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6:06:11

建筑力学论文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1篇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二)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课程性质和作用。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实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客观现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研讨纠偏分析推理鼓励引导课堂教学现场培养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实验培养动力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图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四)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三、改革效果总结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刚 江怀雁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杨万福.基于打破现状的思维下业务流程再造(BPR)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3]王云龙.借用BPR理念改造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J].旅游学刊,2004(S1)

[4]蔡强,韩东梅,李海生,等.基于知识流优化的业务流程重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5]王德华,吕俊峰.基于BPR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5)

[6]付宜新,曹岚.流程再造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时空,2007(10)

[7]饶晓文,郭容宽.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基本的力学题目也不会做,对稍难一点的,稍灵活一点的题目,情况则更糟。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忧心。经分析研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的基础较差,这是决定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读高中时,学物理就很吃力,而建筑力学基本上是以高中物理静力学部分为基础,进行具体和深化研究。因此,他们学起建筑力学来肯定感到很吃力,并且必然会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其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并不成熟。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材不合理,部分教师正在努力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去编写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再次,教师队伍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都较短,并且,在相对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往往要讲授几门课,从而花费在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更少,最终导致经验严重不足。因此,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教学改革方向

鉴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三个主要原因,教学改革应该针对它们展开,主要包括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未来职业生涯知识需求,合理确定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照搬照抄过来。对于建筑力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公式,以及与后续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内力?什么是外力?什么是约束?以及常见静定结构在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一点的应力状态等,学生必须掌握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足发展;对于那些较抽象、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的知识,比如: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等知识,则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但要求他们必须能够定性分析,例如:超静定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同时必须能用常用软件进行计算,例如: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减轻了很多,同时又不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由于需要必须掌握的知识少了,学生就能够用相对较多的时间来集中精力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高,同时与后续课程的知识衔接也会相对容易。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建筑力学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现有建筑力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而应该根据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并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课程绪论部分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结合图片说明建筑力学中常用的结构构件——梁、柱、索、膜、拱、扳、壳和桁架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同时,调入结构计算简图,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对工程结构的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建筑力学的任务及其与工程结构计算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刚体静力学部分,应该将力、力偶、约束、平面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等基本概念详细讲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尽量确保每名同学都能掌握。在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首先,详细介绍拉压、弯扭等基本内力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系统讲授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等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这部分要多安排一些课时,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构件的应力和强度部分,要将抽象的应力状态理论讲清讲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要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构件的强度计算放在一起讲解,同时,给予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于压杆的稳定计算、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能进行定性分析,能够用清华大学袁驷教授编写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求解。总之,根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保必须够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好建筑力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力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培养的方式很多,比如同时讲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有关老师可以建立建筑力学课程组,大家经常以座谈会的形式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讲授每一堂课;或者建立老带新制度,有多年建筑力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的课,然后给新教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新教师也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学习一些经验教训等。最终,将建筑力学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上来,为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改善提供保证。

三、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偏低的根本性原因: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合、教师经验不足。同时指出了切实提高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方向: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只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改善。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力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考评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48-01

一、前言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可以说,没有力学就没有建筑工程专业。

但是,目前的高职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太小,前后联系不强,部分内容重复,容易造成学生基本概念的混淆。

