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医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24 16:44:24

化学医药专业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1篇

药学

(Pharmacy)

药学(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是生物医药行业的主体专业。药学科学与化学,生物学,医学紧密结合不断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防病治病的新药,同时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由于近些年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就业渠道广,药学毕业生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就业单位主要有政府卫生药监部门、药检系统、科研机构和高校、医院、制药企业、医药销售公司、连锁药店等。此外,医药卫生媒体、日化和精细化工行业也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

美国是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拥有辉瑞、罗氏、强生、礼来等制药巨头。德国是欧洲制药业的传统强国,拥有拜耳、默克集团、勃林格殷格翰等知名药企。国外药学及相关专业大多是在医学院中开设,比较知名的院校有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伦敦大学药学院,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东京大学等。此外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27个研究所与研究中心也有开展药学研究,招收本领域的博士和博士后。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中药学专业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目标是培养掌握中药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操作能力,能从事中药品种质量评价控制、有效成份分析、中药炮制制剂、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由于中医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与辩证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药文化,因此,即使在以“西药”(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物为主导的今天,中药在中国仍然举足轻重,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影响力。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同仁堂”、“东阿阿胶”、“白云山”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企业。现实表明,“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已不再是一句口号,现代中药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尤其是东亚地区有广泛影响力,开展本领域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比较多的集中在东亚国家和地区。韩国的延世大学,首尔大学以及日本的岐阜药科大学、九州大学、近畿大学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此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香港大学、浸会大学、澳门大学也设有中医药学院。

制药工程

(Pharmacy Engineering)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制药工程专业在名称上是新的,但是从学科沿革来看她的产生并不是全新的,是相近专业的延续,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

1995年,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制药工业最集中的州——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全美排名前三的院校分别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各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聘请了很多从事跨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者作为学生的老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让学生更好更精的学习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学校还会经常召开交流会、座谈会等,并经常请一些大牛莅临,与医药领域的最前沿的机构共同培养出制药工程的专业人才。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以生物学和化学为主干学科。生物技术药物以基因工程、抗体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源自生物体内,用于体内诊断、治疗或预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疫苗、多肽和核酸类药物。近些年,基因科学、蛋白质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DNA生物芯片和药物基因学等领域中的突破,使对疾病的攻克进入“靶向治疗”分子水平。靶向药物较传统药物在特异性和安全性上具有优势。以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例,2011年,单克隆抗体药物以480亿美元的销售额继续领跑全球市场,同比增长20%。在未来的5年中,专攻新药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其合作的制药公司,有望推出数百种一类新药。

生物技术为应用型的宽口径专业,主要培养医药、食品、生物检测领域科技人才。由于生物技术属于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特性,技术依赖、知识密集的特点突出。因此,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本科生就业较为困难,属于教育部公布的10大本科“红牌专业”。本科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最好攻读博士,并且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该专业知名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

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各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促进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不同的研究方向均获得了显赫成果。除此之外,业内公认的知名研究机构还有冷泉港实验室和巴斯德研究所。

生物制药

(Biopharmaceutical Science)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制药专业(BPS)的专业名称非常细化,所以开展BPS教育的海外学校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名的是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具有专门的生物制药专业,提供硕士和博士课程。研究的范围涵盖了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分子生物学、毒理学、癌症研究等等。其他提供BPS课程的大学还有University of Ottawa(渥太华大学),King's College London(伦敦国王学院),Okayama University(冈山大学)等。

中国药科大学的生物制药专业属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能够受到生物技术方面的良好培训。专业侧重点在于生物化工及现代工业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原理和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专业技能。

武汉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属于药学院。专业侧重点掌握生物学和药学及相关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属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他的特色是面向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横跨生物学与药学两个学科。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2篇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中蒙医院等蒙医药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重点对呼市地区蒙医药人才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机制、项目联合,推动建立协作机制等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从而提出我区蒙医药人才资源整合利用的政策建议,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呼市地区蒙医药人才及相关资源实证分析

内蒙古的蒙医蒙药人才及相关资源主要集中在呼市和通辽两地,其中呼市地区又具有科研部门较多、相关门类齐全、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科研仪器先进、研究环境优良等优势。客观上已形成了自治区蒙医药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的中心。

(一)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是我区重点综合大学,其中与蒙医药领域有关联的单位主要有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化学学院、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等。

1.人才情况:目前这几家单位科技人员总数为23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16 人,拥有博士3名,硕士17名,入选自治区“311、111”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大学在我区蒙医药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该校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在蒙药成分分析、单体分离、蒙药治疗艾滋病等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3.仪器设备:内蒙古大学用于蒙医药研究的科学仪器种类比较齐全,其中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沃特斯公司)、全自动生化仪(意大利PRONTO)、冷冻干燥机(西班牙)。设备投资累计22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件套,占整个设备投资的55%。

4.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大学在蒙医药研究领域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20多篇,其中9篇收入SCI(科学引文检索),7篇收入EI(工程索引)。

(二)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是我区较早成立的医药院校,也是我区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摇篮,我区第一批蒙医本科大学生就是由该校培养出来的。内蒙古医学院涉及蒙医、蒙药的部门主要有中蒙医学院、药学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

1.人才情况:全院从事蒙医药教学、科研的专业人员76人,正教授7人,副教授 1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记一等功)1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1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医学院在我区蒙医药理论研究、蒙医药文献研究、蒙医临床教学、蒙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该校药学系在蒙药研制、蒙药剂型改造、蒙药成分分析等领域居重要地位。

3.仪器设备:内蒙古医学院用于蒙医、蒙药研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该中心设备投资累计1515 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6件套,占整个设备投资的92%。

4.科研成果:内蒙古医学院完成的蒙医药科研成果主要有:《蒙古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国家“九・五”重点规划图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提名奖;《蒙古文化研究・蒙医学》(国家“十・五”重点规划图书),已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医传统疗法整理研究》(2001年度国家科学工作者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蒙医史整理研究》(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已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参加编写国家教育部规划《蒙医本科统编教材》和《蒙医专科统编教材》。

(三)内蒙古中蒙医院(中蒙医药研究所)

内蒙古中蒙医院始建于1956年。目前拥有蒙医病区6个,床位数200多张。医院设有蒙医萨病(脑血管病)五疗科、急症内科等蒙医门诊,列为自治区重点专科。内蒙古中蒙医院既是国家指定的蒙医药专科培训基地,也是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的指定教学医院,全院拥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有5个。已先后为全区培养了近50名蒙医药专业人才,代培蒙古国留学生及进修人员100多人。

