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20:42:07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2]董奇.职校学生最需锤炼职业精神[J].教育与职业,2011(2).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文化 医院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包括执行医嘱、疾病护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这不仅要求护士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更要有开展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的能力,要有塑造护理文化的意愿。护理文化的建设,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和代表了护士的护理思想、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及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1]。现对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浅谈如下。

护理文化的内涵

护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表层的形象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2]。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它是将抽象的护理理念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医院环境、护士着装、礼仪、服务态度等自身形象塑造及业务技术培训等。中层的制度层,主要是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如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等,通过护理质量考核,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看得见、可操作的制度[3]。而深层的护理文化,是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它包括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护理理念和科研意识等。上述护理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及协调发展的,可共同构筑出护理文化这一独特的职业文化现象。

护理文化的建设

加强护士形象管理,优化医院环境:良好的护士形象是护理文化的外在表现,护士举止端庄、着装整齐、仪表大方、说话礼貌等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赖。因此我们应从规范护士的言行入手,加强护士礼仪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理文化活动,从而丰富护士的文化生活,增加护士的凝集力,同时也可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为患者营造人文修养环境。良好的环境能愉悦护士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服务水平。通过我院精心设计各种标识牌、温馨提示语、导诊服务台等,使护理环境与周围形成一种协调的组合,让患者一进入病区就能领略到浓郁的护理文化气息。这种多渠道、多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护士建立起学习、交流和减压的园地,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实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要建立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应急预案》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约束和规范了护理行为,确保了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全。为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了护理部-总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对护理质量进行了考核,同时护理部还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护士解决患者所需情况,并以患者的满意度做为工作质量的标准,保障了护理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护理文化的实质应该是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本着尊重护理、爱护护士的原则,管理上应注重情感激励,及时发现每个护士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关心和满足护士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护士进修学习、晋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开展品质管理活动,为护士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品质管理活动是借助质量控制的方法,由同一现场的人员,自觉地为质量管理组成小组,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以全员参加的方式,持续不断的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和管理[4],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要让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对科室的护理工作提出建议,分享其经验教训,在非惩罚的原则下,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奖励,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服务理念包括护理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它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护理人员担负着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的崇高职责,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精心护理和高度的责任心是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的关键,在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整体护理,重视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和需求,努力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效果。

加强科研意识:要设立护理科研小组,并统一规划和管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每年组织年会学术讨论,并对各个年限各个层次的护士有不同书写论文的要求,定期开展评选优秀论文活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护士在平时工作中,要积极积累经验,书写论文,不断进行护理科学信息的获取、传递和交流,加强科研能力,更好的丰富护理文化的内涵,以促进护理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讨 论

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是推动医院生存和护理发展的源动力,是医院生存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以人为中心,在护理组织内,推行人本管理,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培养人,同时要注重目标、信念、文化及价值等因素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人员的潜力,调动其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总之,护理文化应与时俱进,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护理人员要把握护理文化建设的要点,积极实践,以促进护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君.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7.

2 朱念琼,晋和安,周乐山,等.试论护理文化内涵功能与建设.中国医师,2002,4(12):1303.

3 曹淑卿.护理文化的建设[J].天津护理,2009,17(1):54-56.

4 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质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2):1103.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有些护士因在病房工作辛苦,想方设法调到其他科室,以至于临床一线缺乏工作经验的护士、特别是对重症号护理没有经验的护士占较大比例。而就内科而言,护士的工作经验十分重要,工作时须思想高度集中,尤其是夜班护士,一人要分管几十张床位,工作繁忙,易造成某些要求特殊滴速的药品,如硝酸甘油、硝普钠不能按医嘱要求滴入,影响治疗效果,引起患者不满。

