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02:09:16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发现、研究、解决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评估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评估,要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推进教改深入,本着为国家多出人才、出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评估标准,保证评估的正确方向。

2、科学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评估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把握教学评估。

3、 客观性原则。通过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评价和评估小组评价给教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评估要参照《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标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教学评估标准》实事求是,评出相应的指标和等级。

三、评估准备工作

(一)成立评估小组

组 长:安咏梅

副组长:张 丽 王艳琦

成员:杨冬梅 王静 王雅君 张旭江 王岩 胡海玲 张金艳 姜银华

(二)学习《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标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教学评估标准》。

四、评估方法及程序

(一)教师教学评价

1、 教师自评

教师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进行自我等级评估。填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评估报告书》完成自评及总结。自评结果按10%的权重记入“教师教学评估”总分。

2、学生及家长评价

评价采用区统一制定的《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学生、家长评分表》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参与评价的学生及家长不少于班级学生总数的50%(大学科)20%(小学科)。发放评价表时采取本班教师回避的办法,达到评价的真实性。反馈的《评分表》统计结果后填入教师自评报告书中,并将打分表及时存档。评估结果各按10%的权重记入“教师教学评估”总分。

3、校评估组评价

评估小组成员根据评估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填入教师自评报告书中。评估结果按70%的权重记入“教师教学评估”总分。

4、综评结果认定

校评估组需对上述前4项评估得分按相应权重进行统计,认定每位教师的最终评估成绩,并确定相应等级。填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汇总表》,完成《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情况一览表》。

教师教学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具体分值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70分;一般----69~40分;较差---39分以下。

上述评价过程中产生的表格资料,必须存入教师学期或当年业绩考核档案,作为教师任用、专业发展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学校教学评估

1、学校自评

学校根据《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标准》自评,撰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汇报材料》(包括学校基本情况、评估过程概述、教师评估结果、学校教学自评综述、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填写《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学校教学评估报告书》。

2、区级终评

由区评估小组按照省评估标准统一组织评估。通过课堂观察、查阅资料、教师及学生访谈等形式,全面评估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等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后对学校做出综合评价。程序为:

第一、确定抽样评估教师。按《海港区义务教育阶段2010-2010学年度教师教学评估情况一览表》,随机抽取每校每学科2-3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信息、综合、校本、音乐、美术、体育。

第二、课堂观察。听被抽教师的常态课,学科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

第三、参加抽查教师的学科教研活动(每个学科一次),课后访谈、对话。

第四、查阅资料。

第五、学生个别访谈。

第六、评估反馈。

第七、结果呈报。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95- 02

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校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育质量。对国家而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社会而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全面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对高等学校自身而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加快学校建设、加速发展的需要。

一、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坚持直接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社会需求,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不断拓宽办学途径、改革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指导和推动成人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性原则

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体系的确立、层次或级别的划分等诸多方面兼顾考虑科学性。应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

(三)可行性原则

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应具有可比性、可接受性。便于操作,实现评估对象之间的可比性。在制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对象、建立指标体系、选用评估结果时,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可行性角度来组织教学评估工作。在教学评估实施过程中,尽量简化评估手续,做到简易可行。

(四)公开性原则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合理,评估过程实行三公开,即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公开、评估过程公开、评估结果公开。从评估方案的出台到评估过程的安排,评估人员的组成及评估通知的下发,都必须事先通知评估对象,做到公平竞争、质优取胜。评估考核的结果、数据以及评估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应如实反馈给被评者所在部门,充分显示评估活动的真正意图和目的。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评估的实质认识不清

目前对成人高教教学评估的研究尚不深入,未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估方法,评估模式单一,基本上套用高等教育全日制教学评估模式,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错误,出现部分被评者遮掩问题、应付评估检查,评估实施者走过场等现象。难以如实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全面质量和实际水平。

(二)评估体系缺乏整体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参数的复杂系统,教学质量是诸多因素运动的综台指标。目前的教学评估局限于点评式的终结性评估,系统性的形成性检测和评估力度相对薄弱,造成评估结果失真,难以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深层原因。

(三)评估实施过程不够规范

科学的教学评估除了以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和相对公正、权威且专业化水准较高的评估机构为依托外,还需要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和操作方法。当前的教学评估工作,存在重经验印象、轻科学测评的现象,评估者往往以对被评对象的直观印象给分,评估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甚至还会掺杂某些个人成见,导致以偏概全,影响教学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评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虽然成人高教教学评估已经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并辅以相应的政策保障。如教师教学评比结果与优秀教师评选、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学员学业成绩与学籍管理、优秀生评比等也建立相关联系等,教学评价及考核等次出现的基率上是抽象化的分数,缺乏定性分析和深入调研。教师难以明确自己强在哪里、弱在哪里、如何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评估工作任务化,使得成人教学评估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控和决策咨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成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方法

(一)成人高校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成人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第一步,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人高等院校分院系以书面的形式写出自我评估报告,明确办学宗旨和目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培养目标等。同时针对性的对学校师生及职工人数,教学及教学保障设备,教学方法、条件,考试及学生成绩评估等进行全面阐述。提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各专业的强项、弱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成人高校分解性自我评估均以评估专家组所制定的各项标准为指导,评估时作为基础数据递交评估小组,以此作为评估的自评信息来源。

(二)评估专家组实地评估

评估专家到接受评估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在评估年限内进行两次左右的全面检查,中问可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全面检查包括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情况及教学保障设施、图书馆的藏书及其他方面,形式可以是参观、座谈会、报告会等多样化考察渠道,对教学的评估辅之随机听取有代表性老师和代表性科目的听课和与在校学生或毕业生的座谈为主。通过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的灵活程度及对大纲的着重点情况以及课堂的气氛等多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专家评估组可以不定时、不定人数地对院校的某些专业及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评估检查,以求得全面、系统、重点的了解。每次检查以书面形式对评估的结果进行报告,与所检查的相应学校院系交换意见,就双发达成的意见提交评估委员会。

(三)学生参与性评述

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一部分由学生来体现,学生独立参与评估对全面、正确的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很多大学都是学生选择教师,教师没有被授课学生选中,只有自动退出教学岗位。评估委员会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学生评述表,通过学生参与性评述考核成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述表可以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可用划分评估等级的方法进行评定,包括评述所学专业、任课教师,评述所学课程,以学生角度对课堂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问题。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当前课程及针对具体问题的建议,可以从多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没有条件和内容的限制。学生完成评述表后交由评估委员会对数据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评估委员会最终以书面形式形成相关报告辅之对评审结果给与参考。

(四)教学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成人高校自我评估、评估专家组实地评估和学生参与性评述三个环节的考核,评估委员会召开由评估专家小组成员、教育机构、学校院系相关负责人员、学生代表等参加的联合会议。由评估专家小组对评估结果进行阐释,对学生评述表所反映的普遍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进行说明,指出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相关建议,最终与成人高等学校进行磋商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估的启示

(一)专家组和学生评分结合式评分

建议评估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评分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中占主体地位,确定二者权重时,学生的权重应高于专家组,具体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因某一方评分不客观影响评估结果,也能通过专家的引导,使教师的教学手法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个别课程区别对待

个别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对于此类课程无论是专家组评定还是学生打分都比较低。这种由课程性质决定,与教师的实际水平没有多大关系。往往教师在两门课程同样精深、同等敬业的情况下,参与教学评估,其结果确是理论性强、难度大的课程评出的成绩要低一些,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在成人高校教学评估中能给予适当的处理,避免教学评估受到客观条件影响而不公正。

(三)正确宣传,正面引导

实施评估之前,应该向教师宣传评估的目的、意义、评估依据。正确引导教师认识教学评估,理解评估依据,据此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水平,力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参与性评价进行相应宣传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评分公正,客观。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估打分,使教学评估识别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使评估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识别优劣,更是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加强专家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提高成人高校教学质量。

(四)建立本校专家组考核队伍

通过评估自身建立本校教师组成的考核队伍,对成人高校自身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规划和指导,在评的基础上从教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开展相应教学方法讲座,从自身出发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振国,李杰,曹菁,杨玲玲.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40-41.

[2] 卢向阳.高校开展内部教学评估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1):31-33.

[3] 马廷奇.高校教学评估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高教探索,2007,(6):51-53.

[4] 王映赤,李志宏.对推动教学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38-39.

[5] 李慧龙. 成人高等教育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J]前沿. 2007,(12):119-121.

[6] 蔡伟.教师课堂评价质量标准研究[J]教育科学,2007,23(5):43-47.

[7] 唐文 陈琪 季晓辉 朱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质量问题[J]教育评论,2007,(5):20-22.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经验与借鉴

90年代,为保证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开始向欧美国家取经,开始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监督模式——教育评估。

1.德国高等教育的评估模式

1.1宗旨和目标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大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围绕这一宗旨,德国高等教育评估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真实反映各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以方便国家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对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科机构等进行评估分析,为高校的管理层和院系领导做出决策、制定发展计划提供信息源。

(3)使高校找准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和竞争力,以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到特长。

(4)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加强领导层、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自治能力的提升和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完善。

(5)加强公众对高校的认识,增强家长和学生信任度

1.2评估机构

德国的评估组织不是由州政府或高校直接负责,而是由介于两者之间的评估中介组织来进行的。主要包括:

(1)全国性的半官方评估机构。该类机构主要是指独立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高校,但经费资助来自于政府和基金会的全国性质的教育咨询或协调机构。例如:德国科学议会、德国高等学校校长会议等。

(2)州政府授权的地区性评估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相继成立了地区性评估机构,主要负责对本地区大学进行评估。例如:北威州大学评估中心、下萨克森州大学评估中心等。

(3)各州文教部建立的各类学科委员会及评估小组。例如:1997年,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建立的科研委员会专门负责学科评估工作。①

(4)民间评估组织。1994年北德大学协会建立,它是由汉堡大学、基尔大学、不莱梅大学等六所会员大学自愿组成的地区性评估网络,主要负责对各会员大学的同类专业和课程进行评估。

(5)有国际影响力的纸质媒体,如德国著名周刊《明星》、《明镜》等,如《明星》在1999年开展的“大学测评”活动。

1.3评估内容

就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总体来看,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

(1)院系评估。主要包括:院系在整个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院系发展目标、院系管理情况、院系对外合作情况、院系教学内容、院系教师资格、院系学生考试管理、院系教授教学情况、院系设备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②

(2)学科评估。评估内容分为学科教学评估和组织机构评估二个方面。教学评估具体涉及学生学习年限、在校生、毕业生人数、课程数量及类别、图书馆及实验室装备情况等;组织机构评估内容具体包括组织内部的人事、决策、财务管理,机构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校外合作情况以及媒体宣传情况等。

(3)科研评估。主要是对各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进行测评,内容涉及各高校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完成情况;各高校著作、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学术报告会的举办情况;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的数量和类别;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的情况以及国际会议的举办情况等。

(4)教授资格评估。德国对教授的任命选拔是非常严格的。按照《高等学校总法》(1976)中规定,教授须具有博士学位和大学任教资格,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使学生掌握最新学术走向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1.4评估方法与过程

在德国,虽然各州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各有特色,但评估的方法与程序基本上是一致的。评估方法主要是自我评估和不自主评估。评估的程序上讲,一次完整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4.1自我评估阶段

自我评估目标定位在被评高校自我分析院系、学科等方面上的优势和不足,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收集基本资料,为下一步的外部评估做好准备。时间间隔为5-8年一次。自我评估具体执行时,分为准备阶段和评估阶段。

(1)准备阶段。

为促进评估工作第一阶段的顺利开展,评估机构与组织将对被评高校院系进行评估宗旨与方针、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评估方法与程序、评估问卷与内容等方面的全面指导,以使被评学校和院系能够尽快成立内部专家评估小组,有针对性地对高校院系工作进行梳理并专门负责准备、整理评估材料。

(2)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校内成立的专家评估小组负责。内部专家评估小组在接受评估机构的指导与帮助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被评院系学科机构组织、教学水平与条件、科研能力、师资队伍、学生能力与就业情况以及院系专业特色、优势等各方面进行评估,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机构评估体系的合理性,根据院系实际修改评估指标,撰写自评报告,最后提交高校、院系和评估机构负责人。

1.4.2外部评估阶段

外部评估由评估机构组织,选取相同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进行。这些评估专家在学科领域内享有声望,具有丰富的评估经验,更重要的是来自其他州甚至国外,与被评高校院系没有人事上或者业务上的关系。专家组外部评估阶段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准备(一般是6周的时间):评估专家组结合评估机构所给的评估方案和要求,认真阅读院系自评报告,熟悉了解被评院系的基本情况,考虑下一阶段的访谈问题和所需要的评估材料。

(2)同行评估(一般是2天时间):专家组进入高校,采用观察法、个人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对被评高校校长、院系领导、内部自评专家小组成员、院系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教师和学生等进行了解、检查和现场评估。

(3)交流讨论:评估专家组就进驻学校现场调查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初步的评估报告,结论和建议,并征求学校、院系对该评估报告的意见,讨论交流以达成共识。

(4)撰写报告:专家评估小组将被评高校自评报告与学校现场评估情况相结合,并参考初步评估报告和被评高校院系的意见,撰写出最终评估报告。此报告可提交政府正式全文公布或者评估机构自行决定公开的内容和方式。

1.4.3评估报告执行阶段(时间一般为2-3年)

前两个阶段的评估结束后,被评院系应根据评估报告制定具体的整改计划和实施措施,并与学校签订改进协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院系整改责任和协议内容,最后撰写执行报告提交学校。

1.4.4后继性评估(时间为5-8年)

院系提交评估结果执行报告后,学校根据院系整改和执行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或申请评估机构进行新一轮评估。相比外部评估阶段,它的时间要短、成本要低、程序要简单,主要目的是检查院系整改和执行评估报告的效果和情况。

2.德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的特征与借鉴

尽管德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仍在完善与探索中,但其评估目标与标准、评估机构、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执行等方面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评估目标与标准的适应性和特色性

欧洲许多国家的质量评估体系都遵循目标适应性原则,德国也不例外。它在具体评估高校院系时,会根据院系的特色,参考院系意见,对评估标准进行修改。这样为德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引导。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实行自上而下的评估,由教育部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评估所有被评高校,重视共性的要求却忽略了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多地区、多类型、多层次大学的实际发展需求。我们应借鉴德国经验,在评估目标与标准的制定上遵循适应性原则。

