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范文

时间:2023-03-05 11:22:05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范文第1篇

有人曾在网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0年来我们周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城市面貌。确实,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加快,一间间危陋平房被一栋栋高楼大厦所置换,一条条小街、胡同被一道道通衢大路所取代,每每看着鳞次栉比的群楼广厦,感叹城市的巨变时,您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些被拆下的碎砖破瓦到哪儿去了?

北京自由摄影师王久良制作了一幅地图,与普通地图不同,此图上密布着黄色标识,那都是他拍摄过的北京周边大型垃圾场。黄色标识有400多个,像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北京市”围在当中。(图1)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教授也拍摄了许多建筑垃圾照片。只要稍具观察力的人都会发现,在我们周边随处都有建筑垃圾堆放的场景。这些碎砖乱瓦、断壁颓垣随着一座座建筑的拆除突然出现,又随着新大楼的拔地而起悄然不见。我们每天步履匆匆地从这些垃圾旁走过,却从未关心过它究竟将去哪儿?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建筑垃圾产生量也大幅提升。

陈家珑:我国建筑垃圾一年的产生量已达15.6亿吨,而且是逐年上升。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都在大拆大建,建筑垃圾产生量相当多。这还不算破坏性的、一次性的。我国是地震高发国家,像汶川地震,一次就是1.2亿吨,玉树地震,400万吨。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拆迁、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据了解,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会产生建筑垃圾500吨到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到13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大量建筑垃圾堆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何处理,已成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陈家珑:过去是简单地填埋。后来发现,这对地下水、环境有危害。有沟有坑的地方还能够填埋,再覆上土,也还能形成景观。没有沟沟壑壑的地方,连填埋的地方都没有,即使有也总有填满的时候。

图1 垃圾围城

图2 被迫局部封航的镇海港

除了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地下水的危害之外,填埋过建筑垃圾的土地,除了形成景观,已经很难再作其他用途。

陈家珑:过去以为把坑填上了,再盖上土,就可在上面盖楼,这是错误认识。填埋建筑垃圾的地,将来要再搞建设,还要重新把建筑垃圾挖出来,因它空隙率非常大,造成地基不稳定。

由于缺乏“谁产生,谁负责”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监管机制,各个城市产生的建筑垃圾只有很少部分被运到垃圾消纳场,绝大部分都不知去向。

陈家珑:开发商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把建筑垃圾交到指定消纳场,还要缴费,北京市是每吨三块钱。我随便倒一个地方,一分钱不用交,逮哪儿倒哪儿,甚至出现了倒在高速路上的现象。

2010年12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一集名为《大海不是垃圾场》的专题片。

片中披露:水泥块、石头等建筑垃圾导致甬江航道多处水深变浅,被迫局部封航,使镇海港这个过去每日吞吐量为10万吨的港口,现在每日骤减为3万吨,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也使海洋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图2)

无论是填埋还是堆放,哪个城市都无法应付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垃圾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河南省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使这里自古就是群雄逐鹿之地。近几年来,随着这个城市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产生了大量难以消纳的建筑垃圾。

张仕民(许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建筑垃圾的数量没有具体统计,但量应该很大。因为2009年、2010年两年时间,我市的房屋拆迁面积就将近八百万平方米。

许昌的面积大约五千多平方公里,全部都是平原,没有任何山地和丘陵。因此,大量建筑垃圾只能使用平地建消纳场进行填埋(图3)

张仕民:每年都需要几十亩地挖垃圾填埋场。

杜晓辉(许昌市城管局副局长):2000年时,市人大代表专门就乱扔乱倒,建筑垃圾围城现象对城管部门提出过质询。

一边是越来越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一边是越来越紧张的土地资源。如果单靠简单的填埋,土地占用量将会是越来越大的数字。

李福安(业内人士):2009年10月份建垃圾场,共占地40亩。垃圾场现在堆得比旁边的楼房、厂房都高了。当时这儿还是一块儿平地。但就这堆得像山一样的建筑垃圾,还只是一年的清运量。

李福安是许昌市最早和建筑垃圾打交道的人之一。他当初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把建筑垃圾处理当作一个赚钱的门路。然而在许昌,不只是李福安一人看到了这个赚钱渠道,很多人都有和他一样的想法。因此,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筑垃圾私拉乱倒的现象很严重,李福安没有赚到钱,许昌市建筑垃圾也没有得到治理。

李福安:前四、五年每年都亏损。一年最多亏70万到80万。

图3 地处中原腹地的许昌市

图4 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杜晓辉:大家都来搞,有利益时就争着做,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没利益时,就推诿扯皮。

步步紧逼的建筑垃圾,谁干谁赔的垃圾产业,它们真的是毫无用处,还是放错了地点的资源?新的技术能否为它们带来新的希望?

为使建筑垃圾问题从根子上得到解决,2008年,许昌市政府经过大量调研后决定,对建筑垃圾处置实行特许经营的办法。

张仕民: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了特许制度,政府特许经营。国务院有一个文件,我们按照国务院的令实行特许制度。

杜晓辉:在特许经营期限内,独家享有我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清运权,处置权。

李福安拿到了建筑垃圾的特许经营权,许昌市所有的建筑垃圾都由他统一清运。这使建筑垃圾问题部分得到解决。但是,收回的建筑垃圾如何进行资源化处理,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李福安:许昌在平原地带,没地方填埋,得到处找坑。开始农民还掏钱,三块五块一车,买建筑垃圾垫坑。后来周边的坑少了,反掏钱给老百姓,给你钱还帮你把坑垫起来。最后周围没地方可填埋了。

追逐利益,是所有建筑垃圾清运单位的唯一目的,也是建筑垃圾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问题,其他国家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陈家珑:国外已经把建筑垃圾作为一种资源。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产业化已然形成,已有三、五十年的历史,搞得比较好的是欧洲一些国家,其次是日本、韩国这些国家。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在国外已不是新鲜事,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一般超过90%。日本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建筑垃圾尽可能不出施工现场,尽可能重新利用,资源化率达98%。美国鼓励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对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的收费较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

正是这些没人要的弃土、弃料、碎砖瓦,是再生处置企业最好、最理想的原料。它可以再生为建筑粗细骨料,利用它可以生产再生混凝土、再生砂浆,生产各种各样的再生制品。

李福安引进了专门进行建筑垃圾处理的机器。只要把碎砖瓦块和混凝土块从机器一端填充进去,粉碎之后,生产出来的就是可以作为建筑物主材使用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图4)

李福安:把建筑垃圾经过设备破碎,再筛分出来。按照国家标准,0到4.67毫米叫细骨料,4.67毫米以上叫粗骨料。细骨料可代替河沙做砂浆、做砖。粗骨料可代替石子。用细骨料做的砖,完全可用在修路的稳定层。

从外表看,建筑垃圾再生出来的粗骨料、细骨料和真的砂子、石子形状近似。(图5)(图6)

图5 粗骨料

图6 细骨料

图7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盖的实验楼

图8 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陈家珑:国外大多是直接用在路的基层和底基层,使用面广,而且简单,没什么风险。

虽然国外的建筑垃圾再生品大多是作为路基来使用,但对我国来说,只把建筑垃圾进行粉碎铺路,不但不会让再生企业赚钱,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有没有方法让建筑垃圾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资源性呢?建筑物的安全要求非常高,再生品在性能上真的像原生品那样能满足需要呢?