1.人才情况:内蒙古中蒙医院现有蒙医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正高职称以上8人,副高23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25人,硕士3人,在培研究生2人。

2.学科优势:内蒙古中蒙医院具有较强的蒙药开发研制能力,到目前为止已研制生产出了10多种剂型、300多个品种的中蒙药制剂。

3.科研成果:内蒙古中蒙医院共承担蒙医药课题项目102项,通过成果鉴定 73项,在部级、省部级期刊发表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000余篇,荣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蒙古科学技术厅和内蒙古卫生厅的科技进步奖33项,实现成果转让3项。其中“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研究课题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乙级奖、“蒙医药治疗偏瘫的临床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四)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是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重点学科单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与蒙药工业化息息相关的“ 精细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开发”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剂研究”三大优势领域。并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人才情况:化工学院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先后有41人被授予部级、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学科优势:经过30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逐步形成“精细化工工艺”“化工工艺开发”和“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剂研究”三大学科优势。

3.仪器设备:目前,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现有1个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和2个研究院所。共有仪器设备230件套,投资累计 830 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4件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重叠,隶属关系复杂,研究人员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例如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有蒙医实习病房,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有蒙医实习病房,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也有自己的蒙医院,类似情况在全区医院中也十分突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上述四家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蒙医药人才及相关人才,但由于体制原因,各单位之间的蒙医药人员难于交流,流动不畅,形不成合力。

2.高档仪器设备购置缺乏统筹安排,不能相互共享,使用情况不理想

上述四家单位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由于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获取课题经费的来源各异,导致上述四家单位在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调查中我们发现,上述四家单位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如高位液相仪),但使用情况普遍不理想,平均利用率不到60%。有的单位由于自身科研经费不足、体制等影响,外来合作项目不能实现设备相互共享,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设备因经费不足买不起实验材料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蒙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从事蒙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

从调查的四家单位看,目前蒙医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及文献研究的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既懂蒙医药理论、又懂药理学的研究人才及蒙医护理人员十分缺乏,部分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另外,从事蒙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为例,在中蒙医系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在正教授7人之中,50岁以上的5人,占71.4%,50岁以下的仅有2人,占28.6%。在副教授16人之中,40以下的有1人,占6.25%;41-45岁的有4人,占25%;51-60岁的有9人,占57.8%。

4.蒙医药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目前,蒙医药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从调查的四家单位情况看,一是在研究项目上,四家单位各自为政,人员、设备、资金不能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多数处于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阶段。二是蒙医药研究整体水平不高,蒙医药研究缺乏学术带头人,更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的学者、大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研究手段落后,至今仍处于文献整理阶段。在一定时期内难有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

(二)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

1.思想观念问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人观念、管人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部门所有制观念还根深蒂固,没有形成新时期科学的人才观,也没有建立起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仍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头脑中存在。

2.体制障碍问题。考察上述四个单位的管理制度,我们发现这些单位的人事、大型设备的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色,具有较强的部门所有色彩,是阻碍人才合理流动、设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一是目前体制环境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机制,蒙医药科技人才及相关人才的隶属性还很强,单位所有制对人才的合理流动的束缚性还很大。二是在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体制下,各单位在制定教学、科研任务时大都以本单位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客观上也制约着各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目前各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中普遍缺少有关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开展与外单位的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导致人才流动、合作攻关的难以实施。

另外,在一些如发明权、署名排序、科研经费分配、项目转化效益等敏感问题上,各单位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部门间的合作难有实质性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校际间、部门间的人才流动、资源共享。

3.资金瓶颈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区还没有对蒙医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投资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各单位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课题少、立项难,也是导致蒙医药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关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的重要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和开放式研究平台

建议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协调领导下,组织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中蒙医院共同签订有关蒙医药研究人员及相关设备相互开放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机制和开放式研究平台;通过体制突破,将现有人才及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全新的蒙医药人才科学管理机制、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合作单位之间实现“流动、开放、竞争”的协调机制。

(二)建立内蒙古医药科研首席科学家制度

先在上述四单位成立蒙医药学术委员会。今后蒙医药科研的重大项目一律统一采取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共同申报,共同实施。打破过去主要以单位承担课题为主的形式,以项目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博采众长、灵活高效,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每年支持二项指令性科研项目,主要支持合作项目,推动资源共享,每个项目不低于30万元。

(三)协调各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

彻底打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人才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相互衔接、相互认可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第一步先在内大和医学院实行教师互聘制,为蒙医药科技人才开展跨院校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四)大力引导和鼓励单位间联合进行科研攻关

对于支持、鼓励跨单位开展科学研究的单位,政府应每年拿出一定经费给予资助和奖励,同时在每年的科技项目评奖中,属联合开发性质的项目应拥有相对优先权;相关院校也要制定政策对参与联合开发、共同攻关的科技人员给予积极支持,并应保证其所在单位的工作待遇不变。

(五)建立蒙医药仪器设备整合基金

自治区科技、教育、卫生、财政部门各家每年拿出250万元,共计1000万元,统筹协调使用,连续三年不变,作为全区蒙医药仪器设备资源和人才互动的整合基金。其中每年拿出500万专门用于对仪器设备的存量调整。凡能够积极联合、整合效果突出的单位和部门,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在今后购置增添设备中拥有优先权,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同时,政府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指定承担单位、定向投入等办法,鼓励各单位进行仪器设备共享。

(六)明确发展重点,实施合理分工

其基本思路为:以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为核心,建立我区蒙药材现代化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药高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药学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为核心建立我区蒙药药理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为核心,建立我区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药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内蒙古中蒙医院为核心,建立我区中部蒙医医疗研究中心及自治区级蒙医重点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我区布局合理、各有侧重的产、学、严相结合的蒙医药研发体系。

(七)在内蒙古医学院建设我区符合GLP认证的蒙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积极推行GLP认证和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大力开展对实施GLP的培训,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八)进一步加大蒙医、蒙药专业汉语授课规模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3篇

名誉总编辑:李玉林博士,吉林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长、总编辑:徐果承,1968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1993―2001年任《江城日报》总编辑、党委书记、吉林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94―1997年先后创办了《家庭主妇报》和《多种经营报》,并兼任两报社长。1996―2000年《江城日报》先后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报业管理先进单位。他本人被评为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1997年,在首届全国地市级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江城日报》获得第一名,并受到表彰和奖励。2000年他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副总编辑:席启,主任医师、教授,从医30余年,10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5部。

高级医药顾问:

支本欣:美籍华人,博士,1982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通过中美合办的CGP考试后,于1983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主要从事天然物的化学全合成研究。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进入美国孟山都(Monsanto)化学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后他转为该公司研究员,先是从事新型糖晶的科研与开发,后进入该公司属下的制药分公司,进行化学药品生产工艺的研究。在此期间,他发明了该公司最重要的药品之一,即Celebrex的化学生产流程。该项技术获世界范围专利。2001年支本欣博士转入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AMGEN任研究员,从事化学药品生产工艺的研究开发。

许佩珉: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28年生,1955年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1956年至今他一直从事中老年保健工作,曾担任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9年,其中担任刘少奇主席保健医生近8年。他从事内科的临床与研究近48年,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35年,曾赴加拿大渥太华癌症防治中心学习研究一年。他在肿瘤内科的研究中,特别是在老年恶性肿瘤的防治上很有建树。他较早地选用动脉管化疗的办法治疗恶性肿瘤,选用放化疗同时进行的办法治疗肺癌、选用大剂量化疗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办法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以及用生物药治疗癌症等。经他的努力在综合医院中较早地建立起肿瘤专业。同时他也培养了一批肿瘤内科骨干。他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参加编写医学论著11部。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老年医学》、《老年人恶性肿瘤》等。他曾荣获北京市爱国立功奖、国务院医疗卫生事业特殊贡献奖及北京医院的科研一、二等奖。

刘迎龙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1952年生人,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医院外科副主任,先心病研究室主任。

刘迎龙同志从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美国学习研究一年。从1983年起他开始从事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与研究,并承担了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人工心脏瓣膜的实验与研究工作。近十余年来,他致力于小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研究,特别是婴幼儿重症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从1991年起他主管小儿病房工作。12年来他获得了十几项省部级成果奖励。因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他荣获了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他正在与全国二十几家著名医院的科研人员联手,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十几年来,刘迎龙同志共培养硕士生8名、博士生26名、博士后1名,参加著书6部,140余篇。自1986年起,刘迎龙同志先后到全国19个省市80余家医院作表演手术,3次应邀赴印尼做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提高我国小儿外科医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跃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58年生人,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疑难病杂志》等期刊的副主编、编委。

杨跃进同志自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心内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该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绩。1993年以来,他负责主持了“ANT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等九项科研项目,参与了“血栓溶解的对比研究”等三项八五攻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以协调员身份参加了“中国r-tpa与uk的对比研究(TUCC)。在科研工作中,他4次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奖励,多次荣获阜外医院医疗成就奖。在教学工作中,他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近年来,他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中外报刊上100余篇,并出版了多部论著。

赵荣国: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1952年生人。赵荣国同志1982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85年中国协和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1995年到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医疗影像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CT、磁共振、普通X线以及各种照影的应用和临床诊断,参加过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曾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奖项,4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5部,是《腹部影像诊断学图谱》副主编、《现代CT诊断学》、《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委。

向红丁: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1944年生人,土家族,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他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1年和1985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

向红丁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内分泌专业、特别是糖尿病专业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国内外知名的糖尿病专家。近年来他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先后三次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现在他正在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重大项目等部分课题和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他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参与撰写论著20余部。其中他的科普专著《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得全国优秀科普奖等两项奖励。现在他兼任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和秘书、北京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主编等职。

罗立华:主任医师,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医学顾问。她1955年生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1995年去日本奈良大学妇产科留学一年。罗立华同志从医24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妇科肿瘤、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高危妊娠等妇产科疾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在这些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她在国内外多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专业学术论文。

李潭:北京大学生殖医学与培训中心不孕症专科门诊主任,1957年生人。自1995年以来,李潭同志就专门从事生殖内分泌及生殖免疫的研究工作,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不孕症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李潭同志有很独特的见解和经验。她的见解和经验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及患者的高度评价。几年来,到该中心诊治的病人有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近万人次,其中很多不孕症患者都如愿以偿。近年来,李潭同志在《中国妇女报》、《健康报》、《北京大学学报》、《生殖医学杂志》、《生物化学杂志》等报刊上围绕不孕症问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2002年10月以来,李潭同志又在中国健康网上作客,现场为众多网民回答治疗不孕症等问题,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王爱国: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301医院)麻醉科副主任,1952年生人。

王爱国同志大学毕业后就在总医院麻醉科工作。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麻醉与复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各专科手术的麻醉和抢救工作、特别是对老年患者的麻醉工作十分精通,而且在麻醉与复苏的理论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具有较深的造诣,曾先后获得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总医院医疗成果奖一项,在部级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两次荣立三等功。

梁雨田:主任医师,现任北京301医院骨科副主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1950年生人,现兼任第七届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常委职务。

梁雨田同志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7年,多年来一直侧重于骨科创伤的早期救治及晚期修复的诊治与研究工作,在创伤、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显微外科等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他首先开展了《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事骨科工作以来,他先后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其中《经皮加压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等40余篇发表在中华创伤杂志、医院杂志等重要期刊上。他还参与编写骨科专著多部。近年来他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目前他是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四肢创伤修复》分题的负责人之一。

汤天清:北京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带教教师。

汤天清同志1987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十几年来他一直从事临床及医疗保健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肾脏病理检查、血液透析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深造诣。汤天清同志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2002年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国际肾脏病大会”。他撰写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肾脏病的应用》、《尿毒症并发结核性胸膜炎》等多篇论文,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他还编撰出版了《常见老年病》等多部专著。

于广慧:教授,原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医药科研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于广慧同志几十年来主要从事合成药物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前后参加了抗肿瘤新药2.4―二羟基―6―甲基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高分子止血药的合成研究,具有液晶性质的化合物合成研究,红景天甙类的合成研究等。并承担了化学制药专业、微生物制药专业,中药专业,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工作。

于广慧同志先后在部级刊物上10余篇,参加过专利法培训,并获专利人资格证书,被评为沈阳市医疗专利人,被聘为辽宁省医药管理局技术顾问。

徐绥绪: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库成员。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自然医学会名誉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绥绪同志自1961年从沈阳药学院毕业后,40年来,一直从事中药化学的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自1985年以来,他主持和参加研究的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和科研项目共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部委级科研项目4项、省重点科研项目4项及自立课题“抗病毒口服液”等8项。获得国家卫生部新药证书3项并申请专利4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14项。1994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聘为全国医药院校教材天然药学专家组组长,1999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他主持研制的“抗病毒口服液”等药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已生产出售,获利税数亿元。他主持研究的有关人参的开发项目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和重大效益。在教学方面他主讲6门课程,培养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主编或合编专著6部,主审专著2部,在国内外报刊上104篇,其中12篇已被SCI收载。曾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地奥药科学技术奖(中药奖)三等奖。

卢尔滨:主任医师、教授,吉林省政协委员,1944年生人,现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主任。

