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0 22:50:18

护理护士论文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士长;现代护理管理;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另外,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化之中,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对护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护理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部分,其科学管理的效应已越来越重要。为适应这些变化,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则迫在眉睫。作为“兵头将尾”的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工作的基层组织者和骨干力量,在病区组织和业务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升护士品质

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护士长的职责,除检查、督导、协调、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的确立,引导及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增强护士的质量意识;让单纯工作质量被监控、被管理转变为自我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护理技能潜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质量环境与氛围护理论文。

护士长是临床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又是具体实施者,应明确地传达上级的管理要求、标准,及时传达护理部的管理精神,让护士们了解护士长对待上级要求的态度、工作方式及对待检查的态度,以及管理上对她们的希望,要求达到的目的。给予每位护士明确的任务,个人在检查中应负的责任,对她们的处罚、奖励等管理理念。并与护士们达成共识,全员参与。让她们参与制订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目标和标准,完成上级检查的要求,自觉实践“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行为准则、质量标准。引导护士发自内心地对患者负责的真实感情,把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延伸和升华,准确定位,从“微笑服务”转变到“个性化服务”,就是说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立的个体,针对其护理问题进行身心全方位的护理,实行“因人施护”、“因病施护”[1]。

2正确对待日常工作中的偏差

纠正偏差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除道理上讲的规范、制度、标准外,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定之规,即要达到监控目标的结果,管理的过程、方式是不定式的,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规范和制度去管理,需根据护士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工作能力、态度、效率,患者的要求,制定灵活的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考核标准。

在管理中发现问题不能只偏重对症处理,要参照“四不放过”的原则[2],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认真查找问题发生的各种原因,从而落实人员责任,制定整改措施,达到防患于未然,行之有效的控制。强调以预防为主纠正偏差,使影响护理质量的多种因素、技术及护士的思想状态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每一项护理行为达到上下衔接、横向协调,才能发现护士护理是否到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定期工作讲评,有助于工作计划安排及重点检查。

3以人为本,掌握沟通技巧

以人为本,即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作为基层的管理者,护士长要全面关心护士的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成就企业价值的同时,充分实现护士的人生价值。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善于做思想工作,抓住对方心理,即使批评对方也能接受,达到预期的效果;善于交往,能够与各种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思想,善于明察秋毫,辨明是非,具有敏捷的思想和准确的判断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平时要学习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人文科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掌握各类人员心理活动特点,并在临床实践中学会运用。学习人际关系和交流技巧的有关书籍,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学,掌握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及有效沟通的原则。

护士与任何其他人一样渴望名誉、声望,渴望独立、自由,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尊重。作为护士长,应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应鼓励她们刻苦学习,钻研业务,以取得他人的认可。护士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护士长应知人善任,力争使每个护士都处于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位上,使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如果护士长把护士当作自己的朋友,则护士就会成为护士长的知己。护士长要以诚相待每位护士,经常与护士交流。对护士存在的实际困难,要给予帮助,这样才能增加科室的凝聚力。

4正确处理病房患者投诉

护士长首先要重视和正确对待患者投诉,力争将矛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此为契机,完善管理,强化服务理念,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会经常遇到患者或家属投诉,焦点大多集中在医疗收费或服务质量方面。无论是哪一方的问题,都应以积极的心态与当事人及时沟通和协调,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护士长首先要耐心倾听,热情接待。抓紧时间调查核实,找出矛盾焦点,根据了解的情况,对照工作程序、制度、职责和质量标准,找出问题的重点。及时反馈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第一,通过科主任和护士长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反馈调查结果,属于医护人员过错时要赔礼道歉。第二,对全科医护人员讲清事情真相,如果是管理上存在漏洞,护士长要自查、反省,勇于自我批评和承担责任;如果是个人操作不规范,则与当事人考核、奖金挂钩,以示警告。

5注重视培训质量,提高整体水平

护士长应重视对护士的培养,努力为她们争取或创造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每位护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

