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范文

时间:2023-04-26 11:06:40

建筑科技

建筑科技范文第1篇

一.我们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培训活动。一年来,我们共组织名技术员、名预算员、名职工参加农二师建设局、巴州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余次,公司现有大专人员人,中级职称人,今年,我们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技周”重点在职工中进行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编制办法》、《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企业自律行为规范》、《诚信企业评定办法》、《安全法规》、《事故预防》、“工程施工期裂缝及其处理”、“行业公约”、畜牧养殖技术、蔬菜种植技术等培训。培训职工人数人、余人次,培训外来劳务人员人,余人次。有效建立了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使职工在工作中积极开展用科学的办法创优、创精品工程活动。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信用意识,营造一个创优光荣、伪劣可耻的气氛。

二、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规范“三新”培训教育,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举办新产品、新技术、新规范推广培训班,重点推广应用建筑业项新技术:住宅成套新技术(含建筑节能、节水技术)、微沫剂使用、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灌浆新工艺、深基坑支护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予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模板支护和脚手架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新型配电器使用、新型屋面材料使用等。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砌块体系,轻钢结构体系,门窗节能技术、外墙和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住宅设备成套技术,提高住宅的使用面积系数、节能性、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经济性。

三、开展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质量监督、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档案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广。认真按计划抓各项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严格把关,保证新技术的应用质量,提高应用新技术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公司工会还举办“科技在我身边”科技周知识竞赛活动,,集中体现科技普及工作的现状,反映职工群众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共发放科技资料份,为施工员订阅《中华建筑报》一份、科技杂志份。

五、开展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的评选活动。由工会牵头,对开展“创优、评优”活动组织安排、检查、考核、评选,使%的施工队达到合格、诚信标准。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气氛,各工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使活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六、坚持学科技、用科技,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自觉抵制违规肢解发包工程;不接受强行提供的不合格建材及设备;明确质量责任,依法持证上岗;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严格手续和程序,不擅自开工、停工、复工;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检查,不轻怠拖延用户投诉,及时做好保修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做到文明施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杜绝野蛮施工,严禁违章操作;施工不扰民,作业不污染,合理安排场地,料具堆放有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争创文明标化工地;不拖工期,不留尾巴,做到工完场清;尊重科学、重视知识、爱惜人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发挥全体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不拖欠职工(民工)工资,确保工人合法权益。

建筑科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科技;影响

随着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建筑领域的施工应用材料以及技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保障下,对建筑的整体发展就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对建筑的改革优化有着促进。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建筑材料和科技的研究,对保障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1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发展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材料以及技术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基础内容,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利于施工的顺利性。在材料以及科技的不断优化发展下,对材料的使用种类也不断的丰富,这对建筑的风格多样性就有着促进。通过多样化的材料以及技术的应用,对建筑的美观性以及舒适和安全度等也有着呈现,能够让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美的体验能多样化。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使得一些复合材料以及生物材料和智能材料等,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应用。这些材料的应用基于其自身的优势,在耐高温以及耐压等方面都有着良好性能,不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对建筑的美观性也有着呈现。而在建筑施工的技术方面也不断的优化,新的施工技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当中也有着应用,在这些方面对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促进作用。

2建筑材料和科技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和趋势分析

2.1建筑材料和科技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

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发展,对建筑的发展也有着诸多影响,首先在对建筑的安全性影响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在以往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是对木材以及石材等材料进行的应用,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下,对合成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的应用就比较突出,这些材料随着技术的升级不断的优化,在生产的成本上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新的材料由于在加工中没有注重处理,就有着有害性,在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加工后的材料,在应用风险上就比较大。当前人们对新的材料应用的安全性愈来愈重视,注重建筑的环保性以及安全性,在建筑施工中,对建筑结构的施工方面通过框架结构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就有着替代。这样就能在施工的工期方面大大缩短,在对建筑的安全性方面也能有效保证。