陈家珑:我们学校的实验楼,就是用建筑垃圾再生品盖的。五年来整天在里面做实验,咣咣地砸,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这栋位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里的实验楼,就是全部采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建设的。陈家珑教授和同事以及学生一起,在这栋楼中已经工作生活了五年。他们身体力行地回答着人们关于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性能和安全性的疑问。为了让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真正地得到推动,在再生材料实验室里,陈家珑还在进行着更多的研究。(图7)

陈家珑:我们在提高它的附加值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让它用在结构上,用在再生混凝土上。还可以搞很多各种各样的制品,来提高它的附加值,这样企业才能生存。

陈教授的研究还在继续,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技术也在一天天成熟。像李福安这样的建筑垃圾行业的从业者,也已经开始再生材料产品的推广。(图8)

李福安:在资源化产品应用推广上,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从2009年到现在,虽然把产品做出来了,但在产品推广上难度很大,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产业政策、标准,所以推广应用成了很大的难题。

建筑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有着科学精细的标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一种新的材料,具体在什么地方能够使用?在不同的建筑和施工条件下怎样使用?这都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需要统一的生产和使用标准。只有这样,建筑垃圾才能作为一种新的资源被利用起来。

杨铁生(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建筑垃圾的利用和管理,专门有职能分工。明确工信部负责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的标准和产业化工作,同时研究开发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装备。下一步,将通过调研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发展指导意见。还要研究制定标准、规范,推进产业发展。有关建筑垃圾处置、利用设备的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也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建筑垃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垃圾 资源化 存在问题 处理方案

近几年,建筑垃圾的年产量越来越多,而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却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垃圾产生速度远大于垃圾处理速度。虽然也有一些建筑垃圾处理方法,如:中德合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建筑垃圾移动破碎站等已投入使用,但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与法律不完善。

我们可以将我国这方面的法律与国外的进行一下对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六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固体废物。第二十三条: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美国政府有法律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

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规定强调的是对环境的影响,并未涉及关于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问题;而美国的法律可以起到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产量的作用,与之相比我国有关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法律还很少,亟需制定与完善。比如,对于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产量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可以在剩余的垃圾处理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于建筑垃圾产量较大的企业,需要提出技术方案,做出整改措施,并自行承担所产生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理费用。那么问题出现了,这个标准如何制定呢?钢筋,混凝土,砖,砂浆等材料在按规范规定的技术措施施工及正常运输的情况下,应有一个各施工企业平均水平的合理损耗,同时还应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及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垃圾产生标准。一但有了类似法律法规,就可以激励主体各方寻找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与此同时,法律还应强制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或任意填埋。一些正规的大型企业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做好垃圾处理工作,以响应国家号召,维护企业声誉。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却只顾眼前利益,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虽然我国已实行在运输车上安装GPS的做法,但收效甚微。对这些企业必须严惩,同时勒令其将产生的建筑垃圾自行妥善处理。

说到自行处理,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如此少的垃圾处理企业,如此昂贵的垃圾处理费用,若自行处理,购置处理设备的成本又将用多长时间来回收其投资。我国每年有大概15亿吨的建筑垃圾产生,而被回收处理的建筑垃圾却不到5%,资源化利用率很低,这与国外一些国家差距甚远。据上海一项资料显示,若将这些建筑垃圾全部回收再处理,那么每年将创造一亿元的价值。因此有人提出,我国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然而目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尽管垃圾处理企业很少,但是就是这么少的垃圾处理企业竟会面临生存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建筑垃圾原材料供应不足。

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首先在于建筑商的整体环保意识差,责任感不强,他们只考虑自身利益,而缺少对国民经济效果评价的意识。最主要的还是资金,也就是对成本与利润的衡量。企业的生存之道就在于利润,面对如此高额的垃圾处理成本,自然不会有很多企业愿意去做处理工作。同时,这方面还没有系统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不处理也不会导致企业的损失。德国明确了地方政府为建筑垃圾处理的责任主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建筑垃圾处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不光法律需要规定其责任主体,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时也应明确双方关于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必须明确约定垃圾处理的费用由谁来承担及发生纠纷时的处理方法。有些国家有关建筑垃圾处理方面有一些成型的条款规范,我国在制定这方面法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外的某些规范,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目前我国专门处理建筑垃圾的企业仅有二十多家,同时要成立一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审批程序复杂,审批难度很大,审批机构不明确,最重要的是,创办的资金来源是个大问题。过分的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要结合外商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和民营企业共同努力。国家可以指定某些企业,在起步时期担当重任,创办一些大型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同时也应大力培养这方面人才,与企业的成立速度相适应,着重研究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使企业成立之后能够正常运转。此外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可以分地点成立,在建筑行业发达的地区重点创办,但不能严重偏向某个地区,每个地区至少应有一个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地点,形成有侧重又分散的格局。

以上提到的法律条款及相应措施必须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政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规范建设主体各方的行为,同时也要从人情角度出发,灵活处理人与法的关系,给予企业一定的扶持与补助政策,给企业足够的生存空间,以使法律更好的被执行与遵守。

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兴起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国名经济的增长,增强产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不过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稳中求精,不能急于求成。走好每一步,未来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将是一个朝阳行业。

【参考文献】

1、 张秋月,车东进.浅谈目前建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0,(8):345-346

2、 王瑞敏,王林秀.中国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4期

3、 钟丽梅.合理利用建筑垃圾的几点政策措施[J].四川建材;2003年02期

建筑垃圾范文第3篇

>> 电子洋垃圾广东变形记 猎狗“变形记” 变形记 平板变形记 白酒变形记 金刚变形记 TPP变形记 东莞变形记 “钓鱼”变形记 猪肉变形记 围巾变形记 女儿变形记 元斌:变形记 外滩变形记 淑女变形记 医患变形记 咖啡变形记 废品变形记 Bobo变形记 普洱变形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建筑垃圾变形记 建筑垃圾变形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金科公司建筑垃圾再生生产基地内 , 从德国引进的履带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筛分设备 , 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

2015年2月5日的《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度)》显示,近几年中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15.5亿吨至24亿吨之间,占城市垃圾总量的比例约为40%。仅2014年,中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就超过15亿吨。

李福安却觉得,这个数字至少是35亿吨,而且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仅有1%,与国外高达95%以上的利用率相差甚远。

作为许昌金科建筑清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科公司”)总经理,做建筑垃圾资源化的14年间,学财务出身的李福安时刻不忘“算账”。

目前许昌金科公司每年能从建筑垃圾中创造出2.2亿元现实产值,他的计算是:1万吨建筑垃圾占1亩土地,而目前金科公司每年为许昌市处理约500万吨建筑垃圾,也就是节省了500万吨天然砂石。

“这样就可以少破几十座山,节省炸药、少产生二氧化硫,少发生人员伤亡事故,运输压坏的路要少几条,也会节约柴油耗费。我初步算了算,一年下来,我们能为许昌节约90个亿。”李福安对《t望东方周刊》说。

面对如此回报,却鲜有成功涉足者。

金科公司这家三线城市民营企业“让建筑垃圾回到它最初产生的地方”的尝试,回溯起来却更像是一家设备制造企业的历程。它也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在基础性问题上的缺失。

新公司的难处

2001年李福安接手金科公司时,中国建筑垃圾产量3.01亿吨。地级市许昌的建筑垃圾规模并不大,却有十几家做建筑垃圾运输的小企业、个体户分食这块几十万吨的“蛋糕”,家家吃不饱。

街上跑的建筑垃圾运输车多是拖拉机、无牌无证报废车,除了沿途抛洒,经常有车走到一半车厢突然打开,垃圾堆在路中。

混乱市场中的恶性竞争造成价格低廉,个体户为了降低成本就找到最近的沟壑随意倾倒,在许昌主城区的东环、西环、南环、北环出现了“垃圾围城”。

其实许昌在1999年就成立了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起初建筑垃圾填埋在市区低洼处,市区找不到填埋地点后,只能运到城郊低洼处,后来在城郊也找不到处置地点了。

就是在这样杂乱无章、市场混乱的状况下,李福安和好友共同接手了这家当时有3台报废运输车、1台铲车的建筑垃圾运输公司。

这个选择的背景是:李福安在建筑垃圾场亲手分拣建筑垃圾时发现,有整块完整的建筑材料,其中杂质比生活垃圾少得多,于是萌发了“建筑垃圾是砂石做成的,能否将其还原成砂石”的想法。

2002年,许昌市政府为解决建筑垃圾乱拉乱倒现象,面向社会对“市区建筑垃圾清运权”公开招标。作为唯一一家正规工商注册的公司,金科公司获得了许昌全城的建筑垃圾清运权。

那时,作为许昌市政府首次试行“独家经营”政策,中标公司只有6年试运营时间。到2008年许昌市政府对该市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实行特许经营,金科公司再次中标,并且与政府签订了特许经营协议,经营权延期20年。

但初期金科公司只能选择与个体户合作,按照市场价给个体户运输费。2002年,金科公司亏损176万元。后来到2005年许昌市物价局作出了建筑垃圾的运输定价,才减轻了金科公司的负担。

而金科公司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经营模式、处理工艺、技术、产品都没有可参照对象,更不要说国家标准。