首先要针对实际存在问题,制订培训目标和内容,进行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组织考试;带动科室护士学习专科知识,使护士们对其护理工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严格把好带教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护士长要根据专业特点,制订详细可行的跟班带教计划,并选派工作严谨,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优良的护师承担带教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她们尽快学习专科护理理论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并进行个别辅导训练,使其在试用期间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迅速得到强化和提高,为日后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定期组织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开展业务学习,通过强化护理技术操作,使护士的业务技术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业务学习使护士对专科疾病的性质、发展、预后、治疗、护理问题、措施等知识都要掌握,才能在护理中主动向患者宣教,正确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才能使患者满意。

建立护士个人档案,全面了解考核情况。把护士的个人资料、考核情况、每次理论及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情况等都记录于档案上,作为评选优秀护士、评奖的依据。

通过上述做法,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肃的工作态度,使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护理管理是一门科学,护士长在工作实践中应把握住工作重点和方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力军.浅析护士长在现代护理管理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护理研究,2003,17(4B):482.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总护长;社区护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实现由医疗型为主向保健型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转变,社区护理也从单纯医院搬家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化”的服务,我院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后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护士长开展社区护理,覆盖6.4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区中心配合市、区开展10多项科研调研工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8年的社区管理护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护士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

1.1根据《北京市城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社区站设立护理组长建立了各岗位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SARS期间完善了社区站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1.2依法执业在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

2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社区站根据环境、服务功能、管辖人口来定编人员每个站7~9个人,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站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管理知识组织护士每季度学习一个单元内容,出台重点复习提纲,并进行理论考核一次。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讲座,并有重点考核。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北京市社区护士培养大纲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北京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书》考试带动全体护士参考,参考率100%,持证率3年内达90%以上。尽早实现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3社区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社区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站内患者输液须知》、《家庭护理、输液协议书》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制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如观察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等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杂、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的,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站上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站进行现场访谈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社区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是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治疗,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瑾如.北京市护理工作规范质量标准.北京:卫生局医政处,1999,24-25.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3篇

1.1研究方法对医院入选护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给予统一指导语,研究对象独立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问卷发放396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18%。

1.2统计学方法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等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组研究对象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29.98±6.13)岁,工作年限1~27年,平均年限7.85年。性别:女365名(98.9%),男4名(1.1%);护士所在科室:内科91名(24.7%),外科24名(65.3%),其他科室37名(10.0%);学历:中专6名(1.6%),大专136名(36.9%),本科221名)(59.9%),硕士及以上6名(1.6%);职称:护士112名(30.4%),护师180名(48.8%),主管护师77名(20.8%);职务:护士359名(97.3%),护士长10名(2.7%)。

2.2报告意向情况对报告意向总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P<0.05,为非正态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报告意向问卷的得分范围为3~15,报告意向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4,P25为12,P75为15。

2.3报告障碍情况

2.3.1研究对象的报告障碍得分情况报告障碍问卷的得分范围为25~80,对报告障碍问卷的各条目分别进行描述,将研究对象对报告障碍问卷各条目的认同度划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不同意(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和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同意),369名研究对象认为对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阻碍最大的五个因素,即同意率在30%以上的条目见表1。

2.3.2开放性问题描述报告障碍问卷中,条目23为开放性问题,调查其他可能影响研究对象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归纳如下:①对于护理不良事件责任人处罚过重,如经济处罚;②没有意义,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③怕记录在人事档案中;④怕同事或上级对自己有负面看法;⑤怕与患者之间产生纠纷。

2.4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不同特征护理人员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比较报告意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资料中的分类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年龄、工作年限及职务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惩罚性文化、报告意义与报告意向呈显著相关(P<0.05)。

2.4.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多因素分析报告意向总分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工作年限、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见表4。

3讨论

3.1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本研究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4,对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较高,与田欢欢等的结果基本一致。一方面医院越来越重视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大多数护士都知道护理不良事件需要上报。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肿瘤科的要求更高,使得肿瘤科护士更为重视护理安全。

3.2年龄、工作年限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和工作年限与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呈正相关,护士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其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越高。另有报告[3]也指出护龄越高,护士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度越高,上报率就越高。说明临床经验对不良事件识别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肿瘤科工作量大、重症病人多、专科操作多,较长时间的临床工作使肿瘤科护士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沟通能力较强,安全意识较强[5]。同时,大多高年资的护士为护士长或协助护士长做部分的管理工作,其报告认知高,感知的报告意义也高,促使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工作年限护士的护理安全知识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