再者,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对建筑的美感方面也有着很大影响。建筑的施工中,不仅要注重建筑的质量安全,还要能充分注重建筑的美感。在建筑施工材料的多样化方面,材料种类的丰富也使得应用过程中对建筑的美感也有着突出。在材料的质感以及特色等方面,都能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如在对瓷砖以及木质地板的材料应用上,瓷砖能够给人明亮以及现代的美感,木质结构的地板就能够在自然以及素雅的美感上充分的体现。还有是对玻璃结构材料的应用,就能够在光感方面充分的体现,能够在建筑的艺术形象上得以升华,将建筑的美感能够淋漓尽致的呈现。

另外,建筑材料以及科技在对建筑的工程造价层面,也有着积极影响。能够在对建筑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在成本上能有效降低。在以往的建筑材料应用中,为能达到保温的效果,就对墙体进行加厚,这样的方法就在材料上造成了很大浪费,成本也有着增加。而在当前的新材料以及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建筑的外墙进行处理,通过新保温材料的应用,在保暖的效果上就能良好呈现,并能在成本上得以节约,在环境上也能优化。还有就是对新的材料应用对太阳光进行采集就能达到照明的目的,对电能也能有效节约。

当前的一些新材料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将生态环保节能型的装修材料得有科学化应用,能够对建筑的生态化施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生态环保型的装饰材料能够实现清洁生产以及产品的生态化,在对资源的可利用方面充分的w现,这也是在建筑施工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将一些新型的材料在建筑施工中加以科学化的应用,就能达到能源资源节约的目的,对建筑的质量保障就比较有利。如将竹能型的灯具以及节水型的部件在室内装修中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

2.2建筑材料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建筑材料以及科技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也会有新的发展进步,对于新的材料应用方面,在结构设计层面就有着新要求,新材料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的节约功能的呈现。在建筑中的排水以及照明和通风等节能的作用发挥,都要能够满足实际的设计要求。在对新材料的应用下,就能有助于建筑的功能优化。在将一些创新材料应用到建筑施工当中的时候,在对围墙的材料选择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创新材料的应用在保温的功能呈现上比较突出,能有效的防止热量耗损,对屋内的供暖消耗能源的问题能有效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化的材料应用就是比较重要的方向。绿色化的材料应用能够对实际的建筑施工要求以及环保等层面,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建筑的生态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创新材料以及技术的应用,对建筑的美观性以及环保性的保障比较突出,可将新的材料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当中,这就能促进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建筑材料以及科技的应用下,对建筑的各方面都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下,对保障建筑的良好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应用影响研究,就能进一步的深化建筑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李磊,张磬鑫,武凯强.浅谈拉萨市建筑材料使用现状[J].四川水泥.2016(08).

[2]吴梅芳.“七年分段培养”的中职段“建筑材料”课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23).

[3]王杰.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全体员工恭祝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新年快乐[J].紫光阁.2014(01).

[4]秦迪.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J].黑龙江科学.2016(16).

建筑科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科技 建筑节能 存在问题 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和改革的问题,加强建筑的节能设计也是建筑领域发展的新问题,强化建筑的节能设计与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使其更加便捷和低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对能源的损耗。我们知道,当前建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建筑能源的消耗也日益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建筑工程加强管理和监督,推广和实施新的节能标准,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方面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不断建立起新型节能建筑标准的设计、审图、监理及施工和验收标准体系,并且不断完善这部分的核心内容及评判标准。与此同时发展节能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考虑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进而全面的审视建筑活动等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更加综合化的设计来不断的优化,进而实现建筑业的全面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对于建设节能建筑的基本认识

相对于以往的建筑规划以及施工管理来说,节能建筑的设计是遵循气候设计以及节能的基本方法,它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群体进行划分,其中对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都进行比较系统化的研究,重点在于建设低能耗的建筑。总的来说,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从而逐步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对于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来说,还处于初始的阶段,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开展,国家对于节能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但因为推行节能建筑的时间较短,节能建筑在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从这方面来看,实现建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最终实现其有效的发展。