第一批再生砖原料来自五六个工人一天的成果:用大锤将几块建筑垃圾粉碎。

其后,人工用筛子将其中的细小部分筛出,“当时还不知道做砖需要直径10毫米以下的货料,没有标准,只能凭感觉一次次实验。”李福安回忆说。

最终实验证明,添加15%水泥就可以做出合格的红砖。但水泥成本太高,且整个过程人工消耗太大。

李福安考察了国内所有的破碎机和制砖设备企业,没有理想选择:传统砂石厂都在远离城区的山区,可以有几乎让人难以忍受的粉尘和噪音。建筑垃圾处理和再生品应用却在城区。

如果把建筑垃圾运到偏远地方处理,运输成本和市场竞争力都无法与正常建筑材料竞争。

“建筑垃圾从运输到处理,污染最大的就是粉尘,装运、卸车时粉尘污染都很大。”李福安回忆说,即使不进行远距离运输,粉尘的影响也存在,“破碎过程中,差的设备粉尘污染比好设备要大太多,最早用国产破碎设备作业,因为没有除尘设施,整个工作面几十米以内都睁不开眼。”

到国外考察破碎设备时,李福安备受鼓舞:国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

建筑垃圾的分类难题

第一次引进的奥地利移动破碎机、筛选机,共需约1200万元人民币。当时国内砂石厂的同类设备只需200万元。很多员工对于收回成本充满疑虑。

做过财务科长的李福安计算后认为:金科公司如果一年能处理100万吨建筑垃圾,移动设备可以省下倒运费,1吨5元,一年就是500万元。

2009年6月,金科公司从奥地利进口的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

这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国建筑垃圾破碎设备,专事建筑垃圾处理,它没有出现在一线城市。

许昌市西外环的金科公司工厂,几十米高的“垃圾山”旁边,水泥桩以及枕头大小的石块中的细小原料和其他轻质物被筛选后,进入履带移动式破碎机,转眼间就被粉碎成小石块。 国内很多建筑垃圾回收企业都是通过对建筑垃圾材料做筛分之后,通过多道生产环节制造出再生砖

这些进口设备和整个系统经过7年摸索,已经非常“适应”中国的建筑垃圾。但第一台设备刚到中国时,“水土不服”非常突出:标定每小时处理能力250吨的设备,实际只能处理100吨左右,而且生产的再生原料含有大量木屑和塑料布等轻质物。

“国外从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到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都有标准和规范,收集到建筑垃圾处理厂的建筑垃圾经过分类,非常干净。但我国没有建筑拆除的标准和规范,在拆除和运输时,建筑垃圾中混入大量轻质物,如纺织物、塑料、木屑等。前端垃圾不分类,给后端处理增加了很多困难。”李福安说。

拥有特许经营权是一个关键:许昌市内的房子需要拆迁时,由金科公司先派人帮助拆迁商清理拆迁现场的轻质物,再收运建筑垃圾,以完成源头分类。

这是一个“四步回收”过程:第一步,打扫拆建筑物现场,清除废旧木材、破布、塑料布等有机轻质物;第二步,清运建筑物室内地平以上的建筑垃圾;第三步,清运建筑物地平和基础部分;第四步,挖运地下部分。

在国内,运到处理厂的建筑垃圾通常用“风选”、人工分拣和“水洗”的办法再次筛选。

“水洗”会产生大量污水,“风选”面临粉尘问题。金科公司对进口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装“风选”系统。

位于再生产品工厂内的河南省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研发的第一个自主创新工艺,就是如何提高风选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长期观察破碎后的垃圾形态变化,李福安决定先筛选建筑垃圾:直径10毫米以下的轻质物在重型筛环节被筛掉。重型筛有粗、细两个原料出口,在粗料口装了风选设备,进入风选机的垃圾都是直径10毫米以上的粗料,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

加了风选机后,生产的再生原料轻质物含量控制在了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改造心脏

建筑垃圾筛选后形成的再生原料,通过全自动再生建材生产设备,以各种建材产品的形态产出:再生原料添加一定比例的水、水泥及颜料,经过配料、搅拌、成型,最后对一层层砖坯经养护,再由设备自动进行劈裂、码垛、堆场。

这些生产出的透水地砖、空心砌块等再生新型建材产品,用于市政道路、广场、住宅小区、公园等地的修建与美化。

是否要自己制砖,李福安也曾犹豫过:国内许多制砖设备做出的再生砖质量不稳定,产量低。

2000万元人民币引进的全套自动化再生建材生产设备只需要6个人操作,生产效率极高。

但是,“美国建筑垃圾和国内又不一样,美国的建筑垃圾没有烧结砖成分,都是砂石混凝土材料,由于原材料的差异,引进来的设备一样存在许多问题。”李福安对《t望东方周刊》介绍,金科公司和美国贝赛尔公司、美国混凝土协会合作针对诸多问题对设备的布料系统、压力系统等进行技术改造。 我国没有建筑拆除的标准和规范。在拆除和运输时,建筑垃圾中混入大的轻质物,如纺织物、塑料、木屑等,前端垃圾不分类,给后端处理增加了很多困难

当然,持续不断的改造也有副产品:可能导致产量下降,而且改了这一部分功能,就要牺牲另一部分功能。

金科公司做出的再生砖完全达到国家标准,价格却比天然砂石砖低5%至10%,加之许昌市政府在产品推广应用方面给予支持,产品很快占领了许昌市场。

为了降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前端运输也做了多次“手术”:所有运输车均为封闭式车厢,并且进行了3次改装,如加装GPS监控系统、限速系统。同时,金科公司也进行了工地出入口道路硬化,设置全自动冲洗设施,减少车轮带泥的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减量化”,但建筑垃圾处理只能资源化,而要想使建筑垃圾减量,必须在建筑建设阶段下功夫。

现在金科公司研发的“无砂浆墙体结构”已完成实验。真正投入使用后,盖房子就像搭积木,砖与砖之间相互咬合就能完成建设,减少原料使用。

2015年1月,苏州一栋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1000平方米别墅亮相,打印使用的“油墨”就是建筑垃圾。它可节约建筑材料30%至60%,建筑成本至少节约50%。

建筑垃圾范文第4篇

房屋建设、市政设施、拆临拆违等建筑工程遍地开花,在城市升级完善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各地垃圾围城的主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每年由于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高达数亿吨,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左右。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临时消纳场,甚至被送到郊外、乡村随意堆放、填埋,清运和放置过程中极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简单填埋非上策,或造成污染

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坡上尽是黄土,大型泥头车在其中穿梭不停,匆匆地把满车的余泥,夹杂着碎石倾泻而下,扬起漫天的尘土。远处的马路上,无数台满载泥土的卡车在静静等待着进场,它们头尾相连足足延伸到一公里外。

――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深圳市龙华新区的部九窝建筑垃圾收纳场看到的情景。尽管知道城市的破旧立新离不开拆建工程,而有拆建工程就会有建筑垃圾。但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其垃圾数量之巨,填埋规模之大,确实让人不禁汗颜。

“部九窝消纳场是深圳市主要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之一,按照相关规定,所有的建筑余泥都必须经由指定的泥头车,运到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堆放、处理。”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事实上,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填埋几乎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处理手段。

为何建筑垃圾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公众关注度也不见提高呢?

这也许是缘于人们往往认为,建筑余泥、垃圾尽管产量很大,但对环境却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只是不甚美观。不像生活垃圾,放着不管就会恶臭难闻、滋生细菌;也不像工业垃圾般,大多数是化工产物,不仅散发刺鼻气味,而且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然而对此,专家指出:建筑垃圾同样污染环境!

