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综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3:06:40

化学综述论文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除草剂;使用方法;药害;补救措施

1坚持先试验后推广应用的原则

新的除草剂必须进行生物测定,以便明确该除草剂的适用范围、除草对象、防除适期、用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应用技术。在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时,仍然要先进行试验,然后由点到面,逐渐推广使用。除草剂的使用剂量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耕作状况等有直接关系,如40%莠去津,在东北地区的用量为3.00~3.75kg/hm2,而华中地区用量超过2.25kg/hm2时,对后茬小麦就有影响。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对除草剂敏感性也不同。为了扩大除草剂使用范围,应扩大试验作物,同时要特别注意试验作物及该作物不同生育期对除草剂的敏感反应,以便制定避免药害产生的安全措施。

2严格掌握除草剂使用方法

2.1合理选用除草剂

选用除草剂既要对防除对象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又要对应用的作物安全无害,还要考虑对邻近作物是否安全。例如:拉索、稳杀得、盖草能、拿扑净、草甘磷等除草剂,对禾本科作物较敏感。因此,在选用除草剂品种时,要考虑作物的敏感性,切不可使用对作物敏感的除草剂[1]。

除草剂种类很多,每一种除草剂对不同杂草都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针对主要杂草选择适宜的除草剂,才能起到除草增产的目的。如:野燕麦、长芒棒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宜选用骠马、绿麦隆等茎叶处理剂,针对野燕麦还可选用野麦畏土壤处理;以荠菜、播娘蒿为主的麦田要选用二甲四氯、2,4-D丁酯等;以麦家翁、猪秧秧、荠菜、播娘蒿为主的麦田要选用巨星、拌地农等;以毛儿眼为主的要选用使它隆。切忌盲目使用秋作物(大豆、棉花等)除草剂。

2.2要称准剂量,配准浓度

一般除草剂活性较高,如巨星只用15g/hm2,稍增大剂量就会造成药害。因此,除草剂要求用药量准确,不管采用哪种施药方法,都应均匀喷洒,做到不重不漏,才能安全有效。

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不同,很多品种超过推荐使用剂量,不仅成本增加,还会对作物正常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如:56%二甲四氯钠盐超过1.5kg/hm2,72%的2,4-D丁酯乳油超过1050mL/hm2都会造成小麦旗叶畸形、抽穗困难;25%甲黄隆可湿粉性剂超过30g/hm2,就会抑制下茬玉米、棉花等作物的出苗。若使用量低于推荐用量,又起不到应有的除草效果。随着杂草叶龄的增加,要适当增加除草剂的用量,以提高除草效果。如:6.9%骠马乳剂除禾本科杂草,在杂草二至五叶期用750mL/hm2,而在杂草五叶期后要增加到900mL/hm2;用75%巨星干悬浮剂除阔叶杂草,在杂草二至五叶期用15g/hm2,而五叶期后要增加到18.75g/hm2。

2.3掌握好施药时期

在作物具有抗性时期内,选择对防除对象较适宜的阶段用药,也是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途径。如用二甲四氯防除麦田杂草时,宜选在分蘖后到拔节前进行,过早或过晚都易产生药害,温度过低也会影响二甲四氯药效的发挥。因此,越冬期不能施药[2]。

杂草在不同生长时期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正确选择除草剂使用时期是保证除草效果和避免小麦产生药害的关键。苗前除草剂主要是在杂草出土前施药,在土表形成药膜或药土层,使杂草不能出土。如用来防除野燕麦的野麦畏,在播种前均匀喷施土表,后浅混土,使土表形成药土层,抑制野燕麦出土。若在野燕麦出土后施药,将没有防效。

茎叶处理剂主要是通过杂草叶片吸收后,破坏其生理、生化系统导致其死亡。杂草对这类除草剂的敏感叶龄为二至五叶期。因此,使用这类除草剂要在杂草二至五叶期施用除草效果最好。

某些除草剂在土壤内残留期较长,在使用时要考虑其对套作作物或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如巨星在土壤内残效期有60d左右,所以计划套种西瓜、花生等作物的,就先要考虑巨星的有效期,再作安排,否则将会影响作物出苗及生长。

2.4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

第一,根据农药性能及对作物的敏感性来研究施药的方法;第二,根据农药剂型确定相应的施药方法,如在大风天,不宜用喷雾方法施用广谱性除草剂,可用涂抹的方法,以防雾滴漂移引起药害。

2.5注意施药质量

药害的产生与施药质量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施药质量,首先要平整土地,这对芽前除草很重要,避免沟沟洼洼影响药物均匀分布而产生药害。配制农药时要搅拌均匀,对已产生分层或沉淀的农药不要使用,喷施时要恰当的选用喷幅,采用直走式平衡推进法,行走的速度要一致均匀,停止行走要关掉喷头,防止重喷或漏喷,避免药害产生。同时,气象条件对除草剂效果也能产生影响。杂草叶片对茎叶类除草剂的吸收速度与温度成正相关,使用这类除草剂时若温度高,则杂草死亡速度快且死亡率高。使用除草剂时要注意风力和风向。风速8~10m/s时喷除草剂,防除杂草效果降低1/2左右,而且雾滴有可能飘移到邻近的敏感作物或林木上,造成药害。

此外,土壤的墒情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土壤处理类除草剂的效果,墒情差效果就差。

3抓好施药后避害措施的落实

(1)彻底清洗喷雾器。如施用某除草剂之后不清洗喷雾器,又接着用来喷雾防治病虫害,如果巧遇对该除草剂敏感的作物,就会产生药害。因此,应彻底清洗喷雾器。清洗方法:塑料桶喷雾器可用5%碱液浸泡半天,再用清水冲洗2~3次[3]。

(2)妥善处理喷雾余液。施药完毕,余下的药液不可乱倒,以防产生药害。

(3)施药后降雨。应及时排水,切不可出现雨后积水现象,以免发生药害。

(4)严格保管未用完的除草剂。一般要求用多少购多少,如一次使用不完则应妥善保存并保证标签完好,且与其他农药分别放置,以防错用。使用时注意有效期。

4发生药害的补救措施

(1)施肥补救。对产生叶面药斑、叶缘枯焦和植株黄化等症状的药害时,增施肥料可减轻药害程度。如小麦出现绿麦隆药害后,可追施人粪尿,根外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促使植株恢复生长[4]。

(2)灌排补救。对于一些除草剂引起的药害,适当灌排可减轻药害程度。

(3)激素补救。对于抑制或干扰植物生长的除草剂,如2,4-D、二甲四氯、甲草胺、禾大状等发生药害后,喷洒赤霉素可缓解药害程度。

5参考文献

[1]武中庆.化学除草剂药害发生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53,157.

