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2 11:02:24

建筑艺术设计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1篇

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已经渗入到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现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

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2建筑设计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2.1建筑艺术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们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大多都以古代建筑为核心,因此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中。首先从建筑风格中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扬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国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个性化以及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都无法彻底的彰显出来,这种建筑创意得到肯定,导致东方建筑艺术单调、缺少创新;而欧美人的个性则十分张扬、具有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没有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所以欧美建筑都十分具有个性、审美价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建筑材料中体现出来:对于东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砖木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密闭式格局,体现出了建筑风格的深沉以及内敛,这种建筑风格与东方人的为人处事以及价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2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国地域广泛,且跨度较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建筑艺术上也很容易有矛盾产生,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多导致的。第一点就是利益趋势,这让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的;第二点就是地域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对建筑艺术有所影响的,这样就会让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合,人们也更乐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拿出来新事物去进行比较,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认可的,对外来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难以接受。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范围,随着现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与人类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的进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精华,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建筑。

2.3为使建筑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应当让文化习俗相互融合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对于各种建筑中精华和优点进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鉴,尤其需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建筑优势的借鉴和重视,这一项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艺术风格过程需需加强重视,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深入,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也能够进行相互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优秀部分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艺术风格的灵感,同时为了加强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造的,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古,可以增加我国建筑艺术和别的国家的建筑艺术等风格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建筑艺术的逐渐融合,促使国外的建筑中蕴含我国的建筑文化习俗,同时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国外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样一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习俗的融合基础上,对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逐渐的接受。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鉴,从而提升本国建筑艺术设计的水平,促使建筑艺术设计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鉴赏呈现不同的看法,从而促使建筑工程体现不同的艺术设计。由于人们审美视觉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建筑艺术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存在不同,因会建筑工程设计对文化习俗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孙英明 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程宏.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10).

[2]胡礼庆.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房地产导刊,2013(10).

[3]张玮玮.浅谈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11(2).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设计

彝族历史文献《西南彝志》记载:“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人居于树上,兽与人同处”;《滇略》记载有一部分被称为“野人”的景颇族,“茹毛饮血,夜宿树上”;《贵州通志》记载少数苗族先民曾经“架木如鸟巢寝处”;东北的古代肃慎族亦曾“夏则巢居,冬则穴处”。这些少数民族尽管早已摆脱了采集与狩猎的经济生活,但其巢居的生活方式却一致表明远古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确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处于旧石器时期的人们对于建筑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有山洞栖息生活仅此而已。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渐渐的摆脱了山洞式的生活方式,转而去发展建设一些固定的居住场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基址遗迹,广泛发现于当时的遗址中,尤其在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新石器文化中大量地存在,有些并构成为规模较大、布局有序、房屋毗连的聚落。一般包括壕堑、围墙一类的防卫设施,中小型的住房,公共性质的大房子,牲畜栏圈,大量的贮藏窖穴,以及特殊的祭祀性建筑等。其主要建筑类型则是居住使用的房屋。当时的住房除少数仍保留较为原始的横穴和袋形竖穴一类穴居形式外,主要为半地穴居址、地面建筑和架空居住面的干栏式建筑几种形式。它们的渊源,当分别来自最初两种主要的居住形式──穴居和巢居。随着生产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技术也经历了逐步发展的过程,积累了多样的营造经验。例如,空间与体形的处理方面,由单间发展到套间和连间;墙体的构造,由木骨泥墙、乱石墙发展为土坯墙和版筑墙;柱基础由掺杂料姜石、陶片等骨料的夯筑到础石的应用;居住面、墙面由简易的草筋泥到石灰抹面;并在墙上出现绘彩装饰以及整个建筑由地下(穴居)、树上(巢居)转到地面营造甚至夯筑台基等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是当时居民劳动创造的一项重要成就,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基础。目前中国普遍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到前2000年间的大量的新石器聚落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当时的居住地点一般都背坡面水,选择在河谷阶地和沼泽边缘。这主要是为了接近水源,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用水的要求。这样,河谷就成了各聚落之间交往的通道,而更多的聚落则布置在交通便利的河流交汇处。已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多数为现代村镇甚至城市所叠压,或在其附近,这说明当时的居民点选址是相当合理的,因此被沿用至今。

