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第二,在基础外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基础上,注重“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找和运用、做主题报告等任务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收益。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通过互联网资源下载新闻视听资料,通过班级聊天室、在线讨论组形成全浸式学习环境。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在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查找国外政府改革最新情况的任务,激励学生去了解国外公共管理前沿情况。笔者在任教过程中,也注意激励学生做公共管理主题的报告,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技能。

(五)变革专业外语考核方式

大学考试改革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专业外语考核改革更是体现了这一使命。大学里常见的一张试卷式的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专业外语考核,专业外语考核可以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在有条件的课程组,也可以采用模拟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拟讲授主题鼓励学生查找与主题相关的国外学术论文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个人或分组做报告。当前,有的学校将专业外语教学和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并利用外文期刊阅览室的资料为其服务,这也是考核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宁波诺丁汉大学就业中心[OL].http:///cn/careers/latestnews/detailednews/unncrankedtopinzhejiangprovinceforcetband46.aspx.

[2] 王锋,董小瑞.论基础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衔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5.

[3] 刘再起,王仰正.对新世纪大学专业外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1,(3):43.

[4] 王锋,董小瑞.论基础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衔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5.

[5] 薛海涛,王波.专业外语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58.

基础外语教学范文第10篇

1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1体验式外语教学概述

考尔博是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体验式外语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包括听讲、阅读、实践以及研究等,这些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完成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将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两类,即右脑式学习和左脑式学习。右脑式学习就是与体验式外语教学相符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获得学习的知识点,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去参与、实践和体会,这样可以更好地消化学到的知识;而左脑式学习则是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思维,这种教学思维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一致,主要强调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无法进行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要素包括参与、愉悦、共鸣、环境[1],要想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就必须具备这四要素。

1.2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体验阶段、思考阶段、抽象阶段和实验阶段。这四个阶段贯穿于体验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一不可。体验阶段是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需要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和接触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和感悟。思考阶段是学习者通过体验之后进行思考,对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抽象阶段是学习者将自己的初步经验经过加工上升到概念阶段。实验阶段是指学习者离开体验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中,将在体验环境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进行深化和掌握。

1.3克拉申教学理论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教学因素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克拉申将情感分为动力、焦虑和自信三种类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自信以及过度焦虑会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反之,如果动机明确、自信满满会直接提高语言习得。所以根据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教师主要教学任务是将学生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从各方面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不但可以减少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恐惧和焦虑,而且也能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课堂。

2体验式外语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1创造学习环境

创造体验式外语教学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作为体验式外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工作。从各方面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主要是全方面创造出有助于学习者产生内心体验的外语学习环境,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这要求学习者自身语言学习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即时性、真实性、文化共通性。即时性就是学习对象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展开交流和互动,简单来讲,就是学习者对于某个对象要素所做出的反应,学习对象应给予相应的反馈,学习者可以根据所得到的反馈,获取到相应的语言活动。所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学组织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针对性地为学习者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充分运用好学校教育资源,为学习者设计出更多学习情境互动模式[2]。所谓语言学习真实环境,并不是要求实践者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展开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保证人物、气氛、语言三者有效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实践者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在外语语境中具备连接学习者文化语境所需要的要素,称为文化共通性。在外语教师将话题创设成对应的教学语境中,所创造的话题不但要反映出目标语言内涵的文化,而且也要反映出学习者在母语文化要素中所产生的关系。例如在外语教材中,设计与外国体育名人相关的故事,这样直接提供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任务,所以应该尽量包括与学习者母语文化相关的名人故事。

2.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式外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参与机会。其中参与学习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形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直接获取到相应的愉悦体验。在教学任务设计中,教学组织者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自身的主体地位,学习时学习者才能将自身全部精力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并且产生相应的体验效果,但是要明确的是,这种活动并不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某些学习信息,而是教学组织者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学习目的,学习者可以体验到自身的学习效果。在外语教学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充分调动起学习者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在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3促使学生获取学习愉悦

对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活动来讲,主要是追求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与学生获取到愉悦紧密结合,这样既能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学习乐趣,也能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意识到实现自身学习价值所带来的愉悦性。另外教学设计者要敢于将学习挑战转变成学习兴趣,克服在设计教学任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唯有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者才会勇于面对一系列挑战,这样才能为主客体之间产生共鸣,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2.4提高学习者学习动力

在语言学习理想环境创造的基础层次上,体验式外语教学能够促使学习参与者获取到愉悦轻松的学习体验,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唯有学习者不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才能积极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时也能为进入到共鸣和融合状态中提供更多的条件。这里所讲的共鸣状态可为学习者成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习者达到自身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帮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3体验式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唯有主动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3]。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学习才能获取到愉悦感,愉悦学习可以促使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产生共鸣,这也是体验的最佳境界。在传统外语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提供这些环境要素,所以不能保证学习人员可以达到体验式外语学习所要求的境界。简单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不但全面分析了语言条件和语言特点,而且在实践形式上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外语的同时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快乐。外语教学既是一个理论教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教学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外语教学理论层次上研究和分析,重视建立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实践原则和基本框架理论体系,但是不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还是从实践层面上分析,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唯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使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改革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仅仅是其基础工作,虽然是基础工作,但是却非常重要,是管理、开发外语教学资源,评估外语教学工作,促使外语教师发展等的理论基础。

4结语

体验式外语教学转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在体验中不断观察和认知,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具体应用仍然在探索阶段,具体的改革举措仍然需要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体验式外语教学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7(1):68-76,111.

[2]余渭深,韩萍.《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J].中国外语,2009,6(6):69-76,87.

[3]李威.体验式英语学习环境的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7-150.

上一篇:证券市场投资范文 下一篇:可靠性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