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8:14:52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CN:32-5100/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半年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该刊主要刊载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同时也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综述或学术交流文章、学术活动报道、科技新闻和读者来稿等。该刊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以及高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

该刊一直秉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编辑理念,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目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该刊的编委会由众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本领域的知名学者组成,采用单盲审稿制度,对每篇稿件严谨评审,确保论文质量严格符合相关学术标准。刊物建立了完善的稿件管理体系和网络投稿系统,便于作者和审稿人与编辑部进行沟通交流,保证论文快速准确地出版。该刊不断创新发展,引导作者和读者关注前沿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刊载相关学术论文和设计方案,探索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同时也强调对学术研究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CN:50-1128/E)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主要刊登军事建筑工程、营房管理与环境工程、后勤信息工程、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和军事供油工程专业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国内外重要科技发展的综合性评述;有关教学、科研管理研究和科学学方面的论文;学术动态和科研简讯。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戴博,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6年出生,2009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电子及通讯工程学荣誉学士学位(甲等),2013年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获光子及量子学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获日本情报通讯研究机构实习研究奖学金,在此机构担当实习研究员1年多。研究方向包括光通信、全光信号处理及光学成像。读博期间,在IEEE/OSA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8篇。

对我来说,能够获得自费生奖学金意义深远。首先,这是祖国对我科研成果的肯定,是一份特别的荣誉。其次,也鼓励我再接再厉,在科研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者,一直都希望能够把自己在西方所学到的规划理念和研究成果应用到祖国的城镇建设中去,为祖国的城镇化作出贡献。——林艳柳

林艳柳,2012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0年出生,2004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人居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获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博士学位。2012年9月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城市规划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和教学。博士期间,在Urban Studies、Habitat International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该领域国际会议和竞赛,是多种刊物和会议的委员会委员及审稿人。

万里求学路,十载砺剑心。能获此殊荣,我非常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份奖励,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分子的厚爱。衷心感谢祖国的养育、导师的培养,以及亲友们无私的扶持。我一定会再接再厉、激流勇进,以期将来能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黄斌

黄斌,2012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4年出生,2006年、2008年分获中南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同年获澳大利亚政府全额奖学金资助赴南澳大利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机械工程及特种机器人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18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篇,获各级奖励和资助35项。

很荣幸能获得自费生奖学金,非常感谢祖国对海外学子的深切关怀。这个荣誉是对我这几年努力的肯定,也给予了我更大的动力来继续寻找人生奋斗的意义。期望我能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王顶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河海大学】4月12日,河海大学举行“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引智基地以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河海大学副校长鞠平教授为负责人,汇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麦克•斯德林爵士等10名国际大师、国外著名学者和河海大学10名专家教授组成学术团队,围绕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设计、建设、运行与调度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的国际合作研究。

【武汉大学】4月12日至13日,第八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SPEED 2014)暨第八届电力樱花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论坛围绕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本届年会组委会主任、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查晓明等国内外学者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内容涉及电力电子建模与控制、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电子新技术等多个方面。此次年会有国内外40余所高校200多名学者参加,投稿约200篇学术论文。

【华北电力大学】4月29日,华北电力大学与中国电科院联合成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联合研究中心。中心选取“分布式电源保护控制策略及故障特性研究”“特高压高补偿度串补系统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作为首批启动的联合研发项目。

【华北电力大学】日前,根据北京市科委的《关于认定2014年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通知》,华北电力大学新增4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电网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效聚光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火力发电过程节能与清洁运行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能源与环境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逆境中长大

殷建华教授的人生经历了曲折、艰苦和成功的喜悦。殷建华教授出身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白霓镇是鄂南因桥而兴的湖北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商熊白霓为方便百姓,捐资建桥于高堤河上,为铭善举,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白霓文化深厚,景观璀璨,是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广泛流传民间叙事诗《钟九闹漕》的产生之地。1977年在该镇大市出土的商代铜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成为崇阳古代文明象征。1979年,治内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是青铜艺术瑰宝,镇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黄庭坚读书的遗迹――金城墨沼,为“崇阳古八景”之一。建于后唐和宋代的崇阳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枧堰,远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太平天国将士与清军血战歇马山。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全长317米,青石路、朱大门、马头墙、斗拱楣,雕栏画柱,檐牙高啄,古朴黄雅,巷道曲折,斩纫巳,是中华传统民居之宝贵遗产。

殷建华教授小时候,在石板街上古色古香的居屋长大。他在镇上就读于白霓小学,1968年底随母亲李凤仪和哥哥殷建国从白霓镇下放到堰下乡第一生产队务农,便在这里上金城中学,之后去白霓高中上学,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堰下乡第一生产队。他在农村种过田,在大市渡槽工地当农民工,之后到青山第三级水电站工地指挥部当文宣员,直到1977年冬季参加“”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

刻苦学习

批判性思维 创新性实践

殷建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水港系读航道与港口工程专业,以优秀的成绩于1981年底毕业,同年考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师于中国著名的岩土力学袁建新先生、袁先生1948考入土木系――1952年获学士学位。1956年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硕士学位并受聘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任副工程师。1958年底,袁建新先生通过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与中国国务院取得了联系,他冲破了重重阻挠,终于经香港于1959年元月抵达祖国。