2防止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对策

1)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护患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来维护医院正当权利。培养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能减少护理纠纷。要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是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的核心。护理工作是一个关系到千百万人健康及幸福的高尚职业和光荣的岗位,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患者服务,它充分体现着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礼仪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在科室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随意换班,使资职搭配不当。让实习学员单独完成护理技术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患者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重症患者、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如翻身、洗头、洗脚、喂饭等让家属完成等均会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想当然,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发生用药差错,引起护患纠纷。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规范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护士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对每一次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避免差错事故,遇到危重患者做到心不慌、气不急、手不抖、腿不软,头脑清醒,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安全保障。

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并掌握最新的护理质量标准和要求。继续教育要形式多样化,每一季度业务学习、院内学习、院外进修、学术论文交流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护士参加自考、函授等专业教育,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临床。要求心内科护士必须熟悉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溶栓和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抢救配合,熟练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技术,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掌握心律失常知识,达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

4)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指导。护理人员的医德医风直接影响护患关系,只有建立其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才能有效避免安全隐患。护理人员首先转变护理理念,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服务意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权利。将护理职业当成神圣的工作来做,注意规范护理服务言行,从思想到行动均体现高度的医德风范和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在工作中应站在患者及家属的立场思考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给予他们家人般的温暖,以积极、乐观、认真的工作态度影响患者及家属。在融洽的护患关系下降低护理安全隐患,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在内科护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在防范上下功夫,减少或杜绝因护理工作的缺失而造成的医源性纠纷的发生,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优质的护理服务。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

一、引言

从“5.12”汶川大地震中丢下学生先跑的“范跑跑”到6月12日只知上课不管学生打斗最后造成一名学生死亡的“杨不管”,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又需要再次展开。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即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据不完全估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占据了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且比例还在增长。他们初为人师,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职业行为,青年教师代表着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希望,其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暴露出一些不良现象,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从总体而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他们始终坚守着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圣地,为莘莘学子点亮了一盏盏人生的明灯。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开始变得浮躁与不安起来,导致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其主要表现如下:

1.教书没有注意方法,育人没有尽到责任。

高职院校的一些青年教师,大都毕业于公办本科院校,没有注意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满足于课堂教学,没有把教书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又不愿意花气力去研究和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讲不清楚,不能有的放矢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从以下几个表格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能把学生的课堂管理当作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还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表1)。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既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调查中学生评价教师师德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表2)。由于理念滞后(表3),难免有部分教师上课时“满堂灌或随心所欲”。

表1 当课堂上某个同学上课违反纪律,老师通常的做法

项 目 耐心劝导 置之不理 批评一下算了 对其进行处罚

百分比% 28.8 12.0 48.9 3.4

表2 学生对师德决定因素的理解

项 目 学术水平 教学方法与技巧 对同学的态度 个人魅力 其他

百分比% 9.4 30.9 40.8 6.4 5.6

表3 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项 目 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是知识的传递者 有效果,但不清楚

百分比% 54.6 35.6 6.5

2.学术诚信缺失,腐败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一些青年教师缺少严谨治学的精神,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尤其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出成果,利用“剪刀加浆糊”的方式,粗制滥造出一些所谓的“学术论文”、“论著”。这些抄袭剽窃,请他人文章,署名不实,弄虚作假等是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腐败的现象,是新时期教师师德缺失的典型表现之一。人民日报2009年12月30日报道: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刊发社论,承认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决定撤销。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会,宣布了相关处理决定。本科高校的教师都如此,作为学术资力尚浅的高职青年教师又该如何做学术呢?这值得我们深思。部分高职青年教师追求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申报、而不注重教书育人,职业道德问题严重。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不良的原因

1.教师个人因素

大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都是80年代后期出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他们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未接受过教育教学培训,没有体会到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入职初期的职业压力和“票子”、“房子”、“孩子”等生活压力使他们备感疲惫,慢慢地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追求淡化了,对名、利、权的追求却强化了。再加上他们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等多方面压力,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较易出现思想矛盾与困惑。虽然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但相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而言,教育职业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仍然和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多年来存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年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外部因素

