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9:18:27

教师法论文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教师与政府问的行政法律关系是固有的,这源于国家在行使教育公共权力中对教育人力资源控制的需要。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社会属性上是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特殊公职系列人员。因此,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处于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属于公职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法定条件和权利。不同国家教师的法律地位的确定和调整取决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隶属法系、法律传统以及学校教育机构的性质。本文采用法理学和比较的方法,首先探讨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的关系,然后分析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最后推理出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的关系

从公立学校教师自身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的产生和职业定位与国家的教育控制权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教育权力主体的转移、教育纳人到国家权力视野和教育由私人事务向公共事务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教育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表明,教育这种“超生物遗传方式”最早在原始社会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年长者的一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家庭形态、内涵的日趋完善,家庭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成为文明社会普遍存在并保护的“第一教育权”,至今我国宪法仍然保护这种天然的教育权。进人阶级社会后。国家开始涉及教育领域,但是这时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一般是采用间接的手段,如采用科举选士等人事选拔方式。近代公共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国家教育权的真正出现。各国普遍建立了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国家教育权普遍强化,并成为现代教育权的主体,各国都设立教育行政机构代表国家承担举办和管理教育的职责。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一开始就把教育视为无产阶级国家的职责。

国家行使教育公共权力,保障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国家对教育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对教育者的控制。因此,建立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对于国家教育权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国家通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并不断扩大国家教育权的实施,同时确保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公立学校教师在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中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把教师纳人到国家公务系统,或者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享受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可见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之间构成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历来就是存在的,这种关系源于教师职业的产生和特点,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教育法律规定对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实施资格考试、招聘录用、培养和培训、考核与评定、职务晋升与奖励等行政管理活动。教师必须服从这种管理,在涉及到教育教学事务时二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是法律规定的。当然,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的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各自的权利义务要求和发生纠纷的处理方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教师仍是“国家干部”身份,教育行政机关掌有教师管理的绝对权力,教师则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任免、奖惩等仅适用于内部人事管理的权利义务体系。实际上二者构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类似于传统上大陆法系的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

1986年2月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之后,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开始改革教师的“国家干部”身份。虽然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具有公职身份,但他不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行政级别系列的公务员。教师作为行政相对人与教育行政机关发生法律关系时,不具备内部管理权利义务的一些特定的形式,如命令权力和服从义务不像以前那样具有职位层级性。教育行政机关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的行政许可行为、罚款或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行为时,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否则教师就可以以侵犯其程序权利为由通过司法机关以行政诉讼方式主张权利。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或其所属公务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过错行为,侵犯教师权益,符合《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范围的,教师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二、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分析

1.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我国学校内部主要存在三种岗位,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从业方式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教师专业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l966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发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教师职业是“建立在有关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种专门性强的社会职业,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长期研究,获得并保持专门知识和特殊技术,承担着对学生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能适宜教师职业”。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崛起,教师职业进入G0ds0n所称的“恪守原则的职业精神”时代。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教师可以以稳定的国家公务员或者是白谋职业、自立发展的合同工的身份存在。但在依靠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教师已经不应是市场化公民社会中“瘦身”政府的人和企业式的服务提供者。“新的教师职业不能只成为技术性工作,为了实现教育标准化和追求考试成绩只关注教学技术而忽视教育目的,工作强度无限增大,就像私立部门的雇佣员工那样;也不能固守原来僵化、不鼓励创新的教师公务员管理模式。”教师(包括其他专业)需要接受“市场的冲击和重塑政府的更强的控制和监督”,教师将由一种熟练职业转为专业运作方式,这会使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发生改变。一些国家在教育私营化和分权化政策的冲击下,公共部门的雇佣模式开始转向一种合同雇佣关系,赋予学校更大的人事管理权。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由与国家、政府结成服务关系转变为合同关系,教师的工作条件受私法下雇佣合同的调整,教师的义务可以由作为法律雇主的学校与教师在个体或集体的基础上双边协商决定。在公立中小学校教育领域,教师的权利和教师劳工关系在几股力量的冲击下被重新塑造,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影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特征受到法律保护。基于此特征,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被取消,私法的契约精神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教师管理领域,影响着教师的法律地位和从业方式,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的法律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社会属性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属于公职系列

公职人员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二是在政府机构中和各类事业单位中工作的、非公务员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公立学校教师职业从属于公职系列,“起源于现代国家把普及义务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和把对它的管理当作政府行为,从而用国税收入支付教育公务员——教师的工资,由他们执掌这一国家事业和完成这一政府行为”。因此,从法理上讲,公立学校教师既不是分文不取的义务劳动者,也不是由私人机构付酬的劳动者,而是由国家付薪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从事特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公职人员。可以说,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本身必然使其从属于公职系列,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职业的公职性尤为突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市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学校自主管理权的扩大,使教师多采取合同形式从业,但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公职身份,而是根据时展赋予教师职业新的含义,即在传统的模式上融人能力、绩效、竞争等具有市场色彩的因素,以提高公立教育质量和建立现代化的教师管理制度。我国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任用制度摒弃了“国家干部”身份时的行政任命制,转变为教师职务聘任制。其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单位所有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适应教育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促进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改革引起的教师法律身份的变化,在理论逻辑上,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仍是由国家付薪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国家之间事实上是种‘雇佣’关系,教师应当是国家代表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从现实来看,由于教师资格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场所是国家举办的学校,他们的工资收入、福利等由国家财政负担、职务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因此,教师仍是国家公职人员。从长远来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市场经济的完善、法制的健全都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教育处在由国家独揽的事业向“第三部门”的逐渐转变中,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在教育领域内渗入的程度也处于过渡阶段中,两种力量谁占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最后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的行政公共权力仍会在教育领域内占主导地位。尤其在义务教育领域,因为它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也是国家法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所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控制地位不容动摇。在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教育的意义上,政府要保证这种服务事实上被提供,而且要达到政府认为满意的标准。只要国家仍对基础教育负主要责任,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不放弃对基础教育的控制,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就不会被取消。教师聘任制并不必然改变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与国家的公务关系,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工资仍由国家负担,教师职业仍可以享有社会公费医疗、保险福利待遇以及职业的稳定性等公务员特性。这也是保证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确保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的关键举措。