殷建华在导师袁建新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土的非线性剪胀应力-应变模型》。他指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用于土石坝和地基有限元分析的邓肯-张非线性应力-应变本构模型中的缺点:此模型不能描述土的剪胀性和剪缩性。由此,殷建华提出了新的土的非线性剪胀应力-应变模型,作了试验验证,并将新的模型用于土石坝和岩土工程限元分析计算分析。

硕士毕业后,殷建华留在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作为“”后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生和年青研究人员,他参加了“”后的第一次全国土的剪切强度与本构关系会议。会议在湖北省武当山附近的老河口市召开。在会上,殷建华组织青年论台,积极发言,受到老一辈的欢迎与肯定。

1986年9月,殷建华通过考试与挑选,得到中国科学院的奖学金,被公派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曼尼托巴大学他所有学的总共6门课,取得3个A+和3个A的优秀成绩,是班上第一名。由此,他得到大曼尼托巴大学外国学生奖学金。他的博士学位研究是在著名的James Graham 教授指导下完成的。James Graham 教授曾任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和加拿大岩土工程刊物的主编。殷建华博士论文题目是《土的时间有关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对于土的时间有关的应力应变特性的建模研究是一个活跃的有着长期历史的研究领域。早期的研究得追溯到十八世纪的Maxwell的流变模型和Kelvin的流变模型,许多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先前的工作或模型都有一些局限性。殷建华基于前人的工作、科学原理和对土的蠕变行为的基本理解,建立了一个新的一维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即非线性流变模型,是对线性的Maxwell的流变模型重大发展。该模型描述了土在一维任意荷载条件下与时间有关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被试验数据验证并用于固结分析中。殷建华教授归纳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土的蠕变特性,即土单元的蠕变率仅与应力-应变状态有关,而与加载路径(或加载历史)无关。该模型在提出之后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他只用了3年7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与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当时在土木系,他是最短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殷建华博士在加拿大东海岸一顾问设计公司工作两年多,后在一研究中心工作两年,于1994年来到香港一顾问设计公司工作,1995年9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学,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到2002年成为正教授。

殷建华教授现成为香港屈指可数的专业人士、工程师。他的人生之路真实地写满了努力与奋斗!

人们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殷建华教授的人生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给我们一个有力地启发――做事情也好,做学问也罢,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坚持选择,并拿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的勇气!

而这,对于当下那些在生活面前彷徨无助,甚至开始困惑于自己专业选择的年轻学子们,尤其有值得思索的意义。

努力成材学贯中西

2004年7月19日。这一天,殷建华教授应邀回到他曾经读硕士和工作过的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为该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一场题目为“岩土工程发展过程研究方法、经验总结和个人体会”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殷建华教授从土力学的发展过程、个人的求学经历、生活家庭的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向该所在座的师生们作了生动具体的介绍,并号召学生们抓住现在的好机会,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知名的岩土工程师,殷建华教授经常应邀前往各高校作学术演讲或者学术报告,往往能够在高校引起强烈的反响,达到增进友谊、扩大共识、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学术交流目的。但是,在中科院岩土所的这一场学术报告,带给学生们的意义却全然不同。

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学子们的心中,除了在学术的交流中增长见识外,他们的心中更受到一种精神的激励,情不自禁地升起对上进的强烈渴望,因为为他们作学术报告的那一位教授,曾经就是他们的校友――1984年的硕士研究生。殷建华教授于2002年被聘为武汉岩土所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在殷建华教授的心中,对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是充满了感情,所以这样一场学术报告,他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术结合在一起,浓缩了自己这一段学术生涯的风雨历程。那就是,从求学起,殷建华教授就一直用“努力”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同他自己所说:“人的一生,全靠自身努力,唯有努力不懈,才能成功。”

纵观殷建华教授的求学经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字面上一切一帆风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是要付出许多努力和汗水。

殷建华教授在大学时选择的专业,就是岩土工程。而岩土工程是一门很博大、很深奥的学问,以大学有限的知识面,去探索里面的奥秘,显然是很艰难的。因为一个系统的科学,就好像源头活水,支流旁支驳杂,衍生出很多很细的专业,让人难以一一追根寻源。殷建华教授坦白说:“在进大学之前,对于这个专业,其实我不大懂。”

但是进了这个专业,真正了解了这个专业博大的系统之后,殷建华教授也依然是坦然面对,在研究生专业的选择上,依然是选择岩土工程,只不过,这个时候经过大学的系统学习,对这个专业有了一个一般的了解,殷建华教授因此朝着专业细化地方向发展。对此,殷建华教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建房子,不是一家两家公司,也不是一个两个专业就可以做出来的。建房子,除了地基和结构,还涉及到建筑学、机械工程、通风等一系列的学问。”

