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9 18:16:52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升

一、引言

适应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容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朝着“四化”——职业教育系统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信息化与资源共享,培养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意识、教学方法技巧和职教能力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与社会发展各方面进行了融合,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影响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国内研究信息化教学方面理论较多,但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比较少。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研究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和发展优势,关系到民办高职院校最终能否生存或生存更好的问题等等。因此,研究探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理论价值,也将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现实价值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培养和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满足社会所需求的劳动者和创新者,而作为主要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职教能力更需要随之大步提升,因此,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新的现实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曾在2002年3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其宗旨就在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精神指出,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来实现并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3.实践价值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荀子在《劝学篇》中写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代圣贤们就实践懂得借助工具促其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要有与之配套的高性能高应用的一定先进性的现代教学技术装备和设施。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深度融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潜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经过调查和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巧妙运用技巧和适当的方法,再加入教师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教力,往往教学效果、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就很高。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保证学生在就业或创新创业岗位上获得更多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来支持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与内涵

厘清信息化教学能力前,先弄清信息化教学,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传授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等教与学的互动、协作的行为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义与内涵的逻辑基础。信息化教学能力国内还没有严格上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定义与内涵。刘喆、尹睿(2014)认为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赋予教师教学能力的新的内涵。张筱兰、郭绍青(2012)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实质就是教师对所掌握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运用水平。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科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等能力。武马群(2014)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驾驭这一过程并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能力,二是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涉及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的运用、技术与装备的掌握、课堂教学与管理、教师自身学习能力与专业发展。王卫军(2009)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发展能力中的核心能力。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可以描述为以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为支撑,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与其进一步融合,以传授知识、解疑知识、探寻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知识等表现形式,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为目标的教师自身发展的教学能力,这个能力是教师职教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动态能力过程。

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1.课题研究设计本课题研究主要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区域内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含专科、本科),针对在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相结合的方法,共30个题目,由教师基本信息、职业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实践(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建议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问卷发出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无效问卷10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2.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内在表现力。所以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职教能力,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重心。依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广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意识比较强烈,95%的教师认为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85%的教师经常使用或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能以积极的心态与行动付诸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但与此同时,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好信息技术”的问题时,63.5%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技术水平与能力”。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极为强烈,但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讲师职称的教师一般每周平均授课12学时以上)、科研压力较大(教研课题、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社会服务)等原因,造成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明显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比较少,同时也反应出教学质量不高的困惑。(2)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在调查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卷中就教师而言如何看待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68.5%的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75%的教师选择“信息化教学是教师的电子版教学内容或PPT”。年轻的教师(30岁以下)或职称为助教或无职称的教师,教师们在访谈过程中反应出对信息化教学的角色与定位说的较为模糊,表达不够清晰与准确。(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和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素养能力模块,调查中发现,85%的教师在问卷中问题“教师是否需要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中选择了“非常需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问卷中68%的教师在问题“信息化课堂教学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对教师教学面临着的挑战”中选择了“比较大”。在问卷中84.6%教师对问题“你认为信息化教学是综合教学素质的其中一种表现吗?”选择“是”,反应出教师们对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技能与素养的认可。教师们在访谈中普遍反应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或接受信息化继续教育比较少,常落后于社会上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普遍期盼进一步加强培训和自我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以便于在教学中得以应用。(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调查中95%以上的教师在问卷上或口头上期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表示需要跟上信息发展步伐,及时补充相应的科技知识、掌握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或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培养教师与学生潜移默化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广州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上有一定的感知,但一时转变与引领还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受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受教学备课时间与科研压力的影响,往往不得不放弃研究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或方法的运用,形成了在民办高职院校转变与引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潮流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难度。2.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弱,对各类设备的软硬件操作应用还不能得心应手由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及受专业知识技能的影响,教师们对新软硬件的操作应用还处于不熟练或未知阶段,如:MOOC的制作操作、新兴媒体软件及APP应用、移动设备及无线设备的操作与应用等等。3.受学校提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与设施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受资金、生源、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及时提供或过时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与设施,造成教师上课时受到相应制约,教师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易造成得过且过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4.教师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知识、技能与素养很难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因教师授课量大,再加上教研科研工作与职称晋升等压力,造成教师们平时受信息化教育培训与学习机会少,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对外界信息化发展应用出现滞后的现象。影响到教师对信息化知识了解、应用技能提高和信息化综合素养的提升。5.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如何评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所调查的广州地区各民办高职院校(专科、本科)中教师们普遍反应是“没有相应的能力评价标准与机制”,对于评价课堂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出发,笔者提出如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1.意识与观念的转变与引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较大变化,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并积极进行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培养师生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2.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设施的建设与更新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应该从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所需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装备设施,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让教师有设备可用,有设施可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3.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校积极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让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学,带动教学改革,培养和促进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相应知识、技能等。如掌握相应设备软硬件操作的基本能力,鼓励和要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课教学设备、MOOC、电子白板等)组织实施教学;掌握一定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MOOC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合作式、探究式、问题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逐步掌握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构建场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模拟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MOOC、视频公开课等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等等。学校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技术环境同时,积极通过各类赛式、活动来引导和激发教师的热情,如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教案大赛、信息化课件制作大赛、网络公开课教学、MOOC课堂等等形式。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举的方针,引导教师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来。4.不断加强师资教育培训与实践,提高和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积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的信息化教学师资教育与培训,确实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不断创造教师终身学习氛围。如选派教师进修、请专家培训、观摩课、公开示范课、网络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校企合作实践、国际合作等等形式,以此来不断提高和优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5.形成良好的互动性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水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与体系,学校顶层设计,各部门合力协作,形成一套良好的含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的互动机制与体系,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让教师从被动方转为自觉主动方,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水平。6、教学方法、技巧的运用,教学反思与教师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教学素养的体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决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的使用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多个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叠加、处理和输出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能够创新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装备来改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还需不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与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七、结语

