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范文

时间:2023-03-09 17:46:43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校园;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十报告中,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被纳入“生态文明”,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开始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全国人民对中华子孙、对全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其所追求的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自然解放、社会解放、人的解放具有相同的价值理念。为应对当前全球性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我党站在时展的前沿,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反思工业文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适时在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2]。

1 生态文明理念下高职院校的建设

而作为教育系统要贯彻落实十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应该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面。校党委李秋华书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高职的文化自觉》一文中也写到了[3],办大学就是办环境。高职院校是大学里重要的一部分,她的环境,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空间布局、环境改造还是设施配置设计、活动组织,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人为本,体现培养人和培养职业人的统一。其建设应该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需求。从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两个维度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尊重人格为基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学习需要。二是注重氛围营造,按照单位和企业里实际生产需要设计实训场所、配置实训设备规格,在课程中贯穿“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环境中设置相应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和操作警示规范,在校园文化活动上体现校企文化交流与互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养成提供条件。三是注重陶冶情操,充分关心好每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成长的空间,使环境育人贯穿到课堂内外,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脚落,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名言、典故、趣谈等载体的文化浸润,能让学生在产生惰性时得到警示,在学习失意时得到励志,在心情郁闷时得到放松。四是注重办学积淀,在教学制度和氛围上形成一种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有一种统一全校思想、体现学校特色、激励师生成长的学校精神。最终,形成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引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从美丽校园开始,从建设生态文明校园开始。

2 “美丽校园”、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

根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医学院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可以把“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分绿色校园、文化校园、生态文明三方面。

2.1 “绿色校园”建设:①推进全院师生植绿护绿活动常态化。每个党员负责学院某个绿化区域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医学院师生对所属绿地进行植树造林、抚育管理等绿化活动。②编写一些生态环境和健康相关的宣传手册,既可以面向医学生,非医学专业学生和普通大众,作为人们爱护自然环境、关心自身健康和提升环境意识的科普读物。以通俗语言系统介绍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读者在全面了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③加强绿色生态和医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可以把绿色生态跟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结合,向校内外组织申报一批相关课题。

2.2 “文化校园”建设:①把医学基础课程和生态环境专业相结合开发公共课程建设。如吸烟与疾病,室内污染和健康等,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医学教育当中。②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高职教育活动。在6月5日的世界环境保护日,按一定的主题,开展相应活动,重点宣传环保日,倡导环保意识,节能意识,低碳经济意识,环境爱护意识。③开展林业与绿化知识竞赛和环保知识竞赛,使之成为传统竞赛项目。通过竞赛了解林业、了解林业政策、养成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美化环境。

2.3 “生态文明”建设:①开展安全文明行为规范活动,建设安全文明校园。宣扬禁烟禁酒,建立清新的无烟校园和无酗酒校园;严禁校园不文明恋爱行为,男女同学文明交往,形成自重、自律、自爱的良好校园精神风貌。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及和谐工作关系,建设和谐校园。继续加强教师对贫困生的帮扶支持,为家庭困难同学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实现党建进公寓,党员示范岗设到学生公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③实施节能环保措施,建设节能环保型校园。节约水电,禁止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增加绿色环保材料的宣传与使用;在基础医学实验中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防止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化学废物污染环境。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机构,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基础和生力军,应当走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前列,发挥好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构建教学、科研、行政的生态组织系统。协调生态特色学科和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并重,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实现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开放式办学[4]。高职教育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教材、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课程设置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态定位。营造人文生态,建立绿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知识结构和整体教育,促使理性、非理性因素、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注重习得者的体验、理解和感悟性教育,增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实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生态人”的愿景[5] 。

参考文献:

[1] 徐琦.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报告新意解读.中国环境报,2012-11-12.

[2] 杨英姿. 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J]. 理论视野, 2012, (2): 61~63.

[3] 李秋华. 高职的文化自觉.光明日报, 2013-01-22.

[4] 杨克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大学建设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06):34.

[5] 肖文,郭起华. 高职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 2012(28): 75-77.