二、建设节能建筑的相关措施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节能建筑也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对于节能建筑的发展来说,需要综合化的来考虑,以节能理念为知道,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进而确保设计的科学性,施工的规范性。

1、实现建筑的节能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对建筑资源的利用率,这是建筑规划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此需要深入贯彻资源节约化的发展理念,将资源看做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将其看做是零碳排放的虚拟能源。在以往的建筑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一来就加重了资源的开发负担,改变以增加资源供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传统思维定势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以落实,例如提高对窗的热工性能要求,我们就可以将“能耗分项计量”等推荐性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从而实现建筑的冬暖夏凉,并保证遮阳的效果。在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利用生态能源,如太阳能等,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除了一般的光伏电池和光热热水器等低效率应用外,可以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例如薄膜光伏遮阳设施、相变蓄热墙、太阳能制冷、太阳能除湿、光热发电等。现在的问题是太阳能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这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提高光电光热转换效率,二是提高用能设备效率。

2、关于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分析。建筑的围护结构实现节能化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改善建筑物的热工性能,通过这样的节能化设计从而实现夏季热量的进入,该项技术指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而在冬季的时候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室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状态下,以减少通过采暖、制冷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能源负荷,这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方面,当前我们的建筑节能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该项成套技术,其中包括高效外墙外保温技术、外窗节能技术,采用中空低幅射玻璃的平开塑钢窗以及根据房屋朝向和日照规律,采用高效的内、外遮阳技术等,这样的建筑设计可能减小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3、选择更加节能的新型材料,随着节能理念的提出,一些新型的节能材料也开发出来,对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更好的来利用这些新型的材料,在这方面我们选取质量可靠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广泛的运用到建筑施工当中,实现建筑的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也实现对能源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种能源之间的有效转换,例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并加以转化,从而解决建筑物内热水、采暖、空调和照明等问题,该项成套技术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聚热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4、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目前,热源的种类有热电站、热泵、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区域锅炉房和小型锅炉等。其中以热电站的能量利用效率采暖多元化最高;如条件允许地源热泵(尤其是土壤源型)也在优先考虑之列,可以节能30%左右;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供热式的效率相当于燃油或燃气锅炉;对于锅炉房来说,大型区域锅炉房明显优于小型锅炉。目前在国内常用的空调冷源有2 大类—以电能作动力的压缩式制冷机和以热能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机。另外采用空调蓄冷系统可以有效地做到合理用电,缓解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现象,移峰填谷,减少电力及空调制冷机装机容量,明显节约运行费用。

5、节能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新型材料的监管,一般来说建筑材料大多具有不同的类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选择工作进而找出其中的一系列类型,只有很好的把握了相关的建筑材料类型,在选择的过程中才会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对于建筑的相关材料进行考核。然后分门别类,这样就可以更加细化的去考核和了解相关材料的属性。查看其是否安全无害,针对于生态化绿色化的建筑设计要求,我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就要更加的关注其是否具有很高的安全度,包括其是否具有有害的辐射、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等。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查看它的规格以及安全性能,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专业的设备进行检测,从而更好的去选择。

6、建筑周围环境与环保技术。对于建筑的节能建设来说,不仅需要在建筑物上加以注意,与此同时在周围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也需要重视起来,其中我们也探索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例如绿色建材技术,从而降低环境负荷,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环境。例如在节水上也形成了节水综合技术,包括采用节水器具、雨污水收集回用技术、地保水技术,模拟建筑物周边的风环境和日照规律,进行高效的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设计。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来说,加强节能建设意义重大,降低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耗,提高建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而在具体节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并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低碳建筑的建筑形态必然是紧凑型的、有较高的建筑密度,这些都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建筑节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最终实现其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2]潘家华.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J].上海经济研究,2008(24).