由于社会转型,我们面临市场经济大潮和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社会上黑恶势力的影响,官方和黑社会的勾结等等,这些问题使整个社会风气出现了不健康的状态。社会风气的不良对高职青年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一部分教师无心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对教育感到悲观,对育人觉得无所谓,甚至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至上的利己主义等思想,导致师德观念的淡化,职业行为失范,客观上大大强化了这种倾斜的人生价值的选择。

3.学校机制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基本采用科学量化标准,而师德是最难以被量化的一项。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中,一般只注重科研、学历,难以在政治素质、师德方面进行比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时,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教师职称涉及教师工资、津贴、住房等切身利益,而职称的评聘又和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挂钩,学术成果成为教师获得名利双收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利益趋动下,一些教师不惜放弃或降低教学质量去追求学术成果,甚至在科研中造假和出现了“学术腐败”。

四、新时期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1.加强师德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提高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工会教代会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也必须改变只围着科研、职称、收入转的工作态度,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上来,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逐步达到慎独的崇高精神境界,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实现塑造“新的自我”的飞跃。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的功能,引导青年教师投入到一种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环境中来。

2.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走向一线,所以对教师教学水平有着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即更需要加强个人的学习和修养。高职教师要经常跟随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开发新课程;把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性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才能。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与教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是贫血的教学,不与教学相结合的教科研是缺氧的。”教学和科研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创造知识和更好地教学,不应厚此薄彼。不能因为科研而荒废教学,更不能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而应该用科研去促进教学。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而且还应当是出色的研究者。

3.健全师德评价机制

学校应该立足新形势下教师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坚持政治与业务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在教师师德运行评价工作上真抓实干,建立责权分明的领导管理机制,建立教师师德运行评价的目标管理细则,健全教师师德运行评价制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钻研教学、关爱学生;另一方面也促进科研走团队合作路线,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使高校教书、育人、科研取得“三赢”。为了实现量化,我们可以采取师德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中考虑教师的专业和岗位,根据教师群体师德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设立评价指标,将现有的量化指标(论文、专著、课题、教学时数等)和新设立的师德量化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比例进行综合计算,其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4.完善师德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制度上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即要与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首先,青年教师求知热情较高,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等机会,使他们在教书育人、学术科研方面得到更快地提高。其次,在与青年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级评优评奖、津贴发放、职称评定、等政策规定中把个人工作态度、思想表现等师德师风师貌作为硬条杠强化凸显出来。第三,尽量满足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子女上学等生活需要方面给予基本保障,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我国高职教育已经从“量的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型时期,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应该具有莲花般的品质,即使身处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也应坚守志存高远、不慕名利、品格高洁的情操,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总之,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就一定能有力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师德水平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传华,王立栋.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76.

[2]张智青,林增明,赵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8-70,82.

[3]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87-89.

[4]杨鑫.谈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08(2):124-126.

[5]刘海志.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分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4.

[6]呼艳芳.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138-141.

[7]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6):24-26.

[8]郑翘.浅淡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78.

刘秋红.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J].民营科技,2010(1):57.

[9]喻运斌.浅论新时期教师道德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185-187.

[10]朱雪宇,黄霞.浅析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的缺失现状及建设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20):54-55.

作者简介:

胡朝霞(1982—),女,江西彭泽人,文学学士,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69-01

一、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模式的目标导向不清;针对高等护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社会对高级护理人才需求的矛盾;院校管理缺乏专业特色等是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发展所面临的瓶颈。

二、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市场导向性原则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是高职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更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断扩大完善的客观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更要立足现实,服务于地方经济,这是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管理目的的关键。

2.系统性原则

不同年级的护生对专业认知、学习目标、心理需求各不相同,这决定了护生管理的阶段性、连续性和规律性。针对不同年级的目标群体制定管理方案,形成一个关联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管理的系统,如: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护理专业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加强技能操作训练;对三年级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就业指导,深入各实习医院,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护理专业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护理技能,顺利实现顶岗就业。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对护士技能操作的要求,对护士礼仪、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考取“双证书”或“多证书”,实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和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位