广州地区民办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均非常关注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经费、学生生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相对较为薄弱的地方,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需要各高校不断努力探索,任重道远,希望不久将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有大步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实现我们教育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哲.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07):61-64.

[2]武马群.首要问题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中国教育网络,2014(05):63-65.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103-109.

[4]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25-02

一、问题的提出

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7月,全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5.91亿,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和网络娱乐[1]。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人数的持续增长,我国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逐渐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为了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其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强调的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包括对信息化技术及相关资源的使用与处理。我国学者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资料,概括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对学习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2]。

三、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伴随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信息意识的增强,独立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近几年,伴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独立学院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并已成为独立学院的新生力量。但是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提高。其一,很多青年教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观念模糊,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学中对于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简单应用、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其二,他们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信息化水平,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能力的有机结合,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等方面的认识不够[3]。很多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此外,很多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资源和PPT的使用还处于浅层水平,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法使用不恰当,从而使得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不显著。

四、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我院是新兴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主力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学院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我院主要从政策制度、学校组织以及个人发展三个层面探索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政策制度方面: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我院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与青年教师情况相符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一方面,学院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构建开放、灵活、适合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发展体系,引导青年教师掌握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快地适应和熟悉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4];另一方面,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保证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我院为青年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信息化环境保障。

2.学校组织层面: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直接的促进因素。我院通过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督导等方式,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重要平台。①成立名师工作室,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我院成立名师工作室,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青年教师通过向高职称的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了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②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提高教学水平,信息化教学方式并不是万能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一定规律,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要素选择性进行使用。我院已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并逐步制定信息化教学大赛方案,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等,营造良好的信息化使用环境,促进教师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③教学督导,保障教学质量。我院于2012年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督导组专家本着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原则,在“督”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导”来培养青年教师,从而有效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发展[5]。

3.个人发展层面: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政策制度与学校组织是外因,个人的发展观念才是内因,只有青年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并不断努力,这种能力才会有更大的促进,否则,其他一切外部因素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①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当代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年教师作为学习者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动态化,加强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培养数字化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运用信息化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自身发展。②在职培训,青年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水平。③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反思,教师之间通过信息化交流与协作,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不仅可以集合教师的教学智慧,丰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而且可以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得到及时的解决。此外,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④以课题研究驱动学习,开展信息化教学课题研究,让教师带着课题任务去学习,可以驱动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为信息化教学服务。

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独立学院应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给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应从政策制度、学校组织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全力支持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2013/cnnic32/

[2]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3]黄玲芳,苏叶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2011,(2).

