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21:56:20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建筑 地域性风格 发展

一、论述地域性建筑

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域中,其建筑风格很具有标志性,这样的建筑被称作地域性建筑。这种建筑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因素都承载了下来,人们只要看一眼就能够知晓他们的风格和其他地域的建筑风格的迥异,由此在视觉角度上具备鲜明的识别性。当然这些地域性建筑是通过继承和沿袭下来的产物,所以它们在当地所有的建筑中并不是割裂的存在。地域性建筑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逐渐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它们包含了对探讨当代城市所出现的统一化危机和认识了解当爹传统文化。

(一)自然条件因素

就拿广东来说,广东的环境气候的决定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广东高度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由此较多的产生水灾和风灾。由此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充分考虑到环境气候的变化,重视建筑物的隔热、抗台风、防潮和防雨。同时针对这些情况,相关的建筑气候区划标准被我国建设部颁布了,合理地区别了我国建筑物因为不同环境而产生的不同影响,希望能够为建筑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文化因素

人文和历史因素是和地域性建筑密切相关的第二层建筑。当地的文化对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着深刻的联系。居民的栖居地是城市,而城市的细胞是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城市中的每一个痕迹的产生是因为光阴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筑设计的需要重视的因素就是城市文化的连续性。换句话说就是城市中的本土文化就包含了地域建筑文化。

二、地域性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一)地域性建筑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人的作品对日本乃至世界的现代建筑都有着较大影响,就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他创造了许多的建筑作品中,也包含了一些地域性风格的建筑设计。他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就是香川县厅舍。香川县厅舍分为两大部分,主楼位于中央,有八层,配楼位于侧面,有三层。其中挑廊以及桥支撑就是主楼。现在使用最普遍的钢筋水凝土框架结构也是厅舍所主要采用的结构,然而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进行了装饰和空间的布局,从而给人不一样的氛围,通过这种新的语言的采用进行了对传统的诠释。

(二)设计理念

很多的建筑设计师曾经尝试采用不同的手段来保持建筑的地域性,这些经历都为将来的地域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所强调的建筑的存在意义并不是在于建筑设计师自身魅力的宣扬,也并非是形成一座城市的标志,而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居民是城市的核心,城市也是居民的一种文化,应当提倡建筑还归于民。现在城市中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的体现就是这些还归于民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化建筑。

三、未来地域性建筑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逐步放缓,因此理性回归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所以因为全球化而造成的问题也重新被中国甚至是亚洲的建筑设计师所考虑。目前众多的亚洲建筑设计师在面对文化趋同和全球化挑战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关注建筑设计的本土回归、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和体现,从而对自身身份加强确认,重视地域精神和城市的历史记忆,使得建筑结合城市的地理、文化、乡土特征。综合性的重视、排他性的排斥是现代造型的特征,拥有较强的模糊性。一直到现在,造型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风格,和以往的任何一种风格不同,对现在这种风格的描述已经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汇去描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传统的建筑始终是具备想象力的,同一个纬度的建筑在不一样的大洲极大可能的出现不一样的造型。当然不同国家的人看这些造型就感觉很奇怪。随着所知道的东西增多,就越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的发挥。先一辈的艺术家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建筑形象。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设计师们的设计应当突破传统的观念,激发自身的想象力,这样设计的作品就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这样的建筑作品才会更加生动形象。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长期的发展主题就是文化复兴,所以我国建筑要想较大的发展就需要充分重视建筑的地域性。另外,对于建筑地域性的重视和坚持需要结合利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造型语言。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审美观点的改变和现代技术的提高,这些对建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建筑设计师的设计也要和时代的发展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王峰.地域性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2] 陈昂.木材的建造诗学[D].昆明理工大学 2008

[3] 杜辉.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方法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双燕.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园林设计[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5] 李益南.解释学视角下的建筑地域性表达[D]. 昆明理工大学 2011

1周筠(1981―),女,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研究生,就职于重庆交通大学,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学。

2关剑(1980―),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研究生,就职于重庆市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学。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学;实用功能;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35-01

对于现代设计师的审美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长期以来,美术一直成为建筑设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修养和技能,成为建筑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生要具备建筑设计上的抽象思维能力,先要通过多种美术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有了一定的美术修养后才能逐步获得。一个没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建筑师、设计师。这些趋势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师来说,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艺术素养。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近十几年来建筑行业如火如荼,加上高校扩招后,各大院校都在争相的开设建筑设计类课程。促使招生门槛也一再的降低。文科、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生都可以报考,这使得学生的类型多元化也导致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但另一方面,文理、艺术类学生在一起也能相互影响和互补其不同的思维方式。“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应定位为:以提高艺术修养为核心,以传授艺术设计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技能为重点,以强调动手能力为特色的新模式。”①根据这几年的就业调查统计,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第一岗位大致分为:(1)建筑设计师5%;(2)建筑设计师助理70%;(3)与专业关系甚微或无关的行业15%;(4)继续深造10%。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还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并且做为建筑设计师助理的人员较多。作为设计师助理的角色要求对象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过硬的技能表现能力、基本的设计能力等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这就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要把学生在高职三年的时间里,培养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他们具备设计理论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娴熟的制作技能。在一年级开始的专业课程中,有《建筑制图与识别》、《建筑设计初步》和《建筑美术》这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建筑美术》是制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

到目前为止,很多高职的基础美术在延续传统造型艺术学习的基础上都做了很多改革。笔者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做了一些思考。首先,我们要弄清三个方面问题:

一、课程学习时间

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能够给予美术基础课训练的时间只有2学期,共30周,每周4课时。这个课时量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基本足够,但是目前的生源情况看来,能够具备美术基础能力的学生不多,这就为基础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个情况下,课外必须要补充练习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所以,一般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外的训练任务。只有学生配合完成这些训练任务,我们的基本目标才能达到。

二、服务专业课程所需要的训练内容

美术基础训练目的和任务是多方面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建筑中表现技能和建筑设计的美感问题。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自如表达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学生涉及的表现对象主要有:建筑主体、园林景观、人物、车辆等、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临摹、写生,以期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建筑效果图表现所需要的效果。作为基础阶段,我们大部分的练习都是手绘的形式,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

改革传统在课堂内教学方式,走出课堂。借助网络的资源可以收罗到海量的信息和资料,借助社会资源可以有机会近距离的参观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把看、想和练结合起来,多方位调动各种感知,为专业素质的培养积累各种能量。在实地考察调研之后运用电脑软件或手绘等形式把调研对象的背景、特点、细节赏析、风格类型等内容汇编成册,模拟实际的工作要求,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一次调研任务。

以建筑色彩知识学习的教学为例:工作任务――湘潭某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的色彩分析;工作目的――1.通过实地调研,系统的分析小区所处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2.小区内建筑及园林的基本色彩、辅助色彩和点缀色彩。3.建筑材料与质感。4.材料颜色对太阳热的吸收与反射特性。5.建筑色彩与建筑风格的关系。工作要求――以3人为一组经过实地调查完成一本调查报告,册子包括封面、目录、图片、文字说明和总结等内容,手绘建筑主体和园林景观图两张。

三、服务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程度

现在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忽视美术基础对专业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尽量的压缩了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但是最后的表现又要求达到一定的效果,这就给老师和学生提出了难题。怎么样才能快速的使学生进入状态,我们训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程度的。

我们先来看看训练的内容包括:素描、色彩、速写、钢笔淡彩、色彩渲染等内容。知识要点主要包括:构图、透视、空间、线条、配色、配景等。根据专业需求和课时限制,要求学生达到的专业水平是能够满足专业设计手绘效果图的需要,这个目标有其专业特点和阶段性特点。在以往的教学里,教师会遵循造型基础训练的一般规律去设置课程内容,花很多功夫在明暗素描的景物、石膏甚至是人物上,这对于没有基础的文理科学生来说,很耗费时间,也很难在段时间内画出效果。所以在改革中,可以把构图、结构、透视等基本知识点通过静物的结构素描去完成。这样的刻画对象造型相对简单也很容易把知识点融汇在其中,学生通过短期的训练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在对静物的结构分析和创新性改造的过程中,也是对建筑的造型和形态进行创造的学习过程。这样就很顺利的过度到建筑造型结构的理解和刻画中去。对于作为配景的人物和植物等,在图面起到活跃气氛和尺度参照物的作用,在刚开始的阶段,不要求刻画得很具体。只要画出正确的透视关系和尺度比例就可。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表现出来。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人物的刻画可以更具象一些。在后期的电脑效果图里,有现成的人物素材可以利用,所以在手绘阶段不必苛求学生。关于画面配色问题,可以借鉴优秀作品的配色关系,熟悉几个常用场景的色彩搭配即可。在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去理解各种冷暖关系,各种气氛的色彩搭配和应用。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上还应该让学生多用语言表达出对色彩的感受,一方面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对知识要点加深印象。在色彩渲染单元,也不必刻意的去追求诸如退晕、平涂、勾线等技法,这些效果其实是可以结合电脑软件轻松达到的。这样把学生从单纯的技法练习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在对理论的理解和创意构思方面,我想这对于他们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些。

四、结语

美术基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短时间内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就需要一些方法和内容上的选择,这个过程不是一味的照搬硬套,而是在有思考和创造性的过程中完成对象的刻画。与其原先的建筑设计专业美术基础的学习都是遵循“从理论到操作、从基础到专业、从低级到高级”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针对性和成效性都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节奏有序、反应敏捷、立足应用、突出行动的课程体系”。②这个训练方式有一定的短效性但它只是阶段训练的一部分。不代表训练的终极目标,因学习的对象个体是有其独特性的,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专业难度,学生不同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现专业水平的多层次培养,为后一阶段的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李庆云.强化设计素描教学应用性、指向性的必要性.美术大观,2009(8).P180.

②李庆云.强化设计素描教学应用性、指向性的必要性.美术大观,2009.P180.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科技;建筑设计;方法论;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在审美与精神上的享受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建筑作为人们生产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在设计中的外在感观与内部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便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技术支持。从当代建筑设计的成果之中可知,已有众多科学技术被应用其中,所以笔者将以当代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之方法论的特征,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而作出深入且详细的分析。

一、当今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的基础方法论

建筑作为一种古老且延续至今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的方法也随之发生演变。针对社会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趋势,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也要同步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建筑设计实现将各项资源能够达到最大合理化的配置,从而使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并使建筑更为美观、实用、节能、环保。

通过考察、了解可知,当今的建筑方法论已经融合了不少高新科技的相关元素,进而变得更加完善与全面。其中,形态设计、手法设计、功能设计、环境设计、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是几种较为主要的建筑设计基础方法论。它们被综合应用于不同建筑的设计之中,由于每位建筑设计者的风格与视角不同,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可能会对这几点方法论有不同侧重的应用。