2.2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属于社会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有利于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依赖于政府,由政府组织,具有强烈的行政导向性,这使高校疲于应付,评估结果缺乏真实性。我们应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和高校质量认证主体的建设,做到评估主体去官僚化、行政化,它既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高校进行评估,引导高校发展方向,也可以接受高校委托,对高校内部进行评估,以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和指导性。

2.3内外部评估的有机结合性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是以内部评估为基础,外部评估为补充,内外部评估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提高被评高校自我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质量目标的一种模式。从评估开始时,评估机构就与被评高校院系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使高校明确评估的目的,积极主动展开内部评估,为外部评估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两者有机结合,保证评估目标不偏不倚。③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行政化和官方色彩浓厚,评估机构与被评高校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缺乏沟通交流。高校在不明确评估宗旨与目标的情况下,承受上级评估的压力,只能被动应付准备评估材料,偏离了评估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因此,我国政府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明确评估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评估,以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宗旨和目的。

2.4评估专家结构的专业性和合理性

评估专家的来源结构、素质和权威性是评估中的关键所在,其人员组成体现着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德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对专家们的选择是非常慎重和严格的。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中专家的选择机制是不合理的,专家多来自政府部门和部属高校,来源范围窄;缺乏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权威性人物;专家们评估经验缺乏,很多都是第一次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现很多专家来自被评高校的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专家评估小组的专业性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应建立合理的专家选拔机制,确保评估专家结构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2.5评估结果执行的有效性

德国被评高校院系接受评估后,会根据评估结果,在2-3年内进行整改并向学校提交整改落实报告,学校将根据院系提交的报告进行评估结果落实情况的检查。此外,后继性评估会在不影响院系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对评估建议的执行与落实情况进行核实,保证评估结果有力地执行和落实。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效能;因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6-0093-08

一、教学评估效能:以往研究及其缺欠

所谓教学评估效能,即教学评估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及其质量所产生的效用。对高校教学评估效能,人们也不会陌生,因为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地开展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已有20年的历史,每一个高教人及关心评估的人士都是教学评估的亲历者和利益相关者,他们在评估实践中感知评估、观察评估、研究评估,不仅获得了较多的认识、经验和体会,而且也取得了系统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我国自1994年始正式确立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并开展高校教学评估工作,20年间虽然历经试点评估、首轮水平评估以及当前“五位一体”[1]评估模式的变化,但评估工作总体上没有间断,一直在坚持中改进和改进中完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政府还是高校或社会,都普遍认为教学评估工作是确保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即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学评估制度是人们建立在评估能够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基本假设或信念之上的[2],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也恰恰出于这样的逻辑来思考、研究和对待教学评估工作,并常常把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划等号。而大量的理论的或者实践的研究成果,又不断地反复地强化着这种观念和结论。由于这些文献实在汗牛充栋,限于篇幅,此处无法一一列举,本文只以影响较大的几部研究报告作为样本进行说明。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其主编的《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一书中,重点总结了自1994年开始至2002年结束的试点评估工作的经验[3];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主编的《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与研究》和《中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1985-2008)》,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评估理论研究、评估方案测试,尤其是大面积试点评估阶段以及首轮水平评估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经验总结[4];原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撰写的《200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研究报告》,对首轮教学水平评估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5];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编的《大学校长谈评估》一书,以大学校长谈评估体会和典型经验与案例入手,对高校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6]。上述研究的共同点,是以事实、调查和体会为基础,充分肯定了教学评估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意义,高度评价教学评估对强化高校教学质量意识、重视并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促进教学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的重要作用,虽然也不同程度地指出了评估工作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改进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给人的感觉是教学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及其质量提升的效用是单一线性的,而对其复杂性和深度关注不够。

我们不否认教学评估的功用和效能,但教学评估的效能会是如此单调、如此线性吗?如果不是,教学评估与教学工作及其质量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具体关联?其间呈现怎样的内在特性?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拟对20年来高校教学评估有关事实和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以期有所发现。事实上,从1994年开始评估到2014年上半年,总共已有999所(次)高等学校接受了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其中,试点评估阶段232所(具体又分为合格评估190所、优秀评估16所、随机性水平评估26所),首轮水平评估阶段589所,“五位一体”评估阶段135所(包括合格评估126所和审核评估9所)。试点阶段评估(1994-2002年)的232所高校,后来又全部接受了2003-2008年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因此,对这些高校而言,实际上等于接受了第二轮次的评估。新时期“五位一体”评估中,除合格评估外,审核评估的对象是以往接受过水平评估的所有学校,因此,相对于这些学校而言,属于第三轮评估。虽然目前只有9所高校参加审核评估试点,不过,由于不少高校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工作,因此,实际相当于接受第三轮评估。

无论是试点阶段评估,还是水平评估和五位一体评估中的院校评估,其指导思想、目标、指标体系、方式方法等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为我们认识、把握和评价每一阶段的评估及其效能的规律特性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估效能的特性及因应策略

本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即挖掘利用我国高校20年来不同评估阶段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它们一般包含在参评学校的自评报告中,因为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接受评估的院校需要在自评报告中说明本校近年来教学的基本状况及其变化。同时,从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在新建本科院校采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应该说,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可比性,但是,数据挖掘起来难度比较大,一是因为学校数量多,二是因为学校评估的教学条件数据并不连续,往往是学校评估前按要求提供相应的数据,而一旦评估完毕,数据也就不再继续填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参评院校数据进行统计,而是选择不同时期若干所学校,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具体情况是:试点期间参加合格评估的学校7所、优秀评估的高校5所、随机性水平评估的高校4所,2005年参加水平评估的高校15所,新时期参加合格评估(2011年)的新建院校8所(此8所学校评估后的相关数据来自于上报教育部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使教学条件数据呈现连续性,以便观察和把握评估与教学工作质量间的内在关联性,笔者请一所中央部属重点综合大学和一所地方工科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分别整理并填写了本校自首次评估以来至今的教学状态数据情况。

与此同时,笔者还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意图是调查人们对评估的认识,评估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的显著性。问卷设计中参考了有关学者使用过的调查表。[7]调查对象是高校领导63人(其中“985工程”高校12人)、教师64人(其中“985工程”高校12人)和学生175人(其中“985工程”高校35人)(以上均为有效回收问卷的人数)。

二、结果与分析:基于数据和调查的新发现

通过文献数据以及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就教学评估效能而言,得出如下结论:

(一)教学评估与教学工作及其质量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评估已成为激发和促进高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学工作质量随着评估工作的展开呈现梯度向上的成长趋势

尽管各时期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内容及标准有所差别,但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的。这些评估体系,同时也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内容。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提供了高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规定了高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标准(在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中有更加明确的表达)。评估包括学校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评估和评估整改三个阶段。学校提出评估申请,自申请批准之日起到专家进校评估时间止,一般为两年,少数为三年。期间,学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要求,自我检查、自我建设、自我改进和提高。为了达到评估要求,顺利通过评估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高校都会加大教学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力度,这种力度有时要比日常条件下高出许多。我们假定评估方案及其标准的设定是科学合理的,评估过程及其结果是公平公正的,能够客观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实际水平,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断定评估与高校教学质量之间的正相关程度。从总体上看,试点评估阶段,接受合格评估的190所高校,有154所一次性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委员会的结论审议,表明有81%的高校经过评建工作,其教学工作及其质量达到了合格评估标准要求,余下的36所高校虽然暂缓通过,但经过两年整改后复评又全部通过,也说明评估整改对教学工作和质量提升的成效。在大规模水平评估阶段,接受评估的589所高校中,有423所获得优秀,优秀率高达72%,其他高校皆为合格以上,没有出现不合格的院校。新时期“五位一体”评估中,已接受合格评估的126所新建院校,除极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顺利通过。说明这些学校教学工作及其质量符合或达到了评估标准要求,也说明评估促进了高校教学工作及其质量提高。

以上只是从总体上通过几个时期的评估结论来验证评估的效能,为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评估对教学工作质量的促进,我们以不同阶段评估中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投入量、生均教学设备值、生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等可计量的数据来表征教学评估与其变化发展之间的关联。

表1 不同阶段评估中高校教学相关数据变化情况

相应数据评估类型

试点评估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评估

首轮水平

评估

五位一体评估合格评估

生师比前2年11.6∶110.8∶1-15.8∶121.4∶1

前1年14.3∶111.5∶19.5∶115.9∶120.6∶1

当年19.6∶112.3∶113.2∶117.3∶118.9∶1

生均教学经费(元)前2年---10571230

前1年10361932126411521328

当年12352224147713361534

生均设备值(元)前2年---51114822

前1年26993958356156455047

当年36974437401366895826

百名学生

计算机数

(台)前2年---1715

前1年6111018.519

当年91914.72126

注:表中高校指前文所选择的参加试点评估、首轮水平评估和五位一体合格评估的39所高校

从上表数据可见,评估明显促进了高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教学条件的改善最为显著,每一阶段评估,评估当年的数据都比评估前两年以及前一年有大幅度增长。连续几轮评估后,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呈现梯度抬升,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装备。而学校办学思想、发展思路、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也随着评估工作的开展而不同程度地得以革新、改进和完善。

(二)教学评估效能存在骤增和骤减现象,高校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建设随着评估周期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进一步的解释:教学评估期间,高校教学建设和发展数据曲线呈现递增现象,且多在迎评当年接近峰值;但评估结束一年后,教学建设和发展数据曲线开始明显下滑以后下滑,速度减缓并逐步回升,随着新一期评估的到来,教学数据又出现新的高峰。以此观之,高校教学工作及质量建设随着评估周期而波动。

关于骤增或波峰现象,表1提供了最为直观的数据。各个时期的评估大多存在这种现象,尤其以首轮评估和新时期院校合格评估最为典型。以水平评估和新的合格评估院校相应的生均教学经费支出数据为例,评估前2年分别为1057元和1230元,评估前1年提升为1152元和1328元,提升比例分别为9%和8%,然而评估当年这一数字骤然增长到1336元和1534元,增长比例分别是上一年的16%和15.6%。生均教学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等同样如此。评估效能骤增现象同样反映在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比如,评估前,学校各方面投入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的次数、解决教学问题的频率和出台的教学政策文件也渐次增加。[8]

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建设和发展数据急剧增长?据笔者调查了解,一是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重视,按照评估指标和标准要求加大人、财、物等投入力度,加大时间和精力投入,而且越是临近评估时间,投入量就越大,或者说,显性投入基本上在评估当年得到兑现。这方面的事例非常多。二是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即通过加大分子量或者减少分母量来达到急剧拉升数据的目的。这方面的例子是高校短期内大批量购买图书和仪器设备,引进高学历教师,关闭或停止某些新建专业招生,降低某些长线专业招生量,以此拉高生均教育教学资源量,从而大致符合甚至高出评估标准的要求。

关于骤减或波谷现象,笔者可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加以验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本量较小,可能不完全具有代表性。下面以两所高校先后两次参加评估数据为例。

表2 某地方工科院校历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前后教学条件数据变化情况

年份项目生师比生均教学经

费(元)生均教学设备

值(元)生均图书

量(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

计算机台数(台)生均年进书

量(册)

199918.71634.63863.975.87.0-

200020.71847.94084.568.79.3-

2001随机评估19.22628.34660.785.210.4-

200222.92875.24350.965.113.936.7

200319.32476.55342.677.915.61.3

200417.22379.75867.879.216.21.9

200517.32210.26268.978.219.11.8

200618.12338.36417.774.421.23.6

200716.82513.67041.692.622.910.4

2008水平评估16.82814.27522.3100.725.315.4

200918.32635.07186.6101.425.62.3

201017.72514.27324.1101.626.82.3

201117.72617.38760.6101.228.92.3

201220.82815.18071.0102.625.92.3

201319.92754.59238.0105.029.52.3

表3 某重点综合大学历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前后办学条件数据变化情况

年份项目生师比生均教学经

费(元)生均教学设

备值(元)生均图书

量(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

计算机台数(台)百名学生多媒体与

语音座位(个)

1998随机评估8.1917645061115-3.6

199912.71844.84436.795.66.79.6

200015.21884.64653.298.57.123.8

200116.22078.15065.893.68.637.7

200218.92204.45750.895.712.756.4

200317.32513.26532.398.414.567.9

2004水平评估15.143081.17231.8101.215.774.3

200518.33164.27153.6100.814.871.6

200619.13234.37747.5103.616.673.5

200718.83753.67526.0107.117.370.8

200818.24047.57824.4105.416.475.2

200918.64256.78218.8101.215.672.9

201017.94642.49342.3106.616.976.4

201117.84749.89887.5105.918.474.1

201218.34879.610713.7106.519.172.3

201318.44898.511200.0106.019.577.7

表4 8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前后教学状态数据变化情况

时段项目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

(元)生均教学设备值

(元)百生计算机数

(台)

评估前2年21.41230.04822.015

评估前1年20.61428.05346.019

评估当年18.91634.06226.026

评估后1年16.21378.76065.323.2

评估后2年18.81494.85855.427.5

从上表2、3、4不难发现,教学状态数据在评估前后波动较大,特别是评估后主要教学状态数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尔后逐渐得到控制,且有所提高。评估后某些教学数据之所以出现骤降或波谷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迎评期间“战时性”的特殊政策在评估后难以为继,尤其是硬件投入,政府财政总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使参评高校在评估当年达到评估标准规定,往往集中经费一次性临时注入到参评院校,使其数据骤然增长,但评估后政府再无力持续投入,同时也导致学校内部教学经费投入下降;二是参评高校在接受评估时,也通常会限制当年的招生和专业设置,而评估之后,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上出现补偿性反弹,使得生均教学资源明显下降。同样,评估结束后,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出现较大松驰,不可能总保持评估前期那种高度紧张状态。当然,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对于重点建设大学而言(见表3),教学效能下降或周期波动不是很明显。

(三)教学评估效能存在强弱不均现象

进一步的解释:评估对某些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学条件和制度建设,呈现强激励作用;而对诸如大学理念、风气、教学生活等,所起到的作用不很明显。换句话说,教学评估效能从强到弱的依次顺序是:教学条件与资源等物质技术层面(表层)教学规范管理等制度层面(中层)教学模式与习惯等文化层面(深层)。