作者简介: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2篇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久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文明,是一种超越并必将逐步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全球性的、从根本上决定人类命运的大趋势。

由数千名科学家参与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最新评估报告表明,地球气候的增暖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IPCC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8至4摄氏度。对于这种现象的后果,IPCC指出:如果全球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到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到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70%以上的河流与湖泊遭到污染,近60%的城市人口呼吸不到达标空气,荒漠化土地达到263.62万平方公里,极端气候和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不时给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带来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其一,必须对经济发展提出更严格的环保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其二,必须对社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崇尚节约,爱护自然,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维护公共利益,讲究公共卫生,遵法守纪,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

其三,必须对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社会基础和切实有力的政治保障。

湖南生态形势相对较好。到2007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1%;全省14个市州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有13个达到或者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由2003年的2个增加到2006年的9个。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污染问题还很多,污染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时间,湖南的生态形势也不容盲目乐观。

最近,长株潭城市群先后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湖南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新机遇、新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地含情,万物化生。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3篇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十分重视“和”,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当认真汲取这种和谐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科学发展观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代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上重要战略位置。生态经济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实要求,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经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着眼长远,切实把生态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及其分散的布局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减排刚性的矛盾日益显现;我省人多地少、经济密集,单位国土面积的污染负荷高,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与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口益突出;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守法治污的社会责任意识,部分群众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不够,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与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保护好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也在随之不断的出现。全球变暖,水污染等等环境问题成为我们口中的热门词语,我们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体的,共同依存的,所以,当我们只是一昧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对于生态文化的建设,那么,我们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抱负,会有越来越多的感染疾病出现在人类身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使人类遭到严重的损失。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不能够先发展,后治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到高效的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历史观中提出这样一个原理,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离不开大自然,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为人类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使得人类在经济上和生活水平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于理论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对生态教育的拓展,使这个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都高度的重视起来,并且懂得怎样去保护生态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同时,在物质方面上我们应该要把保护生态文化资源作为重点,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建设,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并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对于处于正在转型期的人口大国来说,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意识,仅仅只以追求高额的利润和发展而无情的,盲目的,没有限制的截取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大手大脚的浪费资源,对于树木乱砍乱伐,将没有处理干净甚至是没有处理过的污水进行随意的排放,使得人类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面对的不是青山绿水,不是碧水蓝天,没有草长莺飞,没有干净的水资源,没有干净新鲜的空气,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态文明中生态文化建设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上面曾提到,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建设,它是一种科学的,和谐的文化。增加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增强生态文化的建设,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自由的有限性使得资源环境形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点问题,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从思想意识方面进行教育,从日常行为,工作行为上进行规范,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只有将每一个公民保护自然,培养生态行为和生态道德的意识抓起来,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转焕人们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改变消费结构,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同时,我们应该把生态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来进行分析和建设,这样不但能够把证生态文化在理论上的完整性,还可以使他的每一个部分得到高效的沟通和协作,使生态文化建设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建设。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生态环境是我们生活和发展的物质保障,相信,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点滴做起,注重每天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节约用电用水,提倡步行出门,科学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生活开销安排,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国家的生态文化建设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我们的观念意识得到转变和提升以后,我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度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而社会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发展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幸福感也会在无意间得到提升。

到现在我们国家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人对于生态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还是仅仅存在于表面,生态文化建设不仅仅只是对于生态的保护,还包括了对于生态文化的产业,生态经济等等。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化建设不单单需要我们进行生态建设,还需要我们在文化精神层面有所建设,所以,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生态文化建设得以保证。其次,我们国家对于民间艺术的挖掘度还不够高,对于林业部门一些负责人职责没有得到很好的履行,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高,所以,有很多人还没有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来。

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今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精神道德文明,而增强对生态文化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实现的保证,如果没有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也就不知道该从何谈起。和谐社会就应该要更好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创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些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自然,更多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为我们有着更好,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来,在生态文明中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小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生态文化建设[D].江西理工大学,2013.

