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1 05:23:19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范文第1篇

《建筑技术》(CN:11-2253/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建筑技术》交流建筑技术新经验,推广建筑科技新成果,介绍国内外建筑新技术,促进建筑管理现代化,贯彻建筑科技法规,研讨建筑技术政策,传播建筑科技信息,开发建筑技术市场,为我国建筑业的科技进步服务,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建筑技术范文第2篇

1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能源消耗

建筑投入使用之后的能源消耗主要以对电力能源的消耗方面。伴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断的增加建筑的楼层数目。然而,这种方式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建筑出现了采光不足的问题。建筑为了提高室内的照明度,就必须采用对应的照明设备,这样就造成了对应的能源消耗。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高,大量的家用电气设备被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建筑对电力的消耗。为了节省电力能源,就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建筑材料的合理采用等方式来节约建筑“将来的用电”。

2建筑施工技术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建筑能耗的现状,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对应的建筑施工技术来降低建筑的能耗。据相关资料统计,通过采用有效的建筑技术可以降低当前建筑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筑以及投入使用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在满足对建筑使用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合理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本人根据具体的施工实践,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建筑技术以及再生能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探讨了建筑施工改进技术。

2.1合理提高建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建筑规划和设计工作应该以“因地适宜”为基本目标,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在该种理念的指导下,以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充分利用,诸如环境的气流、地形等,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室内微环境。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并设计建筑室外环境,诸如在建筑周围广泛栽植树木、植被,并设置水面等,充分利用建筑外的微环境形成对建筑室内环境的改善作用。最终使得建筑室内空气流畅,减少空调、照明、取暖等对电能消耗。由此看来,通过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合理的规划,不但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内部对能源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低能耗、绿色建筑的追求。

2.2选择环保优质的建筑材料

随着我国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以及使用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使用者的使用水平。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环保节能设备,并尽量采用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环保材料。例如,在建筑的门框建造时,应该尽量使用反光效果良好的玻璃材料,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减少阳光对室内的直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室内的亮度,起到节约照明电能的作用;在建筑的墙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隔音、保温效果良好的建筑施工材料,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不变,降低建筑使用者对空调等采暖设备的需求,有效的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量。

2.3提高建筑围护的能源利用率

在建筑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可以减少夏季室外热量的进入以及冬季室内温度而定散失,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两个方面实现提高建筑围护的目的:其一,通过提高建筑围护建筑材料的热工性能,因此通常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有大局观念,尽量擦用市场上最新的隔热环保材料;其二,通过采用合理的构造技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例如通过采用架空通风、屋顶蓄水等技术来来提高屋面的阻温效果,或者是通过采用复合结构墙体来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或者通过提高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室内的气密性。

2.4提高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当前能源紧张形势不断加剧,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在这样的建筑施工理念之下采用对应的建筑施工技术达到这样的建筑理念。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水力、潮汐能等能源,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节能效果。在建筑的房顶可以放置大量的太阳能,将收集得到的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对应的设备与设施将电能存储在电池中,不但可以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同时还可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满足部分设备的用电需求。另外,还可以将光电产品与建筑合理的构建起来,形成诸如光电外墙、光电屋面等节能新产品。

建筑技术范文第3篇

2.接高模板的设计与施工孙儒强,吴学军,王显斌,张忠亮,彭钊,SUNRu-qiang,WUXue-jun,WANGXian-bin,ZHANGZhong-liang,PENGZhao

3.新型悬空结构桁架支模体系施工技术曹勇,武雷,郭正兴,易兴中,程霄翔,CAOYong,WULei,GUOZheng-xing,YIXing-zhong,CHENGXiao-xiang

4.高空悬挑混凝土构架高支模系统设计与施工舒文超,蔡春,奚惠兴,SHUWen-chao,CAIChun,XIHui-xing

5.早拆模板工艺的改进与建议芦文江,LUWen-jiang

6.新型独立支撑标准化模板体系的试验研究杨全付,马荣全,徐蓉,马锦明,王旭峰,YANGQuan-fu,MARong-quan,XURong,MAJin-ming,WANGXu-feng

7.屋顶悬挑梁板悬挑支撑架施工方法王建林,李军,WANGJian-lin,LIJun

8.扣件式钢管高支模风荷载相关问题的探讨王旭峰,WANGXu-feng

9.滑升平台桁架作为支撑体系施工筒仓钢筋混凝土屋面的方法徐增富,XUZeng-fu

10.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技术王庆伟,祝建明,师月海,董新红,WANGQing-wei,ZHUJian-ming,SHIYue-hai,DONGXin-hong

11.小单元石材幕墙施工技术应用赵磊,阮跃华,刘军,ZHAOLei,RUANYue-hua,LIUJun

12.信息动态

13.某综合楼超高超大梁模架安全隐患及处理程峰,CHENGFeng

14.WISA模板在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林东,林婵珊,LINDong,LINChan-shan

15.水泥拌合土在奥运水上公园工程中的应用夏彤,关飞,XIATong,GUANFei

16.大直径厚壁钢管等弯矩加载热弯技术试验研究孙五明,SUNWu-ming

17.石灰土应用中多发问题的分析研究石四军,贾历平,SHISi-jun,JIALi-ping

18.应用成熟度推算冬施混凝土强度何晓慧,何绮嗣,詹丽娟,王守良,周云麟,HEXiao-hui,HEQi-si,ZHANLi-juan,WANGShou-liang,ZHOUYun-lin

19.配T形钢桁架的型钢混凝土异型柱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CHENZong-ping,XUEJian-yang,ZHAOHong-tie

20.高层钢结构住宅节能技术分析与探讨王连坤,孙彤,WANGLian-kun,SUNTong

21.橡胶垫高层隔震技术研究关键问题及工程应用付伟庆,于德湖,吕天启,FUWei-qing,YUDe-hu,L(U)Tian-qi

22.主次梁上部钢筋叠加施工新法探讨洪树生,庄碧渔,罗志鹏,许建华,赵淑群,HONGShu-sheng,ZHUANGBi-yu,LUOZhi-peng,XUJian-hua,ZHAOShu-qun