有人说,学习是一颗辛苦、无味的种子,埋藏在你人生路上,你只有用汗水浇灌,才能结出美味可口的果实。的确,在一般人心中,岩土工程这样的专业,每天要与数据打交道,时间长了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殷建华教授在选择武汉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之后,也是有过一阵子的迷惑,因为专业的细分远远不是大学时候所学可以比拟的。但是殷建华教授很快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在他看来,这个专业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是很抽象,因此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他并没有觉得枯燥。或许是抱着这样的学习心态,加上自身刻苦的努力,殷建华教授取得了自己的进步,取得了让别人看得见的进步。因此在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得到中科院的选派和奖学金前往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

努力付出往往和收获成正比。在加拿大留学的日子,殷建华教授不负众望,拿到了加拿大 Manitoba 大学优秀外国学生奖学金,所有功课都是班上第一名。之后,殷建华教授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而对于许许多多正在求学的学子们来说,殷建华教授的这一段求学经历,却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那些学生心中的迷惘,激励着学生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传道授业不懈求索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古到今,教师这个职业都是高尚的,受人尊重的。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殷建华教授最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师这个位置上,值得人尊敬。

选择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殷建华教授并不自恃学问高就傲物,而是从低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对自己负责,也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从助理教授很快升到了副教授,随后又在2002年升为正教授。

职称的飞快提升,是香港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名牌大学,对殷建华教授最大的肯定;而殷建华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专业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当初,获得博士学位后,殷建华教授并没有急于回到国家,而是在加拿大东部城市的一个顾问设计谘询公司和一研究中心分别工作过两年。而移居香港后,也在一个顾问设计谘询公司工作接近一年。可以说,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殷建华教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印证,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更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授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据了解,殷建华教授所指导的两大学生毕业论文连续两年 (1999-2000年, 2000-2001年)被香港工程师学会评为第一名,并得到奖金和证书。殷建华教授介绍说:“我们对教学很重视,也重视跟学生沟通。我们学校教学有一整套系统,很完善,也很出色,所以本科生从我们这里毕业都很有收获,在社会上也很有改变。”

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本质上,殷建华教授也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他担任高校联工程师联合会主席,将香港高校的许多工程界的朋友,汇聚在一起,在专业的碰撞间,实现联会对香港、对国家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殷建华教授是国际岩土力学界十分活跃的青年专家学者,目前不仅担任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学会副主席、国际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及地面岩石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力学学会委员等职务,同时还担任《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主编之一,美国《国际岩土力学》学报编委、国际《海洋地球资源与岩土工程》学报编委、《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工程界》编委、《结构工程进展》国际杂志编委。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的同时,殷建华教授也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在科研上取得丰富的成果:首创性地给出等效时间定义和土的一维、三维粘塑性模型,并应用于土体完全耦合的固结分析;首创性地将Timoshenko Beam Model用于土工布加筋土地基模拟;提出有排水板和用非线性土的本构方程(维弹粘塑性模型)完全耦合的固结分析的有效的有限元方法;首创性地将填海造地工程和土的固结理论及分析与互联网结合。

其中,殷建华教授取得4项专利,出版了2本专着和编辑了3本书籍,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102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科学期刊(Journals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上发表。

现在,殷建华教授硕果累累,荣誉满身,却依然在学术的海洋里扬帆远航。作为学者、专家、教授,他对年轻人寄语:成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尤其在年轻的时候要做到最好。

【人物简介】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1980年夏天,正在读研的徐世慕名拜访了来大连开会的著名混凝土大坝温控专家朱伯芳,就此确定硕士论文题目。由此,他与“混凝土断裂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他人生大部分时间为之孜孜努力的研究方向。

2009年11月16日,徐世正式出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他面对的仍然是打了30年交道的实实在在的“混凝土。不同的是,他正在努力地将传统的硬且脆的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魔方,改良成为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新品种。

“我将继续发挥学术专长,带领建工学院的学科集群走向国际一流。”56岁的徐世平静地说。

“最年轻的元老”

1979年夏天,徐世考上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赵国藩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早早地做起了准备,并瞄准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的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领域。1980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铮老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于骁中先生刚刚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混凝土断裂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徐世对该方向的研究兴趣更大了,但是对其发展前景还不是十分明晰。

正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朱伯芳工程师正在大连工学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朱院士是研究大坝温控的,那时他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我去拜访他,想听听他对于我选择混凝土断裂力学作为研究方向的意见。”当时的徐世此前也未曾有与朱伯芳谋面的机会。但朱伯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世。“他对我说,60年代就想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但是组织不同意,安排我去三门峡大坝研究大坝温控。现在有机会了,就要好好做。这个领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耕耘,一定能收获很多的果实。”

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了,但随后又碰到更为棘手的问题――缺乏试验和测试设备。“我当时所有的研究经费总共不过500元,但要做断裂力学试验,必须测试裂缝口张开位移,所需要的夹式引伸仪一支就要800元。”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从没做过实验仪器的徐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支夹式引伸仪。