卢尔滨同志自1967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顽固性心衰,严重高血压、复杂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曾成功地实施了吉林省第一例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近年来,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卫生部、教育部曾先后派他到美国研修、讲学,研究成果曾在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大会上发表。他还指导研究生进行心血管领域多项研究。他参与研制的药品,已经生产、出售。他先后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在心血管的临床和科研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文曾: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吉林省司法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吉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文曾同志1964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即留校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他主要从事乳腺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文曾同志在从事外科教学的40余年里,培养指导硕士生32人,博士生7人,有40余篇在《中华实验外科》、《中华外科》等杂志上,作为副主编或编委撰写出版医学专著7部。关文曾同志因在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中的成绩卓著,曾多次受到卫生部、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大学的嘉奖,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杨占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国际鼻科学会顾问,亚洲鼻科学会委员,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鼻科专业组组长,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副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杨占泉同志自1963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40年来,杨占泉同志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同时在该领域的基础理论方面做出了扎实的贡献。近20年来,他在鼻―颅和鼻―眼相关外科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令业内人士瞩目的成绩。他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的论文70余篇,出版专业论著7部,其中主编两部。他的科研成果仅获得省部级二三等奖的就有5项。他高超的医术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赞扬。

李荷莲: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2年生人,现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

李荷莲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妇科肿瘤、生殖道畸形、反复流产的防治、不孕症的诊治、胎儿宫内健康预测等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生委和吉林省计委等课题7项,获部级、省级和校级科研奖12项,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4部,并担任全国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七年制妇产科学副主编,五年制妇产科学第四、五、六版编委,全国医药院校统编教材成人教育妇产科学主编,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5名。李荷莲同志在妇产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业内人士瞩目的成绩。

鲁继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43年生人,现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科学组委员,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儿科实用杂志》、《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实验诊断学》编委。

鲁继荣同志自1966年从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40年来,一直从事儿科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及哮喘病进行长期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委、省卫生厅下达的多项研究课题,先后荣获了卫生部二、三等奖各一次,省科委、省卫生厅、北京市科委等各类奖十余次,培养硕士生20人、博士生7人,并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等报刊发表了60余篇论文,有些文章曾被SCI引用。

鲁继荣同志1994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为我国的儿科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同库: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生人,现任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吉林市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世界高血压联盟盟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同库同志在吉林省率先开展了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心脏瓣膜狭窄球囊扩张技术等20多项高难度技术,填补了吉林省的空白。他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有15项科研项目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吉林省卫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刘同库同志71篇。其中近30篇在国际专业期刊及国家重点专业期刊发表,有的被国外权威只读光盘(CD-ROM)数据库摘录收藏。他还编著出版了4部医学著作,其中一部《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材临床诊断学》被作为高校教材。他曾两次出席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

郭兮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生人,现任吉林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兼消化内科主任),吉林省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市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兮钧同志1977年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消化内科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进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胃左动脉化疗栓塞术”、“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16项研究,有10项获省、市、局新技术及科技进步奖,有20余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郭兮钧同志是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吉林市劳动模范。

徐路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8年生人,现任北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吉林市医学会心胸外科主任委员,吉林省学科带头人,省心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徐路平同志是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普外心胸外科专家。从1999年末开始,他就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心脏直视手术。2000年3月,由他主刀实施了吉林省第一例马凡氏综合征心脏手术。2001年8月由他主刀完成了吉林地区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徐路平同志目前承担着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任务。近年来,他的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有37篇在部级和省级专业刊物上。

段亚东:教授、主任医师,1952年生人。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六五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吉林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段亚东同志擅长眼显微手术,尤其是角膜移植术。他自1983年主刀开展角膜移植术以来,已做角膜移植术462例。他主持建成东北地区第一个超净化眼库。他在国内首创结膜干燥保存及结膜移植术、前房充填全眼球湿房保存、植床穿破褥式缝合技术。他发明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神经萎缩治疗系统,为国内首创。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4篇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卫生部部长陈竺通过视频致辞向大会召开表达祝贺,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国务院侨办经科司巡视员张健青、江苏省政府侨办主任王华、连云港市委书记杨省世等出席开幕式,连云港市市长赵晓江主持开幕仪式。

大会开幕式上,陈竺代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中华医学会向会议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但我们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衔接。老龄化、城镇化、新医改、互联网+等这些或为挑战,或为机遇因素的叠加,都使得中国社会对健康的重视前所未有,生物医药事业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迎来最好的发展阶段。

曹卫星在讲话中说,生物医药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江苏省紧抓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规模已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多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产品研发、人才引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省侨办、连云港市政府和CBA联合举办这次洽谈会,对于加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招引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扩大连云港的国际影响,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华致辞说,此次会议是江苏省政府侨办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为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发展搭建平台的一次创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搭建桥梁、鼓励和帮助他们回国发展是政府侨办的重要职责。他说,近年来,江苏省政府侨办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拓展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的联络联谊,先后与近百个华侨华人专业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荐了大批带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科技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据王主任介绍,当前我国海外华侨华人有6000多万,其中专业人士有400万,涉及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的占17%,这些专业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资源,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

连云港市委书记杨省世表示,此次活动在连云港市强力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加快港产城一体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举办,必将对江苏包括连云港市在内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BA会长巢守柏代表该协会致辞。他说,这次大会自2014年9月开始筹备以来,得到了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政府侨办,连云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CBA是美国最大的中美专业协会之一,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独立的、非官方的、非盈利的专业组织,总部设在美国马里兰州。CBA每年举行的年会都吸引数百成千的参加者,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领袖,以及美国和中国高级政府官员都出席过CBA的年会,并在年会上致辞。这次是继在上海、广州、青岛后,第4次来到中国举办年会。CBA的宗旨是促进美国和中国生物制药界的专业人士之间的各个知识层面上的全面交流,培育生物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成长和事业成功的环境,进一步促进美国和中国之间人才和项目的交流,成为中美生物医药的桥梁。

Sharpless教授以及中美科学院的王存玉院士、陈凯先院士分别进行了主旨演讲。美国赛莱克斯公司总裁李兴祥、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童明庆、武汉大学教授张绪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教授汪建英、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孙凌云等一批中外专家、教授进行了多个专题的演讲,并接受咨询。连云港市医药企业豪森、正大天晴的代表也向与会人员交流了企业技术创新、新品研发等方面的情况。