中国建筑物最出色之典型,莫过于庙宇之正堂。普通正堂为四墙环对,为其它附属建筑之中心。庙宇之典型图样,大都是分为数个庭院;凡主要之建筑物及正门,均系坐北朝南。进入庙门,须经过一联串之庭院,使人忆起罗马式大殿之中庭及拱环之柱廊,而且使人感受诗意,且有安详之气氛。古老繁茂的大树点缀着环境,波折弯曲的桠枝,与一排排直立的廊柱,相映成趣。 一联串走廊相贯通的各庭院间,由敞开的大门望去,面前的视野比实际的距离几乎增加了一倍。 当你经过这些庭院时,你会更加感觉到这些建筑的雄伟、对称、细致、精巧。凡属木材之处,均为油彩精绘,补以金线勾勒。 当你穷出回廊之际,雄伟庄严的大殿,便映入了你的眼帘。大殿坐北朝南,侧殿左右相衬:沉着,安静,隐生的宗教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正殿台基与高台上横长、对称的栏杆,舒心养目。环廊直立的画柱,和谐均匀地衬托着正殿的前脸。粉饰的楣梁和正梁,支撑着华丽的屋顶。精巧华丽的细工,缓和了线条的呆板。既得体又合理的庙宇布局和结构,无论就建筑的整体或部分来讲,均充盈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朝气。 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台基在中国建筑上,非常重要。所谓台基,包括整个的空间: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栏杆和台阶。有时台地有两层或三层,以使建筑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筑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坛,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台地和栏杆三分环绕向上展开。台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强化建筑主体独特的品性,通常借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现建筑物的高贵和地位。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一排排的柱子与正梁及楣梁连结起来,支撑着遮蔽的屋顶,木架之上排铺瓦片,而后砌砖隔墙填在柱间,构建中国建筑的理念。 按照建筑主体中心和长方形之比例,把立柱分成数行,因而使殿内形成数组甬道。最外的柱间,不用隔墙,而形成柱廊。正面外向的第一排柱子间,以木制架构,并利用之以作门扉。这些木隔墙,常是细雕细刻的,上部刻镂似绣,以通光线。整体看来,好像正面挂着花纱的垂廉。 彼此衔接的正梁,直接安在立柱之上。柱头是由两块伸展出来的横木形成。其主要作用,用于协调正梁与楣梁的节奏。同样,在楣梁的上面,与正梁突出部,衔接着的是一排排横木和凸出的支柱,用以支撑椽子。伸展的屋檐和檐饰,以及檐下的双排板条,构造美妙的图案,并使瓦垅与柱顶之经纬有所变化,尽现物宝天华。 在中国建筑学上,屋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倾斜的面积像是织物造就的一座幕帐,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宛如地毯之边缘。假若建筑物是圆形的,幕帐之形尤为凸显,顶端饰以金黄色之锥球,瓦垅则是由中心向四处辐射的光芒。人字形之屋顶,虽属中国建筑术特征之一,但有时一些重要的建筑也不在强调这一点。比如北平故宫的许多建筑,屋顶只显出轻微的坡度。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垫。屋冠与屋脊等相应的饰物,配合着屋顶面上的交叉线条,除了起到装饰的作用以外,还能令人把整建筑幻想成一个陶瓷质地的宏伟幕帐。 这是中国庙堂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一个因素,都与西方的建筑思想不相为谋。 先说台基:在中国建筑学上,台基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像西欧通常把台基隐蔽起来,或至少置于次要地位。相反地,中国的大建筑物,常是藉着围栏和台阶加重台基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谈到建筑物的主体:这与西方建筑物有几个基本的不同点。中国庙堂的正面是向横伸展,而西方圣堂则人字形向上伸高。中国建筑物的正面常是坐北向南,采取面南的方向,是中国很古老的传统。凡屋宇、宫殿、法院(衙门),甚至整个的城市,尽可能的,都是面向南方。向南之面尽量往横发展,与西方建筑正面的人字形一直狭窄的往上发展正成反比。 中国建筑的典型,是向横发展的长方形。许多人认为中国建筑的向横发展,是因为普通建筑都是一层的。这种解说并无根据,因为即便是数层之塔,由基部向上均等缩小,但是底部向横发展之特质仍未变化。 同样城门楼,虽为数层,其向上之伸展仍不集中于高度,反而辅以屋顶,洋台,中楼等形体强调横展的特质。正因为中国建筑始终保持横长,而使人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平安与舒展的感觉。中国建筑的横长走向与以向上发展为主的哥特式根本不同,这种向横伸展的要基导源于中国的数目字。因此任何西欧的建筑形式,都无法向中国建筑术之情调进攻,中国的建筑型,正好与西欧之哥特式形成对比。 与欧洲建筑物不同的第三点,是中国的屋顶。

所以就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而言,建筑与艺术设计体现出了文化历史以及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向往。

参考文献:

[1]古霞.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7-28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设计建筑艺术

讲求“性能价格比”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设计师不再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如在住宅设计中,采取“动静分区”和“公私分离”的手法,开始讲求起居厅的设计。这些对提高未来住宅的设计水平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空间的舒适程度是以人的行为尺度和心理接受尺度为基准的。过大的空间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和亲和力,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氛围,甚至会使居住者在心理上感觉自身的渺小,居住空间显得冷漠、僻静。其结果是,人们花钱购买住房,却又未能获得相应的功能与质量。这就涉及到了“性能价格比”这个基本概念。

福利住宅讲求面积的大小,而商品住宅更注重功能和品质。未来,人们购买住宅,将以买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品质和有哪些服务为主要参考批标,而不是买到多少平方米的面积。住宅消费讲求的是花钱买更多的功能和更舒适的享受。衡量未来每套住宅的价值,其功能和品质将成为成交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的住宅设计应当更加理性和务实。

住宅面积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其功能的改善,但无功能目标而盲目扩大面积,那就是“大而无当”,也就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功能增量,就“性能价格比”而言,是不合适的。因而,未来的住宅应当特别强调功能的增量,即随着面积的扩大,功能随之升级,套内的功能不断增加。例如,一个简单的客厅演变为一个客厅和餐厅,卫生间的设备也由洗盆、便器、浴盆老三件演变为化妆、淋浴等更多的功能,又有可能将各种设备分区使用。浴室除满足生理需求外,还可变为休闲空间。住宅面积增加了,功能随之提高,舒适度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年来,随着商品住宅的发展,住宅面积有了稳定的扩大,一套二室一厅和三室一厅的住宅一般为90~120平方米,各种尺度均较适宜,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果再扩大套内面积,则应当相应增加套内功能,改善和提高空间的舒适度,包括增加书房、休闲空间、贮存室、设备间、家务间等。

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

住宅设备及其设计与安装的精品化,对实现住宅的功能增量起着重要作用。考察亚洲近邻日本和“四小龙”国家和地区,他们提供给普通公务员居住的住宅,每套面积标准一般控制在70~110平方米以内。但由于设备配置周全,住宅部品优良,管道走向布置合理,获得了较高的舒适度和方便程度,居住生活质量较高。