经过一番打听,徐世找到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卫国强副教授寻求帮助。卫老师告诉他,加工夹式引伸仪需要16硅2锰弹簧钢,但这种弹簧钢在市场上买不到。这让徐世傻了眼。“市场上买不到,我就一家一家地到企业去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周的寻找。徐世娘终于在一家军工厂找到这种弹簧钢。“但他们不卖给我。因为我想买1公斤,他们说要买就得买一捆,一捆是32公斤。”徐世一咬牙,就把这32公斤的弹簧钢搬回了实验室。随后,徐世又找到学校基建处,希望买些实验用的木材水泥、砂与石子。“我告诉他们我手上仅剩的一点经费,看能买多少?基建处的老师说,你这点钱买一样材料都不够。算了,我们送给你得了,也算为你的研究工作做些奉献。”

“走进科研殿堂的第一步,我是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完成的。”徐世感激地说,自己当时只有满腔热情和一股子韧劲,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热诚帮助和周围同事的鼎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经历的这些小挫折,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会以平常心对待科研中碰到的困难,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1981年的冬天,徐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当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研究论文被《水利学报》和《冶金建筑》(现为《工业建筑》)两个期刊选中。这是他进入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个领域以来发表的首篇学术论文。与他的论文同样受关注的,还有他的实验测试仪器。徐世娘回忆说:“国内很多同行买不到16硅2锰弹簧钢。后来他们找到我,我就陆续邮寄给他们,解了他们研究中的燃眉之急。”

自涉足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以来,徐世就一直执著于国内研究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1985年,在河海大学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徐世就被与会的一些老教授称为这一领域“最年轻的元老”。“搞基础研究不仅难度大,周期长,而且要耐得住清贫。”徐世说,建筑行业本身来钱又快,一旦受到市场诱惑,很多人就直接下海了,能坚持到最后的很少。“到我2004年从德国回国后发现,原先仅有的几个同行早已退休了,那时真的感到愈发寂寞。”

重视科学原创,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混凝土易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成为引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和开裂后裂缝宽度难以控制等缺陷。为克服混凝土这些不足,徐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大项目潜心研究,努力攻关。

“建筑为什么会寿命短,是因为混凝土易开裂,开裂之后引起钢筋锈蚀,导致膨胀,又进一步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开裂,这样就对这个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致使结构失效,丧失使用功能。”徐世说,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减少裂缝危害的理论支撑。甚至是研发新材料的理论基础。

1983年,徐世撰写基金申请书,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获准项目“混凝土断裂和损伤的机理”。在这个项目中,他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发现了混凝土裂缝失稳断裂前存在着裂缝的稳定扩展阶段和断裂过程区,并提出了混凝土断裂概率模型和尺寸效应公式;1984年,徐世又负责承担了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的研究工作。考虑到工程实际的需要,徐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国际上最大尺寸和最大规模的混凝土I型断裂韧度测定,在国际上最早将光弹性贴片法应用于测量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发现了当试件高度大于2米时,混凝土断裂韧性为常数,其断裂过程区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混凝土大坝的裂缝安全评定。课题的成果已应用于我国东风拱坝裂缝的防治分析中;1986年,徐世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的全国招标会上中标。徐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级配混凝土断裂实验研究。该研究为我国高混凝土坝的裂缝防治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徐世远赴德国继续他的研究。当时,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赫尔斯道夫教授,对徐世完成的国际上最大混凝土断裂试件的断裂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很看重,帮他联系到了当时正值盛年的斯图加特大学奥托格拉夫研究所的莱茵哈特所长,建议他去德国之后在莱茵哈特教授那里开展合作研究。赫尔斯道夫教授还专门给德国洪堡基金会写了推荐信,帮助徐世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励基金。

在德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徐世度过了他依然忙碌的国

外研究岁月。莱茵哈特教授为徐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自由而宽松的研究环境,配备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小组。“德国教授擅长把基础研究与工程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徐世解决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纯剪切断裂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首次实现了各向异性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纯II型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的测试。特别是利用这个难能可贵的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机遇,他系统地完成了混凝土双K断裂模型和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的理论架构和基础。

1998年开始,为发挥徐世的学术专长,大连理工大学支持他建立了国内课题组。徐世同时带领这个课题组开始了对“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这是基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课题。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系统测试了混凝土的双K断裂模型的断裂参数,测试了不同混凝土等级的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建立了以能量释放率为参数的双G断裂模型及新的GR阻力曲线理论等。近年来,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三峡大坝裂缝稳定性分析等国家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6月,该成果还被作为制定我国水工混凝土断裂韧度测试规程的基本理论。

“从1998年开始,我的研究开始从‘混凝土的断裂韧性’转向‘韧性断裂的混凝土’。”徐世说,转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传统的配制混凝土的方式,设计制造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实现节能环保。“传统的混凝土是脆性的,它的抗拉强度比较低,再怎么进行温控,也很难避免出现裂缝,所以必须要提高材料的韧性、增强材料自身抵抗开裂的能力。”

2000年,徐世带领其国内课题组率先开展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研究。2004初,徐世完全回国后,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加速进展,在国产胶凝材料基础上研制出极限拉伸应变高达3~6%和挠跨比高达12%的应变硬化UHTCC新材料。这项研究工作改善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本征缺陷,可解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长期使用安全性下降和服役时间达不到设计寿命的问题。俄罗斯《大众机械》杂志2007年撰文将该材料列为未来能够使人类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无缺的十大新技术之一,与其并列的有相变随即闪存,汽车智能一体化、可印制太阳能电源技术、防伪护照、人体局域网、等离子电弧汽化技术、网络视频技术、聪明药丸等。