围绕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级护理技能型人才这一终极目标,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为切合点,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内涵,把学生工作做细、做深,实现专业学习、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的。

2.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针对护理专业女生人数多,思想状况隐蔽性较强,矛盾问题易于延后等特点。借助护士技能操作大赛,护士礼仪大赛,南丁格尔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的贯穿,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和职业素养,把学生和其所关心的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3.拓宽学生管理思路、挖掘学生管理新方法,建设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队伍

大力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交流学习,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找本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选择部分专业老师担任兼职辅导员,促使教学和管理的紧密结合,在学生管理中突出专业特色,在专业学习里融入政治思想理论。

4.丰富和完善“三三制”辅导员工作制模式内涵,实现学生管理的全院总动员

丰富和完善“三三制”辅导员管理模式,实现“人际、人事、人居”的和谐境界。继续在配足专兼职辅导员的基础上,吸纳相关人员充实辅导员队伍,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是实施特聘辅导员制度,凡学院副处级以上干部都应到班级担任特聘辅导员,指导、协助专职辅导员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二是实行班级导师制度,选聘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课外辅导的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三是实行辅导员助理制度。

5.抓住新生入校和毕业实习的有利契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做好新生的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专业现状,增强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实习、毕业阶段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时期。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及时了解现状,提前做好实习、就业心理准备。引导实习生、毕业生及时更新职业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6.学校与社会联手,建立校医合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双向互动机制

把医院文化和对护士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校医共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佩珠.护士职业生涯规划手册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学会2009年论文汇编.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十分重视护士的护理伦理素质,这是构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护理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护理伦理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护士。就整体而言,护士伦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国许多护理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陆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部分护理人员在校期间的接触只是散见于其他课程,也有部分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考试、电大等方式对护理伦理学有了初步了解。有关调查结果显示,42.92%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基本了解,47.74%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接近20%的护士对护理伦理学知识不了解[1]。此外,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护士自身不思进取,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被动医嘱执行,轻主动整体护理;重治疗效果数据,轻护患交流沟通;重常规护理操作,轻知识结构更新。同时,医院缺乏为临床护士提供护理伦理学再教育的机制,未建立护理伦理评价体系来指导护理实践。这些原因,是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相关院校重视、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保证,也是当前我国护生接受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一种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这种重学科,轻伦理的教学理念导致长期以来的护理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失衡,即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高度重视护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教学,对护患伦理认知、护理法规认知、职业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明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等方面欠科学考虑。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不注重护生护理伦理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伦理课程,此时护理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临床护理中护理伦理行为的选择缺乏感性及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伦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护理伦理课程结束后,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没有具体要求,实纲中缺乏护理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与护理实践结合起来。

2.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课程的定位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于高职高专学校的迅速发展,目前护理伦理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有研究表明,目前担任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师,人文学科背景的占51.4%,专业背景的占28.6%[2]。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特点及相关知识缺陷,对护理伦理学在护生培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教师把护理伦理学定位为思想品德课,从道德层面上剖析课程,对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伦理道德等知识讲授透彻,但由于缺乏护理学知识背景及临床护理实践的体验,对临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关怀等伦理问题的判断、推理、决策训练的能力欠缺,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的说教色彩,淡化了护理工作中蕴含的伦理关系[2]。有的教师将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授课时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护理伦理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帮助学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正确的伦理行为,但对护理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本质分析不够明晰和透彻。护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意识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伦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护理学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这些“专业偏向”,都不利于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不能有效指导护士处理在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