建筑科技范文第4篇

1.1两者间句子旳不同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经验交猫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3结语

建筑科技英语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英语学科,只有对其了解透彻,才能扩大信息渠道、指导工程实践。

建筑科技范文第5篇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经验交猫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3结语

建筑科技范文第6篇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遇。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创新新趋势,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的协同互动入手,构建产、学、研、政、服多方协同的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在现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复杂背景下,建筑企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走出由科技创新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三大体系,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标准化为核心、以信息化为载体构建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筑科技范文第7篇

[关健词] 科技建筑 功能定位 灵活空间 节能环保 智能高效 发展趋势

一、科技类建筑的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为高科技服务的建筑日益多了起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类研发中心、科技楼、实验楼等科技型建筑大量涌现,丰富了建筑类别,也给当代建筑师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思考空间。

二、 沁恒IC研发中心项目概况

我主持设计的“江苏沁恒IC研发中心”位于南京市雨花软件谷,基地呈“L”形,北面隔16米宽的规划道路,西面隔9米宽的现状支路为军区宿舍;南侧为宁双路,“L”形东南角为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队。基地南面临近绕城公路,交通方便,且可远观将军山风景区;东临华为、中兴等知名软件、科研企业,其选址及定位符合南京的产业政策,科研氛围浓厚。

基地总用地面积为23700平方米,规划容积率要求1.8,绿地率30%,建筑密度34%。退让要求为:南面退城市绿地控制线6米,西侧和北侧沿规划道路红线后退12米,东侧沿停车场退用地线6米。总建筑面积为33400平方米。本项目需要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如何处理基地与东南侧的交警大队和周边地形关系;营造园区内部研发的氛围;研发中心本身的功能定位、空间组织、节能环保、智能化管理;基地内的高差处理和交通组织等等。

三、总体规划设计构想

1、内向院落与屋顶花园

基地交通便捷、周边有将军山、雨花台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但研发中心紧邻交警大队、军区宿舍大院等,如何与欠佳的周边环境适当分隔,营造高品质的园区内部空间,同时又可充分享受周边便捷的交通、市政景观资源,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为使单体建筑空间的舒适、自然、节能、环保,需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本案利用三个“U”字形建筑围合形成院落,形成良好的内向性景观和交流空间,利于园区内部产业和科研交流气氛的形成,提升园区整体品质。同时方案利用建筑体形交错和功能需要形成的多层次屋顶花园,以及屋顶花园与内院绿地相结合,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有良好的休息交流场所,为办公研发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体现生态、舒适、绿色、节能科技型园区的特色。此外,一号楼入口处结合疏散楼梯形成景观标志塔,塔兼具标志性与景观性,既提高了整个园区的可识别性,又可远眺周边的人文、自然景观。

2、总体布局

一号楼布置在南向入口面,作为研发中心的主要研发办公楼,1-5层均为研发办公用房,门厅位于建筑中部,两层架空,二层屋顶设置为屋顶花园,供员工休息和交流,并在每层建筑空间形体交接处适当放大,作为员工休息厅。

二号楼位于基地东北侧,南楼为研发中心员工宿舍,宿舍采用公寓式设计,在临近楼梯间处设置大开间作为宿舍的活动中心,以满足员工宿舍功能的多样化。北楼为研发办公楼;地下室为机动车库,首层设计为半地下自行车库,2-6层均为研发办公用房。

三号楼作为二期布置在基地西北侧,主要功能为研发办公,地下室结合地形高差变化设计为机动车库,主要考虑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建筑群的退让及间距均按照规划要求设计,居住部分同时满足日照要求。

3、合理利用建筑地形高差

基地为北高南低的不规则缓坡地形,南北高差约4米,本案将基地分为南北两个台地,二号楼位于北侧高地,一号楼位于南侧低地,高差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两栋建筑的互相影响,改善了建筑的采光;同时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作为架空层,以解决机动车停车需求,减少土方量,节约了造价。

4、交通组织

整个基地共开设2个对外出入口,分别设在南侧宁双路和北侧的规划道路上,均按机动车可双向通行组织交通,宽度为7米。宁双路开口为基地主要出入口,机动车可经南北贯通的基地主干道,北侧规划路开口为基地次要出入口,主要作为货流等后勤功能出入口。区块通过中心道路解决主要交通,消防车道利用中心道路可贯通至每个单体建筑。