[2]金环宇,田平,张湘.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科学使用方法[J].种业导刊,2008(7):26-27.

[3]李德宏.除草剂药害症状及其挽救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6(7):69.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2篇

细节绽放魅力

自1998年在天津大学攻读硕博学位进行科研工作至今,一路走来,对科研工作的体会,桑老师借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看似这在说一种态度,其实更是一种方法,体现在做一件事的各个方面和每一环节,而一件事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正是这些细节的叠加。

她的科研工作与“阳光”有不解之缘,求学时期就开始参与与太阳能利用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课题。太阳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能量来源,是当前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重点之一。但太阳能本身具有分散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发展太阳能的转换和储存技术是发展和利用太阳能的关键。在2004年入职北京工业大学后,桑老师参与进行了基于太阳能-氢能转换技术的“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的“973计划”子课题的研究。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取得成果是件难事,但可以从容易做到的目标入手再逐步深入,而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一些看似很繁琐的细节往往是课题中的关键和突破口。当细节做好了,就要开始重视积累、总结和提炼。在做好细节完成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她总结了太阳能――氢能技术发展中材料的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炼出TiO2光-氢电极上电荷转移机制的研究重点,这样的积累、总结和提炼对她申请到国基金青年项目进行深入专题研究做好了夯实的基础。而继独立主持国基金青年项目并以学科评价为优结题后,桑老师又提出了基于人工仿生制氢的光-氢电极界面性能调控的研究并得到了国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除了太阳能――氢能技术,桑老师还开展了强吸热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太阳能化学反应储能技术和基于高温太阳能热发电和超临界发电需要的太阳能高温熔盐蓄热技术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熔盐传热蓄热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桑老师及所在团队提出了对高性能纳米熔盐流体和复合熔盐储热的太阳能转化材料的研究,并得到了北京市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在科研探索的路上,相信“难事做易、大事做细”的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能够为人类自主实现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智慧途径。

深思枝繁叶茂

在桑老师发表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中,其中有1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F为45.661的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以封面,正是这篇论文在北京工业大学新闻网上的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这篇论文是她在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lemens Burda教授的科研团队访学期间完成的特邀综述论文,题为“TiO2 Nanoparticles as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综述论文的撰写要求阅读大量文献并与自己的研究成果相结合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撰写综述论文的过程中,桑老师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百舸争流,缓进亦退”,要不断学习。桑老师借此篇综述论文的撰写机会,也对相关科研领域近5年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了学习和总结,并进一步深入思考了基于能量吸收、传递和转换的科学问题。桑老师特别为记者解读了她自己设计的被选为Chemical Reviews期刊的封面用图。TiO2作为环境和能源功能材料,被誉为人工树叶的基础。TiO2从分子到分子簇再到纳米粒子的结构演变,从零维纳米粒子到一维、二维、三维纳米结构构筑与修饰的发展,都是为了达到有效利用太阳能进行环境净化和能源转化,这就像一棵树从一片树叶的发芽到枝繁叶茂的过程,看似无序的过程,实则为一个为了获得更多阳光再进行有效能量传递的有序过程。

实际上,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理解自然的本质并遵循从自然中得到的启迪。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撰写,不管是写的过程还是改的过程,桑老师讲到一个“熬”字。这个“熬”是对科研工作有序化的整理和总结,经历非常专注的“熬”,才能达到“熬至滴水成珠”。

尽心寓教于研

走进桑老师的办公室,不难发现很多她带过的毕业学生的照片,满满的都是对学生的爱。桑老师每每谈及自己的学生,都会感慨“能成为师生的缘分”。自2008年她独立培养研究生11人,其中6名毕业,5名在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她和学生都无话不谈,但在学生眼里她也非常严格。她强调做事认真的态度,并在自主学习的能力、写作交流的能力、科研实践的能力的培养中落实,她以身作则,让学生们从细节中潜移默化地成长。面对基础和知识背景不同的学生,桑老师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一直在思考“因材施教”的可行方法,也一直在笃行“教育的目的是挖掘自信心”的理念。所指导的研究生已荣获国家奖学金3项;校研究生科技创新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和优秀奖1项;1人荣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6名毕业的研究生均获得当年的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她潜心教学,对于承担的本科生课程《能源科学导论》,为了避免概论性课程沉闷乏味,她赋予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以极大的热情并尽可能挖掘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相关知识进行精心设计,使课堂活跃起来。她说,“备好课,课讲好,可以开心一整天。”她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寓教于研,“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叶芝)。作为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启迪学习者去发现知识,而不是仅仅进行知识的传递。通过实施研究性教学实践,她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研究性教学中的“研究”不仅要求对教学本身进行研究,而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以及每一个细节中。她在教学上的恪尽投入,让她收获了第七届校青年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及最佳教案奖和校优秀教学质量奖,并在2015年获得了的“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

做老师是桑丽霞的初衷,对于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她,所有的坚持和收获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美好。她只认为,自己是众多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她只想在自己的初衷上做到更好,而且她也希望和学生在一起“努力做到更好”,让学生有能力飞得更高。写到这里,一幅霞光满天的画面浮上心头,所以记者赋予这篇访谈题目为“心驻阳光 霞满天”。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利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指标,查阅《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各项网络计量学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归类统计,检索截至日期为2010年4月12日。

2结果与分析

2.1被下载及被浏览量统计

《动物医学进展》2005~2009年被下载及被浏览量见表1。近年来被下载、被浏览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2006年和2008年的上升幅度较大,被下载量分别较上年增长184.6%和166.9%,被浏览量分别较上年增长855%和179.3%。学术期刊的使用价值,在于被读者利用,被利用率越高,利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就越高[1],表1统计数据表明了《动物医学进展》近年来的社会效益在逐年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

2.2读者在全球的地域分布

《动物医学进展》2005~2009年已被全球六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下载并浏览。亚洲除中国外,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欧洲有法国、德国、丹麦、瑞典、英国、瑞士、芬兰、俄罗斯、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乌克兰、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匈牙利、爱尔兰和意大利;大洋洲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有安哥拉、埃及和纳米比亚;南美洲有巴西。除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美国外,其他国家下载量相对较少。下载量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见表2。