三、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分析

l、国外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各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兴办的公共事业,教师受国家委托执行国家意志,按国家的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教育下一代,执行的是国家公务,因此,各国都把教师定位于公务员或者公务雇员。法、德、日三国,明确规定公民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后,其身份就是国家(或地方)公务员,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中,适用本国的公务员法,或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专门制定的教育公务员法。日本文部省认为,教师人事政策的管理和操作问题,只能由教育行政机构决定,地方公务员法禁止教师与地方教育机构进行集体谈判。德、法两国,国家立法机关确定教师的雇佣条件,政府和教师协会无权就此签署集体谈判合同,罢工为非法,要受到法律惩罚。英、美两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不是国家公务员,而是国家的公务雇员(PublicEmpl0yee),由公立学校的责任团体(地方教育委员会或地方教育当局)采取雇佣合同的形式与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教师的雇佣和解雇不适用于一般的劳工关系法,也不适用于国家公务法律条款,而是由仅适用于学校雇员的法律明确规定。与其他一般雇佣关系相比,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合同也受到限制,尤其是在集体谈判、罢工、教学责任等方面限制更加严格。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责任由合同约定改为由国家教育和科学部立法详细规定,教师不再是基于合同向雇主提供服务,而是基于法规提供教育服务。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条件很多都由法律规定,对在公务雇佣领域能否集体谈判仍有争议。一般认为,集体谈判并不是维持公立学校的必要手段,因为学区作为民选的负责公立学校管理的团体,不能向雇员组织妥协或违法授权,但学区可以与地方教师组织就学区有自由处置权的事项,如工作时间、工资、纪律措施、解雇的方式和工作条件等进行协商。

2.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我国1993年才颁布《教师法》,开始以法律手段解决有关教师的法律问题。该法对我国的教师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作出规定,并为确保教师的法律地位,使其责任和义务得以履行、权利得以实现,提出了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聘任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但现有法律仍有明显缺陷:第一,对教师法律地位的规定相当笼统,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法律实践。比如,法律规定我国中小学校教师是专业人员,但到底是什么样的专业人员却不明确,所以教师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教师的地位依然不高。第二,对教师法律地位的保障缺乏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既不能保证教师有效地履行职责,又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没有做到以法对教师进行管理。所以,有必要运用法律把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规定为属于公职系列的专业人员,并参照公职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法律具体规定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救济措施,规定政府、学校、司法部门在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管理方面的法定职责,从而确保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和实现。具体地说,我国教师既不同于国家公务员,也不同于自由职业者,而是一种为国家和社会公益事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即教师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他的特殊性在于他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并且从属于公职系列。超级秘书网

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是被公立中小学校“雇佣”,从事教育公共事业、特别是义务的国民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教师在国家出资设立、国家管理的学校工作,不同于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不隶属国家行政等级系列。但教师职业具有公职人员管理的特点,教师与教育行政部门构成行政法律关系。教师的工作不像在行政机关中工作的公务员一样严格执行国家的行政权力。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教育自由和专业自主性。与公务员相比,教师权利受到较少的政府限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一定的自由度。教师管理要突出专业人士管理特点,如接受长期的专业教育,不断促进专业发展;教师要接受公众对其服务质量的监督,要对市场和“顾客”需求作出更加灵活的反映;对教师做出某些处理决定时,要充分尊重专业内人士和行业协会的意见等。为了确保教师特殊公职身份的实现和国家对教师公职人员的法制化管理,当前亟须根据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专业自主性和聘任制法定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专门的教师法律体系。“十五”期间要尽快出台人大授权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聘任办法》,同时,要加快有关教师考核、奖惩、继续教育和培训、职称评定和《教师申诉办法》等十几项配套法规的制定,建立起专门调整教师问题的法律体系,确保教师作为特殊公职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履行,真正实现国家对教师的依法管理。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2篇

事实上,在新课改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景,许多教学情景都含有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教育性极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元素,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时要将此列为研讨内容。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配以图片说明,指出人民币的特征和防伪标记,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教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结合课本中练习辨识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在学习统计知识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结合课本练习“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以及对空气、空气污染、空气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的介绍,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应以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度,法制教育不应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以免将数学课上成法制课。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在内容上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分量上要恰到好处,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切忌不顾数学知识牵强附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法制教育元素。教师要明白渗透法制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渗透教育的内容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确定。教师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法制教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找到法律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结合课本练习“紧急疏散平面图”,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法律知识。教学“千米和吨”时,结合课本中练习“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大约可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在小组讨论”以及废纸回收利用问题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的法律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法制常识,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以及注重环保的好习惯。教学数量单位《千克和克》时,在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的同时,也可以告诫学生法律的本质就是追求公平正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把握好度。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加以重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小学生法制水平。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问题法理分析立法建议

论文摘要: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处于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教师聘任制是一种具有公法性质的契约关系,聘任制下教师仍隶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系列。文章就教师公职身份的法律救济和事前程序保障问题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立法的盲点和实践的混论

(一)立法的盲点。

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是近些年来逐渐引起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兴趣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源于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颁布之后,教师的国家干部身份逐渐取消,教师处于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师从国家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但没有纳入到国家公务员系统中。1993年通过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除工勤外的工作人员。”该规定显然把教师排除在公务员范围之外。其次,教师也不是与学校结成劳动合同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教师法》及其他教育法律对于教师与学校之间是否以劳动合同形式结成劳动法律关系并没有明确规定,另外,教师也不是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合同对象。再次,“专业人员”构不成对教师法律身份的完整表述。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专业人员”的定位并不能解决实践中的各种聘任法律纠纷,也无法明确教师在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当前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在实践中引起的诸多问题。

1.影响到教师法律实体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落实。

我国法律规定的教师权利的完善程度并不弱于西方国家,但实际上教师权益的实现程度却远远落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导致教师适用程序法上的困难。

2.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规制,出现了各类侵权现象。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教师管理权限和责任就无法明确划分,用人与治事的关系难以理顺,导致聘任制改革中出现校方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各种理由解聘教师和五花八门的聘任形式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教师的聘任权益;同时,教师对自己与其他教育主体的法律关系和自己应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责任不清楚,在履行职务中也容易出现侵犯学校和学生权益的行为。

3.教师权益的法律救济渠道不充分。

中小学教师法律地位的不确定,致使教师能否与学校对簿公堂,提起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是否适用其他行政法律救济方式等都不明确。现行法律框架下唯一的救济渠道就是教师申诉制度,其在保障教师权益方面显然不够充分,导致实践中出现教师权益受到损害却投诉无门的现象。