四、可借鉴的建筑特色要点

1、与地形的有机结合

总图及环境设计与有高差的地形有机结合,设地下、半地下室,采用U型平面布局,结合院落设计,创造舒适、生态、环保、自然的建筑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减少土方、节省造价的同时解决停车问题。

2、空间的灵活性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对研发型建筑而言其意义至关重要,因为研发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其研发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随之要求建筑空间可以随机应变。设计上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满足空间的灵活分割要求;在楼面荷载上按轻工厂房的要求考虑,按500Kg/M2的荷载取值,为以后研发设备的安放、使用留下余地;层高取值也大于一般办公建筑,空间高度可塑性很强,从而便满足研发的不同需求。

3、共享空间的意义

在一号楼的二层设置交错的空间形体,在丰富建筑造型的同时,营造共享的灰空间,即是室内空间又可与室外屋顶花园直接联通,是交流共享的绝佳场所,为研发、科技人员提供交流、分享科技成果、研究科技理论的空间氛围和环境。

4、绿色节能建筑的营造

提高整体的绿化环境,从而更好的的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外墙均采用节能型页岩模数砖加挤塑苯板保温,屋顶采用40厚挤塑苯板保温,外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Low-E中空玻璃节能门窗,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局部宿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热水,达到优良的节能效果。

5、智能化、自动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科研建筑的硬件、软件一体化,研发中心建筑群集中管理,引入5A级办公楼的标准系统: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安全部防范系统(S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群的运作效率,体现了研发、科技类建筑对高科技系统率先垂范的先进性与时代感。

6、营造企业归宿感的空间

归根结底一切是以人为中心,为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技类建筑中得以体现,沁恒IC研发中心设计采用U型院落营造围和的空间场景,提供物理上的共享空间形态,注重营造舒适、高品质的建筑空间,从而引导企业人的聚合交融,使员工产生归宿感,形成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7、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是建筑设计的主流意识,科技类建筑更是如此,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同时吻合科技类建筑应有的建筑形象。在院落围合的概念下,利用建筑体型穿插和交错形成自然的屋顶花园,同时丰富建筑空间效果,立面上使用几种基本模数窗有韵律感的错落布置,在整体、规整中凸显变化和趣味性,营造出科技的秩序性、逻辑性,简洁而富于变化、沉稳而富有特色,衬托出具有时代代感的科技企业建筑形象。

合理利用架空的手法,将一号楼内院和入口前广场在视线和景观上连成一个整体,使入口面通透、大气。同时将入口面观景楼梯拔高,并赋予精致、现代的材质,体现科技园区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感,凸显了一号楼在整个建筑群中的主导地位。

五、科研建筑发展趋势

1、科技的发展促动了科技类建筑的发展,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是科研类建筑的建设常态,诸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南京的珠江路、雨花软件谷等,科技类建筑扎堆布局,形成自身独特的区域氛围,从而实现规模化的高效能,也有利于科技类建筑的群体形象塑造。

2、科技类建筑品种多,兼容性要求高。有侧重研发、有侧重实验生产、有机械类、有电子类、有化工类等等,这就要求科技类建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特别是有些科技建筑未来的研发对象尚不明确的时候,更是要求设计师对其未来的定位留下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

3、高科技智能化成为科技类建筑的必然趋势,科技发展的本身就是解放生产力,科技建筑本身必然走在前列,现代科技企业均追求高效率,高科技、智能化给科技类建筑插上会“飞”的翅膀,成为当代科技建筑的标准配置。

4、低碳经济、环保节能、绿色建筑是当代倡导的国际性理念,绿色建筑是国家推行的建筑发展政策,科研类建筑首当其冲的模范执行。

5、布局灵活、大跨度、大空间、高荷载为科技类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灵活的空间为以后的升级换代、产业研发类别改变提供潜能,从某个层面创造了可持续的发展条件,这样可在以后的建筑使用过程中随机应变,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科研能力,这也是科研类建筑应具备的潜质。

参考文献:

[1]楼明、白丽芬.试析现代研发型企业办公建筑设计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2期.