23.高钛矿渣骨料掺粉煤灰复合混凝土配制研究陈伟,焦涛,张茜,孙金坤,CHENWei,JIAOTao,ZHANGQian,SUNJin-kun

24.广州花都新华祈福A区基坑设计周越洲,ZHOUYue-zhou

25.如何从抗震性能上优选大跨度转换梁形式蒋新梅,JIANGXin-mei

26.地基处理中土工格栅加筋土体的机理研究蒋华福,代晓东,JIANGHua-fu,DAIXiao-dong

27.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支护性能敏感参数分析蒋华福,JIANGHua-fu1.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桁架柱安装技术王磊,WANGLei

2.国家体育馆双向张弦桁架施工技术研究王秀枝,WANGXiu-zhi

3.宁夏亲水体育中心大跨度管桁架施工技术陈会荣,杜小红,马健,张军良,金太鹤,CHENHui-rong,DUXiao-hong,MAJian,ZHANGJun-liang,JinTai-he

4.常州市体育馆椭球形索承单层网壳施工技术薛龙飞,许晟,潘丽燕,姚玲,周文胜,XUELong-fei,XUSheng,PANLi-yan,YAOLing,ZHOUWen-sheng

5.预应力钢管桁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馆工程中的应用蒋涛,JIANGTao

6.深圳大运会主体育馆钢结构工程测量定位技术张全民,ZHANGQuan-min

7.北京大学体育馆工程小滑动量限位滑动支座试验技术施清,钱稼茹,张微敬,王召新,肖文凤,SHIQing,QIANJia-ru,ZHANGWei-jing,WANGZhao-xin,XIAOWen-feng

8.广州亚运城体操馆钢结构屋盖施工监测及施工模拟分析张海燕,石开荣,ZHANGHai-yan,SHIKai-rong

9.首都机场B747机库重型网架整体提升施工技术陈会荣,苏建成,陈祥龙,张艳明,袁恒芳,CHENHui-rong,SUJian-cheng,CHENXiang-long,ZHANGYan-ming,YUANHeng-fang

10.累积提升在维修机库钢屋盖结构施工中的应用邹建磊,赵国强,刘晓泉,ZOUJian-lei,ZHAOGuo-qiang,LIUXiao-quan

11.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哈利法塔结构设计和施工赵西安,ZHAOXi-an

12.青岛宝龙城市广场F区钢结构穹顶施工技术陈会荣,杜小红,张艳明,张军良,王景阳,CHENHui-rong,DUXiao-hong,ZHANGYan-ming,ZHANGJun-liang,WANGJing-yang

13.大跨度钢结构双向井字梁滑移和整体提升施工技术陈会荣,甄斌,张军良,刘天星,CHENHui-rong,ZHENBin,ZHANGJun-liang,LIUTian-xing

14.南阳玉器超市网壳结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王圣翔,杜文风,赵军,WANGSheng-xiang,DUWen-feng,ZHAOJun

15.热缓冲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陈旻,CHENMin

16.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MAWei-na,MEIHong-yuan,YUTian-qi

17.苏北农村全铝扁盒式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研究贾伟,马全明,赵峥,唐翔,张志军,JIAWei,MAQuan-ming,ZHAOZheng,TANGXiang,ZHANGZhi-jun

18.节能复合墙体的对比张绪涛,ZHANGXu-tao

19.中悬金属隔热膜空气间层在坡屋面中的应用袁磊,张道真,YUANLei,ZHANGDao-zhen

20.内拉悬挑单侧支撑脚手架在华北电力大学工程中的应用温军,徐德林,啜志强,WENJun,XUDe-lin,CHUAIZhi-qiang

21.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事故案例统计分析张辉,周红波,高源,ZHANGHui,ZHOUHong-bo,GAOYuan

22.对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李蕙,LIHui

23.深圳大运中心主体育馆中聚碳酸酯板的深加工方法刘树鹏,LIUShu-peng

24.东深供水工程隧洞施工期围岩变形规律及支护措施优化分析李嗣勤,吴欣,LISi-qin,WUXin

25.福州鼓山大桥钢箱梁顶推设计与施工陈亚强,CHENYa-qiang1.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综合施工技术曾兆平,周辉,江海,ZENGZhao-ping,ZHOUHui,JIANGHai

2.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屋盖钢结构施工技术李瑞锋,李旻,余士奇,LIRui-feng,LIMin,YUShi-qi

3.钢结构主桁架中心支撑塔架应用技术余士奇,李旻,张卓阳,YUShi-qi,LIMin,ZHANGZhuo-yang

4.大跨度钢桁架拼装技术张弓,李旻,张福川,ZHANGGong,LIMin,ZHANGFu-chuan

5.钢屋盖主桁架球形支座应用技术余士奇,张卓阳,YUShi-qi,ZHANGZhuo-yang

6.400t履带起重机在钢结构吊装中的应用张弓,余士奇,ZHANGGong,YUShi-qi

7.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屋面工程施工技术陈彩银,刘川京,闫海滨,CHENCai-yin,LIUChuan-jing,YANHai-bin

8.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冰场施工技术曾兆平,陈立荣,江海,ZENGZhao-ping,CHENLi-rong,JIANGHai

9.框架填充墙裂缝控制技术王刚,闫海滨,WANGGang,YANHai-bin

10.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屋面节能工程施工江海,曾兆平,李逢军,JIANGHai,ZENGZhao-ping,LIFeng-jun

11.大跨度、大空间屋盖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李振军,曾凌云,LIZhen-jun,ZENGLing-yun

12.创优工程资料的编制与管理闫海滨,陈彩银,YANHai-bin,CHENCai-Yin

13.体育场馆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孔德钦,KONGDe-qin

14.综合体育馆同层排水技术踪创新,何继东,ZONGChuang-xin,HEJi-dong

15.三维制图在综合管线施工设计中的应用杨蕊,孔德钦,YANGRui,KONGDe-qin

16.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比分及广告显示屏系统王涛,张宏伟,WANGTao,ZHANGHong-wei