2.3读者在国内的地域分布

在我国大陆,下载和浏览《动物医学进展》的读者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从统计结果分析发现,网络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及农业科研单位分布较多的地区下载量较大,这一方面与学科分类及相关专业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网络发展及读者已习惯于在网上查阅文献资料有关,下载量较大的省(市)见表3。

2.4读者在国内的机构分布

国内有1200多个单位的读者下载、浏览《动物医学进展》,下载量较大的读者群主要来自农业大学的图书馆。我国有30多所农业大学和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每年有大量科研人员及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科研选题论证,试验研究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许多农业大学网络建设已很完备,师生和研究人员通过校园网络可以进入国内外许多大型全文数据库,免费浏览各种文献资料,在网上查找和下载所需资料既快捷又方便。下载《动物医学进展》量次较大的前10名单位见表4。

2.5在国内点击率较高的论文统计

5年来被下载量超过100次的论文共有1508篇,主要为文献综述类论文,占文献比例25.64%;被下载量在50~100次的论文有822篇,占文献比例13.98%;10~49次的论文有1291篇,占文献比例21.95%,10次以下的论文有1477篇,占文献比例25.11%,下载量为0次的论文有783篇,占文献比例13.31%。下载量较少的论文主要为兽医临床资料,下载量为0次的主要为1996年以前刊登的论文。从被下载论文的栏目分布来看,文献综述栏目的论文被下载量较大,试验研究栏目的论文被下载量次之,兽医临床栏目的论文被下载量最少。从被下载论文刊出年份分布来看,近年来刊登的论文被下载量较大,1997年以前的论文被下载量较少甚至为零。在国内被下载或被浏览超过1000次的论文见表5。

2.6被国外读者下载较多的论文统计

2005~2009年,共有644篇论文被国外读者下载或浏览,被下载或被浏览次数较多的论文有“中药免疫机理研究进展”、“蒲公英多糖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γ-氨基丁酸(GABA)的生殖生理作用”、“四君子汤超微粉对脾虚小鼠总抗氧化能力和NO的影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抗菌肽的作用特点及应用前景”、“绞股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黏膜免疫佐剂及免疫途径研究进展”、“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中兽医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天花粉蛋白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概况”和“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等,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通过对644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国外读者对中兽医理论研究及应用、动物免疫、动物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论文下载和浏览量较大,说明国外读者比较喜欢我国的中医学,对中药免疫和发展较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比较感兴趣。

3.1应重视网络传播,提高期刊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功能的日益完善和速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2005年iResearch对数字期刊市场调查表明,数字期刊用户年龄结构特点为: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占80%,说明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上学习和查找所需资料[2],而年轻人正是以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网络传播读者不受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读者可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在网络上迅速获得所需文献资料,随时阅读,且携带方便。《动物医学进展》近年的网络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这是大势所趋。虽然近年许多期刊的纸版发行有所减少[3],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传播所带来的期刊的隐性发行却在逐年上升。为了向世界宣传、展示自己的期刊,部分编辑部开始把期刊上网作为扩大期刊影响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有效途径[4]。传统上,纸质出版物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现在,网络出版以其内容更丰富、检索更方便、时效性更强的特点赢得了市场[5]。期刊社除参与各大型数据库外,还应加强期刊自身网站建设和完善,提高期刊网上知名度,增大读者点击率,以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

3.2不断提高期刊英文质量,扩大期刊在全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呈现出载体多样化、传播国际化、出版现代化、经营集团化的特征。为了利于国际交流,大多数科技期刊都附有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作者单位名称、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中图表都附有英文对照。但是,许多期刊的英文质量却参差不齐[6,7],这就限制了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只有认真对待期刊英文写作与英文编校质量,提高期刊的英文水平,使期刊英文水平接近国际标准,才能使期刊走出国门,受到更多国外读者青睐。从《动物医学进展》在国际上的传播现状可以看到,虽然近年传播面较广,已被30多个国家下载和浏览,但除中国和美国外,其他国家下载和浏览量次还是偏少。今后还要不断提高期刊英文质量,以提高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量。

3.3发挥刊名优势,多刊登高质量综述论文

综述论文能反映出某一专题或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进展情况。可以把某专题或某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从事该专题的读者和研究工作者获益匪浅。综述类论文的内容高度浓缩,被引率高,其本身的引用文献也多,可读价值较高,而且一般是在某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程度才出现,是文献交流活动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文献类型[8,9]。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动物医学进展》为动物医学类学术期刊,综述栏目为其核心栏目,综述论文内容信息量大,能让读者快捷、全面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从近年的被下载量和被浏览量来看,下载或浏览量大于1000次的论文均为综述类论文,《动物医学进展》应利用刊名优势,多刊登一些优秀的综述论文,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

3.4重视中兽医研究论文的组稿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4篇

1课程开设意义

面向生物医药类专业学生开设生物无机化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无机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科学,在医学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员全面掌握生物元素、生物金属配合物及其在医学、营养学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3]。在完成基础化学或无机化学课程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般的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于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化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了解甚少。开设生物无机化学课程,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为他们认识生命现象打开一个新窗口、提供一种新思路,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必将对未来从事的临床工作或医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2]。开设生物无机化学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启发医药学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结合。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4]。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员,尚未学习生物化学和医药学专业课程。开设生物无机化学课程,让学员尽早接触生物无机化学发展前沿和临床医学实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构建“多元化”课程内容体系

生物无机化学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处在飞速发展之中,新成果不断涌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术语层出不穷。我国现行生物无机化学教材基本上是学者对10年到20年前国外教材进行翻译整理的编译件。因此,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受制于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新颖性更受制于西方教材的出版速度,该类书籍的全面性、新颖性和准确性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打造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需要和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1]。另一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本科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仅仅作为选修课的学习心态,都与现行教材结构、内容和逻辑安排存在差距。因此,教师要在综览现有生物无机化学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教材的内容框架结构和表现形式,注意结合学科发展前沿,衔接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5]。在综合分析学科、教材和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笔者精选生物无机化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所选教学内容可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生物无机化学概述:介绍生物无机化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元素医学概论:介绍生命元素及其分类、迁移与生物学作用。第三,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介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潜在有益元素及常见有害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分布、代谢、生理生化功能。第四,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生物化学:介绍钾、钠、钙、镁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人体内的含量、分布、代谢、吸收、排泄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第五,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结合金属配位化学介绍常见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的组成、结构、金属活性中心及其生物学功能。以上每部分教学内容都包括必需的基础知识、研究范例和最新学术动态。教学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符合人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顺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除了分专题传授生物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外,课程还紧扣教学内容,给出两个设计性实验选题蛋壳中钙镁总量的测定和蛋黄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要求学员任选一个,组成2人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另外,课程还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完成一篇课程小综述。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现有教材和理论课教学,还融入了实验方案设计和综述论文撰写能力培养,使课程教学呈现出“理论”与“应用”并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科内”向“学科外”拓展的特色,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都体现出“多元化”特色。