2.3高职高专护生的综合素质影响

高职高专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且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成绩较差。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因素,诸如一些不文明现象、医患间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使护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护生甚至出现人生价值取向偏移[3],导致职业思想不稳定。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重个人享乐,轻服务意识;重个人利益,轻奉献精神;重自我凸现,轻团结协作。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漠,在面对临床中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3.加强护理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护理伦理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对新型护理人才的护理伦理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让护生在学生时期全面系统地接受护理伦理学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素质。在护士的培养方案设计上,科学安排护理伦理学的开设时间,保证教学学时,并将伦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把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深度融合[4],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目标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以上的护理专科毕业生认为临床课程学习时期和临床实习时期是他们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职业信念的最重要时期[5];重视实习阶段的护理伦理素质培养,把护理伦理素质要求纳入实纲,有目的地指导护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将护理伦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对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2优化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让护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培养职业情感,在掌握伦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伦理意识和判断,解决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护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组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学团队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护理伦理学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对课程的定位及对教学重点把握不一致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通过集体备课,知识互补,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上,既考虑知识性,也考虑趣味性,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再现、讲座、评议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运用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及规范,去解决在现代医学技术运用中出现的与道德冲突方面的问题,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将结业考试成绩、教学过程参与度、案例分析、论文的质量等,从认知、情感、表达、价值观多方面考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3.3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护生职业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全体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在学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树立服务意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角色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护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法律意识

护生护理伦理素质的提高,仅仅通过在校期间接受过伦理教育、教师角色榜样的影响还是不够的,要将护生的伦理素质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相结合,建立护生操行档案,加强对护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其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宣传、模拟医院、护理操作技能比赛、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来感知护理工作的平凡而崇高;加强卫生法规的学习,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护理伦理教育成果在课外得到延伸。现代护士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也必须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理念,处理临床治疗护理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的能力。有关院校应注重护理伦理素质的培养,把护生的伦理素质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建立全方位、系统的护理伦理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项目导向教学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121-02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from project-oriented pedagogy

ZHANG Yan MAO Qiong LI Xiaoling

The First Clinical Department,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edical School,Baoji 72101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in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changed the subject system. Project led mission-driven, which could establish modular curriculum content of the Medical Nursing typical cases. Nursing students could use the typical case modular to study themsel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to complete the task,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reform c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aking exams. Professionalism assess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and 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Disciplinary system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1],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要实现这些要求, 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护理教育要求护生掌握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培养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多年来, 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大多是传统教学方法, 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3]。项目导向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 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4], 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5]。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6]。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评价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 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行业界的真实工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胜任某一项特定的工作,以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但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一直延续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护理教育要突破学科课程,倾向综合课程、模块化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能力培养。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以项目任务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将内科护理学典型病、常见病全部设计为临床病例,课前布置给护生;让护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制作PPT,完成项目任务报告;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归纳总结,重点讲解。举例如下(表1)。

3 课程改革要打破一纸定成绩,应以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课程改革要打破一纸定成绩,以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而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传统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院考核闭卷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形式为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核形式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的考核制度改革,这其中护生在项目导向教学法中准备的资料、课中的角色扮演都纳入平时成绩里。强化护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项目实训、作业、作品、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 项目导向教学法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学科体系也淡化了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内涵是“医学以人为本”。高职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更加强调护生综合职业素养,因而在以项目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内护理学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法渗透医学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使护生由大学生向合格护士的职业角色转变。

4.1 角色扮演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护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情境教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渗透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护理应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体会护理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 任务驱动

以任务驱动渗透人文理念。在护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护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既能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的方法进行。

总之,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评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但在医学领域应用尤其是护理专业,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往往受硬件条件不足、教师数量缺乏,教师理念、教师知识储备、职业教育环境、社会框架条件尚不完善的限制,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发[2005],10 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 2005-10-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S]. 2011-6-30.

[3] 缪文玲. 浅谈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2(11):687.

[4] 洪霄,付彬,李涤非.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8(6):92-93.

[5] 郑惠虹.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28(627):132-134.