17.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电气管路敷设综合施工技术张宏伟,王涛,ZHANGHong-wei,WANGTao

18.抗震支吊架的应用与施工技术何继东,江海,踪创新,HEJi-dong,JIANGHai,ZONGChuang-xin

19.钢弦石膏板隔墙施工质量监理赵旭,马超,沈振岳,ZHAOXu,MAChao,SHENZhen-yue

20.某综合楼的梁式转换有限元分析与施工陈文海,CHENWen-hai

21.某高校综合楼移位工程实践张宗敏,张新中,ZHANGZong-min,ZHANGXin-zhong

22.大桥主塔起扳法竖转施工技术及其工艺的虚拟样机仿真张氢,陈丹丹,卞永明,范大意,ZHANGQing,CHENDan-dan,BIANYong-ming,FANDa-yi

23.钢管混凝土刚性系杆拱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王治均,张益多,李年维,李三珍,WANGZhi-jun,ZHANGYi-duo,LINian-wei,LISan-zhen

24.北京南站工程综合施工新技术陈淑民,CHENShu-min

25.轨道层高空大跨度模板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陈淑民,程实,CHENShu-min,CHENGShi

26.真空动力固结法在海域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张松甫,ZHANGSong-fu

27.某地下车库上浮的处理措施邹永发,勇为,ZOUYong-fa,YONGWei

建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字:薄层绿化技术建筑

传统的建筑屋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物的屋顶是建筑的主要围和体面之一,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目前传统的屋顶结构(混凝土屋面)主要由屋顶结构层、防水层、保温隔热层和混凝土保护面层构成,在夏季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其表面温度会升高至50~60℃左右.尽管屋顶面层内的保温隔热层抑制部分热量的流入,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热量通过结构层传导到建筑的最上层的室内,造成最上层室内温度居高不下,需要耗费大量额外的空调用电;而冬季则相反,由于屋顶面层温度很低,导致室内热量通过屋顶结构传导到室外,造成最上层室内温度偏低,需要耗费大量额外的供暖热量,这就是建筑顶层房间“冬冷夏热”的弊病。

传统屋顶结构的第二个问题是一天中温度变化很大,有时表层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在一天内的差值达到25~30℃,由此造成混凝土结构层出现热胀冷缩,尽管伸缩量很小,但一天天的热胀冷缩会使屋顶面层逐渐产生、细小裂纹,细小裂纹会逐渐影响到防水层的使用寿命,严重的裂纹还会造成防水层受损,出现屋顶漏水的现象。

传统屋顶结构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日光中的紫外线长期照射下,会导致屋顶面层的劣化及防水层的老化问题。

传统屋顶结构的第四个问题是曰趋严重的“酸雨”会腐蚀屋面,甚至渗入细小裂纹内腐蚀混凝土内部,导致建筑物使用寿命缩短。

屋顶绿化的节能和屋面保护特性

屋顶绿化,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在建筑屋顶上实施绿化;而广义上来讲,泛指在非渗透性的人工构筑物上进行绿化,包括在建筑物屋顶、墙体、露台阳台、裙楼屋顶、建筑物的空中平台、地下大型停车场的屋顶、工厂厂房屋顶或硬质地面铺装的广场、立交桥等,也被称为“建筑种植”或“立体绿化”。

在夏季,绿化种植层对日光照射所产生的热有三种主要作用方式:反射作用、隔热作用、蒸腾作用。北京市园林科研部门曾经做过测试,在7月某天下午3点左右,地表绿地的表面温度为31%,而地表土地的表面温度为39℃,绿地表面温度比地面温度低将近26%;地面上乔灌草结合较好的绿化区内,其空气湿度比土地高出23%。

屋顶绿化层的存在还可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到屋顶表面,从而避免了日光中紫外线对屋面的劣化影响,保护了屋顶面层,并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增加,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维修保养工作及改建和重建的工作,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我们所追求的建筑节能、节水、节材的目的。

屋顶绿化的特殊性

屋顶绿化不同于地面上的一般绿化,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屋顶绿化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在建筑物上种植植物,种植层的重量必须在建筑物的可容许荷载以内,否则建筑物可能出现裂纹并引起屋顶漏水,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坍塌事故。第二,屋顶绿化需要考虑快速排水。建筑结构层为非渗透层。雨水和绿化洒水必须尽快排出,如果屋面长期积水,轻则会造成植物烂根枯萎,重则可能会导致屋顶漏水。第三,屋顶绿化需要保护建筑屋面和防水层。植物根系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如果不设法阻止植物根系破坏建筑屋面和防水层,就可能会造成防水层受损而影响其使用寿命,还可能造成屋顶漏水。第四,屋顶绿化需要考虑项目完成后的日常维护保养。屋顶绿化不同于地面绿化.可能建在数层高楼房的屋顶,所以必须考虑后期的维护保养的问题,如定期浇水、修剪、除虫和施肥等。例如较高楼层的屋顶绿化面积较大时,建议采用自动喷洒装置或自动地中滴灌装置。考虑到城市缺水的问题,还可以将屋顶绿化浇水系统与建筑物的中水系统或者雨水集处理系统相连,用中水或者收集的雨水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可以起到节约优质饮用水的作用。第五,屋顶的种植环境比较恶劣。由于屋顶上日晒、风吹、水分过快蒸发、干旱等种植环境不同于地面,所以选择植物品种时需要选择喜日照、抗风性强、耐旱等耐候性强的植物品种。