二、现有建筑力学课程内容分析

目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仍然延续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三大力学教学内容与顺序,即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好处是循序渐进,便于学生掌握,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需要按照工程设计的过程,重新组合学过的力学知识。比如在后面学“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这两门课程时,将涉及到单杆、连续梁、刚架、桁架等结构形式,需要运用荷载计算、结构简图、杆件平衡、内力计算、内力图绘制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里,需要用到荷载计算、轴力计算、应力计算、强度理论、变形计算等力学知识。可以看到,在后续课程中运用力学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的应用,二是运用力学知识结合本课程特点分析相关问题。此时,对建筑力学的运用不再按照力学教学的顺序进行求解,而是按照取隔离体、计算反力、计算内力、验算强度或计算截面的过程分析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选用所学力学知识,事实上,这个过程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因此,如果能够按照先计算反力,再计算内力,最后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顺序进行力学教学,将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力学解决问题,提供莫大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重构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后续课程中顺利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课题组按照反力计算、内力计算和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的顺序重新构建了教学顺序,并编写了相关教程,整个体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1)力系平衡;2)平面杆系几何组成分析;3)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4)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5)杆件的强度条件;6)杆件的刚度条件;7)压杆的稳定性条件。通过与传统教学安排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整合后的力学体系,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契合现场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职力学教学“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课题组在编写教材时,刻意省略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重复的知识或公式的推导部分,比如关于结构位移计算,就将材料力学中的公式法去掉,全书的位移计算只使用图乘法。针对高职土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多是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几乎没有的特点,在列举实例时,突出了施工现场的例题背景,以符合职业教育中“职业性”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与新的教学顺序相匹配,并突显高职教学的“职业性”要求,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单导学法

任务单导学法以自主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突破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

实施时,首先要讲解一下新的知识点,讲解重点在于解决任务单布置的任务时可能遇到问题的知识点上。其次是布置任务,比如在讲解轴向拉伸和压缩强度计算的知识时,可以先建立以解决工地起重机吊装时缆绳的直径的选择为主任务的任务单,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平面汇交力系的求解开始,依次建立:求解缆绳拉力任务单、求解缆绳应力任务单、缆绳强度校核的任务单。然后是学生完成任务单和任务评价。

(二)课程大作业法。

类似课程设计,是综合利用本门课的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它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可以看做是本校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成果检验。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力学的考核模式单一,考试偏向大量的计算,且考核只采用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忽略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中的地位,最终的课程成绩没有体现运用力学概念的过程。此外,考试内容亦不甚合理,考核多强调力学的理论性和计算性,试题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不利于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为了修正传统评价方法的缺点,课题组设计了一套紧贴施工现场的标准化试题,形成题库,与网络相结合,学生平时就可以在网上抽题练习,提交后,后台自动给出分数,算作平时成绩,考试也采用标准化试题,大部分题目为基本概念的运用,几乎没有繁琐的计算。同时,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论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六、结 语

本课题组将前述教学架构和考核评价方式,在我校11级监理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中进行实践,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成绩的提升和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经常出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高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摸索和探索的过程,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应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力学知识与力学应用能力,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或者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年第25期,221-228

[2] 卢玉林,王丽等,面向工程应用的建筑力学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34期,175

[3] 杨亚琴,任务单导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践与探索,2012年第1期,140-141

[4] 王文华,浅谈《建筑力学》的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42

[5] 王潇洲,许秀凤,建筑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99-101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建筑力学与结构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教育模式,它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等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与学如何适应这个要求,是教师与学生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1 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课,一直是难点课程之一。主要原因是该课程具有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点密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是由三大力学和两大结构课程整合而成,既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知识,又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2 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综合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对这门课的教学设计准备充分和详实。但是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模型分析、轻实际联系。建筑力学模型是建筑结构的高度抽象化,教师教学时容易忽视对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之间联系的深入讲解。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真实建筑对接起来,会使学生对力学、结构、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进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重解题技巧、轻规律总结。授课教师如果只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而忽略对一些力学概念及结构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这将不利于学生对力学与结构规律的认知与掌握,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重知识传授、轻表现手段。如果教师课件制作、授课方法与方式比较单一,加上理科技术的枯燥,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状态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2.2. 学生方面———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远远不够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的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掌握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因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最深的感触就是课程难度大,学不会。也有的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计算内容很少,不需要学习,这样学生就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这种基础性质的课程放在一边,极为轻视,更不可能学好并掌握课程里面的知识了。