关于教学评估促进学校物质技术层面或者硬件改进,前面已有大量数据加以印证,在此不再赘述。教学评估在促进学校规范管理上,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大量事实证明,高校在评估促动下,办学合理定位意识更加清晰,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办学质量和特色。参评高校普遍加强了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遵照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学经验,在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接受新时期合格评估的新建院校,出台了教学文件数量,平均每校达到70余件,涵盖了教学计划、教学运行、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教学过程全部环节,评估大大加快了新建院校由原来的专科向本科转型、由原来的学科型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步伐。[9]至于老大学,规范化建设更加成熟完备。

不过,教学评估对于深层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文化氛围、学术心理环境、创新精神等,促动和影响较为有限,这些方面并未因开展评估而发生明显的改变。根据笔者调查,有46%的高校领导、72%的高校教师和67%的大学生认为,教学评估对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提高、教风学风改善等,所起的作用不明显或稍有作用。上海师范大学高耀明教授的相关调查也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即评估对教学工作的外在影响强于内在影响,且评估对教学工作的影响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弱。[10]

事实上,开展评估20年来,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依然故我,传统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依然统治学校和课堂,教育创新、教学革新、以人为本等仍然停留在号召上。因此,在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我们的高校教学评估,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教学,没有真正评估教学,没有真正触动教学。我们的教学评估多是围绕着教学外部展开,远未走进真正的教学生活本身。教学评估可能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经费,提升了师资学历,丰富了图书资料,但如果忽视教学过程主观因素和内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尽管十分重要和必要)仍然不会有效转化为教学自身的高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教学评估会出现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在促进教学深层变革上却无动于衷这种冰火两重天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11]

(四)教学评估效能具有正负双重性

进一步的解释:教学评估对高校办学及教育教学工作,既具有正向促进或增益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向约束、限制甚至损害作用。如果评估导向、指标体系设计以及评估程序和方法科学合理,其正向促进作用就明显,否则,负向作用就显现。即便评估在较为理想的运行状态下,评估效能也并不总是正向的,在某些方面,负向效能不可避免。

考试和评估都是一种评价方式,学者们公认高考是一把双刃剑,实际上,高校教学评估也同样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关于高校教学评估价值、作用及功效就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甚至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教学评估的存废之争。赞成者普遍认为,教学评估非常重要,是世界各国之通例,不仅有助于增加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校声誉,也有助于激发政府、社会和公众质量问责意识,促进质量建设参与行动。反对者则认为,评估由单一行政部门主导、刚性的评估标准导致了新的管理主义倾向,限制了高校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评估与现代大学精神背离,尤其是等级性和终结性的评估,强化了高校功利心,办学中出现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比如迎合外部要求、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等等,使大学应有的理性和智慧文化不断流失。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高校教学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总体上是肯定的,78.3%的人认为评估很重要很必要,如果细分,认为评估重要和必要的,“985工程”高校为76.6%,一般高校为86.4%,新建院校为91.5%;管理者为90.7%,教师为71.5%,学生为74.7%。显然,肯定者中,一般高校高于重点高校比例,而新建院校最高;管理者比教师和学生要拥护评估,教师拥护评估的比例最低。重点建设大学,无论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评估的支持率均低于地方高校。他们最不容忍的是评估标准的划一性、评估程序方法的形式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对高校办学自的干涉。相反,地方院校领导、师生则认为,评估是学校发展的机遇,是促进学校质量提升的机制。

事实上,教学评估效能的双重性客观存在,国外也有很多争议且由来已久。一些学者认为评估是国家主义的象征,是政府控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手段与工具,因此,在这些国家一直存在价值冲突,具体而言,体现在大学学术自由与政府权力控制、追求公平与重视效率、办学多样化与教育标准化之间的矛盾。[12]还有学者指出,质量保障和评估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非一个“神话”(myth),而不过是一个社会建构的现实存在(reality)。换言之,传统的质量保障的话语和实践在帮助高等院校应对质量问题的同时,也逐渐将其纳入到一个理性的“牢笼”,并由此导致种种非理性的后果,即日益演变成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意识形态、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和一种权力机制。[13]

以我国2003-2008年首轮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此轮评估方案设计分为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其中,优秀的标准不仅要求全部19个二级指标体系中至少要有15个以上达到优秀(关键指标不能少于11个),而且要求学校办学特色必须鲜明。本意是好的、积极的,通过评估引导高校重视办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特色,从而实现质量立校和特色兴校的目的,但评估结果显示,那些获得了优秀的院校,其办学特色却大同小异,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这与评估引导学校特色发展的初衷严重相悖,这不可不谓一种有趣的反讽。[14]

三、思考与建议:通过改进评估增强评估效能

通过以上研究,就教学评估效能,笔者得出四点重要结论或说四个方面的新发现。说明评估是影响教学工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因此说明极有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评估,同时改进评估工作,达到增强评估效能的目的。

(一) 坚持评估制度,强化周期性评估工作

既然评估效能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且评估前期效能高、评估后期效能低,就必须强化周期性评估,以此带动教学建设、发展和质量提升工作。如果从我们得出的结论出发进行倒推,那么,一个合乎逻辑的建议,就是缩短评估周期,增加评估密度。即通过短周期经常性的评估,加快高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节奏,以此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但评估周期多长为佳,各国又很不相同,有5、6年一周期的(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也有7、8年一周期的(日本、美国等)。我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5年周期性评估制度,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有较大变数,其间隔超过了5年甚至8年。评估周期过短、评估工作过频过多,虽然可以促进教学工作,但也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增加教学负担,带来负效能甚至反效能。评估周期过长也不利于调动高校积极性来加强教学建设和提高质量。所以,5或6年一个评估周期是比较合适的。

(二) 健全评估的整改与回访工作,建立评估长效机制

评估之后学校教学工作强度出现适当的回调应被视作正常现象,但如果回调幅度深、回调持续时间过长,就属不正常,它会弱化甚至彻底瓦解已经取得的评估效用,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克服这种倾向,必须加强回访和整改环节,进一步巩固评建成果,增强评估长期效能。

(三) 改进评估机制和评估方法,增强评估效能的弹性和适应性

由于评估效能中存在着强弱不均现象,即从教学资源表层到教学管理制度中层再到教学行为习惯深层作用逐渐递减现象,因此需要强化评估效能的深入性,使评估不仅发挥促建设、促投入、促规范的作用,更有利于发挥评估促改革、转观念、转方式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分类评估,制定分类评价方案和评估标准,使评估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目标高校的切实需要,增强评估针对性和适切性,真正能解决不同高校关心的实际问题,防止机械使用一种评估标准评价和要求所有高校的做法。

要强化高校内部自我评估和发展性评价。外部评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而能够增强评估效能,但现实情况也容易使高校出现临时应对、重视外延建设而忽视内涵发展、重视短时效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评估结果而忽视评估过程、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等现象。所以,单靠外部评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内部自我评估工作。自我评估是一种自觉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估,其评价主体是高校自身,它不是外部“要我评”而是“我要评”,并且自我评估与高校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全面、全程和全员参与,教学过程即是评估过程,评估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二者合一,评估不再流于表面,进而深入和细化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和提高。自我评估有利于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高校质量文化,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者的觉醒,转变传统观念和积习,在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四)改革评估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评估主体多样性,强化评估的社会参与,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评估效能不仅有强弱之分,还有正反之别。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估实践证明,如果评估主体过于单一,尤其是评估完全由政府主导和控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评估的行政力量过强,无视学校主体的不同需求,进而出现评估制度限制高校自主发展和多样发展的负效能甚至反效能。在发达国家,评估工作基本上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为主,比如美国数千所高校的评估和认证工作就由完全独立的六大区域认证委员会负责,英国、法国、日本等也由一些独立的评估机构开展。由于评估是非政府组织开展的,且评估机构间围绕质量、声誉和特色开展竞争,大大促进了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客观性,这些国家的评估,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妨碍高校办学自主自由。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评估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培育独立的专业评估机构,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评估,应该说这是非常正确且重要的改革方向。可以相信,随着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关系的不断理顺,随着市场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评估的正向效能将会日益突出,负向效能则会日益降低。

(五)加强元评估,即对评估进行再评估

教学评估是评价高校教学活动的工作,但必须把评估本身作为反省和研究的对象,要经常研究评估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使之切合评估对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指出,本科教学评估有五种形式:一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二是学校自我评估,三是实行分类的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四是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五是探索国际评估。以上五种评估简称“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36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5.

[2]张建林.教学工作与质量关系: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假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9(3):98-105.

[3]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延保,等.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与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李延保,等.中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1985-200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刘献君.200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大学校长谈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张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改进――对117名地方高校领导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2010(8):40-44.

[8]刘振天.回归归生活: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设计及其范式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39-45.

[9]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新建院校合格评估报告[R].内部资料,(2012)

[10]高耀明,等.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影响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85-90.

[11]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估何以回归教学生活本身[J].高等教育研究,2103(4):60-66.

[12]苏永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价值冲突与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19-25.

[13]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5篇

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下,教学评估督导工作要坚持评估监督和引导改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基层电大的办学条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开放教育的发展。因此,在面对外界评估特别是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评估时,最大的期待是通过“以评促建”和“以督促导”获得相应的支持、完善和引导。另一方面,在基层电大内部的教学评估督导工作中,如果仅仅将工作重点定位在规范教学管理,维护教学秩序,评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上,会使师生对教学督导形成片面的认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教学效果的改善也很有限。由此可见,教学评估督导工作在基层电大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完善奖惩机制,监督和引导相结合,权责清晰,责任到人,坚持每项工作形成一条检查、分析、总结、引导、落实、改进的机制和程序。

二、强化和落实灵活有效的教学评估督导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将反馈和整改落到实处

基层电大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关于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的各项政策和精神,并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实际适时调整和完善督导工作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基层电大要在建立教学督查部门、出台相关督导政策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督导工作,力求实现督导主体的多元化,构建督导专家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社会评估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获得更为客观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数据,进行更为全面的教学过程情况和教学资源应用分析,形成更为公正客观的评估结果,在整改阶段更有助于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然后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检查,或者针对以前整改的情况进行再评,最后形成年度评估报告上交学校或有关机构,将督导工作落到实处。

(二)重视常规检查,依托教学评比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督导工作

远程教育的教学评估督导工作是全面而具体的,学生、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等都是工作所涉及的对象,从宏观的系统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到微观的网络资源建设情况、形成性考核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效果等,这些常规检查是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的基础,基层电大要积极配合外部评估工作,在内部自评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有所侧重。近年来,基层电大的教学评比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开放教育面授导学课说课大赛、网络资源建设和网上交互教学评比、电大讲坛等教学评比活动是一种更具电大特色和人文关怀的督导,不仅丰富了基层电大师生的教学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交互,而且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是基层电大师生更为喜闻乐见的督导手段。

(三)探索更为有效的交互模式,使督导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本文提到,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离不开学生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这也是评估工作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交互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手段之一。仅仅依靠听取汇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听课、查阅档案资料等方法的实地评估,以及对网络资源建设和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开展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的网上检查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的需要。因此,探索更为有效的多元化交互模式不仅是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的需要,更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基层电大可以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创新尝试。基层电大的实践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1.根据规模的不同对各专业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鼓励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使教学和管理做到真正结合。对于学员数量较多的专业,由班主任以县市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学员民主选出各组组长,组长上对班主任负责,下对组员负责。通过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和评估工作,加强了教师和学员之间以及学员彼此之间的交流;学员数量较少的专业,可以由班主任集中管理,通过网络和通讯等技术手段直接对话。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了开放学员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的开展和深化。2.打造具有倾向性的交互手段。交互不能搞一刀切,专业、课程、学员素质和教师水平的不同都会影响交互手段的应用。如英语专业和有关口语的一些课程倾向于语音传播的交互,数学、会计等课程的学习更侧重于音像或面对面的交互。有的学生喜欢通过QQ群和聊天室进行交互,有些电脑操作不太熟练的学员则倾向于通过论坛或博客进行交流。学校主页上的“教学督导信箱”和“校长信箱”是更为便捷的交互平台,通过接收并处理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社会成员对电大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起到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督导作用。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了适应开放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层电大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建设起点和水平较高的实践基地,如当地知名企业可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深入企业观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基地;当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可以作为艺术鉴赏和教育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等。通过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学校可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评估资料和数据,以这种交互方式促进教学评估督导工作的全面展开。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评估;审核模式;方案设计;实施重点

我国首轮大规模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2008年结束,历时5年,对589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进行立项研究。201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简称9号文)。9号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五种评估形式:建立健全学校自我评估,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分类开展院校评估,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开展国际评估等。分类的院校评估是指:对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且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本文基于对审核评估方案的研究,对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点作一简要解析。

一、审核评估方案设计

正确理解审核评估方案需要厘清三个问题:什么是审核评估,为何选择审核评估和如何进行审核评估等。

1. 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源于财务审计(audit),1976年美国学者将其引入高等教育评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评估模式,被英国及其一些原殖民地国家用于院校评估。

对于审核评估,尚无确切定义。但借助几个相关概念,可以理解其内涵。例如,财务审计被认为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再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2005(等同

于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对“审核”的定义为: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其中“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审核准则是指: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由此可以引申出:审核主要是指对管理体系(如成本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查活动和过程。一般来说,审核是经过授权和获得相应资格的审核员所从事的活动,是审核员收集客观证据、发现不合格,以促进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外部审核)理解为:由评估机构组织的,对参评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的过程。所谓适宜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学校所处的客观情况的适应程度;所谓充分性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学校全部质量活动过程覆盖和控制的程度;所谓有效性是指: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完成体系所需的过程或者活动而达到所设定的教学质量目标的程度。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针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而非专业或专项评估。评估准则是学校自设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国家(行业)甚至国际标准、规定与要求等(后者称“外部参照点”)。审核评估不设指标体系,只设审核范围。这就犹如做健康检查,体检中心根据规定的体检项目逐项进行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一个体检报告。每项检查是否合格,取决于体检目的。例如就血压而言,如果为宇航员体检,高压应≤120mmHg;如果为运动员体检,高压就可以放宽到≤130mmHg;如果为普通职员体检,高压可进一步放宽到≤140mmHg。也就是说,合格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体检项目就是审核范围,体检报告就是审核报告,评价标准就是审核准则。

2. 为何选择审核评估

目前,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有三种: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认证评估的历史最长(约150年之久),美国的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均采用认证模式。认证评估设定一个“最低标准”,评估结论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也可以设有“暂缓通过”(或“待观察”)的“受限通过”结论。认证评估基本上起到一个“准入”的作用,通过认证评估后,就可以自由发展,故认证评估是高等教育的“守门员”。我国本轮评估中对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采用的是认证模式。