连云港市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国著名的创新“药港”。连云港市一直鼓励医药企业加强研发,注重创新,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创新之路,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新药研发关键技术平台,逐步形成了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梯次发展态势,年均获批新药数量约占全省三成,累计获得新药证书336个,新药研发能力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据连云港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该市将大力发展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先进医疗设备及医用材料四大产品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与国际接轨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使连云港成为国内创新药物的引领区和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专利申请达到400项,连云港市将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港。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兵分三路,深入到连云港恒瑞医药、康缘药业、正大天晴、豪森药业等知名药企进行了考察洽谈。

会上,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城管委会与CBA代表;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与CBAT-细胞疗法项目负责人孙在仁博士;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与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康小强博士、德国默克雪兰诺公司药物化学抗癌靶向药物项目负责人单F博士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

会议期间,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CBA20周年庆典同步举行。

连云港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还分别赴常州、泰州、无锡、南京、苏州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进一步了解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的环境,受到了当地市政府、当地侨办及相关单位的热忱欢迎,与考察地重点企业、园区进行了项目对接洽谈。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理学;PBL教学;综述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指的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首次在加拿大麦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应用PBL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导论式教学模式。P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医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该教学方法被全球的医学教育广泛采用。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比较适合用这一教学方法。但PBL教学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均较高,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PBL教学法。本文拟根据最近几年国内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应用PBL教学的情况作一综述,抛砖引玉,以期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最合适的PBL教学法。

1 PBL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及方法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很适合将临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及分析能力。PBL案例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如下[1-2]:(1)上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一起备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筛选临床病例,将复杂的临床病例调整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同时也要梳理课堂讨论内容与步骤。(2)在病例确定后,一般有课前、课中与课后导入法。在介绍新课前在课堂上介绍病例,引发学生对该病例的思考,称为课前导入法。课中导入法是在讲授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后引入病例,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一般学生在教师的帮组下可以比较正确的分析案例问题,该方法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导入法是在教师讲授完某一章节的药物后再引入病例。此种方法有助于阶段性总结和复习。(3)案例问题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PBL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病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问题设置恰当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斟酌案例中的问题设计。(4)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还须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整理总结,做好课堂讨论笔记,总结课堂得失。(5)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问题的逻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然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提高,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2 对不同专业学生的PBL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药理学知识掌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PBL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则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药物治疗为重点,强调合理及安全用药。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让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以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为侧重点。对于中医药背景的学生,以LBL教学为基础结合PBL教学法。因此,在PBL的教学中,针对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最适合的PBL教学内容及方案设计。

2.1 临床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PBL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进入药理学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过生理、病理及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PBL教学时,应选取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为案例,将临床上复杂的案例分割成若干个简单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小病例,案例问题设计应侧重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设计的问题应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临床专业的学生往往较多,容易出现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3]。

2.2 药学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使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把Ⅰ到Ⅳ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贯穿于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加I期临床试验和药物药效试验过程,掌握有关药动学软件进行参数计算和药物药效评价方法,同时掌握Ⅱ至Ⅳ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以药物的临床评价为主线,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为核心,强化药物质量和安全意识[4]。

2.3 护理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病人药物治疗的监护人。在护理工作中,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PBL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上应以“实用性”为主,突出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对药物的化学结构、体内过程、制剂、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应进行简化或删除。例如,张会爱等在PBL教学中侧重讲解代表药的药理作用,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并让学生对问题病例提供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进一步分析疾病的药物防治[5]。

2.4 中医药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以中医及中药学等课程为主,同时也学习西医西药等课程,但包括药理学在内的西医西药等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少。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这会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应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LBL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生理、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知识有系统的回顾。然后,与PBL教学法相结合,根据学生提交的给药方案、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最佳用药方案。例如,曹莹等发现,以LBL教学为基础结合PBL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可分调动了学习药理等西医基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药理学知识的摄取吸收[6]。

总之,PBL教学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从不断地从实践中进行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药理学PBL教学的方法,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PBL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乐江.高职临床医学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 2014,5:125.

[2]PBL 在高职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4,4:132-133.

[3]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8.

[4]吕雄文,黄晓晖,赵斌,等.PBL在临床药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医药,2009,13(10):1301-1302.

[5]张会爱.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5):110-111.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医药;基础医学

课程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创新,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如何使之现代化臻于更加完善已经成为医药界共同为之奋斗的、永恒的主题和任务[1]。

1将“中医”理念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大医精诚”等医学理念,倡导的“春捂秋冻、寓医于食”以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理念和方法,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医学课程是包括中医药类专业在内的所有医药专业必学的课程。它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通过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得以了解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中医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招生时中医药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中往往文科背景者较多。由于基础医学与中医药的学科体系差异,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对于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需求更为强烈。将思政有效融入医学基础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将中医理念外化于行、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实现与构建润物无声式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体系,使中医药文化与基础医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利用课程思政在“西医药”课程的教学中,将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信念熔铸于每位中医药学生的内心,对于增加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本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刻认识中西医并重的意义和培养中医药综合性拔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挖掘有关“中医”理念的“思政元素”

笔者以《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整合调节”一章中为例,从两方面挖掘了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医理念和中西医结合并重思维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2.1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培养中西结合思维,激发振兴中医药文化的职业使命感

中医药理论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整体观作为中医药理论基础,是唯物论和自然辨证法的体现。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机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气血精津液这些基本生命物质的在体内的代谢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具有统一性;一切生理功能都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统一变化的结果。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整合调节”一章与中医整体观的思想相辅相成。体内新陈代谢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每一个环节精细、复杂、又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组织器官高度分化具有各自的功能和代谢特点,为了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不仅需要在各组织器官在细胞水平上保持代谢平衡,还必须协调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物质代谢。这就需要在神经系统主导下,调节激素释放,并通过激素整合不同组织器官的各种代谢,实现整体调节,以适应饱食、空腹、饥饿、营养过剩、应激等状态,维持整体代谢平衡。讲授过程中,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分析物质代谢,一方面“物质代谢整和调节”符合“整体观”中的人体内部联系的整体统一性,能够提供给学生从哲学观到方法论的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物质代谢的整体水平调节揭示了整体性的内部机制和规律以及科学地阐明人的整体性的根源,能为中医学整体观提供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才能为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宝藏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才能更好的继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才能使中医思维特色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借此,可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努力促进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结合,振兴中医药,增强学生作为中医药人的职业使命感。