3 改进措施

3.1 教师方面

第一,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项技能到综合实践技能,采用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培养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地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在这些建筑物中,每一个梁、每一根柱都必须运用建筑力学进行分析设计。从事建筑施工和建筑设计的人员,都要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建筑力学与结构研究的主要问题大概有:平衡问题,变形问题,结构问题,看似深奥的理论,其实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处处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从我们常见的一些事情出发,分析其原因和实质,再与课本的章节内容相衔接,这样既使得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逐渐的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

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如除常用的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归纳总结法、类比法外,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更应注重项目驱动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进行教学。

对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如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形式与关系,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

第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把职业技能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建立适当的教学环境,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练,把教、学、做合一。课程设置中有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在此环节中采用案例分析、工地现场参观、建筑设计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讨论、观摩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2 学生方面

首先,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大部分同学一听到力学字眼,就会联想到中学阶段的物理学知识,下意识地认为肯定会很难,不知不觉中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如果大家能克服这种心理,将其视为一门新的基础课,并产生一种想要探究里面内容的兴趣,那将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方法,只要学生课堂注意听讲,总会找到一种方法能适用于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课程的实践环节,找出学习的重点和规律,想要理解和掌握课程里面的知识将不会是件难事。

最后,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一旦发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也将会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多与老师和学生交流、沟通,开阔眼界。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莉,戴庆斌. 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2012(9):105-106.

[2] 武玉梅. 试论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中国论文联盟,2013(5):96-98.

作者简介:

闫晶晶,女,汉族,生于1983年6月,重庆建筑能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王红梅,女,汉族,生于1984年1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建筑力学 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示法

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会感到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力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尽可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纲目清晰。图示法是指在教学中对某一章节或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将所学章节内容串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沿着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学习内容前后呼应,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杆件的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一章时,可采用图示法让学生参照图表所提供的线索循序渐进。即首先分析外力,并在此基础上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的线变形和线应变;最后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用荷载等。

二、导读法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指教师的因势利导,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是启发、指导,而不是注入、“填鸭”;“读”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因此,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联系题型应多样化,方式应新颖。《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适当地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最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四、案例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

六、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师则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咨询者。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好项目。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兴趣。目标的制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2.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障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3.自主学习。项目细化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4.完成项目。完成项目阶段可以是一个由完成“分任务”再到“总任务”的过程。由于此阶段是一个由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学生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教师应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灵感的闪现,创设愉快的情境氛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良好的思维情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迫切探求新知识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敢想善思创造性学习的情境,这种情境的产生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做到“六让”,即,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动口表达,让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标新立异,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导、激励,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想方设法点燃学生中探求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尽可能地采用叙理性提问如为什么和扩散性提问,如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创造一种宽松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灵感,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过程和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一名教师与许多学生之间以媒体为媒介的知识交流过程,是向学生演示教材,通过恰当的媒体,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能为中心。所谓智力指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心理认识能力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其中思考力是核心,能力指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心理动作技能和技巧,它包括解决问题的定向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以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能力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智力与能力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心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情感、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为此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以“意向动力”为核心的智能发展心理结构。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呢?

1.以身边的工程实例为例

让学生明确建筑力学在本专业中的位置和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培养学生的意向动力。如教室是砖混结构,就以梁、板为例,如教室是框架结构,就以框架结构为例,说明建筑力学是怎样计算结构内力的,有了结构内力,就可以设计截面尺寸、选择材料、计算配筋等。

2.着重重点阐释

重点阐述问题的思路,发掘问题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基础课研究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讲述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推导时应重点阐述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掘问题的内在规律。如建筑力学四个基本变形中横截面上应力的公式推导都贯穿了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方法,即研究横截面上应力的平衡条件,应变的几何条件,以及应力与应变之间的物理条件,讲述时应突出这三个方面的推理,并且着重分析应用公式的条件和物理意义,掌握了这些推理的思路,学生会很快明白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3.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时,注意解题步骤,掌握解题步骤是学生会做题,解对题的关键,如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步骤:

(1)去掉多余联系代之以多余未知力,得到静定的基本结构,并定出基本未知量的数目:

(2)根据原结构在去掉多余联系处的位移与基本结构在多余未知力和荷载作用下相应处的位移相同的条件,建立力法典型方程:

(3)在基本结构的单位内力图和荷载内力图,求出力法方法的系数和自由项;

(4)解力法典型方程,求出多余未知力;

(5)按分析静定结构的方法,作原结构的内力图;

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重点的掌握每一步骤,同时解题步骤正确在阅卷评分时也容易得到步骤分。

4.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规律

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讲一堂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事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几个逐步深入的有份量的提高。例如在建筑力学中关于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内力分析两节课的授课中,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逐层深化的问题:(1)怎样画分离体图?启发学生思考画分离体图注意:a,分离体要彻底分离;b,约束力、外力一个不能少;c,约束力要符合约束力的性质;d,未知力先假设方向,计算结果定实际方向;e,分离体内力不能画;f,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分别画在不同的隔离开体上;画分离体图不能错,否则计算从头错。(2)画分离体图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熟知的平衡方程的利用,即利用平衡方程求解支反力和内力。(3)利用截面法和力、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剪力求解的不同点。(4)利用截面法和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弯矩图,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现什么特殊情况?启发学生发现剪力图、弯矩图的不同之处。(5)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道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假设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记住了,启发学生利用叠加法画剪力、弯矩图,通过提出上述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化,就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5.选好例题、习题,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做习题又是培养锻炼学生使用文字、图形、计算来表达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布置习题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要求学生作习题时分析要条理化,步骤要规范化,绘图要正规化。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需强调的只有刻苦学习、熟能生巧才能掌握有关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起表率作用,在例题讲解时要做到思路清楚,备课充分,版书认真,最好不要看讲稿。

三、在教学中重视联系实际,不但可以培养创造性实际工作的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到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从校门走进校门,对工程实际的认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实物、力学模型、电化教具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例如,采用力学模型讲述建筑力学的绪论,采用厂房结构的模型讲述结构计算简图的选择,到实际中去,特别是学校本身的建筑结构逐一分析其计算简图、受力特点,对受扭破坏在教室里一只粉笔的扭断就可以说明破坏断面的情况等,这些加强了学生对结构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注重“建模”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模型是联系力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桥梁,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向学生传授建筑力学模型的思想和建立方法,讲授力学“建模”的准则,通过“建模”来突出约束结构的最本质的属性,使学生能认识事物内在规律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约束时,重点讲清各种约束的结构特点及反力的区别,利用教具进行直观启发,如引导学生分析:埋在土中的立柱当下端的填充料分别为沥青加麻丝和水泥加细石时,应该将其分别简化为什么模型,为什么砖石房屋横梁的两端埋入墙体内,此时横梁两端所受的约束可以简化成什么模型,讲结构时,讲清楚各结构组成的特点及荷载传递的途径,按照实用上许可的近似程度进行简化。让学生分析钢筋凝土单层厂房及焊接钢桁架分别能简化成什么模型,以此锻炼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注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仅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课堂练习,在习题中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提出从强度的观点考虑两块钢板受轴向力作用,用四根螺栓固定,螺栓如何排列比较合理,为什么?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广开思路,热烈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大大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认真上好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力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不仅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出全部实验项目,还必须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操作,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有实验报考,实验课要单独考核、在形成性考核中计算成绩,以保证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建筑力学实验主要有材料轴向拉伸(压缩)实验、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在教学上要求学生会做材料轴向拉伸(压缩)实验、了解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的步骤方法;实验报告教师要有个性化评语,成绩的评定。学生对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有收获,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抓好考试改革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是检查课程计划和教学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考试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它促使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复习。对已经学到知识进行分析、巩固和综合。一次成功的考试不但能够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成为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力。当然,考试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死读书的死胡同,因此必须抓好考试改革的环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根本尺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加以合理利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闰成丽.《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薜文平.《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的底蕴》.今日中国教研究2004年1月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情反思 教法反思 情感教育 教学手段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学好建筑力学可为将来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学生总感觉学习起来枯燥无味,难度大,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而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想一想,这可能与班级的学风有关,也可能与这门课本身的内容有关。反思10多年的力学教学体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是为求教。