我国未来住宅的设计,将重点转向提高住宅设备配置方面。要获得一个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注重套型内部平面空间关系的组合和硬件设施的改善,还要全面考虑住宅的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的综合条件及其设备的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日照及自然光。其生理卫生价值极高,对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在住宅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合理开发自然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未来住宅的设计将充分利用日影分析原理和计算机辅助设备,来改善日照和用地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自然采光还涉及窗口布置、窗的构造及所使用的材料等方面,这些也必将引起设计上的创新。

(2)隔声问题在我国的住宅设计中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轻质材料在未来住宅中的广泛使用,又会加重隔声的难度。隔声技术包括空气隔声和固体隔声两部分。住宅内,人们可忍受噪音约40~45分贝。为达到这一指标,必须增加门窗的密闭性,并改善墙体构造。多年以来,由于对住宅楼地面的固体传声问题重视不够,住宅内隔声效果较差。在未来的住宅中,加强对楼板的隔声叠层构造和面层处理,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3)热环境是直接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对采暖和空调而言,又涉及节能、造价、维修、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对各种采暖方式的研究和采暖系统的开发各具特色,可适用于不同的使用条件。

就其综合效果而言,我们提倡相对集中的采暖方式,但应当改为双管系统、分户计量的方式进行。这种相对集中采暖方式的热源供应,既可以组团为单位,也可以单幢楼或居住单元为单位来组织。

套内集中空调的模式也被普遍看好,但要考虑住户的经济承受力,并努力减少室内噪音。

近年来,欧洲先进的节能技术不断地被介绍进来。经历了20多年的大量研究和实践,欧洲在住宅节能方面探索出了很有成效的方法。其中,以低能耗、高舒适度的住宅节能技术尤为突出。该项技术通过使用功率非常低的辅助采暖和制冷设备,既可调整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的状态,又节约了住宅的综合造价。此项技术在我国未来的住宅建设中,有望得到应用和推广。

(4)住宅室内污气及有害气体的排除,是居住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在有效排除厨房、卫生间的污气和有害气体方面仍不尽人意,高层住宅竖向烟风道形同虚设,串烟、串气、串声现象十分严重,且直排热水器屡屡出现事故。居住套内排气、排污装置实际上是一个大系统,尽管装置很好,但由于排风管道或烟道不畅,其设备与设施同样可能达不到功能目标。

未来住宅的通风系统设计,将重点解决烟风道技术问题,研究开发新型专用的烟风道系统和接口配件,形成完整的竖向排烟气的成套技术产品。水平直连排出烟气的作法,具有简便、直接、高效的特点,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采用。预计此项技术完善后,将在我国未来的住宅建设中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采暖和空调房能够及时补充和更换新鲜空气,预计未来住宅中,将采用补新风式冷热交换空气补充装置。此项技术也会在未来的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5)住宅中各种管道布置的不尽人意,一直制约着我国住宅品质的提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暖、电、气各自为政,造成住宅内各种厨卫管道无序空行。在商品住宅中,这种影响也始终没有消除,各种管道尽管经过精心包藏,仍问题丛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住宅厨卫整体功能品质的提高,影响了厨卫整体化、集成化技术的进步。未来住宅设计将以“自家管道不到邻居家去”和“压力管道出户”为原则。

各种管道穿楼板是造成住宅跑、冒、滴、漏的主要根源,在商品住宅中也是一种产权不清的表现,这种现象必须改变。解决的办法是,在下沉楼面和楼面垫层中铺设水、暖气各种水平管道。解决水平管道铺设的办法是设置管道墙,将所有的设备沿着管道墙进行布置,并将各种水平管道放置在管道墙内。

建设集中管井是现代住宅设计中的一种成熟的作法。为了净化室内空间,减少由于压力管道给住户带来的干扰,明晰产权,属公共使用的设备管道应当设置在套型以外,以便于设备的安装、维修、抄表及设置其他一些家用设备(在日本,管井内设置各种表具及热水装置)。管井可以放大尺寸,扩大进深。尽管面积加大了,却将极大地改善住宅内部的空间环境。

关注“绿色住宅”

所谓“绿色住宅”,应当是健康、有益、节能、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住宅。它的基点应是从住户的切身利益出发,营造健康、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提高住户的居住质量,营造文明的居住环境。“绿色住宅”是涵盖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概念。

“绿色住宅”不仅注重住宅和居住区等硬件建设,更重视人们文明生活方式的软件建设。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有效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提倡重复利用,努力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以创造一个绿色生活环境。

未来住宅设计的首要目标,应是营造“绿色住宅”,服务于“绿色住宅”,以“绿色住宅”这个硬件支撑“绿色生活”这个软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利用居住区基地外部和内部的自然条件,如保留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植被和水系,保护古树和文物古迹,继承文化特色。

(2)要把空气、阳光、绿色引进每套住宅内。未来的住宅设计,将会创造一切硬件条件,让人们尽享大自然的赐予。不仅套型设计着重调整各种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尺度和色彩也将更符合人的情感需求,而且将通过设计师的创新,改善居住的舒适程度,努力营造一个绿色环境。例如,通过增大窗口可容纳更多的阳光、空气和绿色景观;采取增加保温隔热手段或防热隔膜玻璃等措施,把不必要的热量拒之室外;通过会“呼吸”的绿色建材,不断改善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让居住更为舒适;通过及时更换室内污浊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清鲜,等等。

通过优良的设计,在住宅中重新引进自然通风的概念,将在夏季取代或减少空调的作用。例如,采用明厅、明卧、明厨、明卫的设计,可减少照明用电,利用太阳能并实现光电转化,使太阳能系统和房屋面构造结合为一体,既实用、美观,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