“现在桥梁桥面铺装用的混凝土为了防止开裂,铺得都很厚。如果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桥面铺装厚度可大为降低,桥梁自重得以减轻,相当于桥上的汽车载荷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隧道衬砌一般都用60~80公分厚的混凝土浇筑,如果使用新材料,降低它的厚度,隧道的开挖量减少了,用的混凝土也减少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结构。比如大型桥梁、高混凝土坝、城市地铁和城市建筑使用寿命如果能达到100年甚至300年以上,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真正意义的节能环保―我们不用生产那么多水泥、不用去挖那么多山和毁坏那么多植被了,就可以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了”徐世说。

以创新带动学科发展

原大连工学院老院长钱令希先生来自浙江大学,他给徐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钱老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真的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徐世说,“求是”才是科学态度,才是科学家应该坚持的。“正是钱老先生力邀,叫我从德国回来的。能有机会到浙大工作,更应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我的管理和科研中。”

在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前,徐世像做基础研究一样,对国际顶尖大学士木工程学科的设置和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这些国际顶尖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土木与环境工程的相互影响,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新材料和新材料结构的研究。徐世说,材料的创新是土木工程结构领域最带有革命性的根本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世界著名大学得到了广泛研究,其研究趋势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地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性能,包括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断裂性能、耐久性能,可靠性等,转向主动地根据工程需求研究出具有集多种高性能性质于一身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有趣的是,这些研究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的学者,大多是我在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同行。”徐世说,“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根据研判和实地了解,徐世描绘了浙大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已有80余年厚实发展历史学科)的愿景――学科发展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集群:岩土工程、空间结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学科和建筑学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工程学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前3名,水利工程学科进入前5名、建筑学进入前8名,在大平台建设上迈出一个新台阶,承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大项目,在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几个主要领域出现若干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和影响的学术成果。

“要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徐世说,根据他自己近30年不断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和领导创新团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三个“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分布配置是比较科学的: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大平台、大团队建设,承担和完成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对提高学校学术声誉具有显著影响的大项目、大成果,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工程科学的研究,进行长期持续性的原创积累;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为社会服务的横向工程项目的工作。

“我认为,任何个人与团队相比都是弱者,团队在适当的时候,要对个体的核心利益给予关切。”徐世说,个人发展好了,团队才能发展得更好。因此,他将努力创造条件,为教授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鼓励各位教授在团队建设中积极发挥核心骨干作用;积极推荐派出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授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专业委员会,鼓励知名教授和国际知名大学开展长期双向研究团队式定向交流等。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

引 言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钻孔灌注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旋挖钻孔灌注桩就是旋挖桩,它是我国近些年来一些比较大型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也就是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桥梁等大孔径桩基施工,在施工的现场中,旋挖机局域工作效率比较大、钻孔速度快等等特点,而且在自动化的程度较高,在桩基施工尤其是在城市桩基施工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 旋挖桩工艺流程和相关的操作

1.1 相关的工艺流程

结合旋挖桩和实际工程建筑的需求,其主要的工艺流程为:放样进行有效的定位,然后进行旋挖钻机就位;在护筒进行埋设之后使用旋挖机进行成孔,然后对成孔进行清理,把对应的钢筋笼进行吊装就位,下放安装导管下放,浇筑混凝土,然后对护筒进行起拔最后回填桩孔。

旋挖钻桩基施工必须在相关施工人员的组织下,严格的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有效的施工,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要对施工的现场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调查,这样可以促进桩基的均衡和连续的施工。比如:在进行放样定位的过程中,组织人员不仅要根据轴线分布的情况,还要结合桩位的分布情况,并建立测量控制网,在旋挖机成孔的时候,相关的施工人员要根据以前的施工经验,在护筒埋设以及定位后,就要应用SR-250型砖瓦机进行钻进,但是钻机在就位之前就要对其进行重新的测量和定位,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施工过中的精确无误。

1.2 操作的重点

(1)在施工之前一定要进行平整桩基范围。旋挖机施工的前提就是清理平整基范围,在钻孔前一定要把桩位点进行施放。在结合轴线以及桩位布置的情况,建立有效的测量控制网;放样后要对四周设置互桩的复测,要把误差控制在5mm之内。

(2)旋挖桩护筒埋设。旋挖桩的护筒都是用一些钢板进行制作的,这样可以保证有效的控制桩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空口的坍塌、隔离水的渗漏以及钢筋笼的固定等,要把旋挖钻进机钻深到3m以上,并且要在人工的帮助下把护筒进行埋设,防止杂物流入到孔内。

(3)泥浆的制作。旋挖桩在施工的过程中,泥浆的制作要按照相关的制作规范进行制作,要采用相应比例的膨润土、纤维素以及火碱等三种进行混合并制成,把其放到泥浆池中记性均匀的搅拌。只有这样进行制作的泥浆才会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仅防止了孔壁的坍塌,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制止了地下水的渗透。泥浆比重的选取大多数都是1.05~1.10之间,其粘度为是8.0~22.0之间,泥皮的厚度要小于2mm,pH值不能低于7,砂率不能高于4%。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泥浆才会对孔壁起到保护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 施工技术注意的事项