[4]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5]于晓红.财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基金项目:该课题是2013年度金华社科联课题“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Y144)的研究成果。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师 信息化 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已是各领域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②信息化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本质在于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质量。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不仅跟设备有关,而是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

1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因素

1.1 设备与教学资料

信息化教学的进行需要有硬件与软件资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第一个必要因素,是硬件资源,也就是要有设备的支持。教师教学理念的实现,会受到技术设备支持程度的影响。软件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好的教学资料对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也非常重要。在资料的选择上,有的教师重视学生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有的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应用,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有的强调丰富的多媒体互动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将有用的信息融入教学资料的初衷却是如出一辙。

1.2 政策支持

除了软硬件的支持外,成功地实施信息化教学,也与许多政策上的支持有关。学校除提供优良的设备外,还应提供财务支持、技能训练、课堂协助、课后咨询等支持,藉由这些有效的支持,有助于教师学习如何开展信息化的教学。行政体系搭配相关政策的推动,会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意愿,降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难度。

1.3 同事支持

同事支持对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虽然不是必要的条件,但若有同事的充分帮助,对教师来说,不论是制作教学资料或是分享经验等,都会有很大的好处。相反,若有同事不支持甚至是反对,会对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1.4 技术人员支持

一般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需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员从旁协助,以降低使用障碍。若有专职人员提供技术保障,包括设备维修与技术咨询等支持,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2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因素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因素包括教师个人意愿、对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教学信念、专业发展等。

2.1 个人意愿

许多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缺乏学校政策规划、资金和同事支持的状况下,依然努力不懈,就是因为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意愿。当教师有意愿改变现状时,无论是自愿或是被迫的,皆会让教师易于接受信息技术。如果教师认为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就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正向的态度,便会提高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个人意愿。

2.2 对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

对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攸关教师面对信息技术时的自信,教师若认为信息技术是可掌控的、或可运用信息技术来做任何他想完成的事情时,教师会比较愿意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具备自信心的教师,会因为成功的信息技术融入经验而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

2.3 教学信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也会受限于教师的教学信念。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状况可分为三类:课外补充、课程支持、发展新课程的工具。视为课外补充者,不认为计算机可以提供主要课程内容,对其教学活动的影响度相当低。视为支持者,认为信息技术能让课程内容更丰富,但若没有信息技术辅助,课程还是可以继续。视信息技术为发展新课程的工具者,课程中若缺乏信息技术,便会使得学习不完整,在此层次上信息技术已深深影响教学内容与质量。

2.4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创新需要独特的专业发展需求。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维持创新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从传统的研讨会到非传统的专业学习机会如:专业进修、校本培训、自学等。教师从这些专业发展途径中获得足够的能力时,不仅帮助教师找到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效,还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巩固了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自信心。

3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议

3.1 对学校的建议

(1)“硬件”支持。学校应该尽量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软硬件条件支持,良好的硬件环境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另一方面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时的教学资源,需要利用硬件、网络环境来开发或共享。(2)“软件”保障。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教师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软件”保障。首先: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其次,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再次,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为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帮助。

3.2 对教师的建议

(1)转变观念。信息技术对教学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的价值观与信念,会影响教师是否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成效,是教师考虑是否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2)提高自身素质。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具备更高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该掌握各种先进的理论及相关技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其次,提高操作技术设备的能力,这些设备是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的基础。再次,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3)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教师自己开发信息化教学的资源,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美学等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支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互相分享、互相协作,减轻教师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负担,增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兴趣。