[6] 莫言. 项目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7):3.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时下比较流行的校园文化观很多,有文化氛围说、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复合说、物质精神总和说等。笔者倾向于物质精神总和说。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部结构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四个方面。其一,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主体建筑。其二,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治校方针、各类规章制度、改革举措、道德规范等。其三,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师生员工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等。其四,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师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审美观念、行为理念以及各类科研成果等,其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和学术水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将职业性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突出职业定向、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有的内涵。

二、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依据和内涵

(一)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由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决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是由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决定的,必须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百万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在人才的素质结构中,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有自身的特色,其办学模式不能简单复制照抄本科教育办学,其校园文化也不能简单照抄本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只有突出职业特色构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和灵魂,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的内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突出职业定向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

1.突出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职业定向教育结合,有意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认识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关系,发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职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学生进校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感情。对新生进行入学期间的专业导航教育,配合校园文化中的环境布置和组织各项活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对应的岗位群以及胜任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树立专业思想;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将要从事的职业,比如服务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愿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服务于社会。

2.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规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观念注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结合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形成特定的职业环境。如果培养机械技术操作工人着重培养学生的安全、守纪、质量、效益等意识。如果培养护理职业人员,,强调沟通、理解、合作、优雅的礼仪等要求。

3.重视职业能力。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职业能力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重点应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工作在操作、服务的第一线,会面临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更新,也面临着会不断地调整岗位,要求学生具有能胜任工作或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创造有利于培养这两种能力的职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主要途径有:一是校园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园里就有可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设施;二是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分阶段和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参观、见习和实习;三是组织技能大赛,开展小发明、创新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将知识与能力、创新意识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增强人才的竞争能力。

4.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应注意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必有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企业精神,它成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追求、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第一是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文化。利用实习、实训机会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作为企业的一员,学生能够直观、具体的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第二是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到学院进行专题讲座,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建立“诚信”文化研究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要求做到“诚信、明理、笃行”;第三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企业文化,介绍企业文化;第四是学院和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校企结合,双方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人才流通,共建共管的长效机制;第五是积极参与行业系统的文化活动,如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乐山市第三届会计文化节”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零距离的接触。

三、构建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

(一)物质文化突出“职业特色”。物质文化是对校园的景观、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加强规划和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更重要的是营造出有职业特色的职业环境。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主体建筑中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护理系建设了护理实训室,机电工程系与一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工厂,旅游系引进高端技术,建设了“3d”实训室,这些设施整体上提升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第二、建设“专业长廊”,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走进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系,醒目地张贴着南丁格尔的照片,名言和事迹介绍,护理行业的标兵介绍,”5、12护士节”活动的照片,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校园的宣传橱窗栏,有专业导航,行业发展信息、行业需求人才和行业成功人才的介绍。

(二)制度文化突出“职业特色”。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要突出职业特色,围绕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融入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四川国际标榜职业技术学院提倡“标新创意榜样人格,”“博雅为内精专为形”的办学理念,该院在教学质量控制方面,全面引入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注重教学的全过程控制,以保障教学及学生的质量。该院在学生管理中引进职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要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学生活动中借鉴行业中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

(三)行为文化突出 “职业特色”。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开展政治文化活动和道德宣传活动,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如“红歌大赛”“感恩征文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的形式;开展技能比赛,组建专业技能社团,指导社团开展工作;邀请企业界的专家、能工巧匠到学院做专题讲座,介绍行业的最新科技发展现状,宣传行业有关的科普知识,承办行业系统文化活动,和企业文化实现全面融合。

(四)精神文化突出“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内涵应体现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中。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培育,首先要精心设计学校的标志,包括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以及校园建筑的布局,都应充分体现出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特别要重视校风校貌的建设,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四川国际标榜职业技术学院提倡“标新创意榜样人格,”“博雅为内精专为形“的办学理念既体现了该学院的精神风貌,又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9篇

