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1:20:2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2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EI Xiaoli, LI Shumin, YANG Lichun

(Chongqing Nanfang Trans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25)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profession, theref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mad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nd views.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从专业定位角度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土木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与土木工程两个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工作。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

1.2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角度分析

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咨询事务所、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工作,无论学生工作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管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据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如今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去培养人才,加上人力资源流动频繁,最终导致企业只愿更多地招聘有工作经验、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给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提出了挑战,学校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从以上分析来看,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不仅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利用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某个环节进行管理,这种能力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这四个知识平台构建的。

2.1 专业实习

实习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途径和手段。通过现场的实习,学生亲自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习教学应该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分层次地进行,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或刚开始专业课学习时进行的。认知实习可以通过到相关企业或施工现场参观实习和观看相关视频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知实习,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管理的技术、方法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在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使学生对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一般房屋建筑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盲目,而是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在学习完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合作关系企业进行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工程施工实习、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测量一般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进行,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来进行工程测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其他方面的生产实习应该在大三开学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生产实习要制定详细的实习的内容和步骤,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每一个实习内容结束,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同时,可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对每一个实习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实习的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总的实习报告。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对典型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以及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等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学习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实习,一般是在第八学期的前四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综合运用,通过参与工程实务操作,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及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原始材料和数据,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毕业实习一般是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实习,根据毕业实习的任务书和指导书来进行实习,最终交实习报告。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针对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一般是在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后几周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所需资料应该来自实际工程项目,并且设置完善的课程设计指导书,配备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比如,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编制、房地产估价、 房地产营销策划、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索赔、Photoshop和建筑画等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3 实验环节

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习环节来看,学生主要是在建筑工地实习,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的熟悉,也就是说对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的熟悉,而很少接触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比如,对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的融资、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招投标过程、工程合同管理和索赔等方面的实践是非常少的,不能体现出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从而也偏离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条件都很有限,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熟悉和掌握。因此,学院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各个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直观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模拟或实物情景,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快速而全面地掌握工程管理实务的各个方面。当然,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教学获得的认知,还需要通过实习环节加以验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类实验室和管理类实验室。技术类实验室主要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管理类实验室主要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和沙盘实验、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实验、工程造价软件实验、合同管理和索赔实验、工程项目融资实验等。

2.4 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时间安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能力和未来规划等选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院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建筑建模比赛、室内外装饰设计比赛、房地产营销策划比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兼职和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在大三、大四时,学生可以参加五大员的培训并参加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对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实践是更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2.5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其他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每个学生都配备有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论文的选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具有写作价值的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和工程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对多门专业课程综合运用的能力的环节,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设计内容。比如,对于国际工程管理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对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向主要是进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和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的编制;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方向进行室内外装饰设计方案和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文件的编制;对于工程造价的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量清单报价文件编制。

3 结语

工程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薄弱。笔者认为,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之外,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郭静,陈远祥.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2] 吴丽,吴飞.工程管理综合实验研究及实验室设计与建设[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县水电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水利电力水产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及其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县科协的组成部分。

第二条学会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团结全县水利电力水产科技工作者及其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学术情报交流,努力提高会员学术水平,为科技兴水和“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

第三条本学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讨论,以利共同提高,不断前进。

第四条学会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原创:举办专题讨论和学术报告,不断提高会员学术水平。

二、组织和鼓励水电科技工作者和经济管理专业人员撰写学术论文,总结科技活动成果,择优上报,注意发现人才,向有关部门推荐。

三、发展各兄弟学会之间的友好联系,经常介绍国内水利电力水产科学技术动态。

四、大力普及水利电力水产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第二章会员

第五条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承认本会章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本会。

一、凡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水利、电力、水产、建筑工作的科技人员及其经济管理专业人员,并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

二、长期从事水利、电力、水产、建筑工作,具有高级技术等级的工人。

三、在水利电力水产技术革新,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和生产实践中,有一定成就和贡献者。

四、热心和积极支持学会工作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

五、农民技术员、有成就的专业户。

第六条凡要求入会者由本人申请,经本会会员介绍或单位推荐,由学会理事会批准,报县科协备案即成为本会会员,会员会籍的管理和日常联系由理事会负责。

第七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一、选举权、被选举权。

二、对学会工作有建议、批评权。

三、优先参加本会的学术活动。

四、优先借阅本会有关的科技资料。

五、有权利参加其它学会。

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按期缴纳会费。

二、执行本会决议和完成本会所委托的工作。

三、认真从事水利、电力、水产科技活动,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四、积极参加和热情支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第八条会员可以申请退会,原创:由学会理事会办理,会员如违反会章,应视其性质及情节,分别劝其退会或取消会籍。

会员调离本县(我县)水电系统,由学会理事会办理离会手续。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由理事会召集,必要时可由理事会决定提前或延期召开。

会员大会的职责是:

一、决定本会工作方针及任务。

二、审查理事会工作报告。

三、选举新的理事会。

四、制定或修改本学会章程。

第十条学会下设水利、电力、水产、建筑、经济管理五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由理事会决定理事担任。专委会它的职责是编制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承接有关部门委托的咨询工作,随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承办学会交办的有关本专业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条各专业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活动以专业委员会为主,由专业委员会主任主持开展,每年活动的计划安排,及活动情况向理事会提出报告。

第十二条学会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理事会的职责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决议。

二、制定工作计划。

三、确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

四、领导所属工作机构开展工作。

五、召开下届会员大会。

六、组织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议。

七、推荐优秀论文及科普作品,建议政府、科协或有关单位给予奖励。

八、批准新会员入会。

第十三条理事会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专委会主任组成常务理事会,由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第十四条曾任本会两届理事,对学会工作有较大贡献者,由于不再担任学会负责工作,由理事会提名,经会员代表通过,可为本会名誉理事。

第四章领导关系

第十五条“××县水电学会”是××市水利学会、电力工程学会、水产学会的团体会员,是县科协的组成部分,学会受县水利局和县科协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水利学会、电力工程学会、水产学会的指导。

第五章经费

第十六条本会经费来源:

1、有关部门资助。

2、本会举办的各种事业收入。

3、团体会员、个人会员会费。

4、个人或单位捐赠。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章程经学会2006年6月18日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县科协备案。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成本控制;创新路径

1引言

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好成本控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并保障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稳步立足。为此,从企业管理人员到基层人员都要形成合力,高度重视成本控制,从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措施等多个角度入手,保障成本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2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积极意义

首先,关于产品方面的意义。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会涉及产品生产环节,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每一个建筑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均会涉及大量的材料、人力等,如何在有限的成本内确保材料质量更优、人员综合水平更高,是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若材料质量和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不仅影响建筑项目的顺利开展,还会为建筑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借助成本控制手段,专业人员能够对建筑项目整个施工周期的成本投入进行初步计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合理制定材料投放和人员安排的相关要求,确保建筑项目能够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关于企业发展方面的意义。建筑企业产品的质量、价格与成本管理有着直接联系,同时,企业的运营状况也与成本控制直接相关。当前,社会中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无论是产品价格竞争还是产品质量竞争,均与成本竞争有关,若能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借助成本控制,在最短时间内建设完成最高质量的建筑项目,则建筑企业会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因此,吸引到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除此之外,任何一家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各种决策时,需要参考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往往以成本数据为主,若成本控制中各项数据和资料准确合理,管理者制定的决策也会更加有效,同时,可以在有限的成本内确保所有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由此可见,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意义非常重大,每一个员工均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成本控制工作。

3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成本控制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成本控制的效果日益凸显,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始更加重视成本控制,并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各种成本控制方法。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些现有的控制方法无法长期保持其应用优势。这是由于成本控制人员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认为只要构建相关方法,并按照该方法实施,就可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实则不然,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建筑企业要适应市场变化,逐步调整发展方向。若成本控制工作缺少创新意识,无论是企业决策者制定决策还是一线施工人员开展具体工作,均会产生各种问题,如资金流失、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此外,一些人员认为,改变成本控制方法需要付出大量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在懒惰心理的影响下也会忽略成本控制方法的创新。

3.2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管理体系。由于该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更难以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因此,成本控制工作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一,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将一些项目分包给其他企业,而在与其他企业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预算成本持续增加。加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些工作没有得到合理规划,使得成本不断增加。第二,一些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承包建筑项目之后,过于关注经济效益,没有立足企业整体发展角度,无形之中造成一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浪费。以上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3未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更多助力,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但仍然有一些建筑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并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成本控制效率依旧难以提升。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购买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并通过成本控制软件开展工作,但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功能上,例如,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存储等,对于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来说,依旧需要人工完成,这样一来,信息化成本控制软件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对信息化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导致系统更新速度较慢,一些设备甚至已经出现漏洞,若不能及时修复,系统内的数据就会存在被泄露、被损坏的风险。

3.4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持续补充人才,提高人才综合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成本控制人员自身的综合水平不仅会影响成本控制方法的具体实践成果,而且直接关系成本控制方法是否能够持续创新[3]。现阶段,一些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专业人员存在综合素质较低的弊端,例如,一些人员仅对理论知识有全面了解,但缺少具体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固化思维的影响,成本控制方法没有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一些成本控制人员认为,创新意味着同时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他们会在事不关己的心理作用下,将成本控制方法的创新搁置一旁。