4 结语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3-04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3][4]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其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数字化鸿沟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抹平差距,实现教育平等,而是要求从实际出发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须立足既有条件,积极主动地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农村教师不能等待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再去发展能力,而是要通过自主的能力发展带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4]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5]王燕,李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J].科教导刊,2012(5):128-190.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着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环境的制约因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撑,如多媒体教室、录播系统、校园网的覆盖、教学软件的引进等。部分高校虽然在硬件上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但信息化软件资源(如电子图书、教学平台等)的引进、维护和利用还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这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主要的支撑条件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因素。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制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人为因素,这取决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三)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制约因素。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以传统的专家、领导、同行、学生等多方评价,评价中是否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制度。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教学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应配置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实际需要的信息化配套设施,如加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录播室、数字化实训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程的建设。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为信息化时代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二)政策机构的保障。制定相应的政策奖励措施,如将教师信息化水平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校内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奖励政策等。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领导力度。(三)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级别的培训项目,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评价的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类相关的优质培训项目,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及教育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包括对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培训以及对课程网站建设、微课制作、文字图像素材处理软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动画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一些基本的技术进行培训。(四)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开展。以各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为依托,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建设精品课程项目、教学资源库项目、网络课程项目、教学媒体资源素材项目等。鼓励教师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的整合,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信息化相关教学大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以获奖教师做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度。通过鼓励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开展云班课教学改革、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等,可以鼓励教师把信息化教育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五)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考查效果。加强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途径的座谈反馈,考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效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模式。

总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育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完善激励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究、转变考核方式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武马群.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3):1-4.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信息化校园建设对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产生了极大影响,信息化能力成为教学团队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进而对教师提出新的角色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与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者、学生完美人格的朔造者、教学的研究者[1]。教学团队把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作为提升团队现代化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2]。

目前,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师资教育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3],因此探索适合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的有效方法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 学科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并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的基础上,鼓励教师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每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熟悉各种常用教学媒体和设备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教师应把学科课程教学、教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整合,优势互补,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满足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乃至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的讲述者、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学生深化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最终达到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师一定要养成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每一次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下一次能够有所改善,增强与同行的广泛交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

2 组建教学团队教师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肩负着国家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着熟悉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引领课堂教学的方针,以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合作和研讨为载体,组建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合作联盟引导了教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合作多赢,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从理念上和实践中共同提升所有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能力和效率,教师获得了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保障。这样,通过教学团队这一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指导平台强化相同学科或不同学科老、中、青教师间的协同工作、交流、分享、反思,有利于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和快速提升,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

3 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网络信息时代,应该有效利用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学习平台。首先,让教师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师形成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其次,应着眼于准备、开发和申报与教师教学相关的精品视频共享课程群,让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精品共享课程群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课程教学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现状,使精品视频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课堂教学和精品视频共享教学资源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最后,要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问题讨论可以在网上即时进行,也可通过BBS、E-mail等非即时方式进行等。总之,要构建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实时与非实时的全方位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最佳的网络学习环境。

4 坚持知识学习,注重实践,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学工作实际应用能力相匹配

大学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力行者,领跑者,大学教师应把学到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等运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学会反思,要在反思中形成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经过教学反思后不仅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力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反思,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来促进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5 举办信息化技术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养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技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是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的重要保证。邀请信息化技术专业教师、学科专家举办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为主题,着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等培训,目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即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来创设高效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培训中应该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将技术与不同专业内容相结合,将技术与教学法相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能力的提升。

6 树立教学技术理念,自发研修培育教师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技术理念,不断地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自发研修是指教师针对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相关研究活动;自行通过相关网站学习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自发研修是培养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反思教育行为,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自学、研修。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的归类、提升和解决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的内化,都依赖教师个体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完成,这种模式自主性强,学习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自发研修模式下,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在教师的内在驱动下进行的学习。自发研修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使命感和迫切感,特别有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自发研修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模式。

7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帮助

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互联网为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为高校师生的学校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知识分享变得更加容易,互为师生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环境具有交互性、可控性、开放性、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同步或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征,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扩展学习空间、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增强媒体传递。大学教师需要快速面对这种挑战,适应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改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要。

8 学校高度重视和个人意愿将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氛围,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造条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业绩考评不能过多看重科研成果,而不重视教学质量。其次,积极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氛围,让教师教学工作中处处不离开现代信息技术。

许多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缺乏学校政策、资金支持的状况下,依然努力不懈,就是因为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意愿。当教师有意愿改变现状时,就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正向的态度,易于接受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9 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单元包的设计,相信教师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学生了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尤其是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适应未来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必须要在学习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必须走:案例学习――反思――亲身实践 + 同伴互助的道路。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讲授与探究、课程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作为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峰.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内涵、现状及提升[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25-29.