3实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本课程教学实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从知识、能力和应用三个层次上搭建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按照“生物无机化学元素医学应用”的逻辑顺序,经过理论授课、实验教学和专题研讨环节,分五个专题学习生物无机化学,并开展一次课程实验和专题研讨活动。理论授课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和典型案例分析,使学员了解生物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灵活运用问题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实验教学根据理论课教学内容,给出两个设计性实验选题(蛋壳中钙镁总量的测定和蛋黄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论证与实施,培养学生应用生物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经过充分讨论,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课上实施。专题研讨就学生撰写的课程综述进行汇报交流,旨在使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的图书和科技情报,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学会撰写文献综述,营造并感受民主、自由、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开课前,学员每3-6人组合成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在教员指导下查阅文献,进行文献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观点,撰写综述小论文。每个小组根据综述内容,制作PPT,选派一名学员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教员鼓励学员就汇报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4实行“开放式”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实行考知识、考能力与考应用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理论成绩的评判依据为课程综述及汇报,占70%,主要考核学员对生物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迁移能力;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为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情况,占30%,主要考核学员应用生物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弹性和多元的考核方式,注重了个性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5教学效果

5.1学员较好地掌握了生物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专题学习基础上,学员能较好地完成课外作业、专题研讨、综述撰写与汇报以及实验方案设计、讨论与实施,反映出其较好地理解了生物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生命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存在形态、分布与生物学作用。

5.2调动和发挥了学员的潜能

在理论方面,课程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完成一篇综述小论文,制作PPT,并且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在实践方面,课程给出两个设计性实验选题,要求学员选择其中的一个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讨论与实施。这种开放型考核方式与传统考核方式相比,更加尊重学员的兴趣,更能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5.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述撰写和实验方案设计都是开放型命题,没有现成答案和统一评判标准。要写出质量较好的课程综述,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只有在认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造性劳动,才能在综述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验方案中融入自己的创意。5.4提升了学员的三大能力传统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尽管学员也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这种学习属于一种浅层次学习,学习过程中没有把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在生物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综述小论文,还要根据选题完成开放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这就需要他们利用互联网网络、图书资料等资源进行文献的收集,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判断、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过程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本课程的综述撰写与汇报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与实施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全体组员须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全程参与文献查找、资料加工、综述撰写、方案设计、PPT制作等环节,共同体验既有个人分工又有团队协作,既要彰显个性又要顾全大局的学习过程。

6存在的问题

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和迅猛发展的态势注定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为了较好地完成授课任务,教员备课时需花费比其他课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容易挫伤授课教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个别学员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选课后随意缺课;少数学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撰写综述时存在抄袭现象;部分学员对文献的阅读不够深入,认知不够全面,导致研究报告水平不高、提出的实验方案缺乏可行性。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5篇

英雄出少年

熊宇杰教授1979出生于江西吉安,从少年时期起就展现了在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非凡天赋,曾获得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数学联赛二等奖等奖项。他1996年免试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教改试点班学习,2000年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后于同年9月继续在母校化学系攻读,2004年提前毕业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在校攻读博士期间,熊宇杰师从于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谢毅教授,曾应邀与谢教授在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纳米科技方面的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和Nova 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的《Progress in Nanotechnology Research》英文专著中撰写综述2章。他在读博期间共申请获得中国专利授权4项,先后获得台湾光华基金会设立的光华奖学金、宝钢教育优秀学生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求是研究生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励,并连续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

在此期间,熊宇杰的课题是围绕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与组装开展的。一维纳米结构是构建纳米材料器件模型的基础,如何实现准确控制无机一维纳米结构的制备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熊宇杰通过原子分子尺度特征结构设计并开发出新的材料制备方法,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并解决了以往纳米结构和物相同时控制性制备过程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并发展为普适性制备路线。特别的是,他建立和发展了特征配位结构的高度各向异性来导向制备与组装一维纳米结构的新策略,系统总结了理论机制并建立了普适性制备路线,成功地合成得到具有优越电化学、光学、磁学及催化性能的一维纳米结构及其组装体。这一方法适用于多种材料,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在该系列工作中提出了“简单而的确有效”的方法,纳米结构的形成机制得到了良好的解释,所得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他根据表面胶体原理成功地提出多种普适的一维纳米结构制备方法,合成出十多种功能材料的纳米线、纳米管及纳米项链结构。其中,熊宇杰发表在英国《材料化学杂志》2002年12期上的硫化镉纳米管及纳米线的工作因为构思新颖、在半导体工业上的重要意义而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当月的“最受关注的论文”,已被引用103次。在读研期间,熊宇杰在德国《先进材料》、《欧洲化学杂志》、英国《化学通讯》等国际知名期刊上31篇,包括第一作者论文18篇,因而提前一年获得博士学位。在鉴于熊宇杰在无机纳米化学领域的成果,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熊宇杰在谈到攻读博士期间的心得时提到,“虽然我在谢老师课题组不是最勤奋的学生,但是我尽可能地合理利用科研时间;我的研究哲学是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认为应该先根据已有信息思考好实验设计、再开展实验验证科学思想,不然盲目的实验则将很大地耗费科研时间”。

在世界的材料科学领域显露锋芒

2004年6月提前毕业后,熊宇杰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材料学家、美国材料学会会士夏幼南教授,参与了《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催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面的应用》课题研究。经过孜孜不倦地探索,发展建立了金属纳米结构可控合成的普适方法学。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论文28篇,包括《美国化学会志》5篇、德国《应用化学杂志》6篇,应邀与夏幼南教授在英国《化学通讯》上撰写综述论文1篇,部分研究成果已申请美国专利1 项。其中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2009年60页上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评论了金属纳米结构可控合成的理论及进展,是至今该领域最为深入全面的综述论文,两年来已被引用472次。