二、法理分析: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公法性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起了一场深及制度层面的变革——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其法律性质主要体现在如何理解聘任合同的法律性质。聘任合同是教师与聘任主体之间发生法律关系的基础,在这里主要从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两方面分析聘任合同的性质。

(一)形式标准:也就是从签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来看。

聘任主体不仅反映了教师管理权限和责任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之间的划分,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如果由教育行政机关来聘任教师,教师就是作为政府雇员从事教育公务活动,教师在教育性活动中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结成公法关系,教师处于公法地位。如果由学校来聘任教师,由于学校不是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的派出机构,而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那么学校作为雇主就与教师结成私法雇佣关系,受劳动法调整。在我国,从1993年的《教师法》、1999年的《教育法》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多次明确了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从法理上看,教育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聘任教师,这说明教师是受政府雇佣从事教育活动而非劳动合同用工,国家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只是和以往相比,国家在管理教师的方式上弱化了行政命令色彩,增加了合同固有的合意成分。

(二)实质标准:也就是从合同的基础事实内容和合同所追求的目的来看。

教师聘用合同与国家的教育公务有关,虽然包含实现教师个人的财产利益,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是以教育行政机关与教师之间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为内容达成合意的。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执行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非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国家公职人员是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国家公务而不是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国家职权不能作为合同的对象。就我国教师聘任合同的内容而言,除了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外,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聘定等也不属于合同约定而由国家法律规定,这就不符合劳动合同的性质。

可见,我国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签定的聘用合同从法理上也纳入到公法框架之内,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系列,而非许多人所理解的劳动合同用工。通过对教师聘任制进行法理分析,我们明确了教师虽然不再享有“国家干部”身份,但仍然是国家公职人员,而不应该被视为《劳动法》调整下的劳动合同用工。

三、立法建议:教师专项法律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明确教师特殊国家公职人员身份的关键是建设我国教师的专项法律体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来谈:

(一)加强有关中小学教师权益救济的法律条文规定。

目前在我国教师权利的救济还处于相当薄弱的状态,没有专门的教师救济途径。所以,未来教师立法中必须进一步拓宽教师法律救济途径,包括行政途径和司法途径。要尽快出台《教师申诉办法》,同时,按照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要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处理工作。要推进人事争议立法,积极开展人事仲裁工作。要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及时受理和仲裁人事争议案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结合《意见》,我们还要加快教育部门人事仲裁制度建设,利用仲裁一裁终局、不公开审理的优势,解决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人事争议。

(二)承认中小学教师公职人员的身份保障权利。

教师的公职地位尤其表现在教师享有的强有力的身份保障权利上。我国虽然颁布了《教师法》,但与其他专项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相比,此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并未确认教师职业的公务性,最明显的就是缺乏公职人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的相关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学术界对于教师法律地位的争议和实践中未经任何事前程序随意解聘教师的现象。所以,借鉴国外教师法律管理的经验,参照我国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立法的经验,我国教育立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修订《教师法》,这部我国调整教师的最高阶位的法律中参照了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立法经验,明确规定了教师“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的身份保障权利。此外,在《教师法》中还明确:教师作为特殊的国家公职人员,如果教师没有与公务员职业性质相悖的行为,则不得以任何理由解聘教师,即“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

(三)完善中小学教师解聘的相关法律规定。

在我国,《教师法》对何种情况下可以给教师行政处分或解聘教师也作了规定。①这个规定是采取列举的形式,没有任何概括性的表明,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三种情况才可以解聘教师。事实上,仅有这些规定是无法应付现实中教师管理的各种问题。在此,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有关教师解聘的法律,尽快出台《教师解聘法》,在该法律中明确规定校方在以下情形可以解聘教师:(1)暴力;(2)不当;(3)不诚实;(4)长期迟到或缺勤;(5)不执行学校指示;(6)滥用药物或沉迷酒类;(7)败坏学校声誉;(8)泄露机密消息;(9)不履行合同条款。另外,在《教师解聘法》中还需要强调,不允许学校不公平地解聘教师,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诉诸法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已经被某所学校连续聘任两年,就可以申请补偿或者要求复职。此外,还应该制定《教师落聘暂行规定》,在规定中明确落聘教师的处理办法:(1)待岗;(2)转岗;(3)建立教师与人才流动的市场体系。

总之,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公职身份,实现教师管理的法制化,必须完善教师解聘的相关法律规定,从法律上确保教师特殊的公职身份,尤其是程序方面的,使教师拥有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和神圣性。

注释:

①《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尹力.重新确定中小学教师的身份:国家工作人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2]成有信.教师职业的公务员性质与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公费干部特征[J].教育研究,1997,(12).

[3]杨春茂.“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访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J].人民教育,2002,(2).

[4]褚宏启.关于教育法地位的法理分析[J].教育研究,2000,(4).

[5]杨春茂,陈保和.教师队伍法制管理研究[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6]IanBirch,parativeSchoolLaw,Pergamonpress,1990.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4篇

任何工作都是需要敬业精神的,现在又提出新时期荣辱观。其实不论工会工作还是科研工作,不管电教工作还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地需要敬业。凭借这种精神,本学年担任工会工作、电教工作、科研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些那一样也不能例外。在过去的一年间,我遵照上级党委和支部的指示,依照上级主管部以及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锻炼了思想,坚定了信念。

一、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安心山区教育工作。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除了上信息技术课接触三年级学生以外,我的工作同家长和学生有一点距离,直接接触的机会可谓不多,但是,作为一名付家台小学的员工,我认为承载着付家台小学的形象。

比如说,每当遇到家长来学校办事,只要问到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送到相关处室或找到有关人员,总之,最后做到让家长或来校办事的人满意。在如,每当我看到学生作危险的游戏或语言上有不文明现象时,我总是主动上前进行批评教育。

在同本校的教职工接触中,不分长幼,只要是有学生在的场合,我从不直呼某教师的名字。年长老教师对我的爱护和年轻同事对我的敬重,要求我必须意识到要做师德的首先践行者,必须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近年来不得不承认一部分教师,由于困难等原因,对山区工作不是十分安心,当他们思想上出现波动时,不管作为工会的关心,还是出于同事的关怀,我同他们谈心的首要资格就是自己首先得安心山区工作,只有自己在师德方面、敬业方面、安心山区教育方面站得直立得正,别人才会愿意听你的白话、才会认为你说的有道理。因为我个人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在师德形象方面,承载着学校的形象,就连接电话都得随时注意微笑对答。