4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创新路径

4.1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成本控制工作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管理体系的保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不仅要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而且要满足业主的多样化需求,这样一来,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也要推陈出新,通过引进更先进的施工技术、购买多样化的建筑材料,做好建筑施工工作。成本控制工作要在技术、质量与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所有相关人员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面了解,通过现场勘查、数据收集等,把握技术以及材料的使用标准。首先,纠正建筑企业相关人员的思想误区。一些建筑企业员工认为,成本管理应当由财务人员和项目经理共同推进,不需要其他人员的参与,这种想法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发展对建筑企业人员的要求。建筑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均要培养责任意识,始终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每时每刻关注成本控制工作,在工作的全部流程和各个环节落实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其次,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员工成本控制相关内容的宣传和落实,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为成本控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例如,减少用电用水、减少设备损耗、合理使用材料、珍惜公共财产等。最后,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持续完善奖惩制度,并且举报机制需要同步执行。员工可通过相关渠道及时举报在费用支出中出现不合理使用的现象,管理人员也要及时对其进行惩罚。另外,要做好举报人的信息保护工作,只有激发每个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让管理体系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4.2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将信息技术与社会各个行业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推动行业持续发展与快速转型,而且能够契合国家提出的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建筑企业中,经济管理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若只靠人工会耗费大量时间,使用信息设备以及系统能够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错误的出现。在引入信息化技术之后,各类计算软件能够对数据的核算进行精准分析和比对,再借助专业成本控制人员的操作,能够真正提高成本控制管理的有效性[4]。例如,借助信息系统及时查询企业内各类材料等物资的采购信息、各部门人员的任用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各部门之间所产生的各类财务状况,通过收集信息,再结合现有的企业发展情况和成本预算,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安排。企业管理者只需登录系统就可以实时查看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情况,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更多参考。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数据需要保存,而使用信息技术则能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和加工,成本控制人员只需要输入一定的参数,系统则会按照该参数对所有数据进行批量处理,从而使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成效持续得到提升。

4.3相关人员及时更新成本控制理念

成本控制需要企业内每一个员工的积极参与,为此,相关部门的员工应当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充分意识到在建筑经济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更新自身的工作模式和管理理念,从而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深度落实,从细节入手,发挥全员合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建筑企业当中施工主体是一线施工人员,在日常施工过程中,除了保证施工质量,更要关注成本控制的相关内容,只有养成时刻关注成本、有效节约成本的习惯,才会从方方面面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负责人员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之后,要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和商讨,确保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基础之上,能够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除此之外,要从项目的整个环节开展成本控制,例如,原材料的采购、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岗位人员的安排等,只有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成本控制目标,才能使每一个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成本控制理念。

4.4积极控制材料价格与材料用量

建筑项目中所需的建筑材料往往种类较多、数量较大,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对所有材料的使用量要准确计算,并且要关注材料使用之后能够回收的剩余量。为了有效避免材料浪费,施工人员要尽可能选择最先进的施工工艺,例如,各种环保工艺,从而达到控制材料成本的目的。在材料采购期间,采购人员要关注市场上材料价格的波动,价格较低时,可多量购买,价格较高时,可少量购买。在材料从供应商运输到场地的过程中,要做好运输管理工作,避免由于不合理运输产生额外成本或材料浪费。建筑场地上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从材料存放开始就要确保场地条件符合材料存放标准,如温度、湿度等相关要求,保证材料的质量达标[5]。材料从场地运往施工现场时需要做好登记工作,方便后期对材料的核查。

4.5将成本控制与绿色环保建筑理念相融合

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提出之后,我国社会各个行业均开始探寻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绿色环保建筑理念的贯彻执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成本控制若能与绿色环保建筑理念相互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成本。企业相关人员应当认真学习绿色环保建筑理念的相关要求,并将其创新地应用在成本控制工作中,通过加强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工作,例如,设施、设备、材料、剩余物资等,确保能够在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下做到可回收的尽回收、可利用的尽利用。

4.6重视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

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借助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各类成本管理任务的有效性和适度性。相关人员应首先对需要进行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如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等,其次根据不同板块落实精细化管理模式。例如,在物资管理中,相关人员可初步将其分为水泥材料、钢骨料、粗骨料、细骨料等,在粗骨料和细骨料的成本控制中,需要参考粒度、含沙量等各类数据。专业人员首先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录入信息系统,其次借助系统的筛选功能快速提取,从而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当然,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时刻明确控制目的,有效借助各种精细化管理模型开展成本计算,为后续其他的管理任务提供数据参考。

5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控制方法已成为现阶段建筑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成本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不断转型,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高度重视成本控制的创新,从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团队等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一套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成本控制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崔俊超.建筑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创新策略探讨[J].商业文化,2021(36):90-91.

【2】陈坚毅.基于建筑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创新路径[J].中华建设,2020(7):48-49.

【3】成东宝.全过程工程咨询在建筑经济管理中的价值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6):116-118.

【4】戴虹.建筑经济管理中关于成本控制的创新思考[J].财富时代,2020(5):186.