3.3医院的惩罚文化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研究显示报告障碍中护士同意率最高的五个条目均属于惩罚文化,护士感受的惩罚文化越重,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越低。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题中也多次提到“惩罚”、“处罚”等关键词,再次印证惩罚文化影响护士的报告意向,与国内王玉艳、方良玉等分析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虽然医院已实施非惩罚上报机制,但研究对象仍受长久以来的惩罚性机制影响。哈佛大学Leap博士提出,发生错误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唯一的最大障碍。建议医院加大力度推广非惩罚性文化,从而使相关管理者和护士正确看待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对责任人的不同形式的惩罚。二是医院实行逐级上报的报告系统,这种系统外界比较容易获取报告者的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很多难题。Karsh等也指出,报告障碍之一在于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匿名性缺乏信心。因此,提供较少的个人身份信息,使得报告者的身份无法被识别是促进医护人员进行报告的首要标准。建议建立较强报告系统的匿名性和保密性,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报告意向。三是管理者在分析不良事件时,更多的分析个人在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或个人责任等,很少研究当事者的心态、客观因素等。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认为因不良事件受到惩罚的配置不公平或不恰当直接影响其报告意向。因此,建议医院应用更为合理、科学的分析方法评析护理不良事件。

3.4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越低,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越低。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题中多次提到“没有意义”、“无影响或影响小而不用上报”等关键词,也再次表明报告意义影响研究对象报告意向。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个:一是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后,管理者反馈信息只是统计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如何规避差错,因此护士不能从反馈中提取到有效信息,不能获得学习与进步,进而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的意义提出质疑。建议医院从护理不良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相关制度,及时反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再发生。二是护士“认为对患者无影响或影响小而不用上报”。潜在漏洞或无伤害的护理不良事件具有隐蔽、动态的特点,当事人不报告,其他人事后很难发现。但这类不良事件可以挖掘更多的临床护理风险,也正是护理差错、事故的源头。护士未明确理解护理不良事件的范畴和报告意义而影响其报告意向。建议医院进一步明确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畴的同时,对护士进行定期、定向培训或借助案例分析提高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水平、明确其报告意义,提高其报告意向。

4小结

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性大,积极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可提取促进患者安全的信息,促进护理安全。医院应尽快深化非惩罚文化理念,明确报告意义,进一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高护士的报告意向,从多角度、多层面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保证护理安全。由于时间、人力、经费等条件有限,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特别是仅针对一家肿瘤专科三甲医院进行调查,可能受到医院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后续的研究工作应增加样本量、扩大调查范围,争取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开展调查研究。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3月—2007年7月进我市某所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的护生共200例。

1.2方法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及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对手消毒的态度;卫生手的概念;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卫生手的洗手指证和方法;是否希望得到相关知识培训等内容。由护生以无记名填表的方法独立完成,并要求其真实填写在工作中的洗手状况和认识。本次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经调查显示,护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洗手现状中未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占66.59%;熟悉卫生手概念的占知晓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的占26.92%;掌握卫生手洗手指证和方法的占43.51%;工作环境安置流动水洗手装置的占75.1%、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占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占76.68%;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占对手消毒持赞成态度的占90.11%,持不赞成的占持反对的占1.75%。

三、讨论

从调查得知护生洗手概念较差,洗手不使用肥皂,只用流动水冲洗3s~5s,操作前只洗1次;洗手方法不规范,洗手频率也较低。70%~80%的护生在护理过程中自始至终未曾洗手,有~30%在护理特殊或可疑病人后才洗手,只有20%~能按规定洗手;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4.75%,步骤合格的仅占。做不到在对2例病人操作之间用消毒液擦手,甚至有人还用自身工作衣擦手,造成再次污染。而实习护生在下班前却能作到较认真的洗手,洗手持续时间长,揉搓频率高。只有通过学习培训才能使广大护生认识到必须按照洗手指征、保证洗手持续时间、频度和范围、使用清洁干燥的擦手用具,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暂居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护生忽略洗手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根源:①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洗手设施不尽完善,使用不方便;③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流动水肥皂洗手法,以往报道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减少60%~90%。在目前基层条件还不可能达到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条件下,首选的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但不宜使用公用毛巾,一定要用洁净干燥的个人专用毛巾。建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更科学、适用、经济、快速、高效的手清洗消毒方法。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治疗与康复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形成一定威胁。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许多医院安装了高效、方便、价格合理的护手快速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说明只是单纯培训教育而不重视洗手设施的安装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免受感染,但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更换,仍可形成感染的途径,所以要按要求更换和洗手。当手污染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洗手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住菌、而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的杀灭率远远高于洗手。但消毒剂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洗手,因为它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所以当手上有明显泥土或有机物污染时,仍需通过洗手达到手卫生。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各接受进修护生的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从规范洗手抓起,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2]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3]苗勤,张辉,刘晶岩,等.术前手消毒效能检测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4):317.