2007年至2009年期间,熊宇杰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材料与科学工程系的助理研究员。在这里,他和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A. Rogers教授合作,负责完成了《新纳米制造方法的探索和柔性器件的开发》的研究课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柔性可拉伸显示器。该工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得到审稿人一致高度评价,被认为“此项美妙的技术已经开始促使开发出包括电子元件、太阳能电池在内的各种柔性器件”,未经修改直接发表,后被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路透社、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每日科学、科学美国人、探索频道、化学与工程新闻等愈80家国际媒体、网站报道转载。他还和合作者一起开发了银纳米柔性电极,将该工作也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被每日科学、麻省理工技术评论等国际媒体广泛报道。

由于在无机材料与纳米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熊宇杰不仅因为自身的杰出开始令世界化学界瞩目,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荣誉,两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委的暑期研究所奖学金,成为Sigma Xi科学研究荣誉学会会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材料创新中心成员。从2009年开始,他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担任美国国家纳米科技支撑网络首席研究员,领导一个由研究员、工程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开展了纳米光催化剂、柔性太阳能电池以及纳米毒性学方面的独立科研工作,开展了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以及印度Central Arid Zone Research Institute的多学科国际合作,并主持密苏里州生命科学委员会科研基金一项。同时,他还兼任了纳米中心管理主任,负责实验室运转、员工管理聘用、技术发展以及设备采购等。

自1999年以来,熊宇杰一直致力于无机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纳米制造与组装、纳米器件的加工与开发,以及在太阳能转化、催化和光学调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德国《先进材料》、美国《纳米快报》等国际权威刊物上65篇,研究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达4700 余次(H指数为41),其中20篇论文单篇引用过百次。熊宇杰发表的论文中有3篇论文刊登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等期刊封面上,13篇论文被选为“引用最多的论文”或“最受关注的论文”。与此同时,他应邀撰写综述、评论、特征论文3篇以及专著章节4个,还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先进材料》、美国《纳米快报》等36种国际刊物的审稿人。由于熊宇杰所的高影响力,日前已顺利Scopus “2011寻找青年科学之星”奖项。

在采访中,笔者特别问到熊宇杰在美国学习工作的心得,他首先感谢了过去几位导师和领导的教诲与支持:谢教授在熊宇杰博士攻读期间将他引人了纳米科技这个前沿的科研领域,并且提供了非常好的宽松科研环境,使得他在独立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选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夏教授教给了他如何敏锐地发掘科研发现背后的重要科学意义,从而升华自己科研的境界;Rogers院士则使得他明白了科研想法必须有辛勤的实践才能印证,通过不懈的坚持才可以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自己最后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学界中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产业化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必要的;而担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工程学院的科研副院长秦冬博士则极大地培养了熊宇杰的科研管理能力。熊宇杰认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做出成果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不懈地坚持。在他在美国学界探索的6年多中,曾经面临过许多不同的挑战,比如:刚到夏教授课题组时,如何在新的金属体系中探索出普适的合成方法;在加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时,如何适应由于工程课题性质决定的每日12小时以上的高强度科研工作;以及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开始担任科研管理工作时,如何面临与所有都是美国裔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等等。但是熊宇杰认为只要本着“为了做好科研工作,积极地保持与同事的沟通,快乐地坚持努力”的原则,这些困难都是可以逾越的。

回归祖国,奉献心血和智慧

熊宇杰是在2011年作为首批国家“青年”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国的。他目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双聘于正在筹建当中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2010年3月回国访问时,作为一个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的学者,熊宇杰深切认识到,是时候将在美国获得的丰富科研经验回馈祖国了。于是,一年后放弃了美国的职位,并且婉拒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南洋助理教授奖提名,回到了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当前,熊宇杰带领的课题组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现有总额530万元的实验设备,此外还包括国家实验室拥有的公用理化测试中心(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和微纳加工中心。熊宇杰和他的团队负责的具体课题包括“高效柔性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二氧化碳转化燃料反应的纳米催化剂”等,目前主持着国家“青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纳米制造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项目。

熊宇杰教授带领自己团队的成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困境和污染问题、实现洁净能源,达成能源与环境研究的最终目标。他们的研究工作从材料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于无机材料性质和功能的调控,将纳米制造技术与可控合成方法相结合,在“高效柔性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二氧化碳转化燃料反应的纳米光/电催化剂”两方面开展,进而优化太阳能的收集与转化过程。这一项目的实施在理论上揭示了纳米结构与产品中的能量传递及转化性能演变规律,在实验上优化了电池器件与催化剂的各项结构特征,通过促进光能到电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光/电能到化学能(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的转化,形成由能量采集到能量存储的一条龙体系。

熊宇杰介绍说,本课题组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到化学、材料、物理以及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兼顾基础学科研究和技术发展应用。他表示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不仅能在理论和实验上产生原始创新的新成果,而且能得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和纳米催化剂。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有机合成实验 验证实验 综合实验 设计实验

论文摘要:有机合成实验教学是有机合成理论教学的实践部分,是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有机合成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指出在有机合成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机合成化学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化学家们的不懈探索和生产实践的总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wender教授对理想的合成提出了完整的定义:“一种理想的(最终是实效的)合成是指用简单的、安全的、环境友好的、资源有效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这个理论指出我们有机合成应该遵守的规则。有机合成实验就是检验这个理论的最好手段。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机合成化学及实验都是必修的课程之一。

实验教学是实现高级化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中能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授予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会影响世界观、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道德修养。在实验教学中,结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在继续加强基础操作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做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前,应精讲理论课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把握规律性的知识。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学能力是智能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独立探索与获得新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就业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课程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预习思考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根据提纲要求阅读教材和查阅参考书,做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上课时抓住重点向学生介绍有机合成的新方法和新工艺,结合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实例,讲述有机合成中的主要单元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合成路线设计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对提纲中重点内容展开适当的讨论。这样学生在自学与思考的基础上再听教师讲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思考。再加上以后或同时进行的实验课,就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2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化学化工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大多数未来劳动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我们把配合理论课开设的实验课内容改为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三个部分。

2.1 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就是实验方案已经成熟,学生只要按照其操作进行就可以恶劣,其中主要是一步合成实验,涉及到有机合成中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实验前一定要预习,搞清楚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紧急应变的措施;在实验中一定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程,仔细观察反应中的现象变化,如实做好实验的原始记录,科学地处理实验数据,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2.2 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的实验方案已经成熟,实验包括多步反应(涉及多种单元反应),多种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当然验证实验中应该遵守的,在综合实验中更应该遵守了。