(1)要对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重视,尽量减少建筑工程中事故的发生。因为旋转钻机不仅具有较大的体型,同时还具有较重的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施工现场一定要宽敞平整,土地也到达到一定的硬度。对一些事故的发生要引起注意,例如:一是高空坠物;二是机械伤害;三是坍塌事故,要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施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钻斗侧齿的好坏,如果侧齿出现损坏必须换上新的侧齿,要尽量的避免所带来的损失。

(2)在施工的过程中,泥浆面的高度必须严格的按照施工相关的规范,一定不能低于护筒的40cm,泥浆的比重一定要控制在1.06~1.15之间,不能低于1.06,但要高于1.15。在对钢筋笼进行固定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按部就班,首先要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检验导管,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排除导管带来的麻烦,之后在对导管进行安放,要把导管的距离孔底是不能够超过50cm,要保证钢筋笼能顺利的固定。

(3)在注入泥浆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一次,桩孔之间一定要进行垂直灌注,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泥浆筒壁的流动,会对底部的土质造成迫害。灌注用的水泥应该都是最新出厂的,每个孔道斗应该一次灌注成功,要用四十左右的粘土回填坑底,保证护筒周围的土要硬实,防止泥浆的流失。

3 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人工进行桩基建设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所以旋转桩就得到了应用。它促进了建筑建设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对建筑的机能起到了改善的作用,让其变得更加的牢固。

3.1 旋挖机的应用

旋挖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高层等比较大的建筑工程或者是地下空间开发中都占有者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不能够缺少的。旋转挖机主要利用的就是钻杆以及钻斗的旋转,进行取土以及卸土的过程,直至达到设计的深度。旋转技术对粘土性的岩土层和容易坍塌的底层具有着独特的施工方法。旋挖桩技术不仅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成孔的速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快的,施工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具有较多的优点:一是节能环保;二是产生的泥浆比较少;三是承载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四是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在现代施工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旋挖机应用的是动力头的装置,在做机械运动的过程中,做的是上下反复的运作,不仅孔壁比较粗糙,钻进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3.2 旋挖机的优势

3.2.1 具有成孔的速度较快,效率也比较高

由于旋挖钻机施工靠带有着活门的筒式钻头回转破碎岩石,把岩石可以装到相应的钻斗之内,不需要把岩土捣碎,主要靠的就是泥浆运出孔外,进尺的深度可以达到0.5m左右,施工在效率方面也比螺旋钻机、潜水钻等都要高出5~6倍。

3.2.2 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

旋挖机成孔工艺在钻孔的过程,需要用静压的泥浆作为主要的护臂,但是泥浆不能在孔壁上形成泥皮,但是由于钻头会进行比较多的上下往复,就会导致孔壁比较粗糙,不容易产生缩颈,成孔就会更加的规则。所以旋挖机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摩擦桩。

4 总 结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旋挖桩的施工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能够环保,可以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地形结构上,程控的速度比较快,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施工预案也应该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对没到工序都要尽职尽责的完成,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给城乡的局面带来一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永祥,罗慧,屈英民,车丽娜.旋挖钻机桅杆建模仿真与试验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上册[C],2011,24(13):130~135.

[2]施雄,廖红建,军.砂砾土层中旋挖灌注桩施工实践[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23(13):102~106.

[3]杨希文,钱立军.多年冻土区旋挖钻机扩底桩钻孔施工技术[A].山西省铁道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26(14):130~138.

[4]陈日胜,周翰斌.上软下硬地层超深T形地连墙成槽施工难题的处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25(12):138~139.

[5]郑亚平,杨晓东,王殿文,孙树德.KU2000多功能钻机研制及应用[A].2004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C],2004,25(13):102~113.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建成环境 使用后评价 POE

1 使用后评价POE简介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是指建筑物或环境建成若干时间后,研究者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对建筑或环境某方面的评价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

POE的研究重点和应用方法是相似的。使用者是其评价核心,建筑性能是其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建筑性能是POE的重要概念,它构成评价所需要的参照系统。

2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状况

目前,POE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许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发展出一系列的评价理论和方法,POE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国外POE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笔者则要对国内的POE研究情况作一番梳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学术交流及翻译著作等方式,陆续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使用后评价也随着环境心理学一起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对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由此初步展开,但在实践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理论吸收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2年常怀生先生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首先在国内传播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他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书中介绍了日本的建成环境评价实践。1992年起,常先生着手进行了住宅、医院和办公室等建筑类型的使用后评价。他的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他还于1999年出版了《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杨公侠教授也是国内较早涉及环境评价的学者之一,他在理论推广和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结合视觉理论进行了许多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他于1981年将研究成果编著成《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出版。之后,他发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一文,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坎特(D.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语句法”。他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及参与环境评价实践、结合上海地方情况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探索,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上海居住环境评价》一文中。