(3)“绿色住宅”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即最大化利用了最小化排废。这与“节制”和“节省”有本质的区别。大自然赋于我们各种资源,在技术、经济有保证的情况下,利用各种资源为人服务,供人享用。在享用和接受服务时,一切浪费都是犯罪。但“节制”和“节省”同样也不适宜。我们提倡的最大化、有效化,是要提倡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对不可再生物质要十分珍惜,并着重开发各种替代产品。例如,实施垃圾分类,对分类后垃圾按照有机、无机、有害、无害物质分门别类回收,以达到最小排出量和最大化利用。又如,在小区中实施中水系统,循环重复使用再生水资源,收集和利用雨水改善气象环境等。这些都是未来住宅设计中必重视的问题。

此外,采用绿色建材、环保建材和无放射性建材,对保证居住者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对建材及产品、设备的“绿色认证”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4)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是住区未来建设和物业管理的核心。如果没有绿色生活意识,“绿色社区”的建设也将无从谈起,已建好的也将被破坏。要在社区的建设中,开展对住户居住行为的引导,并有效加以规范,如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垃圾分类,自爱自洁,邻里和睦。这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让“绿色行为”成为生活的必需,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和一种时尚。此外,还要在社区内组织起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公民参与机制,组成由政府、环保组织、物业管理和业主参加的联席会,发动志愿者参加,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区,让环保观念和行为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呼吸“长寿住宅”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不期而至。鉴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特殊情况,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努力创造一种充满自力、自信、健康、向上的老年区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日本在住宅建设过程中,着眼于把住宅作为全寿命过程中适应老年人居住的模式,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当有老年人居住,或者房屋主人进入老年之时,可以把普通住宅变更为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住宅。此类住宅称为“长寿住宅”,这是一种适应人们居住行为变更的住宅类型。具体的作法很多,其中包括进行潜伏设计,需要时则可开墙、凿洞及安装扶手、警报、呼唤等设备。当老年人与年轻人合住时,此类住宅可分可合,形成“两代居”的形式。当然,此类住宅最基本的要素是,在开始规划设计时,就对老年人的需求给予充分的考虑,如预留足够宽的门洞、过道,供轮椅回转。在这方面,绝不吝惜、节省,而是做足、做够。据调查,对老年人而言,约有70%~80%的事故是发生在卫生间内的。因而,他们特别注重卫生间内各种设施的设计与安装,充分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安全,在遇险时可有效地救助。但消除地面高差,对日本的传统住宅来说尤为困难。

由于我国4:2:1(老人:成年人:子女)人口结构比例,成年人负担过重,社会必须负担养老,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社区的养老设施和养老服务应是一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老年社区内创造一个供老年人自助、自立、自娱、自我服务的环境,变被动养老为主动养老,让老年人不仅仅是领先各类设施养老,而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于社会。我国老年社区的开发建设蕴藏着无限商机。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

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化习俗的应用,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有效的促进,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地方的文化习俗,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不能够分离的。

2建筑设计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2.1建筑艺术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由于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在世界不同的建筑物中,它们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多种方面。例如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建筑艺术大多都以古代建筑为核心,因

此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古代建筑中。首先从建筑风格中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崇尚仁恕、宣扬中庸的思想理念。所以在我国的建筑中,有很多具有个性化以及审美价值的建筑艺术都无法彻底的彰显出来,这种建筑创意得到肯定,导致东方建筑艺术单调、缺少创新;而欧美人的个性则十分张扬、具有个性化,加之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没有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所以欧美建筑都十分具有个性、审美价值也很高,使人看了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西方建筑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建筑材料中体现出来:对于东方的建筑而言,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砖木材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合院,它是由四周的房子包围起来形成的一个密闭式格局,体现出了建筑风格的深沉以及内敛,这种建筑风格与东方人的为人处事以及价值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2.2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很容易产生歧义

我国地域广泛,且跨度较大,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在建筑艺术上也很容易有矛盾产生,而产生这一矛盾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方面多导致的。第一点就是利益趋势,这让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的;第二点就是地域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地域的人在看待事物上,或者是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还有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理念上也是对建筑艺术有所影响的,这样就会让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合,人们也更乐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拿出来新事物去进行比较,最终对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认可的,对外来事物和外化思想也就更难以接受。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审美范围,随着现在民族的不断融合,与人类民族文化以及文化习俗的进程也相一致。因此若是想在建筑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信仰以及建筑艺术设计中的精华,用包容的心去接受不同的风格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建筑。

2.3为使建筑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应当让文化习俗相互融合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兼收并蓄,对于各种建筑中精华和优点进行充分的汲取和有效的借鉴,尤其需要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建筑优势的借鉴和重视,这一项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艺术风格过程需需加强重视,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够受到普遍的欢迎。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和深入,彼此之间的文化习俗也能够进行相互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国家文化习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优秀部分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当中,并以此作为设计建筑艺术风格的灵感,同时为了加强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造的,构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通过设计人员的设计古,可以增加我国建筑艺术和别的国家的建筑艺术等风格相统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艺术品位。通过建筑艺术的逐渐融合,促使国外的建筑中蕴含我国的建筑文化习俗,同时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体现着国外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样一来,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在建筑设计中文化习俗的融合基础上,对建筑的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逐渐的接受。所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做到相互尊重和借鉴,从而提升本国建筑艺术设计的水平,促使建筑艺术设计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呈现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鉴赏呈现不同的看法,从而促使建筑工程体现不同的艺术设计。由于人们审美视觉存在较大的差别,造成建筑艺术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是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存在不同,因会建筑工程设计对文化习俗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宏.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10).