由于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并没有被分类,加上不少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也没有经过严格筛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因此余泥和各种不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如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混在一起露天堆放,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极可能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比如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在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后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如果是在大型城市,建筑采用铝合金、电镀材料等建材的比例相对更高,拆卸时建筑垃圾的重金属含量往往也更高,一旦造成重金属污染,其结果将难以逆转。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也很难通过稀释扩散办法减轻其污染程度,必须采取耗资巨大的土壤修复来解决建筑垃圾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

此外,建筑垃圾的渗滤液可以经由地表漫流进入地表水体,更有部分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水脉。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种有害气体连同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将造成周边空气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在发达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场的选址一般要经过规划论证,选取地势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小,离城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位置。然而,我国的绝大多数的这类消纳场,均没有采用硬底化等防护措施,对周边环境是否会造成污染仍是个疑问。

违法偷倒、随意堆放乱象丛生

今年6月,在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附近发生的一起建筑垃圾偷倒事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30多辆的泥头车,装满了余泥,成群结队地驶到小区附近,卸下垃圾后扬长而去。”家住金沙洲环洲五路一楼盘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说:当时他和其它小区业主联合起来阻止,竟反遭泥头车司机们恐吓,扬言打砸,直到随后警察和城管介入事情才平息。

记者查阅了广州市城管委此前公布的《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2-202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公众参与公告》,显示到2020年,广州共规划41个临时消纳场,总消纳容量约30220万立方米。分别地处白云、花都、天河、萝岗、番禺等区,而金沙洲环洲路附近并不属于临时消纳场范围内。

金沙洲的偷倒事件并非个案。尽管近年来,相关法规有所完善,但违法倾倒建筑垃圾、余泥的事件仍在全国范围内频频上演。

据记者了解,深圳,属于建筑垃圾监管做得较好的城市之一。在深圳市内,所有合法经营的泥头车都必须安装GPS定位装置,由交通部门设专人负责监控。泥头车是否有开到正规的消纳场倾倒建筑垃圾,一目了然。

深圳的做法确实让市内建筑垃圾的违法倾倒受到打击,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全国有多少地区能做到像深圳一样,为每台泥头车装上定位系统呢。在不少相对落后的地区,连辖区内的套牌车、改装车都查不过来,非法泥头车混迹其中,监管困难重重。

就在8月3日凌晨,4台意图偷倒余泥的泥头车,从深圳前往东莞塘厦途中被交警截获。“由于深圳市近年来对于建筑垃圾、余泥的监管越来越严,因此紧邻深圳的塘厦成为不少外来泥头车偷倒建筑余泥的理想地点。”一位执法人员向媒体记者透露道。

据调查显示,全国或有约90% 以上的建筑垃圾并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消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左右,与国际利用率相去甚远。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随着近年一些正规的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陆续被投入使用,这种情况相对有所缓解,但违法倾倒仍然时有发生。

“为了节约成本,不少工程队并没有把建筑垃圾拉到垃圾消纳场。而是通过私人设置的社会消纳场填埋处置。更有甚者直接雇车将这些建筑垃圾运到人烟稀少的城郊或乡村一倒了事。特别是在中小城镇,这种情况是‘家常便饭’,根本没人管。”一位承包商的包工头告诉记者说。

业内人士指出,建筑垃圾如今的乱象,或许源于过去国内对该问题在管理和意识上的严重不足。建筑垃圾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无人监管执法的情况下被随意处理,在业内已经“习以为常,达成共识”。

资源化利用率

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随着建筑垃圾数量的不断翻新,垃圾围城所带来的环境、用地问题日趋严峻,建筑垃圾如何处置,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垃圾实施资源化利用的呼声愈高。事实上,专家指出,建筑垃圾的回收,对于技术上的要求并不甚高,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建筑垃圾的回收率高达70%~90%,是解决建筑垃圾最主要的途径。

以日本为例,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建筑垃圾一直被当作 “建筑副产品”而受到重视。早于1977年,日本就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到了1991年,日本政府制定的《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2013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上。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报告显示,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基础回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尤其是建筑垃圾再生砖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产品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已有4 年之久,效果良好。建筑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基本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在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也开展了很多探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据统计,中国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还不足建筑垃圾总量的5%。而实际上,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未经任何处理进行直接填埋的建筑垃圾约占98%,轻度分拣出废金属、废混凝土的约占2%,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

建筑垃圾范文第5篇

建筑垃圾流向了何处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不断地拆旧建新,带来了大量建筑垃圾。每年这么大的拆迁量和建设量,它们的建筑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以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为例,按照北京市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要到工地所在区的渣土管理部门办理渣土消纳手续。然后渣土管理部门按照该工程土方量和申报车辆为其设计从源头产生到销纳地点最合理的路线,并规定许可时间。施工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路线把渣土运输到指定的消纳场,然后进行填埋等处理。同时,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还会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检查各项防尘设施是否到位,冲水设施是否设而不用,围挡破了是否没有及时修补等。对于运输渣土车辆的管理,主要是进行专项检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在运输渣土的主要通行路线上进行夜查,检查其密闭情况,有无扬撒等。一旦查出,将有城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与此同时,北京市每年大约设置二三十个消纳场并定期公布。这些消纳场大部分在五环以外,主要是将一些历史遗留的大坑、窑地等经过整理,设置照明,专人管理,用作消纳场。这些消纳场由一些企业来经营,并按照市场化的物价标准向运输单位收取费用。

尽管目前大部分建筑工地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都比较规范,不会在路边或工地周围随意堆放。但是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仍然很多。现在的垃圾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综合处理利用处于初探阶段,所以大多数建筑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填埋,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和影响。

建筑垃圾“难为”绿色奥运

奥运工程事事都染绿,处处都环保。绿色奥运,工地先行。我们对奥运工程施工过程、用材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和环保评定。但是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在建这些奥运工程之前必须先拆除原有建筑,而这些建筑在建造时含“绿”量低,拆迁必定产生相当大的建筑垃圾。

同时,如此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再加上如此简单的处理方式,长此以往,给城市和居民以及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并且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堵住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的源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奥运,目前应抓紧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再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每万平方米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于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的足够重视,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再生技术挽救建筑垃圾

其实,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弃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近年来,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建筑公司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曾在市中心的“华亭”和“霍兰”两项工程的7幢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将结构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并把有用的废渣碎块粉碎后,与标准砂按1:1的比例拌合作为细骨料,用于抹灰砂浆和砌筑砂浆,砂浆强度极高。此项试验共计回收利用建筑废渣480吨,与此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砂子材料费和垃圾清运费。

北京城建(集团)一公司先后在9万平方米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40余吨,用于砌筑砂浆、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节约了大量资金。

通过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这两家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只需配置1台或数台粉碎机,即可将建筑垃圾中的废渣就地处理、就地使用,大大减轻了外运负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样通过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可使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达到100%。

形成循环产业尚需政策扶持

有关专家认为,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目前,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大型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日本政府还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经过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在政府引导下,日本建筑垃圾的重新利用率一直相当高。

这些国家大多施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不仅节约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还能大大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对于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废弃混凝土,可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同时还可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既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也有巨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值得推广应用,加速形成产业。

不过,要使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真正形成循环产业,目前尚有不少困难。因为,从废弃混凝土的集中回收、破碎加工到再生应用,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互为配套衔接的作业方式、管理规范和政策措施。

业界专家们呼吁,我国目前应抓紧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加大资金投入。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定相应的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于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的足够重视,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筑垃圾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arm and avail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wast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waste management measures.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and emphatically describes the relevant construction waste separation machine principle and operating mode. It makes the construction waste become resources, and eventuall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关键词: 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技术难题;处理

Key words: recycling;construction waste;technical problems;deal with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97-02

0 引言

随着我们步入新千年,信息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建筑领域的蓬勃发展令人赞叹不已,建筑工程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机械化部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居家生活。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华丽雄伟的建筑群周围总会被小山一样的垃圾包围着,可能他们知道自己的归宿不是被运往山区,就是被无辜掩埋。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命运,于是乎他们拼命地挣扎着,只为等待重生。因此,应对建筑垃圾处理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应运而生。建筑垃圾不但没有给环境污染带来影响,而且二次利用成了我们建筑业新的建筑材料。

1 建筑垃圾及面临的问题

建筑垃圾是指工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废料,包括废渣土、弃土、余泥和废料。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是指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而拆迁建筑垃圾是指建筑物和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在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大多数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由于垃圾堆放的随意性和填埋的不当,造成二次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有关数据表明,城市垃圾行列中,其中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30%-40%。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2 当前建筑用砂的概况

建筑用砂是混凝土及其制品、建筑砂浆不可或缺的原料,也是工程必备材料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巨大的基本建设的投入,对建筑用砂量日益增加。并且天然砂资源是一种地方性资源,是短时间内不可再生和不宜长距离运输的原材料。如何能够将回收来的砂充分运用到建筑行业成为一大难题。经过实验证明,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和分选成粗细骨料,能够替代天然骨料来配制混凝土、基层材料和建筑用砂。

3 建筑垃圾分离一体机及处理垃圾的方法

通常建筑垃圾可细分为钢筋、砂、石、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建筑垃圾中的模板和木板可以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暂且不予关注。砂、石、混凝土等混合物分类起来相当繁琐,所以很多企业或相关单位都不愿在此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建筑垃圾分离一体机(简称垃圾分离机)应运而生,它的作业范围主要针对拆迁的建筑垃圾和可分离程度较高的施工建筑垃圾,这是一款装配式组合机械,集喷淋系统、粉碎系统、分离系统和除尘系统于一身。具有回收利用率可观,作业效率高、环保无污染等诸多优点。