二、积极主动的承担工作任务,不计较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学科教师的调动和减少,出现了许多师资空缺。现如今是市场经济,许多教师特别是分校任务重一点的教师,为了代课酬劳同校长喋喋不休,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所想的是,现在学校有困难,我平时工作往晚上挤一挤,完全可以执教信息技术课程,于是主动承担起了信息技术课。自己的工作量是增加了,也是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相对缩短,比如备课:信息技术在三年级是启蒙阶段,学生虽然有足够的兴趣,但是了解还得从零开始,为了让学生明了的理解和把握知识学到真本领,经常要做课件。有时为了做一个成功的课件,要耗费几倍甚至十几倍于讲课的时间,就拿介绍路径来说吧,由于学生不懂术语,(但是必须培养术语),这就最好有屏幕录像,把教师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屏幕呈现的画面,动态地记录下来反复给学生播放,(我们摄像机不能对屏幕纪录)这就需要特殊软件,最后当我成功的把学生需要的视频动画展示给学生时,虽然制作时历尽辛苦但欣慰是主要的收获。

三、模范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

作为公民我们都要遵守国家法律,作为教师,其实对其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一贯严格遵守教师法。一方面,默默履行规定的义务,另一方面,只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权利可以做的才去做,除此以外,多年来本人一直坚持抵制有偿家教,不做家教容易做到,不给孩子请家教,是要有相当决心的。我认为自己若在遵守师德遵守教师法方面如果能起个带头作用,也是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对年轻人的影响和培养,平时我做到了不利于工作和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工作和团结的事不做。法律赋予我教育孩子的义务和权利,我们就应该教书时想着教书育人,不教课时也别忘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每当我看见学生喝完水没关紧水龙头时,总是一边提醒他关紧,一边教给他正确的关水方法,同时不忘讲讲节约用水的道理。

四、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出色完成工作任务,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得到增强。

以学校科研课题为依托,培养训练技能,办辅导讲座,辅导青年人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报告以及论文、案例撰写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锻炼了教师科研队伍,培养了科研人才。在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研究方面,涌现出刘XX、王XX、张XX、陈XX等多名科研新秀并有多篇论文在部级成果年会上获奖;我本人的论文《小学生XXXXXX三法》20*年10月,获国家“十五”课题成果评审一等奖。在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简称)EPD项目课题研究中,出现了杨XX、刘XX、崔XX等多名致力于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新型教师,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市级、区级、部级成果评选中多次获奖,并且我和另一位老师,有两项成果参与了首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交流,被国家正式刊物出版发行。科研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总之,我所承担的工作,首先我自己要重视。虽然有人说这工作是好人不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5篇

一、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法律关系定性

解决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的核心在于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学习学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定位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有劳务关系说、劳动合同关系说、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三种观点。

“劳务关系说”认为,实习教师并不符合《劳动法》的调整范围,1995年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只能用民法调整,应当为劳务关系(雇佣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说”将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的法律关系定位为事实劳动关系或者准劳动合同关系。事实劳动关系说认为,顶岗实习教师依照三方签订的实习协议,为实习学校提供劳动并接受管理,接受一定的报酬,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合同关系。准劳动关系说认为,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在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间寻找平衡点,将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准劳动法律关系,把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纳入劳动关系进行保护。

“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认为,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仍为在校学生,其到实习学校顶岗实习的目的不是为实习学校提供劳动或劳务,而是为了获得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是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顶岗实习只不过是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学校学习活动的延伸,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之间应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

目前,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说是通说。顶岗实习教师的身份为学生,其与实习学校之间不是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双方根本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条件,事实劳动合同关系无从建立。劳务关系说很难保护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明显对实习教师不利。准劳动合同关系说只不过是学界对立法的呼吁,再说保护实习教师的合法权益也不一定非要采用准劳动合同关系的方式。综合考虑,将顶岗实习教师与实习学校的法律关系定性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较为妥当。

二、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实习生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因此社会上对企业顶岗实习问题特别关注。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既有与一般顶岗实习法律关系相同的地方,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准确定位顶岗实习教师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特殊性,有助于解决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

(一)强制性

由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各高校曾经对毕业生实习有所放松,因而造成社会各界甚至毕业生本人都认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的错觉。其实,根据有关规定,毕业实习是强制性的。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或毕业时的课程考核不及格的课程未达到留级门数者,先发给结业证书。在分配工作后一年内向学校申请补考(补作)一次,及格者换发毕业证书。经补考(补作)仍不及格的课程以后不再补考(补作)。从师范类学生来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的强制性更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将教育实习与教师资格的获得挂钩,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掌握教师资格申请条件和认定程序。要将申请人修学教师资格课程、通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进行教育实习和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等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因此,顶岗实习作为实习的一种类型,实习教师可选择的余地不大,必须接受学习学校的安排,这与劳务合同双方意思自治的要求相抵触。顶岗实习教师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劳务关系。

(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

与其他类别的顶岗实习相比,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具有特殊性。教师岗位有自身的特殊要求,《教师资格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顶岗实习教师尚未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意义上是不能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的资格尚不具备,实习教师只能是“有名无分”,无法与实习学校建立事实劳动合同关系。

(三)学习性

教师职业是经验性的职业,对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而顶岗实习教师缺乏的恰恰是实践经验,其顶岗实习的目的也正在于获得实践经验。与其他类别的顶岗实习相比,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学习性更强,其他职业顶岗实习的劳务性更强。

(四)政策性

顶岗实习不但是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技能问题,而且还承担一定的实现教育均衡的重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城市优质幼儿园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各地在组织师范生顶岗实习时,地方政府经常出台一定的文件对顶岗实习加以规范,划拨一定的经费对顶岗实习进行支持。因此,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性更强。

三、顶岗实习教师法律问题的解决

顶岗实习教师的法律关系既然应当定位为培训性质的学习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学习性、政策性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等特征,顶岗实习教师的一切法律问题都要围绕其法律地位的定性与特殊性来解决。