[2] 王卫.生态文明假设背景下的企业生态文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5篇

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文章进一步指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就要守住生态底线。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草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贯彻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的认识,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培育,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使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内蒙古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我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保持和发扬千百年来自然保护的传统,自觉肩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历史重任,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实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经济与民生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结合,有效促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型,进一步加快了农牧业现代化步伐,推进了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农牧民的生活逐步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战略位置重要,是祖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是对我区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区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奋斗目标。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将成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引领。自治区积极进行科学普及,从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转变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将生态优先原则贯彻到工作始终,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扎实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借国家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机会,使自治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15年,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4%,森林覆盖率达到20.03%,建立182个自然保护区,实现了植被盖度提高,城乡环境改善,城市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增加。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科学规划设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展望未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全区各族人民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6篇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条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恰好蕴含着保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如今,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已经成为我省最大的优势。一是森林覆盖率达39.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有力地提升了生态环境的品相。在黔东南的一些地方,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0%。目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上的面积,已经占到全省面积的78%。二是我省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类型最完备的地区之一,自然景观集山石、水景、洞穴、林木为一体,孕育了众多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旅游品牌。三是高原地势和山地地貌,形成了独特的优越气候,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里,贵州成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其中贵阳市7月份多年平均气温只有27℃,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四是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加之农村面源污染小,有利于我省开发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五是拥有丰富的能源。水火互济的煤电优势使以煤炭和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工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省第一经济支柱产业,也使我省成为“西电东送”不可或缺的重点省份;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分布集中,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28种,其中铝、磷、锰、锑、金以及重晶石等资源优势尤为突出,铝、磷工业等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三线”军工企业和名酒名烟名茶名药等宝贵资源。五是我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浓郁的民族风情及蕴藏着古朴淳厚、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使得贵州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最大博物馆。六是拥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名胜区、保护区和名城、名镇。全省目前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13个部级风景名胜区、8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部级地质公园、4个国际性生态博物馆、5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2个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古城、4个历史文化名镇、18000个民族村寨等,为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态建设成绩显著

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奋斗,我省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七大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保持每年增长1个多百分点,现已接近40%。其中2000年至2006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资70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66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因此提高近6个百分点。黔东南通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全州森林面积达到285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78%,丹寨、榕江、黎平、剑河等县还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探索治理石漠化模式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石漠化严重的黔西南州已探索出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晴隆模式”三大生物治理石漠化模式。这些成功经验,为我省推进石漠化治理并在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进行试验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五年来,全省新建竹林基地、速生丰产纸浆林基地、坑木林基地近300万亩,新建和改造野生山核桃、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基地100万亩,黄檗、厚朴等木本中药材基地34万亩,苗木基地1.2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12.6万亩。生态畜牧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

的发展理念统领生态保护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贵州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也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提高对保住生态优势重要意义的认识。我省既是自然文化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资源脆弱区,生态保护难度很大;保护好生态,就保住了贵州发展的根基,就保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源泉。面对日益加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我们必须立足省情实际,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坚持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贵州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青山绿水是我省最宝贵的生态优势,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必须切实巩固和提高这一优势,必须坚持把保住青山绿水作为立省之本。只有保住了青山绿水,才能保住未来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定地树立保护青山绿水是政绩、业绩、功绩,保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立言、立功、立德的理念,按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护我环境,惜我资源,利我地方,惠我百姓”的指示,坚定不移地走保护青山绿水、发展富民强省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保住青山绿水中加快贵州发展,充分利用青山绿水造福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好处,亲身感触到青山绿水的妙用。

着力保护、恢复和建设我省的生态优势。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全省生态具有破坏易保护难、损坏迅速修复缓慢的突出特点。环境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年初罕见的雪凝灾害就对我省林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因此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从政策、法律和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保护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政策、实施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时,必须首先看对生态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必须算好生态效益账,绝不能“辜负前人、牺牲今人、吃光后人”。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原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并使自然资源得到经常的保护和涵养。三是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启动实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搞好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科技攻关和示范,遏制石漠化趋势。为保住和发展我们的青山绿水,我省已决定力争用五年时间再造1500万亩林地,使全省森林覆盖率再提高6个百分点,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生态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弘扬; 建设

近几年来,困扰北京等大中城市的雾霾如幽灵般缠绕, 2015年3月媒体人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对空气污染问题的深深忧虑,延伸到了对水污染、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保护等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的确,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深远。当前,以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与我国人均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的矛盾,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向往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为解决好这些矛盾,我国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发展战略选择。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发展布局,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选择