[2]胡礼庆.探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房地产导刊,2013(10).

[3]张玮玮.浅谈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文学与艺术,2011(2).

[4]冯小刚.论文化习俗与艺术设计[J].新农村(黑龙江),2012(1).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园林建筑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结晶。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涉及建筑、设计、美学、生物、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园林建筑的艺术设计能够使园林建筑更加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使园林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造一个生态良好、功能齐全、美丽怡人建筑空间。

1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原则

1.1 生态性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首先要考虑环境的因素,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条件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建筑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大气环境设计合适的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从而使园林建筑能够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相适应、相匹配、相吻合。使人工艺术与自然艺术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园林建筑的艺术设计可以利用现有的地形、地势、地貌减少后续的工作量,比如,保留现有的山丘、河流、湖泊、绿植,使之融合到之后的园林建筑设计规划中,减少对土地的动土更改,减少施工量,也是减少投入、提高效益的有效方法。只有注重生态、保护生态、因地制宜,才能使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更加科学化与人性化。

1.2 功能性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也要注重园林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比如,亭台的设计要满足遮风挡雨的功能性,园林中的桌子、凳子要能够使人更好地休息,厕所的数量、位置要方便人们的使用等。园林建设艺术设计功能性的实质就是人性化,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要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设计布局和细节上,全面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满足园林建筑的实用性,让人们在游玩观赏中能够更加舒适便捷。

1.3 观赏性

园林建筑艺术一方面是美观性,另一方面是人文性。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要考虑园林建筑的美学性、观赏性,比如,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外观设计也是各不相同,亭台楼阁等各个建筑都要根据不同的美学进行设计。建筑的线条、颜色、布局都要注重美学性,建筑的构造布局也要与周围的环境还有绿植相辉映,使园林建筑的整体能够极具观赏性。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1.4 可操作性

园林建筑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也要注重园林建筑施工的可操作性。园林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环境,尽量保留现有的地形地貌、湖泊、河流、绿植,与园林建筑相搭配,体现建筑园林的整体性,既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又可以节约施工量,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提高效率。

2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2.1 园林建筑与环境的搭配协调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要注重与环境搭配协调,与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相融合,使园林建筑与周围环境能够达到很好的完整性。比如,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水榭等各个类型要合理布局、合理搭配,园林建筑的园艺,各种植物的搭配也要与整体园林建筑环境相匹配。

2.2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处理

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园林建筑之间的空间处理也很重要,比如,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空间处理常用对比手法,比如,大小对比、色彩对比、阴影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这些对比手法的巧妙应用,能够使园林建筑有更好的空间美感。园林建筑的艺术设计也要注重园林建筑的收与放、围与透、疏与密,注重园林间的层次排序,比如,门洞、窗口、廊坊以及路径的设计,注重层次感。

2.3 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

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更要注重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好的布局会使园林建筑设计事半功倍,同样的园林建筑,不同的布局设计、搭配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园林建筑的布局要巧妙借助周边已有的环境要素,内外结合。园林建筑的各部分要疏密有致、黑白分明,色彩阴影搭配要合理,亭台楼榭、景观、假山、水泊要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园林建筑也要以围为主,合理布局园林建筑的收与放、围与透、疏与密。只有好的布局设计,才能使园林建筑整体上显得和谐美观。

3 结语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对园林建筑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要遵守生态性、功能性、观赏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具体操作中,使园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注重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布局设计,使园林建筑能够兼具美观性与功能性,使园林建筑能够真正地人性化,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继承发展人类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 韵晓茹.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现代园艺,2016(9)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园林建筑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结晶。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涉及建筑、设计、美学、生物、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园林建筑的艺术设计能够使园林建筑更加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使园林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造一个生态良好、功能齐全、美丽怡人建筑空间。

1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原则

1.1生态性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首先要考虑环境的因素,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条件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建筑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大气环境设计合适的建筑类型、建筑风格,从而使园林建筑能够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相适应、相匹配、相吻合。使人工艺术与自然艺术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园林建筑的艺术设计可以利用现有的地形、地势、地貌减少后续的工作量,比如,保留现有的山丘、河流、湖泊、绿植,使之融合到之后的园林建筑设计规划中,减少对土地的动土更改,减少施工量,也是减少投入、提高效益的有效方法。只有注重生态、保护生态、因地制宜,才能使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更加科学化与人性化。

1.2功能性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也要注重园林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比如,亭台的设计要满足遮风挡雨的功能性,园林中的桌子、凳子要能够使人更好地休息,厕所的数量、位置要方便人们的使用等。园林建设艺术设计功能性的实质就是人性化,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要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设计布局和细节上,全面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满足园林建筑的实用性,让人们在游玩观赏中能够更加舒适便捷。

1.3观赏性

园林建筑艺术一方面是美观性,另一方面是人文性。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要考虑园林建筑的美学性、观赏性,比如,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外观设计也是各不相同,亭台楼阁等各个建筑都要根据不同的美学进行设计。建筑的线条、颜色、布局都要注重美学性,建筑的构造布局也要与周围的环境还有绿植相辉映,使园林建筑的整体能够极具观赏性。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1.4可操作性

园林建筑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也要注重园林建筑施工的可操作性。园林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环境,尽量保留现有的地形地貌、湖泊、河流、绿植,与园林建筑相搭配,体现建筑园林的整体性,既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又可以节约施工量,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提高效率。