一、反思目前的建筑力学教学状况

(一)学情反思。近几年普高热方兴未衰,普高大规模的扩招,致使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这样就加剧了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对于基本的像“正弦”、“矢量”、“位移”等数学、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有畏难情绪,学起来吃力,甚至学生还没有开始学就打退堂鼓,加之本课程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要求较高,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二)教法反思。教师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反思精神,认为老师只需要完成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环节就行。许多教师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仍采用传统模式,不去摸索一套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是被动传授应付,这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缺乏必要的激情,课堂气氛呆板无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反思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般认为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对专业技能应该倍感兴趣,其实不然,我认为职中学生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分析就业形式,典型事例引导,优秀毕业生回访作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找回自信,让学生真正感到“我能学”、“我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的教授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二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无兴趣,不如实践训练,我们不妨适当增加实践课,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增强学生记忆,多让学生见习已建或在建建筑物,以实践课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三是适当进行心理辅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这就需要我们包括专业知识的指导、心理心智的培养,让学生一步步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一是将情感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渴望老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等心理。

&n

bsp; 二是由浅入深,分层推进。建筑力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时要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多做基础练习切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施教过程中应注意:低起点、高要求、打好基础、先慢后快;教学有步骤;练习有目标;考核训练有层次。

三是要加强实践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力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介绍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时,用厚纸板让学生亲自体验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板的承载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梁的内力图时,如果不懂梁的内力分布,就会错误的配筋,就会引起楼梯的折断等等。

四是突出工程应用,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建筑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直梁弯曲、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教学过程中应以构件分析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突出工程应用,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能力。

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体验,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学”。例如:在约束的简化、常见梁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建立过程中,结合桥梁等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直梁弯曲课题中,通过对特定梁的内力图的讨论,分析梁的内力图的规律,总结应用该规律简捷绘制一般梁的内力图的方法,促进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养成。