[2]王坚.基于建筑设计的现代研发型企业办公建筑研究.《房地产导刊》2014.16期.

建筑科技范文第8篇

《建筑科技与经济》是由中国国际建筑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该刊中外兼容、先进实用、科学权威,以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为主,是广大建筑、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与技术经验交流的理想园地,是一份宣传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趋势的重要读物。

《建筑科技与经济》本刊以以发掘、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传播建筑技术、工程管理及建设成就,探索我国建筑发展道路,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着重反映建筑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构建健康、和谐的居住社会。本刊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搭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将成为建筑、经济、管理科学界工作者评定科研成果及晋升职称的好助手。

建筑科技范文第9篇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这个鲜明主题,通过各种科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学科技、有科技意识,充分提高了职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使建筑业为团场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们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培训活动。一年来,我们共组织=名技术员、=名预算员、==名职工参加农二师建设局、巴州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余次,公司现有大专人员==人,中级职称=人,今年,我们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技周”重点在职工中进行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竣工技术档案编制办法》、《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企业自律行为规范》、《诚信企业评定办法》、《安全法规》、《事故预防》、“工程施工期裂缝及其处理”、“行业公约”、畜牧养殖技术、蔬菜种植技术等培训。培训职工人数==人、===余人次,培训外来劳务人员===人,====余人次。有效建立了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使职工在工作中积极开展用科学的办法创优、创精品工程活动。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信用意识,营造一个创优光荣、伪劣可耻的气氛。

二、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规范“三新”培训教育,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举办新产品、新技术、新规范推广培训班,重点推广应用建筑业==项新技术:住宅成套新技术(含建筑节能、节水技术)、微沫剂使用、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灌浆新工艺、深基坑支护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予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模板支护和脚手架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新型配电器使用、新型屋面材料使用等。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砌块体系,轻钢结构体系,门窗节能技术、外墙和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住宅设备成套技术,提高住宅的使用面积系数、节能性、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经济性。

三、开展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质量监督、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档案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广。认真按计划抓各项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严格把关,保证新技术的应用质量,提高应用新技术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公司工会还举办“科技在我身边”科技周知识竞赛活动,集中体现科技普及工作的现状,反映职工群众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共发放科技资料===份,为施工员订阅《中华建筑报》一份、科技杂志=份。

五、开展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的评选活动。由工会牵头,对开展“创优、评优”活动组织安排、检查、考核、评选,使==%的施工队达到合格、诚信标准。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气氛,各工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使活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六、坚持学科技、用科技,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自觉抵制违规肢解发包工程;不接受强行提供的不合格建材及设备;明确质量责任,依法持证上岗;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严格手续和程序,不擅自开工、停工、复工;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检查,不轻怠拖延用户投诉,及时做好保修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做到文明施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杜绝野蛮施工,严禁违章操作;施工不扰民,作业不污染,合理安排场地,料具堆放有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争创文明标化工地;不拖工期,不留尾巴,做到工完场清;尊重科学、重视知识、爱惜人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发挥全体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不拖欠职工(民工)工资,确保工人合法权益。

建筑科技范文第10篇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建筑已进入到一个过渡时代,即从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过渡。这个过渡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美学原则来实现的。由技术发明所带来的建筑方法的革命,意味着基于石料和木材的耐力之历史悠久的比例体系告终。

到这时,建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艺术处理逐渐改为工程技术,由哲学问题趋向科学。新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结构系统,它必须依赖于材料和新工艺。

首先是材料的变革。开始是生铁的运用,后来又将铁和玻璃配合在采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1785年发明了熟铁,它具有更强的张力和可塑性。后来又出现了钢,从而更能实现引人瞩目又尺度巨大的设计。