首先是功能设计,它是建筑设计中前期部分的工作,针对的是建筑的功能与效用,也就是指在设计一座建筑之时,要考虑其上下部分各自的用途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是换机设计,其理念的设计范围比较广,除了要考虑建筑自身的内部环境,以及其周围的外部环境,还要将其应用于更多方面,例如设计要以建筑的部分环境作为基准,或是以建筑的整体环境作为基准。第三是形态设计,于此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的外观设计。第四是手法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涉及到建筑外观及整体造型的问题,此时便可应用手法设计理论来进行切实解决。第五点便是计算机辅助理论,它是在新时展需求以及计算机科技快速发展之下应运而生的,主要以设计者的思维为基础,再结合计算机的技术支持,进而使建筑设计更加完善、规范,还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的把控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

二、当今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纵观时代的发展历史可知,近代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增强,进而使现代建筑行业得以崛起,且与之对应的建筑设计相关理论与概念由此产生,这说明了建筑设计跟随时展具备着历史必然性。

在科技与需求发展与更新的环境中,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论已经与传统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有着很多不同,其特征主要分为:柔型设计特征、虚拟建设特征以及功能仿真特征。

首先,柔性设计特征。柔性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能够经由改变而适应环境的变化,概括总结就是指要使建筑具有适应与灵活的特性。这个方法论特性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翻新速度快、客户的需求种类多、同行竞争激烈所导致形成的,它可以满足不同方面的不同需求,使建筑设计者更加丰富自身的设计理念,使其从经典但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硬性设计,逐渐转化为更为灵活、适应力强的柔性设计。

第二,虚拟建设特征。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常以基础模型和设计草图来制定设计方案,以及更为深入细致的设计,这一行为会一直延续到应用于实际施工中的图纸被创作出来为止。具体表现为建筑设计者会使建筑先实现思维层面上的建造,但是因为相关设计技术与手段的局限,使得这些构想需要先形成静态的二维画面,也就是设计图纸,然后才能做出相应评估与深入设计。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也就是设计者不得不将快速的思维建设转变为缓慢的手工模型制作,从而取得三维效果的表现形式。事实证明传统设计会使实际的设计工作跟不上设计者头脑中建筑设计的构建节奏,从而降低其工作相率,而在建筑设计的后期工作中,其难度与深度会随之加大,这会给建筑设计师增加更多负担,进而使其效率产生更大降低。而面对更为复杂的三维结构,设计中的许多部分是难以单纯依靠设计者的自身想象来完成的,所以这为传统的设计方法论带来了相应的危机。不过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制作水准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建筑设计摆脱了单纯依靠传统图纸的束缚,得到了更加进步的设计方法,并可以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加以应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便是CAD,全称为:COMPUTER AIDED DESIGN。此项新型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建筑设计者将自己头脑中的建筑设计图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虚拟化,这使得设计工作变得更为直观、高效,令建筑设计师的想象力得以实际发挥,使头脑想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得出更为优良的设计方案。

第三,功能仿真特性。我们知道,在对建筑的设计工作进行深入设计之时,所需要对其做出功能仿真的主体是计算机模型,它是以目标建筑为基础的,因而可以经由计算机技术对其相关功能做出仿真性质的研究与分析,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特征,既可以使得建筑设计师所设计的建筑外观与空间形象得以真正实现,更强大的效果是可以令建筑物的总体功能与效用得以如实的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从总体到细节可以了解到,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影响之下,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及其相关特征,可以帮助建筑设计者将“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的融合到建筑设计工作之中,建筑设计者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有更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依托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满足更多消费者对建筑从外观到内里的技术、功能等更多与更高的要求。对比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我国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一些相关技术的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建筑设计者的设计工作,因而加大当代科技在建筑设计里的应用比例,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在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也会也来越强。

参考文献:

[1]江珊.浅谈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18).

[2]郑子方.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探研[D].郑州大学,2012.

[3]王征.结构技术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形态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特点;内涵

一、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室内设计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及设计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筑室内的设计风格多是参考欧美等先进国家的设计模式,甚至有时候在不考虑整个建筑的设计风格的情况下,直接照搬国外的室内设计,使得我国建筑的室内设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奢华的设计风格,从而使我国建筑的室内设计缺乏实质性的内涵,更多的注重形式主义,而忽略了建筑功能性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建筑的室内设计逐步摆脱了国外设计风格的影响,开始关注并重视中华文化的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努力在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中寻找突破,会更多的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手法,改进传统中式设计中的不足,并增添一些更为美观、舒适的现代化元素,以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来打造更富传统韵味的室内装饰风格。新中式设计就是在这种现代和传统思想的相互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新中式设计风格越来越成熟,而且逐渐被大众所青睐。

二、新中式室内设计的风格特点

新中式设计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空间要求等,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设计背景和创作素材,然后利用人体工程学、物理系、艺术学等现代室内设计原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科学的结合起来,使得建筑室内空间在蕴含这中国古典文化情韵的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生活和审美等方面的需求。

新中式室内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自然文化以及现代先进的科学元素,因此在家具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局、饰品点缀、材料使用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1、家具的设计与搭配

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中国传统的古典家具具有丰富的气质风格和底蕴,新中式的家具设计就是在参考多种古典家具风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进行改进,比如不同时代风格、不同颜色、功能家具的混搭,以及现代简洁硬朗的直线条或艳丽色彩在古典家具中的应用,使得新中式家具在不失东方含蓄精神文化的同时,更加具有现代感。