[4]陶红,钱丽静,王为兵,等.护理人员手清洁方法的实践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7(3):226-227.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5篇

1.1护士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越来越多新的医疗科技应用到了腔镜室临床护理当中,因此对护士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随着护士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护士的专业知识必须及时完善,护士的综合素质也必须提高。护士在这种压力之下护理技能却越来越低,导致护理风险出现。腔镜室疾病是比较复杂的,疾病涉及到的知识也比较多,如果护士专业知识比较匮乏的话,或者经验不足的话,不仅会耽误患者治理,还会造成自我感染。因此,护士如果不注重扩展知识面的话,就会引发一系列护理风险。

1.2患者摆放不合理问题

由于腔镜手术技术性强,要求较特殊,正确的可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手术操作,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是手术室护士应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因此,在完成各类腔镜手术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手术的进展与成败。由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摆放不当易导致压疮等并发症发生;长时间四肢外展或束带压迫致神经损伤或缺血等危险因素。全身麻醉后由于患者肌肉完全松弛,脊柱和肢体各大、小关节均处于无支撑无保护状态,搬动患者时如果颈部保护不当,使颈椎过度扭转、牵拉,可造成颈髓损伤甚至高位截瘫等。

1.3其他护理风险因素

腔镜室护理风险因素还包括以下内容:护理人员因为对医疗设备不熟悉,不会使用医疗设备或者操作不熟练,导致医疗操作无法正常完成,耽误患者治疗;护士没有及时清理医疗垃圾,危害患者和家属的身体健康;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无法正确判断患者的发病原因,导致患者治疗时间被延长;护理人员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为患者分发药品,耽误患者的吃药时间,没有告诉患者禁食的重要性;护理人员护理意识不强、护理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等。

2防范对策分析

2.1扩大护士的专业知识面

护士要想提高护理水平,必须首先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要多阅读有关腔镜室治疗护理的相关书籍,要多向科室医师讨教,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要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对有感染性疾病或疑有重度污染的患者,严格按照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彻底清洗消毒,避免感染,要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2提高患者摆放的合理性

病人在手术台上正确,医生就能得到最佳的手术部位暴露,就能观察麻醉及静脉注射的效果。病人在被充分的支撑和固定后,也能在手术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舒适安全的。因此,手术室护士掌握手术台的机械原理、保护方法和正确的,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避免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摆放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以免病人皮肤受损,固定好患者,防止改变时发生坠床,并注意保暖。因改变可能会导致病人呼吸和循环等生理功能的改变且身体的负重点和支点也会发生改变,肌肉组织承受的压力和拉力也会随之改变,术中改变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增强护士安全风险防护意识

在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护理隐患和安全风险,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注意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注重护理细节,要认真谨慎地完成护理工作,降低护理安全风险,护士应加强患者监护,监测生命体征,防窒息、防坠床,并交代麻醉后的注意事项,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然后,护理人员要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把护理工作进行细化,提高自身的专业程度;其次,医院还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护理人员要加大医药质量检查力度,定期对治疗设备的质量进行检查,增强管理科学性。

2.4增强护士的法制观念

在当前的腔镜室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还是比较弱的,但护理安全是和法律相连相牵的,如果护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很弱的话,必定无法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很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因此,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法律制度知识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减少医疗纠纷,改善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之间的关系,提高科室护理效果和患者护理满意率。