屋顶薄层绿化技术

针对屋顶绿化以上的特殊性,深圳市嘉德环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出了“屋顶薄层绿化”的概念,并开发出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以设法减轻绿化种植层的重量和减小种植层厚度,同时解决屋顶绿化存在的绿化层排水、建筑屋面和防水层保护等。系列难题。由屋面开始,分别是防根系穿透层(简称防根层或隔根层)、架空排水板、过滤层、轻质人工培养土层和表面覆盖层。屋顶薄层绿化技术不仅太大减轻绿化种植层的重量和厚度,并且很好地解决了绿化层排水、基质层的保水保肥、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建筑屋面和防水层保护等诸多的问题.是代表屋顶绿化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将屋顶薄层绿化方法与传统的屋顶绿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保水性保肥性能优良的轻质人工培养土,种植基质层的厚度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由于人工培养土的湿容重约是普通土壤的1/2,所以单单种植基质层的重量就可以减少到四分之一以下。其次,由于采用架空排水板取代陶粒排水层,可以将排水层的重量由约100kg/㎡减少到3kg/㎡厚度由约100~150mm减少到28mm。再次,采用双层防根系穿透保护层,可以省去屋面的保温层和混凝土保护面层.又可以节省约80~140kg/㎡屋面荷载。这样,传统绿化如果种植层厚度为1240mm.重量为1540kg/㎡的话,采用屋顶薄层绿化技术种植层厚度减小为430mm,重量减轻为235kg/㎡。

目前,国内几个主要大中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从政府的层面到市民的层面已经开始关注屋顶绿化的发展,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厦门等地政府都在研究屋顶绿化的建设和普及推广工作。

建筑技术范文第5篇

《低温建筑技术》(CN:23-1170/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低温建筑技术》主要报导三北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科研、教学与建筑工程冬期施工技术、冻土与地基基础、建筑节能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与应用、冬期施工质量通病:普及建筑技术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等。

建筑技术范文第6篇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工程作为全国电力调度和指挥中心,对于全国电力系统联网、三峡水利发电工程的投产运行、西电东送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工程于1998年1月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计投资[98]111号文件批准建设,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过工程设计招标而承担了该工程的设计(含室内设计)。1998年12月25日正式开工,2001年7月19日竣工,2001年9月26日竣工验收,整个施工历时两年零七个月。

大楼总建筑面积73 667m2,檐口高度50.9m,地上12层,地下3层。建设用地近1万平方米,位于首都西长安街86号,属北京市显要地段,对城市景观有重要影响。

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

作为长安街上的建筑,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其典雅、内在的气质和古都的城市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性的特征,能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在对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融合、室内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作了积极的尝试。以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力求充分体现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以期形成以艺术、人文、和谐、技术为特征的当代建筑风格,来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首都风貌。

高效、合理的平面暨空间布局

借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构筑力学概念,利用四大“心筒”集中布置垂直交通、疏散系统和机电设备间(并预留充足的垂直通道),将大楼按使用功能分解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并使其围合布置,而形成一个“内向”的四合院式的中庭格局,并利用16.8m×8.4m的大跨度技术以充分提高“区域建筑”的平面利用系数。合理

分布大堂、360人报告厅、会议区域、办公区域、配套机房与中心调度等区域,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平面布局紧凑合理,灵活性高。

独特而舒适的室内空间及人文环境

根据功能对不同的“区域建筑”予以合理的布局,并将原单一的中庭空间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与特点,围绕其布置垂直或水平的交通流线,将其解析为公共性、半公共性、私密性的不同空间“院落”,强调其轴线及空间节奏的变化,以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传统空间意义中“厅、庭、堂、室”的空间序列模式,其空间构成,借用中国园林的精神和东方的审美情趣而移步异景,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空间视觉景观的过程享受和韵律变化,并通过传达恢弘的中庭空间对人们情绪所产生的感染,来表现高效、人文的办公空间场所的特点。同时为表现现代建筑所追求的通透、开放的空间意识,在建筑物沿长安街一侧挖了一个巨大的“门洞”,采用了高精度的不锈钢拉索玻璃墙体系,以期将户外的城市广场空间纳入其中,并利用传统民居“开合式天井”的概念,将屋盖顶部设计为可开启式天幕,以营造良好的室内生态。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大进深建筑的通风及采光要求。

充分重视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

在本工程的设计中,我们将现代建筑的先进性在技术层次上理解为合理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手段,同时在布局上为适应将来技术的发展而留有足够的余地。除防火墙、结构剪力墙及各机房外,大量采用轻质隔墙、移动式隔断设计,同时将机电设备末端布置为系统天花,以适应未来空间分隔可能引起的变化,并充分预留垂直竖井,及采用架空地坪设计,以期在水平、垂直方向均有相当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外墙采用隔热式全单元玻璃幕墙系统,利用断热冷桥的构造,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透光部分采用LOW-中空玻璃,不透光部分则在面板后面设置80mm厚的保温层,并将保温层与面板和建筑主体间留出40mm~80mm厚的空间,以增加热阻值)。此项技术经科技情报查新,证实在节能性能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中庭屋顶采用可开启式移动天幕,跨度为15.3m,开启长度方向为50m,天幕利用折叠对开结构形式,由六块移动天幕单元组成(其中二块为主动板块),每单元尺寸为8.4m×16.4m×0.5m,形式为明框热断桥结构,采用外防护和内置排水多重保护系统,并对节能设计予以充分的考虑,设计并安装遮阳铝合金格栅(固定式)及水平遮阳面幔系统(活动式)。并在屋顶设置风雨传感装置,以实现风雨状态下的自动关闭。

采用了先进的不锈钢拉索玻璃墙系统:为表现现代建筑的高效、精致的设计风格,我们很好地解决了雨篷系统(玻璃墙内柱间铰式联结,玻璃墙外拉索联接形式)和拉索玻璃墙两个系统的构造逻辑关系(玻璃墙拉索穿过雨篷钢梁系统而互为独立各成系统),从而避免了雨篷加柱,或拉索玻璃墙结构桁架转换的工程构造难题。从而使视觉效果更为简约、通透,充分体现了空间板块穿插、材料虚实对比的设计效果。

其它相关技术:先进的冰蓄冷、超低温、变风量末端(VAV)技术;高度集成的智能化楼宇控制系统及中央吸尘系统等……

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工程预算的严格控制

材料选择满足环保与技术要求,并区分不同的空间场所特点,合理地划分材料使用档次和标准,做到“物尽其用,用有所值”,强调建设和运行成本总费用最低,公共空间部分选用免维护或少维护的永久性材料;办公场所采用环保、方便维修的建筑构造技术和材料,并大量地运用国内替代材料,从而达到了工程预算不超工程概算,工程决算不超工程预算的目标。