2、色彩的搭配

中国传统的色彩搭配多是以苏州园林和京城民宅的黑色、白色、灰色三种颜色为基调只有皇家住宅才能使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颜色。然而新中式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则突破了传统建筑色彩的使用局限,更加注重多种颜色的交替和混合运用,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常常会选择红色、黄色、灰色和白色作为基础色,然后穿插使用木原色、黑色、绿色、紫色、蓝色等颜色,从而营造出宁静、崇高、祥和、喜庆出内敛的空间氛围。

3、空间布局

传统的中式室内空间多为通透的木构架形式,然后借助隔扇、屏风等物件将室内空间分隔开来,这种空间布局形式将构造技术和艺术手法结合运用,能够充分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质,但是缺少空间的层次感。新中式室内设计则更加注重室内空间的层次感,通过对内部空间进行高低、大小、宽细等方面的灵活组合,以实现空间布局的立体感、层次感以及丰富的艺术效果。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师会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人数和私密程度等要求,利用中式“博古架”、木门、屏风或窗棂将室内空间分隔成大小、高低不同的功能性空间,使室内空间更加具备层次感和空间感。

4、饰品点缀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非常注重装饰品的摆设和点缀,通常会使用字画、盆景、古玩、牌匾等饰品对室内空间进行点缀。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融合,新中式室内空间的设计则需要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就是将国内外、古现代的饰品元素进行合理摆设和搭配,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注意整体布局的平衡,使得不同风格的装饰品能够协调搭配,以实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艺术效果。

5、材料使用

受传统朴实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极为注重自然元素的应用,因此室内空间的装饰材料多会选择木材、石块等材料。新中式室内设计则在选择使用木材、石块等材料的同时,还会选择玻璃、金属等现代科技材料,根据建筑空间的不同使用要求,综合利用多种材料,使得现代室内空间既含有浓重的东方气质,又具有灵活的出现代感。

三、新中式室内设计的精神内涵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利用现代手法对传统中式结构形态、空间布局、色彩、装饰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或改进,从而营造出一种美观、舒适、和谐的环境氛围。新中式室内设计在传承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风格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点,更加注重人们对生活空间的情感寄托。

1、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点

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它不是简单的多种元素的叠加,而是在设计中会综合考虑一个地区或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文化特点,然后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实现民族性、地域性文化与室内空间环境的相互融合,因此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既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生活习性以及道德信仰等,又可以表现出现代的技术水平和功能特性,是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的提炼和缩影,为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载体。

2、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

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随着人们对生活空间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发展和改进的,更加注重对室内空间环境氛围的渲染,以迎合人们对生活空间的感情寄托和宣泄,因此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时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把人们的感情寄托作为设计的重要性内容。

3、和谐精神

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包涵了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因此为了保证整个室内空间的协调与平衡,需要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利用各种手法,使多种不同因素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以实现一种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因此新中式室内设计也是和谐精神的体现。

四、结束语

新中式室内设计利用现代手法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细腻情感融人到生活空间去,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要,从而更好的为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服务。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们能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各种时尚和科技元素,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能够协调统一,为人们营造出更加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毛小悦. 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31(3):39-41

[2]唐乃行. 论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特点及内涵. 美术大观,2012,4:148

[3]孙建雍. 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及其人文关怀. 科学时代,2011,1:267-269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 技巧 创新发展 研究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建筑设计在21世纪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五彩斑斓的创作风格。如果失去了突破,就无法出现创新。人类对于旧世界是很善于打破的,可是要更加懂得创造新世界。因此,建筑设计者应走出设计的传统和习惯,对建筑不断进行全新的尝试。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都是组成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

一、 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1. 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的本质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以及创造性。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设计需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具有技术特点;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还需要符合人们欣赏美学的要求,具有艺术特性。建筑设计具体是指构成建筑因素需要符合某一种均衡的程序发展,以及建筑产物构成要素所实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等。

2. 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

(1)从设计特点上分析,传统的建筑比较侧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是结合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工程性,既注重设计的内涵又重点强调设计的管理过程。

(2)从设计程度分析,在战略上,传统的设计过程与策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建筑现代化设计则是重点强调模式化的进程。

(3)从设计措施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是手册加图板,手工个体作业;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进行绘图以及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法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主要是总结经验、规范依据;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

二、 现代建筑设计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现在充分应用到建筑现代设计当中,对建筑物的创意不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创造主体的集合,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多元化创造,是设计者自我意识和潜能的重要表现。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创作的动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具有创新性。有了创作动机,还需要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结合设计者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积累来完成创作的过程。创作灵感即是建筑设计者充分的想像力,再综合设计者各种知识的集合之下体现出来的创造思维活动。大多优秀的设计者都拥有充分的想像力,大胆的利用潜意识中的想像的事物所形成的图像来进行组合,使之形成设计的主体。想像力是设计者的一种艺术能力,一个新的艺术形象的产生多数都是开拓想像力的结果,这也是产生事物设计灵感的过程。

三、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 借鉴的广泛可促进理论的创新

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的语言论述,它是一种智力性的劳动,更是一种光荣的劳动。随着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学理论也逐渐增多。不仅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甚至集合了哲学思考和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一般来说,这些理论都是相关科研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或者调研过程中研究出来的。因此,设计者要想提高建筑设计的创作质量,必须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在以往人们的经验上开创出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利用自身敏锐的思维,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论知识,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迈进。