【5】冯通.建筑经济管理中关于成本控制的创新方式探索[J].工程技术研究,2020,5(5):167-168.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成果 本科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以促进教学改革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分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效果,为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办学水平服务。

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完成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教学相比,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并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是一个探索学术发展前沿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有利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将这一宝贵财富传授给学生,是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补充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着眼于创造新知识,再把创造的新知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去,开设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研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主要渠道。科研促使师生走向社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使高等学校与社会保持了直接的联系,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学校通过开展科研工作还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从世界各国大学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看,越来越呈现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趋势,很多重要的国家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设在著名大学。人们普遍认识到,要有一流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应该来源于一流的科研成果。脱离科研的教学无法吸引优秀教师,更难以凭借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性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良好的形成。通过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学生的创新品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能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而且必须直接参与科学发现,这样的人才,只能在包含科研成分的教学过程中去培养。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仅靠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不可能实现,主要靠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教师自己的学术水平也能更快地提高,最终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因此,教学与科研在这个意义上的结合便顺理成章。

同时,高校的科研应该有别于科研机构的科研,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尤其像贵州大学这种地方性综合大学,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的原则,做到教学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实现科研与教学双促进,科研、教学相辅相成,比翼齐飞。也就是说,教学必须有科研作为支撑,如果老师不搞科研,知识更新慢,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反过来,教学对科研也是非常有益的,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即使像陈省身、杨振宁这样的大师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仍把每一次课作为他们重新思考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每一次课程均有所变化和前进。

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承担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获得了众多的科研奖励,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承担的科研课题来看,如骆心权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乌江流域典型县合理农林结构、林种结构配置研究”、罗敏副教授主持的199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村民选举与实施的效益的研究”、洪名勇教授主持的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部地区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初始条件、所有制调整速度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实证研究”、余维祥教授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贵州48个部级贫困县打工经济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建议”、洪名勇教授主持的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与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创新研究”、洪名勇教授主持的2007年国家软科学基金课题“喀斯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地利用及流转制度研究”等大量国家、国际、省及地方政府、企业单位科研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先后承担部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承担了近10项国际项目,另外还承担了50余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研究的项目。

从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中国经济问题》、《改革》、《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高校理论战线》、《林业经济》等50余种刊物300余篇,2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或转载。

从获奖成果来看,教师曾获得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中国科协优秀成果一等奖、贵州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社科领域比较有影响的奖项。据不完全统计,农经专业教师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4项,特别在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取得突破,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方面共获得9项奖励。高水平的科研奖项不仅奠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在全国和贵州省经济学、管理方面的地位,而且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科研成果使我们能够为本科生开出一些前沿的新课程。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站在学科前沿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大量科研成果,使教师能够为本科生开出不少前沿性的课程。如,由于笔者对制度、产权的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我于20世纪90年代就为本科新开出了《产权经济学》这一新课程,后来这一课程改名为《制度经济学》;又如我对房地产业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中国经济问题》等知名经济学期刊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新华文献》转载,3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因此,我能够顺利为农经专业本科新开出《房地产经营管理》课程。另外,由于我对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经济学及新制度经济学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将这些经济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成果应用于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的研究,使我能够为农经专业的本科开设《经济管理前沿》这一新课程。陈卫洪老师承担了多项国际项目,对农村进行大量调研,为本科开出《农村社会学》这一课程奠定了研究基础。还有,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我们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7级开始开设了《实验经济学》这一前沿性课程。

第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高水平、丰富的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持、参加编写了多本高水平教学,如张亮才副教授作为副主编的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农业经济管理概论》、王秀峰教授作为副主编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等,共主编、参编教材达到16部。二是一批优秀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统计局、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如邹大铣教授参编的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农业统计学》获得国家统计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张亮才副教授作为副主编完成的《农业经济管理概论》获得农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邹大铣教授完成的教学成果“坚持统计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洪名勇教授完成的“实验经济学与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第三,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在科研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不仅进行理论创新,而且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给本科生讲课时不仅能够将教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给学生进行清晰的讲解,而且能够将科研中的许多成果运用于教学工作中,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在讲劳动经济学时,能够将自己调查了解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劳动经济学的原理结合起来,在讲房地产经济时能够将自己对住房金融体系(见《构建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思考》,《中国经济问题》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5期论点摘编)、房地产证券化的研究运用到讲课内容之中(《关于我国不动产证券化的构想》,《改革与战略》199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由于自己对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有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也深入多家企业进行过调查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在讲授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时能够将深入企业、农村调查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如在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时,将我承担2000年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安顺市10余家企业改制有关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讲授科斯定理能够将自己深入都匀进行森林制度变迁调查、到湄潭调查土地制度改革等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参见附录中作者发表的大量论文和科研成果),深受学生欢迎。在讲授股份制时能够将自己对股份制研究成果,如对马克思土地股份制的研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等等。

第四,科研促进了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不仅注重自己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且在提升自己调研水平的同时,还将这些调查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进行农村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写出了大量优秀论文,在团中央、原国家教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于1987年和1988年进行的2次联合征文中(1987年至今仅有这2次征文),1987年农经学生获得三等2人次,是贵州省当年获奖等级最高的,同时还获得优秀奖2人次、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团省委优秀奖16人次,占贵州农学院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以上。我不仅自己进行科研工作,而且还积极培养研究的科研能力和调查能力,请本科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的调查。如2007年1月就带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40余名,耗资10余万元,深入到普定县城关镇的多个村庄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公共政策和农村贫困》),这些调查提高了本科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还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他们的毕业论文作为课题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7届毕业生龚昌狮的论文《发展辣椒种植,增加贵州农民收入的对策》选题直接来源于我主持2005年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新形势下贵州省建立健全开放式扶贫机制研究》,该论文被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和答辩组评为优秀论文。又如2003届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陈安全撰写的毕业论文《土地冲突的分析》一文,就是在我主持的2002年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课题《欠发达地区农地外在产权制度与内在产权制度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下进行的。论文从设计、选题到撰写我都进行了精心指导,因此,该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优秀论文。