2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2.1园林建筑与环境的搭配协调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要注重与环境搭配协调,与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相融合,使园林建筑与周围环境能够达到很好的完整性。比如,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水榭等各个类型要合理布局、合理搭配,园林建筑的园艺,各种植物的搭配也要与整体园林建筑环境相匹配。

2.2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处理

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园林建筑之间的空间处理也很重要,比如,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空间处理常用对比手法,比如,大小对比、色彩对比、阴影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这些对比手法的巧妙应用,能够使园林建筑有更好的空间美感。园林建筑的艺术设计也要注重园林建筑的收与放、围与透、疏与密,注重园林间的层次排序,比如,门洞、窗口、廊坊以及路径的设计,注重层次感。

2.3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

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更要注重园林建筑的布局设计,好的布局会使园林建筑设计事半功倍,同样的园林建筑,不同的布局设计、搭配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园林建筑的布局要巧妙借助周边已有的环境要素,内外结合。园林建筑的各部分要疏密有致、黑白分明,色彩阴影搭配要合理,亭台楼榭、景观、假山、水泊要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园林建筑也要以围为主,合理布局园林建筑的收与放、围与透、疏与密。只有好的布局设计,才能使园林建筑整体上显得和谐美观。

3结语

园林建筑艺术设计对园林建筑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中要遵守生态性、功能性、观赏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园林建筑艺术设计的具体操作中,使园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注重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布局设计,使园林建筑能够兼具美观性与功能性,使园林建筑能够真正地人性化,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继承发展人类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韵晓茹.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现代园艺,2016(9)

2王洋,原圆.园林建筑设计在园林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设计;联系;影响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艺术文化气息和内涵,建筑设计人员开始联系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我国的文化习俗是我国五千年来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国家民族气息。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还可增加城市中具有艺术特性的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习俗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所以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上的设计,都要能直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习俗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不仅是人们对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是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得来的,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们切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2、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

将文化习俗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每项不同的建筑工程就有其不同的艺术内涵,它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享受。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欣赏水平。在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将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会促使人们对于该建筑的投资购买。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还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可观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习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艺术设计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对各地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最为明显的就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从古代建筑来讲,由于西方思想比较开放,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比较大胆张扬的风格,具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束缚,使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方建筑恰好相反,中国古代的建筑依据的文化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儒家,自古崇尚中庸的思想理念,因此东方建筑大多是中规中矩,建筑艺术单调,没有过多的个性体现。从建筑材料方面分析,西方国家善于用砖石等材料,例如埃及金字塔、欧洲传统的教堂等;但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头为主,这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故宫等建筑。可见,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设计明显的差异。从建筑格局方面分析,西方国家的建筑空间格局大多是向高空发展,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十分壮观;中国古代建筑格局都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式的封闭格局,例如北京明清宫殿、典型的四合院。

2、文化习俗差异导致建筑艺术上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发展的时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建筑艺术上难免会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利益观的不同,每个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自身的利益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建筑艺术的不同源于利益观的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审美也不同,所以在看待建筑物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两个原因导致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审美,并开始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筑艺术设计也逐渐开始吸取各种文化习俗,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上一层楼。

3、文化的逐渐融合使建筑艺术内容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习俗有许多种形式,为了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升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合起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和筛选,然后将其加入建筑艺术设计中,从而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还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参考国外的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恢弘大气和创新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建筑特色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促使我国的建筑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来越高,将文化习俗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艺术设计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征。文化习俗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艺术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虽然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样更能突出我国建筑艺术的特色,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建筑艺术的差异,只要我们取长补短,将文化习俗融合后再体现到建筑艺术中去,将会体现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孙英明.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188.

[2]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5:151-152.

[3]周驰.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建筑遗产,2013,02:22-23.

[4]吴倩.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6,07:44-46.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灰空间;建筑艺术设计;应用

灰空间在我国建筑应用中已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及非常丰富的应用经验,社会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建筑质量的需求以及建筑艺术需求的增长,因此就现阶段而言,如何增强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建筑行业建设主体所需重点研究及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灰空间内涵

世界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均会产生相关的中性因素,该因素的产生介于两种极端之中,可有效缓和事物之间的相关矛盾,使各事物之间达到一定的协调性,这一中间事物便被称之为“灰空间”。灰空间作为理论知识而言首次由日本的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该理论具有两种含义。其一,以色彩而言,“灰”即色彩,若各种颜色混合且色彩难以分辨时,则将该类中性色彩称之为“灰”色,若将空间比作色彩,则室外为“白”,室内即“黑”,二者过渡空间即为“灰”[1];其二,以空间而言,建筑内外空间并重且互相交融,因此在二者协调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渡空间即为灰空间,该空间一般呈现半室外、半开敞、半封闭等特征,一定程度上抹消建筑内外界限,使空间形成统一整体。

二、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建筑机能权限,部分限制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空间私密性,但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交流与沟通,灰空间这一空间形式在建筑应用中可将建筑某部分或某元素向外延伸,弥补空间权限,现代建筑内外过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将空间环境系统构成统一整体,起相互连接作用[2],因此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可改善建筑艺术功能,跨度障碍,保证建筑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灰空间作为室内及室外的插入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空间氛围,烘托建筑空间的意境及形象,增强人们的视觉层次感,对于建筑艺术设计这一因素而言,人们对于建筑美的感受首先便体现在对建筑的视觉体验之上,灰空间在设计时可根据现有空间的设计感对乏味且呆板的空间形象实现丰富性设计,提升整体空间视觉感受及层次感,除此之外,灰空间还可加强建筑外部环境的景观效果,将花卉、植物以及相关商业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增强景观形象感。