2.5加大对护士的监管力度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降低不安全隐患,医院就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护理人员的护理情况,实现护理质量和薪酬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完善护理质量评估制度,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促进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3小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腔镜室护理管理当中,安全风险因素是比较多的,潜在风险的危害程度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医院腔镜室护理人员必须加大重视,加大防范和管理力度,提出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对策,深入分析安全风险出现的原因,不断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尽力降低安全风险产生率,保障腔镜手术患者的人身安全。医院其他科室护理人员也是一样,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护理效果,促进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6篇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论文关键词:护士护嘱病人分级护理可行性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22]尹裕君,林丽英,卢小珏,等.护理伦理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9-131.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7篇

1.1录取择优,把关严格

凡应聘护士必须具备下面条件:正规院校毕业;中专以上学历;获国家承认护士执业证书。认真核对有关证件,查看在校表现,临床实习情况及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情况,以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试途径实行考核。由人事科、护理部组织、院领导参加,通过公开公正原则择优录取。

1.2展开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新护士成长重要环节,是培育合格人才重要阶段。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士礼节礼仪、护士礼貌用语等,培训由专业人员严格培训,期满后考核验收,不合格者不上岗。

1.3强化在职教育与法制教育

鼓励聘用护士自学成才,支持聘用护士参加各项培训学习,帮助自学护士提升自身素质。医院设专职人员对聘用护士进行强化和连续在职培训,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制定短、长期培训计划,培养各方面能力综合提升,定期展开法制教育讲座,增强聘用护士法律意识。

1.4强化三基训练,定期考试与考核

护理部每年对聘用护士进行至少4次业务考试与考核,包括三基理论考试、法律法规考试、核心工作制度考试及专科护理操作考试等,并采用明确奖惩制度。

1.5采取激励机制,稳定护理队伍

提高工资待遇,逐年增加绩效工资,促进她们工作积极性;享受公平政治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让聘用护士安心工作减少人才流动;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实行推优进修培育与岗位竞聘制,对重点岗位采取公平竞聘制,让聘用护士实现自我消除错误思想。

1.6创造和谐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

聘用护士与正式护士同样从事担负复重且精细繁琐护理工作,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关心、体贴、尊重聘用护士,使其感到集体温暖并有归属感。

1.7完善管理制度,采用有效途径

在大量聘用护士情况下,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会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医院制定《聘用护士管理规定》并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规范聘用护士从聘用到解聘各阶段,使医院聘用护士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聘用护士的应用

2.1情感激励在聘用护士中的应用

2.1.1激励关怀

管理者应从“对人关心”和“对工作关心”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出于护士要求不同,在实施情感激励前要有针对性。如:新毕业护士年龄小、经验不足、工作压力大,应体察其情感变化,关心其工作和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困难缓解工作压力;聘用护士产后哺乳期应在岗位上给予调整,让她们在不值夜班直至哺乳期过后为止。通过各种方式让护士体会到组织关心和温暖,在精神和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满足,才能激发工作热情、营造团结协作发展。

2.1.2激励荣誉

荣誉激励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达成的激励目标。主要把工作成绩与晋级、提升、选模范、评先进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表扬、奖励、经验介绍等,要善于发现先进思想和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如:特选一批聘用护士作为技术操作示教老师,增加她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荣誉可成为不断激励荣誉者保持和发扬成绩力量,还可对他人产生感召力,产生良好激励效果。

2.1.3激励榜样

榜样是理想人性模式规定与张扬,榜样可让人得到前进动力,榜样引领人加速社会化,提升人们成熟水平。领导以身作则也是激励人的动力,护士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护士形象,营造和谐温馨工作氛围,使护士对护士长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为护士长分忧,自愿为工作繁忙加班,也减少护患矛盾发生。

2.1.4激励资源

好护士长调动护士积极性前提必须是公平公正。护士长可利用激励资源,善于使用语言赞美,对工作、学习上有进步护士给予表扬,使其产生成就感和激发积极性作用;在奖金分配制度上要平等对待聘用护士,建立切实可行绩效考核办法,公开透明地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切忌论资排辈,充分激发聘用护士工作热情。派出进修(学习)、评选先进时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产生,使她们产生主人翁精神为工作尽心尽力。