分等评估关注的不仅是“过不过”,还要看“好不好”,因而具有“比较”功能。法国、荷兰、德国和美国等曾采用过分等评估,但因效果不佳,后来大多改用审核评估。比较成功的是印度以及我国的首轮评估。分等评估的最大问题是“分类”和“定量化”问题。分类越细越“公平”,量化越精越“客观”。然而,这样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过于具体,干涉了学校办学自,限制了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发展。

审核评估的特征是“四不”:不设统一标准、不做评估结论、不对学校分类、不做横向比较。审核评估依据是学校自己设定的目标与标准,实际上是一校一标准。审核评估不做总体性的结论(例如:合格、不合格,以及优、良、差等),而是给出写实性的审核报告。审核报告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审核评估没有必要对学校进行分类,由于一校一标准,因而一校一类别。审核评估是用自己的标准评自己,与其他学校没有可比性,因而不能做横向比较。审核不设指标体系,只需规定一个评估范围。评估时,就审核范围中的每一项关注“4个如何”:如何说的(目标),如何做的(做法),效果如何(效果),如何改进(改进)。也就是说,针对每一项内容要考察4个问题:学校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学校是如何达到目标和标准的?用什么来证明学校已经达到了目标的标准?学校在哪方面和如何进行改进?审核评估真正将质量保障的主体交给了学校。

从国(境)外审核评估实践和成功经验可见,审核评估评的是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是基于两种判断:其一,如果学校内部建立了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则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得到保障;其二,如果学校没有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使有优秀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充足的教育资源,也难长期保障教学质量。审核评估相比其他两种评估模式更加尊重学校的办学自,更加突出评估机构与参评学校间的平等互动,更加重视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更加关注从源头上提高教育质量。

每种评估模式都有其内在特质及驱动倾向。认证模式判断的是与规定标准相比“差不差”和“有多差”,关注的是“差者”(或“差项”)。也就是说,是用“差者”(或“差项”)与规定标准比较,因此其基本取向是向下的。这种模式能驱使“差者”(或“差项”)达标。分等模式判断的是与规定标准相比“好不好”和“有多好”,关注的是“优者”(或“优项”),基本取向是向上的,它能驱使争优。审核模式判断的是“是不是”:即该说的“是不是”说了(目标),说了的“是不是”做了(做法),做了的“是不是”有效(效果),无效的“是不是”改了(改进);关注的是学校自身,不能做高校间的比较,基本取向是用自己的尺寸衡量自己,它能驱使学校自律。

审核评估是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最科学、最适宜的选择。分等模式具有“选优”特质和“指标”样板,当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尤其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以“量”为主要依据的今天,如果选用分等评估必然会驱使高校奔向“高、大、全”,走向同质化。认证模式具有“保底”特质和“无限”发展空间,尽管说认证模式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异样的活力和多样化,但这是基于美国的行政模式、分权文化、大学自制、学术自由等独特环境,而这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审核模式具有“校正”特质和“自我”样板,由于它下不“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校具有足够的自律能力,即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规定新建院校采用认证模式进行合格评估,通过上轮评估的院校或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院校采用审核模式进行评估,将认证和审核两种模式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先“保底”后“自我约束发展”模式。显然,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此外,评估模式的适宜性,还取决于它与评估目的的契合度。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前已述及,审核评估主要指向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来保障和提高质量。显然,审核模式与本轮评估的目的是非常契合的。

3. 如何进行审核评估

做好本轮审核评估涉及六个方面:指导思想及原则、评估对象及条件、评估范围及重点、评估组织与管理、评估程序与任务、评估纪律与监督。前三方面关系到评估方案的设计,后三方面关系到评估方案的实施。

(1)指导思想及原则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坚持二突出三强化”。一个坚持为:坚持首轮评估的20字方针,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点建设;二个突出为: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三个强化为: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审核评估坚持目标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等五项基本原则。目标性原则强调目标导向,注重目标的确定与达成;主体性原则强调学校是质量的责任主体,注重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能力提升;多样性原则强调学校办学自,注重办学多样性和特色发展;发展性原则强调持续改进与提高,注重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实证性原则强调基于事实的判断,注重证据(定性的和定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2)评估对象及条件

审核评估对象主要是参加过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589所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后须参加审核评估。

对参加审核评估的学校设立了两个门槛:一是办学条件应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规定的合格标准;二是生均拨款须达到财政部、教育部财教[2010]567号文规定的相应标准。

(3)评估范围及重点

审核评估范围包括“6+1”个项目,24个要素和63个要点。6个审核项目包括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还允许学校自设1个特色项目。每个审核项目都包括了若干个审核要素,每个审核要素都包括了若干个审核要点,从而形成了“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三级结构的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评估重点是培养目标的适恰性和达成度,具体体现为“四个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4)评估组织与管理

审核评估的组织与管理遵循“分级管理、管评办分离”的原则。教育部负责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评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所属院校的评估,由教育部统筹协调。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评估由教育部评估中心负责实施,地方所属院校的评估由各地具备条件的评估机构负责实施。

教育部负责制定审核评估通用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通用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但需征得教育部的同意。

教育部评估中心统一进行审核评估专家库的组建和专家培训,省级审核评估专家组中外省专家一般不少于1/3。

(5)评估程序与任务

审核评估主要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和评估结果的审议与。

学校自评也叫内部审核。学校应根据审核评估方案,认真组织和实施学校自评,并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审核评估专家在认真审阅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由评估机构根据学校填报的数据形成并提供)基础上,通过进校考察形成《审核评估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教育部评估中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年度就所组织的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教育部。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总结报告进行审议后,正式参评学校的审核评估结论。

(6)评估纪律与监督

实行“阳光评估”和信息公布制度,将相关文件与信息如《学校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审核评估报告》等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坚持评估“十不准”,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氛围。这“十不准”为:在评估机构正式公布进校评估专家组名单后,学校不得拜访专家组成员,不得邀请专家组成员到学校访问、讲学、作辅导评估工作的报告。学校应按规定要求从简接待评估专家组,校领导不迎送专家;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不安排上级领导接见;不召开汇报大会(包括开幕式、闭幕式);不组织师生文艺汇报演出;不送礼物;不超规格安排食宿;不变相安排专家旅游等。

审核评估工作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部委托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审核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受理学校申诉并仲裁。

二、审核评估方案实施重点

审核评估有四个重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校自我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和评估报告撰写。把握好这四个重点,是审核评估方案实施的关键。

1. 关于质量管理体系

前已述及,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并能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整有效。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审核评估的基础。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概念与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过程和因素实行有效监控,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应该指出,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职责不明确;未能覆盖质量全过程和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没有形成闭合循环等。鉴此,学校应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组织机构与质量职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有赖于组织机构。结构合理、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从纵向讲,要有利于统一指挥和分级管理;从横向上讲,要有利于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从部门自身讲,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较高办事效率。质量职责是指每一部门以及部门内每一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工作及责任),应特别重视纵向和横向各部门(岗位)之间“接口”的衔接与协调,保证部门(岗位)之间不遗漏、不扯皮、不推诿、不含混。学校应有健全高效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组织机构的管理权限、质量职责以及相互关系,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组织落实、职责到位、顺畅高效。

全过程管理与全员参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重视全面质量管理(TQM)方法的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它特别强调“三全”,即:内容与方法上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全过程控制,要对影响质量的所有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全员参与,参与质量活动的全体人员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并对质量各负其责。学校应规定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过程,并采取有效方式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管理不仅仅管理人员有责任,广大教师和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应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循环闭合与持续改进。学校应按照“计划(Plan)— 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PDCA”循环(戴明环),使质量管理形成一个闭合循环。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再检查”的运行机制,使质量得到持续改进。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执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行。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从而达到以持续保证和提高质量的目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的三大核心是:质量管理的标准、结构和流程。质量管理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它规定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质量要求。质量管理结构是使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组织构架,它确定了落实质量管理标准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及其各自的质量职责,包括领导机构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执行机构及其管理职责、监督系统及其主要监督内容等。质量管理流程是使质量管理工作得以持续、闭合、循环运转的关键,它是针对质量管理标准所提出的影响质量的要素,使其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反映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并将质量控制点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

2. 关于学校自评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保障和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而学校是质量的主体,因而从本质上讲,这种评估是有内动力的。由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叫外部审核(也叫第三方审核),学校自我评估叫内部审核(也叫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是外部审核的基础。外部审核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审核是否扎实有效。内部审核能否扎实有效地进行,主要取决于学校参加外部审核的推动力,即:是为完成一项评估任务,还是将其作为一次以外因推动内因,从而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如果是后者,则内部审核应该是外部审核的延伸与基础,而不是一种应对外部评估的过场,更不应视为是为撰写《自评报告》搜集材料的过程。

严格意义讲,内部审核的目的应体现以如下几方面:依据学校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验证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自我改进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在外部审核之前纠正不足。

内部审核强调正规性、系统性和独立性。所谓正规性是指:审核是按照正式要求进行;审核是由正式专家进行;审核是按正式程序进行;审核是按正式证据进行判断;审核必须有正式报告。所谓系统性是指:是对学校质量管理标准所有适用要求的审核;是对学校质量管理结构中所有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核过程是系统的过程。所谓独立性是指,审核专家必须与被审核的工作无直接责任。

内部审核的基本程序包括审核准备、审核实施、审核报告和审核跟踪等。审核准备包括成立审核专家组和编制审核实施计划等。审核专家组应由一名组长和若干组员组成,选派专家组组长应考虑其业务范围、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等,选派专家组成员应考虑其业务范围、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等。审核实施计划主要包括:确定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的重点,确定审核的策略,确定审核组成员的分工和确定审核的时间安排等。审核策略包括审核方法和审核路线,审核方法包括按部门审核(考虑涉及的活动和要求)和按要求审核(考虑涉及的部门)等,审核路线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随机审核等。每位审核专家要编写自己的审核计划,要明确去哪里、何时去、找何人、查(问)什么和如何查(问)等。

在审核实施中,审核组长要控制审核的全过程,包括要把握好审核计划与进度、协调气氛、保证客观和审定结果等。审核专家要掌握审核技术,包括询问适当的问题、验证对问题的回答和观察实际发生的事情等。寻找客观证据是现场审核的主要任务。按GB/T6385(等同于ISO8402)中的定义,客观证据是指建立在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所获事实的基础上,证明是真实的信息。审核评估中的客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情绪和偏见左右的、可以阐述和记录的、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可以验证的以及与质量有关的等。

为将内部审核引向深入,应根据审核范围的每一个项目、要素及要点,设置引导性问题。行为性引导性问题如:我们正在做什么? 我们为何要做它(或不做这些会怎么样)? 我们为何这样做(或不这么做会怎么样)? 我们这样做有效吗? 我们怎么证明有效? 我们这样做有问题吗? 我们为何会产生问题? 我们如何避免或消除?等等;状态性引导性问题如:我们目前是什么? 我们为何要这样(或不是这样会怎么样)? 我们为何会这样(或不会这样会怎么样)? 我们这样好吗? 我们怎么证明这样好? 我们这样有问题吗?我们为何会产生问题?我们如何避免或消除?等等。

内部审核目的的重点在于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查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加以消除,以避免不合格的不发生或不再发生,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不断改进。根据ISO 9000:2005的定义,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纠正措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是指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是由不合格项的责任部门对(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计划。审核专家可协助责任部门分析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建议。审核跟踪就是针对纠正(预防)措施计划跟踪进行检查:计划是否按规定日期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已实施,实施后的效果如何,采取纠正措施以来是否还有类似的不合格项发生等。

自评报告是对内部审核工作及其结果的客观反映,一定要在扎实的内部审核基础上撰写完成。它是学校内部审核结果的总结与提炼,而不是学校各部门上报材料的汇总。自评报告要针对每个审核项目的每一个要素,说明学校在该项工作上所确立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与手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改进策略等。自评报告要有翔实数据和事实支撑,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应准确、具体、深入。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隐瞒事实,不夸大成绩,不弄虚作假。

3. 关于专家进校考察

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是审核评估(外部审核)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与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撰写《审核评估报告》的主要信息来源。专家进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学校在自评报告中所阐述的办学目标、学校教学状态描述、围绕各审核主题和审核重点所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等是否充分、客观;通过第一手的考察取证、面对面的沟通以及亲身体验,获得更多有关学校本科教学的实际状况的信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适合性与可信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专家进校考察的工作流程包括:专家进校预备会、与学校见面会、现场考察、专家组工作交流和专家评估意见反馈会等。考察时间为4天,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专家组成员一般应在正式考察前一天下午抵达参评学校,当天晚上召开专家进校考察预备会,会议内容一般包括:专家组组长介绍基本情况,提出工作要求;专家组成员交流对学校自评报告、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审阅意见,主要存在的问题,拟考察的重点等:讨论专家组考察计划,讨论组长提出的分工,讨论专家组成员的考察计划;确定考察第一天各位专家的工作内容等。进校考察第一天上午,召开专家组与学校见面会,由专家组组长主持会议,介绍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整体考察工作安排等,学校方面可以就自评报告未反映的或未反映清楚的情况作简要补充说明。进校考察第一天至第三天,各位专家按照各自的考察计划,针对自己所承担的主题和重点,自主选择考察的方式,逐项开展考察工作。由专家组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集体考察。专家组可根据需要适时召开专家组内部会,沟通、交流评估考察中的信息,研究考察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考察计划。专家组内部会一般安排安排在晚上。进校考察第四天下午,召开专家个人意见反馈会,主要交流专家个人认为学校应该改进的问题以及建议,时间控制在3小时之内。

专家进校考察方式包括访谈、听课、座谈、查阅材料、实地考察等。访谈主要目的是印证专家的判断和疑问,所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事先做好资料、情况、问题等准备,精心挑选访谈对象,应包括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人群。访谈过程中坚持平等对话,防止高高在上的审问式姿态,对需了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讨论。专家听课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专业课、双语教学课、精品课等;不同类型教师,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有选择地进行。着重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等。应根据需要召开学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专业负责人座谈会、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校友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等。专家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应确定座谈的主题,预设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座谈中引导大家围绕主题交流讨论。查阅材料包括抽查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手册)以及学校提供的评估支撑材料等。对学生试卷的抽查主要看教师的命题质量、卷面质量和教师的评阅质量等。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主要看共性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验、总结、结论,以及论文或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是否符合学校要求,执行是否严格,是否存在突出问题等。教学设施的考察重点是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语音室、图书馆、体育场、校园网等,还可以考察学校的食堂、宿舍等服务设施。