2.3 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实验课题,可以是一些文献实验,也可以选取教师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内容,或根据与地方企业科技协作中调研信息来确定,然后只告诉学生实验的题目和产品的用途,其余实验原理、物理数据、合成方法和实验步骤等均由学生自己去查找。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完成该项实验课题。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往往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原料经由多种合成路线得到,学生要在查阅到的多种合成路线中确定最理想的合成方案。就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上进行综合地、科学地分析、考虑诸如原料和试剂的来源、价格和利用率;合成路线中反应步骤和反应总收率、反应的条件和设备要求、生产的安全度和三废问题等。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交给教师过目审批后,在教师的指导和严格把关下,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问题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具有实用性,往往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学生既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了综合设计实验的方法,又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设计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后,撰写出科学论文。即对于一个实验,经查阅文献后写出小综述论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广泛阅读课外报刊,书籍,与教师共同商讨定出题目,筛选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学习撰写一篇小综述论文,然后,分成小组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学生既可以相互了解到很多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口才能力。

总之,通过有机合成实验的学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初步掌握了设计实验的要领,学会了查阅文献资料及撰写科学论文的本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及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trost b n..science,1991,254(5037):1471-1477.

[2] 黄培强,高景星.化学进展,1998,10(3):265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7篇

2003年开始,杜长明从等离子体与环境结合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中,开展了绿色等离子体消除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及其技术应用的研究,在新型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一体净化、废弃物等离子体制氢方向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

新型环境等离子体技术

在现代的等离子体技术中,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找到一种能够融合热等离子体(能量密度高)和非热等离子体(电子温度高而离子温度低)优点的产生方法。

杜长明发展了非热电弧等离子体,出版著作《非热电弧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与热电弧等离子体相比,非热电弧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电极寿命长的特点;与非热等离子体相比,又具有能量密度高、处理量大的优点。他开发出包括尖端电弧放电、滑动电弧放电、旋转电弧放电、龙旋风电弧放电、缩放电极电弧放电、气液混相电弧放电、微弧放电、大功率非热电弧放电、等离子体射流、等离子体流化床、等离子体回转炉在内的系列化等离子体发生器和装备,等离子体源的功率由几毫瓦拓展到几十千瓦,应用到环保、能源、材料、生物等领域。并与他人合作国内首次提出活性炭吸附和脱附-等离子体氧化净化有机废气工艺。

等离子体净化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机理

杜长明发展了等离子体一体净化、等离子体过程强化及等离子体作用因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通过等离子体物理化学机制与生物学机制组合研究,确定和定量等离子体作用因子对脱除污染物的贡献及方式,全面确定等离子体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等离子体杀菌机理中,首次阐明了镁元素在等离子体杀菌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首次在等离子体环境下,人工合成了纳米氧化铜材料。

废弃物等离子体制氢

杜长明发展了等离子体废弃物制氢理论与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同时,回收了合成气、炭黑等产品,具有资源化程度最高、无害化最彻底等优势,在保护环境、回收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巨大潜力。基于创新研究成果,他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2015, 115:1503-1542.Chemical Reviews撰写报告,该报告在2015年汤森路透出炉的SCI期刊分析报告中排名第三,因子高达46.568,该份报告涵盖82个国家237个大类10927本期刊)撰写的关于等离子体技术的综述论文1篇,文中首次构建了等离子体制氢的物质循环流和能量流动图。

在科研上不断深挖科学技术难题的同时,杜长明还致力于等离子体技术在环保与能源领域的产业转化,目前已建立工业/中试示范装置6套;还经常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体系。

作为对所付出努力的认可,他主持/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项目等部级与省市级科研项目共计25项以上。建立工业/中试示范装置6套。授权专利12项。共计发表期刊论文74篇,SCI收录47篇(总影响因子160以上,SCI他引300次以上)。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在包括Chemical Reviews(1篇)、Scientific Reports(1篇)、Applied Energy(1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4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含原创性成果的论文被引入3部著作Low Temperature Plasma Technolog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Plasma Chemistry and Catalysis in Gases and Liquids、Plasma Discharge in Liquid Water Treatment and Application,被5篇综述性论文(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8, 47, 5761;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195,30;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4, 236,34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4, 39,9036; Plasma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23,063002)中引用报道。

另外,杜长明深知科研传承的重要性,一直致力于探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通过专业书籍阅读、中英文献检索与阅读、英文文献翻译、中文综述论文撰写、试验装置自制、试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多种渠道,全面提高了所带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资料信息的搜索整合与运用能力、实验设备制作能力及文章写作能力,共计8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还非常愿意分享教育经验,2011年在第六届“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研讨会”上做了有关“理工科培养工程硕士浅谈”的大会主题报告;2015年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培训班中,应邀开展了“以环境保护中的等离子体治理技术研究方向为例:浅谈理工科年轻教师培养研究生”的专题讲座。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 课外作业 学习效果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63-03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仅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作为必修课开设,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开设。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机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学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既包括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也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其关系,还涉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是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多,表现为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代谢反应途径多而复杂、基本理论抽象,是一门历来被认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有关改进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探讨已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和互动式教学法等。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除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外,多采用结构评分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仅占课程总评成绩的一部分(40%-70%),而将出勤、测试、课堂答问、课外作业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实验教学非独立设课的还包括实验成绩。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既能减轻学生死记硬背过考试关的压力,又能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知识积累,在高校这已成为必修课成绩评定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如何通过课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避免作业流于形式而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中却少有探讨。笔者将传统统一布置课外作业方式与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方式相结合,探讨了自主选择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多元化课外作业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课外作业作为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很普遍,作业类型包括完成教材所附习题、课程论文或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等,因不同课程或教师在布置作业数量和类型上差异较大。就生物化学课程来说,课外作业除了必要的生化习题外,大多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综述论文。但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在普通本科院校,除了少数学生能认真对待课外作业外,学生作业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一类是同学之间互相抄,另一类更常见的是从网上抄,有的几乎是不加修改地照搬网上资料或别人已发表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认为课外作业要么太简单没有挑战性提不起兴趣(如完成教材所附习题),要么太难完成起来花时间(如撰写有一定要求的综述);二是教师在作业批改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在一些合班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因选课学生人数多,教师没有或者无法全部批改作业,而是采取按比例抽改,或只要上交作业就给成绩,对作业质量没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学生认为作业完成好坏一个样,抄与不抄一个样。这种不良现象延续到后续课程,就普遍出现作业不认真的现象,有学生总结完成课外作业的方式就是“复制+粘贴”。