2.2联系中医“情志病”理论,引导学生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中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过极,导致气机紊乱,伤及相应的脏腑,致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生病起于过用”七情为病、五志化火无不与情志过极有关。中医历来强调中和之道,任何的情绪都不应过度或不及,否则有损身心,危害健康。元代蒙古医家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除了主要阐述以食疗养生之外,亦提倡情志不应过极,保养之道应“守中”,故曰:“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安畅;不恼,心地清凉;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在物质代谢调节时,讲到应激状态下一系列的代谢改变。如人在发怒或处于应激状态时,常表现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现象,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道运动抑制,汗腺分泌增多、血糖升高、呼吸加深加快、消化不良等现象[2];当情绪激动达到高潮时,如患有高血压,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如患有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强烈收缩,易引起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特别是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由于情绪的变化引起交感神经素的改变和大脑功能的改变,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而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3]。一方面,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情绪过激和消极情绪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注意心理的健康并且要慎用精神药物,远离毒品。提醒学生为了身体健康,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祖先几百年前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被现代科学不断的验证并阐释,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证明了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的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能极大地坚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3结语

挖掘基础课程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寻找到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点和融入点,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中医药传承创新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而且能极大提升学习效果,对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有重要意义。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7篇

从呕吐治疗看如何指导学生审因论治 黄淑芳,梁纪文

成人教育中《伤寒论》教学 钟天

“病案分析”开卷考试的尝试 李俊莲,王笈,宋志萍

中医经典课教学模式探索 吴仕九,文小敏,杨运高

开发智能型操作训练系统 培养中药制药实用型人才 沈力,张建忠

中医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杨洋

备课中应注意的四个环节 彭国英

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创设及其评价 梁峻

葛洪的医学教育观 郑文,倪小莉

国外高等教育重视人文教育 杨苏

益气养阴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 曹洪欣,殷惠军

“同方异治”之我见 王玉川

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 韩贵清,李旺

抓整顿 促改革 医院面貌大改观

21世纪的教育模式——校园网络 章迅

放环后月经失调的治疗 王文慧,赵洪波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卫生部

谈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 李晖,张运波

开展创新教育 培育创新能力 蔡剑琴,谢建群

中医教育中的人文因素 罗根海

试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隋仲坤

395名中医大学生MMPI测查分析 沈又纲,巴莺乔,赵豪先

温经汤理血调经之用半夏 王璞

当代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 王进

构建新型的中医院校学籍管理网络系统 陈志勇,梁沛华,施旭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张渤东,隋文萍

突出能力培养 强化基地建设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刘良,王洪琦,陈志雄

《中医诊断学》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王永宏

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陆茵,方正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思考 余学杰,刘笃华

中医诊断学的模拟诊室设计及应用 王建青

对中国传统医学缺陷的思考 唐桂英,王富

高等中医教育测量理论的指导原则初探 袁宝权

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秀明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名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刘兰林,李洪涛

课堂教学诸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 胡葵

运用 CET4- 6考务管理方法实施考试管理的体会 李晓东

中医专业七年制教育的再思考 韩燕,张冰

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 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雷兆年

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新思路——虚拟联合 廖菁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 王蕾,李春英,张炎车,念聪,杨铮

医教研同步促金匮学科发展 陈灿

中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林长兴,沈岚,陈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 李如辉

中医大学生诊断学基础课教学实践和体会 王亭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译英技能的培养 姚欣

《伤寒论》教学体会 赵鸣芳

关于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樊巧玲

影响翻译难度的四个因素 洪宜华

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侯苏谊,张梅香

针灸学技能目标控制初步实践 谢新群,何晓辉

关于中药士专业生理学教材修订的某些设想 尹择武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研究 柴可夫

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中医临床课教学质量 陈茂珍,陈纪藩,陈志雄,梁沛华,方熙茹,古启梅,朱国强

非直属附属医院如何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高钦颖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张保伟

金起凤教授治疗皮肤病验方介绍 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

博物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 张镐京

中医教育环节与效果 张忠奎,李铁男

课堂讲授突出重点的方法 卢训丛

教学用计算机房维护之我见 张宝瑛

《黄帝内经太素研究》读后的思考 石启武

增补温病辨舌论治歌诀 林汉芳

中医药本科毕业生基本标准的研究 陆莲舫,沈大庆,马健,方正

从药学教育史看中西医药结合 徐晓媛,陈宗珉

中医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陈沛沛

中医临证与中医教育 刘军,Liu Jun

中医专业现代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 陈和利,韩立民,王曼莹,袁有根,徐彭

中药炮制与相邻学科"联网"教学模式的研究 毛维伦,许腊英,Mao Weilun,Xu Laying

浅议中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朱亮

中医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对策初探 陈仁英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促进医院建设 许耀芳

建设符合GMP要求的药厂 杨正裕

案例分析法在<医学辩证法>教学中的运用 侯占伟

复合教学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应用 成信法,李文胜

"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王民英,曾建斌,龙金兰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探讨 赵加泉

进行<伤寒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学和写作能力 王孝先

关于中医临床课课程体系结构性调整的若干思考 潘立群,陈荣明,Pan Liqun,Chen Rongming

中医临床课教学模式初探 曾巍,梁忠

试论加强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管理 彭淑莲,朱玉梅

发展新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初探 张晓天

从能力本位出发推进中医中专素质教育 余甘霖,Yu Ganlin

中医护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何路明

指导学生掌握中医药学习记忆方法 兰水中

周平安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杨效华,刘娟,焦扬

王德林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特色 李成义

中医全科医生教育设想与培养方案 彭欣

建立养生学二级学科的设想——兼议养生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属性和范畴 李戎

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意识的培养 周艺

对"神明之府"的再认识 辛瑛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 武锋

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思路与探讨 何晓晖

论温病学的研究借助模糊数学的可行性 刘兰林,张辉

关于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的思考 王秀兰

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王利敏,陈家旭,赵精一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差异初析 陈仁英,杨明山

中医学经验现象透视 朱光

试论中医文献检索课程在当前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王大妹

论中医伦理教育的连续性 王平

再谈科技论文写作的语法规范——《中医教育》来稿中的问题分析 韩燕,杨洋

浅谈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德育工作 郑晓玲

临床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问题刍议 邓高丕,曹利平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王芝兰,谢宁,刘雅珍

高等藏医专业本科教材编写的思考 陈梦生,苏红琴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之我见 赵新秀

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赵骏,张艳军,于虹,胡淑敏

浅谈专业英语教学 吴青

启迪科研思路 增强动手能力——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的实践和思考 龚婕宁,杨进,卞慧敏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文权,罗羽

加强医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童兴红

浅谈中药化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徐艳春,郭亚健,石任兵

“加入WTO大学生要改变择业观念”等3则

中医药院校博士生“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改革的新探索 关晓光,佟子林,刘吉利

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 赵瑛

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刘庆林

台湾的中医教育 郝万山

浅议“亚健康”状态调整的途径 张彦萍,张学智

谈中医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孙玲,刘浩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之我见 宋志萍,师建梅,李俊莲