4. 关于评估报告撰写

审核评估报告是对审核评估结果的客观反映。它的撰写对审核评估至关重要,审核评估的价值及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审核评估报告反映出来的。

审核评估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概述、总体评价和结果描述。概述主要包括学校概况和评估概况。学校概况一般简要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院系设置、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以及国际交流等情况。评估概况一般简要说明专家组校外审阅学校自评报告情况和进校考察所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总体评价包括三部分:值得赞扬的方面、建议改进的方面和必须整改的方面。值得赞扬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可供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建议改进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轻微不合格),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否则会影响进行质量;必须整改的方面是学校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严重不合格),需要立即整改消除缺陷,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结果描述部分要围绕6个审核项目的24个审核要素,分别用详实的事实逐一描述: 学校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合理?学校是如何做的,是否正确?学校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如何证明?学校的目标与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何在?学校还应如何改进?等等。

评估报告要针对性要强,分析要透彻。尤其是对于问题的提出要有足够的证据,以便于学校整改。评估报告既要简洁,又要保证提供足够的细节和事实,以便于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能够阅读理解。

三、结束语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7篇

摘要:一方面以“基本+特色”改进评估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引导不同专业差异发展,形成各自特色;另一方面改进评估方式方法,建立以内评为主,内外结合的长效机制,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与实效。根据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实践,在肯定其以评促建促改作用的同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估的正面导向功能,抑制负面效应。

专业教学评估是高校教学评估最重要的内容,从湖北省“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来看,评估起到了鉴定、导向、诊断、促建促改、激励的作用,但如何提高专业评估正面导向性、抑制负面效应,节约成本,提高实效,鼓励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形成特色,差异发展,就需要不断深化研究。现对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专业教学评估改进与创新进行探讨。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对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为期5年的评估,首轮有589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估。2006年3月又启动了工程专业认证。2009年又进行了新一轮教学评估方案研究,即分类评估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研究。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省属本科院校,独立院校的“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

一、“基本标准+专业特色”的质量评估标准

新的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提高评价指标构成要素及内涵设计合理性;另一方面鼓励各专业突出特色,而不是趋同化。提高专业教学评估的说服力。评价质量标准分为两部分:专业教学评估基本标准的指标构成要素及内涵,具有基本要求的引导功能;专业特色部分有引导专业差异发展功能。

(一)基本标准

1、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这是目标导向要素,属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应有5年的发展规划及相应的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有符合本校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与教学运行质量。这是过程评估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运行质量必须要有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有知识点及知识掌握、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单元,应覆盖主干课或核心课。教师认真执行大纲,按大纲编制教学日历、教案、选用教材、考试命题、评分及试卷分析,并按评估反馈予以改进。对主干课以优质、精品课为目标,有计划进行重点建设、教学改革。

3、实践教学运行质量与基本建设。这更是过程评估的核心要素。因为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院校应重点改进的薄弱点。实践教学运行质量对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所包括的实践类型,每个类型所包含的实践环节,每个实践环节的学习目标、技能点及最小时间,应有分类型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实践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大纲及质量标准,教师认真执行实践教学大纲,按实践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思维、方法、能力训练,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或选用相应的教材,进行以技能测试为主的考核命题、评分及技能测试分析、反馈改进。并对核心技能培养环节质量平台进行重点建设与教学改革。

4、师资队伍。这是关键要素,人的因素第一。数量、结构是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师风范、水平及发展更是关键。对专任教师若局限于专职、自有,对独立院校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全国独立院校来看,不少高校之所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的已发展到培养研究生层次,重要原因是对举办高校、名校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运作较好的结果。所以,基本标准的重点应放在专业负责人及团队的责任心、师风、教学水平、指导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成果、以科研促教学的效果及教师的发展提高。这对地方高校、独立院校更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功能。

5、支撑条件。这是质量保障要素。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运行质量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设备设施、实验与实习实训基地、图书与网络资源、教学经费投入支撑条件。这一方面要以本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考察其资源配置、动态发展建设情况;另一方面更要看其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满足教学的情况,以及产学结合等利用社会资源情况。

6、教学管理。这也是质量保障要素。首先,从内涵来看,不仅只限于文件、制度及质量监控,应包括约束与激励两个方面。既要有教学基本规范制度、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运行质量的教学文件及内部监控,又要有政策导向、激励措施方面的制度。其次,从层次上看,应包括院校层次和系、专业层次。院校层次应有包括岗位职责、约束与激励方面的规章制度、管理文件汇编。全校各部门及各专业都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执行规章制度。系、专业层次,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学校一级的规章制度、质量标准规范;另一方面是课程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运行质量的教学文件制定与执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创新实践等内容。

7、学生培养质量与发展。这是综合效果因素。一是内部教学过程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要求、这是教学运行过程与教学管理综合反映的重要内容。二是外部社会评价。招生、就业情况,实习单位、继续深造考研单位的评价是一个方面,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及评价是重要的方面,并且不局限于典型代表,主要是对大多数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二)专业特色

把基本标准主要定在核心内容、最基本要求方面,而同时鼓励各专业总结、提炼特色,发展特色,将两者结合起来评价其合格或待观察、不合格。上述7个基本标准方面不同高校可从其中1个或几个方面彰显其特色。

人才培养特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网络资源开发与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行政管理与评估督导相结合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等,都可以作为发展专业特色的内容。

二、内外质量评估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专业教学评估有内部质量评估、外部质量评估。以政府委托中介机构的外部质量评估应该坚持进行,湖北省专业教学评估,采用数据先行、公开透明、十项专题评估、学校自评与同学科专家抽查诊断评估等创新性做法,值得全国其他省市学习、借鉴。建议教育部予以推广。在发挥外部质量评估、专业性深层次诊断的同时,更要使高校本身建立内部质量。评估制度,扭转或缓解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的被动对付评估的现象,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促改”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建立以高校内部质量评估为主,学校内部质量评估与社会外部质量评估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评估主体的作用。

第一,建立高校专业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制度。教育部正在委托有关高校进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高校应按学期、学年或年度采集基本状态数据,并建立学校相应数据库。状态数据统计纳入平时教学归档与统计工作。

第二,建立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毕业生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学校专业教学的评价及其满意度调查材料,既是内部质量评价与改进专业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外部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建立与完善高校内部质量评估监控体系。有的高校建立了教学行政管理与评估督导协同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

第四,设立高校评估督导的组织机构,实施内部各类教学评估、督导工作,使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常态化,有利于外部质量评估与内部质量自我评估有效衔接,在不增加集中性时间精力投入情况下,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第五,发挥高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参与专业教学评估的主体性、积极性。要减少教师、学生对教学评估的压力与思想顾虑,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主体作用,一是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鼓励教师树立质量至上的质量意识,加强育人为本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形成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这是课程教学运行质量和实践教学运行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评估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高校内部质量评估要重心下移。鼓励与引导教师以质量主人翁理念作指导,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教学大纲。建立教师自我教学评估制度,定期在教学团队汇报、交流,相互促进。三是教育与引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与心血的付出。不仅自己要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而且要支持教师执行学校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质量标准,按要求完成作业、实验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以诚信心理参加考试,实事求是评教。

第六,各省市教学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委托评估机构,以利于社会专业教学评估的数据、资料积累,使专业教学评估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改进与完善,不断提高社会教学评估的公信力、说服力。

三、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实效

第一,改进专业教学评估的方式方法,使评估成本最小化。不仅按“基本标准+专业特色”评估模式,采取评估内容以重点、核心为主,最基本内容与专业特色结合为原则,改进评估方法。同时,以加强内外评估对接方式,大大简化外评所需材料增加的工作负荷量。使学校自主地做好内部质量评估基础性工作,如一方面建立教学状态数据收集、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专业年度计划与工作总结以及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等的归集归档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运行质量的专项检查、督导、评估制度。那么,外部质量评估,在学校自主地、常态性的内部质量自我评估基础上进行,对于备查档案材料可大量简化。学校在提供学校内部质量自我评估报告等材料的基础上,外部质量评估的专家组,只要调主干课程教学质量运行材料,主要实验、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运行的材料为主,再学校提供反映专业特色的材料以及外评专家组对有疑问需要提供的材料,并安排好外评专家组实地考察活动。这样,避免学校迎评压力影响正常教学工作,降低评估时间精力投入成本,促进专业教学评估由“重结论、轻过程”向“重过程、重建设”转变。

第二,坚持“以评促建”、“持续改进”的原则,形成“评估-动态改进”机制。教学评估,一般分学校自评、外评专家进校实地考察评估、整改三个阶段。专业教学评估、建设也应按三个阶段运作,即外评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工作建议,评估专业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改进。省委托的评估机构可根据情况,对已通过的专业中部分专业整改情况进行抽查,并且以5年或3年为有效期。对于待观察、未通过的专业,应再按不同情况进行有问题项目评估或专业再评估,及相应处理意见。这样,促使内部质量评估与外部质量评估相互作用,促进专业不断以评促建促改,形成持续改进与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8][Z].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8篇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省东北部的燕山深处,与京、津、唐相毗邻。*山多地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全县总面积3123平方公里,总人口31.7万,辖7镇13乡290个行政村。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78所,包括中心小学55所,初中23所。义务教育阶段任职教师2396人,在校生28699人。2003年我县通过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验收,*年通过了省对学校普及语言文字工作的验收,*年顺利通过省第一轮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

二、评估过程及结果

我县作为*年*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单位,是我县教育发展中一次难得的机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必将对我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教育局决定把本次教学评估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并着重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领导小组。教育局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教学评估工作。成立教学评估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研室,负责具体规划、管理、组织、实施教学评估工作。同时,全县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教学评估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本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学校自我评估工作。每位校级领导都要深入到评估工作中去,靠前指挥,使评估工作少走弯路,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全面部署,广泛动员。局领导班子以及相关股室,认真学习《*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实施方案》,深入领会评估方案的精神实质,充分做好理论上的准备。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实施方案》,在教育信息网全文转发了省教育厅文件以及教育局制定的相关文件,要求各校必须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两次召开由各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研室及相关股室人员参加的教学评估工作学习动员大会,会上认真学习了*省教育厅有关评估要求和标准,明确了我县教学评估的主要目标为:通过评估规范学校的办学及教学管理行为,反思查找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及教研水平,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最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这个目标提出了“一个坚持,三个贯穿,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一个坚持就是自始至终地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三个贯穿就是把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贯穿于迎评工作的始终;把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和问题贯穿迎评工作的始终;把整改贯穿迎评工作的始终。五个结合即教学评估工作与“两评四考”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校本研修相结合、与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相结合。同时,明确教学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强调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实施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坚决杜绝弄虚作假。通过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使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

三是深入学校,加强指导。教学评估既是一项新工作,又是对以往教学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必须加强指导。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了5个教学评估指导组,深入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一是研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评估实施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学习省厅、县文件精神,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学评估的价值、意义,全面了解教学评估的方法和程序。三是教师对照标准对前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学校按照程序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四是学校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撰写教学评估报告书。五是指导学校按照要求将教学评估相关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对发现问题的学校及时督促纠正,并进行二轮重点督导。通过评估指导,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校本研修的建设和创新,对教师师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学校管理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朝科学化、精细化努力。

四是统筹安排,完成各级评估。

1、教师评估过程及结果:

各校认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分别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大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动员,力求人人掌握标准,个个明确目标。按照教育局评估小组的统一要求,学校从教师的简历、基本情况、所任学科、发展规划、获奖情况、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与校本教研、培训统计、自评材料等方面建立教师个人档案。教师对照评估标准逐条进行自我评估,写出文字性自评报告。备课组或教研组根据日常教学工作、课堂观察、教研活动等进行互评,并填写互评报告单,同时学校从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征求家长、学生意见,最后评估小组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对每位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估报告,向教师通报最后评估结果。通过对教师的评估,帮助教师认识存在的问题,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并制定改进和提高的措施。通过评估,全县义务教育阶段2396名专任教师中有1710人获得优秀,占参评总数的71.4%。有662人获得良好,占27.6%。另有24人一般,占1%。2、学校评估过程及结果

各校首先成立评估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标准》,先后数次派有关人员到兄弟县、区参观考察,学习评估工作成功经验,查找本校评估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加大宣传动员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增强“迎评”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深刻认识“迎评”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修、评价研究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内容,逐条进行自我评估,将自评结果通过全体教师大会进行通报,并通过教研组、年级组或教师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访问等方式征求社会和家长的意见,然后再次进行自我评估,写出本学期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填写《学校教学评估等级权重》表,报送县教学评估办公室。学校根据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进一步提高的目标和改进措施。在全县78所中小学中,有64所学校评为达标,达标率占82.1%。其他14所学校为基本达标,占17.9%。没有不达标学校。

3、县域评估过程及结果

我县始终把教学评估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更好的规划、管理、组织实施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建立了教学评估组织实施机构,制定了县域教学评估实施方案和长效的评估机制。利用7月、9月三周的时间,分5个小组,由主管领导带队,对全县中、小学进行评估检查,在听取被评学校自查自评汇报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了解到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按《*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等级标准》,结合学校自评报告,认定学校达标等级,完成对学校的评估。在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县域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评,把有关资料按“县域教学评估标准”二级指标建立档案。评估小组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教学评估标准》,逐条自评,汇总成绩,填写了《*省义务教育阶段县域教学评估报告书》。自评结果为达标,总分为91分。

三、评估结果分析

(一)宏观管理

1、管理目标

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科教兴县”的战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并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了近期和长期目标。决心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硬件建设先进,队伍素质过硬,教育质量在全市领先的教育强县。“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教育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主要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县域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实施“一普变十普”的整体战略,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学区建设步伐,实现县城中心建设的“3342111”工程。加快标准化学校进程,到2010年建成22所标准化学校。加快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校长聘任制、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稳步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力争到2010年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100%,本科学历达到3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85%以上,并培养出一批中小学教育专家;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岗位提高培训率达100%,培养一批专家型校长。