[2]马艳波. 论高等院校在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育[J].高等教育, 2013, 11: 179-181.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7篇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研究者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的样本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付丽萍,2009)(樊文芳,2010)(赵兵川,2012),具体如下。第一,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总体来看,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着积极的认识,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的构建上,硬件配备不够完善,学校领导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引导作用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没有得到肯定与支持。第二,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方面。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会利用网络检索教学课件,但在二次加工以及设计、开发软件的应用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对课件的使用停留在演示层面,不能与课程进行良好的整合。第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方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使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涌入到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普遍较低,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更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薄弱环节。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研究者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前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而言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因素。宏观因素是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加紧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我国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然而在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中观因素是指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支持作用。刘瑞儒在分析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时,指出各校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教师信息技能教育培训长远规划,其中,他重点提到了学校领导观念的滞后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1]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的举措,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外在动力,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微观因素是指教师本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学历、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等方面。教师的学历偏低、知识有限以及年龄较大等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策略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专门研究领域。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在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四阶段说”。郭炯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经过四个阶段:迷茫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创新阶段;[2]王卫军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发展出发,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包括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智慧创造期。[3]另一种是“六阶段说”。郭绍青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性的过程,包括六个阶段: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创新阶段。[4]虽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研究有不同的说法,但总体来看都是在描述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简单应用到复杂整合,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历程。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提升策略方面更是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概括而言,主要从宏观策略、中观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宏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状况。付丽萍、张军征从绩效技术的角度考虑,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与应试的关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5]中观策略是指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的支持。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的学者针对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刘瑞儒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尽量把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结合起来,实行全员培训,尤其要重视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也有的学者认为改变当前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黄纯国提出可以利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问题及建议

从2000年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和提升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虽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上,涉及的相关文献较少,在能力结构的研究上,达成的共识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由若干个“子能力”构成,这些“子能力”的得出,多是在文献中进行提取来的,缺少实践性验证的过程,而以后的研究都是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建议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以及其能力结构进行专门的研究,为以后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二)现状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薄弱环节,在影响因素上,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时,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上的落后,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所以,多数的研究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样本的;但我们知道国家提倡的是城乡均衡发展,所以,建议将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差异纳入到研究中,利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方法,实现城乡间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发展。

(三)发展与提高策略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在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时,研究者从宏观和中观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第一,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学校领导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在信息技术培训中,要重视对学校领导的培训。然而,查阅我国关于学校领导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领导力作用的文章,发现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实践研究很少。中小学校领导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中起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在动力,因此,建议对中小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里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提高中小学校领导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领导力作用。第二,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现有的培训都是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在教师学科间的差异性方面比较欠缺考虑,教师培训后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中,不能与学科进行良好的整合,所以,建议将学科间的差异性考虑到教师培训中。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变革趋向;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文君(1979—),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E-mail:。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信息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能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不会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世界各国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质环节。