建筑垃圾分离一体机的工作原理,我们采用工厂生产的模式来进行分析和说明。首先,把它想象成一条平缓运转的生产线,由工人将大块的钢筋混凝土放在流水线上面,随着传送带的推进和运行,先在喷淋作用下进行润湿和初步除尘,接着运往粉碎系统,粉碎系统采用大型粉碎机进行强制性的初步粉碎,再经由滚筒系统自动回落再次粉碎,本次操作可将砂石和钢筋分离,下一环节至关重要,这是将砂石钢筋完全剥离,根据钢筋的特性,我们在分离系统中内置超强磁铁形成大型磁场,能够吸附各种锈蚀程度的钢筋,然后进入砂石分离阶段。此时,根据离心力的原理,加快运转速度,在高速运转速度作用下,砂石在传送带边缘飞出,而石则因为自重大的缘故,自由下落,这样砂石的分离就可以实现了。接下来,砂、石、钢筋就会被运送到不同的出料口,为了防止污染大气,我们还特别设置除尘系统,如果纯度不够,还可以进行二次加工。

4 木板、木屑的处理方法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居世界第130位。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我国森林面积在不断锐减,然而木材龄期大多以中幼性为主,成熟型木材实属不多。有些地区面临着资源枯竭问题,解决木材使用率问题刻不容缓。在建筑领域中木门窗的使用仍占一定的比重,门窗对木材的要求也十分苛刻。现在比较成熟的木屑压制机,它能有效回收我们认为一无是处的木屑,而且能够解决随意堆放和污染环境的社会问题。其实流程很简单,基本可分为粉碎、输送、模压成型和成品入库。另外也可根据要求制造出中密度纤维板。这种方法不仅使木材充分运用到建筑行业的角角落落,而且也响应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号召。

5 钢筋废品的可利用处理

至于钢筋的去处较为简单。钢筋在以前使用过程中强度降低,塑性降低,即使使用钢筋调直机进行除锈,也难以作为骨架在建筑继续使用。因此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回收站送往钢筋加工厂进行回炼。

6 建筑垃圾潜在价值的开发提出的几点意见

为了增强企业对建筑垃圾潜在价值的开发使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环保意识和节能观念,鼓励大中型企业使用建筑垃圾中的潜在资源。

其次,推广使用各种先进成熟的垃圾分离提纯机械。

然后,政府部门为积极使用建筑垃圾可用资源的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和信贷优惠。

最后,由于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回收使用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对违法相关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垃圾资源及规定建筑垃圾中可回收使用部分必须分类存放等条款不完善,因此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企业行为相当必要。

我想,解决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将在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上一如既往,我坚信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梦想不再是梦想,他们势必成为建筑行业的一道特色的风景线,建筑垃圾的重生带来的不再是一片狼藉,而是社会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双重和谐,我相信有这一天,而且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卢中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与循环利用[J].科技资讯,2007(32).

[2]薛菊.建筑垃圾利用的现状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07(04).

建筑垃圾范文第7篇

此外的每一个夜晚,张明东和他的渣土车队都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从晚上九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六点。“晚上九点,我的渣土车能开到四环;十点敢开进三环;天安门附近查得严,十二点后才敢开过去。”他说。

作为北京市美好家园清洁公司的总经理,张明东对北京的环卫建设贡献巨大,但行业本身却并不光鲜,甚至“不合法”。十年来,他们只能在灰色地带偷偷摸摸地运营。

NGO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长期关注北京垃圾处理问题。他们的调查显示,北京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超过4000万吨,回收利用率不到四成,而且没有一个建筑垃圾处理场,致使北京市99%的建筑垃圾,均被张明东这些私营业者不规范地运输、倾倒、售卖,“没人管,也没法管”。

垃圾收费:每车三百元

7月18日晚9点,张明东开着一辆载重五吨的翻斗货车,准点到达北京东三环一座豪华写字楼的地下车库,车刚停稳,随来的两名工人即开始将堆在垃圾房里的建筑垃圾装车。这是他们当晚的第一车货,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晨6点,这辆垃圾车将从北京三环到六环外往返三趟。

建筑垃圾并不仅仅产生于拆迁工地,北京一座写字楼装修,每天产生的折旧设备、装修废料等建筑垃圾,总重都在数吨左右0张明亮每拉一车垃圾,便向物业收费三百元左右,很少讨价还价。“从三环拉到六环外,都知道这个价格刚够油钱。”他说。

北京市关于建筑垃圾运输处理费用的规定是:运输费每吨16元,处置费每吨1.5元。这对张明东来说形同虚设,“这个规定只适用于北京环卫集团和市政部门,按现在的油价,绝对不可能有任何一家民营公司会接受这个价格。”

记者在现场看到,物业对于建筑垃圾的分类并不到位,不少废油漆桶和荧光灯管等危险废物,也与废旧写字桌等建筑垃圾混在一处。张明东并不清楚什么是“危险废物”,他坦言,建筑垃圾从来没有分类概念,“最后的分类工序,是由垃圾坑中的拾荒人完成的。”

两小时后,垃圾装车完毕,张明东开着垃圾车从地下车库中缓缓驶出。他在路边停下来,用苫布将满车垃圾覆盖好,然后向北京东北方向加速行驶。车载音响里开始播放汪峰唱的《春天里》,他觉得这首歌唱的是自己“放工和流浪时候的心声”。每过一环,张都将音量调大一格。

过五环后,车速越来越快,马路上运载建筑垃圾的车辆也越来越多。一辆没盖苫布的货车从他旁边呼啸而过,一些碎土块散落在地。张明亮依经验判断这车肯定是私人作业,“公司对盖苫布一般都有严格规定。垃圾掉下来万一砸在小轿车上,太危险。”他说。

将近12点,垃圾车驶抵六环外楼梓庄附近的一个垃圾坑。楼梓庄附近的柏油路旁,四处可见被非法倾倒的建筑垃圾,“为了省几十块钱,也为省几公里路的油钱,有些司机就把垃圾随便倒在路边。”张明东说。进垃圾坑前,张先在门房处领了垃圾票,并递上一支烟。垃圾坑的坑主并不在场,守门人直接决定收多少“垃圾处理费”。

这个一万多平米的垃圾坑现在已名不符实,改称“垃圾山”或许更合适。张明东这车垃圾刚刚倒在“山脚”下,一片黢黑的夜色里便鬼魅般冒出四五个人,他们头顶矿灯快速围向垃圾堆,开始翻捡任何有回收价值的废品。

这里距离首都国际机场不到二十公里,不时有夜航班机在数百米高空轰鸣着掠过头顶。张明东点燃一支烟,看着这些拾荒人在垃圾堆里忙碌,面无表情地说:“如果能够再选择,我绝不做这一行。”

经过拾荒人二十多分钟的快速翻捡分类,张明东这车垃圾并无太多可回收物品。车出垃圾场时,张交给守门人五十块钱垃圾处理费,又附送两根中南海香烟。

猫鼠游戏

张明东向记者透露,坑主收费并无定数――如果垃圾里有不少废钢铁,甚至可以不必掏这笔“垃圾填埋费”;但若强行不交钱,坑主打个电话,回程路上肯定会有城管看准牌照拦车罚款。

他曾嫌一个坑主要价太高,执意换到别的垃圾坑倾倒,但很快就有城管过来罚款,“城管与不少坑主其实是一条线上的。没有城管的关系,根本开不了坑。”如果经常往某个坑倒垃圾,跟附近的城管熟悉后,有时候甚至能少罚款。这对于常年拉建筑垃圾的张明东来说,已算福气。

垃圾坑被填满后,管辖这一片区的城管会站出来张贴标语,称“此处禁止倒垃圾”,署名为某某城管队。事实上,封坑之前,城管已从建筑垃圾的流通填埋中捞足了油水。

张明东深知坑主生意的油水大,而且一般人做不了坑主,因为这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权。

“别小看渣土,这里面水深着呢。”河南人杨玉军与爱人在北京顺义区一座垃圾坑里每日拾荒,所得的一半收入需上交坑主。他们所在的垃圾坑,面积达数万平米,几年前还是沙场,深不见底,如今不但被建筑垃圾填平,反而高出地面十多米。杨玉军与爱人是这个垃圾坑里仅有的河南人,其他拾荒者绝大多数来自四川。而他们在“份钱儿”上则可以相对少交一点。