我国做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大发展战略选择既基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事实,又有着以下事关长远发展的考虑: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国,一直以来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不但严重脱离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资源上看,煤炭、石油、水、矿产等大量消耗,导致资源紧缺的问题愈发突出,为弥补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甚至超过国际警戒线,给国内生产和经济安全均形成压力。从生态环境上来看,粗放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导致我国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污染、草原沙化退化、湿地萎缩消亡、水质恶化、土壤肥力下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冰冻雨雪等灾害发生。总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由“黑色”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转向“绿色”的新型化工业化道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更高阶段,正如同志曾深刻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人―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如果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的自然遭受破坏,将会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目前,我国有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如2015年发生的广州工厂污染臭气侵袭校园,家长拒送孩子上学,聚集学校门口讨说法,陕西渭河遭污染河水突然变红,广东练江污染严重超标居民不得不买水吃等事件,这些地方暴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给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基本生活也受到影响,近年来因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引发的也不时见诸报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2015年“两会”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是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自然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获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评价指标,要满足人民这些民生需求,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把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相协调融合,创造出“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优美环境,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我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错失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勉强赶上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尾巴,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一些敌对势力大肆制造“中国”“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误导国际舆论,指责中国的大量能源消费需求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主因,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会抢占和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全球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我国反击这些歪曲事实的论调的最好战略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参与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使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改变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上有共同的历史机遇,如果我们把握好这一重要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位置,加之我国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巨大的投资需求,未来必将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的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独特的技术优势,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引领者,那么将大大增强综合国力,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深入分析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缺乏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这个不是单个人的行为结果,而是整个社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后果。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向一致,二者的核心都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明显是生态文化的研究范畴,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都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意识形态表现,这凸显了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弘扬生态文化为抓手,唤醒人们普遍的生态意识,增强大众的生态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必须要抓住弘扬生态文化这个关键,必须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入手,必须改变民众普遍缺乏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的现状。

(一)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向一致。弘扬生态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密切,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都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内涵说法众多,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广义的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与弘扬生态文化有着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都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是生态文化的意识形态显现,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这个理念动力,精神向导。

(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必须要抓住弘扬生态文化这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创造文化,以文化的方式生存,运用文化力量发展自己。人类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基础上发展的生态文化,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思维,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果。党的十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党的新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生态伦理道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弘扬生态文化为抓手,唤醒人们普遍的生态意识,增强大众的生态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必须要抓住弘扬生态文化这个关键,必须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入手,必须改变民众普遍缺乏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采取多种措施,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虽然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探,一定的方法可用,一定的路径可循,如何发展繁荣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要做好:

(一)做好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借鉴。主要内容如下:

1.深入发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充实和丰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我国的生态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在生态文化方面,我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交融境界,佛家倡导“万物平等”思想,认为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它们都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在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后,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文化宝库中的璀璨宝石!它们所倡导的思想,对当代人解决生态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为我国生态文化的深入发掘提供了历史土壤和养料。

2.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生态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生态文化,更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应当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生态文化理念,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化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生态文化,引进国外的先进生态文化,结合中国的实际,为我所用,建立能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的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在世界从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中,更好发挥我们兼收并蓄的优秀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以高度的生态文化自信和生态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以生态文化为抓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和典范。

(二)做好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一是要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措施,不仅要通过报纸、杂志、展览、墙报等无声传统媒介传播,更要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使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人人都能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理念。二是要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使人们意识到人人都是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参与者。三是要利用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贴近生活的生态文化作品或创建一批教育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到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中来。四是要利用好部级媒体每年评选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先进人物、年度集体,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弘扬他们的可贵精神。

(三)做好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工作。一要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使之成为学生和干部的必修课。如将老子《道德经》、孟子《孟子・见梁惠王》、荀子《荀子・王制》等蕴含古人生态智慧、古代生态文化思想的篇章编入课本,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积极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生态文明素质。在干部培训教育这块,党校尤其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专题学习、实地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教授学员生态文化,树立生态发展、生态政绩观,追求绿色GDP。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以鲜活的生活实例来教育、警醒学生,要养成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伟大的人民选择了伟大的党,伟大的党一定会带领伟大的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之生态文明梦!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决心和信心、更有能力和智慧解决好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鼓足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以弘扬生态文化为抓手,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给后人留下永续发展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