2. 加强对建筑设计中理论研究的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理论的不断完善,说明实践的不断成功。只有成功的实践,才能被写作理论。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不仅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对于伟大的科技革命的产生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创新才有革命,革命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建筑设计行业的设计者们都应该意识到理论创新对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构思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

3. 发扬因地制宜精神

在这缤纷无限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色和文化,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独特艺术,而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有着一定社会行为的独特艺术。任何时候,建筑艺术都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个性和审美情趣。也是因为建筑艺术,才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充满色彩。建筑艺术与民族艺术的有效结合不仅推动了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更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因此,在任何时候,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将因地制宜的精神在建筑行

业中传承下去。

四、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1. 追求自然生态建筑设计

如今,全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世界各地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由和自然。当城市的繁琐生活困扰人们的时候,人们总期盼着能够生活在天然绿色的环境中,能够更贴

近大自然。

2. 艺术成为主流

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而是更多层面的去追求美的感受。很多人都要求室内各种物体之间存在统一整体美,室内环境设计应该是一种整体艺术。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空间、形体、色彩和虚实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这几种要素进行和谐处理、将各自的组合关系进行全面掌握,从而设计出更加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 现代化要素越来越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之中。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一种高端概念。设计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对室内的光、色、形匹配到最佳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速度、高效率和高效能,创造出更适宜现代人生活的环境。

4. 个性化被逐步重视起来

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出现了一副令人窒息的画面: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等,世界几乎变成了同一的世界;而就在这人人都追求同一化的时代里,只要有人追求个性化、追求别样,那么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和一种勇气。个性化的追求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自身所需打破以往的设计常规,设继而计出非常别致的空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赵红,徐世强,李新璐.百叶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11-12.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康旭.现代建筑设计新理念[J].内江科技,2007(8):67-68.

[3]王华磊,李蕊.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其哲学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1-93.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初步 工作室化教学法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7-02

1.研究背景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市场蓬勃发展,亟需大量的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于1993年创办了建筑系,十几年来建筑系紧扣职业教育这个主题,培养出了一大批建筑设计的技术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专职教师的年轻化和双师化,带来了建筑行业的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校外兼职教师来自建筑设计企业的比例增加,具有职业资格的占大多数,这使得培养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是“助理建筑师”,就业后能较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师的创意,并能把设计方案草图绘制成各种表现要求和各设计阶段深度要求的图纸,协助设计师完成整个项目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初步”是一门重在基础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工程识制图技能及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与表达技能,并逐步学会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其它后续课程如《建筑设计与原理》《综合设计》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2.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建筑初步课已经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内实训基地、网上课堂以及配套教材,也参与市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改革,如笔者所负责的上海市优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另外,该课程有一支高学历、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包括副教授2名、讲师3名,团队不定期地与国内外优秀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交流,如英国博尔顿大学、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日本日建工科专门学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

尽管经过了建筑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教理论指导,由于与就业市场的结合和互动还不够紧密,由于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建筑初步课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虽然本专业在培养对象、教学时数、市场定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不长,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跟上,因此还是借鉴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导致最后就成为“压缩饼干”,教师也选择性讲解和任意删减内容,而没有认真研究每个知识点的技能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较单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因此,老师就更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能自觉地学习;而目前的这种通过板书讲课的形式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关乎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

(3)效果反馈不及时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对部分知识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有的内容需要反复讲解才可能理解,因此,如果在教学时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单方面按照教学进度来执行,就可能事倍工半,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就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因此如果多和学生沟通、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技能测试、阶段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马上解决,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本思路

目前高职教学领域探索总结的“工作室化教学法”,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紧扣职业能力培养这个总目标,培养出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这对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工作室化教学法”精髓在于以“项目”作为开展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基础,围绕项目建立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团队,并模拟“工作室”的场景组织教学。

由于建筑初步课是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不像二三年级的设计课那样可直接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因此需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特别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教学目标从四方面入手进行。(1)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基础技能进行深化,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技能培训目标。(2)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分析各课程的关系,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线,通过“项目”来整合各课程的内容。(3)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从而因材施教,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4)基于课程中各“项目”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双师型”团队建设。

4.教学设计

4.1“工作室化”课程内容

首先从基础技能培养这个目标出发,把课程内容大致分成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两个板块,然后根据“技能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将基本技能再分为“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理解能力、方案理解和表达的综合能力”。基于三大技能目标,进一步确定五大“项目”,即建筑抄绘、建筑测绘、建筑形态与空间基础、建筑形态与空间分析、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图1),并根据每一个“项目”制定若干教学单元,分层多维地进行技能训练。这种以“项目”为引领的思路,使得各教学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较强的关联性。

4.2“工作室化”教学场所

(1)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建筑系已经建成了“建筑仿真实训室”、“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建筑图文实训室”、“环境控制技术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正在建设“装饰构造实训室”、“建筑施工实训室”、“建筑法规与施工图标准实训室”、“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等。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建筑初步课各“项目”的需要,重点建设“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形成“工作室化”的教学场所,使这门课教学摆脱理论的枯燥,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校外“工作室”

建筑系的教师团队中有一批“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工作的背景,同时在校外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因此,可以将“项目”的部分教学单元搬入教师工作室内,经过教师工作室的仿真实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了岗位需要的知识,实现了与岗位的近距离接触,同时又能积累岗位经验,为以后的顶岗实习作准备。另一方面,目前建筑系已经与多家设计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现代设计集团、同济大学设计集团、远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每学期建筑系将派出学生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每个“项目”的后期搬入到这些单位进行。