笔者自2002年起开始承担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课程,采取了多种方式布置课外作业,发现布置生化习题或思考题类作业存在同学之间相互抄答案的现象,而综述性论文或需要查阅资料的作业,不少学生都是直接抄袭网上内容,只有少数学生能认真按要求完成。近年来,作业不认真和抄袭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反映出现代化网络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信息或知识的渠道,但若学生只是依赖网络进行简单的复制加粘贴应付老师,课外作业则形同虚设,仅能满足课程成绩评定在形式上的需要,而对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上毫无助益。有感于此,笔者结合往届授课在课外作业布置上的得失,在制药工程2011级采取了课外作业传统布置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多元化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制药工程生物化学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理论课单独设课不含实验部分,共48学时,2011级修课学生共3个班109名。第一节课先向学生说明课程成绩考核采用结构评分法,即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课堂测试(4次)成绩占10%,课外作业(4次)成绩占20%。

多元化课外作业方式的研究不考虑学生入学成绩和前修课程成绩,只在保持课外作业总量与往届一致的前提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方式。在学生选择前只提出对各种类型作业的基本要求,不提出任何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暗示,以避免对学生自由选择的干扰。学生选择情况由班长汇总,一周内可以更改,自主选择型作业按学生自己确定的类型和完成时间提交作业。对统一布置作业,只告知学生4次作业的布置时间和完成时间,具体内容不事先说明,以免学生避重就轻进行选择。

课外作业共4次,学生可选择全部由老师统一布置,也可全部完成自主选择型作业,或选择统一布置作业与自主选择型作业相结合(表1)。自主选择型课外作业类型包括文献综述、英文翻译、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实验写论文、实验设计、教材纠错、课堂讲专题以及学生自行确定的其他方式(表2)。

除统一布置作业按规定时间统一上交外,自主选择型作业按学生自己计划的时间提交(从第4周至课程结束后一周)。作业全部批改,给出成绩与评语,及时返回学生,并在课堂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返回重做,但修改后再提交的作业予以适当扣分。

课堂测试仍与往届一样,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点。一般在完成2-3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后进行一次,替代出勤点名和课堂提问纳入部分平时成绩的不足,前者占用课堂时间,而后者不可能覆盖所有学生。课堂测试允许学生翻阅教材和相互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期末闭卷考试按教学大纲要求出题,考核内容覆盖所有教学内容,题型及分值仍与往届基本一致,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分。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课外作业选择情况

表1列出了109名同学的课外作业选择情况,大多数同学还是习惯于接受老师的统一布置安排,敢于自我挑战的还是比较少。11人(占10.1%)选择全部按老师统一布置完成,73人(占67.0%)只选择完成1次自主型作业,选择完成2次自主型作业的有24人(占22.0%),而只有1人选择完成3次自主型作业,没有同学选择全部完成自主型作业。选择3次或4次自主型作业之所以极少,主要是这些作业都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不能有相同的题目和内容(杜绝相互抄袭),不得抄袭网上内容或剽窃他人文章,综述和英文翻译有字数和格式要求,教材纠错要有依据,实验论文要有数据、分析、讨论和参考文献,实验设计要有一定方法和具体内容,课堂讲专题要事先提交PPT并试讲等。对有些自主作业的要求而言,学生还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可能认为完成起来较为困难,学生选择统一布置作业次数较多,一是认为可能相对要简单一些,二是有一致的答案可以相互借鉴。

(二)学生自主课外作业与能力培养

在7种自主课外作业方式中,学生大多选择了文献综述和英文翻译,这两种作业方式在其他课程也多被采用,学生可能更为熟悉,而选择其他方式则较少(表2),教材纠错只有1人选择,表明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教材的主观意愿较差,课堂讲专题或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则没有学生选择,说明学生还欠缺自我挑战性,还是习惯于跟着教师的步调走。从各类型作业的成绩来看,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一般能认真按照作业要求完成的能获得较好的成绩,相反还是有少数同学不能认真对待。

设计多元化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如对“文献综述”、“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和“英文文献翻译”,都要求学生围绕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自行拟定综述题目或选择英文文献,经老师检查无重复及符合要求后按作业规定完成;二是培养诚实做人、不抄袭剽窃的科学素养:如学生提交综述论文时还必须提交主要参考文献的PDF电子件,英文翻译也必须提交原文及出处,发现存在抄袭内容时及时指出并返回重做;三是培养科学客观的求实精神:要求结合独立设课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完成“结合实验写论文”或“实验设计”作业,前者要求客观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按照论文格式而不是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讨论,后者要求针对实验项目选择多种实验方法并进行设计,不能仅仅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抄写;四是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对各类作业均在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排版格式、参考文献格式、英文大小写和正斜体等方面严格要求;五是培养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提出与生化内容有关但目前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对某些存在争论的假说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所用教材及其他同类教材中存在的各类错漏予以指正。

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外作业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对每位同学而言,都能或多或少地在上述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有所获益。笔者相信,通过这些点滴的积累学生会逐渐养成一些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不能仅仅将课堂教学当作传授某一方面知识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渠道。只有通过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的共同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能独立工作、有一定创造性思维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增强他们在自主择业时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三)学生自主课外作业与课程成绩

从表3可见,除选择3次自主课外作业只有1人而不具比较意义外,学生选择自主课外作业的次数越多,其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课堂测试平均成绩和课程总评成绩均呈增加趋势,课外作业平均成绩则差异不大(这与允许作业重做有关,重做后缩小了成绩差距)。从课程总评成绩分布来看(表4),选择2次或1次自主课外作业的同学在高分段(90分及以上)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6.7%和15.1%,虽然选择全部完成统一布置作业的同学在81-89分值段的比例达到27.3%,但没有同学达到90分以上成绩。这表明学生自主选择课外作业次数多少与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有关,一般愿意在课外作业上多花时间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更努力和认真一些。

结构评分方式在高校课程考核上具有一定普遍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从20%到60%不等。虽然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大家更关注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研究,如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但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方法和效果研究也值得重视。平时成绩中除了课堂测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实验成绩评定外,值得教师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地将课外作业这个方式利用好,使其既能充分反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实际效果,又能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而不是作为让学生课程考核过关的工具。采用多元化课外作业可改变传统作业的单一性和缺乏变化,有利于减少学生被动应付和抄袭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四、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研究除了探讨如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外,学生课外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效果也值得重视。生物化学课程考核多采用结构评分方式,平时成绩中课外作业占有一定比例,布置课外作业也被多数教师所采用。然而,传统作业方式较为单一,不易激发学生兴趣,作业抄袭现象也较普遍存在。采用多元化课外作业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更能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科学客观、严谨细致、自主思考、探索求真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玉萍.多种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1):98-101.