[2]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11-01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这其中,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如果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不能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再多的“红头文件”都形同虚设。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地抓,使生态文明理念默化于心、潜化于行,从而转化成为全民的道德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伪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2-02

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被普遍认为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目前在学界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学者杨志华认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双赢为根本目标的新兴文明形态。”[1]著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关系。”[2]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并且相互补充的。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2012年11月,在党的十上,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伪生态文明及其表现

所谓伪生态文明,笔者认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违反生态文明的科学规律和精神等行为的总称。伪生态文明一般是以地方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为主体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外衣或者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而做出一些无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甚至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产生的危害是无可估量的,不但会带来经济损失,有的也会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国家和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声誉,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产生疑问甚至是失望。伪生态文明的相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和均衡性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3]而有些地方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忽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甚至为了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建设。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表现,也许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的。所以笔者认为绕开工业文明而直接进入生态文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工业模式和生产方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向生态文明不断靠近。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坚持均衡性。所谓均衡性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要均衡发展。比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开始把自己国内的过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本国国民则不仅享受到了丰富的工业物质消费,同时也享受到了蓝天白云的美好。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均衡的生态文明形式或者说是伪生态文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掠取环境资源的又一表现。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面领着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东部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基础雄厚而开始转移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虽然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果丰硕,但代价却是中部或西部兄弟省份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在外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最终也会影响到自身。不过目前已经开始了类似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案例,这也许是修正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2.城市建设中的“面子工程”

城市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很多政府官员也把搞好城市环境作为自己的施政重点,例如北京在奥运会之前治理“垃圾围城”的例子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优秀代表之一。但是,国内的很多其他城市在这个方面的作为却“变了味”。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在近日就播出了“高价的城市绿化”这样一期节目,指出贵州省贵阳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偏爱将大树、古树、名树从森林中移栽到城市里来,这样不仅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生态环境,破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些大树往往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养护的不到位等原因而死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是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行为,即借绿化城市的美名却做出了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这类行为是需要城建和绿化等部门警醒和严厉禁止的。

三、对于正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我国在党中央的倡导和带领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伪生态文明”,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正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1.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

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米都斯教授等撰写的《增长的极限》,学者莫里森《生态民主》等著作都是世界生态文明理论领域的杰出代表。但是我国在发展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不可以照搬西方的相关理论或者政策,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的学者应该在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以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努力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拥有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支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这样一来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顺畅地发展。

2.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同志曾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会议上讲话指出:“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其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就要求在领导干部的考核中取消以往单一的只追求经济指标的政绩观而转为更为综合和全面的政绩观。其中就包括生态政绩观即将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而且需要领导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以免因为片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而造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误区甚至产生损失。同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要有大局观和协调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扫自家门前雪”。总之各级领导和百姓的父母官应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不妨碍目前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努力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和后代造福。

3.建立健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健全的生态监督和惩罚机制是必需的,它的作用就类似足球比赛中的守门员,是防止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好坏。类似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等环境相关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的建立上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在多个部门的联合执法等行动也有了很好的尝试。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伪生态文明”的新情况还很少有关注。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认清和正确定义“伪生态文明”的行为,对于企业和政府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借口实则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处罚,并责令其消除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舆论。

4.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大举“入侵”中国,包括麦当劳、可口可乐在内的西方标志性商品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冲击,更多是其隐藏在背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入侵”。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大型的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但是其追逐利益的本性没有改变,因此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消费者价值观,从而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消费模式,并且在当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形成了物质至上的价值标准,同时追求所谓的“洋气”和奢华,而这正是马克思理论中“异化”理论的典型表现,这种人与人之间被物质和金钱所绑架的关系必然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即大量掠取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中国某些城市在绿化中追求名贵大树正是这样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转变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解决目前“伪生态文明”现象的又一大要点。但是在全球化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我们不能奢望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崩溃,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人的自由发展,引导人的自认价值的充分实现,进而影响到人们向健康、合理和环境友好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转变,通过类似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我们有希望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精神标杆。