强调并关注施工工艺与构造设计

为充分体现设计所追求的工业化效果,强调采用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摆脱了以手工化、湿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通过技术招标文件的编制,大量的构造节点设计与现场的技术把关,对大部分工程分包项目实现了工业化组装技术的目标。室内外幕墙为全单元和半单元的装配系统;系统天花的安置;不锈钢玻璃栏杆的装配工程(现场无焊接工艺);干挂式石材墙面;成品的木制挂板件;木制玻璃组合隔断、造型各异的门及木制作的现场装配构造技术。

作者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

收稿日期:2002年3月

摄影:付兴

贵宾接待室

四层会议室外廊

四层屋顶中庭花园全貌

移动天幕

十一楼中餐厅

节点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夜景

节点

三层电视电话会议室

移动的行走机构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与周边环境的对话

西侧中庭一景(仰视)

剪刀楼梯与中庭四层平台之间的关系

中庭内景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西厅剪刀楼梯核心筒

楼梯的材质与色彩

节点

节点

垂直承重构件与吸音幕墙

内楼梯

360人的报告厅局部

标准层公共空间形态示意

建筑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双层玻璃幕墙;节能;呼吸式

国务院于2005年2月24日举办了关于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闻会指出:建筑的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50%,而我国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要在2010年使薪建建筑中1/3以上达到建筑节能标准,使全国建筑达到节能50%,到2020年,进一步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达到节能65%以上的总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进行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就更迫切。

1 双层玻瑞幕墙的结构

双层玻璃幕墙是由内、外两层玻璃幕墙组成,两层幕墙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同时外层幕墙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外层幕墙一般采用隐框、明框和点式玻璃幕墙,内层幕墙一般采用明框幕墙或铝合金门窗。内、外玻璃之间一般设置遮阳装置。为了使立面通透视野开阔,内层幕墙可采用推拉窗形式,但推拉窗的保温性能较差,尤其在开窗换气时,窗开启量不好控制,而且一旦开窗其整个窗的上下高度方向上全开,对室内空气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最好采用悬窗结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设置通风器,通风器可安装在幕墙的顶部,得控制方便,通风换气更自然、柔和,使人更加舒适。但是双层玻璃幕墙也存在种种缺陷,比如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多了一道外幕墙,造价较高。双层玻璃幕墙的防火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国内消防规范要求层间设置封闭隔烟层,因此热通道只能是一个层高。另外,双层玻璃幕墙对于建筑内房间之间的隔声并不是有利的。尤其是水平方向没有分隔的廊道式、外挂式双层皮幕墙,由于声音可以通过窗户传到双层皮夹层空腔中,并在空腔内利用发射而传播到其他房间内,由于外层幕墙的存在,减少的自然光通量约10%,如果外层玻璃为高透型的白玻,这个减少量将降至7%-8%。此外,由于建筑面积由外墙皮起计,要损失2%-4%,开发商比较注意这一经济指标。因此,双层玻璃幕墙并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应用。

2 双层玻璃幕墙的分类

2.1 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

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是指空气从内层幕墙的下通道进人热通道空间,然后上升到上部排风口,最后从吊顶内的排风管排出,而外层幕墙则完全封闭。内层幕墙一般采用单玻玻璃幕墙或可开启的单玻铝合金窗,以便对幕墙进行维护与保洁,外层幕墙则采用中空玻璃隔热或断热幕墙。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空气的流动需要借助于专门的设备来完成,维护和运行成本较高。内、外两层幕墙之间热通道的距离通常为150mm--300mm,有的工程为了维修、清洗方便而将内、外两层幕墙之间热通道的距离设计为500mm-600mm。内层幕墙的上通道与吊顶部位设置的暖通系统排风管相连,形成自下而上的强制性的空气流动,室内空气通过内层幕墙的下通道进人两层幕墙之间的热通道空间,使内层幕墙的外表面温度接近或者达到室内温度,形成优越的温度条件,起到节约能量的效果。此外,根据需要还可在热通道内设置可调控的铝合金百叶窗帘或电动卷帘,可有效地调节阳光的照射,为建筑师选择全透明低反射玻璃提供了方便。

2.2 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

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是指空气从外层幕墙的下通道进人热通道空间,然后从外层幕墙的上部排风口排出,而内层幕墙则完全封闭。与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相反,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的内层幕墙采用中空玻璃隔热(或断热)幕墙,外层幕墙则采用由单片玻璃制作的敞开式幕墙结构。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可以完全靠自然通风,不需要借助于专门的设备,维护和运行费用较低,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呼吸幕墙形式。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可以开启和关闭,夏季时开启进风口和排风口,热空气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流动(有关试验证明这种热空气流动的速度可达到0.6m/s),带走热通道内由于日照而产生的热量,降低内层幕墙的外表面温度,减少了空调制冷的负荷,节约了能源,降低了能耗;冬季关闭进风口和排风口,热通道因为阳光照射得以温度升高而成为封闭温室,提高了内层幕墙的外表面温度,起到保温作用,减少了建筑物采暖的运行费用。此外,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热通道内设置可调控的铝合金百叶窗帘或者电动卷帘,有效地调节阳光的照射。

3 双层玻瑞幕堵特点分析封闭式内循环呼吸幕墙的特点

(1)内层幕墙可采用普通幕墙或铝合金窗,外层幕墙可采用隔热(或断热)明框幕墙或者隔热(或断热)单元幕墙;

(2)内层幕墙通常采用单片玻璃,外层幕墙通常采用中空玻璃;

(3)采用强制措施,电控管道系统,把夏季的白天将双层封闭热通道大部分热空气排除室外。冬季将温室效应蓄热通过打开内侧开启扇窗或开启门把热空气排向室内,达到节能效果。;

(4)内、外两层幕墙之间热通道的距离通常设计较窄,一般为150mm-300mm;

(5)需要借助于专门的设备来完成空气的流动,运行成本较高;