谈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 李春子,韩阳,魏云刚,仲苹,李春莉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之思考 郑兰英

学分制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应丽君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卢传坚,陈志强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 于永杰,刘晗

方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 刘学华

加入WTO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张养生,童延辉

论中医药发展与中医药传统教育 潘思源,韩怡凡

开办国际高等中医药函授教育的思考 汤秀芝

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心身医学的设想 秦竹,朱成兰,肖兵,陈嵘

试论新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黄永东

我对中医英译问题的看法 陈宜昭

开设全科中医学专业培养高层次中医全科人才 汪悦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 戴云,熊佩华,李福明,李文彩

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李维峰,张小华

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韩丽沙,郝玉芳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法探索 张瑞雪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教材的改进 朱文锋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修改的若干意见 王长荣

对5版《中国医学史》教材中的问题勘误校正 徐建云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一) 刘景源

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袁冬生,张新仲,廖吉娜

加强中医基础教育 培养中医科技创新人才 陈明,牛欣

理顺体制 加强教学管理 裴玉梅

现代条件下的电教技术保障 朱伟民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8篇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等,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结构与药效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其主要内容涉及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如何将中药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中药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综合设计性实验部分实施了PBL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截然不同,PBL的基本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以病人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2]。目前,PBL教学法在国外医学院校已经实施,并取得了实际成绩,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正在尝试PBL,进行教学改革,但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应用较少。

2PBL教学法在中药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2.1研究对象2008中药专业本科学生。

2.2教师中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6名教师。

2.3方法

2.3.1介绍PBL为了提高PBL教学效果,在PBL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PBL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PBL的实施过程及意义,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2.3.2提出问题先将学生分组,8人为一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席,一人为秘书,由1名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由指导老师随机分配给学生的一种药材,提出具体问题,如“中药某某有效成分的研究”。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这个问题都能想到什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秘书把想到的问题记录在黑白板上,主席主持讨论,对想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确定学习目标。

2.3.3查阅文献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具体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收集与该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相关的信息。

2.3.4成果共享学生根据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讨论。每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所获得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也可以提出在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探讨解决。经过讨论,确定该中药中有效成分研究的方案,如果有问题,还不能确定研究方案,可以根据问题,再次去查资料,进行讨论,直至确定方案为止。

2.3.5具体实施学生按照拟定的研究方案,把需要的原料,器材,试药分类整理统计,上报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始准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指导老师给予指导和总体协调,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3.6总结与评价由指导老师进行综合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总体评价,同时为学生整理思路,提出不足,提供可能更为完善的该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对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方法,思路,设计有明确的认识。整个实施过程中设立教师对学生评价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表,教师对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每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参与热情、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

2.4效果评价针对学生对PBL模式的设计性实验实施效果进行不记名问卷,结果见表1。

3PBL教学中的体会

3.1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PBL教学中发现,由于我国一直采用“LBL”教学模式,学生已对这种模式形成惯性,突然改变成PBL教学模式,有些学生不是特别适应,有些手足无措,思维相对简单、相对较乱。但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慢慢找到PBL教学下的乐趣,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在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学到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同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84.62%的学生可以接受对中药专业进行PBL教学,81.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适应PBL教学模式,92.31%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提高了学习该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81.54%的学生感觉增强了自己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3.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教师的作用减小,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不同的资源来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的利用,寻找答案,并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讨论、思考而获得知识,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极大地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调查结果显示,80.0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文献检索能力,84.62%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树立团队精神,89.23%的学生觉得提高了自学能力。

3.3有利于加强师生间及同学间交流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PBL教学,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在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增强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融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3.08%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同学间交流,86.15%的学生对本次PBL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另外为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老师必须查阅大量资料,设计方案,不仅局限于中药化学这门学科,还要求多学科(如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等)的有机结合,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获得一些启示,做到教学相长。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9篇

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在中国古代很多医生的从医经历大都是经过科举后发出“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感叹而由儒至医,或者家中亲友素有顽疾而不能康复遂立下岐黄之志,由此可以看出中医与文化内涵的密切关系。中医在古代与文学艺术密切相关,不同于木匠、纺织工一般的“技术人员”,即使在现代,不少老中医也对书法、绘画、篆刻等传统艺术颇为通晓。

我们传统医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的,它其中的养生、保健、治病等学问系统而庞大。文科生大都偏于喜好人文、社会科学,同时在高中学习也偏重对历史、文化、哲学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素养较理工科的学生更接近传统文化,所以文科生离中医并不远。

浅说

中医为何能招文科生,而西医就必须招理科?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中医”这个称呼的,古代书籍中即使有,也大都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而非特指传统医学。只有到了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才开始在国内有了中西医之分。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等,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古时候由于科学水平发展有限,不可能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检测手段能深入到人体内部,人们当时只能以一种“司外揣内”的方法,依靠经验和逻辑推理分析人体结构、疾病病因才得到对应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诊病的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过程,这也是很多名医大家们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的原因。后来,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当然,现代人大都从小就接受西方科学的教育,对于卫生保健也常常听到“营养”“维生素”“杀灭细菌”等现代医学名词,肯定就对传统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感到陌生了。

在中国古代对于传统医学的传承也十分特别。学生如果要学医的话,一开始就要拜师,逐渐跟随师傅伺诊、抄方,然后在这种一边实践,一边听老师指导中医理论知识的方式下,经过数年的学习才可以出师执业。中医发展到现在,相比古代的“师承”少了很多实践的机会,且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影响,中医类科目分类日趋精细化,古代医生对中医临床、中药鉴定和炮制、针灸推拿等中医各个方面都很了解和擅长,而现在由于社会大分工和发展的需要却将这些技能分成了若干个专业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如今的中医水平和素质就与古代的医生有一定差距。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世界观的不同,中医和西医也有很大差异,中医是直接运用哲学方法,即系统性研究方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病因病机为核心,治疗疾病的法则以方剂为主;而西医则是运用物理学、化学还原性研究方法,探索致病原,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这也是当前的西医学一定要招收理科生,而中医学是文理兼收的原因之一。

专业

精细分工课程多

由于现实的需要,传统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分化出很多专业,除了从传统中医中分化出来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之外,还有与社会所需、与中医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康复治疗、护理学、卫生信息管理、英语(中医药翻译方向)、市场营销等专业。中医类的专业中文理科兼收的专业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这些学科对于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教学中安排的侧重点有一定差异。另外,像中医学专业到了大三之后会有一个专业方向的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中医外科、中医骨伤、中医五官等专业方向。