参考文献:

[1]杨志华,严耕.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及建设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G]//薛晓源,李慧斌.生态文明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建设生态文明范文第10篇

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来讲,不是一个轻松的文明转型话题,而是在我们偿付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发展代价、人文代价,这样沉重的历史和现实代价之后召唤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因此,各位发言人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展示了中国将要为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尽到我们的责任。这个论坛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表现在大家的想法上、制度设计上、做法上、技术的创新上,都有自己的设想。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院士在致辞中提出三点认识:一、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西方的现代化在狂飙突进两个多世纪后,其种种弊病日渐显露,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强者生存法则的主导下,自由经济不受约束的发展,造成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敌视和尖锐冲突,唤起了人们的无止境贪求,致使人类社会道德沦丧:由“科学万能”引发的“工具理性”,使自然环境惨遭破坏。对我国而言,在现代化道路上数十年的紧紧追赶,遗留下了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资源和生态已远比西方更为紧张和脆弱。选择生态文明,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历史上的每次重大转型时代,全新领域爆发的革命都是后发国家迅速崛起的最佳机会。错过工业革命,使我国长期被动挨打;滞后于信息革命,使我国在新兴领域话语权弱小,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这次金融危机必将倒逼出的全球绿色革命,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会。世界各国正处于一个全新的起点,若能主动以绿色能源和绿色产业为代表的全球新技术革命,来引领全球新文明转型,将为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创造先发优势。三、生物质能源的第三代革命是绿色革命的重大战略方向。在全球资源加速消耗的大前提下,能否开发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将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命运。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中的第三代(3G)技术——微藻制油可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开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尝试。对于中国来说,完成第三代革命意义特别重大,因为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有利于三农发展和国土整治,更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若能探索一条自主开放的超越战略,革命性地建造支撑未来二、三十年的能源生产方式,将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能源构型。这将不但涉及所有中国人的利益,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还关乎缓解全球性的粮食、能源和环境危机。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胡德平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高度阐释建立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说,生态文明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进步事业所积极追求的重要文明,也是人类对以往文明负作用的反思和觉悟。生态、环境、生物、物种四者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对象中,人是最有智慧且有劳动能力的动物。但人万万不可把自己独立于生物界之外,骄傲地高居于生物种群之上,破坏生态平衡的任何行为,都会引起对人类本身严重的伤害,甚至毁灭性的报复。在后工业化时代,实体经济应该建立在运用新能源、互联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层面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现在不少的海外专家也是实践家,与企业家一起,把经济学、生态学、生物学联系起来,把新能源和空间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我国现在已是世界上使用资源、能源最多的国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东营市有志、有兴趣建设生态文明城,不仅应该成为江海会合,绿色文明和蓝色文明相交的舞台,也希望成为打造新能源、人才汇集的舞台。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就“行一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做主题发言。赖明回顾了九三学社长期以来对绿色经济的关注,尤其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工业绿色经济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到位;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底数不清;符合市场规律的绿色发展促进机制没有形成;资源能源价格扭曲;监管的机制也有待健全和落实;我们的税收政策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六大建议:第一,建议把工业的绿色发展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无论如何,工业还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工业能耗非常大,因此,应该把工业的绿色发展作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第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三,发挥市场作用,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第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第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第六,大力扶持绿色服务业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从赋税的角度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势在必行。首先,他列举了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我国实体经济非常发达,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虚拟经济相对比较弱:前二三十年我们创造的财富很多,但获取的财富很少;相对而言,现在我们对劳动力的补偿是很不充分的;我们的资源价格很低,现在的资源价格不能体现资源的稀缺性;还有就是环境成本,很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是超过国家标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很多,但我们获得的财富相对比较少。所以中国要恢复经济平衡,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绿色的发展。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政府在各项政策上通盘研究。税制是其中的一项。既要把现有的政策落到实处,又要对目前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尽快地制定新的政策。