教无定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成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 范继昭 《建筑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仁田 李怡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全面介绍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探讨建筑工程质量与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空间等影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简析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浅议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几大因素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略谈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时期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与对策 论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 浅析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与质量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论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论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全面介绍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探讨建筑工程质量与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空间等影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缩短建设周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建筑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房屋建筑一般包括十个部分:(1)埋在地下的基础和地下室(2)承载外力并把力传到基础的柱子,楼板,梁,框架墙,屋盖及支撑体系(3)四周的饿维护结构和中间的隔墙(4)房屋内外的装饰(5)控制环境的供暖,通风,空气调节,照明,防火隔声等系统(6)楼梯间,电梯或自动扶梯等垂直传输系统(7)闭路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等通讯体系(8)电力系统(9)卫生设备和给水排水系统(10)垃圾处理系统。对于以上部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以确保建设良好的质量作为工程的基础。 一、建筑结构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结构是受力体的反力与内部应力如何与外力达到平衡。建筑首先要解决,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受力的问题。我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科称为建筑力学。建筑力学有可以分为: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力学体系。建筑力学是讨论和研究建筑结构及构件在荷载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工作状况,也就是建筑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在载荷作用下,承受载荷和传递载荷的建筑结构和构件会引起周围的物体对它们的作用,同时物件本身受载荷作用而产生变形,并且存在着破坏的可能性,但是结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结构的承载能力的大小是与构件的材料,截面的几何尺寸,受力性质,工作条件和构造情况有关。而这些关系都可以由力学关系式通过计算而得以解决。 二、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在建筑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类最早穴居巢处,几乎没有建筑材料的概念,后进入到石器铁器时代,开始掘土凿石为洞,伐木搭竹为棚,利用最原始的材料建造最简陋的房屋。后来,用黏土烧制砖瓦,用岩石制石灰,石膏,建筑材料从天然进入了人工阶段,为建造教大的房屋创造了条件。18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建筑材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钢铁,水泥,混凝土及其他材料的相继问世,为现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20世纪后,建材性能和质量的弊端改善,品种的不断增加,以有机材料为主的化学建材异军突起,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建材如绝热材料,吸声隔热材料,耐火防火材料,防水抗渗材料,防爆防辐射材料应运而生,最普遍使用的混凝土的材料质地的监理也是极为必要的,在要求施工单位对其使用的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满足基本的质量保证外,还要在有试验报告的前提下,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再审核,核校各种计量表具、量具是否准确,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些材料为房屋建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现在的建筑中,工程质量的优劣通常与所采用材料的优劣,性能及使用的合理与否有直接的联系,在满足相同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使用方法,都对工程的造价有直接的影响。 三、建筑工程施工和建筑力学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在建筑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是和与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同样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筑施工是将设计者的思想,意图及构思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从古代的穴居巢处到现在的摩天大楼,从农村的乡间小道到城市的高架道路都需要通过“施工”的手段来实现。一个工程的施工包括许多工种工程,诸如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机构工程,结构吊装工程,防水工程等,各个工种工程都有自己的规律,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对象及施工环境条件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在土建施工的同时,需要与有关的水电,风暖及其他设备组成一个整体,各工程之间合理的组织与协调,更好的发挥投资的效益。土木工程施工在发挥效益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施工水平,保证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四、地基工程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建筑的重量最后都会传给地层,有地层来承受。支撑建筑的地层被统称为地基,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结构的自重与所承担的载荷传递到地基上的构件或部分构件称为基础。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是建筑物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三者功能不同,但在载荷的作用下,它们彼此相关,是共同作用的整体。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基础根据埋深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基础和地基的质量是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关键所在,建筑物的地基在建筑物的载荷作用下既要保持整体的稳定性又要是地基产生的沉降在建筑物许可范围内,而地基本身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同时还要考虑修基础的方法和必要的挡土挡水及相关措施。 五、建筑空间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建筑空间已经不仅仅单纯从数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从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环境的美观,有一定的舒适度。这就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装修。如果说建筑主体工程构成了建筑的骨架,那么装饰后的建筑则成了有血有肉的有机体,最终以丰富的,完善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最佳的建筑应该充分体现各种装饰材料的有关特性,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最有效的手法,来达到构思所要表达的效果。建筑装修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求,保护主体机构免受损害,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装饰材料和方案的合理性,施工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等。房屋建筑发展的同时,像房屋建筑一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道路,桥梁,隧道等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六、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都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计算分析手段。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政策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保证了建设资金来源。我国建筑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可贵、难得的机遇,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建筑建设事业,积极工作,多做贡献。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建筑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必将更加重视建筑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一些重大项目将会陆续兴建,插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横跨大样的桥梁,更加方便的交通将不是梦想。科技的发展,以及地球不断恶化的环境必将促使土木工程向太空和海洋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工程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木材和砖材,在未来,传统材料将得到改观,一些全新的更加适合建筑的材料将问世,尤其是化学合成材料将推动建筑走向更高点。同时,设计方法的精确化,设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和智能话技术的全面引入,将会是人们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一句话,理论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计算机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引入等都将使建筑工程有一个新的飞跃。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专业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46-03

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夯实理论基础,提供专业学习的工具和增强应用能力。然而,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时普遍较少,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数学仅有80个课时,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这对高职数学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实施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使数学课与专业课最大限度地融合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分析

笔者对专业课教师就专业课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况及要求进行了访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专业教材,并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将高职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情况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一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涉及很多数学知识。该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建筑力学、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工程预算、工程测量、测量平差等,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见表1。

二是部分专业概念和原理要借助数学概念来理解。如工程技术上经常提到的“变化率”实质上就是“导数”的概念[1],测量业里著名的“误差传播定律”本质上就是全微分[2]。