杨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坑主是附近村庄的“老大”,“不然做不了这么大的买卖。”

由于渣土车白天不能进北京市区,晚上市民又要休息,渣土作业都得偷偷摸摸干。他们戏称自己的作息时间基本“与老鼠同步”,而每天晚上负责抓老鼠的猫,则是城管和交警。交警每次罚款在1800元左右,而城管的罚金额度则3000元打底。

“他们(城管)把我们养着就跟养鸡似的,过几天下个蛋,每天我不杀你鸡,但是我得吃你蛋。”张明东说。张的公司有数十台垃圾车,他计算过概率,基本上每辆车每个月都会被罚一次款,每次罚金至少3000元,“没有一辆车会一个月被罚两次,因为肯定亏钱,没有司机愿意干这行。”

张手下的司机知道北京每一条道路的走向,一旦发现城管的执法车,最清楚哪条路能最快摆脱。而城管在与渣土司机的猫鼠游戏中,斗争经验也稳步提高:早些年执法车上顶多坐两个人,近年则会坐五六个人,且会有多辆车协同行动。张明东估计,城管罚钱很可能不必上交,“因为能讨价还价,如果不开罚单还能再少罚点。”

事实上,干垃圾清运这一行,经常会用报废车辆运渣土,而且几乎没有不超载的,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对所有人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凌晨1点,张明东当晚的第一趟运输结束了,一切都算顺利。但还不能掉以轻心,他必须在当晚的第三趟运输中打足精神,随时躲避城管执法车的追罚。

从业十年的丰富经验告诉他,当自己在早晨五六点带着一夜的辛劳所得,准备回家补觉时,也是城管下手开罚单的最好时机。

我们不需要掌声,只想合法经营

“北京的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其实是一个黑市。即使不算太黑,也是灰色的。”张明东说,这个市场很旺盛,但很多事情都在晚上发生,没人知道。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在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大拆大建的大背景下,北京的建筑垃圾如麦浪般向外翻滚。十年前,北京市建筑垃圾大多堆放在三环附近,目前已扩展到六环外。

张明东估计,北京市非法的建筑垃圾坑至少在一万个以上,均匀分布在六环至七环间。他作业过的最远的垃圾坑,距离河北省不到15公里。“现在哪儿没人住,有空地,哪儿就是垃圾坑。”他说。

按照北京市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要到工地所在区的渣土管理部门办理渣土消纳证,然后依据严格的路线和时间规定进行填埋。原则上,一辆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每拉一车垃圾,都需办一张渣土消纳证。

张明东称,每张证的办理费用为500元左右。这意味着,他每晚在一辆出车三趟的渣土车上需花费办证费用1500元,而事实上,他全部所得也不过才900元,“不包括城管罚款,每辆车每晚倒贴600元,这种生意谁愿意做?”

北京市政市容委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却表示,申请渣土消纳证其实是免费的,“只要申请单位符合本市要求,均会发放渣土消纳证。”

记者再度向张明东求证,张认为市政市容委的说法纯属胡说,并透露办证时不但要掏500元,还需要拿出一部分红包费。他拿出自己的渣土消纳证,明确告诉《凤凰周刊》记者,“这证是假的。不光是我,整个北京也没有几张真的。”

据他透露,在实际运作中,渣土消纳证大多被企业竞标时拿来做样子,甚至不少渣土处理企业的渣土消纳证均从同一张复印而来,不同之处仅在于加盖了各公司的公章,“大家都知道有了渣土消纳证不怕抓,但是都不愿意办。”而在企业竞标中,“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私营企业却往往能中标。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价格低,服务好,再脏再累的活都愿意干”。

目前北京做建筑垃圾清运的个体户至少有三万家,租车公司大概在数百家左右,但并没有统一的垃圾清运公司,都是以保洁公司的名义在运营。究其原因,在于垃圾公司不允许以个人或企业的方式注册,都是国家以市政的方式统筹运作。

主管北京市建筑垃圾的市政市容委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称,北京市有22个正规的建筑垃圾处理地点,总剩余容量有4300余万吨。但张明东对此数据并不认同,“我在北京拉了十年建筑垃圾,没听说过一个垃圾坑是正规的。不然我为何一年到头忙着找便宜的垃圾坑?”

市场上有庞大的建筑垃圾清运需求,并已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如何管理并使之规范化运营,对北京市政市容委和市渣土处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但事实是,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渣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过五个人,显然无力管理这偌大一个市场。

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扩容,今天的六环七环不久也将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地带。对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总工程师刘航不无忧虑地说,“当我们需要在被建筑垃圾填埋的土地上进行建设的时候,建筑成本将大大提高。”

7月18日,北京市宣布明年将在朝阳、海淀、昌平、大兴四区各建成一座建筑垃圾处理站,总处理能力达到400万吨。这意味着,2012年后北京将有能力每年处理十分之一的新生建筑垃圾。

“拉建筑垃圾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没有名分,基本上都不合法。有的非法找坑,有的非法运输。没有合法证明,公司的发展无疑会走入瓶颈。”采访的最后,张明东开始担忧自己公司的未来。

建筑垃圾范文第8篇

何为建筑垃圾?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二条所指,“建筑垃圾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直面:建筑垃圾成围城之势

2015年12月,深圳光明新区的建筑垃圾发生大面积滑坡,堆积如山的垃圾吞噬了70多条鲜活的生命;2016年1月,有人在京广铁路跨黄河铁路大桥附近往黄河里大量倾倒建筑垃圾;2016年7月,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的江苏省太湖强制隔离戒毒所周边发现大面积偷倒的建筑垃圾,事发区域相关垃圾总量超过2万吨;2016年10月,上海关于建筑垃圾清运不及时的投诉日渐增多,垃圾中转站的滞留垃圾爆棚,站外排队的垃圾运送车排起长龙……建筑垃圾管理不规范已成为破坏生态环境、困扰人民生活的严重问题。

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24亿吨左右,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维持较快速度,拆、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快速增加,建筑垃圾排放量保持高位。据估计,我国在未来10年平均每年仍将产生20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所以一旦对建筑垃圾处置不当,建筑垃圾必将围城!

探究:建筑垃圾围城的归因

在国外,建筑垃圾是你争我抢的香饽饽,系重要的再生资源。而建筑垃圾当前在我国却面临着围城的窘境,甚至被视为食人之猛兽。

瓶颈一:前端处理以手工分拣为主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垃圾运送车运输建筑垃圾至垃圾中转站,中转站对其进行分拣,再根据分拣情况进行后端处置。因此,对建筑垃圾分拣的效率决定了对其处置的快慢。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废砖瓦、废砂石等可直接利用的材料;二是废塑料、废钢材等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三是利用价值较低的废弃物,如毛垃圾。进一步分类建筑垃圾是前端分拣的主要目的。但我国前端分拣以人工分拣为主,效率低,造成垃圾在中转站的积压,进而导致垃圾回收处置缓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建筑垃圾中转站为例。中转站负责手工分拣的工人有15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至下午5点。分拣一块5吨左右的建筑垃圾,最快也需20分钟。每天可以分拣500至600吨的建筑垃圾。根据规定,上一车的垃圾未分拣结束,下一车不能进站卸货。这样的分拣效率显然无法满足三林建筑垃圾中转站每日过千吨的卸货现状,站内外建筑垃圾积压问题屡见不鲜。这正是我国建筑垃圾分拣的普遍现象。

瓶颈二:建筑垃圾再生产成本高、产品不好卖

诚如中华联保联合会秘书长谢书红所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机构已着手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再生利用建筑垃圾。譬如由上海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建筑建材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发的封闭模块组合式建筑垃圾处理再生骨料回收系统。又比如河北省邯郸市动用人民币1.6亿元资金形成了六条制砖生产线、一座再生混凝土搅拌站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达100余万吨……据此,我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低于5%。建筑垃圾再生产产品存在成本高、不好卖的情况。一方面,中转站加工处理建筑垃圾前,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运输、分拣垃圾,由此产生的扬尘也依托中转站进行后续处理。这大大增加了中转站的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相比天然建材,再生产品存在研发成本高的先天缺陷,价格难以亲民,消费者亦担心其质量问题,因此绿色再生建材并不好卖。此外,从前端分拣出的毛垃圾目前只能依靠垃圾中转站打包,申请运往填埋场。但在获批之前,毛垃圾只能滞留在中转站内。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垃圾在中转站积压的困境。