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近年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中央的政策决策也发挥了直接的影响。石元春教授从最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生态文明和能源危机的书——《噬水之煤》出发,揭示了中国生态问题面临的严峻局面。他尤其对生态脆弱区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度担忧,对“竭泽而煤”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呼吁必须以法律形式来限制资源的失控和过度开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关停低效益高耗能的行业。在此基础上,他反省了风电的“”、光伏发电的“”,批评了把“清洁送给外国,把污染留给自己”这种新兴能源开发的不当举措。石教授提出,仅仅是中国,每年烧掉的秸秆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的发电量。这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必须要走上石教授所提的生物能源的替代路径,对燃料乙醇、生物天然气等等要有一个崭新的认知。石教授最后落到了环渤海地区,更做实到东营市,怎么样开发滩涂,使得生物能源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切实有效的替代性能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副会长石小敏教授从经济发展这样一个专业视角来提倡生态文明,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他用一个S形(莫8循环带)表明了中国经济循环的国内处境和国际处境。我们用原料加工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出口而出口,赢得外汇,这样的一个S形的循环,本来是很有效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什么,那就是要面对整体上的国际经济循环的有效性,以及这个S形运转的流畅性。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内部循环的一些障碍,带来了运转的不畅。比如,外贸支撑着国内的GDP增长,双顺差使得广义货币达到GDP的180%。运转不畅导致了双造,造城造房——高铁、动车、房地产。在这样的情境下,整个经济循环遇到困难以后,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倒勾的机制,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障碍,使得城市生态的发展成为GDP的牺牲品。为了避免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或者说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所显现的内在障碍,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突破经济发展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研究员李晓宁先生不仅对整个生态文明有深入的研究,更关键的是他从比较历史、比较现代化的角度展示了他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看法。尤其让人感怀的是,李晓宁教授的发言充满忧患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我们既有发展模式的高度愤慨,使用的词汇虽然是比较粗犷,但是用得非常精准、非常形象、非常贴近生活,提醒我们现在需要及早地发现问题,及早地解决问题。而他发言的核心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一是中国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挣钱,二是要走环保路线。李晓宁教授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环保路线仅仅以种树为核心,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宪法中更清晰明确地规定综合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对有关的宪法条文进行修订,这些建议都非常有力度。最后,李晓宁教授强调,要让权力人物、企业家、银行家,尤其我们重量级的院士们来发挥引领作用,克服现有发展模式的弊端,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状态,而且要依宪治国,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教授的视野在长三角、珠三角、黄三角这个大的国家版图中展开,他特别强调黄三角为什么现在才提出问题?在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比较成熟的情况下,黄三角提出这个问题,虽然晚了一点,但非常及时。秦院士特别指出,对基于胜利油田而建立的东营市,这样一个新兴城市的环保问题,需要有同类城市的比较视野。他以自己在大庆考察的经验和来到东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特别落在东营的城市定位上。东营市的自我定位跟大庆市的自我定位是不一样的,他表扬了东营。东营有超前的定位,有总体的规划,而大庆的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结果跟东营是没法比的。他对东营的旅游发展,对人文旅游的有限性和景观旅游的可为性做出了对比性的说明,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秦院士特别强调要在环渤海湾的大背景中来展望东营生态文明发展的定位。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他指出,“和而不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世界绿色论坛执行主席黄海峰教授特别强调,全球能源新政的凸现,促使中国要对能源政策进行反省。而中国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型社会”的建构,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从物质化的经济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他对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的深刻内在联系做出了勾画、分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两型社会”的建构进行了展望,指出了两者的高度相关性以及“两型社会”的建构路径。他把绿色经济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指出节能减排是建设绿色经济和“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山东师范大学张峰教授特别强调现代文明正处在文明的生态化转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张峰教授的关注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问题上。她特别强调,在人口膨胀、技术失控这样的条件下,在人们需要走向绿色消费而克制消费主义弊病的情况下,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化处理上要强调自然的法律主体地位。我们要批判古典的自然权利,要兴起以自然为原告的诉讼活动。她举出了美国、日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强调要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制化,而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化。所以,我们要以法制化的方法来推进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使得自然权利的人,也就是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够浮现出来。