第五,科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不仅承担大量科研任务,而且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为依托,积极承担教学改革项目,以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2009-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承担的国家、省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达到21。承担研究是需要创新的,在课题研究过程力图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进行项目研究。如在我主持2005年省长基金课题《贵州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与农地流转制度研究》时就引入了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原理对农地流转的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在讲授《比较经济制度》这门课时,我也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2003级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先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实验(成果见《信任与农地租赁制度实施的实验经济研究》,《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除实验教学方法之外,老师进行的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有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等。

第六,科研成果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教师大量科研成果的带动下,教师不断吸收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学校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8年以来本科生主持部级项目3项、校级18项(详见表2),其中谢国强同学完成的学校SRT计划项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调查”被学校评为优秀项目、史先达完成的毕业论文“贵州省普定县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研究”、蒋彦完成的毕业论文“贵州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土地利用状况研究”分别获得2008届和2009届校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特等奖,张成甦完成的毕业论文被评为2010届校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特别是在贵州大学100多个本科专业中,2008-2010年共评出毕业论文特等奖25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2篇。另外,洪名勇教授带领朱书维、胡怡、郭杨、周薇4人本科完成的课题获民政部优秀论文二等奖。以上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有较强的创新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名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8,7:57-60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特点,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和创新中发展。从研究房地产行业发展、房地产专业培齐基本模式及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出发,将学科设置特点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探讨了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定,展示了房地产专业发展前景。

1 引言

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全面的、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能适应市场经济、职业岗位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就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现代职教特色。所以说,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在新形势下,教育都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房地产专业是适应市场发展的新专业,从长远发展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开发企业、物管公司、资产公司以及房地产咨询机构、评估机构、产权保险公司等均对房地产专业人才有着巨大和广泛的需求然而,房地产专业又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兼具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目前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不易把握,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也有待明确。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创办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高职生。作为建筑院校工程管理系的专业之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使用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即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造价管理类和法规类课程等平台,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房地产相关专业技能毕业生,以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2 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社会环境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范以及人才培养活动的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方法和运行方式。根据我国房地产专业教育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是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是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高职类房地产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定义:

(1)以培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一线所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

(2)完善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能力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3)形成校内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4)具备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5)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

(6)具有科学规范和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

作为建筑行业的专业之一,在能力结构方面,房地产专业人有研究型、技能型、研究一技能型三种才培养模式。研究型模式着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宽厚,能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人才。研究型模式要求土木工程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实力雄厚,要有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并且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技能型模式则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建设工作人才。研究一技能型模式界于研究型和技能型之间,科研能力和操作能力二者并重,其毕业生可以从事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等实践性工作。

作为工程管理系的专业之一,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型、管理型、工程一管理型三种。工程型模式着重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较多的土木工程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其人才特点体现为工程技术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能胜任房地产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基层岗位。管理型模式偏重于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的土木工程类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相对较少,金融、投资和工商管理类等课程的比重较大,工程一管理型模式则对土木工程类知识和经济管理类知识的教育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偏重某一类课程,其人才特点体现为具有一定的土木工程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兼备工程型和管理型人才专业技能。

3 我院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3.1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高校应选择技能型或研究一技能型模式。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院校,现阶段宜选择技能型、工程管理型培养模式,不适宜选择纯研究型的办学模式;而河南省房地产市场需要大量的实践性技能人才,我院的职业教育特点正好符合了市场需求。而且,我院有广泛的土木及建筑工程教学资源优势,满足我省对管理型房地产行业优秀人才对具有一定土木工程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需求。

3.2确立培养目标

房地产方向的大专毕业生主要从事房地产领域的实际工作,但是,房地产领域的知识宽泛,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因此,房地产方向高职毕业生应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社会需求和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去发展专门知识。

我院房地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企业、营销策划公司及政府管理部门等,培养熟悉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掌握房地产估价理论,掌握房地产投资分析与策划理论,具备房地产估价员与房地产经纪人等基本素质,兼备土木工程技术相关知识,能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咨询、估价、开发、经营管理等技术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房地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3有特色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形式之一。在具体安排教学计划时,可以结合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进而确定各门课程具体内容、学时和学分要求。按照工程管理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工程管理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必修课由教研室根据专业技术发展水平在1—5学期确定,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空间。设置房屋构造与识图、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房地产营销、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策划、物业管理等26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以专业平台课程加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式建立,两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比例约为专业平台课程占50%;专业方向性课程占50%。在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方面,实践类课程比例超出50%,让学生既具有较为宽广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从事某一专业的初步技能和继续学习的专业理论基础。