2.2人本化在聘用护士中的应用

2.2.1以人为本强化护士素质培育

人员素质在以人为本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应注重对聘用护士观念教育,树立以为人本护理观,多进行护理学习及文化素质培养,使聘用护士素质提升、行为规范、激发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定制实际训练计划,深入培训尺度,创立奖励体制,激励投入工作,体现自身意义。

2.2.2以人为本营造温暖人心工作环境

要留住聘用护士要讲理论教育,还要从各方面真诚关心她们、体谅她们工作繁重和不规律,要进行情感战略,常与她们谈心,发掘聘用护士内心需求和心中所想,创造温暖工作氛围,尽量帮助她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她们产生被信任、尊重的安全感,在工作热情中找到自我价值,心情愉快自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品质。

2.2.3管理严格应与关怀人文并重

每个人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而聘用护士人本化就是要抑制懒惰激发积极,以公平公正、严己宽人的原则,处理违纪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带而过,谁犯错谁承担,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以此为戒让她们遵守规定,也积极听取她们意见和参与权。

2.2.4强化聘用护士自身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培养品格,勤于动脑,加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严于律己,加强业务学习,做出正确工作决策,保证医务工作顺利完成,提升医护品质。

3结论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8篇

1.1对象:调查对象453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0.24±9,大专学历占5%,中专学历占95%,其中主管护师占3%,护师占34%,护士占63%。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分四个方面,职业、学历、个人家庭,对管理者的要求共20个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

2、结果

调查共发问卷470张。收回453张,问卷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100%。

2.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1)

表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

结果显示:87%的护士对职业的稳定性予以认可,但有47%的护士曾打算及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士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2.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2)

表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

结果显示:在个人奋斗的目标中,提高学历层次的迫切性最高占60%。由此可见,护士队伍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

2.3生活、工作压力的调查(表3)

表3压力调查表

结果显示:认为工作有压力最高占70%,护士工作紧张占70%。

2.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的调查(表4)

表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调查表

结果显示:护士心目中的护理管理者安排序为实干型、开拓型、管理型、高学历型。

3.分析

3.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减员增效,使一部分人员下岗待业。相比之下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稳定,调查中显示,谋求护士职业主要为求稳定占首位。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士学历不高,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社会地位不高,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相应行业比较付出与收入不足,晋升机会较少,构成护士队伍内部的不稳定性,一旦护士达到一定学历,流失的可能性较高。院内医技性工作、办公室秘书、大公司销售员等成了流失的目标。

3.2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普及与推广,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日趋完善。因此对护士学历的要求相应提高,各级晋升必需具有一定学历。另外,护士为胜任日新月异的护理工作,对充实新知识的迫切性不断增强,护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已占据个人奋斗目标的首位。

3.3护士工作集体力、与脑力与一体,长期翻班,编制紧缩,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长年累月身心疲惫,因此70%的护士感到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紧张。

3.4护士心目中对护理管理者的排序来看,实干型居首位,其次为开拓型。说明护士对管理的观念在改变,要求管理者除了以身作则,具有解决问题,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与他们交流、沟通外,还必须具有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独立思维、尝试变革的开拓精神。护理管理者只有实干加创新才能带领护理队伍走向21世纪。

4.对策

4.1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护理事业的发展从南丁格尔倡导护理专业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一门日趋完善的独立学科。护理工作内容从功能制护理向整体化护理转变。护理方式由常规护理向科技含金量较高的专科护理扩容。护理范围由临床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性拓展。护理工作已逐步迈向现代化。然而,世俗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护士只是一般的生活、基础护理、单纯的打针发药。存在重医轻护的现象,社会对护士的尊重不够,一旦护士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外流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希望医疗卫生系统能真正确立护士在医院内的地位,有条件的医院设立护理副院长,或在二委班子中有优秀的护理代表参加,及时反映护士需求,直接参加医院管理。增加职称晋升的比例和相对提高报酬。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力度,宏扬无私奉献与爱心,树立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护士队伍本身应立足本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护理科研。我院护理部历年来注重护理科研工作,护理论文数量、质量逐年上升,二项课题先后获得全国护理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及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另外还积极参与院优青擂台赛,三名同志荣获院优青光荣称号。