中医学注重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临床医疗技能、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医医生的,应该算是最接近传统中医,毕业后可去各大中医院等医疗科研机构。其主干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

针灸推拿学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安排中与中医专业基本一致,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思维的训练,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从大三开始关于针灸推拿的专业课则是比较多,而且也很有深度。

所以,现在要进入一个中医药大学,学的可以是制药,可以是外语,可以是市场营销,而非单纯的看病开药了,原来“医学院校培养的都是医生”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中医专业的教育也并非传统的纯中医培养,培养规划里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现代医学,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拓展中医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生的临床工作思路打下基础,不过繁重的课程也会使学生觉得特别的劳累,甚至容易学艺不精,所以还是需要比其他专业多十二分刻苦才行。

就业

养生产业新方向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本科生毕业如果打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话,就业不成问题,但一般局限于县级及其以下的医疗机构。在2011年11月份的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双选会上,来学校的各级医疗机构近200家、制药企业130余家、非医药企事业单位50余家,为学校2012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供需比约为1∶1.2。不过,从招聘会上来看,单纯的中医临床专业的就业情况稍逊于中医类的针灸推拿、骨伤、外科等专业。

其实,现在中医药学生的就业路并非只有做医生一条路,近些年来刮起的“养生风”,让传统的中医药又重新被大家认识。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体育康复等健康服务类产业,以及养老服务、足疗中心、康复医院、体检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领域都有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据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针灸推拿、理疗师、营养师、保健师、足疗师、芳香师的需求较2009年同期增长超过20%,北京、上海地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庞大,而且薪资待遇也在增长。据悉,拥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本科生担任足疗师,月薪基本超过5000元。

准备

兴趣爱好少不了

中医的经典在古代,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大都是文言文,繁体竖排而成,没有过硬的文字敏感性和古汉语基本功是很难看得进去的。所以,如果要选择以后从事中医药行业的话,我总结了一下,最好可以有以下几个准备:第一就是兴趣,要研究这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一定要有兴趣作为支撑,才能静下心去研究。第二是要有一定的传统国学素养,如果具备一定的国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想意识,很多的名老中医看病技术好并不单纯是因为经验丰富,很多也因为其对儒、释、道等国学十分精通,才使得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比年轻一辈更为深刻。第三是文学功底,具体来说就是对古汉语的阅读能力,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很多有用的方药都藏匿于一行行的文言文之中,课堂上所教授的中医知识只是占中医学习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课下时间钻研学习一些文献资料,去从那些“旧纸堆”里寻出“宝”来,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要知道古汉语的句式、文法,如果连书本所表达的意思都不清楚,怎么谈得上领会和应用呢。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第10篇

教学方法欠佳在藏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汉语授课教师容易简单化的将汉族学生的授课模式直接应用,不能将抽象的理论处理为接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导致藏族学生听不明白、想不透彻,学习跟不上教学。另外药物分析有不少枯燥单调的内容,知识点琐碎难记,原理复杂,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反应历程不易掌握。如果教学理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将深奥的知识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校藏药专业药物分析课程都是由内地医学院校毕业的汉族教师授课。汉族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换位思考,充分理解藏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实际出发,细致耐心的解决问题。不仅要传授好专业知识,还在思想上给予指导,做学生的知心人,生活上给予帮助。要加强汉族教师对藏区文化经济、生活风俗等背景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对藏族学生的了解,更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学习习惯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定期举行相关教研活动:与藏族教师共同探讨学生民族心理、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等;举办学生座谈会,及时发现学生诉求,解决学习困难;要求任课教师参加藏语培训班,使沟通更加有效,加强他们和藏族学生的亲和力。补充教材内容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m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拥有丰富的中藏药资源。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中藏药分析,可以培养藏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有意识的关注中藏药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增加藏族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其更加热爱所学专业,对毕业后工作定位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还可在教学过程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中的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毒牛奶(三聚氰胺)、毒大米(黄曲霉素)、毒饮料(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酯、2─乙基己基)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体现在本学科的分析方法里,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猪肝样品中盐酸克伦特罗药物残留。适当增加类似的知识,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而且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教学手段药物分析教学中有许多枯燥抽象的内容,藏族学生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不容易理解。对于复杂的药物化学性质,即使理解了也不容易记忆。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汉藏语言障碍。丰富的图片、动画、短片等,可将晦涩乏味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趣生动、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掌握,减少厌学情绪。例如药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氧化还原的电化学反应等,这些微观的运动变化可以用多媒体做很好的诠释。此外,在实验课中也要将传统授课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做有机的结合,如药物分析精密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使学生能直观、细致地观察到先进实验仪器,快速掌握操作技术,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大部分藏族学生今后要从事与藏药质量控制相关的工作,但是现行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中藏药分析,而且在医药知识以成倍速度增长的今天[5],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正确的学习思路有助于藏族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药物分析主要研究药品真伪、纯度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应该教会学生从药物化学结构入手,先理解药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再根据性质引出鉴别、含量测定。如维生素C的分析,首先进行维生素C化学结构的介绍:维生素C化学名2,3,5,6-四羟基-2-己烯酸-4-内酯,具有烯二醇结构,有2个手性碳。根据烯二醇结构,使维生素C具有酸性、还原性;根据手性碳,使维生素C具有旋光性。根据烯二醇还原性,有维生素C的硝酸银、2,6二氯靛酚鉴别反应,二氯靛酚及碘量法含量测定。

对于一些难点、重点及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第四章中分析方法验证,课本中只介绍了验证的内容及定义,但缺少具体实例,内容枯燥、不易学生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在介绍基本概念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科技文献,组织讨论,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交给老师,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学生经过查文献、讨论、写报告这三个过程,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还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科技论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合理地安排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是培养藏族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设计性实验的一切步骤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小组讨论实验原理、方法、使用药品仪器等,确定方案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报告要求条理清晰,数据分析正确合理、结论明确。整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6],为日后藏药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端精密仪器在藏药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红外分光光度法(IR)、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藏药专业药物分析实验必须增加高端仪器的使用,删除一些内容陈旧重复的实验。我教研室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增加了学生实验:HPLC法测定藏药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含量、AAS法测定藏药佐太中汞含量、人体血浆中SMZ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测定、大鼠尿液中奥美拉唑含量测定等。实验涉及生物样品的采集、处理,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等环节,应用了安捷伦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AA7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分析仪器。另外,减少实验小组人数,由原来的每组5人减少到2人,保证学生接触到新仪器、新技术,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仪器的机会,掌握先进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中藏药分析工作打好基础。

作者:朱俊博 李向阳 尹月淼 程会云 单位:青海大学医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

上一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 下一篇:职工档案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