4.3“工作室化”教学方法

在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后,接下来就是需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更多的直观展示和课程相关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学习的内容,信息量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更大;而板书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和自由性,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讲解。两者结合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小组讨论法。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编排,如建筑测绘与经典建筑分析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完成,也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协作的能力。

(3)师生点评法。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更客观深入的认识,同时老师根据反馈结果,也可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进度。

(4)直观教学法。对于重点教学单元,如平立剖面、空间限定等内容采用三维动画或者实体模型,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5)虚拟工作室法。通过建立网上的适时在线答疑系统和网上教学论坛,建立讨论平台,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交流,释疑解惑。

4.4“工作室化”评价方法

在每个“项目”结束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1)邀请企业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场景下的制图标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2)由于每个“项目”下设置若干教学单元节点,因此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模拟实际工作状态,根据学生的日常工作态度和出勤率进行评价。

综合确定各项目的权重值,然后在学期末将成绩叠加来评定学期总成绩,这改变原先笼统的计分方式,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

4.5“工作室化”教学团队

根据建筑初步的课程特点,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工作室,为工作室化教学提供场所,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样板,并积极寻求学校的政策支持,提供公司注册场地。其次,需要与学校人事处协商,对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行业的优秀人士,给以灵活的教师聘任协议,使团队中具有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发挥设计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安排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教学,使得他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5.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探索首先分析建筑初步课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工作室化教学法”的认真学习,抓住“以项目为引领”这个精髓,并以此为指导从五方面进行课程框架设计。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编写组.“工作室化教学法”讲义[C]. 上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2.

[2]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人旧住宅区旧住宅建筑宜居更新建筑设计

1. 老年人与旧住宅区

1.1城市旧住宅区的特征概述

城市旧住宅区是指建设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建设在城市的、以集合住宅为主的住宅区。这一类住宅区至今一般还没有达到建筑的寿命期限,还可以继续居住使用。由于70、80年代的国情,以及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岁月,在城市旧住宅区中,对老年人的问题考虑难以达到周全。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差异,住户户型、室内的空间划分、住房平面布局、建筑立面设计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一般需求,如老年人的卧室与卫生间流线不通畅,距离过远;开窗面积过小,满足不了老年人的视线要求。住区的环境条件、硬件设施、活动场所一般都缺乏或者设计缺乏对老年人的关怀,老年人的一般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老年人问题在这些城市旧住宅区从室内到户外都有所呈现。

1.2老年人是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的重要资源

城市旧住宅区的宜居更新是以满足住户的需求为出发的点的宜居更新[1]。在城市旧住宅区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高,老年人是重要的住户。作为住户,住户有权参与到自己住区的宜居更新工作,通过相关的参与机制,他们综合的实际愿望和意见都应该在宜居更新工作得以体现和落实;住户应当各尽所能,从时间、资金、监督等方面积极参与到城市旧住宅区的宜居更新当中去。老年人在社区中居住时间最长,不但对住区实际情况更为了解,而且对社区的感情更为浓厚。研究表明,对养老环境的优选次序为:一是自己家,二是原住区,三是近亲友,反映了老年人对原住所环境和亲情的依恋[2]。在旧住宅区的老年人在社区有威望和地位的优势。在家庭观念比较浓厚的我国来说,老年人发挥的威望与地位是不可估量的。一是老年人在离退休后有能力老有所为;二是党和国家需要他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老有所为,余热发光。三是离退休老年群体余热发光,老有所为是其他人群不能代替的。[3]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老年人这一资源,在建筑设计时考虑有利用老年人能够进行自主后期管理的可能。

2. 宜居更新的建筑设计原则

2.1宜居更新设计须因应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能力、中枢神经系统、身高等都出现了蜕变或衰减,这决定宜居更新设计不能简单的、不求甚解地、盲目套用现行的规范。设计规划所作出的规定一般都是最低层面的要求,通常是为了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来设置的,可以说是宜居最低层次的要求,难以到达更高层次的要求;其次,规范一般都要求具有普片指导性,并希望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会很大程度限制了因地制宜的要求,而对每一个旧住宅区而言,不同城市、地域有不同的要求,况且,人的需求也是具有差别性、多样性。完全按照规范来进行的宜居更新设计是不太可能会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固守于专业性法规规定的城市规划活动,尽管因其具有法规依据而似乎具有很强的“正确性”,但绝对不是本质的科学活动。[4]因此,宜居更新设计须针对老年人的具体的特殊情况来进行。

2.2建筑设计的灵活选择性原则

城市旧住宅区中的老年人的需求和能力是有差别,由于面向老人的城市旧住宅建筑的宜居更新设计是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想通过单一的宜居更新的建筑设计手段来满足有差别的需求是不太现实的。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活动方式、生活追求等是不一样的,作为设计师,应当考虑他们之间需求的差异性,提供多个建筑设计方案,以供他们能够进行选择,并最终得出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最优解,这样才能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心声、反映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能够很好的避免了方案脱离实际现象。另外,灵活选择性还要求建筑设计的方案是可以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组合的,而不是建筑设计师将几个最终的方案供老年人们进行取舍。这样就要求设计师们在每个设计阶段与每个设计方法等都能提出两个以上的解决方式,最终给他们自主进行组合。