(一)顶岗实习教师能否适用《劳动法》保护问题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6篇

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神圣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在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教育行政部门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即行政官员命令教师从事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使教师无法正常享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权。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中比较普遍。例如,河南省某县镇政府为了完成农民建设种烟基地的任务,要求该镇教师每人联系10亩种烟指标,完不成的下岗。该镇中学特放假三天,因大多数教师仅凭个人力量无法完成,只好把任务派给学生,让孩子动员自己的家人和亲戚种烟。该镇政府为了政绩,没有经过任何程序,就让老师们停止教育教学,一方面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也侵犯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1]。还有一些行政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力,随意剥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张某系某高中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教育科研水平优先,先后发表数篇论文,多次被评为县模范教师。由于张某拒绝了某县教育局领导的孩子进入他所教的毕业班,不久之后,县教育局就收回了他的模范教师称号,并批评他教学方法落后[2]。在本案例中,县教育局领导仅凭个人好恶,干涉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利。这些都是严重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的行为。2.学校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这就是说,只有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之一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才有解聘教师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权随意处置,领导干部打击报复教师,或出于其他原因,以某种借口将教师调离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或解聘教师,限制教师发挥其才干以及压制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研究与探索等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原株州市某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尹建庭告株洲市教育局一案。尹建庭曾在自己撰写的论文《入学教育课》中提出“读书考大学是为了挣钱娶美女”的观点,之后他又出版了其个人文学作品集《人世老枪》一书,书中有“世上的一切都必须为我服务,不然,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天下最大的谎言,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言论,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销这本书。株州市教育局发现上述问题后,对其进行调查和处理,作出了株州市内所有学校不聘用尹建庭当教师的处理意见。之后尹建庭向法院提讼,依据《教师法》的相关规定,法院最终判决株洲市不聘请尹建庭当教师的处理办法无效[3]。在本案例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不能剥夺尹某受聘于符合资质的学校的权利。当然,教师也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给学生正确的引导。3.学生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这是学校中最常见的侵犯教育教学权的行为,但在现实中又经常与教师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相互混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教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教师对学生享有教育教学权,而同时,学生又享有并有权行使受教育权。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多次违纪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已使教师无法正常从事教学活动,则涉嫌学生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但如果教师将学生撵出课堂,教师就涉嫌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在相关案例中,都认为是教师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教师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依据《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即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享有一定的权利就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履行了义务才能更好地享有其权利。笔者认为教师不仅没有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且是依法对自己和其他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由此可见,教育教学权的实现依赖于教师权利和学生权利的相互配合。教师教育教学权的实现是学生学习权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利才能得以实现。

二、教育教学权的法律保障现状

我国《教师法》第七条第1款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即教师具有教育教学权,它包括:(1)教师可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2)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速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3)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剥夺在聘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与之相对应,《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这些义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其次,教师要遵守学校和其他教育管理部门的各项有关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执行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再次,教师应依法履行教师聘约中约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义务的规定可视为给予教师该项权利的法律补充。这就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实质上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教师不能擅自放弃这一权利,同样,不履行相应的义务也要承担法律责任。确保教师教育教学权的实现,不仅有赖于权利主体的积极作为,而且需要义务主体,尤其是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从法律保障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体法对教师教育教学权的保障。除了上述《教师法》中涉及的内容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另外,一些根据《教师法》的相关内容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也对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的实现有很大作用。二是程序法对教师教育教学权的保障。程序保障包括教师权利受到损害时有关法律责任追究的规定和法律救济。《教育法》和《教师法》都规定,对侵犯教师权益、造成损害的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追究刑事责任。在法律救济方面,《教师法》不仅赋予了教师教育教学权,同样也赋予了教师申诉权。《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只有实体法和程序法相互配合使用,才能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的实现。虽然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教育立法的时间比较短,对这一权利的保障无论是在实体法还是在程序法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以至于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教育教学权受损以及受损后得不到法律救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聘任制度不完善。《教育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时至今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却迟迟没有出台相关规定,但教师聘任制却已经在全国各大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展开着。本该出台的“相关规定”的缺席严重地伤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利,特别是在乡村中小学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第二,教师申诉制度不完善。例如,四川一中学教师将学校告上法庭,原因是自己从教多年的48本教案经学校“检查”后只剩下4本。该教师以学校侵犯其教育教学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法院却因学校不是行政主体而拒绝立案[4]。笔者认为,学校的行为确实侵犯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的文字表现即教案,学校弄丢教师的教案不仅是侵犯了教师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侵犯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的行为,学校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现行法律并没有赋予任何一级学校行政主体的资格,教师在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权受到学校侵害时,只能走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之路,教师运用申诉权可以将学校告上教育行政部门,若认为处理不当,可以采取行政复议,若仍不满意,才可以走诉讼之路,但此时只能以教育行政部门为被告。从教育申诉到行政复议到行政诉讼,这是在教育教学权问题上教师能走的唯一一条维权之路,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不便,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时间太长,这样很容易影响教师工作的情绪。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侵权行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好地保护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就我国教师任用现状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聘用或任命的关系。但是我国的法律对教师聘用制度只是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并未对教师聘用的期限、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此,应尽快出台《教师任用条例》,明确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确立教师任用的制度和准则,为教师充分行使教育教学权提供立法保障。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学校和教师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学校作为聘任方,应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权的有效行使。第二,明确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的法律责任。我国《教师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第八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从以上规定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根据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所造成后果的情节轻重,违反者要分别承担三种法律责任:即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但是,通过对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的相关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侵犯教育教学权是在学校中十分常见的,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从法的角度规定学生侵犯教师教育教学权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仅在学校一些管理规章制度中对违纪生根据其行为后果的轻重做了相应的违纪处理规定。笔者认为,既然《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就应从法律角度规定学生未履行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加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也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第三,明确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相关规定。我国的法律法规仅在《教师法》中第七条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并没有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利进行清晰的界定。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措施。为了保障学校完成相应的教育使命,美国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均对公立学校的教师权利进行了明确界定,包括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以及评价学生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权利都做了具体的要求[5]。笔者认为,《教师法》是一部宏观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国家对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但明显缺乏一些配套规定。因此,应尽快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规定来切实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利。第四,完善教师申诉制度。现实说明,现在《教师法》规定的“申诉”难以有效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有必要对教师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一些与教师申诉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如公布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制度等;另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建立教师申诉委员会,使教育纠纷尽可能在校内化解,校内化解不了的再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诉。可以依托学校教育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建立教师申诉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听取争议双方的意见和理由,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然后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处理结果,经学校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正式作为申诉处理结果。通过拓宽教师权利的救济途径,以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7篇