3.4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我院工程管理系现有教师36人,其中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一级建造师等10余人,相关专业平台课程师资也非常充分,在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估价公司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实现产教结合的教学途径。

4 结语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专业,对学校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也使得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不得不转换教育理念,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符合就业形势、符合专业发展的革新。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市场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68-02

1998年,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距今只有14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内的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时间就更为短暂。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1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地区部分国有和民营房地产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三年内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工地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实验员、建筑合同管理、建筑设计等岗位。同时,对近三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其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预算员、房地产销售人员、资料或合同管理员等岗位,其中做施工现场工作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男生的54%,做预算工作的占到被调查女生的32%。在此现实情况下,本文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

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傅兰英,柳佳,付强.独立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9月.

[2]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4]魏红.浅议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3).

[5]刘晓光.探究民办院校的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模式[J].科技经济市场,2010(4).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从事经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经济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价条件。

第二条本评价条件适用于从事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决策和经济管理实务等专业岗位工作的在职人员。

第三条按照本评价条件评审通过并获得高级经济师资格证书者,表明持证人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高级经济师资格是聘任高级经济师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申报人应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条学历(学位)、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实际从事经济工作2年以上;

(二)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实际从事经济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或大学普通班毕业,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实际从事经济工作5年以上;

(四)经济类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实际从事经济工作7年以上。

具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工程师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取得按规定可以聘任经济师、工程师职务的职业资格,直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可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

先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取得规定学历者,取得规定学历前后的经济师资格年限可合并计算。

第六条破格申报条件:

(一)不具备第五条规定的学历(学位)、资历条件的人员,但具备下列6项条件中的3项以上者,可以破格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破格申报一般只允许单破,即破学历或破资历,对资历条件的破格,提前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⒈设区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被列为设区市以上政府人才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或被授予设区市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或荣获政府授予的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者,或所主持的单位被授予省(部)以上先进集体称号;

⒉在国家专业性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或在国家批准出版的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经济专业论文;

⒊作为主要作者,正式出版过1本经济研究、经济技术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著或译著,或编写过大、中专教材,并为主编、副主编及主要撰稿者;

⒋国家三等奖或省(部)二等奖(或省、部三等奖两项)及以上科技进步奖,经济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项目政府奖励的主要贡献者;

⒌直接主持管理企业(或大型项目)主要经济业务工作,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⒍从事经济工作20年以上。

(二)虽未取得相应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但具备以下条件者,可以破格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

⒈一定规模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40周岁以上的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⒉所在企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上;或近3年平均年缴税在500万元以上的盈利企业;或近2年内本企业销售收入进入全省本行业(大类)前10位。如是建筑工程、交通建设工程、矿产企业、房地产企业需同时具备其中的两项。

⒊具备以下条件中的3项:

⑴善于运用现代先进的专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及手段,研究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⑵省(部)级三等、市(厅)级二等及以上科技进步奖等相应政府奖励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或被评为省(部)级以上优秀企业家、优秀厂长(经理),或获得设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拔尖人才,或获得设区市级相关荣誉称号2项以上;

⑶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2年,获得硕士学位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7年,大学本科学历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10年,大学专科学历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15年,不具备上述学历的人员从事经济专业工作满20年;

⑷正式出版过经济专业方面的专著或公开发表不少于2篇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经济管理文章。

第七条其他条件。

(一)申报人员须参加省统一组织的高级经济师人机对话测评或专家面试答辩,主要考察应试人员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及经营管理工作能力。人机对话测评和面试答辩成绩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⒈按照《关于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人专〔2007〕80号)精神,40周岁以下的申报对象,须取得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B级合格成绩或达到省合格标准。40周岁以上申报对象的外语水平不作为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只作为专家评审的依据之一。符合外语免试条件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⒉45周岁以下的申报对象须按规定提供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或符合相应免试条件。

(三)申报对象近3年年度考核为合格(或称职)以上。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八条从事经济研究人员的工作业绩、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要求:

(一)专业工作业绩。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⒈承担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过经济领域内2项省级以上大型研究项目,取得的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⒉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市(厅)级一等奖2项,或市(厅)级二等奖3项奖励;

⒊获得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或相同级别的荣誉称号;

⒋承担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过2项以上省(部)级重点课题或3项以上市(厅)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写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报告;

⒌提出的经营管理或经济技术建议被省(部)级有关部门采纳,对科技进步、专业技术发展或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二)专业理论水平。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经济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从事的专业方向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熟悉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⒈独立或作为第一撰写人在省(部)级及以上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经济专业论文3篇以上,或在国家批准出版的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2篇以上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专业论文;

⒉正式出版过经济专业论著、译作或编写过大、中专教材,并为主编、副主编及主要撰稿者;

⒊为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而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

(三)专业工作能力。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项:

⒈曾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完成省(部)级经济理论研究、重大经济改革方案的编制;

⒉曾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完成本专业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起草、重要科研成果的鉴定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⒊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制定的经济政策、法规或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项目,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⒋能够组织、指导中级经济专业人员的学习和工作,并使其业务能力获得提高,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第九条从事经济管理决策人员的工作业绩、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要求:

(一)专业工作业绩。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⒈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期间,为大、中型企业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作出主要贡献,连续3年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作出突出贡献;

⒉获得设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优秀厂长”或相同级别的荣誉称号;

⒊主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经济指标和创新投入连续3年来达到省内同行先进水平;

⒋担任事业单位经济方面主要负责人后,在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省(部)重点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重点项目2项以上的筹建、投产等全过程工作。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筹建的重点项目投产后达到设计指标。

(二)专业理论水平。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管理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从事的经济管理专业方向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熟悉本行业经济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⒈独立或作为第一撰写人在省(部)级及以上组织的学术会议、或在国家批准出版的一级杂志上发表过1篇及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

⒉作为主要作者,正式出版过1部经济管理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专著或译著;

⒊为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而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

(三)专业工作能力。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项:

⒈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综合、判断、总结和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

⒉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1项以上国家、省(部)级或2项以上市(厅)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方案的组织和实施,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⒊主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经济指标近3年名列设区市同行业企业前三名;

⒋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为部门(单位)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作出显著贡献,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⒌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经济管理工作有创新,或在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中取得较好成果。

第十条从事经济管理实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要求:

(一)专业工作业绩。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⒈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市(厅)级以上重点行业规划、政策规章的制定,经主管部门批准付诸实践,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⒉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市(厅)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技术鉴定和全程筹建与管理,投入使用后达到预期目标;

⒊获得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青年岗位能手”、“巾帼英雄”,或相同级别的荣誉称号;

⒋对本专业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改进本单位(部门)工作,大幅度提高效益作出重要贡献,或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⒌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总价值500万元以上经济项目的咨询评估,经实践证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⒍负责过难度较大经济管理项目实施(包括制定管理标准、规范办法等),高新技术项目推广、应用,专利申报和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二)专业理论水平。全面、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经济岗位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从事的经济专业方向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本专业有关的现行法规、标准和规范,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⒈独立或作为第一撰写人在省(部)级及以上组织的学术会议、或在国家批准出版的科技、经济期刊上发表过1篇及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

⒉作为主要作者,正式出版过1本经济管理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专著或译著;

⒊为解决本专业经济重要实际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

⒋结合工作,撰写过多篇高新技术应用、推广或专利申请和实施的论证方案、专项报告,获得实际效果的;

⒌编写或修订公开出版发行的经济技术或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规程、标准或教材、技术手册。

(三)专业工作能力。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项:

⒈作为主要人员承担或指导过经济领域内一项以上大型项目的经济活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本地区、本行业处于先进水平;

⒉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过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重点经济情况与问题的调研工作,提出的建议或方案,对加强和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⒊曾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与本专业的重要经济政策、法规文件的起草,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制定,重大成果的审查鉴定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⒋具有组织、指导较大范围业务活动的能力。善于运用先进科研成果、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经济活动中较为复杂的问题;

⒌能够组织、指导中级经济专业人员的学习和工作,并使业务能力获得提高,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一条本评价条件中,从事经济研究人员是指从事各类专业经济研究和发展规划编制等人员。从事经济管理决策人员是指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人员编制数在100人以上的事业单位主管经济管理工作的副职以上人员。从事经济管理实务人员是指除上述两类人员外的实际从事经济业务、经济管理的主办人员。

第十二条申报对象的申报材料(主要包括申报者的姓名、简历、工作单位、经济专业工作年限、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资格、所聘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情况)应在本单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规定程序报送;经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厅门户网站上公示7天。

第十三条本评价条件中涉及的专业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等均指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所取得或要求的。直接申报对象以近5年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依据。申报者需提供表彰、奖励、通报、推广等有效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申报参加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评审资格。已通过评审的人员,由发证机关收回其高级经济师资格证书,并从次年起3年内不得再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

(一)伪造、变造证件、证明的;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的;

(三)有违纪违法行为,仍在处理、处罚、处分阶段的;

(四)任现职后曾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而受到处分,在申报材料上未有反映的;

(五)有其他严重违反评审规定行为的。

第十五条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相近相似注册类资格”是指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国际商务师、企业法律顾问、房地产经纪人、价格鉴证师、管理咨询师、招标采购师、物业管理师等相关执业(职业)资格;

(二)“主要撰稿者”是指书稿撰写内容达到2章及以上、论文第一、二作者。集体荣誉只限于单位负责人和分管副职,个人荣誉以奖励证书或公布文件为准。省、市行业排名,以行业主管部门证明为准;

(三)“以上”均含本级,“年”均为周年。

第十六条本评价条件由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 关键词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

引 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必须重新自我审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白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建筑领域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的稀缺性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将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各方的利益,既使当代经济得到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展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