19世纪40年代,平板玻璃开始工厂化生产,自50年代以后得到推广。由于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大量推广使用,减少了承重墙,外墙成了玻璃、金属壳或者轻型砌体的维护结构。因此,建筑成为容积的建筑,而不是体量的建筑,从而导致了新的空间组合概念的建筑。

其次是工艺的变革。工艺的改变,是通过建筑构件主要部分的工业化生产实现的,随之现场操作也实现机械化。这一变化需要比古老的手工业作坊更大的组织才能应付。于是,大建筑承包商便应运而生。到了19世纪80年代,伏特为拿破仑做了由一组电池产生电流的实验后,电灯已可以供给那些用得起的人使用。该世纪最后10年,电梯、电话和机械通风相继被采用。尤其是电梯的发明,使得高层房屋的垂直运输问题得以解决。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美学观的改变,使得现代建筑在19世纪萌芽,其中“伦敦水晶宫”、“包豪斯学校校舍”、“埃菲尔铁塔”、“古根海姆博物馆”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建筑的新形式。

伦敦水晶宫

伦敦水晶宫(crystal Palace)是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时的主展馆。当时组委会向世界各国建筑师征集设计方案,要求主建筑在一年内建成,博览会结束后还要便于拆除。组委会在收到的245个设计方案中,居然没有一个可以满足要求。传统建筑形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后来,有一个叫做约瑟夫・帕克斯顿的园艺师建议只用清一色的铁和玻璃。他在设计的过程中参照了自己建造花房的经验和参照铁路棚站的形式,把花房的建筑方式和当时的科技发展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建筑方式“玻璃和铁的风格”。整个建筑用了3300根一样粗细的铁柱,构成一样大小的空间;用了30万块一样大小的玻璃,一种木质框架以及铁梁。同等规模的装配构件按一定的数量早就做好了,所以在建筑场地只需要把它们组配到一起。

当时的《泰晤士报》评述说,这座“水晶宫展览馆”以无与伦比的机械独创性,产生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秩序,具有最奇异和最美丽的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建筑物。伦敦水晶宫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新建筑,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建筑。铁塔是由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公司设计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古代为了建设方式传授方便,建筑界出现了很多的法则,它们容易被记住,而且容易掌握。这些法则虽然合乎力学原理,但工匠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能按照这些法则的规范进行建造。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没有突破性的结构改变。

18世纪末19世纪初,科技的进步首先引起了建筑材料的变革:生铁、熟铁等金属材料相继被应用,使大跨度的建筑形式成为可能;电梯的发明使得高层房屋的垂直运输问题得以解决,结构力学的发展对于当时的建筑形式的改变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变革使建筑在高度与跨度上同时取得突破。

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公司的两名刚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敢于打破所有前人的理念束缚,大胆采用新科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

两人把建筑结构内部的力提前计算出来,在图纸上可以得出安全合理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图。并且在工厂预制配件,现场只需安装。

这是建筑史上一次空前的伟大进步。

包豪斯学校校舍

包豪斯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校,在世界建筑史和工业设计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校舍是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佩斯设计的。这座建筑被称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校舍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以及高年级的宿舍,建筑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

在设计建造新校中,格罗佩斯首先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放在第一位,他把校舍按功能的不同分为几大块,由功能决定其体型,如工厂设计成一个大通间并有大片的玻璃墙,使它有良好的空间和充足的光线。学生宿舍采用多层结构形式,面对运动场。

过去的设计方法通常是先决定建筑的总体外观,然后把各个部分安排到这个体型中去,这种设计的艺术程序是由外到里。而格罗佩斯把它倒过来,通过对功能的分析决定建筑的布局与构成,体现了由内而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从而达到了建筑的表里如一。

包豪斯学校校舍,是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它是对古典主义建筑性格和功能的彻底反叛,一反古典主义建筑重装饰的风格,把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放在首位。建筑师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即后来风靡全球的国际风格。

至此,20世纪的建筑师们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努力清除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传统的影响,创造属于新世纪建筑的结果。他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多种风格的探索,而达成了一种共同的风格,即是国际风格。

上一篇:班级科学管理范文 下一篇:网络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