现将20*年《*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青教职改字(20*)23号文同时废止。

二00一年九月五日

主题词:教育职称条件通知

抄送:厅直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职务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总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多出人才,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结合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实际和特点,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合格并获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经济信息水平和能力,其专业技术职务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设置情况自主聘任,聘任后的职务工资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三、中学中、高级和小学(幼儿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四、本评审条件所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指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含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专职督导人员、教研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

五、本条件由申报条件、评审条件组成。申报条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考核、业绩等要求,属资格审查范围,主要由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负责审查;评审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业绩等内容,主要由学科组和评委会负责审查和评审。

分则

申报条件

六、中小学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镇压业务,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七、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任现职期满。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暂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在高中岗位任教,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并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二)在海东、大通、湟源、湟中、六州(均不含县城)初中岗位任教,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并具有中专学历的可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资格;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必须取得合格学历。

(三)在海东、大通、湟源、湟中、六州(均不含县城)小学岗位任教,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并具有高中学历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按正常晋升对待。

(四)职业高中实习指导教师取得中专学历或有特殊技艺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按正常晋升对待。

(五)取得以下学历(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取得中专学历,在小学任教,见习期满,可认定小学二级教师职务;

2、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见习期满,再从事教学工作2年,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职务;

3、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可认定中学二级教师资格;

4、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从事教学工作3年可认定中学资格;

八、晋级人员任职期间年度考核须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在同等情况下可优先申报。

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评审条件

十、中学一级教师、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研究并努力掌握教学规律,深入钻研教材,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进行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经学校考核,教学效果好,师生公认。

(二)具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

(三)具有承担公开课的能力。任职期间承担公开课4节以上,其中优质课2节以上且有1节为学校考核小组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员参加共同认定的优质课。

(四)任现职以来,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教学成果、教学竞赛二等以上奖可同等对待,下同)或获得县(区)级优秀教师奖2次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2次获得县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专业学会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劳技类教师,在普及和提高学校艺术活动、体育运动水平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地(市)级教育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3次。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公开报刊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有2篇论文在内部刊物发表;

5、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海东地区、大通、湟源、湟中县的乡及乡以下学校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次。

二类地区:

1、获得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或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县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三等以上奖。艺术、体育、劳技类教师,在普及和提高学校艺术活动、体育运动水平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得到县级教育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有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2奖。

4、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并在内部刊物1篇;

5、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12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校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次;

2、参加地(市)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并获奖;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2个月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4、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为学校骨干教师,在该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任教10年以上,并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奖。

十一、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评审条件

(一)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必修课或其它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承担和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校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学科带头人,能积极培养和指导中、初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三)在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做出了显著成绩;

(四)任现职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一类地区:

1、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地(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次;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3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一等奖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教学竞赛奖2次以上;

3、在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篇,其中有1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二类地区:

1、获得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或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地(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2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二等以上奖;

3、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8年以上或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4、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或在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三类地区:

1、获得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教学能手称号并在内部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或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所带班级获得县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次;

2、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获得2次以上奖,其中有1项三等以上奖;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3年,或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在该地区连续任教15年以上,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4、在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并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奖。

附则

十三、本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考核、专业理论、工作经历和能力、业绩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十四、评审条件中所指的业绩必须是任现职以来获得的,获奖项目的"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十五、学校对各类教师所规定的最低教学工作量标准,须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认可。

十六、近三年有下列情况之一,不予推荐:

(一)受过警告以上处分不满2年者;

(二),造成重大教育教学事故者;

(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

(四)有抄袭、剽窃他人论著、成果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或谎报业绩成果者;

(五)严重渎职,造成较大事故或较大经济损失者。

十七、本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省教育系列中、高级教师职务资格评审条件中有关成果认定的说明

1、所有业绩、成果(含论文、论著、科技成果、获奖证书、任职年限)的使用时限,按省人事部门的规定掌握。专著(含译著)、论文(含译文)以正式公开出版、发表的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核心期刊以期版权面标注及《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主要参考依据。

2、科技成果、专利成果完成或获奖者的排名以政府主管部门所发证书及所载定人员名为准;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以政府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证书为准。

3、论文署名以独著、第一作者为准;申报人参编或担任主编的著作以前言或后记中注明的章节为准,只认定本人实际参加撰写的内容,其编写数量无法确定的,以编委会或出版部门出具的证明为准;出版部门采用申报人论文并编入书籍出版,同时授予获奖证书的,只认定其论文,证书不作为参考;论文出版发表同时又参加省以上(评审条件认可的范围)论文比赛并获得奖励的,只记其中一次奖项等次高的,其余只作参考,论文不再重复计算;同一论文在不同刊物发表,只记刊物级别的一篇,不重复计算。下列文章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1)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稿;

(2)与本人从事的专业无关的文章;

(3)科普文章、介绍性文章、简介、问答、报导、通讯、讲话、报告(不含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课题实验报告);

(4)学位论文;

(5)参编各类辞书中的辞条;

(6)编写的供师生使用的练习册及考试说明。

4、在著作(译著)、教材中参与编写的文科2万字、理科1.5万字可折抵1篇论文.从事民族语言专业教学的教师编著的教材,经省教育部门审核并采纳使用的,可按公开出版对待。

5、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业分会、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论文比赛按省级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比赛对待(必须有证书及论文原件),其获奖等级的使用按评审条件执行;省教育学会各专业分会、各州(地、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比赛仅在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时使用。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8篇

编者按:

孩子“入园难”,更难的是入好园;幼儿园缺教师,更缺的是好教师。但,何为好?何为不好?不好、好与更好差多少?没有标准谁都难以明辨,甚至连教师自身也会迷茫。而定这个标准有那么急迫吗?答案无论在密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还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中都可见一斑。

于是,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幼师国标)呼之欲出。而标准为什么而定?定什么?怎么定?面对城乡、区域、公办和民办的巨大差异,又怎么定得统一、合理、有效?为此,本刊邀请了教育法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幼儿园园长,进行了多视角透析。