一、变革的诉求

1. 变革的脉络——形成能力标准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国都加强了教师相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及培养力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各国为此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国家能力标准。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1996年初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中,就提出未来的教师要具备将技术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技能。199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了针对职前教师教学中运用技术的大型资助项目——“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简称PT3)。在1993 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就已经制定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NETS.T),到目前的2008年的版本,历经四次修订,反映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时展要求。1993年ISTE第一版提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13项能力指标,1997年的NETS.T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扩充为3大能力、18项指标,2000年ISTE提出的NETS.T又发展为6大能力、23项指标,2008年新版的NETS.T,包括5大能力、20项指标。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与国家层面推行实施的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是分不开的。1997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一期规划(The first 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简称MP1)(1997—2002);2002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简称MP2)(2003—2008);2008年,推出了教育信息化三期规划(简称MP3)(2009—2014)。MP1是新加坡政府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将信息技术结合到教育中去的规划,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使用。MP2则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采取了通盘考虑、整体化的解决方案,更加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新的教学体系,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的有力手段,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途径等。MP3通盘考虑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应用,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00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该标准由思科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共同开发完成,并面向10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主要确定了教师教学中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技能,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决策和相关课程设置提供帮助。该标准框架以人类能力发展教育改革的三种办法为基础(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与教育体制的六个组成部分相结合(政策、课程和评估、教学法、信息和传播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职业发展),三种办法和六个组成部分交叉组合成了一个矩阵,从而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CST)项目的框架。

2. 变革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世界各主要国家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项目中,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分析见表1。

世界各国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面,基本都指向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为目标,如美国《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的第一大能力维度要求是“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具体指标则是“促进、支持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发现,并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的工具和资源探究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生使用协作性的工具来思考,以揭示和澄清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思考、规划以及创造性的过程”,“树立同学生、同事以及其他人在面对面或虚拟环境的学习中协同建构知识的榜样”;新加坡的MP项目中,MP1侧重IT技能、MP2侧重IT有效课堂教学应用、MP3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有关知识创造层次在教学法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教师的作用是公开模拟各种学习进程,构筑各种情形让学生应用这些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

二、变革的视角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传统社会中的教师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权威维系的重要功能。传统社会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教育信息来源,因此,教师教学能力也彰显了教师的权威。通过与传统教师教学能力比较,可以看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的转变,见表2。

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来源已明显多元化,传统教师的教学能力已被互联网解构,传统教师教学能力受到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既不能对信息技术清高保守,也不能对信息技术不加批判地接受、盲目崇拜。信息技术是无法替代教师工作的,而是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由“单一性能力作用”向“多元化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学信息的来源相对单一,教学能力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信息化社会中,教学信息的来源已多元化,形成了能力作用的多元化格局,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格局变化,向多元化教学信息来源中的核心作用挑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地位的维系,信息化社会中“程门”更需“立雪”。

2. 由“个体性能力作用”向“群体性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仅仅是在本班级、本学校教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可以是本学校教师,也可以他班级、他学校,甚至可以是完全陌生、并未谋面的网络任何一个角落的教师。

3. 由学校教学中形成能力向社区、网络扩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将从学校蔓延到社区,扩散到网络虚拟空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用完全可以在网络在线中形成。

4. 由“直接性能力发挥”向“间接性能力作用”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挥是直接的、封闭的、面对面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作用,也可以完全是间接的、开放的、在线的作用。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教学能力可以很好地实现学习资源的公平共享,体现了教育的机会均等。

5. 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转变。传统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既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于不同学生的不同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变化。

三、变革的趋向

1. 项目行动的国家化支持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既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更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成立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专门机构,并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

早在1996年,美国联邦教育部了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面向技术素养的挑战》,要求“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支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要让10万名教师培训考试后获得国家资格证书,使教师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任务的新要求。全美家长和教师协会、教师联合会等机构努力保证全美教师能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轻松地使用计算机;使50万以上的教师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总统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应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并建议每年将教育信息化投资中的30%(约40亿美元)用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英国政府投巨资实施ICT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署是专门针对教师的机构,新机会(NOF)基金是专门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自1999年以来,英国政府通过NOF投巨资开展教师培训。用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资金,仅在当初1998年,就投入1.01亿英镑,1999年投入1.05亿英镑,2000年投入2.3亿英镑。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等机构同时制定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提供统一评价标准。