三、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灰空间视觉艺术处理

建筑室内外空间在建造时,室内及室外之间的联系不应单单表现在对自然光线的需求,还应注重对自然与光线的艺术结合,若空间内部及室外视觉缺乏联系则会导致人们丧失大量的外界信息及景观消息,影响人的思维反应能力,因此建筑师在对视觉环境进行设计及改善时,可增强灰空间视觉主义点,对室内各个面实现艺术设计,避免单调感,增强设计艺术感。灰空间的视觉艺术处理不仅可表现在自然及光线的艺术结合,同时还可表现在应时布置的处理及设计中,在灰空间设计中,可应用植物、花草等植物实现视觉巧借艺术,建筑属自然且真实的境域,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应时布置景观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其最佳艺术表现力[3],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表现状态,给人们以舒适的视觉体验,营造特殊空间艺术氛围,实现良好生活环境的建设。例如,南京图书馆在建设时,其屋顶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创造,屋顶中部施行一大一小椭圆造型,其间有一切点,两侧用直线型钢架连接各对应节点,因此构成该建筑灰空间结构,在光影的衬托下,可使建筑更加具有视觉艺术感,富于立体性。

2、灰空间功能艺术处理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灰空间在应用过程中其艺术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因此为建筑本身增强了一定的实用功能。例如,住宅建筑阳台空间一般而言均与房间卧室空间相互连接,一般情况下,阳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晾晒衣物及储存物品等形式上,而若阳台面积较大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作为人们休闲的场所或摆放植物及花卉的场地;除此之外,住宅建筑中还有部分阳台可作为厨房的采光区域[4],从而增强厨房的应用空间,提升厨房的可应用性。光亮度是指对发光面明亮程度的表现,在建筑灰空间功能艺术处理时,材料光亮度可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如在室内及室外的相隔材料选择时可选择光通量高的材料,室内及室外采用透明玻璃材质可将室内外景观相互连接并扩大室内采光面积,从而满足室内用光需求,满足功能艺术需求。

3、灰空间环境空间艺术

现如今在居住区内,各地充斥着众多多层及高层建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扩大导致现阶段建筑形式逐渐呈现纵向化发展,因此现代灰空间在处理过程中应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人文因素,故本文以广场空间形式为主进行分析。就广场基础要素而言,广场即活动空间,广场空间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化,如风格及外部环境等等,其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征,其中活动功能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对广场进行建设时,相关人员应注重多因素结合[5]。建筑居住层中,各设计师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可利用现代技术来改变居住区的生态及空间环境,可将外部大气候引入内部,增强居住区的环境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对屋顶部分的建筑外壳进行立面处理,若建筑物屋顶呈几何模型时,可对其实现墙上显示区分,增强空间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及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不断增强,灰空间作为现代建筑重要表现形式在建筑艺术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应用效果,灰空间的建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灰空间视觉艺术、功能艺术以及环境空间艺术层次等方面,其合理应用有利于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促进灰空间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刘锐 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承辰.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灰空间”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戚澍.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刘梦昕.“灰空间”在文化建筑综合体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李伟浩.现代铁路客运站“灰空间”设计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9篇

装饰纹样主要通过各项组成结构对建筑特色进行展现,取材内容非常宽泛,内容形式多样,在中国建筑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在传统建筑中设计人员常通过装饰纹样对建筑艺术性进行展现,形成系统、完善装饰体系。在传统建筑中人们常在门窗、梁柱、檐口、房檐等位置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通过装饰纹样的绘制消除建筑的单调性,提升建筑的美观效果。上述装饰纹样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或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或寓意吉祥,或期盼平安,内容形式非常丰富,表现效果各不相同。上述不同风格、特色的装饰纹样赋予了建筑生命力,让死板的建筑灵动起来,从本质上丰富了现代化建筑的精神文化体系,对建筑表现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上述装饰纹样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运用。现代设计中通过对传统结构的分析对建筑中的纹样进行选取,将建筑艺术通过纹样进行展现。随着装饰纹样设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纹样认识的不断深入,当前纹样的类型已经逐渐分为植物纹、几何纹、冰裂纹等几大类。苏州博物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引入了上述装饰纹样设计理念,在馆庁内部构架、展台等上镶嵌吉祥纹样,让建筑馆与文物相得益彰,将文化知识的沉淀,给人一种悠扬、优雅的感受。该馆建设中将装饰纹样应用到了许多方面,使建筑整体与苏州文化特征紧密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建筑馆的传统文化气息,让人们在视觉上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加深了对文化的感知。

2雕刻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雕刻艺术设计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有效改善了建筑的整体风格,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国建筑雕刻艺术历史渊源流长,雕刻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有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传统建筑装饰雕刻艺术设计主要分为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木雕主要是对建筑结构中的柱、椽、梁等木质结构进行图案雕刻,通过不同手法、技术等将纹路、文字、图案等展现在木质结构上,形成一种古朴灵秀的淡雅之美,增添雅舍雅风,有效改善了建筑结构的感染力。石雕主要是在台阶、石碑、石狮等石头结构上的雕刻,常通过钻、凿、刻、磨等处理手法完成,将图案展现在石头结构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砖雕是在砖结构基础上刻制图案、花纹等,以砖为画板对生活进行标绘,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雕刻技术非常好的融入到了现代建筑,尤其是石雕和砖雕技术。设计人员常在特色民居、园林景点等场所进行雕刻技术应用,有效改善了上述建筑的展现效果,提升了建筑结构的艺术性。除此之外,在雕刻艺术设计应用到现代建筑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钢结构雕刻、水泥雕刻技术等。设计人员依照现代化建筑内容需求,将雕刻技术与现代化建筑元素紧密融合,从根本上改善了现代建筑表现效果。当前民居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常选取木雕艺术作为主要装饰结构,增添了居室的艺术气息。这种雕刻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现代建筑艺术特征的展现效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建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3总结