2、管理机制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县成立了由相关股室组成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改革指导小组,明确其职责,建立了与课改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局行政、进修、教研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县教育局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是我县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机制,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中的核心目标。教育局每年都要修定《*县教育局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实施方案》,把全县目标分中心校、县直学校、局机关各股室三个系列,总体目标由主管局长及各股室分口控制并对局长负责,建立局领导包片、各股室包乡镇的过程管理机制,保证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各单位要依据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及实施方案,将所承担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并与基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目标考核实行月(季)监控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按千分制量化打分,最后认定工作实绩突出、工作实绩比较突出、工作一般三个等级并实施奖惩。同时通过《*县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对各项常规管理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强化了多元管理、现代管理和民主管理。目前全县各校基本形成了“人人善管理,处处有管理”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并逐步向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方向迈进。

3、评估机制

教学评估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开展,建立了常态评估机制和评估结果反馈制度,把教学评估过程作为深入学校调研的过程,作为教学指导的过程,发挥教学评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实施新课程能力,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

加强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估。为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育局年终成立考核评估小组,利用“量化打分”的形式,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估检查,实行评估结果通报制度。

规范两支队伍的评估。为全面提高我县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考核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县教师队伍考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两评四考”对全县干部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并依据《*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办法》和《承德市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培训、聘用以及调整职务、职称和工资挂钩。

建立教学质量专项评估。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对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为了激发责任意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中小学质量监测机制,实行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达标制和初中中考目标奖惩制。教育局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学校、中心校的重要指标,各校也把达标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设立了“中考质量优胜单位”、“小学教学质量优胜单位”、“教学成绩进步单位”、“中考单科成绩优胜单位”、“中考学科贡献奖”等集体和个人奖项。这些举措,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使系统上下形成了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4、经费保障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03年二轮“普九”复检以来,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9856万元。特别是*年教育总投入增幅较大:县城累计投入2533.4万元,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包括项目款)投入在2000万元左右,全县教育建设总投入达4500余万元。为了每个学生更好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2003年1月起,全县教职工每人每月捐出月工资的1%作为特困学生救助基金,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使用,共救助贫困学生548人,发放困难补助及助学金18.65万元。*至今共取得“两免一补”中央资金673万元,省级资金269万元,市级资金173万元,县配套资金444万元,救助贫困生73753人次,直接受益家庭达到6.8万户。今年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我县成立了*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支付分中心,并已经运行。县财政局、教育局联合印发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教育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自*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教学教研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每年支付10万元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资金,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5、课程与教材管理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和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省两级课程,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订足订齐教材,对教材实行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版本。指导学校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审核,心理健康、礼仪教育、英模教育、艺术培养、板栗知识等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一些学校得以实施。三级课程的全面实施,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发展策略

由于我县处于*,经济条件落后,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我县教育的发展:我县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小、效益低、配置不合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城乡之间、乡域之间教师发展还不均衡。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努力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大布局调整力度,采取小学高年级交叉办学、联合办学、建寄宿制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调整了一批学校,全县小学、初中由2003年的304个校点撤并到现在的244个,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通过两支队伍建设,干部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我县的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县制定了两个规划,建立了四个有效机制。

1、制定两个规划,加快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05—2010年学区建设发展规划》。一是本着“长远规划、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并一个、最大限度地并”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稳妥地撤并中小学校,减少结构性浪费和重复配置性浪费,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优化组合,集中财力建标准化学校,力争实现中小学布局科学化、学校建设标准化。二是抓好县城“3342111”工程的实施,逐步解决县城中小学、县直幼儿园班容量过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在全县范围内依托“一点八区”以县直校为中心,带动县域内学前、小学、初中、特殊教育、成职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办学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教育优质化、服务社会化”的综合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公平。

2、建立四个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每年坚持实施“两评四考”工作,积极稳妥的推行校长任期制,建立“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备干部选拔任用制”,建立有为有位、无为无位的用人机制。完善教育干部、教师交流机制,为了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人力资源支持的力度,决定每年选派部分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既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又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2)、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在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情况下,县政府采取面向社会、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每年选聘20名左右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于二本以上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给予免试、优先录用等政策,吸引他们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些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教学理念新,正在逐步成为教学上的骨干力量。

(3)、完善两支队伍的培养机制。

在教育干部队伍建设上,我县实施了“选拔、培训、考核”一体化的长效机制。首先把好干部入口关,在校长的选拔上,教育局始终坚持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标准选拔校长,真正发挥校长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在全县教育干部中,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通过举办校长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方式提高校长的理论水平,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把校长培养成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懂业务、会管理的专家型校长,打造一支创新、创优、服务、节俭、廉洁、高效的校长队伍。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一方面通过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对校长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由业务股室进行专项业务考核,如对校长提出了每学期听课50节以上,业务领导每学期听课80节以上、每周兼课4节以上的要求,期末教研室要根据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认真检查,评出分数等级,并将结果在全县通报。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构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长效机制。一是广泛开展大培训、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针对实际需要,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仪器站分工合作有计划地举办长期、短期和应急培训,仅05年以来就举办各种县级培训班51期,参训人数达12000余人次,中心校和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也得到普及,坚持经常。还开发了网络培训,在县教育信息网上开设校本培训、教育前沿、教研之窗等专栏,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发挥现代教育资源应有的作用。通过培训,全县教师的师德修养、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水平普遍提高。每年一度的十佳青年教师评选和学科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为教师搭建了比武练兵的平台,也带动了基层比武练兵活动的开展,青年教师在比武练兵活动中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成长。坚持开展岗位练兵,通过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运用等基本功的经常性训练,促进了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通过教材过关测试,带动了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学习钻研,促进了教师知识上不断更新。二是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篇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公开课、承担一项科研课题、写一篇教研论文,这些具体化的要求,促进了教师教研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三是实施名师带动工程。为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各校建立骨干教师培养规划,培树校级名师;教研室建立教研员教师联系制度,每位教研员一个学期重点培养3-5名教师,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教育局制定了骨干教师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职责,进行跟踪考核,实行任期管理,现在已有680名县以上骨干教师通过作示范课、经验介绍、拜师结对、一帮一等形式,发挥着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四是开展教育外联,学习名校先进经验。从2002年起,陆续与中央教科所、省教科所、*师范大学、江苏省洋思中学、北京中关村中学、朝阳区呼家楼学区、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等知名学校建立了紧密联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利用名校优质资源培训校长和教师,促进本县教育发展。

(4)、创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局多次聘请专家针对校本教研对全县教育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的意见》、《*县教育局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确立了六道河中学、北水泉逸夫实验小学、平安堡实验小学等八个校本教研基地,典型引路,全面推开。教研人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情况,指导、参与校本教研,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在教研活动中,以课题为载体,全县现承担部级科研课题6项,省、市级科研课题49项,有25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由于校本教研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理念学习,因此各学校都积极开展,以此作为学校“教、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作为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三)、教学研究

1、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基础教育教研体系。

教育局非常重视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等教研机构的建设。选拔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品质优秀的基层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研员,现在中小学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全部配齐,共计14人,教研员年龄结构合理,其中高级教师8名、一级教师6名。在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大力支持教研员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并为教研员订阅业务刊物,规定每周五下午为理论学习时间,还为每位教研员配备了一台电脑,以满足教研员网络学习、研究、交流的需要。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对教研员的岗位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教研员每学期举办县级专题教研活动、课改专题讲座、组织学科研讨活动各1次以上,对中心校、中学视导面达到100%,每学年深入学校听评课不少于100节,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带出一批骨干教师,要经常给基层教师上示范课、下水课等。几年来,教研室自身建设、教研工作开展、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于04年和06年两次被省教育学会评为“*省教育学会先进集体”,2005年10月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课题研究先进教研室”,*年4月被评为“承德市教科研先进单位”。逐步加强教研室建设的同时,为了发挥基层视导员、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的作用,还建立了专兼职教研员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聘请优秀教师20多人作兼职教研员,并成立了学科中心组,明确了兼职教研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开展“优秀教务工作者”评选活动,其中又有23名视导员、教务主任在06年被评为优秀教务工作者。

2、创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还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此,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构建并依托基础教育教研网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县依托“一点八区”,建立以教研室为龙头,以实验示范校为中心,以中心校为研训基地,以学校教研组为平台的四级教研体系。教研室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各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成立县级学科教研组,统筹规划,全面抓好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培训、研讨、教学工作。中心校作为研训基地,主要组织区域内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学校教研组负责常态下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通过这个教研网络,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经验能够及时自下而上地反馈与总结,使教研人员深入基层指导时更具针对性;一些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研模式也能够自上而下有效推广。如各学科分别在示范校二中、一小指导活动实例,通过现场观摩研讨向全县推广了“一个课例,多次研讨”的教学研究模式,总结推广了适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各层次的教学研究,逐步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发生了转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得到普遍关注,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活力。各级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2)培植典型,以点带面。由于县内教育发展不均衡,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不可能整齐划一,我们走出了一条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路子。新课程实验初期,根据很多教师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思路的实际,在二中举行了语文、数学、生物课堂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为全县提供了示范。针对我县英语教师比较薄弱的实际,在青松岭北三岔口小学召开了新课改背景下“快乐英语”教学现场会,对引导*孩子快乐学英语进行了初步尝试,对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的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为探索新课改中的评价模式,培植树立北水泉逸夫小学为典型,在此召开了“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工作现场会”,活动总结推广了以学科作业批改、识字写字等常规性工作的评价为切入点,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经验。复式教学是*教育的一个特点,在复式教学中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广大复式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楠木沟小学召开了小学复式教学研讨会,解决了新课程理念下复式课堂教学的一些疑难问题。综合实践课程一直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镇中学和北水泉逸夫小学分别召开了“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经验交流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课程改革进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集中力量抓好试点学校,再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这样使课改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开。

(3)实施中考带动策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我们一直毫不放松地抓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始终坚持把课改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把教学质量作为检验课改成败的重要标准。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窗口,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实施了中考带动策略,坚持中学小学一起抓,抓质量从小学开始抓起。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加强,一些教师在备考中出现了各种困惑,教研室把中考备考作为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的机遇,实施科学化备考,以中考备考来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把备考分三个阶段,即系统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模拟演练阶段,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教研员分别做各阶段专题讲座,骨干教师作示范课、教师之间交流备考经验,教研员还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指导,加大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指导力度,通过统一模拟考试引导命题思路,分析存在问题,指明改进方向。中考结束后,全县上下共同做成绩分析,教育局专门召开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重在为以后的日常教学提供借鉴。通过几年努力,我县中考成绩逐年上升,07年承德市综合排名第三,已位居全市前列。为了保证中考质量的持续提高,教育局加强了各年级的质量监测,非毕业年级和小学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普遍重视,学校在师资分配上更加合理,基础年级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得到加强,促进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贯彻低重心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接受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心下移,课堂上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策略,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效益得到较快提高,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5)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突破口,带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教育局利用网络下发相关学习材料,通过各种培训进行理论学习,各学校开展了专项研讨活动,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不断提高,由过去较多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质手段更加全面、科学。行为养成习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对一些具体的行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强化训练,如让学生博闻强记,广泛积累名言警句和诗词名句,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生,主要结合具体行为,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好钢笔字、每天记观察日记等,从培养兴趣做起,逐步养成习惯;对于中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预习、归纳、质疑、反思等学习习惯,训练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学习名校经验,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为了迅速转变教学观念,形成自身教学特色,我们多次组织干部教师北上盘锦、南下洋思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举办论坛,畅谈感想,魏书生教育思想、洋思教学经验给我们很深的启迪,各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问题解决教学法、三步阅读教学法、划格教学法、英语二十四字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范围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我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教学评估,我们全面、客观地审视了我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几年来*县的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又通过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使我县教学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正向科学化方向迈进,但距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各级领导的希望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评估工作还不够完善,县域内教育发展还不均衡,总体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问题,今后采取的措施是:1、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健全教学评估制度,加强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方案与我县原有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学评估工作的常态化,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功能,通过评估工作激发学校和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加大学区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改造薄弱学校,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促进全县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3、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科研整体水平,不断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切实增强学校实施新课程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信力;本科评估;信息;元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6-0092-06

公信力是指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物因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1]公信力表征公共组织因其具有公平、正义、效率、民主、责任等信用资源而获得公众认同、尊重和信任的状况,是公众对公共组织总体印象所做出的一种判断和评价。教育评估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教育评估的广泛认同、普遍尊重和系统信任。“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氛围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2]参与者对教育评估的态度、情绪等直接影响着教育评估功用的发挥。良好的公信力是教育评估和谐发展重要的社会资本,也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最具根本性的保障。

一、公信力严重透支: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困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美、英、法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认证、评价、审核等诸多教育质量保障活动。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内外部管理中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教育评估活动。2003年开始2007年结束(实际于2008年上半年完成)的首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志着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确立,期间589所高校参与评估。对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人们褒贬不一。有调查表明,74%的高校师生认为教学评估改善了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3]也有调查显示,认为有效性“较好”和“很好”的比率之和占24%,认为有效性“一般”的比率占40%,而认为有效性“较低”和“很低”的比率高达36%,[4]李延保先生曾经做过调查,其中96%的高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认为评估非常重要,非常有效[5]。然而,他的另一份调研却显示[6]:

就连那些亲自参与并深深感受到“评估”给高校教学建设带来显著推进作用的学校领导和评估专家也讳言‘首轮评估’的积极意义和作用,生怕沾上了“评估的腥气”,真叫人不可思议。冷静下来,许多问题,包括“评估”的社会性问题值得高校管理者反思。

对此,教育评估组织的领导者亦发现[7]:

高教战线对待评估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就有认识误区,对评估的认识停留在上一轮评估出现的一些问题上,认为评估是搞形式主义,例行公事,害怕评估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干涉学校办学自,“谈评色变”。

公允地讲,首轮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如吴启迪所指出的那样[8]:

教育评估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促进政府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9],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资源投入严重不足,质量面临下滑的危险,这种形势下,开展教学评估可谓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评估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了高教战线和全社会质量意识的觉醒,明确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方向,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

张会杰:提升公信力:本科评估中的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虽然“成效是客观的,不能否定的”,但评估相对人、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评估的尖锐批评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评估活动之于教育教学条件改善方面的表面成就。一种社会制度仅仅具备技术合理性的条件是不够的。评估不仅要评出效率、评得准确、符合评估的目标和精神,还应使人感受到评估过程是公平合理的,即正义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教育评估公信力属于关系性范畴,既取决于评估理念、评估行为与评估效率,也与公众的认知及判断密切相关。当前阶段,公众对教育评估认同、尊重及信任的水平还很低,“生怕沾上评估的腥气”、“谈评色变”现象的存在表明教育评估公信力透支状况的严重性。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很大程度上与评估信息公开的程度不足及参与协商机制的缺失有关。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本科评估新方案”),这一文件的意味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正式启动。为提升教学评估的公信力,切实改善教学评估在教学质量推动方面的作用,有必要从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的角度对教学评估加以探讨并对评估程序进行适当改进。