瓶颈三:缺乏操作性强的衔接细则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建筑垃圾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相继出台不少宏观政策。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4月14日印发的《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进行市场化运作;2016年2月21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23条提出要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至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自2015年4月吉林等省份相继被住建部确定为“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后,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出台政策,力图促使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项目落地。

固然,从中央至地方,大量利好的行业政策为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带来了春风。但如同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张健所言,“现在建筑垃圾的成分较复杂,很多具体工作仍缺乏细化的指导意见,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上述对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的政策停留在方向性指导的层面,执行难度较大。同时,地方政策与监管环节存在多重制约,总体进程缓慢,如何为资源化进行松绑正处于一个艰难的探索时期。

突围:整治建筑垃圾的路在何方

从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考量,我国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利用是必须直面的紧迫课题。加快建筑垃圾分拣速度,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势在必行。

立法开道:强有力的系统法治与激励扶持政策

国外发达国家均通过系统立法倒逼建筑垃圾管理的规范,将回收、生产、消费、监督等各环节囊括其中,令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有法可依。比如德国制定《废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建筑垃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主体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在强有力的系统立法的背景下,德国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达78%。再比如美国制定《超级基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任何在生产中导致建筑垃圾的企业须自行妥善出力,不得擅自随意倾卸,从源头上严控建筑垃圾的处置。目前,美国城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3亿多吨,经过分拣、加工进行转化,再生利用的约占70%。

相比而言,我国针对建筑垃圾利用的法律法规仍未健全,至今尚无一部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出台。现有法规、政策、措施仅是原则性标书,建筑垃圾处置的责任归属不明确,导致实务中责任主体相互推诿情况频出,良好的政策初衷难以落地。据此,需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回收及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之名明确建筑垃圾处置的责任主体,明确各个政府部门在建筑垃圾处理中的职责,倒逼相关管理制度的健全。

另一方面,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仍处于无利或者微利时期。正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刘思慧所言,“应尽快在土地优惠、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电力优先等层面出台更多可操作的扶持方案,促成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成投产,最终形成产能”。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企业更是如此。只有加大对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的激励扶持力度,鼓励全社会使用再生产品,才能从利润的本源为资源化开辟一条向上发展的通路。

技术护航:机械化分拣与资源化利用

如同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张健所言,“在前端处理中,急需引进机械化分拣设施,提高分拣效率”。诚然,引进机械化分拣设施的前期成本的确昂贵,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对建筑垃圾,甚至对垃圾的前端处理,具有提高分拣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的双重优势。由此,中转站对建筑垃圾的流转速度会大幅加快,利于尽快解决建筑垃圾的积压难题。

另一方面,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主要包括堆放、填埋、回填及资源化处置。诚如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院院长张益所言,“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粗放、原始。多数通过外运方式消纳。但从长远角度看,在无害化、减量化的基础上,应效仿国外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这样才能最终解决建筑垃圾由废变宝的难题”。比如日本向来重视建筑垃圾的重新开发利用,对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量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就启动了建筑垃圾的管理项目,并着手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后出台《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截至2012年底,日本建筑垃圾的再资源化率达96%,其中混凝土再资源化率高达99.3%。

建筑垃圾范文第9篇

现象:建筑垃圾数量惊人

在浙江,随着“三改一拆”深入推进,大量的建筑垃圾随之产生。据“三改一拆”办统计,到2014年3月底,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68亿平方米。按照每万平方米产生建筑垃圾7000―12000吨的标准推算,从2013年开始,我省各地拆除违建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了1.5亿吨。

这些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该如何处理?

2014年4月1日,浙江省委派驻浦江的第12督查组接到了当地群众举报:浦南街道宋溪村道两边堆满建筑垃圾,已经堆放8个月,无人清理,影响周边环境。

督查组到现场证实,通向宋溪村道两旁,确实堆放着4座小山般的建筑垃圾。路过的村民说,大雨把建筑垃圾冲刷到田里,把灌溉渠道都堵塞了。

据浦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宗汇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浦南街道共拆除违法建筑60万平方米。由于缺资金和堆放场地,80%的拆违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垃圾处理成了“三改一拆”中的新难题。

同样的建筑垃圾处理难题,让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上马村的村干部也很为难。

上马村是路桥区拆违力度最大的城中村。村里统计的9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在2013年的“三改一拆”行动中,几乎全部拆完。拆后的建筑垃圾堆积成山,总量超过1万吨。

“垃圾堆村里时间久了,天热的时候,苍蝇蚊子嗡嗡飞,影响村里的环境卫生。”村干部杨义辉说,“而且建筑垃圾夹杂着废木料、纸板,长期堆放,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

村民迫切想把垃圾运出村,但成堆的垃圾该运往哪里?路南街道干部联系垃圾填埋场,得到的回复是:填埋场已经不堪重负,建议就近堆放。

经过一番论证,垃圾中转堆积点选在远离村民居住的上马村东边和南边角落。但很快这两个临时堆放点也达到最大负荷。

“没办法,我们只好向邻近南岸村借了一处空地,和他们说好堆放时间,这才暂时将上马村的建筑垃圾堆放妥当。”路南街道宣统委员徐桂生说。

建筑垃圾露天堆放终究不是处置办法,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造成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污染。据了解,建筑垃圾中的水泥和混凝土需要经历100―200年才能有效分解,黏土砖甚至要500年以上。另外,建筑垃圾含有约10%废金属和10%可燃废料,无论填埋还是堆放处置,废金属和塑料产生的有毒物质不仅难以降解,还会以渗滤液的形式污染地下水,破坏土壤结构。

办法: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处置虽然令人头痛,但在一些人眼中,建筑垃圾却被视为最具开发潜力、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位于台州市黄岩区的浙江百全工贸有限公司是家制砖厂,但厂里烧砖从不挖土,更不开山。公司副总经理鲍晓长说:“建筑垃圾浑身都是宝,我们工厂制砖的原料就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砖块每块可以节约8分钱成本。”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先将建筑垃圾中的砖块和混凝土碾轧成碎粒,再与建筑渣土掺和,送入砖机压制成型。成型砖露天晾晒两三天后,再送入砖窑内高温烧制成新型墙体材料――渣土砖。

据了解,目前这种渣土砖已经过浙江省发展新兴墙体材料办公室认证,各项指标均达标,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项目。

靠点“渣”成砖的本事,百全公司日均“吃”掉建筑渣土1500吨。

在永康市红卫铸造炉渣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慧慧眼中,建筑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黄金”。她说,建筑垃圾经过泼水、筛分后,可以形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中碎材料可以做路面,小碎材料可以铺地基、做路面,细沙能拌水泥,还可以做粉煤灰添加料。“在欧美国家,建筑垃圾的资源再利用超过90%,这么高的比例,让人眼红。”

“我们公司配有建筑垃圾破碎机,一个月能加工上万吨建筑垃圾,但现实情况是机器经常‘吃不饱’。” 李慧慧说。

建筑垃圾能“变废为宝”,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建筑垃圾该往哪里送。针对这种信息不对称,慈溪市、瓯海区的城管局想出高招,在网站上建立“建筑垃圾供需平台”,实现建筑垃圾网上交易。城管局把每个工地的渣土类别、数量等信息公布在信息平台上,买家通过平台可以迅速找到卖家,实现建筑垃圾再利用。

据悉,平台运行半年来,慈溪市已完成建筑垃圾交易量140万立方米,这些建筑垃圾被用于绿化用土、地面回填和建材原料。

在义乌,专“吃”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利用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除了资源再利用,义乌人还把“三改一拆”产生的建筑垃圾,巧妙地“塞”入100多座废弃的矿洞、矿坑中,洞坑填满后再覆上表层土即可复绿。

建议: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我国共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足5%。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同志介绍,虽然这些年我省再生资源企业增多,但消纳建筑垃圾的能力有限,利用率不高,资源化利用率不超过10%。

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并不比国外差,为什么利用率会这么低?