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先生于1990一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4城市17个居住区进行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吴先生一直致力于使用后评价理论的推广,1998年,吴先生《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收录在《建筑百家言》一书中,文中强调了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2009年发表《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一文,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再一次提醒国内建筑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吴先生还招收博士生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系统研究。

庄惟敏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他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另外,庄生先还指导研究生在硕士论文中讨论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用后评价为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评价方法借鉴。

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先生以生态和人文精神对景观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偏重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评价等方面。他的使用后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公园等景观环境,在他指导下,其研究生对具体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并将实践总结整理成硕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目前已经是国内从事建筑和城市空间与行为关系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徐磊青先生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沦、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在博士论文中,他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和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进行分析与用后评价,系统揭示了人与开敞空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朱小雷是吴硕贤先生的学生,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文中他系统总结了自己读博时期参与评价实践,在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人文”的主观评价方法体系。该论文于2005年整理为《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出版,对国内的建成环境评价产生在很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对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使用后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并将搜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数量上看,总体研究趋势是上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使用后评价”感兴趣;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看,使用后评价的主要研究中心在以吴硕贤先生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从权威杂志的发表情况看,《建筑学报》作为学界学术方向的领军期刊,2008年后就没有再刊登相关论文,《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等其它学界权威期刊从没刊登过相关论文。这说明尽管有吴硕贤这样的学者在呼吁关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但建筑学术界对此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热情。

3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

结合上面的讨论,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对建成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偏重于对国外理论体系的推介,以及对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2)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学术上,引领学术界研究方向的权威学术期刊,对使用后评价的关注度不高,国外大量的评价实践研究著作也没有翻译引进;实践上,主要是个别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评价,少有由政府和学术组织发起的持续性评价研究实践,而且市场也缺少对评价需求的刺激。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没能有效地促进设计水平。评价对象虽然从居住区、幼儿园、宿舍、老人院扩展到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但由于社会观念和发展的限制,评价研究同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未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品质。

(4)具体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目前大多数实践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引用了

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本学科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这也是在业内推广使用后评价的重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硕贤.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南方建筑.2009(1):04~07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建筑 实验室 分类 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92-01

根据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试验以及实训之需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先后组建了“工程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建筑声学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建筑装饰专业综合实训室、数字建筑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视觉艺术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视听实验室、热工测试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新型材料和设备展示室、建筑环境综合模拟测试室、道桥模型室”等专业实验室。但是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等诸多原因,只组建部分与教学、实验、实训工作需要相关的一些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建设较为滞后,学校、社会、企业、师生、家长对其在教学、实验和实训的功能与作用认识模糊、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实验以及实训等工作,使得职业院校培养“德、才、能“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下面就建筑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类型、功能、作用以及管理做初步的剖析:

工程力学实验室是一个专业基础类实验室,主要承担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力学》和《建筑力学》的实验教学任务。现开设6个实验项目,以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实验等多方面的需求,工程力学室现有各类型的万能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等仪器设备。工程力学室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对外或为科研项目提供金属及其它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检验等方面的服务。

材料力学实验室是土木工程学院主要的学科基础课实验室之一,包括机测和电测两个实验分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可开设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研究性等具有不同层次的实验。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主要有拉伸、压缩破坏实验,扭转破坏实验,材料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u的测定,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条件屈服强度的测定,弯曲实验,压杆稳定实验,等强度梁实验等。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研究性实验主要包括:偏心拉伸实验,弯扭联合作用下薄壁圆管应力与内力的测量实验,组合梁弯曲实验,应变电测和应变片粘贴实习以及应变片灵敏系数的测定等。材料力学实验室每年可满足建筑工程系近400名学生提供完备的材料力学课程的中专、大专教学实验。

建筑声学实验室是用于模拟各种理想声场条件,进行各项参数测量的专用实验室,用以研究声波传播的规律和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部件的吸声、隔声和消声性能。主要用于模拟扩散声场、自由声场和声波在管道中的传播等,因此还配备混响室、消声室、隔声室等辅助设施。

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热工温度与热流自动测试系统除了能够满足建筑温度和热流的教学实验外,还能够进行采暖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相关的节能检验。建筑声学测试系统由AWA6290A多通道噪声振动分析仪、建筑声学软件包、多媒体计算机、声功率放大器、12面体声源、声级校准器等组成。安装在计算机中的建筑声学软件包能够进行信号发生、接收,进行频谱分析,隔声测量、混响测量,整个测量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功能强大。

建筑装饰综合实训室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实验实验室,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操作技能实训、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筑装饰专业综合实训室为例,探索建筑装饰实训室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实训情境,实现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的“短距离对接”。

在国家、自治区、奎屯、乌苏等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我院建筑工程实验室已经具备一定的设备能力和规模,组建了实验室管理部门,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实验导师和管理人员,增强了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实验实训中心大刀阔斧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人手。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设想,即根据专业基础教学需要,适当设置基础实验,结合验证性实验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结合设计课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采用方案设计、实验和计算机虚拟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各族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们掌握最新的设计手段。随着实验设备逐步完善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内容已经形成。实验实训中心陆续编制完成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使用基本规则及学生实验守则、建筑物理实验指导书、建筑物理学生实验报告书、室内环境技术及设备实验讲义,《城市物理环境》课程和实验大纲等。

参考文献

[1] 《建筑学实验室的特色建设初探》曹颖 张曦沐 杨金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年4期

[2] 《浅谈建筑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建议》 王宁川 《建材发展导向》 2013年4期

[3] 《?浅谈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潘安济 《中国冶金教育》2003年6期

[4] 《浅谈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和管理》孙洪军 数字化用户 2013年24期

作者简介

建筑工程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就业导向化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graduation design is to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of X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ak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as substance, in order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oject practice ability,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s have been proposed, therefore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will be imported into the society.