装饰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原有传统设计特征,从色彩、纹样、雕刻等多项内容出发,融合现代化建筑装饰元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体系。人员要不断加大对现代建筑元素的分析,将传统装饰艺术内容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孕育出新的民族形式,从本质上提升建筑艺术生命力,加速建筑艺术设计发展进程。

建筑艺术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灰空间;建筑艺术设计;应用

灰空间在我国建筑应用中已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及非常丰富的应用经验,社会的不断发展引导着人们建筑质量的需求以及建筑艺术需求的增长,因此就现阶段而言,如何增强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建筑行业建设主体所需重点研究及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灰空间内涵

世界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均会产生相关的中性因素,该因素的产生介于两种极端之中,可有效缓和事物之间的相关矛盾,使各事物之间达到一定的协调性,这一中间事物便被称之为“灰空间”。灰空间作为理论知识而言首次由日本的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该理论具有两种含义。其一,以色彩而言,“灰”即色彩,若各种颜色混合且色彩难以分辨时,则将该类中性色彩称之为“灰”色,若将空间比作色彩,则室外为“白”,室内即“黑”,二者过渡空间即为“灰”[1];其二,以空间而言,建筑内外空间并重且互相交融,因此在二者协调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渡空间即为灰空间,该空间一般呈现半室外、半开敞、半封闭等特征,一定程度上抹消建筑内外界限,使空间形成统一整体。

二、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可一定程度上弥补建筑机能权限,部分限制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空间私密性,但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交流与沟通,灰空间这一空间形式在建筑应用中可将建筑某部分或某元素向外延伸,弥补空间权限,现代建筑内外过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将空间环境系统构成统一整体,起相互连接作用[2],因此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可改善建筑艺术功能,跨度障碍,保证建筑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连接性。灰空间作为室内及室外的插入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空间氛围,烘托建筑空间的意境及形象,增强人们的视觉层次感,对于建筑艺术设计这一因素而言,人们对于建筑美的感受首先便体现在对建筑的视觉体验之上,灰空间在设计时可根据现有空间的设计感对乏味且呆板的空间形象实现丰富性设计,提升整体空间视觉感受及层次感,除此之外,灰空间还可加强建筑外部环境的景观效果,将花卉、植物以及相关商业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增强景观形象感。

三、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灰空间视觉艺术处理

建筑室内外空间在建造时,室内及室外之间的联系不应单单表现在对自然光线的需求,还应注重对自然与光线的艺术结合,若空间内部及室外视觉缺乏联系则会导致人们丧失大量的外界信息及景观消息,影响人的思维反应能力,因此建筑师在对视觉环境进行设计及改善时,可增强灰空间视觉主义点,对室内各个面实现艺术设计,避免单调感,增强设计艺术感。灰空间的视觉艺术处理不仅可表现在自然及光线的艺术结合,同时还可表现在应时布置的处理及设计中,在灰空间设计中,可应用植物、花草等植物实现视觉巧借艺术,建筑属自然且真实的境域,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应时布置景观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其最佳艺术表现力[3],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表现状态,给人们以舒适的视觉体验,营造特殊空间艺术氛围,实现良好生活环境的建设。例如,南京图书馆在建设时,其屋顶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创造,屋顶中部施行一大一小椭圆造型,其间有一切点,两侧用直线型钢架连接各对应节点,因此构成该建筑灰空间结构,在光影的衬托下,可使建筑更加具有视觉艺术感,富于立体性。

2、灰空间功能艺术处理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部分灰空间在应用过程中其艺术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因此为建筑本身增强了一定的实用功能。例如,住宅建筑阳台空间一般而言均与房间卧室空间相互连接,一般情况下,阳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晾晒衣物及储存物品等形式上,而若阳台面积较大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可作为人们休闲的场所或摆放植物及花卉的场地;除此之外,住宅建筑中还有部分阳台可作为厨房的采光区域[4],从而增强厨房的应用空间,提升厨房的可应用性。光亮度是指对发光面明亮程度的表现,在建筑灰空间功能艺术处理时,材料光亮度可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如在室内及室外的相隔材料选择时可选择光通量高的材料,室内及室外采用透明玻璃材质可将室内外景观相互连接并扩大室内采光面积,从而满足室内用光需求,满足功能艺术需求。

3、灰空间环境空间艺术

现如今在居住区内,各地充斥着众多多层及高层建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扩大导致现阶段建筑形式逐渐呈现纵向化发展,因此现代灰空间在处理过程中应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人文因素,故本文以广场空间形式为主进行分析。就广场基础要素而言,广场即活动空间,广场空间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化,如风格及外部环境等等,其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征,其中活动功能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对广场进行建设时,相关人员应注重多因素结合[5]。建筑居住层中,各设计师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可利用现代技术来改变居住区的生态及空间环境,可将外部大气候引入内部,增强居住区的环境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对屋顶部分的建筑外壳进行立面处理,若建筑物屋顶呈几何模型时,可对其实现墙上显示区分,增强空间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及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空间艺术设计不断增强,灰空间作为现代建筑重要表现形式在建筑艺术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应用效果,灰空间的建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灰空间视觉艺术、功能艺术以及环境空间艺术层次等方面,其合理应用有利于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促进灰空间在现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刘锐 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承辰.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灰空间”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戚澍.城市公园滨水环境中灰空间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刘梦昕.“灰空间”在文化建筑综合体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李伟浩.现代铁路客运站“灰空间”设计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上一篇:公司经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施工安装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