三是不少制约关系需要简化成数学中的函数图像来处理。如土建工程中要研究振动问题, 而常见的简谐振动方程就是正弦型函数,大跨度建筑物(如大桥)经常用到悬索结构,基本的悬索线方程就是双曲余弦函数[3]。

四是许多专业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数学计算。如工程测量中许多地方涉及到解三角形计算,房屋构造中有不少角度计算和距离计算,工程造价和定额中大量的数据计算等。

五是一些专业问题的分析要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方法在学习建筑工程制图这门课中非常重要;“测量平差”是数学家高斯于1821-1823年在汉诺威弧度测量的三角网平差中首次提出的,后经许多科学家的不断完善才逐渐成为测绘学中的基础理论,而其中处理各种观测结果的核心方法就是数学中的最小二乘法。

二、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一)调整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在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作用是夯实理论基础, 提供专业工具,增强应用能力。因此,对应的数学教学目标应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工具性和应用性。具体来讲,首先,提供专业课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特别应介绍数学概念在专业中的通用性;其次,融入更多的专业案例,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再次,提高基本的计算能力,对于复杂的计算,教会学生使用常用的数学软件来处理;最后,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拓宽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增强学生的硬实力。

(二)精选教学内容

以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为导向,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初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微积分、二元微积分、概率与统计初步五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对应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专业链接)进行了设置。以函数与极限模块为例,传统的高数课程要学习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反函数、复合函数、极限的定义、存在性判断与证明、极限计算、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性及其性质等知识点,虽然系统全面但占据了大量课时,而且一部分知识点对于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不必要的。改革后,教师首先确定该模块的专业链接内容为材料拉伸过程图等一些函数图像以及建筑力学中的应力,基于此来确定该模块知识点为函数图像、极限的概念及计算,能力点为熟悉常见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理解极限的逼近概念、正确进行求极限运算,并设置数学建模项目为“拟合模型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水灰比的关系中的应用”,最终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及模块所需课时。其余模块的分析过程类似,具体内容见表2。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粉笔,例题+练习”的教法对学生来讲单调枯燥,对教师来讲费时费力,必须加以改进。根据前面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每一模块的特点,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以初等数学模块为例,可选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来展开教学,先布置任务为“测放某个住宅楼的控制轴线”,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求解步骤,涉及到的计算部分教师应重点复习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运用数学方法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对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有了亲身的感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也更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此外,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基本概念性内容应注重发现式教学法的运用。例如,在讲解极限和导数的概念时,可通过建筑力学中“某点的应力”来展开,让学生讨论作用在某一点处的应力该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当面积A越来越小时,平均应力 越来越接近于点应力,而“无限接近”就是“极限”的概念,教学中应突出这种动态逼近的思想。当学生掌握了极限概念后,自然会得出某点处的应力为 。二是对于基础理论性内容应侧重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例如,讲解两个重要极限时,应回避复杂的推导证明,而是通过数值计算,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探究规律,最终得到结论。三是对于应用性内容宜采用案例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例如,建筑施工中常常需要估算形状不规则建筑物的体积,教师在讲解定积分的应用时可引入这方面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定积分来计算建筑物的体积。四是对于计算性内容应加强数学实验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传统的数学教学占用2/3左右的时间训练计算技巧,学生不易消化掌握。事实上,专业课中的计算并不是很复杂,可以在介绍基本的算法之后,教会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来完成计算。

(四)更新考核方式

传统的数学考核多为闭卷考试,存在重成绩而轻过程、重记忆而轻应用的弊端,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4]。评价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即学习过程考核(70%)和知识掌握考核(30%),其中,知识掌握考核为闭卷考试,学习过程考核包括五个二级指标: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20%)、课后作业(10%)、单元总结(10%)和数学建模项目(20%)。课堂表现的观测点为课堂笔记、回答问题和小组合作情况;课后作业的观测点为解题步骤、准确率和订正情况;单元总结的观测点包括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情况;数学建模项目以数学模块为单元,内容见表2。借鉴数学建模的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数学知识,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学模型来完成项目求解,最终提交一篇研究论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的应用能力,而且锻炼了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软件操作、论文写作等能力,获益良多。