(6)内、外两层幕墙之间便于清洁;

(7)可根据需要在热通道内设置可调控的铝合金百叶窗帘或者电动卷帘,有效地调节阳光的照射。

敞开式外循环呼吸幕墙的特点

(1)内层幕墙可采用隔热(或断热)明框幕墙或者隔热(或断热)单元幕墙,外层幕墙可采用点支式玻璃幕墙等;

(2)内层幕墙通常采用中空玻璃,外层幕墙通常采用单片玻璃;

(3)内层幕墙完全封闭,空气的流动在室外与热通道之间进行;

(4)内外两层幕墙之间热通道的距离可设计较宽,一般为500mm-600mm;

(5)热空气的交换不需要借助于专门的设备来完成,可以完全依靠空气自然通风来进行,运行成本较低;

(6)外层幕墙设计有进出风口,内层幕墙设计有开启门或窗,需要注意的是进出风口应防止沙尘的进人,通道下部设置外空气进人腔体的进风口和上部热空交换后的排风口;

(7)可根据需要在热通道内设置可调控的铝合金百叶窗帘或者电动卷帘,有效地调节阳光的照射。

4 结语

建筑技术范文第8篇

2.无机陶瓷膜法处理乳化液废水王瑛,李梦,李文娟,WANGYing,LIMeng,LIWen-juan

3.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及其防治周海华,张振文,贺智敏,柳俊哲,ZHOUHai-hua,ZHANGZhen-wen,HEZhi-min,LIUJun-zhe

4.膨润土在高碱环境中的反应变化特征陈宝,陈萍,CHENBao,CHENPing

5.钢纤维矿渣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屈锋,程火焰,彭德红,QUFeng,CHENGHuo-yan,PENGDe-hong

6.橡胶轻集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低温建筑技术 卢文明

7.有机硅对脱硫石膏硬化体耐水性能影响张南,李家和,ZHANGNan,LIJia-he

8.无砂透水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樊晓红

9.城市广场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董舫,王春晖,DONGFang,WANGChun-hui

10.浅析城市滨海景观的亲水性设计方瑶,许大为,焦守丽

11.城市新区建设的动力因素浅析姜志恒,刘维彬,秦宇楠

12.CFRP加固混凝土梁端钢板锚固分析张宇,崔熙光,王永嘉,韩杨,ZHANGYu,CUIXi-guang,WANGYong-jia,HANYang

13.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试验研究韩冬,夏柱波,何建,王一平,HANDong,XIAZhu-bo,HEJian,WANGYi-ping

14.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连接有限元分析姜洪斌,张海顺,JIANGHong-bin,ZHANGHai-shun

15.厚型防火涂料保护下CFRP梁耐火设计胡克旭,赵传鑫,胡亚敏,HUKe-xu,ZHAOChuan-xin,HUYa-min

16.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构件屈服位移研究应勇,YINGYong

17.加固后薄壁花瓶墩受力分析陈海波,CHENHai-Bo

18.某厂房承重墙体冻融损伤分析及处理金熙男,高剑平,JINXi-nan,GAOJian-ping

19.基于OpenSEES的新单元模型的实现张磊,ZHANGLei

20.大型空间曲线钢立柱优化设计占智贵,陈海波,ZHANZhi-gui,CHENHai-bo

21.精细有限元分析在静力弹塑性分析中应用李健,LIJian

22.基于ABAQUS的形状记忆合金本构研究董金芝,毛晨曦,曹鹏,DONGJin-zhi,MAOChen-xi,CAOPeng

23.钢结构火灾下热-结构耦合分析研究王健民,张宏伟

24.高层建筑结构减震设计的几点体会梅冰辉,王喆,陈树华

25.松浦大桥江南引桥满堂红支架结构设计王海军,柴方胜

26.焊接球节点的承载力试验研究李文强,朱兆国,余江滔

27.叠接K型相贯节点抗火性能研究张振山,刘明路,高磊华,杜云晶

28.锚杆挡土墙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应志民

29.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杨贺

30.信息动态

31.超大底盘多塔结构地震行波效应分析王涛,鲁亮,范益群

32.成都东客站钢结构设计张彦,王立维

33.基于隐式梯度模型研究混凝土梁汪滔

34.某斜拉桥拉索初拉力确定方法分析胡丹丹,闫保真

35.低温建筑技术 工字钢型号图算法陈鹏,刘广慧

36.矢跨比对单层柱面网壳动力稳定性能影响吴碧野,丁博伦

37.TLA改性沥青在沥青路面车辙处理中的应用孙振礼

38.某越江公路隧道施工监测分析褚伟洪,王新,王艳玲

39.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中的应用曹宇,CAOYu

40.核电站半速汽轮发电机弹簧基础设计探讨彭雪平,马旻

41.玛河隧洞围岩与衬砌结构的应力位移分析郭艳,郭德发

42.某地铁旁通道三维冻结温度场数值计算李宁,林嘉,刘伟民

43.西南地区某滑坡治理设计鲁鲲鹏,吴龙生,吴瑾

44.盘县某滑坡成因及地质分析冷洋洋,杨先寿,严克渊

45.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的取值倪竹萍

46.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优化技术方案选择卫安豹

47.中空玻璃的保温方法和实验研究郑大宇,陈鑫,刘卫党,颜涛,ZHENGDa-yu,CHENXin,LIUWei-dang,YANTao

48.基于双温冷源的办公建筑负荷特性分析王飞,胡文斌,WANGFei,HUWen-bin

49.南京地铁二号线新型降噪措施孔飞,杨志峰,许巍

50.种植屋面的防水技术邵军,向晖,钟贵军

51.GoogleEarth公路三维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何东坡,张忠明,HEDong-po,ZHANGZhong-ming

52.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识别研究叶蔓

53.清单计价模式下业主方造价风险控制对策李超,李惠玲

54.浅谈建筑工程中央空调系统安装施工管理杨圣华,林峰

55.浇注式橡胶沥青混凝土的研究邵长兰,马宏岩,冯德成,赵银1.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王立久,汪振双,崔正龙,孟多,WANGLi-jiu,WANGZhen-shuang,CUIZheng-long,MENGDuo