4.2多渠道、多形式,尽快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学在概念、理论、实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因此对护士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护士本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十分强烈。鉴于目前学历教育现况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护士的需要。为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学历教育受年资、翻班等限制,见效甚微。如扩大求学面,又受到统一考试日的限制,每年2次考试日固定集中,为应考临床护理工作又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缩小限量,严重影响了提高学历的速度,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中专护士,因受年资限制,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光阴,待轮资排辈到位时,又有家庭拖累,影响学习。因此建议有关教育部门,为尽快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必须多渠道、多形式:①常设考场,通过自学随时应考,减少考试过于集中的情况;②对年龄较大的,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建议医学院校举办一些短期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培训班,也可通过护士继续教育形式,累积学分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③提高护士学历的起点,逐步取消中专制护士,尽快直接培养大专学历的护士,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历层次,完善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我院为尽快提高护士学历层次,对凡工作满两年的护士,采取三自,即自费、自学、自己业余时间的形式参加自学考试大专护士已达200名左右,两年来大专学历从原来的3%,增加至目前的7%。超级秘书网

4.3注重行为心理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职业应激源。有调查认为,来自医疗工作的心理紧张与压力很多。如:工作的强度和紧张度,工作风险,高度责任性,多重人际关系,病人的病情与情绪对医务人员的情绪影响等[2]。加之女性的多重角色,教育子女、家务劳动,深造学历等。如何疏导和缓释工作紧张所致的压力,应本着从改善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环境,保持注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在提高护理管理科学水平的同时,注重护理人员的行为心理管理。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注重护理人员的自身人文科学:心理学及医疗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使工作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为此,我院护理部专门为护士设立了知心箱,建立了护理部主任接待日,为护士创造倾诉、抒发、发泄的场所和机会。另外为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合理的、适合国情的护理人员编配法。以改变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专业的发展[3]。据报道日本现有护士编制120万,我国现有护士160万,但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按病人所需的护理(PRN)来编配护理人员的方法是科学和可取的。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作者:孙莉工作单位:湖南航天医院

1.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培训对培训项目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并2周后按科室进行提问。提问结合本科现有病例进行,针对不同人员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对于工作经验不足的应届毕业生护士提问:休克引起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的原因,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血压降低的原因及纠正血压降低对患者的影响及相关病变。对于工作3~5年的护士: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频率加快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呼吸衰竭可导致机体缺氧,缺氧可涉及哪些系统病变以及如何监护。当被提问者给出的答案错误或不完整时,在其他护士间展开讨论,以具体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思维发散。2.设置障碍的刺激式培训:在全面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上,患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灵活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对某项护理操作设置问题或障碍来刺激护士的思维是很必要的。例如,设置一下情景:给患者使用微电脑泵时,我们按正规操作程序安装好微电脑泵,根据药物要求设置好输液速度,按启动键开始工作.然后提醒护士用手表数一下输液滴数,发现电脑泵的滴数与设置的滴数并不相符,此时告诉护士电脑泵功能正常,提示大家找寻原因,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护士会认真检查管路,如果5min后还查不出原因,则展开科室范围内护士的共同检查和讨论,与此同时,让大家回想导致微电脑泵工作不正常的各种原因。这样,不仅让该护士掌握了理论,还增加了其实践经验[3]。3.互换角色的体验式培训:(1)通过刺激式培训,护士已经能够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的实践中。但是,为了让护士的操作更具人文关怀,能够做到为患者着想,我们将以角色互换为主的体验式培训引入进来。在特定护理操作中,让护士扮演患者,通过角色互换引导护士从患者的角度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更好的为其服务;(2)比方让护士自己互相做最简单的操作中心管道吸氧,有一个护士用湿棉签给同伴清洁鼻腔时,手持面前垂直的伸进同伴鼻孔,吓得同伴躲闪开去,于是两人都明白了:棉签应该打横轻轻进入患者鼻腔,螺旋式擦拭,患者舒服且效果好;又比如,让大家互相做口腔护理,她们通过相互操作,体会到口腔护理时,夹棉球的止血钳以夹住棉球的一半,侧着放入患者的口腔,止血钳不能碰上患者的牙齿或牙龈,患者最感舒适;冬天时或遇到牙齿过敏的患者,应该使用温盐水给患者做口腔护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1.考核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与《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同时结合往年培训考核经验,护理操作培训小组根据护理部统一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每个阶段的培训效果分别进行记录,考核分数以百分制计算。最后,对阶段考核得分进行比较分析[4]。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满意度调查:为了综合考察发散性思维培训对临床护理的实际效果,科室设计了针对患者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患者对护士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共涉及3个大类,12个小类的问题,要求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做出回答。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并与2010年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做比较分析。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第10篇