二、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对本科教学评估公信力的影响

现代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利益的汇集点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公共舆论场内,教育管理者、师生、自由评论者、大众媒体等针对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各种主观立场、态度、情绪与意见持续不断地相互碰撞,相互竞争。教育评估有着鲜明的公共性,“恶猜公权”本是原则的公共理性之一,基于公众的负面感知与评论,不能简单抱怨公众不理性,反而应当坦诚相待,强化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主动接受师生与公众的监督。评估主体必须做一些公平而谨慎的努力来帮助所有的利益相关团体至少在能达成一致的(原本有可能存在分歧的)地方取得共识。[10]186

(一)信息公开影响师生及公众的知情、参与和协商

评估信息公开指评估参与主体将评估活动中产生、获取的评估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布,这些信息允许用户以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收听、观看等方式使用。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意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落实服务性理念。[11]评估信息公开是师生和公众知情权的本质体现,是师生对教育评估参与和协商的逻辑前提。当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组织机制,从迎评高校的角度看,通常成立由校领导、教务处长等组成的评估领导小组,这是高校迎评工作的权力机构。通常由教务处(部)抽调人员组建迎评工作小组,一些高校也有专门的评估办公室,他们在评估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评估的日常事务,联络、协调校内各院部系所的评估事宜,以及协助评估专家组进校的实地考察等。评估工作小组或评估办公室是迎评工作的办事机构,是评估信息的集散中心,诸多评估信息如自评报告通常由该机构起草,并由评估领导小组组长审核或小组会议审议,评估过程中产生的评估信息,如正式的评估报告文本等也反馈给评估工作小组。

本科评估新方案强调低重心、常态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从评估政策初衷上看[9]:

高校的自我评估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广泛群众性,尤其是强调发挥高校师生员工在自我评估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自我评估实际上是高校全方位的自我反思,是建立学习型、反思型和创新型学校的内在需要。

从实际的运行程序上看,学校的评估工作还是采用面向上级主管部门、面向专家的迎评思路,评估工作小组与师生的评估合作关系是不对等的,师生有义务向评估工作小组负责,但评估工作小组掌握的信息向师生公开的程度并不充分,广大师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或旁观者。整个迎评体系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这种单向度的评估工作机制无法为师生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对话与协商提供必要基础,难以发挥师生员工在自我评估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前景是模糊和不确定的。从评估赢得公共信任的角度来看,这些抽象的、宽泛的评估信息难以使师生与社会公众心悦诚服地认可并接受评估结论,难以增进他们对评估权威性、合理性与公正性的普遍尊重和系统信任。

(二)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决定着对评估的监督效力,影响评估的形象与声誉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任何一个判断都是主客观标准的结合,评估专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12]大学领导者及行政主管部门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自身效用函数实现的愿景,本科教学评估的优良表现成为显示办学政绩的主要渠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评估也面临社会诚实守信的考验。季平认为[7],

在上一轮评估中也发现,有些高校不是把主要经历放在“自评自建”和“自查自纠”,而是“弄虚作假”和“等查待整”,甚至有的学校费劲心机到处“游说”和“公关”。

从评估组织方来看,因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政府主导的评估评比常常成为“权力寻租”的载体,近几年,仅在政府部门,全国共撤销评比达标表彰项目73726个[13],这一数字表明各类评估评比活动的泛滥。在本科评估的实践场域,评估过程中失范及诚信缺失现象也比较严重,“生怕沾上了‘评估的腥气’”,“谈评色变”现象说明教育评估的公信力已被严重透支,评估组织、评估专家和迎评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令人堪忧。对此类问题,《第四代评估》有专门论述[10]3:

如果拥有信息本身是权力,那么隐瞒信息是对这种权力的削弱,如果委托者可以决定公开哪些信息,对谁公开,何时公开及用何种方式公开,那么,这一规则明显地有利于那些早已掌握这些信息的人,甚至有助于扩大他们的权力,从而剥夺那些处于信息劣势的人的权力,甚至是知道得越少越无权。

本科评估新方案第12条提出,“切实推进‘阳光评估’。评估机构、参评学校人员和评估专家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自觉遵守评估工作规则规程,规范评估行为。建立评估信息公告制度,评估政策、评估文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以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评估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内公开,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然而何谓适当范围,并未明确界定或列举说明,缺乏具体标准和操作细则,巨大弹性使得公开什么、公开多少、何时公开取决于迎评学校。缺乏明确的标准成为制约信息公开的主要原因。迎评学校首先会考虑自己的便利或本部门的利益,选择“有利”的信息予以公布,而回避相对不利的评估意见,个别情况下甚至公布一些失真信息。

控制评估信息使得评估参与主体通过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排他性占有,成为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评估失范与诚信缺失源于监督不力,而监督不力又与信息公开不足直接相关。信任一定依赖信息,信息公开是赢得公众信任的第一要素。美国前教育部长斯佩林斯指出,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创建一种强劲的问责制和透明文化。[14]公开原则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程序公正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信息公开属于教育评估活动的社会性要求,信息公开是治理评估失范的一剂良方,通过提升评估工作的透明度,形成对评估的有效监督,防范行政权力的恣意,防治评估过程中的不规范和腐败行为的滋生。基于笔者所参与的评估实践,笔者发现,信息公开对评估主体亦是一种保护,公众更方便、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和监督评估工作,他们就会切实感受到评估过程的规范和评估专家的辛劳,从而对评估工作更加理解和信任,评估的形象与声誉也能得到较好的维护。

(三)信息公开与参与协商改变着评估的范式,影响评估的专业化水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中心、权威、统一、稳定,强调秩序与服从。中国的公共组织不习惯公开其活动与行为,他们缺乏将私人与公共领域加以区别的观念,也缺乏公共领域内的行为应当接受大众监督的理念。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教育评估尤其是官方主导的评估范式主要建立在价值唯一或确定的基础上,价值判断被强势主体的价值所统治,评估活动较少听取弱势价值主体、被评者的意见。评估专家作为学术权威、行政权威甚至道德权威,他们的任务是将主流价值认可的知识、规范、技能等传递给受评者,受评者的任务就是接受。加之“官治民”政治思维的实际影响,受评高校习惯于被动的教学评估,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质量主体意识尚未确立,评估信息收集与处理中缺乏师生的广泛参与、价值协商与共同建构。这种评估范式容易形成绝对理念与统一规范的行动,但行动常常是表面的,短期的,有着较强的权宜性和功利性。换言之[15],

如果公共观点是在缺少争论的情况下达成一致,与总有不同意见者不断提出改进建议相比,人们就失去了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因此,与开放的社会相比,在封闭的社会里,更容易出现普遍的无知。

现代教育评估理念认为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面向改进的教育评估必然是互动的、是合作的。教育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参与才能达成目标,也只有经由受评对象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进入师生个体的经验,教育评估才能获得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大学的治理相比较于其他许多机构的治理而言,必须更加注重平等参与性。[16]建构主义主张评估主体与客体的平等对话与协商研讨,对话与协商是一种对他者及其经验的尊重,接纳和开放的态度,是评估主客体之间的经验、视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共享和融合。基于价值的多元以及大学治理对平等参与的吁求,教育评价范式也面临着全面转换的现实需要,应形成具有协商共识、开放、公开、理解等特点的评价模式。[17]评估主体不应高高在上,应从传统的评估传播者向评估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变。迎评学校尤其是师生们也应抛弃消极接受者的传统角色,从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转变为“共同建构者”。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评估行为中的瑕疵与疏漏都有可能被关注,评估专家会更加自觉地追求“看得见的公正”、“可感受的高效”、“能认同的权威”,信息公开与参与协商改变着评估的传统范式,影响评估的专业化水平。

三、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程序改进及策略选择

(一)制定信息公开的执行标准,为评估参与协商奠定基础

教育评估应把信息公开作为基本原则,要求评估工作都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学校及个人隐私的,一律向社会公开,并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强信息公开的规划部署、制定信息公开的执行标准、确立信息公开的程序,对信息管理主体、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时间节点、公开的渠道、公开的范围等进行规定,以推动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建设。

第一,明确评估信息公开的内容。本科评估新方案中提及的公开信息涉及到的评估政策、评估文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的公开并不困难,在教育部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上均可自由下载。为增进教师学生对本科教学评估政策的了解,这部分信息同样有必要在高校内部以宣传公告的形式公开。新方案指出,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建立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要求高校对数据及时更新,及时分析教学状况,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的常态监控机制,作为内部质量保障重要组成的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学校的自评报告、专家考察报告、以及评估结论等也应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开。专家现场考察活动也应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专家组集体或个人分工活动,如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座谈会、深度访谈的纪要,专家听课、教师说课的活动纪要等。对专家组招待标准及招待行为也应予以公开,这类信息的公开有助于防范评估过程中的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厉行节约,提升评估工作的良好形象。

第二,确定评估信息公开的时间节点及信息公开的渠道。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信息公开应确定公开时限,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完整地公开信息,确保师生和公众及时知悉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参与协商。迎评学校应至少提前5-7天完成并公布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公开服务于评估专家,使他们能提早对迎评学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进校考察的效率和质量。高校还应面向校内分阶段评估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为教职工和学生们参与教学评估提供适当的途径。评估信息及办学信息的公开还应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的参与提供现实可能。除评估反馈会、座谈会等传统渠道外,评估报告及教学数据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会议纪要或简报等渠道公开,也可以与社会媒体合作予以公布。

第三,审慎确定评估信息公开的范围。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既涉及公众权利保障问题,也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如古贝和林肯所言[10]4:

评估是牵涉许多人的活动(比如委托人、利益相关者、信息提供者以及以其他方式参与评估的人),因此评估者有责任在与上述人员交往时尊重他们的身份、相信他们的诚信、保护他们的隐私。这里谈到的尊重身份、诚信原则和隐私保护…提倡一种全面的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在评估当中处于平等地位,……意味着所有评估参与人都有权分享彼此的理解,并努力形成一种公认的、符合常理的、信息量更大的、成熟的共同建构。

信息公开是对教育评估公权力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信息公开的标准和要求并严格执行。将评估置于阳光下运行,公开评估报告、公开评估结论、公开证据及论证过程,公开专家组的合议意见,公开关键的评估行为,评估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减少评估主体与受评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打消社会舆论和公众等外部群体对教育评估的质疑,也有助于增强师生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促进师生和公众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思考教育教学评估,也只有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增进信任,才能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鼓励师生有序参与,自觉构建评估参与及协商机制

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就是在师生与管理者在大学、国家和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中,以师生的有效参与为主线构建并加以规范的。[18]如果仅仅是评估者和委托者有权决定调查哪些问题,使用何种手段和数据分析模型,以及作出何种解释等,那么很有可能剥夺其他利益相关者追求合法利益的权力。[10]3《第四代评估》主张在评价过程中通过交流、协商减少不同价值标准之间的分歧,缩小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达成价值标准的共识。信息公开着眼于保障知情权,这只是评估民主化的开端,师生及社会公众的有序参与着眼于参与权,表达权和对评估公权力的监督权,评估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协商才更加完整地表达了评估民主化的意蕴。

在评估公信力严重透支的当下,应自觉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估参与机制。在现有参与途径,如调研、公示、座谈会、论证会、书面征求意见、旁听和列席评估会议等基础上扩大更加便利的参与途径,搭建更加人性化的参与平台,注重发挥现代媒体在参与协商中的积极作用。客观理性、全面准确及时地对评估信息进行公开,积极引导师生和公众参与评估事务并进行良性互动。坚持重大问题事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一定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就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和公众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要认真研究、分析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将吸收采纳的情况以适当形式适时向社会反馈,对没有采纳的意见,应进行说明,通过沟通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取得谅解。

基于民意构建服务性评估体系。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伴随师生及公众参与诉求的提升,保持沉默、回避质疑必然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客观强化着公众对评估失范行为的主观认知,并助长公众的消极否定情绪。斯科特(W.Richard Scott)认为,“正是场域层次上的组织之间的互动,建构了它们之间的‘集体理性’”。[19]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形成对公共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评估专家、学者、评估组织要认真对待,仔细了解和分析,全方位地回应公众质疑,引导公众对不当的价值认知及逻辑推理进行纠正,在对话和意见整合中促成普遍的公共理性。建立评估与公众良性互动关系,展现评估民主、开放、廉洁、务实的姿态,体现评估主体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开放透明的理念,促进师生理解和认同评估的价值目标,是教育评估维护自身声誉的必要选择。

(三)落实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的工作机制并纳入元评估方案中

教育评估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作为评估范式转换和制度创新,着眼于对评估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衡,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理念的形成和嵌入,相关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将面临多重博弈。评估参与主体为追求自身理性最大化,即通过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行为公开和“抽象”的评估形象来降低交易费用约束和竞争约束,从而尽可能维持现行评估的稳定性。处于信息劣势的“散沙状”的公众更难以将强烈的制度需求愿望转化为制度创新的集体行动。[20]如果师生的正当诉求不能通过制度途径进行表达,将降低对评估的认同和信任。为增强科学性及针对性,避免被虚化和空置,教育评估中面向有序参与及对话协商的制度设计,需要发挥公众的组织化力量,建议在“信息公开+意见汇集+深度互动+集体协商+合作建构”等方面建立健全评估工作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职责。元评估是教育评估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元评估对评价活动起着规范、监督和改进的功能。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是衡量评估文明状态的重要尺度,建议把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纳入本科教学评估元评估方案中。通过评估参与、对话及协商,通过评估制度的切实改进及评估水平的全面提升赢得公众的普遍信任和积极支持。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建构是一项关乎宏远的基础工程,其建构过程将伴随教育评估存在与发展的全部历史。信息公开带动师生和公众参与评估的运行过程,为增进互动,沟通、对话、协商等提供保障,信息公开及参与协商对于防止评估过程的失范行为,保证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评估程序改进及策略选择的重要方面。希望通过评估信息的公开及参与协商机制的构建提升评估的公信力水平,推动教育评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治伟.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1):76-78.

[2]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3]高耀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教学工作影响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5):89-94.

[4]周光礼,周湘林.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基于社会问责的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27.

[5]李延保.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实践与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9.

[6]李延保.从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社会效应看评估理论研究的学术文化责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9):38-42.