2.混凝土缺陷损伤声发射技术试验研究江阿兰,赵颖华,张力伟,JIANGA-lan,ZHAOYing-hua,ZHANGLi-wei

3.胶凝材料对混凝土可泵性的影响王龙梅,江守恒,朱卫中

4.石屑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研究任静,郑秀华

5.C50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性能试验与应用彭力

6.粉煤灰掺量对C5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刘纯林,LIUChun-lin

7.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姜晓妮,孙长永,高桂波

8.文登市南海新区滨海居住区设计方案李媛,李宏利

9.传统建筑砖装饰的肌理构成手法郭敏帆

10.打造地铁景观大道总体设计思路姚凌峻

11.论光在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滕宏伟

12.餐饮空间光环境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刘伊丹,苑志勇

13.某艺术中心性能化防火设计应用冯志力

14.异型柱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内力比较李慧,王东伟,LIHui,WANGDong-wei

15.外贴钢板加固砌体墙计算方法分析董莉,张博一,DONGLi,ZHANGBo-yi

16.考虑主缆弯曲刚度后对悬索桥的影响曲婷,王焕定,曾森,陈少峰,QUTing,WANGHuan-ding,ZENGSen,CHENShao-feng

17.碳纤维布加固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试验宋力,张伟平,SONGLi,ZHANGWei-ping

18.轻质混凝土承重砌体抗震抗剪承载力的计算于敬海,曲文超,陈昆,YUJing-hai,QUWen-chao,CHENKun

19.覆土地下车库顶板结构形式对比李小倩,李辽

20.型钢-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的恢复力特性王仙蔚,李晓雷,WANGXian-wei,LIXiao-lei

21.混凝土大跨现浇空心楼盖挠度控制探讨王世平,张洪学,WANGShi-ping,ZHANGHong-xue

22.钢支撑滞回试验及模拟方法探索黄明泽,连尉安

2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侧限影响分析低温建筑技术 吴吉亭

24.混凝土空心砌块砌体模型的弹性数值模拟安静波,石宏彬

25.矩形钢管混凝土双向偏压构件计算方法李晓雷,王仙蔚,刘界鹏,LIXiao-lei,WANGXian-wei,LIUJie-pengHttP://

26.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付磊,周德源,李玲,FULei,ZHOUDe-yuan,LILing

27.大跨度悬索桥吊杆的参数振动宋立华,SONGLi-hua

28.移动车辆载荷作用下桥梁动态响应(I)计静,张文福,郑文忠,杨涛,王总,JIJing,ZHANGWen-fu,ZHENGWen-zhong,YANGTao,WANGZong

29.萍河倒虹吸地震工况下的抗滑稳定分析柴红珍,王艳丽,刘小川

30.FRP加固钢梁的分析戴雍

31.盖梁计算软件对比与分析何瑞平

32.复合增钙液态渣粉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应用郑权,江守恒,朱卫中

33.松浦大桥主墩围水结构方案比选与施工刘伟,许继新,张世明

34.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何尔仁,李小倩,江守恒,朱卫中

35.C50泵送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张世明,韩冰玉,许继新

36.松浦桥箱梁C50泵送混凝土施工许继新,刘伟,何尔仁

37."导轨法"在斜屋面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张朝晖,王雪峰

38.建管结合模式在某海挡改线工程中应用刘鹏,时佳,柴红珍

39.桥梁整体式声屏障设计及模具制作孔飞,潘钢华,冯长伟,KONGFei,PANGang-hua,FENGChang-wei

40.影响土体冻结的主要因素及冻胀力分析吕书清

41.二次高压灌浆锚杆在基坑变形中的应用赵延林,张春玉,姜封国,景海河,ZHAOYan-lin,ZHANGChun-yu,JIANGFeng-guo,JINGHai-he

42.长短桩组合桩基础的弹塑性分析邓益兵,周健,孔戈,金炜枫,DENGYi-bing,ZHOUJian,KONGGe,JINWei-feng

43.跨断层埋地管线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施铁军,宋玮,张晓莲

44.砂层中复合土钉墙的应用张利娟,尧彩琴

45.CFG桩在路基拓宽中应用的数值模拟陈祥林,王驰,白玉恒,CHENXiang-lin,WANGChi,BAIYu-heng

46.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的对比分析王景莉,邱学林

47.阳光与风-被动式节能设计实践初探郭飞,路晓东,孔宇航,GUOFei,LUXiao-dong,KONGYu-hang

48.大庆市热计量系统改造施工技术措施董印明,仇玉,潘秀,刘晓燕,邓书辉,赵振兴

49.燃气辐射采暖工业厂房耗热量计算韩锋,郑雪晶,杨银环,HANFeng,ZHENGXue-jing,YANGYin-huan

50.厌氧-好氧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研究周平英,徐岩,王有志

51.网络计划技术在中国发展应用的最佳模式陶登科,TAODeng-ke

52.谈城市综合公共交通枢纽换乘空间组织王皓宇,喻明娟,费腾

53.谈如何科学控制工程造价席中华,胡新智

54.低温建筑技术 浅谈剪刀式楼梯的疏散安全度王恒

55.价值工程及其在方案优选中的应用王桂芬

56.某厂房罕见牛腿裂缝原因及加固对策王滨,高立堂,臧晓光,WANGBin,GAOLi-tang,ZANGXiao-guang

57.负温冬施混凝土初期冻害预防及处理申健,高霞,高振涛,周云麟

58.小型砌块墙体裂缝控制实证研究杨麦利

建筑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能耗;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时政热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由于过度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能源的节约工作没有重视,从而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在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建筑能耗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人们的不断关注,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1 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能耗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带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能源的严重浪费。在追求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能耗的重视度低。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建筑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调查统计发现,在施工技术上存在诸多问题,施工事故的出现率也比较高,由于施工单位盲目追求施工速度,重视经济效率,对于施工环节的能耗问题没有关注,同时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节能意识没有得到提升,从而导致了大量能源消耗问题的产生。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设备落后,缺乏科学性指导,从而使企业在施工技术管理中减低建筑能耗工作没有落实,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耗。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智能化的管理,以及高科技的设备,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导致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增加;二是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由于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地的面积也不断减少,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费。