1.1充分发挥36岁~40岁的护士长的中坚力量

表2结果显示:36岁~40岁的护士长占55.6%,但其中只有10人(28.6%)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可见36岁~40岁的护士长很重视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进行质控,并且此年龄段的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作用重大。

1.2加大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50.0%的专科学历的护士长质控频次≤2次/周,比例最高,并且专科学历护士长中有58.6%年龄超过40岁。分析原因可能为:年龄>40岁的专科学历护士长或许因年龄、受教育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等个人因素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工作重视不够,故需要加大对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1.3加强低职称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长中只有5人(21.7%)的护士长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并且有10人(43.5%)的护士长质控频率>6次/周,比例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长的知识层面较广,对于护理发展新理念及新趋势了解较多也较深入,因此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等信息化护理工具的期望值及依赖性也较高。

2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参差不齐,亟须实现标准化

卫生部及各专业学会对医疗护理操作技术有明确的要求,但对数字化条件下的医疗护理工作常规要求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实际。有文献显示,在护理质量监控中,护理管理者应该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做管理系统界面,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检查护理文书的录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执行扫描情况,抓好护理环节、终末的质控,及时发现护理事故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纠正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各项服务质量的技术、管理、过程和人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12-19],从而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为护理病历质量控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管理途径。另外,管理者还需要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实际执行过程中何时给病人吃药或打针,实际执行时间和医嘱要求的时间相差多少,如果该医嘱没被执行,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国内对于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很少有科学的研究。此次调查对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以期为护理同仁提供参考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3名护理管理人员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其中36.5%(23人)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6次,66.7%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3次,可见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都比较重视。而质控内容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工作量统计、跟踪控制及统计各项护理指标、进行绩效管理的质控人数比较多,均超过58%;而对于工作负荷加权及其他进行质控的人数较少,可见护理管理人员质控内容大同小异,而且还没有完全开发出规范标准的移动护士工作站质控内容。针对此次简单的调查研究,护理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移动护士工作站的标准化质控频次及内容,使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能够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3护理管理人员应规范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平均41.1%的护理管理人员能够做到平均每天1次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平均19.8%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天3次,平均18.3%的护理管理人员闲暇时间检查,平均12.1%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天2次,最少的是平均8.7%的护理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时检查。可见多数护理管理人员偏向于平均每天1次,据护理管理人员反馈,现在移动护士工作站虽然没有规范化的质控标准,但如果过于频繁检查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如果一天3次有点过于频繁,早晨一上班要参加早交班与床旁交接班,还要检查与处理科室常规事务,而下午刚上班时部分病人输液等护理操作尚未完成,此次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不完整,因此,一般都是下午床旁交接班前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若一天检查次数过多,也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压力与反感情绪;还有护理管理人员反馈,除每天的常规检查次数以外,还可以将“发现问题时检查”与之同步,这样能够做到真正的环节控制、无缝隙控制,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本调查还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也是参差不齐的,毫无标准与规范可言。常用的功能版块应该进行常规检查,而不常用的功能版块也不能忽视,我们要谨记切不能以1%的疏忽造成99%的损失与无法挽留的后果。因此,面对目前参差不齐、不规范化的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与工作检查,护理管理人员亟须将移动信息化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化与规范化,防患于未然。护理管理人员可以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品管圈等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合成化应用于移动护士工作站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建立过程中,以提高其科学实用性。此次调查研究由于时间的原因及涉及面较广,未对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做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发现了不少现存的问题,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探讨出真正适合我区特色、适合移动信息化护理建设的信息化质控标准。

上一篇:新生儿科护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护士防护意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