1.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行业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点。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具有国家一般承包和施工的专业企业资格的建筑企业完成生产总值达95206亿元人民币,实现26451亿元的增值,在国家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收入为9547亿元,全国监控类企业项目营业实现1196亿元的利润。国家“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勘察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国民收入工程监理经营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跟别为26.5%和33.7%。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12年实现92.2亿美元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达到1344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发展虽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有碍发展的问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生产集约化、信息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物质消耗水平高,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呼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其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大关系。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可持续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企业自身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利于精简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社会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着其他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施工现场周边人群的影响。当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对环境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对环境担负其该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建筑行业,免不了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在建筑中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把这些污染降到最低,运用其先进技术及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和谐相处。

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可持续建筑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就是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在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能够得到再利用或资源化处理。要求进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施工阶段是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起决定作用,也是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的施工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信息化战略,这需要加强该行业的政府监督、加快行业的自律与诚信建设。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建筑经济.2013(1).

[2] 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热点扫描.2013(1).

[3] 严琳,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2011(35).

[4] 李慧,基于多技术的我国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硕士论文].辽宁:东北林业大学.2012.

[5] 蒋传辉,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的探讨[J].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研究.2007(6).

[6] 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黄丽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河南建材.2011(1).

[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 [J] .中国环境管理.

[9] 逯瑞林,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初探[J] .市场研究.

[10] 杨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9.

[11] 杨胜志可持续理论在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硕士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决策方法;教学改革;能力培养;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9-02

现代决策方法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决策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各种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为今后解决经济与管理中出现的决策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数学建模的能力以及软件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适用教材的建设,推动现代决策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并优化考核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一、现代决策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现代决策中,决策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显得尤其重要,要求在决策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应用现代的模型技术和信息技术。该课程的应用性很强,实际问题通常很复杂,不仅需要借助优化软化进行求解,而且还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因此,在现代决策方法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都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滞后。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当今社会里,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是能力高、知识丰富、素质好和有经验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2.重理论轻应用。目前,现代决策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应用,而现代决策方法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目的,让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对现代决策方法产生畏惧情绪,学习中变得很被动,从而降低了学科的应用能力培养,背离了现代决策方法教学的目的。

3.考核方式单一。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决策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目前现代决策方法的考核方式就是试卷分数,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凸显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二、以科研促进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现代决策方法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不断创新的精神。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该课程的实用性,尽量减少复杂的理论推导,在理论阐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旨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同时,突出面向实际,强调应用,为解决经济与管理中出现的决策问题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这种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代决策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在讲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时,可以通过3个案例分别说明一投入一产出、二投入一产出、一投入二产出的CCR模型的建立与求解过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轻理论推导,重实际应用”,通过课堂上的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将现代决策方法的思想和模型自觉地运用到具体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方式。现代决策方法的很多教学环节都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课堂上的大量时间花在板书上,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传达,而且也使得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可以制作课件,建立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利用多媒体的图文,让学生对一些应用案例有更深刻的印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两者综合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软件应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传统的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中,关于方法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往往要求学生用手工进行计算,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还有不少重复计算。对于一些很复杂的实际问题,手工运算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很成熟的软件来解决,例如EXCEL电子表格软件、MATLAB软件、LINDO、LINGO、DEAP等。因此,在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现代决策方法软件的实际操作教学,通过软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中遇到的规模比较大且手工难以计算的问题。

4.鼓励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我们的科研项目与现代决策方法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拘泥于现代决策方法教材中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同时根据项目撰写论文。我们还鼓励课程梯队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例如,针对毕业生选题难的问题,我们结合科研项目指导毕业生选题和论文写作,这样学生的选题来源于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也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案例素材,实现了教学相长。

5.加强适用教材建设,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加强适用教材的建设从而推动现代决策方法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讲授研究生现代决策方法课程及从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优秀决策理论与方法教材的成果,根据使用讲义编写了《现代决策方法》[1]教材。这本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等进行决策分析的参考书,本书重点突出现代决策方法的实用性。

6.优化考核方式,凸显能力培养。现代决策方法的教学应该建立以应用为主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的目的。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全程考核,即对平时的作业、课堂发言、最后考试等成绩进行加权;也可以是基础知识考核加上应用能力考核,基础知识采用笔试形式,应用能力采用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形式出现。这样的考核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案例,也可以是由老师提供案例,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形式。

管理者个人要不断提升五方面的能力:一是综合分析的能力;二是组织实施能力;三是沟通协调能力;四是决策应变能力;五是工作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决策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具备现代决策方法的应用能力,具备构建合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还要具备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正确解释的能力。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培养能力,以上仅是现代决策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几个主要方面,有待通过实践考验,不断充实,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凤平,陈艳萍.现代决策方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育晓.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26).

[3]刘宁.对现代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14).

[4]刘宁.多重目标:关于现代决策方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6-09-11,(006).

[5]王广民.研教相融推进运筹学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6).

上一篇:建筑项目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