2. 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导向

世界各国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强化教学实践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为导向,从职前教师培养到职后教师培训,实现从IT技能到IT整体能力提升的一体化,从IT技术到方法的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如韩国职前教师的ICT素养主要是对预备教师(或称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完成的,培训主要偏重于ICT技术方面,培训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和ICT教学应用的必备技能等,在职教师的ICT素养教育主要是教师的职务进修,培训主要偏重于ICT方法方面,培训利用ICT有效开展教学的相关实践技能等。英国教师培训实现了从技术向教学法的转变,从注重工具向资源的转变。美国的PT3项目对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参与式培养,同时强化了未来教师在中小学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也重视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培训从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接合。

3. 培训参与的多元化合作

培训对象多元化。如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对相关教师基本都开展全员培训,但培训对象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负责人员等。如美国PT3项目在培训未来教师时,同时也有大学教师和中小学的学科教师参与;英国教师的ICT培训面向的是所有新教师、全体在职教师和学校领导;韩国教师的ICT素养项目培训的对象不仅有在职教师,还包括校长和副校长、专业教师、ICT专家、优秀教师等;新加坡MP3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全体学科教师、校长、副校长、部主任、管理人员等。

培训参与人员多元化。参与教师培训人员的构成,有技术专家、大学教师、骨干教师等,也有中小学教师直接参与项目的培训。如美国PT3项目执行中的组成人员,都有具体明确的分工,从不同角度为培训提供支持。技术顾问负责教师培训人员的技术指导与支持,大学教师负责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科专家主要是某一学科领域富有经验的专家或优秀的一线教师,还有为保证培训顺利进行的相关管理人员等。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体系则由项目专家、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成。项目专家负责培训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担任主讲讲师开展学科教师培训。

培训参与机构多元化。培训参与机构,有负责教师培训的政府相关机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机构、综合大学、相关学术团体等,甚至还有企业参与,如英特尔R公司等。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合作、互动参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形成了培训机构合作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4. 培训需求的灵活性选择

就培训的形式而言,从培训的级别看,主要有部级、市(州/地区)级、校内级(校本培训)等。从培训的方式看,主要有面对面的培训、参与式培训、网络在线培训等。世界各国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形式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培训项目有统一目标,二是培训需求有自由选择,三是培训方式实现了面对面与网络在线培训有机结合。如英国的ICT培训,在职教师可根据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需要的相关培训机构培训,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信息技术培训需求。相应的培训机构也有自己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路径与培训方法,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如面对面的培训、网络在线培训或校本培训等。美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充分考虑了教师的不同个性、不同信息技术能力差别,以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平等性。

5. 能力评价的标准化推动

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考核评价体现出了重过程、重能力、重实践的特点,也都相继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考核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一般实施国家层面的考核或认证。如美国的PT3项目,有统一考核标准,以技能考核和应用考核为主。新加坡的MP项目,主要实施国家层面的技术认证。英国教师的ICT培训,也十分关注ICT的培训质量,并监督和考察培训效果。韩国的ICT素养培训,则把ICT能力作为教师聘用、选拔、晋升的依据条件。

[参考文献]

[1] 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70~74.

[4] 教育部.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陈俊珂,等.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 张寅.美国PT3计划及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8,(10):12~14.

[7] 李中国.美国PT3项目特点与借鉴[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2):76~78.

[8] 王晓平.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8,(8):30~33.

[9] 张舒予,等.英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B/OL].www.省略

[10] 李志涛,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二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战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47~50.

[11] 崔英玉,等.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37~41.

[12] 朴成日.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述评[J].信息技术教育,2006,(9):29~32.

[13] 胡根林.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之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6,(6):92~96.

[14] 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70~71.

[15] Third Master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Masterplan III)[DB/OL].www.moe.gov.sg.

[16]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www.省略.uk.