[7]季平.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扎实搞好合格评估工作――季平主任在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2-04-27) [2012-06-16]http:///modules/news_detail.jsp?id=1501.

[8]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9(3):38-41.

[9]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23-28.

[10]古贝,A.G, ; 林肯,E.S.第四代评估[M].秦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阎桂芳.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5):30-33.

[12]程雁雷,梁亮.我国政府高等教育评估法律治理之路径[J].江淮论坛,2009(6) :104-110.

[13].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J].求是,2012(8):3-8.

[14]Margaret Spellings. A Test of Leadship: 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Higher Education――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Appointed by Secretary of Education Margaret Spellings (September 2006)[R/OL].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d)[2012-09-10]. http://www2.ed.gov/about/bdscomm/list/hiedfuture/reports/prepubreport.pdf.

[15]库兰,D.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M]. 丁振寰,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17.

[16]博克,D.大学的治理[J].曲铭峰,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4):16-25.

[17]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11-18.

[18]张会杰.教育舆情评析及大学公信力场域之构建[J].复旦教育论坛,2012(2):66-70.

[19]斯科特,W.L.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第3版.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5.

教师教学评估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重点大学;教学质量;评估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所以,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形成的社会共识。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并推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以此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在高等学校内部,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也一直在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探索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其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最经常和最主要的方式。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参与不够、评价手段单一、评估指标体系不尽完善、过分强调评估的监督作用、忽略评估的引导和改进作用等。[1]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在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有些什么不同之处,带着这些思考,作者比较分析了中国和新西兰部分重点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异同,并试图总结提炼出可供我国大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借鉴的启示和经验。

一、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式

所谓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是以教师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环节很多,因而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由诸多要素组成,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然而,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和环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则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和环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因此,国内外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课程评估,或是二者的结合,是国内外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式。

二、中国、新西兰重点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情况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式确定后,评估方式的运用、评估内容的确定、指标体系的设计、信息数据的采集、评估工作的组织、评估结果的处理等环节和因素就构成国内外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正是对这些环节和因素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反映出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实践的差异。

1.国内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

在国内,无论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是课程评估,其评估方式基本相同,分别由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三种方式进行。其中,学生评教方式最为普遍。就评估工作的组织而言,因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被视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工作之一,通常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一一教务处(部)负责组织实施。

最能体现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评估内容确定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它反映出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侧重点,也反映了不同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以及所提倡和追求的教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例,其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分为三个部分:总体印象、教师授课和总体评价。总体印象包括:学这门课后很有收获、这门课的老师很称职、教材很有用、讲课教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教师授课包括11项具体内容:教师对教学工作有热情,讲课认真、投入;讲课思路清晰,阐述准确;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内容更新:能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并给予思路的引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考核及评价方式;师生关系融洽,下课指导、交流好;教师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要求严格。总体评价是指教师讲课的成功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表明,作为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追求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2]再如武汉大学,其调查问卷基本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4个一级指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12个二级指标。第二部分是对课程的评价,包含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开设时间、学时数和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开放性评论,汇集学生对教师和该课程主要特点的评价及建议。这种设计表明,武汉大学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试图综合考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

尽管各大学还设计了教师评教、领导评教、专家评教的评价指标,其思路与形式与学生调查问卷大致相同,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谭震威、毕家驹等人所做“我国部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调研报告”[3]已有详细讨论,本文不赘述。

各高校在制订文件和评估方案时都明确规定将学校评估结果和评估意见反馈给相关院系和教师本人,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档案,作为教师参加教学评奖、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等资格审查和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不仅高度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而且注重发挥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新西兰重点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

(1)奥克兰大学的教学和课程评估

奥克兰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全称叫“教学、课程和学位检查与评估”。学校政策要求对所有课程的范围、目标、结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通过课程学习取得的资格(如学位、文凭、证书)是国际高质量的,由高水平学者讲授,能够反映社区和专业需求,对资源的使用是高效的。

为了让学校和社会了解教学质量,发现教学的优势与薄弱环节,帮助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和专业发展,学校政策要求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要确立教和学的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各个教学单位要有自己的教学检查和评估计划,该计划要保证教学在教师个人层面上进行定期评估。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的正式评估,包括学生评估和同行检查至少每三年应进行一次,并且每项评估的结果应向系主任报告并由系主任监控。

各院系应制订适合其学科特殊背景和所教学生背景的标准和通行的评估程序。学校职业指导中心(TheCentr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以增强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向院系提供建议、帮助和职业培训,同时,设计、完善和分析教学评估问卷,并负责帮助院系制订教学检查和评估计划。

从系级单位收集起来的授课问卷和助教问卷数据汇报给学院院长,然后由学校职业指导中心以学校教学与学习质量委员会(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Committee)名义于每年的11月形成标准的评估报告。该报告要显示各院系在课堂和课程层面上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所有指标反应的分布情况、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教学质量的责任由教师个人、教学小组、系主任、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共同分担。大学对教学质量的责任通过教学与学习质量委员会向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Committee)报告来履行。图示如下:

在开展教师授课检查与评估的同时,大学要求定期对课程进行检查与评估,其目的在于确保:

课程的学术内容反映学科领域当前的学术水平状态并与学习阶段相适应;

课程设计优良,对学生有挑战性;

教学方法适当;

课程教学经过评估;

学生兴趣得到满足;

评价机制公平;

课程材料质量高;

鼓励学生利用合适的信息资源;

课程材料和资源充分考虑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的知识和兴趣;

资源充足。

课程检查与评估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课程参与人员间定期的讨论与反馈;在教学计划、专业认证和学系检查与评估过程中开展;学生填写大学课程问卷。

每个学系都要有课程检查与评估计划。新课程在开设的前两年,每年至少要被检查评估一次。所有课程每三年至少应正式检查评估一次。课程检查评估不局限于学生评估,系外人员也可参与。有关课程的书面评估报告在课程开设期间应保存在系教学档案之中。评估报告应指出改进课程应采取的行动和采取行动的时间安排。学系的课程检查与评估计划和评估报告应呈交学院院长。

从院系收集起来的学生课程评估数据要通过职业指导中心,于每年的11月,以标准报告形式,向院长和学术专业委员会(Academic Programmes Committee)汇报。该报告要显示各院系在课堂和课程层面上学生对课程质量的所有指标反应的分布情况、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课程质量的责任由参与课程讲授的教师、系主任、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共同分担。大学对课程质量的责任通过学院和学术委员会向校评议会(Senate)报告来履行。图示如下:

(2)梅西大学的教学和课程评估

梅西大学的教学和课程评估的政策规定、工作程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其教学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合二为一,全称叫做“课程内容、管理和教学学生评估(SECAT)”。SECAT调查问卷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学生必答。有两个一级指标:课程设计和管理(不涉及具体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涉及具体教师,并且是每位上课教师的评价)。课程设计和管理包含6个二级指标,涉及课程结构、课程组织、课程考核方式、课程学习量、课程质量和学生对课程设计和管理的总体评价。课堂教学也包含6个二级指标,涉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点、课外指导和帮助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一般适用(不涉及具体教师)。这部分包含的评估指标较多,其中,一级指标18项,涉及课程考试评价、课程结构和组织、课程内容、学习资料、实验教学、学生课堂、课外学习努力程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教师的帮助指导、课程组内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质量标准的协调、课程学习的负担量,以及网络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包含6个二级指标(问题)。

第三部分是对具体教师的评价。包含12个一级指标,涉及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方法(如诊断教学、激发思维)、教学辅助手段与技术、教师的特点(教学态度、教风、水平)、师生关系、助教/讨论、课程学习和作业负担量、教育机会平等等方面内容。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包含6个二级指标(问题)。

第四部分既可涉及具体教师,也可不涉及具体教师。指标内容包括:作业、实习、实验课、诊断教学和助教/讨论等7个一级指标,同样,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包含5个二级指标(问题)。

(3)评估结果的处理

新西兰的大学教师申请续签工作合同、提职或优秀教学奖都必须提供有关教学质量的证据和支撑材料。梅西大学明确规定教师的学生评教(SECAT)结果至少要占20%的分量,另外,梅西大学的所有教员每年都必须参加年度教学考核,学生评教结果必须纳入考核内容。奥克兰大学则规定:至少每三年应进行一次包括学生评估和同行检查在内的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的正式评估,所有课程每三年至少应正式检查评估一次,新课程在开设的前两年,每年至少要被检查评估一次。如果对一门课程的质量表示满意的被调查者(学生)少于70%,则用小旗标示该课程。被小旗标示的课程要在3个月内重新评估并向院长报告。

三、对比分析与启示

为保证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处于国际和国内的领先地位,中外重点大学都非常重视通过教学和课程检查与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这是中外重点大学建立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工作制度的共同之处。但从前文介绍来看,新西兰重点大学在开展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工作实践中,无论从评估政策制定、评估内容的选取和指标体系设计,还是从评估工作程序、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与中国大学有较大的不同,表现在:新西兰高校不仅非常注重对其教学、课程和学位的检查与评估,而且将其制度化并落实到学校、院系级教学计划、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各个层面,充分重视和明确基层教学单位、如学系、对教学和课程的质量监控的职责;同时,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培训、咨询、指导和专业服务,以保证检查与评估的规范性、科学性;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学校职业指导中心或培训与发展中心负责制定评估标准,但充分尊重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的根据需要选择设计评估指标,体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另外,新西兰大学把教学、课程与学位的检查与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调查与教学档案、课程档案及其他检查评估方式结合考虑,将检查评估结果与教师的工作合同、提职、奖励和学术假等利益结合,从根本上保证了检查与评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评估内容的考虑上,注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主观因素与环境客观因素(如与其他教师或助教的配合、教学条件与环境等),教师的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等关联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反映了教师教学质量形成的相对性和关联性;此外,新西兰大学将教学评估和教师的培训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能力的提高,突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些经验对我们进一步改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1.配套大学政策

大学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在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始终予以

监控的一个全方位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必须综合学校内部各部门和所有成员的力量,共同履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职责,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和效果必须辅以其他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并有学校各项配套政策和组织体系的保障。与国内大学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主要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相比,新西兰重点大学的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工作实践,可以说是可供借鉴的范例。奥克兰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大学致力于优秀的教学和对知识发展的创新贡献,大学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基于研究的高质量的教学,有责任确保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受益于基于研究的教学、融知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学习环境的熏陶。大学章程是新西兰各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和大学高层管理文件,学校制订的政策,无论是纲领性文件,如战略计划、学术发展规划,还是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的具体操作性文件,都以此为依据,将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明确分解,具体到院系和教师个人层面及各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辅助机构,乃至学生层面,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得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并成为全校一项系统工作。配套的大学政策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前提和依据。

2.优化评估体系和内容

一个完善的大学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而在全过程中,重点应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第二,为保证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的,应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新西兰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实践表明:教学质量评估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也包括课程建设评估;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评价,但不能忽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学生课堂、课外学习努力程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学生因素也应进行评价,体现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相互联系和统一;高校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一门课程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门课程所有授课教师长期共同的努力,课程组其他成员和助教的工作应一并考虑,使评价既能反映教师个人的水平,也能反映教师团队的合作和整体水平;学校规范和统一的教学评估如果不与经常性的教学评价活动和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就不能体现教学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影响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进而影响评估本身的质量。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内容设计是改进教学质量评估实践的关键

3.坚持正确的评估导向

教学质量评估虽具有诊断、鉴定、管理、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但以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为其主要功能和目标。新西兰大学开展教学评估主要是考察教师的发展,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评估结果只作为教师申请续签工作合同、提职或优秀教学奖的证据和支撑材料。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制度实践中,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评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坚持以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通过宣传、动员,着力培育质量意识和文化,使广大师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真正目的、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评估为主动参与评估;坚持评估与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评估结果,建立与教学质量评估相配套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和了解现代教育的新发展,交流研讨好的教学经验,针对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建设,这应成为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本途径。

4.创新评估方式和方法

同样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估,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方法进行,产生的评估结论效度可能不同,发生作用的效果也会产生不同。比如,通过有组织的、定期开展的学生问卷调查是中新两国高校都采用的评估方式,在我国高校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设计,统一使用,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少有选择,但奥克兰大学的大学教学和课程问卷由职业指导中心设计,内容只给出必须包含的普通条目,主讲教师或助教、课程责任人可视需要从职业指导中心的问卷内容库挑选问卷条目,也可添加自己设计的其他条目。再如,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在我国高校也仅仅是通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设计的评估调查表获取相关信息,而奥克兰大学和梅西大学的教学检查与评估更注重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性的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改进提高和教师职业发展重要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其它形式的问卷调查,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收集有关其教学质量的数据、同行评价意见以及自己对教学的总结材料,建立自己的教学档案(teaching profile/portfolio),以此作为申请续签工作合同、提职或优秀教学奖的支撑材料。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方法反映和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不同的,其评估结论的效度和发生作用的效果也肯定不同。创新评估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评估结论的效度,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估的积极功能。

5.建立专门的评估培训机构

相关研究表明,国内高校的教学质量保证工作大部分着眼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尚缺乏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其他方面的监控、反馈和改进,存在着学校只有教务处(部)一个部门在从事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状况。缺乏能够承担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程化、层次化、系统化的监控体系和完整机构,其结果是评估工作运行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按照教学客观规律和要求来监控和评价教学。[4]这种局面既不符合管理学中决策管理、执行、监控和反馈分工协作的基本原则,也不利于质量评估和教师培训专业化发展。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梅西大学都设置有专门机构,在奥大叫“职业指导中心”,在梅西大学叫“培训与发展中心(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Unit)”,负责教学、课程的检查和评估,以及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发展。中心由一些高水平的职业培训专家和评估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有:向学校一般职员和学术人员提供相关的职业和个人发展培训;促进灵活、创新和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有关教学、课程、专业和领导艺术等广泛的评估服务;帮助学校政策的形成,发现、支持和奖励优秀的教学、学习和研究;协调校内相关群体,决定当前的需要和将来的方向,并从事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批判性学术研究。由此可见,奥克兰大学的职业指导中心和梅西大学的培训与发展中心是集培训、咨询、评估、研究和协调多项职能于一体的专业机构,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激发创新和机构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门的评估培训机构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郑荣跃,鲁保富.教学质量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2(5).

[2]刘杰,唐德玲等.构建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6).

[3][4]谭震威,陈峥,毕家驹.我国部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调研报告(下篇)[R].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企业经营管理评估报告范文 下一篇:房产评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