余雅风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法学、未成年人法学。主要编著有:《学生权利概论》《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新编教育法》等。曾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50余篇,主持课题10余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关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规定,确立了幼儿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身份。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特定职业身份所必需的。建立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必须关注和处理好3个基础性问题,才能保证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合法、合理。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性基础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性,是指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能否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或约束,实现其存在的价值。顾名思义,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针对幼儿教师制定的,它“可以给本专业的成员建立一套专业行为准则,作为成员在遇到和处理事情时的指引,从而维持一定的专业水准”[1]。对于幼儿教师来讲,这一专业标准既可以作为自己专业化水平的评判标尺,也可以成为自己专业化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虽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也可以为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确定培养或培训目标、设置课程、进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参照,但这一功能的实现也是以幼儿教师能够或者愿意接受培养或培训为前提的。可见,能否被幼儿教师所关注并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去追求,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否则,作为一种行为准则不能对幼儿教师产生约束力,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即使出于美好的愿望制定出来,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虽然我国《教师法》第二条关于“本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第四十条关于“各级各类学校,是指实施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的规定,以及《教师法》关于教师的权利义务、任职资格、职务评定、评价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的规定,亦适用于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应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地位,但事实上,幼儿教师的地位并未得到有效保障。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只规定了高中、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原则、标准和工作要求,将幼儿园教师排除在外。由于各级政府在承担幼儿教育责任上的认识不一,且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许多地方长期未对幼儿教职工进行核编,幼儿教师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与编制相关的职级晋升、幼儿教师培训及专业化建设也就更难保证。由于工资收入低,无社会保障,社会地位低,造成幼儿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认识水平低,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关系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性及其现实意义,是建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否则,再好的标准也只是一纸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鉴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这种职务对人类和近代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因而必须确保教师的应有地位。”这种“应有地位”应该是“社会按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和对教师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或敬意,以及所给予的工作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利益”。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对本职业的认同,从而积极塑造自我形象,做好专业准备和职业规划,认真开展教学实践。而这些都应建立在提高幼儿教师地位的基础之上。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高尚的专业伦理。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政府应该把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应通过学前教育立法的强制性规定,使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规范编制,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二、与现行立法相协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合法性基础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合法性,是指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行法律制度相协调和衔接。《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申请获取幼儿教师资格的公民,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教师资格条例》则就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认定作了具体规定。从法律效力的视角看,《教师法》属于法律,《教师资格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位阶低于《教师法》,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确立了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法律性质为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幼儿教师资格标准的关系如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不但与我国教师立法密切联系,而且更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标准制定前,制定者必须要认真考虑并解决好合法性问题。

从我国现行立法看,《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该规定在《教师资格条例》第六条、第七条作了具体描述,进一步确立了取得幼儿教师资格须具备的两项条件:一是具备规定的学历或经考试合格;二是有教育、教学能力。前者是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而教育、教学能力,则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所具备的教育、管理、教学等各种技能的综合素质表现。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所规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事实上应该是公民获取教师资格的最底线条件,也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最低标准或合格标准。换句话说,我国目前立法确立的是基本学历与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教师准入标准。

法律体系是由国家各级权力机关依法制定的、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受共同原则指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性的教育法律规范的总和。完备的法律体系应是一个内容和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规范明确的体系。教师专业标准应与作为教育单行法律的《教师法》和作为行政法规的《教师资格条例》相互衔接、有机联系,从整体上要有一个统领性的价值定位,在纵向和横向结构上要有总体性的设计。由此才能保证教师专业标准的合法性,并发挥教师专业标准应有的功能。

目前国际上关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度设计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准入标准二元分离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教师专业标准设立的目的和重点,在于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评鉴,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指导。二是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准入标准相统一,共同作为获取教师资格的要素的制度。[2]在这种制度下,教师专业标准设立的目的和重点在于保证教师质量以及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水准。在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设定中,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可以有两个定位。

一种是与教师准入标准相统一,共同作为获取教师资格的要素。为此,需对《教师资格条例》进行修订,或对作为《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下位的教育行政规章加以规范。因为,教师专业标准是一种质量标准,体现的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个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知识、能力、品德、人格等因素的综合。[3]教师专业标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而《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均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作了规定,所以,制定者可以在《教师资格条例》中或专门制定的教育行政规章中分类、分级地规定教师专业标准。这种定位的结果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成为获取教师资格的强制性法律规则。在这种定位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难度较大,因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而且以行政法规形式来制定标准还牵涉到较为复杂的立法程序问题。

另一种是与教师准入标准相分离,作为《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下位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或作为学术团体、权威机构颁发的专业导向性契约。即《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是法定的幼儿教师的合格标准,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评判标准。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并非一个固定值,在正常条件下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经过长期的训练来获得。这种定位的结果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仅仅是对现任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评鉴和对其专业化发展进行引导的标准,目的在于形成对教师有效的专业引导和激励机制。在这种定位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只要不违反《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就可以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中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论证的成熟度适时制定。

三、体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合理性基础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合理性,是指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否能够充分、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幼儿健康成长的需求。教师队伍由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等层级的教师构成,他们分别承担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同层次的教师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幼儿教师进行评判、衡量的尺度或准则,应与其他阶段教师的专业标准有所区别,体现自己的特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作了专门规定,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进行广泛的、启蒙性的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教研制度,教师缺乏培训,“应试教育”对幼儿园的影响日渐严重。一些幼儿园课程安排与教学秩序混乱,以生源、收费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安排也极大地冲击了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一些幼儿园为吸引生源,不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来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而是采用商业模式开设所谓的实验、外语、艺术等课程。幼儿园“小学化”的做法不仅误导了家长,也干扰了公办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小学化”做法与教学秩序混乱问题,也误导了对幼儿教师的评价。

当前幼儿教师评价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未体现专业性,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就是艺体类技能或单纯带孩子;二是现行的教师评价都是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依照我国《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园实施保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的工作,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是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依照我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中小学校以及高等学校的任务和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表述来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更强调幼儿身体、智力、性格和感情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由学前教育本身特点所决定,体现幼儿教师标准的特殊性,从而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相区别。要保证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合理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确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必须强调,幼儿园教育的重点不是与小学的衔接,而是幼儿身体、智力、性格和感情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目标不在于评鉴幼儿教师送多少孩子进了“重点小学”,而在于评鉴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身体、智力、性格和感情全面发展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幼儿教师提升该能力。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应与幼儿保育与启蒙教育相适应,反映学前教育的规律。托幼机构不是纯粹的教育机构,过度强调教育容易混淆其与体制化的学校教育的区别。[4]学前教育不是低水平教育,相反,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更强、更丰富的教育、教学能力。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涉及观察能力、技术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艺术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5],从“保教合一”的幼儿园功能来看,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至少应在保育与启蒙教育方面加以体现。因此,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也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系统。

参考文献:

[1]莉莉安•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7.