调查显示,针对此项改革的效果,教师感到非常满意的占26.3%,表示满意的占60.5%,认为一般的占11.5%,觉得不满意的占1.7%,学生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5.8%、57.1%、24.5%、2.6%,可见,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情况表示满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数学建模项目的完成不是很理想,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补充更多的数学建模知识,并通过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合作,设置更多合适的项目内容,让学生多加练习,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王琨.高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3-44.

[2]加春燕.高职数学与工程测量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3-96.

[3]汪荣伟,云连英.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探索与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25-126.

[4]加春燕.过程性评价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08-110.

On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for Construction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 Chunyan, Liu Lanming

Abstract Oriented by professional needs, taking construction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a starting point, 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form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method. The specific reform process is to adjust the objective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needs, select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lement modular design,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highlight the proportion of learning process evaluation, etc.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orm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is advantageous to the learning for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thematics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professional needs; teaching reform

建筑力学论文范文第10篇

>> 论指代与意谓的差异 浅谈设计的公有意谓 以建筑的形式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 浅谈未来建筑的形式 高技生态建筑的建筑形式解析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争 融入自然的建筑形式探究 建筑艺术的形式和环境 建筑暖通自用热源的形式 唐代之前的建筑形式研究 住宅建筑空间的形式逻辑 建筑形态的形式美法则 “建筑力学”考试形式的改革构思 浅析建筑的形式和功能 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初探 关于建筑空间形式系统的讨论 生态建筑形式与技术的结合 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⑤ 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185-187.

⑥ 龙异腾著《基础汉字学》,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0页。

⑦ 圣•埃利亚《未来主义的建筑学》, 参见马里奥•维尔多内著,黄文捷译《理性的疯狂》附录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169页。

⑧ Construction,John Rajchman,the MIT Press,1997,p11-12.

⑨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编《形而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198页。

⑩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500.

B11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527.

B12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516.

B13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183.

B14Architecture where the desire may live, Jaque Derida,参见: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 p319.

B15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186.

B16雅克•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0页。

B17Formalized Education, Engineering Form, Ornament, Ernst Bloch,参见: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45.

B18布罗伊尔等著,叶隽等译《法意哲学家圆桌》, 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B19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Russian Formalism, Fredric James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J.,1972,p52.

B20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115.

B21Beyond the Empire of the Sign, Murray Fraser and Joe Kerr, Intersections,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and Critical Theories, Iai Borden and Jene Rendell,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000,p126.

B22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 187.

B23罗丹著,啸声译《法国大教堂》,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200页。

B24参见瓦尔特•本雅明著,赵国新译《单向街》,《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B25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B26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 21.

B27Function 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 187.

B28Beyond the Empire of the Sign, Murray Fraser and Joe Kerr, Intersections,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and Critical Theories, Iai Borden and Jene Rendell,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000,p141.

B29布罗伊尔等著,叶隽等译《法意哲学家圆桌》, 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B30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343-344.

B31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131.

B32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48.

B33雅克•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B34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Kate Nesbiit,ed.,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New York,1996,p37.

B35Functionand Sign:the Semiotics of Architecture, Umberto Eco, Rethinking Architecture, edited by Neil Leach, Routledge,1997,London,p185-187.

The Problems of Significations of Architectural form

ZHENG X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 The significations of architectural form are in relation to the basic problems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significations expressed by the essential sign, this thesis probes the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functions that architectural form may have, and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he case where critical theories and architectural theories meet. And the moment, when architecture becomes a possibility of thought, may exist in understanding the two-side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form, i.e., both the reasonableness in its significations and its semantic limitedness.

上一篇:技工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多元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