《战略与管理》杂志执行总编郭琼虎先生指出,目前人类面临三大危机:粮食、能源、环境和气候,核心是能源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我国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一是石油资源接近枯竭,对外依存度过高,二是能源输送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能否开发好非石化的可再生能源,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命运。由于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受自然限制,核能受环境风险限制,增长空间有限。于是,生物质能源开发成了全球各大经济体争相发动的能源革命。生物质能源从原材料上分,有第一代“田里种的”,“树上挂的”,以及第二代“水里漂的”,第三代“盐碱渍的”(微藻)。第一、二代生物燃油开发不可避免遭遇“燃料-粮食”困境:要燃料,就加剧粮食危机;要粮食,就缓解不了能源危机。而第三代微藻制油不与粮争地,出油率高,适应各种环境,符合我国盐碱地荒漠滩涂多的国情。因此真正的能源革命在生物质能源的第三代微藻革命。对于中国来说,完成3G革命意义特别重大。郭琼虎特别强调,微藻制油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大规模产业化,而它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民营企业很难承受其压力。因此他建议,应把微藻燃油革命上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教授的发言展现了中国古典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厚底蕴,并把这样的古典智慧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紧密地勾连起来。他认为我们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将道家也纳入到古典智慧或者生态文明智慧之中,从而超越单纯以儒家来概观华夏文明的主张。他提出了华夏主义的命题,他认为老子的自然思想,实际上就是1.0版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我们怎么去激活这个1.0版本的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自然比人博大,人应效仿自然。这既是道家的古典智慧,也是当下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他从日常生活出发,从人们怎么节约水资源等生活细节着眼,对当代中国以社区为基本支点进行系统生态设计提出了看法。他强调人们必须要重建生活伦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城市的生态品质。

中国建筑文化协会环境委员会的副会长顾孟潮教授强调指出,对于人的生存环境来讲,城市、人、自然的关系怎么审度,中国确实落后于世界。没有先期规划的大庆与规划良好的东营,生态差别巨大。他总结了我们这次绿色论坛的重大意义,特别强调需要建构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这个概念非常有意思。他认为应加强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这一点跟叶自成教授有非常强烈的呼应。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东梅女士是一个技术的开发者,实际事务的行动者,她特别强调制度会改变人。比如,她说德国规定城市取水必须在城市的下游,这就使得这个城市的人不至于污染他们这一段水。她说要汲取这样一种经验,就像建筑理念上的一个讲法一样,先有软体,然后建造。东营要立足自己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综合性的考虑。先有软体后建造这种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有着综合的意义。

匡廷云院士关于如何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她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我国现阶段有划时代的意义,可引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她比较了很多三角洲,世界的、中国的,认为我们唯一一个真正没有开发的是黄河三角洲。因此黄河三角洲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中国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意义重大,建议国家要全面支持。她还为生态区的发展提了很多建议。首先她认为一定要搞好生态经济区的规划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很多东西都是最早规划没做好,规划应是有理论战略指导下的规划,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我们很多城市规划都是为了规划而规划。第二,她特别强调了要建立生态农业、生物质能跟生物基化工原料,还有药用植物,就是生物制药的生态工业园区,在边际土壤,海滩跟盐碱地建设盐碱植物科技园区。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赵永生研究员以自然为师为理论基础,特别强调要天人合一,提出了一个产业模型,提出由以微藻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电热中心、畜牧养殖、作物种植和海水淡化五个行业板块为核心,来建设东营生态资源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围绕粮食安全与生态能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七大难题,如大量农村真正劳动力流失、地力下降、耕地撂荒等,并且分析了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因素,提出绿色有机之路是农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长期认为绿色有机农业肯定得减产,但他做了很多实验,结果显示生态农业有增产效果。因此他建议建立生态循环粮食生产实验示范区。

李廷栋院士的讲话围绕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矿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惨不忍睹,开发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生态破坏严重,污染严重,我们的所谓大发展完全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他建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应该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矿山复垦,依靠科技进步对矿产进行综合利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水资源严重短缺,超采严重,出现了好多“天坑”,前一阶段还在东部发现“天坑”。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万元产值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数的四倍。我国地形复杂,地震跟地质灾害严重。我国国土面积只占全球陆地的7%,地震却占世界地震的33%。要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研究。

上一篇:生态养殖范文 下一篇:生态文明理念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