2 优化施工技术降低建筑消耗

2.1 合理规划与设计

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重视所处区域的具体气候条件,选择合理的建筑地址。同时,在建筑环境的建设上遵循绿色节能的原则。在建筑周围要建设良好的室外环境,通过栽植树木、利用水的净化作用来改善室外的微环境,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量。在规划设计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从而改善我国现代化建设能源短缺的现状,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建筑材料

在建筑中合理、有效利用建筑材料,不仅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量,而且对于改善环境还具有深远的意义。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发展是建筑节能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新型材料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型材料,降低能耗量。例如在建筑墙体材料的选择中,要运用加气混凝土。由于这类墙体材料材质稳定、强度较高、施工方便、造价较低,同时保温、隔热、隔声以及耐火性能都比较好,所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砌筑墙体时,代替传统的烧结实心砖,作为保温的材料运用在建筑中,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2.3 积极调整设备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性能的优劣、配置的合理与否以及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耗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修护工作,同时了解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用处,通过合理化地组织施工机械,进而达到各种机械设备的效益最大化。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注意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同时,要加强机械使用制度的严格限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强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量。

2.4 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对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的能源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我国能源的消耗速度较快,资源危机不断加重。因此,为了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电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对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实。

2.5 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土地的利用率上,没有合理地规划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科学的的施工技术方案,遵循绿色节能原则,重视建筑环境的稳定性,坚决杜绝过渡追求土地使用效率而忽视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植树、利用水的净化功能来改善建筑区域环境,积极调节区域的温度,提高建筑区域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同时,在工程施工设计的照明环节中,一定要充分使用大自然的光照,在设置工程施工项目内部的采光效果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施工技术,从而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提升建筑能源的使用效率。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用户对空调设备的依赖,保证工程项目内环境的通透性,从而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能源的严重浪费,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同时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通过加强对设备利用的最大化管理,提高建筑材料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从而尽量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炳章.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能耗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刘贵清.浅议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能耗[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覃秀富.浅议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能耗[J].建筑与装饰,2012(22)

[4]江月儿.浅议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能耗[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3).

建筑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技术;建筑;技术观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human, has an extremely long process, and each time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form a breakthrough leap all at the time of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gress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houses built more high; span increasing; the use of the performance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play the art of human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How to look at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uilding. As th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houghts we understand technolog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e and how to make more effective 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is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in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ocess and master the way of building knowledge essential.Key words: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view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问题的提出

几千年建筑的发展史也自始至终体现着技术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不寻常关系。然而并不是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建筑只有在工程技术与工业艺术相融洽之上,才能成为艺术。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挑

剔,这就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开发的今天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一旷世的艺术品。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观点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进步的建筑技术可以使艺术风格的发生变化且可现。另一方面,有限的技术又制约着艺术形式的自由发挥,而艺术风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建筑技术革新。总之它们是互动的,是相互制约的。

技术对建筑影响的历史分析

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打制的第一把石器,就蕴含了技术的萌芽,对技术的界定,不能撇开技术的历史过程,因为它既是技术的抽象和概括,也是后即技术概念演化的核心和出发点[1]。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时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出现了梁柱的结构形式,也有了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3种成熟的柱式。柱式构图成为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设计体现“数是万物之本”的思想。同时,古希腊由于所处位置和技术的限制,建筑的室内空间并不发达,工匠不得不把经历放在建筑的实体上。古希腊的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方式,就是充分考虑了几个建筑之间互为观察对象的关系,柱式的使用也是丰富了实体的立面。因此,有人称古希腊建筑是“放大了的雕塑”。

到了古罗马时期,由于新的建筑材料———天然混凝土(石灰、火山灰、碎石),新的技术———拱券技术的出现,使建筑空间设计由室外转向室内,由封闭转向围合,由动态转向静态。出现了“罗马万神庙”这样的旷世之作。但是,万神庙本身也存在着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面的穹顶,下面的墙体厚度过大。

中世纪,在西欧发展了一套近似框架结构的结构体系,以垂直线条为主,强调向上动势的哥特建筑。东欧的拜占庭人根据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创造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2]。教堂内巨大的穹顶体现着集中式构图的典范。然而,这巨大的穹顶并没有象古罗马万神庙那样覆盖在圆形平面上,而是通过一个重要的中间构件——帆拱为依托与方形平面密切结合,创造了全新的结构形式。人们在教堂内体验的是,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空间。同时,完美的结构体系更令人惊叹在这里技术升华为建筑艺术。

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玻璃和钢铁在建筑中的使用,前者创造了赋予流动性的空间造型,后者主要使建筑在高度的发展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二者在建筑中的使用也是建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1851年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用预制的方法,建造了“水晶宫”——玻璃的使用和预制方法,1889年埃菲尔铁塔的建成创造了新的建筑样式。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先进性在建筑中的体现更是无处不在。建筑诞生之初就离不开技术,技术是建筑成为可能的有利保障。在日常实践中建筑工人以及建筑机器工具所能达到的精湛工艺同样使人产生美的享受。这是技术带给人们的美感。俄国的构成主义的代表弗拉季米尔.塔特林所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方案,将技术与结构裸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呈现出独特的美感.风格派以及构成主义的影响使现代主义建筑赋予建筑中的窗、柱、墙功能之外的形式因素.因此建筑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可以抛弃固有的功能观念而将以上的建筑元素作为点、线、面等形式因素来进行处理。这是钢筋混凝土技术对建筑形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技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力学性能、构造工艺的“结构表现”以及注重环保生态的“绿色技术”和追求表层效应的“装饰表现”。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向是从现代主义的方正的无机几何形态向多元化的有机形态化。美国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北部毕尔巴鄂设计的古根汉姆博物馆,表现了建筑的混沌状态和表皮效应。

上一篇:近代建筑范文 下一篇:企业税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