[2]李云淑.关于构建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思考[J].教育探究,2008(4).

[3]段兆兵,王守恒.教师专业标准:理念、构成与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4]张燕,周逸群.学前教育及其管理特殊性的再认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0(10).

[5]李敏.试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7).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9篇

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我国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二、培训总体目标

1、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风貌。

2、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教科研能力。

3、进一步提高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微机使用、教具制作、教育组织管理等教学基本功。

三、培训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

1、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1)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思想,进一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以法律为依据,规范教育学生的行为。

(2)经常性开展"敬业、爱生、奉献"教育活动,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同培养一名尖子生同等光荣"的口号,真正体现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每一个孩子负责的宗旨。

(3)加强青年教师与党员教师结对子的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目标:

(1)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全校无违反师德的现象或行为。

(2)专业思想的巩固率达到100%。

(3)"敬业、爱生、奉献"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历培训:

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培训,学校从待遇、时间上给予优惠和保证。

目标:

到XX年,40岁以下的教师人人达到大专学历,其中30%青年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校领导班子成员达到100%)。

(2)全员培训:

集中式培训: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

a、每学期两次请教育专家来给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b、每学期不定期举行一次教育观点的辩论会。

c、对40岁以下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培训。

教研式培训:采用培训于教研活动之中的培训方式。

a、每月教研组举行一次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

b、针对学校的举行的学科研讨会,每学期每人写论文(总结一篇)。

c、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示范课(研究课)。

d、学校每年至少提供每位教师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

(3)带教式培训,学校试行青年教师三段培训法:

教龄一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上三节入门课,由挂钩的老教师帮助分析教材、选定教法、编写教案。

教龄三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上三节汇报课,青年教师独立钻研、独立备课、独立上课。

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基本功比赛。

(4)练功式培训,强调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基本功训练。

要求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写好钢笔字,在板书时写好粉笔字。

在课堂教学中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总结教科研时要能写一篇好文章。

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结合课文能辅以简笔画或采取电教手段。

目标:

(1)能形成新的教育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2)结合教师所任学科,有个人研究的专题。

(3)主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4)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教师普通话达到二级水平。

(5)全校70%的教师会简单地操作电脑,其中要求50%的青年教师能用电脑进行辅助教学。(6)全校力争30%的青年教师成为区(或市)的学科带头人。

3、强化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

(1)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及各地教改经验,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认识。

(2)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考评制度,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学校将组织由骨干教师参加的科研小组,分为省级课题和管局级课题二个小组,开展教科研活动。

目标:

(1)具有课题选择及设计能力。

(2)具有过程操作和调控能力。

(3)具有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

(4)具有论文撰写和发表能力。

(5)力争每学年有10篇研究文章在省级、管局级交流或发表;有四分一的教师的论文在管局、局交流和发表。

四、培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地向教师宣传师资培训的重要性,使"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各年级组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全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并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

3、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师资培训的规章制度,并纳入学校的目标考核,并把考核成绩归入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作为评先进、晋升和调资评职的依据。

教师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我国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二、培训总体目标

1、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风貌。

2、提高教师的教改意识和教科研能力。

3、进一步提高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微机使用、教具制作、教育组织管理等教学基本功。

三、培训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

1、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1)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思想,进一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以法律为依据,规范教育学生的行为。

(2)经常性开展"敬业、爱生、奉献"教育活动,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同培养一名尖子生同等光荣"的口号,真正体现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每一个孩子负责的宗旨。

(3)加强青年教师与党员教师结对子的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目标:

(1)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全校无违反师德的现象或行为。

(2)专业思想的巩固率达到100%。

(3)"敬业、爱生、奉献"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学历培训:

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学历培训,学校从待遇、时间上给予优惠和保证。

目标:

到XX年,40岁以下的教师人人达到大专学历,其中30%青年教师达到本科学历(校领导班子成员达到100%)。

(2)全员培训:

集中式培训: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培训。

a、每学期两次请教育专家来给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b、每学期不定期举行一次教育观点的辩论会。

c、对40岁以下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培训。

教研式培训:采用培训于教研活动之中的培训方式。

a、每月教研组举行一次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

b、针对学校的举行的学科研讨会,每学期每人写论文(总结一篇)。

c、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示范课(研究课)。

d、学校每年至少提供每位教师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

(3)带教式培训,学校试行青年教师三段培训法:

教龄一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上三节入门课,由挂钩的老教师帮助分析教材、选定教法、编写教案。

教龄三年以内的教师,每学期上三节汇报课,青年教师独立钻研、独立备课、独立上课。

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基本功比赛。

(4)练功式培训,强调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基本功训练。

要求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写好钢笔字,在板书时写好粉笔字。

在课堂教学中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总结教科研时要能写一篇好文章。

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结合课文能辅以简笔画或采取电教手段。

目标:

(1)能形成新的教育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2)结合教师所任学科,有个人研究的专题。

(3)主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

(4)男55岁,女50岁以下的教师普通话达到二级水平。

(5)全校70%的教师会简单地操作电脑,其中要求50%的青年教师能用电脑进行辅助教学。

(6)全校力争30%的青年教师成为区(或市)的学科带头人。

3、强化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

(1)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及各地教改经验,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认识。

(2)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考评制度,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学校将组织由骨干教师参加的科研小组,分为省级课题和管局级课题二个小组,开展教科研活动。

目标:

(1)具有课题选择及设计能力。

(2)具有过程操作和调控能力。

(3)具有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

(4)具有论文撰写和发表能力。

(5)力争每学年有10篇研究文章在省级、管局级交流或发表;有四分一的教师的论文在管局、局交流和发表。

四、培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地向教师宣传师资培训的重要性,使"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深入人心。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各年级组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全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并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

3、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师资培训的规章制度,并纳入学校的目标考核,并把考核成绩归入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作为评先进、晋升和调资评职的依据。

上一篇:新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