2.3便于自主管理原则

由于社区老年人是重要的资源,并且有威望的优势,在城市旧住宅建筑宜居更新设计中必须重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通过发挥老年人的威信、阅历、空余时间等优势积极参与到宜居更新设计的工作中,有利于宜居更新设计的推进和发展。对老年人而言,由于老年人的空余时间比较多,希望再次从事工作的愿望高,以体现自身价值。[5]因此,在对旧住宅建筑的宜居更新设计时,有意识留有一定的余地,以提供更多的、以供老年人能进行自主管理和运作的场所,也利于社区文化的形成。

3. 宜居更新的建筑设计导则

根据上述的宜居更新设计原则指导下,针对旧住宅建筑的宜居更新设计内容,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设计导则:

3.1室内宜居更新设计

1) 室内平面布局宜将洗手间靠近老年人的卧室,且能方便轮椅通行。

2) 室内地面应当平坦,杜绝室内出现踏步高差,不应设门槛等障碍物。

3) 因应老人身高要缩短变化,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的位置应适当降低。

4) 室内材料须选取防滑材料。

5) 因应老年人的视力要求,开窗面积宜适当增大,以满足老年人所需的采光量。

6) 厕所应用推拉门,不用平开门。

7) 尽可能的创造阳台。

8) 室内色彩气氛营造不宜喧闹,应典雅、宁静。

9) 安装与完善急救系统。

3.2共用空间宜居更新设计

1) 住宅出入口应标认鲜明,色彩宜人,各出入口间应做到统一有别,易于辨认。

2) 住宅出入口处力求平坦,便于轮椅通过,并在老人经过处预留安装扶手的埋件。

3) 更换原有不合格的楼梯扶手,扶手应满足老年人人体工学的要求。

4) 楼层、房号标识明显、系统。

5) 提供适需的电梯。

3.3户外环境宜居更新设计

1) 提供适需的活动场地

2) 场地空间尺度须考虑老年人交流距离的特殊要求,且考虑轮椅位置布局。

3) 场地应结合旧住宅区中原有的大树等植物。

4) 注意场地的遮掩防晒。

5) 地面采用防滑建筑材料。

结语

根据老年人与旧住宅区的特征,认为面向老年人的旧住宅建筑宜居更新设计应当坚持3个原则:1)须因应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原则,;2)建筑设计灵活选择性原则;3)便于自主管理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旧住宅建筑中室内宜居更新设计、共用空间宜居更新设计、户外环境宜居更新的设计导则。这些为面向老年人的就住宅建筑设计提供有启发性的思考,但由于城市旧住宅区中的老年人问题绝不止是建筑设计的问题,通过建筑设计能够解决的老年人问题是有限的,还涉及了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在纵向的有待进一步深入、横向的有待多学科、多领域同探讨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户媛. 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必须重视住户参与[C]. 深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9.

[2] 胡仁禄,马光. 构筑新世纪我国老龄居的探索[J]. 建筑学报. 2000(08).

[3] 许连吉. 充分认识老年人的价值[C]. 中国北京: 2008.

[4] 李建军. 保持我国城市规划学的科学本质――有感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若干现象[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4).

[5] 张英慧. 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1).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8篇

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宏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邹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学博士刘刚作为对话嘉宾,上海日报总编助理、专栏作家乔争月作为对话嘉宾兼主持人,围绕着“城市建筑与休闲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思想碰撞。《小康》杂志社副社长殷云作为本场分论坛友情主持,亦参与了这场精彩的高峰对话。

历史建筑是休闲产业的催化剂

乔争月从事城市建筑大众传播工作十年,总结多年实践工作,她得出了一句话,历史建筑是休闲产业的催化剂。怎么理解这句话,乔争月通过两个案例分享进行了详细说明。

Chatsworth庄园是英国17世纪的一个庄园,是电影《傲慢与偏见》的拍摄地。乔争月在实地考察期间发现,这个庄园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建筑保护做得都非常好,都原汁原味地体现了鼎盛时期庄园的原貌。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庄园对其历史遗产价值、旅游休闲价值的开发非常充分,这里不仅有自己的有机农场、有机商店、有机餐厅、探险乐园等设施,还有各种各样打着自己庄园LOGO的纪念品,这里还常年举办各种和庄园历史遗产定位非常贴切的活动,例如烛光节等,以此保持自己的新鲜活力。据乔争月介绍,这个庄园每年除了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游玩外,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有机食品商店一年的利润就高达500多万英镑。

乔争月分享的第二个案例是“邬达克”。邬达克,匈牙利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几个月前上海旅游局评选了99个上海经典城市符号,其中入选人物篇的只有一个外国人,那就是邬达克。邬达克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设计了53个项目,近一百幢单体建筑,广泛分布在上海中心城市的各个区域。邬达克和他的两个作品曾被百万网友评为喜爱上海的原因。

乔争月表示,在上海,邬达克建筑已经形成休闲产业一条龙,他的多处故居被改造成纪念馆、精品酒店,等等。在豆瓣网上有个邬达克小站,2600名铁杆“邬粉”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邬达克建筑考察活动。

“历史建筑背后就是休闲业。”英国保护基金会联盟主席的这句话给乔争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乔争月看来,历史建筑与休闲产业的完美结合,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在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产业过程中,也应该尽其所能发挥历史建筑这个催化剂的作用。

依托文化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

本届论坛的举办地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些资源是留住城市记忆,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城市的优质资源。

在会上,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斌的发言紧紧围绕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重点介绍了武汉市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做出的五个主要方面的有益探索。