政策层面上,《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然而在市场上,劣币再次驱逐良币。

开发商出于工期和成本考虑,往往将建筑垃圾清理工作交由清运公司,而清运车辆为了节省“进场”费用和运输成本,渣土车司机们往往钻空子,随意在路旁、桥下、郊区等地倾倒垃圾。

专家分析,建筑垃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牵涉拆除、运输、处理再利用等整个链条,涉及住建、发改、环保、经信等多个管理部门,各方权责不明晰,没有形成流畅的管理体制。另外,浙江多数城市没有专业的建筑垃圾回收机构负责分拣回收,建筑垃圾依然混合收集,利用率很低。再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也是导致利用率低的主因。

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表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要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法律的强制力量与市场相结合。在国内,政府应在垃圾来源、市场出口以及中间环节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此产业链才能打通、实现真正产业化。

“企业需求主要在3大环节。首先是保证建筑垃圾来源,将建筑垃圾送到企业处,而非随意倾倒。其次是出口问题,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毕竟是新产品,市场接受起来有困难。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广应用。”陈家珑说,比如政府出资的工程先做表率,“新东西总要有被接受的过程,等到真正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政府可以再撤出。”

“最后,中间环节应解决地的问题。建筑垃圾处置用地应有相应规划,建筑垃圾处置是储存、加工的过程,也是垃圾消纳场,垃圾存放需要用地,而且用地面积还不小。政府应帮助解决用地,要给建筑垃圾堆放的场所。”陈家珑说。

有专家建议,浙江要加快开展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立法调研工作,通过立法禁止建筑废弃物直接填埋,明确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实施资源化利用。要尽快制定浙江建筑废弃物科学治理和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列入各地政府的实施方案中。

另外,要加强综合监管。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全过程监管制度,对建筑废弃物种类、数量和去向等情况实行联单管理;实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资质许可制度;严格执法,加大对建筑废弃物乱堆乱放和就近填埋行为的查处力度。

相关链接

一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出现过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问题。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置产业链。

日本政府在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并在2002年开始实施《建筑材料循环法》,将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

美国政府出台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倒。其做法有四种:一是综合利用,二是分级处理,三是高级利用,四是法律规范。

德国建筑垃圾处理的回收利用率在86%,目前德国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进行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年营业额超过20亿马克。德国政府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将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比例做了规定,并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征收存放费。

建筑垃圾范文第10篇

纪录片的导演是北京的一位自由摄影师,他的名字叫王久良。在圈子内,他以拍摄北京垃圾场而闻名。“我们可以从Google Earth(谷歌地球)的图片中看出这个地方的变化。2005年,这些大坑里还都是碧绿的清水。2009年,中间的大坑已经填满了污水厂的污泥,右边的大坑也变成了红色。2010年,这些大坑几乎全被垃圾填满。而不远处的高楼,也已拔地而起。”纪录片《垃圾围城》的一段解说词过后,王久良告诉记者,“我已经记不清楚向公众放过多少次这部纪录片了,每一个看过片子的人都会对北京垃圾现状感到担忧。”

在《垃圾围城》这部纪录片中,王久良在一张截屏的北京Google Earth地图上用黄色的标签把北京周边的垃圾场逐一标出,数百个密密麻麻的小圆点竟把北京团团包围起来。

“北京正在被垃圾包围,这里每一个黄色圆点就是一个垃圾填埋场。”王久良说,在这些黄色标注中,建筑垃圾填埋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建筑垃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等以及建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砖瓦、废混凝土、废土及其他工程废弃物。

这张地图上的每一个标注都是他从2008年开始,骑着摩托车,带着相机,尾随在垃圾清运车后,一个一个实地核实过的。为此,几乎走遍了北京五环和六环附近的几百座垃圾场,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完整地记录了北京正在被垃圾围城的现状。

永定河引水渠两边建筑垃圾随意倾倒

就在王久良在北大放映他的《垃圾围城》的上午,记者来到石景山的一处拆迁工地――刘娘府村。这里处于城乡结合部,一年前这里还居住着上万的外来务工者。现在刘娘府村已经被整体拆迁。

位于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地铁站不远的刘娘府村就夹在永定河引水渠和大山之间。满地的碎砖头、玻璃渣、烂画片、破电线以及各种各样的垃圾混杂在一起。在垃圾的夹缝中,可以找到原来的马路残缘。在这些建筑垃圾上,不时出现一只流浪猫或者觅食的流浪狗。这是记者首先看到的景象。

沿着永定河引水渠,可以看到永定河引水渠马路两边大量被随意倾倒的建筑垃圾,几辆车沿还残留着泥土的大卡车随意地停靠在马路两边。几名外来务工者推着破烂的三轮收集树枝、木棒和废铁。

远处有一帮农民工正在干活,有的拿着大铁锤把断墙放到,有的整理满地的旧砖。完整的砖头已经被垒了起来,等待着买主。

在原刘娘府村子的中央,还住着一些没有搬走的人。他们在建筑垃圾上点燃了一个小炉子,锅里正煮着饭,现在他们专门从事拆除和收集破烂的工作。

“像刘娘府村这种正被拆除的村子北京有许多。村子拆除后,满地的建筑垃圾便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北京渣土资源化处置协会会长杨凯说。

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都可以堆成一个景山

老旧建筑倒下,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对于这些每天都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城市日新月异的背后,却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在15.5亿吨左右,其中,近3年全国平均拆迁建筑面积约6亿平米,约产生建筑垃圾7.8亿吨;按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规划,到2020年我国尚需要建设300亿平米住宅,平均每年建设面积为20亿平米,约产生建筑垃圾10亿吨(含渣土),合计17.8亿吨,两组数据基本吻合。”长期关注建筑垃圾问题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家珑告诉记者,而这一数字,今后还将维持并继续升高。

此外,不可抗力的破坏(如地震)等,造成的一次性建筑垃圾产生量也相当可观,例如汶川地震就产生了1.15亿吨建筑垃圾,玉树地震产生了400万吨建筑垃圾。

几年前,陈家珑教授为了调查北京市建筑垃圾现状曾经跑遍了北京城。他几年前指导过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博士高世扬花了近1年时间,调查北京建筑垃圾的回收情况。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北京每年产生4000万吨建筑垃圾中,回收利用的还不到40%,其余都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北京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都可以堆成一座景山。”杨凯告诉记者,每年,北京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极大,是生活垃圾的7倍。用垃圾围城形容目前的形势一点也不为过。

建筑垃圾每年用掉土地3000亩

王新刚刚将家里的老房装修,面对焕然一新的房子,一直以环保人士自居的他老弄不明白一个问题:虽然他交给小区物业一笔装修垃圾清运费,但是,装修工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瓷砖等建筑垃圾去哪里了?

“包括北京在内,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主要处置方式以填埋与堆放为主。”陈家珑说,实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极低。

在王久良跑过的垃圾场里,就有很多是专门堆积、堆放建筑垃圾的。“前些年永定河沿岸盗挖河沙留下的大坑已经被填满,拾荒大军甚至用里面的建筑材料在垃圾填埋场里建起了屋子在里面居住。”王久良说。

北京市目前经过市政市容委批准的填埋大坑一共有21个,遍布北京周边地区,按照设计,这些大坑可简易填埋4337万吨建筑垃圾,每年用掉土地3000亩。

“即便每年建筑垃圾产量不再增加,三四年后,这21个大坑也将填满,之后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埋。”陈家珑忧虑地说。

其实,北京遭遇垃圾围城已经不是第一次。1983年,北京曾进行过一次航空遥感观测,发现,当时规划区7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于16平方米的固体废弃物堆共有4699堆,占地9300亩,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堆多,包括农业肥料堆、生活垃圾堆、混合垃圾堆和工业废渣等等。为此,北京市政府斥资23亿元,才逐渐攻陷这些“围城”的垃圾堆。但二十多年后,垃圾巨兽卷土重来,并且来势更加凶猛。目前,北京每天垃圾处理能力缺口就达8000吨,缺口率高达67%。

环境污染严重的建筑垃圾

“集中、成片拆迁是我国目前建筑垃圾产生的一大特点,拆迁量大,建筑垃圾集中,不及时处置,带来的危害更大。”陈家珑说,首要的是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占用的土地不仅不能进行耕种,以后如果要建楼房的话,成本会更高。而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会越来越大,建筑垃圾侵占土地的问题会更严重。

随意堆砌和填埋建筑垃圾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建筑垃圾产生的渗滤水一般为强碱性并且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硫化氢以及一定量的有机物,如不加控制让其流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就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研究表明,随意堆砌建筑垃圾还会污染大气。因为建筑垃圾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具有臭鸡蛋味的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

上一篇:古代建筑范文 下一篇:建筑模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