【Key words】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Guidance mode;Innovation ability

0 背景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201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合并而成的新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现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业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如地下工程环境、国防工程环境、运载工具内部空间环境等)[1]。

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运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为创造舒适的人工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展和城市日渐扩大,现代建筑体系形态各异,人们对建筑内部的使用及居住环境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科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该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学生应该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学习,掌握本专业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民用和工业建筑行业在政策和市场化的调整过程中的逐步理性化,建筑工程类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对人才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就业率逐年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行业,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相关联。作为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建筑工程类院校,若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严抓教学质量,还需在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以目前社会就业导向为主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 毕业设计环节现状分析

目前新疆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分为建筑环境方向与建筑能源方向两部分内容。结合新疆严寒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环境方向主要分为供暖系统的和空调系统的设计,该方向的毕业设计由毕业指导教师给出建筑图纸和地区基本信息,学生根据基本信息确定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掌握供暖系统或空调系统的方案设计原则、负荷计算、设备选择,系统布置、气流组织计算、水力计算等一系列内容,最终绘制系统平面图、系统图、换热站或机房大样图以及冷热源机房平面图。建筑能源方向主要有燃气锅炉房和燃气锅炉房的设计,毕业设计内容为根据指导教师给定的热负荷及煤质资料确定锅炉房总装机容量、单台锅炉容量和燃烧设备的类型,掌握锅炉房最大热负荷及采暖期平均热负荷的计算,掌握锅炉配套辅机及锅炉房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法,最后根据锅炉房工业要求确定锅炉房整体汽水系统方案及水处理方案并绘制平面图、热力系统图及设备平面剖面图。

2016年起毕业设计结合笔者的科研项目,新增了毕业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毕业论文内容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以本次新增毕业论文题目《传热系数自调节墙体的基础研究》为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毕业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之后根据选题内容进行文献调研和资料查阅工作。由于该选题涉及到利用专业软件FLUENT对不同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因此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同时需要学生进行软件学习工作,随后与指导教师不断沟通,对不同结构的墙体结构进行模拟,确定模拟过程无误后完成多工况模拟,最后分析模拟数据并撰写学术论文。

2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毕业现状分析并结合笔者近两年指导毕业设计亲身体会,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毕业设计的选题确立主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拿到实用性强、贴近自己就业岗位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譬如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已经确定就业单位为建筑设计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积极主动的多,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毕业前最后的演练尽快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以便毕业后在就业单位能尽快进入角色。而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确定就业单位或者已经明确要参考公务员岗位,就会出现对毕业设计选题不感兴趣,在设计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投入,仅以完成任务了事的心态完成毕业设计。

其次是有部分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上岗能力没有提高,譬如有一些毕业后将到南方地区工作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恰巧分在了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锅炉房设计组中,由于南方地区目前还没有大范围推广冬季供暖,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设备以及所用的应用设计软件与其未来就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差距,因此存在这部分学生工作后无法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的问题。

再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有所差异,有一部分教师有设计院工作经验,新进青年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工程实际经验有所欠缺,指导教师的背景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工科专业大学本科的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工作上岗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练,如果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造成“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着眼于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激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做出以下几条改革措施。

1)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允许已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就业性质选择毕业设计内容。

目前毕业设计内容较适合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但毕业设计题目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扩展毕业设计面,增加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譬如结合新疆地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建筑节能措施,增加电采暖技术设计、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以及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筑应用方面的设计内容。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已经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选择适合其自身需求的毕业设计内容。

2)基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尽可能的设计综合性强甚至是跨学科的毕业设计题目。

对于没有签订就业单位的学生,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应该重新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毕业之后学生就业选择方向很广,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一般为单一方向的设内容,对此指导教师可以在毕业设计初始选择小一些的项目,但要求学生多做几项内容,让学生对各方面的设计内容都了解一些,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加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比例,让已取得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的内容,使其能尽早的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将工程应用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结合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现状,着手社会需求,本文探讨了以市场导向和学生签约行业为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为了更好的开展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该在每年毕业设计开始之前了解近5年毕业生就业动向,明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际社会需求的动态,从而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库、学生选题库。确立毕业设计选题库后,由于更新后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相比会具有综合性,仅凭一个指导教师或许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设计能力,因此也可以建立指导教师小组,进行分工。形成有指导计划和实施团队的适应新选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也可充分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结合,将本科生深入到科学研究氛围中。总之,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好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应从就业为导向不断的调整毕业设计内容及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施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道路工程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