第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武汉存有很多历史建筑,和红色旅游紧密相关,武汉市依托这些文物资源,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建立了八七会议会址、武昌起义门等纪念馆和陈列馆。据统计,目前,武汉全市有近五十多家民办、国办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第二,整合历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八七会议纪念馆2000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2004年被七部委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武昌起义博物馆,耗资20多亿,也已和原有的鄂军都督府成为武汉的靓丽名片。

第三,开放旅游市场,建立旅游品牌。作为旅游市场中介机构,旅行社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据张宏斌介绍,武汉市旅游局对武汉市旅游景点给予了行业指导和政策服务,通过旅游标准和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有关博物馆、纪念馆旅游功能。

第四,打造精品陈列,做好免费开放。在张宏斌看来,博物馆除了建筑以外,更主要吸引游客的是把精品陈列打造好,把文物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在游客面前。

第五,广泛接待社会团体,开展教育活动。武汉市文化旅游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依托资源,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历史建筑既要用得上也要用得好

历史建筑要想与城市文化、休闲旅游进行资源整合,离不开建筑师的辛勤努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设计、改造,把历史建筑与休闲主题完美结合,才能让人们在享受休闲的同时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邹勋在历史建筑改造方面经验丰富。在他看来,目前人们对历史建筑的开发尚属于初期阶段,即保下来、看得见,下一步则需要争取用得上、用得好。

如何才能达到用得上、用得好这一目标?据邹勋分析,这需要促进两个转变转型,即历史建筑的使用需要从观看型向体验型转变。

以酒店为例,传统酒店模式比较单一,主要分为解决商务功能的商务类酒店和强调风景的度假类酒店,不过,据邹勋介绍,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已有相关企业在市中心开发一些酒店,从美食、文化、艺术的角度,把酒店融入当地文化当中,希望人们可以在差旅片段里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

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利用大有可为,邹勋表示,这是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开发旅游产品的有效手段。不过,他强调称,文化历史建筑的选位和定位是改造的前提,必须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力争做到科学传承、永续利用。

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学博士刘刚同样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战略资产,这种资产原来大家觉得好看,但是没有办法生存,要想保护下来,这里面有几个要求,第一突破城乡边界,第二文旅产业主导,第三资源系统盘活,第四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几点要求,刘刚分析认为需要关注三个要素和三个问题,三个要素是指土地资本、功能业态、文化景观,而三个问题则是外在的法规政策、实施机制以及社会治理。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问题;策略分析

高层建筑其设计水平在古代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层建设设计领域的大范围运用,使得高层建筑设计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铁铁、电梯、钢筋混凝土的大力应用,使得高层建筑伴随着新时代技术的“春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放眼世界各大城市,高层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空间之中的独特风景线。例如,从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的美国来看,纽约的曼哈顿区的高层建筑发展值得世人称奇;从我国来看,上海的金茂大厦88 层,高 420.5m,也备受世人称誉。由此可见,我国高层建筑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从整体的高层建筑设计来看,如何使得高层建筑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空间之中,逐渐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被广大学术界与建筑界人士所关注。

一、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设计

所谓“城市空间”往往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城市空间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城市空间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城市空间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质量。从目前城市空间来看,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状况,其直接催生了人类生活的新需要,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新需要具有着一定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往往与人类所处的空间之间的感受密切相连。因此,高层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工作时,要能够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从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但是,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往往会受到开发商的利益驱使而缺失对于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考虑,笔者认为城市空间和谐与高层建筑设计之间关系密切,但是,要想更好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

二、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共同营造城市空间的和谐

从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往往是由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两个重要方面来共同作用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谈及营造城市空间的和谐来看,要从高层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两个方面来看待。

(一)建筑设计层面

首先,要能够充分的发挥广场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其整体体量相对较大,这往往会城市街道一种“压迫感”,当人们经过高层建筑物集群时,往往会感受到从一个较大的空间直接进入一个狭窄的空间之中。对于此类现象,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来实现其优化。例如,在处于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应当采用后退的形式进行处理,在整个“后退的区域”设计一个广场空间,这样则可以使这个广场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同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

其次,高层建筑物往往会代表着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水平。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物要讲求设计的功用性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其设计的结构形式。合理的造型往往是影响到高层建筑物设计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局限以及功能的基本要求,其造型往往与建筑结构形式密不可分,其变化程度相对较弱。部分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

(二)规划设计层面

从规划层面来说,城市的发展需要较为密集的高层建筑云集,但是,在高层建筑云集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带来的城市空间压力不容忽视。城市空间压力以及城市交通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设计层面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其次,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因此,在规划设计之中要对区域之中的高层建筑的高度、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同时,我们发现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结束语: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地完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更好的促进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高度、密度的限制进而更好的促进高层建筑的分布状态,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的数量,等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汉宁,项聿鑫. 论基于现代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17) .

[2]张丹,张明岩. 高层建筑设计要点浅析[J]. 民营科技, 2009,(03) .

[3]周佼佼. 设计美学教学感悟——解读城市空间中的高层建筑设计[J]. 成功(教育), 2011,(18) .

[4]吴屹东,徐雪冰. 高层建筑设计的理性探索——咸阳工行综合楼设计[J]. 陕西建筑与建材, 2004,(09) .

[5]李薇,李勤. 影响高层建筑造型设计的因素分析与应用[J]. 陕西建筑, 2009,(01) .

作者简介:

建筑设计师助理总结范文第10篇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

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上一篇:疫情楼长助理总结范文 下一篇:室内设计助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