[17] TPCK -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DB/OL].www.省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3-01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纲要》还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这必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给高职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关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质环节。[1]

二、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现状

1、学校层面。高职院校重视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这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不到位,就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所需的基本条件,比如多媒体教室,机房,教学软件,无线校园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在信息化应用资源上,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不高、质量不太高。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奖励,缺少信息化规划,对老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出去学习的机会少,使得信息化技术的传播慢,教师之间的交流切磋相对少。

2、教师层面。在数字化时代,少数老师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态度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为了迎合学校的要求或检查而开展信息化教学,并没有从意识上积极主动的去进行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上大部分老师处于学习摸索阶段,而且教师由于年龄、学历、接收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上也层次不齐;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太高,自身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同时缺乏相关培训和学习,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教师来自教学等方面任务繁重,自身学习时间较少。经过对我校教师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具备了信息技术基本能力,但不能进行较深层次的计算机操作,网络资源开发能力和网络与课程整合能力非常欠缺。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停留在“拿来主义” 层面,只能简单地进行修改拼凑,不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意识,不能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日常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节中,教师尚没有将运用信息技术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并自觉地落实在教学行动中。[2]

3、学生层面。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但几乎没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今学生有条件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用于学习。对学生观察可见,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社交、娱乐、网上购物、玩游戏等,搜索学习资料和在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上学习的活动较少,有很多学生仍然主要依赖教师。对于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 一部分学生课堂积极性还是有所提高,但有些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参与的很少。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三、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1.学院重视并支持。(1)学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优化信息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建设水平。加强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增加多媒体教室、机房、教学软件无线校园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等;要充分利用、并不断创新信息化应用资源,及时实现资源共享,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如开放式在线课程,数字化学习中心等;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别的学校合作,指导,研讨,互通资源。

(2)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应形式多样,持续长久,要着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等培训。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思想观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在培训中更应该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将技术与不同专业内容相结合,将技术与教学法相融合。

(3)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并实施奖励机制。教育部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10年举办了首届比赛,而后,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加该大赛,对未参赛的老师也起了很好带动作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展示了各校信息化教学成果,使各校之间分享和交流了信息化教学的经验,促进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还提升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自身也应定期组织教学比赛:微课比赛、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等,以及教学专项奖评选,形成关注教学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要组织获奖个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示范课并加大奖励。

2.教师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师,应坚持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技术,熟练应用,也要学习教学理念,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深层内涵,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总结、反思。除了制作课件,自主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树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意识,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日常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将运用信息技术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并落实在教学行动中。

3、学生学会信息化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恰当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工具,进行有效率的学习,老师要制止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鼓励并监督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发他们主观能动性,教会他们借助自主学习平台和数字校园信息化学习,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君, 王卫军. 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教学信息化;教师素质;信息素养;终身学习

一、教学信息化对现代教育的变革作用

(一)教学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一次变革

教学信息化是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知识化而产生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一次深刻的变革。教学信息化正在迅速改变着现有的教学模式,采用视、听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对信息和知识的吸收、加工及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及能力,均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信息化完全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得到了科学的组织和整合,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反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进一步的完善,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教学信息化促使教学关系发生转变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促使现代教学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汲取者和协作者,教学媒介由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求知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则由传统的课堂演绎分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为主的课堂多元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促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课堂内外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联系、沟通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远程的作业布置、收取、审阅、批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所学知识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钻研,教学信息化使教学关系以全新面貌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

二、教学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和挑战

(一)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传统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思想已经被“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所取代。现代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再是一位“灌输者”,而是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并实施有效激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组织、管理和监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协助者、学习伙伴和评价者,能够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在互联网和教育网等网络上搜集和处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还要求教师具有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对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的能力,要求这些信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确实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设计和开发能力

教师应具备利用多媒体和多元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能够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并设计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过程。教师还应当具有创新思想和能力,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深挖掘,及时将最新的信息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以此更新教学内容,带动学科教学的发展。教师利用信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当具备信息识别和筛选能力,能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识别、筛选、加工、处理和开发对提高教学效果确实有作用的有效信息,防止教学信息的重复冗余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

除了会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教学内容和信息进行设计、开发的能力外,面对教学信息化,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信息化下的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对课程整体框架设计能够同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够对信息化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能够对教学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各环节。教师还要对以往的教学研究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和研讨,从学习他人的经验中得到进步和提高,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学习的终身化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搜集学习信息,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和提高。作为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扩充现有的知识储备,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进行知识的横向学习和扩充。这不但是教学信息化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特色农产品范文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