[2] 常春.多种教学方法在化工学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48-49.

[3] 肖建勇.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92-93.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9篇

我校无机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师资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大班制(一般都在150人左右)教学方式,从而限制了无机化学教学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实施。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总成绩通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期中考试(闭卷笔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70%的计算方式。可以看出,考核评价形式比较粗放单一,绝大部分以闭卷考试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评;考核内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的考查,并且评价内容较窄,仅仅限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如果学生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就直接影响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把考核主体和客置颠倒,置学生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把考核主体和客体关联性割裂,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3.2学生更能充分展示个性特征、增强合作意识、拓宽眼界与调动学习热心与激情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上课忙和学生上课玩、考试糊乱忙”的格局。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知识构架提高相结合,达到教与学并举。

3.3该课程考核成绩提高考核方式的与时俱进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用相对客观公正的成绩(综合得分)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兴趣点,促使他们将原有的对学习的“间接兴趣”转换成“直接兴趣”,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再仅仅注重分数高低,以分数论英雄的只看结果模式,而是上升到对知识的探索和获取过程的追求,这不仅是无机化学学科也是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但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繁琐和用心的工作,是一个向上发展的渐进过程。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应该紧随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更新,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方式,寻找一套更加合理、科学的考核体系,为我国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化学综述论文范文第10篇

Abstract: Interactive teaching is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organizing method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polymer chemistry course.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teractive teaching;polymer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9-02

0 引言

教学的主要要素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任务及人才培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对社会挑战的应变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最终目的。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并通过这种互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通过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多向信息的流动,强调知识与感情的双重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自我表达机会,发展学生个性,反馈学习效果,促进知识讲授与吸收理解的融合,达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互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

互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所授课程有关。教师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取的组织方式应考虑课程性质、教学环境与条件、学生层次等因素。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由于其性能的多样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高分子化学的许多理论尚不成熟,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而高分子形成的机理与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存在从小分子到高分子的变化等原因,使许多学生反映该课程许多内容比较难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高分子06~10级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精选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由潘祖仁教授编写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作为授课教材,该教材获得了部级优秀教材。该教材分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两大块,共八章内容。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针对各章节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适当的安排,第一章概述、第二、三、四、六、七章的逐步、自由基、自由机共聚、离子和配位聚合机理与动力学部分采用教师精讲,其他内容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网上讨论与交流、学生主讲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开学前,作者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在教学平台中设立高分子化学网站,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学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学科发展等等)、实践教学、主讲教师等信息通过网站将高分子化学整体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内容有了宏观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学的第一周作者向学生公布教学安排与教学形式,将需要学生自学与主讲的内容以课题方式公布,让学生提早做好思想准备,留下充足的时间做准备,配合教师开展互动教学。

2.2 精讲教学内容,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打好基础 在实施互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概述及基本理论进行详尽深入的讲解,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打好基础。首先,课程的引入对学生学习该课程至关重要。因此上好绪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高分子化学的第一课中,作者以高分子化学的高分子量为主线,通过举例日常生活接触的高分子材料与性能及用途,使学生完成了从小分子到高分子概念的转变,以不同分子量不同结构的聚合物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引出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能、种类。层层深入,紧抓主题,消除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的陌生感,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人类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要求,结合当前航天、电子、国防、建筑、医学、农业等科技发展对高分子材料特殊性的要求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增加学生探究新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通过对基本概念、机理及动力学等基础知识的透彻讲解核对重点难点的深入分析,为其它内容的学习与知识的拓展,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打好基础。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分子化学的重点与难点较多,主要为聚合反应动力学,如:自由集聚合动力学及聚合度、自由机共聚动力学及组成、逐步聚合机理与动力学、单体的聚合能力等内容,由于学生接触的动力学知识较少,基础比较薄弱,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推导,对建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各种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动力学模型中个变量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意义。通过例题、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深入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并且会灵活运用。在教师的精讲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与网站,引导学生查询与高分子化学有关的资料,了解高分子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同时,为后阶段进行的互动式教学搜集资料,进行备案。

2.3 开设高分子化学在线交流,进行互动式网上辅导

在高分子化学网站上,开设了高分子化学在线交流,只要是本校校园网的用户,都可以直接进入该论坛,进行网上提问、解答、讨论、和建议,亦可上传文献资料、作业。经过近5年的运行,共有500余人参加,发表帖子4000余篇,多数为学生的提问和经过自主调研写的高分子综述论文。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从学生所提的问题来看,大部分问题质量很高,涉及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技术及应用、高分子改性方法及技术、高分子设计、高分子研究发展与发展趋势、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内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与其他学生都可以进行解答,对于不同的观点,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同时参考文献资料,找出正确答案。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在线交流的公开与透明,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加深了对高分子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通过攥写高分子综述论文,开拓了视野,提高了专业知识和素质。开设高分子化学在线交流,进行互动式网上辅导,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4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 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之后,从讲台退到台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从台下来到台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完成角色的转化。根据课程内容与高分子学科特征,作者制定了“聚合反应引发剂/催化剂的种类与运用”、“活性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的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应用”4个课题开展活动,在开学的第一周教师向学生公布。学生自由组合选定课题,在教室的指导下进行自主调研,根据综述论文的格式完成论文,同时制作成课件上传至高分子化学网站,通过教师与同学的评比,每一个课题选举代表发言,对所选课题进行讲解,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回答教师与学生的提问,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和评价。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是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大增,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进行师生互动实践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这项活动不仅给自己充分的展现个性的平台,通过活动,自己的调研、文献综述和演讲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体会到教师备课和组织教学的艰辛,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大大增加。

3 互动式教学体会

本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高分子化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得到以下几点体会:

3.1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3.2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安排和网上辅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提问、答疑;师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宽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3.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多媒体利用文字、动画、声音、色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对教学模式、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师生的欢迎与认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关注多媒体画面,从而影响了与教师的沟通与互动。在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结合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京文.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8,8:21-23.

[2]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五版)[M].2007,8.

[3]黄美荣.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中难点剖析[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01:77-79.

[4]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02:64-69.

[5]朱晶心,马彦龙.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12(19):77-78.

[6]王建国.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07,02:62-65.

上一篇:材料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无机化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