医学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教育。广义地说,也包括社会、美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的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高等护理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职业素质教育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体现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本质。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素质。它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在2011年12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学教育研究的是人,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更高人文素质。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它强调了实用性及功利性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就学生而言看到的是就业价值,就学校而言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就业效果。无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由于人文教育具有非直接实用非生产性的特点,人们往往忽视它的价值从而导致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学科被称为“副科”,不仅课程偏少,且各个医学专科学校人文课程设置随意、分散、凌乱,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多为周末大班选修课,学生选课只是为挣学分,无法系统学习。

2.医学人文教育师资薄弱人文教师处于教学从属地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学水平不高,人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3.家长不重视很多家长把上大学当成一种单纯职业教育,学医就是学习、掌握一种医学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这种片面而狭隘的商业化观念,导致人文教育被边缘化。

4.医学生人文意识淡漠

有调查显示: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91%的专业护士不了解人文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医学生并不清楚人文素质的内涵,不了解人文教育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和职业规划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医学生对人文教育存在误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人文知识。或者认为“走上社会,不学就会”。“大学文凭,小学文化”,许多医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文字写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不尽人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不争的事实。

人文教育与医学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

医学是一门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学科。研究疾病,维护健康,大量的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被获得和掌握,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职业素质教育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为特色,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科学与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教育在医学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以人文本的人文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

以人文本、尊重生命是中华传统医德的重要人文特征,也是医学职业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首先成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人,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及时、客观主动地履行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有资料显示,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率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服务热情认真,而与技术活动无关。

2.语文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基础

借鉴汪文平老师的调查,护士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依次为:写作、语言、审美、文学鉴赏等能力,文书写作和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护理职业能力。语言表达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明了,让患者有从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准确记录医嘱,缺乏针对患者个性化记录,文字书写不规范护理日志、交班记录成为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

3、文化艺术对职业教育潜移默化

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很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无形中调动医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对中华医学历史传承更多的了解思考借鉴,我校学生诵读医古文《大医精诚》对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以及“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学观点非常认可,肯定了人文素质和精湛医技的密切关系,对职业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思想修养、文明礼仪、沟通技能、文史哲知识等人文教育让医学生,在求职面试、临床工作中有较大的胜任空间和发展潜能,在适应力创造力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现代人仅仅看到眼前,这种急功近利让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走向分裂。导致了人文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和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互相补充、支持,也能够交叉渗透、相互影响。

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救死扶伤、治疗疾病还要关注有思想有情感的患者,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同情,实现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汇,有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探索:

1.建设一支人文教师队伍

实施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医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行为中表达人文关怀。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人文课程老师的业务技能、语言导向、职业道德、人格特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人文课程的魅力。专业课程老师也应该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素材,适时适度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达到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相融合的目的。如:在药理学课程中,适当介绍我国中草药的历史渊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激发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2.设置一套课程体系

据调查,63.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并将这条排在阻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到首因。科学务实地设置课程体系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我校2009年开设三级课程体系:《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卫生法规》、《心理健康》、《沟通礼仪》为公共课,《文艺鉴赏》、《论文写作》为选修课,促进医学与哲学、美学、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方面的交叉融合,在课程改革学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及教学学时,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

3.形成一种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促使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隐蔽课程”,此概念是美国学者哈夫在60年代末提出的。医学院校深厚浓郁的校园文化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加强,通过校风、班风、建筑、设施、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由此形成一种校园人文精神,熏陶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取向,给医学生感染、暗示和激励。

4.重视一批临床见习基地

在校期间的基础学习阶段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主,在临床技能的实习锻炼中着重塑造医学生的人文形态,让学生在临床真实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医学院重视一批临床见习基地。借助医学院的医疗资源,学校精心组织医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医疗服务和见习,到社会机构进行卫生防治和健康科普医学知识的宣教工作,到群众中间进行医疗知识义务咨询以及医德医风调查,医学生通过见习实习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等实践活动,增长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升华了职业道德责任和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互贯通,紧密结合。

护理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独立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3]史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1.

上一篇:职称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成人专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